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亭中心学校校志

长亭中心学校校志

长亭中心学校校志
长亭中心学校校志

长亭学校校志

长亭村隶属于武安市管陶乡,位于武安市西部深山区与涉县木井乡交界处。很早以前,青塔川上游,群山耸立,峭壁悬崖,每到夏季汛期,山洪爆发,河涌卵石,咆啸而下,在距青塔村下游十华里处,涌成一岸,相传明朝年间,山西洪洞县游人见此是安居乐业的好地方,就来此立村。村子就建在河北的岸上。从远望去,长亭村依山傍水,一座座青砖瓦舍,自西而东,排成一行,就像一个个美丽的凉亭连缀在一起,井然有序,别有洞天,故取名曰——长亭。

长亭村四面环山、山场开阔、梯田层层、流水潺潺、树木成荫,是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村址坐北朝南,街道呈东西走向。附属自然村有:长亭垴、姚旮旯、后峧沟,大南垴四个小窝铺(自然村)。

全村人口到解放前已有三百余人。解放前,村民以种地牧养为生,在这里,村民虽不能丰衣足食,但可以养家糊口,生息繁衍。解放前,是典型的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第一章解放前

第一节抗战前(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三七年)

据民间老人讲,长亭村民国年间就有私塾学校,可考证的有:长亭村私塾小学、长亭垴私塾小学(岳氏富户办)。办学方式为:几户富户人家合办,从外地聘请一名教书先生,教子习文,贫家子女无权顾及。先后在长亭教过的先生有:王见明(涉县择营峧人)、樊作梅(涉县豆庄人)、高科(涉县史家庄人)、张国卫(涉县史家

庄人)、韩庆雄(长亭人),学生人数不详,校址就设在富户家院,学习内容无非是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

第二节抗日战争(一九三七年——一九四五年)

全村人口三百余人,初级小学一所,学校性质为集体办学,学生人数三十至四十人。教师:赵文会(涉县择营峧人),郭守善(万谷城村人),郭章(万谷城村人),邢日民(武安赵峪人);校址:借用民房。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二年为灾荒年,民不聊生,学校故停办两年。

第二章解放后

第一节:建国前(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

全村人口三百五十余人,学校一所,学生四十余人,校址不固定(借用民房),教师有:任有顺(山西省山庄人),王福海(涉县半峪人),李学成(涉县西戌人)

第二节建国后(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七年)

全村人口四百余人,学校一所,学生人数三十至四十人,校址不固定,借用民房,教师有:郭保俊(管陶乡车谷人),罗风奇(武安杏花村人),王杨成(马渠水村人),郭书廷(涉县后西峪人),邢万良(涉县洪河沟人),杨日简(武安柏村人)杨老师创办高小班,教学班由一个增至两个班。邻村马渠水、万谷城村的学生也来就读高小班,学生人数增加到五十多人。(村长:韩锡民)

第三节大跃进时代(一九五八年——一九六六年)

全村人口四百五十人,学生人数四十至六十名,教学班两个。教师有:郭和成(万谷城村人),刘书堂(阳邑人)、刘文恒(禅房人),李富廷(后西峧人),陈育才(管陶村人)。校址不固定,先后在官方、戏楼、大队南屋占过,经费来源村供给。(村书记:王云斌、姚立华)

第四节十年文革(一九六六年——一九七六年)

全村人口五百余人,教学班两个,学生人数五十至六十人,教师有:(1)六六年至六七年:闫林的(南阳邑人),尹秀平(涉县郭口人),校址姚立贵南屋,(2)六七年至六八年:王井云(石洞乡十里店人)(3)六八年:王乃香;(4)六九年:韩杨所,校址,姚立贵南屋,南阁子。(5)七0年由韩谦老师创建长亭初中班一个并担任初中全部课程。(6)七一年小学增加到三个班,初中增加到两个班,长亭初中由四村联办,办学经费由四个村分别按人口、土地各50%的比例筹集。

小学教师:有王乃香、韩杨所、杨云安,初中教师有:王让贤、韩谦、邢善一、郭鸿义、郭同会。(7)74年袁林田教师调入初中,苏林花调入小学,(8)74年高连的调入小学,76年程土相调入初中。小学学生总数100名,初中95名。(姚立华书记)

第五节改革开放二十年(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九八年)

第六节全村人口五百八十人,小学教学班三个,幼儿班一个,有固定校址。学生总数150名,教师总数十三名,教师:(1)一九七八年姚海平调入初中任语文;(2)一九八二年乔海平调入初中任数学;(3)一九八二年初中增至三个班,郭纯良调入初中任语文;(4)一九

八三年朱润安调入初中任语文。(5)一九八三年姚海平任长亭学校校长,一九八四年实行招聘制校长姚海平,同年郭贵洲调入长亭。(6)一九八四年安永良、王新会、王何太调入初中;(7)一九八五年赵文奎调入长亭初中任历史。同年,郭海书调入初中任数学;(8)86年,郭人和调入初中任语文;(9)八四年郭云燕到初中代课任语文;(10)九一年程新军调入初中任英语。(11)九三年郭姚平调入小学;(12)九五年姚金英调入小学;(13)96年郭雪兵、韩军梅、王军枝调入小学。2000年后,又有宋学勤、王燕枝、冯乃风、赵小雷先后在长亭小学任教。武安市区学校:李军杰等先后在长亭小学支教扶贫。

第六节改善办学条件

自七十年代以来,乡村两级政府逐年增加教学投资,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改建扩建了校舍,购置图书、电教等教学仪器,办学条件得到根本好转,逐年投资如下:(1)一九七一年由县文教局拨专款,在村西南选征新校址,建新学校一处,教室十二间,办公室四间,(村书记姚和顺,大队长:冯占芳);(2)一九八0年新建教室6间,办公室2间;(3)一九八五年村委会筹资一千二百元为学校教办室吊屋顶24间;(4)一九八六年五月村委会筹资300元为学校建铁大门一副;(5)一九八七年村委会投资二千五百元为学校购置了教学仪器;(6)一九九七年村委会投资四万元将南边教室重建,兴建标准教室三个,总面积160平方米,另增盖仪器室一间,如今的长亭学校实现了“一无二有八配套”笑容校貌焕然一新,优化了育人环境,实现了村里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村书记:苏新田,村主

任;王国强)(7)2000年,村委投资24万元新建了标准化学校,以后,逐年村、乡、市三级政府投入大量专用资金,为长亭小学购置了计算机、图书、体育、实验仪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高标配套,在国家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好政策的下,我村的孩子享受到了跟城里的孩子一样的教育。(8)2008年小学随着国家撒并学校,扩大办学规模的政策,长亭初中停办,只招小学生,村里的孩子上初中要到管陶、阳邑、武安市区中学就读。(9)到2010年,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出现,长亭小学现在只招1-4年级学生,5年级以上学生要到管陶乡中心小学就读。

第三章分述

第一节普通教育

自七七年以来,我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八0年以后达到100%,在校生巩固率达到99%,毕业率达98%,初步完成五年普通教育,八四年以后,完成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每年小学初中毕业生分别在20—30人之间,向高一级学校输送的优秀人才有:姚高亮04年以670分的高分被中科大录取;乔晓高以638分被厦门大学录取,还有郭祥太、赵宝堂、王书琴、苏新田、邢学苗、姚海平、韩天明、乔海平、郭云才、高献书、崔金平、王万方等40余人。

