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试知识

(完整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试知识

(完整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试知识
(完整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试知识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考试

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的含义(概念):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即是:土地资源包含于土地。

土地的特性(简答或填空)

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

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资源科学和土地科学的重要分支科目,它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6个方面)

(1)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四种)

(1)(土地)系统分析方法 (2)现代技术应用方法。(3S技术:GIS、RS、GPS)

(3)景观生态分析方法 (4)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构成土地资源的自然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

地学因素(填空)主要是一种区域性因素地学因素往往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的重新组合分配

土壤要素特征分析有7个指标土壤剖面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肥可容性盐类土壤PH 植土壤石灰质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评价某一地区的太阳辐射条件可用: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

衡量热量特征的指标主要有:温度、积温、无霜期

在农业上较有意义的温度衡量指标有:≥0℃农耕期;≥5℃喜凉作物的起始温度;≥10℃喜温作物的起始温度,又称活动温度;≥15℃喜温作物的安全生长期

积温:连续大于等于某一温度( 0℃、 10℃)起到连续小于等于某一温度( 0℃、 10℃)止的时期内每天平均温度的和,称某一温度的积温。

具有重要意义的几条≥10℃积温的等值线:

1 700℃等值线,位于大兴安岭北麓,属冻土层的南界,此线以南耐寒喜凉作物可以生长

3 500℃等值线,沿长城—线,相当于冬小麦的北界,一年一熟,此线以南可种冬小麦

4 500℃等值线,秦岭、淮河一线,该线以北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6 500℃等值线,南岭一线,以北可—年两熟到两年五熟

根据降水变化全国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400mm等降雨量线——自大兴安岭起,经通辽、张北、呼和浩特、榆林、兰州、玉树、那曲、日喀则。以西、以北为牧区,以东、以南为农业区

800mm等雨量线——东自青岛起,向西到淮北,然后循秦岭经川西到青藏高原东南角。以北——旱作(雨养)农业,以南——水田农业

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

地表水主要有: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

地下水类型:滞水(土壤水、上层滞水)、潜水、层间水。

土壤剖面

森林土(4层):有机残落物层、腐殖质表土层、沉淀心土层、母质层

耕作土(3层):腐殖质表土层、沉淀心土层、母质层

土壤剖面及理化性质:土壤剖面、土壤厚度、土壤质地(壤土最佳)、土壤有机质、可溶性盐类、土壤PH值、土壤石灰质

土壤类型分布

(1)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温度 (2)土壤经度地带性分布——降水

(3)土壤垂直地带性度地带性分布——海拔 (4)不同区域的土壤地域性分布—地形、地貌、地质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态的总称,其研究对象涉及小到遗传基因,大到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的各级生命实体,最主要包含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狭义生物多样性)

广义生物多样性除上述三个外,还包括景观多样性。

植被是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植被对土地利用作用主要体现在植物类型、植物生产力、生态调节等方面。

植被对土地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调节气候,保护环境

(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4)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土地制度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

土地所有制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土地使用制度的核心和内容是确定独立于土地所有权的土地使用权。

土地区位:陆地上某一地块的空间几何位置,及各种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组合效益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即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组合的具体表现。

因素限制定律:土地生产力受最小影响因素所支配。

影响土地经济生产潜力的人工控制因素主要有:灌溉、排水等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作物栽培技术和化肥等武陟投入、作物品种的改良及其优化组合、田间经营管理水品

土地分类: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的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等,并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归并,从而划分出若干土地类型。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源于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它们的划分依据是:土地类型根据景观形态特征、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而土地资源类型根据土地属性和利用价值。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土地类型强调综合属性,土地资源类型强调可利用性和利用价值,土地类型包括了土地资源类型。相同的土地类型应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适宜性等。

中国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土地相、土地面

中国土地资源分类新:一级三个 : 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旧:一级8个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居明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纬向地带性分布、经向地带性分布、垂直地带性分布

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常见的有条带状、重复式组合、环状、扇形、树枝状结构等。

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对比关系。或土地类型在量上的对比关系。表示方法有:面积比、频率比、分异度、多样性、优势度等。

土地类型的演替是指土地类型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地理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当各种自然,人为因素作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或作用时间到达某一时段时,土地类型属性发生变化的过程,由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原因:自然演替、认为演替性质:时间和空间的演替

方向:正向和逆向演替过程:节律性和非节律性演替

土地资源调查: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技术,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调查所得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主要用于综合农业区划、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

土地资源质量: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于人类需求(生态系统平衡、食物安全、人类健康等)、特定用途(包括农业生产、林业、保护和环境管理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效果的优劣程度。其最大特征是具有明显的多面性。

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4个阶段:准备工作、外业凋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

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主要是对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质量等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进行监测。土地资源评价: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以后,在对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体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来对土地的属性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确定土地价值的过程。

土地资源评价的特点:

(1)必须有特定的目的(2)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3)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4)评价要进行多因素分析(5)评价的结果应该能直接用于生产实践

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原理:多样性原理、综合性原理、系统分析原理、相对性原理、可比性原理、限制性原理

土地资源评价的依据:

(1)土地资源的生产力(2)土地资源的适宜性(3)土地资源的限制性

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直接法、间接法、归类法、数值法

土地评价的中间过程:土地利用类型选择和确定、土地用途的要求、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和土地性状的描述、评价因子的选择与评价结果的计算、比配

土地生产力: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持续生产出被人类需要的生物产品的能力

土地生产潜力:指在一定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土地潜在的生产力。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方法

1.定性法——按土地对各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强弱程度排序,进行分级。以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为主。该评价系统分为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元。

2.定量法——定量法实际上是指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与土地生产潜力发挥程度的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比配

比配: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或土地质量的改造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

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

1、实验法

2、典型调查分析

3、机制法——即根据作物生产力形成的机理,考虑光、温、水、土等生态因子及作物截光特征和光合途径的综合作用来估算作物生产潜力。它一般根据作物将自然界和人工投入的能源转化为化学潜能的层次,进行逐步“衰减”计算

Pa=Pf·T·W·S =PT·W·S =PW·S

式中:Pa为土地生产潜力,下限值;T,W,S分别为温度、水分与土壤有效系数;Pf是光合潜力,理论值; PT是光温潜力,上限值; PW为光温水生产潜力或称气候生产潜力。

机制法:温度有效系数的确定

Pt=Pf×f(t)

式中:Pt——光温潜力 Pf——光合潜力 f(t)——温度有效系数或称温度衰减系数式中: T1为最低温度; T2为最高限温度; T3~T4最适温度范围

三基点温度是指:作物生长的最高温度、适宜温度、最低温度

美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分类系统:土地潜力级、土地潜力亚级、土地潜力单元

土地自然适应性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适宜程度。

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经济分级: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性状,或生产力(产值)的大小,以评价为基础,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等级。如城镇土地、农用地的分等定级。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评价纲要》评价系统分为四个等级——适宜纲;适宜类;适宜亚类;适宜单元

土地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类和指标组有:土地经济效果(土地生产率)指标:土地经济效果(土地生产率)指标组

土地经济分析指标类:生产资料消耗指标组、成本费用及资产占有指标组、土地利用及其结构指标组、社会经济条件指标组

土地经济效果分析指标类:技术效果指标组、生产耗费效果指标组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总量,可以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农业生态区法的内涵(AEZ法) :按相同比例尺,通过气候图、土壤图、地形图、水文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件的叠加,划分农业生态区,在根据各生态区作物种类及种植制度、耕地资源、灌溉条件、投入水平计算生产潜力。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一个双重概念,既包括数量上的平衡,也包括质量上的平衡。通过“占一补一”的实施政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在耕地数量上的平衡容易实现,而质量平衡就比较困难,所占的耕地与所补的耕地在质量上保证等同比较困难。因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不仅只是数量上的简单占补平衡,它的实质是通过加快宜农耕地后备资源的整治和开发,

“开源”与“挖潜”并进。

保护耕地的对策(简答)

(1)树立正确观念,处理好建设与吃饭的关系、农林牧渔用地结构的比例关系;

(2)加强耕地保护和宣传;(3)强化耕地的行政保护;

(4)强化耕地的法律保护;(5)提高现有征地费标准;

(6)加强城市用地的产出率指标管理;(7)加大对耕地的投入。

土地利用阶段及其阶段特征:

原始型——简单土地利用,人地之间是依存关系

自给型——有目的的利用、改造土地,人地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

商品型——以人为中心的商品型土地资源利用

可持续——人地之间相互和谐的土地资源利用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利用):指人类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对土地进行的开发、利用、改造与经营等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生产性原则、保护性原则、可行性、可承受原则。

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

土地生态系统:是由土地中的生物、环境等要素组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土地生态系统的特征:(1)多层次结构的复合系统;(2)开放的动态系统

(3)自然过程最活跃的场所,人类活动的基地;(4)具有自我调节和补偿的功能。

土地生态设计:是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选择和优化。

土地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受水力侵蚀(简称水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而随地表径流或土壤水分损失的现象。

我国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地理原因,也有社会经济原因。

首先,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其次,我国又是一个季风气候的国家。

第三,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古国,垦耕历史久远,随着人口的增加,对食物的需求压力越来越大,导致耕地大量开荒,是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土地沙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破坏了植被,地面失去覆盖,使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沙漠化防治必须通过增加地表粗糙度(如营造防护林等),降低近地面风速;固定流沙,控制沙源;改变地表状况,如改变地表微起伏状况、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加沙粒之间的胶结性等。其防治措施可以概括为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栽培措施。

生物措施是主要措施,主要是通过营造防护林带和防护林网。另外,种草或栽培低矮灌木,增加地面植被覆盖度也是有效的防风固沙措施。

工程措施的作用基本上同生物措施,具有见效快的优势。

耕作栽培措施,对于耕地,留茬免耕。对于放牧草场,控制载畜量。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人为活动不当,引起土体内和地下水中的水溶性盐类随土壤毛细管上升水流向上运行,在强烈蒸发条件下,在土体内,尤其是在土壤表层累积,因而使原来非盐渍化的土壤发生了盐渍化,或增强了原土壤的盐化程度,从而影响一般植物的正常生长的过程。

