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正后壁心肌梗死1例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正后壁心肌梗死1例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正后壁心肌梗死1例临床观察和护

理体会

有研究报道,单纯右心室心肌梗死<3%,因为右心室具有左右冠状动脉双重供血和丰富的侧支循环,右心室工作负荷小,室壁薄,代谢所需能量低,右心室承受的压力低于左心室承受的压力。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正后壁心肌梗死除有心肌梗死的症状外,主要表现为右心功能不全、低血压、休克。通常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正后壁心肌梗死病死率高,但较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预后好。现将救治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正后壁心梗死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病历资料

患者,男,56岁,高血压病史5年,吸烟史30年。于上午7:30用力抬花盆时突发胸骨后压榨样疼痛,并同时伴有喉部紧塞感,休息后症状不缓解,并有头晕、乏力。中午12:00请医生在家诊治,测血压60/40mmHg,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急性下壁、右心室心肌梗死,在家输液、扩容、营养心肌等治疗,效果欠佳,于下午4:00以急性心肌梗死收住入院。查心肌酶:肌酸激酶2218U/L、乳酸脱氢酶379U/L、血糖7mol/L。彩超示右心室扩大、三尖瓣中度返流,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室壁运动阶段性异常。入院后6:00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急性下壁、右心室、正后壁心肌梗死,患者在静脉灌注4小时后,液体量达3000ml,血压80/50mmHg,无明显升高。下午7:00心电图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并发生休克,即给快速输液,异丙肾上腺素1mg静脉加管,另一组液体给多巴胺20mg加入200ml液体滴注,5分钟后,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128bpm,频发房性早搏,下壁导联ST段比原来抬高0.4mv,V1~6比原来压低0.3~0.5mv,50分钟后,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Ⅰ度房室传导阻滞,ST段较前有所下降。测血压120/80mmHg,较前明显升高,病情开始好转。15天后,患者做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近侧段闭塞,前向血流0级,前降支有多处管腔狭窄约30%,为右冠脉优势型。

护理

卧床休息: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3~5天,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并向患者及家属细心说明休息的重要性,取得他们的配合。待病情稳定后,可床上活动下肢,减少血栓的发生。

吸氧: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2~3天,每分钟3~5L,并发心力衰竭、休克或肺部疾患的患者根据氧分压调节氧流量,纠正心肌缺氧症状。

解除疼痛:哌替啶50~100mg肌肉注射或吗啡5~10mg皮下注射,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3mg或硝酸异山梨酯5~10mg,疼痛缓解后可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肌梗死的程度。

溶栓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讲清溶栓的目的和意义。掌握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严密观察病情,防止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及低血压的发生。

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持续心电监护,随时测量脉搏、呼吸、血压,记录24小时出入量,防止心律失常及并发症的发生。保持2~3条畅通的静脉通道,保证药物及液体的输入,配合医生做好溶栓治疗保持病房安静、整洁,减少陪护人员,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饮食护理:最初2~3天以流质为主,稀饭、菜粥、面糊等,少量多餐,限制钠盐及胆固醇的摄入。告诉患者及家属不能食用腌制食品、肥肉、蛋黄、动物的肝脏等。快速进食及高盐饮食可加重心脏负担,加重病情。

排便护理:让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指导患者按摩腹部增快肠蠕动,加快排便。避免用力排便,防止心脏负担突然加重,必要时给予清洁灌肠。

