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瓷器纹饰—婴戏纹饰

瓷器纹饰—婴戏纹饰

瓷器纹饰—婴戏纹饰
瓷器纹饰—婴戏纹饰

瓷器纹饰—婴戏纹饰

2010-6-28 11:40:35 来源:互联网

1下一页共1 页

婴戏纹饰指描写儿童嬉戏、玩耍的画面,又称婴戏图或耍娃娃,是瓷器装饰中人物类的传统题材。始见于晚唐长沙窑所绘“青釉褐彩婴戏纹执壶”,经宋元时期磁州窑、耀州窑、定窑、介休窑、景德镇窑等窑口的发展。明清两代婴戏纹饰在瓷器纹饰中达到顶峰,不仅数量多,题材上也层出不穷,形成以画为主的装饰方法。儿童生动活泼,稚趣可爱,画法上或率意潇洒或精工细描,可谓我国古代儿童画的杰作。这些表现在陶瓷上的婴戏图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儿童生活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童子持莲纹执壶

迄今面世的最早的陶瓷婴戏纹饰是唐代湖南长沙窑出土的童子持莲纹执壶,又名“青釉褐彩孩儿采莲图壶”。壶体上绘孩童手持莲子荷花、腰围肚兜、彩带在臂间飘举的虎步生风的姿态。画法表现较单纯,以圆健有力的工笔线条进行勾勒,头、手的线条,肚兜、腰际彩带的处理,颇具唐代宫廷工笔人物画的画法,由此可见婴戏绘画在唐代就颇为盛行。此婴戏图既是对当时孩童的真实反映,又是长沙窑画工抒发生活感受的个性化艺术的真实表现,对后代的婴戏图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宋代以苏汉臣、李嵩为代表的民俗画家对宋代瓷器婴戏图的繁荣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宋代的瓷器装饰中婴戏题材更加广泛,手法或刻,或划,或印,构图上或疏或密,题材上或婴戏莲,或婴戏梅竹,或婴戏鸟,或婴荡秋千,或婴骑竹马……人物形象自然活泼,丰富生动,极富生活气息。如宋代磁州窑的白地黑花“童子垂钓枕”,童子额前一缕刘海,身着紧身长衣,手持钓竿立于岸边垂钓,其身子前倾、屏气静息的神情惟肖惟妙。周围景色也清旷宜人,简单的两三根线条将岸坡与水面等环境关系交代得一清二楚。金代婴戏受宋代影响,虽然婴戏纹饰日趋简单,但形象之生动,仍代表了当时瓷器人物纹饰的时代水平。这些婴戏图观察细致、深入写实,从而“趣”从中生。画面内容的世俗性、通俗性、民俗性是对当时社会风俗情景的反映。

元代瓷器最大成就是青花和釉里红的问世。青花瓷中婴戏纹饰也较多。吉林扶余元墓出土的青花瓷中就有“庭院蝴蝶”“双童蹴鞠”等图案。元代婴戏图的时代特征明显,重在表现世俗生活的多姿多彩,为明清婴戏人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代婴戏纹饰根据其特征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洪武—天顺时期。这一时期婴戏纹特点主要有:(1)婴戏纹饰风格从元青花的粗犷风格转向温和,装饰手法较为写实、工整,以一笔点画和勾勒塌染为主,五官较清楚。儿童形象矮胖、圆脸、头大,额上有几根刘海,衣着描绘清晰;(2)多表现为庭院婴戏,婴孩数量最多到十六子,十六子婴戏图是永乐朝之首创。

中期:成化—万历时期。这两百多年间是明代婴戏图的流行期。(1)这一时期婴戏纹饰风格从豪放粗犷走向了恬静、细腻和柔美,造型轻巧俊秀,绘画手法出现从写实到写意的转变。成化至正德时绘画技法既有写实,也有写意,实笔点画与勾勒平涂并举,成化时婴孩头型基本为正圆形,正德始后脑略大,开始呈现夸张写意的趋势。成化时婴孩衣服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衬底,故有“成化一件衣”之说。嘉、隆、万时期以写意为主,多采用勾勒平涂技法。婴孩头型自嘉靖开始向后凸出,并且时间越后凸出的程度越大,甚至成平卧冬瓜状,显得头重脚轻。(2)这一时期婴戏纹饰相对而言比较具象,线条的勾勒还较为工整,童子的五官趋简,衣饰清楚,身体结构基本符合比例关系,嬉戏的对象和场景也交代得比较具体,画面形象而生动。

晚期:万历后期—崇祯时期。万历后期至泰昌、天启、崇祯三朝处于明代末期,时间不长,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国力衰竭,景德镇御窑近于停产。此期的青花瓷特别是民窑青花婴戏纹饰,在沿袭万历时期风格的基础之上,处于不断简化、抽象过程中。衬景树石花草等逐渐变得稀少,甚至只绘婴孩不画景物。绘画风格更为写意,草草几笔,不见眼鼻,只求神似。到了天启年间,婴戏图像已经由简化向抽象化发展。

清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人物图案的大发展时期,而婴戏图在整个人物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尤其乾隆之后,婴戏图不仅人数众多,场面开阔,而且所表现的婴戏内容也超过前朝。显示着清代婴戏人物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表现手法有青花、五彩、珐琅彩、粉彩等。此时明代那种民间色彩已经淡出,代之而起的是贵族子弟的游戏场面,如点彩灯、骑马、舞龙等。即使是民窑器物上的纹饰也多寓意着升官发财等内容,生动活泼不足,刻板呆滞有余。特别是清三代婴戏图最具代表性。康熙官窑婴戏纹饰绘工精湛,童子多为头顶束发,眉目清晰,层次分明。民窑婴戏纹饰单线平涂,布局较满,童子头较长,后脑凸起。雍正官窑婴戏纹饰有工笔画风格,面目清秀,头部浑圆。民窑婴戏纹饰偏重于图案化,头部较长,后脑突起不明显。乾隆官窑婴戏纹饰绘工精湛,姿态多端,肌肉丰满,虽然头部略大,但比例基本合理。民窑婴戏纹饰造型生硬,绘工粗糙。

