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美教育的价值

审美教育的价值

审美教育的价值
审美教育的价值

审美教育的价值、功能(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个体的审美发展,正是使人摆脱片面的“理性化”,防止感性与理性的分裂,走向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席勒说过:“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知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马尔库塞也认为,审美教育可以使人摆脱由于片面的理性化而成为“单面人”的危险,因此,它承担者解放“感性”的历史重任。尤其在当代社会,审美教育的这一功能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

美学史上持有这样信念的人不在少数。比如,席勒坚信审美可以弥合人性的分裂,游戏(审美)的人才是真正的人。黑格尔断言: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马克思强调,人是依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克罗齐也强调,美学有解放的功能。马尔库塞则说得更加明确:审美发展的是一条通向主体解放的道路。

歌德说得更具体:“要想逃避这个世界,没有比艺术更靠靠的途径;要想同世界结合,也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这段话表明,艺术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既可以使人超然于日常生活的琐屑局限之上,进入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又可以使人重返现实世界,以更高美学视野来重塑现实世界,提升个体、群体乃至全人类的生存的品质。因为美学具有独特的精神,这种精神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点:第一,美学精神是一种游戏精神。这个问题也可以表述为审美的无功利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日益专业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生活中,各种专业训练和专业资格变得日益重要。一方面,功利的态度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态度,这是韦伯所说的合理化的必然结果之一。因为合理化意味着人们做每一件事都经过理性的考虑和仔细的计算,以最小的投入和最大的产出为目标,这种合理化的考虑就是一种功利的考虑,它成为人们行为的内在动机。这便导致了人的行为的目标的偏狭和局限,进而形成了人的生活视野的狭隘。另一方面,专业化的社会不断以种种机制培育出各方面的专家,而专家又依赖于这些机制来获得名声、利益和资本。专业化的机制已经不再能够容忍人们的业余兴趣,巨大的专业机器正在把每一个人都变成特定专业领域里的专门家。这就导致了人们探索兴趣的畸形,好奇的创造性的探索被特定体制内的利益所取代,思考的乐趣被现实的好处算计所取代。从这个视角看,日常生活的专业化导致了人的运动日益狭隘与局限。比如体育运动,奥林匹克的业余精神已经逐渐丧失,它正在蜕变为一种专业技能的较量和追逐商业利润和名声的巨大市场。那种来自内心世界的自发的游戏冲动受到了空前的压制。

在这样充满了实用功利的日常生活中,多一点美学的游戏精神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游戏精神可以帮助人们摆脱人被现实功利考虑压迫的窘境。更进一步,在一个日益专业化的社会里,专业态度和利益考虑往往成为人们行为选择的内在动因,如何超越实用的专业立场,多一点“业余精神”,显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显然,审美的游戏性可以淡化和消解实用功利态度和专业态度,让我们

充满游戏精神和超然态度。还有,充满竞争的现实生活往往把人变得日益世故和粗鄙,生存技能和利益驱动将人锁定在各种实用功利的考虑之中,人性中的童心和天真被无情地压抑了。而审美的游戏则可以唤起我们本真的童心和天真,恰如马斯洛的高峰体验概念所描述的,那里有“健康的儿童性”或“第二次天真”。游戏使人脱离了日常生活的种种限制和陈规,舒展了自己的天性、情感和想象力。在这方面,林语堂认为,真正的艺术精神是一种游戏的精神,而不是艺术家追求不朽或立名,艺术精神如要成为普遍的、要深入社会各个角落,就必须把艺术视为游戏。一个国家产生罗丹那样的大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会所有学生热爱雕塑,亲自动手塑造:

我主张各方面的人士都有业余活动的习惯。我喜欢业余的哲学家,业余的诗人,业余的摄影家,业余的魔术家,自造房屋的业余建筑家,业余的音乐家、业余的植物学家,和业余的飞行家。我听着一个朋友随便弹着一首钢琴的乐曲,跟听一个第一流的职业者的音乐会一样地快乐。人人在客厅里欣赏他的朋友的业余魔术,比欣赏台上一个职业魔术家技艺更来得有兴趣;做父母的欣赏子女的业余演剧,比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更来得有兴趣。我们知道这是自然发生的情感,而只有在自然发生的情感里才找到得到艺术的真精神。为了这个缘故,我觉得这种自然发生的情感非常重要,中国的绘画根本是学者的消遣,而不是职业艺术家的消遣。艺术保持着游戏的精神时,才能够避免商业化的倾向。

第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美学精神又是一种超越精神。韦伯说

日常生活带有“铁笼”的性质,说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工具理性原则控制了人的行为。他甚至认为知、情、意的分化,使得认识活动的工具理性和伦理活动的实践理性带有强制和压迫性质。因此,在他看来,审美具有某种“救赎”的功能,一种世俗的“救赎”,也就是一种超越。“超越”在这里的含义极其丰富,它指的是对日常生活局限的超越。

