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贞子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女贞子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女贞子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女贞子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女贞子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徐苹,张学兰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

[摘要]目的:研究女贞子炮制方法的历史沿革及前人炮制的原始意图。方法:查阅汉代至现代有关女贞子炮

制的中医药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女贞子炮制始载于宋代5疮疡经验全书6,为/饭上蒸0,历代应用的

炮制方法有10余种,主要为酒制法。现代女贞子的炮制方法主要有酒炖和酒蒸,但目前各地女贞子的炮制工艺仍

不统一,缺乏客观的工艺参数和科学的饮片质量标准。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女贞子饮片炮制工艺规范化及其质量

标准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女贞子;炮制;历史沿革

女贞子为木犀科植物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性味甘、苦、凉,具有滋补肝

肾、明目乌发作用[1]。传统认为,生女贞子长于清

肝明目,滋阴润燥。多用于肝热目赤,阴虚肠燥便

秘。经酒制后可缓和其凉滑之性,增强补肝肾作用。

多用于肝肾阴虚,头晕耳鸣,须发早白,目暗不明。

女贞子古今文献记载多以炮制品入药。本文在查阅

女贞子古今医药文献的基础上,对女贞子炮制的历

史沿革进行归纳分析,以探讨女贞子的炮制意图与

原理,为现代女贞子饮片炮制工艺规范及质量标准

研究提供借鉴。

1 女贞子历代炮制方法概况

1.1 女贞子的古代炮制方法

女贞子始载于5神农本草经6,列为上品,名为女

贞实[2]。女贞子的炮制始见于宋#5疮疡经验全

书6,为/饭上蒸0[3]。古代对女贞子的炮制方法主

要有去皮、去梗叶、研末、蒸制、酒制、药汁制、酒蜜

制、盐制、焙制等。

1.1.1 净制主要有去皮、去梗叶等。女贞子净制

始见于明代,明#5本草蒙筌6始载/衣皮将布袋

净0[4],此后有/去梗叶,,布袋擦去皮0(明#5本草

纲目6)[5]、/去粗皮0(明#5炮炙大法6)[6]、/去皮0

(明#5先醒斋医学广笔记6)[7]、/布袋浸蒸去皮0

(明#5(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6)[8]、/洗去衣皮0

(清#5得配本草6)[9]等记载。

1.1.2 切制女贞子为细小果实类药材,历代文献

对其切制所提甚少,仅有/研末0(明#5本草蒙

筌6)[4]、/净末0(明#5先醒斋医学广笔记6[7]及/为

末0(清#5得配本草6)[9]的记载。

1.1.3 炮制主要有蒸制、酒制、药汁制、酒蜜制、

盐制、焙制等,以酒制法居多。

女贞子的炮制始于宋代,宋#5疮疡经验全书6载

/饭上蒸0[3],这是最初的单纯蒸制方法。在临床实

践中很快发展出各种辅料制法。酒制法主要有酒

蒸、酒浸、酒炒等。明#5神农本草经疏6:/酒浸一日, 蒸透晒干0[10]。明#5先醒斋医学广笔记6:/酒拌,九

蒸九晒0[7]。明#5本草通玄6:/酒浸,蒸晒0[11]。明# 5(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6:/布袋浸蒸去皮,酒浸一

宿0[8]。清#5本草述6:/酒浸一宿,蒸熟0[12]。清#

5本草备要6:/酒蒸0[13]。清#5得配本草6:/酒拌

蒸0[9]。清#5本草求真6:/酒浸蒸润0[14]。清#5医宗说约6:/酒浸晒干0[15]。清#5本草述6:/酒浸一宿,

晒干0[12]。明#5本草汇言6:/酒浸,晒干微炒0[16]。药汁制有旱莲草、地黄制,黑豆制,白芥、车前制等。

明#5本草蒙筌6载:/黑实遇冬至采收,衣皮将布袋

净。酒浸一宿,日曝待干。研末为丸,用旱莲草熬膏

合妙;捣碎浸酒,同生地黄投罐煮良0[4]。明#5本草

纲目6曰:/女贞实去梗叶,酒浸一日夜,布袋擦去皮,

晒干为末。待旱莲草出,多取数石捣汁熬浓,和丸梧

子大0[5]。明#5炮炙大法6载:/酒拌黑豆同蒸九

次0[6]。明#5先醒斋医学广笔记6载:/同黑豆九蒸

九晒0、/女贞实(一斗)如法去皮,每斗用马料黑豆

(一斗),拣净,淘洗晒干,同蒸透,九蒸九晒0[7]。

清#5本草纲目拾遗6载:/以白芥、车前水浸干

用0[17]。此外,尚有蜜蒸,酒蜜蒸,焙制,盐制等方

法。明#5审视瑶函6记载:/蜜水拌九蒸九晒0,/陈酒

共蜜拌蒸七次,晒七日,露七日,焙干0[18]。清#5医

方集解6:/蜜酒拌蒸,过一夜,粗袋擦去皮0[19]。清#

5得配本草6:/淡盐水拌炒0[9]。

1.2 女贞子的现代炮制方法

现代对女贞子的炮制方法主要有去梗叶、洗净、

酒蒸、酒炖、盐炙、醋蒸等,以酒蒸和酒炖法应用居多。

5中国药典62005年版和5全国中药炮制规范6

1988年版均收有女贞子和酒女贞子两种炮制

品[1,20]。5中国药典62005年版女贞子饮片的炮制

方法如下:生女贞子为/除去杂质,洗净,干燥0;酒女

贞子为/取净女贞子,照酒炖法或酒蒸法炖至酒吸尽

或蒸透0[1]。5全国中药炮制规范61988年版女贞子的炮制方法为:女贞子为/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梗

叶,洗净,干燥0;酒女贞子为/取净女贞子,用黄酒拌

匀,稍闷后置蒸罐内密封,隔水炖或置适宜容器内蒸

至酒被吸尽,色泽黑润时,取出干燥。每女贞子

100 kg,用黄酒20 kg0[20]。从以上可以看出,目前

5中国药典6和5全国中药炮制规范6中酒女贞子的炮

制工艺仍不统一,对女贞子酒炖和酒蒸的时间也未

作明确规定。

目前各地中药炮制规范中酒女贞子的炮制工艺

主要有酒蒸和酒炖两种,但酒炖和酒蒸时间除少数

地区有规定外,多数地区无明确规定,即使有规定

者,酒炖或酒蒸时间也不相同。5山东省中药材炮制

规范6规定:/先将净女贞子用黄酒拌匀,闷润至黄酒

被吸尽,放笼屉内,先用武火加热,待圆气后改用文

火,蒸至色泽黑润时(约4 h),取出,摊晾至外皮微

干,再将原汁拌入,吸尽,干燥0[21]。5江苏省中药饮

片炮制规范6规定:/取净女贞子加黄酒拌匀,闷润,

待酒吸尽,蒸6 h,焖12 h,至黑色,取出,干燥0[22]。

5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6规定:/取原药,除去杂质及

果柄,洗净,干燥,筛去灰屑,用黄酒拌匀,稍闷,待酒

吸尽,置蒸笼内蒸2 ~ 4 h,焖2 ~ 4 h,取出,干

燥0[23]。5河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6规定:/取净女贞子与黄酒拌匀,闷润至酒尽时,置蒸笼内,蒸4~

