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艺学系列课程(3.5.9)--文本批评(新批评代表人物)

文艺学系列课程(3.5.9)--文本批评(新批评代表人物)

文艺学系列课程(3.5.9)--文本批评(新批评代表人物)
文艺学系列课程(3.5.9)--文本批评(新批评代表人物)

3布鲁克斯

布鲁克斯(1906— )是新批评学派中最为活跃、

也是最为多产的批评家。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细

读”(Close Reading)是后辈研究者总结的美国“新

批评派”的核心批评方法。布鲁克斯在大学求学期

间,以细读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教学理念和文学批评

方法开始成型。著作有《文学入门》、《精致的瓮》、《理解诗歌》、《理解小说》、《理解戏剧》《现代诗歌与传统》(Modern Poetry and the Tradition,1939)和《精制的瓮》(The Well Wrought Urn,1947)。与沃伦合著《诗歌鉴赏》(Understanding Poetry,1938)和《小说鉴赏》(Understanding Fiction,1943)等。无论是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上,他都推动着新批评理论的不断发展并且不逊于其他新评论家。其诗学观的理论之源和学理背景有德国古典哲学和浪漫派的启蒙,例如“有机整体”、“想象力”、“对立物的调和”等等概念都源自德国浪漫派思想,并经由柯勒律治而渗入美国批评传统。在他的诗学观建构中,布鲁克斯认为,诗的结构形式可以通过戏剧性原则、有机整体论和反讽诗学观来诠释。首先,作品是由一个各部分互相作用的关系网所构成的,它的全部意思正是这种互相作用的产物。其次,诗

歌在各部分的积极作用中形成诗的语境和诗歌的整体效果,获得最终的意义。最后,诗人用反讽产生震惊和惊异的效果,通过悖论、反讽和含混以及各种语言细节,使诗歌在各种不协调因素和矛盾的冲突中实现诗歌深层涵义的表达。

3.瑞恰兹

瑞恰兹(1893-1979),英国文学理论家、诗人、语言

学家。 “新批评”理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主要著

作有《意义的意义》(与奥格登合作)、《文学批评原

理》、《科学与诗》、《实用批评》等。瑞恰慈认为:“交

流的描述和价值的描述是批评的两大支柱”,并且认为在近代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建立起一种价值心理学说,交流理论和价值理论是其文学批评思想的精髓和核心。通过对交流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考察,瑞恰兹建构了一个作者(Writer)、作品(Writing)和读者(Reader),即“三R”互动的交流系统.作者把其经验带入作品中并以作品的形式传达给读者,读者凭借作品这个载体实现与作者情感经验的交流,达到理解作者、理解世界的目的。语言文字符号构成了作品存在的外在表现形态。瑞恰慈主张将价值判断引入美学和批评领域,强调价值理论在批评中的重要性,主张将心理学方法引入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他把心理学的一系列概念范畴诸如兴趣,心态,态度以及冲

动等引入到文学批评中,目的是要建立一种价值心理学说,把心理学和文化价值结合起来。以“冲动”为核心概念建构了自己的心理学批评模型,注重分析读者的反应和研究这些反应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以交流理论和价值理论为支柱构筑起来的文学批评理论,有利于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科学地分析和把握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意义。

4 燕卜逊

威廉·燕卜荪(William Empson,1906-

1984),1906年9月27日生于英格兰约克郡,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诗人。代表作为《朦胧的七种类型》(1930)《田园诗的几种形式》(1935)、《复合词的结构》(1951)、《诗集》(1955) 、《密尔顿的上帝》(1961)、《柯勒律治诗选》(1972,与皮利合编)、《使用传记》(1984)、《复杂词的结构》(1951)。作为20世纪英国文学批评史上最为重要的理论家之一,他对现代英美诗歌和文学批评的发展均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刻的影响。燕卜荪以语词分析批评为核心的诗学思想,是于20世纪科学新发现给思想文化领域带来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对瑞恰慈、艾略特等批评家诗学思想的承继和不断偏离,对格雷夫斯诗歌分析方法的借鉴中,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方法影响下,逐渐形成并走向成熟的。就实质而言,燕卜荪的语词分析批

文学批评作业(附答案)

第1题(2.0) 分 女权主义批评在方法论方面的特点是C A、单一性 B、科学性 C、多元化 D、复杂性 第2题(2.0) 分 提出“陌生化”概念的是俄国形式主义的 B A、雅各布森 B、什克洛夫斯基 C、艾亨保姆 D、韦勒克 第3题(2.0) 分 ???提出“陌生化”概念的是俄国形式主义的 B A、科学研究活动 B、艺术审美活动 C、创作实践活动 D、社会交际活动 第4题(2.0) 分 文学批评文章掌握好对象在真、善、美各方面所达到的度叫做 B A、警策 B、分寸感 C、章法 D、规格 第5题(2.0) 分 文学批评研究的对象是 B A、抽象思维的产品

