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2019年3月20日

(考试总分:12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填空题(本题共计 5 小题,共计 20 分)

1、(4分)当前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已不再是每家每户以种地为生。绝大多数农村人选择外出打工,少数留守的青壮年劳动力有的开垦荒地变果林,有的改造洼地成鱼塘,以及在林中放养土鸡和野鸭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农村留守人口的减少与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多,这种影响人口数量变动的因素称之为____________ ______。由于中国老年人口的增多,出生率不断降低,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组成有从___________型向__ _________型转化的趋势,所以全国性二胎政策放开。

(2)荒山、洼地经过改造成为果林、鱼塘,说明人类的活动能够使群落的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 __________________进行。

(3)生态学家不会以某一个或几个种群为单位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特征,试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进行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鱼塘中的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乌鳢。输入鳙鱼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乌鳢,一部分储存在鳙鱼体内(未利用),其余能量的去向是___________和被分解者利用,鳙鱼给分解者的能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部分。

2、(4分)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地某双子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__ _法,调查土壤中某种小动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

(2)该地草甸、灌丛、真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_________ _等资源的能力。

(4)若当地发生火灾,林木遭到严重破坏,第二年在烧焦的土地上长出了杂草,这属于群落的______ ______演替。

(5)某种小型食肉动物新迁入当地,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呈“J”型曲线,其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__ ________、__________等,其数学模型:Nt=N0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__________。

3、(4分)请回答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问题。

(1)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能量摄入后的去向,其中C代表_________。湖泊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与浮游植物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________。同一个蜂巢中蜜蜂居住的蜂房不同,不能体现

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某草原年初时野免数量为l 000只,年末时为l l00只,其中新出生200只,则野兔种群的年出生率为_____。水稻的均匀分布是_________水平上的研究。

(3)某生态系统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曲线中表示种群增长最快的点是___点,图中K________(填“是”或“不是”)表示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4、(4分)鄂黄长江大桥下的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将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如图5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该湿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__________,从光滩区到核心区这几个区域的不同具体体现在空间结构的________方向上。区别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这两个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5湿地剖面示意图

(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调查核心区或近水缓冲区的芦苇种群数量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描述芦苇种群数量变化时建立的数学模型应该是________。

(3)在统计不同区域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

(4)现在长江中下游不管是白鳍豚,还是普通的江豚的种群数量都在锐减,保护它们的根本措施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规划此区域,改造为江滩公园,这些活动会改变群落的发展方向,也可能会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

5、(4分)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圣天湖湿地公园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具有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控制土壤侵蚀、自然净化污水等功能,为白天鹅等多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请回答:

(1)圣天湖湿地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发生群落演替是__________演替,反映了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________和_________的进行。

(2)某同学欣赏了湿地公园中绿苇环抱、鸟语花香的美景后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这反映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使用价值。

(3)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此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荷花、芦苇、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4)经调査发现,该湿地公园中某植物近五年的种群数量接近“J”型增长,原因是_____。(至少答两点)若该植物为引进的外地物种,很可能会产生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单选题(本题共计 20 小题,共计 100 分)

6、(5分)下列有关群落的演替说法,正确的是

A.当外界环境条件不再发生变化时,群落的演替也将不再进行

B.人类活动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往往大于自然因素的影响

C.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都将形成森林

D.曾经的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驿站楼兰古国已不复存在,但是人类的活动虽然改变了楼兰古国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但没有改变其演替的方向

7、(5分)图中A、B为某群落中的两个动物种群,曲线表示δ(δ= 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5时刻A、B的种群密度相同 B.O→t5 B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

C.t3→t5B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D.t3→t5A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8、(5分)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B.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

C.森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D.“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9、(5分)如图是反射弧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切断②处,刺激④处,⑤处出现的活动不能称之为反射

B.在②所在的神经元上,完成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兴奋传导方向是①—②—③—④—⑤

D.③不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

10、(5分)下图是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示意图(a~e表示信息分子),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内环境中的成分可以包括a、b、c、d、e

B.上图中的调节包含了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网络机制

C.信息分子b和c是由同一种内分泌腺分泌的

D.信息分子a不需借助血液运输就能作用于靶细胞11、(5分)北京麋鹿苑的部分麋鹿被迁移到湖北石首长江故道地区后,形成新的种群。数年后,石首保护区中的麋鹿,出现了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的现象。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进入石首自然保护区后,麋鹿的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

B.麋鹿进入石首地区后,导致了当地的群落发生初生演替

C.麋鹿的引入,提高了石首地区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D.麋鹿常到保护区外农田采食,可能是种内斗争增强所致

12、(5分)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灌木阶段生物群落的丰富度高于草本阶段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C.灌木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是取代草本植物的重要因素

