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冯特 1879 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魏特海墨等的完形心理学、佛洛伊德

的精神分析学派、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西蒙等的认知心理学以及神经心理学的各种研究与发展。

● 感知与注意

(一)感觉

1、什么是感觉:人脑在客观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五种: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二)知觉

1、什么是知觉:人脑在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是指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应。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行觉和自主运动知觉。

错觉:指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

(2)整体性:

(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志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恒常性:在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4、知觉的组织原则

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

(三)注意

1、注意概述

1

( 1)什么是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 3)注意的功能(选择,整合,维持,调节)

2、注意的种类: 种类 目的性 意志努力 产生的条件或说规律 无意注意 无 不需要 主客观条件 有意注意 有 需要 目的、兴趣、组织和意志力 有意后注意 有 不需要 熟练和系统化

3、注意的品质

( 1)注意的范围:在一瞬间内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

( 2)注意的稳定性:人把注意力指向和集中在某一事物上的特性。

( 3)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和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

( 4)注意转移: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

(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3、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记忆

(一)记忆及其类型

1、什么是记忆: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反映的心理过程。

2、记忆的基本过程:由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组成。相当于认知心理学的编码、存储、提取。

3、记忆的主要类型

(1)记忆对象分类

① 形象记忆;② 逻辑记忆;③ 情绪记忆;④ 动作记忆。

(2)记忆阶段分类

① 瞬时记忆;② 短时记忆;③ 长时记忆。

4、记忆表象

( 1)什么是表象:人脑中已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 2)表象与后象的关系: 一是直接还是间接,二是有无意识,三是时间的长短。

( 3)记忆表象的特点

① 直观形象性;② 形象概括性;③ 模糊片断性;④ 个别差异性。

(二)记忆系统

保持时间 记忆容量 编码方式 影响因素 瞬时记忆 1 秒以内 容量较大 物 理 特 征 注意和模式识 编码 短时记忆 1 分种左右 7+-2 主 要 是 听 觉醒状态、组块、加工深度 觉编码, 还 有 视 觉 编 码 长时记忆 1 分种以上 容量很大 以 意 义 编 加工深度、意识状态、 码 为 主 ,

( 表 象 和

语义编码)

2

(三)遗忘

1、什么是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回忆或再认,或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2、遗忘的种类

① 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②主动遗忘与被动遗忘。

3、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不均匀,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四)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

1、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敏感性:指识记的快慢;持久性:指记忆中内容保持的时间的长短;准确性:指能准确地提取记忆

中的材料;准备性:指记忆内容的巩固程度,即提取利用的难易。

2、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目的才会有动力,才会有责任感和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研究表明,意义记忆的材料保时间长,利用提取快,受干扰少。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精加工的材料组织得好,提取的线索多,利用也更容易。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利用组织化就记得牢,有系统。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研究表明有语义编码又有形象编码的材料易记忆。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的规律

来进行复习。合理分配时间,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

结合。复习方法要多样

化。

●思维

(一)思维及其类型

1、什么是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3、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直觉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集中(求同)思维、发散(求异)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1、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

(3)抽象与概括

(4)系统化与具体化

2、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

(2)判断

(3)推理

3、科学概念的掌握

(1)合理利用日常概念

(2)充分利用感性经验

3

(3)注意“变式”的使用

(4)词和感性材料的结合

(5)正确给概念下定义

(6)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

(7)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

(三)问题

解决解决问

题的阶段

(1)提出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问题情景与问题表达方式:空间排列、空间集合、多余信息、心理概念的排列。

(2)联想与原型启发

(3)定势与功能固着: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固着是指只看到其通常的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的功能。

(4)个体的经验水平:

(5)个体的情绪与动机:倒 U 曲线图

(6)个性因素(能力、性格等)

(四)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

(1)广阔性和深刻性

(2)独立性和批判性

(3)逻辑性和严谨性

(4)灵活性和敏捷性

(5)创造性

2、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3)加强言语的训练

(4)发挥定势的作用

(5)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

●技能

(一)技能及其特点

1、技能的概念:指人在活动中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形成的稳定而复杂的,并由若

干动作组成的、确保某种活动顺利进行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特点

(1)技能是学习得来的,区别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

4

(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3、技能的种类

(1)操作技能及其特点

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2)智力技能及其特点

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结

构的简缩性。(二)操作技能的形成

1、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

(4)操作的熟练:操作的熟练指的是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

的执行达到了高度完善化和自动化。其特点是:动作品质、动作结构、动作控制、动作效能。

2、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1)练习与技能进步的关系: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提高、练习过程中的高源现象、练习成绩