B、艺术思维的产品 C、思辩活动的产品 D、逻辑活动的产品 第6题(2.0) 分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开创选本批评先例的是 A A、萧统的《文选》 B、陆机的《文赋》 C、《文心雕龙》 D、《诗品》 第7题(2.0) 分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开创“诗话”这种独特批评形式的是 A A、欧阳修的《六一诗话》 B、严羽的《沧浪诗话》 C、张戒的《岁寒堂诗话》 D、叶梦得的《石林诗话》 第8题(2.0) 分 20世纪文学批评变化发展的动力是 C A、继承与创新 B、改革与创新 C、批判与否定 D、思考与理解 第9题(2.0) 分 文学批评整体说来属于逻辑思维,但包含了不可缺少的 D A、抽象思维成分 B、艺术构思成分 C、艺术虚构成分 D、艺术思维成分

第10题(2.0) 分 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需要遵循形式逻辑规范和 C A、情感逻辑规范 B、生活逻辑规范 C、辩证逻辑规范 D、道德规范 第11题(2.0) 分 文学批评的基础是 B A、文学研究 B、文学欣赏 C、文学分类 D、文学创作 第12题(2.0) 分 印象主义思潮首先出自19世纪中期的印象主义 C A、音乐派别 B、雕刻派别 C、绘画派别 D、文学派别 第13题(2.0) 分 文学批评的成熟和繁盛在 D A、17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第14题(2.0) 分 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 B

新批评

新批评的理论体系 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但这一流派的起源则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兹。艾略特可视为新批评的思想先驱。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提出了一重要论点——非个性论,这一论点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艾略特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的是瑞恰兹,他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新批评有几代批评家,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休姆和美国诗人庞德,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燕卜逊和兰色姆,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文萨特,他们共同完成了新批评的理论体系。 文学本体论 这一观念由新批评的主将兰色姆提出。他将“本体”这一哲学术语首次用于文学研究。 新批评则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特征遂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持有同样观点的文萨特和比尔兹利则从另外的角度来阐述他们的主张,为此他们提出了两个著名的概念:其一是意图谬误。其二是感受谬误。文萨特和比尔兹利视对作者意图的探究为谬误,其锋芒所向直指实证主义或浪漫主义文学批评。同时他们认为以读者情感波动弧度的大小评判作品的优劣,是一种感受谬误。在作家——作品——读者共同建构的艺术有机过程中,新批评毫不犹豫地斩断了两端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批评是一种地道的作品本体论。 结构—肌质论 这一主张由兰色姆提出。他认为,结构与肌质是相互对应又联系紧密的概念,所谓结构是一首诗的逻辑线索和概要,它是一首诗可以用散文转述的部分,它给予一系列感性资料以秩序和方向。诗始终把握着具体事物的形象,这些具体事物和形象就是诗歌的肌质。诗的结构—肌质是一个不容分割的有机整体,正像一个活人的肉体和精神不可分离一样,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离的。 语境理论 语境理论是新批评语义分析的核心问题,也是理解新批评方法的前提。这一理论由瑞恰兹提出,后来得到新批评派的赞同和运用。 语境指的是某个词、句或段与它们的上下文的关系,正是这种上下文确定了该词、句或段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瑞恰兹进一步扩展了语境的范围。一是当时写作时的话语语境,二是指文本中的词语所体现的“表示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的名称”,这里词语蕴含了历史的积淀,一个词可能暗含着一个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某种强烈的情感。由此可见,新批评的语境理论具有十分开阔的视野,体现了新批评对文学语言的

新批评(New

新批評(New Criticism) 新批評是二、三0年付形成於英美的文學批評流派,五0年付成為美國文學批評的主流。反對把文學當成文獻、傳記、史料,注重文學本身的價值。認為文學不同於科學,不是實用性的。 新批評強調文學內緣的研究(意象、格律、文體),主張細讀(close reading)。 新批評常用的術語:歧義(ambiguity,含混、模稜、多義)、反諷(irory)、矛盾語法(language of paradox)〃張力(tension),肌理(texture、紋理,質地)無我(impersonality),客觀相應物(objective correlative)。 敘事觀點、敘事語氣為小說討論的重點。提出敘事者不等於作者。 詩及小說的批評重視文字、意象、結構、肌理、語氣。強調作品必須包含各種複雜而互相矛盾的因素,只有這樣才能?掌握人類經驗範圍的各面?。 反對詩作為宣傳,反對大眾語言(mass language)。 新批評三0年付興起,至五、六0年付英美學術界影響仍然很大。但也有視野較闊的批評家,如特里林(Leonard Trilling)和威爾森(Edmund Wilson)等人對他們提出批評。 在中國方面,四0年付的袁可嘉,五、六0年付香港的葉維廉、李英豪、王敬羲,美國的夏志清,台灣的歐陽子、顏元叔,八0年付的黃維樑,都受新批評的影響。林以亮編選的《美國文學批評選》(1961)有艾略特、布魯克斯、泰德等論文。這種批評方法,在反對載道或泛政治的批評方面有其意義,產生於特殊的歷史斷層的處境有其必然性,對文章細讀有幫助,個別評論家有進一步發展(袁可嘉、夏志清、葉維廉),亦各有盲點,如顏元叔談古詩,黃維樑談新詩,弊端特別顯著。 新批評(New Criticism) 的起源 休姆(T.E. Hulme):〈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意象派詩Imagism 龐德(Ezra Pound)詩“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在地鐵車站(1914):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一、发展概述 新批评(TheNewCriticism )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 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新批评20 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T. S.艾略特、I. A.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30年代和 40 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第三个阶段从40 年代末延续到50 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到50 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

