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健全人大监督机制的思考

健全人大监督机制的思考

健全人大监督机制的思考
健全人大监督机制的思考

健全人大监督机制的思考

健全人大监督机制的思考

在我国的国家监督体制中,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是最高层次、最具权威的监督,其功能在于保证由它产生的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忠实于宪法、法律,忠实于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严格依法办事,并防止和纠正它们滥用权力的行为,保障公民的权利不受侵犯。但由于体制和机构等因素的限制,人大监督在国家监督体制中的核心地位尚未真正确立起来,还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一方面,随着行政监督机制的日益完备,客观上形成了一种对人大监督的“隔离层”。如,行政审计和监察制度是现代国家从财政和人事方面监督行政机关的重要制度,是制约行政权力的有效手段,但在我国现行的国家监督体系中,审计、监察部门列入行政序列,属行政权力内部监督,这种制约往往难以取得实效。而对财政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对行政机关实施监督的重要内容,行使好这个权力,必须对整个财政状况和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情况有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对违法行为要有系统而有效的制止和纠正手段。目前对财政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行政监督过程实际上处于政府直

接控制之下,客观上影响了人大监督的直接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这两方面情况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仅限于听取报告和调查活动,了解渠道少、面窄、程度不深,对许多重大问题,由于缺乏第一手材料,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督;另一方面,搞好监督离不开一系列实体规定及具体的实施办法,这些都必须有法律依据。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人大监督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还不健全。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虽然确认了人大的监督权,而对人大监督的原则、范围、程序及法律后果则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如,保证宪法在本行政区域内的遵守和执行,那么何为违宪?对违宪者如何处理?都缺少法律依据;还有对“两院”的司法活动如何监督?对案件监督采取何种法律手段?也都没有明确规定。

人大监督的法律不健全和规定过于原则,既是监督标准不完善的表现,也是人大及其常委会难于充分行使其监督职权的症结之一;再一方面,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最本质的内容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切实建设民主政治,党中央反复强调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强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但是,有的地方由于没有很好地处理党的政治领导与管理国家具体事务的关系,还不

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需由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决定的重大事项,政府没有提请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决定,而是政府作出决定后,往往以党委和政府联合发文的形式下发。实施过程中如果出了差错,人大就很难实施监督,从而影响了人大监督权的全面行使。

修补人大监督的缺陷,加强人大监督,健全人大监督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权力腐败和权力专横。但是,要充分发挥人大监督的优势,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一、真正确立人大监督的地位

要真正确立人大在国家监督体制中的地位,必须遵循两个原则:首先,要按照法律从属性原则进行重构。要克服现行监督机制的不足,一要强化监督机构的地位;二要加强对监督人员行使监督职权的法律保障。加强监督制度建设的基本目标是:监督机关应有很高的权威性,监督机关地位必须独立,对监督人员实行有效保障。因此,应改革现行监督体系,转换制约主体。如,可将审计、监察部门从政府序列中独立出来,成为直接向人大负责的机构,由人大选举产生,对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这样可以拓宽人大对财政、人事情况的了解渠道,形成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合力,以充分发挥国家审计部门和监察部门的功能。其次,要按照党政职能分开原则进行重构。要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国家监督职能,理顺人大监督与党的领导的关系,以保证国家监督形

式充分地、有效地发挥作用。把党的政治领导与管理国家具体事务严格区分开来,有利于加强人大的监督,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党通过人大的监督渠道,来实现对国家行政、司法机关的领导。因此,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明确党的政治领导与管理国家具体事务的关系,是确立人大监督是国家最高层次监督的前提条件。

二、健全人大监督的机构

从目前各级人大常委会组织机构的状况看,既未设专门的监督机构,也缺少监督的专门手段和力量,这已不能适应权力机关承担的日趋繁重的监督工作的要求,更不能适应宪政建设发展和完善的要求。特别是县级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少,办事机构又没有监督权,未能对“一府两院”的工作实施强有力的监督。因此,有必要在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设立法律监督机构,明确其应有的职能。考虑到在目前各级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少和编制较紧的情况下,某一工作机构很难拥有各方面的专门人才,可由人大常委会各工作部门配备专门力量,共同组成监督委员会。这样,有利于拓宽监督视野,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果。这种监督机构应有如下职能:一是依照宪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决定等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二是派人参加行政、司法机关的会议,调阅行政、司法机关的会议记录和文件;三是协助权力机关受理控告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宪违

法案件,对案件进行调查,提出处理意见;四是有权提出罢免案和质询案;五是有权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上公开揭露违法失职人员。为保证监督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在实施监督过程中,能客观、公正地作出结论,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它的组成人员应由人大选举产生,要依法独立行使各项监督权力,如视察权、调查权、建议权、批评权、受理控告权、公开权、质询权等。只有通过法律来保证专门监督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上述权力,才能体现监督权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三、完善人大监督的程序

从监督的实践看,目前监督效果不佳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监督形式没有得到全面和科学的运用是一个主要原因。如,权力监督仅限于听取工作汇报、提意见,而对法定的质询、组织特定问题调查等集体行使监督权的有效形式却极少运用。这里有认识上的原因,也与这些监督手段法律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有关。如,法律规定地方各级权力机关有权撤销同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却没有这些决定、命令向权力机关备案的配套规定。又如,监督抽象行政行为应当遵循哪些程序,与行政单位内部监督如何衔接等问题,也缺少程序性的可操作的法律规定。因此,完善监督程序是保证监督职能实现的重要环节。监督程序的完善,是指每项监督手段一般应包括三个过程,一是监督如何提出,

