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概况

1921年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后,到2000年为止,全国有统计的仰韶文化遗址共5213处,其分布范围,以华山为中心分布。东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中心地区在豫西、晋南、陕东一带。分布省份有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内蒙古、湖北、青海、宁夏等9个省区,具体分布情况是:陕西省2040处、甘肃省1040处、山西省1000处、河南省1000处、河北省50处、内蒙古自治区约50处、湖北省23处、宁夏回族自治区7处、青海省3处。起源

分布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陕西渭河流域、

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文化特征

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粟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

彩陶文化

各种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

公社制度

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如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约有100多座房屋,分为5组围成一圈,四周有濠沟环绕,反映出当时有较严密的氏族公社制度。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体合葬和同性合葬,几百人埋在一个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遍及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制陶工艺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造型

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类型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以及西王村三大类型。

编辑本段

特征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

仰韶文化

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

村落

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围有一条围沟,村落外有墓地和窑场。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房屋的墙壁是泥做

的,有用草混在里面的,也有用木头做骨架的。墙的外部多被裹草后点燃烧过,来加强其坚固度和耐水性。工具

仰韶文化的农耕石器包括石斧、石铲、磨盘等,除此之外还有骨器。除农耕外仰韶文化的人显然还进行渔猎。在出土的文物中有骨制的鱼钩、鱼叉、箭头等。仰韶文化前期的陶器多是手制的,中期开始出现轮制的。一些陶器上留有布和编织物印下来的纹路,由此可见仰韶文化有编织和织布的手工业。在发掘的动物骨头中除猎取的野生动物外还有大量狗和猪的骨格,羊比较少。

对仰韶文化墓地的发掘为对它的认识带来了许多贡献。墓地的随葬品和下葬的方式为当时的生活方

仰韶文化

式、信仰、生活条件带来了许多启发。

社会结构

对于仰韶文化的内部分类、时间上的分类以及各个遗址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术界还有争论。对仰韶文化的也还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数学者今天认为它主要是一个父系社会,早期的母系社会的论点现在只有比较少的人支持了。仰韶文化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发展阶段

当时瑞典的安特生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参与发掘仰韶文化遗址后曾经认为仰韶文化来自西方的论点,但是后来他自己又加以否定。现在一般认为陕西

地区的仰韶文化是继老官台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按时代顺序可以分为半坡类型、庙底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河南龙山文化被看做它的继承文化。

发现

1916年6月当瑞典人安特生教授在山西勘探铜矿资源的时候,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了一批古新生代的生物化石,这一发现结合当时矿藏资源勘探工作难以为继的状况,安特生教授以及当时地理测绘研究所所长丁文江先生随即调整了工作重心,转而进行对古新生代化石的大规模收集整理工作,同时这一工作也得到了当时民国农商部以及瑞典皇家的支持,于是,安特生先生的考古生涯自此也拉开了帷幕。

仰韶文化遗址发掘现场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河南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

仰韶文化遗址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最厚达4米。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发现这里有四层文化层相叠压,自下而上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中期。由于以彩绘陶器为特征的文化现象首先在河南省三

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命名为“仰韶文化”,从而使仰韶村遗址闻名中外。1961年3月国务院将仰韶文化遗址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组织中国和美、英、日等国的考古专家进行国际田野文物考察,在仰

韶村附近的班村,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数十斤5000年前的小米,说明中国农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

遗址

仰韶文化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距县城9公里。遗址北依韶峰,三面环水,风光宜

仰韶文化

人,山水秀美,土地肥沃,是我们祖先狩猎、渔牧、定居的理想场所。遗址从东北到西南长900余米,从西北到东南宽300余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米,这种现象说明我们的祖先在此长久地过着定居生活。

仰韶村遗址被发现后,引起了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为了进一步了解该遗址的文化内涵、来龙去脉,新中国成立后,对该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工作,又先后进行了两次。

1951年6月,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河南调查团夏鼐等专家学者对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发现有红底黑彩、深红彩的陶罐、碗、小口尖底瓶,以及龙山时期的磨光黑陶、压印方格纹灰陶,带流陶杯和绳纹灰陶鬲等。第一次的发掘研究工作是在1980年10月一11月和1981年3—4月间进行的,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同渑池县文化馆共同主持发掘,这次发掘进一步澄清了仰韶村古文化遗址的内涵,证实了该遗址含有仰韶和龙山两个考古学文化、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层叠压关系。第一期文化,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第二期文化属豫西、晋

南和关中东部地区仰韶文化的晚期遗存;第三期文化属河南龙山文化的庙底沟类型;第四期文化为河南龙山文化的三里桥类型。仰韶村遗址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二次发掘,获得了大量的遗迹、遗物,从而为研究我国社会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影响最大的一种原始文化,它纵横二千里,绵延数千年,在世界范围内来说,也是首屈一指的。汉族的前身“华夏族”,

最早就发迹于黄河流域,而仰韶文化遗址中诸多考古发现,如陶器制造、纺织做衣、绘画雕塑、文字、历法、宫室营建等等,同文献记载中炎帝黄帝时代的创造发明相吻合。

工艺

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

仰韶文化

当精致。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栗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各种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制陶业发达,较好地掌握了选用陶土、造型、装饰等工序。多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型,用慢轮修整口沿,在器表装饰各种精美的纹饰。陶器种类有钵、盆、碗、细颈壶、小口尖底瓶、罐与粗陶瓮等。其彩陶器造型优美,表面用红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不少出土的彩陶器为艺术珍品,如水鸟啄鱼纹船形壶、人面纹彩陶盆、鱼蛙纹彩陶盆、鹳衔鱼纹彩陶缸等。陶塑艺术品也很精彩,有附饰在陶器上的各种动物塑像,如隼形饰、羊头器钮、鸟形盖把、人面头像、壁虎及鹰等,皆栩栩如生。在半坡等地的彩陶钵口沿黑宽带纹上,还发现有50多种刻划符号,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在濮阳西水坡又发现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图案,是中国迄今所知最完整的原始时代龙虎形象。

中国的仰韶文化距今约五、六千年,这时的陶器是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红陶分细泥红陶和

仰韶文化

夹砂红陶两种。主要原料是粘土,有的也掺杂少量砂粒。在仰韶陶器中,细泥彩陶具有独特造型,表面呈红色,表里磨光,还有美丽的图案,是当时最闻名的。细泥陶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水平,具有一定代表性,所以考古上常将仰韶文化称为彩陶文化。西安市半坡村发掘的彩陶盘也是属于仰韶文化的产品。

彩陶制作

当时彩陶的制作,据分析主要经过四个程序。第一,常选用可塑性和操作性较好的红土、沉积土、黑土等,经过淘洗和沉滤后成为较纯较细的原料。从分析出土

的彩陶片来看,泥质比后来的上等陶器并不逊色。第二,制坯。彩陶坯最初大多是手制。小型器皿是直接捏塑而成的;较大的陶器,其体部坯子,一般采用泥盘筑法分两段制成。粗坏制成后再装上颈口,嵌入把手,制坯工序初步完成。其外形圆正规矩,对称性很强,在器壁外有轮纹存在。这表明仰韶文化时期,已开始出现慢轮制陶。第三,彩绘和纹饰。一些较精细的彩陶,在彩绘之前,往往将陶坯放入极其细腻的泥浆中,让它披上一层均匀的陶衣便于上彩。彩绘就是将有色的天然矿物涂绘在陶坏上。仰韶文化时期陶器的纹饰大多是用带有花纹的木印板拍印上去的。第四,烧窑。从考古发掘的材料来看,仰韶文化时期的陶窑主要是竖穴窑和横穴窑。它们都是由火口、火膛、火道、窑室等所组成,在火膛中燃烧起来的火焰,经火道到达窑室。这两种窑,由于有了窑室,陶器不是直接在火焰上烧烤,已较原始的篝火式或炉灶式有了很大的进步。分析出土陶片的烧结状况,彩陶的烧成温度大约已达,,,?。

