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引论李彬整理版

传播学引论李彬整理版

传播学引论李彬整理版
传播学引论李彬整理版

传播学引论李彬整理版

第一节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乃是人类传播活动演进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本质而言,人类传播活动是个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人类传播活动划分成为四个历史阶段,一是口语传播时代,二是文字传播时代,三是印刷传播时代,四是电子传播时代。

一、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时代,差不多占了“这一天”的5/6。

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没有交往,没有传播,这个共同体就无法存在,更无法运行。

对人类传播活动来说,最便利、最通用的媒介自然是口语及语言了。其他任何媒介都无不以口语为基础,都是口语媒介的变形和延伸。

口语只能直接依靠人体自身的发生功能,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便在空间距离上受到限制,由于口语随说随逝,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又在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二、文字传播时代

语言的出现,使我们的祖先最终实现了从动物到人类的转变;文字的发明,就是人类社会得以实现从原始到文明的飞跃。语言是人类的证明,文字是文明的标志。

传播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这就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时间上传之久远。

文字的习得不同于语言,一个是自然的过程,而另外一个是人为的过程。从传播角度看,统治阶级就是话语权。

话语垄断与当时的“专制”政体是相互吻合的。

三、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传媒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即印刷术和印刷品,前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而后者是社会层面的东西。但是,有了技术发明不见得就有社会需要,两者并不一定契合。一般认为,印刷术和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

从技术上讲,印刷媒介有两大硬件,一为纸张,一为印刷机。

约翰?古登堡(古腾贝格)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他象征着人类进入印刷传播

时代。

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一方面,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又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新闻事业兴起:15、16世纪,萌芽状态;17、18 世纪,开始发育成长(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19世纪后,出现了以营利为目的、以普遍读者为对象、以各

种新闻为核心的现代大众报业(美国19世纪三大廉价报纸——《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纽约论坛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报业繁盛景象。

四、电子传播时代

整个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都可以视为这样一种新兴媒介叠加而非取代既有媒介的复线发展过程。

广义的电子媒介指一切依靠电流传播信息的媒介,既包括个人性的媒介(电

话、电报、手机等),又包括公共性的媒介(广播、电视、网络等)。狭义的电子媒介专指公共性的媒介。bridge, in the response from the crowd was great, and Wang soon expanded to 2 battalions. Has developed more than 40 party members on the party organization in the army and local people. Only political training Depart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Zhuang Xueying,

Xu Jiasheng, Huiqin Xu, Wang Qun, many party members. Wang 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of the KMT was deeply disturbed by activities suffered seems scary or unusual or, rating and no. The same month, by Shen Liqun Wang, demanding administrative office supplies in the South, head of the Bureau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appoint Wang Yi titles and be incorporated as a third mission for security in the South. Party organizations of Wang's actions to discourage invalid. End of the year, Wang Hesong first battalion and regimental headquarters to liyang and consolidation, and soon, Regiment, battalion, all political leaders have been replaced, military cadres assigned deputies, the entire force controlled by the Jiangsu national security headquarters. Presence in the tomb of the second battalion, according to the next higher party organization for instructions, led by Zheng Communist party organizations in order to organize people, arousing the masses against Japan, in organizations "Book Club" youth reading progress newspaper,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stimulate Japanese enthusiasm. In order to solve the reading books issue, Shao working through relationship, from the Shanghai underground secrets back to some banned books, including the protracted war and the popular philosophy and the theory of new democracy, and so on; there are many magazines, such as the woman crafts such as, set up an underground 300 people, 13 employees of the school. 1938 three lunar new year in early June (Gregorian calendar, June 30), the Japanese "sweeps" to Yan Zhen, South Street elementary school was the Japanese burned, robbed more than things, on fire. Bei Jie, the

former girls ' school were Japanese invaders burned down. The next day, the Japanese education center and the gymnasium built in 20 of the people [in the tomb of the stadium (now the tongluo secondary 人们常以广播作为大众传播时代的开端,我们也以此作为开启电子传播时代的大门。

电子传播时代的三次飞跃:一是20世纪初的广播,二是20世纪中的电视,三是20世纪末的网络。

网络命名为“第四媒体”,即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只延伸了人的听觉,电视又延伸了人的视觉,而网络则延伸了人的所有感觉。

一部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也是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不断完善、不断活跃的历史。以解剖人类传播活动和探究社会信息系统为主旨的传播学,就是上述人类传播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就是社会信息系统日渐凸显的结晶。

第二节传播与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传播活动和探析传播规律的一门学问。

一、传播与信息

发生在生命世界的传播现象,分为动物传播和人类传播两大类型,传播学研究的只是人类传播或社会传播,一般简称传播。

社会传播,即指个人和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信息在一定社会系统内的运行。社会传播这一现象可以进一步归结为一种社会活动或社会行为。

传播这个概念的核心,就是信息。从外在方面看,传播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的现象、活动或行为;从内在面看,它则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信息概念:一、信息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化和发展(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客观世界是由三大要素所组成,即物质、能量和信息)二、信息

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信息是物理载体与语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社会信息不仅具有物理信息的机械性或生物信息的本能性,更具有独一无二的精神性,也就是意义或意思)三、信息的本质,就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熵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个系统如果任其自然发展而不加外力,那么最后都将趋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从这个定律出发,信息就被视为事物以及事物间的差异与变化。有差异有变化,就有信息;差异越大变化越多,信息就越丰富,反之亦然。社会生活的变异度与人类传播的信息量是呈正比——生活变化越来越大,社会信息越来越多。

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因素的东西;传播,是社会信息的流动以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即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

讯息更指向具体的名物,而信息而包含抽象的意味。如果说在一个抽象阶梯上,“消息”处在底端而“信息”居于顶端,那么讯息就位于这个阶梯的中部。

二、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量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简言之,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传播、传播信息的社会。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最早对信息社会做出理论解释(《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轴心从生产转向管理,又机器转向信息,整个社会开始围绕知识亦即系统化的信息而运作,主要特征是产品型经济向服务性经济的转变,与之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上升到社会的主要地位。发展模式:农业bridge, in the response from the crowd

was great, and Wang soon expanded to 2 battalions. Has developed more than 40 party members on the party organization in the army and local people. Only political training Depart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Zhuang Xueying, Xu Jiasheng, Huiqin Xu, Wang Qun, many party members. Wang 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of the KMT was deeply disturbed by activities suffered seems scary or unusual or, rating and no. The same month, by Shen Liqun Wang, demanding administrative office supplies in the South, head of the Bureau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appoint Wang Yi titles and be incorporated as a third mission for security in the South. Party organizations of Wang's actions to discourage invalid. End of the year, Wang Hesong first battalion and regimental headquarters to liyang and consolidation, and soon, Regiment, battalion, all political leaders have been replaced, military cadres assigned deputies, the entire force controlled by the Jiangsu national security headquarters. Presence in the tomb of the second battalion, according to the next higher party organization for instructions, led by Zheng Communist party organizations in order to organize people, arousing the masses against Japan, in organizations "Book Club" youth reading progress newspaper,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stimulate Japanese enthusiasm. In order to solve the reading books issue, Shao working through relationship, from the Shanghai underground secrets back to some banned books, including the protracted war and the popular philosophy and the theory of new democracy, and so on; there are many magazines, such as the woman crafts such as, set up an underground 300 people, 13 employees of the school.