首先,审美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陶冶和满足的想象空间,这就打碎了具体的日常生活强加在个体身上的种种局限。任何一个个体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里,这一环境既使之适应它,同时也就限制了他的种种可能性。比如,一个人的职业、社会关系和经历,总是受到环境限制,因此他的精神体验和潜能也就受到了限制。但审美活动为个体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打破这些局限创造了可能。你可以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想象地经历无限复杂的遭际和命运,比如《安娜卡列妮娜》,在悲剧和喜剧中遭遇一生都无法碰到的性格冲突,比如《雷雨》,在绘画作品里看见从未见到过的色彩和景观,比如凡高的《星空》,在聆听音乐时感受到无比悲愤的情感,如《黄河大合唱》。当你和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共鸣时,当你随着情节进展而与人物一同喜怒哀乐时,你便暂时摆脱了自己的生活局限,进入到一个更加广阔的虚拟时空,现实对我们的种种限制在这时都不复存在了,你那原本有限的精神阅历变得无比丰富起来。

其次,在这些超越中,它还给予我们某种形而上的慰藉,唤起了终极关怀。一种对人的意义、民族的命运、人类未来的深切关怀。今

天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困境,所以这样的终极关怀变得日益重要起来。而审美活动为这种形而上的追索提供了可能,因为艺术常常蕴含了复杂的形而上思考。例如,时间性与人的生存的关系问题,就是一个形而上的哲学问题,在许多哲学家卷帙浩繁的著述中多有讨论。但诗人对时间与人生意义的关联的体验,一点也不逊色于哲人,甚至可以说,诗人的描述更加生动具体地展示了时间对于人生的复杂意味。从屈原的“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到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再到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人生的苍茫感、历史感如此生动地呈现出来,时间的无限与人生的有限比照鲜明。这种形而上的体验是日常生活的有限性往往所难以提供的。你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去体验艺术作品甚至大自然那深邃博大的意蕴。

第三,更进一步,美学精神乃是一种和谐精神,它有助于弥合由日常生活所导致的种种分裂和矛盾。就现代日常生活的特性来说,种种对立与分裂日渐显著,诸如理性与感性的分离,前者压倒了后者;物质对精神的侵蚀,前者吞噬了后者;社会与个体的矛盾,群体和从众行为遏制了个性的自由伸展等等。从根本上说,美学精神就是和谐。席勒在强调游戏精神冲动可以弥合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分裂与强制时,突出的就是审美的这种和谐潜能。韦伯坚信审美可以摆脱工具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刻板与强制,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前面对文科生理科生的这些描写虽有夸张,却也道出了专业分工

对人的限制和影响。如果我们多一点审美的人文关怀,多一点美学趣味和修养,便可超越这些局限变成更加全面发展的人。美学的理想之一就是超越分工和专业的限制,全面发展人的各种潜能。在这个意义上说,审美教育和审美活动有助于提高人的人文素质,弥合日常生活的分工和局限而导致的心智分裂。当代心理学指出了一个严峻的事实,那就是理性的过度片面发展,导致了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失调。由于左半球是掌管人的理性思维能力的,而右半球则是负责情感和想象力的,认知活动的空前发展使得左半球成了所谓的“优势半球”,而右半球则遭到了明显的冷落和压制,前面理科生的种种表现就是如此。在这些方面,美学是大有用武之地的。通过广泛的审美教育,将美学精神引入日常生活,恢复我们的右半球机能,协调两半球的运作,平衡人的理性与感性能力,便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当前大学教育强调素质培养,鼓励人文涵养和审美趣味的提升,都有助于改变理性与感性的分裂,在这方面,美学大有用武之地。

第四,最后,美学精神又是一种独立精神。

在当代社会,由于专业化和管理化的普遍实现,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趋向于“规章统治人”。办公室里有规章,流水线上有规章,上课学习有规章,甚至我们的饮食、交往、休闲都有章可循。有的哲学家把这种社会描述为一个“总体性的管理的社会”,就是说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受制于种种“游戏规则”而管理化了。韦伯把这种生活形象地描述为一个“铁笼”。人不再是一个自由的创造性的存在,而是日益成为规章的奴隶,成为庞大的管理机器的一个部件。换言之,

日常生活的刻板和惯例化,将人变成了一个工具性的存在。不仅如此,日常生活的日常性和刻板性,还压制了人们创造性的生活的追求,通过时尚、他人引导和社会惯例等多重日常生活的策略,使个体越来越满足于现成的俗套生活,按照别人设计好的模式去生活。于是,日常生活对个体创造性的无形抑制便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有的心理学家指出,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模式在许多方面都抑制了人的创造性行为,中国当前的应试教育模式就是一个典型。

我们每天遭遇的日常生活事件,充满了媒体、影像、广告、时尚、偶像、成功典范等等。较之于传统的日常生活,现代社会的从众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群体的压力,他人的引导,依从的倾向,日常性的刻板,都在不同程度上消磨着个性。有心理学家做过典型的实验,发现人们在做出独立判断时往往受到外在环境的干扰,以致宁愿做出和群体一致的错误判断,而放弃自己的独立判断。因此,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个体的独立性受到了空前的压制,日常生活通过种种策略,不断地使人调适和社会化,进而塑造出大量的“常人”和“庸见”。与别人一样不但是一种生存的模式,而且成为最安全的方式,因为“与众不同”常常蕴含着危险。

然而,在审美的世界里,个性和独创性则被作为最宝贵的东西而加以呵护。从艺术家追求个人独到发现,到强调艺术品独特的个性风格,再到如何以独具眼光的视角来引导欣赏者进入艺术的殿堂,审美的世界就是个性张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仅艺术家的个性和风格得到了强调,而且欣赏者自己独具个性的欣赏和理解也被大力提