第二节成人教育

(1)大跃进时期,我村曾办过多期农民识字速成班,农民业余教师有王密云,每期学生30人,办学目的:农民扫盲。

(2)(2)七七年以来,每年冬季农闲时间,学校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办农民夜校,时间三个月,重点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林

业知识、养殖知识、珠算、商品信息等农村实用知识。到1999

年已经实现全村无一个文肓。到2000年村成人学校停办。

第三节幼儿教育

(1)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二年起办幼儿班,一个招收5---6周岁儿童,幼儿20余名,幼儿教师:姚金英。八三年因经费撤销,

儿童随小学就读。

(2)一九九四年幼儿班恢复班数一个,幼儿20余名,幼儿教师:王军枝、姚金英、王彦枝、冯乃风等。

第四节历任学校

一九七一年以前,由于学校规模较小,只有两名教师在本学校任教,只有负责人,没有校长。

一九七一年长亭学校建立初中,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村委:高三维任贫管会主任。邢善一任学校业务负责人。

(1) 七一年——八三年校长:王让贤(1925年生)

(2) 八三年——八六年校长:姚海平(1960.2月生)

(3) 八六年——九六年校长:赵文奎(1942.9月生)

副校长:姚海平(1960.2.1生)

教导主任:乔海平(1962.12生)

(4)九八年-2000年校长:王乃香(1952年生)

(4)2000年至今校长:乔海平

第四章曾在长亭学校任教的教师

(1)高科,1916年生,涉县木井乡史家庄人,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参加革命,毕业于延安抗大,曾任空军某部政治部主任,解放后,任四川省某地区民政局长,国防工业部重要职务,现已离休。

(2)赵文会,1920年生,涉县择营交人,高小文化,早年工作,曾任武安县副县长,县卫生局局长,法院院长等职,现已离休。

(3)邢万良(又名:邢启昌),1935年生,涉县木井乡洪河沟人,高小文化。建国后,十七岁就到长亭执教,教学成绩优良,干群关系搞得特别好,威信高,在长亭创出“全县模范小学”,他本人也被评为县级“模范教师”,后改作行政工作,曾任武安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现已离休。

(4)郭守善1930年生,万谷城村人,曾任阳邑地委文教助理员。(5)刘书堂1942年生,阳邑镇人,中专文化,历任管陶乡乡长,阳邑办事处副主任,阳邑镇人大主任。

(6)刘文恒(又名:刘洋),1943年生,管陶乡禅房人,大专文化,曾任阳邑区区长、任武安市师范校长。

(7)韩谦(1939年10月生),武安一中毕业,71年参加教育工作,创建长亭初中联校,85年入党,在59岁时(97年9月)由民办教师为公办教师,工资待遇从一天一个4角钱的劳动日,到97年的月工资170元,在教育战线上,他二十多年如一日,无怨无悔、默默无闻。

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他为人师表、敬业爱生、严谨治学,数学教学成绩在阳邑区名列前茅。七十、八十年代曾多次在乡、区级教师进修班辅导教师,培养出诸如“王书琴、韩天明、乔海平”在管陶乡教育界的数学“大王”,现已成为管陶乡中学的把关教师。韩谦老师是长亭学校建校以来品质最好、业务最强、教学最棒、威信最高、贡献最大的一名合格的教师,他多次被评为武安市教育系统优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真是“终身做园丁,桃李满天香”。

希望生

韩天明、乔海平、姚海平之子,韩尧强(2004年考入浙江医科大学)乔晓亮(2004年考入厦门大学,、姚高亮(2004年考入中科学技术大学),现在长亭初一班就读,这三名学生从小学一年级起品学兼优,学业成绩一直在管陶乡名列前茅,目前,学业渐长,可望成为长亭学校跨世纪的娇子。

第五章长亭学子录

学有所成者

1、韩庆功:男1942年生人曾任湖南省某市公安局长。

2、韩庆平:男 1940年生人曾任魏县县长。

3、

3、韩庆云:男1943年生人,子曾任武安市柳河乡乡长职务。

4、王书琴,大专学历男,1957年6月,初一班(72届)毕业生,大专文化,,河北师大毕业曾任管陶乡中教导主任。

5、苏新田,男,58年生,初二班(73届)毕业生,高中文化,曾任长亭村党支部书记。

6、王海军,男,1959年,初三班(74届)毕业生,高中文化,曾任管陶乡供销社副主任。马渠水村支部书记。

7、王新国,男,1958年生,初三班(74届)毕业生,大专文化,,河北师大毕业,曾任管陶乡教委会计(出纳)。

8 姚海平,男,1960年生,初三班(74届)毕业生,大专文化,,河北师大毕业任管陶乡教委会计、专职计生干部、信息员、教师职务考评成员。

9、郭宝财,男,1960年生,初四班(75届)毕业生,高中文化,曾任管陶乡供销社主任。

10、韩天明,男,1960年生,初四班(75届)毕业生,大专文化,大专文化,,河北师大毕业曾任管陶乡中教导主任。

11 乔水平,男,1959年生,初四班(75届)毕业生,大专文化,,河北师大毕业,曾任磁山铁路段财务科长

12、邢向东,男,1965年生,初四班(75届)毕业生,大专文化,曾任铁道部部第十八工程局涿州某小队财务负责人。

13、乔海平,62年生,初七班毕业生,大专文化,现任长亭学校校长。

14、崔金平:女,1970年生人,万城村人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学历,邯郸市交通局项目处处长;

15、郭云财:男,1968年生人,万城村人,本科文化,,河北师大毕业,任武安市第四中学校长;

16、高献书:男,1969年生人,万城村人,毕业于邯郸财校,河北普财务科长。

17、姚高亮:男,1985年生人,中科大学子,珠海银隆新能源公司,副总裁助理;

18、乔哓亮:男,1985年生人,厦门大学毕业,日本松下电器北京总公司济南分公司总经理;

19、韩尧强:男,1983年生人,温州大学毕业,上海市某高新企业产品培训高级讲师;

附记:长亭学校是我的母校,她给我知识的乳汁,使我长上理想的翅膀,曾是我工作、成长的地方,在这里我积累了可贵的工作、生活经验,为以后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对她有着特殊的感情,为此我潜心收集资料,整理撰写校史一是对她的沿革演变给后人一个详实的史料,二是为了让后代记住教师们的名字,三是为了激励后代,发扬母校光荣传统,发奋学习,回报母校,报效祖国。

在搁笔之际,请允许向我的母校说一声“谢谢”。对所有在长亭学校任过教的老师衷心的道上一声:“谢谢,您们辛苦了。”并衷心祝愿我的母校----长亭学校英才辈出,越办越好!

