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1-第一章 概论

01-第一章 概论

01-第一章 概论
01-第一章 概论

第一章概论

1.1 抽样调查的意义与作用

1.1.1 什么是抽样调查

统计调查是获取数据(资料)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又分为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两类。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也称样本调查(sample survey)是非全面调查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按一定程序从所研究对象的全体(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样本)进行调查或观察,获取数据,并以此对总体的一定目标量(参数)作出推断(例如估计)。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应用抽样方法,例如到市场上去买花生、瓜子,总要先抓几粒看看是否饱满、干燥;在厨房做菜,在炒菜过程中往往要取一点尝尝菜的咸淡如何。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以及商家在进货验收过程中也常抽取一定数量的产品,检验其质量并以此判定整批产品质量的优劣。在统计工作的资料收集和分析研究中也常在研究对象中抽取数量有限的个体或单元来做调查研究,其目的是掌握全面情况,这些都是抽样的例子。

1.1.2 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

根据样本抽取方法的不同,抽样可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两类。非概率抽样(non-probability sampling)是相对于概率抽样(probability sampling)而言的,它并无严格的定义,如我国所谓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在西方国家称为有目的的抽样(purposive sampling)或判断抽样(judgement sampling)等都属于非概率抽样。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样本的抽选(selection)是根据主观判断有目的有意识或根据方便的原则进行的,而不是按随机原则来抽选。因此这种抽样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抽样者的主观判断能力和经验,且不能计算抽样误差,不能从概率意义上控制误差并以此来保证推断的准确性。

思考:

P14-1.3讨论下列情况是属于概率抽样还是非概率抽样,并说明理由:

1. 从一个包含有100只兔子的实验室的大笼子里抓10只兔子作试验。研究人员不经任何挑选抓到哪一只就算哪一只,抓满10只为止。

参考答案:非概率抽样。

2. 将笼中的100只兔子编上1~100号,任意列出10个不重复的数字(皆为1~100之间的整数),以相应的兔子作为抽中作试验的样本;

参考答案:非概率抽样。

3. 从钱包中随便抽出一纸币,凡兔子号码尾数与该纸币编号尾数相同

者即作为抽中的样本。

参考答案:非概率抽样。

概率抽样也称随机抽样。与非概率抽样不同的是概率抽样是按照给定的概率来抽取样本。具体地说,概率抽样具有以下的特点:

(1)按一定概率以随机原则抽取样本。所谓随机原则就是在抽选样本时排除主观上有意识地抽选某些调查单元,使每个单元都有一定的机会被抽中。这里有几点需要加以说明:一是随机并不是“随便”,随机是有严格的科学含义的,可用概率来描述;而“随便”仍带有人为的或主观的因素,它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其次随机原则并不等同于等概率原则,有些教科书把随机抽样简单地解释为“使总体中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同的概率被抽中的抽样”,这并不很确切。严格地说,这种说明应称为随机抽取(draw an item at random)。等概率抽样确实是一种随机抽样,但随机抽样并不限定必须是等概率抽样。因此随机原则也不等同于等概率原则。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随机原则一般地要求总体中每个单元均有一个非零的概率被抽中。若主观上要求某一单元一定被选入样本,则可规定其入样的概率为1;但若要求某一单元一定不被选入样本,就要采用某些特殊的方法。

(2)用概率抽样抽取样本单元需要按照给定的入样概率通过一定的随机化程序来实现。

(3)当用样本来估计总体目标量(参数)时,要考虑到该样本(或每个样本单元)被抽中的概率。这就是说,估计量不仅与样本观测值有关,也与其入样概率有关。

概率抽样的优点之一是根据概率样本可以估计抽样误差,而不一定需要重复抽取不同的样本。关于这一点将在下一章中进一步阐明。

鉴于概率抽样的特点,以后我们在讨论抽样调查方法时,一般都是指概率抽样。

1.1.3 抽样调查的作用

抽样调查的作用是相对于全面调查即普查而言的,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对那些不可能进行全面观察或普查而又需要了解全面情况的客观现象(总体),只能采用抽样。这里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所研究的总体是无限的,不可能进行全面观察。例如若要测量某地大气(或水质)的污染程度,我们面对的总体(该地的大气或水源)是无限的,要测定其污染情况,不进行抽样是不可能的。另一种情况是观察或测试是破坏性的,如测试一批显像管的寿命,一批棉纱的拉力,一批种子的发芽率等。对这类总体也只能用抽样的方法。

(2)抽样调查适用于大规模的社会经济调查和民意测验等。在这类调查中,总体虽然是有限的,理论上可以进行普查,但实际操作起来有种种困难。例如对居民收入或消费情况调查、市场调查、电视收视率调查等。这些调查均适合采用抽样的方法。

(3)抽样调查能节约调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大大降低调查的费用。统计调查也有一个经济效益的问题,由于抽样调查只调查总体中的一小部分,因此与普查相比可大大节约花在调查、整理及汇总方面的人力和费用。

(4)抽样调查周期短、时效性强。有许多调查具有很强的时间性,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调查,采用全面调查由于耗时多,不能快速地提供调查结果而影响到及时地作出决策。因此对于那些时效性要求比较强的调查,如新闻舆论调查、大多数市场及消费行为调查以及季节性农作物产量调查等都普遍采用抽样调查方法。

(5)抽样调查能提高调查的质量。许多人都有一种错觉,认为作为一种非全面调查,抽样调查不如全面调查准确。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虽然由于抽样调查只调查总体中的一小部分,用局部来推断总体,存在抽样误差,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事实上,一项调查的误差来自于多个方面,任何一项调查都存在观察或调查误差,可能发生遗漏或重复。因此调查数据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一个错误的数据比没有更糟。调查规模并不是愈大愈好,在普查中如果不注意调查的质量,不注意调查员的培训,测试手段落后或被调查者心存顾虑不予合作等均会大大影响调查质量。而抽样调查由于调查工作量小,调查员比较精干,可以得到严格的培训或有条件采用更为可靠的测试手段,现场调查可以得到更为仔细的监督和检查,被调查的单位或个人的心理负担较轻等种种原因,抽样调查获得的数据质量常比同样的普查数据质量更高,从而使得调查的总误差更小。因此可以这样说,一项经科学设计并严格实施的抽样调查完全有可能获得比全面调查更为准确更为可靠的结果。

上面列举了抽样调查相对于全面调查的优势与作用,但这并不表明抽样调查可以替代全面调查。抽样调查与全面调查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各有其特殊的作用。抽样调查也有其局限性,例如一般地说抽样调查只提供对总体目标量的估计而不能提供许多子总体的详细资料(分层抽样中作为“层”的子总体例外)。例如一项全国性的抽样调查主要提供全国目标量的估计,如果以省为层也能同时提供省的有关资料,但它一般很难再提供地市级、县级及以下各级资料。如果要求提供各级详尽资料就必须采用全面调查即普查的方法。因此抽样调查常与普查相结合,根据不同的目的与可能,选择不同的方法。我国现行的统计法就明确地规定:统计调查应当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等为补充,搜集、整理基本统计资料。因此抽样调查与普查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为此我们再作进一步的说明。

(1)抽样调查作为普查的补充。例如人口调查,与世界许多国家情况类似,我国现时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性人口普查。这对摸清我国人口数量与基本状况是完全必要的,但人口普查所需的人力物力都极为浩大,不可能经常进行。因此从1983年起我国每年进行一次人口变动量的抽样调查,对

当年人口的出生、死亡及迁移情况进行估计,结合普查或上一年抽样调查数据,给出有关当年人口状况的有关数据。

(2)抽样调查可以用来评价和修正包括普查在内的全面统计资料。如在一项普查后为确保调查数据的可靠,通常抽取一部分进行仔细地审核以发现错误,找出原因并加以修正。仍以人口普查为例,影响人口数字质量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人口计数时的遗漏和重复,为此可以通过抽查的方法计算误差率,对全面调查的数据加以修正。

