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精英理论的政治学诠释

西方精英理论的政治学诠释

西方精英理论的政治学诠释
西方精英理论的政治学诠释

【北大社会学考研】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解简答表

育明教育 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 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社会学系】

育明教育推荐参考书目(解析) 社会学专业·考研参考书 ◆一. 社会学理论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北大出版社,2005年。 2、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北大出版社,2006年。 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人大出版社,2008年。 4、吉登斯:《社会学》?,北大出版社。2009年,870页。 5、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 6、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二. 社会学方法 1、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大出版社,1997年。 2、郭志刚:《社会调查研究的量化方法》○,人大出版社,1989年,456页。 3、袁方:《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453页。 4、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5年。 5、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大出版社,2005年,504页。 6、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人大出版社,1999年。 ◆三. 社会学分支理论与方法 1、刘艾玉:《劳动社会学教程》○,北大出版社,2004年。 2、佟新:《人口社会学》○,北大出版社,2004年。 3、杨善华:《家庭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89页。 4、方文:《群体过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242页。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人大出版社,2009年。 ◆一、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分支理论与方法 ?(理论+教程)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重点精读○?只看2~13章。 ※概论性质的教材,反复阅读,背诵基本概念及重点知识。 ㊣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至少占40分。 2、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精读○(笔记与书结合) ※北大多位老师按照人物思想编著的教材,难度稍大,应认真阅读。重点掌握经典社会学家的社会学思想线索,以及核心理论概念和理论命题。自己总结出理论点。 ?上卷:太散,不适合考试,不妨用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下卷:对于后现代名家思想的把握,只需要精读该书即可。——重点掌握舒茨、加芬克尔、科尔曼、新功能、福柯、吉登斯、哈贝马斯、布 迪厄的思想。 ㊣题型:论述为主,至少占40分。 3、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 ..》○精读○ ※古典和现代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如2007年考“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20分;2009年“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 ㊣题型:至少占20分。 4、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精读 ※比较通俗易懂,复习考研很有针对性。尤其注意每章后面的评价部分。?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掌握重要概念,有可能出简答。 ?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复述名著的主要内容即可。(参考资料:提纲)?谢立中《社会理论——反思与重构》,论文专著。后现代考题可能由谢老师出题,如2007年关于“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考察,2008年关于“福柯权力思想”的考察。 ?(人口+劳动+心理+家庭+城市) 1、佟新《人口社会学》○精读○; ※系统掌握人口社会学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相关问题。㊣题型:考试占10分。 2、刘艾玉《劳动社会学教程》○精读○; ※掌握重点章节核心内容。精简内容,以便记忆。㊣题型:考试占10分。

西方政治学经典著作选读笔记

西方政治学经典著作选读 导论 1、人类为什么要组织起来:实现自足。 2、政治学要处理好的关系:①神权与俗权的关系,涉及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如何安排的问题。 ②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涉及到社会自律与政府管制的尺度如何把握的问题。 ③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个人与他人,集体、局部与整体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 ④平等与等级的关系,涉及基于社会差别的公民权利和社会价值如何分配的问题。 ⑤自由与权威的关系,涉及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如何划分的问题。 ⑥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涉及公民权利范围与政府权力界限如何界定的问题。 ⑦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涉及公民权利的内容和条件如何确定的问题。 ⑧大众与精英的关系。涉及大众参与经营管理的关系如何协调的问题。 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涉及权力结构以及地域分布如何安排的问题。 ⑩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涉及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如何平衡的问题。 3、为什么名著的魅力是永恒的:是因为它们所讨论的议题是永恒的,它们所阐发的价值取向 和道德意义是永恒的,它们的话语是政治思维永恒的源泉。是时代的具体问题有感而发的著作,而它们的内容却又都有超时代、永恒的意义……它们是我们了解西方现代文化的基础,它们也是构成我们对西方人的了解所需的知识的核心。 三种研究方法:①历史主义研究途径:该方法认为,对于历史上任何一种政治理论的理解,都必须把它置于它所产生的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之中,并且是对于某种特定政治事实的反应,研究者的任务在于发现并揭示历史当中的“伟大传统”。 ②哲学研究途径:该方法强调政治思想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复活历史上的巨人,而在于更新今天的生活,解决今天的问题。 ③语境主义研究途径:该方法强调通过分析思想家的语言环境来完整准确地理解各种思想的真实含义,如主权、平等、权利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含义。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理想国。 1、柏拉图式的爱情:追求心灵的沟通,排斥肉欲。 2、柏拉图的评价:正如耶稣在基督教中的地位,柏拉图在思想领域也扮演着相同的角色,他就是思想 界的耶稣。诚如美国哲学家怀特海所说的,“欧洲哲学传统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它是由对柏拉图

