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规范)

武汉工程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课程类别:课程内实验。

实验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年级:自动化及设有该课程的本科专业;三年级使用。

开课院、系:电气信息学院自动化系。

实验指导书:参考原化工部高教司统编《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编写。

编写依据:参考原化工部高教司统编《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大纲》编写。

修订时间:2005年9月。

实验课内容:

一、实验项目一: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2学时)

(一)、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二)、基本要求:

1、实验原理和内容:

在电子模拟计算机上搭接好典型环节实验系统或在计算机上接好典型环节实验电路图;输入阶跃信号;记录环节的响应曲线;观测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阶跃响应曲线的影响。

2、实验目的: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电子模拟系统的使用方法,掌握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写出实验报告。

3、分组情况:

如在电子模拟计算机上实验二人一组;如在计算机上一人一组。

二、实验项目二:典型系统瞬态响应和稳定性(1学时)

(一)、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二)、基本要求:

1、实验原理和内容:

在电子模拟计算机上搭接好各典型环节实验系统或在计算机上接好典型环节实验电路图;输入阶跃信号;记录环节的响应曲线;读出二阶系统的阶跃瞬态和稳态性能指标;观测增益对三阶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实验目的:

学习瞬态和稳态性能指标的测试技能;了解系统参数的变化对系统瞬态性能及稳定性的影响;写出实验报告。

3、分组情况:

如在电子模拟计算机上实验二人一组;如在计算机上一人一组。

三、实验项目三:根轨迹的绘制(1学时)

(一)、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二)、基本要求:

1、实验原理和内容:

在计算机上输入开环系统的数学模型,画出系统的根轨迹;分析系统的性能;并与根据理论画出的根轨迹进行比较;写出实验报告。

2、实验目的:

使学生掌握系统根轨迹的绘制方法;并能运用根轨迹分析系统的性能。

3、分组情况:

在计算机上一人一组。

四、实验项目四: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1学时)

(一)、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二)、基本要求:

1、实验原理和内容:

在电子模拟计算机上搭接好实验系统或在计算机接好实验系统电路图;信号发生器输出的可调频率正弦信号接入系统的输入端;通过频率特性仪或计算机上的频率特性曲线读出系统在各频率上输出幅值和相角;写出实验报告。

2、实验目的:

学习测量系统(环节)频率特性曲线的方法和技能;掌握根据频率特性的实验曲线求取传递函数的方法。

3、分组情况:

如在电子模拟计算机上实验二人一组;如在计算机上一人一组。

五、实验项目五:系统校正(1学时)

(一)、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二)、基本要求:

1、实验原理和内容:

在电子模拟计算机上搭接好各实验系统或在计算机接好实验系统电路图;输入阶跃信号;记录系统的响应曲线;观测记录未校正系统的稳定性及瞬态性能;观测记录校正后系统的稳定性及瞬态性能。

2、实验目的:

了解和观测校正装置对系统稳定性及瞬态特性的影响;验证设计的校正装置是否满足系统性能要求;写出实验报告。

3、分组情况:

如在电子模拟计算机上实验二人一组;如在计算机上一人一组。

六、实验项目六:典型非线性环节(1学时)

(一)、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二)、基本要求:

1、实验原理和内容:

在电子模拟计算机上搭接好非线性环节的实验系统或在计算机上接好非线性环节的实验系统电路图;输入阶跃信号;观测记录各非线性环节及其参数变化后的静态特性曲线。

2、实验目的:

学习非线性环节的模拟方法,培养学生实验研究技能。了解和掌握继电型,饱和型,死区,间隙等典型非线性环节的模拟电路的构成,观测各环节的静态特性。写出实验报告。

3、分组情况:

如在电子模拟计算机上实验二人一组;如在计算机上一人一组。

七、实验项目七:非线性系统(1学时)

(一)、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二)、基本要求:

1、实验原理和内容:

在计算机上接好非线性系统实验电路图;画出相轨迹;根据相轨迹分析非线性系统的性能即稳定性、稳态误差和是否存在极限环;写出实验报告。

2、实验目的:

培养学生模拟研究非线性系统的技能;学习用相平面法分析非线性系统。

3、分组情况:

在计算机上一人一组。

八、实验项目八:高阶非线性系统(2学时)

(一)、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

(二)、基本要求:

1、实验原理和内容:

在计算机上接好非线性系统实验电路图;分别画出高阶非线性系统的相轨迹图和负描述函数倒幅图及G(jω)频率特性图;用相平面法和描述函数法分析高阶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稳态误差和极限环。写出实验报告。

2、实验目的:

学习用相平面法分析高阶非线性系统;掌握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

3、分组情况:

在计算机上一人一组。

附: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大纲说明书

一、本实验课的目的、任务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在电子模拟计算和微机即数字机计算机上进行,利用电子系统与控制系统具有相同数学模型的特点,来模拟、仿真控制系统,从而验证,巩固,加深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掌握各种测试仪器和测试方法,使学生养成踏实,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

