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给学生一个表现自己的舞台

给学生一个表现自己的舞台

给学生一个表现自己的舞台
给学生一个表现自己的舞台

给学生一个表现自己的舞台

建议讨论的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能力?

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如何发挥教师的作用?

背景介绍

本节课是七班学生们“挫折与成功”的故事演讲比赛。据我观察,有的学生因为家庭生活条件较优越,列举自己经历过的挫折的事例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不少的学生存在即使遇到小小的挫折,也不知道该怎样应对,所以我就策划搞一次“挫折与成功”的故事演讲比赛。同学们可以写自己的事例,也可以查资料讲述那些名人伟人是怎样遭受挫折,战胜挫折,从而获得成功的事例。这样让同学们可以从这些成功人士的身上,获得战胜挫折的方法,增强战胜挫折的勇气,当自己遇到同学或类似的挫折时,可以勇敢从容地面对,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

上课铃声响过之后,同学们迅速坐好。我也在教室后面找了个位置坐下来,因为这节课的主持人是课代表,表演者是学生,评委是从每一组选出来的,共六个,坐在第一排,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听众。

案例描述

思想品德课代表是个胖胖的、黑黑的小男孩,对好多问题总喜欢问个为什么,常挺着个小肚子,俨然一副满腹经纶的样子。她首先问大家介绍了这节课的嘉宾――他们的班主任张老师。张老师听说他们的热情很高,也过来看一下他们的表现。

演讲比赛正式开始了,第一个上场的是林可可(化名),他讲的是海伦?凯勒的故事。只见六个评委都正襟危坐在第一排,事先我已经把评分标准发到每个人的手上,并让他们准备好纸笔,公平公正的为每位同学打分。每讲完三个同学,主持人报一下分数。第一个同学讲完后,告诉大家她的资料是来源于互联网。林可可(化名)是班上的活跃分子,打响了第一炮,讲完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主持人做了简短的评论后,第二个同学王琪(化名)上场了。王琪(化名)是班里的副班长,是个做什么事都认认真真的小女孩,她的故事是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讲过的。说是“有两个年轻人,因为贫穷的缘故,一起去偷羊,结果被当场抓获。当地人按照风俗习惯,在两个年轻人头上烙上了英文字母ST,即SHEEPTHIEF(偷羊贼)的缩写,其中一个年轻人因无法忍受内心的侮辱,选择了逃避,远走他乡。而另一个则留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洗刷这份耻辱。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当他年老时,好奇的旅客问当地人,这两个字母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

可能是SAINT(圣徒)的缩写。’当地人回答。……”

王琪(化名)讲得声情并茂,令人动容。

最后主持人总结说:“当困境出现时,有人选择逃避,有人坦然面对。比方说有的中学生当考试失利时,因为害怕难以面对父母,所以选择了离家出走,结果害的自己遍体鳞伤,反而于事无补。当挫折出现时,逃避是懦弱者的表现,勇敢者总是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我想大家肯定都不愿意做一个懦弱的人,对吧?”王琪(化名)最终因为贴切的故事和激情的讲述,赢得了9.2分的好成绩。

演讲气氛一浪高过一浪,后来连性格有点内向的梁嘉科(化名)也上场了,他演讲的题目是“不要畏惧失败”。结果刚上场时,因为太紧张而忘记了要说什么,呆呆地在讲台前立了足足有30秒钟。看他好不容易上了台却说不出话,同学们也暗自为他着急。这时我知道他需要鼓励,于是就带头鼓了掌,同学们如梦方醒似地也跟着鼓掌。果然,梁嘉科(化名)终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朝下面摆了摆手。掌声停了,他终于开口,很快就显得自然多了。

“假如有人去过加拿大,那么就会经常看到一些著名的学者和专家的左手无名指上戴着一枚钢制的戒指,这些人都是著名的加拿大工学院的毕业生。他们为什么要戴钢制的戒指而不戴纯金的戒指呢?因为……”虽然梁嘉科(化名)的声音不是很大,但有了这一次的锻炼,相信下一次他一定

读书活动有感给学生一个舞台,他们还你一个精彩

读书活动有感给学生一个舞台,他们 还你一个精彩 第三届读书节启动仪式圆满结束了,班上孩子们精彩的表现博得了现场观众一直好评。我为他们可圈可点的表演感到自豪和骄傲。 想想表演前,那份焦虑与不安让我至今记忆尤新。四天的准备时间,展示孩子们晨诵内容,这项任务对于孩子们和我来说,既是一件极容易做又极具挑战性的挑战。我们可以不加任何包装的把平时早上朗诵的内容,完完整整地展示给家长朋友,但那种展示没有任何的可观赏性。可以说只是背背书而已。内心不甘于平凡的我,决定和孩子们挑战一下自己。 《增广贤文》这本书班上的孩子已经背了一个多学期了,对于孩子们是否理解了书中的内容,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我想让孩子们在展示时加上手势,于是我开始给孩子们编手势。当我开始,有孩子就给我指出我这样编不好看,我顺着问了句,你有好的点子吗?没想到,我这一问,孩子们沸腾了。你一言我一句还加着手势做了起来。一时间,我被孩子们折服了。他们真是太有才了。一句一个手势

