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资源管理与评价实习报告

土地资源管理与评价实习报告

土地资源管理与评价实习报告
土地资源管理与评价实习报告

得分:

《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实习报告

专业:测绘工程09

姓名:张永杰

学号:20090456031

指导老师:胡兵辉

《昆明城市规划局展览馆》参观报告..................................................................................... - 3 -

1、昆明发展存在的问题................................................................................................... - 3 -

2、昆明的发展规划........................................................................................................... - 3 -

3、昆明的未来发展趋势................................................................................................... - 5 -

榆阳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报告................................................................................................. - 7 - 前言 ..................................................................................................................................... - 7 -

1、研究区域概况............................................................................................................... - 7 -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8 -

2.1数据来源 ............................................................................................................... - 8 -

2.2研究方法 ............................................................................................................... - 9 -

3结果与分析 .................................................................................................................... - 11 -

3.1图表分析 ............................................................................................................. - 11 -

3.2结论 ..................................................................................................................... - 12 -

4、意见与建议 ................................................................................................................. - 12 -

实习内容

实习时间为:6月27日到6月30日,共为期4天。

本次实习主要分为室外调查和室内研究两个部分:

野外调查,参观昆明城市规划展览馆;

室内研究,榆阳区1997-2007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与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我国现阶段土地资源利用存在很多问题,如,土地资源相对数量少,垦殖系数低,林地面积极少,农业用地质量下降,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等等,所以,进行良好的土地利用规划在我国的土地利用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目的意义:1、学习完土地利用与规划的理论知识后还要通过实习来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情况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书本知识。2、通过实习还能让我们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个人素质。激发对土地利用与规划的兴趣。3、土地利用与规划的实习能让我们了解到土地利用与规划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昆明城市规划局展览馆》参观报告

2011年6月27日。我测绘工程09级的全体同学到“昆明城市规划局展览馆”进行参观学习。我们主要参观了昆明市的整体规划与布局。对昆明成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发展有了大概的了解。

昆明城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昆明城始建于大理国时期,原为“拓东城”。之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最终建成为云南省唯一一座大城市。西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名城,我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

1、昆明发展存在的问题

昆明作为云南省的省会,一直以来都是云南省的经济、文化中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昆明城发展迅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世界经济的冲击,昆明城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然而,因其先前盲目的发展对昆明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对昆明城未来的发展造成了诸多不利因素。目前昆明市的发展存在十大现状:

1、是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失去调控作用;

2、是规划体制分割,城郊建设混乱;

3、是开发区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脱节;

4、是历史建筑、城市风貌受严重破坏;

5、是城市生态受破坏,环境污染严重;

6、是规划监督软弱,违法建筑泛滥;

7、是城市建设时序混乱,基础设施不足;

8、是区域化规划或协调机制不健全;

9、是城市建设风格雷同,千城一面;

10、中小城镇规划建设未引起重视。

2、昆明的发展规划

为了昆明更好更快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昆明市政府对昆明市的发展做了长期的发展规划,并力行实施。其中“一湖四环”与“一湖四片”是其规划的总体归纳。

所谓的“一湖四环”就是:

第一环,即环湖公路。全长114公里,估算总投资86亿元。

第二环,即环湖截污。在环湖公路外侧实施截污工程,全长101公里,估算总投资72.1亿元。截污工程与环湖公路建设同步实施。

第三环,即环湖生态。在环湖公路内建设42平方公里的湖滨生态带,在环湖公路外建设42平方公里的风景林区。估算总投资69.4亿元。

以上三环,以环湖公路为主干,公路外侧是截污系统,公路内侧是生态系统,这就为滇池环湖截污,确保污水不进入滇池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也为建设环湖新城提供了科学的前提。

第四环,即环湖新城。以滇池为中心,构建“一湖四片”现代新昆明城市区。规划总人口450万人,用地460平方公里。西城,即昆阳——海口新城,形成以磷矿精加工、机械制造、电子仪表、旅游服务为主要产业的工业城。规划人口60万人,用地60平方公里。

而“一湖四片”则是:

北城,即现在的主城,以五华、盘龙、官渡、西山4个区为依托,形成金融商贸旅游服务中心、现代新昆明城市的核心区。规划人口220万人,用地220平方公里。

东城,即呈贡新城,形成新兴工业、科研文教园区,以花卉产业为特色的生物产业基地,现代城市物流业中心。规划人口95万人,用地100平方公里。

南城,即晋城——新街新城,形成新型旅游度假城。规划人口75万人,用地80平方公里。

西城,即昆阳——海口新城,形成以磷矿精加工、机械制造、电子仪表、旅游服务为主要产业的工业城。规划人口60万人,用地60平方公里。

昆明市的主要规划可分为一下几部分:

1城市规划

呈贡东城总体规划

晋宁南城总体规划昆阳西城总体规划

主城区总体规划

昆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表

3、主城区骨干道路网系统发展规划

昆明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目标是:

a、建成以公共交通为骨干的大容量现代化综合交通系统,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35%以上;

b、构建快速交通系统,形成主城区30分钟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交通圈;

c、建成经济、安全和高品质的现代化交通系统;

d、城市交通与环境保护、城市绿化、城市景观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发展目标协调,建设绿色交通系统;

f、以现代交通系统支撑城市的跨跃式发展,推动“大饼”城市向网络型城市演化

4、国际机场航空城总体概念规划

新昆明国际机场为干线机场,其定位为“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国际中转枢纽机场”。新昆明国际机场的建成将为昆明乃至全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将大大促进我国与东南亚及南亚各国在旅游、商业、文化上的交流。

到2010年,昆明的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和经济、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省会城市的先进行列;城市布局合理,规模适宜,生态环境良好,市容整洁优美,历史传统风貌和"春城"特色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发扬,为在21世纪中叶,把昆明建设成为我国具有特色的现化城市奠定基础。