二、本实验课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每个实验,能根据所学的理论解释、分析实验中的现象和结果。

三、学时分配表

实验序号 实 验 名 称学时数

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2

实验二典型系统瞬态响应和稳定性1

实验三根轨迹的绘制1

实验四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1

实验五系统校正1

实验六典型非线性环节1

实验七非线性系统1

实验八高阶非线性系统2

本课程实验总学时数为10学时。

四、考核方式

根据实验报告及实验时的动手能力评分,计入《自控原理》课程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

五、使用说明

非本专业的课程,根据讲授内容,可选择开出。

编写者签字:刘立鹏

审阅者签字:

分管实验教学领导签字: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大纲-48学时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二、学时分配表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1.本课程总体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上机操作,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微机的基本结构、基本工作原理,初步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及微机接口技术,具有微机应用系统设计开发能力,并为其它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是通过课堂教学与演示,课后习题练习等环节,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的基础知识,包括理解计算机硬件原理,能够设计或调试基本的微机硬件接口及驱动程序等多方面的技能。 2.各章教学要求和知识考核点 第1章微型计算机概述 目的和要求:主要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构造及微型计算机工作过程。 重点: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难点:微型计算机工作过程 第2章微处理器 目的和要求:掌握8086/8088 CPU寄存器结构、作用、CPU引脚功能、存储器分段与物理地址形成、最小/最大模式的概念和系统组建、系统总线形成;理解存储器读/写时序;了解微处理器的发展。 重点:Intel x86CPU微处理器的基本结构,寄存器、堆栈,引脚及其功能;最小/最大模 式下系统总线形成;存储器分段与物理地址形成 难点:Intel x86CPU的内部结构、典型时序分析 第3章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 目的和要求:掌握有关寻址的概念;8086的6种基本的寻址方式及有效地址的计算;掌握8086指令系统 重点:掌握寻址方式;掌握常用指令的功能和用法 难点:区别指令的正确与错误。 第4章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目的和要求:了解汇编语言特点、汇编程序功能、汇编语言结构;掌握汇编语言中的表达式、伪指令、宏定义的含义和用法;掌握DOS功能调用基本I/O,返回DOS方法,了解文件管理;理解顺序程序、分支程序、循环程序、含子程序的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能编写、运行、调试简单的汇编语言程序。 教学重点:汇编的概念及其方法, 掌握汇编程序的基本格式,常用运算符的使用方法,汇编的步骤;顺序程序、分支程序、循环程序、含子程序的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伪指令、宏定义的用法;程序设计算法与流程图。 第5章输入输出接口 目的与要求:掌握输入/输出的基本概念;I/O的编址方法、特点;CPU与外设数据传递的方式及接口技术;理解程序控制传送方式、中断传送方式;掌握8086CPU I/O特点。 重点: I/O的编址方法、译码电路及CPU与外设数据传递的方式;掌握8086CPU I/O特点。难点:程序控制、中断、DMA方式特点及其应用场合 第6章存储器系统 目的与要求:了解存储器的作用、分类、结构及性能指标,了解存储器系统的多层结构;掌握静态RAM、动态RAM及EPROM的特点、基本结构、地址形成方法及典型芯片;了解DRAM 刷新;掌握存储器芯片的扩充的常用方法. 重点:存储器的分类、性能指标;读写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存储器扩展及其与CPU的连接 难点:存储器的位/字扩充方式的方法及连接 第7章中断系统 目的与要求:掌握中断基本概念;深刻理解中断类型码、中断矢量和中断向量表的概念,以及如何对中断服务程序寻址;了解8259A的编程结构,理解8259A工作方式、有关命令和初始化编程及其在PC机中应用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大纲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大纲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大纲一、实训课程概况: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是以学生自己动手,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理论、一定操作技能和制作几种实际产品为特色的实训项目。它是电子产品生产基本技能和工艺知识入门的向导,又是创新实践的开始和创新精神的启蒙。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体系的研究是为了在电子实训教学中使机电、电子专业的学生尽快掌握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的理论,掌握技能、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共同发展。为机电、电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的需要,改革现行的电子实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高起点的培养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人才,以满足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实训课程安排: 本课程分九个实训单元进行。 (一) 电子基本技能实训 (二)电子仪器与线路分析实训 (三)EDA实训 (四)电子综合技能(信号发生器制作)实训 (五)电子综合技能(数字电子钟制作)实训 (六)计算机仿真实训 (七)家用电器维修实训 《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教学大纲 实训名称:电子基本技能实训实训课代码: 实训周数:一周实训学分:1 适用专业:工科类修电子技术课程所有专业,适用于本科 一、实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是电子、电气类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本课程从电子元器件识别、检测,通过万用表、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焊接元器件装配技术,手工设计印制电路板,使学生得到一个基本的实践技能训练机会,为以后的实验、实训课程打下基础。 主要目的和任务:

(一)、掌握电子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技能。 (二)、巩固、扩大已获得的理论知识。 (三)、了解电子设备制作、装调的全过程,掌握查找及排除电子电路故障的常用方法。 (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1、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及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一)、熟练掌握指针式万用表和数字式万用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熟练识别各种电子元器件;了解各种元器件的作用、分类、性能及其参数。(三)、用万用表对各种元器件进行测试和判别。 (四)、会查阅电子元器件相关手册。 (五)、掌握各种仪器仪表的操作步骤;了解各种仪器仪表的使用注意事项 (六)、掌握各种焊接工具的使用及维护。 (七)、熟悉电子产品的安装及手工焊接技术,能独立完成电子元器件的拆、装、焊。(八)、能独立完成简单电子产品的安装与焊接。 (九)、熟悉电路板的设计原则;了解印制电路板的制作过程。 (十)、掌握简单电子产品(LC振荡器)原理图的绘制。 2、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教学方法手段的基本要求: 将该实训分成教学模块,由老师逐块讲解示范,再由学生动手实际操作,老师布置实训任务,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随时指导检查,最终使学生熟练掌握该实训的全部内容,并写出实训总结报告。 3、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教学考核方法的基本要求: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并且准确设计合理的,成绩优秀(10分);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但有错误能及时发现并改正者,成绩良好(8分);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但错误未能改正者,成绩及格(6分); 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者,成绩不及格(4分)。 各次考核成绩最终汇总量化,同出勤、课堂表现成绩一同计入总成绩。 出勤:10分课堂考核:50分(10分/次*5次) 课堂表现:10分实训总结报告:30分

数据库原理教学大纲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代码:B0823005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开课系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 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总学时:64学时 先修课程:《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 后续课程:《数据库系统分析与设计》、《Web 系统开发技术与应用》、《高级数据库技术》、《系统开发案例》、《移动端系统开发技术与应用》、《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能源大数据挖掘与应用》、《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与工具》 一、课程教学目标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它系统、完整地讲述了当前数据库技术从基本原理到应用实践的主要内容。 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数据库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数据库知识设计数据库应用程序,解决数据处理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1. 通过研究关系代数,函数依赖,多值依赖,Armstrong公理,关系模式的分解,关系模式的规范化让学生建立扎实的关系数据库理论基础。 课程目标 2. 结合目前信息系统建设的实际,全面讲授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关系数据库设计过程方法,使学生掌握现代信息系统中数据库开发技术。 课程目标3. 在数据库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讲授恢复技术、并发控制技术,数据库实现基本技术以及数据库安全性和完整性控制,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维护管理系统。 课程目标4:对数据库技术的研究动态,如分布式数据库、数据挖掘等也作简略介绍,使学生简单了解目前数据库发展的前沿技术。 二、课程教学目标对学习成果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对学习成果的支撑关系 学习成果学习成果指标点课程目标 毕业能力G2.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 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信息管理和信息课程目标1

《自动控制原理》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时段: 成绩: 工学院自动化系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 MATLAB仿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桌面和命令窗口,初步了解SIMULINK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 2.通过观察典型环节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动态特性,加深对各典型环节响应曲线的理解。 3.定性了解各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1.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K R K R R R Z Z s G200 , 100 2 ) ( 2 1 1 2 1 2= = - = - = - = 其对应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图形如图1-3所示。 三、实验内容 按下列各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建立相应的SIMULINK仿真模型,观察并记录其单位阶跃响应波形。 ①比例环节1 ) ( 1 = s G和2 ) ( 1 = s G; ②惯性环节 1 1 ) ( 1+ = s s G和 1 5.0 1 ) ( 2+ = s s G ③积分环节 s s G1 ) ( 1 = ④微分环节s s G= ) ( 1 ⑤比例+微分环节(PD)2 ) ( 1 + =s s G和1 ) ( 2 + =s s G ⑥比例+积分环节(PI) s s G1 1 ) ( 1 + =和s s G21 1 ) ( 2 + =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图1-3 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图形

