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建设就是发展教育

文化建设就是发展教育

文化建设就是发展教育
文化建设就是发展教育

1.文化建设就是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它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2任务: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成就提高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通过合理和进步的教育制度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并用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健康的文学艺术和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为此中共中央开展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历史,五千年历史创造了璀璨中华文化,而璀璨中华文化又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中华文明是至今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辩证摒弃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又是中华民族昂首走向世界、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文化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与体现。文化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当它成为一种科学核心价值观时,它是精神动力、吸引力,是软实力;当它转变为文化产业时,它又是物质生产力,是硬实力

4.我们不否认文化与经济同等重要,但我们更应认识到,文化建设是我们为发展更好的经济迈出的第一步,文化在带领着经济向前更好更快发展。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汉唐的雄风,看见文艺复兴开出的绚烂的文明之花,这些文化让我们看到了思想的激流碰撞,也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发展。小到企业,大到国家,我们都能发现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石。文化内容多种多样,包括科学技术、精神状态、规章制度等,比如一个企业在成立之初会有自己的经营理念,国家近几年也在大力鼓励农业产业化,支持科技下乡,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同时,这几年国家也在重点关注教育问题,也是因为认识到在现在的各种情况下,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重大的拉动作用。只有文化才能成就一个社会,文化的高度与经济的发展水平有必然联系。比如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正是因为日本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与科学技术,才有了之后日本的崛起;二战之后的德国,也正是依靠德国人民的崇高的奉献精神,才有了生产力的急速飞跃,才有了德国的再次腾飞。有了文化的带动,才会有他们今天的成就与发展。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沐浴着新时代的气息,我们更加注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无论是那一个国家,一个长足的发展与进步都是至关重要的。放眼当今世界,有多少灾难不是由于人们没有重视文化建设而引起的呢?核辐射、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面对这些灾难,难道我们还能安然自若的将文化建设弃如敝履吗?而在此时,文化建设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今天我们在这里,并不是为了分出一个高下,而是希望用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智慧去告诉大家,文化建设先于经济发展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今天我们在这里,用文化交流,用思想碰撞,愿我们的发言能为您带来启迪与思考。也希望我们的文化建设能够引领我们的经济发展走向更好的明天!谢谢!

5.在现代汉语大辞典中,文化的解释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而“意识形态”,或“社会意识形态”指的是系统,自觉的反应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

度的思想体系。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文化是经济的反映。再换句话说,文化是否先进的标准应该是能否适时的衡量经济。而标准从来都是滞后的

第三章--教育目的-练习题含答案

第三章教育目的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 A 教学目的 B 教育目的 C 培养目标 D 教学目标 2.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 教育目的 B 教育任务 C 教育规律 D 教育原则 3.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 A 控制作用 B 制约作用 C 促进作用 D 指导意义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A 主要方法 B 重要方法 C 唯一方法 D 特殊方法 5.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 6.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A 教育的性质 B 教育的任务 C 教育的内容 D 教育的规律 7.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 高水平的智力 B 实践能力 C 健康体魄 D 创新精神 8.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 A 实践能力的培养 B 思维能力的培养 C 想象能力的培养 D 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填空题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____ 。 2.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____ ,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____ 3.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____ 。 4. ____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5.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____ ,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6.教育目的是____ 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7.马克思主义关于____ 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8.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____ 相对而言的。 9.全面发展的人是____ 、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10. ____ 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1.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____ 的教育。 12.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____ ,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13.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____ 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1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____ 的教育。 15.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____ ,是一种精神状态。 三、简答题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哪些作用实现的? 2.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3.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完整版)