3、昆明的未来发展趋势

2011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昆明将会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甚至会出现跨越式发展。昆明处于大陆与东南亚、南亚的交接点上,是大陆与东南亚、南亚重要的连接纽带,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发展空间。昆明将会成为世界级的旅游、商贸城市。因此,“昆明的将如何发展”一直是政府和人民关注的热点话题。我认为昆明的发展应考虑一下几个问题:

1、昆明应以旅游服和务业作为发展方向。昆明不仅气候温和被誉为“春城”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十分适合发展旅游和服务业。旅游业和服务业已逐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昆明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无需太多的投入;

2、昆明应注重环境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优美良好的生存环境一直是现代人的追求。昆明虽然气候温和、景色优美,但是在先前的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破坏。因此,为了昆明的发展应该注重环境保护与污染的治理工作。有了好的环境将会促进旅游等多个行业的发展;

3、昆明应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现代城市的发展出了向上,向四周发展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向地下发展。将部分交通设施建在地下将大大节约陆上空间。节约出来的空间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与绿化空间。

4、昆明应加强自我宣传与人民素质的培养。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昆明不仅要走向全中国,还要走向全世界。因此,昆明要把自己推销出去。与此同时,还要注重提高人民的道德、文化修养。要做到“山美、水美、人更美!”。

昆明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昆明的发展是不可限量的,昆明的发展是符合潮流的。昆明的发展不是“杀鸡取卵”式的发展,而是“可持续”发展,是造福全中国乃至全人类的。昆明的发展将在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榆阳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报告

摘要:针对毛乌素沙地脆弱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实际,选择毛乌素沙地典型县城榆阳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图表法分析榆阳区近几年的土地利用的变化,得出榆阳区最近几年对沙地的治理颇有成效。不仅使当地的生态得到很好的恢复与保护,更使当地人民在耕地利用减少的情况下连年增收,快速创富。与此同时,针对现实情况给出榆阳以后的发展方向与土地利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榆阳区;毛乌素沙地;土地利用变化;可持续发展。

前言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所需的不断增长、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对土地的合理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但是我国现阶段土地资源利用存在很多问题,如,土地资源相对数量少,垦殖系数低,林地面积极少,农业用地质量下降,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等等,所以,人们都在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的可利用土地资源,并积极的对荒地,沙地等未利用土地进行良性改造,以期待使之变为可利用土地。而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毛乌素沙地农业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也是农业与畜牧业交错、耦合发展的典型区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本研究选择毛乌素沙地典型区域榆阳区为研究对象,探讨榆阳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即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从宏观上整体评价土地的利用情况,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为使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并以期为榆阳区沙地农业生态系统农牧业生产稳健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与政策向导。

1、研究区域概况

榆阳区位于榆林市中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及市内的横山、米脂、佳县、神木相毗邻,总面积7053平方公里。榆阳区建国以来一直是榆林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区辖24个乡镇、487个行政村,7个街道办事处、45个社区,总人口4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1万人。

榆阳区地处陕西省境内的毛乌素沙漠向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过度地带。境内地形地貌大致以长城为界,西北部为沙漠草滩地貌,属毛乌素沙漠东

南缘地带,地势开阔平坦,沙丘草滩交错分布,约占总面积的61.5%:东南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梁峁起伏,沟壑纵横,约占总面积的34.9%;榆溪河穿境内中部贯南北,形成较宽的中南部河川区地貌。全境地势东北搞,中部南部低,最高海拔1413m(位于麻黄梁山),最低海拔870m(位于镇川镇)。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雨少不均,气候干燥;区内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且由南向北递减,年均降水量为398.45mm,最大为692.6mm,最小为159.1mm;年均蒸发量为1891.58mm;年均气温8.32℃,最高气温38.6℃,最低气温-32.7℃;春季最大风速为 4.1m/s。生产性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林地、牧草地、耕地、园地等。是陕西省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同时也是全国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之一,小杂粮是当地的传统优势作物。

榆阳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榆阳区是榆神煤田和榆横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探明原煤储量300亿吨,占预计储量的82%,且为优质环保煤。区境西部是我国大陆上最大的整装天然气陕甘宁大气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气东输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已建成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化工厂。开采发展矿产资源也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榆阳区以榆林城区为中心,连接周边各市县、辐射区内各乡镇的交通道路四通八达,陕蒙高速公路、榆靖高速公路、包西铁路大动脉和在建的榆神高速、榆佳高速、榆绥高速穿越区境。榆阳机场已开通往返北京、上海、西安、深圳等大中城市航班,出行条件十分便利。

“十一五”以来,榆阳区全面进入发展快车道,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年均增速,县域经济实力跻身榆林市前三位和陕西省十强行列。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是由指导老师提供兼网上查找获得。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榆阳区1996-2007年各类用地数量统计表

单位:公顷

年份耕地面积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

工矿

交通用

水域

未利用

1996 106136 3756.31 296138.

63 212328.

91

13932.6

5

1177.71 2743.31 52956.9

5

1998 99300.066064.55 293818.

29 213175.

25

15046.1

2

1694.57 2885.38 57186.2

1

2001 89982.27 7192.75 318567.

08 201683.

15

15648.6

2

1794.98 2241.19 52060.4

1

2002 88021.19 10897.2

4 319037.

01

200109.

12

15749.2

1

1811.34 2091.29 51454.0

4

2003 86420.39 12590.8 319847.

63 199090.

21

15895.7

2

1853.81 2061.31 51410.5

8

2004 85286.9 13965.0

3 320315.

84

198564.

79

15918.5

7

1841.64 2061.31 51216.3

8

2005 84551.9 14694.5

8 320206.

13

198366.

71

15935.6

2

1863.9 2384.42 51167.2

2006 84409.52 14889.1

6 320079.

97

198340.

16

16019.7

6

1885.15 2384.42 51162.3

1

2007 82150.9 14901.3

1 322009.

