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文二则《菊》《莲》教案(附板书)

古文二则《菊》《莲》教案(附板书)

古文二则《菊》《莲》教案(附板书)
古文二则《菊》《莲》教案(附板书)

古文二则《菊》《莲》教案(附板书)

[教学目标]1、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朗读古文。通过阅读知道菊花的香味、形状、颜色和性格;知道莲的花、叶以及茎、实的名称及其作用。2、学习理解古文的方法,能借助注释或工具书尝试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能背诵古文。3、初步感受古文用词精练,描述准确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喜爱之情和学习古代文化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菊”和“莲”的。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把古文译成白话文。[教学准备]1、“咏菊”的美文集锦。2、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时间] 1.5-2课时[教学过程]一、听诗入境,引入课题。1、多媒体出示菊花图景,音乐背景轻奏:师诵: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2、师简介:这首诗是唐朝诗人黄巢写的诗名就叫《菊花》。菊历来就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我们的语文书上就有一篇文质兼美而又简洁的古文,多媒体出示课题并齐读——《菊》。说明孩子们以前接触过的古诗词也是文言文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用读来琅琅上口的古诗引导他们进入古文这一崭新的学习区域可降低其陌生感,消除其畏难的情绪,同时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教师的语言本身就应具备艺术性,借助千古传诵的古诗入境,无疑能让学生迅速地浸淫在语言创设的氛围中。二、学习《菊》。(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古文是怎样赞美菊花的呢?听——(放录音)要求:听清停顿、听清轻重缓急。说明: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没有任何读的经验、技巧可言,因此安排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让学生对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抑扬顿挫有初步的认识。2、借助有关工具,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3、个别抽读,每人读一句,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古文写了有关菊的哪些内容?试用每一句中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句意,用“△”表示。(师板书:香瓣色性)说明:每个人都会对语言有一定的感知理解能力,从学生认知规律角度看,首先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模糊的,轮廓性的感知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通过找关键字进行概括的能力。(二)品读剖析,深入理解。1、媒体出示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先解释重点词的意思。(1)借助注释。(2)利用字典。再连词成句,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根据上面的学习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介绍菊的一个方面进行自主学习。说明:中国汉字古今意有一些变化,所以孩子们在理解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而对文本学习的过程本身就应是一个亲历探究的过程,这时教师不应只注重对文字本身意思的机械理解,而是应当先给予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2、全班交流,读一读、议一议:(1)菊“香”:重点抓住“盛”与“溢”两字,再连词成句。说明:对于“盛”的理解可采用单音字组成双音节的词的方法。师小结:“菊花茂盛地开放,清新的花香到处弥漫。”用文中一个词就能概括其特点那就是——生回答,教师板书:清香四溢说话练习,(看媒体):站在高高的龙亭大殿上,隐隐约约的都是菊影,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帮助学生积累描写花香的词语,例如:百里飘香、沁人心脾、香气袭人……)说明:帮助学生积累表示花香的词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古文用词的简洁。(2)菊“瓣”:重点抓住“其”与“如”两字,观察媒体中的图片,解释整句话。说明:“如”字的解释可通过联系上下文推测理解。思考: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菊“瓣”的特点,你选择什么词?(师板书:形态各异)(3)菊“色”:重点抓住“或”的词义及在句中的作用;赭(看书中插图,中间的那朵菊花。)教师引读:其色或——、或——、或——、或——,种类繁多,真是_____________。(要求学生概括,师板书:色彩丰富)仿句说话:(媒体出示各种形态、颜色的菊花图)师述:你看,这些菊花可以说是——(学