(完整word版)西方政治学名著导读

西方政治学名著导读 一.柏拉图(《理想国》) 柏拉图,古希腊城邦时代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的政治学著作传世的思想家,其著作有:《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理想国》。 二、政治思想: (1)正义论:①回答了什么是“城邦的正义”,即是: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不是为了某一个阶段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 ②认为一个完善的城邦具有这样一些美德: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 ③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国家分为三个等级,即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认为只有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尽其责,分工互助就实现了正义 (2)哲学家统治:①哲学王统治的思想。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理想国的核心内容。②让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才能保障城邦正义。③哲学家能够掌握正义本身、善本身的知识,能够按照神圣的原理描绘出理想的政治制度,是个人和公民幸福。④能够看到“美善、正义。勇敢、智慧、节制等理念世界中的原型 (3)政体的演变:柏拉图根据国家制度的品德和掌握国家最高统治权的人的品质把政体区分为两类五种:一是善的、正义的政体——王政或贵族政治。一是恶的、非正义的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治、民族政治和僭主政治。 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一.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最伟大的政治思想家,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他的《政治学》被誉为政治学科的开山之作。其著作有:《政治学》、《尼各马克伦理学》、《雅典政治》等。 二.政治思想: (1)人与城邦:①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来就是政治动物”,过城邦式的生活就是人的本能,直接参与城邦事物是公民谋取幸福、实现集体之善的必要途径,也是公民权的本质。②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泛的社会团体,其目的是完成某些善业。③城邦是自然的演化 (2)法律的统治:①进一步从理论上阐明了法律统治的重要性。②人为政治关系必须是这样的一种关系,即臣民并非全部放弃其判断和责任。③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一词具有三要素:第一,它是为了公众的利益和普遍的利益而实行的统治。第二,它是守法的统治,即统治者的实施根据普遍的法规而不是根据专断的命令。第三,法治意味着对自愿的臣民的统治。(3)政治的改良:①其核心思想是,最好的或最可能好的政体的实现虽然确实人们梦寐以求的饿,但其实现的途径却可能是在现存法律和政治理念的框架内的渐进改良,而不是宣布激进的乌托邦方案②法律应该根据政体来制定,不能叫政体来适应法律 (4)中产阶级的民主:①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混合政体②混合政体的中心旋律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混合以及以中产阶级为主导的社会基础。③亚里士多德认为最良好最稳定的政体是由中产阶级主导的结合贫富两种要素混合的政体(共和政体)④在当今社会,培育社会中间阶层,实现社会结构的正态分布,避免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实现政治社会的中道均衡认为是克服社会不稳定、防止政治动乱的基本原则。 (5)理想城邦:主张自给自足的小国寡民。 三、贡献:①是政治学的开创者。 ②在整体主义的框架内渗入了某些个人主义的因素。 ③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政治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为后世政治思想提供了无尽的思想宝库和灵感的源泉。 三.奥古斯丁(《上帝之城》)

西方近代史(政治)

西方近代史(政治) 一﹑近代史的概念 世界近代史包括15世纪初至1900年前后大约500年的时间,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3个时期:15世纪到17世纪早期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时期、17至18世纪资本主义代议制度初步形成时期、19世纪以来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时期。 二﹑背景知识 ①15世纪到17世纪早期,欧洲正处在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阶段。 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一些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初期阶段——工场手工业兴起。 国际关系方面:以西班牙、葡萄牙为首的殖民主义国家开辟新航路,抢夺殖民地,开始用殖民主义的锁链,把原来彼此孤立、隔绝的大陆连接起来,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思想文化方面: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变动引起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新兴资产阶级掀起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体现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封建神学的精神枷锁,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②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是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度初步形成的时期。 经济方面:17世纪后,荷兰、英国等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它们致力于发展海外贸易,积极拓展殖民地,彼此间展开了夺取殖民霸权的斗争。殖民扩张与掠夺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文化方面:17、18世纪,资产阶级掀起一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崇尚理性,抨击君主专制和神权专制,提倡天赋人权。他们勾画出未来理性社会的蓝图,也奠定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基础。 政治方面:17、18世纪,英国、美国分别确立了资本主义代议制度。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权利法案》的颁布是议会制度真正开始的标志;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它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创立了世界政治体制的一个先例。 ③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一个世纪,是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时期。 经济方面:18世纪后期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和19世纪70年代起同时发生于欧美各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统治地位,并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政治方面:两次工业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扩展和完善。 阶级基础:两次工业革命也壮大了工人阶级力量,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国际工人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 文化方面:19世纪,近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化论的提出对生物学和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学艺术领域也随着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