1938 three lunar new year in early June (Gregorian calendar, June 30), the Japanese "sweeps" to Yan Zhen, South Street elementary school was the Japanese burned, robbed more than things, on fire. Bei Jie, the former girls ' school were Japanese invaders burned down. The next day, the Japanese education center and the gymnasium built in 20 of the people [in the tomb of the stadium (now the tongluo secondary 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农民——工人——职员。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使这一理论普及开来广为人知。阿尔温?托夫勒的未来三部曲:1970《未来的冲击》、1980《第三次浪潮》和1990《权力的转移》。《第三次浪潮》:三个革命性阶段——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信息革命特点是多样化、个性化和小型化,同时生产与消费将重新合二为一。

奈斯比特:1983《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势》(经济的现实;加快了变化;新技术首先应用到旧工业部门;更需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技术不是绝对,取决于高技术和深厚感情原则)

信息业或信息产业,指专门从事信息产品的生产、处理、传播和服务的产业。

1993美国政府率先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

我国信息化建设:1993启动“三金”(金桥、金卡、金关);1997提出指导方针:“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相连通。”同时,确立信息化建设两步走的目标:一、2000年以前,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和比较完善的国家信息化体系,二、2010年以前,建立健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先进的国家信息化体系;1998进一步确定了发展知识经济和科教兴国的战略。

三、传播学的性质与对象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而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及传播)便是它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分属三个层面:一是从自然科学的层面研究信息及其传播的技术性问题;二是从社会科学的层面揭示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规律性问题;三是从人文科学的层面思考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价值型问题。社会信息系统的技术、规律、意义均属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的关系:传播学是一个总的学科名称,而大众传播学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在传播学包罗万象的探讨中,大众传播学始终居于主流:一、传播学直接源于大众传播的兴盛;二、传播学的研究大多发端于大众传播的运行;三、传播学的理论主要适用于大众传播的领域。

第三节传播学研究的演化

关于传播学的研究及其演化,我们可以概括为亮的流派、三大来源、四大先驱。

一、三大来源

传播学的促成因素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二是内在的学科自身的演化。

从社会历史方面看,传播学的兴起与现代文明或曰现代化发展关系密切,其中尤以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事业的蓬勃兴起为首屈一指的动因。传播学的任务是为了认识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更有效更有意义地开展传播。

从学科自身方面讲,传播学乃是诸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传播学三大来源:一是以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为基础的行为科学;其二是以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即俗称的“三论”喂主干的信息科学;其三是以新闻传播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闻学。

1、行为科学

人类所有知识大致分属三个门类:一是关乎精神价值的人文科学;二是涉及自然现象的自然科学;三是有关社会行为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之父孔德(法国)的知识进化三部曲:神学——哲学——科学。他把自然

科学的方法论引入有关社会问题的研究领域,力图将这方面的研究至于严格的科学基础上,从而创bridge, in the response from the crowd was great, and Wang soon expanded to 2 battalions. Has developed more than 40 party members on the party organization in the army and local people. Only political training Depart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Zhuang Xueying, Xu Jiasheng, Huiqin Xu, Wang Qun, many party members. Wang 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of the KMT was deeply disturbed by activities suffered seems scary or unusual or, rating and no. The same month, by Shen Liqun Wang, demanding administrative office supplies in the South, head of the Bureau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appoint Wang Yi titles and be incorporated as a third mission for security in the South. Party organizations of Wang's actions to discourage invalid. End of the year, Wang Hesong first battalion and regimental headquarters to liyang and consolidation, and soon, Regiment, battalion, all political leaders have been replaced, military cadres assigned deputies, the entire force controlled by the Jiangsu national security headquarters. Presence in the tomb of the second battalion, according to the next higher party organization for instructions, led by Zheng Communist party organizations in order to organize people, arousing the masses against Japan, in organizations "Book Club" youth reading progress newspaper,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stimulate Japanese enthusiasm. In order to solve

the reading books issue, Shao working through relationship, from the Shanghai underground secrets back to some banned books, including the protracted war and the popular philosophy and the theory of new democracy, and so on; there are many magazines, such as the woman crafts such as, set up an underground 300 people, 13 employees of the school. 1938 three lunar new year in early June (Gregorian calendar, June 30), the Japanese "sweeps" to Yan Zhen, South Street elementary school was the Japanese burned, robbed more than things, on fire. Bei Jie, the former girls ' school were Japanese invaders burned down. The next day, the Japanese education center and the gymnasium built in 20 of the people [in the tomb of the stadium (now the tongluo secondary 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

行为主义,就是把人的外在行为而不是内在思想作为研究的客观依据。

传播学秉承着行为主义所倡导的实证精神而发展起来。

2、信息科学

(1)信息论:1949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电信工程师香农与数学家韦弗合作,出版了信息论的奠基之作——《通信的数学理论》(《传播的数学理论》)。重要的两点贡献:一是提出了信息这个概念,并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概括了信息的本质,这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飞跃;二是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2)控制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威纳:1948《控制论》和1950《人有人的

用处——控制论与社会》。

对传播学来讲,控制论的主要意义在于反馈这个概念。反馈是指一个系统的输出信息中有一部分又返回输入一端,也就是信息的部分回流。控制的实质无非是通过信息对特定的系统如自然、社会和工程等进行调节,使之达到所需的状态,而信

息的调节又是经由反馈机制进行的。系统的状态取决于控制,控制的关键又在于信息,而信息的功能则体现于反馈。

(2)系统论:系统是一种有机的构成,二不是各个孤立要素的简单相加或排列组合。对传播学的影响,更多表现在方法论上,那就是始终从整体的、联系的、有机的角度看待传播过程,始终将传播活动置于整个社会信息系统进行考察。

传播学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借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理论模式,把系统、信息和反馈的概念引入对传播活动的研究,试图建立关于人类传播规律的理论体系。

3、新闻学

多学科交叉特征既体现在学科之间横向的融合吸纳上,又表现在学科之间纵向的传承演进上。纵向线索是三点一线的“报学——新闻学——传播学”。

新闻学的研究领域不仅比报学大为拓展,而且由于得力于19世纪兴起的社会科学的滋养而更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新闻学面貌已经逐渐被传播学所改造,其领域也逐渐被传播学所蚕食。

此外,语言学以及关系密切的符号学、修辞学等,也为传播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滋养。

二、四大先驱与施拉姆

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两篇对传播学学科发展贡献尤为显著的论文——1927《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和传播学的开山之作1948《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对传播学的两个主要意义:一是从传播的内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或五个环节;二是从外部功能上,概括了人类传播的的主要作用。

5W理论:谁WHO——传播主体;说什么SAY WHAT——传播内容;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对谁说TO WHOM——传播对象;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

传播学的五种分析:针对传播主体的控制分析;针对传播内容的内容分析;针对

传播媒介的媒介分析;针对传播对象的受众分析;针对传播效果的效果分析。

传播功能的概括: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以及社会学家赖特补充的

提供娱乐。

拉斯韦尔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实为一张构建传播学大厦的蓝图。

2、社会心理学家卢因:研究团体生活与动力的团体动力学是卢因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贡献。团体动力学研究的是个人在团体中的行为表现:B=f(PE)——行为B是由个人P与环境E这两个因素决定。

“把关人”理论:把关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行为——即传播学所讲的控制。D?M?怀特开创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bridge, in the response from the crowd was great, and Wang soon expanded to 2 battalions. Has developed more than 40 party members on the party organization in the army and local people. Only political training Depart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Zhuang Xueying, Xu Jiasheng, Huiqin Xu, Wang Qun, many party members. Wang 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of the KMT was deeply disturbed by activities suffered seems scary or unusual or, rating and no. The same month, by Shen Liqun Wang, demanding administrative office supplies in the South, head of the Bureau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appoint Wang Yi titles and be incorporated as a third mission for security in the South. Party organizations of Wang's actions to discourage invalid. End of the year,