编排的有模有样,而且恰到好处。整个背诵内容很快被孩子们加上了手势。 在排练队形的时候,孩子们更是把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思路展现的淋漓尽致。我这个自认为永远是老师的人,不得不承认孩子们是自己的老师。 一次活动,让我看到了孩子们不可限量的想象力与能力。在今后的日子里,我真应该给孩子们一个舞台,展现他们的精彩。 第三届读书节启动仪式圆满结束了,班上孩子们精彩的表现博得了现场观众一直好评。我为他们可圈可点的表演感到自豪和骄傲。 想想表演前,那份焦虑与不安让我至今记忆尤新。四天的准备时间,展示孩子们晨诵内容,这项任务对于孩子们和我来说,既是一件极容易做又极具挑战性的挑战。我们可以不加任何包装的把平时早上朗诵的内容,完完整整地展示给家长朋友,但那种展示没有任何的可观赏性。可以说只是背背书而已。内心不甘于平凡的我,决定和孩子们挑战一下自己。 《增广贤文》这本书班上的孩子已经背了一个多学期了,对于孩子们是否理解了书中的内容,我

把阅读还给学生

把阅读还给学生 康寨小学:唐有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这种关系反而被调转了过来。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教师教学的一种附属品而已。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都是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一味的被动接受,这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缺憾。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阅读和教师的对话,通过对语言的学习,逐渐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的过程。为此,我们必须把阅读还给学生。 把阅读还给学生,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是课标的要求,也是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做到的。如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是把阅读还给学生的一个开放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能选择更多的阅读材料,并开展有效的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把阅读还给学生,教师要勇于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无疑是给学生提供了充裕的阅读时间,满足了学生在阅读时间上的需求,加之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会使

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综合能力与自身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把阅读还给学生,还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的空间环境,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掌握阅读的方法,使学生能通过阅读,感受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使学生能在阅读中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在教学双边活动中要 突显出学生的主体价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把创造力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一个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生活,会创造的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人格、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新兴人类。由此看来,把时间和课堂还给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前提,更是素质教育的关键。针对学生的学习,把时间还给学生后,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和二期课改精神的贯彻和目标的实现 需要切实改变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的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我们的二期课改改了这么多年,再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仍然走地是传统路线。仍然是“知识”课堂,而不是“生命”课堂,仍然采取的是“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把学生当成

了知识的容器。教师讲,学生听,当然还有不听的,教师仍然没有转换好自己的角色,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知识的. 学习不是简单的加法运算,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积,而是经验的建构,是知识的重组再改造。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行为是被实践一再证明不可取的,它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和智慧,打消了学生主动自主探究数学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学习本来是一件很轻松快乐的事,如今恰恰相反,我们的学生“谈学色变”,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课堂被学生比作为“地狱”教师比作为地狱里的“魔鬼”。其实无论教师如何教得精彩,真正有效的要看学生是否学到了真知,又是如何获取这些知识形式技能的。我们的广大教师应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学生不再是一种知识的“容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也不光是为了传递多少知识,而是以知识为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我们的世界,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和数学素养。如今的课堂除了知识教育外,我们并未能给予学生生命成长中所需要的其他东西,诸如求知欲、兴趣、实践动手能力、创造力……

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给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东姚镇第五中学张俊伏 来到五中已经一年多了,在这一年中,我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制定制度,查找不足,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尽心尽力。同时,经过这一年来年锻炼,我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新的学年伊始,我一直在考虑如何更好地改进我的工作,如何最大限度的减轻教师的负担。忽然,我想到了在师范时学校成立学生会,将学校管理得有条不紊,我何不也设立学生会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呢?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可以提高管理的质量,真是一举两得。 说干就干,在学校的会议上,我向全体教师宣布了这个决定,学生会计划设六个部:学习部、生活部、文体部、宿管部、卫生部和德育部,要求各班主任在班里鼓动学生参与部长的竞选。 经过激烈竞选,六位部长脱颖而出。于是,我又连夜起草了东姚五中学生会管理实施细则,给各部部长及成员召开了会议,详细阐述了开展工作的方法,细则,并讲明了执行的办法和力度。接着,又让各部部长到各班进行了就职演讲,经过一系列的运作,学生会终于成立了。 刚成立时,我一直担心学生会的工作开展不下去、或开展不好。所以第一月,我每周都给各部部长开会,并要求他们一定要给本部的委员开会,每天都要加强督查,要求各部部长要拿出部长的样子,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对违纪的学生不但要扣个人德育分,而且要黑板通报,并加扣班级积分,每周升旗时公布班级积分,并宣读上周被扣分