陕师大 中文本科——《当代西方文论》作业题及答案

《当代西方文论》作业题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意识流 :它是19世纪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股切不开、斩不断的“流水”。他说:“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 2.新批评派: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但这一流派的起源则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兹。艾略特可视为新批评的思想先驱。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论点——非个性论,这一论点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艾略特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的是瑞恰兹,他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新批评派有几代批评家,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休姆和美国诗人庞德,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燕卜逊和兰色姆,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文萨特,他们共同完成了新批评的理论体系。 3.艺术即直觉即表现:意大利美学家 B.克罗齐就认为,直觉就是艺术活动,而人类的“知识有两种形式:不是直觉的就是逻辑的。”这样,克罗齐就把直觉排除在逻辑思维之外,从而把艺术活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也排除在逻辑思维之外。根据艺术的典型形象直接把握艺术美的本质的能力,指人的审美功能。审美功能是对美的认识功能。艺术家由于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深厚的艺术修养,能够在众多的表象中熟练、准确地挑选出最能表现对象美的本质的表象,并对这些表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组合成比对象(文学艺术中的原型、美术中的模特儿)更美更新的艺术形象;有经验的艺术鉴赏者,能够透过艺术形象直接把握艺术美的本质。这种熟练的审美技能可造成一种假象,似乎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是凭人的一种非意识、非思维、非逻辑分析的天赋审美功能来完成的。一些哲学家根据这种假象或根据非艺术领域中的类似假象,建立了非理性主义的直觉论。 4.陌生化 :陌生化”理论是二十世纪初兴起的俄国形式主义的一面旗帜,主要代表人物是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他认为艺术技巧的特殊性在于“陌生化”。(是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1914年提出)“陌生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虽然他并没有正式提出“陌生化”。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主张使用“奇异词”,如外来词、隐喻词、延伸词,使得“言语既要清晰又不能流于一般”“给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这是很好的,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所打动。”“言语的美在于明晰而不流于平庸。用普通词组成的语言最明晰,但却显得平淡无奇……使用奇异词可以使语言显得华丽并摆脱生活用语的一般化。因此,“陌生化”又称为“反常化”、“间离化”、“奇异化”。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方法,“陌生化”手法能够迎合广大受众的“猎奇”、“求新”心理,被广泛应用于广告设计等领域之中 5.文学性:文学性是指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独特性质。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它存在于文学语言的联系和构造之中。文学性不存在于某一部文学作品中,而是一种同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的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如结构、韵律、节奏、修饰等。文学性的诗性功能:雅各布森认为,文学性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之中,诗歌是具有独立价值的词的形式显现,即诗歌的本质不在指称叙述外在世界的事物,而在具有表达目的的诗歌语言形式显现。诗歌语言往往打破符号与指称的稳固的逻辑联系,而为能指与所指的其他新关系和审美功能的实现提供可能。诗歌语言虽然有提供信息的功能,但应以自指的审美功能为主。

李商隐诗歌中的形式主义与新批评

李商隐诗歌作品简析 汉语言文学王丽娟一、形式主义与新批评 形式主义—新批评是指产生于2世纪初期的俄国形式主义流派 和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美新批评流派的统称。形式主义开 启了新批评的“本体论”的先声。 我认为形式主义—新批评是一种文本批评方法,它们的重点都不 在于研究作者的生平经历或是其他除作品外的客观因素影响,淡化文 学作品与各种外部因素的联系,只是单纯的从文本本身出发来探讨文 学作品本身的语言和特点。形式主义偏重与研究构成文学作品的材料 包括语音、形象、情感、思想因素以及叙述技巧、整个作品的结构布 局等形式,通过对语言的诸如变形、扭曲、前突等陌生化处理,把人 们的注意力引向诗歌本身,还注意到了节奏、韵律等诗歌表达形式的 意义上的功能。而新批评则重点关注文学语言中各个层次的特征不同,重视挖掘文学语言的意义语言的语义以及其中的修辞手段。 二、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新批评主义评价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读完这首诗我们就会有一个特别直接的感觉,这是一首情诗,而 且还是以女性口吻来写的情诗,新批评主义理论中首先就有一个观点,瑞恰兹提出,语言有两种用途:科学用途和情感用途。“就科学语言 而论,指称方面的一个差异本身就是失误,没有达到目的。但是就情 感语言而论,只要在进一步的效果即态度和情感方面符合要求,指称 方面的差异再大也无关紧要。”因此,他认为文学的本质特征是“非 指称性的伪陈述”。从李商隐的诗歌来看,李商隐本身是一个男性, 但是诗中第三句写到“晓镜但愁云鬓改”可以看出诗中的“我”是一 个女性的角色,也就是说他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出发,写下了这首情诗,

