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案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案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论十大关系》及中共八大、《关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不盾的问题》《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等内容的学习,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的艰辛探素。

2.通过分析这些开创性的探索形成的具体背景、基本主张及实践结果,认识其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奠基作用,并深刻理解这一探索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增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功探索。

难点:探索中出现失误的原因及给后人留下的教训。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课前导读部分,导入本课内容。

1956年以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而被载入史册。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这是全党面临的全新课题。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

【新课讲授】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正确的探索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教材P162内容,概括归纳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内容和意义。

材料: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的讲话,指出八大召开的目的和宗旨是:总结七大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号召全党要继承优良传统,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准备: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从思想上、理论上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

时间:1956年

内容:

主要矛盾: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文化方面“双百方针”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62页的历史纵横部分,找出“双百方针”提出的时间、内容,影响。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时间:1956年4月28日

地点: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意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内容,概括出毛泽东提

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的时间、内容和意义。

材料一: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材料二: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时间:1957年春

内容: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意义: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4.建设时期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内容,思考有关于总路

线提出的时间、内容、结果、影响。

材料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也就是说总路线的主体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两翼是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二: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浪潮中,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在加快生产力方面跃进的同时,开始谋求生产关系方面的跃进,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于是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因此,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大跃进”运动的产物,是“大跃进”运动深入发展的结果。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时间:1958年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结果: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三年经济困难期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内容,思考有关于三年经济困难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年困难时期"又称"三年自然灾害",是指中国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严重“左”倾错误,加上从1959年到1961年,中国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新中国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原因: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教师活动】知识拓展: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内容,概括总结出有关于国民经济调整的目的、内容、时间、影响。

材料一:毛泽东在1961年末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期间讲道:这十二年,恐怕还是做对了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错误占第二位。我们十二年,已经有了两方面的经验,这就更强了,而不是更弱了。

——《毛泽东年谱(1949一1976)》第5卷材料二:在中国的经济中出现了一些部门之间比例失衡的现象,开始感到工业原料的不足,许多产品的质量都降低了。允许加快小型冶金工业的发展导致了

物力和人力的分散,导致了日用品生产的急剧减少。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的是,在1958年下半年建设了90多万个小型冶金企业,吸纳了8000万——9000万农民。如此多的农民在农忙期间不参加农活,导致了一些地区的庄稼没能完全收获。

——沈志华编:《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八卷【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时间:1960年

目的:克服困难

内容: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

进行重要调整;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深人地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

意义

①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

最高水平。

②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

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四个现代化指:农业、工

业、国防、科学技术)

【教师活动】知识拓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验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

在首位。

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④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⑤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二、文化大革命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内容,概括总结有关于

文化大革命的背景、时间、过程、结果和性质。

材料一:陈正人(农业机械部的部长):我这一次到洛阳拖拉机厂去蹲点,知道了许多以前从来不知道的事情,现在有很多老干部在我们取得政治地位以后,就利用特权为所欲为,这样发展下去社会主义的企业就可能会变成资本主义的企

业。

材料二:毛泽东:同意这种意见,官僚主义者阶级与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是两个尖锐对立的阶级。这种状况不改变,那就一辈子会同工人阶级处于尖锐的阶级斗争中,最后必然要被工人阶级把他们当作资本主义打倒。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背景: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时间:1966——1976

过程:

(1)全面发动:1966年。

(2)“一月风暴”和“二月抗争”

①1967年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②老一辈革命家等对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二月抗争”,但遭到了压制和打击。

(3)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的事件发生,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这次政变。

(4)动乱中的整顿

①周恩来的整顿:1972年,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各项工作出现转机,但遭到江青等人的反对。

②邓小平的整顿:1975年,邓小平领导进行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明显好转。这些整顿实际是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但遭到江青等人的极力反对,国民经济再度恶化。

结束:1976年,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和内乱。

【教师活动】知识拓展:总结建国以来的失误和教训

(1)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结合和反映实际。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并按客观规律办事。

(3)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4)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6)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结合课本中“伟大建设成就”的相关内容,请同

学们概括总结出有关于伟大建设成就的相关内容和意义。

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吃大苦,耐大劳,坚持“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即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对待革命工作要做到: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材料二: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2758号决议进行表决。表决的结果是,决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时间: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2.主要成就

