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宋代耀州青瓷印花工艺

浅谈宋代耀州青瓷印花工艺

浅谈宋代耀州青瓷印花工艺
浅谈宋代耀州青瓷印花工艺

印花是使用刻有纹样的印花范具在胚胎上印出花纹的装饰手法。局部和简单的戳印及模范印制工艺,早在唐代已出现、。但在碗碟盘圆器中整体大量使用与宋代耀州窑刻花同样风格的印花磨具则产生于宋代中期。由于耀州窑刻花青瓷备同样风格何纹样的印花工艺,从而增大产量。其制作方法是先用瓷土坯料刻出有花纹的印花范,晾干后入窑素烧而成;再在轱辘车上挂坯轮制出与印花内范大小和造型相似的圆形坯体;稍晾干不沾即可。再将此稍晾干的坯体倒扣在印花范上,手掌或有弹性的小木拍沿四周轻轻拍打,两者造型和纹样一致。最后取下印有花纹的坯体,修整外壁挖足而成。耀州窑的模具兼具印花和成型两种功能,模具的成型方法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轮制成型,跟制作瓷器一样,刻制好花纹,入窑烧制而成使用;另一种是母子范,先把母范制作

印花纹饰题材广泛,构图形式各异:耀州窑印花磨具纹饰题材广泛,北宋的印花纹样可达百余种。 植物类有牡丹纹:缠枝牡丹、交枝牡丹等

图一

图二

宋代瓷器

第五节 宋代瓷器 一、双凤朝阳斗笠碗 双凤朝阳斗笠碗,亦称“影青浆胎双凤朝阳碗”,北宋景德镇窑影青瓷产品。碗为倒置斗笠形。碗内外壁施以白里泛青透明釉。胎细釉纯,质薄而轻,洁润如玉,光鉴照人,扣之作金石声。碗通高5.6厘米,敞口,直径17厘米,直斜腹,平足,直径8.5厘米,碗内壁有模印花纹:上为云雷纹一周;下为双凤朝阳图案,双凤作展翅向日飞翔状,栩栩如生。稀有而珍贵。 1982年在桐城县毛河乡毛河村徐湾庄出土,计10件(其中有5只残破),由桐城县文物管理所征集,现藏桐城市博物馆。

二、“河滨遗范”青瓷碗 “河滨遗范”青瓷碗,北宋龙泉窑(今浙江省龙泉县)青瓷产品。圆唇,敞口,弧腹,圈足。通高6.2厘米,口径15.6厘米,足径5.4厘米。碗内壁有5条凸起的直线纹,碗底中心印有“河滨遗范”4字铭文,竖行,每行2字,为阴文楷书。此种铭文碗是龙泉窑的特有产品,目前完整的器物很少发现。另外碗足底部还有墨书“户元美宅庚戌年”7字,行楷,竖三行,行字不等。“户元美”为死者的名,“宅”指墓地。“庚戌”年号北宋有两个,一是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一是熙宁三年(1070年)。从碗的形制特征看,应属前者,不会晚到北宋后期。碗为白色胎,胎骨坚硬细腻。粉青色釉,釉汁滋润,有冰裂纹。此碗对研究宋代龙泉窑的有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955年在绩溪县宋墓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三、钧窑大碗 钧窑大碗,宋代瓷器。兰青色,芝麻轴边沿,冰裂纹,略带密点菟丝子纹。直口,深腹,圈足。通高9厘米,口径22厘米。1964年春,于亳州城东北25公里大杨河工地征集,系治河民工从河床东部宋代墓葬区挖出,完整无损。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从该墓葬区共同出土的大量宋代器物证实,此碗为宋代遗物。现藏亳州市博物馆。 四、青白釉刻花盖碗 青白釉刻花盖碗,宋代生活器皿。深腹、直口、矮圈足,白瓷胎。通体施青白釉,釉面光亮略泛黄色。碗外遍刻花草纹。盖折沿,中间塑一扁平纽,四周亦刻满花草纹。口径10厘米,底径6厘米,通高11厘米。该碗制作精细,造形别致,类似这种深腹直口的青白釉盖碗,在宋瓷中还不多见,宿松地处长江北岸,面临江西,距景德镇不远。根据此碗的造形和釉色,应为宋代景德镇产品。 1986年2月在宿松县佐坝乡栗树村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砖石墓出土。现藏宿松县文物管理所。 五、影青斗笠碗 影青斗笠碗,宋代瓷器。敞口,微卷唇,浅弧腹斜收至底,矮圈足、底平不施釉。通高6.7厘米,口径17.7厘米、底径5.5厘米。器体胎质较薄,全施影青色釉,光泽晶莹。碗内壁刻划水波纹,影现四尾鱼形,鱼作戏水状,形象活泼生动,可见精湛的工艺水平。 1982年6月9日,霍山县文物管理所从城南上元街村十八塔生产组小学教师刘兰芝家中征集。据介绍:1979年3月,修路工人在该地开挖路基时,在一座宋代砖室墓中发现。现藏霍山县文物管理所。 六、龙泉窑瓷盘 龙泉窑瓷盘,通高3.9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7厘米。口厚唇,直斜腹,底内收。矮圈足,直径6.1厘米,露胎,白瓷质。通身无纹饰,施以豆绿色釉,色泽温润如玉,造 ? ? 7 3 1

明清官窑瓷器的纹饰

明清官窑瓷器的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明、清官窑瓷器纹样较之民窑的严谨工整。它们都以物言志,画必有意,表达着皇族对世界的理解,寄托着他们对生活的企盼,同时也是他们宣传封建意识的工具。在明、清官窑瓷器纹样中,龙纹、花卉纹是其大宗,婴戏纹、狮子纹常用。纹饰的画面依时代的变迁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气势磅礴的寿山福海纹,明代宣德朝的含蓄典雅,而请康熙朝的则加绘鹿、松树、月亮、蝙蝠、云朵等点缀物,尽力将对吉祥的企盼表露。清代官窑瓷画特别讲究吉祥图案的运用,寓福禄寿之意的尤甚。 一、人物纹 1、八仙 传说中的道教神仙。画面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后两种纹饰有时另多两人,一位是肩扛桃枝或手捧寿桃的东方朔,另一位是高颅顶的老寿星。 2、和合二仙 传说中的两位神仙,又称和合二圣,各代表一位高僧(名叫寒山,拾得),是传统的象征性神名。画面上,两位胖和尚,一位手持捧盒,另一位拿一柄莲花,笑容可掬,取和谐和好之意,故在民间举行婚礼时喜欢陈列和合像,以求吉利。有时,捧盒半开,飘出的云气中圈着五只蝙蝠,意为五福。