倡。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突出的就是审美理解的相对性和个体性,它为伸张审美理解的个性创造了可能。在这个世界里,不存在强调统一的标准和趣味,也不存在霸权性的趣味和标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它的秉性。

所以,在审美活动中,陌生的眼光变得十分重要了。所谓陌生的眼光,就是发现的眼光。艺术家通过艺术创造出被他陌生化眼光陌生化了日常生活,而欣赏者又通过自己眼睛把握到艺术家那陌生化的眼光,进而学会如何陌生化地看待世界。罗丹说,伟大的艺术家不过是在人们司空见惯的地方发现美。个性的发现和表达乃是审美活动的真谛,进入审美的境界,就是培育和滋养我们独具个性的陌生眼光,就是保留自己可贵的个性世界。所以,在迈向现代化和小康文化的当代中国,美学的确深蕴着不可小觑的“解放潜能”。

那么,现在我们可以进一步玩味歌德那句话的深义了。歌德说,“要想逃避这个世界,没有比艺术更靠靠的途径;要想同世界结合,也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这里的“逃避”我们宁愿做积极的理解,那就是超越。“逃避”绝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消极退避,而是相反,超越日常生活是为了更好地进入日常生活,是更好地重塑日常生活。于是,歌德的后一句话便可以解释成,同世界的结合,就是以美学的精神看待日常生活,改变其平庸而乏味的状态,从而构建诗意的生存。

诗意的生存就是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你自己,倾听你自己,改变你自己,塑造你自己!从日常生活的工具理性的压制中解脱出来,把

审美的概念引入生活;就是提升你自己,以美学的思维来缔造自己的生活。就是尽力伸展你的想象力,用心培育你对事物的审美敏感性和同情心。守住自己的个性,坚持独立思考和反叛精神。多一点率真和童趣,少一点暮气和世故;多一些游戏精神和“业余”态度,少一些专业功利和实用主义;多一些感性世界的自我关怀,少一些工具理性的压制和依从。学会审美地看待自己的生存环境,多动手艺术实践,将自己的日常环境变得更具美学意味;学会欣赏各种事物,不但是优美的事物,而且是崇高的、悲壮的、幽默的甚至是怪诞的事物。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教育目的与教学目的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反映社会成员在教育上总的需要。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的要求,反映的是教学主体的需要。教育目的引导着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必然受制于教育目的。 通常,教育目的要转化为教学目的,使社会需要具体化为教学主体的需要。 教育目的的功能 1、定向作用 教育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学校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学生发展的总方向,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并制约全过程。学校只能根据教育目的办学,否则,就会偏离正确的办学方向。 2、调控作用 教育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质量规格,对学校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起选择、协作、调节和控制作用。 3、评价作用 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如何,可以有很多标准来衡量,但根本标准乃是教育目的。一般来说,凡是遵循并实现了学校教育目的的学校,其教育质量就高。相反偏离了教育目的,其教育质量就不可能高。

教育目的的作用 对教育目的并没有具体的定论。 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否则,单纯地关注社会价值的实现就会压抑和排斥个人价值。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潜在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潜能得到发展。

艺术与审美教学内容

艺术与审美

绪论 【单选题】(20分) 下面哪一项关于人生境界的说法不正确?D A. 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当然最能反映他的人生境界,最能反映他的胸襟和气象; B. 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从他的艺术爱好,一直到他的穿着打扮,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C. 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界,反映他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位; D. 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只会反映在超功利的人生层面上。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20分 2 【单选题】(20分)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人物与其评语匹配错误?C A. 冯友兰——“乐道”; B. 朱光潜——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息,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 C. 柳比歇夫——把科研成果进行商业开发的天才; D. 王阳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20分 3 【单选题】(20分) 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一种说法不妥当?C A. 美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创造性; B. 审美活动的核心就是创造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具有唯一性和一次性,而这正是“创造”的本质; C. 不仅智育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美育亦是; D.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而要靠美育。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20分 4 【多选题】(20分) 科学研究中新的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些言论能够证明这一点?BC A. 玻尔:“我们都认为你的理论是疯狂的,但令我们意见不一的是:它是否疯狂到有可能是正确的”; B.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C. 彭加勒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现的工具”; D. 霍金:“纵观整个科学史,人们已渐渐明白,(科学发现、发明的)事件不会随意发生——它们反映出潜在的次序”。

书法审美教育探析

书法审美教育探析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来 说之曰如其人而已。”①传统书法鉴赏将“人品”与“书品”相联系,是“书如其人”观点的理论来源。换一种视野看待,“书,如也”, 正是书法发挥艺术与审美价值的前提。“如”给书法提供了广阔的发 展空间,无论“如其学”“如其才”还是“如其志”,书法在不同的 艺术层面“如其人”。“书如其人”的观点至今仍影响着绝大多数重 视书法的人。如今手书文件已经被电子文本所取代,但是文件必须有 签署或印信才生效,现代的笔迹学在科学上证实了“书如其人”的准 确性,证实书写笔迹与指纹一样,具有唯一性。审美,通俗的讲就是 辨别、领会事与物的美。美存有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审美存 有于人们对身边事物的每一瞥目光中。虽然审美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 个方面,但是艺术作为审美的高级对象更适合美育的选择,尤其是经 过历史选择与过滤留下的经典艺术品,它们的美育价值更是高于快餐 式的流行艺术品。书法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人必须 掌握的一门文化艺术种类,书法作为美育的载体符合人们对文化、艺 术以及素质的追求。书法审美教育不是专业书法教育,也是不普通书 法教育,书法审美教育注重书法在不同层面的教育价值。以书法作为 媒介与载体,能够是单纯静观书写内容的,能够是实际操作运笔挥毫的,也能够是品评鉴赏书写风格的,在书法教学中,这三者能够结合 也能够分离,适合分层次教学。书法审美教育主要包含以下三个维度:汉字、书写以及汉字书写所表现出的意象,书法向审美教育的转变, 主要也是这三个维度的转变。 一、汉字的审美意义 汉字是书法的载体:“仓颉之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 声相宜,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 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②书法的载体是汉字,“书者如也”说明 书的任务是用“文”与“字”表现出物象之本,所以书法带有强烈的 文化气息。汉字是用来记录思想的工具,以实用价值为主,而书法的