次生盐渍化土地的防治措施

一是健全排水系统,控制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以防止含盐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升到达地表;二是控制合理的灌溉定额,发展节水灌溉,避免大水漫灌造成地下水位上升;

三是控制灌溉水水质,避免因灌溉高矿化度水造成土壤积盐;

四是在已发生次生盐渍化的地方,排水洗盐,或种植抗盐作物;

五是淡化地下水,特别是东部季风区的半湿润地区的盐渍化,可以采取雨季前大力抽取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后,待雨季补充浅层潜水;

六是采用平整田面,减少田面的不平衡的蒸发积盐面,同时采取农业措施,增加农田的作物覆盖,以减少田面蒸发积盐。

基本农田的含义: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农田。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为依据,行政经济法律工程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土地利用调整改造综合整治,达到改善土地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对土地利用进行调整和治理。

土地整理的意义:

(1)土地整理是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

(2)土地整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3)土地整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4)土地整理是农业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

土地整理的任务

在农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数量和质量)、改变土地权属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发展要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在城市:解决城市发展用地、改善城镇生活居住条件,减少城镇外延占地

土地整理的内容

农地整理:

(1)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2)调整农田整治及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

(3)农地改造(4)复垦废弃土地、开发宜农荒地

(5)农村建设用地整理(6)规划地界、确定权属

(7)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城镇用地整理

(1)内部挖潜,集约利用土地,充分利用建成区内的闲散地

(2)对已被利用的土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城市功能

(3)在用途、布局与产出率等方面重新进行优化配置

土地复垦指对生态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

土地复垦的对象——占用农业用地和破坏土地:直接挖损的土地、地表塌陷地、废弃物堆积压占而废弃的土地、化学污染而废弃的土地、遗弃的土地、荒芜工程地。

土地复垦的标准:

(1)接近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水平面

(2)通过复垦改造为具有新适宜性的另一种土地资源

(3)恢复植被,保持其环境功能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对策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进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3.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方法的研究

4.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的研究

5.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6.加强土地保护,防止生态恶化

7.控制人口,实施计划生育

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

(1)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如土地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土地立法执法、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

(2)进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3)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护基本农田

(4)增加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土

(5)实施土地资源宏观生态开发: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长江的南水北调工程等)、实施防护林改造工程(三北防护林、长江北美洲防护林等)、草原建设。

(6)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实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目标的关键措施

建立有效保护耕地资源的机制

调整利益分配关系,建立占用耕地的自我约束机制

落实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建立土地开发整理的市场运作机制

加强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引导和监督管理,形成合理有序的农用地结构调整机制

坚持依法行政,建立监督和制约管理用地行为的社会监督机制。

建立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制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建立由土地供给引导和制约土地需求的机制

依法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完善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制度

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

健全土地调查制度和进行土地动态监测

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地权制度

改革土地征用制度

依靠高新技术,建设土地信息系统

构造开发和保护有机结构的土地永续利用模式

加强土地生态建设,提高土地环境质量

土地整理和开发复垦后备土地资源

实施西部土地开发利用战略

实行特殊的土地政策,加快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建立西部土地可持续开发利用综合试验区

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促进土地资源有效配置

完善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规范土地租赁制

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制度,建立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内在机制。

(一)判断题

1.在地籍管理中形成的野外调查、测量或勘丈的记录,计算数据和成果检查验收、技术鉴定材料,以及土地权属调查、台账、证明文据、协议书、原由书、仲裁书和存根等,都要整理归档。(×)

2.土地条件调查包括土地自然要素的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

3.土地调查是对土地数量、质量、利用方式,权属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等各种数据进行的科学调查,是地籍管理的基础。(√ )

4.依法改变土地权属和用途的,应当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 )

5.地籍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项内容。(√ )

6.我国土地登记的分区主要是按自然区划分管辖区的。(×)

7.土地登记按其不同特点可以分为初始土地登记和日常土地登记两种形式。(√ )

8.土地登记是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于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

9.变更土地登记的连续性是由于一宗地的变更,会涉及周围众多宗地的变化,当一宗地进行变更登记时,相邻宗地土地登记资料中的四至说明等相关内容必须随之变更。(×)

10.土地权属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宗地位置、界线、权属和使用状况等调查。(√ )

11.村庄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集体单位用地和个人的宅基地均拥有相应的集体土地所有权。(×)

12.土地登记只对国有土地所有权、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登记。(×)

13.土地登记的审核批准,是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根据登记人员的调查结果和审核意见,决定对申请登记的土地产权是否准予登记的法律程序。(×)

14.地籍资料是地籍档案的前身和来源,地籍档案是地籍资料的归宿。(√ )

15.根据《土地管理档案工作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地籍档案同其他土地管理档案一起应分别由国务院和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并在业务上受国家和地方县级以上同

级档案主管部门的指导。(√ )

16.根据《土地管理档案工作暂行规定》第16条的规定,地籍档案与其他各类土地管理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保存、长期保存和短期保存三种。(√ )

17.地籍档案的鉴定工作就是对地籍档案的保存价值的鉴定。(√ )

18.地籍档案标准化的内容包括地籍资料的标准化和案卷组织的标准化两方面的内容。(√ )

19、我国个人不能取得土地所有权。(√ )

20、土地使用权抵押时,在抵押期间的地上新增建构筑物也随之抵押。( ×)

21、地籍管理是指国家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和建立地籍图簿册而实行的一系列工作措施体系。( √)

22、土地登记可分为变更登记和总登记。(× )

23、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土地权属争议案件的调查和调解工作,对需要依法作出决定的,报上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 )

24、地籍最早是为征税而建立的一种田赋清册或簿册。(√ )

25、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仍为集体所有。(× )

26、土地初始登记的通告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发布。( ×)

27、国有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 )

28、土地证式样由国土资源部统一制定。(√ )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地籍按功能分类的是(D)。

A.税收地籍 B.产权地籍 c.多用途地籍 D.常规地籍

2.下列(D)不属于地籍管理的内容。

A.土地调查 B.土地登记 c.土地统计 D.土地规划

3.城镇土地分类以用途为依据,全国城镇土地分为一级类和二级类的个数分别是(D)个。

A.10和26 B.12和24 C.12和24 D.10和24

4.地籍调查的基本单位是(B)。

A.县 B.一宗地 c.省 D.某一级别土地

5.下列属于土地自然要素调查的是(B)。

A.交通状况调查 B.地形调查 c.供水设施调查 D.能源调查

6.下列属于土地的社会经济条件调查的是(B)。

A.水资源调查 B.劳动力调查 c.特种土宜调查 D.植被调查

7.地籍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核实宗地的权属和确认宗地界址的实地位置,并掌握土地利用状况,通过(B)获得宗地界址点的平面位置、宗地形状及其面积的准确数据,为土地登记、核发土地权属证书奠定基础。

A.土地登记 B.地籍测量 c.土地统计 D.地籍档案

8.我国土地的基本登记机关是(C)。

A.县级人民政府 B.乡镇人民政府 c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D.省级土地行政管主管部门9.土地登记以(B)为基本单元。

A.户B.宗地 c.使用者 D.街区

10.初始土地登记开始,土地登记机关采用一定的形式如公告、通知等,说明申请登记匿的范围、对象和地点。土地登记是按照(C)进行的。

A.用途不同划分后 B.土地面积的大小 C.行政辖区 D.登记时间先后

11.下列不可以作为我国土地登记土地权利主体的是(C)。

A.国有土地使用者 B.集体土地所有者 C.村委会 D.他项权利者

12.初始登记的基本环节是(B)。

A.地籍调查 B.土地权属审核 C.注册登记 D.颁发证书

1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是以(C)为单位,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各类用地的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

A.宗地 B.某一级别土地 C.县 D.省

14.土地证书是要根据土地登记卡填写。土地证书由土地管理部门填写,(B)颁发。

A.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 D.以上答案都不对

15.现阶段国家土地统计报表由(C)种报表组成。

A.10 B.12 C.15D.18

16.国家土地统计报表分为(C)和定期报表两类。

A.月报 B.季报 C.年报 D.周报

17.土地统计报表每年的截止日期是(B)。

A.9月30日 B.10月31日 C.11月30日 D.12月31日

18.地籍档案的鉴定工作就是对地籍档案(B)的鉴定。

A.使用价值 B.保存价值 C.真实性 D.完整状况

19.(A)是地籍档案管理的起点,是地籍档案管理的首要环节。

A.档案的收集 B.地籍档案的整理 C.地籍档案的分类 D.地籍档案的立卷20.闲置土地依法处置后土地权属和土地用途发生变化应依照(C)规定办理。

A.土地权属登记 B.土地初始登记 C.土地变更登记 D.土地抵押登记

21.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中采用二级分类体系,包括一级类和二级类的数量分别是(B)个。A.8和48 B.8和46 C.10和46 D.10和48