Wang Hesong first battalion and regimental headquarters to liyang and consolidation, and soon, Regiment, battalion, all political leaders have been replaced, military cadres assigned deputies, the entire force controlled by the Jiangsu national security headquarters. Presence in the tomb of the second battalion, according to the next higher party organization for instructions, led by Zheng Communist party organizations in order to organize people, arousing the masses against Japan, in organizations "Book Club" youth reading progress newspaper,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stimulate Japanese enthusiasm. In order to solve the reading books issue, Shao working through relationship, from the Shanghai underground secrets back to some banned books, including the protracted war and the popular philosophy and the theory of new democracy, and so on; there are many magazines, such as the woman crafts such as, set up an underground 300 people, 13 employees of the school. 1938 three lunar new year in early June (Gregorian calendar, June 30), the Japanese "sweeps" to Yan Zhen, South Street elementary school was the Japanese burned, robbed more than things, on fire. Bei Jie, the former girls ' school were Japanese invaders burned down. The next day, the Japanese education center and the gymnasium built in 20 of the people [in the tomb of the stadium (now the tongluo secondary

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卢因把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心理学,拉扎斯菲尔德吧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带进社会学。

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并不是一步到位地传给受众,这个过程其

实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中的一小部分人“意见领袖”,第二步再

由这一小部分意见领袖,将媒介的信息扩散到广大的受众那里。(1940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大规模社会调查;1948《人民的选择》)

“魔谈论”、“靶子论”:大众传媒威力无比势不可挡,大众传播犹如洪水猛

兽所向披靡。

整个社会传播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人际间的影响,即意见领袖对受众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众媒介的影响。

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研究方法的贡献: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更具

科学性。但这种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只看数据不看其他,拘泥于实证资料,沉湎于统计分析。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探究社会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而闻名。

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发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情感、二是行为、三是认知。态度及其形成转变的理论主要分两类:一是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又称学习论或刺激—反应论),一是认知派的平衡理论。霍夫兰就是前一派的代表。

霍夫兰研究主题围绕“劝服”:如何劝说更见成效,如何开展传播更有利于态

度的变化,霍夫兰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实际上渗入了传播学的效果分析领域。研究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战时宣传问题特别是宣传效果的问题展开大规模研究;研究二阶段:战后在耶鲁大学进行劝服与态度变化的的研究。1953《传播与劝服》:传播就是某人(传播者)通过传递刺激信号(一般是语言符号)以改变他人行为的过程。包含三方面内容: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

5、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主要作为的三个方面:其一,他建立了最早的一

批专门致力于传播学研究与教学的基地,从而使传播学得以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二,他培养了一大批传播学研究的后期之秀;其三,他出版了一系列流传神光的

传播学著作。(1956《报刊的四种理论》、1964《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1982《传播学概论》)

第三节两大学派

经验学派(传统学派):四大先驱和施拉姆所开启的传播学研究,主要是以美国

为代表。批判学派:以欧洲为典型,20世纪60年代后异军突起。

一、两大学派的由来与立场

由于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及其文化思潮的大趋势驱动,传播学衍发出经验学

派和批判学派两股势均力敌的潮流。

两股文化思潮:一是导源于科学—进步—发展这一现实趋向的科学主义,正是

以科学主义和实证机身取胜的传播学经验学派的现实基础。一是植根;精神—价值—人性这一永恒主题的人本主义,正是以人本主义和终极价值见长的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思想根基。经验学派以科学性文明,出于三大来源;批判学派以人本性著称,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阶段、列宁阶段、西方马克思主义阶段。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具影响的是“马兰克服学派”。(20世纪30年代的3M:马尔库塞、马克思、毛泽东)

霍克海默——1937《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传统理论把自己置身于现存体制中,旨在帮助社会的再生产过程,总是从事实出发,经由证实性的研究,得出与现存体制相契合的顺从化结论,传统理论的面目是肯定性的;批判理论则使自己超越

于既定秩序之外,旨在否定社会的再生产过程,总是从理想出发,通过批判性的分析,得出与既定秩序相抵触的叛逆化结论,bridge, in the response from the crowd was great, and Wang soon expanded to 2 battalions. Has developed more than 40 party members on the party organization in the army and

local people. Only political training Depart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Zhuang Xueying, Xu Jiasheng, Huiqin Xu, Wang Qun, many party members.

Wang 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of the KMT was deeply disturbed by activities suffered seems scary or unusual or, rating and no. The same month, by Shen Liqun Wang, demanding administrative office supplies in the South, head of the Bureau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appoint Wang Yi titles and be incorporated as a third mission for security in the South. Party organizations of Wang's actions to discourage invalid. End of the year, Wang Hesong first battalion and regimental headquarters to liyang and consolidation, and soon, Regiment, battalion, all political leaders have been replaced, military cadres assigned deputies, the entire force controlled by the Jiangsu national security headquarters. Presence in the tomb of the second battalion, according to the next higher party organization for instructions, led by Zheng Communist party organizations in order to organize people, arousing the masses against Japan, in organizations "Book Club" youth reading progress newspaper,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stimulate Japanese enthusiasm. In order to solve the reading books issue, Shao working through relationship, from the Shanghai underground secrets back to some banned books, including the protracted war and the popular philosophy and the theory of new democracy, and so on; there are many magazines, such as the woman crafts such as, set up an underground 300 people, 13 employees of the school. 1938 three lunar new year in early June (Gregorian calendar, June 30), the Japanese "sweeps" to Yan Zhen, South Street elementary school was the Japanese burned, robbed more than things, on fire. Bei Jie, the former girls ' school were Japanese invaders burned down. The next day,

the Japanese education center and the gymnasium built in 20 of the people [in the tomb of the stadium (now the tongluo secondary 批判理论的姿态是否定性的。批判理论首先是一种立场,其次才是特定的理论。在英国的两股学术力量酝酿了最早的批判性传播研究:一是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政治经济学派),代表人物G?默多克和P?戈尔丁;一是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中心(文化研究学派),代表人物S?霍尔和D?莫利。

政治经济学派:以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学说为指导,着重探讨传播媒介的所有制结构以及媒介的垄断与控制问题。

文化研究学派: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先驱、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同时吸取了法国60年代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阿尔都塞的仪式形态学说,着重从文化方面透视当代大众传播的本质,通过解读林林总总的传播符号、讯息、文本而揭示其中的意识形态背景。

传播效果:经验学派的“女王”,批判学派的“妓女”。

二、两大学派的差异与比较

加拿大批判学者D?W?斯迈司两大学派差异的三个方面:双方选取的研究问题不同;双方所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双方对现有的政治—经济秩序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的倾向性不同。经验学派关心的是如何传播或如何有效传播之类的问题,致力于寻求传播活动的自身规律,落脚点在传播的效果上,侧重事实判断;研究方法强调一切从经验或事实出发,通过量化与统计的过程,步步为营地求得实证性的结论。

批判学派关心的是为何传播为谁传播之类的问题,致力于阐述人类传播的总体运动,落脚点在传播的意义上,侧重价值判断;研究方法具有思辨的特征,确保其理论思想能从宏观、联系的和总体的方面把握的意义。