(3)在普查基础上进行抽样以作深层次的分析或提前获得总体某些主要目标量的估计。由于普查的面很广,调查项目不可能太多,因此对某些问题作深层次的分析,可在普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抽样。另外由于普查工作量大,数据浩繁,汇总计算需要很长时间,因此为尽快得到某些有关总体的特征数据也往往采用按一定比例抽样的方法提前获得反映总体特征的数据。

(4)抽样调查可以用来作为普查的试点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在展开正式普查前进行修正和补充。不过这种试调查不一定需要严格的概率抽样。

(5)普查或其它全面调查的资料(例如某些统计报表)可以为抽样调查提供反映总体全部单元的抽样框(参见第二章),提供辅助信息以提高抽样效率,并为样本轮换等提供基础资料。

1.2 抽样调查的发展简史

1.2.1 国际抽样调查发展简史

作为一种统计调查方法,抽样调查已有整整一百年的历史。不过抽样调查的开端、发展与完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难确切地说它是从何时开始发展和应用的。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追溯其起源。

抽样调查是从统计调查的实践中提出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领域需要搜集资料,开始都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全面调查。由于全面调查规模较大,费时费力,因而促使抽样方法的提出和抽样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抽样调查的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又是建立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上,因此它的发展与统计推断的理论发展是分不开的。由于抽样调查的应用范围很广,理论来源于实践,使得抽样调查已经发展成为应用数理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纵观国际上抽样调查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只在个别场合使用抽样方法,抽样调查尚未成为一种常用的统计调查。一个比较完整的早期抽样调查的例子是由法国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Laplace)受法国政府的委托而进行的对法国人口的估计与推算。当时由于宗教洗礼等原因法国已有人口的出生登记,但却没有人口总数的资料。拉普拉斯的方法是首先按不同的自然条件抽选了30个行政区,在抽中的行政区中又抽了一些小区。当时选择小区的方法并没有采取随机的方法,而是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挑选热心于这项工作和有知识的区长作为抽选标

准。最后他利用了样本中人口总数与出生人口数之间的比率来推断法国的总人口,当时他调查的时点是1802年9月22日,那时样本区的总人口数为2037615人,样本区的出生人口数他采用前三年出生人口总数215599人除以3,看来是为了消除个别年份中的偶然差异,因此求得样本区总人口数与出生人口数之比为28.352845,也即出生率为35.27‰。由此可推算全法国当时的人口总数。用今天的术语说,拉普拉斯采用的是二阶抽样方法,并在估计中使用了比估计量。由于拉普拉斯主要是一位数学家,他并没有专门从事统计调查工作。因此他的方法当时并没有得到推广,他的工作只是一个特殊的案例。在他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有关大规模的社会、经济和人口调查仍继续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

第二阶段是抽样调查作为一种方法的正式提出、推广与逐步普及。竭力提出并推广抽样调查的先驱者是挪威的统计学家凯尔(A. N. Kiaer),他是挪威中央统计局的第一位局长,当时统计局的主要任务是每十年进行一次的人口普查和农业及其他方面的大规模调查。凯尔感到普查项目不可能很细,于是提出所谓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样本调查。他将代表性调查定义为“根据抽样设计,从总体的正常‘代表’中合理地搜集数据”,他强调所调查的样本应该是总体的一个“代表”。他领导的第一个代表性样本调查是1894年进行的关于挪威退休金和疾病保险金的调查,这个调查包含有60多个项目,调查的人数达8万人。这是第一次独立于普查,从总体中抽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单元进行调查,并用来说明总体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895年他又组织了一次成年男子收入按职业、年龄和社会地位分组的代表性调查。他把这些结果发表在国际统计机构的出版物上,引起了其他国家统计学家的关注。在1895年瑞士伯尔尼召开的国际统计学会(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Institute,简称ISI)第五次大会上,凯尔正式提出使用代表性样本调查方法来代替全面调查的建议,因此有些学者将1895年作为抽样调查发展历史的开端。不过在当时,凯尔的建议并没有被许多统计学家所接受,并遭到激烈反对。经过1897年和1901年两次ISI大会的激烈争论,ISI授命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来研究这个问题。在1903年ISI第九次大会上凯尔的主张才得到与会的多数统计学家的承认。研究这一方法的委员会在会上提出了下列建议:“委员会建议采用代表性方法,但在公布结果时,将选择观察单位的条件加以详细说明。”此后,代表性调查方法的应用日益普及。

第三阶段,概率抽样在抽样调查中逐渐占主导地位。从1903年以后用样本来说明总体已经逐渐被接受,但在如何选择样本的问题上产生了随机抽选和有目的抽选两种方法的讨论。英国统计学家鲍莱(A. L. Bowley)对于采用随机抽样具有重要贡献,他受到爱奇渥斯(Edgeworth)理论的启示,在1906年的论文中用实际的数字论证了简单随机抽样情况下统计量根据中心极限定理服从正态分布,并指出样本均值的方差与所抽样的总体大小无关(他当时没有考虑到有限总体修正系数)。在同一篇文章中他还指出把概率

抽样应用到统计调查的必要性。他在1909年出版的《统计学基础教程》一书中首次增加“抽样法”一章,介绍抽样法在商业、采矿业和工业中的应用。1912年他对英国雷亭(Reading)地区贫困状况的研究中就采用了随机抽样方法,他采用的是系统抽样的方法。实践证明了他于1906年的文章中提出的简单随机抽样理论,其结果于1915年出版。后来鲍莱进一步认识到系统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的差别,指出实际调查结果比公式给出的误差要小,因为系统抽样样本在总体中的分布是比较均匀的,而公式是按随机抽样计算的,因而给出的误差界限是一个非常安全的界限。鲍莱还把抽样的结果与官方已知的总体数进行比较,发现有两处差别比较大,经进一步检查,发现是官方的统计有误。鲍莱还是国际统计学会1924年指定的“抽样方法应用研究委员会”的成员之一。1925年该委员会在罗马召开的国际统计学会会议上报告的研究结果,认为随机抽样和有目的的代表性抽样都是可行的。丹麦统计学家(Jensen)提出的一篇支持凯尔观点的论文,题目是“实践中的代表性方法”,鲍莱则对概率抽样从理论上加以阐述,提出“抽样精确度的测定”的报告,为抽样调查奠定了理论基础。鲍莱在他的研究报告中曾提出了按比例分配分层抽样的思想,因此迄今有人称按比例在各层分配样本为鲍莱分配。

第四阶段,现代抽样调查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奈曼(J. S. Neyman)在1934年提出的分层抽样中的最优分配和比估计及回归估计是对抽样调查的一个重要贡献。许多学者认为这是抽样调查发展史中的一个里程碑。奈曼论文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理论上说明了为什么应用随机抽样比有目的抽样更加合理的理由,这个问题虽然鲍莱已经提出,但并没有完全解决;二是奈曼在随机化条件下的点估计和区间估计打破了老的传统思想。传统思想要求每个单元都是等概率的,样本必须是按比例代表总体的一个样本。奈曼的最优分配理论证明了不等比例的样本也同样可以得到有效地估计。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俄国统计学家楚波罗(Tschuprow)早于奈曼在1923年就给出了分层抽样的最优分配理论,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影响没有奈曼大。

对抽样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另一位统计学家是英国的费歇尔(R. A. Fisher),他在罗萨姆斯特斯(Rothemsted)试验站工作了十余年,在此期间费歇尔创立并发展了近代试验设计与方差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费歇尔提出随机化、重复及区组三个重要原则。这三个原则也同样对抽样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随机化是获得无偏估计的基础,采用重复抽样技术使得方差估计能够在样本数据基础上得以进行,而区组的划分用于抽样即是分层,目的都是为了减少误差。费歇尔及其同事们还采用了多阶抽样从而提高了效率。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推动抽样调查发展的基础。美国是在实践中应用抽样调查较早的国家之一。1933年罗斯福总统开始推行“新政”,在此背景下成立了一个政府统计与信息服务委员会,旨在提供更多更新的统计资料,并提高原有统计机构的效率,开始了将抽样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的尝试。当