同治时期将官窑纹饰带到了民间,婴戏图出现了官民不分的现象。其民窑婴戏纹饰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人物众多,或十六子,或二十子,场面热闹红火。但与明清早中期的婴戏相比较,虽然场面大而热闹,但画面过于满乱繁多,缺少婴戏应有的清新活泼。

民国期的瓷器,从内容到题材多半是沿袭清代,要不就是仿制雍正、乾隆时期作品的瓷器收藏品。总的来说,民国的瓷器造型因循守旧,工艺制作粗率简陋。但这一时期有一现象值得一提,就是民国早期景德镇出产了一批时装人物画瓷器。其中的儿童戴着一种圆形帽子叫贝雷帽,又称法国帽(这种帽子原是法国和西班牙农民常戴的一种帽子,民国时风行于中国),显得俊俏可爱,洋味十足。

现代的陶艺家们在继承传统的技艺精华中大胆创新,注入新的理念和新的表现技法,赋予婴戏图新的含义,使得古老的婴戏纹样显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现代陶瓷婴戏图更加注重对童子本身的刻画,或稚趣可爱,或拙态可掬,或超然脱俗,或追求中西艺术的结合,或是对色釉表现的拓展。如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陆军教授的婴戏题材陶瓷艺术作品就体现出了传统线描的深厚功力和东方艺术的审美情趣,风格古朴典雅,清新含蓄。由于其个性化、风格化的典型特征被社会称誉为“陆氏童”。从他的作品中,真实地反映出当今时代的精神风貌。

当代陶瓷绘画不再仅仅是陶瓷的一种装饰,而逐渐成为绘画的一个分支。与此同时,时代也必然赋予婴戏图更宽更广的艺术空间。

明清官窑瓷器的纹饰

明清官窑瓷器的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明、清官窑瓷器纹样较之民窑的严谨工整。它们都以物言志,画必有意,表达着皇族对世界的理解,寄托着他们对生活的企盼,同时也是他们宣传封建意识的工具。在明、清官窑瓷器纹样中,龙纹、花卉纹是其大宗,婴戏纹、狮子纹常用。纹饰的画面依时代的变迁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气势磅礴的寿山福海纹,明代宣德朝的含蓄典雅,而请康熙朝的则加绘鹿、松树、月亮、蝙蝠、云朵等点缀物,尽力将对吉祥的企盼表露。清代官窑瓷画特别讲究吉祥图案的运用,寓福禄寿之意的尤甚。 一、人物纹 1、八仙 传说中的道教神仙。画面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后两种纹饰有时另多两人,一位是肩扛桃枝或手捧寿桃的东方朔,另一位是高颅顶的老寿星。 2、和合二仙 传说中的两位神仙,又称和合二圣,各代表一位高僧(名叫寒山,拾得),是传统的象征性神名。画面上,两位胖和尚,一位手持捧盒,另一位拿一柄莲花,笑容可掬,取和谐和好之意,故在民间举行婚礼时喜欢陈列和合像,以求吉利。有时,捧盒半开,飘出的云气中圈着五只蝙蝠,意为五福。

3、福禄寿三星 画面多作苍松下三、四位老者相聚。一位是鹤发童颜的老寿星(面前往往加绘东方朔献桃),一位后随一只鹿,取鹿的谐音,寓"禄"之意。另一位是福的化身,有时还绘有蝙蝠相衬,以寓"福"意。 4、四妃十六子 传说中帝王的四位妃子与她们的十六个儿子,有时仅绘十六子。 5、婴戏纹 婴戏纹有许多不同的画面,也各有祥瑞之意,有时甚至十分牵强附会。如童子持莲,寓意为连生贵子;三个孩子在缸边玩耍,意为三纲(五常);十六子即代表四妃十六子;另外还有百子图。 6、麻姑献寿 麻姑的传说出自葛洪的《神仙传》。传说麻姑在牟州东南姑余山修道。成仙后住在蓬莱岛,曾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三月三日王母寿辰,设蟠桃盛会,众花仙子邀麻姑同往祝寿。画面上所画即为此意。故旧时庆女寿多画麻姑像以贺。 二、动物纹 1、龙:帝王的象征。 2、凤:帝后的化身。 3、狮子:王权的物化。 4、蝙蝠:多绘五只蝙蝠,意为梅开五福,如中间加绘团"寿",则为五蝠捧寿。五福为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语出《书.洪范》。 5、金鱼:金玉满堂。 6、蜜蜂和猴:马上封