(1)工业国防:从“一五”计划开始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2)科技国防: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3)农业: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文教卫生: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5)人才培养: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

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

(6)精神面貌:形成了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时代精神;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

(7)外交拓展: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建交高潮,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结束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这些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3.历史意义: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课后总结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是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脱离了正确方向;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中共中央及时调整,成效显著,但是“左”的错误没有得到根本纠正,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从整体而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为新时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

板书设计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正确的探索

2.文化方面“双百方针”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

4.建设时期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

(2)三年经济困难期

5.国民经济的调整

二、文化大革命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编者:MAF 日期:2019.10 一、【课标要求】 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伟大的建设成就三目,讲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历程及取得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经历过严重的曲折,但在曲折发展中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积累了重要经验,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已初步了解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的伟大建设成就等历史事件的主要史实,有较好的知识储备。基于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本课要求学生将毛泽东置于1921-1976年的中国历史中去归纳分析其历史贡献,需要梳理较多的知识点,提升逻辑思辨能力。 四、【教学目标】 1.按照时间顺序,梳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史实。 2.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依据史料,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点,归纳其主要经验教训,对此作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提炼这一时期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4.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教学重点:掌握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史实,理解其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教学难点】:感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主题 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历史认识其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二)教学过程 导入 材料1 全会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

统编版部编版 新人教版高中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知识体系】

基于新课标的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体系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内容提要】 1949至1978是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建国初期,新中国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由主动全面学习斯大林建设道路到力图摆脱苏联影响,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由科学地、实际地探索到曲折地、人为地、跃进式地探索是前三十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路径。 随着国民经济的任务顺利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伴随着1956年下半年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到1956年底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此同时,从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也提前超额完成,然而,1958年起,社会主义建设虽然步入艰难曲折的二十年,但也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就。 【框架线索】

【知识体系】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启——力图摆脱苏联,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1966): 1、建设条件: (1)经济基础——一化三改(物质保障) ①三大改造的完成,改变了中国经济结构,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一五计划的实施,取得了巨大建设成就,奠定了工业化发展基础。 (2)体制条件——制度确立(政治前提) ①政治体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②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3)外部因素——苏联教训(客观影响)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对斯大林的批判 (4)理论指导——立足国情(独立探索) 《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5)政策指导——中共八大(良好开端) ①召开背景:全面总结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正确分析当前存在的形势和存在问题,制定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哦基本任务。 ②主要内容: A.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案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论十大关系》及中共八大、《关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不盾的问题》《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等内容的学习,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的艰辛探素。 2.通过分析这些开创性的探索形成的具体背景、基本主张及实践结果,认识其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奠基作用,并深刻理解这一探索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增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功探索。 难点:探索中出现失误的原因及给后人留下的教训。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课前导读部分,导入本课内容。 1956年以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而被载入史册。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这是全党面临的全新课题。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 【新课讲授】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正确的探索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教材P162内容,概括归纳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内容和意义。 材料: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的讲话,指出八大召开的目的和宗旨是:总结七大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号召全党要继承优良传统,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准备: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从思想上、理论上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 时间:1956年 内容: 主要矛盾: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文化方面“双百方针”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62页的历史纵横部分,找出“双百方针”提出的时间、内容,影响。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时间:1956年4月28日 地点: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意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