生仔细观察、讨论描述。)其瓣如________、如________、如________。其色或________、或________、或________、令人________________。说明:教师选择一些有特点的菊花图片,让学生图文对照,仿造古人的句式练习说话,在实践中感受古人遣词造句的精练、准确。(4)菊“性”:重点抓住“性”、“既”、“降”、“零”、“惟”这几个字。(理解“既”可用多媒体出示四种选条,供学生选择意思。)说明:关键词的理解可利用注解,通过突破重点字词的意思来理解整句;也可使用工具书,理解那些注解中没有的疑难字词的意思。师述:我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叫陶渊明,他在自家的屋前屋后种植着菊花,更是以菊的品格自喻,希望自己有菊花那样的美德,你能结合这句话说说为什么古人偏爱菊花吗?(师板书:品格高尚不畏严寒)师小结:菊花生性淡泊,不与众花争春,正是象征了古代文人墨客不慕荣华,高清亮节的气节。它“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坠北风中。”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浩然正气的写照。(三)诵读全文,拓展迁移。师述:“金秋花朝人影乱,香飘十里动菊城”看(媒体出示画面)金秋十月的开封,十里长街,十里菊花,请你用刚才学的古文,看着画面感情诵读。(教师可配上背景音乐。);你也可以根据课本的意思连贯地描述一下图中的景致。(全班交流前先让学生准备几分钟。)说明:这一环节由学生自主选择,喜欢朗诵的,就可配乐背一背。同时教师也可在部分学生的描述中检查学生对古文的理解情况。师小结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诵古文,议疑难,悟品格”的方法学习了《菊》,下面我们就用这个学习方法来自学《莲》。二、学习《莲》。(一)明确学习步骤。(1)读通古文:全文共有几句?写了莲的哪些方面?(2)理解内容:媒体再次回顾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先解释重点词的意思。(1)借助注释。(2)利用字典。再连词成句,理解句子的意思。(3)找出疑问:不懂的地方打上“?”。(二)学生按步骤及方法自学。(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学习讨论。教师巡视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及时加以指导。)全班交流。(抓住重点词:“亦”、“日”、“于”、“者”、“皆”、“暮春”、“其实”。)连句成篇,说说全文的意思。说明:语文课堂中应提供给学生语文实践的平台,用课堂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具体的学习中去,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三)总结交流。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许多作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使人们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也能从中获得对世界,对人生的感悟。而我们今天所学的《古文二则》只是沧海一粟,老师相信大家在课后一定能通过更多的古文欣赏,来感受语言文字的美,风格情调的美,思想内涵的美,同时变得更善于发现美,描绘美。板书设计:菊莲香:清香四溢名称:花、叶、茎、实瓣:形状各异色:色彩丰富用途:皆可食性:品格高尚(不畏严寒)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原文注释译文

古文二则·四知 原文: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迁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夸,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作者简介: 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范晔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其《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词语解释: 1、杨震:东汉人,东汉时高官,博学而廉洁。 2、东莱:古地名,今山东境内。 3、昌邑:汉代县名,在今山东省巨野县南。 4、茂才:即秀才,因避东汉光武帝刘秀讳,而改称茂才。 5、举:举荐。 6、怀:揣着,怀揣。 7、遗(wèi):给予,赠送。 8、故人:老朋友 (杨震自称) 。 9、知:了解。知道。 10、何:为什么。 11、故旧长者:老朋友及德高望重的人。 12、为:担任。 13、之:到……去。 14、治:购置,经营。 15、迁:迁移。 16、公廉:公正廉洁。公:公正,无私。 17、或:有的,有的人。 18、道:路。 19、故:与“新”相对。 20、谒:请托。 21、厚:重,深。 22、亦:也是。 23、子:你。 24、遗:赠送。 译文: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是个人才,举他为茂才,升东莱太守。当他去郡经过昌邑时,从前他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正做昌邑县长,去看杨震,晚上送金十斤给他。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你为什么不了解我这个老朋友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我给你送金子)。”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后来杨震调到涿郡担任太守。公正廉明,不接受私人请托,子孙蔬食徒步,生活俭朴,他的一些老朋友或长辈,想要他为子孙置产业,杨震不肯,他说:“让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吏的子孙,拿这个赠给他们,不是很好吗?” 道理: 说明做人要诚实,要自律。不能因为别人没有看见就做对不起良心的事情,要自觉,也不能贪财。 古文二则·私心 原文 伦①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②。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③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④,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⑤之前朝贡禹⑥。然⑦少蕴藉⑧,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⑨,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⑩者,岂可谓无私乎?” 注释 1.伦:即第五伦,东汉大臣,字伯鱼。 2.依违:迟疑,模棱两可。 3.便宜: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4.悫:恭谨,诚实。 5.方:比作。 6.贡禹:西汉大臣。以明经洁行著名。 7.然:可是、但是。 8.蕴籍:宽和,宽容。 9.辄:就。 10.选举:古代只选拔举用贤能。 11.是:这,这样。 译文 伦奉公守法竭尽忠诚,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诸子(有才华的人)有人常劝止他,他就呵斥他们并赶走他们,官吏陈述的书面意见有利于国家的,他都封好上报,他就像这样毫无私心。他生性诚实,缺少文采,做官时以清廉著称,当时人们把他比作西汉时贡禹(那样明经洁行的人)。但是他缺少宽容,又不整饬自己的威严,也因此被有些人看轻。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他回答说:“老朋友中有送给我千里马的,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每到朝廷选拔官吏时,我心里总不能忘了他,可始终也没有任用他。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里十次去探望,回来却安安稳稳地睡下;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没有私心吗?” 写作特点 1. 用反面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用第五伦自己承认有“私心”,来衬托他的真无私。 2. 语言朴实、发人深省。“岂可谓无私”发人深省,让读者扪心自省。