的起伏现象、技能形成中的个别差异。

(2)有效练习的条件:目的和动机、练习的方法与知识、循序渐进、质与量的关系、时间安排、方式多样化、及时

反馈。

(三)智力技能的形成

1、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

(1)原型定向: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的阶段。其教学要求是:了解动作结构、顺

序和规定、主体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示范和讲解要明确和准确、对复述的要求。

(2)原型操作:建立感性的动觉映象,它是智力技能开始形成和内化的基础。其教学要求

是:把智力活动以展开的方式呈现、注意活动对象的更换、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注意动作与言语

相结合。

(3)原型内化:能利用表征进行加工。其教学要求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注意简缩、能迁移、掌握好转化时机。

2、智力技能的培养要求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心理模拟法就是建立与人的心理功能相平衡的物质系统。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③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④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能力

(一)能力及其类型

1、什么是能力:人完成某种活动必要的心理条件。它直接影响人活动的效率。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① 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②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

技能的学

习进度。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① 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②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

必然导致

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3、能力的分类

5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实际能力与潜在能力。

(二)智力及其测量

1、什么是智力:人们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2、智力测验

3、智力测验的质量标准

信度、效度、标准化。

(三)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营养

2、早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

4、社会实践

5、主观努力

(四)能力的发展变化

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类型的差异

(2)能力水平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

晚的差异能力的团体

差异

(1)性别差异

(2)职业差异

(3)种族差异

●动机

(一)需要与动机

1、需要

(1)什么是需要:需要是维持个体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2)需要的种类

①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②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动机

(1)什么是动机:是指激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是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

(2)动机产生的条件

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3)动机的功能

① 启动机能;② 维持功能;③ 导向功能。

(4)动机的分类

① 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②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③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④内部动机与外在动机。

(二)学习需要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由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掌握评分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6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需要

(1)从直接发生途径考虑,应尽量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2)从间接转化途径考虑,应通过各种活动,满足学生的其他各种需要和要求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1)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2)作业越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作业越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越高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1)理论基础:强化理论

(2)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3)奖励比惩罚更能激发学习动机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1)成就结构理论:合作、竞争、个别化

(2)学习竞赛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5、正确引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成败归因理论: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2)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6、提供成功经验,增强自我效能

(1)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有的能力的主观评价和确信。

(2)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情绪

(一)情绪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情绪的分类

(1)基本的情绪分类

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2)情绪强度和持续

时间分类心境、激情、

应激。

3、情绪的性质

(1)情绪为刺激所引起

(2)情绪是主观意识经验

(3)情绪状态不容易自控

(4)情绪与动机关系密切

4、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1)情绪与认知的联系

① 认知是产生情绪的前提和基础;②情绪对认知有动力作用。

(2)情绪与认知的区别

① 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②认知活动随意性强,情绪活动随意性弱;③ 情绪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机体表现。

5、情绪的产生与表达

(1)情绪的产生

内脏器官活动的变化,脑电和皮肤电变化。

7

(2)情绪的表达

① 面部表情;②身段表情与手势;③言语表情。

(二)压力、情绪与健康

1、压力的性质与来源

(1)压力的性质: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剌

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形成的。

(2)压力的来源

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

2、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

(1)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3)设法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

(4)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

(5)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宽以待人

(6)正确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

●人格

(一)人格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它包含了一个人区别另一个

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的特点

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

3、人格的结构

(1)气质①什么是气质:是人心理活

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②气质类型:胆

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③质

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关系。

神经系统有三个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多血质相对活泼型(强、平衡、灵活型);胆汁质相对于兴奋型(强、不平衡型);粘液质相对于

安静型(强、平衡、不灵活型);弱型相对于抑郁质。

(2)性格①什么是性格:人对现实的态度以

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②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联系:两者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两者相互影响,气质能影响性格形成的速度并赋予某种色彩,性格能改变气质。

区别: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气质特

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出现较晚;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

(二)人格的形成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儿童早期经验

5、自然环境因素

8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

(一)心理健康

1、什么是健康与心理健康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完全安好的心态。

心理健康; 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 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 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健康的“自我实现者”标准( 15 条)

正视现实;接纳自我;言行坦率;热爱事业;独立独处;与环境关系和谐;欣赏日常生活;具有高峰体验;同值关心他

人;人际关系深刻;待人民主平等;信守道德标准;富于幽默感;富有创造力;不随波逐流。

(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① 自我意识正确;② 人际关系协调;③ 性别角色分化;④ 社会适应良好;⑤情绪积极稳定;⑥ 人格结构完整。

3、心理健康的促进

( 1)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

生理与心理统一,个体与群体协调,理论与实践结合,防治与发展并重。

( 2)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增设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二)心理咨询

1、心理咨询的实质

( 1)什么是心理咨询: 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 借助语言等媒介, 与来访者进行信息交流

并建立某种人际关系,帮助来访者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及社会,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有效地适

应社会环境的过程。

( 2)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联系与区别

① 联系:都强调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所遵循的理论、方法与原则一致。② 区别: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有心理

困惑的正常人,而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有心理疾病的人;心理咨询所遵循的主要是发展与教育模式,而心理治疗所遵

