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盈利组织与危机管理

非盈利组织与危机管理

非盈利组织与危机管理
非盈利组织与危机管理

目前我国正处于突发事件的高发时期,面对各种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从社会发展的实践来看,政府和企业在应急管理中都有其局限性,不能为国民或消费者提供所有的服务。而非营利组织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应对中具有独特的资源动员和社会服务传递的协调能力,填补政府的不足之处,因此应将非营利组织纳入到我国突发事件应急体系中。

一、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依据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1、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

公共危机管理,即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罗伯特·吉尔认为:危机研究和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社会悲剧的发生[1]。米特罗夫和佩尔森认为收集、分析和传播信息是危机管理者的直接任务。这些行动是“甄别事实,深度分析,控制损失,加强沟通”[2]。综合上述,我们可以把公共危机管理界定为:危机管理者通过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以减少损失,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会,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国家的安全。

2、非营利组织的内涵

关于非营利组织,一向有不同的称谓,如慈善部门、独立部门、志愿部门等等。由于上述名词强调的角度和重点不同,所以在意义上有所差别,在国际上目前尚未有大家一致的名词。但可以根据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独特性将其界定为:组织设立的目的不在于获取利润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自愿人员组成,实现自我管理的,具有独立、公共和民间性质的组织或团体。

(二)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依据

1、市场失灵论

美国经济学家伯顿·韦斯布罗德认为,任何选民都有对公共服务的需求,由于私人企业的营利取向以及市场存在的内在局限性,单纯的市场手段不可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公共服务的有效性,由此产生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市场失灵”。[3]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寻求新的公共物品供给主

体。

2、政府失灵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存在异质性,而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不可能满足社会成员的个性化需求,这样,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也产生了失灵,政府难以满足每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尤其是在应对各种突发性状况时,由于政府的这种局限性,充分动员社会力量,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就成为其不可避免的趋势。[4]在这种情况下,非营利组织所具有的专业性、灵活性等优势,就为非营利组织在应对公共危机时发挥重要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3、公民社会与治理理论

公共危机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公共工程,其需求的不仅仅是财力、物力和强制性机制,而且需要危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最大可能地吸纳各种社会力量,使公共危机处理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高效性。[5]治理理论为公民社会的重要组织一一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独特优势

非营利组织是政府和市场外的组织,在社会中处于特殊的地位。非营利组织具有非营利性、中立性、自主性、使命感、多样性、专业性、灵活性、开创性、参与性和低成本的特征。[6]这些特征在公共管理中转化为非营利组织独特的优势,也为非营利组织作为公共管理主体提供了实践的可能性。

(一)非营利组织具有贴近民众的优势

非营利组织是由民众组织自愿形成的以公益为取向的公民社会组织,它同政府相比较,具有更多的志愿性特色。与以谋求私利的市场组织相比较,非营利组织的公益取向使它和公众的联系更紧密,更能够与民众建立信任和联系。很多非营利组织是以社会弱势群体或边缘性社会群体为服务对象的。一些非营利组织坚持自助、互助、助人的原则和自主解决社会问题的精神,可以减少市场机制的负面效果,超越国家机构的官僚作风,更能够得到公民的支持和认同。[7]

(二)非营利组织具有行动灵活的优势

政府部门由于体制僵化对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反应迟缓,而非营利组织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战略和行动计划,以应对各种挑战,实现公共管

理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灵活性。奥斯本和盖布勒认为,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非营利组织和政府部门各有其优势和劣势。非营利组织的优势在于:非营利组织更容易接近服务对象,更灵活地对服务对象的需求做出反应,更适合处理高风险的社会问题。[8]非营利组织的灵活行动可以促使其能更好地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三)非营利组织具有敢于创新的优势

非营利组织对公共危机管理中新出现的问题敢于创造性处理,而政府在对待新情况新问题时,略显乏力。在美国,民权事业、环保事业、妇女运动、对少数民族的保护等重要的社会变革都是由非营利组织发起的。非营利组织的这种创新既有技术方面的创新,也可能形成新的制度,成为体制变革的先导性力量。非营利组织的创新性使得公共管理具有变革的机制,变得更具有适应性和回应性,使得公共管理从传统公共行政的僵化和保守的形象转变为更有活力和朝气的新形象。

(四)非营利组织具有专业性优势

政府作为社会惟一合法代表,必须照顾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否则,很难建立合法性。而针对特定问题,照顾特定对象恰恰是非营利组织获取社会资助的重要砝码。非营利组织的专业性使得它更具有效率和效能,一般地说,专业性的组织更具有效率。

(五)非营利组织具有广泛性优势

非营利组织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在政府不愿或无法顾及的地方,可以提供公共物品,起到有拾遗补缺的作用。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政府不可能用统一的政策和行为满足社会各种各样的需要,非营利组织的多样性使它比政府更有能力满足社会不同群体的需求,由于非营利组织的广泛性与补缺性,使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成为可能。

(六)非营利组织具有效率优势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杜克拉曾经指出,非营利组织的特点使它能够代替政府很快解决许多社会问题,同时,因为它的效能是政府的两倍,消减了政府赤字。[9]在社会管理与发展的一些空白领域和一些传统上由政府从事活动的领域

里,非营利组织常常比政府做得更好、更有效。凭借这些优势,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管理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以“5·12”汶川地震为例分析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现状

“5·12”大地震是中国1949年以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发生后,政府是紧急救援的主力军,非营利组织则充当辅助性角色,两者相互补充形成抗灾的有力力量。

非营利组织发挥自身组织的功能和优势开展社会捐赠活动,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中介作用,及时了解公民的需求。帮助政府“查漏补缺”,关心和帮助政府没能充分帮助但又需要救助的受灾群体。协助并监督各级政府贯彻执行有关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

危机结束后,非营利组织充分收集和整合各种信息,全面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为避免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向政府提供相关建议。参与政府危机管理的评估工作,评估政府已用的和现有的各种资源和政府在危机管理中采取的措施对原有规划的影响,为政府回归常态管理提供建议。总结经验和教训,反思自身工作,评估自身绩效,不断进行自身能力建设,提高危机管理的应变能力和专业水平,努力扩大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及力量。

四、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大量实践证明,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鉴于此,建立充分发展的非营利组织,有利于社会资源被政府有效整合,从而极大地提高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水平。但是,与非营利组织在危机治理中所能够发挥的巨大作用相比,与发育程度日趋成熟的公民社会的要求相比,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参与公共危机管理还存在着严重不足。

(一)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

第一,缺乏合理的法律体系。现行有关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内容不完善,对非营利组织实体权利规定太少,程序性规定过于苛刻,监督体系不完善,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公益腐败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第二,缺乏社会公信力。我国大部分的非营利组织还是属于政府主导型的组

织。一旦公共危机发生时,人们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而对这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信任。

第三,缺乏社会认同。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公众的关系还很疏远,社会对其关注度也非常低,缺乏广泛的社会认同,因而社会影响力较低。