8 h,取出,干燥0[24]。5湖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6规定:/拣去杂质,抢水洗净,捞出,晒干,用白酒拌匀,

待酒吸尽,蒸2~4 h,取出,晒干或烘干。每女贞子

100 kg,用白酒10 kg0[25]。北京市中药炮制规范规定:加黄酒拌匀,闷2~4 h,隔水炖12~24 h至透。

天津市、黑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均规定:加黄酒拌匀,置罐内,密闭,隔水炖约6 h至酒吸尽。

此外,我国一些地方尚采用单蒸、醋制、盐炒、盐

水蒸等方法。其炮制方法如下:单蒸为/将原药除去

杂质、泥屑及梗,淘净,沥干,置蒸笼内蒸4 h(以上气

后算起),取出,干燥0[26];醋制为/取女贞子加醋拌

匀,蒸上气后,晒干0;盐炒为/取女贞子加盐水炒干,

每女贞子100 kg,用盐0.6 kg,水10 kg0;盐水蒸为

/取女贞子加盐水拌匀,蒸1 h0[27]。

2 女贞子的炮制作用

关于女贞子的炮制作用,历代文献记载较少。

明#5本草品汇精要6有/浸酒,去风血补益0的记

载[28]。明#5本草纲目6认为:女贞子用酒、旱莲草制可/变白发为黑色,强腰膝,起阴气0[9]。明#5先醒

斋医学广笔记6有:/酒拌,九蒸九晒,乌须明目0;/同

黑豆九蒸九晒,治痘后病目,兼治血热病目,黑豆活

血解毒,可稀痘疮,二味合制,相得益彰0[7]。清#

5本草述6载:/蒸女贞实,先将上好老酒浸一宿,次日

用黑豆蒸,如此者九,以其性寒故也0[12]。认为女贞

子酒浸后加黑豆蒸可缓和其寒性。现代一般认为,

女贞子经酒制后可缓和其寒滑之性,增强补肝肾作用。

3 小结

3.1 女贞子炮制始载宋5疮疡经验全书6,为/饭上

蒸0。历代应用的炮制方法包括净制、切制和炮炙。

净制主要有/去皮0,/洗去衣皮0。切制有/为末0。

历代的炮制方法主要为酒蒸和酒炖法,尚有药汁制、

酒浸、酒炒、蜜蒸、酒蜜蒸、焙制、盐制等方法。这些

炮制方法主要是在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现代女贞

子的炮制基本继承了古代炮制方法,以净制后生用、

酒蒸和酒炖为主。

3.2 关于女贞子的炮制作用,历代文献记载较少,

仅有酒浸、酒蒸、酒黑豆蒸的炮制作用论述,而对蜜

蒸、酒蜜蒸、醋制、盐制、焙制等的炮制作用未见记

载,有待进一步研究。

3.3 5中国药典62005年版一部收载的女贞子饮片

炮制规格有女贞子和酒女贞子,但对炮制时的工艺

条件及饮片的质量标准均无明确规定,缺乏客观的

工艺参数,因而造成各地炮制品质量相差很大。目

前酒女贞子的炮制工艺各地仍不统一。应通过系统

研究,使女贞子饮片炮制工艺规范、质量标准得到科

学统一。

[参考文献]

[1]卫生部药典委员会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1.

[2]魏#吴普等述,清#黄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58.

[3]宋#窦汉卿辑.疮疡经验全书[M].清康熙五十六年浩然楼本#卷之十,6.

[4]明#陈嘉谟.本草蒙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22.

[5]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893.

[6]明#缪希雍.炮炙大法[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23.

[7]明#缪希雍.缪希雍医学全书#先醒斋医学广笔记[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724,712,692.

[8]明#李中梓.李中梓医学全书#(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20.

[9]清#严西亭,施澹宁.得配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9:184.

[10]明#缪希雍.缪希雍医学全书#神农本草经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23.

[11]清#李中梓.李中梓医学全书#本草通玄[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26.

[12]清#刘若金.本草述[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5:572, 571.

[13]清#汪昂.本草备要[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126.

[14]清#黄宫绣.本草求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7.

[15]清#蒋示吉.医宗说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38.

[16]明#倪朱谟.本草汇言[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404.

[17]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63.

[18]明#傅仁宇.审视瑶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86, 212.

[19]清#汪昂.医方集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6.

[20]中华人民共和国药政管理局.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18.

[21]山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山东省中药炮制规范(2002年版) [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3:152.

[22]江苏省卫生局.江苏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1980年版)[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261.

[23]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1985年版)[M].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68.

[24]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局.河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M].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1974:144.

[25]湖南省卫生厅.湖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1983年版)[M].长

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10.

[26]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1980年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05.

[27]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合编.中药炮制经验集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29.

[28]明#太医院刘文泰等篆修.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华夏出版

制川乌

·27· 制川乌 Zhichuanwu RADIX ACONITI PRAEPARATA 本品为川乌的炮制加工品。 【制法】取川乌,大小个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小时(或蒸6~8小时)至取大个及实心者切开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切片,干燥。 【性状】本品为不规则或长三角形的片。表面黑褐色或黄褐色,有灰棕色形成层环纹。体轻,质脆,断面有光泽。气微,微有麻舌感。 【鉴别】照川乌项下的〔鉴别〕(3)项试验,显相同的结果。 【检查】酯型生物碱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乌头碱对照品20mg,置10ml量瓶中,用无水乙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0.25ml、0.50ml、1.0ml、1.5ml、2.0ml、2.5ml,分别置25ml 量瓶中,均加无水乙醇使成2.5ml,各精密加入碱性盐酸羟胺试液1.5ml,摇匀,在60~65℃水浴中保温10分钟,放冷,加高氯酸铁试液13ml,摇匀,放置5分钟,精密加入高氯酸试液8ml,用高氯酸铁试液稀释至刻度,摇匀,放置15分钟,以相应试剂为空白,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V A)在520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测定法取本品粗粉约10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加乙醚50ml与氨试液4ml,密塞,摇匀,放置过夜,滤过,药渣加乙醚50ml,连续振摇1小时,滤过,药渣再用乙醚洗涤3~4次,每次15ml,滤过,洗液与滤液合并,低温蒸干。残渣加三氯甲烷2ml使溶解,转入分液漏斗中,用三氯甲烷3m1分次洗涤容器,洗液并入分液漏斗中,用0.05mol/L硫酸溶液提取3次,每次5ml,酸液依次用同一三氯甲烷10ml振摇洗涤,合并酸液,加氨试液调节pH值至9,再用三氯甲烷提取3次,每次10ml,三氯甲烷液依次用同-水20ml振摇洗涤,合并三氯甲烷液,低温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适量使溶解,转入5ml量瓶中,用无水乙醇分次洗涤容器,洗涤液并入量瓶中,再加无水乙醇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上述溶液及无水乙醇空白溶液各2.5ml,分别置25ml量瓶中,照标准曲线的制备项下的方法,自“各精密加入碱性盐酸羟胺试液1.5ml”起,依法测定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读出供试品溶液中酯型生物碱的重量(μg),计算,即得。 本品含酯型生物碱以乌头碱(C34H47NO11)计,不得过0.15%。 【含量测定】取本品中粉10g,精密称定,照酯型生物碱测定法项下的方法,自“加乙醚50ml”起至“洗液与滤液合并,低温蒸干”,用乙醚-三氯甲烷(3:1)的混合液代替乙醚。残渣加混合液5ml使溶解并蒸干,再加乙醇5ml使溶解,精密加入硫酸滴定液(0.01mol/L)15ml、水15ml与甲基红指示液3滴,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02mol/L)滴定至黄色。每1ml硫酸滴定液(0.01mol/L)相当于12.9mg的乌头碱(C34H47NO11)。 本品含生物碱以乌头碱(C34H47NO11)计,不得少于0.20%。 【性味与归经】辛、苦、热;有毒。归心、肝、肾、脾经。 【功能与主治】同川乌。 【用法与用量】1.5~3g。宜先煎、久煎。 【注意】孕妇慎用;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中药炮制 开卷