D.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比草本阶段的空间结构复杂

13、(5分)甲地发生过森林大火,乙地火山喷发后形成裸地,之后均发生了群落的自然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两地发生的演替类型不同

B.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不会发生改变

C.甲、乙两地发生演替的速度不同

D.随着时间延长甲、乙两地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14、(5分)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和HIV侵入机体后,主要感染的细胞分别是吞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被HIV感染后,人体的体液免疫不受影响 B.两种病毒感染,都会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C.两种病毒感染,都会导致机体患自身免疫疾病 D.人体内的吞噬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埃博拉病毒15、(5分)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C.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D.对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16、(5分)某学者对某自然区域中食草昆虫进行研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某科昆虫在草原上的分布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某些食草昆虫的种群密度

C.环境对食草昆虫的容纳量受季节、天敌等的影响

D.气候等条件的变化会影响昆虫的出生率相死亡率

17、(5分)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东亚飞蝗的幼虫和成虫

②惠州西湖的全部生物

③惠州西湖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④惠州西湖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① D.①②④

18、(5分)以下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农田退化成荒地时,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随之上升

B.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C.果园中适当增加昆虫种类能提高果园物种丰富度

D.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19、(5分)97.下列对不同生态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是共生关系

B.某种杂草的随机性分布是由种间竞争决定的

C.当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时,种群数量一定稳定

D.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分布

20、(5分)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蕴含着生物学知识的语句。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次生演替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21、(5分)下列有关群落概念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物间及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整体

B.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C.—定区域内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D.—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2、(5分)在缺水环境中使用细胞分裂素可增加棉花产量。为探究缺水条件下细胞分裂素对棉花产量的影响,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 组和 8 组为对照组,其它为实验组

B.相同处理时期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对产量有抑制作用

C.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均具有两重性

D.缺水环境棉花植株内细胞分裂素为 1 单位时产量最高

23、(5分)我市某水库现有沉水植物16种、浮游植物86种、浮游动物87种、底栖动物11种、鱼类43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库拥有的多种生物构成了水库的生物多样性

B.该水库物种丰富度指水库中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C.调查该水库中浮游动物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D.不同动植物分布于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24、(5分)某农村有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导致很多农田弃耕。下图表示某弃耕农田中,某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其中A点农田弃耕,C点出现灌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时要注意随机取样

B.D点之后可能会出现乔木,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不断增加

C.BC段该植物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天敌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等

D.地表生满杂草、灌木等植被有利于防风固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5、(5分)下列有关种鲜密度或物种丰离度调査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物种丰富度时若对不认识的物种不统计,将导致调查结果偏小

B.可用样方法和取样器取样法调查草地中某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C.调查酵母菌种群密度时,取样前没有振荡可能使结果偏小

D.动物被捕获一次后较难觅新捕获,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调查的种群密度偏大

一、填空题(本题共计 5 小题,共计 20 分)

1、(4分)【答案】迁入率和迁出率稳定衰退速度和方向能量传递沿食物链(网)进行,具有复杂性;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鳙鱼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鳙鱼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和乌體粪便中的能量

【解析】

(1)农村留守人口的减少与城市人口的增多,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动,与迁入率和迁出率密切相关。中国老年人口的增多,以及全国性二胎政策的放开,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组成有从稳定型向衰退型转化的趋势。

(2)荒山、洼地经过改造成为果林、鱼塘,说明人类的活动能够使群落的演替向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能量传递沿食物链(网)进行,具有复杂性;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由于上述原因,生态学家不会以某一个或几个种群为单位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特征。

(4)输入鳙鱼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乌鳢,一部分储存在鳙鱼体内(未利用),其余能量的去向是:鳙鱼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和被分解者利用,鳙鱼给分解者的能量包括鳙鱼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和乌體粪便中的能量两部分。

2、(4分)【答案】样方标志重捕取样器取样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垂直阳光次生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λ-1

【解析】

(1)调查种群密度,对于植物而言,一般采用样方法;由于许多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动物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某种小动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2)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4)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火灾后的森林,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第二年在火灾后的森林的烧焦的土地上长出了杂草,这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5)种群增长呈“J”型曲线,其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其数学模N t=N0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后一年的数量-前一年的数量)/前一年的数量=(N t+1-N t)/N t=(N0λt+1-N0λt)/ N0λt=λ-1。

3、(4分)【答案】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指的是群落中不同种群占据不同空间,而同一个蜂巢中的蜜蜂属于一个种群 2 0% 种群 a 不是