英美新批评分析唐诗 作业

新批评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sàn)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qīn)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 )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首先,照诗歌的文本含义大致可以理解如下: 北风迅猛的刮着大地,连地上的草大都刮折了,胡地的八月就开始下雪了,就像一个晚上春风吹过后,众多的树木都开花了。雪花飘散进了用珠子做的帘幕,让人感到衣服和被窝都非常的薄,将军控制不了角弓了,都护穿着铠甲冷的睡不着。浩瀚的大海成了百丈冰,将士们的忧愁凝聚成了万里云。中军拜访酒席招待将要回去的客人,用胡琴琵琶羌笛演奏,傍晚的雪继续下着,风刮着军旗,这时在东门送别客人,客人走的时候漫山遍野都被雪覆盖,山路崎岖很快就看不见客人了,能看到的只有地上客人所骑的马留下的脚印。 再了解本文的文本含义时,可以发现本诗歌采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和含混、悖论、隐喻、张力的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是为千古名句。这个比喻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像,创造了一个瑰丽的、富有诗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以万里云喻忧愁)行路难之意。 含混手法的运用:含混手法的运用首先体现在诗歌的第一联,“卷”与“折”字既可以用于表示人的主观行为,也可以表示物的被动行为,而这里用被动表主动,给北风赋予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更能突出北风的迅疾猛烈,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为下面的描写做了铺垫。其次表现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联,“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现实中是不可能有百丈厚的冰的,但他却实实在在的刻画出了当时天气的奇寒,这也是一种悖论,以云来暗喻忧愁,也暗喻行路难之意,这一联诗歌至少有两层含义, 所以含混手法的运用也比较突出。 诗歌的张力则主要体现在隐喻和夸张手法的运用,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这个比喻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像,创造了一个瑰丽的、富有诗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以及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行路难之意。使得一个意象不仅有本身的意义,还具有了被修饰后的喻体的意义,还有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意象的自由组合,都给读者的阅读以足够的自由想象的空间。 总之,诗歌通过先对风雪、珠帘罗幕、狐裘锦衾等普通事物的描写,再用夸张和隐喻的修辞手法对于寒冷的环境以渲染,诗歌构建起一副在寒冷中送别的美丽画卷,使得极其恶劣的寒冷环境中的送别更具深远的意义,使帐外之寒与帐内送别情景之热相互映衬,让诗歌所表达的送别之情更加的真挚感人。 邓云刚汉语言文学6班40902290

比较文学作业

比较文学作业 第一次作业: 当代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发展有哪些基本方面?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中历史最悠久的基本方法。 概括地说,当代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向着接受研究各自研究方向的延伸和拓展,并呈现出综合的趋势。 首先,因哲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推动,影响研究调整了注意的重点,向着接受研究延伸。哲学阐释学是在古典阐释学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认识超越和现代转化而建立起来的新学科,从而形成了具有认识论色彩和普遍方法论特征的一般阐释学。在二战后,哲学阐释学更是给西方哲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使了接受美学的诞生。所以,接受理论认为任何一种文学研究,都必然会表现出主观性和历史性的特点,并以此为契机来解毒作品文本的内容和意义,以得出某种目的性的解释。接受理论因而在文学领域就称为文学阐释学。 接受理论的特点就是把焦点从作家或作品转移到读者身上,在文本、阅读、读者之间建立三者的新关系。“接受理论”提出的读者中心论,就是为读者和作品建立相互融合的产物。它认为文学作品不是在所有的时代、所有的读者面前都以同样面貌出现的,读者的阅读是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这也是文学作品能否传世流行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和力量。文学作品的价值和作家的历史地位也不是一层不变的。这就是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读者,前一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到了下一个时代,就有可能经不起读者的考验,这点很正常,因为文化和历史在不经意间转变了,流下来的那些经典,虽然说很有哲理,也值得一看,但现在的年轻人,要看古典文学甚至一些外国文学的阅读,都显得不屑一顾,反而,青春文学倒占据了半壁江山,还有许多文学现象值得推敲,例如读者不关注作品,却关注作者的一些附属品,比方说私生活。这也没办法,现在不少读者的价值观就是这样的,但我相信一定会改变。 接受还可以分为垂直和水平接受,即从历史纵向角度入手,考察读者接受同一作品的情况,水平接受则是同一时代不同读者横向接受多种作品的情况,他们是相互联系的,垂直接受的情况决定了一部作品的历史地位,也能直接对后来的作品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换而言之,水平接受的作品,则是垂直接受作品的一层层累积。 由此可见,传统的影响研究,已经变成了多个方向的文学研究,促成了中外文学交往关系的多种新理解。 其次,平行研究进一步兼收并蓄,包容百家,向着科际综合研究的更大范围拓展。坚持文学自身的审美特性,我认为就是文学艺术性的体现。当今的文学,不仅仅是文学,已经涉及多个学科,多种内涵。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如社会、历史、思想、心理、道德、民族、文化、宗教等等。真可称谓跨学科研究了。 最后,从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新批评”为根据,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以作品文本为中心,找到了彼此的契合点,得以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同时,随着现代科学的分工细蜜化而在比较文学内部衍生的各门分支,也出现了影响与平行综合运动的普遍趋势。