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47

福建自考心理学“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47) 这是科塞重点分析的第二种冲突类型。科塞注意到:“关系越紧密,感情越投入,就越倾向于压抑敌对的情感。而不是把这种敌对的情感表达出来。 在次级关系中,比如企业合伙人的关系,敌对情感往往能相对自由地表达出来;相反,在初级关系中,参与者全部投入使得这种情感的发泄对他们的关系形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敌对情感趋于积累起来,并得到进一步强化。这就是说,在初级关系中,冲突不易爆发,但是不等于没有矛盾。如果不注意敌对情感的释放,让敌对情绪积累起来,一旦冲突爆发,就可能非常激烈。例如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冲突就是这样。 同时,科塞也注意到紧密关系中,当不牵涉到参与者的整个个性,也就是说,参与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是一种片面的关系时,冲突并不一定带有敌意和攻击性。例如老同学关系、老同志关系、朋友关系便是如此。 (三)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 这是科塞重点分析的第三类社会冲突类型。它是依据冲突发生在群体内部还是外部而划分的。内群体冲突是那些发生在群体内部的冲突;外群体冲突是那些发生在群体之间酌冲突。科塞分析了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酌一些重要特征。 在分析内群体冲突时科塞指出,R群体冲突的激烈程度与其成员的人格投人程度相关。“在只是涉及其成员人格表面部分的群体中,或用帕森斯的术语来说,在其关系是专门性的和非情感性的群体中。其冲突的程度要比在其关系是扩展性的、情感性的,其成员用整个人格从事其活动的群体中的冲突程度低,也较少是最烈的。” 因为,前者成员之间关系的强度远低于后者。前者的成员以部分人格投入群体,那么情感性因素进入现实性冲突的可能性也就较小,所以冲突的程度便相对的低些。 此外,在内群体中,那些积极热情参与群体生活的成员,对群体中的“叛徒”会采取更多的暴烈式反应。因为那些积极的成员是与群体的生存联系在一起的,而叛徒即便不是在实际上也是在象征的意义上威胁到群体的生存。再加上叛徒离开群体后往往对原来群体的精神进行一系列的清算,这就更使得原来的群体把其视为危险的象征而激烈地反对。 再有,群体对于内部异端分子的反应有时要比对变革者更充满敌意。因为叛徒离开这个群体只是到敌人那里去。而异端分子虽然拥护群体的核心价值和目标,但是主张达到同一目标的不同手段。从而使群体分裂成不同的派别,严重威胁了群体内现存领导人的政治地位。

比较政治学课堂笔记

比较政治学 一、名词解释 1、比较政治学 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它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的政治制度、思想、行为和政策的比较而进行研究。它是政治学里唯一的一个把研究方法作为自己名字的分支领域。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它指的是对本国之外的国家的政治进行的研究,并不一定要和什么进行比较。 2、理性选择主义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既是新制度主义的一支,也从属于政治学里的理性选择主义。理性选择主义认为,个人利益的总和不等于集体的利益。个人的理性总和也不等于社会的理性。理性选择主义的重点是,理性的个人在环境约束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做出选择,并且根据与别人的行动的互动来决定自己下一步的策略。 3、囚徒困境 它讲的是两个人作案被抓,但警方没有确实的证据,只能靠囚犯中的一个自首并揭发另一个。于是警方向两个囚犯提出,如果一个自首揭发另一个,另一个拒不交代,则自首的可获自由,另一个会获刑10年。如果两人都交代,每人需服刑1年,如果两人都拒绝与警方合作,则警方会因证据不足,两人都获自由。虽然拒绝交代是最好的结果,但是如果其中一个人交代了,另一个人就会在监狱里待上十年。因此,理性的囚犯都会选择交代。这个悖论讲的是,对个人来讲理性的选择会导致对集体来讲不理性的结果。 4、社会资本 帕特南第一个将其引入政治学研究的。社会资本的多寡与民主的运行有极大的关系。所谓社会资本,是一种信任的、宽松的、互助互利的、充满公共参与精神的人际关系网络,比如像社区委员会、合唱团、俱乐部、合作社等等。在这种关系中,人们尊重他人、相信他人、有合作意识、富于公共精神。这种关系网络有助于民主制度的运行,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 5、公地的悲哀 由哈丁首先提出。它讲的是假定有一片草地为多户牧民所有,如果大家都只管放养,不管养护,那么草地到最后必定沦为荒地谁也用不了。 6、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反动,对传统的重新发现,以及新的价值和宽容的心态。 7、集体行动逻辑 基本含义是指:除非一个集团中的人数很少,存在强制或其它某些特殊手段促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动,理性的、自利的个人将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集体行动的逻辑指出,个人理性(利益)和集体理性(利益)之间存在冲突,个人理性并不是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 8、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代表着组织起来的、与国家政权相分离的、以理性精神为基础的政治实体,包含着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认同以及对社会成员利益的关切。它是建立在法律保证的公民权利之上的,其中包括言论、结社、新闻和信仰的自由。