的同学。经过这几种措施的齐抓共管,学生会马上深入人心,部长也很快树立了自己的威严,管理的效果也立竿见影,学校的校风校容有了质的飞跃。 转眼三个月过去了,学生会在我的关注下蓬勃发展,学生会各部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各部的制度也在逐步的完善。对学校的管理也越来越正规。每天的早晚自习会看到学习部的成员往返于各班,查学生的迟到早退及课堂纪律,每天开饭时会看到生活部的成员站在整齐的队伍两侧维持秩序,每天下午课前会看到卫生部的成员穿梭于学校的各个角落检查卫生……,看到他们把学校管理得津津有条,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上周,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文体部的倡议下决定开展一次歌咏比赛。我想,这是锻炼他们能力的好机会,应让学生自己全权负责,于是我便把文体部长找来,告诉了她我的决定,她听了很兴奋,说:“放心吧,我们一定会筹划一场出色的文艺活动。接下来,我发现文体部开始整天忙碌起来,先是各班报节目,除集体项目外,还穿插了个人节目。于是文体委员每天给演唱的曲目找伴奏,组织排练,动员参与,校园中随处可见同学们忙碌的身影,文体部长就更忙碌了,除了组织本班的节目外,还要准备节目单,安排比赛顺序,编写主持词等等。经过几天精心的准备,终于迎来了比赛的日子。那天,校园里彩旗飘扬,比赛前,文体部邀请老师作评委,一张张评分表发到了每位教师的手中,比赛开始了,我心里只打鼓,不知她们到底准备得怎么样?这时,只见两位主持人迈着轻快的脚步来到舞台中央,清脆响亮的声音便在校园上空回荡:迎着太阳,让我们铺开七

把时间还给孩子 陈之华

【推荐文章】把时间还给孩子/ 陈之华 上课时数少,考试不多,不代表学习成效就比较差。 将孩子的权利放在第一位,是芬兰教育的基本着眼点。 在重质不重量的教育理念下,孩子不仅生活作息正常,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 芬兰从二○○○年起,连续三届在国际教育评量中获得整体平均表现最优异的公评与赞赏,以学生的学习落差比例最小、水准最平均的成绩令人惊叹。世界各国无不对芬兰连续三届都能稳执牛耳感到好奇不已,亟欲知道其教育成功的「秘诀」何在? 但真要去探究一个体制成功的原因,通常不会有标准、单一的答案,更没有三言两语就能道破的「秘诀」。教育,牵涉到的是一个社会深根蒂固、行之久远的基础价值与普遍观念。从这些价值与观念所导引出来的学习方式,以及对于教育终极目的所为何来的看法,都左右了教育的内涵,和孩子能否正常学习。 学习时间的长短值得重视 芬兰教育裡有一个很基本的着眼点,就是把孩子的权利放在第一位,对孩子的人权和学习成果的隐私给予最充份的尊重;更把学习的时间长短,视为每个孩子生命权益的一部份,给予高度重视。 以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时数」来说,芬兰教育的上课时间少、假期长、不做过度机械式的演算练习、看重过程甚于结果、不让孩子成为天天追逐考试成绩的机器等,拥有的是一个重「质」甚于「量」的学习观念。 今年一月下旬,在北欧住了六年的我们搬回台北,我们到大女儿即将就读的国中,向校务单位了解上下学的时间,校方说:「上午七点半到校,下课时间平日为四点、周四为五点。」我除了瞠目结舌外,当场心底即刻盘算起来:孩子待在学校的时间,不就是八个半到九个半小时?哇,每天的上课时数,几乎比在芬兰的学校多了两个小时! 开学数周之后,我才更明了,国中学生虽然必须准时到校,却不见得都能够准时放学下课。这和总是准时下课的芬兰,非常不同。有时我们这里的学校会要求学生在课后留下来考试,或是准备不同的活动。真要严格算起来,以本地的公立学校来说,学生一天平均待在学校的时间可能超过九个小时,这还不包括放学后的补习、写功课、应付隔天大小考试等等,难怪会有为数不少的国中生得忙到半夜才能就寝。 深入想想,一个正在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为了考上一所大家所谓的「优质」高中,必须花在学校上课、课后补习、做功课与准备每日考试的时间与压力,可能比一般的上班族都还要来得辛苦和疲累。不让教育本质本末倒置 为什么芬兰在基础教育的上课时数,可以只有欧洲国家(如荷兰、义大利等国)不到七成的时间?而且,芬兰孩子每周花在学习数学的时间,不到韩国学生的一半,却也能达到国际评量的水准与高度均衡?这主要是因为芬兰教育全然不需要倚赖补习,以及「偷跑」先学。教学完全仰赖体制内的学校教师,老师会在课堂上好好的授课,学生也因为不需要额外去补习和提前的跨年级学习,反而能较专注在课堂上的讲解内容。