【解析】

(1)图甲中C代表第二管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湖泊中底栖动物与浮游植物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同一个蜂巢中蜜蜂属于种群,而群落才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故同一个蜂巢中蜜蜂不能体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野兔种群的年出生率=200/1000×100%=20%;水稻的均匀分布是种群的分布型,属于种群水平上

的研究。

(3)图乙中种群增长最快的点是a,K不是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4、(4分)【答案】初生演替水平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种群密度样方法 “S”型曲线随机取样提高环境容纳量(建立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稳态)

【解析】

(1)由河流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湿地里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在此地面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光滩区到核心区正是由于地形的起伏等因素导致不同地段种群分布的不同,这几个区域的不同正体现群落水平结构上的不同。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2)种群最基本特征是种群密度,其他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等特征都会影响到种群密度的变化。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种群数量模型有“J”型和“S”型,自然条件下资源有限,受自身种群密度制约,种群数量最终会趋于稳定,呈“S”型曲线模式。

(3)调查芦苇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调查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受主观因素影响。

(4)保护稀有动物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它们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若将此区域改造为江滩公园,势必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使其不能到达顶极群落,物种组成达不到最大值,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影响其稳定性。

5、(4分)【答案】次生速度方向直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水平营养和空间条件相对充裕、气候适宜、敌害少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或物种多样性受到威胁)

【解析】

(1)由于起点不为零,因此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发生群落的次生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某同学欣赏了湿地公园中绿苇环抱、鸟语花香的美景后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这反映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3)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此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苹、破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結构。

(4)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的原因是营养和空间条件相对充裕、气侯适宜、敌害少等;若该植物为引进的外地物种,可能会形成生态入侵,导致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或物种多样性受到威胁)。

二、单选题(本题共计 20 小题,共计 100 分)

6、(5分)【答案】D

【解析】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但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也常成为群落演替的重要因素,当外界环境条件最终处于动态平衡,群落的演替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A错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不一定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如火山喷发、地震等,B错误;森林是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但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都是形成森林,C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曾经的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驿站楼兰古国已不复存在,这与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人类的活动只是改变了楼兰古国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并没有改变其演替的方向,D正确。

7、(5分)【答案】D

【解析】t5时刻A、B的种群δ(δ= 出生率/死亡率)相同,不能代表种群密度相同,A错误;O→t2 B种群呈下降趋势,故O→t5 B种群不呈“S”型曲线增长,B错误;t3→t5B种群δ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C错误;t3→t5A种群前期δ大于1,数量增加,后期δ小于1,数量下降,D正确。

8、(5分)【答案】A

【解析】由分析可知,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A错误;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的集群分布,B正确;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森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C正确;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9、(5分)【答案】B

【解析】切断传入神经,反射弧的结构被破坏,不能完成反射活动,若切断②处,刺激④处,⑤处出现的活动不能称之为反射,A正确;传入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是电信号(局部电流),兴奋传至传入神经元轴突末端时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神经递质),B错误;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方向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兴奋传导方向为①→②→③→④→⑤,C正确;③是脊髓,是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不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在脑,D正确。

10、(5分)【答案】C

【解析】a、b、c、d、e依次是神经递质、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和淋巴因子,它们都是内环境中的成分,A正确。上图中a是神经调节,b、c、d是体液调节,e是免疫调节,B正确。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内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是垂体分泌的,C错误。神经递质被分泌到突触间隙,由组织液运输作用于突触后膜,不需借助血液运输,D正确。

11、(5分)【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麋鹿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说明自然保护区内食物有限,故麋鹿的种群数量不会呈J型增长,A错误;麋鹿进入石首地区后,导致了当地的群落发生次生演替,B错误;引入麋鹿后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麋鹿常到保护区外农田采食,可能是种群数量较多,种内斗争增强所致,D正确。

12、(5分)【答案】B

【解析】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高于草本阶段,A正确;灌木阶段物种丰富度高,比草本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成为优势物种,C正确;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D正确。

13、(5分)【答案】B

【解析】森林过火后的演替是次生演替、裸地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往往会发生改变,B错误。甲、乙两地自然条件和演替类型不同,发生演替的速度不同,C正确。一般情况下群落演替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营养结构变得复杂,D正确。

14、(5分)【答案】B

【解析】人体的体液免疫中有T淋巴细胞的参与,故被HIV感染后,人体的体液免疫下降,A错误;两种病毒感染,会使免疫细胞受到攻击,会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B正确;两种病毒感染,会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不会导致机体患自身免疫疾病,C错误;人体内的吞噬细胞能够识别埃博拉病毒,但不能特异性识别,D错误。

15、(5分)【答案】D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正确;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B正确;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C正确;间接使用价值又叫生态功能,指对生态系统功能的调节,D错误。

