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按不同标准分类和整理

按不同标准分类和整理

按不同标准分类和整理
按不同标准分类和整理

按不同标准分类和整理(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

按不同标淮进行分类教学难点

对分类结果进行整理,看懂统计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行分类,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二、交流展示,点拨解惑

1.课件出示例2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

2.小组交流。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

3.指导看书。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

是怎么分的。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

不同的分法。

三、巩固练习,学会应用

1、分类整理下面的图形(第30页第4题

课件出示题目,问:这里都有哪些图形?

(1)按形状分一分、涂一涂。

(2)如果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组,可以怎么分?指导学生完成统计表

(3)根据分的结果同桌互相提一个问题,并解决。

给公园中的人分类。(第32页第7题

(1)引导: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本领来解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公园中的一个场景请大家把他们分分类。同桌互相说一种分法,然后交流

(2)给自己小组中的小朋友分类

引导:刚オ大家想到了许多分类的方法通过交流我们也听到了别的同学的想法。现在就请大家用学到的方法来给小组里的

同学分类,你能有几种分法?a.小组活

动。(放背景音乐)

b.集体反馈交流。

c.优胜组介绍所有的分法。

四、总结归枘,建构提升。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第2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考纲分析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一)公共政策的含义、类型与功能 1.S公共政策的概念: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公共政策的内涵:1,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的一般特征;2,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3,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4,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5,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6,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2.L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P120-122 公共政策的产生必须具备的三个初始条件或者说三个核心要素:公共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近代公共政策的转型或发展在四个方面的表现:1,公共政策问题形成中的公民参与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3,公共政策领域向社会管理方面的大规模扩展;4,以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来保证政策质量 3.S公共政策的类型划分:P122-147分别从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两个方面划分 (1)从内容特征上划分: 公共政策的内容特征指的是具有不同的政策效力的各项公共政策构成一个统一的、相互作用的政策体系。 a)以同一政策体系中各项政策之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关系划分: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及其相互关系:存在着涵盖与被涵盖,衍生与被衍生,统摄与被统摄的关系 b)将同一政策体系中各项政策从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角度划分:战略、策略、战术;相互关系:战略是全局的,策略是战略的一部分,是服从服务于战略,战术是微观的,针对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 c)依政策的社会内容进行划分: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教育、科技、文化政策; d)其他分类方法: 1,以一项政策谋求达到的目标数量为标准划分: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2,以政策主体决策时有无现行规范可遵循进行划分: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3,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划分:是指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由美,安德森提出) ;4,以政策效果为标准划分:物质性(或实质性)政策和符号性(或象征性)政策(由美,安德森提出);5,以政策协调社会生活的方式为标准划分分配性政策、调节性政策、自我调节性政策和在分配政策(由美,安德森提出) ;6,由美国学者洛维为分析纽约市人事任免而做的一种类型划分为分配性政策、限制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7,以政策的结果是双赢还是一方所得为他方所失为标准划分为零和博弈政策与非零和博弈政策;8,以同一政策的始创或调整为标准划分初始政策和反馈政策;9,内容构成以政策结果的可预测性为标准划分确定型政策(如全国统考制度)与不确定型政策、风险型政策(建立股票市场)与竞争型政策;10,以政策主体希望的行为选择的范围为标准划分鼓励性(扩大性)政策与限制性政策;11,以政策主体是否行为为标准划分积极性政策与消极性政策(改革初期对私企发展的不行动的政策) ;12,以面向未来还是面向现实为标准划分能动型政策与被动型政策; (2)从形式特征上划分: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按不同标准分类教学设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按不同标准分类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90~92页例一和“想想做做”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的场景,经历简单的分类整理、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 学会按不同标准分类,能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表示数据,初步体验记录、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能对数据整理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通过按不同标准分类和记录、整理数据,体会分类可以有不同标准, 初步感受不同标准下数据分类整理的不同结果,初步体会符号的作用;初步了解在生活里可以收集数据,体会数据能说明信息,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据存在于现实情境里,初步学习用数据眼光观察生活;在 小组学生中感受合作学习的作用;主动参与数据收集、整理活动,尝试回顾数据收集、整理活动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收获。 【教学重点】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类标准和记录方法。 【教具】学习单,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他叫小明。小明说要带我们去童心园玩。看童心园门口有好多气球。 2.引导分类 引导:说说,把下面这些气球,如果按它们的不同特点分类,你会怎样分? 交流:你按什么分类的,分成了几类?(教师按学生的回答演示分类,把气球呈现为几类,每次让学生说说按什么分类的,分成了几类,各有几个。) 3.揭示课题 同样的气球,我们可以按照形状和颜色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来分,分得的结果也