儿童美育的现状

儿童美育的现状 七色风帆美术教育——张清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中最具魅力的东西,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性格的核心要素。审美教育是社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对心灵进行教化,提高道德修养;美育对智育和德育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并对德育、智育、体育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美育作为教育手段能净化人的灵魂,培养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使人走向人格完美。 当今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远远要低于发达国家,甚至是发展中国家。由于教育投入不足,还造成了我国存在教育负债的状况,受教育人口的家庭教育负担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我们的总教育经费当中政府负担的比重没有印度高。这说明,我国教育投入的水平远远无法满足教育的基本需求。而且过多地依靠家庭的投入,使得家庭没有更多的能力去进行其他消费,甚至经济出现一定的压力。这将抑制消费,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国家教育的主要投资者是政府,而我国的现实却远非如此。 据调查,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其实,这并不是一个让人奇怪的调查结果,因为我们的家长和教育者已经习惯了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我们的教育体制似乎也不鼓励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而是注重于分数的强调和出人头地的灌输。当前教育模式之下,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为了应试只重知识灌输,轻视德育、体育,忽视美育和劳动技能教育;层层加重学生负担,摧残学生身心健康,使大多数学生受到终生难以抚平的心灵伤害,过早地成为失败者,对想象力的扼杀是一种可以想象的残酷事实。 当今美育不足引起的弊端,美育的缺失,无疑会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不可小视的弊端。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社会国家的进步。美育的缺失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小视的,以此也警醒我们,应该重视美育。

教育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一、教育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1.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有关中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充分与全面锻炼,培养教育和教学上的独立工作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2.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向优秀教师学习,认识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树立和巩固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 3.通过实习,全面检查我们师范技能的强弱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改进措施,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要求 教育实习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和教育调查三个方面。 1、教学实习工作安排及有关注意事项: (1) 队员见习期间必须参加原任教师的授课,做好见习记录,课后虚心请教。争取本科组老师的课。 (2)每位队员必须讲授新课10节以上(不包括重复课),其中6节独立课(不需要教师指导,独立写出教案上课)。 (3)每个实习生都必须认真钻研所实习学科的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掌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对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力求弄懂弄通。 (4)深入了解中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写出详细教案,要进行集体备课。教案必须交原任教师指导,必须按指导教师的意见进行修改。 (5)每节课上课前应进行检查性预讲,同专业的队员必须参加听课,并邀请原任教师指导,预讲后由听课师生提出意见,实习老师对教案进行修改和补充,最后送原任教师审阅批准后方能试教。 (6)坚持互相听课和评议制度。在备课、预讲上课等活动中,应该虚心向原科任教师学习,发扬团结互助精神,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特别是同一备课小组和同一个班的实习老师,必须集体备课,必须互相听课,互相评议,并认真做好听课和评议的记录。 (7)实习授课期间,如出现课时冲突等情况,一定要请示原任老师批准。(8)认真做好批改作业和下班辅导中学生的工作,认真研究作业的正确答案,特别是对比较复杂的疑难问题,要经过集体研究,作出统一正确答案,送原科任老师审批,然后才着手批改作业,作业批改后,应先在小组内互相检查防止错漏,或批改后送回原科任老师审阅后才发给学生,对于作业中的普遍错误,要进行集体辅导,个别错,个别当面改。应对中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浅谈审美教育

浅谈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又称审美教育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使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自然美、艺术美、形体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由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特点决定的。首先,美 育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它是一 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使人的心灵得到潜移默化的净化。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其次,美育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行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美育冲破了狭隘的功利主义,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全方位地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为一个有机体。再次,美育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思维发生学认为,形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逻辑思维。所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注意形象思维教育。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同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但也并非是绝对的,还要有合理的心理结构,才能将知识、道德转化为一种智慧。最后,美育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意知识结构的综合化,而不囿于某一学科的单一知识,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教育的精髓是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的一种素质。事实也表明,真正有成就的大学者,他们的成功和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开的。1978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问题时说:“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及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看看动物园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可见,美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全面培养人,塑造美的心灵,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美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情感教育的作用与功能。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美育的规律,基本上就是对美欣赏的规律。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社会道德、人生价值、追求与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范围,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对学生实施美育,并把美育融入整个

[初二语文]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探析

[初二语文]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探析

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探析 南门中学杜玲芳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并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阅读范文中充分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发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