(二)缺乏有力的政府扶持

第一,政府对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以往危机处理中,对于大多数NGO来说,政府部门仍未给予其应有的重视,没有充分提供NGO健康发展所需要的外部社会空间。并且政府往往与NGO疏于联系,或者政府部门仅仅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传达其决策,彼此之间缺乏互动沟通;而NGO通常也因为各自为政,没有得到统一的指挥和协同导致力量分散、效率低下。

第二,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管理时与政府合作机制仍存在缺陷。首先,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相互缺乏信任。政府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并没有将非营利组织看作是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同样,非营利组织也会出现不及时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汇报信息、应急计划和措施。

其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没有建立起信息交换的平台。这使得政府不能将其掌握的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给非营利组织,导致非营利组织不能尽快做出反应,造成资源过度使用或浪费。

最后,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经济监督不到位。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经常出现资金的流向不明,捐款部分被挪用等情况,从而使捐助者对其产生严重的信任危机。这正是政府没有对非营利组织进行必要的经济监督所造成。

(三)非营利组织存自身存在的缺陷

第一,参与危机管理过程中组织行动的滞后性。非营利组织没有像政府一样严格的层级结构,但是面对危机事件我国非营利组织没有发挥出其反应灵敏、行动灵活的优势,仍然是跟在政府后面采取行动。这是因为,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虽然在一些领域设立了专业的危机检测和预警机构,但非营利性组织在应对危机时步调较乱,效率不高,参与不够,还不能与政府高效结合、团结协作。同时非营利组织内部对成员也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造成危机应对效率低下,没有真正体现出应有的反应迅速、行动灵活的组织优势。

第二,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管理过程中资源的匮乏。

首先,资金不足。我国非营利组织由于缺乏社会公信力,很难筹集大量的资金以维持正常的运转。政府部门下的非营利组织,由于政府拨款数量大幅下降,仅能维持自身的基本运转,这就使得其难以划拨出专项资金投入到政府的危机管理工作中。

其次,人力资源不足。我国非营利组织成员的专业化程度较低,而且优秀人才转向企业或国外机构的流动性较大,使非营利组织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大打折扣。

第三、非营利组织的内部管理不规范。

在沿海的大城市非营利组织活动开展较为集中,社会对非营利组织的有较高的认知和公信度,而在农村地区,普遍的民众对于非营利组织了解得很少。另外,一些非营利组织也缺乏明确的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这使得它们难有拔地而起的能动性、创新性和艰苦创业的自觉性,使组织发展难有后劲。最后就是各非营利组织之间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导致各组织之间不能相互配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五、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研究

针对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以往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经验教训,对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提出了以下的研究对策。(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健全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

我国政府应该通过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体系,明确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地位,准确界定非营利组织与各级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责、权关系,规范危机应对的流程与办法,同时也可以有效化解非营利组织与各级政府组织之间的矛盾,政府利用公共权力损害非营利组织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将被有效防止,为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介入公共危机管理提供法律上的保证。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

加强危机宣传培训,为社会公众树立危机意识。树立危机意识可以警示人们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在必要时保障自己的财产与生命安全。培养社会公众的志愿精神,增强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应对公共危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

在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的同时,也要培养以责任心、使命感为核心的志愿精神。

(二)建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机制

1、加大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扶持力度

虽然非营利组织大多具有民间性与独立性的特点,这就要求组织经费的主要来源应是其成员的会费收入或提供的服务收入,而不是全部依靠政府的大力财政拨款。但是随着“大社会,小政府”的格局逐步形成,政府也把一部份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转交由非营利组织承担,所以出现一些国家政府经常选择的是政府出钱、非营利组织办事的方式。[10]因此政府在转变职能的同时,应该把原用于自身财政预算的资金,逐步考虑用于支持非营利组织发展。此外,政府还可以积极制定减免税等优惠的税收政策,加强项目引导方式,为我国非营利组织提供大量的资金上的支持与保障,从而使非营利组织在应对公共危机时有充分的物质基础作保障。

2、构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综合协调机制

首先,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战略部署。可由政府部门牵头,具体负责统一调度,工作人员以柔性流动方式任职,平时不在位,危机时刻则立即组合在位发挥其作用,指挥分散的NGO和其它社会力量,为危机解决在组织上提供保障。

其次,明确NGO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责任。要在政府制定的危机事件应急预案中明确NGO的责任,增强NGO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NGO有效地发挥作用。在危机事件应急预案中,应把NGO置于总体公共资源的范围之内,界定NGO参与危机管理的途径和分工,有机地加以使用和发挥。

最后,建立建议危机管理的信息交流平台。要在政府危机管理机构中专门设置与非营利组织进行联系沟通的部门,这样做既能使政府能得到及时可靠的危机信息,又向公众传达了政府防治危机的信息。

3、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

第一,要加强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监督的目的是要使非营利组织依法设立,依法活动,依法自律,健康发展。[11]

第二,要唤醒公众的监督意识。设立公众举报信箱和举报电话,接受群众举

报,建立举报信息处理运行机制,致使社会监督机制不断成熟。

第三,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由于媒体的普及面广,影响范围大,因而媒体对许多组织具有极强的威慑和监督作用。

第四,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监督。[12]第三方评估机构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独立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外的组织,同政府监督相比,来自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监督比政府监督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可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加强非营利组织自身建设

1、对非营利组织进行合理规划

首先,就非营利组织的城乡发展不平衡来说,尤其要加强农村非营利组织的建设。在我国,农民没有足够多的渠道向政策制定者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更不能充分影响或直接参与到涉及自身利益的政策制定,所以只能是被动地依靠政府职能部门的发现和关怀,或者时而采取一些非理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使我国农村不能持续有效地稳定发展。在这种情况之下,具有民间性质的非营利组织就应该加强培育建设。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其灵活的方式、积极有效的行为来协调各方利益,推动国家相关政策的执行并保护农民的利益,维持社会的稳定与社会和谐。

另外,要建立一个合理的非营利组织体系。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服务的领域还比较单一,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现有非营利组织进行改造和优化,促进非营利组织服务领域的多元化,使其健康、平衡发展,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非营利组织体系,使其能提供更全面的公共服务,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提高非营利组织公共危机管理的专业化

一方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开展科学化、规范化的组织操作,建立“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建设危机预警体系,利用非营利组织反应灵敏、行动灵活的优势,消除行动上的滞后性,积极参与公共危机管理。[13]

另一方面要积极吸收专业性人才。努力吸收优秀的新鲜血液,吸引一批专业

性强素质高自愿成为志愿者为公众服务的人员,并提高社会资金募集及资源动员能力,使组织资金充裕,能够为优秀人才提供合理待遇及社会保障。能够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引进专家和学者,定期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逐步提高志愿者各方面的能力。建立志愿者工作专业评估体系,不定期对员工的专业知识进行评估,以此刺激员工主动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一旦危机爆发,员工能以专业人员的身份迅速展开工作。