22.根据《土地管理档案工作暂行规定》第16条规定,凡在(D)年内具有查考、利用、凭证作用的档案应长期保存。

A.10~20年 B.20~30年 C.30~40年 D.30~50年

单项选择题(共60题)

l. 地籍在我国历史悠久, 古代主要为政府登记土地作为(A) 的簿册。

A. 征收田赋依据

B. 征税登记

C. 课税对象

D. 课税对象登记

2.国家对各项地籍管理工作所做的各项规范化政策、法律规定、称(D)。

A.地籍调查规程 B.土地登记规则 C.土地确权规定 D.地籍制度

3.地籍管理是国家为获得(C)而采取的一系列地政措施。

A.地籍图片B.地籍卡 C.地籍资料 D.地籍表册

4. 确定土地产权的法律手段是 (B )。

A. 权属调查 B 土地登记 C. 地籍测量 D 土地统计

5. 地籍调查的基本单元是(D )。

A. 地块

B. 县

C. 村和街道

D. 宗地

6.地籍调查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和 C 两部分工作。

A.土地利用现状调查B.土地条件调查 C.地籍测量 D. 土地登记

7.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一级地类共有__ C _个。

A.10 B.6 C.8 D.7

8.无灌溉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地类应确定为(C)。

A.旱地B.水浇地 C.望天田D.灌溉水田

9. 初始权属调查是调查人员对(C)某一行政辖区内申请登记的全部宗地进行全面现场调查, 以核实宗地的权属 , 确认宗地界址的实地位置并掌握土地利用状况。

A. 村及村以上

B. 乡及乡以上

C. 县及县以上 D 省及省以上

10. 初始地籍调查时, 调查人员应将每一宗地勾绘到工作用图上, 并对街道或地籍街坊按(D) 顺序统一预编宗地号。

A. 从西到东、从南到北

B.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C. 从东到西、从北到南

D. 从西到东、从北到南

11.下列(B )内容不属于初始地籍测量。

A.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 B.界址调查 C.面积量算D.界址点测量

12.地籍测量的核心是(C )。

A. GPS控制测量B.面积汇总统计C.地籍细部测量D.绘制宗地图

13.地籍测量以测定(B )为重点,实地无论有无明显界线,都必须查明、测量界址点线

并标定于地籍图上。

A.宗地B.界址 C. 界址点 D. 界址线

14.初始地籍测量是指在(A )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测绘工作。

A.初始权属调查B.初始面积量算C.初始土地登记D.初始土地统计

15.地籍测量与普通地形测量比较,不要重点测量的要素是(B)。

A.重要地物B.等高线 C.土地权属界线D.河流

16.GPS定位技术在测绘中已经得到应用和普及,近年来推出的载波相位差分技术,我们又称为(B )实时动态定位技术。

A.TRK B. RTK C.KTR D. TKR

17.当控制网外业观测结束后,即可进行控制网平差计算工作,计算步骤为(A )。

①坐标计算;②数据整理;③成果输出;④边长改化;⑤归档

A. ②④①③⑤B.①②④③⑤

C.④②①③⑤D.①④③②⑤

18.测定界址点的是地籍细部测量的核心工作,下列(D)方法在测定界址点中不太采用。

A. 极坐标法B.距离交会法 C.角度交会法D.GPS法

19.《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解析法和勘丈法测定城镇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位置时,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距离允许误差为(A )厘米。

A.±10 B.±5C.±7.5D.±15

20.变更地籍测量宗地面积变更应当采取(B )原则。

A.新计算值代替旧计算值B.高精度代替低精度

C.产权人择优原则D.量算面积代替测量面积

21.地籍图上表示建筑物时,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D )。

A.非永久性建筑物如棚、简易房可舍去

B.附属建筑物如不落地的阳台、雨篷及台阶等可舍去

C.建筑物的细部如墙外砖柱等或较小的装饰性细部可舍去

D.大单位大面积的台阶、有柱的雨篷可舍去

22.一般在地籍图上不用注记的地籍号是(A )。

A.区县编号B.街道号C.街坊号D.宗地号

23.基本地籍图分幅编号按图幅(C )坐标数编码。

A.东北角 B.东南角C.西南角 D.西北角

24.在地籍图上地籍号以分式表示,其中分母表示( A )。

A.地类号 B.宗地号C.面积 D.界址点号

25.宗地内部与界址边不相邻的地物点,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勘丈,其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C )毫米。

A.±0.4B.±0.3 C.±0.5 D.±0.7

26.(B )是土地证书的附图,是处理土地权属问题时具有法律效力的图件。

A.地籍图B.宗地图C.宗地草图D.房产图

27. 在地籍图上量取求积所需元素或直接在地籍图上量取图形面积的方法叫做( C )。

A.坐标面积计算法 B.解析法C.图解法 D.图解坐标法

28.有一个三角形宗地,界址点坐标分别为J1(3,1)、J2(7,1)、J3(3,4),三角形宗地的面积为(B、三角形边长3、4、5,面积=1/2*3*4=6)。 A.10 B. 6 C.7.5 D. 30

29.有一矩形宗地,宗地界址点J1(7,1),J2(3,4),界址边长J2J3=12,J2J4=13,宗地的面积为(A, J3J4=5,则矩形面积为J2J3* J3J4=5*12=60)。

A. 60

B. 156 C.78 D. 30

30.在土地征用或征收、土地出让或转让时,一般采用(A )法计算宗地面积。

A.解析法B.图解坐标C.求积仪 D.方格网

31.图上面积量算,两次量算的较差公式ΔP中的系数是(C )。

A.0.00025B.0.0025 C.0.0003 D.1/200

32.某权利人拥有的建筑面积为146平方米,本栋建筑物占地面积1032平方米,本栋建筑物建筑总面积3247平方米。该权利人分摊基地面积为(B=146/3247*1032=46.40 )。

A.459.36平方米B.46.40平方米 C.40.46平方米D.495.36平方米34.某市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千米,建筑总面积4000万平方米,建筑占地总面积500万平方米。该市土地利用强度的城镇建筑密度为(D=500/10000 )。

A.8 B.0.4 C.0.125D.0.05

35.下面选项中,需要重新进行界址调查的是(C )。

A.继承土地使用权 B. 交换土地使用权

C. 城市改造拆迁 D.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

36.有关地籍编号的变更的相关内容,叙述不正确的有( D )。

A.界址未发生变化的宗地,除行政区划变化引起宗地档案的变更外,所有地籍号不变更

B.当行政界线区划变化引起宗地地籍号变更后,应利用变更后的街道、街坊编号取代原街道、街坊编号

C.界址发生变化的宗地,无论宗地分割或合并,原宗地号一律不得再用

D.分割后的各宗地,以原编号加支号顺序排列,数宗地合并后的宗地号,以原宗地号中的最大宗地号加支号表示

37.变更地籍调查时,对界址发生变化的宗地,其宗地草图上应加盖(C)字样的印章。A.“作废” B.“变化” C.“变更” D.“初始”

38.以下哪种宗地变更情况除特殊需要外,原则上可以不进行变更地籍测量,直接应用原测量结果(C )。

A.宗地分割B.调整边界新增界址点C.宗地合并且没有增设界址点D.新增宗地39.以下哪种情况涉及宗地号的变更?( C )

A.产权变更B.用途改变 C.宗地形状改变D.设定他项权利

40.变更地籍测量是在(C )的基础上进行。

A.权属调查B.地籍调查C.变更权属调查D.变更地籍调查

41.对于城镇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其检查距离与原勘测距离较差允许误差为( B )cm。

A.±7.5 B.±10 C.±5 D.±15

42.采用解析法检查界址点坐标时,界址点点位允许误差是点位中误差得(C )倍。

A.1B.1.5C.2 D.2.5

43.对于城镇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其点位允许误差为(C )cm。

A.±5B.±7.5 C.±10D.±15

44、采用解析法检测4个界址点坐标,检测精度与原测精度相同,原坐标依次为:J1(1150.25,2116.36),J2(1170.38,2148.27),J3(1262.46,2237.54),J4(1282.91,2252.85),检测坐标依次为:J1(1150.22,2116.31),J2(1170.32,2148.25),J3(1262.50,2237.56),J4(1282.99,2252.89),本次检测界址点点位中误差为(B)。

A.±3.6cm B.±4.7cm C.±5.6cm D.±6.6cm

45.当宗地面积大于2000m2时,其同一宗地两次面积测算值之差的限差为(D)。

A.<1/100 B.<1/150C.<1/200 D.<1/300

46.(B )应随宗地变更而随时更改。

A.地籍铅笔原图B.地籍二底图C.铅笔原图蓝晒图D.铅笔原图复印图47.当一幅图内或一个街坊宗地变更面积超过(C )时,应重新测绘地籍图。

A.1/4B.1/3C.1/2 D.3/4

48.在变更地籍测量时,无论变更宗地界址是否发生变化,都应当重新绘制(B )。

A.宗地草图B.宗地图C.地籍图D.二底图

49.在宗地图变更时,原宗地图处理方法是(C )。

A.直接在原宗地图上划改,继续使用

B.复制原宗地图保存,直接在原宗地图上划改

C.原宗地图不得划改,加盖“变更”字样印章保存

D.复制原宗地图,在复制宗地图上划改

50.城镇初始地籍调查成果实行(C )。

A.一检一验制B.二检一验制C.三检一验制D.三检二验制

51.地籍调查成果的直接应用是指需要应用的部门从地籍管理部门依照法律程序获取(A )为自己所用。

A.没有加工过的地籍信息B.加工过的地籍信息

C.经过初始加工的地籍信息D.经过多次加工的地籍信息

52.土地勘测定界与土地审批的关系是(A )。

A.土地勘测定界是用地项目审批的重要环节,是用地审批的重要依据

B.土地勘测定界是土地审批的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

C.土地勘测定界是土地审批的前提

D.土地审批是土地勘测定界的前提

53.土地勘测定界的工作底图的比例尺一般不应小于(B )。

A.1:50000 B.1:2000C.1:5000 D.1:10000

54.城市批次用地的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一般用(C )作为工作底图。

A.宗地图B.宗地草图C.地籍图D.地形图

55.大型工程用地,例如水库库区、大型线状工程等的土地勘测定界可以采用(D )作为工作底图。

A.专题地图B.行政区划图C.宗地图D.航片与地形图相结合56.(C )是土地勘测定界外业调查的核心。

A.土地条件调查B.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C.权属调查和地类调绘D.边界确定

57.宗地分割及调整边界测量放样数据一般不含(C )。

A.极坐标法放样数据B.长度交会法放样数据C.轴坐标法放样数据D.截距法放样数据58.放样新增界址点P的坐标为(100.32,200.69),临近的控制点A的坐标为(156.56,169.20),临近的界址点B的坐标为(120.00,251.23),计算边长作为距离交会法放样数量,则A到P的长度和B到P的长度分别为(C)