双方差异的根本在于研究立场或研究取向。

E?M?罗杰斯两大学派特征:经验学派——经验的、定量的、功能主义、具体实

证的、注重效果研究;批判学派——批判的、思辨的、马克思主义、广泛联系的、注重控制分析

第六节精神交往论

从唯物史观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

原因:第一,对行为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的崇尚,美国的传播学在许多场合把

传播仅仅最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加以考察,导致传播理论中也有不少唯心主义的糟粕;第二,任何一门科学都离不开哲学世界观的指导,考察人类的传播活动,同样必须从科学的传播观出发;第三,我们研究传播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探索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规律,理顺我国社会的传播结构和传播关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一、交往与传播

陈力丹把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概括为“精神交往论”。交往包括:以物为媒

介的物质交往关系;以“语言”为媒介的精神交往关系。

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的基本思想:人的交往活动与人的生产活动是等量齐观相

辅相成的。生产活动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交往活动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决定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而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又反作用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二者的辩证运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总体运行。

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与经验派传播观:第一,经验派把传播当做独立现象,马克

思主义要求从人类的整体关系上考察传播,从人类历史的总体运动枢纽港把握传播;第二,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交往离不开精神生产,而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一样受制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研究传播先考察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对人类传播活动及其发展所具有的决定性作bridge, in the response from the crowd was great, and Wang soon expanded to 2 battalions. Has developed more than

40 party members on the party organization in the army and local people. Only political training Depart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Zhuang Xueying, Xu Jiasheng, Huiqin Xu, Wang Qun, many party members. Wang 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of the KMT was deeply disturbed by activities suffered seems scary or unusual or, rating and no. The same month, by Shen Liqun Wang, demanding administrative office supplies in the South, head of the Bureau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appoint Wang Yi titles and be incorporated as a third mission for security in the South. Party organizations of Wang's actions to discourage invalid. End of the year, Wang Hesong first battalion and regimental headquarters to liyang and consolidation, and soon, Regiment, battalion, all political leaders have been replaced, military cadres assigned deputies, the entire force controlled by the Jiangsu national security headquarters. Presence in the tomb of the second battalion, according to the next higher party organization for instructions, led by Zheng Communist party organizations in order to organize people, arousing the masses against Japan, in organizations "Book Club" youth reading progress newspaper,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stimulate Japanese enthusiasm. In order to solve the reading books issue, Shao working through relationship, from the Shanghai underground secrets back to some banned books, including the protracted war and the popular philosophy and the theory of new democracy, and so on; there are many magazines, such as the woman crafts such as, set up an underground 300 people, 13 employees of the school. 1938 three lunar new year in early June (Gregorian calendar, June 30),

the Japanese "sweeps" to Yan Zhen, South Street elementary school was the Japanese burned, robbed more than things, on fire. Bei Jie, the former girls ' school were Japanese invaders burned down. The next day, the Japanese education center and the gymnasium built in 20 of the people [in the tomb of the stadium (now the tongluo secondary 用,还得考察人们在精神生产里所处的地位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对人类传播活动的制约);第三,精神生产的产品即信息,始终与特定的意识形态相联系,始终与一定集团、阶层或阶级的利益相关联,体现着他们各自不同的思想、观念、意识、宗教以及政治法律和伦理道德。

二、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

物质生产要从一定的历史形式来考察: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两者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物质决定精神,而是辩证的相互作用。

相适应: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二,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水平制约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水平(信息社会只能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三,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决定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关系(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辩证作用: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者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二,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具有不同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特殊规律;三,在物质文明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的状况将成为制约社会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是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小结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与大众传播)【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与大众传播 12.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何谓全球化 1.全球化的概念 按照流行观念亦即西方的观念,全球化俨然就是某种三位一体的发展趋势,即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生活方式全球化,其中经济全球化又居于核心地位,所以在许多情形中全球化往往等同于经济全球化。

2.主要的认识与态度 (1)把全球化视为人类历史一个晚近的发展时期和一种普适的进化过程,属于一种不可阻挡、不可逆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这种认识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代表。 (2)另一种认识与态度是批判性的,它把全球化看做“西方文明”/“现代文明”的新一轮全球扩张,亦即资本主义的新一轮全球扩张以及由此导致的世界性不平衡与不平等格局,所以全球化在历史观上属于西方中心论,在价值观上属于西方中心主义。这种认识以新马克思主义或新左翼为代表。 二、“依附理论” 1.依附理论——第一套系统化的全球化批判理论 依附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及其全球扩张不仅将整个世界联为一体,而且导致全球范围的不平衡状态,在近代历史上造成一种“中心—边缘”的发展格局,而中心部分的发达与边缘部分的不发达或欠发达密切相关,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相反相成的方面。因此,边缘地区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并非像李嘉图说的是发挥各国比较优势、对各国都有益无害的过程,而是由资本主义核心地区的资本积累所限定的一种依附性关系。 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 依附理论在解释或解读全球化方面不失为一种科学、系统而深刻的思想,但对于如何打破这种两极化格局则又不免显得无力与无奈。 2.世界体系 世界体系理论与依附理论具有密切而内在的思想亲缘,他们不仅立论一致,观点相似,思考的角度与思想的色彩颇多共通与共鸣,而且两派代表人物也经常彼此交叉,比如依附理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批判学派(下)透视)【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批判学派(下):透视 1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历史 1.孕育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1)法兰克福学派 ①形成时间:1923年。 ②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马尔库塞、阿多诺。 ③历程

a.霍克海默在1932年创办了社会研究所的专刊《社会研究杂志》,“法兰克福学派”名望日渐兴起。 b.1934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重建社会研究所,传播学经验学派的先驱拉扎斯菲尔德创办了有名的应用社会学研究所,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第一次合作与冲突发生。 c.20世纪60年代当欧美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之际,马尔库塞一夜之间成为新左派的思想导师与精神领袖。正是由于马尔库塞的这种巨大影响,法兰克福学派才引起普遍关注,他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才广为人知。 (2)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在学术思想上,法兰克福学派以其“社会批判理论”而著称。霍克海默指出,批判理论是同传统理论相对的。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以下两方面: ①传统理论 把自己置于现存社会之中,旨在帮助社会的再生产过程。总是从既定的事实出发,通过实证性的研究,得出同现存社会秩序相调和的顺从化结论,是以肯定的面目而盛行。拉扎斯菲尔德是位典型的经验型、应用型学者,他在研究中特别注重“测量”。 ②批判理论 把自己放在既定秩序之外,旨在颠覆这个再生产过程。破坏一切既定秩序,证明它们是同人的本质相背离的。是以否定的姿态而出现。 2.勃兴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 欧洲批判学派崛起的原因如下: (1)这是传播学研究与欧洲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2)欧洲批判学派的传播研究是同欧洲传播的实践所决定的。 (3)符合学术研究的发展规律。 如今,批判学派已无可置疑地成为传播学的一大流派,同“主流”势力即经验学派昂然抗衡。 二、政治·经济·文化 在批判学派的研究领域,可以大致分出三个研究方面,即政治、经济与文化。 1.传播与意识形态 关于批判学派的“传播与意识形态研究”,英国批判学者N·加纳姆归纳出5个主要观点:(1)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巨大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影响力。 (2)这种影响力主要通过媒介所特有的“议程设置功能”得以发挥出来。 (3)大众传播媒介所设定的“议程”是一种高度人工合成物,它经过传播者的新闻价值标准过滤筛选,一般采取支持现存制度的立场。 (4)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依存于其“非党派性”和“中立”的招牌,这些招牌给人一种可信赖感,从而使媒介设定和提示的“议程”能对受众产生巨大影响。 (5)资产阶级媒介在立场和价值观方面基本是与人民对立的。 2.传播与垄断控制 (1)经验学派尽力抹煞传播者一方对传播的制约包括意识上的操纵和经济上的控制,同时又尽力强调受传者一方在传播中的主导作用。经验学派也把“消费主权”奉为王牌,以图消解“控制”这一重要命题。

