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试题参考答案 2

自然辩证法试题参考答案 2

自然辩证法试题参考答案 2
自然辩证法试题参考答案 2

江苏科技大学2006-2007学年第学1期自然辩证法(A)卷参考答案

一、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计35分)

1.请简述唯物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1.答:唯物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世界是由物质及其现象所构成的;人的正确思想是对物及其物质现象的反映。(4分)衡量或判断一个思想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就是:这一思想是否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物质及其现象的真实情况。(3分)

2.对科学命题的证实为何是不可能的?

2.答:因为构成科学理论的命题是无时空限制的全称命题,其外延所指称的分子对象是无穷的,(4分)人们不可能用有限的经验现象去证实一个指向无限时空和无穷分子对象的命题。(3分)

3.请简述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

3.答: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所持的绝对中心主义认识论及其行为模式: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当作“改造者”,是典型的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表现,视万物为“白云苍狗”,一切为了人的需要,彻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类在动物谱系中扮演了一个贪婪而无节制的物种角色。(2分)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的思维及其行为特征又不可能不是自我指向的,故而,人类又不可能不以自我为中心,在此情形之下,我们只能通过自我反省而选择一个相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2分)解决之道是:大智若愚,人对自然作用一分自然也对人反作用一分。“克己复礼”,修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克己,指克制人类的不恰当的欲望;礼,是指自然界的秩序。寻求替代能源。共同行动。(3分)

4.请简述技术哲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4.答:对于发明者来讲,技术就是他生命力量的象征,是生命智慧的确证;技术本身就是目的,因为他在发明感受到了此在不同于历史中的彼岸,生命就是每分每秒,发明让他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与快乐。发明使他超越了历史,他达到了一个前人不曾达到的智慧高峰,他因此成为了技术史上的一座高峰。(1分)

(1).首先,人是动物谱系中的一个分支。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也适合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自己的身体直接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则不同,人是通过制造工具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将自然物质转化成自己的身体部分的外部设备。(1分)

(2).动物是通过自己身机能的进化来获得与其他物种的竞争关系;而人则是通过“代具”——工具系统,来获得进化的力量。技术进化,即表现为工具系统的改进、更新和代替,从青铜器、铁器刀具到枪支、原子弹等等,工具系统体现了人的智慧水平的代际提高。技术进化,实际上就是人作为动物谱系的分支系统的进化。(1分)

(3).技术进化是围绕着一个由某种特定技术的具体化而产生的平衡点,即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技术是由相互关联的技术事件构成的集群。技术创新具有集群特征。(1分)(4).技术具有时间性、历史性、自我理解特性和实际功利性。时间性,即是说,过去的技术并不属于此刻的我,我的发明或创新是对前辈智慧的替代力量,我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座山峰,后人必须从我这里超越过去。我的技术既是历史的绵延,也是技术史的改写者,是对过去的超越,是未来的起点。自我理解特性,即我的技术即能为他人所理解和应用,改善他人的生活,为他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不仅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快乐,我也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那种交换权力(收入回报)。(1分)

(5).普罗米修斯原则代表着技术为人类造福的积极因素;而厄庇墨透斯代表着技术的负面因素。法国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认为,厄庇墨透斯代表遗忘、造成过失、欠思考、愚蠢等;普罗米修斯代表沉思、反思、智慧。(1分)

(6).人类是双重过失——遗忘和盗窃的产物.人类早期阶段是圆满的起源,然后是沉沦.人类缺乏动物的原始性生理缺陷,所以才需要技术来弥补。(1分)

5.请简述科学共同体的作用。

5.答:近代科学具有群体特征,科学是由一群人围绕着共同的兴趣与领域,进行探索未知事物奥秘的活动。(1分)

科学共同体,是一个协会或行会组织,其成员按照共同的行为规范独立的开展研究,同时,组织通过必要的交流与信息手段来公布其成员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同行评价体系对这些成果进行鉴定;与此同时,协会内部禁止性规范保护成员的知识产权,但又通过知识共享的手段和途径来促进研究领域向纵深和横向领域拓展。(3分)

支配这个共同体的运行存在着一些基本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比如,优先权,引用他人研究成果必须注明,不得盗取他人研究成果等。(3分)

二、材料题(第1道材料题25分,第2道材料题25分,共计50分)

材料题1.1.不同科学理论的争论对科学进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5分)第1小题,答:同一科学内部不同理论之间的争论对科学进步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太说与微粒说之争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推动科学进步最重要的力量不在于科学假说,假说只是用以说明或解释某类现象产生或变化的秩序,它满足的是人类理智中寻求理论解释一致性的逻辑要求;而对科学理论的是非曲直真正起判决性作用的是实验检验。即使假设是错误,但其实验探索往往却能够发现非常重要的新的科学事实。(5分)

2.请你从中思考西方科学研究的制度与我国的科学研究制度的差别何在?(5分)第2小题,答:西方科学研究制度具有如下特征:公共性、公开性、共享性、可交流性和平等性。从材料中可看到,当时法国科学院每周一次例会,公开讨论前沿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且不管进行报告的是年轻学者,还是年长的学者,大家都是平等地讨论问题,公开地检验、讨论和共享最新研究成果,同一科学的共同体成员共同分享、交流、讨论同行的研究成果;这种研究氛围是中国科学界所缺乏的。这一点值得中国科学界学习和借鉴。(5分)3.科学进步是个革命过程呢?还是个累积的渐进过程?(5分)

第3小题,答: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到,现代物理科学的成就并非是少数科学家个人智慧的成就,而是通过一系列累积的科学发现、非常激烈的思想争论之后诞生的。不能将现代物理科学的成就看作是突然的、非渐进的革命过程。从上述材料看到:现代物科学的进步是一个累积的渐进过程,其中凝聚了众多科学巨匠的智慧和心血。(5分)

4.科学与生产之间是怎样进行互动的,请你描述这一过程。(5分)

第4小题,答:19世纪是电的世纪,电力的广泛使用,产生了一系列急待解决的技术问题,这些问题推动着科学家们对低压气体的放电现象的研究,正是对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推进了科学研究,并且经由这些累积的研究成果催生了现代物理科学。(5分)

5.从上述微粒假说与以太假说的双方科学家的科学实验研究中,请你阐明证明与反驳的区别。

第5小题,答:哥尔茨坦、赫兹(H.Hertz)的实验虽然可以成为反驳带电分子流的有力证据,但是其实验结果却并不能成为以太说的直接证据和,并且在理论上也不能构成直接和证明。赫兹注意到阴极射线可以穿过金属隔板,使被挡住的玻璃壁发出微弱的荧光。这成为他反驳带电分子说的有力证据。但赫兹的这一实验结果也不能构成对以太说的证据和证明。反驳与证明之间的区别是:反驳只要指出实验结果与理论之间的逻辑矛盾或冲突或不一

致性即可;但证明却要求实验结果(作为现象,作为证据)与理论之间要具有逻辑上的支持关系,并且这种支持关系必须是唯一的可能性,对于其他可能性具有排斥关系。

材料题2。1.“汉芯一号”事件暴露出我国科技体制存在着哪些弊端?