16、(5分)【答案】A

【解析】某科昆虫不是该草原上的所有生物,该草原上的所有生物在草原上的分布才形成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某些食草昆虫的种群密度,B正确;环境对食草昆虫的容纳量受季节、天敌等的影响,C正确;气候等条件的变化会影响昆虫的出生率相死亡率,D正确。

17、(5分)【答案】A

【解析】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东亚飞蝗幼虫和成虫,是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属于种群;②惠州西湖的全部生物是所有生物的集合体,属于群落。③惠州西湖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④惠州西湖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既不是种群(不是同一个物种)又不是群落(没有包括全部生物)。答案选:A。

18、(5分)【答案】B

【解析】农田生态系统退化成荒地时,生物种类增加,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随之增加,A正确;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但是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B错误;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所以果园中适当增加昆虫种类能提高果园物种丰富度,C正确;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常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D正确;故选B。

19、(5分)【答案】D

【解析】“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是竞争关系,A错误;某种杂草的随机性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不属于种间关系,B错误;种群数量的稳定是指种群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其中种群数量有波动,故出生率和死亡率不一定相等,C错误;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是由食物或栖息空间决定的,故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分布,D正确,故选:D。

20、(5分)【答案】B

【解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A错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次生演替,B正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 错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错误。

21、(5分)【答案】D

【解析】生物间及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整体为一个生态系统,A错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为一个种群,B错误;一定区域内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为一个生态系统,C错误;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为一个群落,D正确;综上所述,选D项。

22、(5分)【答案】A

【解析】本实验为探究缺水条件下细胞分裂素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第1组为干旱环境下自然生长组,第

8组为供水充足的条件下的自然生长组,其它组为干旱条件下在不同时期添加不同单位的细胞分裂素,故1组和8组为对照组,其它为实验组,A正确;由表格信息可知,用细胞分裂素处理生长早期和生长中期时,均是随着细胞分裂素浓度的增加产量降低,但和第一组比,产量均有所增加,即相同处理时期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对产量促进作用越弱,B错误;由B项分析可知细胞分裂素的浓度越大,对产量的促进作用越弱,但没有体现抑制生长的作用,故不能体现两重性,C错误;由表格信息可知,缺水环境时棉花处于生长早期时且植株内细胞分裂素为1单位时产量最高,D错误。

23、(5分)【答案】D

【解析】该水库拥有的多种生物构成了水库的物种多样性,属于生物多样性之一,A错误。物种丰富度是指生物种类的多少,B错误。浮游动物的活动范围不广,所以应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错误。不同动植物分布于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24、(5分)【答案】B

【解析】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A正确;D点之后可能会出现乔木,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可能稳定或减少,B错误;BC段该植物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制约因子可能有天敌数量增加、生活资源减少导致种内斗争加剧,C正确;植被具有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25、(5分)【答案】B

【解析】调查物种丰富度时,不统计不认识的物种,得到的数据比实际值偏小,A的叙述正确;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不易计数,因此,不可用样方法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器取样法是用于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因此B的叙述错误;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进行计数时,取样前没有振荡试管,酵母菌分布不均匀,在比较密集或稀疏的地方取样会导致实验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大或偏小的情况,C的叙述正确;标志重捕法调查中,种群中个体数:第一次捕捉标志数=第二次捕捉总数:第二次捕捉中标志数,动物被捕捉一次后较难捕获,所得到的种群密度数值应偏大,D的叙述正确;因此,本题选B。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习题

作业三种群和群落

导致出生率的下降,达到控制福寿螺数量的目的。 答案:(1)捕食 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 (2)天敌 “J” 样方 (3)①6月中旬~7月中旬 成年(生殖期) ②出生率基本为零(出生率非常低) ③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十分明显 9. (10分)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 ②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__m 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 1、n 2、n 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株/m 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_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群落由不同的物种组成,样方法不仅可用于种群密度的研究,也可用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且物种丰富度的计算方法与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一样,也只求平均值。群落的结构中植物的分布由非生物因素所决定,而植物的分布又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在结构调查中,既要注意物种组成,又要注意不同种群的密度。 答案:(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可) 样方法 ②物种 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 0 ③(n 1+n 2+n 3)3S 0 (2)光 垂直 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10.)(9分)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 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如下图1,a 表示每3 h 更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b 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一段时间内的培养曲线。 图1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5:4.4 群落的演替

第4节群落的演替 1.下列不属于群落演替的特点的是() A.有规律 B.可预测 C.有一定方向 D.永远进行,无终止 2.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保持,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3.下图表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类、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加复杂的空间 C.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增加并趋于稳态 D.演替过程中鱼的种类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 4.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保持不变 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的密度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D.人类活动一般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 5.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看做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典型实例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应属次生演替的实例 C.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因而能进行基因交流 D.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为动物种群分层分布提供基础 6.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中进行的演替过程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能演替成森林 7.森林火灾使甲地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随着时间的推移,甲、乙两地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8.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9.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裸露的岩地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4.3《群落的结构》知识点总结