陶瓷纹饰寓意大全

植物纹 -------------------------------------------------------------------------------------------------------------------- 3 缠枝牡丹纹 ------------------------------------------------------------------------------------------------------- 3 缠枝纹-------------------------------------------------------------------------------------------------------------- 3 牡丹纹-------------------------------------------------------------------------------------------------------------- 3 过枝纹-------------------------------------------------------------------------------------------------------------- 3 梅花----------------------------------------------------------------------------------------------------------------- 4 莲花纹-------------------------------------------------------------------------------------------------------------- 4 福至心灵 ---------------------------------------------------------------------------------------------------------- 5 卷枝纹饰 ---------------------------------------------------------------------------------------------------------- 5 缠枝莲纹 ---------------------------------------------------------------------------------------------------------- 5 岁寒三友图 ------------------------------------------------------------------------------------------------------- 5 变形莲瓣纹 ------------------------------------------------------------------------------------------------------- 5 多子多福纹 ------------------------------------------------------------------------------------------------------- 5 福寿三多 ---------------------------------------------------------------------------------------------------------- 6 芭蕉叶纹 ---------------------------------------------------------------------------------------------------------- 6 百花纹-------------------------------------------------------------------------------------------------------------- 6 宝相花纹 ---------------------------------------------------------------------------------------------------------- 7 海石榴纹 ---------------------------------------------------------------------------------------------------------- 7 梧桐图-------------------------------------------------------------------------------------------------------------- 8 鸟兽(+植物)纹 ----------------------------------------------------------------------------------------------------- 8 花鸟纹-------------------------------------------------------------------------------------------------------------- 8 锦鸡跟牡丹花---------------------------------------------------------------------------------------------------- 8 鱼龙变化 ---------------------------------------------------------------------------------------------------------- 8 岁岁平安 ---------------------------------------------------------------------------------------------------------- 9 鹤 -------------------------------------------------------------------------------------------------------------------- 9 鹤纹----------------------------------------------------------------------------------------------------------------- 9 鹿 -------------------------------------------------------------------------------------------------------------------- 9 鹿纹----------------------------------------------------------------------------------------------------------------- 9 百鹿纹------------------------------------------------------------------------------------------------------------ 10 一路平安 -------------------------------------------------------------------------------------------------------- 10 龙飞凤舞 -------------------------------------------------------------------------------------------------------- 10 二龙戏珠 -------------------------------------------------------------------------------------------------------- 11 鱼跃龙门 -------------------------------------------------------------------------------------------------------- 11 鸡纹--------------------------------------------------------------------------------------------------------------- 11 一路连/登科---------------------------------------------------------------------------------------------------- 11 祥云龙纹 -------------------------------------------------------------------------------------------------------- 11 八骏图------------------------------------------------------------------------------------------------------------ 11 百鸟朝凤图 ----------------------------------------------------------------------------------------------------- 12 百雀图------------------------------------------------------------------------------------------------------------ 12 五福捧寿纹 ----------------------------------------------------------------------------------------------------- 12 红福寿双全 ----------------------------------------------------------------------------------------------------- 12 龙凤穿云 -------------------------------------------------------------------------------------------------------- 13 鱼藻纹------------------------------------------------------------------------------------------------------------ 13 九条鲤鱼 -------------------------------------------------------------------------------------------------------- 13

明代青花瓷各朝纹饰工艺特征

明代青花瓷各朝纹饰工艺特征 (2009-01-29 08:43:54) 转载▼ 标签: 分类: 青花瓷收藏 文化 在决定学习青花瓷后,除有机会跑市场外,主要是反复攻读有关书籍.当时能搞到的,后来证明也不错的,主要有三套书:1.<<明清瓷器纹饰鉴定>>,2.<<明清民窑瓷器鉴定>>,3.<<元明清瓷器鉴定>>.回想当年勤奋的情景,自己都感动不已.每天清晨上班前看二个小时,上班时间挤二个小时,晚上再用二个小时,这样的时间安排利用,整整持续了一个年头.终于使自己的头脑里,大致建立了元明清瓷器纹饰的初步印象. xx纹饰特征 1、折枝或缠枝莲叶纹,大多呈螺丝状,而元代则为葫芦形。花瓣为麦粒形,花蕊有石榴形或圆形,叶为葫芦状,花蕊呈网状或螺旋状。 2、缠枝菊大多使用xx。 3、牡丹纹,在勾勒轮廓线后,不全部涂染,线内边沿有露白,而元代是小串球露白。这就是洪武著名的“花卉留白边”即“缺刻”现象。 4、莲瓣纹互借边线,瓣内画宝相团花或如意云头纹,是时代特征。 5、焦叶纹,中茎拔白;出现双层焦叶纹,双勾描绘的白描边框。 6、回纹,为正反二个一组,不同于元青花的同向回纹。

7、xx纹的画法为“海水xx”。 8、五爪龙纹开始多见,龙身细长,爪为轮形,配之以“飘带如意云”和“品”字形云。 9、有摸印凸花的装饰。 10、民窑器心多书“xx”“寿”。 11、外足壁上肯定没有弦纹。 xx工艺特点 1、大部分器底无釉,均见明显的火石红,俗称“朱砂底”。 2、元代梅瓶均为“梯形口”,而洪武则为上下一致的“直口”,并稍稍翻唇。 3、除民窑粗瓷外,摈弃了元代斜削的习惯,底足齐平。 4、釉色以淡乳青色为主,少数灰青色,釉层薄亮,酷似青白釉,有开片,质精者口沿为酱色釉。 5、青花发色,大多呈淡灰色,没有铁绣斑。 6、底足中心有乳钉状突起。

中国古代瓷器纹饰

xx古代瓷器纹饰 xx古代瓷器纹饰 【一路连科图】瓷器装饰题材。一路连科是科举时代对赶考学生的祝颂语,谓此行可以连中三元。科,是指程度、等级,科举制取士的规格和年份称登科。科举考试分乡式、会试、殿试三等,乡试列为首者为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夺魁称状元。清代瓷器上绘一只鹭鸶和莲花,寓“一路连科”之意。此外,绘一只鹭鸶和芙蓉,称“一路荣华”,绘一只鹭鸶和牡丹,称“一路富贵”,绘一只鹭鸶和花瓶,称“一路平安”,这些题材不仅是对赶考学生的祝福,也是对人们美好未来的希翼。 【八仙图】“八仙”即张果老、吕洞宾、汉钟离、韩湘子、铁拐李、何仙姑、蓝采和、曹国舅,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相传他们学道成仙,各有一套本领,故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说。八仙所持之物: 张-鱼鼓、吕-宝剑、汉-扇子、韩-花篮、铁-葫芦、何-笊篱、蓝-横笛、曹-阴阳板,被称为“暗八仙”。明嘉靖后,八仙成为瓷器装饰题材之一,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内容,清初仍较流行。 【八吉祥】瓷器纹饰。始于元,流行于明清时期。八吉祥图案为: 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结。它们(或称八宝)是佛家常用的象征吉祥的八件器物。《北京雍和宫法器说明册》载: 法螺,佛说具菩萨果妙音吉祥之物。****,佛说****圆转万劫不息之物。宝伞,佛说张驰自如,曲复众生之物。白盖,佛说遍复三千净一切药之物。莲花,佛说出五浊世,无所染着之物。宝瓶,佛说福智圆满,具完无漏之物。金鱼,佛说坚固活泼,解脱禳劫之物。盘长,佛说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物。 元代瓷器上八吉祥的排列无一定规则。明永乐开始按轮、螺、盖、伞、花、瓶、鱼、结为序,清乾隆以后亦有不按顺序排列的。有印花和彩绘两类,印花多见于元至明永乐年间,宣德开始以彩绘为主,有青花、斗彩、五彩等,清代出现粉彩、珐琅彩品种。