第1小题,答:首先,暴露出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体制上的弊端,即科技共同体内部缺乏公开、公正和透明的研究制度,对科学成果的评价,缺乏公开、公正、透明、批评、辩论和实验的可重复性检验这样一种科学研究的制度与社会氛围;(3分)其次,是政治对科学技术研究的计划干预太强,以致出现许多以骗取国家财政资金为目的的研究项目;(1分)再次,是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太强,缺乏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科学研究中的好奇心、荣誉感、知识产权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2分)第四、在科学技术研究中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1分)

2.“汉芯一号”事件产生了哪些社会影响和危害?(6分)

第2小题,答:第一、损害了中国国家形象;(2分)第二,损害了公众对科学技术研究的尊重的信誉;(2分)第三,败坏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风气。(2分)

3.请你谈谈如何健全我国的科学技术研究制度?(12分)

第3小题,注:此题没有标准参考答案,请阅卷教师根据学生个人智慧发挥的情况而定。

三、论述题(共15分)

请论述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答:科学不是人文,但包含人文精神;人文不是科学,但为科学研究导航。(5分)人文价值观的順序是:生命、正义、道德观,生活观。科学需要民主与良知。人文知识是人类各民族在其演化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积淀起来的习俗、文化和思想价值观。人文理性是认知理性、实践理性、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历史理性和交往理性的总称。人文精神是指在特定制度,文化,习俗等背景条件下个人通过其行为选择所体认出的价值取向。价值关怀与价值选择是人文精神的实质。科学精神就是求真、求实,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精神。(5分)科学与人文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对于人类和每个公民个人来讲,科学与人文尢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5分)

2007-08学年自然辩证法试题(A卷)参考答案及其评分标准

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计40分)

1.从哲学的角度看,产生复杂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复杂性植根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2分)自然事物之间广泛的相互作用是复杂性现象的一个普遍特征。(2分)复杂性是事物现象层次上多维时空的复杂关系的总称。(2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随着相互作用的单元的增加而增加,它们是正相关的。(2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非线性机制是产生复杂性现象的表象特征。(2分)

2.什么是科学?

答:科学是探索事物现象间的相互关系的行为或活动;它以揭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奥秘和规律为目的。(2分)科学是以一系列在逻辑上相互关联的命题所构成的理论体系。(2分)事物现象之间的关系,中国人称之为物理,即宇宙万物之理。(2分)由这些命题所表述和解释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知识;依照事物之理做人,我们称之为人情法理;依此方式做事,我们称之为事理——即技术。(2分)合乎天、地、人之理,老子称之为道。(2分)(或答曰:科学具有解释功能、预测功能;探索自然、社会现象的方法,称之为科学方法;追求真理、坚持和守望真理,称之为科学精神。(4分))

3.简述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实现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2分)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其他三个现代化的牵引力、火车头。(2分)科技立国、教育兴邦、实业富民、自由安民、多元文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政治制度改革、政治文明建设是采纳这些手段的制度基础。(2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要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2分)

4.请简述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观。

答:海德格尔认为,每一种产出都建基于解蔽。一切生产制作过程的可能性都基于解蔽之中。简言之,技术乃是一种解蔽的方式。(2分)

认识给出启发。具有启发作用的认识乃是一种解蔽。(1分)

技术乃是在解蔽和无蔽状态的发生领域中,在áλ`ηθεια[无蔽]即真理的发生领域中成其本质的。(1分)解蔽贯通并且统治着现代技术。(1分)

开发、改变、贮藏、分配、转换都是解蔽之方式。(2分)

现代技术的本质是集置。集置就像任何一种解蔽方式一样,是命运的一种遣送。(1分)技术之本质居于集置中。集置的支配作用归于命运。作为这样一种命运,解蔽之命运在其所有方式中都是危险。(1分)

技术需要救渡。(1分)

二、名著阅读理解(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亚里士多德著,《物理学》(节选)第二章第一节

问:(1)请指出亚里士多德本人的自然观是什么意思?(5分)

答: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概念,是包括构成万物的质料、动力、形式和目的四重原因在内的系统自然观。质料因被解释为:“自然被解释为每一个自身内具有运动变化根源的事物所具有的直接基础质料”。动力因被解释为:“自身内具有运动变化根源”;形式因被解释为:“自然乃是自身内具有运动根源的事物的(除了在定义中,不能同事物本身分离的)形状或形式”。目的因被解释为:“如果床能生枝长叶的话,长出来的不会是床面而会是木头”。(5分)

问(2)亚里士多德论述“自然”概念时所采用的论辩方法是什么?(5分)

答:亚氏使用了三种方法。第一种是分类探求事物的因果关系,把自然现象的成因分为自因、他因,把事物分成自然之物和人为之物;并据此探求事物形成的原因。第二种方法是,找出某一命题的对立命题,用对立命题去反驳它,比如针对“把自然说成是产生的同义词”这一命题,亚氏反驳说:“医病不是导致医术而是导致健康”。第三种方法是语言学方法,即用恰当的语词和句子去称谓或表述某一现象。比如,把“什么是‘自然’,什么是‘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什么是‘按照自然’,都已经说过了。要想证明自然这东西的存在是幼稚可笑的。因为明摆着有许多这类的事物实际存在着,反而想用不明白的东西来证明已明白的,表明这种人不能辨别自明的东西和不自明的东西。”(5分)

2.[德国]W.海森伯著《物理学家的自然观》(节选)

问:为什么说“人能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10分)

答:虽然技术进步扩大了人类的物质力量,它表现为一种大规模的生物学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将人类的器官功能日益转移给他的环境;技术能服务于人类的总目标;(5分)但是,技术扩展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人类实现欲望的技术能力受到自然力量的限制。(5分)三.材料题(先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40分)。

材料题1.布莱克的热质理论与汤姆森用钻头钻大炮的经验

问题(1)为什么说布莱克热质理论是错误的?(10分)

答:布莱克的热质理论只是解释了热量的传递现象,没有解释热与功(热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关系;(5分)尤其是没有抓住热的本质:热现象的本质是能量;不是热质不灭与守恒,而是能量不灭与守恒。(5分)

(2)汤姆森用钻头钻大炮的经验与布莱克热质理论是怎样成为后者反例的?(10分)答:对热功当量现象的揭示,是物理学接近热现象本质的关键步骤。(5分)热功当量现象恰好是布莱克热质理论不能加以解释和说明的东西,唯其如此,汤姆森用钻头钻大炮的经验(机械能向热能的转换)正好构成了热质理论无法解释的反常事例。(5分)

材料题2.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通告

问(1):为何抄袭、剽窃如此泛滥、屡禁不止?(10分)

答:(1)中国的科学制度不规范,深受官本位制度之害;(2分)(2)大学科研制度深受官学体制之毒害;(2分)(3)科研计量制度也是原因之一;(2分)(4)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的修养;(2分)(5)科学研究的评价制度和奖励制度不规范,等等。(2分)

材料题3.阿基米德和力学的起源

问:从阿基米德的故事中看,什么是科学精神?(10分)

答:科学精神是一种不以功利的态度而去探求真理的精神;(3分)它表现为执着的追求、忘我的境界、无尽的沉思;(2分)以事实为依据的理性思维;(3分)不计个人利害得失,不达真理、誓不罢休的精神。(2分)

(注:本套试题的灵活性较大,请阅卷教师依据学生答题情况,在不违反根本原则和答题思路大方向的情况下,灵活判卷,酌情给分。)