1 / 7 第4章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概念 1.概念:一定区域内,所有的种群(或所有的生物)(准确记忆) 2.正确理解群落的概念:(理解) ①“同一时间”:随时间迁移,群落内种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 ②“一定区域”:群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③“各种生物”: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④“集合”:群落不是生物的简单聚集,而是通过生物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3.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 ?全部种群???→?所有种群 群落 4.种群和群落的比较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 ①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②地位:丰富度是群落的首要特征 ③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 落结构也越复杂 三、种间关系 2 / 7

相互依存, 减少,呈现“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数量上呈现出 ①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最终 败,如图 ②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近, 随环境等外界因素发生周期性变化,如图 对寄生种群有利,对寄主种群有害。 【规律总结】 1.几种种间关系曲线的判断 (1)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互利共生 (2)不同步变化(此消彼长)——捕食 (3)看起点,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为0——竞争2. 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3 / 7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

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 对话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学生 活动 教学说明 回顾群落水平研究的几个问题,引出群落的演替的学习。 案例引入:展示教材中的“问题探讨”的案例,分析案例: 1、火山为爆发前,该地区的所有生物是不是 群落? 2、开始长出小草、蜘蛛是否一个群落? 3、最后形成的小树林是不是原来的那个群 落? 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后讲解演替的概念。回顾群落的结 构 分析讨论案例 学习发生在裸 岩上的演替,在 教师引导下,逐 回顾前一节的 内容,温故知新。 结合案例,引出 群落演替的概 念。

设疑:生物是如何在裸露的岩石上一步步定居的? 展示教材“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逐步层层分析: 思考讨论: 1、为什么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 2、苔藓出现后,和地衣的种间关系是什么? 他们竞争的是什么?哪个有优势? 3、有机物增加,为什么微生物也增加? 4、出现草本后,草本、苔藓、地衣哪个竞争 阳光有优势? 5、从地衣阶段到苔藓阶段到草本植物阶段, 演替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生物的种类 数量怎么变化?植物变化有什么特点? 6、灌木阶段群落已经相对比较稳定,还有没 有比灌木更有竞争力的植物类群? 7、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 本、灌木? 小结:光裸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 阅读思考: 讲解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提问: 1、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 较,分析共同点和不同点。 2、分析为什么两者的演替起点不同? 3、火山爆发后,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还能 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吗?农田是人类 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 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 群落呢?步分析讨论问 题。 学生回顾光裸 岩石上发生的 演替过程。 学习在废弃农 田上进行的演 替,思考讨论问 题。 归纳演替的两 种类型。 讨论践踏对草 地群落的影响。 利用学生已有的 知识,层层深入 地分析解决问 题。 锻炼学生比较分 析的能力。 学生归纳比较的 能力的锻炼。 讨论分析,合作 学习。从贴近学 生生活经验的事 例展开教学。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导学案-精选教育文档

第五节群落演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能力目标:调查身边群落的演替情况,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P78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资料后思考: 思考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这就是本节要讲述的内容) 思考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到原来群落的结构吗? 1、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________________的。如果________________受到干 扰或破坏,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种群来________, 再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生物的种群__________,最后,群落会达到一个 __________的阶段。 2、像这样随着__________,一个______被____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二)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1)初生演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生演替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裸岩阶段、______阶段、苔藓阶段、____植物阶段、灌木阶段、________阶段。 思考3、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思考4、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思考5、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 (3)除了裸岩上的演替外,水生演替也发生属于初生演替。 水生演替常开始于水域和陆地环境交界处,即沿淡水湖或池塘的边缘。由于水生植物的占据和动物带的有机物使池底逐渐变浅,然后变成陆地。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_______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 了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的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 乔木森林。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知识点总结分析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 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注意】 (1)两个要素:“同种生物”和“全部个体” 各个年龄段的个体/雌雄个体(有性别差异的生物) (2)两个条件: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存在的种群必须有一定时空限制(种群的时空界限随研究工作方便性划分) (3)两个方面:宏观: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微观: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辨析】种群、个体、物种 (1)种群所具有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是个体所不具备的,个体只能由出生、死亡、年龄、性别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最基本数量特征): 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表示方法: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面积或体积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别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意义: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内的数量。 应用:农林害虫的监测、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含义: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含义:一个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学科交叉】中国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城市人口增长:迁入率>迁出率 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四)年龄组成: 含义: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1.处于生殖前年龄的个体称为幼年个体(幼体);处于生殖年龄的个体称为成年个体;处于生殖后年龄的个体称为老年个体。