中药炮制 一、名词解释 1.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 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炮制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和主药起到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影响主药理化 性质等作用。 3.生理灰分:将干净而又无任何杂质的炮制品加高热灰化所得的灰分。 4.饮片: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统称为饮片。 5.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深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 制方法称为炙法。 6.看水性:药材在水处理过程中,要检查其软化程度是否复合其切制要求,习称看水性。 7.泛油:又称走油。是指含有挥发油、脂肪油的药物,在一定温度、湿度的情况下,造成油脂外溢, 质地返软、发粘、颜色变浑,并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8.炒炭存性:是指炒炭药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 叶、草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辨别药物原形。 9.燀法:将降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间,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 10.复制法:将净选后的药物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规定操作程序反复炮制的方法。 11.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药,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 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反复研磨,从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 二、填空题 1. 中药炮制的基本工序是净制、切制、炮炙。 2. 性和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肘,一方面可以通过配伍的方法,另一方面可用炮制的方法来转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和味。 3. 炒法(根据操作及加辅料与否)有清炒法(单炒法)、加辅料炒法(合炒法);根据所用辅料 5. 在炮制所用辅料中,具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作用的是甘草汁; 具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作用的是生姜汁;具有引药人肝、理气、散瘀止痛作用的是醋。 6. 麻黄茎发汗解表,根止汗,故要分开入药。 7. 炉甘石原来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煅后变为氧化锌。 8. 一般中药炮制品的水分宜控制在7%—13% 。

青皮的炮制方法历史沿革研究

青皮的炮制方法历史沿革研究 目的:总结青皮的炮制历史沿革,为青皮的炮制方法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查阅与中药炮制有关的古今书籍,对其中与青皮有关的炮制方法进行整理归纳。结果与结论:青皮古代炮制方法有净制、切制、不加辅料炮制和加辅料炮制等方法。其中不加辅料炮制包括炒、烧、焙、蒸、炙、炮等6种;加辅料炮制又分为单一辅料炮制和多种辅料炮制,而辅料又可分为面、蜜、酒、麸、醋、盐、斑蝥、水蛭、马尿、巴豆等。现代常用的炮制方法有青皮(净制)、醋青皮、麸炒青皮、制炭、烤制5种,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清炒、醋炒或麸炒3种上,建议增加对其他炮制品的研究,丰富临方炮制品种。 关键词青皮;炮制;历史沿革 青皮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5-6月收集自落的幼果,晒干,习称“个青皮”;7-8月采收未成熟的果实,在果皮上纵剖成四瓣至基部,除尽瓤瓣,晒干,习称“四花青皮[1]。青皮味苦、辛,性温,无毒,归肝、胆、胃经,具有疏肝破气、消积化滞之效,临床用于胸胁胀痛、疝气、乳核、乳痈、食积腹痛等症[2]。现有资料表明,古代文献对青皮炮制记载始于唐代。在查阅书籍时,由于《中药炮制品古今演变评述》[3]一书对青皮的炮制描述较为详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便以此书作为线索进行论述。笔者在系统查阅青皮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对青皮炮制历史沿革进行综述,为今后青皮炮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1 青皮古代炮制方法(1840年之前) 古代有很多方法对青皮进行炮制,其中以醋制青皮为主。经查阅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1 净制 指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位以及分离药用部位的操作过程[4]。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提出“去白”[5]。宋《博济方》提出“汤去瓤”[6]。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提出“磨去瓤”[7]。即将药材没有药用价值的部分除去。 1.2 切制 指经净制过的中药材软化,并制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的过程[4]。宋《博济方》提出“细切”[6]。宋《圣济总录》也提出过此法。宋《全生指迷方》云:“白马尿浸三日,令软透,切,三十个”[8]。明《普济方》有同样记载。宋《传信适用方》云:“一斤汤浸三日,换水候苦味去尽,然后去瓤切作指面大方片子”[9]。明《奇效良方》沿用此法。宋《类编朱氏集验医方》提出“剉大块”[10]。元《卫生宝鉴》提出“捣细用”[11]。明《本草品汇精要》提出“去瓤,剉碎用”[12]。明《本草原始》提出“以汤浸去瓤切片”[13]。切制有利于炮制,将药材的有效成分煎出。