06

198309.

27

16175.2

5

2102.28 2384.42 51137.9

7

2.2研究方法

利用图表法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后如下图1~图8所示:

图一榆阳区耕地面积变化图

图二榆阳区园地面积变化图

图三榆阳区林地面积变化图

图四榆阳区牧草地面积变化图

图五榆阳区居民点工矿面积变化图

图六榆阳区交通用地面积变化图

图七榆阳区水域用地面积变化图

图八榆阳区未利用地面积变化图

3结果与分析

3.1图表分析

从图1 可以看出从耕地1996年到2002年减少了23985.1公顷。从1996~2002在急剧减少,从2002年以后呈缓慢减少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因为96年以来,一方面榆阳区进行退耕还林政策,因此部分耕地转变为林地或者牧草地;另一方面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用地在不断增加,也占有的大部分耕地。其次是交通网线的不断扩张,难免也占用很大一部分耕地。

从图2可以看出园地整体上呈不断增加的趋势。随着退耕还林或者退耕还草和风沙区治理的实施,使林地增加的不少。另外,随着桑园、茶园和果园等的兴起使得林地从96年到02年的这12年间总体增加了11145公顷。

从图3可以看出林地从96年到98年减少,98年到01年急剧增加,01年以后变化不大,大致呈水平。我们可以看出退耕还林的实施,从98年都凸显出了明显的效果。随着国家对林地保护力度的加大,旅游业的发展和城

市的发展使得林地面积增加的很多。

从图4可以看出牧草地在这12年间变化很大,有增有减。96年到98年的3年间增加,是退耕还草地的增加,畜牧业还没怎么发展的阶段。98年到07年减少,主要是因为风沙的侵蚀和畜牧业的兴起,而没有合理养殖而导致牧草地的急剧减少。

从图5可以看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基本上呈增加趋势。主要的因为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能源的开发。榆阳区地下有丰富的煤、石油和天然气,是国家能源战略的的主要地区。因此随着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工矿用地也不断增加。随着近几年能源的紧缺,工矿用地将还会继续增加。

从图6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此期间榆阳区交通通讯条件不断完善,交通用地面积增加。区境内有全市最大的航空站两个(榆林机场和镇川机场)。交通用地在将来一段时间内会继续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是很大。

从图7可以看出从1998年开始,榆阳区水域面积减少,直到2004年,水域面积开始有所回升。减少了可能是因为气候干旱或者不合理开开发导致水域面积减少。随着林地增加,生态环境的改善降水将增加,水域面积也随着加多。

从图8可以看出未利用土地在96年到98年间增加,98年以后不断减少。未利用土地的减少幅度,象征着城市的发展水平。未利用土地越少表面城市对土地利用越充分,发展也会越好。和经济发展相联系。

3.2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研究表明:近年来,榆阳区全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进一步加大荒地造林步伐,全区570万亩荒沙全部达到了固定和半固定,100多万亩荒山达到绿化,造林保存面积达到451.7万亩,林木覆盖率由建国初的1.8%提高到42.7%,林木植被恢复到建国以来的最好水平。据兰洲沙漠研究所2000年卫星遥感测试:全国其它沙区都呈扩展趋势,局部改善,整体恶化,只有榆林沙区特别是榆阳区向良性逆转,这在全国沙区是唯一的,治理成果举世瞩目。

4、意见与建议

承接以上研究及结论,基于榆阳区可持续发展反面的考虑给出以下建议:(1)全面加强工程管理,大力推进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

(2)继续强化基础建设,着力提高防沙治沙科技含量。

(3)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合作成效。

(4)大力宣传防沙治沙,建设西部生态文化。

参考文献

【1】亢福仁,朱铭强,胡兵辉,尚爱军,卜耀军.毛乌素沙地典型县域农业生态系统耦合生产力的演变规律.2010.1.

【2】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何书金,王秀红等.中国西部典型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比分析.地理研究.2006.25(1):79-86.

【4】张利平.榆阳区沙地林木覆盖实现良性逆固定流沙绿化荒山.榆林日报.2007.10.19.

【5】柴永峰,朱树华.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现状与发展对策.现代园艺.2009.10.

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土地资源是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一切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管理现状进行相关论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对策 土地资源是城市建设的主要载体,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提供场所和空间,因此,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城市在突飞猛进建设的同时,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政府部门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曾经分析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超过30%后,那么这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早在2000年时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就已经超过30%,在这十几年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始终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寻求发展,城市土地资源不断的在向周边地区扩展。从这些进程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尚不完善,各地政府在管理土地资源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性,缺乏从长远的眼光来规划和使用城市土地现有资源,从而导致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没有充分发挥出土地资源的作用,造成土地资源严重的浪费,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城市经济水平的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定位不准确,缺乏合理的科学规划 如今我国城市正处于飞速建设发展阶段,由于经济体制问题,土地资源在短期内还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原有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又根据城市发展制定出了一套适应经济体制的城市规划内容,与市场经济体制自身内在要求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由于城市实际发展的速度与城市规划内容严重不符,造成了城市定位不准确,并出现了城市重复建设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土地资源浪费。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部门没有充分交流,因此在建设管理上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城市规划缺乏科学合理性,再加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无法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作用。 (2)城市用地紧张与土地浪费并存 在我国城市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城市政府加大了对土地利用开发的力度,导致城市土地资源被过度利用,从而破坏了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如今,尽管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长速度较快,经济发展也位于全球领先地位,但城市人均地面积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加速发展的情况使人地矛盾十分