28古文二则教案

28.古文二则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疑难解析】 戴震难师 “学问学问,既学又问;只学不问,并非学问。”如果求学只一味相信书本,相信老师,缺乏怀疑精神,那么永远不会获得真正的知识。一个成功的学者决不墨守前人的旧说,而是有所怀疑,有所创造。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是该学一学戴震的怀疑精神呢 【重点品析】 1.蔡勉旃为人“重诺责,敦风义”,课文是怎样表现他这一品质的 蔡勉旃为人“重诺责,敦风义”,课文是用他坚持把亡友寄放在他这里的一千两白银还给亡友之子的事例表现出来的。寄放而不索凭证,说明了亡友生前对蔡勉旃的信任,坚持把一千两白银还给亡友之子,说明了蔡勉旃的“重诺责、敦风义。”亡友之子“愕然不受”,认为“寄千金而无券”是不可想像的,更突出了蔡勉旃品质高尚。 2.《戴震难师》表现了少年戴震的什么精神 《戴震难师》一文表现了少年戴震善于质疑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3.《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文中,“券在心,不在纸”是什么意思你赞成不赞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这种做法说说理由。 甲生:“券在心,不在纸”是说信守诺言重在内心和行动,而不在口头上或纸上。诚心守诺言就会表现在行为上,不诚心就是写在纸上捏在手里也无用。 乙生:我赞成这种做法。作为真正的知己当然应以信任为基础,多少人对朋友以性命相托。何况只是“寄人千金”,试想,如果缺乏信任,互相防范,彼此猜忌,这样的朋友还是朋友吗 丙生:我不赞成这种做法。我们对朋友应予以信任,但这种信任应有一个度。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即使是生死相交的朋友,时过境迁,也难免会发生变化。为了金钱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事例还少吗丁生:我赞成丙的观点。在当代法制社会,还是“立券”为好,以免产生纠纷,凭据在手也可避免邪念的产生。【文言知识】 (1)通假字义 亡何(通“无”,没有) (2)词类活用 ①重责诺(形容词作动词,重视。) ②且父未尝语我(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③卒辇而致之(名词作动词,用车子装运。) ⑤乃能言(名词作动词,说话。) 【课外知识补充】 关于诚信 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有诚故信,无私故威。——(宋)张载 至诚则金石开。——恽代英