3、福禄寿三星 画面多作苍松下三、四位老者相聚。一位是鹤发童颜的老寿星(面前往往加绘东方朔献桃),一位后随一只鹿,取鹿的谐音,寓"禄"之意。另一位是福的化身,有时还绘有蝙蝠相衬,以寓"福"意。 4、四妃十六子 传说中帝王的四位妃子与她们的十六个儿子,有时仅绘十六子。 5、婴戏纹 婴戏纹有许多不同的画面,也各有祥瑞之意,有时甚至十分牵强附会。如童子持莲,寓意为连生贵子;三个孩子在缸边玩耍,意为三纲(五常);十六子即代表四妃十六子;另外还有百子图。 6、麻姑献寿 麻姑的传说出自葛洪的《神仙传》。传说麻姑在牟州东南姑余山修道。成仙后住在蓬莱岛,曾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三月三日王母寿辰,设蟠桃盛会,众花仙子邀麻姑同往祝寿。画面上所画即为此意。故旧时庆女寿多画麻姑像以贺。 二、动物纹 1、龙:帝王的象征。 2、凤:帝后的化身。 3、狮子:王权的物化。 4、蝙蝠:多绘五只蝙蝠,意为梅开五福,如中间加绘团"寿",则为五蝠捧寿。五福为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语出《书.洪范》。 5、金鱼:金玉满堂。 6、蜜蜂和猴:马上封

影青瓷全攻略(5)

影青瓷全攻略(5) 这一节我要说的是影青瓷的鉴定。 清梁同书的《古窑器考》中的那段关于柴窑的记载:“……,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足多粗黄土,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十分适合于影青瓷的特征鉴定。 现在我仔细说说: 1、影青瓷又称青白瓷,胎体洁白,由于许多影青瓷器是超薄胎,所以选料极其精细,因此胎质非常细腻、纯净,几乎没有任何杂质。 见图:元代清白瓷尺寸:高22厘米见下部胎足无釉处见碗底,所谓的胎质幼洁。 南宋湖田窑青白釉刻花小罐南宋湖田窑青白釉刻花小罐 底部胎质洁白、纯净 2、影青瓷胎体薄,可以薄到1毫米左右,透光。不过即使一些比较厚的影青瓷,也能透光。像我收藏的这把壶厚度在5毫米以上,也照样透光。在影青瓷前,记载中只有柴瓷薄如纸,但目前没有确定的柴窑认定品,所以无法比较。定窑中据说也有很薄的,但恐怕不是常见品,也未曾听说过定瓷透光的情形。

3、宋、元时的瓷土与现在的不完全一样,处理的方法也比 较原始,致使含铁量还是比较高,而且烧窑的燃料用的是木柴,木柴是什么品种?干的还是湿的?含水的情况如何,甚至和泥的水是用的什么水?再加上影青瓷修胎很薄,以斗笠碗来说,即使是碗底也是很薄的,这诸多特定的时代因素,造成影青瓷不施釉的底足会渗出黄色或黑色的铁氧化物。真品的黄、黑色氧化物是从胎体内渗出,渗出的位置也不是固定的,大多不居中,非常自然。也有些人说影青瓷底足上的黑斑是垫烧痕。据我观察确实有二种黑痕,如果是垫烧痕,一般显得较厚,有明显质感,而渗出的氧化铁痕则完全是胎的一部分。 现代仿品在这一点上无法做到,仿品在无法仿制这一特征时,只能用二种办法来作伪,一种是在底足上涂上黄色和黑色。第二种是干脆用强力胶水粘上黄土来掩盖足底,意图蒙混过关。这些作伪的办法只能欺骗未见过影青瓷真品的人,因为冒充上述特征,不管怎么弄,其差异非常大。附带说一句这种用强力胶粘上黄土作伪的办法在许多仿古造假的瓷器底 足都可以看到。也可以说凡是足部有这种现象的不管其它特征如何吻合,毫无疑问都是仿品。

精美刻花耀州瓷赏析

精美刻花耀州瓷赏析 时间:2014-11-07 10:46:37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宋耀州窑青釉刻花海水三鱼纹碗 耀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青瓷窑场之一,在我国宋代一些历史文献,如《清异录》、《清波杂志》、 《老学庵笔记》、《元丰九域志》等书内,都有关于耀州窑烧瓷的记载。在该窑附近发现的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所建《德应侯(窑神)碑》则是目前发现存世最早的一块瓷窑碑记。 耀州窑窑址以陕西铜川市的黄堡镇为代表,还包括陈炉镇、立地坡、上店和玉华宫等地,这一带宋时 属耀州,故称耀州窑。耀州窑的烧造历史,上限至唐,宋、金时期为其盛烧期,下限延续至清代以至民国 时期。耀州窑生产的瓷器品种除代表性的青瓷之外,还有白釉、黑釉、酱色釉等品种。 五代晚期至宋初时,受越窑青瓷影响,耀州窑创烧了其著名的青瓷刻划花品种。宋人陆游著《老学庵 笔记》中即有:“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以其类余姚县秘色也”的记载。北宋中期是耀州窑的鼎盛期, 其青瓷装饰无论是刻花、划花或印花技法都十分成熟,其中以刻花最为精美。耀州窑的刻花刀法宽阔有力,刀锋犀利,技巧精熟,线条流畅。由于交错使用排线刀,并刮出叶脉纹理(篦纹),不仅形成深浅分明,层 次清楚的图案,而且纹饰凸起于器壁,立体感强,具有浅浮雕的艺术效果。耀州窑青瓷印花工艺的出现虽 然晚于刻划工艺,但其印花图案普遍清晰,构图亦匀称合理。而在器物造型上,耀州窑产品的造型均非常 规整,像瓜棱、葵瓣、菊瓣、委角等复杂器皿,制作得都很成功,绝无扭曲变形的现象出现。诚如《德应 侯(耀州窑神)碑记》中所云:“耀州青瓷,巧如笵金,精比琢玉。始合土为坯,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 规矩……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 高超的制瓷工艺,精美的刻花青瓷使得耀州窑青瓷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同一时期其他瓷窑 的生产产生了广泛影响,如北方河南地区的临汝窑、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禹县钧台窑、内乡大 窑店窑等也生产耀州窑类型的青瓷,甚至当时南方地区的广州西村窑和广西永福窑、容县窑等,也曾专门 仿烧耀州窑刻花青瓷用以外销。

