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讲 人与天地

第一讲 人与天地

第一讲 人与天地
第一讲 人与天地

第一讲人与天地

寶命全形論

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天有陰陽,人有

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

時;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動之變,五勝更

立;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开篇首先讲人与天地。对于人与天地这个题目,也许有人会提出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应该定义为人与宇宙,这样这个概念会更大、更符合中医本身的特点。那么,人和宇宙与人和天地这两个题目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当然在于宇宙和天地这两个概念有什么不同。那么你们是怎么去理解宇宙的,在你的概念里,“宇宙”是什么东西?因为我们经常讲到这个词,但是多数时候我们讲到宇宙这个词可能反映到的是物理学概念上的宇宙,但是很明显我们要说的宇宙与此在概念上大相径庭。我们关注的是中国人在传统上对宇宙是怎么看的。“宇宙”这个词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中国本土产生的词,所以你看,在《黄帝内经》里有没有写到宇宙?没有,对吧!它讲的最接近宇宙的概念就是“太虚寥廓”,只讲太虚,它不讲宇宙。因为“宇宙”这个词是佛教的舶来品,“宇”和“宙”分别代表了空间和时间,“宇”是天地四方所有区域,这个叫做“宇”,而“宙”呢指的是时间的概念,就是古往今来,以及未来,都是“宙”,所以“宇”和“宙”连在一起就是在所有空间下的所有时间内发生的事情,就叫做宇宙,所以

宇宙的范围是非常广的。那我们中国人把这个叫什么呢?传统上我们就讲“天”、“地”。

那“天”和“地”这么讲起来是不是宇宙的概念要更广泛一些,“天”和“地”是不是就是讲我们头顶上顶着的这个天和脚底下我们踩的这个地?不是。我们中国人在讲“天”的时候,里面暗涵了一个概念,就是时间。只要是我们讲到“天”,一定涉及时间,因为“天行健”,天道是变动不居的,它永远在动,这个动本身就反映了时间的变化。那具体到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时间变化是怎么变化的呢?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四时的变化,是我们最能直接感受到的,与人身最密切的时间变化。所以,“天”里面实际上暗涵了时间,而“地”呢,我们知道过去中国人的天地观,认为“地”是一个方形的、很大的,实际上,这只是我们比较多被人们所接受的观点之一而已。中国人对“地”的理解当然远远不止于此,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像西方哲学里那样去纠结“地”到底是什么东西,因为“地”很具体,它就是我们脚底下踩的这个东西。那我们就不由自主的会去想“地”最远可以到达哪里,这个问题在中国人的眼里没有成为一个哲学里的关键问题,我们大部分哲学家没有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地一直往一个方向走就一定会走到海,或者大山。所以我们把不属于中国这块地方的统称为海外诸国,海之外是什么东西?我们就不管了。所以过去我们讲征服天下,什么叫征服天下?征服天下就是讲征服我们海内的这一块,所以征服天下的后面一句就是“海内咸服”,或者“四海咸服”,那这个范围也就够了,那么我们在这里讲人和天地,这是我们习惯性的表达,所以我还是采用人和天地这个表达,不要人和宇宙,因为我们关注的是“人”,只

有天地是跟人之间在不停发生关系的,如果讲到宇宙反而就虚掉了。那么人和天地在《内经》里面还有很多论述,为什么把这部分内容放到第一篇来讲?是因为在《黄帝内经》里认为人和天地之间的关系是人身之所以能够维系健康,能够养生,能够保命长全的最根本的因素。因为是根本,所以要放到最开始来讲。

我们大概分为三个部分:一、人本于天地;二、人应天地;三、人法天地。人必须效法天地才能达到养生或者是治病的目的。那我们今天呢,只讲人本天地这个小命题,分三段小原文来讲。

第一个,人是由天地所生的。那么既然人是由天地所生的,接下来问题就随之而来,它怎么产生人呢?如果说天地已经产生了人,那么人在天地之间应该以何为本?这三段原文就分别回答了这些问题。第一段原文就是《宝命全形论》里面的这段条文:“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这段原文是非常经典的,原则上是要求背诵的。那么我们把它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原文包括前面刚提到的一句以及“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这部分它的主旨是说人生于天地。而原文“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这部分原文说的是人是与天地相应的,并且指出这种相应具有何种意义。

那么我们仔细来读一下,学习《内经》就是把每个字搞懂,知道它所表达的意思,然后你要想想它为什么这么说,它想反映什么深层次的东西,

继而思考它反映的这些东西你是否赞同,在临床上怎么去使用它。如果能确实做到这些,我想《内经》这本书对我们的用处已经是足够了。

好,来看一下。“人生于地,悬命于天”。“悬”就是挂起来的意思,那么,“悬命于天”就是讲人是被天所掌管、所控制的,“生于地,悬命于天”是一种互文的讲法,就是人是生于天地的,它并不是机械得说人是由地所生,然后被天所掌管。人从他的生、长、壮、老、已都是由天地来控制的。那么,紧接着它又进一步强调了这个观点,叫“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就解释了人是怎么由天地产生的,怎么产生的呢?就是“合气”。什么叫做“合气”呢?天在上,属阳;地在下,属阴。天气能够下,地气能够上,那么天地之气相交就能够施云布雨,万物得以化生,在这其中就包括了人。所以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人和其他的世间万物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别,都是天地之气交感而生的。

这个观点并不是只在《黄帝内经》里这么写,仅我们医学这么认为。这个观点是深入人心的。我们知道小时候小孩子启蒙教育的书就是《三字经》。《三字经》最权威的注本之一就是朱熹的注本,因为我们知道过去考试的《四书五经》,《四书》至少在有明一代都是考朱熹注本的《四书》。那么朱熹注本的《三字经》解释的第一句话叫“人之初,性本善”,第一个字是什么字,就是“人”,他要解释人,什么叫做“人”,他就是持“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的这样一种观点。当然他不是原话,他讲的是“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云施雨布”然后才能够产生人。所以这里是关于生命或关于人怎么产生的一个很核心的观点。光讲这个纯粹只有哲学上的意义,如果具体到我们临床上,它的意义何在?在于我们和世间万物都由天

地之气所化。所以,如果自己不能调节自身的气机了,就可以借天地万物的气机变化特点来调节人身的气机,从而起到治病的作用。

这就阐释了为什么在中医界里面没有废物这个词,如人的排泄物,大便可以有人中黄、金汁,小便可以有人中白、童子尿,都可以入药。为什么都可以入药?因为万物都有自身的气化特点,只要这个气化特点正好符合我们人身此时所需就可以成为药物,就可以治病。那反过来是否可能对人造成伤害呢?只要它恰好不为我所需或者与我们自身的气机相逆是不是就产生伤害了。所以它是整个中医理法方药的最核心的基础,这就是“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在这里面还有个动词“合”,顾名思义就是合在一起,就是阴阳和合才能生人,不仅是生人,还能生世间万物。既然人是由天地合气所产生的,人就具有能应四时的特点。所以它接着说“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为什么能与四时相应呢?因为人本来就是天地所生的嘛。前面讲过,四时是天地的一部分,天本身的变化就产生了四时。