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同志们: 在全党开展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中央、省委、州委、县委的统一安排部署和要求,从201X年3月至201X年2月,全县分两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批: 从201X年3月开始,201X年8月基本完成,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教育局机关和二级单位及试点乡镇,官店、红岩、长梁是第一批,官店是全州的试点单位;第二批: 从201X年9月开始,201X年2月基本完成,包括乡镇、村、中小学等。3月25日,县委召开了动员大会。为抓好教育系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局党委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了办公室,拟定了工作方案。刚才学习了《县教育局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供大家讨论和征求意见。等一会儿,县领导小组派驻的检查指导组的领导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是学习领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二是在我县教育事业发展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做到“三个必须坚持”;三是切实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 一、学习领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认识有多深,思想解放的程度就有多大,事业发展的速度就有多快。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就是教育要优先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优先发展教育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必须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一方面,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更加紧迫地要求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另一方面,教育必须更好地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优先发展。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于伟大的中国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落实到教育工作中,一是要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把培养人作为思考、谋划、推进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育人的全过程、各环节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二是要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在教育、管理、科研中充分发挥教师主人翁作用;全心全意建设教师队伍,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这样两个原则,统筹好教师队伍建设与基本条件建设,辨证地处理好硬件与软件、大楼与大师的关系,认真研究如何吸引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来当教师、如何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到新水平、如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中小学校长队伍,努力建设一支忠诚事业、教书育人、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三是要坚持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要努力做到:

文化强国建设中教育的使命

文化强国建设中教育的使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和任务作了全面研究和部署,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决定》体现了我们党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准确判断和对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大有作为。 一、深入理解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 美国著名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教育、文化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标志。一个国家的繁荣强大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在于这个国家国民精神的丰富、思想的强大。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力量),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具有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她认为当今中国没有影响世界的思想体系,有片面性、不准确。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物质生产和文化生产没有得到共同协调发展的现实,

我们的文化还不够先进,精神还不够强大。 《决定》: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体现了我们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体现了党执政理念的新提升。 无论个人,还是一个国家,他的强大首先是思想、精神的强大。 二、文化强国的核心是思想强国 文化的基本形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指的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是广义的文化概念;第二个层次指的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是狭义的文化概念。狭义的文化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那些借助一定载体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如科技、教育、语言、文字、电影、戏曲等,这类文化又被称为客体文化;二是指那些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受此影响而形成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等思想意识现象,这类文化被称为思想文化、观念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中所讲的“文化”,其实就是上面所说的第二个层次的文化。这种文化既包括科学教育这些客体文化内容,也包括思想道德这些观念文化内容。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造成对“文化”的曲解。 由此来理解文化强国,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强调建设的文化强国,不仅要建设客体文化,即发展我国的科技、教育,繁荣我们的电影、戏

抓实教育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

抓实教育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南宁外国语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的办学宗旨,不断完善机制,关注过程,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有效提高了全体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十二五”规划课题实施以来,学校确立“以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以教研与科研为抓手,以’教师专业发展、博雅学生培养、学校文化建设’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坚持策略创新,整合研究模式,巩固研究成果,形成科研优势,以此带动学校的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学校确立教科研工作的三大管理机制,激发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动力。 1.健全机构建设,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成立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各学科教研组长以及骨干教师参加的科研领导、工作小组, 制订了学校教科研工作规划和活动方案,采取“校长一一教导处一一教研组一一课题组”的四级管理模式, 以校长室为龙头,以教导处为中心,以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以课题组为基本单位,充分调动各方面主体力量形成教育科研合力,让教科研工作在规范有序中运作。 2.抓好制度建设,形成科学机制 为使教科研工作步入科学管理的快车道,学校还完善了一系列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如《教育科研制度》《校本教研制度》《教研组工作制度》《教育科研工作奖励评价方案》等等,并由专人负责,做好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使课题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3.加大经费投入,形成保障机制 学校每年用于各项课题研究的经费达到4?5万元,鼓励、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各种培训。教师 人手一台电脑,班班通设备和高科技电子白板的使用,为教师查阅资料、提高课堂教学与研究效率提供了方便。学校每年除了添置大量图书、报刊以外,还为教师订购各类专业刊物,如《中国教育报》《当代教育 科学》《威海教育》《文登教研》等。其中,《威海教育》《文登教研》经常作为精神福利免费发放给教师阅读、学习。 二、立足实践,策略创新,确保教育科研工作有效运行 开展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是改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提高质量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教师和学生。为此,我校关注教师队伍、紧盯教学实际、着眼学生发展,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以策略创新为保障,确保教育科研工作有效运行。 1.源于实践,务实立项 随着立项课题的逐步增多,我们认为,科研工作不能贪多求全,更不能脱离学校和教师实际,有项就立,有题就做,必须坚持科研与教研的同步发展,落实问题即课题的研究策略。为此,我校立足实际,认真开展立项前的调研工作,针对存在的真实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确定最适合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科研课题,如“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的研究” “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与研究”“语文、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等,让这些课题的立项、研究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真正服务于师生发展。 2.实效培训,打造队伍 有人说: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就应当引领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为激发教师生命潜能,让教师走上幸福的科研之路,学校做实“引领”这篇文章,不断创新形式, 促进教师教科研水平快速提升。 一是全员读书,丰富内涵。为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水平,我们鼓励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个人读书计划,并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师充电、开阔眼界,要求中青年教师人人撰写学习活动心得体会,促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轨。并通过每周“大家推荐”的形式,分享教师通过学习积累的精华,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升。 二是行动研究,促进成长。为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着眼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上学期,学校开展教学模式研讨、同课异构活动、读书论坛、教有妙招、网上研讨、导学案编写比赛、素养大赛等系列活动,让教师在参与中提升,在历练中成长。 三是名师引领,协同发展。我校以“强化教师发展意识”为目标,做好七名工程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有 机结合,提升教师素质,带动学校发展。学校组建学科“名师工作室”,立足名师自身培养的同时,通过“课 堂教学展示” “成长之路报告会”、送课下乡、网上研讨、师徒牵手等活动,引领带动全体教师协同发展。