《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1)(1)

生物群落的演替 引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教学过程 一、群落的演替的概念: 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称为群落的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群落往往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演替是群落长期变化累积的体现,主要标志是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是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 1. 原生演替: 是指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却被彻底消灭了的原生裸地中发生的生物演替。原生演替在水体环境和陆地环境中郁可以发生。 2.次生演替: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完全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都会发生次生演替。引起群落发生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有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其中人类活动是主要的,如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等造成的破坏。 二、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的因素: 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动力。在很多情况下,群落内的优势种群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使内部环境越来越不适于自身的发展,而为其他种群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催化剂。这些关系随着群落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地进行调整。虽然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但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出现大的变动,如气温、洪水、干旱等,也常成为引发群落演替的重要条件。三、知识梳理 概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概念 群落演替原生演替 举例: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学 分类灌木森林 概念 次生演替 举例:被砍伐、火烧后的森林、 弃耕后的农田发生的演替 内部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https://www.doczj.com/doc/6e6220858.html,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外界因素:气温、洪水、干旱及人类的经济活动, 如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建造水库等。 1. 群落的演替是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顶极群落才会中止。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现象就叫演替。如:一块农田,如果人们不去耕耘和种植,任其自然发展,不用多久,就会长满各种野草。多年以后,农田又会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减少,各种灌木又繁茂地生长起来。再过若干年,一些高大的乔木也在这里生长起来,灌木又处于次要地位。经过漫长的时间,最终这块农田演变为一片森林。在不受外力的干扰情况下,它将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森林群落,而不会被别的群落所取代,成为顶极群落。 1

高二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归纳.doc

高二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高二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梳理: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很大。人类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生产活动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①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等生产活动,使群落向不良方向演替,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 ②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等生产活动,使群落演替向 良性方向发展,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外来物种的引入 (1)人类活动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个新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之中,在适宜条件下,新物种会迅速成为优势种,破坏原有群落的稳定性。 (2)外来物种的负面影响 ①影响生物的多样性 外来物种由于缺乏天敌造成大量繁殖,使本地物种生存空间变小,甚至影响到本地物种生存,降低物种多样性。 ②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外来物种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种,使本地物种已适应的栖息环境发生改变,破坏了本地生态系统原有的相对稳定,导致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我国存在的问题:过度垦荒造成水土严重流失,江河排洪能力下降及土地严重沙化。 (2)措施:2003年1月20日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 (3)目标:到2010年将使长江上游地区和黄河中上游地区75%的坡耕地和46%的沙化耕地被森林覆盖,湖泊面积扩大,调节气候和洪水流量的功能大大增强。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重要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然跟人体紧密相关,如果把生物中的各个知识点跟人体系统的紧密平衡联系起来,不仅学习有兴趣,而且在与人交往中也多了一些谈资,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以下是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重要知识点总结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重要知识点一 1.如何理解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的思路: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只隔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毛细血管壁,毛细血管壁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之外,水和其他小分子的物质(如葡萄糖、无机盐、氧气等),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渗入到组织液间隙中,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以后,大约90%的组织液又可以渗回毛细血管,同时把细胞产