这里就要回过去再讲一下,到底什么是天,什么是地。所有整个外界环境统统都是天,并不只是你抬起头看到的那一片天,所以外部的环境变化就是天气的变化,这个天气的变化不是我们天气预报所说的天气。那什么是地呢,地就是我们脚下的这个“地”,不光是泥土,还包括所有“地”里面有的东西,从石油、河流到庄稼都是“地”的一部分。

天和地实际上是阴阳的反映。人是由天地阴阳之气交感而生的,所以天的四时变化必然能对应到人身。人就必须要应天的四时,也要应地的特点。地的特点就是有不同的方向,在我们中国人的概念里叫八方。所以人

不但要应四时,还要应八方。

所以紧接着讲到一个概念“知万物者,谓之天子”。什么叫做“知万物”?前面讲的“万物”跟人一样都是由天地之气所生,所以“知万物”的潜在含义就是能知阴阳变化之道。能够了解天地阴阳变化之道的那些人,就能够被天所垂青,能成为天子。这不是说他的地位有多高,而是说他能掌握这个世界最核心的东西,叫做“其知道者”。

“天有阴阳”,那地有没有阴阳?地也有阴阳,这里就是一个互文,其实就是讲天地之间有阴阳。那人怎么对应它呢,“人有十二节”,什么叫“十二节”,就是人有十二经络来与它对应。那么阴阳和十二经络是怎么对应的呢?为什么把阴阳和十二经络放在一起对比呢?因为十二经络就是阴阳盛衰的表现,十二经络分为手经和足经两大类,而手经和足经又分别有阴经和阳经,在阴经和阳经里根据阴气和阳气的多少分别有太少之变。阳气最盛的是阳明,次盛的为太阳,最弱的为少阳;阴气最盛的为太阴,次盛的少阴,最弱的是厥阴。这就是阴阳的太少之变。所以”天有阴阳”,人就有“十二节”。

“天有寒暑”,“寒暑”是什么,还是阴阳的变化,这反映的是阴阳消长的变化,阳盛为夏,阴盛为冬,所以人有虚实与之相应。寒暑是天地的阴阳消长变化;虚实是讲人体内的阴阳消长变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明白天地阴阳的变化,“不失四时”就是能够顺应四时的变化,知道十二节之理,知道阴阳太少之变这些道理。

知道阴阳变化规律的人他能达到什么境界呢?可以达到“圣智不能欺也”。“欺”就是超越、胜过的意思,就是说不管多聪明的人都不可能再超

过他了,他已经到了顶点了。这个反过去和前面所说的“知万物者,谓之天子”意思是一样的。就是能够明白天地阴阳变化的人谓之“知道者”,就是知道了世界最根本的规律,阴阳之变化,即可以掌握一切。后面是对这一观点的进一步阐述,“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八动之变就是八风之变,八风并不是指八个方向吹过来的风(虽然有的时候的确就是这个意思),在这里的八风指的是四时阴阳的节气变化。

我们知道一年分四季,每一季都有一至一分,那么四季的话就是正好有八个节气,这个在五运六气中特别重要,是它的核心内容之一,具体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夏至、冬至、春分、秋分。所以“八风”,它实际上讲的是季节的变化。

“五胜更立”,“五胜”就是五种东西相胜,实际上讲的就是五行。这是我们讲课中第一次提到五行,在这里要多说几句。为什么说着阴阳,又提到五行上去了呢?为什么讲阴阳又讲到“八动之变”?八动之变好理解,它是阴阳的变化结果。那五行和阴阳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在《中基》中学过五行有它的阴阳属性,比方说火属阳,水属阴,但是这是肤浅而机械的。实际上五行就是由阴阳而来的。阴阳是阴气和阳气,“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个“气”。阴阳反映的是气的基本属性或者说变动特点,但是这种二分法太粗略,我们把气的运动变化分详细些,气有升有降有出有入,在加上居中斡旋的一共就是五个,所以五行或者叫五胜它反映的是五种气机的变动方式,并不是five elements,我们原来学英语的时候把五行就翻译成five elements,在过去的希腊哲学里它有四大基本元素:风、火、水、土,那是元素是基本的物质,我们这里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我们讲的是气的变动。这是第一次出现五行,后面还会反复在《内经》里接触到五行,你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它从来不是指的具体的物质,它指的是气机变化的特点。所以,八动、五脏,都是天地阴阳的变化。

能够知道时间的变化、运动的变化,并且达到虚实消长的变化,就能达到“独出独入”的至高境界,“呿吟至微,秋毫在目”,能够了解最精微、最细小的变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什么事情不能解决,没有什么疾病不能被发现、治疗。所以整段文字的核心就是人是由天地阴阳之气交合而生,人要健康就必须知“道”,并顺从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这个变化规律既包含了时间,也包含地域,也包含了天地阴阳本身的各种变化特点。其中在这段文字中特别强调的是时间,也就是寒暑、八动。

那么既然天地能够合而生人,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生人。前面讲得很抽象,“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在《六节藏象论》中有具体的描述。我们来看一下: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岐伯曰:悉哉问也,

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

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

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

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

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

生。”

所以黄帝就提出这个问题了,有的人在看《内经》的时候看到“帝曰”都往往跳过去不看,认为就是单纯的提出问题没有什么好看的,只“歧伯曰”,因为这是在回答问题,认为他讲的才是重点。但实际上很多黄帝提的问题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在很多教材上把“帝曰”这段给去掉了,但是我还是把它拿回来。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歧伯为什么要这么回答。

“帝曰:善。”你讲得非常好。但是我还有疑问,我听说“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如果我们前段文字理解了,这段文字就比较好理解。他说我听说“气合而有形”,就是阴阳之气相交合就能产生世间万物。“有形”,就是我们看到的东西。“因变以正名”,“变”指的是阴阳之气的各种变化,用比较现代的说法就是运动变化,其实运动本身就是变化的一种,运动是一种空间的变化。所有这些变化就可以“正名”,就是给这种变化一个名字,一旦气机变化有了具体的变化特点,就可以成为某一种具体的事物。

如果只是纯粹的阴阳而起就是天地氤氲之气,浑蒙一片,在这里你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看不出来,但是一旦它出现了某种具体的变化,比如它表现出蒸腾、炎上的特点,这就是火;它表现出柔弱、润下的特点,那就是水。一旦变化有了具体的特点,它就有所谓的“正名”,所以“因变以正名”。所以我们中国人讲师出有名,我们在以后对中药、方剂、脏腑经络理论等的学习中,它叫这个字就有相应的含义,这就是“因变以正名”,这个名字就是对其运动方式的概括。在这点上中国人和西方人不一样,比如名画《富春山居图》,一听就知道描绘的富春山的景色,所以叫《富春山居图》。在看看外国的名画叫什么,叫《作品36号》,你就不知道他画

的是什么东西,这就是区别。我们现在标准化经络以后,比如穴位“列缺”,因为正好位于袖口上,“罗列于缺”,所以这个地方叫“列缺”。现在不这么叫了,叫“肺经第2号”,那么这层含义就没有了。所以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去研究下名字就很有意思,“白虎汤”一定是清热的,绝对不会温阳。

“天地之运,阴阳之化”这还是我们前面讲的阴阳的变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这句话反映了万物和人一样都是阴阳产生的思想。这种变化特点,之于万物或阴多或阳多,或得气之厚或得气之薄。这种变化特点于万物孰多孰少你能够告诉我吗?