古文二则

韶关市武江区龙归中学学校校本教材导学稿年级:九(下)学科:语文 课题:古文儿则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潘新来审核人:林其军 导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理解翻译课文。 2、能够评价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3、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四知”、“私心”的寓意。 导学重点:积累重点词语及句式。 课时安排:2课时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邓骘. ( ) 辟.之()谒.见()遗.震()悫.() 2、学生读课文,检查学生阅读课文的情况。并予以点拨纠正。 3、介绍作者及解题 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四知”即“、、、”。题目是编者加的。 二、课内探究 1、要求学生自己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把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小组合作,或者师生互动解决。 2、翻译下列句子。 (1)(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2)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 (3)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3、结构分析:本文分成两层,一、。二、 4、合作探究: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理解,并说说你是怎样看待“杨震拒金”的。 (2)(杨震)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5、写作特点 (1)人物形象鲜明。本文只有146个字,非常鲜明的突出了杨震的高尚思想品德。

(2)语言刻画形象传神。“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八个字形象刻画出了杨震拒绝贿赂的。 三、拓展检测 1.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释。 (1)吏人奏记及便宜者()(2)然少蕴藉()(3)虽不省视() 2.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1)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文题目是《私心》,而文章意在表现第五伦的公正无私心,你认为题目恰当吗?请简析理由,不少于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有私心吗?请你用一段一百字左右的文字把它表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2 一.自主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语感。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不懂的小组合作,或者提出来,全班互动。 3、结构分析:全文分成两层: (1)、(自“伦奉公尽节……亦以此见轻”)写第五伦,清洁廉明。 (2)、(自“或问伦曰……岂可以谓无私乎?”)写第五伦向别人解释“”。 二、课内探究: 1、本文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特点?(从语言的角度理解) 2、讨论杨震和第五伦两个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3、主题分析:通过第五伦,,,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质,进而以其私心反衬第五伦的情操。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教案)

第七单元 本单元以“艺术之旅”为主题,包含《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习作:我的拿手好戏”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与艺术有关,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文本内容,了解京剧的特色,学习表达的条理性,借助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口语交际要有条理地表达对书法的了解,对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深入交流。本单元的习作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提纲,通过列提纲明确自己的写作思路,并紧扣单元目标:写出自己的拿手好戏,把感受、看法写出来。将句子写通顺,把重点部分写清楚。“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想象、抄写、背诵等多种形式交流,掌握多种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学会修改“说明书”;积累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和不同类型的成语。

21 文言文二则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1.字词教学 本课中“弦”“若”“哉”“汤”“嵩”“轴”“曝”“谬”等字易混难读,可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大不相同,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或者查阅古汉语词典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老师也可以把字义通俗化。如“方”是“刚刚”的意思,“志”表示心志,通俗地说,就是想到。 2.阅读理解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因为篇幅短小精悍,所以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本课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之处,支持学生展开想象,如《伯牙鼓琴》一课引导学生猜想,除了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之外,伯牙的琴声还可能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通过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习《书戴嵩画牛》这篇文章,通过抓住关键词,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抓住描写人物的细节,了解人物形象,从而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 3.表达运用 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训练。《伯牙鼓琴》一课突出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和伯牙痛失知音的痛苦;《书戴嵩画牛》一课则要求学生变换角色,讲出故事的趣味性。 1.预习提纲

古文二则教学导案练习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教学设计与同步练习 教学目标: 1、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2、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教学难点为文章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作者、作品简介 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撰,志未作完,范被杀。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一书.文章风格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且收录了大量的东汉的散文、辞赋、诗歌。学者们誉为兼有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 二、生字、词语识记 骘(zhì):安排;定。如:评骘. 辟: 1。(pì)①开辟.如:各家开辟出绿地。②透彻。如:精辟.③驳斥或排除.如:辟谣。2.(bì)①排除。如:辟邪。②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如:辟举。本文取此义。 谒(yè):谒见。 涿(zhuō):地名. 辄(zhé):总是,就。 便(biàn): 1。方便,便利。如:轻便。本文取此义。 2。非方式的,简单平常的.如:便饭。 3. 排泄屎、尿。如:大便。 悫(què):恭谨,诚实。 藉:

最新文言文专题教案

文言文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课外文言文考点; 2. 2.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 3.掌握课外文言文解题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 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三,导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 独立解题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较紧张,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事实 上这是极不正确的,一般来说,文言试题解题阅读可分三步走,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有关文言文分析的一些技巧。 第一步:整体阅读。要求 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细读题目要求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 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 第三步:重读全文。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四、内容:(一)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 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 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②换――替换。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 词义已经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①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③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 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④删――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 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如:例1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

七年级语文下册3《古文二则》教案语文版

23 古文二则 第一课时 《伯牙善鼓琴》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善、阴、卒、辄等。(重点) 2.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理解知音难得的道理。(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老师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师问:刚才听到的这首乐曲是什么?从这委婉动人的旋律里,我们似乎倾听到了一段委婉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在这段音乐的引领下走进《伯牙善鼓琴》的故事。 二、自主预习 1.作品介绍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歧路亡羊》《九方皋相马》《纪昌学射》《齐人攫金》《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2.人物介绍 (1)俞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2)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3.字音字形 峨.峨(é)卒.逢暴雨(cù) 更.造崩山之音(gēng) 舍.琴(s hě) 4.积累文言字词 伯牙善.鼓琴(擅长) 志.在登高山(意念,心情) 卒.逢暴雨(通“猝”,突然) 乃援.琴而鼓之(拿,拿过来) 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好啊) 三、合作探究 (一)理解内容 1.“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明确:六次;“善鼓琴”“善听”中的“善”:擅长;“善哉”中的“善”:好。 2.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请结合课文内容说明。

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教案 语文版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理解翻译课文。 2.能够评价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3.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教学难点:文章的写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讲解《四知》 一、导入: 以目前的社会现状为楔子,列举贪官污吏(胡长清、成克杰为例)的种种行径加以导入。 二、题目解说: “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题目是编者加的。 三、作者、作品简介: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 四、生字、词语识记 骘(zhì):安排;定。如:评骘。 辟: 1.(pì)①开辟。如:各家开辟出绿地。②透彻。如:精辟。③驳斥或排除。如:辟谣。 2.(bì)①排除。如:辟邪。②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如:辟举。本文取此义。

谒(yè):谒见。 涿(zhuō):地名。 辄(zhé):总是,就。 便(biàn): 1. 方便,便利。如:轻便。本文取此义。 2. 非方式的,简单平常的。如:便饭。 3. 排泄屎、尿。如:大便。 悫(què):恭谨,诚实。 藉: 1.(jiè)垫在下面的东西。如:枕藉。 2. (jí)①践踏;侮辱。②盛多;杂乱。 五、交流翻译《四知》 文章注释: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德才兼备就征召他,举荐他为“茂才”。经过四次的升迁,做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原来由杨震所推荐为茂才的王密现任昌邑县的县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前来拜见,深夜带着十斤黄金用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是怎么样的人,你不了解老朋友我,为什么呢?”王密说:“深夜,不会有知道的人,(您就放心收下吧)。”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走了。后来调动为涿州太守。品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下的拜见。子孙常常只食用蔬食,出行步行,以前的长辈有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产业,杨震不肯,说:“使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节操留给他们,不是很宝贵的财富吗!” 六、结构分析:本文分成两层,一、杨震拒金。二、杨震的清廉及对子孙的教育。 七、写法全解:课文以杨、王二人的对白勾勒人物形象,寥寥数语,却将人物描写的有血有肉。并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杨震的公正廉洁,自律慎独的清官形象。为后人所敬仰。 第二课时 研究分析《私心》 1.第五伦简介: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的田氏。田氏在