中国古代瓷器纹饰

xx古代瓷器纹饰 xx古代瓷器纹饰 【一路连科图】瓷器装饰题材。一路连科是科举时代对赶考学生的祝颂语,谓此行可以连中三元。科,是指程度、等级,科举制取士的规格和年份称登科。科举考试分乡式、会试、殿试三等,乡试列为首者为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夺魁称状元。清代瓷器上绘一只鹭鸶和莲花,寓“一路连科”之意。此外,绘一只鹭鸶和芙蓉,称“一路荣华”,绘一只鹭鸶和牡丹,称“一路富贵”,绘一只鹭鸶和花瓶,称“一路平安”,这些题材不仅是对赶考学生的祝福,也是对人们美好未来的希翼。 【八仙图】“八仙”即张果老、吕洞宾、汉钟离、韩湘子、铁拐李、何仙姑、蓝采和、曹国舅,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相传他们学道成仙,各有一套本领,故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说。八仙所持之物: 张-鱼鼓、吕-宝剑、汉-扇子、韩-花篮、铁-葫芦、何-笊篱、蓝-横笛、曹-阴阳板,被称为“暗八仙”。明嘉靖后,八仙成为瓷器装饰题材之一,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内容,清初仍较流行。 【八吉祥】瓷器纹饰。始于元,流行于明清时期。八吉祥图案为: 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结。它们(或称八宝)是佛家常用的象征吉祥的八件器物。《北京雍和宫法器说明册》载: 法螺,佛说具菩萨果妙音吉祥之物。****,佛说****圆转万劫不息之物。宝伞,佛说张驰自如,曲复众生之物。白盖,佛说遍复三千净一切药之物。莲花,佛说出五浊世,无所染着之物。宝瓶,佛说福智圆满,具完无漏之物。金鱼,佛说坚固活泼,解脱禳劫之物。盘长,佛说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物。 元代瓷器上八吉祥的排列无一定规则。明永乐开始按轮、螺、盖、伞、花、瓶、鱼、结为序,清乾隆以后亦有不按顺序排列的。有印花和彩绘两类,印花多见于元至明永乐年间,宣德开始以彩绘为主,有青花、斗彩、五彩等,清代出现粉彩、珐琅彩品种。

浅谈青瓷刻花装饰艺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d4395026.html, 浅谈青瓷刻花装饰艺术 作者:刘昌庭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8年第10期 摘要:刻花艺术,是我国陶瓷史上优秀的民族传统和宝贵遗产,它是陶瓷装饰中重要方法和装饰形式,在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最古老最早出现的装饰方法之一。在现代陶艺的运用上也很广泛,重新研究、发展刻花艺术对当代陶瓷装饰尤为重要。 关键词:青瓷;刻花;发展 纵观青瓷艺术数千年的发展史,刻花、划花、剔花装饰艺术如影随形。它们都是用不同形状的金属刀和竹刀等刀具刻出来的。刻花,是用刻刀在生坯上刻出纹样,一边深,一边浅,线条呈斜状。刻的深浅粗细不一,视其主题形象及坯体的大小厚薄而定,多用于中胎、厚胎的陈设瓷、日用瓷。划花,则是用竹针或铁针在生坯上划出花纹,运力均等,线条粗细一致,划痕轻浅。其中刻花与划花是两种不同的工艺过程和处理过程,由于宋代在艺术处理上往往既刻又划,同时应用又难以分开,因此一般又统称为“刻划花”。剔花,是用工具剔去花纹之外的空间。因此,它们都属刻花系列,只是各有技法、各有特点、各有风味。而刻花的表现力尤为丰富,在陶瓷装饰中运用最广泛,现代一般都把刻、划、剔花等统称为刻花艺术。 刻花艺术早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在周口店的遗物中就有“尖骨器”和“刻划的骨骼”。尖骨器应是在骨板上刻划线纹的工具。“骨骼上的刻划”也可以说是陶瓷刻划花艺术最原始的形成。只是质地不同,然而却是同工异曲。陶瓷上的刻划是骨骼上的刻划所给予的启迪。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瓷文化中更可以找到原始的陶瓷刻划艺术。不过早期的釉陶和最早的青瓷上运用都十分简单,刀法也较简单,多用于日用瓷。只有到隋唐五代时期的青瓷才真正独树一格,刻花才以自己的独特艺术风貌自立于陶瓷装饰艺林之中。尤其是宋代刻花已达到很高水平。南方的龙泉窑、吉州窑、景德镇湖田窑,北方的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和磁州窑和耀州窑几乎都有刻花品种,且成就显赫。生产量和生产规模也是相当大的,品种繁多。除了青釉瓷器刻花外,纹式精美、内容题材、刀法用笔、艺术处理日趋完善、丰富多彩、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后,陶瓷艺术百花齐放,许多传统技法也复苏了。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龙泉青瓷走向中兴。青瓷创作者重新认识到青瓷应在泥性中开拓新的装饰领域。人们重新认识了刻花的艺术价值,认为刻花是青瓷中不可缺少的技法。从此,刻花又开始风行起来,进入了复兴时期,并和釉上彩和釉下彩相竞斗艳。到八、九十年代,一批批刻花装饰艺术瓷以崭新面貌进入了艺术殿堂,并在全国、全省、全市和国外陶艺展评中累次获奖。得到了国内外陶瓷专家学者的肯定和高度评价。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涌现出一批在刻花中取得成就的新人。目前龙泉拥有众多既画又刻的人员,这支专业队伍人数之多,分布之广,是陶瓷史上没有出现的新局面,改变了过去重画轻刻的思想,这必然推动青瓷刻花装饰艺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中国古代瓷器纹饰

中国古代瓷器纹饰 中国古代瓷器纹饰 【一路连科图】瓷器装饰题材。一路连科是科举时代对赶考学生的祝颂语,谓此行可以连中三元。科,是指程度、等级,科举制取士的规格和年份称登科。科举考试分乡式、会试、殿试三等,乡试列为首者为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夺魁称状元。清代瓷器上绘一只鹭鸶和莲花,寓“一路连科”之意。此外,绘一只鹭鸶和芙蓉,称“一路荣华”,绘一只鹭鸶和牡丹,称“一路富贵”,绘一只鹭鸶和花瓶,称“一路平安”,这些题材不仅是对赶考学生的祝福,也是对人们美好未来的希翼。 【八仙图】“八仙”即张果老、吕洞宾、汉钟离、韩湘子、铁拐李、何仙姑、蓝采和、曹国舅,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相传他们学道成仙,各有一套本领,故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说。八仙所持之物:张-鱼鼓、吕-宝剑、汉-扇子、韩-花篮、铁-葫芦、何-笊篱、蓝-横笛、曹-阴阳板,被称为“暗八仙”。明嘉靖后,八仙成为瓷器装饰题材之一,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内容,清初仍较流行。 【八吉祥】瓷器纹饰。始于元,流行于明清时期。八吉祥图案为: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结。它们(或称八宝)是佛家常用的象征吉祥的八件器物。《北京雍和宫法器说明册》载:法螺,佛