歧伯针对他的这个问题,以接下来的一段话作为解答。“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这个就是我们做作业一样。先写解,然后是答。所以后面才是正式的答语。

“草生无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我们知道草有很多不同的颜色,这种变化光用五种颜色是“不可胜视”的。这种五色只是一种抽象之后的概念,实际上它是五色不同的变化,是由五色自由组合发生的无穷无尽的变化。同样的,“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它的味也是这样的,“不可胜极”,不知道有多少种。你看,这儿气和味就都出来了,所以中医用草或者用别的药物,都讲究四气无味。

问题来了,这里讲的是草,是不是只有草有这个特点呢?其实是万物皆有此特点,但是“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各自有各自的特点。那么具体到人来说,人是怎么产生的呢?“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就是天通过五气来影响、创造和毁灭人,生、长、壮、老、已,对吧?地也

一样,它通过五味来对人起作用。

这里就涉及到什么是“五气”?什么是“五味”?“五气”最经典的看法指的是天地之间的气候变化,具体来说为寒、暑、燥、湿、风五气,“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气和五味相对应,五气就属阳,而五味就属阴,五气属阳,它就往上走,所以“五气入鼻”。心肺两脏在上,故“藏于心肺”。心华于面,声出于肺,所以如果五气正常,藏于心肺,就能够使“五色修明“,就是面色很好;”“音声能彰”,就是发音也很好,这是因为心和肺的关系。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这个“味有所藏”是重点,五味并不是简单的入于口,而是“有所藏”。五味被肠胃藏了以后呢,又能“养五气”。这个“五气”和前面提到的“五气”不是一个概念,这里的“五气”指的是五脏之气,或者更广泛来说,以五脏来代指人身脏腑之气,养脏腑之气以后来达到一个“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的效果,“气和”,什么叫“和”?“和”就是混合在一起,“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气与气和,阴与阳合,阴气和阳气相合,它就能够化生万物。对人来说,就是有自身气化特点的五味藏于肠胃,在体内发生阴阳相合的过程以后,就能够生成津液。这个“津液”泛指所有的精微物质,这是人身的阴阳气化。那么在此之后就能够产生所有的生命活动,就叫做“神乃自生”。这个“神”不是指精神,而是指的一切神气,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生命活动。

所以这十二个字反映的是气化的特点,是五味入于肠胃,经人身气化后,“气和”才能产生人身所有的东西,最终反映出生命的特点。如果出

现不能化就没有津液,就没有神,这中间任何一环受影响就会发生临床疾病。比方说“不化”。我们最常见的就是脾虚则气血亏虚,气血亏虚就导致神疲乏力,因为神不自生。如此不胜枚举。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

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蒼天之氣,

清淨則志意治,順之陽氣固,雖有賊邪,旨能害也,此因時

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

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第三段文字就是讲人身如何与天地相应的问题。两点内容。第一点就是“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以及“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这分别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部分。首先分析第一句“夫自古通天者”,这个与前面的“天子”都是指能够了解天地阴阳变化的人。他知道“生之本,本于阴阳”,生命的根本就在于阴阳的变化,这个“生”不是生命,而是指万物的化生,人无非只是万物之一。万物的化生也是本于阴阳。它接着具体来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六合”是方位的概念,具体包括前后、左右、上下,六方相合,所以叫六合。

“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通天气这里又是一个互文,其实通天气就是通天地之气。那么“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又是什么东西呢?九州、九窍其实是一个意思。九窍是衍文,其实只有九

州和五脏十二节。那么九窍、五脏十二节都是人身的一部分。脏腑、经络和官窍都包含在内了,它们都通于天地之气。那天地之气又是怎么变化的呢?“其生五”天地阴阳变化它的化生是五行,“其气三”阴气和阳气的盛衰是三,三就是前面讲过的太少之变,即阳明、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个是五行和阴阳盛衰的基本规律。如果顺应规律就健康,不顺应规律“数犯此者”。你违背天地的自然规律就会邪气上门而得病,“此寿命之本也”这是人们长寿的根本。

下面就更具体的讲这个道理。“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我们看到天的颜色是深蓝色,这就是苍,所以苍天之气和天气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种音律美而已。苍天之气的特点就是清静,清静是它的常态,“志意治”在这里有个争议,有的注家认为这是指苍天的志意治,意思是天地阴阳在正常演变,而有的注家认为这是指人的志意治,人如果顺应苍天之性就能很清静。这两个说法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因为苍天清静是人清静的前提,它讲的还是让人要顺应天时,顺应天的变化。“顺之则阳气固”,这里省略了个主语人,人顺应苍天清静的特点,那么阳气就能够固密,这种情况就能达到“虽有贼邪,弗能害也”的境界,“贼邪”指的是天地之间的异常变化,比如当寒不寒、当热不热。这里说的是即使有天地之间的异常变化,人也不会受到伤害,因为阳气固密。“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足够固密就能抵御贼邪,在《内经》中多次提到这个观点。那是怎么顺应的呢,就是“应时之序”,应四时的顺序来养生,还是讲的顺应天时。