江苏科技大学2008-2009学年第1学期自然辩证法试题A卷参考答案

一.简述题(共计30分)

1.简述科学知识与信仰的区别。(6分)

答:科学知识是由描述或解释自然物象的理论所构成的;这类知识有真假之分。一个理论,如果通过实验程序能够检验理论所陈述的物象事实真实地表达是物象与物自体之间的结合关系,那么它就是真的;反之,则是假的。(4分)信仰是无真假之别的;信仰体现的信仰者个人的主观偏见。(2分)

2.简述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科学分界观。(8分)

答: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是关于物象事实的经验陈述;故此,科学理论都是可证伪的。(3分)凡是可证伪的理论,都是科学的;凡是不可证伪的理论都不是科学的。(3分)科学就是猜想;科学是可错的。(2分)数学、逻辑、形而上学、宗教都是不可证伪的,它们不是科学。(2分)

3.请简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8分)

答:科学与技术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循环型的加强系统。一方面,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创新需要技术和技术进步的支持;(4分)另一方面,科学理论的创新,又给技术发明和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天地和途径。(4分)

4.请简述平等的观念和制度在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8分)

答:科学是人类的共同事业;每个个人都平等地拥有探索和研究自然物象秩序的权利。(2分)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体现的是人类个体成员智力之间平等竞争的原则。(2分)只有以平等为基础的智力竞争制度才是最能够促进科学研究进步和理论创新的制度规则。(2分)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2分)

简答题阅卷说明:学生回答内容,只要基本意思到位,就可以给分,原则上是按要点给分,但如果学生有更好的新观点,阅卷教师酌情给满分;本标准仅供阅卷参考,学生回答的内容,只要阅卷教师认为正确,就可以酌情给分,包括给满分。

二、名著阅读理解(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为什么说一切分析判断的共同原理是矛盾律?(5分)

答:一切分析判断完全根据矛盾律,而且就其性质来说,都是先天知识,不论给它们作为材料用的概念是不是经验的。(1分)因为一个肯定的分析判断的谓项既然事先已经在主项的概念里被想到了,那么从主项里否定它就不能不陷于矛盾;(2分)同样的道理,在一个否定的分析判断里,它是反面也必然要从主项而被否定,当然也是根据矛盾律。(2分)(2)为什么说真正的形而上学判断全都是综合判断?(5分)

答:凡谓词概念不包含于主词概念之中而是附加于主词概念之上的判断都是综合判断。一切描述经验事实的判断都是综合判断。形而上学是指某种理论体系。建立一种理论体系必须从基础的概念入手。是不是真正的形而上学的东西,决定于概念,而不决定于分析判断;因为这门科学在产生先天知识上是有某种特殊的东西,这个特点使之能同其他理性知识区分开来。形而上学只管先天综合命题,而且只有先天综合命题才是形而上学的目的。形而上学所用的方法和其他任何一个知识种类里所用的方法没有什么不同,即只求通过分析来使概念明晰起来。(5分)

阅读理解2.(1)为何科学研究机构是不可最优化的系统?(4分)

答:对于任何复杂的组织问题,先验地不存在可以确定的或可以程序化的最佳状态。机构决策必须以一致性和共同点为基础,而这只能意味着平庸。每个人只在他自己的领域里才是独特的和创造性的,而每个人又被各不相同的热情和顽固信念所推动。多样性是与独特性和创造性相关联的。一个创造性的、开放的、自由的头脑,需要实行一种“开明专制”来促进自由和创造。故此,科学研究机构是不可最优化的系统。(4分)

(2)为何科学研究必须保护越轨者?(3分)

答:官僚机器的低效、委员会内部的漏洞和上司的疏忽常常可能导致压制新思想、新理论的创立。一个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确实需要一个开放的智力环境,在那里允许对立的理论和世界观相互辩论和竞争。任何新思想,在开始时确实表现为越轨行为,被现行理论和学科的支持者看为一种威胁或一派胡言。科学发展需要两个基本条件:(1)在所有的科学的机构和委员会中维持和发展理论的多元性;(2)保护偏离正轨者。在章程和机构内部提出容忍和宽待越轨者的必要性,这当然得冒着独特性可能是荒诞性、惊世骇俗,可能只是离奇古怪的风险。(3分)

(3)为何科学家必须伺奉着“两个神明”?(3分)

答:控制科学活动的头号问题已变成关键性的。第一个神明是认识的伦理学的神明,它要求牺牲一切来满足认识的饥渴。第二个神明是公民的和人类的伦理学的神明。科学理论倾向于无限制地扩展人类认识的边界;而认识的伦理学的界限是先验地不可见的,所以我们超越了它而还不自知;而超过了这条边界线,知识本身就会带来普遍的死亡的因素(比如,抗生素与病毒变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第二个神明,科学知识之树有可能在它的累累果实的重负下而折断,压死亚当、夏娃和不祥的蛇(比如,英国最近通过“允许科学家从事人兽混合胚胎研究的法案”,许多有识之士指出,这是相当危险的。)。(3分)阅卷要求:第二题,难度较高,请阅卷教师酌情给分,只要基本意思到位,即可给分;因是阅读理解,允许有不同的理解(但要以文本为基础,不能泛泛议论)和评论。

三.辨析题(先判断正确与错误,后说明理由,共计20分)

1.神话是过去的科学,科学是今天的神话。(10分)

答:这是保罗·费耶阿本德的观点,他的意图是否定科学是理性的,故意模糊科学与神话的界限。(2分)这一观点是错误的。(2分)神话与科学的区别是:神话是不可检验其真伪的,也不需要检验;然而,科学理论正确与否,是需要检验的。(6分)

2.理论决定你看到什么。(10分)

答:这是爱因斯坦讲的一句名言,是正确的。(2分)理由是:观察渗透着理论,没有纯粹的、无理论的观察;科学事实是以理论研究为其背景的(观察需要背景知识);自然物

象如果没有科学理论的启发作用,许多自然物象是缺乏一定理论素养的人所看不到的(比如,正电子的发现就是鲜明的例证。)。(8分)

四、材料题(先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30分)。

材料题1.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

(1)请结合本案例论述科学史上的反常问题与科学理论创新之间的关系。(15分)答:所谓“反常问题”,就是与现有理论不一致或相冲突的事实。(5分)在本案例中,光电效应是麦克斯韦理论无法解释的事实,即是说,光电效应是与麦克斯韦理论相冲突的科学事实;故此,它对于麦克斯韦理论来讲,就是一个“反常问题”。(5分)科学理论是人们用来解释物象事实的概念框架;当一个理论不能有效地解释在它论域内的事实时,这个理论就面临着信任危机,科学家们就不得不寻求或创造出新的理论,以解决因“反常问题”所引发的信任危机。(5分)

材料题2.密立根的光电效应实验

请结合材料题1.回答:理论科学研究与实验科学研究二者是何种关系?(15分)

答:理论科学研究与实验科学研究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循环加强关系。(5分)在案例1中,爱因斯坦给出了光电效应的理论解释方程(即爱因斯坦光电方程);案例2中,虽然密立根的实验最初是想证明爱因斯坦的方程及光量子理论是错误的,结果却相反,恰好证明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及方程是正确的。由此,人们确信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是正确的、可信的。(5分)案例1和2说明,理论科学研究需要实验科学研究的支持;反之,实验科学研究也需要理论科学研究的大胆猜想。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循环加强关系。(5分)