到了尤山时期(公元前,,,,年左右,指的是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发掘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

仰韶文化

址),手工业制陶有了巨大进步。制坯方法广泛使用轮制,造形精美,而且开始用高岭土制白陶。在这个时期,人们已懂得利用烧成后期,窑内的气体特性来赋予陶器以各种颜色。仰韶文化时期,陶器通常在氧化焰中烧成,陶质内的铁大部分被氧化成高价价铁而呈土红色。到龙山时期,由于陶窑的改革,人们在陶器即将烧成时,一方面猛加燃料,同时封闭窑顶,致使窑内氧气不足,陶器就在还原焰中焙

烧,陶质内的铁大部分转化为低价铁,使陶器呈灰色或灰黑色。所以龙山文化时期灰陶的产品最多。

在商代出现的刻纹白陶和薄壳白陶,尤为出色。它们质地优良,刻划精细,造型端正美观,坚硬耐用。白陶之所以有这些优点,主要由于使用了高岭土。高岭土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铝,含铁量低,质料较细,可塑性强,在高温烧成后,外形洁白美观。人们对高岭土的使用和认识,与后来瓷器的发明有一定的联系。在陶器的外表若再着一层釉,不仅器表光滑美观,而且便于洗涤,尤其是储藏酒类的饮料,不会因渗透而损失。所以釉陶的出现,表明了制陶工艺的又一大进步。

到了商代的中后期,釉陶逐渐增多,表明人们已从无意识地发现釉料发展到有意识地配制釉料。对出土的商周釉陶进行的分析,证明当时使用的釉是石灰釉。即由石灰石或方解石等碳酸盐加上一定量的粘土和其它物质配制成的。

建筑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围有一条围沟,村落外有墓地和窑场。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里面的,也有用木头做骨架的。墙的外部多被裹草后点燃烧过,来加强其坚固度和耐水性。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

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

聚落建筑的布局整齐有序。半坡聚落保存较完整,居住区在中心,外围绕一周大壕沟,沟外北部为墓葬区,东边设窑场。共揭露出40多座房屋遗迹,有一座大房子为公共活动的场所,其他几十座中小型房子面向大

房子,形成半月形布局。仰韶文化居民死后按一定的葬俗埋葬,多长方形土坑墓,墓中有陶器等随葬品,小孩实行瓮棺葬。盛行单人仰身的直肢葬,但合葬墓占一定比例。合葬的人数不等,多的达80人。葬制中实行女性厚葬和母子合葬,反映了以女性为中心的特点。聚落房子朝向中心广场的统一布局,则表明当时维系氏族团结的血缘纽带根深蒂固。这些与母系氏族社会组织的特征是相吻合的。

地理分布

概述

仰韶文化分布在广大西北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青海、陕西等省以及华北、中原等地区,已被确定的有数千处。甘肃概况

仰韶中期的发掘相对早、晚期显得单薄一些,但仍可初步确立甘肃仰韶中期的界定标准,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间。它的主要文化特征归纳如下:

(1)遗址大多位于山谷中的河边台地,陇东黄土塬的塬边及沟壑也被先民选作居住地,对环境条件的

仰韶文化

适应生存能力比早期有所提高,海拔较高的甘南临潭发现的此类遗存就是明证。已经发掘的三个重要遗址都是在早期遗存的原址之上扩展而成,调查发现的中期遗址往往含有早期遗存,显示出早、中期一脉相承的亲缘关系。聚落布局因资料所限不甚清晰,但大地湾遗址表明,聚落内已存在多个处于相等地位的中心,社会组织呈现出多级分化的趋势;

(2)房屋仍为半地穴式建筑,大地湾遗址中的房屋均为方形或长方形,师赵村发现一座圆形房屋遗址。大多在穴壁立柱,这说明穴坑之上已增设立面墙体,室内空间增大,采光也好,比早期房址进步。少数房址采用“料姜石”作未加工的居住面,以此提高防潮性能。灶坑以圆形桶状为主,出现双联灶,即前后两个灶坑相通,表示人口及炊事活动的增加。房址可分为大、中、小型。大型房址面积近70平方米,出土众多陶、石、骨器,并有精美彩陶,表明房址主人应是氏族首领。中型房址面积在25平方米—50平方米之间,可能是大家族长和未成年子女的居室。小型房址面积大多在15平方米—20平方米之间,当属一般社会成员的居室;

(3)陶窑均为横穴窑,大地湾、师赵村均有发现。一般分为火塘和窑室两部分,火塘是添柴生火之处,呈圆形或长方形,有火道通人窑室。窑室均呈圆形,周边设环形火道,受热较匀。火塘一般低于窑室,由下往上火势自然加强,烧陶技术比早期有显着提高;

(4)本期墓葬资料甚少,按常理推测应有集中的公共墓地,但至今未见踪迹。不仅甘肃未见,其他省区也未发现。这一奇特现象或许表明了中期的先民们选择了尚不可知的埋葬习俗。我省仅在大地湾发现3座零星墓葬,均为成人单身葬,其中1座侧身屈肢,另2座仰身直肢。都有随葬品,分别为陶瓮和骨笄;

(5)陶器以细泥红陶、夹砂红陶为主,还有少量的橙黄陶、灰陶以及褐陶。饮食器多为细泥红陶,其中不少是彩陶,罐、缸、瓮等炊器和盛储器则以夹砂红陶为主。器形以平底为主,少量为尖底,偶见圜底,这是陶器形制的重大改变,平底陶

器终于基本取代了圜底器,在史前文化上首次成为主流器形。常见器物有敛口平底钵、曲腹彩陶盆、双鋈盆、多孔盆形或钵形甑、双唇口尖底瓶、弦纹或绳纹短颈罐、大口小底缸、曲腹瓮等,器类较前复杂,大型器物增多。纹饰仍以绳纹为主,其次为弦纹和线纹,还有少量的剔刺纹、附加堆纹等。制陶以泥条盘筑法为主;

(6)陶制生产工具以纺轮、陶刀为主,仍有少量的陶锉,形制较前复杂。细泥捏塑的纺轮增多,陶片改制的减少。陶刀形制更为规整,数量增多。陶制装饰品仍是常见的陶环,但陶质细腻,小巧玲珑,还出现酷似羊角的陶制装饰品;

(7)石器的形态和技术比早期有所进步,加工较为精细,如常见的石斧更为厚重,石铲刃部更为锋

仰韶文化

利,石刀钻孔由近背部向中部转移;

(8)骨器种类、数量与早期相比有较明显减少,表明狩猎在经济生活中地位下降。出现不少精品骨镞、骨笄。

从文化特征上可以看出,甘肃仰韶中期是在早期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来,其陶器继承了早期的许多文化因素,但又有明显的变革,其经济形态与早期大体相同,但狩猎比重下降。与陕西等邻省同期文化面貌相比,差异不大,但有分化的趋势,地方区域性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凸显出来。

陕西概况

在潼关县境内,已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有两处:

一处是南寨子仰韶文化遗址。位于吴村乡南寨子鱼化屯小河和潼河交汇处,南高北低,东西宽约350米,南北长约1000米。这处遗址的文物,除部分灰坑因修筑陇海铁路受到一些破损,大部分尚保存完好。发现有高2。5米、长达30米的灰层一处,直径3米到4米的灰坑11个,人骨架三个,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镰、石环,还有红灰陶环,夹沙红网坠的口、耳、底,有彩陶钵、红陶盆、夹沙陶罐等的口和底,还有红、彩陶片等。陶器饰多样,有绘画纹、网纹、水纹、绳纹、兰纹和附加堆纹等。

另一处是张家湾仰韶文化遗址。位于港口镇张家湾圪岔路以西的二层高原(当地人叫二层台)上,东西宽约50米,南北长约100米。这处遗址发现有露出在南高红2米的灰坑两个。灰坑内有集中的草泥和红烧土,抗日战争前夕至今,出土的文物陶器瓦瓮、瓦罐、陶瓷瓦瓮、陶片和石块等。陶器纹近几年有绘纹、画纹、兰纹等多种。