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比如教学说明文《核舟记》,在充分梳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反复吟读,恰如一个聪明博识的导游,把学生带到一件新奇的珍品面前,将其部件的精细,机关的巧妙及前后关联一一化解展示于众,而学生种种巧语妙思随导游手指足引次第而来,将木舟诸多妙处逐一接受。一篇平实无华的文言说明文就这样把学生引入了意趣盎然情景之中,而教师的朗读就是由此岸到达彼岸的“木舟”。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 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

浅论加强大学生美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浅论加强大学生美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英语语言文学系 084班 王金星

什么是美感 什么是美呢?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回答是:美即生活。他又强调:“生活必须是我们所理解的那种生活。”他理解说:“任何东西,凡是我们在期中看见我们所理解和希望的、我们喜欢那种生活,便是美。”可以看出美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那么什么是美感呢?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欣赏及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他是人类精神生活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美感作为一般感觉的特点。一是,美感由客观的美的刺激与主观对美的反映两方面构成,缺一不可。二是,美感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形式因素,如光、色、形、声、味、气息、接触等等。三是,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象,那就是主观对美的反映。四是,感觉和描写世界的美 对于上述理论,我们可以通过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李白的《赠汪伦》的诗来解释。“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第一,正式岸上的踏歌声,唤起乘舟欲行的诗人的美感,进一步引起了他对汪伦友情的深切感受,可见美感依赖于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的反映。第三,诗人积极的感受踏歌声,主动联想到友人的深情,从岸上的踏歌声想到汪伦的友情,体现了美感中的主动性。第四,诗人运用听觉、视觉感受踏歌声,表明生理刺激是美感的起点。第五,诗人李白善于捕捉日常生活里的美感,从而凝聚为诗的创造。以上表明美感具有感觉的一般特点,即美感作为一

种特定的感觉符合感觉的一般特点。 一、为什么学习美学 为什么学习美学?简而言之,是为了生活更美好、更幸福。“当代人在呼唤着美学,在发展着美学,在把美学变成一门与人类幸福有密切关系的学科。”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学习美学能够使我们从本质上认识人类产生美感的根源,从而使学习者能够更自己觉的按照美感产生的规律追求美、创造美。每天都在说话的我们,并不会意思到我们在说“散文”;每天都在追求美创造美的我们,也往往意识不到我们与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美学之后,能够增强我们追求美创造美的自觉性。 第二,学习美学能够使我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伦理观与真理观一起构成了人们对世界,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审美光是人们从审美的角度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判断和评价。审美光直接指导着人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活动。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确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胸怀崇高的审美理想,明辨美丑善恶的界限,实现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第三,学习美学,掌握审美活动规律,提到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审美能力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的能力。 第四,有利于各种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和专业工作。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二者从基底分手,回头又在塔尖结合。”2001年,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时,

课程改革的价值 [审美教育在课程改革中的价值定位]

课程改革的价值[审美教育在课程改革中的价值定位] 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审美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愉悦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将审美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审美教育在课程改革中的价值如何定位呢? 一、审美教育是达成新课程目标的前提 新课程以“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即扭转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致力于每个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品质、品格,它由一个人的性格、情感、意志、能力、智力、气质、动机、需要等因素构成,全面反映了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所谓完整人格的发展就是构成人格的几个因素的完善结合,真善美高度统一,知情意和谐发展,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完满和充实,也就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得到充分的提高。审美教育是关于人类自身美化的人文教育,其最终意义和终极目标,在于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在于完美人格的塑造。 美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活动,要在欣赏美、热爱美中按美的要求实践美。美是真和善的融合,一个人真正认识到美、体验到美,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就会使他的精神世界得到净化,鼓舞他去追求真和善。他就会不间断地、自觉地、全面地完善自身,实现人格的完美。在审

美的王国中,人的感性是自由的,人的精神是自由的,人的生命表现是自由的。而审美教育的基本功能――以美启真、以美促善、以美愉心、以美健体、以美创新等,有助于开通其他诸育更加多样化的信息传输的通道,使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从而有助于完美人格的建构和实现。 二、审美教育有助于完成新课程的美育任务 新课程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并把它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基础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所谓审美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感知、联系、想象,乃至理解、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如果一个人没有追求美的欲望,也就无所谓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和评价美了。审美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与追求。当然,人的审美情趣是不尽相同的,它不仅与每个人所处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经历有关,而且与其自身的审美素养、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有关。学会审美,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追求个人生活品位、锻造完善人格、达到自我实现的必备素质。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审美,作为一种新时代的人不可或缺的素质将日显重要。 美的事物是具体的、形象的,且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不是纯理论抽象的,而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诉诸于人的情感,它以情感人、愉悦人、激励人。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美的事物在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在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1]而审美教育正是通过具体的审美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和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以求塑造合乎时代需要的审美素质。换言之,美育就是以美的观念、美的规律、美的内容、美的形式和美的力量去感染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规范人的行为和美化人的生活。它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理解、鉴赏和评价能力,有助

论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的研究

论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的研究 摘要 素质教育下,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学科也应该被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以美的眼光和美的愿望去创造美好的世界,还对创造力、想象力等具有良好的启发作用,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艺术教学中重要的教学任务。对此,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何在艺术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所以对于该课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审美教育;艺术课程;问题;建议