中国陶瓷艺术纹饰的发展与研究

渭南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中国陶瓷艺术纹饰的发展与研究 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撰写日期:2013年11月1日 目录 摘要............................................................... 引言............................................................... 一、简析中国陶瓷艺术纹饰的起源....................................... (一)几何形纹饰................................................. (二)植物纹饰................................................... (三)动物纹饰................................................... (四)人物纹饰................................................... (五)陶瓷纹饰构图规则........................................... 二、中国陶瓷艺术纹饰发展概况及重点介绍............................... (一)中国陶瓷纹饰宋元时期的发展变化............................. (二)宋代耀州官窑瓷器纹饰的表现形式............................. (三)元代青花瓷装饰艺术独特之处................................. (四)明清两代陶瓷纹饰的风格体现.................................

陶瓷器装饰纹样—— 缠枝莲纹(组图)

中国传统瓷器装饰花纹形式——缠枝莲纹中国传统装饰花纹形式之一。其绘花朵上下周转,枝叶相互缠绕成图案形式,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等。以莲花为主题者,称缠枝莲。莲花是随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的工艺品上流行开的。魏晋南北朝时佛教艺术在中国大为盛行,莲花便作为佛的象征而广泛出现在中国的工艺品上。南北朝时瓷器上的莲花瓣装饰十分普遍,成为这一时期瓷器装饰的标志性的纹样。此后,莲花就成为瓷器装饰中最普遍的纹样之一。 清光绪·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高38cm,口径7cm,足径13cm。 瓶撇口,长颈,肩凸起弦纹,圆腹,圈足略高微向外撇。主体图案青花绘缠枝莲,辅以海水、如意云头、蕉叶、回纹、变形莲瓣和忍冬纹等边饰。足内有青花楷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款。 清代皇帝特制赏瓶用于赏赐有功的大臣,始于雍正,终于宣统,其器型有一定之规。此件赏瓶十分精致,是一件标准的官窑器。 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 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

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盘心 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底部

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元,高7.3cm,口径46.4cm,足径29.8cm。 盘十六瓣菱花口,折沿,浅弧壁,圈足,内外青花装饰。内底绘两只鸳鸯游弋在莲池中,一鸳、一鸯顾盼生情。内外壁均绘缠枝莲纹,茎上均结有六朵盛开的莲花。折沿上绘菱形锦纹。圈足内无釉。圈足内墙斜削。 此盘上的主题纹饰为内底所绘人们喜闻乐见的莲池鸳鸯图,这种莲池小景是元代青花瓷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有的只绘莲池,有的在莲池中绘有禽鸟(只见鸳鸯、鹭鸶),多画在大盘、大碗的内底,亦有画在八棱大罐外壁开光内者。 这种“池塘小景”即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织绣品上的“满池娇”纹样。早在南宋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十三“夜市”条中记载当时临安夜市夏秋售卖的物品中就有“挑纱荷花满池娇背心”。元代画家柯九思(1290~1343年)《宫词十五首》中曰:“观莲太液泛兰桡(ráo音娆,划船的桨),翡翠鸳鸯戏碧苕。说与小娃牢记取,御衫绣作满池娇。”柯氏自注云:“天历间,御衣多为池塘小景,名曰‘满池娇’。” 因“天历(1328~1331年)”系元文宗图帖睦尔的年号,这说明文宗皇帝的御衣上有“满池娇”图案。元代《可闲老人集》(卷二)载:“鸳鸯鸂满池娇,彩绣金茸日几条。早晚君王天寿节,要将着御大明朝。”由此可见,“满池娇”是一种宫廷服装图案的名称,描绘的是池塘中的花、鸟景色。

中国传统图案和传统纹样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图案:梅花、竹、绶带鸟 解题:齐眉,《后汉书·梁鸿传》:「〔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案」,有脚的托盘。「眉」与「梅」同音。世称夫妇相敬谓「举案齐眉」。「齐眉祝寿」,比喻夫妻互敬互爱,健康长寿。

图案:鸳鸯、莲花、莲实。 解题:鸳鸯,水鸟名,羽毛颜色美丽,形状象凫,但比凫小。雄的翼上有扇状饰羽。雌雄常在一起。旧时文艺作品中常用来比喻夫妻恩爱。《禽经》载:鸳鸯,朝倚而暮偶,爱其类。据说鸳鸯成对游弋,夜晚雌雄翼掩合颈相交,若其偶失,永不再配。莲实,莲子,喻连生贵子。「鸳鸯贵子」寓意夫妻恩爱,同偕到老。

图案:两条龙、龙珠等。 解题:龙,《说文》十一:「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钜,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珠,指夜明珠、珍珠。《述异记》卷上:「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传说龙能降雨。民间遇旱年常拜祭龙王祈雨。后演成「耍龙灯」的民俗活动,「二龙戏珠」即由「耍龙灯」演变来的,有庆丰年,祈吉祥之意

图案:凤凰、太阳。 解题:凤凰,亦作「凤皇」传说中的神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其形据《尔雅·释鸟》郭璞注:「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伦,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古来有关凤凰的传说故事很多,传统年画,以凤凰为题材的图案运用也较普遍