给学生一个舞台,让语文课堂“靓”起来

给学生一个舞台,让语文课堂“靓”起来 发表时间:2016-12-09T14:55:45.36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9月上作者:张家言 [导读]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作者单位:宁夏银川高级中学 750001) 摘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课堂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语文学科效率和质量的重中之重。在语文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展开的今天,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基本“学”的能力,这种能力已被异化为“听”的能力。由于我们的教育方式使学生丧失了这种能力。因此,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掌握新的、学生自主的研究性教学形式,把被教师占领的课堂舞台还给学生,恢复学生“学”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转变观念;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但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却是喧宾夺主、越俎代庖,以致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是教师“独占讲台”“抢尽风头”,学生却是“云里雾里”“不知西东”。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只能是消极被动地应付,毫无选择地接受,致使我们的语文课在教师和学生的眼中都变得枯燥和乏味,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越来越差。 《礼记?学记》中有一段精辟的表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知,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所以说“教”的本质是“喻”,“教”的最高境界也是“善喻”。只有“善喻”的语文教学才会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呢?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舍得放手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和体验 面对语文教材、面对课堂,很多教师往往不敢把阅读的权力放给学生,舍不得给学生时间让其充分地阅读。总是怕学生读会耽误时间,然后完不成教学任务,怕学生理解出现偏差。于是在阅读中动辄就是一分钟浏览、半分钟速读,在给学生时间读的这块显得很“小气”。宁愿自己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词语到句子,从段落到中心进行“肢解式”的讲解分析,唯恐遗漏,唯恐讲得少,这样的课堂“纪律良好”“气氛安静”。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能做的只是记录和记忆。时间一久就会因单调而令人厌烦,学生就会越来越不喜欢上语文课,越来越不重视语文学习。 科学家一再证实,仅仅靠听觉得来的信息,能够留存的肯定有限,特别是被动的听觉接受,其效果对某些人来说往往是走向反面的。这样的语文课堂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不出来,个性发展受到限制,本来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了索然无味的机械化程序。因此,教师首先要敢于“放”。即把时间放给学生,把阅读、理解、感受、体验的权力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和体验作品。当然,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和知识视野有限,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准确性未必能达到一定的高度,但教师要敢于相信学生,对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要敢于鼓励和赞赏。即使是肤浅和错误的,教师也应给予鼓励,鼓励学生的自我感悟。这样的语文课堂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最大的鼓励,足以激励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环境决定心境,营造良好、宽松、平等、真实的学习环境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透过语文课,给学生开启一扇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认识人生的窗口,把学生引领到爱与崇高的境界中来,让学生循着真善美的脚步,探寻自然,融入社会,塑造人生。那么,如何创设情境呢? 1.以情然情 语文课本中的不少文章都是蕴含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看似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本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针对当前高考的改革语文教学要报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读者与作者的感情要相互碰撞,激起火花,引起共鸣,学生对课文理解才会准确深入。比如在讲周涛的《巩乃斯的马》一文时,学生大多只能欣赏到其文字的优美但对于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对生命的强烈呼唤以及一个民族在一个错误时代的病态与悲哀,都很难真正理解。为此,在教学中,笔者给学生讲了大量文革时期的史实,并播放了很多图片,笔者还给学生讲述了文革期间爷爷的故事。通过讲解尤其是笔者讲的有关爷爷在文革期间的故事,学生对那段历史很快有了清晰的认识,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马,什么是“龙马精神”,也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涵,理解了那个时代的无奈,理解了如周涛般那些人的苦楚。笔者通过图片和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跳出课文的同时也在解决课文,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联系生活 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的生活有关的文章。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比如,在讲授李煜的词《虞美人》时,笔者先请同学们用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描述自己的愁,然后请他们到作品中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愁的。通过对比学习,同学们终于明白了这首词之所以被称为“千古绝作”的原因,也体会到了词作中字字浸泪、字字泣血的巨大悲痛。 3.音乐、视频渲染 创设语文情境、播放音乐和视频对渲染情境是一种重要手段,而音乐和视频的选择,除了以课文内容为基本要求外,还要考虑音乐、视频所表达的情感以及选择与之相通的时代之音。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视觉的通感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虞美人》这首词时,笔者反复听了几个版本的《虞美人》,最后选定邓丽君版的在课堂上放给学生听。因为笔者认为这个版本的歌听起来最为悲戚,也最能体现歌者的一字一泪。实践证明,笔者的选择是对的,下课后有不少学生反映在听音乐的时候联想到李煜的身世遭遇,心里面觉得酸酸的,竟有想哭的冲动。 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把语文课堂这个舞台交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相反,教师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教师需要备课,充分备课,有主见地、个性化地备课,而不能满足于抄教参和套用现成教案。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教师还要备学生,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对所学文本的预习情况,充分掌握学生已经做了什么、想了什么,有什么样的状态和结果。教师更需要考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