1.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

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 我国近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是在19世纪中叶随着“西学东渐”而逐渐兴起来的。在此之前的漫长封建社会里,占据主流地位的儒家文化十分重视对人伦问题的思考,相对轻视对自然现象的探究。 我国古代的科学教育 总体来说我国古代的科学教育虽然在战国时期各家学说当中有所体现但是发展缓慢。 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没有产生在我国,但是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有较多的观察,对自然现象与农业生产之间关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相关的科学内容以识字课和常识课的形式代代相传。 我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兴起 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1904年癸卯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是一个分界线,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20世纪初在“废科举,兴学校”运动的推动下,科学教育逐步受到重视,在历经了种种艰难曲折之后,科学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最终得以确立。从1904年到1949年,科学在整个小学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例、课程设置的具体形式以及课程内容和教法的选择等方面经历了多次变动,参见书P28页表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小学自然课程,受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比较大。 50年代末至70年代,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小学自然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教给儿童初步的自然常识,指导儿童初步认识自然界和人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为儿童进一步学习和将来参加劳动准备必要的基础”。 70年代末颁布的小学自然教学大纲重新将课程内容定位于儿童感兴趣、易理解的身边自然现象和事物上来,教学方法上也开始强调鼓励儿童自己探究知识,力求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诸方面得到平衡发展。 80年代初,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自然编辑室根据70年代末的那套大纲编写了新的小学自然教材。 90年代初进行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与教材改革”基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把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不惧权威、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作为小学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0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推动了2001年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实物教学模式和自然学习模式 最早的教学模式是“实物教学”(object teaching)模式,其思想源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on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英国学者在访问裴斯泰洛齐之后,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最早提出了实物教学的思想,致力于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 到了19世纪末,实物教学很快被“自然学习”(nature study)模式所取代。自然学习模式的主题涉及植物学、动物学、地理学、地质学和天文学。在自然学习课程的教学中,实物采集和园艺种植活动是常见的教学方式。自然学习模式关注儿童对自然的亲身体验,培养儿童关爱自然、理解自然的态度。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人们的思想政治影响越来越大。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1.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校园文化具有凝聚作用,通过研究和宣传科学理论,可以把人们紧紧地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校园文化具有引导作用,通过传授人类文化,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校园文化具有辐射作用,通过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可以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产生积极影响。2.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文化始终体现先进性和永藻生机的源泉。传承文化是高校的基本功能,研究文化是高校的活动基础,创新文化是高校的崇高使命。高校校园文化是科学思想萌生的催化剂,是先进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它既从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又为发展先进文化提供强大动力、做出巨大贡献。3.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先进文化要发挥社会作用,就要把文化内化到人们的灵魂里,积淀到人们的思想中。办大学就要建设校园文化,让学生学习、感悟、理解,从而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完善自己。校园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新华出版社《高等院校党的建设培训教程》) 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组成。所谓校园文化,概括地讲就是发生在校园范围内的一切文化现象的总和。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全方位地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以培养和造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