新批评理论

什么是新批评理论? 新批评理论也称文本细读,是英美现代文学中比较有影响的流派之一,那么什么才是新批评理论呢? 首先从字面意思理解。批评这词在字典中有2种含义:1、指出优点和缺点;评论好坏。2、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而批评在这里很显然就是第一种意思:指出优点和缺点;评论好坏。那么它有哪些特征呢? 第一,新批评理论以文本为中心,它强调文本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布鲁克斯认为:文学批评就是对作者本身的一种评价和描述。至于作者的设想和作者写完作品以后的回忆,这些都不能作为文学批评的依据,只有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才能作为文学批评的理由。也就是说,新批评理论强调利用文本客观地分析语言与思想之间的关系,而自己的情感因素,是不能参夹进批评中的。要准确把握文章的意思,感情,语气,意向,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第二,新批评理论重视联系上下文来分析文章,它认为联系上下文能够更加准确的理解作者的意图,也能更好的分析文章。 第三,新批评理论注重于文学作品的内部结构,韦勒克认为对文学背景、环境和外因的研究决不可能解决对作品这一对象的描述、分析和评价等问题。批评文学作品需要认真仔细地去刨析文章的结构。 总而言之,新批评就是去除作者本身因素,外界环境因素,运用联系上下文,分析文章结构的手法去分析这个文学作品的好与坏的一种文学分析方法。

新批评理论对文学作品持有一种什么样的观点? 新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特征遂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在作者——作品——读者的关系之间,新批评将三者的关系毫不犹豫地截断。简单地说新批评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从被创作出来后,就已经脱离了作者,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事物。 根据这种理论,我们应该怎么分析文学作品? 前文已经提到,新批评理论反对利用作者写作背景来分析文学作品。如果要用新批评理论来批评文学作品,首先应该细读文学作品而不去考虑作者写作背景。这与我们平时上课的阅读方法有很大区别,我们更主张了解时代背景,根据背景来分析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第二,读者应该着重注意文学作品中所使用的技巧。作者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会运用多种手法,例如:反讽、张力、节奏等。读者应该去思索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手法运用到一个文学作品中,如何将他们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如何让这些手法发挥作用。就好比张力这种手法,读者应该去思索作者他是如何把思维扩散开来,是如何表达出字面之

春西方文论》作业

春《西方文论》作业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12春《西方文论》作业3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单选题多选题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75 分。) 1. 女性主义批评与新历史主义批评所体现出的一种关联是( A ) A. 二者都从重读经典开始,并在自己的立场上剥离出曾被湮没的意义 B. 二者都将批评指向了统治者的意识形态 C. 二者都采用了一定的政治运动方式 D. 二者都对经典作家提出了批评的质疑 满分:5 分 2. 其思想被称为“批判哲学”的是(D )。 A. 柏克 B. 鲍桑葵 C. 鲍姆加登 D. 康德 满分:5 分 3. 一般认为,“新批评”之说来自( B )的着作《新批评》. A. 布鲁克斯 B. 兰色姆 C. 燕卜荪 D. 理查兹 满分:5 分 4. 西方文论史上第一个严格区分了“美”与“崇高”的思想者是( B)。 A. 休谟 B. 柏克 C. 鲍桑葵 D. 艾布拉姆斯 满分:5 分 5.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还应用到下面哪一派的分析理论?( A ) A. 心理分析 B. 形式主义

C. 后殖民主义 D. 新历史主义 满分:5 分 6. 新历史主义批评所采纳的主要素材是( C )。 A. 古希腊神话 B. 古希腊史诗 C. 莎士比亚的作品 D. 悲剧 满分:5 分 7. “延异”的概念是由( C )提出的。 A. 福柯 B. 托多洛夫 C. 德里达 D. 艾柯 满分:5 分 8. 提出“可读性文本”与“可写性文本”的是( D ) A. 格林布拉特 B. 蒙特罗斯 C. 格登伯格 D. 罗兰.巴尔特 满分:5 分 9. 《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的作者是(C )。 A. 柏克 B. 鲍桑葵 C. 鲍姆加登 D. 沃尔夫 满分:5 分 10.《符号的研究:符号学、文学、解析》一书的作者是( D ) A. 罗兰.巴特 B. 皮尔士 C. 克里斯托娃 D. 卡勒 满分:5 分