图案:龙凤呈祥。 解题:龙凤都是传说想象中的生物。不仅形象生动、优美,而且赋予许多神奇的色彩。龙能降雨祈丰收,又象征皇权。凤凰风姿绰约高贵,牵涉许多传说,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吉祥幸福的化身。龙凤又用来形容有才能的人。《南史·王僧虔传》:「于时王家门中,优者龙凤,劣者虎豹。」「龙凤呈祥」图案象征高贵、华丽、祥瑞、喜庆。

中国古代瓷器常见纹饰的喻意

中国古代瓷器常见纹饰的喻意 在我国古代瓷器上常见纹饰有:百花、山水人物、渔樵耕读、耕织图、十六子、百子图、博古、八仙、八宝、三星人、云龙、穿花龙、九龙、九龙闹海、海水龙、云鹤、团鹤、云凤、凤穿花、云蝠、团蝶、牡丹、凤牡丹、丹凤朝阳、水仙、兰草、兰石、石榴、莲池荷花、并蒂莲、秋葵、菊花、月季、海棠、四季花、玉兰花、团花、团菊、折枝、牡丹、缠枝莲、山石芭蕉、山石.牡丹、秋叶怪石、山石竹鹊、花卉蝴蝶、喜鹊梅花、海马瑞兽、雄鹰独立、鹰石、三鱼、荷花翠鸟、花鸟、锦维牡丹、松鹿、松鹤、松鹰、松下老人、二老赏月、人鹿、仕女、牧牛图、三羊开泰、五子登科、米带观砚、山高水长、万寿无疆、安居乐业、歌舞升平、双燕、五谷丰登、年景、松寿梅、重阳菊花、七夕图、狮球、海兽、天鹅、天马、花蝶、葫芦、竹石、菊石、松石、折枝花、折校果、灵芝、葡萄、蟠躏螭、朵花、梧桐、缠枝花、团莲、把莲、勾莲、冰梅、草虫、鱼藻、蝈蝈、蛐蟀、佛手、白菜、西湖十景、庐山十景、羊城八景、太白读书、仕女歌舞、印谱、秦砖汉瓦、金石文字、皎洁明月、银河在天、七珍八宝、寿星、钟尴、罗汉、二老图、五伦图、太平有象、蝴蝶探花、喜字、八仙庆寿、眼麟、福禄寿、蜂蝶、梅雀、杏林春燕、水浮莲、西蕃莲、苟药、芙蓉、富贵白头、松下三老、合和

二仙、刘海金瞻、竹兰梅菊、子孙葫芦、竹林七贤、四灵、十鹿、百鹿、三秋、九秋、八桃、九桃、西厢记、三国演义、封神榜、文王访贤、水浒、空城计、隋唐演义、陈平卖肉、木兰从军、加官进爵、赤壁赋、饮中八仙、大乔二乔、四妃十六子、婴戏百子图等。许多装饰图案的构思,有着耐人寻味的深刻寓意和表达人们内心对幸福的向往和对生 活的祝福。下面重点介绍20种我国古代传统瓷器纹饰及其喻意。1、二龙戏珠为二条云龙一火球;龙据说是“四灵”之长,“四灵”为龙、凤、龟、麟。《广雅》载“有鳞曰蛟龙,有冀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蜻龙,末升天曰蟠龙。”在传说中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如果图案为多条龙戏珠,称为“群龙戏珠”。如果图案为二条云龙盘旋中间有一寿字,则称为“云龙捧寿”。表示吉祥安泰相祝颂的意思。2、龙凤呈祥为一龙一凤;传说龙是鳞虫之长,凤为羽虫之尊。那里有龙出现,那里就有凤来仪,那里就会天下太平,五谷丰登。龙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祥兽瑞鸟,为一种祥瑞和吉祥的象征。此外也有称之为“龙祥凤瑞”。3、龟鹤齐龄为一龟一鹤;传说中的龟是四灵之一,为甲虫之长。是长寿的象征,可兆吉凶。故古时以龟甲刻文。《尔雅·释虫》中记载“十龟:一神龟、二灵龟、三摄龟、四宝龟、五文龟、六篮龟、七山龟、八译龟、九水龟、十火龟。”日本人对龟有特殊感情,常有以龟字为

明代官窑瓷器:一部明代瓷器简史(高清图)

明代官窑瓷器:一部明代瓷器简史(高清图) 明代早期洪武、永乐、宣德(1368—1435)据文献记载,明代自洪武二年(1369)起,朝廷即在景德镇设立窑场(初名“陶厂”,建文四年更名为“御器厂”)烧造皇家用瓷。洪武时期景德镇烧造的瓷器不仅有日用器、祭礼器以及专门用来赏赐的器物,同时还烧造各种釉色的大瓷瓦供南京及凤阳(明中都)修建皇家建筑用。官窑瓷器的品种、造型、纹饰等大体沿袭元代,以青花、釉里红瓷器最具代表,器物造型浑厚、纹饰繁密、画风古朴,由于技术原因,不少呈色暗淡,时代特征鲜明。永乐、宣德是明代御器厂的辉煌时期,不仅青花瓷器被后人誉为明代青花瓷器之冠,鲜红、祭蓝、甜白等颜色釉瓷器也备受后世称道。典型的永乐青花瓷器使用进口料描绘,呈色浓艳,常有氧化铁结晶、洇散现象,有如中国传统水墨画。永乐官窑产品中能看到较多外来文化的因素,如花浇、无当尊、八方烛台等器形都是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产物。宣德时期还大量烧造蟋蟀罐、鸟食罐、花盆、花瓶等器物,并成功仿烧汝釉、哥釉等瓷器。明宣德洒蓝刻金龙纹钵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洒蓝是以钴为着色剂的低温铅袖,在烧成的白釉器上以竹管将蓝釉汁吹于器表,形成深浅不同斑点,分布自然,如团团雪花,故得名“雪花蓝”,创烧于宣德官窑。此物器形独特因倒扣时形如头盔又名盔碗或骰