材料题阅卷要求:两题答案,要点明确,基本意思回答到位,即给满分;如果有遗漏,按要点酌情扣分。请各位评卷教师灵活掌握。

江苏科技大学2007-2008学年第1学期自然辩证法试题B卷参考答案

一、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计40分)

1、答:物质概念对于科学研究来讲,就是要揭示研究对象的质料及其现象间的相互联系;(3分)对于技术发明来讲,技术与材料性质(强度、结构等)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任何发明都必须采用与其发明相当的材料作为载体;(3分)对于技术创新来讲,新技术必然涉及材料性能的变化与新型材料的采用;(3分)所以,物质概念对于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分)

2、答:熵定律深刻地表达了时间的特性:不可逆性;时间就是一个矢量;历史永不重复。(5分)人类个体行为的重要特征就是:某个行为一旦发生,就不可撤销,即世界上没有后悔药。(3分)故此,每个有行为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的人,必须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起完全的责任;所以,真正的自由必须是基于责任的自由。(2分)

3、答:线性代表各个参量之间是相互独立的。(3分)非线性代表因变量对输入量发生非线性凼数的响应关系,即非线性的相互作用。(3分)一个小小的输入常常产生巨大的、可预期或不可预期的直接变化——放大效应。(3分)非线性机制表示,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呈现出加速或衰减的趋势。(1分)

4、答: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教育必须先行。这就是邓小平建设现代化的路线蓝图。(3分)十六大提出“四个创新、四个尊重”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即坚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四个尊重”,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提出的;后两个尊重是十六大提出的。(3分)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其他三个现代化的牵引力、火车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分)科技立国、教育兴邦、实业富民、自由安

民、多元文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政治制度改革、政治文明建设是采纳这些手段的制度基础。中国要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2分)

二、名著选读(共20分)

1、答: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即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胜人者有力,能战胜他人者,固然强大,但真正的敌人是自己,故自胜者强。知足者富,了解自己的能力,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当的欲望作为自己行动的目标,自己内心就非常充实,如果自己所选择的目标极大地超越了自己的能力,那样,只能徒劳地增加自己的苦恼;即使以坚强的意志去实现那可欲而不可求的目标,那充其量也不过说,此人意志坚强。人生顺其自然,乐在其中;那些死后留名于世(即名垂青史者)之人,才真正算得上是长寿者。(5分)

2、答:庄子的相对论包括时间的相对性和空间的相对性两个方面;故人们的行为必须以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为依据。(5分)

3、答:古典教育包含着多方面的思维训练:第一,形而上学的理性思维训练;第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第三,理想和信念教育;第四、言语表达训练,即修辞和逻辑训练;第五,形象思维,即想象力的训练。(8分)这五个方面都是科学研究所不可或缺的能力。(2分)

三、材料题(共40分)

材料题1、

第1问,答:爱因斯坦虽然提出了相对论,但他本人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决定论者,即他相信,自然界的事物都遵循着某种必然性的规律,没有偶然性。故他常说:上帝不掷骰子。(5分)而玻尔提出的量子论,即玻尔相信,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某种不确定性,世界上的事物并非一切都是必然的。(5分)

第2问,答:物理学,包括其他科学,实际上并非是由经验事实在推动其发展进程,而物理学的发展却是由科学家们的思想、信仰、想象力与实验之间的交互作用来推动的。(10分)材料题2、

第1问;焦耳的这一实验的缺陷是没有把容器壁和摩擦损失的能量计算在内。故此存在着一定的偏差。(8分)尽管如此,焦耳看到了热量与机械能之间的转换关系事实上极大地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与进步。(2分)

第2问,答:科学理论既是用来回答和解决科学实验中存在和出现的科学问题的;同时,科学实验也为科学理论的检验提供了充分事实根据。(5分)故此,科学理论离不开科学实验的检验,另一方面,科学实验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构思和设想;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互为促进的关系。(5分)

江苏科技大学2008-09学年第1学期自然辩证法试题B卷参考答案

一.简述题(共计30分)

1.请简述唯物论在判断认识正确与否中的地位与作用。(8分)

答:科学认识论是以理论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一个科学理论正确与否,最终由科学实验事实去做检验。检验所以能够对理论正确与否做出判断,关键在于:实验程序是判定理论描述是否符合物象事实时空秩序的唯一办法。(2分)判别标准就是:物象与物自体真实的结合关系。如果实验程序无误并且理论描述的符号序列与物象呈现的时空序列是一致的、吻合程度很好,那么,这一理论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2分)唯物论在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作用,就是它提供了一个可供操作的判别标准;其地位是:任何科学理论,其正确与否最终都得通过这一标准才能做出明确的判断。(4分)

2.何为人文,何为科学?(6分)

答:人文不是科学,而是学科,但科学精神却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人文者,就是指人的多样性,包括人的个性的多样性、价值观的多样性、人们相互交往形态的

多样性、人们做事方法与手段上的多样性,等等。人文学科主要研究人的价值理性、伦理行为、思想道德情感和行为意向,研究人类各民族的历史形态、社会形态及其结构的演变,研究音乐、绘画、文学和艺术。人文研究的目的是为人们在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样式时提供一套处理价值冲突的、可供参考的思想规范。(2分)科学也不是人文,科学是探索自然物象秩序的学科;科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人文与科学的关系上,是人文造就了科学,不是科学造就了人文。人文为科学导航。(2分)

3.请述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8分)

答:复杂适应系统有四个特性和三个机制:(1)聚集特性;(2)标识(tagging)机制;(3)非线性特性;(4)流的特性;5.多样性(特性);6.内部模型机制;7.积木机制。总而言之,复杂适应系统的基本特征就是自我修复、自我适应、自我更新。(4分)应用前景: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来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将获得一个全新的视角: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及其个体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具有自我修复、自我适应和自我更新的特点;应用这一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开启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新视野,这一方法对于解决人类社会个体之间复杂的交往关系将有极大的启发作用。(4分)

4.请简述人文理性与科学理性、人文智慧与科学智慧的区别。(8分)

答:人文理性是人们认知、批判、选择和创造人文价值观的能力。(2分)人文智慧,就是人们用以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相互关系以及个人目标价值冲突的智慧。科学理性、科学智慧是人们用来实现其目标的手段和工具,它们是工具理性和工具智慧。(2分)科学理性是人们获取、规范、解释和处理物象的思维能力。科学理性主要的是一种认知理性,是人们认知自然物象的能力,是人与自然相互对话、相互作用的智慧。(2分)科学智慧,就是人们采取某种特殊方法以便获取自然物象的经验知识以及运用这一知识用以提高人们做事效率的方法和智慧。在人们生活实践中,既需要与他人打交道的经验和智慧,也需要与自然打交道的经验和智慧,两者是不可或缺的。人文理性与科学理性在人们的生活实践的不同方面发挥着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二者对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来讲是互补的关系。(2分)

阅卷说明:因教材尚未出版,学生答卷,基本意思到位就行了,要点不必抠得太细。

二、名著阅读理解(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老子《道德经》

答:第八章的主要意思是:人的仁德善行,像水一样是无形的,故而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不争而万物莫能与之相争,所以,仁者无故。但是,如果要寻求万物之道,情形就有所不同,如果你要在人的行为中寻求真理的话,那么,你必定将自己置于众人厌恶的境地;然而,当且仅当你置身于“众人所恶”之境地时,你此时此刻才接近于道。故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寻求真理与行善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前者无敌,后者为众人所恶。