撰稿:原长亭中心校(学区)校长:姚海平

初稿:1986年6月28日整理:2014年7月28日

学校校志凡例

凡例 一、本志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南阳市第七小学各个历史时期的面貌。 二、本志上限1960年2月,下限2009年8月(此后至成书之前,其间重要的人和事扼要续录),详近略远。 三、本志按内容分十三章,章内设节、目,以历史发展为经,以内部结构为纬,横排竖写。各章节所记交叉之内容,选择不同视角、不同侧重点记之。 四、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 五、志中数量使用阿拉伯数字和国际通用公制单位。采用公元纪年。 六、对人物直书姓名,不加褒贬,必要时冠以职务。过长的词组或使用全称,或使用公认的简称。 七、简介之人物,为在七小离退休的领导、现任领导和教职员工,一般按到校工作时间先后为序。 八、本志为记述文体,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 九、本志统计数字以档案资料为准。 十、制度、职责皆附于各章节之后。 体例 结构:章节体,每章节一般采用“通纪”形式,从起始到完稿,即1960年2月~2009年7月。大的结构已经确定(篇章的设置、排序按刚才讨论过的),每章中的组成部分可参考有关材料,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构思确定。 体裁:述(概述)、记(大事记)、志(全书主要部分,如实记录)、传(本书只安排人物简介)、图(地图、绘画、照片等)、表(各章节

后附“综括”统计表,以方便省览)、录(附录,含学校大综合的、放在任何章节都不适宜的统计表,以及有价值的资料、文献)。 章法(原则):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实事求是。上限为一九六零年二月(即建校时间),下限为二零零九年七月(即今年暑假),采用记叙文体,叙而不论,从实而书,远略近详,尤其近十年(2000年以来)的要详写、要重点写,重要事件一件不漏,所记内容要交代清楚,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措辞用字要规范,行文要流畅。 各篇章几乎都要有机构沿革,有内容述要。先内容叙述,后附上有关表格。 人物直呼姓名,统计数字通用阿拉伯数字,计量单位采用国家法定单位,采用公元纪年,地名使用标准称谓,语言文字、标点要正确规范。 一些资料来源、考证、使用等需要作出说明或注明出处的,均在当页末注明。 采用横排竖写结构方式——横排分类,竖写发展过程写。

关津乡初级中学校志

关津乡初级中学校志 简称关津中学,(它的前身是建于1938年的关津小学),位于106国道的东侧,新蔡县城南5公里处,风景秀丽的汝河之滨。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先哲孔子曾在这里留下足迹,那“子路问津处”的古迹至今犹存。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关津教育人,不顾“路漫漫其修远”,为百年大计之本而上下求索,殚精竭虑,奋斗了愈半个世纪。关津中学自从伴着母亲的阵痛坠地的那一刻起,便开始了在困苦中挣扎,在挣扎中求索,在求索中开拓,在开拓中前进的艰辛历程。一路走来,他越过崎岖,踏荆棘,穿越迷雾,走出风雨,终于走进一个春光明媚而又生机盎然的春天。 一、坠地 关津中学的前身——关津小学,建于1938年,时值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它犹如一个在母亲劫难状态产下的畸形儿,限定营养不良,校舍简陋,师资匮乏,学生也参差不齐。以后,更是单板请帖,心被无偿,一直持续到解放前夕。全县文盲充斥,少数富家子弟也多到外地求学。 二、新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当家做了主人的关津乡人民,也着欣喜的心情,并关津小学进行了重建。关津小学也获得了新生。在“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的精神的指导下,全乡大批贫下中农子女走进了学校的大门。1949年到1952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学校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从改造旧式教育到创建新式教育,为发展大规模国民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3年学校贯彻上级教育工作方针,以教学为中心,实行“五分记分法”,探索新教法,建立了听课、观摩、备课制度,继续采用苏式教学理论。1954年至1960年,因“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学校由校长纳入各级党委领导,办学方向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学校教育受到一些影响。1961年至1965年期间,是关津小学建校以来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纠正了““我”的错误,围绕着一“教学为主,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教学质量很快回升,学校各方面都呈现一派生机的景象。 三、劫难 正当关津小学稳步发展的时候,“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关津教育工作也遭到了空前的浩劫。1967年学校成立了“革命委员会”,1968年小学改为5年制,中学改为“二·二制”,学校课程门类减为一半。1969年,提出学制要缩短,关津小学在原来基础上增设了初中班,随后又增设了高中班,随即关津中学、小学分开。学校更名关津高中,初中班称“初中部”,直至1982年取消的高中班,学校正式更名为“关津乡初级中学”,简称“关津中学”。关津中学在10年动荡中,历尽劫难。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掀起高潮,教师停教,学生停课,学校停办。1970年至1972年,根据上级精神,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一

学校校志后记

后记 2010年2月,南阳市第七小学建校五十周年。2009年4月,李彦虎校长提出准备编写校志,由王新红副校长具体负责。 2009年5月,搞出整个校志内容序列,召集所有参编人员,正式启动这项工作。 参编人员皆为现职员工,惟业余时间可以利用。其间,因一些重要、急迫的事情(如对原十八中的接管改造等),使得编写工作一度停顿两个多月。2009年暑假拿出初稿的计划未能实现。 10月底,各章初稿成型,谬误之处甚多。遴选部分参编人员,进行大幅度修改,个别章节基本重写。 2010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初六),所有修改稿汇拢一体,由一位同志进行通审通改,于3月下旬定稿,交付出版传媒公司作后期处理。 学校历史上曾四次遭受水灾,档案资料损失严重,前三十年的基本空白。时间、人员双度紧张,外出调查、外出采访实不可能,主要靠组织座谈、查阅校内现存档案、电话访谈来获取信息。有些内容先请当事人回忆,再相互印证记录下来,只能“相对准确”。 连年开展的活动,各章节则根据需要选择记述。例如,“白鸽之旅”活动已连续开展了八年,选2002年的,或选2006年的记述,相互并不重复、并不矛盾。诸如此类,一并敬告,免生疑惑。 2009年8月份,宛城区教体局决定,七小与东校区(即二十五小)分离,同时接管第十八中学校园及小学部学生,称为“东校园”。这一变化处于初稿将成之际,对涉此两处的内容有删有增,但删增程度不尽相同。 《人物》一章,系依各自撰写的个人简历凝缩而成,所录细节,不能完全。其它个人材料,亦多为本人提供,来不及逐一核实,不免有所疏漏,还望谅解。

悠悠五十载,值得记述之事几百页文字岂能涵盖,没有查阅到、访谈到的,惟有遗憾与抱歉了。 李彦虎校长自始至终亲自参与,每一个关键步骤,都悉心指导、把关、定夺。已退休的魏玉娥校长、邢君章书记等老干部、老教师和在职的各处室负责同志,都主动提供素材,帮助核实原委,对本志的编写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殷殷情怀,令人感佩。 参编人员在几个月内,完全靠业余时间(只张西云同志曾停过一段课)熬夜加班,呕心而成,其辛劳程度可想而知。具体执笔情况如下: 概述:张西云张国成大事记:张西云 第一章:徐晖周梅第二章:王新红朱玫梅 第三章:张西云第四章:万晓艳 第五章:贾艳梅第六章:胡继红 第七章:范海云王新红第八章:张国成 第九章:赵鑫第十、十一章:张西云 第十二章、附录、后记:王新红 通审:王新红 定稿:李彦虎 本志编写人员虽殚精竭虑,但时间紧迫、水平有限,疏漏谬误之处在所难免,真诚期待各位读者的批评指正。 编者 2010年3月