苏教版必修三生物群落的演替作业

生物群落的演替 1.有关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原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 ?原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所用的时间少,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D .原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 B ?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起点是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C. 一般来说,原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 ?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增加,能量减少 3.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是() A ?裸地形成T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T环境变化T物种竞争T环境变化T群落稳定和平衡 B ?环境变化T裸地形成T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T物种竞争T群落稳定和平衡 C.裸地形成T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T物种竞争T环境变化T群落稳定和平衡 D ?环境变化T裸地形成T物种竞争T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T群落稳定和平衡 4.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群落演替是群落自身发展的过程,不受外界因素影响 B .人类活动不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C. 一般来说,群落的演替总是朝着物种逐渐增多、结构逐渐复杂的方向发展 D ?海洋生态系统中不会出现群落演替 5.我国在某些地区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加当地森林、草原等的面积 B .改变产业方向,提高经济效益 C.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强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 D.增加植被 6.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群落的演替 B .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C.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D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不只是破坏性的 7.人类的下列活动,有利于群落向正面演替的是() A .围湖造田 B .过度放牧 C. 封山育林D .退草还耕 【能力提升】 &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快 B .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 .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9.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 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以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以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A.物种进化B .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D .垂直结构 10.下列关于演替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植物群落也像群落个体一样,有一个发生、发展到死亡的过程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 1、学习目标 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重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看”—知识经纬 演替的类型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导”—自主预习 1.生物的群落是一个系统群落的结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外 界条件的剧烈改变,仍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原有生物群落会被破坏和干扰,一个群落会 逐渐被所替代,这样的过程称之为生物群落的演替。 2.生物群落的演替可分为两种类型和演替。初生演替 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后被彻底消灭了植被的地方发生 了演替。如、、或的生物群落的演替。 3.经过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裸岩地面上的演替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裸岩阶段→ 阶段→ 阶段→ 阶段→灌木阶 段→ 阶段,从而使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变得进一步丰 富多样,会使群落系统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以上为初生阶段。 4.群落的次生演替是原来群落结构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一些生物种群被 了,又有一些种群占据原有种群的空间,使另一些生物种群了,经过一段 时间,最后使群落达到一个的阶段。例如在弃耕的农田上的群落演替就是 次生演替。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其大致过程是:弃耕的农田→草木植物阶段→ 阶段→森林阶段。但在干旱荒漠地区,也可能演替为或阶 段,而不能最后演替为森林阶段。 5.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的演替有着重大的影响,常常会改变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的和 ,破坏阻止或逆转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 6.为了促进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保持好自然环境,处理好经济发展 和、、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 国政府在一些破坏严重的地区,提出了伟大生态工程, 保持好生态环境。 【自我校对】 1.动态另一个群落 2.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沙丘火山岩冰 川泥光裸岩地 3.地衣苔藓草本植物森林 4.消灭兴起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讲课教案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2、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出生率、死亡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J型增长” a、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S型增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 (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 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 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 重要意义。 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比较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 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 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 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 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 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 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 根瘤菌 寄生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 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物难 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 得更好 蛔虫与人;噬 菌体与被侵 染的细菌 时间

《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2)(1)

生物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板书设计: 一、演替 ㈠初生演替 ㈡次生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四、教学过程: 〖引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2019年3月20日 (考试总分:12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填空题(本题共计 5 小题,共计 20 分) 1、(4分)当前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已不再是每家每户以种地为生。绝大多数农村人选择外出打工,少数留守的青壮年劳动力有的开垦荒地变果林,有的改造洼地成鱼塘,以及在林中放养土鸡和野鸭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农村留守人口的减少与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多,这种影响人口数量变动的因素称之为____________ ______。由于中国老年人口的增多,出生率不断降低,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组成有从___________型向__ _________型转化的趋势,所以全国性二胎政策放开。 (2)荒山、洼地经过改造成为果林、鱼塘,说明人类的活动能够使群落的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 __________________进行。 (3)生态学家不会以某一个或几个种群为单位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特征,试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进行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鱼塘中的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乌鳢。输入鳙鱼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乌鳢,一部分储存在鳙鱼体内(未利用),其余能量的去向是___________和被分解者利用,鳙鱼给分解者的能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部分。 2、(4分)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地某双子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__ _法,调查土壤中某种小动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 (2)该地草甸、灌丛、真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_________ _等资源的能力。 (4)若当地发生火灾,林木遭到严重破坏,第二年在烧焦的土地上长出了杂草,这属于群落的______ ______演替。 (5)某种小型食肉动物新迁入当地,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呈“J”型曲线,其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__ ________、__________等,其数学模型:Nt=N0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__________。 3、(4分)请回答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问题。 (1)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能量摄入后的去向,其中C代表_________。湖泊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与浮游植物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________。同一个蜂巢中蜜蜂居住的蜂房不同,不能体现 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某草原年初时野免数量为l 000只,年末时为l l00只,其中新出生200只,则野兔种群的年出生率为_____。水稻的均匀分布是_________水平上的研究。 (3)某生态系统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曲线中表示种群增长最快的点是___点,图中K________(填“是”或“不是”)表示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4、(4分)鄂黄长江大桥下的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将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如图5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该湿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__________,从光滩区到核心区这几个区域的不同具体体现在空间结构的________方向上。区别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这两个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5湿地剖面示意图 (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调查核心区或近水缓冲区的芦苇种群数量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描述芦苇种群数量变化时建立的数学模型应该是________。 (3)在统计不同区域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 (4)现在长江中下游不管是白鳍豚,还是普通的江豚的种群数量都在锐减,保护它们的根本措施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规划此区域,改造为江滩公园,这些活动会改变群落的发展方向,也可能会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 5、(4分)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圣天湖湿地公园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具有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控制土壤侵蚀、自然净化污水等功能,为白天鹅等多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请回答: (1)圣天湖湿地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发生群落演替是__________演替,反映了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________和_________的进行。 (2)某同学欣赏了湿地公园中绿苇环抱、鸟语花香的美景后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这反映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使用价值。 (3)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此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荷花、芦苇、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4)经调査发现,该湿地公园中某植物近五年的种群数量接近“J”型增长,原因是_____。(至少答两点)若该植物为引进的外地物种,很可能会产生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单选题(本题共计 20 小题,共计 100 分) 6、(5分)下列有关群落的演替说法,正确的是 A.当外界环境条件不再发生变化时,群落的演替也将不再进行 B.人类活动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往往大于自然因素的影响 C.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都将形成森林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导学案+课时作业