① 仿真模型及波形图1)(1=s G 和2)(1=s G ② 仿真模型及波形图11)(1+= s s G 和1 5.01)(2+=s s G 11)(1+= s s G 1 5.01 )(2+=s s G ③ 积分环节s s G 1)(1= ④ 微分环节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类别:职业基础课 学时: 88 学分: 4.5 适用专业:机械类所有专业 先修课程:工程数学(含线代) 一、课程教学目标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职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课打好基础,也为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课程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电路 (1)了解电路的作用和组成,电路的三种状态。 (2)了解电路主要物理量的定义。 (3)掌握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 2、电路的基本元件 (1)了解电阻、电感和电容元件的特性。 (2)掌握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外特性。 3、电路的基本定律 (1)了解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的主要内容。 (2)掌握用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分析电路的方法。 4、电路的分析方法 (1)掌握用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分析电路。 (2)学会运用电压源、电流源的互换方法。 5、正弦交流电路基础 (1)掌握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2)了解正弦量的三要素。 (3)掌握分析单一参数元件的交流电路。 6、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 (1)了解谐振的基本概念以及RLC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谐振条件和特点。 (2)掌握RLC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及功率的计算。 (3)掌握阻抗串、并联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7、三相正弦交流电路 (1)了解了解三相交流电的产生。 (2)掌握三相交流电的表示方法。 (3)掌握负载两种连接形式的相、线电压,相、线电流的关系。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模拟电子技术实验/Experiments of analog electron technology 一、课程编码:1021004006 二、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 1、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主要实践环节,是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实验技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教学和学习过程。 2、通过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电子技术研究和发展的重要位置,以及它在物理学科应用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实验引导、启发学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摆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三、课程总学时: 30 学时(严格按教学计划时数)[理论: 0 学时;实验: 30 学时] 四、课程总学分: 1 学分(严格按教学计划学分) 五、适用专业和年级:物理教育学;2006级。 六、实验项目汇总表: 八、大纲内容:

实验一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习电子电路实验中常用的电子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性能及正确使用方法。 2、初步掌握用双踪示波器观察正弦信号波形和读取波形参数的方法。 [实验内容] 1、示波器的检查与校准; 2、用示波器观察和测量交流电压及周期; 3、用示波器测量直流电压; 4、用示波器测量相位; 5、毫伏表与数字万用表交流电压测量的比较。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SS-7802示波器一台; 2、EM1642信号发生器一台; 3、DF1701直流电源一台; 4、DF2170毫伏表一台; 5、UT56数字万用表一只。 实验二、晶体管元件的认识和测量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用万用表鉴别晶体管的性能; 2、了解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简单原理及使用方法,用晶体管特性图示仪测量特性曲线和参数; 3、绘制小功率晶体管的特性曲线,并运用特性曲线求参数。 [实验内容] 1、用数字万用表鉴别晶体三极管的性能; 2、XJ4810晶体管特性图示仪测量晶体管的特性曲线和参数。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XJ4810晶体管特性图示仪; 2、UT56数字万用表; 3、晶体三极管(3A X31、901 4、9015)、稳压管。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Database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 3.5 总学时:64 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16 开课对象: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科) 开课分院、系:电子信息分院,计算机系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数据库是当前计算机领域中应用最广泛、发展最迅速的技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数据库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本课程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SQL语言,关系数据库及关系数据库理论、数据库设计方法,数据库保护以及SQL Server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和数据库的应用技术,为后续课程学习以及今后从事数据库系统的开发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先修课程及预备知识 先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语言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1.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4学时) [1]基本概念 [2]数据库技术及发展 [3]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基本要求: ①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情况,理解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②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2.数据模型与概念模型(4学时) [1]信息的三种世界 [2]概念模型 [3]数据模型 基本要求: ①了解信息的三种世界,深刻理解概念模型和数据模型。 ②掌握概念模型和数据模型的表示方法。 3.关系数据库(4学时) [1]关系模型及其定义 [2]关系代数 基本要求: ①了解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关系模型的完整性约束。 ②掌握关系代数的运算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1-6