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按不同标准分类。(板贴) 【设计说明:本节课的重点是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这就首先需要按不同标准分类。学生一年级时学习过“分一分”,已经有过按不同标准分类的经验。这里安排气球分类,可以进一步感受分类的不同标准,了解怎样按不同标准分类,激活已有经验,为本节课学习奠定基础。】 二、分类整理,经历过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说明这里是童心园。 引导:看,童心园里都有那些人? 他们在做什么呀? 指出:是的,童心园里有老师,有学生。他们参加的活动也不同,有看书的,有下棋的,有玩游戏的。 提问:你还想知道什么?你还能提一个和数学有关的问题吗? (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相机肯定、修正、鼓励。准备多种问题的板贴,根据学生的回答,贴相应的问题) 2.引导分类,明确标准。 引导:(根据学生实际提出的问题引导)小朋友们想知道的问题真多呀,要弄清这些问题,可以先把图中的人分类整理,你打算怎样分类? 引导:图中的人这么多,你能从图中一下就看出,问题1、问题2两个问题吗?是呀,不能,老师也看得眼花缭乱,那该怎么办呢?(引导说出分一分。) 提问:你打算怎样分? 说明: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还可以怎样分? (出示表格) 按参加的活动分成看书、下棋、做游戏这三类。(出示表格) 追问:这两种分类标准一样吗?不一样在哪? 说明:第一种分类方法是按照老师和学生来分的。 第二种分类方法是按照参加的活动来分的。 3.整理数据,交流分析。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按不同标准分类(之前)

按不同标准分类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分类整理的用处,并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来整理数据,能根据整理的结果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到生活中去调查收集的数据,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重点难点: 按不同标准分类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小游戏: 今天老师要跟我们小朋友玩个游戏,出示图片,图中有什么?(图中有三角形、圆和正方形这三种图形)。下面老师要请我们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每种图形出现的次数。(填写在作业纸上第一张表格)。 交流:投影展示学生作业,表中的符号表示什么?(图形出现一次)比较有的小朋友记录完整了,有的没有。为什么啊?因为他选择记录数据的符号很简单。我们可以用简单的符号来记录数据,这样清楚又方便。 一、情境导入 1、引入出示图形。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童心园玩一玩吗? 可是喜洋洋说了必须要回答以下问题方可入园,你们有没有信心? 出示问题:下面这些图形,如果按它们的不同特点分类,你会怎样分? 2、引导分类。

交流:你按什么分类的,分成了几类?(教师按学生的口答演示分类,把图形呈现为几类,每次让学生说说按什么分类的,分成了几类,各有几个) 3、明确标准。 提问:谁来把分类的结果说完整?(三句话) 说明:按什么来分类,是分类的标准。(板书:分类标准)刚才我们把这些图形按不同标准分类,(在课题位置板书:按不同标准分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按不同标准分类。 二、教学新知 1、出示教材90页例题情境图。 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童心园。 提问: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人?分别在做什么? 生1:图中有老师和学生。 生2:他们有的做游戏,有的看书,有的下棋。 提问:看了这幅图,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1:想知道学生有多少人,老师有多少人? 生2:想知道看书的有多少人,玩游戏的有多少人,下棋的有多少人? 如果学生未能想到,教师就问:想知道看书的有多少人吗? 生3:学生比老师多多少人? 生4: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哪种活动的人最少?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在课件中出示。 指出: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先要知道他们的人数。 引导:可以先把图中的人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 (1)明确分类的标准和方法。 提问:你打算怎样分类?(按什么分类,分成几类?) 指名说:

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精编版

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

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90-9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的场景,经历简单的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学会按不同标准分类,能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表示数据,初步体验记录、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能对数据整理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学生通过按不同标准分类和记录、整理数据,体会分类可以有不同标准,初步感受不同标准下数据分类整理的不同结果,初步体会符号的作用;初步了解在生活里可以收集数据,体会数据能说明信息,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学生初步体会数据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现实情境里,初步学习用数据眼光观察生活;在小组学习中感受合作学习的作用;主动参与数据收集、整理活动,尝试回顾数据收集、整理活动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收获。 教学重点: 会用自己的方法记录数据,会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能够按照不同分类标准整理数据,用自己的方法记录数据。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这一节课,老师想邀请小朋友们去“童心园”游玩(出示邀请卡),准备好了吗?走吧。 咦,大门是关着的,但是上面有些图形(三角形2红3绿,圆形3红2绿,正方形2红1绿)要怎样才能打开门进去参观呢?细心的小朋友发现了旁边有一行字“这些图形,请按它们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原来是进入童心园的方法啊,小朋友们,你能解决这个问题成功进入童心园吗? 学生汇报:你是按什么分类的?分成了几类?各有几个? 说明:按什么来分类,是分类的标准,我们把这些图形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按形状分类,分成了3类,按颜色分类,分成了2类。(板书:

教学设计:按不同标准分类

“合适”的“合作”才精彩 ——以《按不同标准分类》为例 睢宁县双沟镇中心小学房晓兰合作意识的培养是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理念;为了凸显其重要作用,放眼望去,每一节公开课、评优课或示范课,执教者都要控空心思创设儿童合作学习的情境。然而,以下问题却被教师们忽视:合作意识并不是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得到培养,而是广泛地存在于所有的教育教学之中;数学学习也不是必须有合作的教学环节,而是在遇到“合适”的内容时,“合作”才能起到作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按不同标准分类》一课中的主要学习内容就适合儿童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解决。 一、活动激发知识经验。 (出示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六个图形。)师:你会给它们分一下类吗? (一生到前面分类,投影显示。) 师: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按颜色来分类,分成了三类:红色、黄色、绿色。 师:还可以用别的办法分吗? (一生再分,投影显示。) 师:你也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我按形状来分,分为三角形和圆形两类。 师:同样的图形,可以按颜色来分,也可以按形状来分;换句话说,可以把这些图形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今天,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按不同标准分类。) (评析: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建构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而建构成的。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过了简单的分类,通过分图形的活动激活了他们的知识经验;在操作中儿童再次感受到了同样的物体可以按不同的标准来进行分类,为学生下面初次接触统计活动提供知识基础。) 二、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师:让我们一起来到一个美丽的地方,你看出来这是哪儿了吗? 生:童心园,那里的石头上写着这三个字。 师:你们的眼睛真亮,数学学习就需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睛眼;继续观察:这里都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 1、政策的定义 人们为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案,即当主体被限定为国家、政府、公共权力机关时,指的都是公共政策。 2、公共政策的内涵 (1)定义: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社会权威。(2)划分: A 横向划分:公共政策由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和司法决策三种形式构成。 B 纵向划分:公共政策由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构成。 元政策如: 价值性的元政策——“民主”、“自由”、“公正” 方向性的元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程序性的元政策——民主集中制 (2)政策一般;政策链、政策群;具体的、个别的政策 A 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链、政策群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B 政策群:是指公共权威在某一较长的时间内指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集合群。 政策链:是指公共权威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4、公共政策的作用 导向作用、管制作用、调控作用、分配作用 5、公共政策主体 (1)定义: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在整个公共政策的运行周期中,对政策问题、政策过程、政策目标群体主动施加影响的个人、群体或组织。 (2)分类 分类一:标准的多样性