3、健全非营利组织的自身管理机制

首先,建立弹性灵活的组织结构,制定完整的工作流程,明确相关人员的责权范围。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做到各司其职,临危不乱;制定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奖惩规定,使组织在参与公共危机事件管理时有章可循,并能够通过一定的奖励机制,鼓励人员更好地参与到危机事件处理中;完善资金筹集机制,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捐赠,为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建立公共危机事件战略管理机制,对组织目前整体运作情况进行分析,规定危机处理的基本程序,明确危机处理的目标,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和制度化,形成以目标为结果、以行动为导向的工作氛围高效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最后要建立危机管理制度的评估机制,要从每次危机处理中总结经验教训,对危机管理制度和人员参与处理危机情况作出评价,使组织及其运作机制得到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确保其具有较强的适应。

其次,非营利组织还应建立自身的监督机制。非营利组织可能会由于组织活动资金短缺、参与人员临时性等问题,出现“志愿失灵”的现象,再加上危机事件的发生时社会秩序的混乱,这时候如果没有一套严格的自身监督机制,非营利组织就有可能出现资金挪用,工作人员相互推楼等影响其公信力的现象。[14]所以在应对公共危机时必须要加强非营利组织对其自身的监督,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督机制,防止其在运行中出现差错和漏洞。做到收支规范、公开透明、权责明确、奖惩分明,保证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廉洁性和高效性,树立非营利组织在民众心中的良好形象。[15]

结论

在我国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特定时期,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不可能再是单一的各级政府组织,必将是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多元化的危机管理主体。而非营利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重要组织实体,在参与应对公共危机时应该而且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危机管理的概念和非营利组织的内涵入手,在理论和现实两个层次上阐释了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依据,并以 5.12地震为例进一步论述了非营利组织在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原因进行了分析。

最后探讨了提高我国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的对策,只有高度重视危机管理中的非营利组织参与问题,在理论上加以研究,在实践中逐步改进,才能使非营利组织不断地发展壮大,与政府组织共同应对危机,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最终达到社会和谐。

注释

[1][美]罗森塔尔.危机管理:应对灾害、暴乱与恐怖主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

[2] [美]劳伦斯·巴顿.组织危机管理[M].商务出版社,2003年

[3] [澳]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4] 顾亮,刘善堂.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之困境及对策研究一以非典时期非政府组织的相关活动为研究个案[N].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

[5] 卢汉桥等.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途径和影响分析[R].行政与法,2008年

[6] 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7] 高会宗.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失灵及其防范[R].政治学研究,1998年

[8] 俞可平:引论:治理与善治[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9] 顾亮,刘善堂.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之困境及对策研究[J].兰州学刊,2004年

[10] 刘雪伟.公共危机管理中的NGO研究[N].企业家天地,2009年

[11] 杨洁.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D].河南大学

[12] 卢汉桥.周巍,黄琴.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途径和影响分析[N].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

[13] 赵语慧.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非营利组织参与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6年

[14] 李惠斌.全球化与公民社会[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5] 李珍刚.当代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6] 盛红生,贺兵.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第三者”一非政府组织问题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年

[17] 李经中.政府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

[18] 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文献

[1] 刘靖华,姜宪利.中国政府管理创新施政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 颜廷锐.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

[3] 王晓成.公共危机全球化趋势[J].社会科学,2004年

[4] 范丽珠主编.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NGO)[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 王名,贾西津.中国非营利组织:定义、发展与政策建议[J].载于范丽珠主编.全球化下

的社会变迁与非正组织(NGO)[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6] 曹现强,赵宁.危机管理中多元参与主体的权责机制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

[7] 徐盈,李宝俊.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治理外交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仁[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4年

[8] 朱光磊,陆明远.中国非营利组织的“二重性”及其监管问题[J].公共行政,2004年

[9] 仲伟周,曹永利.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J].公共行政,2004年

[10] 粟茂,向森.第三部门兴起对我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J].公共行政2004年

[11] 邝少明,夏伟明.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进入规制[J].公共行政,2004年

[12] 马建珍.浅析政府危机管理[J].公共行政,2004年

[13] 陈文江.突发性事件中非政府组织的地位和作用[J].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

[14] 卢汉桥,周巍,黄琴.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途径和影响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4年

[15] 沈荣华.非政府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J].新视野,2005年

[16] 史振后,邹德秀.试论发展农村非政府组织的必要性[J].农村经济,2005年

[17] 黄湘莲.公民社会、公民性与公民文化建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致谢

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修圆慧老师。由于这是我第一次这样正式的写论文,所以有很多地方进行了多次修改,但老师还是不辞辛苦的知道我,鼓励我,让我成功的完成了这篇文章。虽然文章的内容还是稍显稚嫩,但是这将是我人生中写论文的一个新起点,我将不断的努力,写出更出色的文章,感谢我的老师以及帮助过我的朋友。

公共危机管理知识点

公共危机管理知识点整理 回答是什么: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含义: 所谓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政府解决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 回答为什么: 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危机虽然不可避免,但是危机确实可以管理的,从我国现有的政府危机管理机制来看,其不足主要体现为:依赖于各级政府的现有行政设置,不仅缺乏专门机构和完善体系,而且缺乏专业人员和应急运作规则,跨部门协调能力不足。同时,由于现有绩效考核体系的影响,各级政府面对危机的理性行为是尽量封锁消息,各行其是,无法明晰责任。 二、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机管理的动态机制可分为危机前的危机预防机制和危机发生后的危机救治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危机管理的关键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所谓有效的政府危机管理机制是指在政府危机管理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政府所建立的一整套社会危机监测、预防和快速反应的制度和运行机制。 1.危机预防机制。政府首先是要树立危机预防的意识。危机的预控机制包括思想准备、组织准备、物质准备、基础设施准备以及危机处理准备。政府危机预防除了对未发生的危机进行预警之外,还要预测危机解决后的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势,政府应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对信息做出科学的判断及预见事件的发展态势,为政府危机管理提供类似雷达的平台…… 2.危机救治机制。政府危机救治机制可采用的对策主要包括: (1)积极性的强制干预。 (2)探寻危机产生的根源。 (3)通过一系列政策稳定社会,进行心理救治。 (4)动员社会的参与。 总之,政府危机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提高政府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以及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处理危机,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回答怎么办: 危机的预防只能减少或预防危机的发生,并不能完全阻止危机的发生。政府必须根据预防危机管理程序,立即进人危机处理状态,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危机,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1.建立公开、顺畅、权威的沟通渠道,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例1:新媒体的出现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新闻速度实现分和秒的突破,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例2:坚持“积极走群众路线,坚持与公众有效沟通,勇于承担责任,高效沟通,全民协助”的根本路线。 2.快速反应、及时处理,将危机控制在最小范围。 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随时随地都存在爆发各种危机的可能性。因此,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对政府处理公共危机尤为重要。 3.及时发挥政府宏观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 例1:危机发生时,政府出面协调、组织、调配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社会资源的最大整合,这在政府危机处理中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