这两处古文化遗址,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具有人类聚居生存的优越条件。它们都是在1980年经省、地、县普查文物小组发现鉴定的。出土文件收藏于县文化馆中。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河南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四位一体”建设的战略性举措,作为推动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重要支撑来抓,积极探索,开拓进取,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2006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95.04亿元。2007年为480.1亿元,连续

仰韶文化

两年增长超过17%,高于全省GDP的增幅。文化产业对全省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

河南省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集团逐渐发展壮大。2007年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实现收入12.1亿元,比上年增长43%;中原出版传媒集团销售净收入52.3亿元;河南文化影视集团完成营业收入8000多万元,在全国排名第12位;省有线网络集团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00万户,成为全国最大的省级有线电视网络。此外,新兴文化产业初见成效。移动电视、手机报、手机广播电

视等新媒体相继开通;河南天乐动画有限公司拍摄的26集三维动漫连续剧《独脚乐园》与英国、德国、马来西亚签订了版权输出、电视播映协议,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优秀动画片。

河南省近年来先后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一批重要的政策性规范。这些政策涉及税收、金融、土地、财政、工商等多方面的优惠措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008年底,河南省文化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在郑州成立,这是河南省完善投融资机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该公司主要从事文化产业投资,为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投融资平台,运用政府资金融通社会资本,引领和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河南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走出一条“三加一”的模式,也就是实现三个结合,即文化要和媒体结合,因为文化产业必须要有影响力,这个影响力必须靠电视媒体和网络、报纸来提升;文化要和旅游结合;文化要和社会资本结合,特别是文化要和战

略投资者结合,就是说文化产业发展靠自身的积累会很漫长,必须主动引进民间资本,引进社会资本,引进国外的包括战略投资者来发展河南省的文化产业。

到2010年,河南省将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做到公民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文化市场开放有序、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产业发展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成为河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到202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将达到15,左右,占GDP的比重达到7,左右,文化产业成为河南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文案编辑词条

B 添加义项 ?

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文案

外文名称

Copy

目录

1发展历程

2主要工作

3分类构成

4基本要求

5工作范围

6文案写法

7实际应用

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

汉字"文案"(wén àn)是指古代官衙中掌管档案、负责起草文书的幕友,亦指官署中的公文、书信等;在现代,文案的称呼主要用在商业领域,其意义与中国古代所说的文案是有区别的。

在中国古代,文案亦作" 文按 "。公文案卷。《北堂书钞》卷六八引《汉杂事》:"先是公府掾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晋书?桓温传》:"机务不可停废,常行文按宜为限日。" 唐戴叔伦《答崔载华》诗:"文案日成堆,愁眉拽不开。"《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诸曹皆得良吏以掌文按。"《花月痕》第五一回:" 荷生觉得自己是替他掌文案。"

旧时衙门里草拟文牍、掌管档案的幕僚,其地位比一般属吏高。《老残游记》第四回:"像你老这样抚台央出文案老爷来请进去谈谈,这面子有多大!"夏衍《秋瑾传》序幕:"将这阮财富带回衙门去,要文案给他补一份状子。"

文案音译

文案英文:copywriter、copy、copywriting

文案拼音:wén àn

现代文案的概念:

文案来源于广告行业,是"广告文案"的简称,由copy writer翻译而来。多指以语辞进行广告信息内容表现的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和对广告形象的选择搭配;狭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

在中国,由于各个行业发展都相对不够成熟,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这使得"文案"的概念常常被错误引用和理解。最典型的就是把文案等同于"策划",其实这

是两种差别很大,有着本质区别的工作。只是由于文案人员常常需要和策划人员、设计人员配合工作,且策划人员也需要撰写一些方案,这使得很多人误认为文案和策划就是一回事,甚至常常把策划与文案的工作会混淆在一起(这也和发源于中国的"策划学"发展不够成熟有关)。

广告文案

广告文案

很多企业中,都有了的专职的文案人员,只有当需要搞一些大型推广活动、做商业策划案、写可行性分析报告等需求量大的项目时,才需要对外寻求合作。以往一般企业都会找广告、文化传媒等公司合作。这些公司一般都有专业的文案、设计团队,经验也相对丰富,但因为业务量大,范围广泛,在针对性方面会较为薄弱。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专业文案的要求更加严格,逐渐衍生了一些专注于文字服务的文案策划公司。这类企业发展速度很快,大多数都是从工作室形式转型而来,也有从文化传播机构独立出来的。

随着中国广告业二十余年的迅猛发展,广告公司的经营范围,操作流程,工作方式都在变化,文案的角色由无闻转为配角,现正昂首阔步走向台面,成为主角,从前一则广告多是由设计出计划,再配图之后,文案轮为完稿,一则广告的计划多是由文案与美工共同完成,然后各自分工。说起文案的地位,日本是从1992年意识到文案的重要性,台湾是1998年。2002年,大陆的一些中大型广告公司的老总几乎都在垂叹,好的文案太少了。好的文案往往愿意扎堆,从全国形式来看,这股潜规则正逐渐由华南广告重镇广州向华东中心上海转移。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工作

撰写报纸广告、杂志广告、海报; 撰写企业样本、品牌样本、产品目录; 撰写日常宣传文案白领一族

文案白领一族

单页、各类宣传小册子; 撰写DM直邮广告,包括信封、邮件正文; 撰写电视

广告脚本,包括分镜头、旁白、字幕; 撰写电视专题片脚本; 撰写电视广告的拍摄清单; 撰写广播广告; 将海外版广告文案作汉化(翻译); 撰写广告歌词,或汉化(翻译)外文歌词; 撰写各种形式的网络广告; 为网站栏目命名; 撰写网站内部文案; 撰写手机短信广告; 撰写各类广告作品的创意阐述; 撰写广告口号; 撰写产品包装文案,包括:品牌名、使用说明、产品成分等; 为产品或品牌命名,并作创意阐述; 为路演或活动命名,并作创意阐述; 撰写活动请柬及活动现场宣传品上的文字; 为各种礼品命名,并作创意阐述; 为专卖店命名,并作创意阐述; 撰写商店的橱窗或店内POP物料文案; 撰写软文、新闻式、故事式、评论式; 撰写策划书,或协助策划人员优化、润色方案文字; 协助客户企业内刊的编辑,提供主题方向,审核文字。不同的环境对文案撰稿人有着不同的锤炼和要求。

折叠编辑本段分类构成

从现有的文案分类有很多种,按照4A标准,一般有四类:助理文案(ACW),文

案(CW策划文案

策划文案

),高级文案(ACW),资深文案(SCW),其中稍微要区别的是高级文案与资深文案,前者要求的是文案的撰写能力,而后者不仅仅是文案的撰写能力还包括做文案的年资。有些4A公司设有文案主任(CE)一职,大体上与文案职责类似,有时候负

责专项。另外有些个别公司还配有首席文案的职位(CCW),文案功力凤毛麟角,虽

不具领导才能,但有的首席文案拿的工资却比创意总监还要高。大部分国内广告公司文案的种类繁杂,有房地产文案、创意文案、企划文案、品牌文案等。

文案是由标题、副标题、广告正文、广告口号组成的。它是广告内容的文字化

表现。在广告设计中,文案与图案图形同等重要,图形具有前期的冲击力,广告文案具有较深的影响力。

广告标题:它是广告文案的主题,往往也是广告内容的诉求重点。它的作用在于吸引人们对广告的注目,留下印象,引起人们对广告的兴趣。只有当受众对标语产生兴趣时,才会阅读正文。广告标语的设计形式有:情报式,问答式、祈使式、新闻式、口号式、暗示式、提醒式等。广告标语撰写时要语言简明扼要,易懂易记,传递清楚,新颖个性,句子中的文字数量一般掌握在12个字以内为宜。

广告副标题:它是广告方案的补充部分,有一个点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标题的补充及让人感觉,前面的不懂,在这里全部让人了解。