必修专题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完善 第1课时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1. 历史学家汤恩比认为,英国是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先驱。这是因为英国“光荣革命”后产生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 ) A. 第一部成文宪法 B. 多党制的议会 C. 总统制 D. 君主立宪政体 解析:D 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宣告完成,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政体得以确立。 2. (2009·江都模拟)《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得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 A. 国家权力的重心决定性地自国王转至议会 B. 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C. 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 D.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解析:A 抓住时间“1688年”,光荣革命后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逐渐掌握了实权。 3. (原创题)2007年6月27日,戈登·布朗出任英国第52任首相。关于他的身份,说法正确的是( ) A. 国王任命的贵族领袖 B. 国王任命的多数党领袖 C. 上院议长 D. 皇室成员 解析:B 英国首相首先是下院的多数党领袖,然后再由国王任命为首相。 4. (2009·淮安模拟)伏尔泰在《以英国人的口吻》中写道:“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引文所反映的政治体制是( ) A. 君主制 B. 共和制 C. 贵族制 D. 君主立宪制 解析:D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抓住“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可以看出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故D正确。 5. 下列对英国责任内阁首相表述正确的是( ) A. 首相由国王任命,也可以被国王罢免 B. 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C. 由上议院大选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D. 首相的权力表现为任免高级文官、制定宪法 解析:B 英国首相由议会下院大选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国王在形式上进行任命,但国王无权罢免。首相无权制定宪法,所以A、C、D不正确。 6. (2009·南通模拟)18世纪英国的内阁制与同时期中国的内阁制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来源:学科网] A. 组织形式 B. 内阁与君主的关系 C. 社会性质 D. 民主化的程度 解析:C 英国内阁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治制度,而同时期中国的内阁制是封建制度,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7. (2010·徐州模拟)英国是历史上最早实行议会君主制政体的典型国家,这种政体不同于议会共和制的特点是( )

西方社会学理论各章复习指导与复习题

复习西方社会学理论指导及各章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复习要点: 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知识背景,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传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特点。 复习要求: 了解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知识背景,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传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特点。 思考题: 1.试论西方社会学产生的知识背景。 2.试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传统 第二章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复习要点: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 复习要求: 理解孔德、斯宾塞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试评价孔德的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2.评价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 第三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

复习要点: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和知识社会学。 复习要求: 掌握迪尔凯姆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阅读迪尔凯姆的一本主要著作,并进行评介。 第四章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复习要点: 社会与社会学的本质形式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和货币哲学。复习要求: 掌握齐美尔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试评价齐美尔的货币哲学理论。 第五章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复习要点: 社会学方法论,社会行动、理性化过程、统治类型、科层制和宗教社会学。 复习要求: 掌握韦伯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试评价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

2.试分析韦伯对理性化的论述。 3.结合东亚的发展评价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理论。 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 复习要点: 功能主义理论的来源、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复习要求: 了解功能主义理论的来源,掌握帕森斯和默顿的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试分析功能主义理论的来源。 2试评述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3.分析默顿中层理论观的意义。 第七章社会交换理论 复习要点: 社会交换理论的来源、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布劳的社会交换论。 复习要求: 了解社会交换理论的来源,掌握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布劳的社会交换论。 思考题: 1.试分析社会交换理论的渊源。