《古文二则》教学设计1

《古文二则》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两篇小短文均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孙权劝学》写孙权劝吕蒙学习,说明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祖逖北伐》表现了一代名将少年时代的胆识,让学生明白凡有所作为的人,少年时就胸怀大志。两篇文章故事情节简单,文字浅显,人物形象鲜明。教学时,应在让学生反复朗读,结合课文注解自行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重点诵读,揣摩人物性格及思想感情,同时积累课文中的成语及特殊文言词语。可以采用自学讨论法,也可采用诵读领悟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描写语言及抓住重点表现人物的方法。 2.认识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体会名人少年时代的青云之志。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导入一: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孙权、吕蒙、鲁肃等导入。 导入二:从人们所熟知的成语“闻鸡起舞”导入。 导入三:从作者司马光导入。 示例:请一位同学讲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小时候很聪明,后来成了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史学家,编纂了一部著名的史书《资治通鉴》,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学学里面的文章。 2.教学切入点 ①从课题“劝学”切入。 吕蒙学习为什么还要人劝?孙权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劝导?吕蒙学习的效果从哪里可以看出? ②从祖逖闻鸡起舞的目的切入。 《祖逖北伐》中祖逖为什么要闻鸡起舞?祖逖为什么北伐?课文中可以看出他做了哪些工作? 3.重难点的突破:讨论法。 阅读的重难点: 《孙权劝学》:学习是否一定要别人来劝?吕蒙不学习可以生存吗?孙权为

什么要劝他读书? 《祖逖北伐》:你如何评价祖逖? 4.学法指导 ①自学讨论法。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指导学生根据注解自行翻译课文,翻译过程中不明白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再不明白的问题在全班讨论。 ②诵读法。诵读祖逖劝说司马睿的一段话,体会祖逖对形势的精当分析、对民心的准确把握以及带兵北伐的自信和决心。 ③质疑法。善于从课文中发现问题。如:《孙权劝学》中最后一句写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是否偏离了《劝学》的主题? 四、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写吕蒙和鲁肃的内容;课外阅读《资治通鉴》,了解祖逖后来的情况。 2.探究讨论:①士别三日,就能刮目相看吗?②我看“闻鸡起舞”。

古文二则《四知》教案

古文二则《四知》教案 Two teaching plans of Si Zhi in ancient Chines e

古文二则《四知》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标 1、翻译理解课文。 2、掌握重点词语及句式。 3、分析杨震的性格特点,学习杨震廉洁自律的高尚思想品德。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词语及句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还说:“吾日三省吾身。”古人是多么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古人的故事,以期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 二、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 邓骘辟之谒见遗震 2、检查学生阅读课文的情况。并予以点拨纠正。 三、介绍作者及解题 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题目是编者加的。 四、学习课文 1、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2、要求学生自己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把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老师统一解答。 3、出示卡片检查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翻译。 (1)(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2)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 (3)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4、结构分析:本文分成两层, 一、杨震拒金。 二、杨震拒绝了为子孙置办产业的建议。 5、内容分析 (1)谈谈你对“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理解,并说说你是怎样看待“杨震拒金”的。