搭建学生展示的舞台

搭建学生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自信中学习英语 --仁爱七年级上Unit5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英语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放在了课程任务的首要位置,而我们都知道,兴趣、自信心对于一个孩子学习英语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中尽力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帮助孩子学会捕捉新鲜事物,创造条件培养学生感受语言、分析事物,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笔者在《仁爱》教材实践半年多以来,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注重利用各种手段与方法,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充分相信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质,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课例描述: 《仁爱》7年级上Unit 5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movies”,内容涉及电影的类型,用形容词描述相关类型的电影,谈论对某种类型电影的喜好。要求学生能就某一类型的电影或某一部电影作出简单评论,说明电影的类型、影星, 对电影的评价等。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几乎都围绕“电影”这一中心话题设计的。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本单元内容的总体分析,我把第一课时范围确定在Section A 1a—2c.。通过学习表示电影种类的词汇,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用英语来表达不同类型的电影,如: comedy, thriller, documentary, action movie等并初步学会用已学过的形容词对一部电影作出简单评论。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处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型期, 学生学习本课主要可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语言知识难度: 本单元的电影名词和与此相关的形容词不容易上口,电影名词又比较多,学生从心理上可能一下子适应不过来。这对我们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2.电影知识难度:他们掌握中外电影的知识不多,加之学习英语的时间不长,在谈论这一话题时可讲的东西不多,这对我们教学又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设计方面基于上述因素着重通过各个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学生所学的有限的英语知识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提升他们的表现欲望,以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教学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用英语表述电影类型并作出简单评价。同时通过本课学习增加学生对中西方电影文化的理解。 1.掌握表示电影类型的单词或短语:action movie, comedy, documentary, thriller. 并能用前面单元已学过的形容词如great, good, interesting, boring, fun, relaxing对电影进行简单评价。 2.掌握两个重点句型:Do you want to…? 和What kind of…do you like?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书心得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书心得“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还你一个奇迹”,教育家薛石峰一直推崇,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说过:“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断然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他们自我发展之路。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主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更要陶冶学生情感、净化学生思想、完善学生品格,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健全地发展,使学生既具有诚信、宽容、坚韧等传统美德,又具有乐观、进取、开拓、创新等时代精神。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各种教材的目的性和适宜的学习领域。并据此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在研究教材的目的性的同时,还应研究该教材对学生参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社会适应等各个领域的影响和作用。 如果课堂气氛是严肃而紧张的,学生在极端压抑下学习,学生的参与意识被全盘否定,教师强迫学生学,学生完全丧失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这种做法导致学生逐步产生厌学情绪,师生之间的关系处于对立状态。表现为教师设置的问题无人举手回答,即使被提问的学生也因紧张回答不完整。 教师要开掘学生兴趣的源泉,要努力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尽量使用鼓

励的语言、亲切的目光,真诚地对待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设法消除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障碍,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敞开心扉,与老师尽情地交流,才会把学习当作自己的需要,主动积极地参与,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巧设情感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氛围中,他们的感知、想象、理解、分析等智力活动就会处于活跃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成功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应当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位置,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方法,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有了充分的学习实践,其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才会得到锻炼和全面提高。

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1)

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城西七一学校叶红英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我觉得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问能力、表达能力、归纳能力等。所以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然后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 二、给学生质疑的时间 质疑,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和独立地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质疑,可以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学生要主动参与学习,就应当学会提出学习中的疑问。对于学生的种种提问,教师应当归纳选择,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决不多讲。学生自学有困难的,要及时组织讨论解答。 三、给学生讲话的时间 叶老曾说过:“书是教不完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要引导并教给学生技巧和能力。”遵照此原则,教师应尽可能地抑制自己的表演欲,把课堂的舞台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堂上,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主动表达自己认识、感想的交流更重要。 四、给学生交流的时间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的集体学习形式,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充分发挥这种集体的作用。在学生独立思考、质疑基础上,我给让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交流,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小组或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让其他同学也从中受益。这种交流,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只有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才能够充分利用新课标提供给我们的主动空间,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语文课堂给学生一个个性飞扬的舞台

语文课堂,给学生一个个性飞扬的舞台 ——以《合欢树》为例谈改善师生关系、促进个性化教学 松江四中范蕾 课堂,是一个师生沟通的生命场,在这场“生命陪伴生命”的行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尊重学生个性特点,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真切关照每个学生潜能开发、个性发展,从而真正促进个性化教学。《上海市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语文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本文中所指的“个性化教学”是指适应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能够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制定教学计划的教学方式,努力营造最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氛围。“个性化教学”打破传统课堂强调“统一”的思维模式,不以生产“统一”的“知识容器”为目的,更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 1、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是推进个性化教学的第一步。 认知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新内容学习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已有储备。在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学活动都应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研究学生的认知起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我们上课的前提。只有充分尊重并完全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课堂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课堂上开展的各项活动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身心发展。 如《合欢树》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你们觉得这篇文章中,作者究竟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生1:对母亲的思念。 生2: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表达对母亲的愧疚。 生3:赞颂母爱。

师:哦,同学们的理解集中在对母爱的怀念和愧疚上,都不错,但会不会还有一些别的情感?我们且慢慢体会。 由此可见,在学习《合欢树》一文前,学生比较了解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对“母爱”主题的理解并不是本文的学习难点,教师在了解学生认知起点的前提下,更容易关照到在教学过程应侧重对“母爱精神传承”的阐释上。只有了解学生认知起点,才是真正关注学生发展。 《合欢树》教学片段二: 师:在预习反馈中,同学们有一些疑问,我把相对集中的问题整理出来。 PPT展示三个质疑问题: 1、本文第一段写到了由“作文竞赛”引发的争论,似乎与后文没有联 系,这段描写在文中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虞怿凡、李俊男、还海杰等 2、关于“我的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吹过树林”一 句,“风”是可以看见的吗?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施晴磊、费华雯、朱静文等 3、本文的题目是《合欢树》,但为什么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母亲, 只是在最后的部分提到“合欢树”?这棵树仅仅是指庭院中的那棵树吗? 合欢树到底代表什么? ——范家俊、赖雯薇、乐彦等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交流,快速回顾课文,解决质疑。(生讨论交流) 《合欢树》课堂教学以学生需求为起点,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需求。课堂教学所解决的问题全部来自学生质疑,课堂是真正解决学生疑惑的场所。只有在此基础上精心重组教材,整合问题,才能充分激发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个性表达的意愿。 2、帮助学生搭建表达个性化阅读体验的沟通平台。