实验一MATLAB 仿真基础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 实验环境,掌握MATLAB 命令窗口的基本操作。 (2)掌握MATLAB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命令及模型相互转换的方法。 (3)掌握使用MATLAB 命令化简模型基本连接的方法。 (4)学会使用Simulink 模型结构图化简复杂控制系统模型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计算机;2. MATLAB 软件 三、实验原理 函数tf ( ) 来建立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用函数printsys ( ) 来输出控制系统的函数,用函数命令zpk ( ) 来建立系统的零极点增益模型,其函数调用格式为:sys = zpk ( z, p, k )零极点模型转换为多项式模型[num , den] = zp2tf ( z, p, k ) 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z , p , k] = tf2zp ( num, den ) 两个环节反馈连接后,其等效传递函数可用feedback ( ) 函数求得。 则feedback ()函数调用格式为: sys = feedback (sys1, sys2, sign ) 其中sign 是反馈极性,sign 缺省时,默认为负反馈,sign =-1;正反馈时,sign =1;单位反馈时,sys2=1,且不能省略。 四、实验内容: 1.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传递函数模型 2.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零极点增益模型 3.将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1 2s 2s s 3s (s)23++++=G )12()1()76()2(5)(332 2++++++= s s s s s s s s G 12s 2s s 3s (s)23++++= G )12()1()76()2(5)(3322++++++=s s s s s s s s G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Principle of Communication & interfacin g technology) 课程编码: 07300214 课程类别:限定选修课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课程学时: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实验18学时 课程学分:4学分 先修课程:数字逻辑电路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类及电气工程类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特点、系统组成及接口技术,结合典型机型和通用可编程接口芯片,说明工作原理及其基本应用。课程内容兼顾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具有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面广的特点。为学生今后分析和设计微机应用系统打好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上机操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选用教材:姚燕南《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1.潘名莲.微计算机原理.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2. 潘峰.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3.艾德才.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二、课程教育目标: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及电气工程类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特点、系统组成及接口技术,结合典型机型和通用可编程接口芯片,说明工作原理及其基本应用。课程内容兼顾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具有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面广的特点。为学生今后分析和设计微机应用系统打好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上机操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课程设置目的: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 (韶关学院自动化专业用) 自动化系 2014年1月10日 实验室:信工405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必读本实验指导书是根据本科教学大纲安排的,共计14学时。第一个实验为基础性实验,第二和第七个实验为设计性实验,其余为综合性实验。本实验采取一人一组,实验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安排。 1.学生在每次实验前应认真预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写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编写预习报告,了解实验内容、仪器性能、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同时画好必要的记录表格,以备实验时作原始记录。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未预习者不得进行实验。 2.学生上实验课不得迟到,对迟到者,教师可酌情停止其实验。 3.非本次实验用的仪器设备,未经老师许可不得任意动用。 4.实验时应听从教师指导。实验线路应简洁合理,线路接好后应反复检查,确认无误时才接通电源。 5.数据记录 记录实验的原始数据,实验期间当场提交。拒绝抄袭。 6.实验结束时,不要立即拆线,应先对实验记录进行仔细查阅,看看有无遗漏和错误,再提请指导教师查阅同意,然后才能拆线。 7.实验结束后,须将导线、仪器设备等整理好,恢复原位,并将原始数据填入正式表格中,经指导教师签名后,才能离开实验室。

目录实验1 TTL基本逻辑门功能测试 实验2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实验3 译码器及其应用 实验4 数码管显示电路及应用 实验5 数据选择器及其应用 实验6 同步时序逻辑电路分析 实验7 计数器及其应用

实验1 TTL基本逻辑门功能测试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数字电路试验箱各部分电路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2、熟悉TTL集成逻辑门电路实验芯片的外形和引脚排列 3、掌握实验芯片门电路的逻辑功能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 数字逻辑电路实验箱,集成芯片74LS00(四2输入与非门)、74LS04(六反相器)、74LS08(四2输入与门)、74LS10(三3输入与非门)、74LS20(二4输入与非门)和导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 1、数字电路基本逻辑单元的工作原理 数字电路工作过程是数字信号,而数字信号是一种在时间和数量上不连续的信号。 (1)反映事物逻辑关系的变量称为逻辑变量,通常用“0”和“1”两个基本符号表示两个对立的离散状态,反映电路上的高电平和低电平,称为二值信息。(2)数字电路中的二极管有导通和截止两种对立工作状态。三极管有饱和、截止两种对立的工作状态。它们都工作在开、关状态,分别用“1”和“0”来表示导通和断开的情况。 (3)在数字电路中,以逻辑代数作为数学工具,采用逻辑分析和设计的方法来研究电路输入状态和输出状态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不必关心具体的大小。 2、TTL集成与非门电路的逻辑功能的测试 TTL集成与非门是数字电路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逻辑门。实验采用二4输入与非门74LS20芯片,其内部有2个互相独立的与非门,每个与非门有4个输入端和1个输出端。74LS20芯片引脚排列和逻辑符号如图2-1所示。

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 Database Principles 学时/学分:58学时/3.5学分(其中课内教学48学时,实验上机10学时) 先修课程:C语言、数据结构 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开课院(系、部、室):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构成信息系统的重要基础。《数据库原理》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悉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要求学生熟悉关系数据库的数据模型、掌握关系代数的基本理论,关系数据库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数据库管理的技术,并能初步从事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工作,了解数据库应用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一)绪论6学时 1.引言 (1)了解数据库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 (2)理解数据(Data)、数据库(Database)、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库系统(DBS)、数据库系统管理员(DBA)的概念。 2.数据模型 (1)知道数据的三个范畴; (2)了解数据模型的三个要素; (3)掌握概念模型的实体-联系E-R表示方法; (4)了解层次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操纵与完整性约束、存储结构; (5)了解网状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操纵与完整性约束、存储结构; (6)理解关系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操纵与完整性约束、存储结构; (7)理解各类数据模型的优缺点。 3.数据库系统结构 (1)理解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2)理解数据库的两级映象功能与数据独立性; (3)了解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单用户数据库系统、主从式结构的数据库系统、分布式结构的数据库系统、客户/服务器结构的数据库系统。 4.数据库管理系统 (1)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与组成; (2)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工作过程; (3)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 难点: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两级映象功能与数据独立性。 重点:概念模型的实体-联系(E-R)表示方法,关系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两级映象功能与数据独立性。 (二)关系运算 7学时 1.关系数据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1-6