说具菩萨果妙音吉祥之物。****,佛说****圆转万劫不息之物。宝伞,佛说张驰自如,曲复众生之物。白盖,佛说遍复三千净一切药之物。莲花,佛说出五浊世,无所染着之物。宝瓶,佛说福智圆满,具完无漏之物。金鱼,佛说坚固活泼,解脱禳劫之物。盘长,佛说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物。元代瓷器上八吉祥的排列无一定规则。明永乐开始按轮、螺、盖、伞、花、瓶、鱼、结为序,清乾隆以后亦有不按顺序排列的。有印花和彩绘两类,印花多见于元至明永乐年间,宣德开始以彩绘为主,有青花、斗彩、五彩等,清代出现粉彩、珐琅彩品种。 【八音图】瓷器纹饰。钟、磬、琴、萧、笙、埙、鼓柷、圉八种乐器叫八音。八音也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总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钟、铃等属金类,磬等属石类,埙属土类,鼓等属革类,琴瑟等属丝类,柷、圉等属木类,笙、芋等属匏类,管、萧等属竹类。清代瓷器上绘有八音图。 【三多九如图】瓷器纹饰。流行于清代。《随园笔记·庄子天地篇》载:“华封人祝尧曰:‘使圣人福,使圣人寿,使圣人多男’。尧辞曰:‘多富则多事,多寿多辱,多男多累’”,九如:如山、如阜、如陵、如 岗、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 之升、如松柏之荫、如南山之寿,也是祝颂之辞。瓷盘上绘佛手、桃、石榴、,喻多福(佛与福音近)、多寿、多子,绘九个如意指代“九如”,合

宋代官窑瓷器赏析

宋代官窑瓷器赏析 宋代官窑瓷器赏析 作者:简晓东 博文中展示的是宋代时期的“官窑瓷器”。官窑则是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历代由朝造专设的瓷窑均称“官窑”,所产瓷器称为“官窑瓷”。 “官窑瓷”则又分为两大类,狭义的指朝廷垄断,专窑专烧的,广义的则是由朝廷设定标准,用窑不限,即民窑也可烧造,最后由朝廷派专人按统一标准验收,合格者统一采办,也称官窑瓷。 在中国陶瓷史中,“官窑”和“官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二者是一种交叉而非重合关系。 “官瓷”是一个特定的特谓,专指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梁所设的官窑所造瓷器,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足是其特色。诸如:官窑出战戟、这种瓷器和汝瓷、哥瓷、钧瓷、定瓷合称中国五大名瓷。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

代至元代(公元八世纪一十四世纪),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公元707年一709年)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 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一983年),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 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梁所造,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 宋室南移在凤凰山下设立官窑,又称修内司官窑或内窑,郊坛下设立的郊坛下官窑,器形较多,有直径大过一尺的大型

试论宋代耀州瓷器的基本特征及识别方法

试论宋代耀州瓷器的基本特征及识别方法 ·朱绍炳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耀州窑是我国北方唐宋时期著名民间瓷窑,其遗址主要分布在今天陕西省铜川市辖区内的黄堡镇、陈炉镇、立地坡、上店村和玉华村等地。铜川因为旧称同官,在唐末天钓、五代后唐同光年间以及宋代均属耀州治,故文献中称耀州窑[1]。我们要对一种古代工业品的社会背景的认识,都必须了解这种工业品的基本特征。本文为探讨宋朝时期耀州窑的真伪问题提供一些基本知识,通过明确耀州窑的基本特征来对耀州窑陶瓷器的真伪作出识别,为规范当今陶瓷市场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每一位陶瓷爱好者在当今市场中能够更好的鉴别出耀州窑陶瓷品的真假提供参考。 关键词:宋代;耀州瓷;基本特征;识别方法 一、耀州窑发展简介 耀州窑始于唐代,当时烧黑、白、青瓷,宋代青瓷得到较大发展,北宋末为鼎盛期。其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旧称同官,宋代时属耀州,故名“耀州窑”,包括陈炉镇、立地镇、上店镇及玉华宫等窑在内。是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宋代晚期以青瓷为主,胎薄质坚,釉面光洁匀静,色泽青幽,呈半透明状,十分淡雅。装饰有刻花、印花,结构严谨丰满,线条自由流畅。纹饰多满布器内外,种类繁多,有牡丹、菊花、莲花、鱼、鸭、龙凤等,风格粗放健美,生动自然。器形有碗、盘、瓶、罐、壶、香炉、香熏、盏托、注子温碗、钵等。耀州窑在宋时北方的青瓷窑场中最负盛名,堪称翘楚。于神宗元丰(公元1078年——公元1085年)至徽宗崇宁(公元1102年——公元1106年)的三十来年间,曾为朝廷烧制贡瓷。其不凡的制瓷技巧和洒脱活泼的风格对当时各地窑场产生了很大影响,得到广泛推广,由此形成了一个自北而南的范围广阔的耀州窑系。耀州窑系以黄堡镇为中心,襄括了河南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广东西村窑、广西永福窑、内乡大窑店窑等多个窑场。各窑制品均与铜川窑相似,仅由于所用原料有差别,胎质与釉色也有些微不同[2]。因此凡是这个范围内相似的陶瓷工艺产品,我们都把它归入到耀州窑的大系统中。 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团结、经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这些方面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手工制造业的发展。黄堡窑场此时卓然兴起,开始了创烧的勃兴时期,乃势所必然。耀州窑利用区位优势,窑工们大胆创新,博采众家之长,技法精湛,通过实践工匠们逐步掌握了原料的特性,由多品种釉色的广泛烧造逐渐重点加强了青瓷的烧造,慢慢形成了符合自身发展方向和具有自身特色的工艺。 五代时,耀州窑的青瓷己占主导地位,从唐代多品种多釉色的烧造转为以烧造单一青瓷为主。所烧造的青瓷无论胎、釉、造型、装饰等均属上乘,已不仅是北方的青瓷代表,而且贡奉皇室,可和越窑秘色青瓷相媲美。 两宋时期,耀州窑作为一个自成窑系的北方著名窑场,以大批量生产独具特 ·作者简介:朱绍炳.(1990——),男,汉族,贵州省清镇市人,贵州民族大学,2010级民族学专业学生,本科学历,主要从事民族文化学习研究。