第三章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教案 课题: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 目标: 学习幼儿园全面发展的含义,了解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意义。 重点: 幼儿园全面发展的含义 难点: 幼儿园全面发展的意义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1课时 过程: 一、全面发展教育与幼儿的发展 (一)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国幼儿教育法规所规定的幼儿教育的任务。 ?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国幼儿教育法规所规定的幼儿教育的任务。 ?体、智、德、美是人发展的基本素质。‘ ?体育、智育、德育、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个体在各方面齐头并进地、平均地发展,可以允许幼儿个体在某方面突出一些。

(二)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意义 1. 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兴旺发达。 1)重视幼儿体育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 2)重视幼儿智育能为提高社会的文化科学水平奠定基础。 3)德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不断发展的保证。 4)重视美育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抵制陈腐的习俗。 2. 对个体发展的意义 1)体育能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全面增强体质并为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2)智育可以满足幼儿的认知需要,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与智力基础。 3)德育可以帮助幼儿适应社会生活,促进个性品质的健康发展。 4)美育可陶冶幼儿的心灵,促进其审美能力和智力的发展。 (三)体、智、德、美四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发展中,体、智、德、美四育具有各自独特的作用,具有各自不同的价值,不能相互取代。几个方面统一于幼儿个体的身心结构之中,体、智、德、美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来说,不能偏废任何一方面,任何一方面的偏废都将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 小结: 作业: 1.什么是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 2.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有什么意义?

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论文_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

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论文_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 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 第一篇 一、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评价的功能定位 (一)诊断省域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修正和改进的过程,诊断问题是改进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评价的直接目的。 省域内的高等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大系统中的子系统,省域内的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必须从大的发展形势出发,按照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发展,这既符合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另外,事物的发展总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迂回曲折的现象,教育评价就是要及时发现省域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以便使其尽快转到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来。 省域高等教育评价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的理念,对省域内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进行监测,根据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诊断出现阶段省域内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路径中所存在的问题。 问题的诊断是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的前提。 (二)建立动态预警与调控机制 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了解高等教育发展的实时情况,省域高等教育评价就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改进。 通过改进评价的方式,动态的跟踪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 进而根据动态的评价结果反映省域内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式是否科学、是否存在问题。 根据内外部形势、态势的发展,对于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前发布警报,防患于未然。 特别是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事项要提前建立预警机制,如高校的财务预警、生源预警、专业发展预警、教育质量预警等。 另外,在相关预警机制建立的同时,应该设立一套完备的调控机制,对于已经产生预警的事项进行调控。 通过预警和调控,既节省了不必要的损失,也可以使高等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避免了迂回发展带来的弊端。 二、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评价的价值选择 高等教育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以价值判断为核心,以与高等教育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事物和人为对象,主要目的不在于价值判断本身,而是通过价值判断,科学地利用其判断结果,优化高等教育,使其功能充分发挥。 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评价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省域高等教育的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展能力、发展质量进行系统全面的审视,其核心价值取向是回归高等教育的本质,促进省域内高等教育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一)以人为本: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评价的精神内核 教育的起点是人,教育乃立人之学。 “人是目的”是评价教育的基点。