循的主要是医疗模式;心理咨询重在预防和促进,心理治疗重在补救和矫正。

(3)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① 联系: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学校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②区别:工作目

标和范围不同;工作方法与手段不同;遵循的理论和原则不同;工作人员的专业方向不同;工作效

果的评估标准不同。

2、心理咨询的原则、步骤与形式

(1)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

① 理解支持原则; ② 保密性原则; ③ 耐心倾听和细致询问原则; ④ 疏导抚慰和启发教育原则; ⑤ 促进成长的非

指导性原则;⑥ 咨询、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2)心理咨询的基本步骤 ① 建立关系:热情接待,讲明性质与原则,建立初步信任关系;② 了解问题:掌握求助者的意图和所存在的心理 问题;③ 分析诊断;认识求助者的问题类型、性质和严重程度,以便选择帮助方法;④ 帮助指导:与求助者共商对策, 以求解决问题并促进发展;⑤ 结束咨询:讨论下一步的安排,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追踪了解。 (3)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 ① 直接咨询与间接咨询;② 个别咨询与小组咨询;③ 面谈咨询、信函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1、性别角色

(1)青少年的性别意识的发展 ① 对性知识和异性的探求与了解;② 对异性的疏离与排斥;③ 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④ 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 (2)青少年的异性交往的教育 ① 正确认识青少年的异性交往;② 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③ 青少年异性交往的方法:克服羞怯,

9

真实坦诚,留有余地。

2、自我意识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教育

① 全面认识自我;②积极接纳自我;③努力改善自我。

3、人际关系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

①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②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

主动交往,

移情理解;③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勇于认错,学会批评。

4、考试焦虑

(1)考试焦虑的危害

降低学习效率,影响考试成绩,形成焦虑性人格。

(2)考试焦虑的

成因个体因素和环

境因素。

(3)考试焦虑的矫正

自信训练,系统脱敏,放松训练。

10

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是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的重要一步。心理学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认知、情绪、人格、社会和发展等方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并介绍一些常见的概念和理论。 一、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觉的过程。它关注人类如何获得、组织和使用信息。其中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是记忆。记忆是人类获取和保留信息的能力。研究者通过实验和观察来了解记忆是如何工作的,并提出了许多记忆理论,如多储存系统理论和工作记忆模型。 二、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的发展过程。这个领域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和变化。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包括婴儿认知、语言发展、社会情感和身份形成等。通过研究发展心理学,我们可以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三、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和行为。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包括人际关系、群体行为和社会认知等。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和思维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人们是如何与他人互动和交流的,以及他们如何形成

社会认知和标签。 四、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研究人们的个体差异和特质。人格是人们的稳定的行为和思维模式。研究者使用各种方法,如问卷调查和观察,来评估和测量人格特质。其中一种著名的人格理论是五大人格特质理论,它包括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五、情绪心理学 情绪心理学研究人类情绪的产生和表达。情绪是人类的心理反应,包括愉快、悲伤、愤怒、恐惧等。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关注情绪的原因、表达和调节。其中一种理论是情绪感受理论,它认为情绪是由身体反应和主观感受共同构成的。 六、临床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来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临床心理学家通过评估和治疗来帮助人们应对焦虑、抑郁、各种心理疾病和人际关系问题。他们使用各种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动力疗法,来帮助个体改善心理健康。 以上是心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涉及了认知、发展、社会、人格、情绪和临床等领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思维和行为。同时,心理学的应用也有助于我们改善个人和社会的心理健康,提高生活的质量。希望本文可以为读者提供心

基础心理学知识要点

基础心理学知识要点 基础心理学知识要点 基础心理学知识要点篇1 一、定义 1、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学科,或叫边缘学科。 2、基础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动物的、儿童的、变态的心理现象不属于基础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但上述四种心理现象都属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原则 1、四个方面:认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需要和动机;情绪、情感和意志(意志是心理对行为的支配);能力和人格。 2、分类: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情感、意志。 (知、情、意)。 心理特性包括需要动机、能力、人格。 如下图: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现象 心理活动的动力(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世界观) 心理特性对实践活动的适宜性(能力) 人格特征(气质、性格) (P295心理学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原则之一,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指的是知、情、意等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 P296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也是从知、情、意等心理过程方面来分类描述的,包括认知障碍、情绪障碍、意志障碍等) 3、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速记:观察实验、调查个案) 三、人的心理基础心理学知识要点的本质 人的心理(从功能上讲)是脑的机能,(从内容上讲)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是一种主观的现象,但并不是大脑活动的物质产品。 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有思维功能,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是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人的心理也叫思维、意识、精神。 人的心理有主观性、能动性,是脑活动的结果,是客观世界在脑中的反映。 心理反映的形式包括事物的形象、概念、体验、欲望和要求等。 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来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感觉、知觉、思维萌芽三个阶段。 心理现象的产生以能对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做出反应为标志,或者说以形成条件反射为标志,和神经系统的出现相联系。 仅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植物或低等动物都有,但并不能说它们有心理现象。 灵长类动物(如猩猩、猴子)能够认识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它们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 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是:人类有思维,能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前,人们主要通过思辨、总结个人经验的方法。 19纪中叶,开始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心理学诞生。 1、构造心理学(创始人:冯特,铁钦纳) 用内省实验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组成部分和它们联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意识由哪些元素构成,而不管意识的来源、意义和作用。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概述(ɡài shù) 心理学是研究(yánjiū)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guīlǜ)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识过程感知觉(zhījué)、记忆、思维和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qínggǎn)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魏特海墨等的完形心理学、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西蒙等的认知心理学以及神经心理学的各种研究与发展。 ●感知与注意 (一)感觉 1、什么是感觉:人脑在客观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五种: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二)知觉 1、什么是知觉:人脑在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是指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应。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行觉和自主运动知觉。 错觉:指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 (2)整体性: (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志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恒常性:在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4、知觉的组织原则 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 (三)注意