黄流中学校志

黄流中学校志 黄流中学创办于战火纷飞的1947年,开始设在乐东县九所镇的九所粮所内,原名崖县第二中学,1949年9月从九所粮所迁至黄流村现址继续创办。黄流中学创办至今已走过了六十六个春秋。 前言 邢文雄 黄流中学创办于战火纷飞的1947年,开始设在乐东县九所镇的九所粮所内,原名崖县第二中学,1949年9月从九所粮所迁至黄流村现址继续创办。黄流中学创办至今已走过了六十个春秋。 六十年来,黄流中学经过几易校名,先后共有二十届校长。在历任校长及老师们的辛勤耕耘下,学校由最初的几个教学班

一百多个学生,发展到今天成为一个拥有68个教学班5000多名学生的大型完全中学,成名一所中国名校。 对于海南岛内各县文化教育的发展状况,历来有“北文昌,南乐东”的说法。文昌县由于地处沿海,开发早,文化教育事业一向发展迅速。乐东县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除了乐东汉区原有的文化积淀外,主要是得益于黄流中学的创办和发展、壮大,从黄流中学走出去的数万名毕业生,既在全国各地为社会做奉献,也为发展乐东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致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伟大成果。 早在1958年黄流中学就开始创办高中,文化大革命前被命名为乐东县中学,是乐东县的重点中学。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挫折,后来又受到撤消重点中学称号的干扰,但是,具有深厚文化教育底蕴的黄流中学,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引下,在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然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六十年来,从我校走出去的数以万计的毕业生,已经在祖国各地的各个领域里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为拥有这批众多的校友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黄流中学培养出的众多校友中,有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邢福义。他被国务院确定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从2000年起,他担任教育部百所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语言学科组副组长,教育

校志序言

序言 勐汞完小创办于1908年,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办学历史。一直以来,关于勐汞完小的办学历史,人们只能从现实中去推测考究。对于这样一所百年老校,应该对勐汞完小的未来留下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不应该留下遗憾。2008年9月,原勐汞中心校被撤并到德党中心校,勐汞完小也重新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就有了收集勐汞完小的校志之意。通过学校领导班子的讨论,决定把勐汞完小过去的功勋与现实的决策编写在一起。于是在和教育局杨正发老师探讨之后,学校决定由高云良老师执笔并负责收集相关勐汞完小的历史资料,走访老教师,探访老领导,于2011年10月开始启动校志的编写工作,历时近两年,勐汞完小的历史逐渐浮出水面了。学校出书后主要留为学校存档资料,少部分也赠与从勐汞完小走出的、乐意收藏的学子。 如今的勐汞是一个拥有1310户的大自然村,在外工作人员比比皆是,在各个领域岗位中做着不同程度的贡献。学校教育的兴衰成败可以直接影响到地方的发展,包括文明的传播。随着党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们有决心在党的新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硬、软件投入,让学校更好、更快地得到发展,我们“不求一日成功,但求每日进步”;学校以“迎着朝阳当思如何努力,踏着晚霞要问是否进步”为校训,来促使我们每个师生行动起来,共同打造未来的勐汞完小。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不能精辟概括,但求开卷有益,并显示其“继承历史,反映现实,服务社会,有益人民”的功能。勐汞完小的历史能基本呈现,让我欣慰,学校委托我为出书写序,也算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一如既往地关注校史校情,让学校真正能发展起来,让百年老校更加绽放异彩。 对于编写出来的内容存史价值是前所未有的,可算是勐汞完小的百年史书,也是教育人的借鉴,编写志书是艰巨而细致的工作,也是有益于教育发展的大事,在此,我衷心地感谢在编写工作中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老师。 刘正康 2012年6月

学校修志方案及分工

附件1 区地方志办《校志编修参考篇目(纲目)》概述 第一章建置沿革(从置校起,分时期记述学校的变迁、规模含村校的发展变化。) 第二章学校的机构 第一节党群组织 一、党支部(或党总支) (一)政治思想工作 (二)组织建设 (三)历任书记 二、群团组织 (一)工会 (二)教代会 (三)共青团少先队 (四)妇代会 (五)退休协会(小组) 第二节学校行政 一、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二、校长负责制 三、学校管理 四、历任校长 第三节内设机构 一、教导处(工作职能、各教研组工作) 二、德育处(工作职能) 三、后勤处(工作职能) 第三章教学工作

第二节课程设置(各个时期) 第三节教学方法(应试教学向素质教育转变) 第四节特色教学 第五节教研教改成果 第六节课外活动(各种兴趣小组) 第七节教学设备 第八节图书资料管理 第九节“普六普九”“两基普实” 第十节教学效果(入学率、普及率、及格率、优生率等横向比较情况) 第四章德育工作 第一节办学理念、校训、校歌 第二节学生校规校纪(学生守则的贯彻) 第三节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第四节好人好事 第五章体育工作 第一节体育课 第二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情况 第三节课外体育活动 第四节传统体育项目(体育训练基地) 第五节运动会(单项体育比赛) 第六章卫生工作 第一节教室环境卫生 第二节健康知识教育 第三节疾病防治 第七章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节师资培训(思想、业务培训)

第三节教师资格考核 第四节职称评定 第八章后勤工作 第一节学校基建 第二节经费管理 第三节师生福利 第九章安全保卫 第一节安全教育 第二节门卫保安 第十章人物 第一节人物传 第二节英雄劳模 第三节成功人士 第十一章获奖情况 第一节集体 第二节个人 附录 后记 永川区朱沱镇跃龙小学校志编修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永川区教委、区地方志办《关于开展中小学校志编修工作的通知》(永教办〔2011〕31号)的要求和我校创建重庆市重点中学的需要,为了真实地再现学校的发展历史,保存学校丰富的教育文化资源,彰显学校办学内涵和特色,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站在教育发展的角度,全面客观地反映学校的历史进程和发展现状,做到思想观点正确,体例科学严谨,资料翔实可靠,内容客观全面,特色鲜明突出,文辞朴实规范、构件完整有序。立足现在,回顾历史,展望未

曲阜市罗庙中学校志

曲阜市罗庙中学校志 罗庙中学校志编写组 组长:孔令锋 副组长:范洪波 成员: 孔凡昌尚传启孔祥泰 一、学校沿革 罗庙中学的前身是罗庙小学。 罗庙小学座落在陵城镇辛庄村东南角。学校设在由一个罗姓护法助建的、修道之士寄居的庙宇之中。学校因此而得名。 罗庙小学负责辛庄、蓝庄、东村、官寨、古路套、后学、朱庄和马家庙,八个自然村的适龄入学儿童的教育工作。 1950年,开始招收识字班,设立小学。 1954年,完成了初级小学(1——4年级)的建立。 1956年,完成了一至六年级完全小学的组建。 1968年春,罗庙小学改招两年制初中班,罗庙小学也因此更名为罗庙联中。 罗庙联中的招生范围,也在原罗庙小学招生范围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红庙村、大小鲍庄村的小学毕业生,也纳入了罗庙联中的招生范围。学校服务人口达到一万多人。 1971年冬季开始,罗庙管区领导研究决定,拆除学校两排老旧的土坯房(教室),新征土地4700多平方米,建四幢八间宽敞明亮的青砖瓦房作教室,1972年春季工程正式完工。校园面积由原来的不足2500平方米,一下子扩大到7200多平方米。