不同炮制方法对女贞子主要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影响

不同炮制方法对女贞子主要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女贞子主要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影响。方法:对女贞子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炮制,对比其炮制后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及药理作用的 变化。结果:不同的炮制方法对女贞子的有效成分(主要为齐墩果酸、甘露醇、 酪醇、多糖、氨基酸等)的含量和作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炮制女贞子 时应当根据用途选择炮制方法,本文能够为临床及药物研发、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不同炮制方法;女贞子;有效成分;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6-0369-02 女贞子为木犀科植物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的干燥成熟果实。《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记载:其性味与归经为“甘、苦、凉。归肝、肾经。”其功能与 主治为“滋补肝肾,明目乌发。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目睛不明,内热消渴,骨蒸潮热。”通常临床用药均采用炮制品,但是不同的炮制方法是否会对女贞子有效成分的含量和药理作用产生影响一直以来都是临床用药 中的棘手问题,本文结合女贞子近年来研究成果针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1.女贞子炮制方法 据文献记载,古代对女贞子的炮制方法主要有去皮、去梗叶、研末、蒸制、 酒制、药汁制、酒蜜制、盐制、焙制等。现代对女贞子的炮制方法主要有净制 (去梗叶、洗净)、单蒸、沸水烫、酒蒸、酒炖、盐炙、醋蒸等,全国除河南等 省份允许净制后生品入药外,其余全部要求炮制品入药,炮制方法以酒蒸和酒炖 法应用居多。《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规定:女贞子的采收加工为:“冬 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枝叶,稍蒸或置沸水中略烫后,干燥,或直接干燥。”加工后即为女贞子饮片,炮制品仅载入一种,即酒女贞子,其炮制方法为:“取净女贞子,照酒炖法或酒蒸法炖至酒吸尽或蒸透。”[1] 2.女贞子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女贞子果实含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甘露醇、葡萄糖、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及亚麻酸。果皮含熊果酸(Ursolic acid)、齐墩果酸、乙酰齐墩果酸(Acetyloleanolic acid)。种子含脂肪油14.9%,油中棕榈酸与硬脂酸为19.5%、 油酸及亚麻酸等为80.5%。女贞子中尚含铜、锌、铁、锰等微量元素。其中临床 用药时起主要药理作用的成分为齐墩果酸、甘露醇、酪醇、多糖和部分氨基酸。 3.不同炮制方法对女贞子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3.1以齐墩果酸为测定指标 女贞子中最主要的有效成分是齐墩果酸,根据李炯林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薄 层扫描定量法下,现有的主要女贞子炮制品种类中齐墩果酸含量大小如下:焙制 品<盐水蒸品<盐炒品<醋蒸品<酒蒸品<生品<酒炖品。而且根据数字统计后 发现,除了焙制品外,其余几种炮制品的齐墩果酸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 3.2 以甘露醇为测定指标 女贞子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泻下作用,主要是由于其含有甘露醇。鲁清月对 不同女贞子炮制品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在女贞子生品、单蒸品、黄酒蒸品中甘 露醇的含量在3.712-3.816%之间,而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 3.3 以酪醇和多糖为测定指标 女贞子中的酪醇和多糖通常是临床中对人体免疫功能和体质改善的重要成分,

半夏炮制前后的去毒机理研究现状

半夏炮制前后的去毒机理研究现状 目的:查阅整理关于半夏毒性成分研究的文献资料,为半夏的毒性成分的确定和研究作进一步探讨,和炮制前后半夏的成分变化做文献综合整理。 摘要:对半夏的毒性成分研究和炮制机理现状作一概述.生半夏的毒性主要表现在对多种黏膜的刺激性,这种刺激性是半夏炮制前后毒性比较的一个指标.而从生半夏中提取分离得到的纯草酸钙针晶具有强烈的刺激性作用,其不溶于水和各种有机溶剂,但能够溶于酸、碱性溶液,炮制辅料白矾和石灰水则分别呈一定的酸、碱性,因此提出从草酸钙针晶被破坏的角度解释半夏炮制解毒的机理,大量文献资料指出,半夏的刺激性毒性与药理毒性可能与草酸钙针晶和黑尿酸有关,但具体毒性成分不明确,对草酸钙针晶和黑尿酸的含量测定方法不明确,本文对已发表的大量文献报告和图书进行了查阅和整理,对半夏的毒性作用变化和成分含量变化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总结,为半夏的毒性成分变化的研究和确定做进一步的探讨,便于今后对半夏的研究做借鉴。 关键词:半夏,炮制作用,草酸钙针晶,黑尿酸,毒性作用 一、半夏毒性成分的研究历程 国家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也有专题对半夏进行了研究,但对其炮制减毒的机理研究一直进展不大,其瓶颈问题就是刺激性成分和产生辛辣味的成分没有明确[6 虽然对半夏毒性的认识由来已久,但其对导致毒性的具体成分却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有认为其所含有的药理作用与毒芹碱(coniine)、烟碱(nicotine)相似的生物碱、类似原白头翁素(Dmtoanemonin)的对皮肤及黏膜有刺激性的物质是使生半夏产生刺激性的主要成分㈨,半夏的刺激性作用还被认为与其所含有的刺激性苷及苷元高龙胆酸有密切的关系、[21]认为半夏的毒性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多为不能单独被水漂、姜浸等所破坏的甾醇类、辛辣醇和生物碱㈤。 吴皓等[9]用半夏粉末混悬液腹腔注射可使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液中炎症介质PGE,含量增加,组胺含量下降,认为半夏的刺激性作用类似于炎症反应。 目前关于半夏中刺激性成分的观点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 1.1.行家兔眼刺激性的实验研究,确证了生半夏的刺激性来自于半夏中所含有的特殊晶形 的草酸钙针晶㈨。 1.2.在上世纪50年代末,日本学者chizuHasegawa首次报道了半夏中含有 对黏膜有强烈刺激性和辛辣味的成分为2,5一二羟基苯乙酸(尿黑酸,homogentisicaeid)及其葡萄糖苷,并认为苷的刺激性比游离酸强㈨; 1.3.60年代末,Masak0suzuki从半夏中分离得到了约O.ool8%的3, 4一二羟基苯甲醛(原儿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并认为其葡萄糖苷是半夏辣味的本质㈣ 二、半夏中草酸钙针晶炮制前后的变化及毒性作用 1.1草酸钙针晶的毒理作用 显微观察这些针晶在两端呈现出很尖锐的针尖形状,他们渗入到舌头和咽喉的组织中并引起短暂的组织坏死[31]。报道还认为摄入天南星科中的某些植物,由于含有草酸钙针晶,都会引起黏膜的强烈刺激,导致舌头、嘴唇和上腭的肿胀㈨。这些都与半夏的刺激性毒性作用极其相似。半夏的针晶具有两条纵向的沟槽,刺激性作用的产生与这种外形特殊的针晶有关:某种毒性物质隐藏在针晶的“纵沟”内或者附近区域,晶体刺破黏膜后毒性物质与组织接触,从而引起刺激疼痛感。在含晶异细胞内新发现的一种不溶性蛋白质可能是半夏的刺激性成分,半夏的三种炮制方法都能够破坏这种蛋白质,因而炮制后刺激性消失。[2] 1.2草酸钙针晶的炮制前后变化及研究现状

中药炮制学-名词解释(小抄)