心理学入门基础知识

心理学入门基础知识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领域。它涉及到人类思维、情感、行为的研究,以及如何理解和解释这些心理过程的方法。 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如 何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 心理学主要研究的范围包括认知、社会、发展、人格和临床心理 学等。这些领域涉及到很多不同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以下是心理学入 门的基础知识。 1.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智力的心理过程,涉及到学习、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和决策等。这个领域重要的理论包括信息 加工理论和认知模型。 2.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在社交环境中的思维和行为,包括观点形成、归因、群体、态度和互动等。这个领域的重要理论包 括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影响力理论。 3.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心理变 化和成长,包括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这个领域的重 要理论包括爱因斯坦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 4. 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研究人的特质、性格和行为模式,解 释为什么人们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个性特点。这个领域的重要理论包 括五大人格特质理论和佩里的个体形象理论。 5. 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研究和诊断心理障碍,以及提供心理 治疗和干预的方法。这个领域最著名的理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 论和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 除了以上提到的主要领域,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和理论。

1. 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指我们主观地感知和体验的思维和情感过程。无意识是指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心理过程,但它们仍然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2. 权威性和顺从:权威性是指个人或团体具有的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顺从是指个人受权威性影响而服从或遵守指令的行为。 3.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研究如何获得新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对行为和思维的影响。它包括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和观察学习等理论。 4. 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们在遇到与自己信念和态度相悖的信息时会感到紧张和不舒服,需要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来解决这种不适。 5. 决策和偏见:决策是指在面临选项时作出选择的过程。偏见是指我们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处理和解释的倾向,可能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6. 情绪和情感:情绪是短暂的积极或消极的情感状态,而情感是更持久的情绪体验。情绪和情感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有重要影响。 在了解了这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并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 1.人格五因素模型中,开放性得分高者的特征是。 开放性得分高者有活跃的想象力,自发的接受新观念,有较好的发散性思维和好奇心,是不依习俗的、独立的思考者。 2.荣格认为“情结”的形成与和有关。 情结的形成多与早期童年的创伤经历或特殊经验有关。 3.大五人格模型理论中,人格五因素包括。 人格五因素包括神经质(N)、外倾性(E)、开放性(O)、宜人性(A)和尽责性(C)。 4.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称为。 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会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准备就叫定势。 5.个体在感知信息后会形成心理表征,表征通常是以的方式存在。 个体在感知信息后,会将这些信息转换成自己可以理解与操作的形式,形成心理表征,表征通常是以图式的方式存在,例如物体图式、社会事件图式、自我图式等。 6.“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说的是知觉具有。 在知觉外界物体时,人们总是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理解性。会看的人看其中的门道,也就是事物的本质,需要用过去的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不会看的人看热闹,这部分的人只看事物的现象。 7. 抑制型儿童在新环境中表现出退缩的反应模式,心理学家称之为。 抑制型儿童是自我控制良好、温和有礼,能良好行为控制能力的儿童。抑制型儿童表现出了一种特殊的焦虑,心理学家称为新异焦虑,是一种在新环境中表现不自在,退缩的反应模式。 8.与易受暗示性和武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意志的自觉性指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与自觉性相反的不良品质是受暗示性和武断从事。 9.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 感觉阈限低的,很弱的刺激就能感受到,其感受性高;感觉阈限高的,需要比较强的刺激才能感受到,其感受性低。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两者成反比的关系。 10.人格因素问卷的编制者是。 英国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构成人格的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他找出了16 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根据此编制了《16 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11.按照剌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 感觉是由物体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的,按照刺激来源于身体的外部还是内部,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2.阿德勒认为,很少受到父母关注的儿童在长大后容易变得。 阿德勒认为,很少受到父母关注的儿童在长大后会变得冷漠多疑,成年后,较难与别人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 13.生物节律给人提供了判断时间的信息,所以,这种节律也可叫。 机体生理变化是有节律的,这种节律往往会引起人的行为也表现出一定的节律,这种节律叫生物节律。这种节律像一座鈡,它给人提供着判断时间的信息,这叫生物钟。 14.脑干包括。 脑干位于颅腔内与脊髓相连接的部位,包括延脑(延髓)、桥脑和中脑三个部分。 15.声波的特性包括。 声波是指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产生震动后,使周围的空气产生共鸣,形成声波。声波的特性包括频率、振幅、波形三种。 16.遗忘的主要原因包括。 遗忘或因自然的衰退造成或因干扰造成。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动物及人的心理,以人的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的结构: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知觉、思维、想象、记忆 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地开展学生异常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心理学产生的两个重要历史渊源: 1.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法国17世纪唯理论(笛卡尔)、英国17-18世纪经验论(洛克、霍布斯) 2.实验生理学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因此冯特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张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意识分为感觉、意象、激情状态三 种元素;主张采用实验内省法;强调心理学的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 心理规律。 2. 机能主义心理学——【美】詹姆士、杜威、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认为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 和有选择性的;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 3. 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华生《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1920s-1950s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 4.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德】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的整体性; 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 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6.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1950s“第三势力”——重视人格研究,认为人性本善;人有自我意志。 7. 现代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奈塞尔《认知心理学》(1967)为标志、【瑞士】皮亚杰——研究信息加工 过程 第二章认知过程 第一节注意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起伏: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 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1.客观条件——刺激物本身的特点;2.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 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合理组织活动; 3.对兴趣的依从性; 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数目。 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 3.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4.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心理学基础知识大全