A.99.03m63.66m B.99.03m64.46m

C.64.46m63.66m D.63.0m62.3m

(三)多项选择题

1.地籍是记载土地的(ABCD)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A.位置与界址 B.数量与质量 c.权属关系 D.用途

2.地籍的功能包括(ABCD)和地籍的多目标服务功能。

A.地籍的税收功能 B.地籍的产权保护功能

C.地籍的土地正常交易维护功能 D.地籍的土地管理功能

3.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A.土地调查 B.土地登记 C.土地统计 D.地籍档案管理

4.地籍管理必须遵循(ABCD)基本原则。

A.地籍管理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法规制度实施

B.保证地籍资料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现实性

C.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D.保证地籍资料的概括性和完整性

5.下列属于土地条件调查的是(ACD)。

A.气候调查 B.地形调查 C.能源调查 D.地质调查

6.地籍调查包括(BC)。

A.土地调查 B.权属调查 C.地籍测量 D.环境调查

7.土地调查,是对土地数量、质量、利用方式、权属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等各种数据进行的科学调查,它包括(ACD)。

A.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B.土地用途调查 C.地籍调查 D.土地条件调查

8.地籍调查按其区域功能的不同可分为(BD)两大部分。

A.建设用地地籍调查 B.农村地籍调查 C.耕地地籍调查 D.城镇地籍调查

9.权属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等调查。

A.宗地位置 B.界线 C.权属 D.用途

10.土地登记的特点包括(ABCD)、完整性和连续性。

A.统一性 B.强制性 c.惟一性 D.可信性

11.土地登记的基本原则是(ABCD)。

A.依法原则 B.公示原则 C.申请原则 D.审查原则

12.土地代理登记的类型包括(ABC)。

A.委托代理 B.法定代理 C.指定代理 D.协助代理

13.变更土地登记与初始土地登记相比,有如下几个特点(ABC)。

A.分散性和个别性 B.经常性和及时性 C.连带性 D.普遍性和整体性

14.下列(ABCD)方式需要进行变更登记。

A.土地征用 B.企业兼并 C.土地使用权转让 D.依法继承土地使用权

15.土地登记的权属审核分为(ABCD)几个阶段。

A.初审 B.审核 C.公告 D.批准

16.土地证书由土地管理部门填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发。土地证书包括(ABCD)。

A.《国有土地使用证》 B.《集体土地所有证》 C.《集体土地使用证》D.《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17.土地登记,依照我国土地法律的规定,主要开展(BCD)土地登记。

A.国有土地所有权 B.国有土地使用权 C.集体土地所有权 D.集体土地使用权18.按照《土地登记原则》的规定,土地登记申请人在办理初始土地登记申请时,应向土地登记机关提交的文件资料为(ABCD)。

A.《土地登记申请表》 B.申请人身份证明 C.土地权属来源证明 D.地上物权属证明19.土地统计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即(ABD)。

A.土地统计工作 B.土地统计资料 C.土地统计报告 D.土地统计科学20.土地统计的内容主要包括(ABCD)、权属和利用状况。

A.土地的类型 B.土地的面积 C.土地的质量 D.土地的分布

21.现阶段国家土地统计报表按内容来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土地的(ABD)及其变更等情况的土地情况统计资料,另一类是反映土地管理机构的情况的。

A.利用 B.数量 C.地质状况 D.权属

22.地籍档案归档前的整理工作包括(BCD)。

A.为地籍资料建立卡片 B.对地籍资料进行鉴别

C.将地籍资料组成保管单位 D.对保管单位进行编目

23.地籍档案管理是指以地籍档案为对象所进行的收集、整理归档、鉴定(ABC)等一系列工作的

总称。

A.保管 B.统计 C.利用 D.开发

2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规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以维护地籍档案的(ABCD),便于社会各方面有效利用。

A.完整 B.准确 C.系统 D.安全

25.地籍档案统计是以(BD)的形式,反映地籍档案及地籍档案工作的有关情况。

A.图件 B.表册 C.文字 D.数字

26.地籍档案统计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A.库存总藏量统计 B.案卷质量统计 C.年归档量统计 D.档案利用情况统计27.一般来说,档案提供利用的方式主要有(BCD)。

A.原始型服务模式 B.传统型服务模式 C.机械型服务模式 D.智力型服务模式

多项选择题

l. 地籍的特点包括 (ABDE)

A. 空间性

B. 法律性

C. 复杂性

D. 连续性

E. 精确性

2. 我国目前主要是根据土地 (ABCD)综合分类

A. 土地用途的差异

B. 利用的方式

C. 经营的特点

D.覆盖的特征

E. 土地的等级

3. 以下哪些图件可作为初始地籍调查的工作用图(ABCD)。

A. 大比例尺地形图

B. 放大尺寸的航片

C. 草绘宗地位置关系图

D. 旧的地籍图

E. 原始尺寸的航片

4. 宗地权属状况调查中, 调查人员要对(AB) 的内容一致性进行调查、核实。

A. 土地实际用途

B. 批准用途

C. 土地原用途

D. 申请书上填写用途

E. 土地转变用途

5. 地籍编号的原则包括(ACDE)。

A. 适应性

B. 多样性

C. 统一性

D. 实用性

E. 可更新性

6. 以下对指界人缺席或不签字的处理, 正确的是(AC)。

A. 如一方缺席,其宗地界线以另一方所指界线确定

B. 如一方缺席,其宗地界线由调查人员根据现状及地方习惯确定

C. 如双方缺席,其宗地界线由调查人员根据现状及地方习惯确定

D. 如双方缺席,违约缺席者对调查结果有异议的, 须在收到调查结果之日起,30日内重新提出划界申请。

E. 如双方缺席, 调查人员须重新确定指界日期并通知双方指界人

7.界址认定的要求有(ABCD ) 。

A. 单位使用的土地须法人代表指界, 并出具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及本人身份证明

B. 两个以上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的宗地, 应共同委托代表指界, 委托代理人指界时应出具指界委托书及本人身份证明

C. 经双方认定的界址, 必须由双方指界人共同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 只由本宗地指界人指界的,本宗地指界人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即可

D. 土地使用者已有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对少批多用的,宗地界线按批准用地界线确定

E. 土地使用者已有建设用地批多用少的情况,通常按照批准用地的界限进行调查

8.宗地草图的绘制要求有(BCD )。

A. 数字、注记、字头向南、向东书写,斜线字头垂直

B. 宗地使用者名称注记在宗地内

C. 界址边长注记在界址线外

D. 建筑物边长在内

E. 所有边长都必须实地丈量,不得涂改、复制

9. 地籍调查表的填表要求有(ACD ) 。

A. 表中内容填写处原则上不得空项

B. 表中填写项目不得涂改,每一处只许划改一次,并在划改处盖章,以示负责;全表划改超过三处时,整个表作废

C. 填写时, 需要使用蓝黑墨水, 字迹工整、清晰、整洁

D. 不得使用谐音字、国家未批准的简化字或缩写名称

E. 地籍调查表按一宗地一个土地使用者填写,共有宗地也是填写一份调查表,但在说明栏中说明各自的独有和共有情况

10.地籍平面控制测量作业包括技术设计、(ABCD )等步骤。

A. 选点B.埋设标石C.观测D.平差E.制图

11. 关于地籍图根导线布设的几点特殊规定有(AD )。

A.当导线长度小于允许长度的1/3时,只要求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小于13cm,而不作导线相对闭合差的检查

B.当单导线中的边长短于l0m时,必须作导线角度闭合差检查

C.当单导线中的边长短于l0m时,可用该导线的边长及方位作为起算数据布设低一级导线或支点

D.当用电磁波测距仪或电子全站仪测量导线的边长时,导线总长允许放宽,但这时导线全长绝对闭合差不得大于±22cm

E. 当用电磁波测距仪或电子全站仪测量导线的边长时,导线总长允许放宽,相对闭合差:一、二级地籍图根导线均不得大于1/5000

12.基本地籍图图幅规格大小一般为(AD )的矩形图幅。

A.50cm×50cm B.45cm×45cm C.40cm×40cm D.40cm×50cm E.60cm×50cm 13. 宗地面积量算中共有使用权宗地应计算土地面积的项目有(ACDE )。

A.共有使用权面积、即宗地总面积

B.建筑占地面积,即基底面积

C.权利人用地面积,即各权利人应拥有的土地面积

D.分摊基底面积,即各权利人应分摊到的基底面积

E.分摊公用面积,印各权利人应分摊到的除基底面积以外的土地面积

14.变更权属调查的特点是(ABDE )。

A.针对性强B.政策性强C.调查范围大D.发生频繁E.任务急

15. 14-2号宗地与6号宗地合并,则编号为( );如14-2号宗地与21号宗地合并,则编号为(AC )。

A.14—3 B. 15—1 C.6—1 D. 7 E.21—1

16.下列(ABCE )情况下,需要重新绘制宗地草图。

A.原测距精度低B.测算数据错误C.注记错误D.产权人变更 E.宗地分割17.变更地籍测量的特点有(ABDE )。

A.区域分散、范围小B.测量精度要求高

C.通常需要布设大面积的控制网D.利用原地籍图作为基础图件

E.任务急,通常由一个作业组一次性完成

18.提交的初始地籍调查成果资料主要包括(ABCD )。

A.初始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B.初始地籍调查技术总结

C.初始地籍调查工作报告 D.初始地籍调查的土地权属成果及地籍测量成果

E.地籍测量草图资料

19.界址桩的设置应该注意(ABCE )几个基本点。

A.界址之间的距离,直线最长为150m

B.曲折线的主要转折点埋桩

C.如果项目用地范围行政隶属不同,应在用地界线与行政界线交点上加设界址桩

D.基本农田界线与用地界线的交点不必加设界址桩

E.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的分界线与用地界线的交点应加设界址桩

20.土地勘测定界面积量算时应该注意(ABCD )等基本点。

A. 图上面积量算要考虑图纸变形的影响

B.图上两次独立进行的面积量算较差限差:Δ≤0.0003M倍根号P

C.几何图形法计算面积的误差应满足:Δ<2.04ml倍根号p

D. 图上面积量算应遵循分级量算,按比例平差,逐级汇总的原则

E.与实地相符的原则

四名词、简答、问答

第一章:

1.什么是地籍?什么是地籍管理?