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程教学设计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 二、教学理念: 1.主题教学。主题是一节课的灵魂,是贯穿整节课的主线。本课确立的主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历程”,分为“方向引领”、“严重挫折”、“伟大成就”三部分,每一部分都紧紧围绕“探索”这个关键词展开。 2.史料实证。用史料还原史实,展现历史发展的过程,还原有血有肉、生动细致的历史,使历史课更有历史味,同时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深入认知和理解; 3.历史解释。通过对史料的整理和辨析,理性、辩证、全面和客观地理解历史事件; 4.文本阅读:引领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度阅读、深入思考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5.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探索历程的艰难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体会祖国强盛的来之不易,形成对祖国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目内容主要介绍的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包括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主要内容包括中共八大、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方针政策的调整和建设“四个现代化”伟大目标的提出。 第二目内容主要介绍的是“文革”发动的原因、主要经过、周恩来邓小平的整顿和对“文革”的评价。 第三目内容主要介绍的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革”结束这27年取得的重要成果,主要包括工农业、国防、民生和外交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以及这27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的历史意义。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本课知识有所学习,有一定的知识铺垫,但不全面、不深入,而且本课涉及的内容时间跨度大,知识容量非常丰富,课标的要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知识点总结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内容提要】 1949至1978是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建国初期,新中国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由主动全面学习斯大林建设道路到力图摆脱苏联影响,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由科学地、实际地探索到曲折地、人为地、跃进式地探索是前三十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路径。 随着国民经济的任务顺利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伴随着1956年下半年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到1956年底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此同时,从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也提前超额完成,然而,1958年起,社会主义建设虽然步入艰难曲折的二十年,但也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就。 【知识体系】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启——力图摆脱苏联,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1966):1、建设条件: (1)经济基础——一化三改(物质保障) ①三大改造的完成,改变了中国经济结构,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一五计划的实施,取得了巨大建设成就,奠定了工业化发展基础。 (2)体制条件——制度确立(政治前提) ①政治体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②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3)外部因素——苏联教训(客观影响)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对斯大林的批判 (4)理论指导——立足国情(独立探索) 《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5)政策指导——中共八大(良好开端) ①召开背景:全面总结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正确分析当前存在的形势和存在问题,制定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哦基本任务。 ②主要内容: A. 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

【新教材】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原卷版)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第27 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1956年9月20日,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所做的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构想,即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这表明当时中国 A.社会主义改造尚不彻底B.开始纠正党内左倾错误 C.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D.注重探索经济建设道路 2.据保守统计,文革期间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172万,受迫害的人数更以千万计。为此,著名作家冯骥才采访了上千名文革经历者,从中选出了一百人作为代表并写下了《一百个人的十年》一文。最后,他说到:“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A.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B.是文学艺术的一场浩劫 C.是生产关系的大跃进D.全国掀起了夺权浪潮 3.中共八大政治报告提出:为了和平和建设的利益,我们愿意和世界上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建立友好关系。这说明 A.我国已放弃“一边倒”外交方针 B.中国致力于缓和与西方阵营的关系 C.多极化趋势推动我国外交政策变化 D.我国的外交思想日益走向成熟 4.下表是某同学收集整理的“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数据: 这些数据的变化说明 ①“文革”初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1971年后国民经济开始回升 ③周恩来、邓小平纠“左”有助于经济的恢复 ④“文革”主要在政治领域,对经济的影响微乎其微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真正主导70年代中国外交的是乔冠华、黄华为首的业务派。这两人的外交思维是——以点控面,固本培元。所谓以点控面,指的是有重点的外交,而当时的两个重点就是……”文中的“两个重点”是指 A.邻近国家和新型民族独立国家 B.联合国和美国 C.社会主义阵营和亚非国家 D.苏联和日本 6.有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新中国外交历程时,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用一个小标题来反映。其中适合用于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斗智斗勇、播种友谊 B.美帝苏修、“一大片”、再次较量 C.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D.多边外交、“不结盟”、共同发展 7.1970年3月,尼克松宣布放松对于去共产党中国旅行的大部分官方限制,后又公开表示了愿意到中国访问的迫切愿望。他还在一个外交场合,第一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发出了举世瞩目的“意味深长的外交信号”。这表明当时 A.美国实施的是以退为进的战略措施 B.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提升 C.美国主动释放改善中美关系的信号 D.在冷战状态中美国处于劣势 8.毛泽东曾经说过:“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下列属于他说的“钥匙效应”的是 A.出席日内瓦会议B.中国重返联合国 C.美日联盟更紧密D.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9.“社东有条清水河,河岸是个小山坡,社员山上挖红薯,闹闹嚷嚷笑呵呵。忽听河里一声响,河水溅起一丈多,吓得我忙大声喊:‘谁不小心掉下河?’大家一听笑呵呵,一位姑娘回答我:“不是有人掉下河,是个红薯滚下坡!”这首歌谣反映了 A.“大跃进”中的“浮夸风” B.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合作化浪潮 C.“文化大革命”中的经济动荡 D.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大发展

高考真题分解-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高考真题分解-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社会主义建 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2. 1956年1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A.万隆会议召开B.越南战争爆发 C.苏共“二十大”召开D.朝鲜战争停战 3. 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 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C.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 4. 下列不同年代新中国建交国家数目统计示意图中,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建交状况的是 A.B.C.D.