广告正文:广告正文是对产品及服务,以客观的事实、具体的说明,来增加消费者的了解与认识,以理服人。广告正文撰写使内容要实事求是,通俗易懂。不论采用何种题材式样,都要抓住主要的信息来叙述,言简易明。

广告口号:口号是战略性的语言,目的是经过反复和相同的表现,以便名域其他企业精神的不同,使消费者掌握商品或服务的个性。这以成为推广商品不可或缺的要素。广告口号常有的形式:联想式、比喻式、许诺式、推理式、赞扬式、命令式。广告口号的撰写要注意简洁明了、语言明确、独创有趣、便于记忆、易读上口。

所谓广告文案是以语辞进行广告信息内容表现的形式。广告文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广告文案就是指通过广告语言、形象和其他因素,对既定的广告主题、广告创意所进行的具体表现。狭义的广告文案则指表现广告信息的言语与文字构成。广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和对广告形象的选择搭配;狭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要求

1)准确规范、点明主题

准确规范是文案中最基本的要求。要实现对广告主题和广告创意的有效表现和对广告信息的广告文案

《仰韶文化研究》读书报告

《仰韶文化研究》读书报告 本书收集了严文明先生在二十多年中所写的有关仰韶文化的研究论文。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 一、典型遗存分析 这一部分共有六篇文章,分别是《从王湾看仰韶村》、《西阴村史前遗存分析》、《三里桥仰韶遗存的文化性质和年代》、《论庙底沟仰韶文化的分期》、《半坡仰韶文化的分期与类型问题》以及《北首岭史前遗存剖析》。 半坡早期的遗存在陕西渭河流域很发达,经过发掘的重要遗址有北首岭中期、下孟村早期、元君庙和橫阵村等处,通常被称为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半坡的三期文化差别很大,彼此又没有相连续,半坡中期基本上相当于庙底沟类型。关于半坡晚期的文化性质,苏秉琦先生指出,半坡遗址的最上层或者最晚期不宜算作半坡类型的一部分,从文化面貌上与分布情形看来,这类文化遗存同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和客省庄二期文化或庙底沟、泉户村而其文化的关系,多于它同半坡类型仰韶文化的关系。当时这个看法并不是在对半坡遗址进行分期的基础显得更加清楚了。因为半坡晚期同早期的半坡类型病不发生直接的继承关系。半坡仰韶遗址的分期和类型,早先,半坡类型的人们首先在这里建立村落,并且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随后因为周围的地利消耗殆尽,人们只好搬到别处去,村落从此沦为废墟,知道庙底沟类型时期才又有人在这里落户。但这次来的人很少,居住时间也很短。到了半坡晚期又为人们居住,又经历了一个繁盛期,以后就长期荒废了。 二、类型、起源和发展阶段 本部分共收录文章两篇,分别是《论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和《略论仰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典型的半坡类型遗址分布在渭河流域,典型的庙底沟类型遗址分布在三门峡地区。二者分布范围不同,文化面貌不同,又都同属于仰韶文化,乍看起来很像是同时并存的两个地方类型,但并非如此。庙底沟期不但比半坡期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也比半坡期高,生产工具比半坡期有所改进,石器磨制和穿孔的比例也有所提高,用陶片改制的工具大大减少,骨器也有所减少,从而相对提高了比

从仰韶文化看传统元素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e17199274.html, 从仰韶文化看传统元素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作者:田文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1期 摘要:基于特定的文化符号作用,本文探讨以仰韶文化纹饰特征为例的现代设计与传统 元素的融合问题,同时对仰韶文化与现代设计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并举例说明了在现代设计中传统元素如何应用的问题。以求塑造一个独特的视觉形象和丰富的内涵,并促进设计实践的创新。 关键词:现代设计;实践创新;彩陶图案;仰韶文化;人面鱼纹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92-01 一、引言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定居生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类生活得到改善,原始的、朴素的审美观念悄然走近日常生活。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先民们结合当时的自然条件,创造出了异彩纷呈的原始艺术,其中彩陶艺术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宝贵的文化价值成为这一时期原始艺术中的佼佼者。 二、仰韶文化概述 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首次发现了含有彩陶器的考古学文化, 出土了上面涂绘黑色纹饰的红陶和一些磨光石斧、石刀等新石器文化实物,随之这种考古学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河南、陕西、河北、山西,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主要以磨制石器为主。农业作物主要依靠粟和黍,人们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活动。 三、仰韶文化中彩陶的纹饰探究——以人面鱼纹为例 (一)彩陶 彩陶,简单说就是彩绘图案装饰的陶制器物。其主要特点是使用天然矿物材料在陶坯上绘制装饰性的图案,经过打磨,再入窑烧制成型。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特征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 特征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特征 众所周知,我国的原始彩陶是在漫长的新石器时代中最富艺术性、文化性的工艺品之一。它集实用性、观赏性于一身,诚为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艺术瑰宝。其演变发展横跨了漫长的历史长河,为我们生动的展示了我国远古时期文化与艺术的发展水平。 在这之中,最早发源于黄河中下游,距今约6000-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正是彩陶制作水平的高峰。其地域分布极为广泛:覆盖了今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甚至甘肃省等地区;其出土文物数目巨大,尤以各类陶器为首。仰韶文化中独特绘制的种种艺术风格不由得让人赞叹华夏先民的制陶水平和美学修养。因此,本论文将会重点分析仰韶文化中彩陶的艺术特征。 仰韶文化的彩陶,其在色彩搭配、花纹风格都是千姿百态,不一而足的。具有丰富多样的艺术特征。然而,经过近几十年来的发掘与考证,现在已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艺术特征: 1.仰韶文化早期的彩陶,颜色多以红底黑彩或紫色为主。较为简朴。 2.中期则开始流行先以白色,红色涂料上色作为底色,然后再加以黑色,棕色,红色 的纹饰。甚至还出现了白色的镶边设计。 3.陶器上的图形主要由人面,鱼,鹿,植物等远古时期人类常接触的动植物和抽象的 几何形,如三角形,圆形为主。 4.除此之外,圆点,曲线,涡纹,弧线等点线类的装饰也被其大量采用。 5.有一定数量的刻画符号出现在陶身,有可能是文字的雏形。

根据这些共同的艺术特征,我们将逐个评析仰韶文化彩陶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一些具有鲜明艺术美感和特征的陶器代表。 半坡类型为仰韶文化的早起典型代表,因为首先被发现于我国西安市半坡村而得名。其目前出土的陶器在色彩上以黑彩为主,图案与花纹以远古时期人们所常见的鱼、蛙、鹿、羊等动物纹,人面纹和以三角形,波浪形,网格等几何纹。在这其中,鱼纹饰半坡彩陶中最主要的题材。 如1955年在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圆底盆”,是这一类陶器的典型代表,也是闻名于世的远古时期的优秀艺术品。在盆内,先民用黑彩绘制出对称的人面纹和鱼纹各一组,人面为抽象的圆形,头顶三角形状物可能为发髻。双目为“一”字形;人面两侧有两条小鱼相拥,人面之间有两条较大的鱼,鱼头和鱼身均为较抽象的三角形构成。鱼眼则呈圆形。在大鱼的鱼身上还有斜方格来表现为鳞片。 人面鱼纹图案的来源有着多种说法,有生殖崇拜说,有图腾说等等。但由于本论文主要评析方向为艺术特征,所以不做详细介绍。 该陶器上的鱼纹画法形象而又富于变化:鱼的生命体征具体,抽象,而又生动;鱼头虽然绘制的较为简单,却言简意赅的体现了其主要特征。鱼的身体上先民们则并没有通过绘制繁杂又量大的鱼鳞片,而是采用了抽象的斜方格来简明扼要的表现了鳞片的错综复杂,极富有节奏感。甚至具有一些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得不令今人瞠目结舌,大为赞叹!! 先民的图案绘制大量采用简单的几何形体,营造出了一种写实和抽象有机结合的一种古朴的艺术美感。其结实稳重的构图手法,用线刚直而又结合圆柔的面状的处理形式,高度体现了仰韶文化的发展水平,也代表了远古时期的华夏先民的艺术水平。