第一章基础知识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理解:1,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在头脑内部,对于这种头脑内部的活动我们无法直接观察或度量。但是心理活动总是由外部引起并且由外部行为表现的,人们外显的行为表现是受内隐的心理活动支配和调节的。通过对行为的观察,我们是可以实现对内部心理活动的了解的);2,心理学要研究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心理活动在行为中产生,又在行为中得到表现和发展。二者之间的联系是按一定的活动规律进行的)。 总之,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自从l879年德国学者冯特(W.Wundt,1832~1920)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使之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的。衡量某一学科是否属于科学范畴,主要看其运用的是否科学的方法,并且是否达到了几个重要标准。 科学的方法主要包括:系统观察和直接实验, 重要的标准包括: 1、客观性--对信息的选取是取决于信息本身而非研究者的个人偏好; 2、准确性--尽可能准确和精确的搜集信息; 3、可检验性--任何结论都是在多次的检验之后得出的,排除了所有的不一 致性。 从科学的分类上讲,心理学有它的独特性。因为心理活动在头脑中产生,必然受生物学规律的支配;同时人是物种发展中最高等的社会性生物,一切活动又都不能摆脱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具有社会科学性质。所以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什么是意识?什么是前意识?什么是潜意识? .

107个基础心理学定义和内涵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它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人们探索人类心理活动的规 律性和内在原因,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而基础心理学 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 其他专业领域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持。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107个基础心理学的定义和内涵,希望能让读者对心理学有一个更深 入的了解。 第一,心理学:研究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心理活动的科学。 第二,心理: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活动和表现。 第三,行为:个体在外部环境中的可观察行动。 第四,认知:个体获取、处理、储存信息的心理过程。 第五,情感:个体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喜怒哀乐等心理体验。 第六,意志:个体对目标的坚持和努力。 第七,知觉: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接受、选择和组织。 第八,动机:支配个体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第九,情绪: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所产生的短暂的心理体验。 第十,信念:个体对事物的观念和看法。 第十一,情境:个体行为发生的具体环境和背景。 第十二,原因:导致个体行为或心理活动的内在或外在动因。 第十三,后果:个体行为或心理活动的结果或影响。 第十四,需求:个体基本的生理或心理欲望。 第十五,满足:个体需求得到了足够的满足。

第十六,冲突:个体不同需求或动机之间的矛盾。 第十七,适应:个体对环境变化产生的调整和变化。 第十八,压力:个体在应对挑战和压力时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第十九,焦虑:个体产生的一种紧张和担忧的情绪体验。 第二十,抑郁:个体长时间处于心情低落、情绪消沉的状态。 第二十一,应激:个体对外界压力和挑战作出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第二十二,适应障碍:个体因无法有效应对挑战而产生的心理问题。第二十三,认知失调: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发生矛盾和冲突。 第二十四,学习:个体通过经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十五,记忆:个体储存和回忆信息的心理过程。 第二十六,思维:个体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心理过程。 第二十七,概念:个体对事物进行归纳和分类的心理基本单位。 第二十八,语言:个体进行交流和表达的符号系统。 第二十九,意识:个体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的主观体验和感知。 第三十,无意识:个体不能自觉获取和控制的心理过程。 第三十一,潜意识:个体意识范围之外的内容,但可以通过特定手段获取。 第三十二,自我:个体对自身的主观认识和评价。 第三十三,自尊:个体对自身的自我价值感和信心。 第三十四,自我概念: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十五,自我意识:个体对自身存在和表现的感知和觉察。 第三十六,自我调节:个体对自身行为和情绪的调控和管控。 第三十七,自我实现:个体追求并实现自己潜能和目标的过程。