监督权适用的范围和条件;二是监督的具体组织,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权利义务;三是监督的法律后果,监督采取什么样的法律强制手段等。

首先,各种监督手段的标准应科学化。要定性定量,明确人大监督的合法性标准和合理性标准,以便在每个具体监督行动中评判监督对象的行动,以决定是否实施监督。如,关于撤销不适当的决议、决定和命令,就要明确不适当的决议、决定和命令包括的范围。又如,关于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就要明确哪些问题属于特定问题。其次,也是最主要的,就是要尽快制定出台人大监督法。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当怎样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行使监督权,查处违宪、违法案件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程序和方式,作出的决议、决定具有什么样的效力,现行法律都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因此,尽快制定出台人大监督法,明确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权利义务,对人大监督的原则、内容、程序和方式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势在必行。四、强化人大监督的效力

人大监督的效力应当体现在明确的法律后果上,只有被监督者接受和服从监督,才能收到预期的监督效果。因此,需要明确保证监督收到预期效果的强制性规定,强化法律责任。对拒不提出工作报告的,拒不到会答复质询、询问的,拒不向执法检查组或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提供材料的,故意干扰代表、委员在监督工作中执行职务的,应当明确作出追

究其法律责任的规定。规定中应包括:一是责成有关机关和人员纠正违法行为,写出检查报告;二是责成有关部门对有关人员给予行政处分;三是按照权力机关任免权限,撤销或提请人民代表大会罢免有关人员的职务;四是撤销下一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不适当决议,撤销本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五是对违宪违法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督促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当前,按照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尤其有必要健全罢免机制,让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代表在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罢免权。还应对罢免案的对象、范围、提出、审查决定、答复和申辩等程序及后果作出明确的规定。

五、拓宽人大监督的渠道

拓宽监督渠道,是加强人大监督,健全人大监督机制,强化人大监督效果的重要保证,也可以说是推进宪政建设的一个“助推器”。首先,要健全人大监督信息的处理程序和制度。一是加强人大与“一府两院”的信息沟通,建立健全工作汇报制度、政务信息

通报制度、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制度和建议承办制度;二是拓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社会的联系渠道,完善代表建议办理和信访处理等制度,使人大监督建立在广泛的民意基础上;三是使人大常委会会议前的视察、调查、检查等各项活

动的程序具体化,使人大常委会有关组成人员列席“一府两院”会议,调阅文件,责成有关机关或部门汇报工作的程序规范化;四是做到“议事议程”和“议事结果”两公开,接受代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其次,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监督中的作用。一是要通过代表这个主渠道了解情况,获得监督材料;二是发挥代表的直接监督作用,进一步开展代表评议政府及司法机关的工作和述职评议工作。再次,要建立国家权力机关联系人民群众实行监督的制度。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要有具体的程序制度来保证实现,有必要从制度上、程序上把人民群众的监督与人大监督联系起来,使人民群众的监督能够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得到反映和实现。按照这样的要求,现有的信访制度是不能适应的。信访机构一般都不直接处理案件,同时也没有法律对信访的程序作出明确规定,所以,有必要在人大常委会,特别是县级人大常委会设立专门接收、受理人民群众控告、申诉案件的职能部门,即工作委员会,明确其受理的内容和范围,规定办理的程序和方法,建立接收、登记、转办、结案、归档等制度。

此外,要重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通过舆论对违宪违法现象进行公开揭露和谴责。社会舆论监督具有时效快、影响面广、威慑力强等特点,但缺乏国家制裁的刚性,没有强制约束力。因此,社会舆论监督只有与其他形式的监督,

特别是法律形式的监督结合起来,与人大监督、行政监察、党纪检查和检察监督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其制约功能。

关于建立健全行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方案

县环保局 关于建立健全行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 各科室、站、队: 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2009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现已进入整改建制阶段。为了推动整改工作的全面落实,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局行风建设长效机制,促进行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进一步深化对构建风行风建设长效机制重要性的认识 环保系统的各项工作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直接为人民群众所感受、所评判。开展行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构建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预防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只有努力构建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才能使行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才能打造环保队伍依法、勤政、廉洁、高效、务实的新形象。 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构建政风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构建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制度建设是根本。要坚持教育、制度和监督并重,坚持预防为主、纠建并举、把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加强管理摆在更突出的位置,逐步建立健全规范的规章制度和监督、约束、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行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近阶段重点要建立完善以下五个方面的规章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群众参与和制约监督制度。要深化民主评议制度,扩大民主评议范围,真心欢迎社会各界参与,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使阶段性、集中性评议向常态化过渡,真正取得实效、真正促进工作;要进一步完善举报投诉制度,健全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通过设立举报信箱、公开举报电话、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等途径和领导干部下访等方式,畅通民意渠道,完善群众监督的平台,使群众合法权益得以维护,民主权利得以实现;要积极推行听证、质询制度,把群众关注的热点和一些重要事项,通过召开听证会形式,加以解决,切实提高和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要完善各项制约监督制度,综合运用党内监督、人大政协监督、法律监督、纪律监督、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形式,形成监督合力,做到全方位、全过程监督,有效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的行为失范。 二是建立健全民主议事和科学决策制度。要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完善调研、论证、咨询等制度,在重大问题决策和重要文件出台前,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坚持和完善专家论证和咨询制度,确保决策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建立完善领导班子民主议事制度,对领导班子重大决策内容进行明确界定,并对议事和决策原则、形式、程序、方法以及考核监督等事项作出严格规定,使领导班子的工作既充满活力又运作有序;要建立重要决策的公示、执行跟踪、反馈等制度,对重要决策及时进行