国家博物馆馆藏明代瓷器赏析

国家博物馆馆藏明代瓷器赏析 青花缠枝莲纹三足炉明陈设品高12.9厘米口径17.6 厘米足径12.4厘米器通体呈六花瓣形,折沿,短颈,鼓腹,下置三足。通体青花纹饰,颈部为回纹,长方框内横书“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腹部为缠枝莲纹。 明正德皇帝因崇佛迷道,传旨御窑厂制作各式香炉,有筒形、四方形、象耳炉、花瓣形等多种器形,青花器多绘折枝花卉、缠枝灵芝、阿拉伯文等。器造型规整,青花发色蓝中闪灰,釉面泛青,采用双钩平涂描绘技法,线条流畅,画风秀丽纤细,为正德青花的代表作。黄釉盘明陈设品高4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10.5厘米盘撇口,弧壁,平底微塌,圈足。器施黄釉,釉质匀净,色泽淡雅,足内施白釉,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低温黄釉瓷创烧于明初景德镇窑。黄釉是以铁为呈色剂的低温铅釉,明宣德黄釉釉面肥厚,釉色较深,不及弘治黄釉细润,弘治黄釉比成化黄釉显得深厚,而比正德黄釉又浅淡。弘治黄釉器胎白质细,器物颜色通体一致,均匀光润,釉色淡雅娇嫩,光润如鸡油,世称“娇黄”、“鸡油黄”,又因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在历朝黄釉瓷器中有极高的声誉,为明清黄釉的典范,其烧造技术已臻炉火纯青。弘治黄釉器造型以碗、盘居多,罐类大件器物较少见。绿彩云龙

纹盘明陈设品高4.1厘米口径17.5厘米足径10.4厘米 盘撇口,弧壁,塌底,圈足。内心与外壁均以白釉为地刻填绿彩云龙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白釉绿彩器制作方法是先在坯胎上锥拱纹样,然后在花纹以外的地子上施以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后,再在露胎的花纹上填以绿彩,入窑低温烘烤而成。弘治时期白釉绿彩瓷器承袭成化朝的制作工艺,器型轻盈秀逸,纹饰线条柔和,以碗、盘多见,饰刻填云龙纹。 绿彩龙纹盘 明陈设品高4厘米口径19.9厘米足径12.2厘米盘撇口,浅弧壁,广底,圈足。内外壁主题纹饰绘绿彩云龙纹,隙地刻划水波纹,外口沿青花绘锦纹一周。 白釉绿彩瓷始于明代宣德时期,成化、弘治、正德均有烧制,三朝器物其造型,纹饰均类似,多以龙纹为饰。有盘、碗等器型,洁白的釉地上绘以绿彩纹饰,对比鲜明,清新悦目。后世仿品颇多,以清代康熙制品为佳。弘治一朝,御窑厂久停,弘治皇帝十八年不言窑事,故弘治器物遗存不多。此器胎薄体轻,胎质洁白细腻,釉质肥润,龙纹形态生动,纹饰线条纤细舒展,辅以青花边饰,较为新颖别致。 青花婴戏纹碗明陈设品高6.8厘米口径15.4厘米足径5.4厘米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器青花装饰,内口沿绘锦

中国陶瓷艺术纹饰的发展与研究

渭南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中国陶瓷艺术纹饰的发展与研究 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撰写日期:2013年11月1日 目录 摘要............................................................... 引言............................................................... 一、简析中国陶瓷艺术纹饰的起源....................................... (一)几何形纹饰................................................. (二)植物纹饰................................................... (三)动物纹饰................................................... (四)人物纹饰................................................... (五)陶瓷纹饰构图规则........................................... 二、中国陶瓷艺术纹饰发展概况及重点介绍............................... (一)中国陶瓷纹饰宋元时期的发展变化............................. (二)宋代耀州官窑瓷器纹饰的表现形式............................. (三)元代青花瓷装饰艺术独特之处................................. (四)明清两代陶瓷纹饰的风格体现.................................

北宋湖田窑青白釉梅瓶(附大图)

北宋湖田窑青白釉梅瓶(附大图) 近日得一北宋青白釉梅瓶,彻夜把玩,如获至宝。湖田窑自五代的青瓷白瓷的烧造,到宋代青白瓷,已是流传经年。宋代制瓷工艺承前启后,完成了陶与瓷的更迭,为以后元明清制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北宋早中期的青白瓷的生产以及中后期规模化的影青瓷生产,创造了手工业工艺品级陶瓷制品质量和产量的世界纪录。其技术之精湛,规模之宏伟,即便是号称中国制瓷史上的高峰乾隆时期也难望其项背。湖田窑的技术,对中国陶瓷业产生了深刻影响,几乎影响了宋以后的每一个窑口,比如元代时创烧了比元青花更为名贵的釉里红等。按照对业界的影响,湖田窑当之无愧应为制瓷龙头,但因种种原因,在排列大宋官窑座次时,被汝官哥均定挤出五名开外。古人尚玉,举凡瓷器,类玉者皆为上乘,比如官、汝。北宋早期,有饶玉之称的青白瓷被官府作为御用品高标准定制,促进了北宋陶瓷技术的发展。随着胎土提炼工艺的成熟,在湖田窑青白瓷的基础上,北宋中期创烧出了名闻天下的影青瓷。影青瓷除了具备青白瓷釉色淡扫蛾眉青的特点,还具有和田籽料般玉的透光性,一青一透是为影青,缺一不可。梅瓶作为自唐代就存在的陶瓷制品,其功能认识至今难以统一。有说盛酒器,有说插花器,有说祭祀器,有说综合器。但无论如何,历代梅瓶都