5. 下表所示为1956~1976年天津市收音机产量、零售量,综合分析可知,造成 A.产量的逐年上升B.市场需求的萎缩 C.生产技术的进步D.计划经济的影响 6. 1971年7月,当时的美国总统在讲话中指出:与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面临着我们甚至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挑战。在即将到来的世界中,美国将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据此,美国进行了战略调整,其中包括 A.退出和苏联的争霸B.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C.放弃对西欧的控制D.扩大在越南的战争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28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教学设计(1课时) 一、教学主旨 1.单元刚要 本单元讲述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1978年至今)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 基本历程。 主要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改革开放的历程及成就,从伟大的历史转折开始,理清改革开放的基本线索和各个重要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以及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 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二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成功实践,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 意义;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 2.课标要求 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3.教材分析 本课从伟大的历史转折和改革开放进程两个方面,说明改革开放的起步与深入发展;围绕“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说明完成祖国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包括三个子目:伟大的历史 转折、改革开放的进程、“一国两制”与祖国的统一大业。前两个子目是承继关系。第三个子目“‘一 国两制’与祖国的统一大业”是改革开放进行过程中祖国统一事业发展状况,两者均属于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建设的重要内容。 4.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有关内容的学习,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等内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高一学生 的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逐渐增强,身心发展趋向成熟,更希望探究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更深层次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逐渐培 养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5.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共同研读史料,认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重要意义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的历史背景,基于长时段的历史观察,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时空逻辑思维。学生在全面分析问题的基 础上坚定党的领导的理想信念。 2.通过阅读教材,学生能概述改革开放的历程中重要节点事件及重大成就,能完整解释对外开放 格局的特点。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成就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学习中,学生能感受改革开放是决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精品教学设计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口述史与中国现代史教学整合”探索 【教学理念】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本身,更在于激励、唤醒、授之以渔。基于学生学情,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注重加强项目设计、主题式访谈等多种教学模式设计。在新育人目标方式下不断创新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培养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第二课,本单元共两课,第26课主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本课侧重解读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历程及经验教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初步成就的基础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就成为全党面临的全新课题。在这一系统工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是否能够理性适应、协作共进,是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问题。而体现在国家层面,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制定和操作执行,都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进程,是党的执政能力的体现。1956年开始,在探索的道路上有挫折,要总结经验;有失误,需吸取教训。同时,需要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学情分析】 1.思维特点: 高一新生思维灵活,敢于发言,勇于表现自己,这是课堂氛围活跃的重要因素。 教师需要设计符合高一学生运用核心知识去提升关键能力的问题,以实现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逻辑能力的目标。 2.认知水平: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知识,如中共八大、大跃 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文化大革命”、建设成就等,对于措施和评价也有简单的涉猎,但是对国家治理层面的实践设计等开展探究的活动很少,高中阶段应该在这些经验和教训方面展开重点探讨。 3.探究精神: 升入高中的学生在学业上是有很多期盼的。对于全新的知识、全新的授课模式 都在逐渐地适应和磨合,也极为认真。在这种状态下的孩子,我认为是极富探究精神的。敢说,乐于表达自己;敢想,没有太多程式化束缚;敢做,尽力展现能力。虽然探究能力有待提高,但探究精神是非常难得的,需要保护和鼓励。 4.能力培养: 学生能力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高中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发展已足够独立 或者合作完成一些任务。课前任务布置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都有能力去完成。所以,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引导和鼓励,才能为学生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 【教学目标】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 (1)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一五”计划建设即将完成。 (2)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__经济文化__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__农业国__变为先进的__工业国__。 (3)意义: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1)内容:1957年春,__毛泽东__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2)影响: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__基本国情__奠定了理论基础。 概念阐述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整风运动: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曾在1942年、1950年、1957年进行过3次。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在《人民日报》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文章,进行“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1958年8月底,整风运动结束。 (2)反右派斗争: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的问题,1957年7月,毛泽东部署反右派斗争。为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但在斗争过程中某些人犯了严重的扩大化的错误。 (二)探索中的失误与调整