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As we all know, politics is come from the ancient Greece. Most of all agrees that Aristotle is the founder of polotical science , because what he had written was the first system works on Political Science. There are four period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olitical science : the ancient Greece period, the middle ages, the modern times and the contemporary period. First, the ancient Greece period is about 500 BC to 476 BC.It also called The classical political science area.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 is the city state.During the period,the representative researcher are Platon and Aristotle. Second, the medieval period is about 5 to 15 century.Christian theology dominate the era.Politics became the theological subjects.Magisterium and kingship becames the centra content of political research. The main topic is who should have the right to rule. Representatives of this period is Augustin and Thomas Aquinas Third, the modern period is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Renaissance of 15 to 16 Century is a prosperous period of western politics, representatives of this period is Maki Japheth Leigh and Bodin . 17 -18Century is the capitalism development time. Scholars begin to demonstrates what power country should have, 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government and how to build the basis of the government power systematically. The main thought is the natural law ,social contract theory, freedom, equality and fraternity. The last is the contemporary era, it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20 century to the 1960s.In the eary twentieth Century .The traditional politics turn to The political science whose representive is the behaviorism politics. it requires the use of natural scientific attitude, means and methods to study the political phenomenon, such as voting behavior, collective decision-making.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60's, Behavioralism backward turn to behaviorism politics.tend to study political theory 西方政治学历史沿革的四个时期: (1)古希腊时期: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公元前476年前,这一时期被称为“古典政治学时代”,政治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城邦政治,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2)中世纪时期(约5-15世纪):“神学政治学时代”,基督教神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政治研究被神学视界观所笼罩,政治学成为神学的科目,教会与国家,教权与王权成为政治研究的中心内容。 (3)近代时期(文艺复兴至19世纪末):围绕着民族国家的主题,政治学理

比较政治学考试题和答案[1].jsp

《比较政治学》复习提纲 (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比较政治学的目标:比较政治学的目标(static)是澄清、说明不同的国家之间的政治上重要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2、变量,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变量就是可变的量,是指在分析某一具体事物时应当加以解析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往往会以某种相对稳定的方式保持着相互间的联系。因此根据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变量又可以分为:因变量、自变量和干预变量(中介变量)。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依赖于其他变量,而又不能影响其他变量的变量是因变量。简单地说,因变量就是研究者意图加以解释的现象或问题。 3、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在一组变量中,能够影响其它变量发生变化,而又不受其它变量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简单地说,自变量就是那些在理论上有可能影响和制约因变量的那些因素。 4、一元回归分析:求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因果关系,叫一元回归分析。 5、在比较研究工作中,首先要关注的焦点是:1、首先要关注的焦点是国家之间的比较而非国家本身;2、对于比较研究者而言,要像单一国家之研究专家那样拥有至深的有关知识,不仅是不需要的,也是不可取的;3、广度与深度至少是同样重要的。 6、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比较政治研究的经典之作。他采取了哪五大步骤开展比较研究?第一步,提出适合于进行比较分析的问题;第二步,收集古希腊城邦国家的个案材料;第三步,在个案史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相关性准则对城邦国家进行分类;第四步,研究不同类型的政体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第五步,也就是最后一步,进行概括总结,解释稳定与否的原因所在。 7、就研究主题而言,比较政治学在当代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研究方面或领域?民主与民主化;生态环境与政治;妇女与政治。 8、就理论与研究方法而言,比较政治学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研究方面或领域?新制度理论主义;理性选择理论;比较政治经济学。 9、美国哲学家T.库恩在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年)中,使用“范式”一词来表示一种由诸多概念、假设与方法构成的框架,在此框架中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从事着他们的研究。当某一范式需要变化或转型时,就会发生一场科学革命。范式是研究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一套概念、方法及原则的总称。 10、推论,归纳推论,推论,是指在理论建构工作中所必须使用的、从已经完成解析处理的经验事实中概括出理论发现特定方法。(将经验事实与理论发现联系起来的特定方法。)归纳推论,是从对于诸多个别事实的具体观察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认知过程,其特点在于从特殊到普遍、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运动,其认识发生的起点所涉及的是对个别事实的认识,而其推理判断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则是在诸多个案中反复发生或重复出现的事实特征。 11、推论,演绎推论,是将已知的一般原理诉诸于个别事实进而得到有关个案的更加深刻的知识的认知过程;其特点在于从普遍到特殊、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运动,其认识起点是那些已经建构起来且已经过某种验证的普适性理论,其推理判断过程所关注的是这一理论在具体个案中的适用以及在适用过程有可能发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总结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王权;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1)背景:A.历史传统:13世纪<<大宪章》的签署给王权设定了界限,并形成了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B.政治前提:1688年的光荣革命解决了王权与议会的权力之争。 (2)制定: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制定 (1)内容: 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影响: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是英国统治方式从人治到法治,英国社会进入长期稳定 发展的时期。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 时间: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2)“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首相承担了实际行 政职责。1721年,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 (3)运行机制: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 对政府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 举 (4)19世纪中期随着选举权的扩大和两党制的形成,议会选举由个人竞争扩大为两党间的角逐,大选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3.1832年议会改革 (1)改革原因:““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议会基本掌握在资产阶级化得贵族手中,随着工业革 命深入和经济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改革议会的呼声 日渐高涨 (2)改革结果和作用:工业资产阶级获更多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作用,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发展为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虽然保留君主.,但由议会掌权。 ①国王是世袭产生,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②议会具有立法权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内阁的领袖就是首相。 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一二三 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 两个趋势:国王权利逐渐削弱,议会权利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A.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B.行政权力有国王转移到内阁; C.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二.北美大陆的新体制