然,在实践中也曾出现过不少问题,正是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使得抽样的理论不断完善。在这方面作出贡献的有戴明(Deming),他于1937年邀请奈曼到华盛顿作抽样的系列报告,在他主持下美国农业部研究生院从1939年开始讲授数理统计学和抽样课程,对象主要是政府工作人员,为以后美国在抽样调查理论与应用方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40年代开始使得概率抽样方法成为美国政府调查的主要手段则不能不归功于汉森(Hansen)和赫维茨(Hurwitz),从1942年开始他们在联邦普查局(Bureau of Census)做了大量的实际和研究工作,宣传抽样调查的优越性,对抽样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证明了整群抽样的方差取决于群内相关系数的大小,发展了不等概率抽样特别是与单元大小成比例的PPS抽样。他们在1943年设计的美国劳动力月报抽样调查,后来发展成为现今美国最重要的一项调查,即现时人口调查(CPS)。1953年他们与麦多(Madow)合著的《抽样调查理论与方法》一书,一直是论述抽样理论与方法的重要经典著作之一。其他重要的著作还有戴明的《商业研究中的样本设计》,科克伦(Cochran)的《抽样技术》,基什(Kish)的《抽样调查》等。

在抽样调查实践及理论两方面都有建树的人物当中,印度统计学家马哈拉诺比斯(Mahalanobis)的贡献是值得重视的。他于1931年创建印度统计学院并一直担任该院院长。该院专门接受印度政府委托的统计调查任务,在利用抽样调查方法于社会经济研究方面可与美国媲美。他提出了“费用函数”和“方差函数”的概念用于设计最合理、最经济的抽样方案。他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利用“交叉子样本”对复杂样本进行方差估计。另一位印度统计学家苏卡特梅(Sukhatme)对分层抽样及非抽样误差估计等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联合国对抽样调查的发展和推广也起了积极作用。联合国统计司(Statistical 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在1947年成立了以费歇尔为顾问,马哈拉诺比斯为主席的抽样分委员会,发表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为其成员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抽样调查的应用与推广,改进这些国家统计数字的质量起了极大的作用。

1.2.2 我国抽样调查的发展

在我国,解放前统计工作相当薄弱,统计学主要受英美的影响。抗战期间清华大学陈达教授主持的国情普查研究所曾在1940年进行过云南呈贡县人口普查,具体工作由戴世光主持,调查后曾用抽样方法抽取部分人口进行核对比较,并在这基础上他写了《人口普查选择研究》一文,载于1941年清华大学学报。这是我国较早的抽样调查尝试。解放后,我国统计工作主要是学习了苏联,根据计划经济的特点建立了全面的定期统计报表制度,以全面统计为主。但面对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种不同的调查内容,也提出了要应用多重调查方法,其中也包括抽样调查,如1955年开始的农民家计抽样调查,1956年开始的职工家计调查,1963年建立了农产量调查队。

然而,这些调查在十年动乱期间均告停顿,抽样调查的队伍被解散。因此新中国建国以后的30年,除了一些零星应用外,我国抽样调查是十分落后的,与此相对应的,这个期间抽样调查的理论研究也几乎是空白。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统计界的前辈许宝騄先生早就看到抽样调查的重要性,在1960年前后他在北京大学主持了一个有关抽样调查的讨论班。但终因大气候尚未形成,理论研究未能成为一支队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过去单一的计划经济,统计调查的对象日趋庞杂,过去以全面统计报表为主的统计调查体系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国家宏观决策与调控以及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对统计信息的需要。于是抽样调查作为一种科学的非全面调查的形式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进入80年代以来,我们抽样调查的应用与研究迎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1981年国家统计局在向国务院的加强和改革统计工作报告中提出筹建农村抽样调查队和城市抽样调查队并经国务院批准。1994年又成立了企业调查队。这些调查队分别承担了经常性的有关城市、农村及企业的各种社会经济情况抽样调查。与此同时一些主管部门和学术研究机构为了各种需要也进行了为数众多、规模不一的专题抽样调查,同时成立了许多官方的、半官方的以致民间的调查机构、咨询服务和市场调查研究公司,这些机构都以抽样调查为其主要的业务项目。

正是因为社会需要,近20年来我国抽样调查理论与方法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有了良好的开端。高等院校统计专业都将抽样调查理论与方法作为一门必修的课程。

更为重要的是根据中央提出的“九五”时期和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以及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对我国统计工作的要求,1994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统计局关于改革统计调查体系的请示。经国务院批转同意实施的我国统计调查方法改革目标模式是:建立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辅之以重点调查、科学推算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正如前已指出的那样,上述内容已列入修订后的统计法,这些都为我国抽样调查的应用与理论研究创造了非常重要的条件。

1.3 抽样调查的主要应用

近几十年来,抽样调查的实践和理论都有迅速发展。在实践方面,抽样调查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成为许多国家获取统计信息的重要手段。随着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加以解决,使得抽样的理论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它反过来又在实践中受到检验并推动实践的发展。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得抽样调查成为数理统计中一个比较活跃和重要的分支。

抽样调查的应用,大致有以下一些方面:

(1)人口调查。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那样,人口调查是抽样调查最早应用的领域,目前世界各国在开展定期的人口普查的同时,都经常性地开展有关人口的抽样调查。我国除了每年一次人口变动量抽样调查外,在两次普查中间还进行一次规模比人口变动量调查更大的1%人口抽样调查。美国在两次普查期间的人口资料是通过现时人口调查(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的经常性的抽样调查逐月提供有关人口、劳动就业与失业情况的基础数据。世界生育力调查(WFS)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也经常与一些国家联合就妇女生育力及儿童死亡率进行调查。我国也开展过这类调查。

(2)经济调查。抽样调查可应用于经济的各种领域,包括各种产业、农业、畜牧业、交通、贸易及市场和物价调查等。以农业为例,多数国家对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量都采用抽样调查方法,例如印度次大陆的黄麻种植与产量调查等。我国早在1963年就成立了农产量调查队,采用多阶抽样估计农产量。农调队目前除了进行农产量调查外,还从事农民家计调查和农村经济调查,内容包括生产、收入、分配、积累、消费以及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其次是城市中的居民住户调查,在世界各国也普遍采用抽样方法。我国最初是进行职工家计调查,后来也发展成为城市住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居民家庭收支、居住条件、健康卫生以及食品与营养等。我国从1982年4月起又开展了物价抽样调查,因为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的购销渠道增加,物价的种类繁多,因此该用抽样的方法来编制各种物价指数。另外我国的企业调查队正在以小型工业为突破口,以便取得经验在其他领域推广抽样调查方法。交通部也在全国范围推广公路与水路交通运输量的抽样调查,其近期目标是用抽样调查方法逐季逐月地提供交通运输量数据。经济调查中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各种产品(商品)的市场调查和人们的消费行为调查。

(3)社会调查。这方面的调查主要是由一些主管部门和研究机构进行的有关社会各个方面的专题调查,包括各种公众和民意调查。以下仅是我国近年来开展的若干调查项目:1985年国家体改委组织的公众对物价改革的社会心理反应调查,1987年国家科委科干局主持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调查,1987年与1992年进行的中国儿童情况调查,1990年全国妇联组织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1990年与1992年全国科协组织的公众对科学技术态度调查等。国外这方面的调查通常都是通过各种民意调查机构进行的,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盖洛普(Gallup)公司,它目前在许多国家,包括中国都有分支机构。在调查方法方面,这类调查特别是在发达国家通常都是通过电话进行的。

(4)卫生调查。这也是抽样调查应用的一个十分重要且有较长历史的领域,包括公共卫生情况、预防接种覆盖情况、流行病调查等。在我国进行过多次诸如高血压流行病学、结核病流行病学、老年痴呆、青少年肥胖、儿