怀着善良的愿望、立场,以一颗仁善之心与他人打交道,你的胸怀必能容天、容地,也能取得他人的信任,治理国家必能达到公正的境界;处理各种事情,也必定能把握好恰当的时机、尺度与分寸。夫唯不争者,即以仁德善行的态度去处理各种事务,最后必定能达到或取得一种令各方都比较满意的效果(无过失)。

第二十二章和第二十四章的基本意思是: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低调做人反使人敬重;过于张扬、锋芒毕露,必定被挫其锐气、折其光芒;虚怀若谷者方能接受新思想,认清事物的本真面貌;自以为是者,只能做自己观念的囚徒。

2.庄子:齐物论

《齐物论》,庄子主要表达的是相对论思想:万物是相对的,齐一的;人的认识也是相对的,是或非皆是相对的;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人们用以表达事物情状的语言也是相对的,故有: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可与不可、然与不然、美与丑、成与毁、得与失、达与通、

喜与怒,都是相对的。评论:庄子的相对主义含有较高的智慧,但是也蕴藏着“一切都不必执着”的机会主义思想色彩;故此,智需要以德克之,否则,一个人做人做事必定丧失其基本的原则。

阅卷说明:出这两个题目的用意是:让学管理和外语专业的研究生对中华文明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这对于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可能有一定的帮助。故此,只要基本意思回答到位,即可给满分;学生个人独到的见解,只要阅卷教师认为合适,同样可给满分(鼓励学生思想创新,但要合乎一定的规范,言之成理即可。)。

三.分析应用题(共计20分)

1.请给出{[(P→Q)∧P]→Q}推理形式的真值表,并指出(P→Q)“假命题蕴含任何命题”的含义及其应用的例证。符号说明:“→”表示“如果…那么…”,“∧”表示“并且”。(10分)

答:真值表如下:

P?P Q?Q(P→Q)(P→Q)∧P[(P→Q)∧P]→Q 1010111

1001001

0110101

0101101

符号说明:“1”表示真,“0”表示假。(5分)

表中第4、5行,列中第5列的情况表示“假命题蕴含任何命题”的含义。例证:“如果马能长出翅膀,那么我把章子怡(中国电影演员)娶来做老婆。”马也长不出翅膀,“我”也娶不到章子怡做老婆,这两者都是假的,但整个命题的第4、5行和第5列的情况仍然是真的。(5分)

2.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jué,那个)中。请给出这句话的博弈论解释。(10分)

答:人类社会是一个高度既竞争又合作的交往体系。在现实社会的交往关系中,每个人都可能选择他的弱点及能力缺陷和自己的优点及能力优势进行竞争;仔细洞察他人的弱势和审视自己的长处是一个具有正常理性之人的认知本能;故此,许多精明之人常常掩盖自己的劣势,显示自己的长处,以便获得一个更加有利的竞争位势,意图实现自己的利益的最大化。故曰:人心唯危。然而,一个人要获得自己的能力优势,他必须有正确地把握自然物象和社会交往关系的网络结构的认知能力,对于这两方面的认识,他只有达到见微知著、洞若观火的认知境界,他才能做到“唯精唯一”,真正认识和感悟真理。“唯精唯一”,“唯精”的意思就是,对于人的认识来讲,就是要做到最大限度的、不断地逼近真理;“唯一”的意思就是,一个堪称“真理”的认识,它肯定不是一时的偶然心得,而必定是系统化的理论思考,其背后必定耸立着一个系统而深刻的形而上学思想体系;这样的体系必然要满足“一致性、完备性”的要求。这是一个人认识自然物象与社会现象的最高境界。但是,对于做人来讲,人与人的博弈关系有两种:一是合作博弈,二是非合作博弈。后者常常导致两败俱伤,历史上没有真正的胜利者;而前者的较好结果是:互利双赢。一个有人性的人,最明智的选择是后者。如果选择后者,那么,他必须“允执厥中”,即“执其两端而叩其中”,也就是中庸之道。

四、材料题(先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30分)。

材料题1.决策中的事实要素与价值要素(节选)

请回答:决策中的事实要素和价值要素分别在决策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15分)

答:决策中的价值要素是用来确立行为目标的;只有目标选择正确,在行动上才不会发生南辕北辙的情况。(5分)决策中的事实要素是用来选择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的,包括对可能产生的后果的评价及其相关应对措施。(5分)价值要素与事实要素是一个决策所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这两者是互补相融的关系。(5分)

材料题2.罗纳德·哈里·科斯关于交易成本的有关论述(节选)

请回答:你读了罗纳德·哈里·科斯的交易成本概念后的收获和启发,并指出他思考问题的角度。(15分)

答:罗纳德·哈里·科斯的交易成本概念表达的是这样一个思想,人们使用市场是有成本的,即市场不是免费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成本不可能为零;市场交易成本的大小与市场交易制度的规则密切相关。从分工与交易的关系看,当企业的行政成本(内部管理成本)小于市场交易成本时,人们宁可选择企业的方式参与一个社会合作的交易系统;故此,企业是市场的替代物。(5分)科斯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考察分工与交易的相互关系,并由此揭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和企业的性质。(5分)科斯的交易成本概念提出(1937年)之后的整个二十世纪,经济学家们不断地引用并运用这一概念去思考一些重大的社会制度问题,由此开创出了制度经济学的新篇章,并为制度经济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概念基础。(5分)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系统自然观

第二章: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系统自然观 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1. 物理学上的新发现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1895年,发现X射线。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1897年,证实了电子流。 法国.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 2、物理学上的危机——“两朵乌云” 黑体辐射问题——紫外灾难,经典理论无法解释 以太问题——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经典物理学陷入危机 3、物理学革命 (1)“相对论”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题为《运动物体中的电动力学》的论文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物理学定律在所有的惯性系中是相同的,不存在一种特殊的惯性系。 ②光速不变原理:在所有的惯性系中,真空中光的速度具有相同的值。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2)量子假说 1900年12月24日,普朗克在法国物理学会上宣读了题为《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的论文。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提出了能量子假说。 (3)光的量子理论 1905年爱因斯坦在普朗克能量子假说的基础上找出了光量子假说,光就是以光速C运动着的粒子流,他把这种粒子叫光量子。(提出“波粒二象性”解释‘光电效应’)量子力学的建立 ●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物质波的运动方程 ●海森堡测不准关系△x·△p≥h/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新发展 1.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建立,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把时间、空间联系起来,引起了时空观、物质观、运动观的深刻变革。 2.量子力学揭示了统计决定论的因果观。(改变了经典理论中的严格决定论;说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3.分子生物学深化了对生命机制和生命本质的认识 四大理论模型 ?宇宙学中的大爆炸模型 ?粒子物理学中的夸克模型 ?分子生物学中的DNA双螺旋模型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模型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的三种类别。3′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科学技术的三种哲学反思。3′ 对科学进行辩护-捍卫科学;对科学进行批判-质疑科学;对科学进行审度-必要的转换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4′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正、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由来和学科性质。2′ (1)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恩格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2)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类型。3′ 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 6、系统的基本特点。4′