是所有收藏家追逐的重点。北宋早期多为素烧瓷器,中期多见刻花,晚期至南宋增加了印花。宋代文化是内敛的,陶瓷艺术品是宋文化组成之一,于形于色于质于纹均深含韵律,有宋代哲学之美。同类南北宋青白釉梅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和四川遂宁博物馆各藏有一件。闲话少叙,请掌眼这件馆藏级瑰宝:北宋湖田窑青白釉婴戏纹刻花梅瓶(尺寸:高32.5cmX肩部直径20cmX底径10.8cm)。1、器型丰肩直口收腰,底足修胎,气韵内敛,北宋典型器。北宋湖田窑采用的是石灰碱釉,釉层烧造时流淌痕迹明显。2、胎质胎质虽细,也有淘洗不净之物,底足有细孔小隙。胎体较薄,份量较同体积明清瓷器轻,如图透光效果好,已有影青之特质。 3、釉色釉质晶亮,宝光莹莹,如冰似玉,真个是“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轻抚梅瓶手感温润,湿手感明显。积釉处呈湖水绿,薄釉处呈牙白色。不规则开片,微观气泡稀疏,开片处和部分气泡内微生物痕迹存在明确,似那“悠悠岁月,欲说当年”。 4、工艺结构梅瓶为分段制造,接胎明显,应分为口部、肩部接胎。肩部接胎处透光更明显,可见采用的粘接材料应为宋代常用之接胎粘结剂釉水类。内部手工盘压痕迹明显。梅瓶采用垫烧工艺,垫烧痕迹、火石红明显。 5、纹饰纹饰为北宋典型婴戏纹刻花,相同纹饰青白釉梅瓶曾见馆藏及大

瓷器纹饰

【鱼藻纹】“鱼”于“余”同音,是“富贵有余”“年年有余”的意思,用鱼纹装饰的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元代的青花大罐很多都是很鱼纹做装饰,画有鲢鱼、鲶鱼等等,图案有莲池游鱼、水波游鱼、水藻游鱼等,空间画着浮萍、水草等等,明嘉靖的鱼藻装饰还有一些是画着12条鱼的,正是一年12个月,年年有余 【花鸟纹】喜鹊和梅花等于喜上眉梢,绶带鸟的叫声是“来福来福”,多吉利,鹌鹑和竹子等于竹报平安等等,充满了中国独有的文化韵味。 【凤纹龙纹】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单描龙、凤、或龙凤对舞,龙,代表着中国封建时期的帝王,凤,代表着着母仪天下的帝后,同时,龙为鳞虫之长,凤为百鸟之王,都是祥瑞之物,元代的蛇型龙,明代朱元璋的嗜血龙,万历的风车龙,康熙最凶猛的几乎直立的龙,嘉庆以后的洗澡龙,时代特征非常鲜明。 【鸳鸯纹】鸳鸯在古人眼里是爱情鸟,在元代瓷器里,经常看到画着鸳鸯戏水满池娇的装饰,多于莲花相配,宋代的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磁州窑的各种瓷器上都普遍采用鸳鸯纹。 【鹿纹】鹿是禄的谐音,鹿纹作为“禄”的替代形象经常于蝙蝠,寿桃合成福禄寿,吉祥的图案出现在青花,粉彩瓷器上,万历的五彩白鹿尊、乾隆的粉彩白鹿尊,把鹿纹的人文含义发挥到了极致。 【缠枝纹】明代或称为“转枝”,是最为常见的装饰纹样。它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或用以填充装饰面。有的还转变为散点式的二方连续形式。二方连续形式的缠技花,在景德镇陶瓷纹样中所占比重最大、用途最广。它的循环往复,变化无穷,婉转流动、节奏鲜明的特点,既适合陶工们挥洒自如的用笔,又利于大量生产。 【牡丹纹】牡丹,自唐以来,被人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唐代人喜欢牡丹,金银首饰常以牡丹纹装饰。宋代人受其影响,在瓷器上盛行牡丹纹饰,定窑、耀州窑等大量采用,表现手法有刻花,印花等,定窑多出现一枝独秀的单朵牡丹,耀州窑瓷器多见花朵两两相对,元青花多见以缠枝牡丹,缠枝绕整个瓷器一圈,典型的有元青花凤凰麒麟缠枝莲纹大罐、元青花麒麟牡丹梅瓶等,康熙瓷器上牡丹多于雉鸡组成装饰,牡丹花呈双犄状,俗称“双犄牡丹”。这种画法为康熙朝所独有,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莲花纹】莲花是最早用来装饰瓷器的花纹之一,从南朝至清代一直盛行不衰。莲花在佛教以及佛教艺术中占有特殊地位,被奉为“佛门圣花”。从南朝到清代一直盛行不衰,宋代的定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以缠枝、折枝等手法表现优美,典雅的莲纹。 【岁寒三友图】岁寒三友是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元代景德镇窑口始见,明清沿用,在器身上画寒冬常青的松、竹、梅,故名,竹之虚心有节,梅之凌寒傲雪,松之四季常青,文人喜欢用松之顶天立地、寒暑不侵;竹之高风亮节、虚怀若谷;梅之凌霜傲雪、玉骨冰心象征君子德行的风气,也影响到瓷器等其他工艺品的装饰。 【卷草纹】又称“卷枝纹”、“卷叶纹”,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以柔和的波曲状线组成连续的草叶纹样装饰带。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称之为“唐草”。构图机理似缠枝纹,以植物

陶瓷器装饰纹样—— 缠枝莲纹(组图)

中国传统瓷器装饰花纹形式——缠枝莲纹中国传统装饰花纹形式之一。其绘花朵上下周转,枝叶相互缠绕成图案形式,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等。以莲花为主题者,称缠枝莲。莲花是随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的工艺品上流行开的。魏晋南北朝时佛教艺术在中国大为盛行,莲花便作为佛的象征而广泛出现在中国的工艺品上。南北朝时瓷器上的莲花瓣装饰十分普遍,成为这一时期瓷器装饰的标志性的纹样。此后,莲花就成为瓷器装饰中最普遍的纹样之一。 清光绪·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高38cm,口径7cm,足径13cm。 瓶撇口,长颈,肩凸起弦纹,圆腹,圈足略高微向外撇。主体图案青花绘缠枝莲,辅以海水、如意云头、蕉叶、回纹、变形莲瓣和忍冬纹等边饰。足内有青花楷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款。 清代皇帝特制赏瓶用于赏赐有功的大臣,始于雍正,终于宣统,其器型有一定之规。此件赏瓶十分精致,是一件标准的官窑器。 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 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

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盘心 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底部