健全纪检监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和激励机制

关于健全纪检监察机关 内部监督制约和激励机制的思考 童新生 近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过程中,注重强化纪检监察机关自身的制度建设,不断建立完善内部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促进了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但应该看到,在纪检监察机关内部管理和监督制约方面仍然存在监督滞后、监督不到位、监督不力的问题,这些严重影响了纪检监察机关内部管理和监督制约的严肃性和有效性。这种内部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的现状与纪检监察机关的地位、作用和承担的繁重任务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思路,健全纪检监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和激励机制,更加自觉地把制度建设贯穿于纪检监察机关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以此来推动纪检监察工作再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 健全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制度机制 健全学习考核制度。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完善纪检监察机关集体学习制度,建立健全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务虚研究和主要领导同志定期讲党课的制度。 健全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党支部工作,开展好党小组活动。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建立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完善谈心谈话制度。注重公开征求群众意见,开展分析检查评议,切实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 健全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成员定期下访、接访和阅批群众来信的制度。 健全领导干部领题调研制度。地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每年至少组织1次领导班子调研成果交流。 健全群众意见征求和反馈机制。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作风整顿和效能建设,带头改进文风会风,加大治懒治庸力度,切实解决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制度机制 健全信访举报、案件检查、案件审理、纠风、执法监察、巡视等工作规范,建立科学严密的工作程序和业务流程。 健全和完善依法配置纪检监察机关内设机构职能和权限,明确业务分工,减少职责交叉,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创新思路,健全纪检监察内部监督制约和激励机制 健全自觉学习贯彻执行制度的机制。要把制度的学习作为经常性教育的内容,切实加强制度的

浅论人大的监督职能

浅论人大的监督职能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 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 对它负责, 受它监督。人大监督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也是树立宪法权威、维护法制统一的关键。 一、人大监督的涵义、性质和地位 监督,就是对国家权力的运行加以控制以期预防和消除权力滥用行为的发生和蔓延。监督是实现国家权力系统内在稳定的必要机制,是防范和纠正国家行为偏差的强制措施,是保障和提高国家决策效能的理想途径,是克服国家权力自毁基础的补救手段,是现代国家职能中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一种职能。 关于监督,我国主要确立了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司法机关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其中权力机关则是最主要的监督主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公民民意表达和政治参与的国家机关,人大代表人民掌握和行使国家主权。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在性质上是具有国家性、人民性和绝对权威性的最高层次监督主体。 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常委会都是国家权力机关,都

有行使监督职能的权力。《监督法》明确了各级人大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对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实施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因此,人大监督主要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一府两院”的工作依法进行指导、审查、督促,并在此基础上行使相应的审议批准、决定、罢免等职权的过程。监督内容包括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两方面。 人大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重要职权。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中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法律、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和发布决议,审查和决定地方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计划”。“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督促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监督法》、《地方组织法》在关于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的职权中,对于监督职权都作了明确的具体的规定。因此,人大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重要职权,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大监督是最高层次、最有权威的监督。人大监督从法律地位和国家监督体系看,是最高层次,最有权威的监督。因为宪法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这就是说,人大监督的权力源自宪法,它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人大在监督过程中处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细则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实施细则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重庆煤矿安全监察局、重庆市煤炭工业管理局党组关于切实加强权力监督工作的意见?(渝煤监党组…2010?61号)的文件精神和要求,进一步落实“一岗双责”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学校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建立和完善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推进我校反腐倡廉机制建设,特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以强化监督为手段,遵循上级监督,下级监督和同级监督相结合,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结合的原则,以正面教育、预防和事前监督为主,着力构建学校权力运行全过程的完整监控链条,逐步形成符合实际、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积极构建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新机制,促进我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健全学校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党委会和校务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坚持和完善“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等“三重一大”事项集体研究决定的制度;

坚持民主决策制度,对于事关学校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实行重大决策民主集中制。经过科学设计决策程序,确保做出正确决策。 (二)健全学校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机制 主要包括程序控制和公开透明两项内容。坚持干部人事、财务管理、后勤物资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资产管理、基建招投标、设施设备及大宗物资采购、学生资助金管理、教职工职称评审、招生就业等制度运行流程,实现过程监督,层层把关。深化校务公开、党务公开,将公开透明运行的措施纳入权力运行流程管理。 (三)健全学校权力运行监督机制 合理设计制度,建立对学校权力有效监控制约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探索扩大学校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重大事项定期向教代会报告。健全各种形式的民主监督机制,依法保障师生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坚持和完善学校的党委会、校务会和中层会议制度,着力加强对学校党政领导和中层一级重要权力行使的监督。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专门监督与群众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形成监督合力。 三、工作重点 (一)开展廉政风险排查工作

人大建章立制创新监督机制的经验总结

人大建章立制创新监督机制的经验 总结 人大建章立制创新监督机制的经验总结2007-02-06 09:57:56 人大建章立制创新监督机制的经验材料 宪法和法律赋予了人大及其常委会诸多职权,使人大工作具有了法律性和权威性,要保障人大常委会依法全面履行职权,特别是在没有立法权的县(市)级人大常委会,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才能实现人大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去年,中央9号文件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完善监督制度,改进和加强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代表工作,充分发挥代表作用,这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履行人大