文言文二则【教案】

22 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认识“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课后注释读懂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联系上下文和已学的知识积累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故事内容,领悟文中的道理。 2.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和已学的知识积累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用学过的方法学习课后要求认识的4个生字,会写的9个字。强调“勤、卒”的读音,指导“囊、恭、勤、焉、卒”的字形。其中“囊”字的笔画数较多,要智慧识记;“恭、勤”注意不要多笔少画;“焉、卒”书写时要规范、美观,注意间架结构。 2.阅读理解 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主要采用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品读感悟,合作探究,反复朗读,共同学习等策略。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引导学生读通文言文,在读中领悟道理。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囊萤夜读》 ?课时目标 1.认识“恭、勤、焉”3个生字,会写“囊、萤”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学会停顿,初步掌握诵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精致与典雅。 ?教学过程 板块一整体把握知内容 1.引入课题。 (1)出示课题:《文言文二则》。 (2)师引导:文言文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古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大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要传承民族文化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2.熟读故事题目。 (1)出示两则文言故事的题目《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 (2)师指名读题目,相机正音;生齐读故事题目。 3.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1)课件出示现代文小故事。 (2)感知题目意思。 ①师引导:这两个故事的题目也是两个成语,请快速浏览课件出示的小故事,“囊萤夜读”和“铁杵磨针”分别对应哪个故事?说说你判断的依据。 ②生交流。 (3)学写“萤”字。 ①课件出示“萤”字。 ②观察字形:草丛中的小虫子。 ③观察结构:上中下结构。 ④观察写法:观察“萤”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看书写示范,书空练习。 ⑤独立书写:练习书写两个“萤”字,看看哪一个写得更美观,取长补短,再书写两个巩固。 (4)师引导:读题目,对照意思,想想两个故事有没有共同点。 (5)师引导: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谁?(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车胤李白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古文二则伯牙善鼓琴教案2语文版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 今天我说说《伯牙善鼓琴》这一课。 一、说教材 《伯牙善鼓琴》是本学期增加的一篇文言文,也是中考重点篇目之一。本文不足一百五十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课根据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利用上下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等疏通文意。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大纲要求,把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作为教学重点。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还应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审美鉴赏能力。而文言文反映的时代距今久远,文本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语言环境,并非为了现在的“教”与“学”而写,虽然是初三年级的学生,但要让他们通过文言文去感受文本作者的特定语境,也并非易事。因此我们把理解“知音”的含义,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作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1.诵读法:“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穿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个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藉此落实教学目的。 2.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们设计了若干个问题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 练习法:对于字词句的要点,我们采用练习法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 五、说学法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课文讲义

1、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 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宋书》 本传称他: “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守 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名篇有《班 超传》、《张衡传》等。它与《史记》【司马迁(西汉)】、《汉书》【班 固(东汉)】、《三国志》【陈寿(西晋)】并称“前四史”。 2、《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今通行本 共一百二十卷。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撰,志未作完,范被杀。南 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合,北宋时将两 书合刻为一书。文章风格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 人。且收录了大量的东汉的散文、辞赋、诗歌。学者们誉为兼有一 代文章总集的性质。 3、杨震(?一124),东汉大臣,弘农华阴(属今陕西)人,字伯 起。少好学,博览群经,当世誉“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 郡太守、司徒、大尉等职。安帝乳母及中常侍樊丰等贪侈骄横,他 多次上疏劝谏,xx诬之罢官,自杀。 4、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的田氏。 田氏在西汉初迁徙至皇帝陵园的很多,所以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

氏。 二、重点虚实词: 1、大将军邓骘/(zhì)闻其(代词,指杨震)贤/而辟(bì)(征召) 之,举(举荐、推举)茂才(即秀才),四迁(晋升或调动官职)荆州 刺史﹑东莱太守。当之(动词,往、到)郡,道经昌邑,故(过去)所举(举荐、推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yè)(拜见)见,至夜/怀金十斤/以(来)遗(wèi)(给予、赠送)震。震曰: “故 人(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 “暮夜无知者。”【(送金这件事)在夜里是没有人知道的。】 震曰: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 密愧而出。后转[调动(官职)]涿(zhuō)郡太守。性(本性)公廉, 不受私谒【私下的拜见(贿赂)】。子孙常蔬食步行,故(原先、过去)旧长者(年长的人)/或(有人)欲令(让)/为(替)开(开办)产业,震不肯,曰: “使(让)后世称(称作、号称)为清白 吏子孙,以此遗之(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不亦厚(优厚)乎!”2、伦奉公尽节(奉公守法竭尽忠诚),言事(话办事)无所依违(违背法规)。诸子或(有人)时谏止,辄叱遣之((他)就斥责并让他

21文言文二则(教案)

21.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引导质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1.感受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巍巍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2.体验“知音”。 (1)理解“善”和“志”,体味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善哉”,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锺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吕氏春秋·本味》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郎朗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锺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古文二则