河南省旅游概况简介

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处在东经110°21′~116°39′,北纬31°23′~36°22′之间,与冀、晋、陕、鄂、皖、鲁6省毗邻,东西长约580公里,南北跨确约550公里。全省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17位。截止2001年底,全省辖17个省辖市,1个省直管市,21个县级市,48个市辖区,89个县,2123个乡镇,4.80万个行政村。省辖市为: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省辖地区为:周口、驻马店、信阳,省直管市为济源市。2001年底河南省总人口达9555万人,居全国第1位,人口密度为572人/平方公里。截至到2001年,全省汉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98.78%,除汉族外,有回族、蒙古族、满族、土家族、壮族、维吾尔族、苗族等50个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1.22%。河南为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里曾孕育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李耳、庄子,政治家商鞅、李斯,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文学家韩愈,哲学家程颢、程颐,民族英雄岳飞以及吉鸿昌、杨靖宇、彭雪枫、邓颖超等历史名人1000多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七大古都河南就占有三个(洛阳、开封、安阳)。在河南这片土地上,曾上演过一幕幕历史话剧,诸如武王伐纣、周公营洛、春秋诸侯争霸、战国群雄逐鹿、刘邦项羽对峙、光武刘秀兴汉、曹魏中原称雄、隋末瓦岗暴动、赵匡胤陈桥兵变、岳飞抗金鏖兵、李自成中原血战、京汉“二七”风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等。历史的风云变幻,无不在中原大地留下深深的痕迹。在中州大地上,有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气势磅礴的名山大河,气候宜人的避暑胜地,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雄伟壮观的古代建筑,珍贵罕见的历史文物,奇异多样的花卉禽兽,丰富多彩的中原文化,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从中国七大古都来看,河南就占有洛阳、开封、安阳三个。古(古文化)、河(黄河)、拳(少林武术、太极拳)、根(寻根觅祖)、花(洛阳牡丹)为特色的旅游资源,是河南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优势。河南可供观赏、旅游的景区、景点有100多处。省内重点风景名胜区共25处,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分布区5处:登封的嵩山、洛阳的龙门、信阳的鸡公山、济源的王屋山和焦作的云台山,省级的有石人山、环翠峪、黄河游览区等20处。自然保护区23处。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馆藏文物逾百万件,约占全国的1/8。全省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30处,省级保护文物253处,市、县级保护文物2600多处。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为河南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2000年11月30日,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推开了一扇河南走向世界的大门,扩大了河南在国际上的影响。河南洛阳将会作为国际旅游业的一个黄金点、黄金线来吸引外国游客。

从郑州地区仰韶文化聚落看中国早期城市起源

从郑州地区仰韶文化聚落看中国早期城市起源 摘要:郑州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来古文化发展连贯,尤以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最为丰富,考古发现揭示中原地区年代最早的史前城址――西山古城及其周围地区同时 期聚落密集,群聚现象明显且存在着一定分级、从西山城址的建筑技术与规模、功能区化与规划布局、奠基与祭祀遗存以及防御功能来看,其政治性特征明显.文化因素分析表明,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遗存与周邻地区的北辛、双墩、大溪、大汶口、薛家岗、崧泽、屈家岭等文化关系密切,聚落内的经济、文化交流功能更加突出,可能为一个商贸中心西山及其周围仰韶文化中晚期聚落因血缘与政治上的朝贡关系 而形成并兴起的政治性城市与商贸性城市并存的模式,在中国早期城市起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仰韶文化;聚落考古;西山古城;城市起源 中图分类号:K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5)02-0135-06 郑州市区及其西北郊地区处于贾鲁河上游区域,西、南两面为伏牛山余脉的低山丘陵地带,东为占圃田泽,北为黄

河,其间分布有贾鲁河及其支流索河、枯河和须水河,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小单元,是古代人类理想的俩息之地。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表明,自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来,该地区的古文化发展一直连绵不断,尤以仰韶义化遗存最为丰富、迄今为止已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的文化堆积均以中晚期遗 存为主,都发现有形制相近的小口尖底瓶、尖底缸、罐、鼎、钵、彩陶、石器等文化遗物,聚落中流行以尖底瓶、尖底缸作为葬具的葬俗,房屋建筑和聚落的布局也较为接近,文化内涵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形成了较为庞大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聚落群。而西山古城的发现则为我们重新审视该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聚落群的内部关系,探索中国早期城市起源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郑州地区仰韶文化遗存的分期与文化特征 目前,郑州地区经过正式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址主要有郑州大河村、西山、后庄王、站马屯及荥阳点军台、青台、方靳砦等多处。 大河村遗址位于郑州市北郊柳林镇大河村西南的土岗上,遗址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1972-1987年,郑州市博物馆、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对其进行了21次发掘,发现其内涵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延续了大约3300多年的时间,其中以仰韶文化堆积为主;在仰韶文化中、晚期,该遗址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发现有大

仰韶文化渊源研究检视

仰韶文化渊源研究检视 王仁湘 【作者简介】王仁湘,北京市,1007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关键词】仰韶文化/起源/西来说 Yangshao culture/origin/theory of western diffusion The origin of the Yangshao culture has been studied for eighty years,but neither Western scholars' theory of western diffusion nor Chinese scholars' indigenous and pluralistic concepts have solved this problem.The theory of western diffusion believes that the Yangshao culture was concerned with cultural spread from abroad.It is based upon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techniques of painted pottery originated in the Middle East.The indigenous concept has significance only for denying the theory of western diffusion but has not solved the essential problem.The pluralistic notion is the concretization of the indigenous concept.It holds that a number of cultural sources,such as the Laoguantai,Lijiacun,Cishan and Peiligang cultures,gave birth to the Yangshao culture that varied in different regions.Actually it takes the Yangshao as an entity varying not only in source but also in stream.The most realistic is the multi-stream theory,which identifies the main stream and then clarifies other sources and streams 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hip.It believes that the Shanxi and Henan Yangshao differs from

原始社会的美术复习资料

原始社会的美术 1、原始时代的美术的类别大致有:石器、陶器、雕塑、绘画(岩画、壁画、地画及器物装饰画)以及建筑和编织工艺等。 2、中国石器时代美术的明显特征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具有混沌性特征。 3、陶器的制作方式是:用水调和粘土塑造成型,然后在火上烧烤一定时间。 4、以运用磨制石器和发明陶器_和出展农业与畜牧业为主要标志的新石器时代,是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5、新石器时代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彩陶上。彩陶出现在距今七千年到三千年之间,繁荣期长达三千年之久。分布: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 6、彩陶装饰类型可分为: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和人物纹样四类。其中,几何纹最多,人物纹最少。 7、彩陶造型简洁凝重、气魄浑厚,体现出朴素、单纯、健康、饱满的艺术风格。 8、彩陶描绘手法可归纳为:线描型、平涂型、综合型。 9、陶塑的创作手法:模仿性、幻想性、抽象性。 10、马家窑文化与仰韶文化在时间,分布地区上有不同,有人把马家窑文化作为独立的文化型态,称为“甘肃仰韶文化”。 11、马家窑类型彩陶代表着整个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作品纹饰装饰面积大,有满,平,均的特点;代表作品: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12、西安半坡类型彩陶器形,最有特点的是:人面鱼纹盆,鱼纹盆、鹿纹盆。 13、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河南,(即黄河下游地区)。 14、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彩陶的装饰纹样上。彩陶艺术被称为我国一切造型,图案的出发点。 15、中国新石器时代最突出的美术创造是陶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 16、庙底沟类型以河南陕县和陕西华县泉护村出土的彩陶为代表。 17、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是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一个文化体系。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辅以采集、渔猎和饲养牲畜。其年代为公元前5500——前3000年左右。 18、仰韶文化彩陶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艺术成就最为杰出。 19、马家窑彩陶画基本以黑、红两色组成,以黑色作为基本框架主色,再辅以红色。当时所用黑色是氧化锰,红色是氧化铁,都是耐高温的矿物质颜料。黑者青也,红者丹也,这种以黑、红两色组成的彩陶画,也就是丹青画,“丹青”成了中国画的代名词。因此,马家窑彩陶画就是中国画的历史源头,就是中国画的根。