及其常委会各项职能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在人大工作实践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忠实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法定职责,在思路上与时俱进,在工作上持续创新,以制度建设和代表工作为两大支点,进一步丰富监督形式,增强监督活力,有力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为促进“一府两院”工作,保障和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的做法是: 一、建章立制,完善监督工作机制 现代文明社会,制度高于一切。宪法和法律从根本上讲,也是一种制度,而且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制度。人大作为宪法和法律的忠实实践者和维护者,其本质内涵就要求自身的工作要有规范性,一切按规范行事,而制度就是规范的总和。因此,03年换届后,我们把制度建设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专门责成一名副主任牵头,组织有关工委和人

员分头落实。在制度的制定中,把握了依法的原则。坚持以《宪法》、《组织法》、《代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章制度为依据和指导,每一项制度的制订都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把握了全面的原则。既注意解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所涉及的重要问题和主要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一标中的,又注意从整体上完善人大工作的程序和规范,努力涵盖人大工作的方方面面,做到一切有章可循、一切照章行事;把握了创新的原则。既坚持对过去经验进行认真总结,提炼提高,又坚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不拘常规,敢于创新、敢于实践;把握了统一的原则。所有规章制度的突破、发展和提高,均严格遵循了法律法规之规定,坚持与上级人大制定的规定相一致,坚决维护法制统一;把握了实用的原则。任何一项制度都有双重作用,一是约束作用,二是激励作用。两者同步并举,才能收到完全成效。

完善监督机制 实行全程监督

完善监督机制实行全程监督 二、当前“一把手”监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一把手”监督机制虽有较大的推进,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初级阶级”。 (一)“一把手”监督机制尚未理顺,监督权小于被监督权、监督权源于被监督权、监督权依附于被监督权。监督权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的机制弊端依然存在。从现行政治体制来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并以同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为主。特别是监督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不是由同级党委或行政机关的领导成员兼任,就是由同级党委或行政机关任命。而地方党委又是同级纪委的监督对象,因此便出现了监督客体领导监督主体、监督主体依附于监督客体的现象。这在客观上使监督者缺乏执纪的自主性、独立性,监督往往在处于一种“两难”境地,大大削弱了监督职能的力度。因此,“一把手”监督中“虚监”、“弱监”甚至“无监”现象仍严重存在。 (二)权力监督机制运行方向单一,自上而下的监督比较容易实现,监督功能发挥得比较好;而自下而上的监督则相对薄弱,渠道较少、功能萎缩、步履维艰、难以奏效。科学有效的权力监督应当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平行监督统一的多向运行机制。就目前监督机制运行状况来看,自上而下的监督比较容易实现,较为有力,功能发挥得较好。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效率较高,基本可以做到“无所不监”,但自下而上的监督则相对薄弱。从理论上讲,领导干部职位越高、权力越大,就意味着责任越大,对其用权行为的监督本应越严格。而现实政治生活中权力监督机制存在的最大问题恰恰在于,对“一把手”的监督不力,致使一些“一把手”“腐而不败”,甚至“边腐边升”,这使得手握重权的高级领导干部反而成为监督的“盲区”,并对整个权力监督体制的正常运行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完善廉政监督机制

完善廉政监督机制 2011-4-11 摘要:腐败现象是世界性的一道难题,而完善监督机制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措施。本文将从人大监督、党内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完善监督机制。 关键词:完善,监督机制 腐败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也不例外地遭遇了腐败。腐败现象,反映了我国监督体制对权力的监督不力,没能有效地遏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的滋生与蔓延。新加坡廉政建设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建立一套多层次、多角度,相对独立高效、符合国情的廉政监督体制,能更好地对权力进行监督和约束,是防止和遏制腐败的关键。 一、完善人大监督体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廉政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完善人大监督制度,明确人大监督职责、对象、方式、程序等。同时,对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等相对独立的部门,也要给予明确的规定,从制度上解决人大监督不力的问题。其次,要加强各级人大干部队伍建设,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加强人大的专业化学习,培养一批具有参政议政能力且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以达到优化人大代表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质。虽然人大监督职能是由其人大常委会履行,但由于人大内部没有专门的监督机构,人大的监督职能实际上很难实行。比方说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主要由设在行政机关内部的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行使,这就意味着下属机构检查监督上级机构,监督效果无疑大打折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任务会越来越重,需要增设监督机构来分担其监督职能和任务。而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的监察机关、审计机关隶属于同级政府的从属地位和政府的自我监督问题,能够切实加强监督机关的检查监督职能,维护和确保我国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全面贯彻和落实。再次,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的领导,提高人大对党的监督力度。革命战争年代的领导方式和建国后高度的计划经济经济模式逐渐形成了中国政治体制上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局面。经过几十年的改革,这种体制虽有所改进,却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使得人大在实践中经常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是否监督党委的问题,因为人大是受党委领导的。这样,党的领导与人大监督的关系问题便成了影响人大监督职能的政治体制难题。而通过增设人大弹劾权,可以扩大和增强人大监督权,逐渐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政治体制问题。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内监督在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纪检机关在党内监督中的重要作用。注意党内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与同级党委平行的党内监督机构--纪委,二者互不隶属,各自独立履行职责,且都对党的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恢复党代表的常任制,加强党代会对党委和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党内监督的力度,尤其是提高对党的“一把手”的监督力度。其次,要加强党规党法建设,一方面,要求严格按照党章党纪办事,全面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切实保障党员所享有的各项权利;另一方面,要以党章