“炒炭存性”是指炒炭药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 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 花、叶、草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辨别药物原形,如 槐花、菊花、侧柏叶、荆芥之类。 败片:在中药饮片切制过程中所有不符合规格, 片型标准的饮片.包括连刀片,掉片与炸心片, 皱纹片. 变色:药物的固有颜色发生了变化,或变为其 它颜色,或失去原来颜色。 燀法: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间,取出,分 离种皮的方法称为燀法。 燀法: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问,取出,分 离种皮的方法。 炒法:将净制或切制过的药物,筛去灰屑,大 小分档,置炒制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 不同火力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使之达到一定 程度的炮制方法。 煅淬法:将药物高温有氧条件下煅烧至红透后, 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称 煅淬。 煅法: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 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 对抗: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 有特殊气味的药物同贮而起到抑制虫蛀,霉变的 方法。 发酵法: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 和湿度条件下,由于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 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 发芽法:将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 一定的温度或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方法 称为发芽法。 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对主 药可起协调作用,或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 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 复制法:将净选后的药物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 按规定操作程序,反复炮制的方法,称为复制法 烘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用文火直接或 间接加热,使之充分干燥的方法,称为烘焙法。 火候:指药物加热炒制时火力大小的运用,加热 时间的长短及药物在受热过程中内外出现的变化 特征的综合概括。 火力:指火的大小或温度的高低。有文火,中火,武火等 加辅料炒法: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固体辅料 同炒的方法。 净选加工:中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前,均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位、杂 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纯 度标准的方法。 酒制升提:临床上常用的一些苦寒药,其行沉降, 冲用于清中下焦湿热,如黄芩、黄柏、黄连、大黄等。经酒制后,缓和苦寒之性,借酒上行之力,引 药上行,酒炒后清上焦邪热,故有此说 酒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 拌炒的方法称为酒炙法。多用黄酒。 看水性:药材在水处理过程中,要检查其软化程 度是否符合切制要求,习称看水性,常用检查法有: 弯曲法、指掐法、穿刺法、手捏法、刀切或 折断法。 扣锅煅法: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 方法称扣锅煅法,又称密闭煅、闷煅、暗煅。 芦头药物的根头,根茎,残基,茎基,叶基等 部位. 明煅法药物煅制时,不隔绝空气的方法称明煅 法,又称直火煅法。 泡法:将药材用清水泡一段时间,使其吸八适量 水分的方法。质坚的药材如木香,乌药,天花粉, 泽泻. 抢水洗快速洗涤药材,缩短药材与水的接触 时间,以免损失药效。 翘片:指饮片边缘卷曲而不平整,系药材软化时, 内部含水太多所致,又称“伤水” 切制:将净选后的药材进行软化,切成一定规 格的片、丝、块段的炮制工艺。 青黛拌:将药物湿润后,加入定量的青黛细粉拌匀,晾干。如青黛拌灯心草,有清热凉肝的作用.去皮壳:指树皮类药材去除其栓皮,根及根茎类 药材去除其根皮,果实、种子类药材去除果皮或 种皮等。 去心:指去除根的木质部和枯朽部分、种子的胚 芽等。 去油制霜法:药物经过适当加热去油制成松散 粉末的方法。 润法:把泡洗淋过的药材,用适当器具盛装或 堆积于润药台上,以湿物遮盖或继续喷洒适量清 水,保持湿润状态,使药材外部的水分徐徐渗透 到药物组织内部,达到内外湿度一致,利于切制。(浸润,伏润,露润 ) 杀酶保苷:在含苷类药材的细胞中,含有可水解 这种苷类成分的酶,若长期存放,或加工方法不当,在适宜的条件下,酶便可分解其所含的苷类成分, 从而使有效成分减少,甚至破坏影响药材 质量。所以含苷类药材常用炒烘蒸煮的方法炮 制,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达到炮制目的 渗析制霜法:药物与物料经过加工析出细小结 晶的方法。 升华制霜法:药物经过高温加工处理,升华成 结晶或细粉的方法,称为升华制霜法。 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药,利用粗细粉末 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 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粉末的方法, 称为水飞法。 提净法:某些矿物药,特别是一些可溶性无机盐 类药物,经过溶解,过滤,除净杂质后,再进行重结晶,以进一步提纯药物。 煨法: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中,或将药物置于加热的麦麸中,或将药物铺摊吸油纸上,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质.相恶为制: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麸炒枳实。 相反为制:用药性相对王的辅料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性。例如:酒制大黄 相畏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例如:生姜制半夏 相资为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 增强药效,例如盐水制知母 心根类药材的木质部或种子的胚芽。 饮片古称咀片,广义: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狭义:为调配处方而切制成的片状药物。 油片:药材或饮片的表面有油分或粘液质渗出的现象.系药材软化时,吸水量太过,或环境温度过高所致。 蒸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辅料装入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至一定程度的方法。 制霜法: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粉末或析出细小结晶或升华,煎熬成粉渣的方法. 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理论、中药药性及调剂、制剂的不同需求,对天然的中药材进行特殊加工制作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应用-挂学科。 朱砂拌:将药物湿润后,加入定量的朱砂细粉拌匀,晾干。如朱砂拌茯苓,以增强宁心安神的作用。 煮法 : 将净选后的药物加辅料或不加辅料放入锅 内(固体辅料需先捣碎),加适量清水同煮的方法称为煮法。 虫蛀:中药及其炮制品被蛀蚀的现象。 发霉:中药受潮后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其表面或内部寄生或繁殖了霉菌。 泛油(又称走油):指含挥发油、油脂、糖类成分的中药饮片,在一定温度和间湿度情况下,其表面出现油状物质、质地变软、发黏、色泽变深、发出油败气味等现象。 变色:指中药饮片固有的色泽发生了变化。 气味散失:指药物固有气味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或贮存日久使气味散失或变淡。 风化:指某些含结晶水的矿物药,因与干燥空气接触,日久逐渐脱水而变成粉末状态。 潮解:某些盐类中药吸收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并在湿热气候影响下,其外部慢慢溶化成液体状态。 粘连:指某些熔点较低的固体树脂类和胶类中药,受潮后黏结成块。 腐烂:指鲜活中药,在一定温度、湿度下,微生物生长繁殖,引起发热,导致腐烂。 自燃:指质地轻薄松散的植物药材,如红花、艾叶等和一些含油脂高的细小种子类药材如车前子、葶苈子、柏子仁等,由于本身干燥不适度,或在包装堆码前吸潮,在紧实状态中细胞代谢产生的热量不能散发,当温度积聚到67 度以上时,热量便能以中心一下冲出垛外,轻者起烟,重者起火。