精选-《西方社会学理论》试题及答案汇总

西方社会学理论 一、单选题: 1.自1838年(D)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 D.孔德 2.1838年孔德提出(D)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社会形式 B.工具理性 C.有机团结 D.社会学 3.孔德将(B)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 B.秩序与进步 C.效率与公平 D.个人与社会 4.从客观的个人主义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B)。 A.社会主义 B.自然主义 C.主观主义 D.唯物主义 5.从客观的(B)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自然主义。 A.社会主义 B.个人主义 C.集体主义 D.唯物主义 6.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D)→工业社会。 A.游牧社会 B.农业社会 C.封建社会 D.军事社会 7.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现象 B.社会规律 C.社会组织 D.社会事实 8.齐美尔提出要建立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B)。 A.物理学 B.几何学 C.心理学 D.动力学 9.齐美尔曾提出要建立正确研究社会的社会(C)。 A.物理学 B.生物学 C.几何学 D.动力学 10.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事实 B.社会形式 C.社会规律 D.社会行动 二、填空 1、帕累托将人类行为分为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 2、孔德人道宗教基本教义是爱是原则,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的。 3、涂尔干社会团结的类型是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4、斯宾塞社会学理论两大支柱是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 5、斯宾塞将社会分为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两种类型。 6、韦伯关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7、个人与社会关系上存在两种对立观点社会唯识论和社会唯名论。 8、托克维尔的主要代表作是《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9、米德将人类心智分为和两种类型。 10、西方社会学理论三大流派马克思主义学派、韦伯学派、孔德学派。 11、戈夫曼分析框架的两种类型喜剧分析和印象管理。 12、齐美尔纯粹社会学基本认为是纯粹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互动和交往的纯粹形式,社会形式是由活生生的纯粹总和构建起来的,形式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将这种纯粹形式进行归纳,并在心理学上与非社会学的内容和目的区分开来。 三、不定项选择 1、孔德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的阶段是什么? 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2、帕累托对政治精英的分类是什么? 狐狸,狮子 3、古典社会学理论有哪三大传统?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 第一章现象学社会学 (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舒茨,奥地利维也纳) 1.舒茨指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持续的意识过程(称为行动),具有时间性;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称为行事),具有空间性。 2.手头库存知识(名词解释)(stock of knowledge at hand):意义构造的不断积累就形成了人们的手头库存知识。 3.主体间性的理解(名词解释) 只有发生行动的意义时才是真正的理解,要做到真正的理解,不仅要理解行动的表面意义,还要理解表面意义之外的附加意义,舒茨认为我们对他人行动意义的把握总是介于纯粹的客观意义和绝对的主观意义之间。 4.社会世界的构造(填空) (1)直接经验世界:面对面的互动的世界 (2)间接经验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无论时间、空间上都是间接地,存在着一种“他们”关系。 5.生活世界(名词解释)是人的直接性的世界,是感觉、需求、幻想、希望、怀疑、断言、回忆过去和预料未来的现象世界。 6.生活世界的交往基础是主体间性理解(填空) 7.生活世界的本质是同感现实(填空) 8.处于生活世界的人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态度(填空) 自然态度是将生活世界视为独立的客观的存在,以缺乏反省的习以为常的方式对待的一种态度 9.库存知识在生活世界发挥作用的两种形式:(填空) 有两种:一为类型化,另一为关联性 ①类型化:普通人总是将生活中不断变化的场景标准化,变成例行的情况,然后使用类型化的库存知识来处理 ②关联性:指在一个情境中,什么问题会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考虑的主题,我们会对什么问题感兴趣。 三种关联:主题关联,解释关联,动机关联(填空) 10.科学知识的构造必须遵循四项基本假定:(填空,简答) 科学知识的构造是二阶构造 ◆、关联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relevance)科学家构造的知识要受到其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实际上是韦伯所谓“价值关联性”思想的一个新表述) ◆、适当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adequacy)在研究人的科学行为模式时,必须以普通人的行为为基准。(社会科学的规律是具有概率性的,而自然科学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性的) ◆、逻辑一贯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logical consistency)要具有最高程度的清晰性,必须符合形式逻辑的原理,可以保证科学构造的客观有效性 ◆、相容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compatibility)必须与整个科学知识体系相容③、上面四项假定中,前两项假定阐述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得常识基础之间的关联,