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土管一班董浩20105836 【摘要】土地资源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本文从我国土地利用的现在出发,阐述现阶段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况,土地的特点以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论述土地资源管理的客观必要性,探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发展观。实现正确处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努力盘活土地存量,强化节约利用土地,深化改革,健全法制,统筹兼顾,标本兼治,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目标。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问题,土地管理必要性,可持续发展。 【正文】 引言:土地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为适应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农林牧副渔业、城镇村庄等的迅速发展,就必须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以及相应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作保证。然而,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地理位置固定性,数量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利用长久性等自然属性。国民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都是与土地的合理利用、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人口的剧增,各项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耕地的锐减,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人口、土地、建设、粮食、环境成为举世瞩目的问题。如何协调好五者的关系,使之朝着预定的目标,顺利地发展,是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将土地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展开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促进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 根据我国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截至2006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2186万hm^2(18.27亿亩),人均耕地只有927m^2(1.39亩)。全国31个省(区、市)的土地调查面积中,农用地面积98.58亿亩,占69.1%。建设用地4.85亿亩,占3.4%。未利用地39.17亿亩,占27.5%。2006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387.8万亩,其中当年建设占用耕地251.0万亩,比“十五”年均建设占用耕地减少24%,往年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136.8万亩;灾毁耕地53.8万亩;生态退耕509.1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60.3万亩。上述四项加起来,2006年全国共减少耕地1011.0万亩。 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50.8万亩。补充耕地与减少耕地相抵,全国耕地面积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现为18.27亿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9亩。 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如下特点: 山地多,平原少。山地约占33%,高原占26%,丘陵占10%,盆地和平原分别占19%和12%。土地总量大,但人均小。我国土地总面积占世界1/15,人均面积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9%。为此,我国专家建议将我国地大物博的说法从中小学课本中去掉,以突出我国(土地)资源不均衡的特点。 人均耕地少。我国人均低于1亩耕地的省份有9个,人均低于0.8亩的县有700个,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水土资源不协调。如长江流域以南水资源有80%,耕地却只有38%。 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耕地面积减少过快。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透露,目前,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鉴于耕地保护的严峻形

土地管理学总论

第一节人本管理原理 1.人本管理的概念 土地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预定目标,对土地利用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地的关系施加影响的过程。整个管理过程包括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管理环境三个要素。 人本原理,就是一切管理,包括土地管理,应该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 2.行为原理 管理学所指的行为,是指人们由意识所支配的、具有内在动机的、有意义的行动。行为是人们思想、感情、动机、思维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是受人的动机支配的,人的动机又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这就是人的行为规律。 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来进行管理,这就是管理的行为原理。 需要是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它包括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和各种高层次的人生需要。马斯洛5种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通常,需要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三种。 世界观是调节人们需要的重要因素,通过世界观的调节,就构成人们的思想,思想则支配人们的行为。 动机是指人自觉追求一定目的的自觉愿望或意图,是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推动和维持人的定向活动的主观心理倾向和心理要求。 行为的动机常常是多个,从而形成动机结构,其中,决定人的行为最强有力的动机称为优势动机。优势动机不是固定不变的。 3.动力原理

管理需要动力,有了动力才能推动管理,这就是所谓的管理动力原理。 动力通常分为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竞争动力三种。 物质动力: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物质动力是根本的动力。 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是产生于追求精神上、心理上、事业上得到满足的内在动力。精神动力是比物质动力更高层次的动力。 竞争动力:竞争动力产生于竞争各方表现出来的差距,当竞争一方发现差距后,就会产生一种驱动力,促使人们奋发图强,急起直追,改变落后状态。竞争动力产生于公平的竞争环境。 期望理论:一种行为的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这种期望对行为者的吸引力。公式:激励力=预期价值×期望概率。要注重差别化奖励的激励效果。 第二节系统管理原理 1.系统管理的概念 任何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 系统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部分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如何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优化,称系统分析。系统分析应用的科学技术是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的指导思想是系统理论。 在现代管理中,管理的对象总是处在各个不同层次的系统中,它们既在自己的系统之内,又与其他系统发生联系,同时还处在一个更大的系统范围之内。为了实现最优化管理,必须进行系统分析,这就是管理的系统原理。 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一、名词解释 1.土地评价:土地评价是针对一定的用途,对土地质量高低进行评定的过程 2.土地资源调查:是对土地资源类型、数量、质量特征、空间变异以及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3.土地的限制性:是指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程度,是由于土地质量不能满足作物生长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管理要求所造成的。 4.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评价的最小单位,是影响土地利用的各土地构成要素所组成的一个空间实体。 5.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6.标准田法 7.农用地的分等定级:在土地自然评价的基础上,以农用地预期收入为标准,确定农用地的优劣等级,从而促进土地利用向最佳方向转移,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8.土地类型: 根据土地要素的特性及其组合形式的不同而划分的一系列各具特点、相互区别的土地单元 9.土地的构成要素:土地的位置调查、气候要素调查、地形与地貌要素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壤资源调查、植被要素调查、土地类型调查、社会经济资料调查 10.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不同需要而对土地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 11.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某地区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即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各种资源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12.生态足迹: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13.土地经济评价:是从徒弟的经济属性出发,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分析不同质量的土地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或者在同样的投入条件下,分析不同产出量的经济指标。 14.土地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或流域)为单位,查清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 15.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管理要求的满足程度。 16. 毛利分析法:是分析某个生产单位。某个地块或评价单元的年收入中扣除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而得出的利润或亏损的一种土地经济评价方法。 二、简答 1、一般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程序是什么?它与土地资源现状调查有那些异同点? 答:1 准备工作 2 外业调绘 3 内业工作 4 检查验收 2、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答:目的:1)为土地资源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2)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属性数据; 3)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和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4)为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 任务:1)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 2)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和质量状况; 3)完成系列调查成果图; 4)分析土地资源的利用特点,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及主要工作成果? 答:1 调绘界线 2 调研经验 3 量算面积 4 编制图件 5 汇总面积 6 编写报告