仰韶文化代表性彩陶器

仰韶文化代表性彩陶器:《鹤鱼石斧图》、《三鱼纹彩陶盆》 马家窑文化的代表性彩陶器:连环纹彩陶瓮,舞蹈纹彩陶盆 红山文化的玉龙和女神像: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出土的红山文化玉龙呈墨绿色高26厘米,龙卷曲成C形,长吻,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二鼻孔,颈椎耸起长鬃,当是猪首的变体。表现出的龙图腾部族旺盛的生命力。1987年至1998年间在安徽凌家滩出土的玉龙。 1985年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红山文化泥塑彩绘人面像,颜面长22.5厘米,宽16.5厘米表现的是丰收女神或是地母女神。 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为商晚期青铜铸的贮酒器。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市,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整器为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 人物御龙帛画(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一号墓长沙战国楚墓《人物御龙图》 霍去病墓前石刻:汉代雕刻艺术珍品。霍去病是西汉武帝的名将,因有战功,封为骠骑大将军,死后陪葬武帝茂陵旁。马踏匈奴石刻,是这项纪念碑群的主体,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型,是西汉纪念碑雕刻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 谢赫“六法”:谢赫是南朝时著名画家,可惜今无画作可考,但他的《古画品录》却是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传世之作。他在书中品评了前代27位画家的作品,几乎是中国画创作历史上的第一次系统性总结。其中他提出的“六法”论尤为精彩,对中国古代绘画创作的影响极为深远。“六法”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敦煌石窟:甘肃敦煌一带石窟的总称,当中包括敦煌莫高窟、东千佛洞、榆林窟、西千佛洞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五个庙石窟等。其中莫高窟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昭陵六骏:唐太宗陵墓前浮雕。刻划李世民征战时先后骑乘过的六匹骏马,即: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作品有强烈的体积感。 阎立本:阎立本出身贵族,一直追随唐太宗李世民,他的绘画创造密切适应着唐初巩固政权的需要,成为初唐政治事业的颂歌,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他继承发展了“以形写神”的艺术传统,用线劲健结实,色沉浓重,人物形神兼备.在政治上他有“应物之才”描绘重大历史题材. “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是说“画圣”吴道之创造出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分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三国两晋曹不兴所画人物其特点画衣纹稠叠即衣纹稠叠如贴在身上一样. 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吴道子的绘画风格与历史影响:吴道子的人物画造形上1米粉厚薄,皆见骨下而起隐,旁见周视,盖四面可以意会如塑.2行笔相当细密.“顿菜条”式描法加强立体感,份量感,“吴带当风”之称.3吸收外来营养,使线条和色彩相互映衬.吴道子画风对后时的宗教人物画有重大影响. 吴道子的绘画风格与历史影响:吴道子的人物画造形上1米粉厚薄,皆见骨下而起隐,旁见周视,盖四面可以意会如塑.2行笔相当细密.“顿菜条”式描法加强立体感,份量感,“吴带当风”之称.3吸收外来营养,使线条和色彩相互映衬.吴道子画风对后时的宗教人物画有重大影响. 顾闳中与《韩熙载夜宴图》 (1)五代南唐政权的摇摇欲坠造成许多人对前途悲观失望,故而疏狂自放以蒙蔽朝廷耳目。 (2)通过听琴、观舞、休憩、赏乐、调笑五个场面,描绘了政治上失意的官僚韩熙载尽情声色、颓唐放纵的夜宴生活。

中外美术简史

一章史前及先秦绘画 一.史前岩画、地画 1、岩画的概念。 2、岩画的区域分布及其特点。 3、地画。 岩画:是古代描绘或摩刻在崖壁石块上的图画,被称为是古代先民们记录在石头上形象的史书。大多数岩画分布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原始美术的特点和稚拙、率真的艺术魅力。 画像石(砖):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二.彩陶(重点)P9—P111、新石器时代彩陶装饰艺术的题材、风格、形式法则与涵义;2、不同文化遗址具代表性的陶器彩绘作品。 彩陶: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它距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新石器时代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 1. 半坡类型彩陶:西安半坡村,距今6000年左右,鱼纹、鹿纹、蛙纹,以鱼纹为主,圆底或平底盆,朴实厚重。《人面鱼纹盆》《鱼纹盆》《鹿纹盆》。 2.庙底沟类型彩陶:河南陕县庙底沟距今5000年左右,二方连续,挺秀饱满,新颖稳重。《大口小底曲腹盆》 3.马家窑类型彩陶:甘肃临洮马家窑,距今4500年左右,波纹、漩涡纹,千回百转往复无穷。《旋纹尖底瓶》《漩涡纹蓊》 4.半山类型彩陶:甘肃和政县半山遗址,距今4000年左右,线纹锯齿纹,装饰精致富丽,《长颈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罐》 5.马厂类型彩陶:青海民和县马厂遗址,距今4000年左右,直线,粗犷质朴 作品题 1.《人面鱼纹盆》:在圆形的盆内以对称的结构画出人面和鱼的形象,其人面是概括的绘画形象,在圆圆的脸庞上画着三角形的鼻子,修长的眉毛,眯成一线的双眼。头上戴着尖顶饰物,耳边画出双鱼,嘴里还衔着鱼,考古学者认为这种人面与半坡氏族的某种原始信仰有关,具体含义的解释有:图腾,企求捕鱼丰收,生殖繁盛的祝福等说法。 2.《舞蹈纹彩盆》:新石器时代一幅重要的绘画性作品,氏青海大通县出土的《舞蹈纹彩盆》,在陶盆内壁描绘着三幅相同五人一组,手拉着手的舞蹈画面,它不仅是彩陶图案装饰别具一格的创造。也是以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原始社会生活的绘画作品,它反映了原始人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创造了舞蹈艺术,表现了劳动之余的快乐或丰收之后的喜悦心情,是反映原始社会现实生活唯一最早的作品。 3.《鹳鱼石釜图》:是画在陶缸上的彩画,从其构图意匠,艺术风格等方面来侃,是一幅完整的绘画,这幅画是用棕褐色与白二色,简劲有力的线条画一用绳索缚扎直立的木杆石釜之前有长嘴鹳鸟叮一大鱼的形象,用粗略的线条和单纯的颜色表现了古朴而真实的形象,显示出一个生动而真实的画面。

第四章 仰韶文化

第四章仰韶文化 一、分布范围及分期 1、分布范围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其分布范围大致是:陕西关中地区、河南大部分地区、山西南部、河北南部、远及甘青交界、河套地区、河北北部、湖北西北部等地。C-14年代约为距今7000——5000年。 通过对山西半坡和河南陕县庙底沟,以及对甘肃秦安大地湾的考古研究,明确了仰韶文化的基本面貌:经营原始农业,以种植粟为主,并饲养家畜(猪、狗等)。 2、仰韶文化诸类型分析 ①关中、豫西、晋南地区的半坡、庙底沟、西王村类型 ②洛阳、郑州王湾、大河村文化类型 ③豫北、冀南地区地区的后岗、大司空类型 ④甘肃地区的仰韶文化 3、仰韶文化分期的标准 仰韶文化经历了长达两千年的持续而稳定的发展,其彩陶纹饰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为了准确把握这种阶段性的发展变化,学术界通常将仰韶文化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早、中、晚期。 这种分期的标准主要依据于尖底瓶的变化。尖底瓶是仰韶文化中自始至终使用的一种盛贮水的器物,在各个遗址中多有发现,是一种常见器物,或可称为仰韶文化的标志性器物。它的变化较为敏感,各阶段的形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所以学术界最终选择以不同的尖底瓶划分为不同的文化期(图14)。 ①仰韶早期的尖底瓶在甘肃有两类,庆阳宁县董庄与正宁宫家川的尖底瓶形制为杯形口;大地湾、师赵村二期出土的尖底瓶则为葫芦形口,器体较长。这两类尖底瓶中腹部或偏下部均有一对环形耳.前者的形制更接近于陕西关中一带,后者独具特色。我们将出土杯形口、葫芦形口尖底瓶的遗存定为早期; ②中期尖底瓶均为双唇口,一般不见腹耳,我们将出土这类尖底瓶的遗存确定为中期; ③晚期尖底瓶主要形制为平唇口(或称平沿口),腹部无耳(彩图8),但在偏晚阶段出现了喇叭形口、腹部有一对桥形耳的小型尖底瓶,甚至在陇西还采集到一件全