童龋齿等抽样调查,1993年由卫生部牵头进行了一次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

(5)环境资源调查。这方面包括耕地、森林、草原、能源、动物与害虫的估计以及大气、水质、粮食与食品污染情况的监测与调查等。

思考题与习题

1.1请列举一些你所了解的或接受的抽样调查的案例。

能源概论课后习题带答案

第一章 ?1、人类面临的能源挑战的两大矛盾是什么? ?能源的有限供给与经济发展日益扩大的能源需求之间的矛盾。 ?能源的大量使用与环境形势日益加剧之间的矛盾。 ?2、对未来能源的要求是什么? ?未来将被广泛使用的新能源中,首先在能源总量上必须能满足人类对能源的整体需求水平。其次,将完全替代传统能源的新能源会遍布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3、有可能成为人类社会的未来能源有哪些?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氢能、太阳能、地热能及核能(聚变)将成为未来人类社会的主流能源。其中氢能包括:可燃冰、页岩气、煤层气、生物质能等。 ?4、能源和材料有什么关系? ?能源的发展离不开材料的支撑; ?世界能源消耗在持续增长,80%的能源来自于化石燃料,从长远来看,需要没有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能源来代替所有化石燃料,未来的清洁能源包括氢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聚变能等。而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是能源材料的突破,无论是提高燃烧效率以减少资源消耗,还是开发新能源及利用可再生能源都与材料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5、什么是合同能源管理? ?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新型的市场化节能机制。其实质就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这种节能投资方式允许客户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工厂和设备升级,以降低运行成本;或者节能服务公司以承诺节能项目的节能效益、或承包整体能源费用的方式为客户提供节能服务。 第二章 1、何为能源?什么是二次能源? ?所谓能源,是指能够直接或经过转换而获取某种能量的自然资源 ?二次能源是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或转换得到的其他种类和形式的能源,包括煤气、焦炭、汽油、柴油、电力、蒸汽、核电等。一次能源无论经过几次转换所得到的另一种能源都被称为二次能源。二次能源比一次能源的利用更为有效、更为清洁、更为方便。 2、地球变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人类使用能源一天所放出的热量 =0.1 ?1016kJ; ?地球一天从太阳获得的热量 =1500 ?1016kJ。 ?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约1/3被云层、冰粒和空气分子反射回去; ?约25%穿过大气层时暂时被大气吸收起到增温作用,但以后又返回到太空; ?其余的大约37%则被地球表面吸收。这些被吸收的太阳辐射能大部分在晚间又重新发射到天空。 ?如果这部分热量遇到了阻碍,不能全部被反射出去,地球表面的温度就会升高。3、大气环境的三大问题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 4、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指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模式。

网络安全技术第1章网络安全概述习题及答案

第1章网络安全概述 练习题 1.选择题 (1)在短时间内向网络中的某台服务器发送大量无效连接请求,导致合法用户暂时无法访问服务器的攻击行为是破坏了( C )。 A.机密性B.完整性 C.可用性D.可控性 (2)Alice向Bob发送数字签名的消息M,则不正确的说法是( A ) 。 A.Alice可以保证Bob收到消息M B.Alice不能否认发送消息M C.Bob不能编造或改变消息M D.Bob可以验证消息M确实来源于Alice (3)入侵检测系统(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是对( D )的合理补充,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 A.交换机B.路由器C.服务器D.防火墙(4)根据统计显示,80%的网络攻击源于内部网络,因此,必须加强对内部网络的安全控制和防范。下面的措施中,无助于提高局域网内安全性的措施是( D )。 A.使用防病毒软件B.使用日志审计系统 C.使用入侵检测系统D.使用防火墙防止内部攻击 2. 填空题 (1)网络安全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与不可抵赖性。 (2)网络安全是指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中,对信息载体(处理载体、存储载体、传输载体)和信息的处理、传输、存储、访问提供安全保护,以防止数据、信息内容遭到破坏、更改、泄露,或网络服务中断或拒绝服务或被非授权使用和篡改。 (3)网络钓鱼是近年来兴起的另一种新型网络攻击手段,黑客建立一个网站,通过模仿银行、购物网站、炒股网站、彩票网站等,诱骗用户访问。 (4)防火墙是网络的第一道防线,它是设置在被保护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的一道屏障,以防止发生不可预测的、潜在破坏性的入侵, (5)入侵检测是网络的第二道防线,入侵检测是指通过对行为、安全日志或审计数据或其他网络上可以获得的信息进行操作,检测到对系统的闯入或闯入的企图。

能源概论(02)

《能源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能量与能源 1、什么是能量? 2、能量的形式有哪些? 3、什么是热能? 4、什么是发热量? 5、什么是低位发热量? 6、什么是高位发热量? 7、能量的性质有哪些? 8、能量的转换包括的内容是? 9、能量传递的条件是什么? 10、能量传递的形式是什么? 11、能量传递的方法是什么? 12、能量传递的方式是什么? 13、能量传递的实质是什么? 14、什么是能源? 15、常规能源包括有哪些? 16、新能源包括有哪些? 17、能源的评价包括哪些? 18、什么是能量密度? 19、人类社会经历了三个能源时期,分别是什么/ 20、能源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是什么? 21、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2、全球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3、能源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4、减缓温室效应的对策有哪些? 25、什么是热污染? 26、我国能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第二章能量的转换与储存 1、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什么是燃料? 3、燃料按形态分类有哪些? 4、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5、维持正常的燃烧过程的措施有哪些? 6、根据燃烧状况的好坏燃烧分为哪些? 7、通过燃料燃烧将化学能转换为热能的装置称为什么? 8、煤的燃烧的基本方式有哪些? 9、煤的燃烧技术主要有哪些? 10、我国大型锅炉和工业窑炉大多采用什么方式? 11、油的燃烧方法有哪些? 12、油燃烧的全过程包含哪些过程? 13、气体燃料的燃烧方式有哪些? 14、气体燃料的燃烧过程包括哪些阶段? 15、什么是热机? 16、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热机有哪些? 17、蒸汽轮机和燃气轮机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18、燃气轮机包括的主要部件有哪些? 19、内燃机包括哪些? 20、内燃机按工作冲程来分有哪些? 21、四冲程发动机和二冲程发动机相比有哪些不同? 22、火力发电厂主要包括哪些? 23、我国火力发电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24、先进的发电技术有哪些? 25、什么是超临界火力发电技术? 26、什么是能量的传输? 27、能源的输运方式有哪些? 28、能源输运的原则有哪些?

第1章+网络安全概述--习题答案

习题答案 第1题简述网络安全所面临的威胁? 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威胁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对网络中的信息的威胁;二是对网络中设备的威胁。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很多,如系统存在的漏洞、系统安全体系的缺陷、使用人员薄弱的安全意识及管理制度等,诸多的原因使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日益严重。主要来自下面几方面: 1.窃听 2.非法访问 3.破坏信息的完整性 4.破坏系统的可用性 5.来自内部的威胁 6.重演 7.行为否认 8.拒绝服务攻击 9.病毒传播 10.其他威胁 第2题在设计网络系统的安全时,应努力达到哪些要求? 1.保密性 2.完整性 3.可靠性 4.可用性 5.不可抵赖性 6.可控性 第3题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包含哪些方面? 物理安全 网络安全 信息安全 第4题网络安全体系结构中信息安全包含哪些方面? 主要涉及到鉴别、信息传输的安全、信息存储的安全以及对网络传输信息内容的审计等方面。 第5题计算机系统安全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用户可依据标准,选用符合自己应用安全级别的、评定了安全等级的计算机系统,然后,在此基础上再采取安全措施。 (2)一个计算机系统是建立在相应的操作系统之上的,离开操作系统的安全,也就无法保证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所以,软件生产厂商应该满足用户需求,提供各种安全等级的操作系统。 (3)建立系统中其他部件(如数据库系统、应用软件、计算机网络等)的安全标准,可以使它们配合并适应相应的操作系统,以实现更完善的安全性能。 第6题各种计算机安全标准的覆盖范围有哪些? (1)加密标准:定义了加密的算法,加密的步骤和基本数学要求。目标是将公开数据转换为保密数据,在存储载体和公用网或专用网上使用,实现数据的隐私性和已授权人员的