由于政治的原因,原本应该在1973年年底毕业的初中二年级学生,被迫推迟到1974年7月毕业。 1974年初一新生的招收工作,在同年8月份进行。 1975年8月,学校招收首届两年制高一新生1个班。 1976年8月,学校招收第2届两年制高一新生2个班。 1976年8月,学校自筹资金,聘任木工、铁工师傅,对有学习技术意愿的学生,进行技术培训。首批招铁工学徒2名,木工学徒4名(因铁工的社会需求量不大,只招了一届;木工培训一直持续到1988年)。 1977年春,罗庙管区的领导,再次动员辖区内的10个村,出资出力,在校园内新建了四幢九间红砖瓦房,其中五间作教师的办公用房,四间作备用教室(为以后罗庙中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7年,国家恢复招生考试制度。同年7月,罗庙联中3个初中毕业班,参加了陵城教育组组织的统一升学考试,优秀学生升入小雪三中,学习高中学业。其余学生在本校就读两年制高中。 1978年春季开学,学校将一九七七年招收的两个高中班,转为初三毕业班。罗庙联中完成了,两年制初中向三年制初中的过度。 1978年7月,罗庙联中首次组织应届毕业生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升学考试。 1987年秋,学校被正式命名为罗庙中学。 1995年春,罗庙中学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征辛庄村的土地14000多平方米,同时拆除校园中两排老旧的校舍,新建2幢综合实验楼,1幢10间教工宿舍,1座水塔,1间锅炉房,1间传达室,同时,为学校

学校管理工作校志

第一章学校管理 第一节教育宗旨 建校初,学校遵循毛主席所指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确立了“面向工农,普及小学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教育宗旨。在这段时间内,学校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加强学校管理,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进行学校建设,扩大学校规模,满足学生上学之需。 文革期间,在磨得一手老茧就是毕业证的思想指导下,学校着重于“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师生走出课堂进行劳动,与教育相结合,脱坯、打墙、搬石、翻土堆。同时,“工宣队”、“贫宣队”进驻学校,学生大部分时间花在劳动与闹革命上,学校管理混乱,教学质量严重下滑。但在此情况下,学校仍奋力自筹,修建校舍,添置桌凳,扩大招生,尽最大努力使学校周边适龄儿童能够有学上。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中共中央拨乱反正,提出了“抓纲治国”的方针,教育战线提出了“抓纲治校”的口号。学校师生深入批判“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在教育领域的歪理邪说,深入批判“两个凡是”,扎扎实实抓教学,“文革十年”造成的混乱局面得到扭转,学校教学秩序逐步走向正常化。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中央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遵照新的教育指示,开创了我校教育工作新局面。 1983年10月,邓小平为景山中学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把这个题词写在“工”字房的墙壁上,作为学校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1985年1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五讲”“四美”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育人目标。学校开展了“学习雷锋”、“五讲四美三热爱”、“学习当代保尔张海迪”等活动,深入贯彻《小学生守则》,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挺进小学校志

乐陵市挺进小学校志 一、发展概述: 乐陵市挺进小学是一所公立六年制全日制小学,坐落在乐陵挺进西路118号,学校占地27303平方米,校舍占地面2947平方米。12个教学班,学校学生达750人,教职工42人。该校成立之初,是由城关镇中心小学和第二职工子弟小学在2005年8月合并而成的。成立之初,校名为“乐陵第四实验小学”,2008年又改名为“乐陵市挺进小学”。追溯其办学已有30多年的历史。 二、学校简介: 城关镇中心小学在1988年3月成立,始建于1986年,其前身由西关完小迁移分出,王明新任校长。有5个教学班,学制五年,教职工15人,在校生约300人。其校舍为二层楼,共24间,学校占地面约4000平。1988年12月薛凤琴获省“三八”红旗手称号(附照片);1990年9月李新华任校长,随着教师陆续调入,教风学风严谨:“刻苦、严谨、守纪、友爱”,教师集体办公(附照片);1993年学校获“教育先进单位”荣誉。 1997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学校新增校舍12间,教师27人,增到10个教学班,在校生达650人左右,教师办公室4间,教师办公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学生活动占用西关大队场院约2000方米平。体育设施有:单杠、双杠、篮球架等。学校有图书室、仪器室。 2004年8月,贾万新接任校长职务。此时,学校教学配套设施基本完善。2005年8月并入乐陵市第四实验小学。

历任校长更迭 木器厂小学创建于1982年,并于当年9月招生成立,座落在木器厂院内,属联合厂办小学,招生80人。1—4年级复式2个班。当时只有张文治夫妻二人负责管理和教学。招生开学后命名为“第二职工子弟小学”,只有六间平房,张文治夫妻住宿连同办公室占用两间,其余四间作为教室,学生无活动场地,学校占地面积仅150平。83年先后调入3名教师(林老师,张老师,朱老师)。85年8月在木器厂一个车间内增加了一个五年级班,87年8月共有教师5名,学生达110人。 1987年8月潘如新任校长,9月份教师达10人。联合各厂筹资建校舍7间,全校校舍共13间。全日制五年制1—5年级,5个教学班,平均班额35人,在校生达200人,学生活动场地250平,体育

金安区先生店乡先生店初级中学校志

金安区先生店乡先生店初级中学校志 金安区先生店乡先生店初级中学初中位于先生店街道西端,北距312国道4公里,交通便利. 学校占地面积20580平方米,建筑面积4476平方米。有学校本部和为先生店乡硖石村境内的住宿区两部分组成。 金安区先生店乡先生店初级中学始建于1974年。1975年春期先生店小学的“戴帽初中”的学生移至我校就读,当时只有6个教学班,370名学生,18位教职员工。学校占地15650平方米,有18间砖瓦结构平方和24间土墙瓦顶平房。 1985年春,经当地政府的协调,将公路南面的700平方米的土地和24间土墙瓦顶平房出让给个体户,从校园北面征收2300平方米土地,并新建了两幢砖瓦结构教师和一幢师生食堂。 1992年秋期,学校开始招收三个平行班的学生,学生数增加至480余人,教职工26人。校舍也发生变化:在先生店乡政府的直接安排下,校园整个西边和南面西段临公路11米宽的土地开发出让,总面积1200平方米;同时从校园北面征收1280平方米土地作为学校操场用地;并在校园四周建成2.5米高的砖墙。 1995年在先生店乡政府的协调下,学校与本乡硖石村协商,在“二先路”西侧,先生店道班后面征购4000平方米土地作为住宿区。1997年和1999年,在住宿区兴建两幢计18间砖瓦结构平方,并在四周建围墙,出口建门礅,院内建40米长中心水泥路,兴建厕所一座,水井一口。