心理学入门知识点

心理学入门知识点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心理学入门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心理学入门知识点篇1 一、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的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学科、边缘学科。 基础心理学广义上是指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狭义的是指普通心理学(以正常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学科)。 二、心理现象 1、心理过程:认知、情绪情感、意志 认知: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也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情绪、情感: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体验,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间的关系。 意志: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2、人格(个性):需求和动机(倾向性动态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心理特征静态的) 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需要: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需的客观条件的反映; 动机: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当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需要就变成了动机。 有了动机才可能去行动。

能力:顺利、有效地完成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 气质: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 性格: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三、心理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这一认识得到了人们生活经验,监床事实,心理发生、发展过程,脑解剖和生理科学研究资料的证明。 心理是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自己)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是有能动性和主观性的特点,是大脑活动的结果,而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心理反映的形式可以是事物形象,概念,体验。 心理支配行为,行为表现心理,按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行为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 心理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动物)、知觉(脊椎动物)、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思维和意识(人类特有)四人阶段。 四、心理学流派及当代研究取向 1、构造心理学 冯特和铁钦纳采用实验内省法(被试在实验条件下进行自我观察),分析意识的内容和组成,以及意识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例如哭、笑、思考背后的心理元素。 后来看来内容太狭窄,太脱离生活实际,不能将内省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 2、行为主义 华生研究人的行为,查明刺激和反应(即S—R)之间的规律性,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组合。 3、格式塔心理学 是德语的音译,又称完形心理学。 魏特海墨、克勒、科夫卡等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认为整

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解析

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解析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思维、感知、情感、情绪、个体差异、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本文将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核心内容。 一、心理学简介 1. 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旨在理解个体和群体的 思维、情感、意识和行动。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调查、观察和案 例研究等。 3.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心理学在教育、临床、组织管理以及社会和交叉学科等 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1. 思维与知觉 - 思维:思维是人类对信息的处理、分析和推理过程。包括概念、判断、解决 问题等方面。 - 知觉:知觉是个体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解释。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2. 学习与记忆 - 学习:学习是指通过经验和训练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改变行为或思维方式。 - 记忆:记忆是指个体对过去经历和信息的存储、保持和再现。 3. 情感与情绪

- 情感:情感是个体对事物的主观体验,如喜爱、厌恶、愤怒、悲伤等。 - 情绪:情绪是短暂的、快速反应的心理体验,如愉快、恐惧、愤怒、悲伤等。 4. 个体差异 - 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指不同个体在认知、情感、性格和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 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是个体相对稳定的行为和情感模式,如外向、内向、责 任感等。 5. 人际关系 -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他人行为和意图进行理解、推断和判断的心理 过程。 - 人际互动:人际互动是个体之间的社会交往和影响,包括观察、沟通、合作 和冲突等。 6. 心理健康 -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个体在心理上的平衡和良好的适应能力,包括情绪稳定、自尊心强等。 - 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指个体心理功能发生异常,影响正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三、学习心理学的步骤 1. 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心理学的基础概念、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 2. 阅读心理学相关文献:阅读心理学经典著作、学术论文和实验报告,提高对 心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参加心理学实践课程:参与心理学实验、案例分析和观察等实践活动,加深 对心理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1. 心理学是研究人性的科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研究物性。 2.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学科性质) 3. 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冯特(心理学之父)。 4. 心理学诞生标志:莱比锡心理实验室。 5. 心理学研究中的七大流派: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观点:研究对象是意识的结构和代表人物:詹姆斯。观点: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传统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观点:主张研究行为和用实验代表人物:魏特墨、考夫卡。观点: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观点:人的行为源于欲望与动机;以 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⑥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观点:人性本善。 ⑦ .认知心理学派重点: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 6. 心理学是通过研究行为,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7. 从人的心理的动态——稳态的维度看,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动态的)、心理特 征(稳态的)、心理状态(暂时性的)。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情绪情感过程(喜怒哀惧),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兴趣,信念,动机,世界观,需要),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状态包括:注意,激情,灵感。 8. 认知,情感,意志,简称知、情、意,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①认知是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基础;②.情绪、情感和意志影响认知活动;③.情绪、情感和意志相互作用。 9. 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密切联系。首先,心理过程是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的基础;其次,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影响制约心理过程;最后,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密切联系。 如果某类心理状态经常反复出现并且持续时间愈来愈长,就转化为心理特征。 10. 意识即心理,意识是人类独有的。意识是我们现实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是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前意识、潜意识。 11. 对人影响较大的四种生物节律:①.年节律:②.月节律28天(月亮的圆缺);③日节律(24小时节律);④90分钟节律。 12. 睡眠状态是一种心理现象,有两种状态即快速眼动睡眠和非眼动睡眠相互转换。 13. 唯物主义心理观: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是社会化的结果(心理的实质)。 14. 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神经系统及构造 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15. 左脑:意识功能,通过语言和逻辑表达内心世界。右脑:潜意识功能,通过情感和形①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内容。 ②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流派) ③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方法。 ④ .格式塔心理学派一 种组织的意义。 ⑤ .精神分析学派