实验一 MATLAB 仿真基础 、实验目的: (1) 熟悉MATLAB 实验环境,掌握MATLAB 命令窗口的基本操作。 (2) 掌握MATLAB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命令及模型相互转换的方法。 (3) 掌握使用MATLAB 命令化简模型基本连接的方法。 (4) 学会使用Simulink 模型结构图化简复杂控制系统模型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 ?计算机;2. MATLAB 软件 三、实验原理 函数tf ()来建立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用函数printsys ()来输出控制系 统的函数,用函数命令zpk ()来建立系统的零极点增益模型,其函数调用格式 为:sys = zpk ( z, p, k 零极点模型转换为多项式模型[num , den] = zp2tf ( z, p, k ) 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z , p , k] = tf2zp ( num, den ) 两个环节反馈连接后,其等效传递函数可用 feedback ()函数求得。 则 feedback ()函数调用格式为: sys = feedback (sysl, sys2, sigh 其中sign 是反馈极性,sign 缺省时,默认为负反馈,sign = -1;正反馈时, sig n = 1;单位反馈时,sys2= 1,且不能省略。 四、实验内容: 1. 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传递函数模型 2 2 5(s 2) (s 6s 7) 3 3 s(s 1) (s 2s 1) 2. 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零极点增益模型 s 3 飞 2~ s 2s 2s 1 3 ?将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5(s 2)2(s 2 6s 7) G(s) s 3 s 3 2s 2 2s 1 G(s) G(s)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1148050 课程名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学分:3.5 学时:72 讲课学时:54 实践/实验学时:18 适用专业:软件工程(嵌入式应用开发方向) 先修课程: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 一、课程目标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软件工程(嵌入式应用开发方向)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程。该课程内容兼顾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具有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面广的特点。 要求学生:掌握8086的系统结构;理解8086指令系统;熟练编写汇编语言程序;理解I/O系统;掌握微机的中断技术及中断控制器8259A芯片;了解微机的DMA及DMA 控制器8237A;学会使用可编程接口芯片8253、8255A、8250/8251等;了解Pentium 系列微机的原理及常用总线标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特点、工作原理、基本组成与系统结构,使学生具有微机应用系统软件、硬件开发的初步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微型计算机概述 教学要求: 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理解微型计算机的组成;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基本结构;理解并掌握微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Z微型计算机的组成; Z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结构; ZN微机的工作原理。 2. 8086系统结构 教学要求: 掌握8086微处理器的结构;掌握8086的存储器分段;掌握8086MPU的总线周期;

掌握8086的系统总线形成。 教学内容: Z 8086微处理器的结构及8086的存储器分段技术; Z 8086引脚和功能; 8086的总线周期; ZN 8086的时序及8086系统总线形成。 3. 8086指令系统 教学要求: 了解8086指令基本格式;掌握8086寻址方式;理解并掌握8086不同类型的指令。 教学内容: 8086指令基本格式; 寻址方式; Z传送类指令; ZN 运算类指令; ZN控制转移类指令。 实验内容: 实验一 Debug的使用 Debug的R命令查看微型的寄存器; Debug的D命令查看微机的内存的内容; Debug的E命令修改内存的内容; Debug的U命令查看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的对应关系; Debug的A命令、G命令、T命令使用汇编指令,运行汇编程序段。 4.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教学要求: 掌握汇编语言的基本语法;熟练掌握顺序、分支、循环程序设计;掌握分支程序设计。 教学内容: 汇编语言基本语法。 Z顺序程序设计; Z分支程序设计; Z循环程序设计;

《数据库系统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数据库系统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数据库系统原理 Principle of database system 实验总学时数:8学时 适应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其它院(系)辅修第二专业 承担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实验中心 一、实验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1.通过实验实践,做到理论能与实际紧密联系,加深对数据库原理的理解,巩固学习的数据库理论知识;通过数据库实验的综合锻炼,掌握数据库使用的一般方法,并使学生初步掌握数据库系统维护和管理技能。 2.实验环境:数据库服务器1~2台;PC机每个学生一台。 实验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1)封面:实验题目、班级、学号、姓名、完成日期; (2)简要的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3)详细的算法描述; (4)程序清单与运行结果; (5)收获与体会。 实验成绩占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结业成绩的10%。 二、实验项目及学时分配 三、每项实验的内容和要求 以下各项实验以学生班级为单位,每班人数不能超过40人。