心理护理:加强心理护理,提高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讨论

此患者属右冠脉优势型,有冠状动脉为右心室、正后壁及窦房结、房室结供应血液,因而心电图出现下壁、右心室及正后壁心肌梗死的图形,并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心肌梗死、低血压、房室传导阻滞、右心功能不全相继出现,快速扩容补充血容量,改善重要脏器供血成为其首要任务。24小时可静脉输液3~6L直到低血压得到纠正。经医护人员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在遇到此类患者时,应常规做18导联心电图,如发现右胸V4R~6R导联出现ST段抬高0.1mv,STⅢ>STⅡ抬高,STV7~9抬高>0.1mv,并出现左胸相应导联ST段压低应高度怀疑右心室、正后壁心肌梗死的可能。查心肌酶。做好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防止右心功能不全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何嗣华.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J].临床荟萃,1966,11(11):513.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措施(4篇)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措施(4篇) 第一篇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主要临床表现有急性心力衰竭、剧烈胸痛、意 识障碍、休克以及严重心律失常等,对患者生命安全威胁极大。我院 为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措施,选择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 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急诊护理与常规护理,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将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 察组患者男30例,女25例,平均年龄(58±4)岁;对照组患者男29例,女26例,平均年龄(58±5)岁。所有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均为 (5±3)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经皮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给予给 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实行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 理干预,主要包括患者基本病情的观察与评估、测量各项生命体征等,根据医嘱实施具体护理工作。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急诊 护理措施干预,具体如下。 1.2.1院前急救护理医护人员应即时给予患者心电图检测,并详细记 录数据,为医生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信息。协助患者取平卧位,严禁 患者自主翻身加重病情。对于有呼吸困难症状者需协助其取半卧体位,并根据患者病情,即时给予扩张血管、缓解疼痛等对症治疗。 1.2.2心理护理因为该疾病发病急且病死率高,患者易产生严重的心 理问题,护理人员应主动与之交流,即时给予心理疏导,缓解不良情绪,提升治疗依从性,保证治疗效果。 1.2.3疼痛护理可根据患者具体疼痛情况给予适量镇痛药物,缓解患 者因疼痛引起的不适感。护理人员应掌握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定时测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及护理 (1)突然严重的心绞痛发作或原有心绞痛程度加重,发作频繁,时间延长或含服硝酸甘油无 效并伴有胃肠道症状者,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加以严密观察。 (2)心电图检查S—T段一时性上升或明显下降,T波倒置或增高。 2 常见症状 (1)心律失常:①室性早搏,即早搏出现在前一心搏的T波上。②频发室性早搏,每分钟 超过5次。③多源性室性早搏或室性早搏呈二联律。以上情况有可能发展为室性心动过速或 心室颤动,必须及时给予处理。 (2)心力衰竭:心衰早期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心率加快、舒张早期奔马律,严重 时可出现急性肺水肿,易发展为心源性休克。 (3)心源性休克:患者早期可能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加快,脉搏细速,皮肤湿冷,继之血压 下降、脉压变小。 3 对症护理 (1)妥善安置患者,做好护理准备:安排患者在监护病房,嘱其绝对卧床,耐心细致全面地 介绍监护室的环境;满足患者身心需求,消除患者对住院环境的陌生感,稳定其情绪,使其 尽快进入病人角色;如经医生确定需行急诊介入治疗的,则积极做好急诊开通血管准备,遵 医嘱进行抗凝扩血管B治疗。 (2)积极进行止痛治疗,做好用药护理:积极有效的止痛,可防止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 排血量增加而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和促发心律失常,对无低血压者可给予硝酸甘油0.5mg舌 下含服1次/5min,连续数次,或可用消心痛。吗啡或呱替啶对止痛有明显疗效。在运用止痛药物时应做好用药护理,在观察患者疼痛症状变化的同时,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3)尽可能减少耗氧,给予高流量吸氧:绝对卧床、稳定情绪、给予止痛等都可以减少耗氧,由于心肌缺血、交感神经兴奋、疼痛等都可使心率加快,此时可遵医嘱给予减慢心率药物, 减少心肌耗氧,与此同时,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以增加血氧浓度,缓解心肌缺氧。 (4)采取预见性护理,做好排便护理: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期绝对卧床,极易导致肠蠕动减 慢而致便秘。用力排便时,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一般认为较正常排便 增加5倍,心肌负荷加重,心肌缺血、缺氧,疼痛加剧,梗死范围扩大,往往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用力排便时,还可由于过度屏气而使右心室压力增高,造成舒张期血流速度下降,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心肌缺血,疼痛加剧,使梗死范围扩展,常导致心衰、严重心律失常, 甚至猝死。因此,积极防治便秘及解除排便困难,防止过度用力,对其预后至关重要。 (5)指导患者放松身心,加强宣传教育。 4 健康教育 (1)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 (2)合理调整饮食,适当控制进食量,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烟、酒,少吃动物脂肪及胆固醇较 高的食物。 (3)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紧张、劳累、情绪激动、便秘、感染等。

