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的教学分析与设计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的教学分析与设计

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节主要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由于复杂原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也出现了失误。那么,本章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们了解那段时间,前人们在理论上的成果,同时,认清失误带给我们的教训,从而全面理解毛泽东思想,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教学内容: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把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以毛泽东思想为主的理论成果; 2.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论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教学难点: 在理解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如何正确看待建设初期的失误和教训。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2学时(其中教学录像2学时) 教学内容: 导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是本次教材修订新增加的章节。原来这部分内容是涵盖在社会主义本质的章节里,篇幅较少。

这次这部分内容以新章节的形式出现,可见,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阶段,前人们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而不仅仅是初期探索的失误。这是对那段探索的重新肯定。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有这样一个视角和理解背景。 在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怎么建设,如何将自身国情与马列主义较好结合来开展建设,成为毛泽东第一代领导班子思考的问题。这个阶段,作为一名出色的马克思主义践行者,毛泽东同志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对于怎么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了系列思考。 这个专题重点学习毛泽东同志在初步探索时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教师主要介绍哪十大关系,并分析处理好这些关系对于当时的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马、恩、列没有专门论述。甚至在苏联存在这样一种错误认识,即社会主义不存在矛盾。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长期不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矛盾。当时也造成了严重后果。 背景材料:东欧波兰和匈牙利事件;1956年冬,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出现一些失误,一些农村、工厂、学校出现了“闹事”的情况。 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问题,迫在眉睫。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党在八大前后,特别是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尊敬的各们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解读的内容是初二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下面就我这一课,说说我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本课是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到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大约10 年的历史,这一时期中国历史最突出的特点是:走了一条艰难的社会主义探索之路,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我们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我认为本课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所谓“承前”,是指八大召开在三大改造之后,而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八大提出的“一个原则、两个转变”,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成为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而第二单元的题目正好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可见本课在这一单元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背景及八大召开的意义;理解“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的错误出现的背景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史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整理归纳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中“左”的错误的表现及其特征,培养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和不易,认识或体悟“国家的经济建设要结合具体国情,重视客观经济规律”。 ㈢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二、学法和教法设计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本课的理论色彩较浓,而且许多知识学生也很陌生,不易理解,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闷”?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就非常重要。因此我尽可能多的举一些例子,以谜语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图片展示法。视频播放法,等我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让其参与交流与合作的方式,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与时间,从而形成一定体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1. 回顾上节课知识,引入本节内容。由“三大改造”的内容,“三大改造”的历史作用是什么?进行知识的前后联系,并引出本课内容。 2. 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 (1)中共八大的召开,掌握背景、时间、内容、意义。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时间、内容、讨论正确与否。 (3)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是通过对教材中小字的阅读来理解概念,教师也进行适时的讲授,补充一些相关知识,在补充知识的同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通过视频播放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整个课堂设计以“提出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已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4)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引导学生自己理解。能够举出课本上的例子。(5)引导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 (6)成就:引导学生从课本上找出。 (7)模范人物:不仅仅要求学生知道这些模范人物的名称和事迹,还要引导学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教案

第6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课标内容] (1)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2)讲述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全面地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10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概括,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3)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事迹共同点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情景,调查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危害性,认识其失误的原因。 (2)感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认识以这些英模人物为代表的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 (3)运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严重失误的表现、危害及其教训,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取得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1957—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失误的了解,认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决克服急躁冒进,坚持实事求的思想路线。 (2)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先进事迹的了解,学习他们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难点: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全面贯彻执行?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和某些成就。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三大改造的内容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何意义?随后教师指出: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从那时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导入新课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师概述: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但是,中国应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新课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国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也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 1、中共“八大”召开 中共“八大”的内容: (1)社会主要矛盾; (2)主要任务; (3)经济建设方针。 教师强调:中共“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干扰,“八大”的正确决策未能全面贯彻实行。 2、“大跃进”运动 提问:什么是“大跃进”运动?它有何危害? 教师指出:“大跃进”是以乞求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发动这一运动是试图迅速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场运动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极大破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同时,导致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盛行。

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成功与困境》

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 成功与困境》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成功与困境 一、引言 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族事业,经历了辉煌的成功和艰难的 困境。本文将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展开讨论,深入分析成功之处与困境,并探索启示与教训。 二、初步探索的成功 1.经济发展的成功 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首先,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实 行了农业集体化和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成功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此外,通过改革开放的探索,中国逐渐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吸引外资并发展出强大的私营经济,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这些成功不仅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为国家的综合实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扶贫与社会进步的成功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扶贫成就。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 扶贫政策,重点关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生活改善,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供教育和医疗保障等措施,成功帮助大量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同时,中国在社会福利、教育和医疗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进步,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三、初步探索的困境