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研究

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9-01-03T10:17:11.19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9期作者:郑素英 [导读] 本课题重点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方法,以期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质量及开发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有效价值建议。 邢台县国土资源局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稳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值得注意的是,土地资源属于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为了进一步推进城市的发展,有必要注重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强化,并做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化工作。本课题重点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方法,以期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质量及开发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有效价值建议。 关键词:土地资源;有效管理;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需加强管理,并确保其得到合理开发利用,避免出现土地资源浪费及纠纷等不良问题的发生。比如,国家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颁布了《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针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1]。由此可见,为了使土地资源管理及开发利用工作实现优化,本课题围绕“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进行研究具备一定的价值意义。 1.基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需注重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这样才能够为有效管理奠定扎实的基础。总结起来,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措施如下: 1.1完善非法占地现象的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来说,存在较大的复杂性,相关法律法规有《土地利用年限规划管理法》、《土地管理法》等。以《土地管理法》为例,其中明确表示——“任何单位及个人均不可非法转让土地,土地开发管理利用必须经各级人民政府提前规划[2]。”从这一明文条例中不难发现,我国对非法占地管理的态度非常坚决。然而,此类明文条例并没有对制裁方法做出准确的说明,使非法用地管理的实效性弱化。因此,需在非法占地管理过程中,既明确态度,又能够做出明确的惩罚处理措施,确保制度的完善以及处理工作的有据可依。 1.2对法制监督机制加以强化 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需注重法制监督机制的强化。一方面,在患者能够土地资源管理执法工作人员在政治责任方面的意识态度,使其监管职能能够得到有效地发挥,实行全面监督措施,并对监督管理工作进行强化管理,从而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合理开发及利用。另一方面,注重动态巡查责任制度的完善构建,根据所在区域进行合理配置,并确保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及有效性,于每一区域委派巡查负责人,使土地巡查工作落实到每一位区域;并且,还有必要注重区域巡查工作期间的相关考核制度,对巡查负责人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进一步确保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全面强化。 2.确保土地用地规划工作的优化 在土地资源管理及开发利用工作过程中,土地用地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有必要确保土地用地规划工作的优化。下面从整体规划思路和规划技术手段的应用两方面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 2.1整体规划思路 对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来说,需做好严格的规划工作,确保整体规划的合理性及科学性,进一步按照审批通过的规划方案执行管理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土地资源规划过程中,需将土地实质类型、审批权限以及阶段程序等作为参考指标,确保规划工作的完整、有效。以建设公共用地的规划为例,人口集中分布于城市,住宅集中分布于社区,加工产业集中在生产基地,这种规划方案能够体现合理性及科学性,使土地资源浪费情况的发生得到有效避免。 2.2土地资源管理规划技术手段 在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工作开展过程中,需注重有效技术手段的应用,以此确保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工作能够获得技术的支持,进而顺利、有序地开展。比如在建设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可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值得注意的是,土地规划工作中,其编制涵盖了土地指标、图件以及空间数据等,针对这些土地信息,需及时更新,并做好信息维护工作,这种情况利用管理信息系统,便能够使土地管理规划工作获得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避免出现信息失真为管理工作带来风险情况的发生。此外,在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工作过程中,还可以合理利用GPS技术和GIS技术等,使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工作获得现代化技术的充分支持。 3.后备土地开发管理利用工作的强化 除上述规划管理思路方法以外,还有必要对后备土地开发管理利用工作进行强化。具体强化措施如下: 3.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土地资源越愈紧张,这样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后备土地的开发利用便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环节,特别是低洼地与盐碱地这样的常年限制土地资源,均具备较大的农业开发利用价值。所以,在农业开发工程中,需将水利开发作为核心,对适合农作的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及开发,并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有效的土地开发方式,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的原则,进一步做好农业生态建设工作,使水土资源流失问题的发生得到有效避免。 3.2水土保持工作的强化 基于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过程中,避免盲目开发,需注重开发工作的合理性及科学性。例如:对于>15°的坡地,便需禁止开垦成为农田,需做好退耕还林以及还草等方面的工作,并采取封山育草等规划工作,避免水土流失,使水土保持工作得到全面强化[3]。 4.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分析研究,认识到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及规划工作要想得到全面强化,需制定合理科学的规划方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土地资源管理工作能够有据可依。与此同时,在土地资源规划工作中,需明确整体规划思路,借助现代化科学技术,比如信息管理系统、GIS技术以及GPS技术等。此外,还有必要做好后备土地开发管理利用的强化工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水土保持工作等。此外,本人认为,还有必要在土地资源管理及开发利用工作过程中,借助国家相关政策,合理配置充足的资金,加强设施设备的完善,从而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名词: 1、土地类型的定义可描述为构成土地各个自然要素的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地。 2、土地利用分类就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以及其她因素进行的综合性分类。 3、土地利用类型就是根据一定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对土地利用现状所进行的划分 4、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就是利用前一次土地利用的详查的结果作为基础,与当前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比较,对于利用性 质、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线状地物与面状地物)进行调绘、填图、登记与权属确认等工作。 5、土地利用制图单元 6、土地评价即土地用于规定目的时对土地性能的评定 7、土地评价单元把整个评价范围内的土地按照土地质量组合方式,划分成的一个个的土地类型单元。 8、土地特性就是指各种可以直接测量或估测的土地属性,可用于区别不同适宜性的土地单元,用做描述土地质量的一种方法。 9、土地质量就是由一组具有共性的土地性质的综合表达形式,它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影响某一方面的土地适宜性。 10、土地质量评价就是根据土地特性及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土地质量,在一定条件下估算土地质量的等级并以 一定的方式描述出来的一整套方法与过程。 11、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就是指分析与评定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与管理要求的满足程度的过程。 12、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分析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土壤、气候、地形等)以及它们之 间的综合作用相互作用对各种可能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潜在生产能力的影响,依此进行的土地综合评估与分等定级的过程。 13、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就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与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不同质量土地的 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相同投入条件下土地的不同产出量经济指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与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类型与适宜程度的过程。 14、农用地分等定级就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 别的过程。 15、标准耕作制度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与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16、基准作物就是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指全国比较普遍的主要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按照不同区域生长季节的不同,进一步区分的春小麦、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一季稻、早稻与晚稻等7种粮食作物。 17、指定作物就是指行政区所属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 18、农用地分等单元 19、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就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 量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 20、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21、农用地分等指数 22、土地利用系数现实土地利用水平,它用单位面积的实际标准粮总量与理论标准粮总量之比表示,反映的就是当地社会开发利用土地的平均水平,代表着社会经济条件、生产集约化水平的程度 23、土地经济系数就是当地制定作物的“产量—成本”指数与区域“产量—成本”指数的比值,亦即区域的投入—产出水平,反映了农用地经济效益水平的差异 二、问答: 第一章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1为什么要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的主任务就是什么? 土地资源调查就是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性、空间变异及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与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其目的主要就是: 1)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本数据 2)为土地评价与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与属性数据