读书笔记《把课堂还给学生》——王业兵

把课堂还给学生 读《<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有感 双语部王业兵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老师的新基础教育核心理念里,有四个“还给”,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我曾经在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工作一年的时间。这短短的一年里,我感觉到了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幸福和辛苦。阵痛伴随着无数的期待。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蕴含着无穷的能量。但是孩子们能量的开关却并不是完全的打开。这也是我理解的为什么孩子们之间是有差距的。当然并不能够否认,天性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不能够紧紧凭着孩子们现有的成绩和表现去否定部分现在仍处于学习困顿期的孩子。所以我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的体现,也是我们老师设身处地为自己的学生去努力思考的表现。 当我每一次走近教室,然后踏入教室的那一刹那,我的心里莫名的兴奋。一年的相处完全的把陌生的师生变成了如同亲密无间的亲人。或许有老师会疑问,这位年轻的老师和学生一起玩,一起疯,怎么一点老师的威严都没有。 其实不然。

在决定做老师之前,我有一段短暂的迷茫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但是自己最终坚定选择向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一职业努力着。于是我在龙虎塘实验小学存在了。谈起这两个月的教学,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对待的工作态度。 作为语文老师,我想还是谈谈语文课上自己的改变吧。 记得该校的顾校长曾经听过我两节课。第一次之后的反馈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顾校长说的“关注学生”、“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一直在努力的思考,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关注学生”。之后的一段时间的教学,我都在认真的实践。我尝试过师生互动的多样性,比如我可以抛出一个有深度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小组思考之后,然后通过学生代表的发言和几个小组发言的综合,总结出最终思考的价值。我也尝试过很“蹩脚”的生生互动。这也是顾校长听过的第二节课,之后的反馈最深刻印象的是很别扭。这节课,我一直在尝试学生设疑,学生释疑。我把自己的角色由教师变成了主持人。一问一答之间,孩子们的差距显露无遗。孩子们的问题设置层次不同,当然回答起来难度也不一样。在课后的认真反思中,我总结了一句话:“教育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但是也是关注人的发展的过程。我不能一味的把知识灌输给孩子们,我应该学会在正确的道路上引导孩子们自主的探索知识的奥秘。” 也许,这就是新基础教育对我最大的感悟。 当然,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把自己置于学生之外的孤立位置。我一直认为,好的教师不是把书教得多么的好,而是教会孩子做人。我认为会做人的孩子,一定会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

在课堂教学中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姚福成李宏萍 吉林省敦化市雁鸣湖镇学校教导处133724 作者简介:姚福成,男,汉族,党员,吉林省敦化市雁鸣湖镇学校教导主任,中学一级教师,延边州骨干教师,参与研究省级、州级科研课题,并顺利结题。主要研究方向——中学教学理论与实践。有《班级管理中的“鲇鱼效应”》、《网上调查显示学生不满意老师的十种行为》、《山谷芝兰,不以无人而不芳》、《秉烛炬气概,效春蚕精神》等多篇文章在省级、国家级期刊上发表。 李宏萍,女,汉族,吉林省敦化市雁鸣湖镇学校教师,多次出省级、州级、市级公开课,独立承担州级课题并结题,发表过《“导读自学互查总结”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等文章,研究方向——中学教学理论与实践。 (为了便于发表可以不介绍)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就应该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作为教师,就要高效利用课堂。但是,当下大多数教师还是讲的太多,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把“讲”的机会还给学生 我们在讲课时总有这样一种感觉,课堂中总觉得自己讲的要比学生说的多,一些本该由学生说的,很多由老师代替了,其实有些问题学生能够回答,而且可以回答得很好,可是却被老师剥夺了权利。还有些重点,总怕只说一遍,有些学生听不着,记不住,于是重复二遍、三遍。所以,教师不能太想“讲”、“讲”太多,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和开拓“说”的空间。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尝试着去改变过去的“滔滔不绝”。复习旧知识时,变老师“倒片子”为学生说;探索新知时,让学生猜、议、评,在关键处、疑惑处、转折处教师再加以点拨,并且考虑到同龄人的语言比教师成人化的语言更易于同龄人接受,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学生中有人能回答的,尽量让学生来回答,教师不包办代替;巩固、小结时,也由学生讲感受,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概括,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而不是端着书,照书读完了之;讲评作业时,鼓励学生拿到作业本,经过独立思考后,主动对老师讲错在哪里,怎么错了,实在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再给予讲解。

给学生一个舞台

给学生一个舞台 金山街学校刘小茹那天上午第三节课,我和往常一样走进三年级的教室,又和往常一样开始我的课。那天我们学习的是What will you/he/she do this weekend? And I/We/He/She will do something 以及What will you good friend do?”这两主要句型。我还是和往常一样,从简单的对话入手,导入、呈现、新授,接着巩固练习,一问一答操练句型。学生也似乎已经习惯了我,静静地听着,但是上课举手的人却寥寥无几,而且总是那几双小手。课堂上静悄悄地,似乎缺少了些什么,是我缺少激情还是他们缺少兴趣? 下午第一节课,四年级,刚好教学内容比较接近——时态都是将来时。所以我也就打算先复习三年级的内容,然后再教生词应用到本课里去。已经熟门熟路的我原原本本地按照在三年级上课的模式继续。又到了操练的时间了。突然,我的脑中一闪,想起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个文字游戏,今天就搬来用一用吧。于是,我对学生说: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看看哪一组最有默契?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趣,各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个学生在纸上写出周末你所喜欢做的事,另一个同学在纸上写上你最喜欢的好朋友喜欢做的事,但是千万不能让对方看见你在写什么,不然做弃权处理噢!。”看到学生的高兴,我也顿时浑身来劲,“One,two,go!”随着我发令声一响,学生便飞快的行动起来。“OK,Stop. Let’s listen. Who wants to try?”