关于建立健全有效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思考

关于建立健全有效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中共泰宁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成球(2008年7月) 日前,笔者就构建与行政管理工作相适应的制约监督机制,创新权力正确行使的有效防控机制,营造干净干事的政务环境作了些调研,感受到了加强权力监督取得的成效,也清醒地认识到其间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就我县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谈点看法。 一、权力制约监督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纪委关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部署,结合本地实际,不断探索、创新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在提高监督能力方面摸索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监督意识上趋于弱化。一部分党员、党员领导干部自我监督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和自觉性;有些党员干部没有充分认识监督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党规党纪知之甚少;有的在监督问题上搞“二张皮”,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党内民主生活会时常存在走过场,不愿对他人批评,自我批评也轻描淡写,批评与自我批评无实际内容现象。 2、监督范围上不够全面。主要存在“三重视、三忽略”,即重视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忽视下级对上级的监督;重视对一般执法行为的监督,忽视对领导干部行政行为的监督;重视形式上监督,忽视实际内容的监督等现象。在监督过程中等还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对微观监督多,宏观监督少;对个人监督多,对组织监督少;被动监督多,主动监督少。 3、监督广度上出现真空。由于监督点多面广,往往把一些看似不起眼,其实却与群众利益、与百姓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部门、单位或部位、环节忽略掉了,从而出现监管真空。 如,每次制定加强监督等方面的方案时,都未曾将类似档案局这类小局列入重点监督范围,但却多次收到群众反映查阅档案时收取复印费过高等问题。特别是极个别单位,在现行制度措施不完善的情况下,由于管理不到位,干部

加强监督工作需健全完善四项制度

加强监督工作需健全完善四项制度一是完善并认真落实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首先要把人大批准政府重大决策纳入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范围。政府关于本行政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和涉及人民群众重大利益的决策,哪些应报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哪些应报人大常委会批准,哪些可以由政府决策,都要有一个明确的制度规定,这样才能保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其次要明确报告的重点。由政府出资融资的重大工程项目,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严重自然灾害、行政区划和政府机构变更、涉及社会稳定和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发事件等,都必须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第三要强化责任追究的力度。对应报告而不报告的,人大常委会可以启动询问、质询等刚性监督手段,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二是强化预算监督制度。要使预算监督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推动人大预算监督由程序性监督向实质性监督转变。对预算形成过程的监督,人大有关工作委员会应有权提前介入财政预算草案的编制,政府财政部门提供给人代会的预算草案报告应详细和细化,超收收入、部门预算等都要全部纳入人大审查监督的范围。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要把听取财政预算半年执行情况的报告与预算执行情况的检查结合起来,严格控制不经过预算就开支的行为,预算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调整必须经人大常委会批准。要把预算监督与对审计工作的监督结合起来,加大预算外资金使用情况和审计查处问题的监督力度。

三是尽快建立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作为抽象行政行为的政府规范性文件,比具体的行政行为和执法行为来说,其涉及的范围和具有的效力要大得多,适用的时效也长得多,其失误所带来的危害也比具体的行政行为更严重。做好规范性文件审查工作,对于维护国家的法制统一,保证政府依法正确行使国家行政权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应按照监督法的要求,尽快建立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制度,成立专门的审查工作机构,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四是健全代表意见、建议督办制度。督办落实代表意见、建议是各级人大常委会密切与代表的联系、拓宽监督范围的重要手段,是各级人大常委会加强对“一府两院”监督的一项重要工作。督办代表意见、建议,必须以问题解决程度为标准,而不能以是否答复为依据。要综合运用领导督办、机关分口督办、代表参与督办等多种督办机制,突出重点,落实责任,提高意见、建议的办结率和代表的满意率。

由国外食品安全管理看我国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机制

由国外食品安全管理看我国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机 制 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概括起来,第一,病原微生物污染是造成食品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病原微生物污染防控是食品安全的刚性需求;第二,农兽药滥用则是当前食品安全源头污染的主要来源,可以说我国农兽药应用仍然处于无序状态;第三,重金属、真菌毒素等污染物构成粮食食品安全长远隐患,其中,粮食重金属污染物主要为镉、砷、铅和汞,而重金属超标率较高的粮食区域在南方和西南省区:第四,非法添加、掺杂使假和欺诈仍是我国现阶段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其原因是多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食品安全的首要根源是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 目前,我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而耕地污染方面,全国土壤总超标率为16.1%,其中中度和重度污染占 2.9%,农业面源污染也形势严峻。食品安全问题的其他原因还有食品产业基础薄弱,法律法规、标准和监管体系尚未 健全,科技支撑发展滞后,社会共治格局尚未形成等。 2.监督疏漏、监管体系不够透明,信息不对称 “苏丹红一号”事件、呈现出国家、企业等对在食品生产中被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存在漏洞。进入到市民口中的食物我们

并不了解其生产过程以及监管过程是怎么样的,消费者对兼管完全不 了解,有时候觉得不放心可是也没有能力去识别和监测,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完善。 3.惩罚力度不够。 我们现在严重的德国、美国、日本这些食品让人放心的国家曾经也是经历过严重的假货时期的,他们是如何走出来的。日本怎么打假?他们用社会的压力,日本这方面是深入民心的,一旦发现有假货企业是要倒闭的,个人要以死来明志。德国不一样,它是用规则来打假。德国是非常古板的个性,他们用规则来打假,是全世界无与伦比的。只要指定规则就会遵从,违反就要罚款和坐牢。美国就不同了,通过严刑峻法。美国在1984 年-1994 年分别制定两套法律打击假货,只要发现你生产假货,就要监禁十年,罚款200 万美金。如果第二次再犯,监禁20 年,罚款500 万美金。但在中国我们对制假放假的企业和商贩并没有很完善的相关法律规定惩罚力度也不够。 三、国外食品安全管理措施借鉴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类赖以生存和健康发展的整个食物链的管理与保护。面对同样的课题,让我 们看看西方发达国家与 发展中国家采取什么处理措施,有什么是值得中国借鉴的 1.美国――完善的监督机构及健全的法律体系,加大打假的力度。 美国联邦政府有10 多个部门管理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关于关于建立人大监督专员制度的思