第4节群落的演替 [学习目标] 1.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知识点一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知识梳理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01代替的过程。 2.类型 (1)初生演替 ②过程(以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例) 裸岩阶段→□04地衣阶段→苔藓阶段→□05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③特点:经历的时间□06长,速度□07缓慢。 ④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⑤举例:沙丘、□08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 ②过程(以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例) 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12小灌木→灌木丛→乔木→树林。 ③特点 a.经历的□13时间短,速度□14快。 b.具有一定方向性,预见性。 ④影响因素:人为活动较为关键。

⑤举例:火灾过后的草原、□15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等。 3.群落演替的结果 (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 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16预见的或□17可测的。 (2)结构:一般生物种类□18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19越来越复杂。 (3)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 变化,稳定性□20越来越高。 [问题思考] 1.初生演替为什么比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长? 提示:因为初生演替没有土壤条件,要经过漫长的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所以初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长。 2.所有群落都会演替到森林阶段吗?举例说明。 提示:不一定。群落演替主要受环境条件影响,还受人为因素影响,如果气候条件适宜,可能演替为森林;如果在干旱的条件下,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木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3.在森林阶段内,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 提示:能。群落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外的一些种群,指的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典题分析 题型一演替的过程及类型分析 [例1](2015·全国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题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大致要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

生物群落的演替

生物群落的演替 淮阳县第一中学学习的艺术之生物学案 组名:姓名:日期:编制: 独立、自主、自学促能力形成;团结、协作、展示让魅力飞扬 课题:生物群落的演替 学习目标: 1. 简述群落演替的概念、含义 2. 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和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过程 [训练课导学] “日清过关” 巩固提升三级达标训练 基础题 1.下列不属于次生演替的例子是 ( ) A. 火山爆发后发生的演替 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 农田荒芜 D .围湖造田 2.以下哪一项是初生演替的过程 ( ) A .藓→地衣→草本植物 B.地衣→草本植物→藓 C .地衣→藓→草本植物 D.草本植物→藓→地衣 3.右图是一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什么 ( ) A.A 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 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B .A 表示整个群落的生物量,B 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 C .A 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 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 D .A 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B 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 4. 下列关于生物演替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般情况下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B.人类活动只会改变生物演替的速度,不会改变生物演替的方向 C.开垦荒山和退耕还林是两个群落的逆转 D.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说明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是不可改变的 发展题

5.在两个生态系统的交界处(草场和森林) ,有一过渡区,这一过渡区中的动物与邻近两个生态系统相比,其特点是 ( ) A.动物种类少 B.动物种类多 C .植食性动物多 D.肉食性动物多 6.在水生演替系列中,最先出现的植物是 ( ) A.沉水植物 B.直立水生植物 C .浮叶根生植物 D.自由漂浮植物 提高题: 7.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 A. 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 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相同的 C. 群落经过演替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D. 群落演替导致生物种类不断改变 8. 在群落演替中,下列哪一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D ) A.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 B. 群落结构越简单,群落演替越慢 C. 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 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培辅期望] (附培辅单) 疑惑告知:效果描述: [自主反思] (日反思) 知识盘点:心得描述: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1.什么是种群?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有哪些? 种群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 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哪些? .s.5.u.c.o.m 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哪些类型?有何用途?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 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用取样器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土壤中的小动物 5.样方法中取样的大小一般是多大?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什么?取样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 样方法中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1m。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 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6.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是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m只鼠,第二次捕获n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x只,如何计算结果? 该范围内鼠的种群密度=mn/x(单位:只/公顷) 7.种群增长在什么条件会呈J型增长? 增长的公式是什么?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吗?举例说明? 种群长时间呈J型增长会造成什么后果? 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J型增长的公式:Nt=Noλt 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λ为种群数 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种群增长率。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在一段时间内往往呈J型增长。 种群长时间呈J型增长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 8.什么是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会发生改变吗?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环境容纳量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种群和群落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种群和群落【】为了不断提高大家的综合学习能力,查字典生物网小编为大家提供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种群和群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种群和群落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1、种群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① 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② 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捕食(如图乙) 7、种间关系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 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寄生:蛔虫,绦虫、虱子蚤

8、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水平结构 9、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总结】以上就是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种群和群落的所有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