对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反思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16日/第013版 域外 对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反思 李蕾Leigh Jenco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系 近十年来,西方学术界尤其是美国政治理论学界存在一股对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反思浪潮。这些反思大部分以该学科的基本文献,尤其是政治理论所谓的“经典”的近代意义为中心,思考这些基本文献是否能够满足全世界的理论需求。正因为这种怀疑,研究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西方学者越来越愿意把在历史上通常忽略的思想内容,比如中国思想、印度思想等等,引入其学科范畴里。到目前为止,这个过程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交流方法都会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的意味或至少带有西方知识架构的痕迹。 “政治思想”与“政治理论”研究方法格格不入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这一过程最大的难题与公平或者平等有关,即在“后殖民地主义”的世界中进行文化交流的时候,西方学者如何能够维持双方平等的地位。西方学术界如何能够认识到其他传统不仅具有能够促使我们进一步反省的内容,而且还具有能代替我们理论基础的内在理论,并由此突破西方中心主义。这两个选择就可取决于“政治理论”与“政治思想”的区别。 虽然“政治思想”与“政治理论”的研究课题通常一样,但是它们的研究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研究结论)是格格不入的。以在美国学术界刚开始出现的一门学科——“比较政治理论”为例,在理论上,比较政治理论家如拉库散,于本(Roxanne Euben)和弗莱德?多勒米尔(Fred Dallmayr)已经开始批评欧美学术界的西方中心主义,并且对非西方的政治思想进行分析;然而在事实上,它仍然把非西方传统列入“思想”范畴而非“理论”范畴,并在此基础上对非西方思想进行“博物馆化”与“边缘化”。更吊诡的是,此学科无法应对其最根本的困境:非西方的思想贡献如何能够动摇西方思想在全世界的主导地位。 政治思想归属于历史学政治理论以历史为背景 本文所用的“政治思想”的定义是比较狭义的,即某一个传统或某一个社会的学者对政治的考虑及研讨。虽然学者通常把“政治思想历史”列入普通政治理论的范畴之内,但是其最具代表的学科模型并非如此。政治思想的内容及其所分析的主体因为属于逝者的思想成果,因而归属于历史学的范围。这就意味着其所面临的思想挑战、其所挑选的研究课题或者材料,都跟过去经历与时间的发展动态有关。 最明显的是,“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都跟政治学有很特别的关系。可是两者和政治的关系有几个很重要的不同。第一个不同点就是虽然它们都有一定的政治内容,但是只有政治理论是针对政治的基本特点与架构进行分析,甚至于讨论“政治”应有什么边界,应该是何种东西。一般来说政治思想以政治的定义为其分析的既成基础,首先从这一定的基础上开始把过去思想分为政治或非政治的范畴,其次阐述政治思想的范畴中有何种意思或影响、跟某一定的历史经历有何种关系等等。简而言之,政治理论的研讨范围比较广义一些,会涉及概念上的基本问题,两者如何对待政治的内容也不一致。政治思想的基本目的一般来说是比较经验性的,而政治理论的基本目的是比较规范性的。 由此可见,政治理论是以政治切要的问题为中心,却不以政治历史或者政治思想历史为中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跟历史没有任何关系,而是指它跟历史的关系非常特别,没有以上所说的“政治思想”的历史含义。值得注意的是,政治理论把政治经验当做其反省的焦点,这不等于把历史作为其研究的范围。跟政治思想比较起来,其根本的目标并不是把历史经验讲得更清晰,而是对政治生活及其相关的问题进行更确切的分析,只有通过这种分析才能够对政治现象进行尖锐的批