目录 一、引言 (3) (一)研究背景 (3) (二)研究意义 (3) 二、相关理论概述 (3) (一)审美教育 (3) (二)艺术审美教育目标 (4) 1提升艺术修养 (4) 2发挥想象创造能力 (4) (三)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4) 三、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4) (一)小学音乐教学不突出审美教育,而专业化严重 (4) (二)音乐教育内容的选择不当,美育不“美” (5) (三)教育观念的滞后,忽视音乐课程独特的美育作用 (6) (四)艺术教师生源质量差 (6) 四、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完善建议 (7) (一)融合生活,强化审美感知 (7) (二)发散想象,提升审美体验 (7) (三)动手操作,培养审美能力 (8) (四)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8) (五)课堂教学尊重学生主体性 (8) 总结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中小学审美教育,是教育者借助合适的审美媒介,组织学生开展审美活动,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审美心理结构得到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之一,给学生提供赏心悦目形式的同时,发展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虽然常被提及,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停滞不前。所以对于该课题进行相关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能够提高艺术课程审美教育的改革,更好的促进我国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虽然随着新课改实施,教育教学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深刻,在实际的教学行为上,教师还是更加关注主要学科教学。在当前的美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还是以传授相关的教材理论知识为主,选取的美术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提供的为主,对学生的兴趣有所忽视。所以对于该课题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解决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更好的促进我国审美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一)审美教育 目前,对审美教育没有统一的定义,历来研究者的出发点、研究范围不同,对审美教育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学界诸多的界定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根据审美教育的功能,将审美教育界定为情感教育,“美育作为情感教育,是符合‘美育’概念的最初含义的。它与‘智育’、‘德育’有质的区别,也应该是‘情感教育’。”(1)二是从审美教育的内容出发,将审美教育界定为艺术教育,认为“美育就是按照审美规律进行的艺术教育和通过艺术进行的其他各种教育[1]。”(2)三是依据审美教育的目的,将审美教育界定为人格教育或立美教育,认为审美教育的“终极目的还在于完美人格的塑造,在于美化人类自身[2]。”(3)这些界定抓住了审美教育某一方面的特征,但未能够全面反映出审美教育的特性。因而,本研究将审美教育界定为情感教育,以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等为内容,借助美的形象性、情感性和超功利特点,培养人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力,完善人的心理结构为目标,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美育现状调查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人格的完善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美育在高校教育发挥作用,主体是高校和大学生,而不单单是学生本身。本文在分析当下大学生的美育状况就是从高校本身和大学生两个层面进行的。 美育在中国 其实在古代中国的教育中,“美育”就已经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了,不过那时候称之为“乐”,但也并不完全是今天我们理解的“音乐”。把“乐”付诸教育并发扬光大的是孔子,孔子阐释和实践的“乐”是“它与诗、歌、舞、曲密切联系在一起,是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美育形式的综合”①。“乐”的最终目的是用“美在和谐”的思想作用于古人的道德人格培养。但这个时候的对“美育”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很浅的层面。 在中国教育史上真正意义上提出“美育”的蔡元培。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较早接触西方资产阶级美学思想的人物,受西方资产阶级美学的深刻洗礼和对封建时代中国教育弊端的准确判断,他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培养健全人格的思想并将美育列为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给予了美育以独立的学科地位。蔡元培认为,“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这四育是一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的”。首先,蔡元培在任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将美育纳入现代教育方针及体系之中,确立了美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后来他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主张,不断强化美育在近代中国人精神上的支撑地位。蔡元培在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便把他的美育思想和“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贯彻到了大学的教育体系中,从此开启了美育在中国高校的局面。 但是很遗憾的是,中国的美育长足的发展是在十二世纪八十年代后。新中国成立后,美育在中国经历很多次波折。建国伊始,我们是借鉴了苏联的教育模式,提出“德智体美”并举的教育方针。但是这个方针只针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美育,没有对高校提出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美学大讨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美育也在这场大讨论中接受了批判和讨论,可惜被判为“极左”,美育失去了教育方针中的地位,美育在高校的教学计划中被无情地删除,从此,美育被打入冷宫。这种不讲科学的做法,给我国后来的教育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美育在中国走进了史无前例的低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我国从“文革”中解放开来,各种新的美学思潮涌入中国,不少的高校争先恐后的开设了美学的课程,重新掀起了美学热。于是关于美学美育的研讨考试频繁起来。后来在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把美育作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确立了美育的地位和作用:“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 八十年代后,高校的美育中国高教学会美育研究会等美育团体的积极带动下,不断的推广高校美育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全国的普通高校纷纷实施美育,不断探索,直到今天。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人的教育,是为了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我们有必要把一个“自然人”通过学校的教育,变成为能适应社会,并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我们还要强调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赋予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社会生存的能力。因为只有活得下去的人才有可能发展自己,才谈得上发展社会。所以我认为教育学生学会生存、珍爱生命、懂得生活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 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礼仪有哪些?(请列举几点)您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礼仪有: 1、简洁端庄的服饰。作为人民教师从事教书育人的职业特点,,穿着应该得体大方,符合我们教师的身份,着装可以时尚,可以新潮,但不能独出心裁,不能奇装异服,应在简洁之中体现端庄,不能以前卫体现个性,不要过分张扬。 2、良好的师德。中小学教师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教师,理应明确自身责任,躬身垂范,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自己的道德形象上,一定要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 3、语言健康规范。作为老师,说话要得体,要与自己教师的身份相符合。对于小学生而言,讲课语言要学会儿童化,富有儿童味;谈话时,语气要平和,要有耐心,不要高音量、不反唇相讥,应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在与学生进行谈话时,不要言过其实,故意夸大事实,也不应传播不利团结或道听途说的事情。 4、举止文明礼貌。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在讲台上讲课时,教师的目光要柔和、亲切、有神,给人以平和、易接近、有主见之感。老师站着讲课,既是对学生的重视,更有利于用身体语言强化教学效果。站着讲课时,应站稳站直,胸膛自然挺起,不要耸肩,或过于昂着头。需要在讲台上走动时,步幅不宜过大过急。老师讲课时,一般都需要配以适度的手势来强化讲课效果。手势要得体、自然、恰如其分,要随着相关内容进行。讲课时忌讳敲击讲台、或做其他过分的动作等等。 我自认为本人在教师基本礼仪上面还做得较好,需要改进的是有时讲课敲击讲台,今后一定改过来。