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2′ 科学: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一般生产力。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直接生产力。 9、四大产业体系的分类。4′ (1)第一产业体系(农、林、牧、畜、渔); (2)第二产业体系(制造、采掘、建筑、运输); (3)第三产业体系(通信、商业、金融、医疗、饮食、公共服务); (4)第四产业体系(科学、文化、教育、咨询) 10、科学的五大解释。5′ (1)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2)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3)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4)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5)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1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内容。4′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12、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4′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3、获取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2′ 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14、科学实验的主要方法。4′ (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减法实验):与隔离有关。 (2)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加法实验)。 (3)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过程模拟实验,乘法实验1)。 (4)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乘法实验2) 15、整理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4′

自然辩证法

第二讲:了解自然观演变的基本历史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伴随着科学的萌芽而产生,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 演变的逻辑顺序:自然的附魅→自然的祛魅→自然的返魅 (1)古代朴素自然观史前神话阶段的自然观 起因:对自然界加以说明和解释。特点:“万物有灵”论 表现形式: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史前神话自然观对当时社会活动的影响:“图腾”信仰和自然崇拜、巫术、祭祀、祈祷、从中萌发了理论科学。 中国古代自然观 (1)《周易》中体现的自然观:普遍联系的观点 周易:一般认为它是一部卜筮之书。 卜,占卜,指的是依据天地万物的表征来确定吉凶,“占”是观察兆象的意思,“卜”是用火灼甲骨取兆的意思。筮,用蓍草来预测凶吉。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老子》一书所体现的自然观:演化观 原文:第一章: 1、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ao)。 2、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3)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侧重于回答自然是怎样的 优点:A、朴素辩证法(阴阳辩证法);B、自发运动变化(《易》—循环演化、生成论);C、自然、人生和社会相联系(天人合一) 缺点:A、不讲逻辑,不严密,不成体系。B、臆想、猜测,不重观察,人为规定。 古希腊自然观:侧重于回答自然为什么是这样的 A、泰勒斯:水——万物始基 意义:否定了神创造一切的观点,开创了从世界本身来认识世界的正确道路。 B、柏拉图,前427-347,理念论 1、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念的世界,另一个是经验的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虚假的,只有理念世界是真实的。

自然辩证法考题参考

说明:题目及答案仅供参考,请大家务必注意!理科硕士研究生00年题目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A卷〉 1.指出下列说法中的错误项。 A "自然辩证法"一词可以指恩格斯的一本著作 B "自然辩证法;一词可以指以自然科学和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C "自然辩证法一词可以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哲学 D自然辩证法"一词可以指唯物辩证法 2.对著名科学家的哲学倾向进行分析,宜采用的方法是 A·将其置于职业哲学家派别之内B·将其思想分为好和坏的两个方面 c.从中总结出己知的哲学道理 D.非A非B非C 3·将金字塔模型〈科学界分层〉与鸭梨状模型(社会分层)相比较,哪种说法不正确? A.科学界分层的金字塔模型,也可以演变成鸭梨状模型 B·社会分层中的上层人士所占比例远大于科学界分层中的上层人士所占比例 C.金字塔模型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艰巨性和高度创造性 D根据金字塔模型从科学界中提前鉴别出未来的精英人士,是困难的4矛斗学革命结构理论认为,科学区别于前科学之处在于 A.有范型 B.无范型 C.描述实在 D.不描述实在 5.科学兴隆期是指 A·某国占据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地位的时间B.某国科学大发展的时棚C 1978年以来中国科学的发展阶段D文艺复兴以来世界科学事业的发展 6.洋务运动科技引进的首要内容是 A.科技翻译 B.科技教育 C.军用技术 D.民用技术 7.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可以用来区分科学与 A.宗教 B.艺术 C.文学 D.亦A亦B亦C 8.导出科学发展的指数规律的基本假定是 A.科学的发展同前一代人遗留下的知识量成比例 B·某时期科学发展速度与《天体运行论》的出版时间至该时期的距离平方成正比C.科学按几何级数发展D.A+B+C 9.罗素火鸡是对归纳原理的 A.质疑 B.支持 C.论证 D.辩护 10.科学发展的指数规律中科学知识量的指标是 A科学书籍数B科研论文数C科学期刊种类数D重大科学成果数 11 检验蕴涵是 A·理论经过实验检验所得结果包含的内容B·观察结果所包含的理论观点 c.从理论命题演绎出的可供经验检验的单称命题 D.非A非B非C 12.提出对未来科学中心属于社会主义的东方大陆"观战的依据是???? A.科学文化的特长周期涨落现象B·"红灯理论" c.科学设法与社会制度的对应 D.A+B+C 13.关于盖森事件,哪种说法不正确? A盖森在科学史大会上提交了"牛顿力学的社会经济根源"的论文 B.盖森的论文向西方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c.盖森的论文开辟了科学史"外在论"研究的先河 D.盖森的悲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特例 14.亨普耳悖论是指?(A+B) A.关于确证的四个信念放在一起有问题 B.渡鸦悖论 c.关子确证的四个信念放在一起没有问题 D.A+C 15.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 A.科学知识在本质是共同体的产物 B.范式是特定科学共同体的信念和准则 C.科学共同体是科学评价和理论选择的客观准则的象征 D.科学家个体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体 16.库恩的范式包括 A.基本的科学理论 B.形而上学假定 C.解难题的示范方法 D. A+B+C 17.关于科学家角色的意义,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 A.科学家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 B.科学家角色的出现是有持续性的科学活动的标志 C,鲁班是中国科学家角色的雏形D.科学家角色的职业化使角色更成熟、稳定 18.科学家角色的职业化最早出现在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19.一个检验蕴涵被确证,意味着自之导出的全称命题 A.被否证 B.被确证 C.被证明 D.非A非B 20.《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的作者是 A.默顿 B.本·戴维 C.科尔 D.贝尔纳 21."大科学时代"的涵义是 A.职业科学家人数日益增多 B.科学日益社会化,社会日益科学化 C.科学的研究规模日益扩大 D.科学的研究对象日益复杂 22.默顿提出的科学家的四条社会规范中不包括(还有一个是无私利主义) A.普遍主义 B.公有主义 C.自由主义 D.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23.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增长模式是 A.猜想·反驳模式 B.实证式模式 C.归纳式模式 D.非A非B非C 24.关于科学界中的内部分层,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 A?? A.分层意味着科学家阶层在整个全社会中的职业声望存在悬殊 B.分层说明科学界内部存在不平等现象 C.分层与科学界的马太效应有内存关系 D.无论用什么指标衡量,分层模型都是呈金字塔型 25.基础研究的先导性特点说明,基础研究经济效益的获得是 A.不可能的 B.必然的 C.直接的 D.间接的 26.可检验度取决于命题的 A.普遍性B精确性 C.冒被证伪风险性 D.亦A亦B亦C 27.科学界内部的互动之根本目的在于: A.获取学术信息 B.得到奖金 C.获得承认 D.促进科学事业发展 28.如何从根本上防范和控制科学界内部的越轨行为? A.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B.提高科学家的个人道德水准 C.将科学与法律密切配合 D.建立、规范科学界内部的自我控制之机制 29.批判理性主义认为,科学的最主要特征在于,它是 A.分门别类的学问 B.可证实性 C.可证伪性 D.亦A亦B 30.以下哪种说法正确??? A.科学共同体运行的特有机制是:发现→评价→奖励 B.科学共同体中不包括非组织化、非正式化的科学群体 C.无形学院与科学学派是无法交叉的' D.不同层次的科学共同体的规范是不相包融的 31.哥本哈根学派的领袖是 A.爱因斯坦 B.尼尔斯。玻尔 C.泡利 D.海森伯 32.关于优先权之争,哪种说法不正确? A.科学家争夺优先权是科学体制的动力机制 B.优先权之争是人类天性在科学界中的反映 c.优先权之争是科学体制本身高度强调创造性带来的产物 D.学术承认和荣誉是科学家从体制方面获得的最主要的报酬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含答案和论述题)