心肌梗死病例讨论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疑难病例护理讨论

讨论内容:一、心梗病人的应急处理 二、心梗病人的安全转运 三、急性心梗高危患者的识别 一、心梗病人的应急处理 (一)、基本处理 1、吸氧,高流量吸氧,6~8L/Min,心电监护,如病人有气促或呼吸困难,给予端坐卧位或摇高床头, 第一时间开通绿色通道。(韩怡护士) 2、静脉通道建立及给药 快速而有效开放静脉,保证将药物和液体注入体内并使药物迅速吸收和分布,是心梗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心梗病人应选上腔静脉系统大血管,上肢大血管距离心脏路径短,用药后能够通过上腔静脉系统迅速进入心脏,发挥作用,如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等,一般避免下肢静脉,建立1-2条静脉通道。(高翔健护士)(二)、心电除颤的配合 心梗病人最大的凶险在于室颤,一旦发生室颤/无脉室速,应立即给予心电除颤。使用双相波除颤仪时电流量选择120∽200J,如果不清楚除颤仪的有效能量范围,首次电击可选用200J。使用单相波除颤仪时所有电击均选择360J。需要注意的是,电击后不是立即检查心律而是立即继续进行胸外按压。(林孟护师)(三)、胸外心脏按压 ⑴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的正中线上或剑突上2.5~5cm处。 ⑵按压方法:①抢救者一手掌根部紧贴于胸部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放在此手背上,两手平行重叠且手指交叉互握稍抬起,使手指脱离胸壁。②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中点垂直于按压部位,利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垂直向下按压。③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下压与向上放松时间相等;按压至最低点处,应有一明显的停顿,不能冲击式的猛压或跳跃式按压;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部按压部位,但应尽量放松,使胸骨不受任何压力。④按压频率为80~100次/分,小儿90~10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例以1:1为恰当。与呼吸的比例同上述。⑤按压深度成人为4~5cm,5~13岁者3cm,婴、幼儿2cm。 (苏志颖护师) ⑶按压有效的主要指标:①按压时能扪及大动脉搏动;收缩压2>8.OkPa;心电图恢复窦性心律;②患者面色、口唇、指甲及皮肤等色泽再度转红;③扩大的瞳孔再度缩小;④出现自主呼吸;⑤神志逐渐恢复,可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抽动,肌张力增加。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与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一、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发生严重持久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前区疼痛、发热、血白细胞增高、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和心电图进行变化,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3大并发症,亦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严重类型。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块(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另外,心肌耗氧量剧烈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诱因如下: ①过劳(30%):过重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体育活动,连续紧张劳累等,都可使心脏负担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已发生硬化、狭窄,不能充分扩张而造成心肌缺血。剧烈体力负荷也可诱发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②暴饮暴食(15%):不少心肌梗死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

起急性心肌梗死。 ③便秘(13%):便秘在老年人当中十分常见。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导致心肌梗死的老年人并不少见。必须引起老年人足够的重视,要保持大便通畅。 ④吸烟、大量饮酒(10%):吸烟和大量饮酒可通过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及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⑤激动(6%):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诱发。 ⑥寒冷刺激(5%):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冠心病患者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是冬春寒冷季节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较高的原因之一。 三、临床表现 (1)先兆表现约半数以上患者发病数日或数周前有胸闷、心悸、乏力、恶心、大汗、烦躁、血压波动、心律失常、心绞痛等前驱症状。以新发生的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发作频繁且程度加重、持续时间长、服用硝酸甘油效果不好为常见。 (2)主要症状 ①疼痛:为最早、最突出的症状,其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更剧烈,伴有烦躁、大汗、濒死感。一般无明显的诱因,疼痛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经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少数患者症状不典型,疼痛可位于上腹部或颈背部,甚至无疼痛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140例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140例护理体会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坏死。AMI为内科常见急症,起病急骤,发展快,后果严重,可导致心力衰竭、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增高,AMI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如果在发病早期得到及时处理,就可以减少梗塞范围和并发症的发生。为进一步提高防治AMI的水平,现将我科2010年1月-2010年11月抢救的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分析如下。 1一般情况 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性102例,女性38例,年龄35-82岁,平均年龄61岁。其中前壁心肌梗死61例,下壁心肌梗死39例,侧壁心肌梗死16例,前壁合并侧壁心肌梗死14例,其他部位10例。合并急性左心衰者75例,心律失常者96例,心源性休克者18例,死亡15例。

2护理要点 2.1进行心电监护:AMI患者入院后,各种急救护理程序应迅速有序展开,护士应尽快根据患者心率、血压、胸痛情况、血糖、心梗标志物(心肌酶谱、肌红蛋白、肌钙蛋白)、12导联心电图以及是否已行PCI术等完成临床危险分层评估[1],以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措施。 AMI的患者在梗死后24小时内易发生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心律失常。护士必须熟悉患者心电图变化及正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图形。若发现频发室性早搏,RonT现象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等,应立即将变化的心电图录下,标明时间,通知医生,并备好急救器材及药品。 2.2严密观察血压:由于心肌大面积梗死,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输出量减少或血容量不足,再灌注损伤,血管扩张药及合并出血均可发生低血压,因此应严密观察血压变化。有合并症、血压不稳定者应每隔10min检测1次;血压平稳后,根据病情延长测量时间。无合并症者每隔1~2小时测1次。 2.3吸氧:吸氧是心肌梗死治疗中的重要措施。氧疗可以提高血样饱和度,对缓解心绞痛,纠正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减少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心脏及重要器官的氧需求,控制心肌梗死范围有重要意义[2]。 急性期应持续高流量吸氧3~4L/min,病情稳定后改为间歇低流量吸氧1~2L/min。 2.4卧床休息:绝对卧床休息是治疗心肌梗死的重要一环。发病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个案