1998年学校增至13个教学班,在校生846人,教职工46人。秋学期学校成立“先生店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先生店初中家长学校”,担负起对先生店乡先生店片的青年农民的文化技术辅导学生家长的教育。 2004年,在教育局和乡政府的批准下学校将南面大门两侧临街路段750平方米土地开发出让,同时,被教育局作为寄宿制学校,上拨项目资金60万元,兴建一幢三层砖混结构的教学楼,建筑面积1481平方米,现成为学校的教学和办公用房。从而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2005年起,根据区委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加强了对未成年思想道德的建设工作。成立领导组、制定制度和实施方案,开展活动,形成了对未成年人教育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网络体系,为确保我校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 2007年我校被确定为金安区农远工程项目建设学校,现已建立了计算机教室,配备教师机和学生机30多台,建立了多媒体教室,配备了投影仪远程IP数据接收设备等,为我校现代化教育提供了较为优越的条件。 自建校起,学校先后培养了5000多名合格毕业生,为提高当地人口素质、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和发展家乡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由于农村小学“5改6”的影响,加之当地择校风甚烈,我校学生数减少很多;近几年,教师也只出不进。学校师生规模相对缩小。现有7个教学班,429名学生,

教育志和校志的撰写

教育志和校志的撰写 一、如何理解教育志和校志 志:记述。教育志,就是对教育的记述。是教育各个方面的历史和 现状的科学的资料性著述。 地方教育志建立在校志的基础上,写好教育志必须做好各学校的素材收集和校志的编写工作。 “志”记录的是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限的历史,体裁有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以志为主,属篇章结构,是一种介于资料汇编和学术专著二者之间的资料性著述。从此语意出发,“学校志”是地方志的一种延伸,简称“校志”,他是各级教育志的材料基础。 作用,一部优秀的学校志,不仅可以作为今天兴校的参考、后人办学的借鉴,而且是向广大师生进行爱校、开展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可以帮助家长和社会全方位地了解学校,在现代社会,不失为学校打造自身形象的一种举措。 显然,这种语意下的“学校志”,不属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教育研究,尽管从广义上讲,各种校志当中对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学校各方面状况的描摹,可以帮助后世的人们对当年的教育获得一种相对真切的体悟,但,编志的目的主要意图不是为了探究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也很少对学校各种教育现象与措施进行合理、合法性的追问。编写这

样的学校志一般不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加入,属于纯粹的实践立场。 写志和写史不同,因为志不同于史,它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围的不同。前人说:志者,一方之史;史者,天下之志。这是从围上的不同,志,记述的是地方,围小,史,写的是天下之事,围广。 2、记述容的同和不同。相同之处都是记述,史和志都有善。而“史”有恶,志有善而无恶。也就是说“志有褒无贬”,只记述善的一面。 3、产生的影响不同。方志不如史书影响大;有后世修史当代修志之说,流传围也小。 4、记述方法的不同。史以议论为主,而志以记叙为主(所谓史重探索历史规律,而志只反映历史规律)。所以,史和志不能混同,修编校志不能说成修编校史。 志与史很容易让人混肴,在编写过程中难度相当大,很难把握,有人总结的很恰当“修志难于修史”。 二、教育志的性质、功能、特点 1、性质:资料性的著述,是后人参阅的史料,了解前人教育状况或借鉴前人经验的资料。 2、功能(作用):是教育作为主政的历史借鉴和制定决策的参考依据,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历史资料,通过阅读当地的教育志,增强

学校教育志

章枣中学教育志(1993——2015) 曲阜市陵城镇章枣中学 二0一五年六月

目录 一、学校简介 (2) 1、基本情况 (2) 2、师资队伍 (3) 3、学校管理 (4) 4、教育教学管理 (4) 5、办学特色 (5) 6、办学效益 (5) 二、学校大事记 (5) 三、历任校长、中层名录 (8) 1、历任校长 (8) 2、中层名录 (8) 四、校园概貌 (10) 1、学校平面图 (10) 2、校容校貌 (10)

一、学校简介 曲阜市陵城镇章枣中学始建于1993年8月,1993年8月22日,学校正式运行,校址在章枣村原小学校,有4个班,在校学生208人;1994年,学校迁入现校址,位于曲阜市陵城镇章枣村北首,占地面积34486米2,约52亩,建筑面积为7156.5米2,规划设计为24个教学班,服务陵城西部18个行政村,约2.5万人口、服务半径2km。 1、基本情况 1994年8月,学校有两个级部,8个教学班,400余人,1995年,学校有三个级部,1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00余人;1996年8月,学校有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00余人;1997年至2002年,学校保持18个教学班,学生人数在1000人左右,学生入学率100%。 2002年至2003年,学校新初一招收4个班,2004年至2005年,新初一招收 2 个教学班,学校办学规模减少为8个教学班,在校人数约400人。2005年9月,陵城镇党委政府对学校布局进行调整,章枣小学、果庄小学、西郭小学六年级学生并入章枣中学;2006年9月,章枣小学、果庄小学西郭小学五年级学相继并入章枣中学;2008年9月,曲阜市陵城镇章枣小学并入章枣中学,学校办成九年一贯制学校。

南张中学校志

南张中学校志编撰委员会成员主任:邵长君 副主任:贾涛陈存志张德胜 成员:姜秀林穆海亭曹学臣周长运姚兴勤 郑重斌刘猛陈瑞柱吴鹏刘祥军 张忆秋 编撰组组长:张忆秋 成员:曹学臣刘猛苏海泓玄安玉姜秀林 目录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学校沿革 第三章学校制度、方针 第四章学校管理 第五章教育教学工作 第六章学校建设 第七章附记 一、学校历任正负校长一览表 二、后记 第一章引言 任城区南张镇中学座落在大运河畔,济宁市区西北5公里,327国道北侧,济梁公路南首,南张镇驻地,学校始建于1969年。

学校最早为高中,学制二年。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改为初中,后逐渐演变为现在的任城区南张中学。该校有着较长的历史,由建校初的1个班,6个教职工,发展到现在能容纳24个教学班,1200名在学生,学校服务区内辖53个自然村,总人口51000人。建校初,学校只有两排18间教室,现在拥有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学生公寓楼、餐厅报告厅等建筑7100平方米。有当时的高中发展到现在的全日制寄宿制初中,无论在办学条件、教育体制、管理体制等日趋完善,教师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声誉等不断提高,为祖国建设培养、输送人才做出了贡献。真可谓年年桃李、岁岁芬芳。 第二章学校沿革 1969年秋学校开始筹建,校址在南张大王村北。1970年开始招生,为高中教育,在全公社设有联中。 1979年,学校更名为济宁县九中,仍为高中,学制二年。 1984年,全市学校统一校名为济宁市第二十二中,开始招收初中学生,高中教育阶段结束。 1994年,学校更名为任城区南张中心中学,沿用至今。 第三章学校制度和方针 学校建校初,学校体制为高中,学制二年,施行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狮子刘小学校志

一、狮子刘周边村庄学区介绍(本域教育发展概说) (一)解放前:

(二)解放后:

(三)教学教研成果 2003年5月被评为县级教学先进单位 2005年10月被评为县级规范化学校 2009年11月被评为县级特色学校 2005年12月周洪雪老师的论文《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获县级二等奖 2012年9月宗京桥老师主写的《农村小学绿色阅读的实践与研究》被评为县级科研课题 2012年6月孔杰老师的论文《唤醒孩子口中的美丽世界——浅谈引导表达》获县级一等奖 2004年7月闫长海老师的论文《加强语言积累提高语感能力培养语文素养》获县级一等奖 二、小学教育 (一)学校介绍:(学校发展史、办学理念、大事记、历任校长简介、优秀教师简介、优秀学生简介、办学点统计、各时段教师人数统计表、学生数统计等) (1)晏北街道狮子刘中心小学始建于1963年,位于村中心,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平方米,1个教学班,有学生约

45人,3名教师,此时教学设备简陋,学生只学习算术、语文两门科目。 1964年学校扩建,占地面积增加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扩大到300平方米,6个教学班,有学生约180 人,教师8人,由郭长新担任校长。大部分教师为民办教师。 1968年学校再次扩建,联中成立,占地面积增加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扩大到400平方米,8个教学班,学生260人,此时的教学科目增设了物理、化学、自然、历史等,教师14人,多数还是民办教师,工资待遇为各村统筹。 1987年撤销联中,合并到焦斌中学,狮子刘中心小学迁到狮子刘村西南角新校址。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5个教学班,学生约130人,5名教师,教学设备有所提高。 1997年学校再次扩建,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此时由于各村办学点合并到狮子刘,教学班增设到12个,学生约300人,教师18名,教学设备大大提高,学生可以通过投影仪、数学教具、学具直观的学习各科知识,并创建了阅览室,当时约有图书500册。 2004年,学校又一次改建,占地面积8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学生人数达400人左右,教师28人,校园环境部分绿化,从此学校开始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2008年,学校将15间教室重新翻修,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学生数等没有变化。

三中校志编写方案

《大冶市第三中学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 值临大冶市第三中学建校60年之际,经学校研究决定编纂出版《大冶市第三中学志》。计划于2016年6月底定稿。因时间紧、任务重,为保证材料及时到位和编纂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志编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载建校以来(1956-2016)学校的历史和现状,以“资政、教育、存史、传承”为目的,力求思想性、资料性与科学性相统一,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提供真实、详尽的材料。 二、组织领导 校志编纂设计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必须加强领导,明确分工。为此,学校决定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编纂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组长:汪中强 副组长:王江平刘立强柯贤生段灿如 成员:石树林姜新水彭火明樊启佳石文柯红卿 下设办公室 主任:段灿如 副主任:石树林石文李卫兵 成员:王国祥李儒法方子文陈学证陈治广陈金荣 方英华吴国良祝太平 为了便于工作,落实好责任,促进编志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领导进行如下分工: 汪中强校长全面负责校志的编纂工作;工会主席段灿如具体负责大冶三中校志的编纂工作和与工会、行政办公室、后勤基建、少年宫相关的工作;王江平副校长具体负责与学校安全、学生管理相关的工作;刘立强副书记具体负责与党支部、团委相关的工作;柯贤生副校长具体负责与教务处、教科处相关的工作; 三、编纂时限

本志以1956年初建为上限,以2016年6月底为下限。按照略古详今的原则,记述内容侧重于进入本世纪(2000年以后)学校的发展变化、突出成就,以体现时代特点。 四、体裁 囊括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以志为主。 五、进度计划 第一阶段:材料准备 2015年3月25日——9月30日,各处室及个人提供材料。 2015年10月1日——2016年2月29日,编志人员审定材料。 2016年3月1日——6月25日,查缺补漏,完备材料。 第二阶段:编辑初稿 2016年6月26日——7月25日,编写初稿。 2016年7月26日——8月10日,采访、搜集、校正、补充,出版第二稿,印发各位领导、处室主任及有关人员,征求修改意见。 第三阶段:定稿出版 2016年8月11日——8月25日,完成修订稿,向主管部门领导、老领导和离退休职工征求修改意见。 2016年8月26日——9月10日,修改、完成第四稿。 2016年9月11日——9月20日,校对、润色、定稿、出版。 六、几点说明 1、本志的时间跨度为1956年至2016年,所以各小项材料提供者必须体现内容的历史过程,时间、地点、参与人要准确,大事、要事要记录详细,重要成果尽量突出记述。 2、所有材料的提供(照片除外)要以时间为序,不缺不漏(过程或变化),装订成册后务必于2015年9月1日前交校志办方子文老师,过期不交者,请向分管领导说明情况。 3、2010年前的材料各部门要重点准备。 校志编写工作,既是一所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总结回顾,更是一所学校文化的积淀、精神的升华,功在当代,利在后人。成功的编

江 村 小 学 校 志

江村小学校志 目录 一、序言 2 二、学校简介 3 三、基础设施 4 四、历届师生 5 五、学校教职工县级以上奖励情况表11 六、捐资助学表12 七、校舍基本情况13 八、大型教研活动统计表14 九、校点情况一览表14 十、历任领导15 十一、绩效荣誉16 十二、大事记16 十三、捐资助学情况17 十四、其他教育、管理工作17 十五、学校未来发展20

序言 江村小学是一所山村完小,从解放初期至今风雨兼程,所走过的路,是中国农村小学的一个典型缩影,体现了党的政策对农村教育的关怀和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农村教育从落后走向进步的一个历程。凡在这里受过教育的莘莘学子无不感到光荣与自豪,愿与前辈们共享。 江村小学 2010年7月

江村小学学校简介 江村小学是一所有着较长历史的村级完小,创建于解放初期,属三类学校。现在校址原来是江村初中所属,占地约8005平方米。本校创办于1952年3月,原来校址在江村一座破庙里,共有三个教学班,学生100多人。1964年5月,小学就由原来的地方迁到这里,并逐步扩大了教学规模,1972年共有6个教学点(罗田小学、江村民小、西牛岩小学、小彪小学、螳螂小学、石粉洞小学);共管辖江村、将军山、罗田、石磨、酒壶山、码头、西牛岩、石粉洞、小彪、螳螂11个自然村。1965年创办兴坪镇三中,有教学班1个,1982年撤并到西山初中。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原有的教学设施已跟不上新时代的教育教学要求,于是,1995年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由中国加拿大橡胶集团投入30万元,自筹资金15万元兴建了一栋有三层共12个教室的教学楼,建筑面积为920平方米,1996年9月年竣工,并交付使用,改名为阳朔县江村中加希望小学。新建了厕所;扩宽、改建校门前道路;新建了漂亮的大门和围墙;在校园里建设了漂亮的花圃并种好了花草;修建了文化长廊;给教学楼装上了电,修建了水井,重建了操场,方便了教学。为新教学楼装上了拉闸门,购买了文化饰物装饰教室等。 现在学校有6个教学班,学生181人,13位教师。“普实”期间,兴建了一个综合实验室,添置了新的实验桌椅。近年来在

学校校志纲目

学校校志纲目(供参考) 作者:来源:时间:2013-10-22 8:30:00 点击:575 1、序言: 2、凡例: 3、图版 4、概述:(含年代、学校、在校学生、教职工、校园占地面积、校舍建设面积总数) 5、大事记:记述学校发生的大事 第一章历史沿革 第一节创办 第二节发展与现状 第二章机构设置 第一节行政机构 一、处室设置 二、处室职责 第二节学校党支部 一、组织建设 二、组织活动 三、党员名录 四、组织发展工作 第三章社团 第一节共青团组织 第二节、工会 第三节、教代会