中药炮制学试题及答案

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中药炮制学试题(A卷) 一、填空题(每空分,共10分) 1.中医用药的特点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山楂经炒后对胃的刺激性降低,主要是破坏了部分_________。 3.炮制辅料分为两大类,即_______和_______。 4. 茯苓可用_______拌衣。 5.炒炭应掌握的原则____________。 6. 马钱子常用的炮制方法是________,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 7.酒炙法中,一般每100kg药物用黄酒_____kg。 二、单项选择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分,共15分。 1. 中药炮制的历史可追溯到() A.汉代B.秦代C.周代D.原始社会 2. 提出雷公炮炙十七法的是() A.雷敩B.陶弘景C.缪希雍D.陈嘉谟 3. 大黄酒炙属于下列何种制法() A.相资为制B.相反为制C.相畏为制D.相恶为制 4. 含甙类的中药,一般不用那种辅料处理() A.酒B.醋C.盐D.姜E.蜜 5. 米炒斑蝥的主要目的是() A.降低药物毒性B.缓和药物性能C.提高成分浸出D.矫臭矫味 6. 白芍切片后曝晒呈() A.红色B.绿色C.黑褐色D.黄棕色 7. 具有通血脉、行药势、散寒、矫味矫臭作用的辅料是() A.醋B.生姜汁C.酒D.甘草汁 8. 教材采用的分类方法是() A.三类分类法B.五类分类法 C.工艺与辅料相结合的分类法D.以药用部位来源属性分类法 9. 清沙王不留行应炒至() A. 外表黄白色,稍具斑点B.外表深黄色,具香气 C.外表焦黄色或焦褐色D.爆裂成小白花 10. 蛤粉炒法适用的药物是() A.胶类药材B.动物类药材C.树脂类药材D.矿物类药材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共20分。 1. 中药炮制的专着有() A.雷公炮炙论B.神农本草经C.炮炙大法D.本草蒙荃E.修事指南 2. 中药炮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A.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B.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研究C.炮制方法研究D.饮片质量标准研究E.提取分离方法研究

7036半夏炮制工艺规程

半夏炮制工艺规程

目录 1.目的 (3) 2.适用范围 (3) 3.引用标准 (3) 4.职责 (3) 5.产品概述 (3) 6.工艺流程图 (4) 7.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 (5) 8.工艺卫生 (7) 9.质量监控 (7) 10.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包装材料的质量标准 (8) 11.技术安全、工业卫生、及劳动保护 (8) 12.操作工时与生产周期 (9) 13.劳动组合与岗位定员 (9) 14.设备一览表及主要设备生产能力 (9) 15.原材料、能源消耗定额和技术经济指标 (9) 16.物料平衡的计算 (10) 17.常用理化常数、换算表 (10)

1目的 本工艺规程规定了半夏生产全过程的工艺技术、质量、物耗、安全、工艺卫生、环境保护等内容。 2适用范围 本工艺规程适用于半夏生产的全过程,是各部门共同遵循的技术准则。 3引用标准 《中国药典》2010年版 《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二00二年版 4职责 编写:车间主管 汇审:生产部和质量部及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 批准:总经理 执行:各级生产质量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 监督管理:质量部QA人员、生产管理人员 5产品概述 5.1产品名称:半夏 5.2汉语拼音Banxia 5.3拉丁名RHIZOMA PINELLIAE 5.4处方名称: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 5.5来源: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e (Thunb.) Breit. 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 5.6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5.7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 5.8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剌喉. 5.9商品名 半夏,以个大、形圆、色白、皮净、干燥、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川乌解毒

川乌解毒的研究进展 摘要:川乌的化学成分中含有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单酯型二萜类生物碱和其他生物碱,其中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是川乌中的主要毒性成分。对川乌进行炮制,可以降低其毒性,保证其能充分发挥良好的镇痛、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 关键词:川乌解毒研究进展 川乌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母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其味苦、辛,大热,有大毒,功能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行淤止痛[1]。研究表明川乌具有良好的镇痛、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但因其毒性大,临床上常因用药不当而造成中毒甚至死亡。现代对川乌的毒性和解毒方面做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十年川乌解毒方面的实验研究进展和动态,旨为川乌今后更深入的研究以及更安全有效应用于临床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川乌的毒性研究 川乌对健康动物毒性研究相对较多,而川乌对病证动物模型的毒性研究较少。由于乌头类有毒中药的安全性研究中大量实验已证明,乌头类中药水煎液对疾病模型动物产生的毒性效应与健康动物有差异[2]。有实验通过设定7个煎煮时间点和给药剂量,引入均匀设计法,研究川乌水煎液对痹证动物模型的长期毒性的影响。模型对照组和各给药组于复制痹证动物模型后,按组给药30 d。观测动物生长发育、血液学、血液生化学、脏器系数、病理组织学变化及停药15d后上述指标的变化。将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煎煮30min,给药剂量为临床用量120倍时,川乌水煎液对痹证动物产生的毒性最大,但同时药效最佳[3]。张少华等[4]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方法,以川乌与防己配伍前后的水煎液分别给小鼠灌胃,观察防己对川乌急性毒性实验的影响。结果说明,防己与川乌配伍能降低川乌的毒性;但是腹腔注射未出现上述结果。 2.川乌的解毒研究 川乌主要含有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川乌碱甲乙,塔拉第胺,杰斯乌头碱,异翠雀花碱、脂乌头碱、脂次乌头碱、脂中乌头碱等。历代本草均标明其有剧毒。其去毒的方法有水漂、火制、蒸煮及用辅料去毒等。文献记载川乌的炮制法有70余种,医家都十分重视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并为适应临床应用而改进和创造许多新的方法来炮制药材,以达到减毒和增效的目的。 川乌炮制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毒性。去毒机制为:川乌的有毒成分为乌头生物碱类,其中双酯型乌头碱毒性最强,苯甲酰单酯型乌头碱毒性较小,乌头原胺类毒性很弱,几乎无毒性。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性质不稳定,易被水解,其C8位上的乙酰基水解时失去一分子醋酸,得到相应的苯甲酰单酯型乌头碱,若继续水解,C14位上的苯甲酰单酯碱和乌头原碱的毒性较小,从而达到“解毒”的目的。在炮制工艺中,加水、加热处理(包括干热法、湿热法),或蒸法,或煮法都能促进水解反应,使剧毒的双酯型乌头碱分解而“去毒”。药效学镇痛作用研究结果认为,炮制后由于双酯型乌头碱类成分的分解破坏而使其毒性降低,但其镇痛作用的生物活性仍然作用明显,大致与生品相近。 川乌的炮制原理决定了炮制工艺研究始终围绕着“水”和“热”两个要素而进行,其目的都是通过水和(或)加热的方法来促进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从而降低其毒性,用水浸、漂、泡等方法处理乌头,可将毒性强的乌头碱水解成毒性小的苯甲酰单酯型乌头碱和乌头原碱而解毒。但此种减毒方法,后两种的生物碱随水流失较多。乌头经炮制后,生物碱平均含量减少78%---82%,其损失程度,随原药材体积的大小,质地的坚硬程度,以及浸泡的时间、温度、加水量的多少和换水次数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为了避免成分过分流失,有人采用干热