2.地籍分类有几种?他们之间有什么实质上区别?

3.陈述地籍与国家的关系?地籍在国家管理中起什么作用?

4.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几项?是什么?各自得任务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5.概述地籍管理的性质?

6.地籍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7.我国地籍管理可划分成几个历史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8.为什么说地籍管理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第二章

1.概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概念和开展的历史背景。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任务和内容是什么?

3.勾绘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程序框图,并阐明各阶段在整个调查中的作用。

4.外业调绘要完成哪几项工作?各有什么要求?

5.航片转绘的作用是什么?什么情况下可省略此项工作?

6.土地面积量算得基本原则是什么?量算面积的控制体系是什么?

7.县级成果有哪些?数据汇总统计的系统有哪些?

8.汇总各项调查成果以什么为基础?县级以上成果汇总的关键技术要点是什么?不同比例尺图件接边的原则是什么?

9试论述新旧土地分类的区别?

第三章

1.简述地籍调查的目的和分类。

2.简述地籍调查的内容和工作构成。

3.简述地籍调查的程序。

4.简述权属调查的内容。

5.简述权属调查的单元及其划分。

6.简述权属实地现场调查的具体工作和具体要求。

7.简述地籍测量的任务和内容。

8. 宗地草图的概念是什么?绘制宗地草图的一般要求是什么?简述宗地图和宗地草图有何不同。

9 试述宗地的概念及划分原则。

10 土地权属调查中,违约指界如何处理?

第四章

1.简述土地调查的概念和目的。

2.土地自然条件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概述地形地貌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4.概述土壤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5.土地社会经济条件调查包括哪些内容。

6.简述人口、劳动力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7.土地利用水平调查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第五章

1.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内容和主要方法是什么?

2.简述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工作体系。

3.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任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4.什么是土地变更单元?

5.分别陈述改变界址情况下变更地籍调查的内容。

6.遥感监测土地利用变化的方法有哪些?

7.遥感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六章

1.概述土地登记措施的性质和登记制度的法律依据。

2.概述土地登记及类型的划分。土地初始登记程序主要有哪些?

3.权属审核的标准是什么?

4.什么是土地登记申请代理?有几种?什么情况下实行申请代理?

5.什么是土地权利的设定登记?

6.什么是土地权利的变更登记?

7.更名、更址和用途变更登记有何意义?

8.注销土地登记有哪些类型?如何申办土地他项权利的注销登记?

9土地权利变更登记是土地变更登记中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试分析引起土地权利变更的主要原因以及目前我国土地权利变更登记的种类。

第七章

1.土地统计的特点是什么?

2.概述土地统计设计的作用。

3.概述我国现行土地统计制度的基本内容。

4.陈述不同土地统计制度的基本内容。

5.如何以土地变更调查为基础去更新土地台帐及土地统计簿?

6.概述年内地类变化平衡表的作用和填写方法。

第八章

1.地籍档案的概念、含义及作用是什么?

2.地籍档案管理的原则和内容有哪些?

3.地籍档案收集的方式有哪些?

4.地籍档案整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地籍档案保管的任务和要求是什么?

6.地籍档案的利益方式有哪些?

7.地籍档案编研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8.地籍档案统计工作的意义、要求和内容是什么?

第九章

1.什么是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2.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3.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应当有哪些主要子系统构成?

4.图形数据采集的方法有哪几种?

5.什么是空间数据结构?有哪些编码方式?

6.地籍信息查询系统应具备哪些功能?

土地管理与土地信息系统

一、填空与选择

1、土地管理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土地的功能: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

3、土地的经济特性: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土地用途的多样性、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土地增值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4、土地产权的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租赁权、抵押权、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多选)

5、土地利用分类:一级类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8大类。

6、地籍具有空间性、法律性、精确性和地籍资料的连续性等特点。

7、土地权属管理是地籍管理的核心。

8、地籍按功能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

9、我国地籍管理的内容包括: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统计和地籍档案管理。

10、土地的分等定级反映的是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的差异。

11、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制度因素。

12、土地规划的作用:控制作用、协调作用、组织和监督。

13、单位或个人依法获取土地使用权方式:出售、交换、赠与

14、土地市场主体即土地市场的参与者(法人和自然人),包括供给者、需求者、

中介者和管理者。(多选)

15、土地市场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市场是指进行土地交易的专门场所,如土地交易所,不动产交易所等。我国现阶段的土地市场主要指城镇土地市场。

广义的土地市场则是指因土地交易所引起的一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16、土地执法监察的对象不仅包括土地管理的相对人,即与土地发生法律关系的单位或者个人,而且还包括享有土地征收和建设用地审批权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代表政府行使土地管理权的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这是土地执法监察的重要特征之一。

17、土地执法监察的作用:实现国家的土地管理职能,保证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全面实施。

18、地籍信息管理特点:①行政性;②广泛性;③专业技术性;④动态性;⑤服务性。(多选)

二、名词解释

1、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2、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册。

3、宗地(parcel Of land),土地使用权人的权属界址范围内的地块。

4、时态地理信息系统(tempor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TGIS)是能够处理地理要素随时间的变化,更加完整地表达和模拟地理世界的系统。

5、土地信息系统(狭义)(Land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LIS)是采集、存储、管理和描述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信息的一种综合性的空间信息系统。

三、解答

1、土地征收与征用的区别和联系:

征收和征用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为了公共利益需要,都要经过法定程序,都要依法给予补偿。不同之处在于,征收的实质是强制收买,主要是土地所有权的改变,不存在返还的问题。征用的实质是强制使用,只是使用权的改变,被征用的土地使用完毕,应当及时返还被征用人,这是一种临时使用土地的行为。《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

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地进行征收。土地征收就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的强制手段。

因此,土地征收是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土地征用则是土地使用权的改变。

2、基于基态修正的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基本思想、数据怎样管理、怎样应用)

基态修正模型是对系列快照模型的改进,即基于“差文件”的思想,选择某个时间的数据状态作为基态作完整记录,然后按预先设定的采样时间间隔,记录其他时刻想对于基态的变化量,依此减少数据的记录量。

该模型也有矢量和栅格两种模型。基态修正模型中每个对象只需存储一次,每变化一次,只有很小的数据量需要记录,只将那些发生变化的部分存入系统中。这种模型可以在现有的GIS软件上很好地实现,以地理特征作为基本对象,更新式的操作可以基于单个地理特征而实现。因为要通过叠加来表示状态的变化,这对于矢量数据来讲效率较低,而对栅格数据比较合适。但也没有考虑到由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而实际中可能存在一种“伪变化”,因此有人提出需要设

计“过程库”来记录表达变化过程,即基态修正模型的扩展。

3、分析父子宗地的空间关系与时间拓扑关系:

空间关系:

由以上分析,在一次变更过程中:令参与变更的父宗地集合,变更产生的子宗地集合为对所有,如果有

, 也即父宗地与子宗地在空间

关系上有相交、包含关系的, 称属于Zi生成Zj的贡献宗地。贡献宗地肯定是属于历史宗地。回溯某个宗地的历史变更实质上就是找该宗地的所有贡献宗地。在变更过程中只需要记录下贡献宗地和子宗地的关系,则可以利用下面公式所示的SQL语句成功地回溯宗地的变更过程。

Select 父宗地from 子宗地一父宗地关系表where 子宗地=指定宗地

时间拓扑关系:

在上一节已经提到父子宗地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即满足以下条件,可得到父子关系的宗地。A={A1,A2,…..,An} 父宗地集合 B={B1,B2,……,Bm} 子宗地集合

(A Overlap|Intesect B)∨(A Cover|Contain B)∨(B Contain|Coveredby A)∨(A Equal B)

在时态地籍的表达中新旧宗地的存在都是以时间区间(实体的生命周期) 表达,宗地变更事件时间则是以时间点的形式进行表达的,正是宗地变更事件这一时间点成为新旧宗地的时间连接点。即旧宗地的结束时间和新宗地的开始时间及宗地变更事件时间它们是同一时间点。因此具有父子关系的新旧宗地在时态拓扑上存在相接关系。父子宗地的时空拓扑关系分析见下表。

在时态地籍的表达中新旧宗地的存在都是以时间区间(实体的生命周期) 表达,宗地变更事件时间则是以时间点的形式进行表达的,正是宗地变更事件这一时间点成为新旧宗地的时间连接点。即旧宗地的结束时间和新宗地的开始时间及宗地变更事件时间它们是同一时间点。因此具有父子关系的新旧宗地在时态拓扑上存在相接关系。因此,父子宗地间存在空间拓扑(S) 和时间拓扑(T) 上的特定关系:空间上相交包含、时间上相接。

4、界址线与宗地之间的关系:

如下图所示:界址线与宗地存在着三种关系:第一种是界址线与宗地相交,也即是界址线是宗地的边界的一部分;第二种是界址线和宗地相接,实际上就是宗地与界址线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界址点;第三种是界址线和宗地相离, 界址线和宗地既不相交,也无公共界址点。界址线只能是宗地的边线,而不能和宗地有交叉关系。当宗地和界址线无公共点或只有一个公共点时,则界址线和宗地无关系,反之则界址线是宗地的一部分。