关于建立人大监督专员制度的思考 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它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权,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然而,由于作为权力机关的人大缺乏明确的机构来负责对行政、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履职行为的监督,从而使得行政、司法机关中官僚主义盛行,不作为、延迟作为、不当作为、甚至违法作为的事件不断发生,并由此滋生出了大量的“灰色腐败”问题,既侵害了公民权益,又损害了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消除现存制度的严重官僚主义所滋生出的“灰色腐败”现象,近年来,不少学者和从事人大实际工作的同志一直呼吁和建议在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建立一个权威性的监督机构,并提出了不少方案,主要可以归为监督委员会模式和监督专员模式。笔者将对之作出比较分析,并重点就人大监督专员制度建立的模式作一初探。 一、人大监督专员模式与监督委员会模式的比较 所谓监督委员会模式,就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设置监督委员会,代表最高权力机关对所有同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并直接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的一种具有高度权威性的监督模式。此种模式又包括以下方案:(1)增设人大监督委员会,专门履行其监督职能,负责对“一府两院”的监督。(2)人大设立监察委员会,负责工作监督,也负责人事监督和立法监督;将审计部分和检察院所属的反贪局划拨给人大直接领导,审计部门只负责审计监督,反贪污局只负责对国家工作人员是否有腐败行为实行专门监督。(3)“把中共纪律检查委员会和人民检察院合并,并融合政府的行政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部门的职能,设立一个直接隶属于人大的专门监督机关,主管监督事务。”

建立健全正风肃纪长效机制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86393736.html, 建立健全正风肃纪长效机制的思考 作者:尹怀伟 来源:《企业文化·下旬刊》2014年第05期 摘要:要从根本上扭转工作作风,严肃工作纪律,就要在抓机制、抓提升、抓创新上下 工夫,在进一步建立健全正风肃纪长效机制上出成效。当前形势下,建立健全正风肃纪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是值得大家探讨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正风肃纪;监督机制;制度;创新 一、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习近平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建立健全正风肃纪长效机制,必须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监督是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外在动力,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关口前移,加强防范意识 在着力抓好民主生活会、廉政谈话、诫勉谈话等党内监督制度落实的同时,把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延伸到生活圈、社交圈,全面了解干部的作风表现。 (二)同步共进,完善监督体系 把党内监督和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不断畅通群众信访监督渠道,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 (三)严肃执纪,加大惩处力度 对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违纪违法问题的领导干部,坚持严肃惩处,绝不手软,发挥案件查处的威慑作用,重要时间节点要加强防范。川西北公管中心为推动正风肃纪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不断细化和落实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坚持每月开展一次督促检查,盯住元旦、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专项督查,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落实。 二、深化完善规章制度 (一)重视制度的建立与执行 制度管源头、管根本、管长远。制度建设的盲区和空白点,要及时予以填补;已经不适应的规章制度要予以修改、充实和完善;适用的禁令规定必须严格执行。要切实加强对制度执行

完善监督机制 加大监督力度

完善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 加强对单位“三重一大”事项实施的监督 目前,普遍存在对各单位“三重一大”事项监督难,难监督情况,如何落实中央关于对单位“三重一大”事项进行有效监督?是摆在各级面前大的问题,也是有效防止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大事,同时纪工委能否有效履行监督职能?直接关系纪工委监察分局的工作成效和职能的发挥。努力破解对监管单位“三重一大”事项监督工作中存在的范围界定难、监督执行难、责任追究难等问题是目前重要课题和工作,经过调研,吸取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现提出以下对监管单位“三重一大”事项实施有效监督,破解监督难题的粗浅认识。 一、明确监督范围,破解“三重一大”范围界定难题 “三重一大”范围界定是监管工作的基础工程,于整个监管过程至关重要。县纪委统一或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要制定《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实施办法》,让“三重一大”事项的范围标准和监督机制细化、量化。 一是明确内容。针对所辖管单位实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单位“三重一大”事项的内容予以明确,使监督者与被监督者能够准确把握某项工作是否属于“三重一大”范畴。 二是明确标准。根据各单位性质,划分为几个档次和类别。比如,按有无专项资金分类可分为有项目资金分配职能的单位和

党政部门无项目资金分配职能的单位,或按有无收入等性质划分单位类别,并按类别制定相应档次标准。 三是明确规则。各单位要将“三重一大”事项的讨论决策权纳入本单位党政领导班子会议的议事范围,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议事规则,对讨论、决策、审批等程序严格进行规范。针对各单位重大决策的内容和大额资金使用的标准各不相同的情况,规定各单位可结合实际适时予以调整,调整后必须书面报纪工委监察分局备案,以便议事规则与“三重一大”配套。规定所管辖和联系单位除依法应当保密的事项外,重大决策事项、依据和结果都要公开,纪工委定期对决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二、明确监督程序,破解“三重一大”监督执行难题 纪工委、监察分局为使监督检查不走过场,要制定《关于“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办法》,注重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强化对所属部门“三重一大”事项实施过程的有效监督。 一是抓好决策环节的监督。实行部门党组(党委)会议提前报告制度,所辖部门在召开党政领导班子会议研究涉及“三重一大”事项时,须提前报告纪工委监察分局并提交会议相关资料供审核。纪工委监察分局在列席会议时,重点针对重大决策是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重要干部任免是否经有关职能部门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是否按主管部门审查要求依法进行、大额度资金使用是否符合政策规定等内容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和完善