“故圣人传精神”这里“传”要读“tuan(抟)”,就是凝聚的意思,精神要清静,不可以发散,不可以焦躁,“服天气”这个“服”是顺应的

意思,顺应天时的变化,就能“通神明”,这个神明指的是阴阳的变化,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因为阴阳变化太不可预料,所以就仿佛神明一般,这也是《内经》的原话。那么精神清静,顺应天时,就能够了解阴阳的变化特点,就能够养生,“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此时不顺应天时,阳气不如,阴阳逆乱,阳不能降,阴不能升,这个时候就会出现阻塞上逆的症状,实际上就是阴阳之间不能够形成个循环,不能交感,就会使可以温分肉、肥腠理、卫外而为固的卫气解散,卫气不足继而导致阳气不固。“此谓自伤”这是你自己养生不到位。所以这段文字讲的就是天地阴阳的变化特点以及我们养生应该顺应天地的变化特点-清静,这样才能阳气固密,就不会得病,而养生的方法就是“传精神”、“服天气”和“通神明”,后面的很多条文中还要讲到养生的具体法则,但是都是在我们这个总则之下的,总则就是“顺应四时”。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2008 年第5 期社会主义研究No.5 , 2008 (总第181 期) SOCIALISM STUDIES Serial No.181 改革开放30 年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赵长峰 【摘要】改革开放30 年来,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增 强, 但距离名符其实的大国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国的国际形象逊于国家形象, 但并非只有消极的一 面;中国的国际责任应该随着实力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不能超出实力范围之外。 【关键词】改革开放;国际地位;国际形象;国际责任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4527(2008)05-0095-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际合作与和谐世界的构建:全球视角的解读”(批准号: 07JC710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长峰,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讲师。 30 年前的1978 年, 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 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启了改革开放的 伟大历史航程。30 年来, 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和 价值是全方位的, 它不仅改变了中国自身, 而且也影 响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胡锦涛主席在2008 年新年贺词中说, “2008 年, 对中国人民来说, 是十 分重要的一年。我们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 周 年。”本文探讨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国际地位、国际 形象以及国际责任的变化, 以此来纪念改革开放30 周年。 一、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邓小平在总结建国后的历史经验教训时郑重指 出:“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关起门来搞建 设是不行的, 发展不起来。”①“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 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 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 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 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②基于这些深 刻的认识, 我国做出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 对外开放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较大变 化:不仅接纳中国的国际组织数量大幅增加, 而且对 外关系的内容有了较大扩展, 从对外开放前的政治、 安全领域向经济、文化和科教领域扩展。这说明一 方面中国已放弃国际社会挑战者的角色, 主动参与 国际竞争;另一方面世界也开始以积极的姿态与中 国展开接触和对话。但由于历史因素和现实情况的 制约, 对外开放初期我们还没有“全面融入”的国际

五运六气学说(教参)简单明了

五运六气学说 1 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行规律。 2、何谓六气? 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所对应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化。 3、何谓五运六气学说? 运用五运、六气的基本原理,解释气候变化的年度时间规律及其对人体发病的影响。4、为什么要研究五运六气? 人与天地相参,天气的变化是影响人体发病的重要外在因素。 劳逸起居 轮回——古人对宇宙的时间观察。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属性: (表一:十天干)

◆五合: 表二:天干五合 ◆四冲: 表三:天干四冲 ●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表四:十二地支

●六十甲子: 将天干与地支依次配合,始于甲子,终于癸亥,称为六十甲子。 表五:六十甲子 2、计日干支推算 年份:六十甲子轮替。 ◆例:2000为庚辰,2001则为辛巳。 月份:地支按阴历月计,天干按下表推算: 表六:月干推算 ◆例:2001年4月(阴历),年干为辛,“丙辛”一栏中找到月干为癸。 日:六十甲子轮替。(宜参考万年历) 时:地支按十二地支表,天干按下表推算。

表七:时干推算 ◆例:2001年4月1日12时,为辛巳、癸巳、 甲午、庚午。 由纪年之天干,推算当年的岁运、主运和客运。 1、岁运 a)概念——岁运,指统主一年的五行之气。又称“大运”(统主全年运候),又 称“中运”(取主持天地升降之气的含义)。 b)推算——直接由当年天干的五运属性决定。 ●例:辛巳年,辛为水运,则岁运主水。 ●例:甲寅年,甲为土运,岁运主土。 c)意义——了解全年的气运大局。 2、主运 a)概念——把一年平均分为五时,分别主持各时的五行之气。 b)推算——始于木运,终于水运,恒定不变。每运主七十三日零五刻,合三百 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 ●初运木运,起于大寒节气 ●二运火运,起于春分节后十三日 ●三运土运,起于芒种后十日 ●四运金运,起于处暑后七日 ●五运水运,起于立冬后四日

中医心身观与和谐人生

中医心身观与和谐人生 ——王庆其教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讲演 日期:2008-05-04 作者:来源:文汇报 由于医学的发展,许多在以前无法治疗的传染性疾病在今天已能被控制和根治,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已被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等所代替,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紧张和精神压力有关。在充满着竞争的现实世界中,讲究速度和效益,各种利益的驱使和诱惑,复杂的人际关系,必然使人们的紧张心理伴随着上升,由此而引发的各种心身疾病逐步增多。于是,一门主要从精神和躯体的相互关系即心身相关的立场来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规律和防治方法的新兴科学——心身医学,应运而生。心身医学体系自确立至今,虽然不过七十年左右,但在国际上发展迅速,被公认为是近代医学带头学科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疾病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传染性疾病是导致人们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医学的发展,许多在以前无法治疗的传染性疾病在今天已能被控制和根治,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已被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等所代替,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紧张和精神压力有关。在充满着竞争的现实世界中,讲究速度和效益,各种利益的驱使和诱惑,复杂的人际关系,必然使人们的紧张心理伴随着上升,由此而引发的各种心身疾病逐步增多。于是,一门主要从精神和躯体的相互关系即心身相关的立场来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规律和防治方法的新兴科学——心身医学,应运而生。心身医学体系自确立至今,虽然不过七十年左右,但在国际上发展迅速,被公认为是近代医学带头学科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心身相关的观念可以追溯到“毒药未兴,针药未起”的上古时代。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问世,不仅标示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已经形成,而且对心身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并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医心身理论的研究日益重视,这是一块值得开垦的处女地,它不仅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有很大的价值,而且对当前创建和谐社会、建立和谐人生大有裨益。 一、中医对心身关系的基本认识 1、心身关系的理论基础:天地人三才一体医学模式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它要求人们不能把“人”看成是和“天”对立的,这是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人之始生,得之于天”。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因此《内经》比较详尽地考察了人以及人与天的关系。“人者天地之镇也”,“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人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生物体,关于天的知识必须通过人体和人的活动得到验证。把人的研究放在天人关系理论的中心地位。

世界是什么,世界是怎样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

联系客观普遍性 ?就季节而言: 四时一体。 ?就物质而言: 万物一体。 ?就自然界而言: 天地一体。 ?心身关系:精神活动可以以情绪活动为中介,引起神经系统、激素、免疫功能的改变,造成体质性和功能性病变。 ?天人合一观点:外界刺激→大脑(心理活动)→情绪变化→神经系统(主要是内脏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变化→躯体病变? ?医学研究中的综合性思维方式:从生物、心理、社会多方面全面把握研究疾病。 传统疾病谱和死亡谱居前三位的为: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缺乏病。 现代疾病谱与死亡谱居前三位的为: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 这种变化与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心理因素关系极为密切。 ?预防保健事业的社会化:医学-经济-社会高度协调的“大卫生观” 从“小庄园”到“地球村” (从“咫尺天涯”到“天涯咫尺”)

?今天,现代科学技术、现代通讯、交通工具和世界市场的共同作用,创造出了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想象的生产力,造成了在全球循环的巨大物质流、信息流、技术流和资金流,把远隔千山万水的国家和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变小了,速度变快了,距离变短了。 科学发展观 ? ? ? ? “输血”与“造血”(案例分析) ?长期以来,地区差异观念深深地刻印在人们的脑海里:有所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事实上,历史上西部也曾有过辉煌,但长期以来因受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条件、政策和体制等诸多因素的不利影响,西部变得落后了。贫穷问题、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等等矛盾严重制约了西部内在优势的发挥,导致西部地区“造血”与“供血”不足的矛盾。 如何解决好这一矛盾? ?西部大开发的真正立足点是什么?(内因) ?西部大开发的外部条件是什么?(外因) ?西部大开发:“输血”与“造血”的结合(内外因的联系)