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元,高7.3cm,口径46.4cm,足径29.8cm。 盘十六瓣菱花口,折沿,浅弧壁,圈足,内外青花装饰。内底绘两只鸳鸯游弋在莲池中,一鸳、一鸯顾盼生情。内外壁均绘缠枝莲纹,茎上均结有六朵盛开的莲花。折沿上绘菱形锦纹。圈足内无釉。圈足内墙斜削。 此盘上的主题纹饰为内底所绘人们喜闻乐见的莲池鸳鸯图,这种莲池小景是元代青花瓷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有的只绘莲池,有的在莲池中绘有禽鸟(只见鸳鸯、鹭鸶),多画在大盘、大碗的内底,亦有画在八棱大罐外壁开光内者。 这种“池塘小景”即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织绣品上的“满池娇”纹样。早在南宋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十三“夜市”条中记载当时临安夜市夏秋售卖的物品中就有“挑纱荷花满池娇背心”。元代画家柯九思(1290~1343年)《宫词十五首》中曰:“观莲太液泛兰桡(ráo音娆,划船的桨),翡翠鸳鸯戏碧苕。说与小娃牢记取,御衫绣作满池娇。”柯氏自注云:“天历间,御衣多为池塘小景,名曰‘满池娇’。” 因“天历(1328~1331年)”系元文宗图帖睦尔的年号,这说明文宗皇帝的御衣上有“满池娇”图案。元代《可闲老人集》(卷二)载:“鸳鸯鸂满池娇,彩绣金茸日几条。早晚君王天寿节,要将着御大明朝。”由此可见,“满池娇”是一种宫廷服装图案的名称,描绘的是池塘中的花、鸟景色。

影青瓷的作假与辨伪

影青瓷的作假与辨伪 中国建材网发布时间:2008-1-14 点击数:683 迪玛卫浴国庆放大“价”感恩送大礼国庆广东四会益高卫浴盛装迎宾甘宁二地建成生产线16条规划内待建20条金牌卫浴:小巧浴室柜精致卫浴间首选丹尼尔设计的“金与银的女神”柔和原木色调的情侣面盆设计 影青瓷的沿革 影青瓷,也叫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工们在五代青瓷、白瓷的基础上烧制而成的一种特色瓷器。因其釉色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白中泛青、青中泛白而得名。晚清以前称青白瓷,晚清以后一般称为“影青”,晚清以至民国初年出版的瓷书又有“隐青”“映青”“印青”等名称,所指均为青白瓷。 景德镇窑虽然始烧于五代,但发展极快。北宋时,影青瓷制作技术日益成熟;到南宋,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制瓷名师云集景德镇,使其制瓷规模和质量都得以快速地扩大和提高;一直到元代前期,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景德镇影青瓷窑系。元青花烧制成功以后,影青瓷便逐步退出了自己辉煌的主演角色。 景德镇烧制影青瓷的窑口遗址主要有湖田、湘湖、胜梅亭、南市头、黄泥头、柳家湾等处。其产品遍及大江南北,可以想见当时烧瓷的盛况。因为色质如玉,影响极大,当时全国竟有8省34个县出现了模仿景德镇的瓷窑,由此形成了以它为中心的青白瓷系,并居于宋代六大瓷系的首位。 正如汉代彩绘陶模仿同时期彩绘漆器而烧制、唐代三彩器模仿同时期丝绸印染而烧制一样,宋代影青瓷则是模仿玉器烧制而成的。 玉器,在史前社会,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在王权社会,被赋予了浓厚的权贵尊严;即使到了唐代,仍为上层社会专用之物。宋代,是一个崇尚玉器的时代,但一般的老百姓难以拥有,青白瓷正是在平民百姓对青白玉可欲而不可求的情况下出现的,是景德镇陶瓷匠师们别出心裁地利用当地优质原料烧出的色质如玉的瓷器,以满足包括广大下层人民在内的消费者们的需求。又因其色淡优雅、晶莹如玉,因此,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不久便赢得了假玉器的美称。 景德镇烧制的青白瓷以日用生活器皿为主。其中饮食用具有碗、盘、碟;酒具有壶、注子、注碗、杯、托子;另有、香熏、枕、女士用的母子盒、专用作明器的塔式盖罐等。 影青瓷的胎质洁白细腻,早期胎较厚,后来逐渐变薄,呈半透明状,在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烧制,瓷化程度很高;釉色滋润如玉,在刻划花等处积釉较厚,釉色呈湖水般青绿色,精细透彻,釉薄处显白,整体色调十分优雅,但部分较早和较晚的釉色光泽泛黄,呈糙米色;工艺主要为刻花、篦点、篦划和印花。其中,印花常见纹饰有牡丹、篦纹菊、莲花、婴戏、飞凤、水波等,艺术感染力极强。 影青瓷鉴赏的基本方法 目前,在北方收藏市场上,宋元时期的影青瓷器很少。原因是北方的瓷器爱好者对来自南方的影青瓷不太熟悉,加之赝品太多,认为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问津。其实,只要掌握了上述影青瓷的胎、釉、工艺特点(掌握器型的意义不大。因为仿古者对各类器型一般都把握得较好,如遇罕见而又特别的造型,则要慎重)和造假作伪的一般手法,完全可以一展身手。 影青瓷釉质的手感和观感,犹如青白玉一般,这是在鉴识宋代影青瓷时首先要考虑的。若遇干枯无光,釉面粗糙,或反之过于莹洁润滑者,则要谨慎。 又如影青瓷的胎色,洁白细腻,淘洗精细,有的器物精细到几乎脱胎的程度,但在制坯和上釉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够均匀之处,坯胎有厚薄,釉面有流淌,故若遇胎质过分精细洁白,状如粉末,露胎和釉面均光润无瑕疵者,须小心。

中国瓷器纹饰大全 上

中国瓷器纹饰大全上) 中国陶瓷,不但历史久远、分布广泛、数量巨大、品类繁多,而且还随着时代的进程不断地更新着自身的面貌。从原始陶器的加饰,到釉的发明、化妆土的运用、剔刻方法的出现、彩绘装饰的普及等,每个时期都会涌现光彩熠熠的精美之作。 婴戏纹 所谓婴戏,即以婴儿为画面的主角,描写儿童钓鱼、玩鸟,蹴球、赶鸭、放鹌鹑、抽陀螺、攀树折花等种种活动,着墨不多而情趣盎然。 清满工粉彩婴戏纹瓜楞形鼓钉 行乐图

即今日俗说的“生活照片”。在园林庭院场景中,有画一人独坐品茶或酌饮赏景,旁衬婢女童仆烹茶或侍立者;有画三五名流雅聚,或合家欢庆者。 雍正行乐图 渔家乐图 “渔家乐”图案在康熙瓷器上大量出现。有渔夫们边捕鱼边交谈的画面,有渔舟唱晚、渔翁举杯共庆丰收的画面等等,均为表现渔家劳动欢快的场景。

清康熙青花渔家乐图花觚 仕女图 仕女图在五彩瓷器上比较常见,有游园的,执扇的,乘凉的,戏婴的,也有在器物上突出画一个仕女。飘逸凌云,形象优美,画笔传神,栩栩如生。