中药炮制学

中药炮制学 一总论 1.中药炮制:根据中医中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性质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又称炮炙、修事、修治、修合、合和、修制 2.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3.中药炮制基本任务:逐步搞清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订质量标准,提高饮片质量,提高中医临床医疗效果。 4.中药炮制的起源:A.源自应用中药的实践 B.火促进了炮制技术的形成 C.酒的发明丰富了中药炮制技术 5.“炮”字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制”更广泛地代表了各种加工制作技术。 6.“五十二病方”:春秋战国,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 7.“黄帝内经”:战国至秦汉,记载了“治半夏”,“燔制左角发”血余炭等。最早出现炭药。 8.“神农本草经”:汉。 9.“雷公炮制论”:第一部炮制专著,雷敩(同效),南北朝 10.“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口父咀”出现 11.“新修本草”:唐,收载了很多炮制方法,如煨、燔、作檗、作豉、作大豆黄卷等。 1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宋政府制订,有专章讨论炮制技术,将炮制列为法定的制药技术,对保证药品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 13.“汤液本草”:金元时期 14.“本草蒙鉴”:明代,陈家漠。提出炮制总则,及火制、水制、水火共制的分类方法,归纳了敷料的炮制作用。 15.“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记载有“修治”。 16.“炮炙大法”:明,缭希雍,第二部炮制专著。 17.“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了,炒炭存性。 18.“修事指南”:清,张仲岩,第三部炮制专著,列药232种,系统地叙述了各种炮制方法。 19.现代著作有:“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等 20.雷公炮炙十七法:炝、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露、 21.各辅料炮制作用: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仍仗软坚;醋走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水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密制甘缓难下,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窍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制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洗咸渗骨,容易折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等 22.中药炮制研究的基础: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 23.炮制原理:指炮制方法的科学的理论依据,通过对炮制原理的探讨,可以了解药物的炮制前后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临床意义。 24.炮制总则: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25.中药炮制的研究方法:1.从中医临床辨证用药的经验指导研究工作。 2.运用现在科学技术研究中药炮制。 26.中药用药有两大特点:1.复方配伍 2.中药炮制 27.传统的制药原则是: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恶为制,相畏(杀)为制, 相反、相恶、相畏为反制,相资为从制。 28.逢子必炒:即将众多的种子类,部分的果实类药物加热炒黄、炒暴、炒香、炒去臭气、炒去油、炒制烟尽等,从而改变其固有性质,获得所需的效果。

附子炮制工艺综述

附子炮制工艺综述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附子炮制工艺综述【历史沿革】附子始载于《本经》,列入下品。《本草经集注》云:“乌头与附子同根。”《纲目》载:“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根据以上本草所载附子与乌头的原植物应为同一种,即主根称为乌头,侧根称为附子。关于附子的产地,按《别录》载:“附子生犍为山谷及广汉,冬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据考证,犍为和广汉即今四川省犍为县和广汉市,目前仍为附子产地之一,其原植物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本草图经》龙州乌头图和《纲目》所附乌头、附子图均为本种。 【化学成分】附子为川乌子根的加工品,主含毒性较小的单酯类:苯甲酰乌头胺(benzoylaconine)、苯甲酰中乌头胺(benzoylmesaconine)、苯甲酰次乌头胺(benzoylhypacomne),甚至被水解为毒性更小的胺醇类碱:乌头胺(acomne)、中乌头胺(mesacomne)、次乌头胺(hypacomne)。从水提物中分得新江油乌头碱(neojiangyouacontine)、、华北马头碱、黄草乌头碱、尼奥灵和附子亭等。从日本乌头所加工的附子中已分离出具有强心作用的微量有效成分dl-去甲基衡州鸟药碱(dl-demethylcoclaurine,higenamine),此碱作用强烈,稀释至10^-9浓度时仍显强心活血作用.又报道从附子中分出一种棍掌碱(coryneine),具有升压和强心的活性。附子含(aconitine),(mesaconitine),(hypaconitine),塔拉乌头胺(talatisamine),(higeramine)即是消旋去甲基衡州乌药碱(demethylcoclaurine),棍掌碱氯化物(coryneinechloride),异飞燕草碱(isodelphinine),苯甲酰中乌头碱(benzoylmesaconitine),新乌宁碱(neoline),附子宁碱(fuziline),北乌头碱(beiwutine),多根乌头碱(karakoline),去氧乌头碱(deoxyaconitine),附子亭碱(fuzitine),准葛尔乌头碱(songorine)尿嘧啶(uracil),江油乌头碱(jiangyouaconitine),新江油乌头碱(neojiangyouaconitine),去甲猪毛菜碱(salsolinol)等。 【药理作用】 1.附子、川乌具强心作用,对心动过缓性心律不齐有效,强心成分为去甲乌药碱,

半夏常见的炮制及药理作用

中医中药 半夏常见的炮制及药理作用 丁丽梅 (哈尔滨亚麻有限集团职工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关键词 中药制剂;炮制方法;半夏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9334(2010)03-0374-01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又名:三叶半夏。多年生小草本,高15~30cm,块茎近球形。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7~9月间采挖,洗净泥土,除去外皮,晒干或烘干。 1 药材与成分 1 1 药材 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扁斜状,直径0 8~ 2 0c 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质坚实而致密。纵切面呈肾脏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粉末嗅之呛鼻,味辛辣,嚼之发粘,麻舌而刺喉。 1 2 成分 块茎含挥发油,少量脂肪、淀粉、烟碱、黏液质、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 -氨基丁酸等氨基酸;又含药理作用与毒芹碱及烟碱相似的生物碱,类似原白头翁素刺激皮肤的物质。嫩芽含尿黑酸及其甙[1]。 2 炮制 2 1 法半夏 取净半夏,用凉水浸漂,避免日晒。根据其产地质量及其颗粒大小,斟酌调整浸泡日数,泡至10d后,如起白沫时,每半夏50kg加白矾1kg,泡1d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略凉。另取甘草碾成粗块,加水煎汤,用甘草汤泡石灰块,再加水混合,除去石灰渣,倒入半夏缸中浸泡。每日搅拌,使其颜色均匀,至黄色已浸透,内无白心为度,捞起,阴干[2]。 2 2 姜半夏 取拣净的半夏,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加白矾与生姜切片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 2 3 清半夏 取拣净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项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加白矾与生姜切片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 3 药理 3 1 镇咳、祛痰作用 口服煎剂0 6g/kg对1%碘溶液注入猫右肋膜腔引起的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但比口服可待因1m g/kg的效力略差,药效能维持5h以上,静脉注射0 5~1g/kg亦有明显止咳作用[3]。3 2 止吐作用 用洋地黄酊给鸽静脉注射引吐法,证明口服制半夏,或生半夏流浸膏,姜半夏或白矾半夏混悬液,姜半夏或生半夏煎剂3g/kg,2~3次/d,连服2d均有一定的止吐作用。 3 3 解毒作用 其中所含葡萄糖醛酸的衍化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可使士的宁对小鼠半数致死量的值升高,对乙酰胆碱也有解毒作用。 4 毒性 浸膏给小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13 142g/kg家兔灌服0 5g/(只 d),连服40d,一般情况良好,体重增加;剂量加倍,多数兔有腹泻,半数兔于20d内死亡。小鼠口服各种制剂的混悬液,以死亡为指标,则生半夏毒性最大,其次为半夏,白矾半夏最小。经白矾处理似能解除半夏的毒性。半夏催吐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加热可破坏[1]。半夏水溶成分内加醋酸铅后沉淀的物质中含有引起小鼠骨骼肌痉挛的物质,以及箭毒样肌麻痹的物质。 5 结果 通过对半夏3种炮制方法的研究分析,半夏经炮制后,能降低毒性,缓和药性,消除副作用。清半夏可增强燥湿化痰作用;姜半夏可增强降逆止呕作用;法半夏燥湿化痰,多用于中成药中。在临床应用上,生用,治虫、蛇蛰痛,痈肿痰咳,如 桂麝散 ;清半夏,治寒痰咳嗽,如 二陈汤 ;姜半夏,治痰饮呕吐,如小半夏汤,由半夏、生姜组成,治胃脘痞满:如 半夏泻心汤 ;法半夏,治胃寒气滞:如 香砂养胃丸 ,由法半夏、木香等组成。 以上对半夏常见的炮制方法作了初步的研究,为进一步利用半夏这一道地药材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江西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77:179~183 2 贵州省卫生厅 贵州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83~84 3 郭建民,田源洪 中药炮制学[M] 北京:中医古籍出 版社,2003:156~158 (收稿日期:2010-01-20) 374V o l 21 N o 3A erospace M edic i n e M ar2010