比较政治学及中国视角

《国际政治研究》(季刊)2013年第1期 比较政治学及中国视角 潘维 什么是“比较政治学”?比较政治(亦称世界政治),遵循类似自然科学重复实验的规则,在世界范围内兼用纵向(时间)和横向(地域)比较的方法检验“所有的政治因果假设”。灌输有关“正义”道理的“政治哲学”和“宪法学”曾几乎囊括了政治学的全部。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地理区隔迅速消解、民智大开,学者们接触和比较不同国家的机会骤然变得丰富。自此,缺少时空条件比较的价值判断和纯粹思辨逐渐式微。追求对“行为”的“解释”而非描述,即追求“科学性”,成为学科风气。以“为什么”设问,答案必是“因果”的。使用价值中立的“行为”一词、比较其历史的时空条件,创造了政治学的“科学”导向。行为研究让政治“科学”繁荣,原先人文导向的大学“政治系”或“政府系”多改名为“政治(科)学系”(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在自然科学,若因果假设不能被重复实验所验证,就不能称为科学结论。在社会科学,因果关系主要在“行为”比较中确立,以提出“为什么”和出色的“假设”展示学术水准。其实,即便对纯思辨者,催生新知识也依靠比较。逻辑体系依赖概念定义的精准,但“同样”的概念在不同语言中的内涵可能不同。内涵不同会导致逻辑体系不同,貌似相同的知识体系在不同语言里就发生变异。 比较政治学并非“显学”,因为比较只是“方法”而非政治研究的一个具体领域。随着政治“科学”的发展,政治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断演化,在西方大学里逐渐形成了以下六个方向:(1)本国政治;(2)比较政治;(3)国际政治;(4)政治哲学;(5)政治科学方法;(6)行政管理。比较方法已在政治学全部六个领域里应用,几乎覆盖了政治学的全部。所以,政治学逐渐不再需要加上“比较”二字,“比较”政治趋于消亡,成为研究“外国政治”的代名词。美国的大学政治系通常有七成以上的教员从事比较政治的教研。“本国”政治于“外国”则是比较政治的一 *潘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邮编:100871) 02

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

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 名词解释: 实证主义(孔德):基本信念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无根本区别,应当像研究自然科学那样研究社会科学。基本原则:(1)本体论的自然主义假设;(2)方法论的自然主义假设;(3)知识论都经验主义原则;(4)“价值中立”的要求;(5)社会科学是社会工程的工具与基础,科学使预测成为可能,而预测则有助于控制社会都过程与结束它的自发性与破坏性。因此社会知识本质上是实践取向的。 社会静力学(孔德):关于人类社会自发秩序的理论,在于考察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各个不同部分的反应规律,研究构成社会机体的哥哥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在孔德看来,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一旦这种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系统的运转就会发生障碍,造成社会病态。 社会动力学(孔德):关于人类自然进步的一般理论,主要是运用关于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是孔德社会动力的基本内容。 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理论(孔德):孔德认为,他通过研究人类的智力在各个方面和各个时代的发展,发现了一条人类智力必须遵循都根本规律,它是建立在我们的机体发展和历史经验事实所提供的充分根据的稳固基础之上的。这个规律是:我们的每一个主要观念,我们的每一个知识部门,都相继经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或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或抽象阶段;科学阶段,或实证阶段。由于孔德认为智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因此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人类智力发展的过程完全相适应,也同样经历了三个阶段或历史时期:远古时代的神学阶段,中世纪以来的形而上学阶段,18、19世纪之交开始逐步进入的科学阶段。 社会有机体论(斯宾塞):19世纪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一种重要理论观点,即一个社会或社会结构被视为一个“活的有机体”。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特征的关系,例如法律、家庭、犯罪等等,当它们与其他的社会特征相互作用时,通常会受到检验以满足社会需要。一个社会或社会有机体的所有元素,它们具有维护有机体的稳定和团结的功能。代表人物是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俄国社会学家P·von 利林费尔德、德国社会学家A·舍弗勒等。 形式社会学(齐美尔):齐美尔认为,人们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其中存在基本上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即“社会交往的形式”,而这些形式就是社会学研究的内容,这就是齐美尔率先提出的形式社会学。 2. 镜中我(库利) 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 库利的镜中我概念有三个阶段或三重含义构成。 ?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 ?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 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他认为问题不在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而是要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之中。与他的群体论相一致,他假定:“一个单独的个体是未曾经验过的抽象;同样,一个社会,当被视为与个体分离的事物时也是如此。真实的是,人的生活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