新批评学派

第八章新批评学派 第一节新批评的历史轨迹 一、新批评的发生与发展: 新批评是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文学批评流派。它形成于20世纪三十年代末,兴盛于20世纪四十年代,并逐渐美国文学批评界的霸主。20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走下坡路。 二、新批评的代表理论家: 第一代理论家——新批评学派的奠基者: (美)艾略特,以写诗出名,代表作是《荒原》、《圣林》、《诗的功能和批评的功能》、《论诗与诗人》等。 (英)瑞恰兹,是一位语义学家,代表作是《文学批评原理》、《意义的意义》、《科学与诗歌》、《美学基础》、《孟子论心:多义性实验》、《修辞哲学》等。 第二代理论家——承上启下者: (英)威廉·燕卜荪,代表作《七种含混形态》、《论几种田园诗》等。 (英)李维斯; (美)兰色姆,代表作《新批评》及他的三个学生:阿伦·退特、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潘·沃伦。被称为“南方集团”。 第三代理论家——新批评学派的后期核心: (美)威廉·维姆萨特、韦勒克、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潘·沃伦。 影响最大的是韦勒克,代表作有《康德在英国》、《文学的学问》、《批评的概念》、《捷克文学散论》、《英国文学溯源》、《文学理论》、《现代文学批评史》等。 第三代理论家20世纪四十年代后都共事于耶鲁大学,被称为“耶鲁集团”。 三、新批评派崛起的原因: 对当时流行的批评模式强烈不满,主要是以下几种: 1、实证主义批评; 2、印象主义批评; 3、新人文主义批评; 4、马克思主义批评。 新批评的“新”,就是对它之前批评方法的反动。 第二节新批评的文学理论 一、文学的本质: 1、文学是一个完整的、自给自足的和封闭的客观实体。 “诗不应该表现,而应该存在。” 2、文学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反应,因此它不是现实而是我们对现实的经验。 3、文学的创造就是靠想象力对现实进行剪辑加工,改头换面,甚至歪曲夸大,无中生有,还要用暴力把毫不相干的东西强扭到一起。 二、文学的功能: 1、文学具有一种认知功能,它教给人们知识和真理。 兰色姆认为,科学的知识是片面的和抽象的,使世界失去了肌体,留下了骨架。文学的知识是具体的丰富的和完整的,它为世界重新赋予肌体。 2、语言的特性决定着文学的特性。

文学批评学作业word版

1.第1题 文学批评思维的审美性主要是强调在文学批评过程中要尊重文学的 A.意识性 B.科学性 C.真实性 D.文学性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精神分析批评的核心是 A.文学文本 B.潜意识 C.读者 D.作者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第4题 在新批评中,布鲁克斯用“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歪曲”来定义 A.含混 B.反讽 C.悖论 D.张力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第5题 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的是 A.瑞恰兹 B.艾略特 C.克罗齐 D.柏格森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5.第6题 把格式塔心理学引进文艺领域,用来解释视知觉艺术的是 A.弗洛伊德 B.拉康 C.韦特默 D.阿恩海姆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6.第7题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开创选本批评先例的是 A.萧统的《文选》 B.陆机的《文赋》 C.《文心雕龙》 D.《诗品》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7.第8题 在现代文体学中,对于语言常规的违反叫做 A.异延 B.变异 C.绵延 D.陌生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8.第9题 古罗马文学评论家贺拉斯用来归结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作用的比喻是 A.绊脚石 B.风景石 C.磨刀石 D.试金石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9.第10题 文学批评文章掌握好对象在真、善、美各方面所达到的度叫做 A.警策 B.分寸感 C.章法 D.规格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0.第11题 用“敏锐的诗意感觉”来说明批评感知的是 A.黑格尔 B.别林斯基 C.席勒 D.普列汉诺夫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1.第13题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空前繁荣的时期是 A.先秦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唐宋时期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2.第14题 文学批评需要一种与经验思维相对的纯粹思维,所以具有 A.审美性 B.实证性

世纪西方文论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一?发展概述 新批评(TheNew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新批评20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T. S. 艾略特?I. A. 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30年代和40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 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第三个阶段从40年代末延续到5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到50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其作用,并由它在语境中的地位产生意义;(4)强调对单个作品的细读,特别注意词的细微差别?修辞方式以及意义的微小差异,力图具体说明语境的统一性和作品的意义;(5)把文学与宗教和道德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因为新批评的许多支持者具有确定的宗教观而又不想把它放弃,也不想以它取代道德或文学? 新批评的基础是艾略特的“艺术的非个人化”和理查兹的“内在的必然性”?因此它主要关注“诗作为诗的结构”?所谓结构,指的是文本中意义的组织安排,它在优秀的文学作品里的特征不同于在普通话语里的?新批评认为,诗的主要特征是一致性,但并非逻辑上的一致性,而是使矛盾的意义和谐的一致性?正如韦姆萨特所指出的,诗具有客观的特性,因为它有一种“通过内部区分的形式和对各不同部分的调和而确立的意义的完整性”?于是一致性便和综合性与复杂性联系起来?就是说,文本的意义是由它的各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以对新批评来说,综合性?复杂性和一致性共同构成文学作品分析的关键因素? 在新批评里,“意义”的概念至关重要?它处于许多基本看法的交叉点上,对阅读习惯的形成发生重要的作用?新批评认为,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它的结构?从诗里寻求内容,对文本进行概括或释义,都违背新批评的原则,因为这样做会使“意义”变成观点或陈述,使形式失去内容,使文学与哲学和政治相争?如果把“意义”等同于释义,就会贬低“意义”的价值,因为释义并不是构成诗歌精髓的意义的核心?在新批评看来,“意义是结构的一个方面?布鲁克斯认为:“所谓的结构是[文本的]意义?批评家和解释的结构;而使结构充满意义的统一性原则,乃是平衡和调谐含义?态度和意义的原则?”因此,阅读的任务就是要考察和评价结构,而结构由文本诸因素综合组成,包括语言学?修辞学?语义学?哲学和心理学等各方面的因素?于是结构变成了最主要的批评概念?对新批评来说,意义既是结构的从属范畴,同时也是结构不可分割的一种因素;统一性的文学结构不仅不涉及生成和接受,而且也不会归之为可释义的成分和可推断的观点,意义的陈述至多起框架作用? 按照新批评的看法,在阅读当中,只有找出结构上的统一?平衡及和谐,阅读才能算完成