6、政策客体

目标群体政策行为的影响因素:政治社会化、传统因素、政策合理性、成本收益、大局观念、规避惩罚、环境变化。 7、政策环境 构成政策环境的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 8、系统理论模型 内容: A 公共政策的输入:它是政治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互动的结果,是社会团体和个人以某种方式(要求、支持)影响公共政策的结果。 B 公共政策的转化:政治系统将复杂多变的要求转变成公共政策的过程。 C 公共政策的输出:政治系统推行公共政策或采取行动,向环境输出公共产品。 9、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静态) 政策主体系统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90~92页的例1和“想想做做”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和整理数据,从现实情景中发现一些需要借助数据才能回答的问题,同时体会只有借助数据才能了解更多的信息。 2.学习收集数据、记录和呈现数据的方法,并对方法进行一定的优化。 3.能够有感受到分类收集数据的作用:不同的问题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通过不同标准的分类可以获得不同的信息,解决不同的问题。 教学重点: 按不同标准分类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类标准和记录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可移动板书、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提问:(出示情境图)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看到童心园里有哪些人?学生说有老师,有学生。教师在黑板上相机贴写有“老师”和“学生”的纸条。 提问:再好好看一看,他们分别在做什么呢? 学生说有的在下棋,有的在看书,有的在做游戏。教师继续贴写有“看书”“下棋”和“做游戏”的纸条。 追问:从这幅图中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同桌两个小朋友先商量商量。 2.提出问题。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图中有多少位老师?学生呢? (2)参加每种活动的分别有多少人? (3)一共有多少人? ……

过渡: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这节课,咱们就重点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在黑板上贴出问题: (1)学生比老师多多少人? (2)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最多? 3.激发分类的需要。 引导: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应该将图中的人怎样分类呢?你会上来移动卡片吗?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也可以像这样横着用线隔开来。 画线。 引导:要解决第二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建议?可以按他们参加的活动分成三类。 移动卡片,画线。 小结: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二种分类的方法,你觉得它们的分类标准一样吗?应该根据不同的问题来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 二、收集数据 过渡:要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分类以后还要想办法知道每一类各有多少人,这就是收集数据。 引导:要知道老师和学生各有多少人,怎么办?(数一数)这边数一个,那边数一个,好不好?可以怎样数? 根据学生的交流提示:可以按照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的顺序数一个就记录一个,这样就不会漏掉了。如果图中的人特别多,特别乱,怎么知道这个人我已经记录过了呢? 示范:可以像这样,做一个记号就记录一个,这样就不会重复记录了。 三、记录数据 谈话:现在,我在图中找到的第一个是男的,怎样把他在表中记录下来呢? 学生可能会说画勾的方法。 追问:一个勾就表示?(图中的一个人),除了画勾,还可以怎样表示?小朋友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表示图中的一个人。 对比优化记录方法: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 第一章公共政策绪论 第一节理解公共政策(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1951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和拉纳合编的《政策科学:范围与方法的新近发展》一书正式出版,提出了“政策科学”(policy science)这一概念,标志着政策科学的诞生。而拉斯韦尔本人则被誉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创立者”。 一、公共政策的涵义(The Definition of Public Policy) ?目前,学术界对于公共政策的定义尚无一致的看法。学者们关于公共政策概念的界定见仁见智。?美国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哈罗德?D?拉斯韦尔和亚伯拉罕?卡普兰指出,“政策是一种为某项目标、价值与实践而设计的计划” ?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对整个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 ?托马斯?R.?戴伊认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选择要做的或者不要做的事情。” ?罗伯特?艾斯通认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机关和它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达即为P=f (G, E),其中,P指公共政策,G指政府系统,E指生存环境。 ?司图亚特?S?那格尔认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为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作出的决定。” ?概括:所谓公共政策就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公共行动计划、方案和准则,它具体地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措施等。 ?关键词: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选择行为;解决某种社会问题;行为准则 二、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The Nature of Public Policy) ?阶级性 ?目标性 ?强制性 ?相对稳定性 三、公共政策的分类(The Type of Public policies) ?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社会中的公共政策必然也是数量众多、类型各别,并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政策体系。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公共政策可以作不同的分类: 1、从政策层次的角度划分:总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 ?总政策(general policy):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总的行动准则,它是一种根本性的、全局性的政策,包括总路线、总方针、总纲领等。 ?基本政策(basic policy):在社会生活的某个领域某个部门或某个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实质性政策。 ?具体政策(specific policy)处于政策体系的最低层次,它是基本政策的具体化,是为了贯彻实施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准则。 2、从社会生活领域的角度划分: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文化政策 ?政治政策(political policy)是政府为处理政治问题、协调政治关系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经济政策(economic policy)是政府为处理经济问题、协调经济利益关系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社会政策(social policy)是政府为处理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关系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文化政策(cultural policy)是政府为处理各种文化问题、发展文化事业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3、从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的角度划分:政党政策;国家政策;政治团体政策 ?政党政策(party policy)直接体现了一定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同时政党政策也决定和影响着社会生活中权力的划分、利益的分配以及各项社会目标的实现。 ?国家政策(national policy)主要是指根据国家整体利益的需要、为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不同标准分类