案例:对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一、典型案例 患者,女性, 53 岁,因“反复心前区闷痛 3 年余,加重伴气促、冷汗 2 小时”于 2010 年 8 月 29 日 10:20 入院,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住住院。 3 年前患者因劳累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痛,并放射至左肩部疼痛,持续约几分钟,经休 息而缓解,后在家人的劝说下到当地医院做心电图 (ECG)提示“冠脉供血不足”,予以扩冠治疗。以后又多次于劳累过度或情绪激动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 疼痛,均经扩冠治疗而缓解。患者于 2 小时无明显诱因前出现乏力、胸闷、胸痛、气急、冷汗、颈部发紧、伴有恶心、呕吐数次,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急赴“当地 医院”就诊,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入住院。 既往患糖尿病 5 年,高血压病 3 年,高脂血症 2 年,均规律服用药物控制于正常范围 内。无冠心病家族史。 查体:体温 36.8 ℃,脉搏 92 次 /min ,呼吸 24 次 /min ,血压 80/50mmHg。神志清合作,扶入病房,体型稍胖,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 射灵敏,颈软,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不大, 心率 92 次/min ,心音低钝,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未扪及肿大, 双下肢无水肿。 心电图显示:Ⅱ、Ⅲ、 aVF 导联 ST段抬高,宽而深的Q波, T 波倒置。 化验室结果示: WBC计数 6.2 ×109 /L ,中性粒细胞 70%;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K-MB 升高, AST起病后 10 小时升高, 5 天后下降至正常。 入院诊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心功能Ⅳ级 2、原发性高血压 3、糖尿病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第二节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持续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心脏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以及反映心肌急性缺血、损伤和坏死一系列特征性心电图衍变。 一、病因 急性心肌梗死虽然绝大多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但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斑块 破裂及(或)出血、血栓形成等冠状动脉急性堵塞性病变参与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 因此,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与粥样硬化病变所累及冠状动脉支数以及造成管腔狭窄程度之间常呈不平行关系。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轻重缓急及梗死范围分布差异极大,并与冠状动脉完全堵塞发生的快慢部位和有无侧支循环等因素密切相关。 其他少见原因:有冠状动脉栓塞(血栓栓子、气栓、瘤栓或细菌栓子);主动脉夹层或梅毒性主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开口;冠状动脉夹层;冠状动脉炎(如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病毒性冠状动脉炎等);冠状动脉先天畸形和心脏挫伤等。 二、病理生理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特征是由于心肌丧失收缩功能所产生的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血流动力学异常和左心室重构。 三、临床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起始临床症状差异极大,有的患者发病急骤,极为严重,未及时送至医院就诊而死于院外;有的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或症状很轻未引起患者注意,未至医院就诊。(-)起始症状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起始症状不尽相同,最常见为疼痛。故对发病不同起始症状的了解,对本病的及时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以疼痛为起始症状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起始症状,典型的部位为胸骨后直到咽部或心前区,向左肩放射。疼痛有时在上腹部或剑突处,同时胸骨下段后部常为憋闷不适,或伴有恶心、呕吐,常见于下壁梗死。不典型部位有右胸、下颌、颈部、牙齿,罕见头部、下肢大腿甚至脚趾疼痛。心肌梗死程度重时持续时间长,疼痛性质为绞榨样或压迫性疼痛,或为紧缩感,烧灼样疼痛,常伴有濒死感。含服硝酸甘油一般不能缓解,需强效镇痛药。疼痛有时也可能不重,为轻度闷痛,有时表现为断续多次发作性疼痛,与不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个案