川乌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川乌 药材名称: 川乌 拼音名称: CHUANWU 别名: 乌头、乌喙、奚毒、即子、鸡毒、川乌、毒公、耿子。 科属: 川乌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 产地: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北至秦岭和山东东部,南至广西北部。生于山地草坡或灌丛中;多栽培。 性味: [性味、归经]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脾、肝、肾经。 功效: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中成药: 共有266种中成药使用川乌:定喘膏庆余辟瘟丹壮骨追风酒骨友灵搽剂追风壮骨膏天和追风膏复方南星止痛膏阳和解凝膏麝香镇痛膏骨增生镇痛膏等。 应用:

1、用于风寒湿痹。本品能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治寒湿头痛、身痛、历节疼痛,不可屈伸者,常与麻黄、白芍、黄芪等同用,如乌头汤。若治中风手足不仁、筋脉挛痛,常与乳香、没药、地龙等同用,如小活络丹。 2、用于诸寒疼痛、跌打损伤、麻醉止痛等。本品具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若用治寒疝腹痛、手足厥冷,单用本品浓煎加蜜服,即《金匮》大乌头煎;治 外伤瘀痛,常与乳香、没药、三七等同用;取其麻醉止痛作用,可做手术麻醉 用药,多与蟾酥、生南星、生半夏等同用,如外敷麻药方。 用法用量: 煎服,3~9G。若作散剂或酒剂,应减为1~2G,入汤剂应先煎0.5~1小时,外用适量。一般制后用,生品内服宜慎。 注意事项: 阴虚阳盛,热证疼痛及孕妇禁服。反半夏、瓜蒌、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酒浸、酒煎服,易致中毒,应慎服。 采收加工: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须根及泥土,洗净,晒干。或放缸内 用热水泡12小时后捞出,拌上草木灰,白天摊晒,夜里堆放,反复多次,直至 晒干。 炮制工艺: 1、生川乌:取原药材,拣净杂质,洗净灰屑,晒干,用时捣碎。 2、制川乌:取净川乌,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 4~6小时,或蒸6~8小时,至取大个及实心者切开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成分为剧毒的二萜双酯类生物碱,如次乌头碱、乌头碱、新乌头碱、塔拉弟胺、川乌碱甲和川乌碱乙。尚有毒性较弱的阿替新、氨 基酚及去甲基乌药碱。 2、药理作用:同草乌近似,参看草乌。 临床应用:

中医学中炮制的概念

炮制,古同炮炙,指用中草药原料制成药物的过程。有火制、水制或水火共制等加工方法。 目的主要是加强药物效用,减除毒性或副作用,便于贮藏和便于服用等。具体作用如下:(1):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2):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3):改变药性的性能功效,扩大其适应范围 (4):改变药材的某些性状,便于储存和(或)制剂 (5):纯净药材,以保证药材质量和称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7):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中药材在应用或制成剂型前,进行必要加工处理的过程。又称炮炙、修事、修治等。其中炮炙也专指用火加工处理药材的方法。由于中药材大都是生药,多附有泥土和其他异物,或有异味,或有毒性,或潮湿不宜于保存等,经过一定的炮制处理,可以达到使药材纯净、矫味、降低毒性和干燥而不变质的目的。另外,炮制还有增强药物疗效,改变药物性能,便于调剂制剂等作用。中药炮制方法通常分为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和其他制法5大类。 药材在切制、炮炙、调配或制剂前,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去除非药用部位和杂质。常用挑选、筛选、风选、洗、漂等方法,去除附着混杂在药材中的泥土、砂石、异物及霉败物,以达到清洁药物的目的,并可将大小不等的药材筛选分开,以便分别进行炮制加工。通过去毛、去芦、去心、去核、去头足翅等加工处理,以达到去除非药用部分的目的,如石韦刷去毛、人参去芦、巴戟天去心、乌梅去核、斑蝥去头足翅等。一些矿物、介壳、果实种子药材如磁石、石决明、女贞子、苏子等需要碾捣粉碎。某些质地松软而呈丝条状的药物如竹茹、谷精草等须揉搓成团。有些药物碾成绒状,如麻黄碾绒、艾叶制绒等。有些药物润湿后,加辅料粘附于上,可加强治疗作用,如朱砂拌茯神、青黛拌灯心草等。 修制:对药物进行纯净、粉碎和切制的处理方法。纯净是采用手工或机械挑、筛、簸、刷、刮等方法,去掉泥土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以达到清洁药物的目的。粉碎是采用捣、碾、研、磨、锉等方法,改变药物外形,使其符合调剂、制剂和其他炮制法的要求。切制是采用手工或机械切、铡的方法,把药物切成片、段、丝、块等各种形状,以便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和药物的调剂使用。 水制: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常用的水制法有漂洗、浸泡、闷润等,目的是清洁药物,软化药物,调整药性。漂洗是将药物置于宽水或长流水中,反复换水,以去掉腥味或盐分。浸泡是将药物置于水中浸湿立即取出,或将药物置于清水或辅料药液中,使水分渗入,药材软化,除去药物毒性。闷润是根据药材质地的软硬,用淋浸、洗润、浸润等方法,使药物软化,便于切制饮片。水飞是将研细的矿石类药物,放入水中,提取上清部分再沉淀,如水飞朱砂、珍珠、炉甘石等,其目的是内服时更易吸收,外用时可以减少刺激性。 火制: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主要有炒、炙、煅、煨等方法。炒是将药物置锅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程度。有炒黄、炒焦、炒炭的不同。有便于粉碎加工,并缓和药性的作用。炙是用液体辅料拌炒药物,能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煅是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药物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煨是用湿面粉或湿纸包裹药物,置热火炭中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