01第一章概论习题答案

第一章概论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用规范性的语言解释统计学中的名词。 1. 总体和总体单位:凡是客观存在的并至少具有某一相同性质而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当它作为统计的研究对象时,就称为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构成总体的每一个事物,就称为总体单位。 2. 标志和标志表现:标志是与总体单位相对应的概念,它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标志表现是标志的属性或数量在总体各单位的具体体现。 3. 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品质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的质的特征的名称。数量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的量的特征的名称。 4. 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无论是品质标志还是数量标志,同一总体中各个总体单位上表现都一样的标志就称为不变标志。同一总体中各个总体单位上表现不尽相同的标志就称为可变标志(或称变动标志)。 5. 指标和指标体系: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综合数值,故又称为综合指标。所谓统计指标体系,就是若干个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特征的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整体。 二、填空题 根据下面提示的内容,将适宜的名词、词组或短语填入相应的空格之中。 1. 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学 2. 总体性、社会性、数量关系、数量界限 3. 数量性、具体性 4. 数量、概率论、大量观察法 5. 总体、方法论 6. 信息、监督、信息 7. 质量 8. 统计数学模型、统计逻辑模型 9. 静态统计推断、动态统计推断 10. 同质、相对 11. 离散变量、连续变量 12. 品质标志、数量标志 13. 数量、外延、质量、内涵 14. 物质、模糊性 15. 定性规范、指标数值

三、选择题 从各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或多个正确的答案,填入相应的括号中。 1. D 2. B 3. C 4. C 5. A 6. C 7. AB 8. BD 9. AB 10. A 11. A 12. A 13. A 14. A 15. C 16. C 17. C 18. ABCD 19. C 20. ABC 四、判断改错 对下列命题进行判断,在正确命题的括号内打“√”;在错误命题的括号内打“×”,并在错误的地方下划一横线,将改正后的内容写入题下空白处。 1. 统计研究事物的量是从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定性认识开始的,必须以事物质的规定性为基础。(√) 2. 统计是研究现象总体的,个别事物对总体不一定有代表性,因此不需要对个别事物进行调查研究。(×) 但 3. 社会经济现象与自然科学技术问题不同,站在不同的立场,持有不同的观点,运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得出差别较大的结论。(√) 4. 我国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只是调查部分家庭的生活状况,这部分家庭的生活状况对全国的城市居民家庭总体不具有代表性。(×) 具有 5. 统计是研究总体的,统计分组法是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部分或组,所以统计分组法不是统计工作的基本方法。(×) 它是 6. 我国的企业有工业企业、商业企业、金融企业等,在工业企业中还有钢铁企业、建筑企业、轻纺企业等,因此我国所有的企业不能构成总体。(×) 能够 7. 当我们把全国的工业企业构成总体进行研究时,每一个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是一个可变标志。(√) 8. 学生的学习成绩既可以用定距尺度分析,也可以用定序尺度分析。(√) 9. 将工业企业划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等类型是运用了定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一章课后答案

第01章绪论 1 .试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 答: ( l )数据(Data ) :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称为数据。数据的种类有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正文等。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解析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数据的概念是广义的。早期的计算机系统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处理的数据是整数、实数、浮点数等传统数学中的数据。现代计算机能存储和处理的对象十分广泛,表示这些对象的数据也越来越复杂。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500 这个数字可以表示一件物品的价格是500 元,也可以表示一个学术会议参加的人数有500 人,还可以表示一袋奶粉重500 克。 ( 2 )数据库(DataBase ,简称DB ) :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 3 )数据库系统(DataBas 。Sytem ,简称DBS ) :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构成。解析数据库系统和数据库是两个概念。数据库系统是一个人一机系统,数据库是数据库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在日常工作中人们常常把数据库系统简称为数据库。希望读者能够从人们讲话或文章的上下文中区分“数据库系统”和“数据库”,不要引起混淆。 ( 4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tem ,简称DBMs )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用于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DBMS 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定义功能、数据操纵功能、数据库的运行管理功能、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解析DBMS 是一个大型的复杂的软件系统,是计算机中的基础软件。目前,专门研制DBMS 的厂商及其研制的DBMS 产品很多。著名的有美国IBM 公司的DBZ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和IMS 层次数据库管理系统、美国Oracle 公司的orade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s 油ase 公司的s 油ase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美国微软公司的SQL Serve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01第一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导论

第一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导论 复习题 1、何为人力资源?其特点是什么? 答: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即处在劳动年龄的已直接投入建设和尚未投入建设的人口的能力。特点:①生物性②能动性③动态性④智力性⑤再生性⑥社会性 2、何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其特点是什么? 答: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与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特点:①综合性②实践性③发展性④民族性⑤社会性 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目标任务是什么?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①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 ②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 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影响因素:⑴基本因素:①社会价值观②群体价值观③个人价值观 ⑵实际因素:①任用情况②信任情况③晋升制度④工资制度⑤奖励制度⑥处 罚制度⑦参与程度⑧福利状况 ⑶偶发因素 4、试说明管理的软化趋势。 答:企业管理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三个阶段,其特点是从人治、法治到文治,组织模式从直线式、职能式到学习型组织,人性假设从经验管理的经济人到文化管理的自动人、观念人,管理重点从行为到思想,管理性质从非理性、纯理性到非理性与理性相结合,总的趋势是管理的软化。 5、为什么说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第一次飞跃? 答: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问世,标志着企业管理由漫长的经验管理阶段迈进了划时代的科学管理新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⑴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代替了个人经验; ⑵“时间和动作研究”提供了精确地计算定额的方法; ⑶生产工具、操作工艺、作业环境、原材料的标准化,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⑷“工作挑选工人”的原则和系统地培训,为各个生产岗位提供了一流的工人; ⑸“计划(即管理)与执行相分离”的原则,大大加强了企业的管理职能,使依法治厂成为可能。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使企业管理由经验上升为科学,很快在欧美推广,科学管理极大地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所以说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第一次飞跃。 6、为会么说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第二次飞跃? 答:科学管理使企业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极大地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在实践中暴露出其本质的弱点—对职工的忽视,为纠正和补充科学管理的不足,80年代兴起了企业文化理论,它完整地提出了与科学管理不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框架。解决了科学管理中存在的如下问题: ⑴温饱问题的解决与“经济人假设”的困境; ⑵脑力劳动比重的增加与“外部控制”方式的局限;

01第一章引论(答案)

第一章引论 单项选择题(请在()内填写答案) ()1. 1946 年2 月,在美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它的名字叫A: EDVAC B: EDSAC C: ENIAC D: UNIVAC-I ()2. 被誉为“IT 业第一定律”的是指 A: 摩尔定律B: 牛顿定律 C: 比尔·盖茨定律D: 冯·诺依曼定律 ()3. ________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A: 巨型机B: 大型机C: 中型机D: 工作站 ()4. 有“计算机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是 A: 图灵奖B: 阿达奖C: 斯蒂比兹计算机先驱奖 D: 罗杰·尼达姆奖 ()5. 1946 年2 月,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 由________研制成功。 A: 冯·诺依曼B: 莫契利和埃克特C: 维纳 D: 图灵 ()6. 第四代计算机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________作为主要电子元件。 A: 微处理器B: 集成电路C: 存储器D: 晶体管 ()7.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英文简写是 A: CAI B: CAD C: CAM D: CFS ()8. 人工智能是让计算机能模仿人的一部分功能,下列不属于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应用的有 A: 机器人B: 信用卡C: 人机对奕 D: 机械手 ()9. 下列对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 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它的主要元件是电子管B: 它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 C: 它是1946年发明的D: 它的主要功能是数值计算 ()10. 目前普遍使用的微型计算机,所采用的逻辑元件是 A: 电子管B: 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C: 晶体管D: 小规模集成电路 ()11. 目前我们使用的PC机属于第________代计算机。 A: 1 B: 2 C: 3 D: 4 ()12. 现在计算机正朝两极方向发展,即 A: 专用化和通用化B: 微型化和巨型化 C: 模拟化和数字化 D: 个人机化和工作站化 ()13. 摩尔定律指出,微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目每________个月翻一番。 A: 6 B: 1 2 C:18 D: 24 ()14. 人们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于________问世 A: 1946 年B: 1949 年C: 1947 年D: 1944 年 ()15. PC 机属于 A: 单片机 B: 小型机C: 工作站D: 微型机 ()16. 下列属于计算机应用领域的选项有 A: 计算机辅助教学、专家系统、人工智能 B: 工程计算、数据结构、文字处理 C: 实时控制、科学计算、数据处理 ()17. 计算机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是 A: 数值计算B: 数据处理C: 过程控制 D: 人工智能 ()18. 按信息的表示与处理方式,计算机可分为电子模拟计算机和