2019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真题、复试分数线汇总

2019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真题、复试分数线汇总 本文将由新祥旭考研吴老师对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考研进行解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中山大学的介绍,学院专业的介绍,考研科目介绍,考研参考书目,近三年录取情况分析,及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备考经验等几大方面。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成立于2003年。学院以“人文新媒体、融创传播学”为学科定位,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创意教育为中心,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既具有科学及人文素养又具有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院设有新闻学系、公共传播学系和创意媒体设计系,本科开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专业。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学术型硕士专业,和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政治传播交叉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拥有“广州大数据与公共传播”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全媒体研究院、公共传播研究所和视觉传播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平台,及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等智库研究机构,围绕媒介融合与当代中国新闻业、政治/视觉/应用传播等公共传播、大数据传播与媒体设计等学科方向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 一、中山大学招生目录

招生院系:传播与设计学院 招生专业:050300新闻传播学 研究方向:不区分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643 新闻与传播学基础 ④ 838 新闻与传播实务及研究方法 复试专业课:1705027 新闻传播学综合知识 二、中山大学考研参考书目(学校官方没有指定,根据往年整理,供大家参考。)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巴兰,戴维斯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E.M.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人类传播理论》斯蒂芬·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引论》李彬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第十章至附录【圣才出品】

第四讲批判学派 第十章批判学派(上):鸟瞰 一、名词解释 1.芝加哥学派(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 答:芝加哥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传播创造和维持社会,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他们在关于人的行为问题上反对本能论观点,提倡社会互动理论。代表人物有帕克、米德等。芝加哥学派对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如下:①它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繁荣,对那些重要的欧洲理论而言,它起到了思想登陆点的作用。②它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③该学派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他们强调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④该学派构筑了后来的以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型。使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等。 2.李普曼(清华2013、2010年研;南开大学2006年研) 答: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李普曼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该书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拟态环境”

(pseudo-environment)和“刻板成见”(stereotype)。 3.库利(厦门大学2010年研) 答:库利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他设了《传播》一章,从传播的概念、传播的意义和重要性、传播与人际关系、传播的社会心理功能,到印刷媒介与近代社会、舆论的形成过程等,对传播的许多重要问题做了深刻的论述。从这个意义上年,库利是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最早进行了理论化尝试的一位重要学者。库利关心的一个主要课题是人的社会化问题,并为社会学和传播学提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一是“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二是“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在库利看来,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它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途径,而且是将整个社会连成一个整体的纽带。库利关心的焦点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没有给予充分关注,这与他对大众媒介的营利性感到不满有一定关系。 4.拉斯韦尔(四川大学2011年研;厦门大学2006年研) 答:拉斯韦尔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他是宣传分析方法的创始人,在传播内容与效果研究方面贡献重大。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他首先用政治学观点对传播学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公认的“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②他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和传播“三功能说”,前者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并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后者则为赖特等学者以后对传播功能作出进一步的理论阐述,奠定了基础;③他用定量语义学的方法,比较了有意义的政治符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在主要新闻机构的分布,为传播学研究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拉斯韦尔的主要代表作有:《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宣传、传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控制分析:谁—说什么)【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 第五章控制分析:谁—说什么 一、名词解释 1.受传者 答: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是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一个人在发出讯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收讯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 2.控制分析 答:控制分析是就传播者控制传播过程而言,它包括控制主体即“谁”和控制手段即“说什么”。按照拉斯韦尔所划分的五大传播要素来讲,即针对传播主体“谁”的传播研究属于控制分析,针对传播内容“说什么”是内容分析。但在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及其传播内容血肉相连,难以截然分开。因此,一般将传播主体“谁”与传播内容“说什么”合为一体,统归控制分析名下。 3.反馈(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 答:在通信与电器领域,反馈是指信息的反向传播(也就是从输出方向向输入方向传播),或者叫信息的部分倒流。传播学上,反馈概念除了含有信息的反向传播这种通用意义之外,还包括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应这层特定意义在内。对传播而言,反馈对大众传播来讲必不可

少。反馈是大众传播活动中,一个需要注意的重要环节。 4.噪音 答:噪音原为无线电通信领域的用语,指电波载传输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物理干扰,在引入到传播学研究中后,它指在传播过程中对讯息以及传达、反馈过程中各个环节产生干扰的障碍因素。噪音的概念最早由香农提出,后由德弗勒做了进一步扩展。噪音的存在会使传播的信息发生衰减或失真现象,如电视节目信号播出后发生图像扭曲、声音断续等现象。社会传播的过程中也有噪音干扰现象,如虚假、捏造、歪曲的信息等,社会传播中消除噪音干扰的主要做法有加大正面信息的传播量和传播次数、揭露虚假信息等。 5.把关人(北师大2010年研;北邮2010、2007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研;上海交大2007、2005年研;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4研) 答:把关是指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从各自的观点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行为,而有这种行为的人称为把关人(守门人),这是传播学研究的一大范畴。在传播活动中,把关人也要对感受到的信息进行选择,他认可的信息才能继续流通,否则就只能呆在门外.这一概念是由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心理学家卢因在1947发表的论文《人际关系》首创的。 6.双重行动模式(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双重行动模式是由巴斯提出的,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完善。巴斯将“个体把关人”的研究从对单个新闻加工者的研究拓宽为对明显分为两类的多重“把关人”的研究,所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效果分析下态度改变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第九章效果分析(下):态度改变

传播研究,尤其是传播学派的研究曾长期依附于社会心理学。传播学中许多有关效果问题的理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心理学中借鉴来的。 社会心理学对传播学的两方面影响:一是学习论,一是一致论。它们都指向一个问题,即态度与态度改变。态度改变又正是传播学效果分析所感兴趣的,因为传播效果最终都显示为受众态度的变化。 学习论的研究以霍夫兰及其耶鲁学派为代表:要想使人形成或改变某种态度,只需提供相应的认识材料就行,态度形成或改变的过程是个学习的过程。 一致论把态度问题放在认知一致的基础上进行探讨。态度一致是说人们在言谈举止各个方面都力求和谐一致,否则就会造成心理紧张而感到十分别扭。 态度的变化要适应一种整体性的认知结构,而一致论所关心的正是这种认知结构如何达到一致的问题。 就传者与受众而言,学习论更关注传者一方,只要传者能提供相应的知识,使受众认识到事物的面貌,那么态度的变化就会随之发生;一致论则更看重受众一方,因为态度的变化并不取决于所感受的信息,左右态度及态度改变的关键在于保持认知的一致与和谐。 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上看,学习论更倾向于大众传播,一致论更侧重于人际传播。 第一节平衡论与和谐论 一、海德的平衡论 当涉及第三者时,两个人之间关系可能呈现出的状态,以及可能发生的变化。 海德平衡论:P、O、X三者的关系如果都是肯定的,或者两种否定一种肯定,则为平衡状态。如果三者的关系都是否定的,或者两种肯定一种否定,则为不平衡状态。 不平衡状态会使人感到心理紧张,由此而产生力求恢复平衡状态的倾向,这样一来便会导致态度发生变化。 海德的平衡论暗示一种态度改变方面的新思路: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时,总伴有某一方的态度变化;而平衡状态由于稳定不变则能拒绝任何形式的态度变化。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查荣克:某些不平衡状态也有可能维持稳定,而不一定非产生趋向平衡的压力。 海德平衡论的四点优越性:它在概念上易于掌握;它以简洁明了的方式显示出态度的变化;它把注意力集中在人际关系上;它证明不一致性可用不同方式来解决。 二、奥斯古德和塔南鲍姆的和谐论 和谐论是从平衡论中发展出来的。平衡论所概括的是普遍现象,和谐论所关心的只是其中一种特殊情形。平衡论讲的是人际网络中两方与第三者的关系,和谐论讲的则是受众与信源双方同事件的关系。和谐论也分为和谐与不和谐,也各有四种情况。 我们所喜欢的信息源应该总是提倡我们所喜欢的主张并谴责我们所反对的主张。假如受众所喜欢的信源对某事的态度同受众相抵触,那么就会出现不和谐。 “语义差异量表”:一种用于对态度进行定量化测定的表。是五种测量态度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第一章 传播学的孕育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孕育 作者:李彬