东财《非营利组织管理》在线作业题库(附答案)

东财《非营利组织管理》在线作业题库(附答案) 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 1. 除了分析项目偏差的责任外,还要分析项目偏差的根源,以下不是项目偏差根源的是() A. 项目设计的原因 B. 项目测算的原因 C. 项目方案设计的原因 D. 项目计划的原因 正确答案:B 2. 非营利组织区别于企业的根本属性是() A. 志愿公益性 B. 非盈利性 C. 非政府性 D. 非营利性 正确答案:D 3. 关于20世纪初到1949年阶段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情况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包括互助与慈善组织、学术性组织、政治性组织、文艺性组织等 B. 多数由官方组织发起 C. 具备一定的自治特性和独立地位 D. 多数由民间团体和个人自发组织 正确答案:B 4. 项目投资决策前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的项目阶段是() A. 项目可行性分析 B. 项目选择 C. 项目遴选 D. 项目设计 正确答案:A 5. 实际的花费小于计划的花费是偏差中的() A. 合理偏差 B. 正常偏差 C. 正向偏差 D. 负向偏差 正确答案:C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 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指的是() A. 不得将组织的资产以任何形式转变为私人财产 B. 不能进行剩余收入分配 C. 不以盈利为目的 D. 不以营利为目的 E. 属于独立自主的自治组织

2. 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有() A. 绩效评价的特殊性 B. 培训过程的特殊性 C. 素质要求的特殊性 D. 激励方式的特殊性 E. 惩罚方式的特殊性 正确答案:ABCD 3. 为了有效地利用服务营销实现组织目标,非营利组织应该针对自己的特点对市场进行细分,再对下列哪个方面进行研究,以制订和实施科学的服务营销战略。() A. 服务有形化 B. 服务差异化 C. 服务品牌 D. 服务标准化 E. 服务公关 正确答案:ABCDE 4. 非营利组织选择使用兼并战略时应该考虑以下哪些因素() A. 非营利组织的文化 B. 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机制 C. 机构的地域和业务的规模 D. 进行风险投资 E. 非营利组织的宗旨是否一致或相似 正确答案:ABCE 5. 投资风险是指证券投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其风险种类主要有() A. 财务风险 B. 利率风险 C. 公司风险 D. 市场风险 E. 购买力风险 正确答案:ABCDE 6. 下列哪种分析属于非营利组织组织分析的范畴() A. 战略资源评价 B. 行业与竞争分析 C. 利益相关者分析 D. 组织结构分析 E. 管理与组织能力分析 正确答案:ABD 7. 按照品质管理理论的演进顺序将其阶段排序,依次为() A. 现代质量管理阶段 B. 6σ质量管理阶段 C. 传统质量管理阶段 D. 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E.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管理学习题(含答案)组织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B 。 A.职权跟组织层级化设计中的职位紧密相关 B.职权跟个人特质紧密相关 C.职权是指组织部授予的指导下属活动及其行为的决定权 2.由直线型管理者向自己辖属以外的个人或职能部门授权,允他们按照一定的程度和制度,在一定的职能围行使的某种职权,是 C 。 A.职能职权 B.直线职权 C.参谋职权 3.影响有效管理幅度的因素不包括 C 。 A.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工作容 B.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工作能力 C.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工作报酬 4.下列因素中有助于管理幅度扩大的因素是B 。 A.主管所处的管理层次较高 B.计划制定得详尽到 C.下属的工作地点在地理上比较分散 5.下列 B 不是扁平结构的组织所具有的优点。 A.信息传递速度快 B.每位主管能够对下属进行详尽的指导 C.有利于下属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D.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小 6.矩阵式组织的主要缺点是 C 。 A.分权不充分 B.多头领导 C.对项目经理要求高 D.组织稳定性差 7.企业中管理干部的管理幅度,是指他 A 。 A.直接管理下属数量 B.所管理的部门数量 C.所管理的全部下属数量 D.B和C 8. 某总经理把产品销售的责任委派给一位市场经营的副总经理,由其负责所有地区的经销办事处,但同时总经理又要求各地区经销办事处的经理们直接向总会计师汇报每天的销售数字,而总会计师也可以直接向各经销办事处经理们下指令。总经理的这种做法违反了 B 原则。 A.权责对等 B.命令统一 C.集权化 D.职务提高、职能分散 9.在下述 C 情况下,管理幅度可适当加大? A.所处管理层次较高的主管人员 B.工作环境不稳定 C.计划完善 D.不同下属工作岗位的分布比较分散 10.组织设计的任务是BD 。 A.研究与开发 B.提供组织结构系统图

(完整word版)公共危机管理

第一章概述 一、危机定义有三个要点: 1、受到危机影响的既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体或者组织,例如家庭、企业、单位、行业,甚至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 2、危机严重威胁到正常的身存与发展,而不是造成一般的负面影响 3、危机通常是与突发事件向联系 二、公共危机的分类: 一)、危机产生的诱因 1、外生型危机:指由于外部环境变化给组织带来的危机。 2、内生型危机:由于组织内部管理不善引发的危机。 3、内外双生型危机:不少情况下,危机是由于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管理不善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危机的层次: 全球危机、国际危机、国家危机、地区危机、组织危机、个人危机。 三)、危机发生的领域: 政治性危机、社会性危机、宏观经济性危机、生产性危机、自然性危机 政治性危机有:战争、革命、政变、政治骚乱、武装冲突等。 社会性危机有:社会动荡、恐怖活动、示威游行、罢工、社会骚乱等。 宏观经济性危机有: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失业率高、经济危机、股市大幅震荡等。 生产技术性危机有:生产安全事故、产品安全事故等 自然性危机有:地震、水灾、传染病、台风等。 四)、按危机造成的不同后果: 1、有形损失危机:直接造成人员财产损失,该损失明显能够评估,损失难以挽回、只能采取补救措施 2、无形损失危机:严重影响组织形象,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形象会越来越差 三、公共危机的特性 1、突发性:危机发生前很少有人会意识到会发生危机,例如9.11恐怖袭击。 2、威胁性 3、不确定性 4、紧迫性:在危机过程中,决策者、危机管理者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决策,会给他们心里造成很大压力。 5、破坏性 6、无序性 7、潜伏的隐蔽性: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有效的化解风险,就易于将危机消除在萌芽之中。 8、传播的公开性: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业的发展和其对危机舆论的关注程度,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速度的高速化、范围的全球化,使危机迅速公开化,并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9、扩散性 四、公共危机产生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一致与冲突,都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动力,稳定与变迁是社会存在的两种基本形态。社会系统往往为人们提供排泄敌对情绪和进攻情绪的制度,即安全阀制度。安全阀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提纲(上网)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提纲 (2010—2011学年第1学期选修学生用) 任课教师:强恩芳 一、课程性质:公共危机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本课程主要涉及到危机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公众信任理论、危机管理理论、行政伦理理论等基本理论层面,也涉及到经济危机应对、社会危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群体事件应对等操作层面,属交叉研究领域。本课程是政治与行政学院设立的一门院选修课程,供对公共危机管理、政府应急管理等感兴趣的同学选修。 二、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学习态度及方法,同时借助于实际的案例分析,引导并培养学生灵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以及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同时,也可以拓宽相关学科关注领域,丰富相关学科的知识,为今后在危机管理方向进一步研究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主要有危机管理、危机管理政策、危机管理政策的研究方法、危机管理四阶段、危机管理与组织管理、政府应急管理、案例分析等内容。 四、教学时数:34课时 五、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结合案例分析,并对重要问题组织课堂讨论。 六、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期末总评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 平时成绩:出勤10%+课堂参与15%+作业15%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 七、教材:见课件。 八、一般参考书目: 张成福、唐钧、谢一帆著,《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张小明主编,《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丁文喜著,《突发事件应对与公共危机管理》,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11月。 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公共危机管理》,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年6月。 九、各讲要点、要求、思考题和参考书:

《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模拟题1(100分)

《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模拟题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共15分) 名词解释答案 1.德尔菲法德尔菲法是专家会议法的一种发展,是一种向专家进行调查研究的 专家集体判断。它是以匿名方式通过几轮函询征求专家们的意见, 组织决策小组对每一轮的意见都进行汇总整理,作为参考资料再发 给每一个专家,供他们分析判断,提出新的意见。如此反复,专家 的意见日趋一致,最后作出最终结论。 2.反面激励因素反面激励因素是与激励因素相对而言的,它是指那些抑制或削减人 们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在实现对员工激励的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 人为或客观因素的存在而产生了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现象,这些现 象就成为抵消人们积极性的去因素。反面激励因素使组织成员产生 不满意感,使其工作效率降低或维持在低水平状态。 3.非营利组织所谓非营利组织,就是以服务大众为宗旨,而不以营利为目的,主 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非营利 组织有三个基本属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4.公共物品所谓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按照萨缪尔森给出的定义是指这 样的产品,即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 少。 5.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指,收集、分析、评价和传递有关员工在其工作岗位上 的工作行为表现和工作结果方面的信息情况的过程。简单地说,就 是对员工在一个既定时期内对非营利组织的贡献作出评价的过程。6.决策路易斯、古德曼和范特:将决策定义为“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 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7.开发“开发”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对人才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合理利 用;一是指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发展。 8.领导作为管理职能的领导,最一般而言,是指引导和影响人们为实现组 织和群体目标而作出努力与贡献的过程。可见,领导主要涉及的是 人的因素。领导与管理的其他职能相区别的主要之处,表现在与人 相联系的方面和特征上。 9.领导行为的关怀维度关怀维度指的是领导者尊重和关心下属的看法与情感,更愿意建立相互信任的工作关系。他以人际关系为中心,尊重下属的意见,强调下属需要。 10.领导行为的结构维度结构维度指的是领导者更愿意界定和构建自己与下属的角色,强调组织的需要,以达成组织的目标。 11.领导者参与模型1973年,维克多?弗罗姆和菲利普?耶顿提出了领导者参与模型。 该模型将领导行为和下属参与决策联系起来。该模型是规范化的, 它提供了在不同的情境类型应遵循的一系列的规则,以便确定下属 参与决策的类型和程度,这就形成了复杂的决策树模型,其中包括 五种领导风格和七种权变因素。后来,他们又将权变因素增加为12 个。 14.期望理论一种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于研究人们为什么会选择某一特定的行 为来完成与工作有关的目标。期望理论的基础是组织行为原因的4

最新管理学(组织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一、填充题 1 ?哈默和钱皮曾在《公司再造》一书中把“3C”力量即__________ 、 _______ 、_________ 看成是影响市场竞争最重要的三种力量,并认为三种力量中尤以_____________ 最为重要。 2 ?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________ 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 ___________ ,以适 应未来组织发展的要求。 3. 按照变革的程度与速度不同,可以分为变革和变革。 4?按照工作对象不同,可分为以__________ 为重点变革、以 _________ 为重点的变革和以 _______ 为重点的变革。 5 ?战略性变革是指组织对其长期发展战略或使命所做的变革。如果组织决定进行业务收缩,就 必须考虑 _________________ ;如果组织决定进行战略扩张,就必须考虑 __________ ,以及 ________ 等问题。 6?人员的变革是指员工在_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_ 和_________ 上的改变。 7.结构的变革包括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 等其他结构参数的变化。 &组织变革的阻力来自个人阻力和团队阻力,其中个人阻力包括 ________ 的影响和 _______ 的影响;团队阻力包括__________ 的影响和 ________ 的影响。 9 ?组织要想在动荡的环境中生存并得以发展,就必须顺势变革自己的_________ 、 _______ 、 ______ 、________ 、_____ 等,只有如此,组织才能有效地把握各种机会,识别并应对各种威胁,使组织更具环境适应性。 10?_______ 是导致团体内部和团体之间发生冲突的最直接因素,组织变革的主要目标是要。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革中主要的压力因素有和。 12?人员变革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成员之问在___________ 的重新分配。 13?组织变革的过程包括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 三个阶段。 14?变革中________ 的目的是要能通过对变革驱动力和约束力的平衡,使新的组织状态保持相对的稳定。 15?组织存在两种能够产生不同结果的冲突,分别是____________ 和________ 。 16?组织中只有当目标结果具有___________ 和________ 时,潜在的压力才会变为真实的压力。 17?常见的组织冲突来源于__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_ 以及_________ 等。 18?______ 是指组织成员从组织利益角度出发,对组织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提出意见等。 _______ 是指由于认识上的不一致、组织资源和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员工发 生相互抵触、争执甚至攻击等行为,从而导致组织效率下降,并最终影响组织的发展。 19 ?组织中的管理人员是以直线主管或参谋两类不同身份出现的,直线关系是一种 _______ 和 _______ 的关系,而参谋关系则应当是一种 ___________ 和_______ 的关 系。 20?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 ____________ 和________ 的总和。 21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_________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 等物化的精神。 22 ?文化具有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和 _______ 的特点。 23?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和________ 的总和。24.组织文化包括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 以及________ 等。 25.一般认为,组织文化有三个层次结构,即 ___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三层。26.组织文化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____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