(1)表现: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_多快好省__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__大跃进__”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__经济规律__,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__自然灾害__等因素,导致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特别说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主要不同 (1)“大跃进”属于生产力范畴,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 (2)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2.国民经济的调整 (1)目的:克服困难。 (2)方针和策略 ①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__调整__、巩固、__充实__、提高”的方针。 ②对政治、文化、__教育__、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3)结果 ①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__国民经济__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②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__四个现代化__”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 1.原因 (1)党内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左”倾错误。 (2)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__资本主义复辟__的现实危险。他强调“__以阶级斗争为纲__”,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过程 (1)发动: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起来,__中央文革小组__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2)夺权 ①1967年年初,“全面夺权”的“__一月风暴__”发生。 ②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的打、砸、抢事件,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3)1969年4月__中共九大__召开。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夺取最高权力。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这次政变。 (4)全面调整:1972年和1975年,周恩来、__邓小平__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__极左__思潮,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5)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__江青__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0月,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特别说明“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对经济建设造成极大的破坏,工农业遭受巨大损失,使中国失去宝贵的发展机会,进一步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评价: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伟大的建设成就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全面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遇到的问题,说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认识新中国各个方面的建设成就。 2.过程与方法:回顾所学,理解中共八大关于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分析的正确性,理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内涵,深刻认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对于调动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重要意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理解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了解国民经济的调整,有针对性的补充材料,准确全面理解八字方针。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用历史照片帮助学生营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时空背景。学习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利用图片,一方面直观感受人们的愿望热情,另一方面理解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危害。自主讲述当时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感受这些杰出人物身上折射出的时代精神,经历高尚道德情操的洗礼,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在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和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教学难点:“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活动探究法、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观察归纳分析。 板书设计: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学习了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1956年起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前进,究竟走出了一条怎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本课的内容。 设计意图: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件导入,创设基于学生认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历史情境,让学生的思绪顺利进入新课状态。 新课讲授: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一)中国八大召开 请同学们根据下列材料分析出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多媒体出示材料: 党的七大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到1956年上半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此在中国建立起来。与此同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许多重要指标已有确实把握提前完成。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决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了石油会战,摘 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大庆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是() A.雷锋B.王进喜C.焦裕禄D.邓稼先 2.下面所列是20世纪某一时段中国外交史上的三项史实,据此判断它们属于() ①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中日正式建交 A.建国初期外交成就B.六十年代外交成就 C.七十年代外交成就D.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3.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的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下列成就属于这个时期的是() ①三线建设②“两弹一星”③港珠澳大桥④“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如王进喜、雷锋 和被称为“两弹元勋”的() A.李四光B.焦裕禄C.邓稼先D.华罗庚 5.1965-1975年,我国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 这表明我国() A.开始改变工业生产落后的基本面貌B.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C.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变了经济布局D.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6.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A.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B.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C.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7.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参加日内瓦会议 A.④③①②B.③②①④C.①②③④D.②①③④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当堂达标题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认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内容是“集体化加机械化”模式。20世纪60年代,在逐步了解、研究了西方国家农业发展的事实后,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内容转变为有步骤地实现“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电气化”。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农村所有制结构发生改变B.经济体制改革已逐步展开 C.对苏联农业模式有所反思D.政策制定受意识形态影响 2.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的外交活动。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000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论坛,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06年参与创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中国A.开展多边外交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B.坚持倡导“另起炉灶”的基本原则 C.参与联合国组织的区域性外交活动 D.彻底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3.1971年4月,法新社评论说:“(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员访华)这是中国的'新外交战略',北京选择了在政治上最中立的方式向美国舆论以及世界舆论伸出手。”由此可知,当时中国的“新外交战略 A.意在推行睦邻友好外交政策B.开始对外宣扬和平外交理念 C.开创了政府间交往的新途径D.具有改善中美关系的灵活性 4.1974年,邓小平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发言,第一次全面阐述了毛泽东“三个世界的划分”理论:“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这一论断 A.目的是在外交上孤立打击美国B.推动了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C.不再以意识形态划分外交阵营D.导致了美苏两极格局的瓦解 5.2001年11月10日晚,中国完成了加入世贸组织的所有程序。这意味着长达15年的谈判历程终于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一过程反映出中国() A.经济发展对外国的严重依赖B.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坚定决心 C.对外开放格局的最终形成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6.对下表解读最准确的是 A.1953-1956年生产存在严重冒进情绪B.1953-1954年工业产值出现明显下降 C.1953-1957年增长完全依靠自力更生D.1957-1958年工业生产存在决策失误 7.刘少奇之子刘源说:“拿毛主席搞各种政治运动来说,他本人的动机未见得都不好,他还希望中国更快地富强,希望我们党更纯洁、更统一有效。可能是判断错误,结果事与愿违。”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毛泽东() A.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B.制定了“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总路线 C.发动了“文化大革命”D.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8.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记者伊夫蒂哈尔·阿里曾在回忆中说:“那一刻,全场沸腾!我一路跑进附近一间电讯室,用电报向总部发回一条英文快讯,以最少的文字把‘新中国来了’这个重大消息抢发出去。”与该回忆相关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中国 A.参加日内瓦会议B.成功研制“两弹一星”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9.如图为重庆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年画《龙凤呈祥》,描绘了“麦穗飞凤、钢水化龙”的景象。该作品体现出