第一节传播及传播学 根据参与传播活动的人数划分,从规模上是依次递增的人类传播行为主要类型: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自身传播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传播;人际传播就是两个或若干人之间的传播;组织传播就有组织有安排的对一群人的传播;大众传播则是通过大众媒体对成千上万的人的传播。 从本质上划分,人来传播活动分属两大类型: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 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一切其他形式的传播都无不以人际传播为基础。 人际传播是传统的、自然的、富有人性的传播,参与传播的各方关系是完全平等,是点对点的传播;大众传播是现代的、充满机器喧嚣之气的传播,是点对面的传播; 大众传播出自于人际传播的需要,并服务于人际传播的目的,但与人际传播有本质不同,根源在于大众传播比人际传播多出了“大众媒体”。 从根本上讲传播是信息流通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信源、信息、信道、信宿等要素。传播总是有某个信源发出某种信息,中间经过某条信道的传输,而到达信宿;与此同时,信宿也可以作为信源发出信息,经过信道而返回信源,即双向传播。 传播: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大类型。 传播学: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范围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个方面,其中尤以大众传播方面的研究为主。非严格意义上讲传播学就是大众传播学。 人类知识分属三大门类: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分两类:一是理论性的,二是应用性的。 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但难于断定它究竟属于理论性的社会科学,还是应用性的社会科学;不过总的来看传播学还是偏向理论性的一面,实际上建立传播学的目的也正是为了从理论高度审视具体的传播实践,传播学中的批判学派就是这种居高临下之势的代表。 传播学还很粗糙,许多基本的概念和范畴还不确定,不少理论和学说还不成熟,尤其是学科的体系与框架还不完整,更不严密。 施拉姆把传播研究比作学术领域的“十字路口”和“租界”;“十字路口”说明很多人路过这里,“租界”则是针对各家学术列强瓜分传播研究的状况而言。 随着信息爆炸和传播交流活动的日益广泛而频繁,对传播问题越来越需要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建立完善而系统的传播学理论越来越显得紧迫。 第二节孕育传播学的外部条件 传播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孕育于20上半叶,形成于20世纪下半叶。我国则迟至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际,才开始引进传播学的研究;传播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从方法到理论,它都大量借鉴其他学科的内容,其中尤以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新闻学和三论,对传播学的影响最大。 对传播学的形成发生作用的环境条件错综复杂,其中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军事、媒介方面。

李彬《传播学引论》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导论 导言 第一节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乃是人类传播活动演进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本质而言,人类传播活动是个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人类传播活动划分成为四个历史阶段,一是口语传播时代,二是文字传播时代,三是印刷传播时代,四是电子传播时代。 一、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时代,差不多占了“这一天”的5/6。 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没有交往,没有传播,这个共同体就无法存在,更无法运行。 对人类传播活动来说,最便利、最通用的媒介自然是口语及语言了。其他任何媒介都无不以口语为基础,都是口语媒介的变形和延伸。 口语只能直接依靠人体自身的发生功能,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便在空间距离上受到限制,由于口语随说随逝,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又在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二、文字传播时代 语言的出现,使我们的祖先最终实现了从动物到人类的转变;文字的发明,就是人类社会得以实现从原始到文明的飞跃。语言是人类的证明,文字是文明的标志。 传播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这就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时间上传之久远。 文字的习得不同于语言,一个是自然的过程,而另外一个是人为的过程。从传播角度看,统治阶级就是话语权。 话语垄断与当时的“专制”政体是相互吻合的。 三、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传媒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即印刷术和印刷品,前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而后者是社会层面的东西。但是,有了技术发明不见得就有社会需要,两者并不一定契合。一般认为,印刷术和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 从技术上讲,印刷媒介有两大硬件,一为纸张,一为印刷机。 约翰?古登堡(古腾贝格)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他象征着人类进入印刷传播时代。 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一方面,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又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新闻事业兴起:15、16世纪,萌芽状态;17、18 世纪,开始发育成长(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19世纪后,出现了以营利为目的、以普遍读者为对象、以各种新闻为核心的现代大众报业(美国19世纪三大廉价报纸——《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纽约论坛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报业繁盛景象。 四、电子传播时代

李彬《传播学引论》

李彬《传播学引论》 ● 导言 人类传播历史的发展 依据媒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变革,把人类传播活动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口语传播时代: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状态而组成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即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口语是人类传播所用的第一个媒介,不仅是最初始的媒介、最重要的媒介,而且是最基本的媒介。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语言或口语的局限性:人类传播活动在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文字传播时代:从文字的发明延续到印刷的兴起。从传播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在时间上传之久远,从而弥补了口语媒介的两大缺陷。文字起源于绘画,逐渐从具象的图画演变为抽象的符号,成为一种负载信息的传播媒介——文字。文字传播时代形成垄断文字媒介的传播阶层,这种话语垄断与当时普遍存在的“专制”政体相互吻合。 印刷传播时代: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延续到广播的出现。印刷媒介这个概念包含两层意思:印刷术(技术层面)和印刷品(社会层面)。印刷术与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所以作为开户印刷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介到了近代才真正登上人类传播的历史舞台。15世纪40年代,德国美因兹的工匠约翰·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象征着人类进入印刷传播时代(现代传播的源头)。印刷术的发明直接意义在于使文字信息批量复制成为可能。一方面,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又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在印刷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的一项显著进展就是新闻事业的兴起。近代新闻事业发端于15世纪中叶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7世纪初德国和尼德兰的每周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纸(报业),即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新闻事业从17、18世纪,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中开始发育成长。19世纪后,新闻事业开始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其显著标志就是大众化报纸的出现和通讯社的诞生。19世纪后,出现了以赢利为目的、以普通读者为对象,以各种新闻为核心的现代大众报业,其代表为美国19世纪30年代的三大廉价报纸——《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世界上第一家通讯社是1835年创办于巴黎的哈瓦斯社(法新社前身),不久美联社(1848年由纽约六家报纸组成的港口新闻联合社成立)、德国沃尔夫社(1849)英国路透社(1851)相继成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报业大王普利策和赫斯特竞相掀动“黄色新闻”浪潮。 电子传播时代:狭义的电子媒介专指公共性媒介。常以广播作为大众传播时代的开端,以此开启电子传播时代大门。电子传播时代的三次飞跃,即20世纪初期的广播,20世纪中的电视,20世纪末的网络。网络成为“第四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传播与传播学 客观世界是由三大要素构成,即物质、能量和信息。香农认为信息就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东西。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流动以及社会信息系统及其的运行,它既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分属三个层面:自然科学层面,社会科学层面,人文科学层面,总之社会信息系统的技术、规律与意义均属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以参与传播活动的人数来划分(依据外在形式),人类传播行为的主要类型:“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从本质上讲,传播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模拟试题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议程设置 2.同题集中 3.双向传播 4.有限效果论 5.魔弹论 二、简答题(15×3=45分) 1.根据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论,请简要回答“地球村时代”的到来所造成的社会影响。 2.简述施拉姆的《报刊的四种理论》。 3.舆论权威就是意见领袖吗?为什么?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 1.大众传播与其他社会信息系统相比有什么特点? 2.试述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 3.论述如何正确看待媒介环境中的各种构成因素。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议程设置 答:议程设置是指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2.同题集中 答:同题集中是新闻稿件组织方法的一种,是指编辑把内容相关联的稿件置于一个标题之下集中发表的方法。同题集中是以稿件的内容的联系或相互补充为前提的。常见的结构关系有以下几方面:①联合编排;②连续编排;③对比编排;④参照编排;⑤相关编排。 3.双向传播 答:双向传播是指存在着反馈和互动机制的传播活动。在双向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般来说,人类的传播活动均具有双向性,但这种双向性有强弱之分。对话、打电话或计算机通信等属于双向性较强的传播活动,而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活动的双向性较弱。 4.有限效果论 答:有限效果论是20世纪40至60年代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的主流观点。“有限效果”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符号-传播的基因)【圣才出品】