公共危机管理考试题及答案3

《公共危机管理》试题库 判断题: (对)1、危机治理与危机管理尽管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内涵上的重大区分。(错)2、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是唯一的主体,其他社会组织和成员只能被置于被动的配合与执行地位。 (错)1、在我国,根据危机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可分为四级:Ⅰ级(一般)、Ⅱ级(较大)、Ⅲ级(重大)和Ⅳ级(特别重大)。(对)2、《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把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个大类。 (对)1、公共危机管理法治属于非常态法治,它是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公共紧急情况下如何处理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和。 (错)2、对于因采取危机措施的需要而给公民的财产和权利造成损失的,事后不需要任何补偿。 (错)1、危机决策有其选择与成本的紧密相关性,解决问题的时间越长,可供选择的机会越多,其相应的付出成本与代价也就越低。 (对)2、参谋咨询系统是构成危机决策机制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构成参谋咨询系统的可以是特定职位的人,也可以是组织机构。 (对)1、公众和媒体是危机沟通的两大重点对象。 (错)2、在危机爆发后,如果出现了新闻报道与事实不符,那就只有让它先报了,不用理会它,身正不怕影子斜,过一段时间就会真相大白的。 (对)1、通过各类社会组织与普通民众的积极参与来构成多元化的危机处理网络,是当今危机治理的世界性趋势。 (对)2、在大规模公共危机中,民众个体发挥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但民众可以通过参加政党、社团、社区组织或群众组织等方式组织起来,这样就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错)1、我国是全世界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但由于整治有力,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呈逐渐下降趋势。 (对)2、浙江省的气象灾害具有鲜明的规律,如季节性、区域性、局部性和多灾并发

公共危机管理的六大原则

公共危机管理的六大原则 发布日期:2012-12-13 在一个急速转型和媒介化社会时期,危机随时就可能爆发,树立危机意识,对公共危机进行有效管理成为社会各个主体相当迫切的主题,如何进行危机管理原则?危机管理过程中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 1、战略先行危机管理原则 进行危机管理首要做的工作就是树立危机意识,进而形成危机观念与危机思想。没有危机意识就不会改变的动力,也不会有强大的执行力。危机观念是危机意识的整合和提升,危机思想是危机观念的丰富以及体系化,形成足以指导危机管理实践的思想体系。当然不仅仅领导人要有危机意识、危机观念以及危机思想,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应具备危机意识、危机观念以及危机思想。 2、制度保障危机管理原则 由于“人之初性本善”的文化传统和农耕文明等历史因素,造成危机预警的习惯缺位,更奢谈对潜在危机进行有效管理。在一般情况下,不出问题不会想到危机管理,当危机出现后,才会想到危机管理。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危机不发生,而要想让危机不发生,必须有一整套危机预防的制度;而要想让危机来临时很从容应对,必须有危机应对的流程与方式;要想在危机危机管理的六大原则是什么?发生后很好修复企业形象,必须有形象恢复管理的制度。 这就引出了危机管理的第二个原则:制度保障原则。只有制度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危机来临时有条不紊的应对。很多管理者也知道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但并没有落实到制度上。以至于学了很多危机管理知识,但在危机来临时还是非常紊乱。 3、预防第一危机管理原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防微杜渐” “防范大于救灾” 等古人的生存智慧对危机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蔡桓公为什么死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听信扁鹊的话,患病初期没有采取措施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存在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企业在危机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误区。很多管理者不愿意花很少的钱预防,正是因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危机不会发生。一旦拥有这样的心态是非常可怕的往往会花大量的钱可能是预防费用的十倍甚至百倍去治疗,这是得不偿失的。

2020年《非营利组织管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XX有限公司 MS-CARE-01 社会责任及EHS手册 (1.0版) 制订: 审批: 2020-1-1发布 2020-1-1实施

一、单项选择题 (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把战略评估划分为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估是依据()。 A: 评估的时间 B: 评估的对象 C: 评估的过程 D: 评估的主体 答案: D 【2】在Ian MacMillan博士提出的一下四个运用于非营利组织项目操作和评估中的判断标准中,衡量组织之间提供相同服务的范围和程度的标准是()。 A: 替代性标准 B: 合适性标准 C: 竞争地位标准 D: 吸引力标准 答案: A 【3】会员制组织目前在中国统称为()。 A: 基金会 B: 志愿者组织 C: 社团 D: 公益性组织 答案: C

【4】在我国,行业协会属于()。 A: 运作型组织 B: 互益型组织 C: 非会员制组织 D: 公益型组织 答案: B 【5】民办非企业单位属于()非营利组织。 A: 运作型 B: 互益型 C: 实体型社会服务 D: 公益型 答案: C 【6】非营利组织在实施战略时要求将战略设计中选定的目标进行阶段性的实施和执行,下列不是本阶段的重点的选项是()。 A: 操作性 B: 准确性 C: 可行性 D: 技巧性 答案: B 【7】每条产品线上产品项目数是() A: 产品组合关联度

B: 产品组合深度 C: 产品组合宽度 D: 产品组合长度 答案: C 【8】在某一个细分市场上提供所有的产品,以集中满足该细分市场的各种需求,这种市场选择模式属于()。 A: 市场专业化 B: 市场集中 C: 差异化 D: 产品专业化 答案: A 【9】非营利组织区别于企业的根本属性是()。 A: 志愿公益性 B: 互益性 C: 非政府性 D: 非营利性 答案: D 【10】组织根据服务需求量的估计,在若干个备选的项目方案中,对一些能满足需求的方案所进行的遴选过程称为()。 A: 项目选择

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的前世今生 我国古代自古就有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传统名言 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 在没有危机管理之前危机管理叫什么 我们又是怎样定义那些被称为危机的东西 企业中危机和风险还要区别开来 危机究竟研究什么危机管理又是以研究哪一方面为重点呢 研究重点是决策 危机理论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传统课题,主要分析的是政治危机,包括政治制度变迁、政权与政府的变更、政治冲突和战争等,危机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政治危机的根源、寻找处理和应对政治危机、维护政治稳定或促进政治变革的方法,研究方式主要是学院式研究和经验性研究,研究方法则是定性或思辨性的。 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危机管理的研究出现了一次高潮,研究领域从政治领域向经济、社会领域扩展,从自然灾害领域向公共危机管理领域扩展,危机管理成为一门学科,形成了企业危机管理和公共危机管理两个既独立发展又相互融合的学科分支,前者的代表人物如巴顿、福斯特、格林、米卓夫等,后者的代表人物是罗森塔尔、罗伯特·吉尔、科塞等,大量的研究著作出版,危机管理成为大学的学科和专业,也成为一种社会职业。 关于危机管理的概念,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美国学者罗伯特·希斯提出的。他认为危机管理包含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所有方面的管理。日本学者龙泽正雄也认为危机管理是发现、确认、分析、评估和处理的过程,但是他认为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始终保持“如何以最少费用取得最大效果。笔者认为,所谓的危机管理是指对危机事件整体性的监测、预防或处理的动态过程。它用全新的科学的思维方法,非程序化的决策模式,有效的预控或者处理危机事件,其目标是尽可能使危机的损害最小化和机遇最大化。危机管理可以说是一种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早在美苏“古巴导弹危机”之后,当时美国国防部长麦克马纳就曾经断言“今后的战略可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危机管理” [3]胡平.国际冲突分析与危机管理研究[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3. 危机管理理论的产生