子碗,给人一种稳重之感。器物通体采用锥拱工艺,制作考究,这种器形传世品极少。明宣德款青花缠枝花纹花浇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德青花束莲大盘山东博物馆藏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莲纹大碗山东博物馆藏明永乐折角白瓷塔砖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明洪武青花折枝花卉纹盖罐景 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明永乐鲜红釉盘故宫博物院藏▲鲜红釉又称祭红釉、宝石红釉,为祭祀时使用。将含有氧化铜的釉料涂抹在瓷器生坯上,入窑经1200多度高温一次烧制而成。因铜红釉对炉温要求严格,温度略高颜色会挥发,温度略低颜色发暗,所以成品率极低。从传世品和出土文物看,以永乐和宣德时期的鲜红釉最为常见,评价最高。明永乐甜白釉罐故宫博物院藏▲白釉瓷器在北朝时烧制成功,为后世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唐、宋、元代的发展,明代永乐时期白釉的烧制达到了历史上最高水平,白釉瓷器胎体薄如卵壳,白釉甜润具有白糖的色泽,前人对这种白釉较形象地称为“甜白”,为一代绝品。明永乐青花花卉纹八方烛台故宫博物院藏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军持故宫博物院藏▲明初洪武时,景德镇窑烧造釉里红瓷器已很盛行,这件釉里红牡丹纹军持为佛教僧侣用以饮水或净手的器皿。其造型独特,纹饰色彩纯正,堪称洪武釉里红瓷器中的珍品。军持是一种盛水器,又名军墀、君迟、群持、捃稚迦、净瓶等,为云游僧人、伊斯兰教徒盛水洗手用具。这种外国器形大约在

中国古代瓷器纹饰

中国古代瓷器纹饰 中国古代瓷器纹饰 【一路连科图】瓷器装饰题材。一路连科是科举时代对赶考学生的祝颂语,谓此行可以连中三元。科,是指程度、等级,科举制取士的规格和年份称登科。科举考试分乡式、会试、殿试三等,乡试列为首者为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夺魁称状元。清代瓷器上绘一只鹭鸶和莲花,寓“一路连科”之意。此外,绘一只鹭鸶和芙蓉,称“一路荣华”,绘一只鹭鸶和牡丹,称“一路富贵”,绘一只鹭鸶和花瓶,称“一路平安”,这些题材不仅是对赶考学生的祝福,也是对人们美好未来的希翼。 【八仙图】“八仙”即张果老、吕洞宾、汉钟离、韩湘子、铁拐李、何仙姑、蓝采和、曹国舅,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相传他们学道成仙,各有一套本领,故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说。八仙所持之物:张-鱼鼓、吕-宝剑、汉-扇子、韩-花篮、铁-葫芦、何-笊篱、蓝-横笛、曹-阴阳板,被称为“暗八仙”。明嘉靖后,八仙成为瓷器装饰题材之一,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内容,清初仍较流行。 【八吉祥】瓷器纹饰。始于元,流行于明清时期。八吉祥图案为: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结。它们(或称八宝)是佛家常用的象征吉祥的八件器物。《北京雍和宫法器说明册》载:法螺,佛

说具菩萨果妙音吉祥之物。****,佛说****圆转万劫不息之物。宝伞,佛说张驰自如,曲复众生之物。白盖,佛说遍复三千净一切药之物。莲花,佛说出五浊世,无所染着之物。宝瓶,佛说福智圆满,具完无漏之物。金鱼,佛说坚固活泼,解脱禳劫之物。盘长,佛说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物。元代瓷器上八吉祥的排列无一定规则。明永乐开始按轮、螺、盖、伞、花、瓶、鱼、结为序,清乾隆以后亦有不按顺序排列的。有印花和彩绘两类,印花多见于元至明永乐年间,宣德开始以彩绘为主,有青花、斗彩、五彩等,清代出现粉彩、珐琅彩品种。 【八音图】瓷器纹饰。钟、磬、琴、萧、笙、埙、鼓柷、圉八种乐器叫八音。八音也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总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钟、铃等属金类,磬等属石类,埙属土类,鼓等属革类,琴瑟等属丝类,柷、圉等属木类,笙、芋等属匏类,管、萧等属竹类。清代瓷器上绘有八音图。 【三多九如图】瓷器纹饰。流行于清代。《随园笔记·庄子天地篇》载:“华封人祝尧曰:‘使圣人福,使圣人寿,使圣人多男’。尧辞曰:‘多富则多事,多寿多辱,多男多累’”,九如:如山、如阜、如陵、如 岗、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 之升、如松柏之荫、如南山之寿,也是祝颂之辞。瓷盘上绘佛手、桃、石榴、,喻多福(佛与福音近)、多寿、多子,绘九个如意指代“九如”,合

明代瓷器

明代瓷器 篇一:明代五彩瓷器的演变 明代五彩瓷器的历史演变中国彩瓷的生产,发展到明、清两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已完全可以与青花瓷器平分秋色。特别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作水平,更是如日中天,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另一个高峰。五彩瓷器的主要着色剂为铜、铁、钴、锰等矿物元素,采用低温烧制成型。五彩为二次成型工艺,彩饰色料分釉下与釉上两种,常用颜色有红、黄、绿、紫、赭、黑等。所谓五彩并非是说五种色彩同时出现,而是多种彩色之意,但其中必须有红色方为五彩。五彩也被称为“古彩”、“硬彩”。据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释:硬彩者,彩色甚浓,釉覆其上,微微凸起。其施彩方法,是勾线后平涂填色,以水或胶水作溶剂,按纹饰需要,在已烧成的白釉瓷器上,施以多种颜色进行再度创造,在770-800℃的温度中焙烧而成。烧成后的色彩呈现玻璃质状,有坚硬质感。五彩瓷器是釉上彩中的主要品种之一。 “五彩”一词,出现于明代晚期。明代天启年间谷应泰《博物要览》记载:“宣窑五彩,深厚堆垛。”1984年在西藏萨迦寺发现了器底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的青花五彩碗,证明五彩瓷在宣德年间烧制已比较成熟了。从宣德到成化经历了正统、景泰、天顺三朝。这三朝时局动荡,政权不稳,在制瓷工艺上毫无成就,还没有发现五彩瓷器。直到成化年间才又出现了五彩。成化年间的五彩瓷十分稀少而珍贵,传世品也