不同的标准分类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的活动,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https://www.doczj.com/doc/6f12891916.html,]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页。 教学设计 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小组活动 1.数学分铅笔。 a.拿出自己的所有铅笔,观察这些铅笔有什么不同? b.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自己的铅笔进行分类。 2.小组交流。 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集体交流。学生一般都会想到按颜色、长短、有无橡皮头、是否削过等标准进行分类。) .探究新知

不同标准分类 1.分花。(第40页第4题) 要求:想一想,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 小结:这4朵花,颜色、品种(或叶子的形状)各不相同。根据这些不同之处,我们找到了两种分法。 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巩固练习: 2.分图片。(第39页的做一做。把该题中图片的形状与颜色作了些更改,使相同形状的背景颜色不同。) 启发: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组图片,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的地方?你们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地方,能不能根据每一个不同点都找到一种分法呢? 3.小结分类方法。 师:通过活动,我们发现,每找到一种不同,就能相应地得到一种分法。这就是按不同标准分类。接着就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做些练习。 4.混合练习。(第40页的第3题) 应用练习 1.给公园中的人分类。(第41页第5题) 引导: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公园中的一个场景,请大家把他们分分类。(各小组在小黑板上摆图片操作,放背景音乐)

按不同标准分类和整理

按不同标准分类和整理(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 按不同标淮进行分类教学难点 对分类结果进行整理,看懂统计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行分类,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二、交流展示,点拨解惑 1.课件出示例2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 2.小组交流。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 3.指导看书。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 是怎么分的。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 不同的分法。 三、巩固练习,学会应用 1、分类整理下面的图形(第30页第4题 课件出示题目,问:这里都有哪些图形? (1)按形状分一分、涂一涂。 (2)如果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组,可以怎么分?指导学生完成统计表 (3)根据分的结果同桌互相提一个问题,并解决。 给公园中的人分类。(第32页第7题 (1)引导: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本领来解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公园中的一个场景请大家把他们分分类。同桌互相说一种分法,然后交流 (2)给自己小组中的小朋友分类 引导:刚オ大家想到了许多分类的方法通过交流我们也听到了别的同学的想法。现在就请大家用学到的方法来给小组里的 同学分类,你能有几种分法?a.小组活 动。(放背景音乐) b.集体反馈交流。 c.优胜组介绍所有的分法。 四、总结归枘,建构提升。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2016年春季《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指导