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建设以 “精神成长”为指引的教师教育课程

01 创新思考:培育大国良师需要建设以“精神成长”为指引的教师教育课程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这一要求,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实施办法》在导语部分明确提出“从源头培养造就更多‘大国良师’”。培育“大国良师”是新时代国家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与要求,并将引发教师教育课程的调整与改革,师范院校不仅要注重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科学性、现代性、实用性,更要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特别是用优雅、美好、求真、崇善的文化滋养师范生美好的心灵。 纵观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变迁,我们自豪地发现科学性从未淡出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视野。严密的结构体系、严谨的逻辑架构、规范的课程安排、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和实践导向的见实习制度与模式,这些都是我们多年来加强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科学性的重要体现。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程表明,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史就是一部不断加强和推进科学性的历史。[1]伴随着师范院校的结构调整与升级,伴随着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系的逐步形成与完善,伴随着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职前与职后课程标准的建立与推广,伴随着师范院校从原先的纯粹师范性到逐渐关注与重视学术性,突出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共同发展,师范生对科学、前沿、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掌握得到了大幅提升,对学科教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了明显进步,以反思实践为核心的教育科学研究意识与能力获得显著增强。 当然,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特别是在追求科学性的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遗忘了师范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师范生形成美好而优雅的心灵。正如柏拉图所说的,“教育非它,乃心灵转向”。虽然现代性所追求的科学、有效、实用是这么多年来中国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特征,但仅有科学性还远远不够,科学的教师教育课程可以培养教学优良、教法娴熟的优秀教师,但可能难以培育具有优雅心灵、懂得以善至善、擅长立德树人的“大国良师”。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许多哲学家就将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育紧密相联。例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主张教育的魅力主要在于它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与优渥的审美品性。然而,我们在追求师范教育的科学性、现代性、实用性的同时,或多或少忽视了教师教育课程“精神性”的这一面,即对人生意义、生命世界、终极价值等充满人文、审美与艺术精神的寻绎。教师教育课程应具备“精神指引”的力量,这种“精神指引”的力量与“科学性”“现代性”“实用性”并不对立,而是互补与共融的。我们在为师范教育的科学性、现代性、实用性喝彩的同时,也应重新审视与褒扬教师教育课程应蕴含的人类历史上丰富的精神性力量,这种精神性力量的课程常常来自可以影响后世人类心灵的优秀的文化传统。 1959年5月,物理学家出身的查里斯·帕希·斯诺(Charles Percy Snow)勋爵在英国剑桥大学做了题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2]在这个著名的讲演中,斯诺讨论了西方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现象,即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分裂。这就是引发学界热议的“斯诺命题”。科学与人文属于两种不同境界的文化,前者关注外在的物质世界,追求外在、客观、绝对、唯一的真理,即所谓“观乎自然,以察时变”;后者关注个体内在的精神世界,希望回归的是人类之所以安身立命的幸福家园,即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同样,教师教育课程不仅要追求科学性,更应注重其内在的精神品性。德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狄尔泰(Dilthey)明确反对孔德(Comte)、涂尔干(Durkheim)等社会学家一味运用自然科学的原理、概念、方法来研究社会历史的实证主义思路,而主张精神科学是一个独立、自主、追求主观真理的

学校文化特色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等重大部署。学校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学校文化建设成为了时代要求。为此,在近年的科研管理工作,我们充分发挥课题研究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先导性作用,引导并推动了区域内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起了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中小学校文化建设相对于学校教育的其它领域来说,其改革和发展都相对滞后和薄弱。组织、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不仅能够拓展研究视野和研究领域,丰富研究内容,而且能够体现和发挥科研的价值和作用,推动学校科研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和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一、学校文化建设需要课题研究推动 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应通过课题研究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例1简阳市阳安中学根据“学生节约意识淡薄、铺张浪费现象严重的现实——学生食堂每餐都要倒掉大量的剩菜剩饭、大白天教室的电灯也照样开着、没有学生随手关掉卫生间哗哗流水的龙头……,以及部分学生攀比穿名牌、生日节日送高档礼物等消费观念和行为”,准备以“中学生节约意识培养”、“中学生节约行为培养”、“中学生节约品质培养”等作为课题名称,开展教育改革研究。在与学校课题组人员的研讨中,从学生节约意识淡薄、节约行为缺失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得出了这么一个认识学校节约文化的传承和建设不够。再通过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分析,引导学校把节约文化建设作为解决学生的节约意识淡薄和铺张浪费行为的手段,并最终确定了研究课题节约型社会背景下普通中学节约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从文化层面确定的这一研究课题,不仅在课题研究的方向、切入点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而且提升了课题的研究价值。 例2安岳县横庙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是一所偏远的乡镇学校,外出务工农民子女占89%,住宿生占到学生总数的90%以上。学生住进学校后,很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寝室内务杂乱,打架、骂架、偷盗、翻墙等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学生精神萎靡,学习效率降低,生活无热情,甚至出现了个别逃学现象。面对问题,学校从文化建设入手,相继开展了《农村初中寝室文化建设研究》、《乡镇寄宿制学校课余文化建设研究》,通过文化建设丰富了农村寄宿制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了情操,规范了学生行为,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学校文化建设需要确立与文化相关的研究课题 在指导学校文化建设类课题时,我们特别注重引导他们分析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是否与文化有关,能否从文化建设角度设计、实施改革措施,即把文化建设作为解决教学改革问题(课题)的重要途径、措施和手段。 例3安岳中学在开展《普通中学学生食堂育人功能的开发研究》,就把学生食堂的饮食文化建设作为开发食堂育人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和举措。通过布置风景、悬挂名言警句、设置