6语义学与新批评派讲解

0071、新批评派是什么? (1)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2)新批评派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形成,30年代至50年代在美国经过长足发展达到鼎盛,60年代之后逐渐衰落。 (3)流派特点: ①极端的文本中心主义。 ②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较为深入细致,常常包含了某些辩证法的因素。 ③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高度重视对于文学语言的研究。 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为紧密。 (4)代表人物:瑞恰兹、艾略特、休姆、兰色姆、燕卜荪等。 (5)评价影响: ①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一起对之后的结构主义文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但割裂了文学与作者、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关联,从而具有鲜明的狭隘性。 0072、语义学批评是什么? (1)语义学批评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为英国文艺理论家瑞恰兹。 (2)语义学批评带有鲜明的实证主义和心理学倾向,它将文学艺术中使用的语言与科学中使用的语言严格区分开来,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手段。 (3)瑞恰兹甚至认为文学批评从根本上说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在艺术鉴赏、艺术传达和艺术价值等重要问题上,语义学批评都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阐释。 (4)语义学批评还引入了类型学和词源学,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类型研究和语词分析,达到对作品各部分相互关系的了解并进一步理解作品整体。 (5)评价:语义学对西方文论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是新批评派直接来源于语义学批评。0073、细读法 (1)这是布鲁克斯的细读法。 (2)细读法可以说是新批评的阅读方式。 (3)它的目的不是要找出诗歌的意义,而是要从诗歌的整体内在结构上来阅读和理解诗歌语言。 (4)通过这种阅读,发现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否成功地形成了一个富有张力的和谐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又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 0074、I?A?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的特征: (1)语义分析方法。 ①瑞恰兹提出的“细读法”,能够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意义,防止主观因素导致的误读。 ②“细读法”后来被新批评派广泛运用、继承和进一步发挥,产生了重大影响。 (2)十分重视心理学问题。细读法所排除的产生误读的主观因素都是从读者的心理原因出发

华师文学批评学作业1

1.第1题 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首先表现为 A.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导向 B.对文学文本的阐释 C.对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判断 D.文艺学内部的相互运动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突出表现在文学批评的 A.经济价值 B.政治倾向 C.审美倾向 D.哲学价值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第6题 在文本批评中,结构主义主要关注 A.诗歌分析 B.叙事文研究 C.小说研究 D.散文研究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第7题 古罗马文学评论家贺拉斯用来归结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作用的比喻是 A.绊脚石 B.风景石 C.磨刀石 D.试金石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5.第8题 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 A.重文本评论而轻理论建设 B.重理论建设而轻文本批评 C.理论建设与文本批评并重 D.既不重理论建设也不重文本批评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6.第9题 《文心雕龙》中“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说法强调的是 A.文学发展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B.文学作品与作家心理的关系 C.文学作品与文本语言的关系 D.文学发展与读者阅读的关系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7.第10题 在作家的研究上,社会历史批评十分强调 A.职业习惯对作家的影响 B.时代环境对作家的作用 C.作家情绪对写作的干扰 D.自然气候对写作的影响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8.第11题 主张文学批评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不涉及政治,超然于现实生活之外的批评流派是 A.现实主义批评 B.社会历史批评 C.唯美主义批评 D.心理批评 您的答案:C