是极为罕见。到了明弘治年间,釉上五彩的烧制更加成熟。发展到嘉靖、万历时期,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开创了五彩瓷的新局面,出现了较大的罐、瓶类等。此时五彩的烧制已经达到了非常完备的境界。 明天启五彩人物纹海棠式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早期釉上五彩瓷器传世品不多见,因为当时景德镇延续元代制瓷主流,生产青花、釉里红产品。然而从所见到的为数不多的洪武釉上红彩可以判定,洪武时期的红彩瓷器已为“五彩”瓷的蓬勃发展做好了铺垫,可以说洪武釉上红彩已拉开了明代五彩瓷辉煌的序幕。特别要指出的是,用红彩描绘精细的龙纹、云纹等图案,只是明初才出现于景德镇。宣德时期红彩,是釉上红彩和五彩的开端,为后世的五彩瓷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成化时期的五彩是釉上五彩,其呈色以淡雅为主,色彩包括红、绿、黄、姹紫等,并开始使用孔雀绿彩。此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纹饰绘绘画中使用了不少黄彩,而且主要图案都是以黄彩打底色,上面再以红色渲染,使色彩更显浓艳厚实。这种彩瓷证实了明代彩瓷所谓“黄上红”的彩绘技法,开创于成化,并非始于嘉靖。 弘治一朝的釉上五彩瓷基本是成化风格的延续,所用颜色有红、绿、赭、黑、孔雀绿等,色调恬静淡雅。其中最突出的品种是刻花填彩。刻花填彩的制作方法是在胎上先刻出所需图案纹样,上透明釉时将刻好的图案留出,高温烧成后再在白釉露胎处施彩并用低温烧制而成。刻花填彩的出现,标志着釉上五彩的制作已进入成熟和发展阶段。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 中国传统纹样 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流程,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始终,反映出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从原始社会简单的纹样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精美繁复的花鸟虫鱼、飞鸟走兽、吉祥图案纹样,都凝聚 着相应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观。 1、连珠纹 连珠纹尤其连珠圈纹是古波斯萨珊王朝最为流行的花纹;在萨珊风格织物中,以对兽或对鸟图案母题为主,而以各种圆和椭圆的连珠作为图案装饰主题。连珠纹图案于5~7世纪间沿丝绸之路从西亚、中亚传入我国,但在这一时期基本是作为器型排列的边饰。连珠纹在中国的唐锦中成为数量最多,而且具有时代特色的纹饰。至隋代,连珠纹发展为连珠圈纹,并成为各种器物的主题纹样。波斯锦传入后,约7、8世纪时我国也曾模仿织造。不论其产于何地,凡属此类萨珊波斯风格的织锦,皆称为“萨珊式”织锦(Sasannian’figured silks)。 新疆吐鲁番斯坦那出土连珠纹是从波斯萨珊王朝的装饰形式中吸收过来的唐代流行花式,传统华夏艺术思想与外来形式的结合,丰富了唐代的文化。

2、云雷纹 陶瓷器装饰的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圆弧形的也单称云纹, 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 云雷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至商代晚期,云雷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云雷纹仍是主要纹饰。商周时代云雷纹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多作衬托主纹的地纹。到了汉代,随着青铜器的衰退,陶瓷器上的云

中国瓷器纹饰大全 上

中国瓷器纹饰大全上) 中国陶瓷,不但历史久远、分布广泛、数量巨大、品类繁多,而且还随着时代的进程不断地更新着自身的面貌。从原始陶器的加饰,到釉的发明、化妆土的运用、剔刻方法的出现、彩绘装饰的普及等,每个时期都会涌现光彩熠熠的精美之作。 婴戏纹 所谓婴戏,即以婴儿为画面的主角,描写儿童钓鱼、玩鸟,蹴球、赶鸭、放鹌鹑、抽陀螺、攀树折花等种种活动,着墨不多而情趣盎然。 清满工粉彩婴戏纹瓜楞形鼓钉 行乐图

即今日俗说的“生活照片”。在园林庭院场景中,有画一人独坐品茶或酌饮赏景,旁衬婢女童仆烹茶或侍立者;有画三五名流雅聚,或合家欢庆者。 雍正行乐图 渔家乐图 “渔家乐”图案在康熙瓷器上大量出现。有渔夫们边捕鱼边交谈的画面,有渔舟唱晚、渔翁举杯共庆丰收的画面等等,均为表现渔家劳动欢快的场景。

清康熙青花渔家乐图花觚 仕女图 仕女图在五彩瓷器上比较常见,有游园的,执扇的,乘凉的,戏婴的,也有在器物上突出画一个仕女。飘逸凌云,形象优美,画笔传神,栩栩如生。

清康熙青花仕女图大盘 鹤纹 瓷器上的鹤纹初见于唐代,但为数甚少。宋耀州窑青釉碗有双鹤展翅、群鹤飞舞以及飞鹤与古图案相间的画面。明清瓷器上多画丹项鹤。因其体形优美,潇洒秀丽,常为文人墨客诗画题材。又因丹顶鹤的寿命可达50一60年,所以绘有鹤纹的瓷器,多用作祝寿的礼品。

粉彩鹤纹瓷板 鹿纹 鹿在民间绘画中作为“仁”兽,以表示太平无事。鹿与禄同音,所以也是官“禄”的象征。定瓷双鹿盘,盘面两鹿奔跃在枝叶缠绕的石榴花丛,前鹿回首顾盼,后鹿追赶呼唤。磁州窑瓷枕的鹿纹更多,描绘了小鹿的种种形态,或立、或卧,或奔跑于山间,或漫步于林莽,均极秀美生动。吉州窑小鹿衔灵芝纹,风格则古朴典雅。