1,___D____就是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①猜测性、辩证性、逻辑性; ②直观性、系统性、分析性; ③思辨性、联系性、综合性; ④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2,构成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原因之一就是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____B____。 ①相加性; ②协同性; ③无序性; ④同一性 3、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就是:D ①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②主要就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与解释。 ③把整个自然界瞧作就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4、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就是:D ①要体现发展,就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②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人 的生存与发展。 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 ④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5、对于演绎方法条件限定不能成立的就是:D ①大前提必须包含小前提 ②如果有一个前提就是否定的,结论也应该就是否定的。 ③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推出结论。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能推出结论。 6、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包括:A ①引力、强力、弱力与电磁力, ②引力、强力、弱力与摩擦力 ③引力、强力、弹力与电磁力 ④引力、弱力、电磁力与摩擦力 7、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就是:C ①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②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③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④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8、关于科学实验的认识论特点不正确的就是B ①科学实验对象的受控性使得实验认识方法更富有必然性 ②科学实验对象的选取受主观影响,因此具有偶然性 ③科学实验组成的特殊性结构充分反映了科学实验的认识具有主客体互动性 ④实验类型的多样化反映了实验认识模式的多元性 9、对演绎方特点说法正确的就是:B ①可靠性小、创造性小 ②可靠性大,创造性小 ③可靠性大、创造性大 ④可靠性小、创造性大 10、关于恒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就是:C ①恒星的归宿与其初始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寿命越短。

天大建筑与土木工程研究方向

2.11 建筑与土木工程 一、概述 建筑与土木工程是基本建设的重要工程领域,是研究和创造人类生活需求的形态环境和各类工程设施的建造与完善。作为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不仅涉及区域与城市规划、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的设计,而且还涉及各类工程设施与环境的勘测、设计、施工和维护。 二、培养目标 本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较为扎实和系统的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及其宽广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应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运用先进技术方法解决在相应工程领域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和维护方面的问题,具有独立担负相应工程领域的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至少要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具有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三、领域范围 从学科上划分,该工程领域涉及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两大学科。 主要范围: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装饰工程、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建筑材料、水文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文学及资源、建筑经济与管理等。 相关领域:交通与运输工程、测绘工程、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计算机应用技术。 四、课程设置 基础课: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外语、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三门因研究方向不同而设置的基础课程。对于土木工程领域,设数值分析、工程设计原理、工程测试技术等;对于建筑学领域,设现代建筑引论、现代建筑评论、现代建筑(规划)设计等。 技术基础课:对于土木工程领域,设工程弹塑性力学、高等土力学、建筑经济与管理、C++与数据结构、基础工程、优化原理与方法等;对于建筑学领域,设环境心理学、现代建筑物理、绿色建筑导论、古城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社会学等。 专业课:根据联合培养单位的行业发展需求,由双方按工程、项目实际情况确定课程。 上述课程可定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 五、学位论文 论文可以是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小区规划等;可以是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筑和结构设计,桥梁和隧道设计,地下工程设计,勘测设计,建筑、桥梁、隧道、地下及其他工程施工技术方案,施工监理,室内设计和装满设计等;也可以是设计理论、方法的研究,结构抗震、抗风、防火等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土壤力学、建筑基础加固技术的研究等。 工程设计类的学位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核: 1、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和应用价值; 2、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分析与综述水平;

2016自然辩证法题库

2016自然辩证法题库总目录 第一部分 1、如何理解科学活动中的“判决性实验” 2、科学技术的目标:人类福利或国家利益? 3、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哲学意义 4、关于科学测量的认识论问题—测量仪器能否真实反映客观状况 5、爱因斯坦与哥本哈根学派的争论的哲学意义 6、生存权是否应从人类扩展到动物界? 7、技术自主性(一.16) 8、科学发展的渐进与革命共存 9、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10、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三29) 11、理论的评价——科学家接受一种科学理论的依据是什么? 12、美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3、人类是否应该敬畏自然?(二31、三5、四12) 14、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近代科学? 15、近代科学为什么产生在西方? 16、技术的社会构建(一7、二24) 第二部分 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四1、2) 2、科学与技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四1、2) 3、为什么用科学革命来表征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4、辩证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有哪些? 5、整体和部分有什么关系,怎样来理解整体既是部分的加和又不是它的各个部分的加和,为什么会出现整体大于部分 之和的情况? 6、什么是事物的整体性,整体观念对我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实际工作有什么现实意义? 7、运动,变化和演化有什么关系,演化的观点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8、物质系统进化必须有外部条件,为什么又说系统是自组织的? 9、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有怎样的看法?什么是正确的人工自然观? 10、你认为人类能否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否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请陈述你的理由。 11、有人说认识客体是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这种说法错在什么地方? 12、有人说科学始于问题,有人说科学始于观察,试评述这两种说法。(二 32) 13、怎样正确对待和运用科研选题的五个原则,能否说创新性原则是科研选题的最主要原则?或需要性原则是最主 要的原则?为什么?(三11四34、) 14、科学事实、客观事实、经验事实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四 13) 15、怎样认识和对待实验和观察中出现的机遇?(四35) 16、为什么说归纳法有可靠性又有或然性? 17、科学符号对科学发展有什么意义? 18、为什么在科学研究中要用理想化模型,怎样运用理想化模型? 19、有人说在严密的科学中不应当有幻想和猜测的成分,你对此持何看法?20、探索复杂性与简单性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探索简单性的思维方法无助于解决复杂性问题? 21、有人说“负反馈是有益的,正反馈是有害的”,试分析这一观点。 22、有人说在科学发展中科学实验比科学理论更重要,有人说理论比实验更重要,试具体分析这两种说法。(四 23) 23、试结合本专业特点阐述范式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e a n d A l l e i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研究生期末考试自然辩证法习题及其答案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厉了哪几个重要的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答: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重要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或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当时人们的经验知识较少,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一方面使它成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并在近代发展为一系列科学理论。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这种自然观是与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较低水平的自然科学紧密相联系; 意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局限性。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氛围和使得人们开始重视实验。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基本思想: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物质的运动是不灭的;③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⑥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⑦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⑦现实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 基本特征: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意义: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③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国古建筑结构抗震哲学思想探索