人体与天地的关系

人体与天地的关系 一、中医概念 (一)人体与天地的关系 要用中医治病,当先了解中国医学的基本观念:生命三要素-日光、空气和清水,我们国人习惯称之为水清水、火日光、风空气,生命的维持靠此三要素。三要素对生命体地球产生的变化即对人体产生的变化-人为一小天地,发生不适应的症状,即为生病的主要原因。 在天为日、月、星,在地为水、火、风,在人为精、气、神,此天、地、人三者是互通、互变的。 日、火、神-太阳所发射的辐射能,对地球磁场产生的变化,乃为夏天热,冬天冷的主因,人体的血液含铁,受地球磁场的变化而生变化,热胀冷缩,血液中的铁份受热能而将水份蒸发排出为汗,受冷收缩而不出汗,在人体为心脏的作用,心脏神神即表示伸张,在时为夏天。近来气候大变,因矿藏被大量采掘,致地球磁场改变,地球磁场的变动,人体心血亦受影响,磁场安定,人心亦安定。 月、水、精-月亮绕地球而运行,圆缺影响海水的涨潮、退潮,人体约有百分之七十的水分,亦受月亮运行的变化影响,在人身为肾的作用,肾藏精,在时为冬天。 星、风、气-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廿六:帝曰:星辰八正何时?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伯高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周天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一星期七天,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盖日月经天,有南陆北陆之行在天为四大部洲,在地为南北半球气候的变化。有朔望虚盈之度,故星辰者所以纪日、月之行,而人之荣卫,亦有阴阳虚实之应也。气候的变化,乃由二十八星宿调济日火月水所生,即对地球气候产生变化的作用,台风前后,我们可以感觉身体适应气候变化气压之不同,在人身为肝的作用。 附注:二十八星宿为:角、亢、氏、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人自出生起,即受日、月、星之气-水、火、风之作用,故人体因水火风而生长、发育,亦因水火风而衰老、死亡。 人体的生命自出生至死亡即为气的活动,三分钟没有呼吸即断气了,气即为生命活动的主宰,没有气即没有生命。故生命体的活动作用即为气的作用。 人的一生即精、气、神的活动,神为气的表现,气为精所化,男性泄了精,即觉没有力气,乃泄精后暂时无精可化气,故顿觉体力消失,而年轻人精气恢复迅速,老年人恢复缓慢。 俗云:老人怕过年,病人怕过节,节即气节,如立春、雨水……立冬。冬至及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节气即天地对气的变化调整、转变。 老年人、重病患者的气血、体力衰弱,日火月水的交替作用,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在交节气时,气血调合不易正常,我们常可看到重病患者、老年人在交节气时的疲惫痛苦情况,节气过后又恢复正常或病情转重、甚至死亡等,节气即身体经络的交棒转移,病重者经络交棒不成而亡。 精气神在人体随着饮食、气候、环境、情绪、时间不同而调整人体的变化。 人体的出生、生长、发育、强壮、衰弱、死亡精气神对人体一生的调整变化分为阴、阳二气的作用:阳:阳推万物而起,是为生长、发育、强壮、早上的十二个小时六个时辰为阳,阳分为少阳、阳明、太阳三个阶段。 阴:阴尽万物而止,是为趋向虚弱、衰老、或生长发育终止之气,下午十二个小时六个时辰为阴,阴分为少阴、太阴、厥阴三个阶段。 少阳:为气之始发,虽然稚弱,但为有生机的阳,初生、嫩弱的阳,在时为子、亥,人从出生到十岁为少阳经气所司,在人体为胆、三焦经气的作用。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这一论述充分反映了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局势的基本特点,是我们党对新时期我国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高屋建瓴的科学判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虽然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但前景光明,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政治上,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大国间结成伙伴关系越来越普遍;在经济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区域和全球合作越来越深入;在文化上,世界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在安全上,各国共同利益不断增多,合作意愿越来越强烈。 综观全球,国际形势正在向各国关系日益紧密、互动日益增强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就我国与世界的关系而言,一方面,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周边和国际环境。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中国的发展也很不平衡,还有很多落后的地区。中国要真正发展起来,需要长期艰苦奋斗。因此和平稳定的外在环境对中国的发展是至关紧要的。另一方面,中国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创造了更多的合作机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同世

最新最全走进黄帝内经课后习题答案

《黄帝内经》概论(一) 1【单选题】《黄帝内经》这部书的书名最早载录在现存文献的(D)著作。 ?A、《史记》 ?B、《七略》 ?C、《脉经》 ?D、《汉书·艺文志》 2【单选题】《黄帝内经》的作者不是黄帝,下面不能证明这一点的是(C)。 ?A、书中的官名 ?B、书中的修辞用法 ?C、班固的考据 ?D、书中使用的历法 3【单选题】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确立和成熟的四部经典著作不包括(D)。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金匮要略》 4【判断题】《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上下两部分组成,且两部分均分别有81篇。√《黄帝内经》概论二 1【单选题】刘向和刘歆编纂整理的七部医学著作共有(C)卷。

?A、224 ?B、220 ?C、216 ?D、196 2【单选题】刘向父子编纂的《七略》中,医学书籍除了三部内外经外,还包括(C)。?A、《伤寒杂病论》 ?B、《神农本草经》 ?C、《旁篇》 ?D、《温病》 3【判断题】《七略》是由西汉时期刘向编纂整理的七大类图书的目录和提要。(×)4【判断题】司马迁在编著《史记》整理古籍文献时曾经看到过《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概论(三) 1【单选题】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参考的著作不包括(C)。 ?A、《素问》 ?B、《八十一难经》 ?C、《黄帝内经》 ?D、《九卷》