一般状况 入院日期:2023年5月23日 入院诊断:①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下壁+前侧壁+正后壁),急性左心功能不全②右下肺炎③高血压3级,极高危④甲状腺结节术后,甲减史⑤焦急症 简要病史:入院前2日出现反复咳嗽、咳痰,且痰不易咳出,无发热,伴有轻度气急但可以平卧,入院前日晚上23时,突发胸闷、气促、端坐呼吸,前来急诊就医,当时面色紫绀,Bp:160/100mmHg,SpO2:68%,两肺闻及湿罗音,立即予以面罩吸氧,并静脉应用呼吸兴奋剂和甲强龙、速尿,并且予以硝酸甘油点滴,心电图提醒:V1、V2呈QS型、V3呈rS、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抬高0.1mV、V4-9ST段弓背抬高0.2~0.5mV。血象检查示:肌钙蛋白:0.29ng/ml,肌酸激酶:356U/L,肌酸激酶同工酶:104U/L,白细胞:10.6*109/L,PCO2:8.28Kpa,PO2:15.45Kpa,BEB:-8.6,SO2:95.7%。胸片汇报示:右下肺炎症。以“急性下壁+前侧壁+正后壁心肌梗死、高血压病Ⅲ级”收治入住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入科后测量体温37.8℃,HR:105次/min,BP:178/90mmHg。入院之初患者情绪烦躁,既往有焦急症,