01第一章 概论

---------------------------------------------------------------最新资料推荐------------------------------------------------------ 01第一章概论 第一章概论一、选择题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 A ) A、课程问题与教学问题 B.教育问题与实践问题 C.课程问题与现象问题 D 教学问题与规律问题 2、那一项不是《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 A 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B 联系实际,学思结合 C 注意扩展学习 D.对学生的培养 3、下列哪一项是《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 A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B 联系实际,学思结合 C 注意扩展学习D 注意学习规律 4、《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不包括( A) A 石器时代的思考 B.古代课程与教学思想 C.教学论学科的形成D.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 5.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是由()提出的。 A 布鲁纳 B 布鲁姆 C 罗杰斯 D 斯宾塞 6、在国内,对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认识大体有三种观点()。 A.教学论包含课程论、教学论与课程论相互独立、课程论包含教学论 B.二元独立、相互交叉、相互包含 C.二元独立、相互交叉、二元循环联系 D.教学论包含课程论、教学论与课程论相互独立、二元循环联系 7、在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主要涉及课程与教学的性质、状态、关系等客观属性。 A.事实问题 B.价值问题 C 技术问题 D 科学问题 1 / 9

8、()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A.斯宾塞 B 洛克 C 赫尔巴特 D 第斯多惠 9、()就知识最有价值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创立了实科课程理论。 A 斯宾塞 B 乌申斯基 C 第斯多惠 D 洛克 10、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A.活动分析 B 解放兴趣 C 八年研究 D 泰勒主义 11、在(),课程与教学论分化成了课程论和教学论两个基本学科。 A.19 世纪前期 B.19 世纪中叶 C.20 世纪前期 D.20 世纪 50 年代二、名词解释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教学论课程教学三、简答题 1.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论与教学论各包括哪些专题? 2.怎样学好课程与教学论? 3.简述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工作。 四、论述题 1.试述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2.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3.试述怎样把学习和思考有机结合起来呢?五.案例分析星期三上午,大学生小张到办公室找我,她说: 老师,我最近看到一篇很奇怪的文章。 我说: 是什么新鲜事?我看到了一篇探讨学校教学中的知识问题的论文。 论文作者提出了三个观点: 1)课程不是知识,而是情境; 2)教学不是传授知识,而

网络安全技术第1章网络安全概述习题及答案

网络安全技术第1章网络安全概述习题及答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1章网络安全概述 练习题 1.选择题 (1)在短时间内向网络中的某台服务器发送大量无效连接请求,导致合法用户暂时无法访问服务器的攻击行为是破坏了( C )。 A.机密性B.完整性 C.可用性D.可控性 (2)Alice向Bob发送数字签名的消息M,则不正确的说法是( A ) 。 A.Alice可以保证Bob收到消息M B.Alice不能否认发送消息M C.Bob不能编造或改变消息M D.Bob可以验证消息M确实来源于Alice (3)入侵检测系统(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是对( D )的合理补充,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 A.交换机B.路由器C.服务器D.防火墙(4)根据统计显示,80%的网络攻击源于内部网络,因此,必须加强对内部网络的安全控制和防范。下面的措施中,无助于提高局域网内安全性的措施是( D )。 A.使用防病毒软件B.使用日志审计系统 C.使用入侵检测系统D.使用防火墙防止内部攻击 2. 填空题 (1)网络安全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与不可抵赖性。 (2)网络安全是指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中,对信息载体(处理载体、存储载体、传输载体)和信息的处理、传输、存储、访问提供安全保护,以防止数据、信息内容遭到破坏、更改、泄露,或网络服务中断或拒绝服务或被非授权使用和篡改。 (3)网络钓鱼是近年来兴起的另一种新型网络攻击手段,黑客建立一个网站,通过模仿银行、购物网站、炒股网站、彩票网站等,诱骗用户访问。

能源概论 总结

序一: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能源的作用: a)能源与社会:社会运行三要素:粮食、水、能源 b)能源与经济: i.交通运输 ii.原材料开采加工 iii.信息传输 iv.等等 2.什么是能源: a)定义:能量是做功的能力/产生某种效果的能力 b)定义:能源: i.自然界赋存的已经查明和推定的能够提供热、光、动力和电能等各种形式的能 量来源。包括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c)单位:焦耳 i.瓦特:1焦耳每秒 d)能源单位: i.油当量:9000千卡/升 ii.吨油当量:ton oil equivalent toe 4000万卡 iii.吨煤当量ton coal equivalent tce 2778万卡 iv.一桶油=42加仑 v.1加仑=3.785升 e)kinetic energy潮汐能,风能等 f)potential energy 化学能,生物质能等 3.全球能源: a)2014年: i.中国 1.石油产量: 2.11亿吨,进口 3.1亿吨 2.煤炭:38.7亿吨,进口2.91亿吨 3.天然气:1329亿立方米,进口595亿立方米 ii.全球: 1.石油81.6亿吨 2.石油:38亿吨 3.天然气:31吨油当量 iii.预测2020 年能源需求将是现在的120% iv.预测2035年比2007年增长49% v.一次能源消耗:2013年至2040年增长三分之一 vi.中国和印度能源需求增长极快 vii.当今化石能源占全球一次能源的80%,90%的商业能源 viii.核能占6%的能源和15%的电能 ix.可再生能源提供小于10%的总能源包括做饭和供暖,在发展中国家 x.可再生能源提供19%的电能,主要是水能 xi.核电站安全问题 xii.世界能源分布: 1.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裂变燃料占总能源消费量90%