《古文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1、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2、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 3、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为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写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导入:以目前社会现状为楔子,列举贪官污吏的种种行径加以导入: 成克杰,男,出生年月:1933年11月,职务:原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触犯罪名:受贿罪,刑罚:2000年9月14日被执行死刑。(成克杰通过批项目、要贷款、提职级等多种方式,伙同李平或单独非法收受贿赂款、物合计人民币4109万余元。) 2、作者、作品简介: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撰,志未作完,范被杀。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一书。文章风格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且收录了大量的东汉的散文、辞赋、诗歌。学者们誉为兼有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 二、讲解《四知》 1、杨震简介:杨震(?一124),东汉大臣,弘农华阴(属今陕西)人,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当世誉“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大尉等职。安帝乳母及中常侍樊丰等贪侈骄横,他多次上疏劝谏,樊丰诬之罢官,自杀。 2、题目解说:“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题目是编者加的。

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

《学弈》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3、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的诗句我们熟悉的有: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理解题目,提出质疑 1、弈:下棋学弈:学下棋 2、就题目提出问题 (预设所提问题:谁学下棋?跟谁学?怎样学的?学的结果怎样?) 设计意图: “学贵生疑”,让学生提出问题是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提问的能力。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发现文言文语言简洁的特点 三、初读课文,寻找节奏 1、自由读,学生提出学习困难:不好读;读不懂 2、老师逐句领读。(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速度,准确处理轻重音和语调。) 3、再自由读,找到读文言文的节奏。 4、齐读,再把没读懂的句子读出来 四、逐句理解,把握语气 师:理解了意思会读得更好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大家讨论,知识的积累 2、理解句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a、对照注释自己来理解 b、联系学过的课文理解 如:“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之”,联系《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杨氏的儿子。之:的 “通国之善弈者也。”之:的。 “善弈者也”中的“善”,联系《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善于 “善弈者也。”善:善于 “者”联系古诗句:“有志者,事竞成。”者:……的人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6单元 22.古文二则教案

古文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2、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教学难点为文章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作者、作品简介 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撰,志未作完,范被杀。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一书。文章风格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且收录了大量的东汉的散文、辞赋、诗歌。学者们誉为兼有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 二、生字、词语识记 骘(zhì):安排;定。如:评骘。 辟: 1.(pì)①开辟。如:各家开辟出绿地。②透彻。如:精辟。③驳斥或排除。如:辟谣。 2.(bì)①排除。如:辟邪。②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如:辟举。本文取此义。 谒(yè):谒见。 涿(zhuō):地名。 辄(zhé):总是,就。 便(biàn): 1. 方便,便利。如:轻便。本文取此义。 2. 非方式的,简单平常的。如:便饭。 3. 排泄屎、尿。如:大便。 悫(què):恭谨,诚实。 藉: 1.(jiè)垫在下面的东西。如:枕藉。 2. (jí)①践踏;侮辱。②盛多;杂乱。 三、古文今译 (一)四知 (原文)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文言文二则【教案】

14 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会写“援、射”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内容。 4.懂得《学弈》中蕴含的道理,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5.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把握故事的内容。 2.懂得《学弈》中蕴含的道理,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在课文的讲解中穿插识字教学,着重指导多音字和通假字。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在反复的练写中识记。 2.朗读教学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教学,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在读中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读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在读中背诵积累。 3.阅读理解 本课可以按照“朗读课文——理解内容——领悟道理”的教学思路展开。首先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然后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词句;最后引导学生试着讲述故事,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学弈》

?课时目标 1.会写“援、射、俱、弗、矣”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过程 板块一故事导入,解读课题 1.故事导入: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还喜欢模仿他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所以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孟子的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可是孟子又模仿做生意的人夸口叫卖。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跟着学生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心里很高兴,认为这里才是适合儿子居住的地方,就不再搬家了。 2.了解孟子:谁来给我们介绍下孟子的生平? 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邹国(现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3.解释课题。 “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相机出示古人下棋的图片) 4.引导质疑。 教师相机点拨,梳理问题并归纳。(板书:谁学下棋?跟谁学下棋?学的结果怎么样?)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接下来介绍孟子,引入课题,解释课题,提纲挈领。“疑则有进”,引导学生去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板块二指导朗读,熟读课文 1.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时有困难的地方。 (2)指名读,发现容易读错的词句。 2.范读课文,指导朗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