竭力否认病情严重,拒不遵从医护工作者安排,其体现为患者角色缺失。经对患者增强心理健康疏导、心脏病常规护理、BIPAP无创呼吸机应用及配合强化抗凝、抗栓、降脂、抗心衰、营养心肌、抗感染、化痰、降压及抗焦急药物治疗。患者目前状况稳定,各项检查指标恢复正常值,心理状况良好。 诊断计划 2023-05-23遵医嘱予以一级护理,低脂流质软食,监测生命体征,绝对卧床休息,记24小时尿量,BIPAP呼吸机应用 2023-05-24遵医嘱予以留置导尿 2023-06-03遵医嘱停止留置导尿,予以BIPAP呼吸机与氧气交替使用 2023-06-16遵医嘱予以二级护理,低脂半流质 2023-07-02遵医嘱予以氧气吸入,低脂普食 目前治疗 静脉:兰苏、疏血通、里尔统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正后壁心肌梗死1例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正后壁心肌梗死1例临床观察和护 理体会 有研究报道,单纯右心室心肌梗死<3%,因为右心室具有左右冠状动脉双重供血和丰富的侧支循环,右心室工作负荷小,室壁薄,代谢所需能量低,右心室承受的压力低于左心室承受的压力。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正后壁心肌梗死除有心肌梗死的症状外,主要表现为右心功能不全、低血压、休克。通常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正后壁心肌梗死病死率高,但较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预后好。现将救治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正后壁心梗死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病历资料 患者,男,56岁,高血压病史5年,吸烟史30年。于上午7:30用力抬花盆时突发胸骨后压榨样疼痛,并同时伴有喉部紧塞感,休息后症状不缓解,并有头晕、乏力。中午12:00请医生在家诊治,测血压60/40mmHg,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急性下壁、右心室心肌梗死,在家输液、扩容、营养心肌等治疗,效果欠佳,于下午4:00以急性心肌梗死收住入院。查心肌酶:肌酸激酶2218U/L、乳酸脱氢酶379U/L、血糖7mol/L。彩超示右心室扩大、三尖瓣中度返流,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室壁运动阶段性异常。入院后6:00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急性下壁、右心室、正后壁心肌梗死,患者在静脉灌注4小时后,液体量达3000ml,血压80/50mmHg,无明显升高。下午7:00心电图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并发生休克,即给快速输液,异丙肾上腺素1mg静脉加管,另一组液体给多巴胺20mg加入200ml液体滴注,5分钟后,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128bpm,频发房性早搏,下壁导联ST段比原来抬高0.4mv,V1~6比原来压低0.3~0.5mv,50分钟后,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Ⅰ度房室传导阻滞,ST段较前有所下降。测血压120/80mmHg,较前明显升高,病情开始好转。15天后,患者做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近侧段闭塞,前向血流0级,前降支有多处管腔狭窄约30%,为右冠脉优势型。 护理 卧床休息: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3~5天,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并向患者及家属细心说明休息的重要性,取得他们的配合。待病情稳定后,可床上活动下肢,减少血栓的发生。 吸氧: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2~3天,每分钟3~5L,并发心力衰竭、休克或肺部疾患的患者根据氧分压调节氧流量,纠正心肌缺氧症状。 解除疼痛:哌替啶50~100mg肌肉注射或吗啡5~10mg皮下注射,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3mg或硝酸异山梨酯5~10mg,疼痛缓解后可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肌梗死的程度。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后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后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因严重、持久的心肌缺血所引发的部分 心肌急性坏死[1]。该病起病急,病情重,严重者可并发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功能衰竭,引起患者死亡[2]。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AMI须紧急救治,尽早恢复病人心肌有效 血液循环,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近年来,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不断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挽救了大量患者的 生命,目前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方法[3]。现将我科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 治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的临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PCI 术的患者48例,其中,男38例,女10例。年龄39~79岁,平均年龄(53.6±6.4)岁。梗 死部位分别为前壁16例,前间壁11例,广泛前壁9例,下壁12例,其中下壁合并右室心 梗2例。 (二)结果 48例行急诊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经积极合理的治疗,47例好转出院, 1例死亡。 二护理 (一)病情观察 1 术后患者回监护病房,心电监测,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心律、尿量的变化 1.1 血流动力学监测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会导致循环血容量不足,这些均会导致患者血流 动力学不稳定。对血流动力学进行监测,同时还应做好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等护理,维护 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状态。对右室心梗的患者扩容的过程中应谨慎,若此时过量补液可加重 左心功能不全,出现心源性肺水肿,故扩容要严密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及肺内啰音情况,如 患者肺内出现大量湿啰音及心率超过100 次/分,为左心室负荷过重,则应停止快速扩容。 1.2 心律失常术后心肌细胞得到再灌注,24 h内极易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尤其是室颤是重 要的死亡原因。因此,床边应备好抢救设备(如除颤仪、抢救车、吸痰器、气管插管等)。一 旦出现室颤,应紧急行非同步电复律,并配合医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通知麻醉科气 管插管准备。护士密切观察心电情况,及早发现频发室早、室速等室性心律失常,立即报告 医生,配合处理。 2 心电图的动态演变心电图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但是常规12导联心电图较难提供 右室梗死的线索[4],护士需严密监测十八导心电图改变,以便及早明确诊断,为救治争取更 多时间。 3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观察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的动态演变及峰值的变化。 4 动态观察患者的主诉疼痛是AMI病人的主要症状,疼痛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心肌缺氧加重,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和休克,护理首要目标是止痛。护士要密切观察病人胸痛性质、持续时 间和部位,根据医嘱及时给予止痛药物,同时要加强给药前后呼吸、脉搏和血压监测,防止 呼吸抑制、血压下降等迷走神经兴奋副作用,并拉上床栏,防止病人坠床。 5 并发症的观察急诊PCI患者病情瞬息万变,术后随时可能出现各类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常 见的有冠状动夹层与急性闭塞、慢血流与无复流、支架血栓与支架脱载、冠状动脉穿孔和与 血管穿刺相关的等并发症[5]。临床表现为突发胸痛加剧,各类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心源性休克、心跳骤停甚至病死等。这对护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一旦发生危及生命的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 摘要】由于老年心梗患者多症状不典型。病情复杂、严重、多变、突变、并发 症多、死亡率较高,故病情观察及护理非常重要。本文总结42例老年心梗病人 的整体护理体会,有助于临床老年心梗病人护理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 少或中断而使相应心急持久而严重的缺血所致心肌坏死。随着生括水平的提高, 老年AMI在临床上已成为常见病,占AMI发病率的72.07%。老年AMI由于症状 不典型,病情复杂、严重、多变、突变、并发症多,死亡率较高。因此,针对 AMI老年病人的特点进行综合护理、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2010年度,我科共收 治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42例,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42例病历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60岁,平均住院天数24天。 好转39例,死亡3例。梗塞位置根据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发生的特点分为广泛性 前壁23例。下壁10例,前间壁6例,高侧壁2例,正后壁1例。其中合并心律 失常12例,合并心力衰竭6例,合并心源性休克4例。 1.1 严密观察病情,持续心电监护 老年人活动少、代谢低,对刺激的反应能力较差,发生AMI时症状多不典型。心电图改变为主要的诊断依据,故一旦确诊后应立即送入CCU进行治疗,备齐各 种抢救器材,持续心电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及 早发现并发症如休克及心率失常的发生,发病24小时至48小时内病情变化大, 死亡率高,故应做好监测。严密观察并做好记录,每天上下午各做心电图一次, 观察有无病理性Q波、ST段有无抬高,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发病早期出现的各种 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早搏易转变成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等致命心律失常, 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给予静脉推注利多卡因或除颤。 l.2 加强一般护理 l.2.l 绝对卧床休息这样可以减轻心脏负荷,促进心肌恢复。一般卧床休息6—8周,因并发症多发生在第一周,故第一周内必须绝对卧床。病人的饮食、排 便及皮肤护理等均由护士进行,一切操作应以不增加心肌耗氧量为原则。一周后 可在床上进行肢体活动,再周后可下床室内活动,以防引起肌肉萎缩、下肢深静 脉血栓、肺部感染等。 1.2.2 氧气吸入入院后给予常规吸氧,流量3-4升/分.以改善心肌缺氧状态,避免梗死面积扩大,以后根据病情改为低流量吸氧(1-2升/分),一周后改为间断 吸氧,病情平稳后停止吸氧。在进餐、排便及进行活动时就给予氧气吸入。 l.2.3 镇静止痛 AMI发作时病人可有濒死感.使缺氧进一步加重、进而使梗死的面积扩大。故应选用亚硝酸酯类(如消心痛、硝烟甘油)、杜冷丁(或吗啡)同时给 予安定等镇静剂,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疼痛缓解情况及其它病情变化。 l.2.4 溶栓的护理溶栓AMI有效治疗手段,但应严格掌握溶栓的时机。溶栓 时护士应尽力配合医生正确实施。我院多选用尿激酶,首次静脉推注总剂量的一半,剩余半量在半小时内输毕。注射溶解药物时应避免产生泡沫以免影响剂量。药 物应现用现配,避免存放,避免与其它药物配伍。尿激酶应冷藏保存,并注意有 效期。溶栓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倾听病人主诉.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倾向,观察血压、脉搏及胸痛等情况,做好心电监护,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