摘要 在纪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59周年,赞颂人民代表大会取得伟大成就的时候;在大讲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取得的成就,主要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了系列重要改革的结果。应该看到,人民代表大会的宪法职权还远没有充分落实,人民群众还不够满意。在新的形势下,人民代表大会又面临许多新的越来越大的挑战,不对人民代表制度进行改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想的优越性就不能发挥出来,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以,本文想谈谈人民代表大会当前面临的问题、挑战和如何改革的问题。 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完善

目录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涵和实质 (4)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涵 (4)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质 (4)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概述 (5)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5)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 (5)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6)

(一)人大代表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6) (二)选举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8) (三)人大监督权存在的主要问题 (8) 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议 (9) (一)完善人大代表制度 (9) (二)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 (10) (三)完善人大监督制度 (10) 五、结论 (13) 六、参考文献 (13)

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涵和实质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涵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据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经过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机关,并由权力机关产生其它国家机关,按照集中制的原则,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按照我国宪法的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实行合议制,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在保证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实行中央与地方适当分权,发挥两个积极性。另外,国家对聚居的少数民族实行地方民族区域自治,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包括人大和政府)除享有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权力外,还享有宪法赋予的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质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创建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根本政治制度,其实质是政治,即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权建设上实行最广泛的,保证人民充分享有和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曾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享有的最广大的,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他还指出:“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我国政权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不可能通过“直接’,,由全体人民亲自来掌握国家政权、行使国家权力。人民只能选举少数人作为他们的代表,组成代议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即“代议”。

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廊坊市紧扣“三大穴位” 努力构建安全生产监管长效机制 近年来,廊坊市围绕对安全生产形势实施有效控制这一主线,着眼构建安全生产监管长效机制,紧紧抓住三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在完善安全生产监管网络体系上下功夫,解决好“谁来管”的问题。2003年,全市安监队伍工作人员仅256名,面对全市8万多家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管任务,人员力量严重不足,且人员来自方方面面、熟悉业务的不多。要遏制相关事故发生,保障生产经营安全,就必须做到安全生产工作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干。为此,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直面问题不回避,多次组织编办、财政、安监等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召开协调会。2006年,在全市编制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从其它行政或事业单位调剂编制和人员392人,充实到安全生产监管队伍。2007年,又针对县、乡(镇)两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明确提出了县级执法监察队伍“五有三上墙”(有机构、有专职人员、有职能、有执法用车、有管理制度;牌子上墙、制度上墙、执法程序上墙)和乡镇安全管理办公室“六有四上墙”(有机构、有专职人员、有职能、有检查用车、有管理制度、有固定通讯工具;责任制上墙、牌子上墙、制度上墙、职责上墙)的建设标准和要求,促使县、乡监管队伍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市、县、乡、村“两级监督、四级管理”的安全生产

监管网络基本形成,全市平均每千家生产经营单位监管人员由原来的3人,提高到现在的12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各类开发区和经济发展重镇监管机构缺失、监管力量不足等问题,又积极采取措施,相继在廊坊开发区、三河燕郊开发区、霸州胜芳镇、固安县工业园区以及香河县经济开发区、现代产业园和家具城分别组建了安全监管分局或监察中队,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制度建设上下功夫,解决好“怎么管”的问题。要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有效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必须建立起一套长效运行机制,在政策保障上为安全生产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近几年来,廊坊市围绕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执法监察、隐患排查等重点环节,逐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制定出台了《廊坊市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填补了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行政责任追究问题的“空白”;制定出台了《廊坊市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着力推动企业安全生产隐患自查自改机制的建立健全;制定出台了《廊坊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对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及违法行为的举报受理单位、举报方式以及举报奖励程序、资金来源和责任追究等方面逐一进行了明确。同时,市委、市政府及市安委会还先后制发了《关于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廊坊市各级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实施办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制度性文

行政执法社会监督之完善

行政执法社会监督之完善 政府为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进富民强州新的实践上来,就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作出了规定。作为执行法律规范、实行行政管理的行政执法行为,对行政相对人乃至社会的正面或负面影响都非常大,规范高效的行政执法,不仅使行政相对人的权益能够得到有效保护,而且其产生的法律效果表现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规范、导向、保障和促进作用。如何使行政执法做到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笔者认为努力完善行政执法的监督机制,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 一是落实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机制。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湖南省行政许可监督检查规定》和《湖南省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及其我州的实施意见;实行督办制度,完善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责任追究机制,抓好行政执法“不作为、乱作为”典型案件的督查督办,加强行政执法案件评查工作,积极开展“案卷评查月”活动,对行政处罚、行政许可案卷质量进行百分制评查。要适时组织监督检查活动,主要检查行政执法实施机关是否具有实施行政执法的主体资格,是否擅自设立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的受理、办理是否符合法定程序,行政执法是否存在乱收费等,对检查中发现违反《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行为的,要发出《行政执法监督通知书》;对不按照要求整改的,要制作《行政执法监督决定书》,责令其做出相应行为,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考核评议制度。