第三章符号——传播的基因 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语言符号 符号就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符号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符号,一类是非语言符号。 1.语言与文字 (1)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2)口头语言是最基本、最主要的。 (3)语言的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共时方面,文字的传播功能则主要体现在历时方面。 (4)对所表达的事物而言,语言是直接符号,文字是间接符号,或者说是代表符号的符号。 (5)在人类漫长的传播历程中,语言的产生是循序渐进,不知不觉的,而文字的发明则带有突发性。

(6)语言和文字都是一种符号系统,具有外在形式和内在含义。 对语言而已呀,它的外在形式是读音,它的内在含义就是一种读音在特定语言中的意思。索绪尔曾提出所指和能指。能指即语言的声音形式,所指即语言的语义内容。语言就是由能指与所指两部分组成的。 2.语义与传播 定义:语义学是专门语言符号的意义的学科,属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1)柯日布斯基及其普通语义学 ①柯日布斯基(1879—1950),1938年创立普通语义学研究所,自任所长,主讲普通语义学。代表作有《科学与精神健全:非亚里士多德体系和普通语义学概论》(1933)。 ②柯日布斯基认为,“人是时间的连接体”,人不同于动植物的特点是有语言,并以此连接时间,从而把经验代代相传,创造出全部人类文化成果。 ③在《科学与精神健全:非亚里士多德体系和普通语义学概论》一书中,他提出三个所谓“保护个人不上当受骗和自欺欺人”的普通语义学原理: a.非等同原理,即世上没有各方面完全等同的两个事物,而且由于变动不居,一个事物本身也不等同。 b.非全原理,即任何一个事物均有无数特点,非人所能说完全。 c自身反映原理,即表达离所表达的事物愈远,价值就愈小。 ④柯日布斯基的信徒中,有两位最有成就学者:一位是温德尔·约翰逊,另一位是早川一荣。 (2)语言的陷阱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第八章-效果分析(上):劝服艺术

传播学引论 第八章效果分析(上):劝服艺术

在传播学的所有研究,以研究如何取得最佳效果为核心的效果分析一向最受重视,可以说是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赖以安神立命的根基。效果分析在传播学的学术体系中至少在经验学派的研究框架中海处在百川归海、众星拱月似的地位上,其他方面的研究最终都归结到效果问题上,如果不是为了取得某种效果,那么传播活动就是去意义,如果不探讨效果问题,那么传播研究便成为无的放矢。 效果分析中最令人感兴趣,也最具实际应用价值的就属劝服艺术,因为它直接涉及什么样的传播方式最有效。 第一节霍夫兰与耶鲁研究 传播学的早期阶段,耶鲁学派最有实力,简直就是传播学的正宗所在,在耶鲁研究更是代表着传播研究的主流与方向。 耶鲁研究的三个特点:主要致力于理论性探讨与基础研究;从心理学及相关学科引申出理论上的创建;强调通过控制性实验来测试一些命题 霍夫兰的代表作《传播与劝服》:围绕态度问题的耶鲁从书中最重要的一 部论著。 态度是指个人或团体对某人某物、某一事情或某种观念的心理倾向。 态度的三个组成部分:认知、情感和行为。 情感成分包括一个人对某些人或物的评价、爱好和情绪反应;认识成分被概括为一个人对某人某物的信念或真实知识;行为成分包括人指向物或人的外显行为。 态度中的认知成分是这种态度的基础,没有对某事物的认识,就不会形成对

此事物的态度;态度中的认知成分不一定都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东西,在许多态度中认知往往表现为偏见或成见。 在态度中起关键性、支配性作用的还要数情感成分。先有态度后找根据,许多态度都是感情用事的产物。决定一种态度即心理倾向的关键因素在情感而不再理智。 态度中的行为成分,则是情动于中而发于外的自然结果。不过有时候态度和行为并不完全一致。 第二节从传播来源看劝服 传播来源的三种变量:可信度、知名度和动机。 一、传播来源的可信度 霍夫兰研究启发:为了进行有效的劝服,为了提高传播的效果,需要重视传播来源的可信度,尽量挑选可信度高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取得最佳效果的关键还在于传播的内容本身,睡眠者效应会使人们忘却传播的来源,而最终只对感受到的信息内容保有印象。 二、传播来源的知名度 传播来源的知名度与传播来源的可信度一样,同传播效果成正比。传播者的知名度与其可信度为往往合为一体,可以统称为“威信”。 E·阿伦森实验证实:知名度高的传播来源比知名度低的传播来源更具有劝服的优势。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第七章至第九章【圣才出品】

第七章受众分析 一、名词解释 1.大众(北邮2011年研) 答:大众(mass)是指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是伴随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大众不同于初级群体或小群体,也不同于群集和公众。大众的主要特点有:①规模的巨大性;②分散性和异质性;③匿名性;④流动性;⑤无组织性;⑥同质性。 2.受众(复旦大学2012、2007~2008研;华中师大2005年研) 答:受众是指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和网民。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又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受众的特点包括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受众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的对象,对传播过程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受众的需求、受众对媒介信息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活动等,都对大众传播的效果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3.受众“碎片化”[人大2013年研] 答:“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碎片化”,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选择不断扩大,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呈现多样化趋向。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传播领域也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碎片化以及与碎片化相伴随的传播领域的受众的分化形成了许

许多多受传者群落的“碎片”,即“受众碎片化”。碎片化时代,受众被电视、报纸这些传统观念中的大众媒体垄断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受众的媒介接触方式更趋多元,媒体的专业化程度更为深入,针对特定受众群的媒体大量出现,尤其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更是独占鳌头。媒体市场格局演变的最终原因是受众,大众媒体衰落,多种媒体并存,是“受众碎片化”的最直接表现。 4.乌合之众 答:乌合之众是指生活在法理社会中的芸芸众生互不相干,成分复杂,他们之间不存在亲情的纽带,只有法律的关系,每个人都以完全独立的个人身份投身社会,因此在心理上都陷入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状态中。有人又把这种乌合之众称为“孤独的群体”。在大众社会中尽管有群体网络,但人们的内心深处却是彼此隔绝、十分孤独的。 5.魔弹论 答:魔弹论又称靶子论,是早期的受众理论。它把受众视为一盘散沙,彼此疏离,互不关联,那么对付这种形单影只的传播对象,大众媒介自然不费吹灰之力。在魔弹论看来,媒介传播的内容就像射出的一发发威力强大的魔弹,而受众好比射击场上孤零零的靶子,任由媒介扫射,毫无抵御能力,只要被魔弹击中,便会应声而倒,就是说媒介的信息只要被受众接收到,就会对他产生媒介所预期的效果。 6.刺激—反应论 答:德弗勒把早期的“魔弹或靶子论”这套受众理论概括为机械的刺激—反应论。指的是对某个对象施加一定的刺激,便会引起一种固定的、可以预见的反应。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受众分析)【圣才出品】