新乡市历史文化概况

新乡市历史文化概况 新乡市地处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北依太行,与煤城鹤壁、古都安阳毗邻;西连煤城焦作,与晋东南接壤;东接油城濮阳,与鲁西相连,河南第三大城市,是豫北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中原城市群城市之一。新乡市区人口120万,建成区114平方千米,辖四区两市六县,概括为“四区八县”,2011年6月1日长垣县归省政府直接管束。新乡市加设平原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 1、2013年,新乡市被评为河南省宜居城市,获得宜居城市的还有济源市、许昌市、漯河市。 2、新乡市历史悠久,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都有遗址留存。 注解: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21年在三门峡仰韶村发现,所以称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 3、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设新乡县建制,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5、1949年8月至1952年4月,设立平原省,新乡市为平原省省会,1952年平原省撤销。 6、新乡市旅游景点:辉县市的八里沟景区、万仙山景区,卫辉市的跑马岭、比干庙。新乡县的中原首富刘庄、乡村都市京华村。延津县的万亩刺槐林,凤泉区的潞王陵都较为盛名。 万仙山景区的郭亮村又被成为中华影视村,《举起手来》《清凉寺的钟声》《天高地厚》几十余部影片在在中华影视村郭亮拍成。开的凿绝壁长廊,号称世界第八大人工奇迹。 潞王陵陵墓的主人名叫朱翊鏐,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其身份特殊,权势显赫,被当时的朝臣们称为“诸藩之首”。潞王独居最突出的地位,所以死后更是超越规制,建成一座虽为王家陵园。 比干商朝是死谏君的忠臣,称为“天下第一仁”。 新乡市周边旅游景点登封嵩山少林寺、焦作云台山、开封清明上河园、商丘古城、安阳殷墟、洛阳的龙门石窟等。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概况 1921年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后,到2000年为止,全国有统计的仰韶文化遗址共5213处,其分布范围,以华山为中心分布。东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中心地区在豫西、晋南、陕东一带。分布省份有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内蒙古、湖北、青海、宁夏等9个省区,具体分布情况是:陕西省2040处、甘肃省1040处、山西省1000处、河南省1000处、河北省50处、内蒙古自治区约50处、湖北省23处、宁夏回族自治区7处、青海省3处。起源 分布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陕西渭河流域、

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文化特征 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粟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 彩陶文化 各种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 公社制度 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如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约有100多座房屋,分为5组围成一圈,四周有濠沟环绕,反映出当时有较严密的氏族公社制度。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体合葬和同性合葬,几百人埋在一个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遍及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制陶工艺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造型

永昌县简介

永昌县简介 永昌县隶属于甘肃省金昌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境内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是河西走廊的主要产粮区,甘肃省粮油生产大县。另外,零陵郡零陵县旧分置永昌县,后梁开平二年福清也改名永昌县。 县情概况 永昌县地处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东邻武威、北接金川、西迎山丹、南与肃南接壤。位于东经101°04′—102°43′,北纬37°47′—38°39′。东西最长距离144.8公里,南北最宽距离144.55公里,总面积7439.27平方公里,总人口24.3万人,辖于中国镍都——甘肃省金昌市。[1] 土地面积 永昌县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全县总面积7439.27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1115.9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85.6万亩,水浇地占90%以上;园地面积1.71万亩;林地面积29.68万亩(人工营造林14.86万亩);草地面积669.99万亩(包括天然草场662.66万亩、人工草场0.48万亩、半人工草场6.85万亩);水域面积3.22万亩;居民点、工矿用地13.78万亩;公路、铁路用地1.82万亩;未利用土地338.40万亩。[2] 地形地貌 永昌县地形复杂,山峦起伏,河渠纵横,川原山峰相间,戈壁绿洲相连。境南祁连山层峦叠嶂,境北龙首山巍峨绵延,大黄山、武当山夹居其间,形成县境内3个隆起带、两个狭长走廊平原和一块残丘戈壁荒漠区。地势走向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冷龙岭主峰海拔4442米,为县内最高峰;东部戈壁沙漠区的张家坑海拔1327米,为县内最低处。县城所在地海拔1978米。 1、南部中、高山山地包括县境南的大黄山和祁连山冷龙岭、北松林、盖掌大坂等一系列的平缓山脉和山间盆地,海拔在2500—4000米以上。阴坡有成片天然乔、灌林覆盖,阳坡为山地草场,为该县主要的林区和牧区。 2、中部低山丘陵地区包括龙首山、枸子山、武当山、风门山、龙口山等属龙首山系的平行山脉和山间盆地,海拔在1600—3000米之间。该区除花草滩、大小青羊口滩、露泉滩为山间盆地,植被较茂盛,属半荒漠草场外,其余多为石质低山丘陵,植物稀疏,属山地荒漠类草场。 3、北部沙漠戈壁地区包括龙首山以北、阿拉善台地南缘,海拔1700米以下,地势平坦,戈壁茫茫,风积沙丘集中分布于土窝铺,面积数平方公里。接近绿洲北部有较平缓的剥蚀丘陵、麻岗植被,覆盖面在15%左右,仅适宜耐寒、耐盐碱的植物生长。 4、走廊平原绿洲地区包括祁连山、龙首山之间狭长平川地带和洪积淤积细土平原地带,海拔在1400~2500米之间。地势平坦,物产丰富,为县内主要的粮、油、果、菜产区。[3] 行政区划 下辖4镇6乡,109个行政村。895个村民小组,5个街道办事处,13个居民委员会。永昌县辖城关镇、河西堡镇、新城子镇、朱王堡镇、东寨镇、水源镇、红山窑乡、焦家庄乡、六坝乡、南坝乡。[4] 人口状况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4666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36783、河西堡镇53474 、新城子镇24512、朱王堡镇28408 、东寨镇19657 、水源镇21008 、红山窑乡24234 、焦家庄乡20906 、六坝乡13255 、南坝乡4431。 动物资源 永昌县的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有雪豹、藏雪鸡2种;属二类保护的有