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及有效优化措施

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及有效优化措施 发表时间:2019-06-05T15:30:11.653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5期作者:秦晓峰 [导读] 我国早期采取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在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方面很少进行精细规划,导致农业用地的质量降低。 秦皇岛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河北秦皇岛 066000 摘要:尽管我国国土面积十分广阔,但实际上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却不高,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这就需要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及时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现状;问题原因;优化措施 引言 我国早期采取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在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方面很少进行精细规划,导致农业用地的质量降低。即便在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后,可开发的农业土地资源也在持续下降。如若对当前的土地资源管理不加以重视,那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其资源产出时效,而人们也会失去农业资源系统利用的主导权。只有将资源效益作为发展目标,取缔由经济效益为主导的开发模式,改变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弊端,才能合理保护土地资源,更为有效地节约和使用土地资源,从而形成集约化经济发展模式。 1新形势下土地管理的现状 1.1人均耕地面积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近年来,我国的耕地面积持续下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据数据统计显示,至2016年底,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48亩/人(1亩≈666.67m2),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2017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6亩/人,比世界人均耕地面积2.89亩/人少了1.43亩,可见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2城乡土地不同程度存在粗放式管理 农业土地管理一直是土地管理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农村人力资源相对匮乏,自然条件相对落后,交通、信息发展相对欠缺,所以,对土地做规划或集约经营在很多村子落实不好,即使是国家硬性要求做规划,很多也是照搬照抄先进地方的图纸,欠缺可操作性。 1.3农村资源要素还不能有效转化为经济要素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为产业发展需要建设用地,但是中西部地区存量的集团经营性建设用地规模较小,不能满足地方产业发展要求;一些村子青壮年出外务工现象比较普遍,导致一部分宅基地被废弃;农村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土地入市等制度还不够灵活,农村资源要素还不能有效转化为经济要素。 2土地资源管理问题的成因 2.1土地管理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控制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一直缺乏科学的、完善的土地资源管理法规和制度,再加上一些土地资源管理人员对土地资源的规划和认识不到位,导致在土地资源管理思想上存在落后性,具体表现为在进行土地资源的管理时,过分重视眼前利益以及局部利益,忽视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些土地资源管理人员在进行土地规划时,并未将土地进行集中规划,导致各种类型的用地混在一起,一方面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还导致环境被严重破坏,影响了经济利益和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2.2土地管理制度和体制落后 目前,我国在项目用地方面的土地管理依然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这就导致相关部门在进行土地资源管理时会受到传统土地管理思想的影响,使得项目制约土地规划的现象发生,导致土地规划的权威性大幅降低。同时,一些土地管理部门未能正确权衡土地规划和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由于土地规划所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其中包括城市整体布局、水利、农业等各个方面,因此,在进行土地规划时,相关部门要积极协调并处理相应的规划问题。从当前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来看,依旧缺乏明确的协调方案,导致土地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经常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3土地资源管理的有效优化措施 3.1充分认识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意义 为了有效地维护城镇稳定发展,保证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平衡发展,保证高效的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充分认识到在人类生存生产生活中,土地资源的重要价值,明确土地资源对经济建设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充分协调管理土地资源,提升土地管理水平,加大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虽推动城镇化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持,但在大量应用土地资源的同时还要认识到土地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以此提升城镇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开发资源的同时加大保护力度,重视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并重,通过科学化、集约化的处理,利用土地资源带动经济的成功转型,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3.2提高土地植被覆盖率 扩大土地植被覆盖率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管理方向。在我国部分地区,由于原有植被破坏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土地沙漠化问题较为严重。植被覆盖率越高,水土流失的控制效果越好,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更为合理地调节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所以,人们应通过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提高森林资源的可循环利用价值,从经济效益和水土涵养的双重角度,提高土地资源的植被覆盖率。同时,可利用森林资源防风固沙,缓解沙尘暴袭击。此外,合理利用天然草场,也可防止出现放牧过度现象,促进草场土地资源的可循环利用,达到保护土地资源的目标。 3.3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 保护耕地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点,人们需要在此方面加强耕地保护的立法建设,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使其不会被当作建设用地无序开发。通过设定农田保护区的等级,可以实质性推进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开发。将耕地区域的具体面积和发展年限固定,有助于加强全民保护耕地资源的主观意识。政府应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采取针对性更强的引导措施,强化各级部门和民众的耕地保护热情;在培养普通民众节约用地的社会观念之后,使其尽快做出对于耕地保护的自觉行为,从而间接形成社会普遍认知,维系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 1、如何正确运用土地管理原理管理好土地? 答: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合作。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根据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由动力来推动管理。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任何一个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为了实现优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管理系统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系统本身的共性与特性。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化。所以,早管理系统中,要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运用动态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将三者统一起来就需要通过管理,是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有规律的,要使管理具有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 答: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各个分目标要与县土地管理目标相结合,各个目标尽可能数量化,便于考核。土地管理目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国土地管理的宏观目标应是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土地持续的满足人们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 3、结合土地管理实际工作,描述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并提出建议。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总复习