美育(最全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美育的学科性质 一、美育学研究的对象 1、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它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 2、美育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的审美教育现象及其普遍的规律。 3、审美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审美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4、审美教育的规律:指审美教育现象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美育学:研究人类社会美育现象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 二、美育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 1、美育学研究范围:包括美育的基本理论和美育的实践与实施两个方面。 2、美育的基本理论包括:美育的性质、特点、任务、功能、地位、与德、智、体等方面的关系等。 3、美育的实践的实施包括:美育的媒介、途径、实施原则和方法、审美素养 4、美育是探讨人类如何美化自身的科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要、人的命运、人的生活质量、人的精神世界、人的个性完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生的终极意义等,它是以美学与教育学的有机融合为主体的多种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 三、美育学与相近学科的关系 (一)美育学与美学的关系 美学是研究人类的审美活动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内容有四块: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审美教育。美育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美育学与美学有内在的亲缘关系,美育是实现美学的任务和目的的途径和手段,也是美学最终的落脚点。(二)美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教育学所元宝的一般教育的性质、任务、方针、原则、方法等,教育学也为审美教育提供发理论前提,可以说,美育学是教育学的组成部分和分支学科,是教育学的扩展和延伸。但是它们又是五笔特殊、整体与局部折关系。此外、教育学更注重理性教育,美育学则注重情感教育强调结合。 (三)美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是研究一切心理现象的理论基础,审美教育作为一种美感教育,必然涉及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这就需要借助于心理学研究的材料和成果,心理学是美育理论研究的科学依据,美育学则是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规律在审美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反过来,美育学研究的成果,又必将丰富和深化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当然,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而美育学研究的是审美教育中的心理活动规律。 (四)美育学与艺术学的关系 艺术学是研究艺术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艺术美是美育的主要媒介、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内容。二者区别在于,艺术教育研究的范围更宽泛,除了艺术教育,美育还包括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的教育。 第二节:美育的发展历史 一、古代美育思想 (一)西方 1、发源地:古希腊、罗马 2、最早提出系统的美育思想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语文审美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语文审美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我们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美,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 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在学生接触文学作品时,如果作品释放的美感属性直射 入学生的心理结构中,二者相互适应,相互契合,便会自然结成 审美关系,迸发出美感的火花,这一过程就是审美教育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利用教材创设审美情境;采用多种 教学方法激发审美情感,诱发审美体验;探究设疑,拓展思维, 提高审美能力。 一.利用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入选了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学名篇,这 些篇目文质兼美,齿颊留香。有许多描写自然美的篇章,有绿 树掩映、翩然小巧、灵动娇美的“我的空中楼阁”;有水月浑融、江天一色、乱石穿空的长江;有荷叶田田、荷花朵朵、荷香缕缕的“荷塘月色”;也有落蕊轻扫、秋蝉残鸣、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天”。其中有优美,也有壮美,如一幅幅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作品的美具有可感性和直接性,朱光潜

认为“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教师要充分把握课文中的审美内容,引导学生去感受鉴赏。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定向、点拨、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注意力和审美感知能力。定向就是要在教学中明确提出审美的要求,学习散文,提出欣赏自然美的要求;学习记叙文,提出欣赏社会美的要求。点拨就是根据审美对象具体情况引导学生注意其美的因素。引导就是教师在讲解知识时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以教师为审美中介,把教材作为学生审美的客体,使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融合为一。此外还要通过对比提高学生鉴别美丑的能力,课本中歌咏平凡伟大,歌颂善良纯真,鞭挞丑恶黑暗的篇目不计其数,如莫泊桑《项链》中的路瓦载夫人和欧?亨利《麦琪的礼物》中的德拉,路瓦载夫人虚荣心强,令人鄙视,而德拉虽然经济拮据,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为了给丈夫买圣诞礼物,她卖掉了自己引以为骄傲的长发,这种真挚纯朴的感情是很美的。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丑的可恶,积极去追求美好的东西,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诱发审美体验 语文课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为学生创设激情的氛围。教师要因势利导,以情激情,披文入情,寓教于情。寓教于情,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要善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传