2016年春季《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 习重点指导 一、单选题 1.(B.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2.(B.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3.(B.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4.(C.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5.(C.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6.(D.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7.“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B.德瑞) 8.《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A欧文?E?休斯)。 9.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B.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10.从系统论角度看,(A.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11.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A.公共责任)。 12.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A.实证主义哲学) 13.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C.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14.福利经济学之父是(B.庇古)。 15.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B.西奥多?罗威)。 16.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C.政策方案规划)。 17.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18.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利益)。 19.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A.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20.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系统性)。 21.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B.目标群体) 22.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社会问题) 23.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C.全球性)。 24.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25.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政策实施效果) 26.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B.价值判断)。27.公共政策是(A.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 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8.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权威 性)的分配。 29.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 (B.小论证)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30.荷兰经济学家(D.科臣)是最早试图对 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31.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 的是学者(D.威廉?邓恩)。 32.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 官方决策者是学者(C.詹姆斯?E?安德森)。 33.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C.利益纠 纷)。 34.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托马斯 ?戴伊)。 35.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A.《公共 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一书中提出 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36.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公共政 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37.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1971年出版的 (A.《政府过程》)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 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38.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 (A.基础)。 39.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 (D.前提)。 40.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 的综合是指(A.自然地理环境)。 41.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A.利益)。 42.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 权威的分配是学者(C.戴维?伊斯顿)。 43.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 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保罗?A?萨巴 蒂尔)。 44.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就形成了(A.社会问题)。 45.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生产力)。 46.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C.多样性) 47.首选的政策工具是(B.自愿(自主)性 工具)。 48.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 社会成员被称为(B.目标群体) 49.文化环境不包括(D.心理文化)。 50.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 心理学家坎贝尔的(A.实验理论) 51.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 力资源如何分配的科学指的是(B.政治 学)。 52.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 以及经济政策的学科是(A.经济学)。 53.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 (B.国内政策环境)。 54.由负责政策制定的具体组织来进行的是 (A.功能论证)。 55.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将 (C.制度)看作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内生 变量,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着根本性 作用。 56.在经济学范畴中,正负效应的总和是 (B.个人福利)。 57.在我国,政策过程的一大特点是(A.党 政二元结构)。 58.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 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D.大众传媒)。 59.在自上而下研究途径中政策被视为高层 决策者的(A.财产)。 60.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 (D.枢纽)地位。 61.政策规划的基本精髓就在于(B.重视理 性)。 62.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C.政策执 行)。 63.政策评估工作的基础和起点是(A.评估 准备)。 64.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 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 (A.《执行》)出版作为标志。 65.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 效果指的是(C.政策目标)。 66.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 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 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 或组织是指(A.公共政策主体)。 67.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诺斯)。 68.自上而下模式是以(C.古典的行政模式) 为基础的。 69.自下而上研究途径以(A.组织中的个人) 为出发点。 二、多项选择题 1.按照政府内容的合法、合理程度,我们可 以将政府利益分为(B,正常利益C.超常 利益D.失常利益)。 2.层次分析的技术可以帮助分析者分清楚 的原因包括(A.可能的原因B.似然的原 因C.受控的原因)。 3.查尔斯?琼斯指出在政策执行的诸多行为 活动中,以(A.解释B.组织C.实施) 三者最为重要。 4.初步筛选常用的方法有(A.经验分析 B.比较分析C.初步的预测分析)。 5.定量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表现在(A.定量 研究以数量分析来解释现象的特征,因之缺 少背景和实践材料,对于说明社会现象的特 征不够具体,不能给人们理解这些现象提供 经验基础B.在现实社会中,自然界与社会 都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事物都具有精确 性和模糊性所构成的二重性C.定量分析方 法在为社会问题建模时,往往只关注其中可 以量化的变量,不考虑那些无法量化的关键 因素D.定量方法的科学主义方法论基础遭 到了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批判)。 6.对政策目标群体边界的界定一定要合乎 (B.政策环境C.政策资源D.政策问题) 7.非官方决策主体包括(A.利益集团B.政 治党派C.大众传媒D.思想库和公民)。 8.公共利益的重要作用体现在(A.政治领 域的合法性功能B.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功 能C.社会领域的凝聚性功能D.法律领域 的限权和授权功能)。 9.公共选择理论的特征有(A.个人主义的 方法论B.理性经济人假设C.交易政治学 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0.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A.政府 源自个人间的社会契约B.政府职能C.政 府失灵)。 11.公共选择理论是研究集体决策的科学,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按不同标准分类按不同标准分类教学设计