第24卷 第12期 2008年 12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V ol.24,No.12Dec.,2008 文章编号:1000-8934(2008)12-0047-05 中国古建筑结构抗震哲学思想探索 盛志刚,刘海笑 (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 摘要: 5 12 汶川地震,造成大量建筑结构的严重破坏。如何提高房屋和其他结构的抗震性能,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结合我国古代几个典型的抗震建筑结构范例,本文探讨了古人在结构设计上的一些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包括 整体性 和 以柔克刚 等,曾指导古代工匠建造出许多屹立千年、历经多次地震而不倒的建筑。但这些思想在今天的建筑设计上,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和体现!!!这不得不引起现代建筑和结构设计者的严峻反思。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反思,本文初步归纳了古建筑哲学思想给今天结构抗震设计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结构工程;抗震结构;中国古建筑;哲学思想;整体性;以柔克刚中图分类号:N 031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08-10-10 作者简介:盛志刚(1963!),江苏徐州人,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结构抗震工程;刘海笑(1966!),甘肃兰州人,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结构动力学。 1 概 论 5.12 汶川地震,造成大量建筑结构的严重破坏,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这些建筑大多是最近几十年设计建造起来的,为什么在遭遇地震时却如此脆弱?做为世界的地震多发国之一,怎样大力提高一般结构(房屋、水坝、桥梁等)的抗震性能,以尽力保证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些问题再次引起广大民众和各级政府的深切关注,也再度引起我国建筑工程界的严峻反思。 纵观中外的地震灾害史,历次地震(尤其是强震)所造成的大量毁灭性破坏,大多与房屋和河堤结构的破坏有关。在我国地震史上,这种例子很多。如1068年8月河北河间地区发生6 5级地震,就导致 大河决溃,地复震裂,庐舍摧塌,人民压溺,几已万数 ,造成城池毁坏、房屋倒塌和上万人死亡的巨大灾难。再如1879年7月甘肃省武都地区发生8 0级大地震,导致 山岩崩坠,河水涌塞,后复冲开,水势汹涌,致河北街民房尽行淹没,伤人无数 ,造 成了近3万人死亡、楼桥大面积崩塌的严重灾害?1# 。1976年的唐山地震之灾,则至今仍为国人之痛。 在世界地震史上,此类例子也很多。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发生8 3级大地震,东京和其他城市共震毁房屋25 5万间。地震引发的火灾,使44 7万间房屋毁于一旦,共导致14 2万人死亡或失踪。震灾之后,内阁政府被迫下台,天皇只得另外组建新政府?2,3#。1960年5月22日,在智利发生 8 9级地震(这是近百年来震级最大的地震,也有人说是9 3级)。震中地区几十万幢房屋大多严重破坏,有些地方在几分钟之内下沉近2米之多,仅当地 居民死亡就达5700人?2# 。 但是,在世界地震史中也有很多屡经地震(甚至强震)而不倒的建筑。仅在我国现存的古代建筑中,就有很多典型的范例。例如西安的大、小雁塔,山西的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天津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以及辽宁义县奉国寺的佛教建筑群等。这些建筑都是历经千年的高大建筑(高度从20多米到60多米不等),在数次甚至数十次强烈地震中都经受住了考验。很多时候甚至是在周围的全部建筑都被地震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它们却屹然壁立而梁柱不圮?4-6#。 对比今天大量的一般结构并不高超的抗震性能和50至70年的使用年限,这些古建筑不仅可谓稳固如山而且寿长若海!为什么这些依靠木石砖瓦等原始材料搭建起来的高大建筑,能够经得起上千年来多次大地震的考验?古代工匠们采取了哪些结构措施来保证这些建筑的超强抗震性能?其中又蕴涵了怎样的哲学智慧呢?认真探索一下这些问题,对提高今天各种建筑结构的抗震水平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 现代结构工程的抗震思想及困惑 从各种高坝大桥和奇楼深洞的修建竣工中,常人不难想象现代结构工程发展水平的日新月异。借助数学力学和材料科学的发展,加上计算机技术的 47

自然辩证法期末试题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研究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主体和核心内容,也是本课程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自然观,即考察作为客体的自然界,揭示自然界的本质、结构、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概括形成的自然界的辩证法; 科学观,即考察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介的科学技术,揭示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价值、功能及其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概括形成的科学技术的辩证法;科学研究方法论,即考察作为科学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揭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 造自然的一般方法,概括形成的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 2、实验方法及其特点?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科学观察具有以下特点:科学观察方法是自然观察;科学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观察是有计划的系统观 科学实验的特点:(1)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可以强化研究对象。(3)可以使客体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4)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从而认识对象的性质。(5)实验方法还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 3.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的客观性观察陈述要能真实地反映观察对象包括对象的状态、性质、规律等。但是很多时间 客体的属性并没有直接显露出来或者由于人类感官的局限不能直接观察到客体。保证观察的客 观性应该做到①要求观察结果可以重现②消除可能影响观察客观性的各种主观因素③观察中 应尽量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观测技术 科学观察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 人的观察能力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曾表现出几方面的飞跃: ①从感官观察扩展到仪器观察。科学仪器作为人的感官的延长和补充,日益克服感官的生理局限性,不断开拓认识的视野,并使观察走向精确化和定量化; ②从自然状态的观察扩展到实验中的观察(见科学实验); ③从人脑指导下的观察扩展到电脑参与下的观察。电脑作为人脑的延长和补充,能够极大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更快、更及时地贮存和加工观察结果; ④从地面观察扩展到太空观察。从而,使人们开始摆脱只在地球表面上观察的局限性。 科学观察不只是感性活动,而且是由科学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武装起来的认识活动,理性思维渗透于观察过程的始终。正因为如此,科学观察才能达到客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才可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在科学观察中既要善于抓住最主要的东西,同时又要注意捕捉那些意外的偶然现象,跟踪追查,从偶然中发现必然的东西。因为观察中的机遇常常是重大科学发现的契机。 4科学事实及其应满足的条件? 答: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科学事实一般应满足的条件:①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陈述;②科学事实应该可复核、可重现;③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精确、系统5、科学问题及其结构? 答: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未解决的矛盾,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科学问题的结构:(1)形式:①是什么?(what)②为什么?(why)③是怎样的?(how) (2)内容:①问题的指向;②研究的目标;③求解的应答域6、如何正确评价归纳与演绎在科学认识中的作

天津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论文-作业

自然辩证法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对科学技术发展 的制衡作用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动力工程 教师:李树业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制衡作用 摘要 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发现或发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各种物质通过这种联系组成特定的系统来实现特定的功能。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时代潮流下,科学技术得以快速的发展。然而,科学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恰当应用可以丰富社会的物质财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然而如果科学技术运用不当,则可能阻碍社会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本文就自然观的哲学依据来浅析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促进作用,矫正作用。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起到了,验证作用,价值作用;因此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相互制衡的关系,两者处于彼此映射地位,相互制约着对方的发展,彼此相互促进,相互验证,相互检验,循序渐进。 关键词:自然观,科学技术,制衡作用,可持续发展 第 1 页共7 页

1 绪论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相辅相成的、分不开的。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3]。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能力的集中反映。然而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同时科技给环境、健康和伦理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在科技发展今天,自然观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尤其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指导思想给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 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1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直接先驱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2]。康德关于空间与时间、物质与运动、变化与发展所作的哲学思考,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刻画了一幅关于宇宙的结构与发展的宏观图景。黑格尔指出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的关系就在于范畴的转换。提出了“自然界自在地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的著名论断。论证了空间、时间、运动和物质的统一,提出了物质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猜测到最简单的生命是从化学过程产生的。同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 2.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概括起来有六条[5]。第一,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第二,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第三,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第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第五,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第六,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 第 2 页共7 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