第一章 1. 土地含义: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上由气候、地貌、水文、地质、 土壤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种种结果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2. 土地既是劳动的对象,又是生产资料,但并非所有的土地都可以 作为生产资料。 3. 土地资源调查是指运用土地资源学的知识,借助有关的科学方法 和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和历史演变规律及其生产潜力、适宜性、限制性、土地利用特点、权属关系和管理状况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它包括土地要素调查、土地类型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其目的是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4. 土地资源评价就是针对特定的利用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 法,对土地资源以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经济社会条件进行综合考察,阐明土地资源对某种用途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潜力及土地利用效率,建立一个土地资源评价系统,并将土地资源评价结果表示在专题地图上。 5. 土地资源评价根据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 产潜力评价及土地经济评价等;根据评价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根据综合性程度不同可以 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根据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农业用地评价、林地用地评 价、城镇对地评价、自然保护区用地评价等。 6. 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1.为土地资源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2. 是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前提;3.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点手段和内容;4.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7. 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1.查清土地资源的数量和结构;2.查清土 地资源的质量和特性;3.查清土地资源的权属和分布;4.查清土地利用的问题和成因。 8. 土地调查与评价的主体指的是对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负主要责任 的组织或个人,即调查评价者或执行者。土地资源是调查与评价的客体。但是客体并非是土地资源的全部属性,而是那些对土地利用和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特性。 9. 土地系统的构成要素即子系统来分类,也就是从纵向来划分,通 常可分为以下基本类型:1.农田系统2.林地系统3.草地系统4.水域系统5.荒漠系统6.市地系统 按土地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分系统来分类,也就是从横向

土地评价与管理

土地评价与管理 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是指上自大气对流层的下部,下至地壳一定深度的风化壳这一立体空间的,有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后果。 2,土地的功能:(1)生产性功能(2)承载性功能(3)提供原料的功能(4)观赏性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 ,3,土地的性质:(1)土地是自然综合体(2)土地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厚度和范围地段(3)土地是一种历史自然体,具有发生于发展的过程(4)土地具有经济利用价值(5)土地的神会经济属性(6)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4,土地与土壤、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国土相关概念的辨析: (1)与土壤的区别:从发生学观点看,气候、地貌、母质和生物等式土壤形成的因子,土壤只是反映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并且只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特征产物。土地则是在一定地段内全部自然因素作为它本身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这些成分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从而具有综合自然特征。从相互关系看,土壤是土地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从本质特征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即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用途的生产能力。从形态结构看,土壤处于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有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基层等组成,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土壤只是其表层的一部分。 (2)与生态系统的区别: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段中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是以生物群落为中心,以直接影响生物群落的各环境因素的整体作为生境。生物群落、生境、处境三者相互结合,构成比生态环境更高一级的系统——自然地理系统。土地是自然地理系统的低级单位。 (3)与土地资源的区别: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用的那部分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土地资源与土地概念的关系,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 (4)与土地资产的区别:土地资产概念的提出,是认为土地不仅使社会进行物质生产的重要自然资源,而且是一笔巨大的财产。土地是人类劳动或投入的载体,凝聚了大量的人类劳动成果,并提高人类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产生超额利润。 (5)与国土区别:国土是包含有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意义的、概括性综合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土概念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广义的国土概念还包括国家所用的一切资源,主要指自然资源,也包括人口、劳动力等社会资源。 5,土地科学;是一门研究土地利用及形成、演化和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6,土地评价与管理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农学林学城市建筑交通运输等应用学科的有机结合,从而对自然综合体土地内在性质和生产和其他方面有一个透彻的了解是进行土地利用、开发、治理保护的桥梁。 第一章: 1,土地构成要素及其农业利用关系:气候要素【光能条件(光能的意义、太阳辐射和日照指数、作物类型、光能利用率);热量条件(热量对作物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积温与无霜期);降水条件();地形因素(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面坡向);土壤因素;水文及水文地质因素;植被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2,土地构成要素与城市用地发展:自然环境要素条件评价(地质条件有地基承载力、滑坡崩塌地震等自然地质现象对建设的危害,采矿造成的沉陷。;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有地面水源、地下水位