1.政治制度的困境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面临的重要困境是政治制度的问题。集中力量办大 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也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条件下对于快速推动建设的必然选择。然而,在推动现代化的进程中,过度集中的政治权力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官僚主义、腐败和权力滥用等。这些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2.环境与资源的困境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与资源的严 峻挑战。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退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并给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压力。 四、启示与教训 1.坚持改革开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解决一些困境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今后,中国应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2.坚持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成功与困境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 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中国应加大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力度,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坚持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专题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取得的一些重要思想理论成果;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我们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白我们在初步探索中由于遭受到严重挫折而产生的深刻教训,也是我们更好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 教学重点1.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 2.初步探索的意义 3.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对此,毛泽东 曾指出,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在此基础上如何建设新中国,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早在1954 年,毛泽东就提出了团结一切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思想 2.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十大关系的思想 1956 年2 月至4 月,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 个部委的汇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毛泽东集中概括了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 1956 年4 月25 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接着,在5 月2 日最高国务会议的讲话中,他又作了进一步阐述。《论十大关系》总结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围绕着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注意避免苏联走过的弯路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一思想强调,在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上,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不能只顾一头. 3.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1956 年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 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社会的一些矛盾比较突出,有些地方甚至发生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部分农民要求退社的情况。这是许多人所始料不及的。对这类事件怎么处理,全党既没有思想准备,也没有经验。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的矛盾,成为我们党反复思考的重大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在1957 年 2 月27 日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做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了各种矛 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

优品课件之岳麓版八下 第6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教案

岳麓版八下第6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教案 第6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课标内容] (1)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2)讲述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的事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全面地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2)通过对10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概括,培养 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3)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事迹共同点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感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情景,调查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危害性,认识其失误的原因。(2)感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认识以这些英模人物为代表的人民群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3)运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严重失误的表现、危害及其教训,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取得的原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1957―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失误的了解,认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决克服急躁冒进,坚持实事求的思想路线。(2)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先进事迹的了解,学习他们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难点:(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全面贯彻执行?(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 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和某些成就。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三大改造的内容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何意义?随后教师指出: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从那时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导入新课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教 师概述: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但是,中国应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教学设计

第19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总路线、“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1961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的调整、四个现代化; 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背景及八大召开的意义; 理解“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的错误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具体史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整理归纳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中“左”的错误的表现及其特征,培养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中‘左’的错误的影响、教训及历史启示”的讨论辨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和不易,认识或体悟“国家的经济建设要结合具体国情,重视客观经济规律”。 二、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2、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中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左”的错误及出现的原因、影响。

四、资料附录: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情况 材料一: 材料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1956年4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00,按可比价格计算) 材料三: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指数(以1952年为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材料五:“(中共)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材料六:“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是共产主义的阳关道。工农商学兵,一起来领导,人多财产大,敢想敢干生产大飞跃,人人都说共产党领导好,共产党领导好!” ——《人民公社好》歌词材料七:“到了五八年,人民公社成立了。我家那五亩地全划到了人民公社名下,只留

专题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专题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党在社会制度确立之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所取得的理论成果。 2. 把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及经验教训。 3. 理解改革开放前后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建国以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成果 难点:如何理解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探索是对建国之初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坚持、改革与发展?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课时:4 第一节建设的路在何方?路在探索的脚下 一、苏联模式对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但在借鉴过程中也发现了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照搬苏联经验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比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存在的个人崇拜,有必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论十大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如何来建设社会主义,当时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我们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了苏联模式暴露出了很多弊端。如没有处理好农、轻重的比例关系,苏共20大和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暴露了苏联长期存在的个人崇拜等问题。为了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少走弯路,必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路子。所以毛泽东提出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跟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制定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一、内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1956年4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1)在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上,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但也不能忽视生活资料和粮食的生产。(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过去因为朝鲜战争和国际关系的紧张,使我们对沿海工业的重视不够,毛泽东估计了新的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可能有个和平时期,所以在重视内地工业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沿海的老工业底子。(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毛泽东指出,国防建设必须建立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但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地更快,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的进步,所以要把军政费用降低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的费用。(4)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毛泽东指出,必须兼顾三者利益,不能只顾一头。(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要发挥两个积极性,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疑点地方权利,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有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7)党和非党的关系:毛泽东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这一点上,我们和苏联不同。我们有几个民主党派,让他们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对于党、对于人民和社会主义都比较有利。(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毛泽东指出,不镇压反革命,他们就会对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事业造成严重危害,但在新中国条件下,他们大多数会有不同的转变,所以镇反要少捉少杀,给予生活出路,使他们有自新的机会,这样可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9)是非关系:党内党

2020版 毛概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教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述了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揭开了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序幕。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原因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将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面临如何在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 国情: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不平衡→全新的课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2、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成就:一五期间的五年中,我国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近6000项。我国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重型机器和精密仪器等制造业;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也有很大发展;新建成的宝成、鹰厦、集二等铁路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长江上架起了武汉长江大桥,连结了中南地区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铺到了“世界屋脊”。 问题:选择了苏联模式。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是必要的,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必要的:①“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全面展开的。1952年8月,为争取苏联对“一五计划”援助,周恩来率团访苏。期间,苏联共派遣3000多名专家,带来的资料重量达600多吨,共完成156个重点工程项目。②工业化起步阶段,需要集中力量打基础③我们缺乏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有必要向别人学习 不满意:苏联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 ①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失调(重太重,轻太轻,农无足轻重) ②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重积累、轻消费) ③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统一 ④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 3、直接的导火线: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 1956年2月25日,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这个报告中,赫鲁晓夫把以前口口声声称为“父亲”、“慈父”的斯大林指责为“暴君”、“刽子手”、“独裁者”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者”,使整个世界震惊,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严重的思想混乱。1956年10月,先后发生了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西欧各国都发生了大批共产党员退党事件。(参看资料苏共十二大及波凶事件) 影响: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启示:引以为戒,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一节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1、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