清康熙青花仕女图大盘 鹤纹 瓷器上的鹤纹初见于唐代,但为数甚少。宋耀州窑青釉碗有双鹤展翅、群鹤飞舞以及飞鹤与古图案相间的画面。明清瓷器上多画丹项鹤。因其体形优美,潇洒秀丽,常为文人墨客诗画题材。又因丹顶鹤的寿命可达50一60年,所以绘有鹤纹的瓷器,多用作祝寿的礼品。

粉彩鹤纹瓷板 鹿纹 鹿在民间绘画中作为“仁”兽,以表示太平无事。鹿与禄同音,所以也是官“禄”的象征。定瓷双鹿盘,盘面两鹿奔跃在枝叶缠绕的石榴花丛,前鹿回首顾盼,后鹿追赶呼唤。磁州窑瓷枕的鹿纹更多,描绘了小鹿的种种形态,或立、或卧,或奔跑于山间,或漫步于林莽,均极秀美生动。吉州窑小鹿衔灵芝纹,风格则古朴典雅。

中国传统图案和传统纹样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图案:梅花、竹、绶带鸟 解题:齐眉,《后汉书·梁鸿传》:「〔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案」,有脚的托盘。「眉」与「梅」同音。世称夫妇相敬谓「举案齐眉」。「齐眉祝寿」,比喻夫妻互敬互爱,健康长寿。

图案:鸳鸯、莲花、莲实。 解题:鸳鸯,水鸟名,羽毛颜色美丽,形状象凫,但比凫小。雄的翼上有扇状饰羽。雌雄常在一起。旧时文艺作品中常用来比喻夫妻恩爱。《禽经》载:鸳鸯,朝倚而暮偶,爱其类。据说鸳鸯成对游弋,夜晚雌雄翼掩合颈相交,若其偶失,永不再配。莲实,莲子,喻连生贵子。「鸳鸯贵子」寓意夫妻恩爱,同偕到老。

图案:两条龙、龙珠等。 解题:龙,《说文》十一:「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钜,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珠,指夜明珠、珍珠。《述异记》卷上:「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传说龙能降雨。民间遇旱年常拜祭龙王祈雨。后演成「耍龙灯」的民俗活动,「二龙戏珠」即由「耍龙灯」演变来的,有庆丰年,祈吉祥之意

图案:凤凰、太阳。 解题:凤凰,亦作「凤皇」传说中的神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其形据《尔雅·释鸟》郭璞注:「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伦,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古来有关凤凰的传说故事很多,传统年画,以凤凰为题材的图案运用也较普遍

图案:龙凤呈祥。 解题:龙凤都是传说想象中的生物。不仅形象生动、优美,而且赋予许多神奇的色彩。龙能降雨祈丰收,又象征皇权。凤凰风姿绰约高贵,牵涉许多传说,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吉祥幸福的化身。龙凤又用来形容有才能的人。《南史·王僧虔传》:「于时王家门中,优者龙凤,劣者虎豹。」「龙凤呈祥」图案象征高贵、华丽、祥瑞、喜庆。

中国古代瓷器常见纹饰的喻意

中国古代瓷器常见纹饰的喻意 在我国古代瓷器上常见纹饰有:百花、山水人物、渔樵耕读、耕织图、十六子、百子图、博古、八仙、八宝、三星人、云龙、穿花龙、九龙、九龙闹海、海水龙、云鹤、团鹤、云凤、凤穿花、云蝠、团蝶、牡丹、凤牡丹、丹凤朝阳、水仙、兰草、兰石、石榴、莲池荷花、并蒂莲、秋葵、菊花、月季、海棠、四季花、玉兰花、团花、团菊、折枝、牡丹、缠枝莲、山石芭蕉、山石.牡丹、秋叶怪石、山石竹鹊、花卉蝴蝶、喜鹊梅花、海马瑞兽、雄鹰独立、鹰石、三鱼、荷花翠鸟、花鸟、锦维牡丹、松鹿、松鹤、松鹰、松下老人、二老赏月、人鹿、仕女、牧牛图、三羊开泰、五子登科、米带观砚、山高水长、万寿无疆、安居乐业、歌舞升平、双燕、五谷丰登、年景、松寿梅、重阳菊花、七夕图、狮球、海兽、天鹅、天马、花蝶、葫芦、竹石、菊石、松石、折枝花、折校果、灵芝、葡萄、蟠躏螭、朵花、梧桐、缠枝花、团莲、把莲、勾莲、冰梅、草虫、鱼藻、蝈蝈、蛐蟀、佛手、白菜、西湖十景、庐山十景、羊城八景、太白读书、仕女歌舞、印谱、秦砖汉瓦、金石文字、皎洁明月、银河在天、七珍八宝、寿星、钟尴、罗汉、二老图、五伦图、太平有象、蝴蝶探花、喜字、八仙庆寿、眼麟、福禄寿、蜂蝶、梅雀、杏林春燕、水浮莲、西蕃莲、苟药、芙蓉、富贵白头、松下三老、合和

二仙、刘海金瞻、竹兰梅菊、子孙葫芦、竹林七贤、四灵、十鹿、百鹿、三秋、九秋、八桃、九桃、西厢记、三国演义、封神榜、文王访贤、水浒、空城计、隋唐演义、陈平卖肉、木兰从军、加官进爵、赤壁赋、饮中八仙、大乔二乔、四妃十六子、婴戏百子图等。许多装饰图案的构思,有着耐人寻味的深刻寓意和表达人们内心对幸福的向往和对生 活的祝福。下面重点介绍20种我国古代传统瓷器纹饰及其喻意。1、二龙戏珠为二条云龙一火球;龙据说是“四灵”之长,“四灵”为龙、凤、龟、麟。《广雅》载“有鳞曰蛟龙,有冀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蜻龙,末升天曰蟠龙。”在传说中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如果图案为多条龙戏珠,称为“群龙戏珠”。如果图案为二条云龙盘旋中间有一寿字,则称为“云龙捧寿”。表示吉祥安泰相祝颂的意思。2、龙凤呈祥为一龙一凤;传说龙是鳞虫之长,凤为羽虫之尊。那里有龙出现,那里就有凤来仪,那里就会天下太平,五谷丰登。龙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祥兽瑞鸟,为一种祥瑞和吉祥的象征。此外也有称之为“龙祥凤瑞”。3、龟鹤齐龄为一龟一鹤;传说中的龟是四灵之一,为甲虫之长。是长寿的象征,可兆吉凶。故古时以龟甲刻文。《尔雅·释虫》中记载“十龟:一神龟、二灵龟、三摄龟、四宝龟、五文龟、六篮龟、七山龟、八译龟、九水龟、十火龟。”日本人对龟有特殊感情,常有以龟字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