审美教育的价值

审美教育的价值、功能(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个体的审美发展,正是使人摆脱片面的“理性化”,防止感性与理性的分裂,走向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席勒说过:“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知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马尔库塞也认为,审美教育可以使人摆脱由于片面的理性化而成为“单面人”的危险,因此,它承担者解放“感性”的历史重任。尤其在当代社会,审美教育的这一功能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 美学史上持有这样信念的人不在少数。比如,席勒坚信审美可以弥合人性的分裂,游戏(审美)的人才是真正的人。黑格尔断言: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马克思强调,人是依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克罗齐也强调,美学有解放的功能。马尔库塞则说得更加明确:审美发展的是一条通向主体解放的道路。 歌德说得更具体:“要想逃避这个世界,没有比艺术更靠靠的途径;要想同世界结合,也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这段话表明,艺术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既可以使人超然于日常生活的琐屑局限之上,进入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又可以使人重返现实世界,以更高美学视野来重塑现实世界,提升个体、群体乃至全人类的生存的品质。因为美学具有独特的精神,这种精神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点:第一,美学精神是一种游戏精神。这个问题也可以表述为审美的无功利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日益专业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生活中,各种专业训练和专业资格变得日益重要。一方面,功利的态度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态度,这是韦伯所说的合理化的必然结果之一。因为合理化意味着人们做每一件事都经过理性的考虑和仔细的计算,以最小的投入和最大的产出为目标,这种合理化的考虑就是一种功利的考虑,它成为人们行为的内在动机。这便导致了人的行为的目标的偏狭和局限,进而形成了人的生活视野的狭隘。另一方面,专业化的社会不断以种种机制培育出各方面的专家,而专家又依赖于这些机制来获得名声、利益和资本。专业化的机制已经不再能够容忍人们的业余兴趣,巨大的专业机器正在把每一个人都变成特定专业领域里的专门家。这就导致了人们探索兴趣的畸形,好奇的创造性的探索被特定体制内的利益所取代,思考的乐趣被现实的好处算计所取代。从这个视角看,日常生活的专业化导致了人的运动日益狭隘与局限。比如体育运动,奥林匹克的业余精神已经逐渐丧失,它正在蜕变为一种专业技能的较量和追逐商业利润和名声的巨大市场。那种来自内心世界的自发的游戏冲动受到了空前的压制。 在这样充满了实用功利的日常生活中,多一点美学的游戏精神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游戏精神可以帮助人们摆脱人被现实功利考虑压迫的窘境。更进一步,在一个日益专业化的社会里,专业态度和利益考虑往往成为人们行为选择的内在动因,如何超越实用的专业立场,多一点“业余精神”,显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显然,审美的游戏性可以淡化和消解实用功利态度和专业态度,让我们

美育课题研究报告

探究美育成为农村初中素质教育瓶颈的原因及对策 的课题研究报告 内容提要:本文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结果等方面进行论述,通过对我县农村初中美育现状的研究,探讨美育成为农村初中素质教育木桶短板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拓宽美育教育的途径,让美育不再是口号,而是学校工作的亮点和自觉行动,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为国家培养大批合格人才。 主题词:美育素质教育的瓶颈原因及对策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现状: 1、研究背景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后,各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的重点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其实质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教育发展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程,世界许多国家对此认识深刻,纷纷研究对策,制定计划,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早在1983年,邓小平就提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的大政方针。从那时起,教育就承担着培养适应21世纪知识大爆炸时代所需要的创新人才的艰巨任务。 教育到底是什么?在中国千百年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教育突

出的是考试选拔功能,所以“光宗耀祖、出人头地、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社会上很有市场。20世纪中期一些教育工作者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能力的发展,从而使教育洋溢起浓浓的人文精神。时代发展到今天,“以人为本”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因此教育必须为人的幸福做贡献,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信念应当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章教育教学中第三十四条规定: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规定: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可见,教育应该是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在教育中受教育者身体得到发育,机能达到成熟,体质体力得到增强;能够掌握科学、驾驭自然、服务社会,能够处理个人与社会之关系;能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追求美。 但是,即使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县农村初中学校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学校强调的仍然是“头悬梁、锥刺骨”的刻苦精神,

关于美育教育在现实学校中的痛点现状

关于美育教育在现实学校中的痛点现状 一个国民素质的高低能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学生的素质也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学生教育的重视程度。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智、体诸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也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那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施情况又如何?我对此作了一些考察谈几点认识,以期对素质教育的实践有一些帮助。 一、乡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美术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其他的学科中无法代替的,但当前美术教育现实可以说与我们想象的差距还很大,尤其在乡村基础教育中整个美术教育是严重缺失的,我的调查发现美术教育在乡村中小学是多么的薄弱!现在乡村中小学美教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环境氛围与认识的不足. 乡村与城市的最大区别也体现在教育氛围的差异上,而教育氛围又包括社会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氛围几个方面,可以这么说:无论就哪一种氛围而言,城市学生比乡村学生更逊一筹!就美术教育情况来看,城市的小孩子基本上可以受到较为正式美术教育,而校外的美术辅导班也成了学生的第二课堂了,可乡村中小学一般第一课堂都没有得到保证,更谈不上受到好的美的熏陶和教育了!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学校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缺乏一个正确的教育导向;另一方面导致不少家长的不支持,也是一个错误的教育理念!这两者交织在一起使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部分学校尚能把美术课列在课表上,这还是很不容易的,在我的调查中,有的乡村中小学一学期一节美术课都没有上过,而把美术搬到课堂上的就寥寥无几了.那些能够开设美术课的学校也并不等于对美术课很重视,有的认为美术课不能没有,但是是可以不上的课. 因此,对美术课堂教学及教具的支持与投入几乎接近为零,只有等到上级主管部门进行达标检查时,通过购买小物件、借大物件的方式来蒙混过关!由于学校的重视力度不够,使其他学科教师对美术课的认识也有偏见,常被挪用,学生根本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