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

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 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实际上是学生主体与学习对象之间的一种建构活动,因此学生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已知和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兴趣和需要种选择学习主题,并帮助学生确定他们建构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让他们通过科学探究来自己解决问题。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促进上述学生活动的进行,而不是单纯的讲授和解释。 强调手、脑结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里,学生要想形成自己的科学认识,不仅要动脑思考,也要积极动手操作实践。因为仅仅通过间接经验,学生难以取得对各种对象的正确认识。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产生体验和感悟。手、脑结合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动物园、博物馆等地方进行现场观察与收集资料,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强调设计、制作、栽培、饲养与实验操作。 进行“真实”问题的学习。以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科技问题为学习主题,让学生在场是解决这些“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技能和科学态度。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是讲概念、定理与原理,只做标准化的习题,与现实的世界完全脱离。 采用“探究法教学”。通过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并提供充分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设计实验、系统观察、收集、分析、解释信息,做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过程,进行学习。小组方式是学生经常被用来开展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 重视交流技能的培养。人类的任何活动都需要交流思想,科学学习也不例外。学生要想在探究活动中学好科学,就必须学会表达思想,学会分享小组其他成员的观点,知道如何向大家报告自己的探究成果。在通讯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表达与交流的技能显得尤为重要。能与他人自由交谈,进行口头汇报,撰写书面报告等。 实施写实性评价。对以探究学习为主的科学教育来说,评价不能只关心结果,只依赖考试,更要关心过程,要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记录的分析,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随时进行反馈与矫正。因此,写实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建立学习档案袋,全过程开展评价。对《科学课程标准》的认识 一个中心:怎样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及内涵校园文化,作为校园独特的“母校情结”文化,以它独特的导向、规范、凝聚、美育等功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未来就业、创业的人生路;同时,影响着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但由于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很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部分高职院校自身定位不准不稳,校园文化建设脱离实际,偏离方向不少高职院校是通过转制或升格或合并而成,虽然国家宏观指导思想、目标定位很清晰,但一些学校自身定位不准不稳,存在三种倾向:一是学科型教育,办成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二是过分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技能培养;三是一些学校一心一意忙着“升格”为本科院校。学校不姓“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随之定位不准,偏离方向,不能真正为“高职”教育服务。 2、学校刚刚组建,校园文化建设急需大力推进 高职院校不同于其他办学历史悠久的普通高等院校,由于底子薄,规模小,投入少,社会和经济效益差,教育资源(资金、物资、生源、师资)相对短缺,面临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处于建校初期的高职院校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招生工作上,容易忽视一些需要扎实“内功”、见效慢的事情,比如师资队伍、校园文化建设等。其中,校园文化建设就存在着文化和科技含量低,品位不高,很多学校仅仅是抓了一些毫无特色的文体活动而已。 3、历史积淀不充分,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撑和健全的制度保障,校园文化建设基础不坚实职教在我国虽然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高职教育还是近十年的时间,历史沉淀不够,底蕴不深,很多方面无法与其他普通院校相比。一、目前在硬件建设方面虽然得到了很大改