心理学基础理论

心理学基础理论 心理学是一门关注人类内心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它研究了思维、情感、行为以 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基础理论的支撑, 这些理论帮助心理学家解释和预测人类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在本文里,我们将 探讨心理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应用。 1.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它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行为主义 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我们通过学习和经验来形成习惯 和行为模式。例如,父母的奖励和惩罚会塑造孩子的行为习惯。行为主义理论 也被广泛应用于动物行为研究和行为治疗。 2. 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关注人类思维和知觉的过程。它探究我们如何感知、记忆、思考和解 决问题。认知理论认为,人类通过自己的思维和思考来理解世界,而不仅仅是 对刺激做出反应。认知理论还研究了注意力、记忆、语言和决策等方面的现象,对教育和临床治疗有重要影响。 2.1 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了人类如何通过学习获取新的知识 和技能。学习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学习方式,包括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

等。这些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和培训领域,帮助人们更有效地学习和记忆知识。 2.2 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关注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思维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不同的认知阶段来理解世界,这些阶段包括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和具体操作期等。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和儿童心理学有重要影响。 3. 心理动力理论 心理动力理论探讨了人类行为和冲动背后的驱动力。心理动力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受到多种心理力量的影响,包括欲望、冲动和欲望的满足。这个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帮助人们理解和管理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和抑郁等。 3.1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理论 心理动力理论的重要代表是弗洛伊德,他提出了包含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心理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冲动受到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影响,而不仅仅是意识思维的结果。他的理论对于理解潜意识的作用以及治疗心理问题有重要意义。 3.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有一系列由低到高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根据这个理论,只有在低

107个基础心理学知识

107个基础心理学知识 1.心理学及其分支: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的学 科,它结合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特点,成为两者的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 2.基础心理学则是以正常成年人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中最普遍、最一 般规律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现象的分类: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两大类。 4.心理过程涉及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情感、意志;而心理 特性则包括需要和动机、能力、人格。 5.心理活动的本质:心理活动是脑的机能,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是心理活动 的器官。心理活动不仅是对外界事物的反映,还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是大脑活动的结果而非产品。 6.心理学的应用和研究方法: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原则包括客观性原 则、辩证发展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以及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个案法等。 7.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源于19世纪末,它 的发展受到了哲学、神经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的影响。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对个体差异的认识。 8.心理学的分支:除了基础心理学,心理学还包括其他分支如发展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这些分支关注不同年龄群体、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心理现象。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

10.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 11.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最基本的认知 过程是:感觉。 12.人类对外部是认识的最主要途径是:视觉。 13.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神经系统,心理活动的基础是反射,神经系统 的活动方式反是射神经系统包括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或者感觉、运动、联络神经元。 14.神经系统包括中枢周围,中枢包括脑和脊髓,周围包括12 位脑神经31 对脊神经 15.大脑分为额顶枕颞,额叶,是意图和动机,顶叶触温动,枕叶是视觉,颞 叶是听觉 16.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17.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心理是人脑 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8.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9.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叫思维的直觉,观察力是迅速 敏捷发现事物细节的知觉能力 20.感觉反映个别属性,知觉反应整体属性;感觉依赖个别感官,知觉依赖多 种感官,知觉不仅受生理因素影响,还受过去的经验人的心理特点,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 21.感觉阈限是指刚刚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心理学基础知识大全

心理学基础知识大全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人的心理活动中,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有意识。 心理现象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人格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发展阶段:1.无脊椎动物:感觉;2.脊椎动物:知觉;3.灵长类:思维萌芽; 4.人类:思维和意识。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人们把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学派纷争: 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一单元神经系统构造及功能 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又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构成。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中脑三部分,它是脑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呼吸、心跳,血压)的主要机构。 脑干网状结构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使睡眠和觉醒的神经机构。它使有机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间脑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构成。其中,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下丘脑是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 小脑的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和不随

意运动。 大脑半球分为四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大脑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回;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顶叶以躯体感觉的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 第三单元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无条件反射: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如吃食物流口水。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我们把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把斯金纳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 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做动力定型。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种类(内部和外部):痛觉内外都有 外部感觉是由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