管理学题目及答案

《管理学》 一.名词解释 1.管理职能:是指管理者为实现有效管理所应具备的管理功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功能。 2.管理者:是指组织中管理指令的发出者,是管理活动的领导和组织者。是运用职位权力对人进行统驭和指挥的人。 3.管理环境:是指存在于一个组织内外部的影响组织业绩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总和。包括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4.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体系,包括价值观,组织精神,伦理道德准则,组织素养,行为规范,群体意识等。 5.社会责任:是一种组织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且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 6.管理道德:是指组织在管理过程中自觉遵守的各种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包括社会道德,职业道德,个人道德。 7.目标管理:是一种综合的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它首先由一个组织中的上级管理人员与下级管理人员,员工一起制定组织目标,并由此形成组织内每一个成员的责任和分目标,明确规定每个人的职责范围,最后用这些目标来进行管理,并评价和决定对每一个部门和成员的奖惩。 8.职能权力:是某一人员或部门根据高层管理人员的授权而拥有的对其他部门或人员直接指挥的权力。职能权力是一种有约束力的权力,它只能在被授权的职能范围之内有效。 9.管理幅度:是指一名管理人员直接而有效地领导和指挥下属的人数。在组织人员一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越大,即一个管理人员能直接管理的下属人数越多,组织中的管理层次也就越少,所需的行政管理人员也越少,反之,管理幅度越小,所需的管理人员就越多,相应的管理层次也越多。10.组织设计:亦即组织结构设计,就是对组织结构的组成要素和它们之间联接方式的设计,它是根据组织目标和组织活动的特点,划分管理层次,确定组织系统,选择合理的组织结构形式的过程。 11.集权:是指组织中把决策的权力集中在较高层次的管理部门,下级的一切行动听上级的命令和指挥。绝对的集权就是最高主管把所有的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因而也不存在组织,集权与分权是相对而言的。某种程度的集权和某种程度的分权,对组织都是必要的。 12.授权:就是管理者将自己的部分决策权或工作负担转授给下属的过程。授权可以使管理者不必亲历亲为,从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大的决策中,更好地引领下属完成组织目标。13.领导权力:就是领导者对被领导者做出一定行为与施行一定影响的能力。领导权力的构成是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领导者的来源包括:职位权力和非职位权力。 14.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进行个人或群体间的信息传递,交流以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 沟通确保组织内的各部门,各个人可以获得工作所需的各种信息,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合作,沟通在管理人员工作中非常重要,对工作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15.激励:是领导者激发和鼓励组织成员朝着组织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过程。 16.控制:是指管理者按计划,目标,制定管理标准,并对组织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找出差异,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及时纠正偏差,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复习资料 第一讲 怎么定义公共危机:突发性不确定性信息不充分难决策破坏性资源缺乏相互影响 威胁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对社会秩序带来挑战,具有破坏性,难以决策应对的不确定性事件。多指战乱、冲突、灾害、事故、瘟疫等。 第二讲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危机形态 西方将社会形态分为(以生产方式划分): 前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人口高度聚集 ●后工业社会 人与自然达成流动平衡的关系 认为灾害是人类违背“神”而被施予的惩罚。 形成灾害观(神秘主义)。 人与技术的问题。工业事故发生概率远大于自然灾害。 ●?人自身的危机 人的精神危机 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 经济危机,牵一发动全球。 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环环相扣。 第三讲危机认识论(一) 1“天人合一”理论与灾异象说(曾经如何影响中国社会和社会行为)维持社会秩序 “天人合一”理论:中国以农业文明为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说:世间万物由天派生 出来;天与物间的关系 人与天能相互感应。 上天有决定人吉凶祸福的能力

灾异象说:灾异有之,国家有失。 2危机系统论 一个组织习惯于用原用的规则来解决所有的问题有风险。 用现有的安全规则来解决问题无法解决 做出错误判断隐患未解除,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事故的发生是正常的“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系统的组成要素越复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越复杂。因而整个系统就越容易受到某些因素所引发的“危机”的破坏。 3正常的事故理论系统内,每个部分相互依赖性越强,每个部分都有事故发生的概率。这是系统的本质特征。危机是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一子错,满盘皆落索” 第四讲危机认识论(二) 4风险的自动平衡论:在一定时期内,风险的总量是不变的,很多风险是为了规避另一风险所采取措施引起的,即自己造成的。由于人们盲目乐观而放大了另一种危险。 解决一个问题时引发下一个问题。(有了安全带就盲目开车,降低安全意识) 警示我们不要盲目乐观,应对风险的措施也可能带来潜在的风险。 5认识缺陷论 洞穴偏见:井底之蛙,以片面的认知来评判整个领域,认识能力有限,对世间认识存在偏差,引发错误判断 冰山理论:(冰山:只有一小部分露出在海平面之上)人们总会注意到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事情,对隐性的危机意识不到,发生后遭受到的往往是致命的打击。 6风险结构理论一个个体或组织会不会受外在风险影响,取决于自身的脆弱性和暴露系数,取决于外在的风险结构和社会结构。 7危机生命周期理论潜伏爆发持续消退——预防应急善后 危机不是偶然的,事态爆发前至少有潜伏-发展-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每个阶段的重点和应急任务不同。 危机的生命周期:潜伏(诱因)发展(显性化)爆发期持续期恢复期 危机管理的阶段:预防预警应对应急管理善后 8灾害的叠加放大效应:灾害的互相叠加。越是发达社会,系统之间相关依赖越强