2【单选题】《扁鹊内经》《扁鹊外经》代表了哪里的文化?(C) ?A、北部地区 ?B、西部地区 ?C、沿海地区 ?D、农业民族地区 3【判断题】《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著作。(√) 4【判断题】《黄帝内经》编纂完成后在民间得到了广泛流传。(×) 《黄帝内经》概论(四) 1【单选题】日本汉学家山田庆儿写的《中国医学思想风土·黄帝内经》认为(D)是古代解剖学派的代表。? A黄帝学派 ? B少师学派 ? C少俞学派 ? D伯高学派 2【单选题】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体现了《黄帝内经》的(A)。 ? A哲学观 ? B养生观 ? C诊法 ? D脏腑经络学说 3【判断题】《黄帝内经》是一本论文集,不同篇章的观点有矛盾之处。(√) 4【判断题】在现行流行的《黄帝内经》版本中,能够较好反应原书面貌的是《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一)待做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摘要: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正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在把握这一历史性变化的实质内涵和根本特征的基础上,剖析这一变化给中国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有助于实施正确的对外战略方针。 关键字:中国;世界;相互关系;命运相连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的事件,对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性变化意义的时代,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中国国家建设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筹划将具有愈来愈迫切的意义[1]。 1.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变化 国际社会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当代中国外交是全球最有成效的大国外交之一。从新中国外交60年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呈现出不断发展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第一大参照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个30年。这在很大程度上承袭革命战争年代的基本思路与做法、确立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正式关系、定位中国在当代国际体系位置的中国外交“初级阶段”。 1949 年的中国是一个既强大又贫弱的国家,在建国初期立即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方针。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中共与苏共渐行渐远,最终成为对峙的双方。随之,中国的外交也不得不做出某些调整,朝着更加“左倾”的方向演化,强化了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对中国的怀疑和排斥的基本态度。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内政治的某些“极左”做法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损害了周恩来主持外交工作时期的稳健平和方针。必须看到,总体上逐渐偏向“左倾”的毛泽东时代,在最后阶段显现了某些积极的调整动向,尤其是随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以及中美对话的开启,中国外交的钟摆再次强劲回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整体形象和作用仍然相当边缘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总体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斗争大于合作、猜忌压倒协调、对峙多于对话的关系,是“造反者”对抗“权势者”的态势[2]。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阴阳形气真经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阴阳法于天地,形气法于万物。 天人同声相应,人地同气相求。 阴阳形气合一,万物天人同道。 一、天人合一形成真经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命理风水的核心概念。天为阳,地为阴,天合人,人合天,人天同象,天人同构,阴阳形气合一。 阳气成性,化而无形;阴气凝结,聚而成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成性,地道成体。人道合之,正是阴阳五行行于宇宙的两重性:一是“形而下者谓器”,实指有形的物象,形势,状态;二是“形而上者谓道”,是指无形的物性,神气,精神。故物性通过物象体现其性;物象在物性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性无象而不显性,象无性而无变象。宇宙间的自然万物都是先有其性,后有其象;性能生象,象能化性。命理风水的基本功能是通过物象变化认识物性。通过物性的演化规律来揭示物象变化的必然性. 阴阳是宇宙物质的两大属性;阴阳所生五行是组成宇宙物质的基本元素。宇宙物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论是物象,还是物性,都有阴阳五行之分。又含有阴阳五行之性。阴阳五行变化,作用了宇宙物质的生命演化,阴阳五行的演化规律,决定着宇宙演化规律。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立地之道,万化定基。 二、天人的定象真经 天者:宇宙空间,日月星辰,水火木金,阴阳二气也。 人者:高级动物,阳男阴女,有体有神,有魂有魄也。 三、天地人自然真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则道法自然也。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相互作用,和睦共处,和大自然合而唯一。也就是人类所做的事情,要与自然界的规律一致,和谐统一!利用自然,改变自然环境,为我所用,天人共赏,则天人自然合一! 四、天人感应真经

《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国学教育论文 《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 地点:山东大学国学大学堂 主讲人:徐平 整理:本刊编辑部 背景资料:《黄帝内经》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中医的“圣经”,是几千年医药养生的源头活水。其荟萃了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医疗之术、长寿之诀,承载了独特的“中国式”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又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奇异之书,它不同于西医,它还在帮助我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玄妙智慧,比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黄帝内经》是国学经典中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相传是黄帝与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师、鬼臾区、少俞等多位大臣讨论医学的记述,但传统上多认为此书成书于战国到西汉。《黄帝内经》共十八卷,《灵枢》《素问》各有九卷、八十一篇,内容包括摄生、阴阳、脏象、经络和论治之道等。 理想的健康人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健康观,不仅仅是肌体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还应当使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满状态。 《黄帝内经》中描述理想的健康人应该是合天时、合人事、惜精养神的,即: 1、合天时指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2、合人事指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意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3、惜精养神指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每天都在忙碌做事的人难成大气,唯有善于思考、懂得劳逸结合的人才是最具智慧的人。休息即为放下,表面看好像无所作为,然而真正放下才能够五毒不侵、成就大事。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中一个真实的病例,一个商人,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后选择了乐观对待,将其视为自身的一部分,平和心态,每天与癌细胞进行对话,与癌细胞和平相处,病情得到稳定并基本治愈。只有一个人毫无心理压力,彻底放下、合理休息,才能够变得无比强大,才可能击败病魔、重获健康。 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诸如遗传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医疗条件等,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个人的生活方式。这就需要个人对生命进行把控,只有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谈到健康层次,《黄帝内经》讲“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根据现代寿命计算标准100-120 岁是人的自然寿命,而现代人的平均寿命仅为82-83 岁,刚刚达到下寿标准。“道法自然,生生大德”,按照天时规律、自然法则进行养生才能长寿。广西一村多长寿老人,据采访调查,按时饮食、粗茶淡饭、素食为主、思想简单、知足常乐是其长寿秘诀。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主要有三,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1、未“病”先防:发现早期的疾病征兆,提前预警。 2、既“病”防变:已经出现病症后,积极治疗调理,防止进一步恶化。 3、愈后防“复”:疾病治愈后,注重日常基础保健,使病不再复发。

从实践的角度看人与世界的关系

从实践的角度看人与世界的关系 摘要:人类总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更高一级的程度。 关键词:实践人的认识改造世界 第一,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性质、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社会的人所参加的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的活动。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体现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在各种不同程度上,认识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尤其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的感性认识发生突变(即飞跃),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抓着了事物的本质、规律,事物的内部联系了。循序渐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理性认识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如果没有感性认识,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第二,是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狭隘的经验主义。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性认识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要完全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理性思考,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只要是在认识过程中根据于实践基础而科学地改造过的东西,乃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然而认识运动至此还没有完结。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的实践。这是

黄帝内经 最新问题答案

【单选题】《黄帝内经》的作者不是黄帝,下面不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A、书中的官名 B、书中的修辞用法 C、班固的考据 D、书中使用的历法 我的答案:A 2 【单选题】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确立和成熟的四部经典著作不包括()。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金匮要略》 我的答案:D 3 【判断题】《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上下两部分组成,且两部分均分别有81篇。我的答案:√ 4 【判断题】《伤寒杂病论》是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 刘向父子编纂的《七略》中,医学书籍除了三部内外经外,还包括()。 A、 《伤寒杂病论》 B、 《神农本草经》 C、 《旁篇》 D、 《温病》 我的答案:D 2 【单选题】刘向父子编纂的《七略》中,保留至今的医学经典有()。 A、《扁鹊内经》 B、《扁鹊外经》 C、《白氏内经》 D、《黄帝内经》 我的答案:D 3 【判断题】司马迁在编著《史记》整理古籍文献时曾经看到过《黄帝内经》。() 我的答案:×