一双双小手齐刷刷的举了起来,眼睛里充满的微笑和期待,好象在对我说,Miss Liu, Let me try。我先请了一组上课比较认真又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 S1: What will you do this weekend ? S2: I’ll go to the zoo. What will you do ? S1: I’ll play football and go shopping . 哈哈哈,同学的带有动作和表情的表演惹得全班学生都大笑起来,连站着回答问题的学生也笑了起来。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了,连平时上课坐着从不举手,课后从不读课文的何诗昂同学也举起了手,我连忙叫他,并为他安排了一名和他较好的同学一起完成对话。 S1: What will you do tomorrow? S2: I’ll play basketball with you. What will you do tomorrow? S1: I’ll phone you and play basketball. 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更有几个男孩子大声的喊:Good!再看看何诗昂,高兴地咧开了嘴。这一节课,不仅是他,全班的学生都沉浸在英语学习的愉快之中。 星期五到了,又该是三年级的英语课了。由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接触到英语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有了较明显的分层:有的同学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有的则不喜欢。如果沿袭以往固定的教学模式,那么课堂上我一人唱独角戏的场面又会重演。我该怎么办呢?周三四年级英语课堂上热烈的气氛让我豁然开朗,这节三年级的英语课我何不采用学习英语歌曲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呢?歌曲是

群文阅读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词的情与境

群文阅读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词的情与境古诗词鉴赏一直都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对于教师来说,要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领略诗中的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更何况是生活经历和知识都有限的小学生。所以现在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提倡群文阅读这一方式。 根据教研组的活动计划,胡老师以第二单元“浓浓思乡情”作为主题,选择、组织了数篇有关表达乡愁,思乡为主题的古今诗词,以古诗文诵读、品味为主,开展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是近几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它的出现,既是对阅读教学内容的突破,也是对阅读教学模式的突破。群文阅读,在国内提出也不过几个年头,大家都比较陌生。所以,这次胡翠林老师《乡愁诗一组》群文阅读教学,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什么是群文阅读?百度上这样说:“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也可以说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新方向,现在还在尝试阶段,所以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群文阅读式的古诗教学与我们以往古诗教学“理解字词,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学模式有很大的改变。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阅读教学,是单篇阅读的有益补充,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在学习内容、学习方

法上相互渗透、有机整合,感受诗词独特久远的意境,斟酌词句间独特的魅力,进而感受到中华语言文字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内涵。一、结合内容,巧选古诗词 “群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把怎样的文章放在一起、如何放在一起。群文阅读的理念是抛弃传统的单篇精读中分析过度、微言大义、字斟句酌、过分拓展文本思想、老师阅读代替学生阅读的弊端,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去理解、质疑和发现,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古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既深奥又久远,所以把一首古诗单篇讲解,很容易使学生只是领略了其字面意思,其实根本就没有走进它的意境和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为了让小学生能利用有限的知识水平充分地来学,就要巧选古诗词。 胡老师这堂课就以表达思乡之情的一组古诗词为载体,《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将这几首古诗词并在一起,都是利用不同意象共同来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样,结合意境,巧妙地把意象相同或相近的古诗词编排在一起教学,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也能让学生通过群文阅读走进一组古诗词的意境而不是一首古诗词的意境,与多位诗人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提高了鉴赏能力。 二、把握主题,创设意境 一节课只有40分钟的时间,“一节课里读一群古诗词”,意味着教师不可能这么深、这么细、这么透地讲析古诗词。所以,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一定要摒弃微言大义、字斟句酌、咀来嚼去这种内容分析式阅读的典型特征。仅仅只有20几个字的古