四、论述题

论述城乡一体化的地籍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怎样建立(管理模式?怎么扩展?)(根据以下内容再进行适当扩展,只回答以下内容得及格分)

在我国目前的地籍管理制度下,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是采用不同的数据模型分开管理的。城镇地籍管理模式主要是按照“县(市、区)—街道—街坊—宗地(权属单位)—地块”组织管理数据,数据的组织单元为街坊。农村地籍管理采用“县(市、区)—乡镇—行政村—村民小组—图斑”组织数据,数据的组织单元为行政村。另外农村地籍和城镇地籍的差别不仅在于调查的比例尺上(城镇以1:500 地籍图为支撑,农村以1:1 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支撑),更重要的在于它的管理模式上,城镇地籍注重的是宗地,农村地籍注重的是地类。因此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系统的建立需要克服一些矛盾与不统一问题,这些问题的主要解决方法如下:

①街坊与村坊

街坊是进行城镇地籍调查时,为管理方便,人为的根据河流、道路等明显的地物和行政境界线而设置的一个管理区域。村坊是将村民小组权属界线的概念做适当的延伸,像城镇地籍调查中的街坊一样,根据河流、道路、田坎、田埂等明显地物和村民小组权属界线,重新连接并组成连续成片区域。编号都是唯一的。就地籍数据组织和处理而言,街坊与村坊在范围和处理方式上应该是一致的,可以统称为广义街坊。

②宗地与图斑

宗地是同一权属界线封闭且被同一权属主使用的连成片的最小地块,以地籍号标识。图斑是地类界线、线状地物、权属界线和行政境界所构成的多边形,以图斑号来标识。宗地、图斑具有相同的属性,都是对土地的权属、地类、面积等的描述,仅侧重点不一样而已。宗地强调的是地块权

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概况

中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TOP20(TOP3) No.1 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Ⅰ本科情况( l) {% [5 M7 _& i! \ A 专业简介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国土资源管理、土地政策与法规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地产咨询评估决策以及城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去向为各级政府土地和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及政策研究机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地产咨询评估机构、各类银行等投资金融机构、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以及不动产 相关企事业单位等。. u Q- K3 _, X$ y& ^; W B 主要开设课程, {/ s6 I; c& n! X; \+ e: B 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土地资源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土地信息系统、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城市规划与管理等。 Ⅱ考研相关 A 09年研究生招生一览表 B 08硕士考试科目 初试科目: 科目一政治; F$ ~/ z 5 R1 [; m* p8 w$ B 科目二英语或俄语日语或德语 1 q& U$ |) F' f" W/ s, S# W 科目三专业综合(含土地经济、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估价): Y+ i+ ]) x# C* g 科目四学科基础(含经济学、管理学)' ^4 ?. z6 \/ T 3 B; F 复试备注:复试笔试科目土地管理实务(案例分析)4 E9 E/ f" C+ H9 D2 @+ W9 [ C 09年研院招生平台 5 M' A9 `7 e$ h) h$ , F8 {$ i' g, ?7 Y( }5 ^ * E9 @6 z$ G* _2 W& j& A No.2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1 j. {( y" r$ ~0 X% G; Y+ p: O) K Ⅰ本科情况 A 专业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成立于1988年,原名土地资源科学系。全系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7名,讲师4名。其中博士生导师5名,12位老师具有博士学位,占教师总数的75%。为国家学位办批准的土地资源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本科生毕业后可以在土地行政管理、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地价评估、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可持续利用等研究方向继续深造。. D# T( E+ i7 F( E- ^/ m B 主要开设课程( R0 ~ L, @" H Z2 |! l6 K 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学、不动产估价、 测量学、土地信息系统等。% w7 [) h+ Y" q3 M' B5 `$ `- \0 ^

土地管理知识培训讲稿

土地管理知识培训提纲 各位领导: 大家好!今天,我主讲的主要内容一是宣讲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二是就国土资源管理主要业务知识做简要叙述;三是针对当前用地难、办证难的原因,做一简要分析。由于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作为国土资源部门,主要的职能和任务:一是为领导和领导机关决策服务;二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三是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服务。 一、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土地实行了最严格的管理制度,“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更严格的管理措施,切实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并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审批方式,严格实行问责制。2007年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出台正是这一政策精神的体现,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督察、百日行动、15号令等一系列关键词,反映了中国的土地管理方式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一)15号令的颁布实施 2008年6月1日颁布实施的《违法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即15号令,在全国成立9个督察局,全面启动问责制,督察和问责当地政府。15号令第三条明确规定,有以下行为之一的,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员和其他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这些行为是:1、土地管理秩序混乱,致使一年度内本行政区域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或者虽然未达到15%,但造成恶劣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2、发生土地违法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3、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不制止、不组织查处的;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 (二)开展卫片执法检查活动 国家利用卫星遥感定位技术开展卫片执法检查活动,结合“金土工程”建设,达到“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管理模式,在全国掀起了保护国土资源的高潮。2008年我县被济南督察局首次列为卫片检查县;2009年,全面启动卫片执法检查工作,覆盖全国每个县(市)区,并根据15号令启动问责制。2009年,国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到我县变化图斑13个,通过调查,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09年度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比例18%,已超过问责比例。现正在积极整改,整改后预计能控制在10%以内。 (三)出台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 根据全国县级行政单元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地资源状况、基准地价水平等因素,将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在60元~840元/平方米之间分为15个等别,我县属于14级,每平方米84元(5.6万元/亩),并明确规定,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其出让底价和成交价格均不得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的最低价标准。并规定低于最低价标准出让工业用地,或以各种形式给予补贴或返还的,属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行为,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三)土地督察,百日行动 为了加强国土资源执法检查,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工作,完善土

土地管理基础知识汇总

《土地管理基础知识》笔记二 第一节土地的概念 (一)土地的基本定义(掌握) 目前,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分析,比较公认的土地定义是: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土地是综合体。 2、土地是自然的产物。 3、土地是地球表面具有固定位置的空间客体。 4、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 5、土地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 二、土地的特性(掌握) 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属性;土地的经济特性则指人们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面表现的特性。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 1、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3、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4、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 (二)土地的经济特性 1、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这一特性有两层含义:首先, 供给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其次,特定地区,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也是有限的,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各类用地的需求,从而出现了土地占有的垄断性这一社会问题和地租、地价等经济问题。由于土地的稀缺性所引起的土地供不应求现象,造成了地租、地价的昂贵,迫使人们节约、集约地利用土地,努力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和单位面积生产力。 2、土地用途的多样性。 3、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 4、土地增值性。 5、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三、土地的功能(熟悉) (一)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 四.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了解) (一)土地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虽然我国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而积只有11.7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且耕地、林地和草地的人均占有量都远低于界平均数,分别为世界平均数的42.4%,11.6%和1/3强。 (二)后备土地资源有限。宜农荒地只有5亿亩,其中可开垦为耕地的仅有1亿亩,而且这1亿亩土地大多分布在边远地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蛩兀枰隙嗟耐蹲史侥茏魑┮涤玫亍?/P> (三)土地类型多样,山地多于平地。全国山地占33%,高原占26%,丘陵地占10%,三项合计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9%;盆地占19%,平原占12%,两项合计占全国土地的31%,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高原占我国土地面积的25%,不宜于发展农林牧业。 (四)农地分布不均匀。我国右90%以上耕地、林地和水域分布在东南部的湿润、半湿润地区(该区土地面积,与全国的32.2%),其余10%的耕地、林地和水域分布于全国其它67.8%的地区。这种分布格局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不利,形成了东南以农用地为主,西北以特用地为主的两大区域。 (五)森林覆盖率低,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2.7%,美国为34%,原联为36%,日本为68%,瑞典为57%,德国为30%,世界平均为22%;人均森林面积我国为1.8亩,美国为22亩,原联为50亩,日本为4亩,瑞典为45亩,德国为2亩。无论是森林覆盖率还是人均林地,我国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门本、德国等人口密度较大的。 (六)土地质量较差。在现有的耕地中,有1/3以上为低生产力土地,包括盐地、红壤丘陵地、水土流失地、风沙干旱地和涝洼地等。解放初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km2(17.4亿亩),虽然至今已治理了40万KM2(6亿亩),但根据卫星测算结果,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50万山(X.5亿亩),仍在不断扩大。目前,全国有1/3的草场处于退化之中,每亩产草量由原来的200kg减少到50—100 kg。我国约有沙漠化土地17万km2,其中:历史上形成的为12万km2,近半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为5万km2,还有潜在沙漠化土地15.8万km2,两者共32.8万k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4%。我国盐碱地估计有5亿亩,农作物单产不足百斤。此外,还有大量的“三废”污染地。 (七)水土资源不平衡。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000多亿M2。长江、珠江、浙、闽、台及西南诸河流域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2.3%,而这些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36%;黄河、淮河及其它北诸河流域水量约占全国总水量的17%,而耕地却占全国的63.7%。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英语全