国家博物馆馆藏明代瓷器赏析

国家博物馆馆藏明代瓷器赏析 青花缠枝莲纹三足炉明陈设品高12.9厘米口径17.6 厘米足径12.4厘米器通体呈六花瓣形,折沿,短颈,鼓腹,下置三足。通体青花纹饰,颈部为回纹,长方框内横书“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腹部为缠枝莲纹。 明正德皇帝因崇佛迷道,传旨御窑厂制作各式香炉,有筒形、四方形、象耳炉、花瓣形等多种器形,青花器多绘折枝花卉、缠枝灵芝、阿拉伯文等。器造型规整,青花发色蓝中闪灰,釉面泛青,采用双钩平涂描绘技法,线条流畅,画风秀丽纤细,为正德青花的代表作。黄釉盘明陈设品高4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10.5厘米盘撇口,弧壁,平底微塌,圈足。器施黄釉,釉质匀净,色泽淡雅,足内施白釉,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低温黄釉瓷创烧于明初景德镇窑。黄釉是以铁为呈色剂的低温铅釉,明宣德黄釉釉面肥厚,釉色较深,不及弘治黄釉细润,弘治黄釉比成化黄釉显得深厚,而比正德黄釉又浅淡。弘治黄釉器胎白质细,器物颜色通体一致,均匀光润,釉色淡雅娇嫩,光润如鸡油,世称“娇黄”、“鸡油黄”,又因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在历朝黄釉瓷器中有极高的声誉,为明清黄釉的典范,其烧造技术已臻炉火纯青。弘治黄釉器造型以碗、盘居多,罐类大件器物较少见。绿彩云龙

纹盘明陈设品高4.1厘米口径17.5厘米足径10.4厘米 盘撇口,弧壁,塌底,圈足。内心与外壁均以白釉为地刻填绿彩云龙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白釉绿彩器制作方法是先在坯胎上锥拱纹样,然后在花纹以外的地子上施以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后,再在露胎的花纹上填以绿彩,入窑低温烘烤而成。弘治时期白釉绿彩瓷器承袭成化朝的制作工艺,器型轻盈秀逸,纹饰线条柔和,以碗、盘多见,饰刻填云龙纹。 绿彩龙纹盘 明陈设品高4厘米口径19.9厘米足径12.2厘米盘撇口,浅弧壁,广底,圈足。内外壁主题纹饰绘绿彩云龙纹,隙地刻划水波纹,外口沿青花绘锦纹一周。 白釉绿彩瓷始于明代宣德时期,成化、弘治、正德均有烧制,三朝器物其造型,纹饰均类似,多以龙纹为饰。有盘、碗等器型,洁白的釉地上绘以绿彩纹饰,对比鲜明,清新悦目。后世仿品颇多,以清代康熙制品为佳。弘治一朝,御窑厂久停,弘治皇帝十八年不言窑事,故弘治器物遗存不多。此器胎薄体轻,胎质洁白细腻,釉质肥润,龙纹形态生动,纹饰线条纤细舒展,辅以青花边饰,较为新颖别致。 青花婴戏纹碗明陈设品高6.8厘米口径15.4厘米足径5.4厘米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器青花装饰,内口沿绘锦

中国瓷器窑口知识大全-河南篇

中国瓷器窑口知识大全-河南篇 中国瓷器窑口知识大全-河南篇 素材来源/网络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扒村窑:在今河南禹县扒村,故名。创烧于唐,终于元,属磁州窑系,以烧白地黑花瓷为主。其产品特征是: (1) 胎色深灰或米黄,白釉呈乳黄色。 (2) 白地黑花与磁州窑风格相似,不同处是纹饰笔调粗放凝炼,黑彩浓厚,也有在白釉上画红、绿、黄等彩色花卉的。 (3) 器形主要有瓶、盆、罐、盘、碗、枕等,以折沿花卉大盆最具代表,盆内用黑彩绘莲花、荷叶、水波等纹饰,纹饰布局层次繁多,为扒村窑装饰一大特色。 汝窑:在今河南宝丰县,宋属汝州,故名。以烧青瓷为主,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胎质细洁而呈香灰色. (2) 釉色以纯正的天青色为主,有淡和深两种.此外还有卵青和粉青等色.釉面较为光亮,一般都是细密开片,无纹片者较少见. (3) 器形有盘、碟、洗、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

三足洗、撇口碗、十瓣葵花口碗、葵瓣盏托、椭圆形水仙盘等。盘的圈足较大,圈足外卷呈八字状。 (4) 烧造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支钉支烧,一种是垫圈或垫饼垫烧。采用支钉支烧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留有支钉痕,支钉细小如芝麻状,且多靠近圈足内墙,支钉断面处一般呈白色;支钉数为3、5、6个,以5个为多,椭圆形水仙盆则采用6个支钉。采用垫圈或垫饼垫烧的器物圈足足端无釉,但少见。 (5) 少数器物有铭款。见有两种,器底刻"奉华"和"蔡" 字款。 钧窑:在今河南禹县八卦洞与钧台一带,金代属钧州,因钧台或钧州,故名。始烧于唐代,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造,以烧制乳浊釉青瓷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宋代产品<1> 胎色较深,呈浅灰色或褐紫色 当阳峪窑:在今河南修武县当阳峪,故名。烧瓷于宋代,烧制白瓷、黑瓷、酱色釉瓷、白釉剔花及绞胎等品种。其特征是:当阳峪窑 (1)胎色以赭灰居多,故多施用白化妆土。 (2)以白釉剔花最富有代表性,纹饰流利洒脱,尤以黑白、褐白对比强烈的色彩独具一格。瓶罐一类器物上除主题纹饰外,剔刻方块形组成的几何图案作辅助纹饰,为其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