能源概论第二章作业

2-1 为什么要进行能源转换? 从热力学角度来看,能量是物质运动的度量,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因此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运动分为有序和无序运动,有序能完全、无条件的转换为无序能,相反则是有条件、不完全的。自然界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在能量转换与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恒定不变。 2-2 能源转换有哪些形式?应遵守什么定律? 热能和其它形式能量(机械能,电能,化学能)之间的转换,遵循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 2-3 能源转换过程中需要哪些设备或系统? 燃烧设备和热机以及能源运输和储备系统 2-4 什么是能量贬值原理?什么是热效率? 能量贬值定理:能量转换过程总是朝着能量贬值的方向进行。高品质能量可以全部转换成低品质的能量;能量传递过程也总是自发的朝着能量品质下降的方向进行。 热效率:火用(可用能或有效能)占全部供给热的百分比 2-5 化学能如何转换为热能?有哪些转换设备? 燃料燃烧是化学能转换为热能的最主要方式,有燃烧器、锅炉、工业炉窑等设备。 2-6 热能如何转换为机械能和电能,有哪些转换设备? 热能转换为机械能通过热机实现,机械能转换为电能通过发电机。设备有:蒸汽轮机,燃气轮机,内燃机,和发电机。 2-7 举出几种常用能源的储存和输送方式。 电能的输送方式主要是高压交流输电,煤炭为公路、铁路和水运。石油和天然气主要为管道运输,天然气还通过液化输送和高压瓶装输送。机械能以动能或势能形势储存,电能以机械能的形式储存,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于蓄电池中,以电能的形式储存在静电场和感应电场中,热能以显热储存、潜热储存和化学储存和地下含水层储存。 2-8 试论述试解释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对我国环境造成的影响 北煤南运是公路运输煤炭一方面是以汽油换取煤炭,另一方面也对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产生了更大的污染。东部经济发达,对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大,而东部地区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在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耗中以煤炭为主,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供应紧张状态,还可以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01第一章 概论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内燃机简史 热机是将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变为机械功的热力发动机。区别于外燃机,内燃机是燃料在机器内部燃烧而将能量释放做功的,它的工质在燃烧前是燃油与空气的混合气,在燃烧后则是燃烧产物。本书介绍的主要是点燃式发动机(汽油机,尽管它也能燃用其他燃料)和压燃式发动机(柴油机,也能燃用其他燃料)。燃气轮机也是内燃机的一种,但它的工作原理与汽油机和柴油机完全不同,因而不在本书讨论范围之内。由于内燃机的热效率高(是当今热效率最高的热力发动机)、结构简单、比质量(单位输出功率的质量)轻、移动方便,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陆上、内河、海上和航空)、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和发电时作为动力。 内燃机的出现和发明可以追溯到1860年,莱诺依尔(J.J.E.lenoir,1822—1900年)首先发明了一种大气压力式内燃机,煤气和空气在活塞的上半个行程被吸入气缸,然后放火花点燃;后半个行程为膨胀行程,燃烧的煤气推动活塞下行膨胀做功。活塞上行时开始排气行程(它的示功图见图1— 1),这种发动机在燃烧前没有压缩行程,热效率低 于5%,最大功率为4.5kW,1860—1865年共生产 了约5000台。1867年奥托(Nicolaus A. Otto,1832 —1891年)和浪琴(Eugen Langen,1833—1895年) 发明了一种更为成功的大气压力式内燃机。它利用 燃烧所产生的缸内压力升高,在膨胀行程时加速一 个自由活塞和齿条机构,它们的动量将使气缸内产 生真空,然后大气压力推动活塞内行。齿条通过m 滚轮离合器与输出轴相啮合,输出功率。这种发动 机热效率可达11%,共生产了近5000台。 为了克服莱诺依尔和他本人提出的这种大气压力式内燃机热效率低、质量大的缺点,奥托提出了一种四冲程循环的内燃机,即进气、着火前的压缩、膨胀与排气,他的四冲程的原型机于1876年投入运行,这种发动机的热效率提高到了14%,而质量则减少了近70%,从而有效地投入工业使用而形成了内燃机工业。至1890年,有50万台机器销往欧洲和美国。接着在1890年前英国的克拉克(Dugald Clerk,1854—1913年)和罗伯逊(James Robson,1833—1913年)、德国的卡尔·奔驰(Karl Benz,1844—1929年)成功地发明了二冲程内燃机,即在膨胀行程末期和压缩行程初期进行进气和排气行程。1892年德国的工程师鲁道夫·狄塞尔(Rudolf Diese,1858—1913年)提出了一种新型内燃机的专利,即在压缩终了将液体燃油喷入缸内,利用压缩终了气体的高温将燃油点燃,它可以采用大的压缩比和膨胀比,没有爆燃,热效率可以比当时其他的内燃机高一倍。这种构想在5年之后终于变为一个实际的机器,即压燃式发动机——柴油机。之后,学者们曾提出了各种各样回转式内燃机的结构方案,但一直到1957年才由汪克尔(F.Wankel)成功地试验了他发明的转子发动机。这种发动机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在成功地解决了密封与缸体震纹之后,也在一定领域(如赛车和小型发电机组)获得较好的应用。 燃料在发动机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最早用来产生机械功的是煤气;1900年之后,汽油和原油中的轻馏分油成为商品,山现了各种各样将这种油料汽化并与空气混合的化油器。在1905年之前,为避免爆燃,压缩比用得较低(<4=,汽油的性能与供应都不存在问题,高挥发性的油料使发动机起动容易,在寒冷地区

第1章 概论练习题答案 (1)

第1章税制概论练习题答案 一、判断题 1.在税收法律关系中,权利主体双方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对)主体双方是行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2.税收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所应承担的义务。(对)3.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是由税法的制定、变更或废止决定的。 (错)由税收法律事实来决定 4.尽管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定机关不同,但它们的法律效力是相同。(错)税收法律从高到低的层次可分为税收法律、税收授权立法、税收行政法规和税收地方性法规、税收规章。 5.税收的征收主体是税务机关。(错)还有海关、财政机关等 6、在税收法律关系中,代表国家行使征税职权的税务机关是权利主体,履行纳税义务的法人、自然人是义务主体或称权利客体。(错)权利主体包括代表国家行使征税职权的税务机关、海关和财政机关,还包括履行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法人和自然人也是权利主体。 7、我国税法的立法权主要集中在中央,同时为调动地方积极性,也给各级地方政府一定的立法权。(错)地方政府只有国务院划定的较大的市政府和省级政府才有一定的立法权,或者是经政府所在地的人大通过。 8、所有的中央税都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错) 9、某县政府为发展本地经济,决定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采取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错) 二、单项选择 1、税收行政法规由()制定。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C、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 D、国务院 2.税收法律的立法机关是()。 A、国务院 B、各级人民政府 C、国家税务总局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引起税收法律关系的前提条件是()。 A、权力主体 B、税法 C、权力客体 D、税收法律事实 4.在税法构成要素中,区分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 A、纳税人 B、征税对象 C、税率 D、纳税地点 5.把征税对象按数额的大小分成若干个级距,每个级距规定一个税率,税率依次提高,当纳税人的征税对象数额同时适用于几个级距的税率时,则分别计算各级距的税额,然后将其结果相加计算应纳税额。按这种方式设计的税率称为()A、比例税率B、定额税率C、全额累进税率D、超额累进税率 6.税目是征税对象的具体项目,以下关于税目的说法正确的是()。 A、税目具体规定一个税种的税收负担,体现征税的深度 B、税目具体规定一个税种的征税范围,体现征税的广度 C、税目具体规定一个税种的征税范围,体现征税的深度 D、税目具体规定一个税种的税收负担,体现征税的广度 7.决定税种性质差别和不同税种名称的主要标志是()。 A、纳税义务人 B、征税对象 C 、纳税环节D、税率 8.体现国家税收政策、作为税收制度中心环节的税收要素是()。 A、纳税义务人 B、征税对象 C、纳税环节 D、税率 9.主要解决对谁征税问题的税制构成要素是() A、纳税义务人 B、征税对象 C、计税依据 D、税率 10.纳税义务人是指() A、最终负担税收的单位和个人 B、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教材——第1章 网络安全概述