第一篇 1. Land consolidation is sometimes incorrectly interpreted to be only the simple reallocation of parcels to remove effects of fragmentation. 土地整理有时被错误的理解成为了克服土地破碎化的影响仅对土地进行的简单再配置。 2.In reality land consolidation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broader social and economic reforms from the time of its earliest applications in western Europe. 现实中土地整理已与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改革想结合,最初应用在西欧。 3. Land consolidation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an instrument or entry point for rural development. 土地整理一直被视为一种工具或切入点,在农村发展问题上。 4. Early concepts of rural development were virtually the same 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ecause of the predominant role of agriculture in rural areas at the time. 早期概念的农村发展几乎一样的农业发展, 因为农业主导作用在农村地区的时间。 5.Improving the agrarian structure was viewed as being identical to maintaining the social viability in rural areas; what was good for the farmers was good for areas. 改善农业用地结构被认为与维持乡村地区的社会生存发展能力具有相同的含义,对农民有益的事物也对乡村地区的发展有益。 6.The emphasis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has shifted from a focus on restructuring agriculture to one of achieving more efficient multiple use of rural space by balancing the interests of agriculture, landscape, nature conservation , recre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especially when land is requir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ajor roads. 土地整理工程的重点已经从以调整农业结构为主转变为通过平衡农业、景观、自然保护、 休闲娱乐和交通特别是土地要满足主干道路建设需求时之间的利益关系来实现乡村空间更有效的多功能利用。 7.In line with other changes in the concept of rural development, land consolidation now places increasing importance on gender inclusion , participatory approaches and the use of mediation and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in resolving conflicts. 为了保持与乡村发展概念中其他变化的一致性,如今,土地整理日益强调性别包含。参与途 径以及在化解矛盾时调节机制和解决选择性冲突。 8. The most effective consolidation instrument of rural development is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 but at times other approaches such as simplified consolidation , voluntary group consolidation , and individual consolidation initiatives can bring benefits. 最有效的整合农村发展的工具是全面的土地整理, 但有时其他的方法, 如简化的整合,志愿组织整合,和个人整合行动可以带来的好处。 9.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 include the re-allocation of parcels together with a broad range of other measures to promote rural development. 综合土地整理包 括破碎地块的配置和促进乡村发展的范围广泛的其他措施。 10. T he allocation of responsibilities for carrying out these steps also varies between jurisdictions. 职责分配执行这些步骤也在不同法域之间。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集OA、MIS、GIS技术于一体,整合空间数据库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管理、土地监察等功能,实现土地初始登记、变更登记、证书发放等全部土地权属管理业务的办公自动化,构架国土资源管理日常办公、业务流程审批的规范化、图文传递电子化、管理科学化的综合管理全网络办公系统。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由两大部分构成:满足国土资源业务办公要求的《国土资源管理审批系统》;满足日常办公的《OA办公自动化系统。 一、功能模块 系统功能模块框图如下: 二、技术路线 1、先进的数据结构 (1)、采用先进的B/S数据结构模式,可以实现网上远程报建、审批办公机制。 (2)、系统基于Oracle 9i或SQL Server2000大型数据库平台,运行快速、安全、稳定,具有完善的数据运行、管理、备份、恢复机制。 2、工具化集成 采用模块化设计体系结构,操作简捷,易于掌握。系统提供的维护管理可以完成用户系统自定义的功能,包括增加业务机构、业务人员角色的定义、权限分配、系统使用界面的设计、各种表单及打印表格报表的设计、工作流程的设置定义和修改等。全面实现自制作、自维护、自拓展,使管理工作职能和流程能随着

业务的变化而进行即时调整。 3、OA、MIS、GIS一体化 已建立的OA 、MIS具模块有开放式的程序接口,模块间即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为未来地籍管理等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完整的数据接口。图形在MIS业务办公系统中直接调用GIS系统数据库。 GIS系统采用最适用的AutoCAD Map软件平台,不需数据转换就可以直接调用CAD图形,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土资源业务管理与地籍图形管理一体化,MIS、GIS、CAD一体化,图、文、表、管一体化。 三、功能简述 (一)、OA办公自动化系统 1、公文管理 收文管理:完成单位外来公文的登记、拟办、批阅、主办、阅办、归档、查询等处理。发文管理:完成单位内部或对外公文的起草、审批、核稿、签发、发布、存档、查询等管理。 公文管理操作界面: 2、事务管理 包括待办事宜、日程安排、电子邮件、通讯录管理、规范查询等模块。

土地估价师考试试卷(1)土地管理基础知识

土地估价师考试试卷(1)土地管理基础知识此部分由100道标准化试题构成,每一道题后有三或四个备选项,请将你认为正确的一个选项的代号填在空白处,每题1分,共:100分。答题时间为60分钟。 1.土地的供给可分为_______。 A.弹性供给和元弹性供给;B.国家供给和社会供给;C.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D.划拨和征用 2.土地资源的总供给受______能提供的总量限制。 A.地球表层陆地B.地球表层空间C.地球表层空气D.地球总面积。 3.土地关系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上人们在利用土地过程中发所生的______之间的关系。 A.人与人B.人与地C.地与地D.土地使用者与所有者4.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______理论的。 A.土地使用B.地租C.价值 5.地价税是以______为课征对象。 A.土地B.地价C.土地所有者D基准地价 6.田赋是以______为课征标准,按年定期征收的一种土地税。 A.田地面积B.田地C.土地收益D.田上赋税 7.《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是______在19xx年4月1日发布的。

A.国务院B.农业部C.国家土地管理局D.国家税务总局 8.报酬递减规律所指的报酬递减是指______递减。 A.平均报酬B.总报酬C.边际报酬D.临界报酬 9.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是 A.均不受限制的B.均受一定限制的C.所有权不受限制,使用权受一定限制D.以上答案都不对 10.我国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______改革。 A.土地所有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B.土地所有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D.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 11.地籍最早是为______而建立的一种田赋清册或簿册。 A.产权B.不同用途C.征税D.土地估价 12.地籍调查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和______两部分工作。 A.土地利用现状调查B.土地条件调查C.地籍测量 13.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一级地类共有______个。 A.10 B.6 C.8D.7 14.土地权属调查的内容包括:宗地权属状况调查和______调查,以及土地使用状况调查。 A.界址认定B.权源C.权属性质D.土地面积 15.土地登记的主要内容中的”土地位置”是指土地的______。 A.座落B.四至C.座落和四至D.土地所处地段的优劣。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试知识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试 知识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考试 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的含义(概念):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即是:土地资源包含于土地。 土地的特性(简答或填空) 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 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资源科学和土地科学的重要分支科目,它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6个方面) (1)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四种) (1)(土地)系统分析方法 (2)现代技术应用方法。(3S技术:GIS、RS、GPS) (3)景观生态分析方法 (4)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构成土地资源的自然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 地学因素(填空)主要是一种区域性因素地学因素往往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的重新组合分配 土壤要素特征分析有7个指标土壤剖面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肥可容性盐类土壤PH 植土壤石灰质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 评价某一地区的太阳辐射条件可用: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 衡量热量特征的指标主要有:温度、积温、无霜期 在农业上较有意义的温度衡量指标有:≥0℃农耕期;≥5℃喜凉作物的起始温度;≥10℃喜温作物的起始温度,又称活动温度;≥15℃喜温作物的安全生长期 积温:连续大于等于某一温度( 0℃、 10℃)起到连续小于等于某一温度( 0℃、 10℃)止的时期内每天平均温度的和,称某一温度的积温。 具有重要意义的几条≥10℃积温的等值线: 1 700℃等值线,位于大兴安岭北麓,属冻土层的南界,此线以南耐寒喜凉作物可以生长 3 500℃等值线,沿长城—线,相当于冬小麦的北界,一年一熟,此线以南可种冬小麦 4 500℃等值线,秦岭、淮河一线,该线以北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土地管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土地管理概述 (6) 第一节土地的概念与特性 (6) 一、土地的概念 (6) 二、土地的特性 (7) 第二节土地资源构成及特点 (7) 一、土地资源构成及分布 (7) 二、土地资源特点 (8) 第三节土地管理的内涵与原则 (8) 一、土地管理的概念与性质 (8) 三、土地管理的职能和主要内容.. 9 四、土地管理的基本原则 (10) 第四节土地制度与政策 (10) 一、土地制度 (10) 二、土地政策 (12) 第五节土地管理体制 (12) 一、土地管理体制的含义 (12) 二、现行土地管理体制: (13) 第六节建国以来土地管理的演变历程 (13) 第七节土地管理与社会发展 (13) 一、土地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13) 二、土地管理在社会发展的中作用 (13) 第二章土地经济理论 (14) 第一节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14) 一、土地的供给 (14) 二、土地的需求 (14) 三、土地供求关系 (15) 第二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与土地集约利用 (15) 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内涵 (15) 二、土地报酬曲线之间的关系以及 报酬三阶段分析 (15)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对集约利用 的制约作用 (16) 第三节规模经济原理与土地规模利用 (17) 一、规模经济和规模经济原理。 17 第四节地租理论 (18) 一、地租概述 (18) 第五节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 (21) 一、土地金融 (21) 二、土地税收 (22) 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24) 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规划 (24) 一、土地利用的涵义 (24) 二、土地合理利用的准则 (24) 三、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 (25) 四、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25) 五、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 (25) 六、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25) 七、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26)

土地管理专业知识

土地管理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土地规划、测量、地籍管理、土地利用与管理等 土地资源管理学专业考试相关知识(事业单位考试专用) 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的含义(概念)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即是:土地资源包含于土地。土地的特性(简答或填空)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资源科学和土地科学的重要分支科目,它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6 个方面)(1)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四种)1(土地)系统分析方法2现代技术应用方法。(3S 技术:GIS、RS、GPS)3景观生态分析方法4社会经济分析方法构成土地资源的自然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地学因素填空主要是一种区域性因素地学因素往往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的重新组合分配土壤要素特征分析有 7 个指标土壤剖面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肥 可容性盐类土壤 PH 植土壤石灰质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水(降水)三个方面。、温(热量)评价某一地区的太阳辐射条件可用: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衡量热量特征的指标主要有:温度、积温、无霜期在农业上较有意义的温度衡量指标有:≥0℃农耕期;≥5℃喜凉作物的起始温度;≥10℃喜温作物的起始温度,又称活动温度;≥15℃喜温作物的安全生长期积温:连续大于等于某一温度( 0℃、 10℃)起到连续小于等于

(完整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分,共20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 为:、、、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分,共10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B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 C.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知识问答