【判断题】《七略》是由西汉时期刘向编纂整理的七大类图书的目录和提要。()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一般认为,()是最早的儿科医学典籍。 A、《九卷》 B、《八十一难经》 C、《阴阳大论》 D、《胎胪药录》 我的答案:D 2 【单选题】 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参考的著作不包括()。 A、 《素问》 B、 《八十一难经》 C、 《黄帝内经》 D、 《九卷》 我的答案:B 3 【判断题】《黄帝内经》编纂完成后在民间得到了广泛流传。() 我的答案:× 4 【判断题】《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著作。()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体现了《黄帝内经》的()。 A、哲学观 B、养生观 C、诊法 D、脏腑经络学说 我的答案:A 2 【单选题】日本汉学家山田庆儿写的《中国医学思想风土·黄帝内经》认为()是古代解剖学派的代表。 A、黄帝学派 B、少师学派

3.1实践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基础地位

第3讲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对实践的正确理解和实践观的合理建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关键 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 实践的观点由此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3.1 实践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基础地位 实践的观点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的基本的观点,,就是因为实践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在实践中蕴藏着全部人与世界关系的秘密在实践中蕴藏着全部人与世界关系的秘密,,人与世界关系的丰富内容就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展开 马克思指出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3.1.1 实践的本质 1.1.旧唯物主义的实践概念旧唯物主义的实践概念 (1)某些旧唯物主义哲学家对实践的重视 培根培根::“正如在社会中正如在社会中,,每个人的能力总是最容易在动荡的情况下而不是在其他情况下发挥出来况下发挥出来,,所以同样隐蔽在自然中的事情事情,,只是在技术的挑衅下只是在技术的挑衅下,,而不是在任其自行游荡下其自行游荡下,,才会暴露出来”

狄德罗狄德罗::“观察搜集事实观察搜集事实;;思考把它们组合起来起来;;实验则证实组合的结果”;要获得新的认识的认识,,应该用精确的实验“查问自然”,“有意用一些最奇怪的试验来挑逗自然”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2)旧唯物主义实践概念的局限性 旧唯物主义者中旧唯物主义者中,,像培根和狄德罗这样把科学实验看作是对客观对象的能动作用的人毕竟是很少的竟是很少的,,大多数人都不懂得实践的能动作用 旧唯物主义者没有对实践概念作出全面的旧唯物主义者没有对实践概念作出全面的、、科学的解释和论证

如何理解天人相应

如何理解天人相应 中医学(针灸方向七年制)刘俊 2009023082 精气是宇宙的本原,宇宙是一个万物相通的有机整体;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亦由精气构成。精气作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联系,使他们成为一个整体。这一由无形之气把整个宇宙万物练习成一个整体的认识,实际就是《庄子.天下》所谓的“天地一体”的观点。人为宇宙万物之一,处于天地气交中,故也为这个整体的一部分,通过气的中介作用,人与天地万物的变化息息相通。如《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岁月相应也。”此为天人相应一也。 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由阴阳二气对立统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又,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部位、功能划分为阴阳两部分。《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就人体而言,脏腑形体分为阴阳: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属阴……五脏属里,故为阴;六腑属表,故为阳。经络系统也分阴阳:属腑而行于肢体外侧面的为阳经,属脏而行于肢体内侧面的为阴经。由上可知:人体脏腑经络形体组织结构无不包含阴阳,与宇宙之阴阳相互交融,合而为一。 研究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学说更是深刻的体现了这一点。一般认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又,

肝属木,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因此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同理:心、小肠、脉、面、舌皆与火有关;脾、胃、肌肉、唇、口皆与土有关;肺、大肠、皮肤、毛发、鼻与金有关;肾、膀胱、发、耳、二阴与水有关。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说明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除精气、阴阳、五行外,更有一系列现象表明天人相应。中医学将天人相应思想贯穿于治疗原则、治疗手段等各个方面。“三因制宜”是天人相应主导思想的典型反映。揭示出天人相应论的另一深刻内涵在于:人与天相应,既包括群体共同的生理、病理与天相应也包括个体特殊的生理、病理与天相应。 人体的脏腑功能与四季相应:《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通于春,心者通于夏,肺者通于秋,肾者通于冬。”(脾通于长夏)由此可知,人体的五脏与四季相应。人体的生理功能与月节律相应:人体朔日气血相对虚弱,望日较为充盈。所以人体的生理功能与月节律的周期性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体的生理功能与日节律相应:《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旦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人体内阳气与日节律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人体的疾病易感性与季节有关。如《内经.厥论》:“春夏则阳气多而阴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说明自然界四节气候变化,人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相对于国内同胞万众一心抗瘟神的众志成城,世界更关注的,是中国力量突然缺位带来的巨大影响。 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境游输出国,中国每年有1.5亿人次以上的超大旅游群体,而这场疫情让全球景点商户为中国人准备的支付二维码,成了孤独的摆设。如果说,之前中国游客略微嘈杂的声音,让他们的微笑里还夹杂着一丝无奈,那么这个时候,那种嘈杂的声音,肯定比教主的开示、比老母亲的叨唠更让他们怀念。 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几乎赢得了全球所有跨国企业的青睐。这场疫情迫使几乎所有中国人集体在家宅着,让提前预备春节黄金周的外资商家们,胆战心惊应付几天后匆匆关门。如果说,之前还为黄金周疲惫不堪的接待烦心,那么这个时候,那种烦心,肯定比接下来向董事会解释财报要愉快千万倍。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王国,疫情导致的中国企业加长停摆,让诸多等待中国产品的伙伴们望眼欲穿却又束手无策。如果说之前还有人对中国商品的知识产权和产品质量进行过无端的抱怨和诋毁,那么这个时候,那种抱怨和诋毁,肯定比无故伤害自己的亲人更能让他们反省自己的贪婪和挑剔。 从方方面面来看,中国力量在这次缺位中显得更加强大、深远和不可或缺。有史以来,我们的外国朋友,头一次如此热心关注中国的一个传染病毒,就连一直嚷嚷中国威胁的大佬们,在这个时候,也抛来了温情脉脉的眼波。 凡此种种,绝非良心发现,只因需要中国。 整个世界显示了对中国的依赖,我们正以亘古未有的姿势,成为全球化的推动者。但是,形势仍然复杂,风雨之中的战略应对,是比当前

困难影响更为深远的大事。 毕竟,我们所期,不止于被世界依赖。我们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定义中国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中国踉跄,世界颤抖,特殊时期检验了世界对中国的依赖程度。 据麦肯锡的中国研究报告,在全球七大经济体中,从技术、贸易和资本的角度来看,世界对中国的依存度从2000年的0.4反转为2017年的1.2,对比的是同期中国对世界的依存度从0.8降到0.6。 世界到底依赖中国什么? 对中国制造的依赖,从备胎到双腿 对一辆车而言,干活最脏最累,从来受苦受气,却得不到半点怜惜的,