关于土地资源管理的一些看法

关于土地资源管理的一些看法 随着国家对于沿海城市发展力度的增强,国务院正式批 准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6——2020)》,这 表明了发展广西北部湾沿海城市的经济已经成为国家发展 策略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经营土地资源和经营城市的核心与关键,然而许多地区把经营城市没有理解透彻,只是片面的理解为经营土地,进而产生许多问题,比如:暗箱操作,布局混乱,缺乏合理规划等 市场营销这个概念,是指一社会运行过程,即通过个人和集体将有经济价值的产品和社会服务提供于他人同时进行分享交换在经过一定的营销策略后,企业可以实现资本扩大、投资运营效益增加等。同时,市场营销也可看作企业为了占领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最平常的工作所以,如何定义土地营销呢?土地营销是政府部门作为卖主,将经营性土地资源这样的特殊商品在市场上买卖的所有经济活动通过市场经济来经营土地已经成为官方政府经营土地来增加其价值的必要方向,所以土地营销由此产生土地营销的社会目标是在扩大城市建设和提高发城市影响力和关注度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最后将城市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广西北部湾沿海经济区位于我国的沿海西南大方向,主要由三个港口城市组成,分别是钦州、北海、防城港,广西北部湾沿海沿海经济区陆地土地面积为3.45万km,是西南端经济圈、华南端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广西北部湾沿海经济区土地类型大部分地区主要由平原和丘陵地势组成,其地貌的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平原、丘陵、滩涂在这其中,住宅的用地供应面积为13.9883公顷,住宅的用地供应面积总量同比增加201.8%;从2015年的第三季度供地面积结构中可以看到钦州市用地面积需求大部分以工矿仓储用、商服用地为主,占总供地量面积的51.55%,并且住房用地面积需求量相对较少矿仓储使用的土地面积达到190公顷,住宅的使用土地面积达到面积90公顷,公共管理与基本设施服务的使用土地面积达到40公顷,交通运输使用的土地面积达到125公顷,特殊使用的土地面积只有3.65公顷(四)广西北部湾沿海城市房地产发展的情况看好广西北部湾沿海城市经济的发展前景,并且三个沿海 城市的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特别是 北海、钦州更是快速发展广西北部湾沿海三个主要城市的工业增幅速度依然保持在 广西全区所有城市的前列。北海、防城港、钦州三市这三个沿海城市主要依靠食品加工、电气机器制造、有色 金属矿冶炼、黑色金属制造、化工产业等带动工业增幅产值括大型化学工业项目中石油,也就是钦州的千万吨炼油项目、武钢的柳钢千万吨钢铁和印尼金光集团两大林浆纸一体化等7个千万级别大型工业项目括大型化学工业项目中石油,也就是钦州的千万吨炼油项目、武钢的柳钢千万吨钢铁和印尼金光集团两大林浆纸一体化等7个千万级别大型工业项目型感兴趣?所以有许多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认为土地“一挂一拍”就完事,根本没有对土地资源认真负责的进行“招挂牌”,进而也就更不存在土地营销经营土地资源和经营城市的核心与关键,然而许多地区把 经营城市没有理解透彻,只是片面的理解为经营土地,进而产生许多问题,比如:暗箱操作,布局混乱,缺乏合理规划等4]他们的资本进行集中,以助于房地产行业竞争激烈,让开发商成为参加行业活动的竞争主角,然后重点邀请地区城市地产开发机构,城市开发商访问团来访,举办常态的土地营销区域发展类高层专题论坛在市场营销学理论当中,市场细分就是依照客户的消费欲望、购买方式和消费需求等不同点,将消费产品市场区分为有差异的消费市场过程因此可靠的土地市场目标细分策略要依据计划卖出土地的位置、用途等基本资料以及当地投资商们的需要特点寻找销售客户,最后出让土地成功推广销售渠道,形成良好的竞争状态,使更多的合格的开发商与相对应的土地资源对接,最后真正实现土地交易市场公开化与透明化,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在以前,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将一块土地放到市场后,总是在等待客户登门而不愿营销。然而时代在变化,我们应该树立土地营销的理念,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强化土地贸易信息的完整性以及

学习土地管理法心得体会

学习土地管理法心得体会 土地是民生所系,万物之源。国土资源不仅是经济建设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更是维护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调控手段,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重要的保障条件。国土资源问题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我国是一个土地大国,幅员广大、地域辽阔,但我国并非一个土地强国,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中国耕地面积只有18.51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近7年来,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5%以上。其中,生态退耕62%,农业结构调整18%,建设占用14%,灾害损毁6%。由于人口分布不平衡,我国至少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05亩,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制定的0.75亩的警戒线,463个县低于人均0.45亩的危险线。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核心是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涵即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大计。

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土地。而要保护土地,我们就必须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法》),因为它是我国土地政策的集中表现,是土地利用和保护的根本法律保障。作为基层维稳部门,我们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和为基层党委、政府提供法律服务的功能,这些功能决定了我们有必要学习好《土地法》,了解我国的土地政策,掌握土地利用和保护的具体制度。今年也正值我国土地法制定20周年,因此,加强对《土地法》的学习和宣传意义重大。 《土地法》的第一章总则部分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基本土地制度和政策。《土地法》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我国的基本土地政策,即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地法》第三条进一步强调,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为了贯彻这一政策,《土地法》详细规定了土地管理和保护的具体制度、各级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责、违反土地管理和保护制度以及政府部门未能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的法律责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土地管理和保护的法律体系。 一、坚持保护和保障相结合的原则,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 在《土地法》中最为强调的是对土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特别是对耕地的保护。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也是实

土地资源案例评价与分析

土地资源案例评价

关于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情况的调查与评价人多地少,可利用土地尤其耕地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我国耕地资源呈现出四个特点,即: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污染和退化严重、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地滥设开发区、商贸区盲目占用耕地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可耕地大幅度减少,也影响了农民的生计和社会的稳定。在人地之争中,因土地资源而引发的各类矛盾越来越突出,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也呈现出日益增多和形式多样的特点。尤其是自1990年《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1990年至今,全市法院共受理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409件,蓟县法院受理128件,占全市该类案件总数的近1/3。蓟县是农业大县,所审理的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此,以蓟县法院10多年来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为例进行综合调查分析。为了使调研情况更具有现实性和决策参考性,我们还向县有关方面发出了近100份问卷调查提纲。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性建议,期待着能够对进一步规范全市的土地资源行政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对1990年以来蓟县法院受理的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基本情况的分析 从1990年至今,蓟县法院行政庭共受理各类土地资源案件128件。其中,土地权属纠纷67件,占52.3%;违法占地24件,占18.8%;侵权11件,占8.6%;不服经销土地使用证14件,占10.9%;其他土地案件12件,占9.4%。 现分别就上述几类案件的特点和成因,进行概括分析。 (一)土地权属纠纷案件 这类案件形成的时间较长,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且不同法律关系相互混杂交错。以蓟县山区为例,自1951年土地改革后,很长时间一直未进行过统一确权发证工作。1992年全县开始统一确权发证后,过去没有解决或解决不彻底的各类纠纷大量暴露出来,因而造成此类案件在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中占据很大比例。由于历史沿革较长,期间又经多次演变,有的案件唯一历史依据就是1951年的土地证,而土地证所载面积又与实际占用面积不符。如有的经过调整,却无合法手续;有的持有合法手续,却又没有具体的四至边界尺寸。所有这些,都给纠纷的处理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同时,这类案件也是土地主管部门反映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