公共危机管理知识培训大纲

公共危机管理知识培训大纲 第一章公共危机治理概述 教学内容: 公共危机治理的差不多概念: 是指为幸免或减少危机所造成的损害而采取的危机预防、事件识不、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处理以及应对评估等治理行为,目的是为了提升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复原能力。 公共危机的分类分级与分期 危机治理体系的基础是对危机进行科学分析,建立分类、分级和分期治理体系。培训需要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差不多规定,准确阐述我国公共危机治理体系对“四类四级四期”的差不多规定。 按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要紧包括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经济危机。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阻碍范畴等因素,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专门重大、重大、较大和一样四级。 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社会危害程度、阻碍范畴等因素,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专门严峻、严峻、比较严峻和一样严峻四个等级。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的规定,能够预警的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不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依次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的规定,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是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三、公共危机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分析我国突发事件频发缘故的基础上,比照现行公共危机治理体系现状,重点比较分析如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框架脆弱、(二)综合和谐机构缺乏、(三)危机应对网络松散、(四)社会应对能力薄弱、(五)社会预警体系不完善、(六)专家队伍薄弱 四、我国公共危机治理体系建设 (一)危机预警及预备是整个危机治理过程中的第一个时期,目的是有效地预防和幸免危机的发生。因此,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防范和幸免危机的发生;二是建立应对预案;三是建立组织系统;四是开展社会演习。 (二)阐述公共危机治理体系,应该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公共危机治理机制、体制和法制为重点,即“一案三制”,具体内容是完善的公共危机治理体系,关键是制定完善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在建立健全公共危机治理机制、体制和法制上下功夫。概括起来,确实是做好“一案三制”工作。 五、建立有效的公共危机治理应对网络 在危机的任何时期以及危机治理行动,都会涉及政府部门、社会各种组织和企业,有时候还会涉及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沟通和协作。因此,要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在强调政府部门危机治理的快速反应性、责任性、透亮性和合法性等原则的同时也必须强调政府危机治理系统当中的参与主体的多元性,最大可能的吸纳各种社会力量、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共同应对危机,形成社会整体的危机应对网络。(一)完善的应对打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完备的危机治理应急打算及预案关于有效减少危机可能带来的缺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二)高效的和谐机构:现代社会任何危机的缘故或后果差不多上综合性的,专门多单一性的危机往往因处理不当进展成为复合型的灾难,因而传统的单灾种的治理体制差不多专门难适应现实需要。(三)全面的应对网络:高效的危机治理必须依靠于一个完善的社会应对网络,整体上形成一个纵向垂直和谐治理,横向信息资源和社会资源充分共享,指挥和谐高效、组织结构完备的网络系统。(四)成熟的社会能力:危机治理实质是对一个

《非营利组织管理》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

xx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管理本科《xx组织管理》期末考试 模拟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至少有一选项是正确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衡量一个组织是否具有非营利性的指标主要有()。ABC A.组织的宗旨是否以营利为目的 B.组织的利润是否用于成员间的分配和分红 C.组织的资产是否可以转变为私人财产 D.组织和政府的关系是否密切 2.非营利组织所体现出来的()等都可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产品供给效率,促进经济发展。ABCD A.互相信任 B.团队精神 C.平等 D.参与 3.公共物品所具有的()的特征使得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是无效的。CD A.不可再生性 B.稀缺性 C.消费的非竞争性 D.使用的非排他性 4.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单位职责包括()。ACD A.社会团体的筹备申请、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前的审查 B.任命社会团体的领导人 C.指导社会团体依法并根据章程开展活动

D.负责年度检查的初审 5.下列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登记管理机关的表述正确的是()。ACD A.全国性的社会团体,由国务院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 B.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由国务院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 C.地方性的社会团体,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 D.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由所跨行政区域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 6.下列关于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的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CD A.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目标强调公平,甚至为此牺牲利润和效率。 B.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目标往往比较清晰,不会相互冲突。 C.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受环境条件约束,比如其资产的利用是否高效率、合理会受到相应的监督。 D.非营利组织的战略具有公开、透明的特点。 7.非营利组织战略规划的过程包括()。ABC A.准备阶段 B.确定组织的愿景与使命 C.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 D.战略实施 8.按照战略评估主体来划分,非营利组织战略评估可划分为()。CD A.事前评估 B.事后评估 C.自我评估 D.外部评估 9.非营利组织在办理各项事业支出时,既要保证组织目标和事业发展计划的需要,又要坚持勤俭节约、提高效益的一贯方针。为此,必须做到()。ABCD A.坚持按照批准的预算和计划办理

管理习题及答案(简答)

简答题 一、管理概述 1.管理追求“1+1〉2”的协同效应,影响协同效应的因素有哪些? 答: 2.概念技能等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中履行其职责的意义是什么? 答: 3.小王成立了一家专门从事楼房内外清洁的“保洁”公司。经营这样一家公司,你认为应关注哪些一般环境因素? 答: 4.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的管理有些什么特点? 答: 5.管理的一个著名定义是:“通过别人并和别人一道实现组织目标。”请说明管理者如何才能有效地做到这一点 答: 6.概念技能在组织高层管理人员制定战略决策中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二、计划与决策 7.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应如何具体的确立自己的使命? 答: 8.简述决策行为与管理职能的关系 答: 9.明确组织目标,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答: 10.为什么说计划工作有助于降低风险? 答:

11.某组织的一项实际决策会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 12.企业环境变化如何影响企业的使命? 答: 13.计划是开展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但现实生活中常出现为制定计划的现象。为什么?答: 14.决策的实际效果往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才能得到检验,那么,怎样才能评价决策工作本身的有效性? 答: 15.简述决策行为与管理职能的关系 答: 三、组织 16.管理人员应该怎样对待企业内部的冲突? 答: 17.根据组织变革的基本过程简述变革管理的主要内容 答: 18.一个单品种产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在其产品寿命周期不同阶段建设有区别的组织文化的必要性和基本措施是什么? 答: 四、领导 19.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在现实管理实践中如何运用这种理论? 答: 20.一个管理者从认知的人性假设对其管理行为会产生哪些影响? 答:

公共危机管理知识培训大纲

公共危机管理知识培训大纲(补考) 第一章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教学内容: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 是指为避免或减少危机所造成的损害而采取的危机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处理以及应对评估等管理行为,目的是为了提高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 二、公共危机的特点 突发性和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影响的社会性、决策的非程序化。 三、公共危机的分类 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根据危机事件本身特有的性质,可以将其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以及经济危害五大类,其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指突然发生,能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品和职业中毒,重大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四、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关键是制定完善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在建立健全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体制和法制上下功夫。概括起来,就是做好“一案三制”工作。 五、公共危机的分类分级与分期 危机管理体系的基础是对危机进行科学分析,建立分类、分级和分期管理体系。培训需要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基本规定,准确阐述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对“四类四级四期”的基本规定。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经济危机。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

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严重、严重、比较严重和一般严重四个等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依次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的规定,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是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六、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分析我国突发事件频发原因的基础上,比照现行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现状,重点比较分析如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框架脆弱、(二)综合协调机构缺乏、(三)危机应对网络松散、(四)社会应对能力薄弱、(五)社会预警体系不完善、(六)专家队伍薄弱 七、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建设 (一)危机预警及准备是整个危机管理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目的是有效地预防和避免危机的发生。因此,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防范和避免危机的发生;二是建立应对预案;三是建立组织系统;四是开展社会演习。 (二)阐述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应该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体制和法制为重点,即“一案三制”,具体内容是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关键是制定完善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在建立健全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体制和法制上下功夫。概括起来,就是做好“一案三制”工作。 八、建立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应对网络 在危机的任何阶段以及危机管理行动,都会涉及政府部门、社会各种组织和企业,有时候还会涉及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沟通和协作。因此,要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在强调政府部门危机管理的快速反应性、责任性、透明性和合法性等原则的同时也必须强调政府危机管理系统当中的参与主体的多元性,最大可能的吸纳各种社会力量、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共同应对危机,形成社会整体的危机应对网络。(一)完善的应对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完备的危机管理应急计划及预案对于有效减少危机可能带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