论给学生提供展示精彩的舞台

论给学生提供展示精彩的舞台 面对生命个体,要给每个孩子展示精彩的舞台。要坚信有些精彩是需要耐心等待的。 标签:厨师;孩子;三句台词 舞台的灯光渐渐转暗,演出开始了。 “厨师”出场了,高高的厨师帽,白白的围裙,微微凸起的圆肚子,走起路来大摇大摆。只见厨师眯眼用挑衅的眼神瞥了那狗一眼。“瞎猜!”,眯眼瞬间瞪大,接着不屑地说道,“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白色的厨师帽神气地左右摇晃,一起“颠簸”的还有那圆圆的肚子……他那一连串逼真的表演,一出场就吸引了台下观众的眼球,引来阵阵喝彩。 谁都不会想到,刚才在舞台上有着精彩表演的“厨师”却是一个在排练之初连三句台词都记不住的男孩,这个男孩就是我们班的小诚同学。 小诚,长得虎头虎脑,胖乎乎的脸蛋特别惹人喜爱,但是一说起话来却有点结结巴巴,特别是他的记忆力比一般孩子差很多,别的孩子几分钟就能记住的东西他往往需要反复记好几次甚至好几天。也因为这些原因他经常成为同学们捉弄和取笑的对象,这让他变得非常自卑,课堂上很少举手发言。身为班主任,我心里明白,“十个手指伸出来不一样齐”,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一个有差异的群体,他们当中有的接受能力强,反应灵敏;有的接受能力弱,思维缓慢,这是正常现象。我把这事悄悄放在了心里,等待着给小诚创造一个展示自信的机会。 学校艺术节的课本剧比赛开始报名了,我们班的参赛剧目是《变色龙》,我宣读了演员的名单:小豪——饰演警官奥楚美洛夫、小潮——饰演警员叶尔德林……小诚——饰演将军家的厨师。名单一公布,全班就议论开了,“李老师,小诚的记忆力这么差,他能行吗?”“我们班的比赛都是拿第一的,让小诚参赛会闹笑话的。”面对同学们的质疑,我只是微笑面对,不做任何回答。 排练开始了,问题如期而至,小诚扮演的厨师在剧中只有三句简单的台词。可是就是这三句台词,对小诚已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多次排练后,当其他演员把台词都背得滚瓜烂熟的时候,小诚仍旧是记住了上句忘了下句,再加上平时胆子小的原因,一到排练结巴的毛病更加严重。排练的进度由此停滞下来,一些心急的学生又发起了牢骚,“老师,小诚的台词我们都记住了,但他……换人吧,要不我们班这次比赛肯定没戏了。”面对其他演员的牢骚,我仍然笑面以对,我坚信有些精彩是需要耐心等待的。 临赛前的彩排开始了。此次彩排评委有政教处、团委和音乐组的老师们,她们将挑选并确定参加本次校文艺汇演的最终参赛节目。轮到我们班表演了,其他的同学都表现得非常好,唯独小诚出场时又出现了结巴和忘词的现象。彩排结束

把时间还给学生

把时间还给学生 栖霞市教学研究室山东烟台265300 曾任杭州第二中学校长叶翠微说过:“ 做教育不要太功利,要把时间还给学生。他认为,要 让学生有创新意识和家国情怀,只有打造一个宽松、宽容、宽厚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具有人性、理性和灵性,孩子们才能够各得其所,各展所长。” 在我们平日教学中我们应该解放课堂、解放学生。 一、解放课堂,使课堂富有趣味性 满堂灌的课堂无疑会使学生昏昏欲睡,一问一答的传统教育模式或许会使学生紧张和惧怕。 讲得多、讲得透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标,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做,才能真正地使学生成为 学习的主体。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这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要让学生学,就要设法让他做起来是这一思想的一方面的涵义。 曾经看过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六Unit Project的教学视频,内容是两篇戏剧剧本的节选。理解课文内容已不成为学生的障碍,所以这成为学生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 把这一堂课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演一幕戏剧。有的学生做导演,有的学生 做舞台设计,有的学生负责道具,有的同学担任旁白与解说,当然少不了演员,大家忙得不 亦乐乎。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明白了要把一幕戏剧搬上舞台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同学之间也 学会了分工合作,又能很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当然学生把台词背得 滚瓜烂熟。 如果不是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去熟悉课文,恐怕会让很多同学为难。放手让学生去做不仅达到 了学习目的,学生还津津乐道,回味无穷。有时候让学生说一说,练一练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学生“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获得知识的目的。让学生“做”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解放”教师,还老师自由 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是课程标准对教师角色转变提出的要求。人们总说老师很忙、很累,爱岗敬业是教师的本分与职责,但教师决不是面面俱到、事事亲历亲为的保姆。授之于鱼, 不如授之于渔。解放学生首先要解放教师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成为题海战术的牺牲品。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英语报纸,是要“喂”给学生“吃”还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一篇篇地给学 生读可能效果不佳,老师和学生都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可能学生会觉得厌烦。 去年有幸听了一堂有关报刊阅读的英语课,受益非浅。授课教师看似很“轻松”,只是站在一旁,给学生做些点评,而学生是整堂课的主角。 六个同学一组选择一个话题制作成幻灯片上台展示与讲解。 他们阅读的报刊是二十一世纪英语报,其中有一组学生选择了一篇关于是否要对圆明园进行 修复与重建的文章。同学们根据报纸内容又搜集很多其他资料制作成一组幻灯片,内容包括 对圆明园的简介,提出是否要重建圆明园这一问题的意见,两方不同观点与原因等。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还设计了一个关于这个问题的问卷,我们在座的听课老师也成了他们的 调查对象。我想老师在课前肯定对学生如何阅读报纸做了一些指导,对如何进行这一活动提 出了一些要求或建议,剩下的工作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 老师比较“轻松”但学习效果一点也不差,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活动搞得有板 有眼,我想读报纸的目的自然也达到了。 三、解放学生,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 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才能解放学生,解放了学生才能真正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 他是解放教材、解放教师、解放课堂、解放学生思维的最终目标与归宿。 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如何体现?体现在教材上,是能满足学生所需的教材。 体现在教师上,教师是一个促进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的身份。 体现在课堂上,课堂是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基地与展现自己的舞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