要求实验前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按实验指导书指定的步骤进行,并做实验总结。 实验1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实验 实验目的和要求:了解DBMS(如Ms SQL Server、Oracle等)的功能及组成,熟练掌握利用DBMS工具创建数据库、表、索引和修改表结构及向数据库输入数据、修给数据和删除数据的操作方法和步骤,掌握定义数据约束条件的操作,掌握数据库备份和恢复的方法。 实验内容和步骤: (1)熟悉DBMS的界面和操作。 (2)创建数据库和查看数据库属性。 (3)创建表、确定表的主码和约束条件。 (4)查看和修改表的结构。 (5)向数据库输入数据,观察违反列级约束时出现的情况。 (6)修改数据。 (7)删除数据,观察违反表级约束时出现的情况。 (8)备份数据库到其它磁盘(如U盘),从其它磁盘恢复数据库。 实验2 数据库的创建与修改 实验目的和要求:了解SQL语句的数据定义与数据更新功能,掌握SQL中的数据定义语句的用法,熟练掌握SQL中的插入、修改和删除语句的操作。 实验内容和步骤: (1)在DBMS的交互式环境里,用SQL语句建库、建表并插入记录。 (2)修改表结构,包括修改属性列的数据类型,增加新的属性列,删除已有的属性列。 (3)使用单个元组和多元组插入。 (4)使用子查询的修改和删除。 实验3 数据库的查询 实验目的和要求:了解SQL语句的查询功能,理解视图的概念。熟练掌握使用SQL语句进行数据库的简单查询、连接查询、嵌套查询及组合查询的操作;掌握视图创建语句和视图的使用方法,加深对视图作用的理解。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教案

微机原理及应用I课程教案 (Microcomputer Principles & ApplicationsI)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4134427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 学分:3.5学分 总学时:56学时,其中理论学时:56学时, 实验学时:0 先修课程: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Ⅰ 后继课程:计算机系统结构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一门面向应用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的课程。本课程以Intel 8086/8088为起点,逐步介绍80286、80386、80486以及Pentium CPU,使学生能够层层深入,逐步掌握各种微处理器的体系结构、组成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接口技术部分,主要围绕个人计算机中常用的接口进行讲述,除了传统的并行接口、串行接口外,还讲述常用一些接口电路的应用和设计方法。该课程是学生学习和掌握微型计算机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接口技术的重要课程。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多媒体课件结合黑板板书。

选用教材: 李云、曹永忠、于海东等,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必读书目: [1] 葛桂萍等,微机原理学习与实践指导(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 戴梅萼,史嘉权,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第4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选读书目: [1] 李继灿,新编16、32位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4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余春暄等,80X86/Pentium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 钱晓捷等,80X86/Pentium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基于IA-32处理器和32位汇编语言(第4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二、课程总目标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系统地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常用接口技术,建立微机系统整体概念,使学生具备微机应用系统软、硬件开发的初步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程总学时:56学时,其中讲授学时:56学时;实验(上机)学时:0学时

(完整版)教学大纲-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Fundadamentals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Lab Ⅰ 课程代码:E0200710 学时数:20 学分数:1 课程类型:实验课程 适用学科专业:电子类专业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 执笔者:崔红玲编写日期:2013-11-15 审核人: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电子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实验课程,以“电路分析基础”作为背景知识,在服务于理论课程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建立工程上的感性认识,认识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学会使用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学会简单的电子测量方法,能够设计搭建简单的单元电路。 一、Introduction This course is an important experiment course in electronic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ies of Circuit Analysis”, this course not only serves for the theory courses, but also aims at helping students have a perceptual cognition o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projects. Students in this course will be able to know about basic electronic components, use electronic measurement devices, handle simple electronic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design and build the basic circuit unit. 二、课程目标 引导学生建立工程上的感性认识,增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通过设计单元电路引导 学生学会应用理论知识,通过预设的问题和实验中遇到的小故障,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培养学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Goals The course will guide the students to have a perceptual cognition o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on ability. Student will be able to apply the electronic theory and thus improve the students’ hands practically by designing the circuit unit. Also, They will have the ability to think independently by solving the problems and faults in the experiments. These teaching activities will enhance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验大纲09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英文名称:Application and Principles of Database 课程编码: 11111016B/1112116B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课程总学时: 10学时 课程总学分: 4 开设实验项目数:6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方向 开课系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二、实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计算机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理论,学会数据库设计方法、DBMS的使用,数据库系统的管理和维护,熟悉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三、主要仪器设备与实验基本要求 硬件要求:微型计算机一台(Pentium或以上) 软件要求:Windows操作系统,SQL SERVER 2000 实验要求: 1.上机前要作好充分准备,根据实验题目编写好源程序。 2.对上机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分析,确定调试步骤和测试方法,对运行结果进行分析等。 3.上机实验完成后,认真写出实验报告,对上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4.上机过程中要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爱护实验设备,服从指导老师安排。 5.本课程的实验过程中,不得进行游戏、上网等操作。

