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急性下壁心梗溶栓治疗与并发症关系

研究急性下壁心梗溶栓治疗与并发症关系

研究急性下壁心梗溶栓治疗与并发症关系

研究急性下壁心梗溶栓治疗与并发症关系

发表时间:2016-05-25T14:17:34.95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2期作者:邓伟

[导读] 黑龙江省海员总医院研究分析急性下壁心梗溶栓治疗与并发症关系。

黑龙江省海员总医院 150026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下壁心梗溶栓治疗与并发症关系。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于我院80例急性下壁心梗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这8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行半量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对照组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分析对比两组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便于探讨急性下壁心梗溶栓治疗与并发症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85.0%,对照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45.0%,观察组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并发症情况来看,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等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下壁心梗患者的治疗,半量瑞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效果优于尿激酶,且半量瑞替普酶溶栓治疗能更大程度上降低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急性下壁心梗;溶栓治疗;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心肌缺血坏死而引发,这种疾病是因有病变的冠状动脉发生冠状动脉血流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从而引发心肌缺血,如果缺血时间久且严重,那么会造成心肌坏死,故而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这种病症起病急,且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常伴有胸闷、呼吸困难和休克等症状,据相关学者研究表明,但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如果不及时抢救治疗,那么有超过50%以上的患者在24h内发生死亡[1],且患者在以往传统临床治疗期间的病死率也很高。故本文析探讨急性下壁心梗溶栓治疗与并发症关系,现在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于我院8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1.2±3.3)岁。所有的患者都符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1],经我院心电图检查,所有患者的STII、STIII、STaVF抬高

≥0.1mV,所有患者持续胸痛的时间超过30min。将这8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史等都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有很好的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在溶栓治疗实行以前,均服用阿司匹林治疗,一日三次,一次服用300㎎,服用3d。3d之后一次服用100㎎,一日两次,同时服用氯吡格25mg,一日一次。实行溶栓治疗时,对照组患者行尿激酶治疗,把150万U的尿激酶溶入到100ml的生理盐水中,运用静脉滴注的方式治疗,滴注时间为0.5h。观察组患者行半量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治疗方法为10MU半量瑞替普酶静脉注射,保持注射时间不低于2min,且注射只此1剂。

1.3血管再通标准血管再通的判断应该根据四个方面来进行考虑:一是观察患者溶栓治疗效果,如果在治疗2h后,患者的胸痛得到了明显患者,可以纳入血管再通考虑的范围。二是经溶栓治疗后,即可行心电图检查,如果在治疗后2h内患者的ST段抬高最显著的导联,ST段迅速下降≥50%,可以是血管再通考虑的因素。三是经过溶栓治疗后,在2h内发生再灌注心率失常。四是酶峰前移,如果CK峰值出现时间<16h,CK-MB峰值出现时间<14h,那么可以纳入血管再通考虑的范围。除开患者具备第一个方面和第三个方面无法判断为血管再通,但凡是患者具备其他两个或两个方面以上的条件,那么可以判断为血管再通。

1.4统计学处理两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85.0%,对照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45.0%,观察组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并发症情况来看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出血等情况,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这种病症来看,右冠脉阻塞是引发这种病症的主要原因[2],而对于此种病症治疗运用再灌注治疗是首选的方法,再灌注治疗对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这些并发症的治疗效果值得肯定。从右室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血流动力学来看,其血流动力学异常与右室收缩功能有很大关联,其与左室、室间隔和右室代谢也有很多的关联,虽然室间隔、左室对右室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引起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具有代偿功能,但是,如果发生了能够造成右室下壁急性心肌梗死严重、且具有部位广泛的情况,那么就可能引发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这些并发症出现。因此,在治疗中采用及时灌注治疗可以使右室的血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也能够使心房及心室返厂运动得到改善,也可以并降低发症发生率,从本文运用半量瑞替普酶治疗来看,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和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7.5%、5.0%、7.5%,从而可以看出,采取灌注治疗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

从两种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来看,半量瑞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效果更好一些,在第1剂瑞替普酶可以在30min后让大部分患者的ST段下降50%,可以激活纤溶酶原,让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同时,可以将血栓中纤维蛋白分解,分解变成可溶性产物,使其能够在患者的血栓中溶解,故能让冠状动脉再通,从而提高了血管的再通率。

参考文献:

[1]郭彤.溶栓治疗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3,(01):147-148.

[2]牛建军.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下降在溶栓治疗中的意义[J].内蒙古中医药,2013,(13):101.

[3]张克良,徐淑丽,陈晓刚.半量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疗效观察[J].人民军医,2012,(02):135-13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