浅谈仰韶文化的开发和研究

浅谈仰韶文化的开发和研究 仰韶文化是我国目前覆盖范围最广、遗址最多、内容最丰富的新时期时代文化。仰韶文化最早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于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因此而得名。仰韶文化的中心区域在渭河流域、河南西部和晋南地区,延伸范围北至河套地区、东到河南东部、西达甘肃中部、南及汉水流域,有遗址二千多个。仰韶文化是中国锄耕农业的典型代表。针对黄河中游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仰韶先民培育了以粟为代表的旱地农耕作物。在汉水中游的湿润地区,水稻有较大范围地栽培面积,依靠的农具主要是石锄、石斧、石刀等。仰韶文化存在时间为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延续了二千年。在这二千年中,文化的发展使仰韶文化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周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很大的文化类型,并相互影响,使仰韶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一、仰韶文化及发掘历程 仰韶村在城关镇北7.5公里,位于黄土台地上,村子东西两侧有深达30米—50米的深沟,被称为东沟和西沟,在村南约0.5公里处合二为一。沟壁暴露着第三纪的红土和第四纪的黄土。村北约3公里便是韶山、飞山等一系列石灰岩丘陵,这是仰韶村取名的由来。由深沟上坡之后,便可看到路旁暴露的文化层,灰土中夹杂着陶片、石器等。文化层的厚度1米—5米不等,并且有许多口小底大的袋形灰坑,尤其是遗址中央部分的大路西侧,暴露得相当清楚。遗址的面积,由西南至东北长八九百米,宽约300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可见其遗址规模的宏大与文化埋藏的丰富。仰韶村遗址自开始发掘到现在,已经过90个年头,它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剧变和风雨的剥蚀,但遗址的面貌基本没有变化。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仰韶文化的发掘历程。 1921年10月27日—12月1日安特生对仰韶文化进行发掘,在仰韶村共发掘了17个地点,同时还在其西边的不召寨进行过小规模的试掘,又发现了杨河村、西庄村等史前遗址。仰韶村的发掘主要是安特生和袁复礼主持日常发掘事宜,同时担任测量工作,他们所完成的仰韶村遗址地形图,是中国考古学史上是最早的一幅作品,这显得十分珍贵。1933年杨锤健和裴文中到仰韶村和不召寨调查,在仰韶村采集到百余件考古标本,以石器为大宗,包括打制和磨制的两类石器,这表明当时的打制石器仍然盛行,填补了过去对这个地区发掘工作的空白。1951年6月,夏鼐一行4人在仰韶村调查、试掘。开探沟一条,切到安特生所发掘的旧探沟五条,复核了地层堆积,并发现墓葬9座,这里是安特生所称的仰韶文化墓地。不过从地层关系进行考察,这几座墓葬应该是在遗址废弃以后才埋进去的,已经不是原生的地层,而且所包含的陶片中有明显的冲刷痕迹,另外墓葬里没有随葬品,不能确定其时代归属,但决不可能早到仰韶文化。此外,在路旁断崖上还发掘出半个灰坑,坑壁用草泥土涂抹平整,由于灰坑中的陶片具有仰韶和龙山的两种因素,因此被认定为混和文化的遗存。从以后的考古发现证实,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有着继承发展的关系,所以,在仰韶村遗址中存在混合性质的遗存,应该是确实的。除仰韶村外,我们还对附近的不召寨、下城东和杨河村等遗址进行了调查。1980年10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绳池县文管会配合仰韶村居民的房屋修建,发掘了200多平方米,对仰韶村遗址又有进一步的认识,如这里被分成四期:(一)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二)仰韶文化的晚期类型;(三)龙山文化早期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四)龙山文化晚期的三里桥类型,代表着从仰韶到龙山的连续发展过程。当然仰韶遗址可能还存在着包括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早期类型以及较晚的遗存。随着以后考古工作的继续,揭露的遗址现象可能会更加复杂。1985年11月,河南省考古学会和绳池县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在绳池联合召开“仰韶文化学术讨论会”,共提交论文50多篇,出版了《论仰韶文化》的专刊

64件文物简要介绍

1、彩绘鹳鱼石斧图缸,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1978年出土于省临汝县阎村。质彩绘,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缸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斧的画面,作者用白色在夹砂红的缸外壁绘出鹳、鱼、石斧,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画面效果粗犷有力,绘画具有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造型特征,是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鹰鼎,属新石器时代,1957年出土于省华县太平庄。通高只有36厘米,但看上去显得威武而雄壮。鹰的前胸为鼎腹,饱满粗壮,器口开在鹰的背部。鹰的双目圆睁,周身光洁未加纹饰,喙部呈有力的勾状。鹰鼎整体结构简洁,体积感很强,鹰的双足和尾部为鼎足稳定地撑柱于地,后收的双翅围过鼎的中后部,形成一种前扑的动势,配上鹰头部的大眼、利喙,使这只鹰显得威风凛凛,桀骜雄猛的气势。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3、后母戊铜鼎,属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1939年省市武官村出土。亦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饰纹。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壁铸有铭文“后母戊”。据考证,后母戊鼎应是商代后期王室青铜祭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一说为商王文丁为其母而作;另一说为商王且庚、且甲为其母而作。此鼎型制雄伟,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有“青铜之冠”之称。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4、利簋,属西周早期,1976年出土于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为武王

彩陶文化简介

彩陶文化简介 彩陶最早于1912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其后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地陆续发现。彩陶因时间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半坡彩陶 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半坡彩陶的遗址,在河流的岸边,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芦、长颈瓶,另外还有盆类、罐类,与今天的盆罐大体相似。 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也就是说,在一件器型上,装饰往往只占据器面的一小部分,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 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庙底沟彩陶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

仰韶文化

原始社会彩陶纹饰之美 陶器是用黏土做成的一定形状经一定温度烧制而成的器皿。彩陶是表面有绘画装饰的陶器,根据不同的绘彩工艺,我们可以将它分为彩陶和彩绘陶两种。彩陶是将花纹绘于陶丕上,然后入窑烧制,这样彩绘花纹可以经久不脱。彩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新石器中期在黄河流域地区十分盛行。 彩陶分布的地区很广,主要分布在以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主的黄河流域和以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主的长江流域。 仰韶文化形成于7000年前,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仰韶文化是以红陶、彩陶为特色的文化。仰韶文化的历程很长,大约存在于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左右,延续约2000年之久。在2000年的发展过程中,仰韶文化彩陶在造型、纹样方面都体现出独特的装饰美感。彩陶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艺术欣赏品。彩陶的装饰是最能体现原始装饰设计成就的。下面将从仰韶文化彩陶装饰的造型、纹样及处理方法三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一、造型 造型表现的实用性,仰韶文化的陶器主要有钵(碗)、盆、瓶、瓮(缸)四类,是分别代表食器、水器、炊器和储藏器这样五种基本用途的器皿。这些器形的造型原则,首先是为了实用,故而其造型均为球形及其变体。或许这种造型产生的原因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其容量因素,作为首要考虑的条件,决定了仰韶彩陶最基本的造型来源。彩陶的造型美感依附于其实用目的而存在,并外化为具体的形式表征。 彩陶是生产方式的物证,彩陶作为农业文化之中的日用生活品,与人们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因为农业生活方式的需要,决定了彩陶无论是壶、罐,还是瓮、瓶,其基本形体都不外是球形或半球形,以使器物能吸纳最大限度的容量。彩陶承载历史文化内涵,农业生产是很复杂的劳动,受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需要相当的经验与知识的积累。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及信息的记载与传递,需要文化的承载与支持,也便是彩陶产生发展的必然结果。陶器在存储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作用,粮食、蔬菜已经可以利用陶器来长时间的保存。而烧煮的器具也为人们的体制增强,创造了基本条件。 新时期的陶器是从形态上已经出现了众多的造型样式,每一种样式创造的背后是无数次的实践和总结,并且越来越符合人们的生理功能和审美需要。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陶器的类型出现了平口、提、梁、双耳、长颈、高足尖底等丰富的造型样式。造型的方法主要有摹拟自然物法,包括摹拟植物造型和摹拟动物造型。摹拟植物的造型以葫芦形为主。钵、盆、壶、罐等器皿的造型有时采取葫芦形一部分的变体形态。摹拟动物造型,即在造型上体现鸟、兽、鱼等动物特征;人形造型法,人形造型的手法,也广泛存在于仰韶文化,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赋予陶器以生命的象征意义,借人的形象特征体现不同的象征观念,例如人的鼻子或者耳部特征,为陶器造型点缀形式;创造形式,仰韶彩陶的造型,更多是为了适应不同使用需要的创制形式。 二、纹样 仰韶文化彩陶的装饰纹样内容比较丰富,有几何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人物纹样四大类,其中半坡类型以几何纹样为主,尤其以鱼纹最多(这大概与当时人们的渔猎生活有关);庙底沟类型以植物纹样为主,尤其以花叶纹最为典型(这大概与当时人们的以农业为主的生活有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