第七章受众分析 7.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大众社会与乌合之众 大众社会(mass society)的本真意义,原指“乌合之众”的社会。 1.乌合之众 这是指生活在法理社会中的芸芸众生互不相干,成分复杂,他们之间不存在亲情的纽带,只有法律的关系,每个人都以完全独立的个人身份投身社会,因此在心理上都陷入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状态中。有人又把这种乌合之众称为“孤独的群体”。在大众社会中尽管有群体网络,但人们的内心深处却是彼此隔绝、十分孤独的。 2.布卢默曾给大众一词做过以下四层描述:

(1)大众分布广泛,差别很多。 (2)大众是个不知名的群体,由不知名的芸芸众生组成。 (3)大众互不往来,很少沟通,谁也不知别人的存在。 (4)他们独断独行,很少采取一致的行动。 二、魔弹或靶子论 1.魔弹论或靶子论 媒介传播的内容就像射出的一发发威力强大的魔弹,而受众好比射击场上孤零零的靶子,任由媒介扫射,毫无抵御能力,只要被魔弹击中,便会应声而倒,其意思就是媒介的信息只要被受众接收到,就会对他产生媒介所预期的效果。用施拉姆的话说,“情况就像在一个射击场上那样,需要的就只是对准靶子射击,靶子就会倒下”。 2.刺激—反应论 德弗勒把早期的“魔弹或靶子论”这套受众理论概括为机械的刺激—反应论。指的是对某个对象施加一定的刺激,便会引起一种固定的、可以预见的反应。 3.魔弹论或靶子论的实质 过分扩大大众传播的影响力,认为受众在这种非常强大的传播势头面前除了束手就范,别无其他选择。 三、受众与媒介之间的缓冲体 德弗勒把受众与媒介之间的缓冲体大致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个人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第五章 控制分析:谁—说什么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 李彬 第三讲—第五章

第三讲大众传播 第五章控制分析:谁——说什么 我们将传播主体“谁”与传播内容“说什么”合为一体,统归控制分析的名下。所谓控制分析实际是就传播者控制传播而言的,它包括两大项:一是控制主体,即“谁”,二是控制手段即“说什么”。 第一节大众传播概览 大众传播的大众有三层含义:一是指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二是指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三是指人数众多的传播对象。所谓大众传播无非是指媒介组织通过大批复制并迅速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的受众者一个过程。 大众传播模式的核心是媒介组织。媒介组织经过译码、释码和编码,从信源输入信息。接受信息是译码,理解信息是释码,两者一般都是一回事,统一称为译码。 媒介组织输出的是经过大批复制的相同信息。在庞杂的受众中间,有一小部分相对来说较为活跃的成分,这就是所谓的舆论领袖。 大众传播就是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的信息的过程。如果说人际传播属于点对点的传播,那么大众传播就属于店对面的传播。 反馈就是信息的反向传播(也就是从输出方向向输入方向传播),或者叫信息的部分倒流。目的在于更好地调节系统的输出状况。 反馈概念除了含有信息的反向传播这种通用意义之外,还包括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应这层特定意义在内。 与人际传播相比,大众传播的反馈总是比较迟缓,模糊,微弱。媒介输出的信息得很长时间才能得到反馈。 有关大众传播的研究,是传播学的主体,在传播学中占绝对优势。大众传播的研究分别集中在记者、记者写的报道、刊登报道的报纸、阅读报道的读者和读者所受的影响五个方面,即所谓传者、内容、媒体、受众和效果。 大众传播的研究领域,围绕传播者的控制分析可粗略地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微观角度研究对具体传播过程的控制,另一类是从宏观方面审视传播活动的潜在的控制因素。 第二节把关人和把关 一、卢因的把关概念 把关是指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从各自的观点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而这种筛选与过滤的行为就叫把关(守门),有这种行为的人就叫把关人(守门人)。 把关是传播活动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事实上每个人在信息的大循环中都在有意无意地充当把关人的角色。 二、怀特的把关研究 输入信息—输出信息= 把关过滤信息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导论至第三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 导言 一、名词解释 1.传播学(北师2009年研;华东师大2007年研) 答: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的研究任务是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它的发展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学科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2.传播(华农2011年研;辽宁大学2008年研) 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过程。把握这个定义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社会传播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3.传播隔阂(南京大学2014年研) 答:传播隔阂是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

价值观、利益、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但其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中的传播隔阂。 4.叙事分析(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叙事分析是一种社会研究方法,源自叙事学,叙事学则源自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叙事学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会有背后的讲述人进行叙事,一切大众媒介的内容都是叙事,通过分析这些文化实践和媒介内容等,可以得出研究结论。一个文本是有自身的一定结构的,媒介内容就是通过这些二元对立冲突及发展来讲述的。这种结构可以说存在于任何一个叙事文本中。叙事分析就通过寻找并分析这些二元对立,继而挖掘出意识形态是如何讲述二元对立的。在叙事分析中不仅仅关注叙事的内容,还把注意力放在叙事方式上,所有的这些方面构成了叙事分析中重要的方面。 5.信息(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 答:信息,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的状态以及这种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陈述。就其性质划分,信息可以分为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凡是那些反映自然界物质普遍属性的信息称为自然信息。而经过人类用表情、体态、语言、文字、图像、图表、数据等符号加工过的自然信息,包括知识情报、著作、艺术、科学技术、政策法令等,称为社会信息。根据其所指范围不同,信息可以分为广义信息、一般信息和狭义信息三类。广义信息是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信息具有和物资、能量等量齐观地位。一般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批判学派(下):透视)【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 第十一章批判学派(下):透视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 答: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是由批判学派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就设在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与经验学派的国际性学术机构“国际传播协会”相抗衡。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的会员多在欧洲。 2.文化霸权 答:文化霸权是指统治阶级不仅依赖暴力维持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而且还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从而使被统治阶级在心理上、意识上、观念上都顺从于现状,满足于现状。这种领导权必须建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信仰上,也就是建立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上,由此可见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性。文化霸权理论是由西方马克思主义先驱人物之一的葛兰西提出来的。 3.大众文化 答:大众文化是指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大众文化理论滋养的土壤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伴随高科技生产而呈现纷繁的物质文化消费。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它一方面是同与其共时态的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相互

区别和对应的,另一方面也是同传统自然农业经济社会里的各种民间文化、通俗文化有着一些原则差异的,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 4.异化 答:异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蜕变为脱离生产者,而且同生产者相对的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生产者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异化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完全丧失,遭到本来由自己创造而现在却成为异己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奴役。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达到最普遍、最严重的程度。 二、简答题 1.说明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本质区别。(北邮2010年研;上海财大2009年研;华中农大2008年研) 答:(1)经验学派是西方传播学的主流学派,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美国的经验学派除了在方法论上坚持经验性实证研究立场以外,还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二是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2)批判学派无论在方法论还是在学术立场上都与经验学派有着很大的区别。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对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持否定和批判态度。 (3)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批判学派更多地将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这些问题在经验学派的研究中大多有意无意地受到忽视和回避。 ②批判学派在方法论上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而经验学派在方法上坚持经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