教育目的与全面发展教育要点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全面发展教育 [教学目标] 1.表述教育目的含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的功能; 2.理解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及应注意的问题; 3.明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4.掌握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 5.明确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依据,了解实现教育目的策略; 6.全面发展教育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育目的概念及教育目的的功;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与注意的问题;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内容与精神实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讨论法为主 [授课时数] 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功能 (一)教育目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定的总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 (1)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2)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理想的和现实的) (3)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方针政策法令之中的和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之中的) (4)实然教育目的与应然教育目的 (四)教育目的功能——出发点与归宿 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4)激励功能。 二、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依据——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二是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2、人的依据——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文化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

价值取向中的人与社会的关系: (1)要把满足人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2)满足社会需要与满足人的需要相结合,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作动态的、发展的把握,二者互为基点; (3)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要落在人的发展上。 三、教育目的选择价值取向 (一)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文化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 (二)价值取向中的人与社会的关系: (1)要把满足人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2)满足社会需要与满足人的需要相结合,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作动态的、发展的把握,二者互为基点; (3)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要落在人的发展上。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2)适应与超越的问题: 适应,是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性; 超越,是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超出性,是教育基于现实社会当前的发展趋势或可能,在体现现实社会未来发展要求,满足现实社会未来需要方面所具有的努力状态。 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的问题: 教育的功利性,即它自身活动所产生的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及物质利益满足方面的功用性和效益,这方面的意义体现教育在社会中的功利性价值。 教育的人文性,即它自身活动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这方面的意义体现为教育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 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国际化和本土化 2、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 2)人的理性与非理性问题:、 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四、我国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含义:表现为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基本内容: 1)旧式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 3)大机器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1 现阶段教育目的的表述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科研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的特点 (一)学科齐全,适宜进行重大的综合性课题和跨学科研究。 根据统计,现在高等学校的学科门类已经达到1000多个,使得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多层次的学科结构特点,这种特点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又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发展特征所需要的,同时也为重大的综合性课题的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人才集中、设备较全,机构灵活。 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197.45万人,比上年增加10.1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16.83万人,比上年增加9.23万人。生师比为17.28∶1。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13.63万人,比上年减少0.3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02万人,比上年减少0.12万人。 在以上这群庞大的队伍中,很多人在学术上都颇有建树,国家将全国重点学科点和大部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都设置在高等学校,以充分利用好人才,增强国家的科研能力,其设备既用于教学、也可用于科研。对于进行跨学科或综合性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比较容易,研究任务结束后,或回原单位,或作为新专业的基础,比较灵活。 (三)研究主体是教师、学生 高等学校的教师不仅是“输出知识”,在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年轻的大学生的想象力很强,常常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新见解、新问题,促使教师去思考或组织力量进行研究,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生

长点。同时,高校的学生也是高校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之重要力量。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统计,美国有43万多名研究生。其中,约25%的从事理科研究,包括物理、数学、化学、航天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等;15.3%的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包括生物科学和农业学;32%的从事社会—行为科学研究,包括心理学等;27%左右的从事工程研究。为美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高校获奖数分别占全国的1/2、2/3、1/4以上,而且总趋势呈现逐步增长势头。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 (一)在科研系统中的地位 西方发达国家的科研系统一般由三个部门组成:高等院校、国家研究机构、私立研究部门。高等学校具有学科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因而积聚着科学技术的巨大潜力,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它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成果,还直接影响着科研与开发的质量,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各个方面起着保证和平衡的作用,在各国的科学研究事业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历史来看,欧美一些国家许多重要的学术中心、国家实验室都建立在著名的大学内,科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和发明都和一些著名的大学分不开。科技发展史表明,在有重大贡献的著名学者中,大多数是大学的教授。如经典力学创始人牛顿是剑桥大学的教授,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是哈佛大学教授,数