二是建立行政执法备案审查机制。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部署,继续抓好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职权、确立执法责任的工作,全面公布“权力清单”,职责明确到岗到人,为促进依法行政,防止和纠正行政执法过错,要建立重大行政处罚和重大行政许可备案审查机制。要继续清理行政许可项目,行政许可实施机关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对批准的行政审批项目,按许可事项办理的主体、依据、对象、时限、条件、程序、数量、收费及收费依据、办理流程及岗位、职责向社会进行公布;要及时将依法新增、取消或者调整的行政许可项目及有关资料报本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备案审查;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加强行政许可的后续监督管理,防止重许可、轻服务的倾向,对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实行责任追究制。 三是探索规范行政执法的长效机制。实行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努力构建行政执法财政保障机制,积极倡导三个绝不允许的执法理念,从源头上杜绝行政执法不作为和乱作为行为,即绝不允许以执法难度大而原谅不文明执法、绝不允许以执法人手紧而放纵临时工和协管员执法、绝不允许以执法经费紧而纵容乱收费乱罚款行为;积极稳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在做好吉首、龙山城市管理领域、凤凰城区景区管理领域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基础上,稳妥推进其他县城城市管理领域和里耶历史文化名镇、猛洞河风景名胜区等景区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

健全人大监督机制的思考

健全人大监督机制的思考 健全人大监督机制的思考 在我国的国家监督体制中,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是最高层次、最具权威的监督,其功能在于保证由它产生的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忠实于宪法、法律,忠实于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严格依法办事,并防止和纠正它们滥用权力的行为,保障公民的权利不受侵犯。但由于体制和机构等因素的限制,人大监督在国家监督体制中的核心地位尚未真正确立起来,还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一方面,随着行政监督机制的日益完备,客观上形成了一种对人大监督的“隔离层”。如,行政审计和监察制度是现代国家从财政和人事方面监督行政机关的重要制度,是制约行政权力的有效手段,但在我国现行的国家监督体系中,审计、监察部门列入行政序列,属行政权力内部监督,这种制约往往难以取得实效。而对财政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对行政机关实施监督的重要内容,行使好这个权力,必须对整个财政状况和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情况有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对违法行为要有系统而有效的制止和纠正手段。目前对财政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行政监督过程实际上处于政府直

接控制之下,客观上影响了人大监督的直接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这两方面情况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仅限于听取报告和调查活动,了解渠道少、面窄、程度不深,对许多重大问题,由于缺乏第一手材料,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督;另一方面,搞好监督离不开一系列实体规定及具体的实施办法,这些都必须有法律依据。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人大监督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还不健全。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虽然确认了人大的监督权,而对人大监督的原则、范围、程序及法律后果则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如,保证宪法在本行政区域内的遵守和执行,那么何为违宪?对违宪者如何处理?都缺少法律依据;还有对“两院”的司法活动如何监督?对案件监督采取何种法律手段?也都没有明确规定。 人大监督的法律不健全和规定过于原则,既是监督标准不完善的表现,也是人大及其常委会难于充分行使其监督职权的症结之一;再一方面,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最本质的内容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切实建设民主政治,党中央反复强调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强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但是,有的地方由于没有很好地处理党的政治领导与管理国家具体事务的关系,还不

激发党员活力建立健全党员作用制度机制

激发党员活力建立健全党员作用制度机制党员是党的活动的主体,是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主体,党员充满生机活力、充分履职尽责是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关键。农业局第一党支部通过推进权利保障、义务履行、激励关怀,不断激发党员活力,充分发挥党员作用,有力推进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一、推进权利保障制度化,让党员更有使命感 保障党员权利,是激发党员内在动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基本前提,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提升党员使命感的有力保证。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推进党员权利保障的制度化,增强党员的使命感。一是完善“纳谏”制度,听取党员建议。保障党员建议权是营造生动活泼的党内民主氛围、防止独断专行、减少决策失误的重要保证。我们着力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建立健全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党员民主听证、党员代表列席党(常)委会议、党员信访等制度,鼓励党员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或批评,直接涉及基层和全局利益的政策,尽可能多地征求党员、党组织的意见建议。党组织及时对党员提出的建议或要求认真研究,合理的予以采纳,不合理的及时将研究结果进行反馈。二是改进选举制度,尊重党员选择。在候选人提名、组织考察、党员评议、选举操作程序等环节上进一步加大探索力度。把候选人提名权交给党员和群众,提高党员群众的评议意见在决定干部任用中的权重,推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健全监督制度,强化党内监督。能否有效行使监督权,直接关系到党员主体地位的彰显和作用的发挥:我们注意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注重做过

细的思想政治工作,倡导同志式的党内关系,真正做到党内不分职务高低一律平等,为党员行使监督权奠定坚实基础。拓宽党员申诉、检举、控告、信访等渠道,制定具体严密、操作性强的制度,创新监督方式,扩大监督范围。完善党内批评制度,切实提高党内组织生活质量。健全党内举报制度,采取有力措施,保障署名批评人、控告人和检举者的人身权利。制定党内质询、罢免、撤换的相关程序和操作办法,使党员的监督权落到实处。 二、推进义务履行规范化,让党员更有责任感 党员履行义务是行使权利的基本前提,是增强党员活力、提升组织服务功能的关键所在。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促使党员更好地履职尽责,推进党员履行义务规范化。一是坚持科学设岗定责。针对无职党员发挥作用方向不明确、平台不健全的问题,基层党组织注意结合实际,坚持按需设岗、因事设岗、以人设岗的原则,采取党员自愿申报与民主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合理设置岗位。科学确定职责。根据岗位特点,对每个岗位的具体职责、工作内容、目标任务等进行细化量化。实行公开承诺亮诺.上岗的无职党员都与所在基层党组织签订《设岗定责承诺书》,表明履岗态度,公开作出承诺,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强化主题教育实践。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是增强党员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促进党员履职尽责的有效途径。我们积极组织广大党员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注意把广大党员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中来。开展“学习党章、遵守党章”主题教育活动.引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