《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知识问答 1、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答:《土地管理法》第三条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 2、临时使用的土地能否修建永久性建筑物?临时使用的土地期限是几年? 答:《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七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临时使用土地的使用者应当按照临时使用土地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土地,并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临时使用土地期限一般不超过二年。 3、违反《土地管理法》规定,非法转让土地或者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擅建的,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答:《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条规定: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并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超过批准数量占有土地,多占的土地如何处理? 答:《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第二款规定:超过批准的数量占用土地,多占的土地以非法占用土地论处。 5、农村村民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答:《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农村村民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 6、对责令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建造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法律有哪些规定? 答:《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三条规定:依照本法规定,责令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相关法规与制度 §1、1 增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一.建筑法——《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筑法》 1.建筑许可 ①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与程序批准开工报告的建筑工程,不再领取施工许可证; ②申请施工许可证应具备的条件: a)已办理建筑工程用地批准手续; b)在城市规划区里的建筑工程,已取得规划许可证; c)需要拆迁的,其拆迁进度符合施工要求; d)已经确定建筑施工单位; e)有满足施工需要的施工图纸及技术资料; f)有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具体措施; g)建设资金已经落实; h)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她条件。 ③施工许可证的有效期限:建设单位应自领取许可证之日起3个月内开工,延期以两次为限,每次不超过3个月。既不 开工又不申请延期或延期超时的,许可证自动废止。 ④在建工程因故中止施工的,建设单位应自中止施工之日起1个月内,向发证机关报告,并做好维护管理工作。 ⑤批准开工的建筑工程因故不能按期开工超过6个月的,应重新办理开工报告批准手续。 2.建筑工程承发包 ①联合承包:联合承包的各方对承包合同承担连带责任,并应按资质等级低的单位的业务许可范围承揽工程;将共同 投标协议连同投标文件一并提交; ②除总承包合同已约定的分包外,须经建设单位认可; ③但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转包给她人,或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全部转 包给她人;禁止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 ④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按总承包合同约定对建设单位负责,分包单位按分包合同约定对总承包单位负责,总承包单位 与分包单位就分包工程对建设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3.建筑工程监理 实施建筑工程监理前,建设单位应将委托的工程监理单位、监理内容及监理权限,书面通知被监理的建筑施工企业; 4.建筑安全生产管理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2)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与群防群治制度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测试方案

2013级土地资源管理 专业综合能力测试实施方案 一、测试目的 根据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函件教教【2016】151号及校教字【2002】322号文件要求,我校本科学生必须通过专业综合能力测试方可毕业。本学期对2013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综合能力测试。 专业综合能力测试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于本专业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与当前土地管理实践工作中的热点问题紧密联系,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考察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测试对象 2013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共计111人(土管131班32人,土管132班34人,土管133班34人,经管实验131班土管方向11人)。 三、测试办法 由院、系、教务办、学生办和相关教师组成院专业综合能力测试指导小组。在指导小组的领导下,测试题来自《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测试试题库》,组织有关老师专门命题。土管系与实验中心具体负责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测试工作。 四、测试范围 必修课11门: 专业基础必修课6门:土地经济学、土地资源学、土地行政管理学、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 专业核心必修课5门:土地法学、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学、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工程。 选修课11门:

地籍测量、应用土地信息系统、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物权法概论、国土与区域规划、不动产经营与管理、不动产金融、应用遥感技术、土地利用管理、景观生态学、资源与环境法学。 五、测试内容 1、笔试(100分) 笔试主要侧重对考察学生对于本专业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采取闭卷考试形式,题型由选择题、判断题和问答题组成,总分100分。 笔试考核涉及的知识点集中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必修与选修课程上。 2、面试(100分) 面试尽量与当前土地管理实践工作中的热点问题紧密联系,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通过抽签的方式选择自己回答的题目,然后给予一定时间准备。学生按学号顺序抽取面试题目,依序作答。在此过程中,测评的要素有:回答问题的准确性(60分)、言语表达能力(20分)、仪表仪态(10分)、应变能力(10分),总分100分。 面试考核涉及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土地法学、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学、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工程、土地经济学、土地资源学、土地行政管理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物权法概论、不动产经营与管理、不动产金融、土地利用管理、资源与环境法学、景观生态学、国土与区域规划等课程。 3、基本技能测试(100分) 机试主要侧重对考察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上机操作进行考察。题型由选择题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采取的是上机考试的形式。 基本技能测试主要包括测量学、地图学、地籍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土地信息系统、应用遥感技术等课程。 六、测试时间安排 测试由笔试、面试与机试组成。参加测试的同学一同参加笔试,笔试结束后,分别进行面试和机试,具体安排如下表所示:

土地资源管理系统

土地资源管理系统 (UML及其建模工具)课程实验(设计)记录与总结 实验设计名称: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指导教师:刘刚 专业班级:计算机092 日期:2012年04月22日 学号姓名 09109201 孔杰 09109202 任奕霖 一、实验(设计)目的和内容 实验目的: 通过分析设计《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并使用VISIO绘制《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建模图,熟悉《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理解利用UML进行信息系统建模的一般原理,掌握运用UML进行信息系统建模的一般方法。 实验内容: 运用UML进行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土地资源管理系统”,掌握运用UML建模方法进行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一般方法 ①需求分析:对《土地资源管理系统》采用用例驱动的分析方法进行需求分析; ②静态结构模型和动态行为模型:进一步分析需求,确定类之间的静态结构和动态行为; ③物理模型:《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物理环境分析。 (7) 实验步骤与方法 ①分析《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的功能性需求; ②采用用例驱动分析方法进行需求分析: 第一步,识别参与者; 第二步,识别用例,绘制系统用例图; 第三步,用例的事件流描述; ③类之间的静态结构: 第一步,定义系统对象; 第二步,定义用户界面类; 第三步,建立类图,在VISIO中绘制; ④类之间的动态行为模型: 第一步,确定动态行为的建模图类型,分别为交互作用图、状态图和活动图; 第二步,建立交互作用图,在VISIO中绘制; 第三步,建立状态图,在VISIO中绘制;

⑤物理模型: 第一步,确定《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物理环境; 第二步,根据应用物理环境在VISIO中绘制系统的配置图; ⑥总结《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建模的过程,体会使用UML进行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建模 的一般方法。 (8) 编写实验报告 二、实验(设计)过程情况 1、识别参与者 系统有四个参与者:投资者、规划者、督办者、系统管理员 参与者描述 投资者有查询、申报、取件等权限 规划者对投资者的申报受理、审批,最后根据可行性进行规划、发证 督办者对规划以及规划实施的过程进行监督、催办,对以往的工程具有查询的权限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进行管理,对用户的权限进行管理,对系统的数据进行更新 2、功能需求 系统的功能主要是为满足土地利用规划业务需求中的规划、设计、实施、项目验收、监控、管理等多个方面。系统要实现以下6方面的功能。 (1)、基本功能 建设一套完整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各项专题规划数据库,以及基础地图数据库。 (2)、查询统计功能 系统能以多种形式进行快速查询检索(图形查属性、属性查图形等),提高工作效率。 (3)、土地规划业务审批、审查 系统能按流程实现建设用地预审、建设用地规划审查、开发整理复垦项目规划审查、规划调整审查等功能。 (4)、规划成果的管理 实现对土地利用规划和在规划实施中形成的相关图件、文档、指标等成果的管理,提供查询、统计、分析、调整修改以及输出等功能 (5)、辅助设计与决策支持 系统具有土地利用规划的辅助设计能力,有利于土地规划的合理布局与科学调整。提供缓冲区分析与叠置分析,以便快速理解土地规划的可行性等。

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介绍_人大考研网

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介绍1.专业概况 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全国第一个“土地管理”本科专业,并于1988年成立土地管理系。目前形成了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MPA(专业方向)以及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国家教育部最早批准设立的博士点之一。本专业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出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等,还有“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本专业师生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300余篇;为企业和各级政府部门提交调研咨询报告近百篇;有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或优秀成果奖。本专业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以及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40余项。 土地管理系于2006年获得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对土地资源管理和房地产经济学两个硕士课程的专业认证,成为国内首家独立申请并获得资格认证的单位(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是世界上最大的房地产、建筑、测量和环境领域的综合性专业团体)。 2.主要研究方向 本专业主要有土地制度与政策、土地利用规划、不动产产权产籍管理与土地信息系统、不动产估价与市场、土地经济等五个研究方向。 3.研究内容 ①土地制度与政策:主要研究土地的产权制度、土地利用制度、土地税收制度以及土地产权、土地利用、土地保护、土地整理、土地征用、土地市场、土地价格、土地金融、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制订、实施和评估。 ②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研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土地利用战略与模式,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技术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土地资源保护等专项规划的编制理论、方法与技术,土地利用工程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和管理。 ③不动产产权产籍管理与不动产信息系统:主要研究不动产产权产籍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3S 在不动产管理中的应用。具体内容有:土地分类、地籍测量与土地调查、不动产登记制度、不动产信息统计与分析、不动产信息系统基本原理与前沿技术。 ④不动产估价与市场:深入研究房地产评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和土地收购储备、出让转让,招标拍卖运行机制和操作方法,也包括地产市场的运行规律以及地产市场同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相互影响变化规律。 ⑤土地经济: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土地问题,研究土地利用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运动规律。 4.专业培养目标 掌握马克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较强的事业心、创新能力和献身精神;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掌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及相关领域内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本专业领域具体工作能力。掌握一门外语。 5.本专业师资力量 土地管理系现有教授4人,兼职教授6人,副教授7人,讲师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在职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博士后3人,50%的教师有国外学习的经历,是我校学位构成最高的学术团队之一。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在土地资源管理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 6.对外学术交流 土地管理系非常重视对外学术交流活动。目前已经同美国林肯土地政策研究所、美国城市经济与房地产协会、英国皇家测量师学会、香港测量师学会,以及英国剑桥国际土地管理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逢甲大学、德国汉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