四、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 注: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如课内学时不够,学生可利用开放实验室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本次实验内容。 五、实验内容及要求 实验项目一 实验项目名称:SQLServer安装与配置 实验项目的目的和任务:通过SQLServer2000的安装,熟悉软件的安装过程,了解安装所需硬件与软件的要求,对SQLServer的常用工具有一定的了解。 实验内容: 1.安装SQLServer2000,熟悉每一步的选项和具体内容 2.启动SQLServer2000服务器 3.了解安装后系统自带数据库的主要用途 4.对SQLServer工具进行探索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三闭环电压控制系统研究 学号姓名 时间 2014年10月21日 评定成绩审阅教师

实验三闭环电压控制系统研究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例展示,认识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功能及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 (2)会正确实现闭环负反馈。 (3)通过开、闭环实验数据说明闭环控制效果。 二、预习与回答: (1)在实际控制系统调试时,如何正确实现负反馈闭环? 答:负反馈闭环,不是单纯的加减问题,它是通过增量法实现的,具体如下: 1.系统开环; 2.输入一个增或减的变化量; 3.相应的,反馈变化量会有增减; 4.若增大,也增大,则需用减法器; 5.若增大,减小,则需用加法器,即。 (2)你认为表格中加1KΩ载后,开环的电压值与闭环的电压值,哪个更接近2V? 答:闭环更接近。因为在开环系统下出现扰动时,系统前部分不会产生变化。故而系统不具有调节能力,对扰动的反应很大,也就会与2V相去甚远。 但在闭环系统下出现扰动时,由于有反馈的存在,扰动产生的影响会被反馈到输入端,系统就从输入部分产生了调整,经过调整后的电压值会与2V相差更小些。 因此,闭环的电压值更接近2V。 (3)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在控制系统设计中主要设计哪一部份? 答:应当是系统的整体框架及误差调节部分。对于一个系统,功能部分是“被控对象”部分,这部分可由对应专业设计,反馈部分大多是传感器,因此可由传感器的专业设计,而自控原理关注的是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因此,控制系统设计中心就要集中在整个系统的协调和误差调节环节。 二、实验原理: (1)利用各种实际物理装置(如电子装置、机械装置、化工装置等)在数学上的“相似性”,将各种实际物理装置从感兴趣的角度经过简化、并抽象成相同的数学形式。我们在设计控制系统时,不必研究每一种实际装置,而用几种“等价”的数学形式来表达、研究和设计。又由于人本身的自然属性,人对数学而言,不能直接感受它的自然物理属性,这给我们分析和设计带来了困难。所以,我们又用替代、模拟、仿真的形式把数学形式再变成“模拟实物”来研究。这样,就可以“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实际上,在后面的课程里,不同专业的学生将面对不同的实际物理对象,而“模拟实物”的实验方式可以做到举一反三,我们就是用下列“模拟实物”——电路系统,替代各种实际物理对象。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适用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学时数:48学分数: 3 一、课程类别: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及时序,微型计算机与外部设备数据传送的基本方法;掌握常用接口芯片的硬件结构、编程要点及使用方法;能够读懂简单的接口电路原理图及相关的控制程序;能够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常用的接口电路,编写相应的程序段; 掌握实验、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及未来从事微机硬件及软件开发打下基础。 三、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学习内容为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硬件组成、汇编语言指令系统、常用可编程接口电路、微机基本工作原理与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理解微机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开发方法,能根据实际要求完成微机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为后续课程奠定专业技术基础。 四、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 微机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微机应用前景; 8086最小模式的设计方法; 现代微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功能、特点; 存储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中断控制的特点、中断处理方法; 微机中断系统的作用; 8259的操作命令字和控制命令字的意义和使用方法; 8255与8086的应用扩展设计方法; 8255的方式控制字及状态字意义和使用方法、初始化设计方法; 8253的6种应用扩展硬、软件设计方法;

8253的引脚功能和内部组成结构; 0832引脚功能和内部结构及0832与8086CPU的扩展设计方法; 0809引脚功能和内部结构及0809与8086CPU的扩展设计方法; 8086微机系统的小键盘设计方法; 8086微机系统的七段码显示器的设计方法。 2、理解: 中断请求与中断相应的基本工作过程; 8259引脚功能和内部结构及各部分的工作原理与特点; 8259中断触发方式和中断响应过程;多级中断响应过程; 8255的三种工作方式; A/D及D/A变换器接口基本特点与转换原理; 3、掌握: 8086指令的寻址方式; 8086的指令功能和使用方法; 8086汇编语言程序格式形式和各种表达方式; 汇编语言程序基本设计方法和基本要求; 8086中断系统结构、8086内部与外部中断的特点、中断类型与中断 向量、8086中断处理过程; 8255的引脚功能和内部组成结构; 8253的6种工作方式与输入/输出的时序、初始化编程; 8251的控制字与状态字、初始化编程。 五、教学学时数分配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