对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校园文化等方面建设发展的认识和建议

浅谈天大的建设发展 从去年9月1日研究生报到到现在已经有近一年的时间了,简单谈一下一年来对天大在教学科研这方面的认识吧。由于在天大时间不长,认识较为浅显,疏漏在所难免,还望指正。 中国大部分211、985高校都是“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硕士生,三流的博士生”。天大也基本符合这条规律。虽然没有在天大读本科,但身边天大本校的研究生基础普遍较好,这应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天大的本科教学质量。还是重点说说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吧。天大的研究生课程设置还是将重点放在了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上,这一点是很好的。没有基础,就不可能做出真正有意义的东西,顶多是一些华而不实的“盗版产品”而已。不过有一点不足,就是有许多课程并不是本专业所必须的,而所需要的课程恰恰又不开设,这导致了学生在做课题的时候还要从头学起。建议学院与导师加强沟通,增设一些对课题有帮助的课程。另外一点感受是天大的座谈和报告有点少,应当多请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来进行座谈和报告,这对研究生接触最前沿的知识和大师的思想是很有帮助的。 天大的校训是“实事求是”,但在科研中要完全做到还是比较困难的,这当然是受中国整体的大环境所限,但相对来说天大算做的不错的了。天大在建设新校区,的确老校区的规模是有点小了,对天大的发展有一定的局限。但一定要注意不要盲目扩大化。规模的扩大不代表知名度的提高。浙大的知名度也不是合校后起来的。我觉得天大

应该坚持自己的特色,应该走精英路线,“工科强校”的根本不能变。应当小而精悍,模板就是美国的卡耐基梅隆大学(CMU)。 天大的校风学风都是非常不错的,学生也比较朴实低调一点与天津的城市形象是比较符合的。有一个细节吧。在山大早上七点食堂里的人很少,但在天大尤其是学三,七点的时候人就非常多了。貌似天大的学生更努力更刻苦。当然仅从这点就判断有失偏颇,但也多少能说明一点东西。 就谈这么多吧,一家之谈,望轻拍。

对本地教育科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本地教育科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天水市麦积区花牛中学张海莲 教育的优劣,能决定国家的兴衰。中国现在能够获得大发展,说明中国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中国仍然距离世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底子差、起步晚,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有待完善。摘要:农村教育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全面落实纲要精神,使广大农村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 目前,基础教育正处于重要的发展空间,随着校安工程的完成,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基础设施建设已经逐渐到位,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加大力度,提高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制度措施。本地区处于偏远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薄弱,教育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生源逐渐减少,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教育压到学校,给学校带来较大压力,教师年龄偏大,年轻教师留不住等问题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以上问题,我就本地教育教学发展谈几点看法。 一、要提高贫困地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识,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并在本地区形成广泛共识,特别是主要领导要认真贯彻纲要精神,带好头,领好路,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要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树立统筹兼顾的思想,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当前的教育发展,制定长足发展的办学方针,团结和带领广大教师及职工认真学习和领会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敬业守信、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的思想意识,使教师及职工团结一心、齐抓共管,共同构建自己的和谐校园。 二、教育要发展壮大,形成规模,必许有充足的生源。受择校热的影响,一部分学生选择去城镇就读,给本地教育带来困难,要采取一定措施,保证生源。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通过行政干预,城镇通过控制班级数额等手段来保证农村学校的学生数。农村学校更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本地区的广大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办好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促进贫困的秦安县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而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学校要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形成让本地区家长满意的教育效果,留住学生。 三、教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教师,必须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针对教师年龄偏大,要创造机会是老教师更新知识,更新教育理念,通过校本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外出学习培训等方式,为更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造就一支基本功过硬的教师队伍,使老教师发挥出年轻人的热情和能量,为本地的教育教学发展增添干劲。针对年轻教师,应优先保证他们的良好的待遇,提供发展的机会,搭建发展的平台,可以通过提高待遇促使他们留下来,进而留得住。与老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徒弟传授给师傅新的教学理念,师傅传授给徒弟丰富的教学经验,使年轻教师促进老教师的工作热情,老教师带动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共同成为本地教育发展的骨干力量。 为了加快本地教育教学发展的步伐,借助于现有的校际间协作体,缩小城镇教师与农村教师的差距,加强教师双向交流,借助交流的机会,进一步完善本地区教师从思想意识到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逐步培养本地的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进而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为进一步优化内涵发展打下基础。进一步借助协作体实现资源共享,使城镇的优质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发挥作用,通过集体备课,带动本地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形成适合本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出自己的教学风格,为提高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四、有效发挥教科研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作用。要确保本地教育教学的发展走在前列,适应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建设新农村的人才,必须树立科研兴教、科研促教的意识,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整体改革。本地的教科研工作相对薄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