9.27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标内容】 新:认识20 世纪50-70 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 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旧: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概述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 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九单元第 2 课。本课共3 目,分别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伟大的建设成就。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目共4 段,第1 段介绍中共八大,第2 段介绍毛泽东提出人民内部矛盾思想(教 材说“接着,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第3 段介绍三年困难时期的由来,第4 段 介绍国民经济的调整。 文化大革命共4 段,第 1 段介绍文革的缘由在于毛泽东担心资本主义复辟,第 2 段介绍文革初期的动乱,第3 段介绍文革期间的整顿,第4 段介绍文革的结束。 伟大的建设成就共3 段,第 1 段整体上介绍建国27 年来的成就,第2 段介绍我国在工业、科技、国防 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第3 段介绍我国在农业、文化教育、医疗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及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第4 段介绍我国在外交上取得的巨大成就,第5 段评价这些成就:“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 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本课内容集中在部编初中新教材八下第6 课。 【教学立意】 立意一:探索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如三面红旗,如中美关系缓和立 意二:理想与现实 革命的理想与客观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立意三:国家的转型 从革命转向建设,从对抗走向缓和 立意四:回归实际 【教学目标】 能够从新闻、漫画、讲话等各种不同中外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够将国民经济调整、文化大革命等置 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能从中发现问题并对相关史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能够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 走进教材 知识点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国建设____________的一次成功探索。 (2)大会宣布:我国________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________。 2.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1)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____________的主题。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________。 (2)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____________开展起来。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

(1)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________,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________________。 (2)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________。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________。 4.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取得重要成果 (1)为了克服困难,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八字方针。 (2)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________进行重要调整。调整很快取得了重要成果。 (3)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____________”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启思助学 1.【特别提醒】中共八大的探索 中共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时期主要矛盾的新思想,突出了我国生产力发展还很落后这一基本国情,将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国内主要矛盾的新认识。 2.【名师指津】教材P174“学思之窗” 思考:你怎样理解毛泽东的这段话? 试答: 3.【易错提醒】准确区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属于生产力领域,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领域。“大跃进\”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 4.【深化认知】1956~1966年的探索及启示

第27课__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解析版)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单选题 (2020·江苏高考真题)下图是创作于1964年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1. A.宣传党开展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政策 B.表达农业服务国家工业建设的诉求 C.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 D.说明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964年我国正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图中“跟前辈学习,把青春献给农业”体现出了人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故C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三大改造的内容,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中只涉及农业发展,并没有体现工业,排除B项;从材料中的人物来看,其中还有中年,并不是只有青年,排除D项。 2.(2020·浙江高考真题)下为1950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广告截图,仔细阅读相关信息,结合所学分析判断() ①自50年代开始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 ②“大批供应市场”和“大众化”说明中国开始成为“自行车王国” ③“抗衡舶来”表明自行车系中国制造 ④自行车从此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 由1950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广告截图可知,上海制车厂已经制造出“永久牌”自行车,这说明自50年代开始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故①正确;中国开始成为“自行车王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故②错误;“抗衡舶来”表明国产自行车质量好,故③正确;自行车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也是在改革开放后,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BCD错误。 3.(2014·全国高考真题)“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主要是服务于工业化的目标。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期间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所以D排除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和和平赎买,逐步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与材料无关,排除掉A。三年困难时期是指从 1959年至1961年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4.(2014·全国高考真题)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答案】C 【解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