107个基础心理学知识

107个基础心理学知识 引言概述: 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人类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对于我们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107个基础心理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心理学的核心内容。 正文内容: 一、认知心理学知识 1.1 感知与知觉 - 感知的定义和作用 - 知觉的过程和特点 - 感知与知觉的关系 1.2 学习与记忆 - 学习的类型和原理 - 记忆的分类和特点 - 学习与记忆的关系 1.3 思维与解决问题 - 思维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 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 思维与解决问题的关系

二、发展心理学知识 2.1 儿童发展 -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 儿童情感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 儿童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和特征 2.2 青少年发展 - 青少年身体和性别特征的发展 - 青少年认知和社会发展的变化 -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点 2.3 成人发展 - 成人生理和认知能力的变化 - 成人情感和社会角色的发展 - 成人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变化模式 三、社会心理学知识 3.1 自我与个体行为 -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 自尊的作用和影响因素 - 自我与个体行为的关系 3.2 人际关系与群体行为

- 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特点 - 群体行为的原因和特征 - 人际关系与群体行为的相互作用 3.3 社会认知与社会影响 -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 社会影响的类型和机制 - 社会认知与社会影响的关系 四、临床心理学知识 4.1 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 - 常见精神疾病的分类和症状 - 心理障碍的原因和影响 - 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 4.2 心理评估与诊断 - 心理评估的方法和工具 - 心理诊断的准则和流程 - 心理评估与诊断的应用范围 4.3 心理治疗与干预 - 常见心理治疗方法和技术 - 心理干预的原则和效果评估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第一节绪论 1、心理学是一门内容广泛的学科,一般可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着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 3、应用心理学:将心理学的理论用于实际生活,服务于提高人们的生活 质量和工作质量。 4、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应用心理学。 5、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包括研究动物 心理)。 6、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 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7、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 动机;能力和人格。 8、认知也叫认识。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9、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10、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11、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表现了心理对行为的支 配。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脑是 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13、无机物和植物没有心理;无脊椎动物开始有了“感觉”的心理现象;脊 椎动物有了脊髓和脑,既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灵长类动物发展到思维萌芽阶段;只有人类才有思维,人的心理叫做思维、意识、精神。 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的大脑又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所以,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充分说明了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14、客观现实即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5、心理是社会的产物,离开了人类社会,即使有人的大脑,也不能自发 的产生人的心理。 16、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 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7、心理现象即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 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叫边缘科学。 18、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短暂的历史。” 他开创了记忆实验室。 19、德国生理学家韦伯1840年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定律,即韦伯定律。 德国心理学家费西纳1860年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开创了心理物理学的新领域。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对心理学的发展影响最大,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室,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0、八大学派: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

心理学基础入门知识

心理学基础入门知识 心理学基础入门知识 心理学基础入门知识你知道多少,以下的心理学基础入门知识,大家可以看看哦。 行为心理学入门知识【1】 现代心理学的第二个派别是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出现在美国,在20世纪初自然科学飞速发展,一些年轻的心理学家对冯特学派不满意,认为心理学不能研究意识,认为心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处于同样的地位,应该象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东西,也就是行为。 行为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精神活动是不可捉摸的,是不可接近的,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心理学研究行为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以便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华生(1878~1958)和斯金纳(1904~)。 华生的主要观点:(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 第一、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第二、必须放弃心理学中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意志、意象等等;(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 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 斯金纳则属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事件不是客观的东西,应予以排斥。

斯金纳认为,可以在不放弃行为主义立场的前提下说明意识问题。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经典的条件作用 经典的条件作用又叫应答条件作用或巴甫洛夫条件作用。 他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形成的。 一个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的配对,最后能引起原来只有无条件的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这就是初级条件反应的形成。 在初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又可以引入一个新的中性刺激建立次级条件反射。 由于人具有概念和词语能力,可以用概念和语词替代任何具体的刺激物,所以人能够以语词建立极其复杂的条件反射系统。 华生曾经认为,经典性条件作用是一切行为的基本单位,意思是一切行为都可以通过分析还原为一个个(巴甫洛夫)条件反射。 这一看法后来由于对操作性条件作用和其它学习形式的发现被推翻了。 但经典的条件学习的确是许多行为的获得途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经典条件作用主要概念 1、强化:伴随条件刺激的呈现给予无条件刺激。 强化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 2、泛化:对一个条件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应,可以由类似的刺激引起。 反过来说,条件反应可以迁移到类似原条件刺激的刺激上。 在小阿尔伯特的实验中,小阿尔伯特由对白鼠产生的恐惧反应,可以由白猫、小兔、狗乃至一块棉花引起。 俗话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也是泛化的表现。 临床症状上许多恐怖症都有泛化情形,例如,一位妇女可能由一次外出偶然受惊而逐渐演变为害怕一切公共场所(广场恐怖症症状)。 泛化可能是许多症状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