第1章网络安全概述 学习目的 ●了解网络安全的现状,掌握网络安全的定义及实质核心,掌握网络信息安全特征。 ●理解计算机网络系统所面临的几种威胁,了解安全威胁所存在的根源。 ●掌握网络安全的防范技术。 ●了解网络安全威胁的发展趋势。 1.1 网络安全简介 1.1.1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伴随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代表和象征,政府、国防、国家基础设施、公司、单位、家庭几乎都成为一个巨大网络的一部分,大到国际间的合作、全球经济的发展,小到购物、聊天、游戏,所有社会中存在的概念都因为网络的普及被赋予了新的概念和意义,网络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举足轻重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互联网在中国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人们的工作学习娱乐生活已完全离不开网络。 但与此同时,Internet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对信息的安全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系统安全脆弱性的客观存在,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硬件设备等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安全漏洞,网络协议本身的设计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这些都为黑客采用非正常手段入侵系统提供了可乘之机,以至于计算机犯罪、不良信息污染、病毒木马、内部攻击、网络信息间谍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困扰社会发展的重大隐患。便利的搜索引擎、电子邮件、上网浏览、软件下载以及即时通讯等工具都曾经或者正在被黑客可利用进行网络犯罪,数以万计的Hotmail、谷歌、雅虎等电子邮件账户和密码被非授权用户窃取并公布在网上,使得垃圾邮件数量显著增加。此外,大型黑客攻击事件不时发生,木马病毒井喷式大肆传播,传播途径千变万化让人防不胜防。 计算机网络已成为敌对势力、不法分子的攻击目标;成为很多青少年吸食网络毒品(主要是不良信息,如不健康的网站图片视频等)的滋生源;网络安全问题正在打击着人们使用电子商务的信心,这些不仅严重影响到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影响到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因此,提高对网络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增强防范意识,强化防范措施,是学习、使用网络的当务之急。 1.1.2 网络安全的定义 网络安全从狭义角度来分析,是指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资源和信息资源(即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和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自然和人为有害因素的威胁和危害;从广义讲,凡是涉及到计算机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不可抵赖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 网络安全问题实际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网络的系统安全,二是网络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网络上信息的安全,它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既有技术方面的

01-第一章 概论

第一章概论 1.1 抽样调查的意义与作用 1.1.1 什么是抽样调查 统计调查是获取数据(资料)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又分为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两类。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也称样本调查(sample survey)是非全面调查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按一定程序从所研究对象的全体(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样本)进行调查或观察,获取数据,并以此对总体的一定目标量(参数)作出推断(例如估计)。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应用抽样方法,例如到市场上去买花生、瓜子,总要先抓几粒看看是否饱满、干燥;在厨房做菜,在炒菜过程中往往要取一点尝尝菜的咸淡如何。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以及商家在进货验收过程中也常抽取一定数量的产品,检验其质量并以此判定整批产品质量的优劣。在统计工作的资料收集和分析研究中也常在研究对象中抽取数量有限的个体或单元来做调查研究,其目的是掌握全面情况,这些都是抽样的例子。 1.1.2 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 根据样本抽取方法的不同,抽样可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两类。非概率抽样(non-probability sampling)是相对于概率抽样(probability sampling)而言的,它并无严格的定义,如我国所谓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在西方国家称为有目的的抽样(purposive sampling)或判断抽样(judgement sampling)等都属于非概率抽样。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样本的抽选(selection)是根据主观判断有目的有意识或根据方便的原则进行的,而不是按随机原则来抽选。因此这种抽样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抽样者的主观判断能力和经验,且不能计算抽样误差,不能从概率意义上控制误差并以此来保证推断的准确性。 思考: P14-1.3讨论下列情况是属于概率抽样还是非概率抽样,并说明理由: 1. 从一个包含有100只兔子的实验室的大笼子里抓10只兔子作试验。研究人员不经任何挑选抓到哪一只就算哪一只,抓满10只为止。 参考答案:非概率抽样。 2. 将笼中的100只兔子编上1~100号,任意列出10个不重复的数字(皆为1~100之间的整数),以相应的兔子作为抽中作试验的样本; 参考答案:非概率抽样。 3. 从钱包中随便抽出一纸币,凡兔子号码尾数与该纸币编号尾数相同

网络与信息安全概论作业第一章

网络与信息安全概论作业1 一、思考题: 1.1 OSI安全框架是什么? 答:OSI安全体系结构是一个架构,它为规定安全的要求和表征满足那些要求的途径提供了系统的方式。该文件定义了安全攻击、安全机制和安全服务,以及这些范畴之间的关系。 1.2被动和主动安全威胁的区别是什么? 答:被动攻击的特性是对传输进行窃听和监测。攻击者的目标是获得传输的信息。消息内容的泄漏和流量分析就是两种被动攻击。被动攻击由于不涉及对数据的更改,所以很难觉察。典型主动攻击包括对数据流进行修改或伪造数据流,它可以分为四类:伪装、重放、消息修改和拒绝服务。主动攻击与被动攻击相反。被动攻击虽然难以被监测到但可以防止,另一方面因为物理通信设施、软件和网络本身所潜在的弱点具有多样性,主动攻击难以绝对预防,但容易检测。所以重点在于检测并从破环或造成的延迟中恢复过来。因为检测主动攻击有一种威慑效果,所以可在某种程度上阻止主动攻击。 1.3 列出并简短地定义被动和主动安全攻击的种类。 答:被动攻击指消息内容发布与流量分析,对传输中的明文进行窃听,导致信息泄露。主动攻击指对信息进行伪装、重复和修改,以及拒绝服务。 1.4列出并简短地定义安全服务的种类。 答:①身份认证:确定通讯实体身份的真实性。

②访问控制:阻止越权的资源使用行为(这项服务是用来控制谁可以使用资源;在何种条件下可以获得使用权以及可以使用哪些资源。) ③数据保密性:保护数据以免受到未授权披露。 ④数据完整性:确保收到授权实体所发送的正确数据(指未经修改、潜入、删除或重复的数据)。 ⑤不可否认性:提供保护以防止某一实体抵赖自己发送或接收的信息。 ⑥可用性服务:根据系统的性能规格,通过被授权的系统实体获得系统或系统资源的进入权和使用权(当用户发出请求时,系统将根据其设定,为使用者提供服务)。 1.5列出并简短地定义安全机制的种类。 答:特定安全机制(可以并入适当的协议层以提供一些OSI安全服务不具有普适性):加密、数字签名;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认证交换、流量填充;路由控制、公证。 普遍的安全机制(不局限于任何OSI安全服务或协议层次的机制,具有普适性):可信功能、安全标签;事件检测、安全审计;安全恢复。 二、习题: 1.1 考虑一个自动柜员机(ATM),用户为其提供个人身份码(PIN)和账户访问的卡。给出有关这个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要求的例子,就每一个例子说明要求的重要性程度。 答:①ATM保密性要求:由于ATM使用具有私密性,使用时都是用户独自一人,且系统需要根据账户访问卡和个人身份码进行系统授权和操作,因此ATM保密性的重要性程度低。 ②完整性要求:由于ATM根据用户请求完成操作,且操作涉及经济利益,因此对数据的正确性有较高要求,若用户通过手段修改、伪装或删除数据,将造成较大损失,所以完整性的

能源与动力工程概论 第一章

第一章绪论 ?我国能源问题的重要性——能源安全! 1.进口依赖 2011年我国进口石油2.6亿吨,重要是从中东和非洲进口,其中从沙特、伊朗、伊拉克进口1.9亿吨,从安哥拉和苏丹进口4000万吨。 2.能源经济—能源价格 2011年我国进口石油花费1.5万亿人民币。 3.能源技术与环境 每年因煤矿事故丧生人数2000人以上; 天然气管道有爆炸危险; 水电站有塌坝危险; 核安全问题。

第一章绪论 ?能源消费观 1.是否走美国的能源道路? 低廉的石油价格,放任石油的消费。 2.是否走欧洲和日本的能源道路? 征收能源税。 大力发展节能技术。 有观点认为:低廉的石油价格往往意味着落后的能源利用技术! 3.能源消费与幸福感 是否开车就是先进的生活方式,步行和骑自行车就是落后的生活方式?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能源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能源与人类文明 ?第三节能源资源 ?第四节能量 返回总目录

第一节能源的基本概念

能源(energy resources):能够直接或经过转换而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尚未开采出来的资源。自然资源不属于能源。初始能源:核聚变、核裂变、放射性源和天体间的引力。分为 (1)来自地球以外天体的能量—太阳能和宇宙射线能; (2)地球本身蕴涵的能量; (3)天体对地球的引力。 能源的定义

能源的分类 来自太阳等地外天体 来自地球 来自地球和其它星体的相互作用 按来源分一次能源 二次能源按成因分燃料能源非燃料能源按性质分常规能源 新能源按使用状况分清洁能源非清洁能源 按污染分 可再生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按可否再生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