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体会 【摘要】急性心肌梗塞是内科常见病,其起病急,病情转变快且凶险,病死率高,因此,在踊跃抢救和医治的同时,临床护理十分重要,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关键词】心肌梗塞;急性;护理;出院指导;健康教育 急性心肌梗塞(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又称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心肌持久、严峻缺血而引发部份心肌坏死,绝大数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归并血栓而形成持续性痉挛,使管径发生急性阻塞。临床表现常有持久的胸骨后猛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烧、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和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按梗塞范围,心肌梗塞可分为透壁性心肌梗塞和心内膜下心肌梗塞两类。 1临床资料 我科于2020年1月~2020年8月共救治急性心肌梗塞患者36例,其中治愈29例,好转5例,转院2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活动护理 发病48h内病情易变,病死率高,且心率、血压也不稳固,应及早开始行心电和血压监测,必要时还应监测血流动力学转变。一样心电、血压监测时刻为3~5天,有严峻心律失常、心衰和休克者那么可依照病情监测时刻相应延长。应注意观看神志、呼吸、出入量、出汗及末梢循环情形,成立静脉通道,监测心肌酶,为适时作出医治方法提供客观依据。患者应在冠心病监护室里卧床休息,维持环境安静,

第1周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日常生活由护理人员帮忙照料。幸免没必要要翻动,并限制亲友看望,避免情绪兴奋。第2周,除低血压者,可鼓舞患者在床上做深呼吸,伸展四肢等轻微活动或被动运动,避免下肢血栓形成。第3~5周如病情稳固,可在床上坐起,可慢慢离床,在床旁站立和在室内缓步走动,对有并发症者卧床时刻应适当延长。 饮食护理 第1周完全卧床休息,增强护理。饮食护理应给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多维生素、少刺激性、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如稀饭、汤面条等,并少食多餐,每餐进食后不宜过于饱胀,幸免因过饱而加重心脏的负担,对下壁AMI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对频繁呕吐者可暂禁食。体重超重者可操纵总热量,伴有糖尿病者应操纵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也给予必需的热量和营养。 指导患者维持大便通畅,如无糖尿病者嘱患者天天2~3次口服蜂蜜水,每日晨空肚吃香蕉一根,在心脏能耐受的情形下,鼓舞患者多饮水,也可常规给缓泻剂。嘱患者切忌排便使劲,因使劲排即可增加胸腹内压,加重心肌耗氧,乃至心跳骤停。切忌暴饮暴食,心衰患者限钠盐低脂,戒绝烟酒。 吸氧护理 吸氧:在AMI的初期患者,即便无归并症往往也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当归并心功能不全和休克时,低氧血症会更严峻。因此在最初2~3天内,通常中断或持续地通过鼻管或面罩吸氧,氧流量为3~5L/min。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方法。方法:制定护理标准进行心理、饮食护理。结果:通过心、身护理,除死亡3例外,其余均康复出院。结论:经护理指导后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 标签:心肌梗死;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是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多数病人都会出现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衰弱效应。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优质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院于2003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46例,全部按1979年WHO标准[1],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谱学确诊者,其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40~76岁,平均50.2岁,依据心电图表现确定梗死部位,前间壁梗死14例,下壁梗死12例,广泛前壁梗死9例,高侧壁梗死6例,下壁加右室壁梗死5例。 1.2 结果 入院后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采取综合性治疗方法,其中治愈43例,死亡3例。治疗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18例,心衰6例,心原性休克3例,并发急性脑卒中1例。 2 护理 2.1 监测生命体征 立即送入ICU病房,严格观察病情变化,迅速评估病人的危险程度。进行连续动态的心电图、动态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定时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及心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密切观察有无发绀、出汗及心绞痛的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和次数。掌握输液速度,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1周后根据病情适当活动,溶栓治疗后如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应及时处理,防止室颤和猝死的发生。密切观察肢体温度,皮肤黏膜色泽、湿润度,颈静脉充盈度以了解微循环状况,预防休克。及时进行肺部听诊,及时诊断左心衰、右心衰及全心衰,为救治赢得宝贵的时间。 2.2 吸氧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干预的论文(共2篇)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干预的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急性心肌梗死中临床护理的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指因严重、持久的心肌缺血所引发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该病起病急,病情重,严重者可并发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功能衰竭,引起患者死亡。近年来,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技术不断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目前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方法。全程护理在AMI患者进行急诊PCI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将我科2009年2月~2011年3月施行急诊PCI手术的1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18例患者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ST 段抬高,心肌坏死标志物高于正常,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实施急诊PCI术,安置支架共153支。其中男性72例,女性46例。年龄35?75岁。发病至手术