《数据收集与整理(一)——按不同标准分类》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材简析】 《按不同标准分类》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过简单分类的基础上教学的,这是学生接触统计活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初步积累数据整理和分析的经验,为继续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和分析数据,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打下基础。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教学按不同标准分类,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分类整理教材呈现的情境图里的信息,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信息,获得数据,在交流中回答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场景,经历简单的收集、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 初步学会按不同标准分类、记录、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 初步的统计观念。 3、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学习情感,使学生体会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价 值,并使学生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按不同标准分类、记录、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类标准、记录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我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设计思路】 “我们为什么要统计?”这个问题贯穿了整节课。 教学从问题出发,让学生在情境图收集整理信息,提出问题,如“学生比老师多多少人?”、“参加哪个活动的人最多?参加哪个活动的人最少?”等。通过交流,发现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图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适当引导分类方法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在充分交流分类结果后,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对整个活动进行回顾反思,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文库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分类与整理之不同标准》教案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分类与整理之不同标准》教案教学内容: 教材28页例2、做一做及练习七4-8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 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有大人和孩子、有男有女)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 2.小组讨论。 [说出自己是按什么分类的,又是怎样记录分类结果的?] 汇报交流。 [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 3.指导看书。

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按大人和小孩分:大人8人,小孩4人。 按性别男和女分:男6人,女6人。 [可以把分类的结果整理在统计表中。突出统计表的简洁性。]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体会不同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 三、巩固练习,体验根据不同标准分类 1.完成做一做: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可以怎样分?请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2.分图形(第30页第4题) [要求:想一想,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先逐步整理完成第(1)小题,然后填在(2)题的表格中。] 在表格中表示分组结果。 3.分图片。(第31页的第5题。) [启发: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组动物,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的地方?你们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地方,能不能根据每一个不同点都找到一种分法呢?学生自选标准把动物分成两类,并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出来。(①按照行进的方式分为飞行的和爬行的;②按繁殖方式分为胎生的和卵生的等)] 4.小结分类方法。 师:通过活动,我们发现,每找到一种不同,就能相应地得到一种分法。这就是按不同标准分类。接着就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做些练习。 5.混合练习。(第31页的第6题)