易经与中医

易学在医学观念、医学理论和医学方法等方面为中医药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易经说卦》在论述自然法则与立人处世应遵循的准则时说:“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中医药理论流淌着《易经》的“血液” 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和中国古代的其他发明相比,它是惟一的体系完整、科学思想与操作技术完美结合的发明创造,又是惟一的继续发挥着功能并仍旧产生着影响的东方科学。和西医学相比,中医学从医学观、思维方式、理论构成皆大异其趋。以此,中医学的行进路线和学术大厦的形态完全不同于西医学。同是以防治人体疾病为目标的医学能有如此不同,关键在于中医学受易学的理论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医学以有机论整体观审视人体,重点研究人体功能和变化过程而非实体结构;中医学重视人体的时间特性,以时间统摄空间,明显区别于西医学着重阐述人体空间,以空间统摄时间;在理论构建方面,中医以模型化的方式和西医、西方科学的公理化绝然不同。中医学的这些特色是受易学的影响而铸就的。中医学的经典《黄帝内经》就是在《周易》的影响下结合医学实践而形成的。此后又随着医学实践的丰富不断援用新创生的易学理论而构建医学理论,在汉代象数易学爻辰说的影响下,中医发轫了五运六气;在宋代易学图书学派盛论太极图时,明代中医学有几种命门学说的形成,呈现了中医学理论演化进程中“医易相关”的特征。易学对中医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医学观念、医学理论和医学方法三个方面。 易学与中医学的有机论人体观 在古代科学未分化以前,医学和易学源出一家。人体知识曾是易学素材之一,《易传·系辞》曾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易学把人体脏腑器官纳入易的框架,例如《易传·说卦》:“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身,离为目,艮为首,兑为口”,这是在巫术医学时代以占断病所循按的依据,可谓“医易同源”。 随着先民实践的发展,医学分化为独立的学科,但医家的基本观念仍和“大道之原”的易理一致,易的基本观念也便成为医学的基本观念,这些观念集中体现于《黄帝内经》并延续至今,我们把中医学的医学观概之为有机论人体观。有机论人体观着重于人的整体性和自发性,研究人体自身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和协同,从天地人之间的复杂内在联系探求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有机论人体观是由整体观、动态观和阴阳稳态观等构成。 中医学的整体观是易学天地人三才统一的整体观在医学的体现。《易传·说卦》言:“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人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这种三才统一的思想,又称天人观,把人看作是自然界之一分子,即从天地人的大系统的开放体系,以其联系、变化、相互制约等关系审视人。由此《内经》多次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人与天地相参”,甚至对人的定义也是:“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易传·文言·乾》提出了人身小宇宙之论:“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后世进而广论,《吕氏春秋》曰:“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淮南子》曰:“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内经》则发挥了“小宇宙”的思想,《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天地之大纪,人身之通应也。”值得论及的是,西医学也讲整体观,但所论述的是由器官组织等部分合成的整体,是共性的整体,却从没将人与天地大系统联系在一起。《灵枢·营卫生会》以“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对中医人体的整体观做了深刻的描述,中医学就是循此思想阐述健康、论治疾病的。 中医学的动态观就是易学“唯变所适”的变易观在医学的体现。《易传·系辞上》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肯定万物变化“日新”,新事物“生生”不已。认为“变动不居”是宇宙万物的基本特性,人们处理事情应“唯变所适”,即《易传·系辞》所论:“《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中医学就是以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审视生命的健康和疾病。《素问·六微旨大论》把“动而不已”作为自然界和生命的基本规律;“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动态观引导古代医家对人体进行联系时间和空间的详尽观察,发现生命在时间维度上不可逆转的特性,即《素问》二次强调的“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中医学以此重视时间,以时间统摄空间。又发现了人体具有自适应、自修复、自组织的能力,《内经》称此为“神机”。《素问·移精变气论》认为动态

关于个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探讨

关于个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探讨 个人与社会,社会与政府,法律与个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1、个人组成社会,社会可以缺失一个人,但是不可以缺失全部的 人。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奇特的关系存在:“人是社会的动物”,所以个人需要依靠社会生活,社会并不依靠单独的一个人。所以在这个“利益社会”中,社会对个人并没有绑定的责任,这是小珍母女走投无路的原因之一。 在小雨事件中,由于她是第一个为贞操跳楼并且为社会所熟知的人,她的行为激起了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的社会群众的极大的同情心,有了较多的社会募捐。更重要的是,她在手术后逐渐康复,使得她所需要的帮助是短期的,面临的难度并不是非常大,尽管后来伤势加重索赔失败,但总归有了还算好的结局。但是同样的悲剧源头发生在小珍身上,情况却完全不一样。 小珍的悲剧发生后并没有得到太多社会(此处指的是社会集体)上的募捐,很多诺言都成了空头支票,很有可能是因为群众自小雨事件同情心大爆发后有了疲劳感,对小珍并不太热心。而且,小珍需要的是长期的帮助,承担的话有较大的利益损伤。所以,在这里就体现

出了社会对个人并没有必须的责任。当然在道德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是必须的,但是道德能不能被社会人履行,跟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在自然社会中,经济水平虽然发展低下,但是较均衡,人们心态平和,道德准则能够被人们较好履行,人与人互相帮助是必然的,可称之为“充满人情味儿”的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经济水平的差距逐渐凸显,心态在这时候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所有人都想要追求利益,都力求比别人好,自己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帮助人与否与利益密切相关,可称之为“利益社会”。小雨事件使人们同情心大大爆发,感情支配了理智,他们愿意帮助小雨。但是小珍在小雨之后,社会的同情心大爆发之后就疲了,此时帮不帮助小珍,是理智支配感情。利益占上风,小珍得到的社会募捐自然就少了。 但是在发达国家中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原因还是在经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普遍较高,也就是说高水平的均衡状态。人们心态重新变得平和,道德准则重新在社会中凸显,而且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道德准则逐渐变成契约,契约又变成了法律,法律铁腕般的存在使得社会对个人有了绑定的责任,社会要对个人负责,个人在社会帮助下能够解决问题。称之为“法治社会”。而我们目前并没有达到这种状态。 2、政府是社会的一部分,但是政府管理社会,是社会的重要部分。政府职能的完善需要长期的过程,而且需要社会积极的配合。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圣才出品】

第二章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 1.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的人则要求让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材料2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 材料3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7%,从1980年到1996年,粮食产量增长23%。近几年每年净减少耕地面积在300万亩至500万亩之间。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3;过去10年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5.9%;由于过度采伐,现有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3.4%;由于水资源短缺,部分城市缺水严重。在全国500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大城市缺水,其中4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又存在着大量的使用浪费,而且对资源的再生利用不重视,废钢铁废金属回收利用率只有30%,大大低于经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请回答: (1)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答:①这一观点的哲学基础是机械唯物主义和地理环境决定论。 ②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它作为劳动对象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③包括土壤、气候、山脉、河流、矿藏及动植物等等,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但不能把它夸大为决定作用,陷入“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误区。地理环境决定论在哲学上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2)谈谈你对材料2中关于“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的理解。 答:①人类社会与自然相互联系: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不能离开自然,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规律。人类只能从自然中索取生活资料,自然界是人类活动改造的对象,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②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和人类彼此相互制约,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灾难性后果。 ③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人类利用自然的科学性与道德性,协调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调整好人类改造自然的方向,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的关系,以利于我们星球的繁荣和人类自身的发展。 ④对待自然界的两种错误态度: a.人们只强调改造自然,而不去保护它,结果是破坏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