时间为1?6h。手术时间为45?90min。其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43例,广泛前壁22例,前间壁21例,下壁32例。经股动脉行PCI手术74例,经桡动脉44例。28例下壁心肌梗死伴I°A-VB患者在保护性临时起搏器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观察指标手术后2周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判定[6]:血管病变狭窄段消失或基本消失为治愈;狭窄虽未完全消失但<20%为好转;狭窄段改善不佳>20%为无效。手术前及术后2周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和心肌梗死多维度量表(myocardi?alinfarctiondimensionalassessmentscale,MI-DAS)[7]测定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和生活质量。患者出院时采用“护理质量问卷调查表”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满分为100分,>90分为十分满意,80?89分为一般满意,60?79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 统计学方法用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术前术后比较采用z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术前术后比较采用x2检验。P<为差异有显着意义。 2护理 术前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 减少,使相应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原因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 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非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心肌梗死可由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脱落、 主动脉夹层、动脉炎等引起;临床上有剧烈持久的胸痛、组织坏死反应和心肌急性损伤、缺 血和坏死的系列性心电图病变和血清酶学动态变化;严重的患者易发展为严重的心律失常、 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1临床表现 1.1 症状随梗死的大小、部位、发展速度和原来心脏的功能情况等而轻重不同。 (1)疼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常发生于安静或睡眠时,疼 痛程度较重,范围较广,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或数日,休息或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有濒死之感。 (2)全身症状:主要是发热,伴有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由坏死物质 吸收所引起。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h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体温一般在38℃上下,很少超过39℃,持续1周左右。 (3)胃肠道症状:约1/3有疼痛的患者,在发病早期伴有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 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肠胀气也不少见;重症者可发生呃逆(以下壁心肌梗死多见)。 (4)心律失常:见于75%~95%的患者,多发生于起病后1~2周内,尤以24h内最多见。各 种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为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如室性期前收缩频发(每分钟5 次以上),成对出现,心电图上表现为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期时,常预示即将发生室 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加速的心室自主心律时有发生,多数历时短暂,自行消失。各种程 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严重者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律失 常则较少。 (5)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48%存在不同程度的左心衰竭。严重者发生肺 水肿。严重右心室梗死可有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 (6)休克:急性心肌梗死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为4.6%~16.1%,是由于心肌梗死面积广泛, 心排出量急剧下降所致。 1.2 心电图 (1)特征性改变:有Q波心肌梗死为①宽而深的Q波;②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与T波 相连形成单相曲线;③T波倒置,常在梗死后期出现。无Q波心肌梗死为普遍性ST段压低 ≥0.1mV,但aVR(有时还有V1)导联ST段抬高,或有对称性T波倒置。 (2)动态改变(有Q波心肌梗死者):①起病数小时内的超急性期,出现异常高大且两肢不对称的T波;②数小时后,ST段明显弓背向上抬高与逐渐降低的直立T波连接,形成单相曲线;出现病理性Q波或QS波,R波减低,为急性期改变;③ST段抬高持续数日至2周左右,逐 渐回到基线水平,T波由低直、平坦、双向至倒置,为亚急性期改变;④数周至数月后T波 尖锐倒置,回复至正常,或遗留程度不等的T波尖锐倒置,(以后可回复至正常),或T波低 平改变,(为慢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病理性Q波也可为此期唯一的心电图改变。 2诊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