公共政策

任何公共政策都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而制定的,故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是公共政策过程的起点,也是整个政策运行过程中非常关键,困难和重要的一步。政策问题的认定既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认识和揭示其中的规律与方法是公共政策学研究的首要和基本环节。本章主要阐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内涵,特点,分类;政策问题的分析过程,方法,以及政策议程的建立等内容。 第一节公共政策问题概述 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内涵 关于公共政策问题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也就存在不同的论述。 詹姆斯认为: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需要和问题,然而,只有那些促使人们行动的问题才是政策问题。从政策意图的角度来看,政策问题可以被定义为某种条件或环境。 这种条件和环境引起社会上某一部分人的需要或不满足,并为此寻求补助或补偿。 国内有学者认为:政策问题是尚未被实现的社会价值或需求,而这些需求或价值能够通过公共活动来加以实现。公共问题,社会问题只有当通过个体与集团的行动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而且该问题又属于该部门的权限,政府又试图采取干预的手段去解决时,才会把它们列入政府议程,此时的问题就成为政策问题。政策问题的起因是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利益与现实冲突而产生的挫折与不满足感。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称之为政策问题呢?我们先比较一下问题,社会问题,公共问题以及公共政策问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问题。问题通常指人们的需要受剥夺或不满足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由自己认定, 也可以由他人代为认定,但都同时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诉求。也就是说问题产生于应有现象与现实现象之间的偏差,而这种偏差使得行为主体对应有的系统状态产生了诉求。 2.社会问题。问题有个人或私人问题与社会问题之分。私人问题是指那些因个人的 性格或他人的直接关系而发生的问题。在影响范围上,私人问题只涉及一个或几个人的问题,通常由私人自行解决。而当相当一部分人遇到同一个问题,并且彼此意识到这一点进而认为社会规范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不再是私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了。 3.公共问题。公共问题是大众的问题,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利益或生存条件遭到 了威胁而出现的问题。有时它也泛指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某种危机和困境。它与社会问题的区别是影响不再局限在某个区域或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其标志是出现公意性诉求。 4.公共政策问题。当公共权力组织体会到公众的公益性并趋同于公众的诉求时,该 诉求由政府通过公共活动加以干预和实现,该问题就成了一项公共政策问题。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公共政策问题的产生实际上是从问题到社会问题再到公共问题最后到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比如说,一个人吸毒,从私人的意愿上来讲本来是希望毒品能够消除痛苦和寂寞,打发无聊的时光,获得心理上的刺激和快感。但毒品会使他身体虚弱,耗尽其个人乃至家庭的金钱,吸毒对他来说是“问题”,但仅仅是私人问题,当吸毒者不再是一个或零散的几个,而是成百上千个的时候,吸毒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人遇到的同一个问题,也就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进一步的,从社会问题转化为公共问题又两种可能:一是原来的社会问题还处在孕育阶段,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一旦问题充分暴露,就容易被人们觉察,从而产生政策诉求。二是一些社会问题虽然一开始就很严重,但在初期可能仅仅局限在一定的区域或个别区域,当问题扩散,蔓延后,就会转化为公共问题。但不是所有的公共问题都能成为公共政策问题。也就是说只有那些通过一定方式进入政策议程中的社会公共问题才可能成为公共政策问题。比如,当出现吸毒,贩毒以及由此带来的艾滋病扩散,刑事案件增多,道德败坏严重等问题时,面对公众的公意性诉求,政府管理部门才有可能把纳入政府

公共政策分类的标准

公共政策分类的标准 要对政策加以分类,首要的任务就是确定分类标准。标准不同,划分的类型就不一样,形成的政策结构也不相同。从已经出版的政策著作和教材来看,由于不同的学者使用了不同的标准,产生出来的政策类型就比较复杂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以公共政策制定的层次及作用范围的大小为标准所作的分类。持有这种分类标准的学者多数同意将公共政策分成元政策、总政策、基本政策(基本国策)和具体政策(实质政策)几大类。 一种是以社会公共领域的组成方面为标准所作的分类。有些学者按这种标准将公共政策分成若干具体类别。政治方面的公共政策,如国家安全政策、外交政策、选举政策;经济方面的公共政策,如能源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方面的公共政策,如教育政策、人口政策、卫生政策;市政与区域规划方面的公共政策,如土地政策、住房政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公共政策,如科学政策、技术改造政策。

另外,有些学者注重以政策的功能为标准来划分政策类别。较为常见的划分办法是将公共政策按其主要作用分为几大类。如目的型与手段型政策、改造型与调整型政策、创新型与改良型政策、对策型与引导型政策、直接型与间接型政策、理性与超理性政策、顺序决策型政策等。 还有一些学者以政策的影响程度、效用时间、作用性质为标准加以分类。按重要程度可将政策分为重点政策,非重点政策;按作用性质可将政策分为积极性政策、消极性政策、鼓励性政策、限制性政策;按效用时间为标准,可将政策分为适时政策与过时政策,过去政策、现行政策与未来政策,短期政策、中期政策、长期政策。 当然,还可以继续找出划分标准。如以政策的正确与否为标准可将政策分为正确政策、错误政策;以对内对外为标准可将政策分为对内政策与对外政策,国内政策与国际政策;以政策结构的复杂程度为标准可将政策分为单项政策与复合政策,单一政策与综合政策等。 由此可见,对政策进行分类的标准并不是单一的。人们可以按自己的标准区分出不同的政策类别。但是,对政策一味地进行类别方面的探索,把各种政策类别都详尽地罗列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