第四章教学 第一节学制及课程设置 一、学制 二、课程 第二节教学工作 一、教材 二、教法 三、作业 四、教学实验 五、体育德育美育 六、卫生国防教育 第三节:教学管理 一、日常管理 二、考试考核 第四节教学研究 一、教研组活动 二、教学改革实验 三、课程改革 四、素质教育 五、特长生培养 第五章教师 第一节来源结构 第二节培训

第三节考评 一、职称(职务)评定 二、履职考核 第四节管理 一、教师资格管理 二职业道德规范 三、师德师风建设 第六章学生 第一节招生 一、生源 二、人数 第二节管理 一、学籍管理 二、学生奖励 三、成绩与检测 四、竞赛与奖励 第四节毕业生 一、毕业 二、升学 第七章基础设施与教学设备第一节:基础设施 一、教室 二、实验室 三、图书馆

四、操场 五、卫生室 六、宿舍 七、食堂 八、厕所 第二节教学设备 第八章经费校产 第一节教育经费 一、经费来源 二、经费支出 三、经费管理 第二节校产 一、校舍 二、校产 三、校产管理 第九章庆典 第十章人物 附:历任校长名录 文献丛录(各学校自定)编撰始末 后记

天津市北辰区韩家墅小学校志

天津市北辰区韩家墅小学校志 一、概况 韩家墅小学位于韩家墅村北凤河桥畔,占地50906平方米,建筑面积13013.2平方米,有标准教室42个,其中多媒体教室13个。配有语音室、信息技术室、美术室、音乐教室、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卫生室、网络管理室、体育器材室。操场设有400米环形塑胶跑道,有人造草皮标准足球场一个,有能容纳578人同时就餐的学生食堂,有花园两处(占地600平方米)。 韩家墅小学是一所国办、镇管全日制小学。现有教职工63人,其中小中高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41人,有区级学科带头人3人,校级骨干教师19人。教师本科学历45人,大专学历1人,中专学历5人。教师学历达标率73.0%。现有教学班27个,在校学生1169人,其中流动人口学生845人。 现任校长:刘林(兼党支部书记) 副校长:李树香、梅亚立、荣国凤 二、改革与变迁: 清代光绪32年(公元1906年)由韩家墅村开明绅士马利山主持筹建民立小学堂。清代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被命名为民立二十二初等小学堂,校址为村北佛堂,由马利山任校长。1925至1926年间,北京将军府于化龙等人赠该校匾额一块,上书“轻财重教”。1928年改为天津县立第七十二小学,1949年校址迁至村中马姓大户住宅,改称韩家墅联合小学,辖刘家房子村、杨家咀村、刘家码头村三个分

校。1958年,该校高年级迁至村南原杨柳青农场场部,称为南校,(时称南北两校)1961年北校并入南校,改称韩家墅小学(独立完小)。1961年韩家墅小学划入天穆公社。 1965年在韩家墅村“八一”拖拉机站建天津市韩家墅半耕半读农业中学,后由韩家墅小学兼管称“戴帽”中学。1970年建韩家墅中学,“戴帽”中学撤销。 1968年由村贫下中农代表管理学校,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生源增加、学校师资不足,便由“大队”抽派具有一定学历,“出身”好的青年,(村中历届初中生)到学校任教,后为“民办”教师。 1978年贫下中农代表撤出,学校由天穆公社划归青光公社,为青光小学中心学校管理的一所分校。 1986年青光乡政府成立教育委员会,青光小学中心学校撤销,成为主校,下辖杨咀小学、刘家码头小学两所分校。 1987年10月在原韩家墅小学“戴帽”中学旧校址建北辰区首批小学教学楼。 1988年8月杨咀小学、刘家码头小学独立。 1989年3月新教学楼竣工,从平房教室搬入。 2007年11月区政府投资5000万元,韩家墅村在村北提供70亩地建现代化教学楼。2008年11月6日新学校落成庆典。北辰区委、政府、区教育局、青光镇及各村相关领导参加隆重的庆典仪式 三、办学特色和成果 校风:宽容博爱(融入在一楼侧厅的墙画中)

2017年度上屯镇一初级中学校志编纂完全卷

上屯镇第一初级中学校志材料 上屯镇第一初级中学 2017年5月

上屯镇第一初级中学校志目录 编纂工作领导小组 (1) 教育志制度建设 (2) 教育志编纂计划 (4) 学校概述 (6) 学校大事记 (8) 学校校建、发展变化情况 (9) 学校领导班子变更 (10) 中高级职称教师名录 (11) 获得荣誉(评比、表彰) (12) 学校管理措施 (13)

县《教育志》文件复印件 (21) 唐河县上屯镇一初中校志编纂工作 领导小组 组长: 李伟 副组长: 曲森郑晓 成员:

乔永普曲书强龚合成 刘昌宇郭惠森申晓 上屯镇一初中教育志制度建设 一、注重领导班子建设,提高班子政治业务素质。 学校坚持领导班子学习制度,每周五下午召开班子会,共同研究决策学校工作。坚持班子成员任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坚持班子成员分包教研组制度,校长及班子成员全部担课,起到了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以教学领导教学的作用。坚持班子成员值日制度,加大常态化管理力度。 二、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制度文化,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 学校建立健全了有关规章制度,如《教学常规》、《听评课制度》、《教研制度》、《教案检查制度》、《作业检查制度》、《领导班子值日制度》、《领导班子会议制度》、《领导班子分包教研组制度》、《班级量化考核方案》、《教师量化考核方案》《教师政治业务学习制度》等制度,从制度层面保证课改顺利推行。 以“三生教育”“道德礼仪进校园活动”为抓手,实施理想教育、养成教

育、感恩教育,以开展国旗下讲话、书法绘画比赛、作文比赛、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团队活动、经典诵读、评选学习标兵、评选先进班集体等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把学校打造成同学们愉快学习的乐园、健康成长的家园。 三、以人为本,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依靠、尊重、信任、发展、激励教师,充分确立每位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对教师在生活上关心,在工作上支持,在政治上培养,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努力促成全校教师同舟共济,奋勇拼搏的合力。 倡导学习风尚,创建学习型学校。倡导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风尚,强化教师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打造一流团队,实现学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鼓励教师更新观念,追求新知,创新改革,学校秉持“教师培训是给教师最大的福利”的理念,只要有利于教师提高的事一律支持鼓励。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突出班主任工作,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学习班级管理经验,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以校讯通、家长座谈会、家访等形式加强家校联系,老师和家长共商学生发展大计。 四、改进教学教研活动,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校与教师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为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积极推行县教研室倡导的“学、探、测”三步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为此,做了以下几点工作:(1)强化常规教学过程管理。学校对教师备、讲、辅、批、考、评、补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定期检查评比,记入教师个人档案,作为教职工量化考核依据。(2)抓好教研组建设。我校共有5个教研组,以教研组为单位持续开展听评课活动、周教研活动。以课改过关活动为契机,每学期都扎实有效地组织开展了听评课活动和赛课活动,提高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