叶嘉莹的文学研究与英美新批评

叶嘉莹的文学研究与英美新批评 2007-11-21 21:29:20 原文地址: https://www.doczj.com/doc/776351558.html,/u/4b2f75ec01000hf2 [查看原文] (这是我在2000年写的一篇比较诗学论文,发表在2004年的大学学报上.原来的底稿早丢了,最近在网上搜索到.特存于此.——张德明) 加拿大籍华人学者叶嘉莹先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先后出版的著作有《杜甫秋兴诗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唐宋词名家论稿》、《清词丛论》、《古典诗词讲演录》、《汉魏诗词讲演录》、《唐宋词十七讲》、《我的诗词道路》、《灵谷奚词说》等,是一位在当今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的海外汉学家。她早年在台湾学习和工作,20世纪60年代赴美任密西根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温哥华,任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89年退休后,当选 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20世纪70年代末返大陆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之客座教授,南开大学中国文学比较研究所所长及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叶嘉莹学贯中西,她不仅曾接受过系统的国学熏陶,熟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而且也较为熟悉西方20世纪文论。在众多的西方现代文论中,新批评对叶嘉莹古典文学研究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这不仅因为40年代当叶嘉莹初次步入古典文学研究殿堂时,正值英美新批评这种批评范式在欧美极为盛行,并迅速为世界各国的学者所采纳之机,更是因为新批评的一些研究方法和学术理论,如细读法、文本自足论、张力论、反讽论等,为她的研究创设了一个崭新的观照视角,搭建了一个治学的知识平台,并促使她在对中西文艺理论的不断比照、深刻反思中,通过调和中西、各取所长,从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研究古典文学的独具个性的学术观念和研究风格。 一 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燕京旧家,自幼就蒙学父母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和启发。后移居台湾,40年代从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攻读的是古典文学专业,在一些名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叶嘉莹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对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为她进入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同时,叶嘉莹从不把自己封闭在传统的文学批评范式中,而是敏锐地感知到西方理论对于文学研究的重大意义,并时刻注意 向西方学习,注意对西方现代文论的移植和借鉴。在谈到对西方理论的理解时,她曾说:?我不赞成死板地套用西方理论,但是我认为,西方理论可以使我们多一个思考的角度,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发。?[1]这种开放的学术胸襟也许是叶嘉莹在漫长的研究生涯中不断获得学术生长点的重要原因。叶嘉莹在台湾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五六十年代,是她古典文学研究的起步阶段,这个时候台湾学术界正在掀起?现代派?的热潮,这股热潮对她的学术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据叶嘉莹回忆,五六十年代在台湾正是?西风?劲吹的时候,当时,一些大专学校的师生创办了几种文艺性刊物,如《文学杂志》、《现代文学》、《剧场》等,对于欧美现代派的作者、作品及新批评理论,做了大量的翻译和介绍的工作。?西风?劲吹之下,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都留下了现代派影响的印迹。受这股?现代?风潮的波及,叶嘉莹也开始接受新批评理论,尝试把它运用到古典文学研究之中。从此,她便与新批评结下了不解之缘,新批评因此成为了她观照古代文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视角。 在对文学作品的阐释过程中,新批评一向主张?文本自足?。这种理论认为,每一个文学文本都是一个独立的意义世界,与创作者无关,也与读者和批评家无关。新批评理论家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曾经指出,诗歌不是批评家自己的,也不是作者自己的,?它一生出来,就立即脱离作者来到世界上。作者的用意已不复作用于它,它也不再受作者支配?,[2](P236)这样,我们能进入诗歌世界的途径只有它的语言,因为?它是通过语言这个特殊的公有物而得到体现?。[2](P236)为了把握文本的意义,我们就必须对语言进行?细读?,细读法也就成为了新批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细读?的英语写作?Close Reading?,在英语中,?Close?既有?接近的、靠近的、彻底的?等意思,又有?封闭的、关闭的?意思,也就是说,新批评要求文学研究者把文本封闭起来加以研读,尽可能地排除作者与读者(?主观?的读者)等因素的干扰,只对组成诗歌的各个语词进行细致的考察,来确定诗歌的意义。受新批评?文本独立自足?理论和?细读?法的影响,叶嘉莹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始终注重对文学作品的语言作精微的分析,通过文学语言揭示出文本所潜藏的美学信息,让人领会到文学的无穷奥秘。例如她分析李商隐的《锦瑟》一诗,通过逐字逐句的品读,读出了这首诗丰富的内涵和美妙的意味。我们不妨摘抄几句,看看她是如 何解读该诗的头两句的: 首句?锦瑟无端五十弦?,?锦瑟?二字,《朱注》引《周礼〃乐器图》云:?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是锦瑟乃乐器中之极精美者。至于?五十弦?三字,则《朱注》引《汉书〃郊

新批评主义

1.Background and History 2.Definition 3.Representatives and Key Ideas 4.Close-Reading and Key Terms 5.Contribution and Limitation ? 1. The emergence of New Criticism mbolist poets experimented with poetic language. Expressionists proposed externalization and art dichotomy (二分法). The aestheticism insisted on the autonomous existence of art. The European literary movement found their response in the US. ? 2. Three periods of the New Criticism 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o periodize the New Criticism. Most critics would divide it into three periods: the initiative (1910-1930) the formative (1930-1945) the dominant (1945-1957) New Criticism was a movement in literary theory that dominated 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middle decades of the 20th century. It emphasized close reading, particularly of poetry, to discover how a work of literature functioned as a self-contained, self-referential aesthetic object. T. S. Eliot (1888-1965) I. A. Richards (1893-1979) Allen Tate (1899-197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