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保障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docx

社会保障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docx

社会保障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docx
社会保障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docx

社会保障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考试题型:

1、单选(10)

2、多选(10)

3、判断题(10,错的要改过来)

4、名词解释(4)

5、简答题(4)

6、分析题(1)

1、I社会保障的特闵社会性(社会保障的普遍性;以全体公民为保障对象、社会保障基金的社会性、社会保障运作的社会化)、福利性、互济性(具有统筹互济、分担风险的特征)、强制性(强制参加、强制缴费)

2、|社会保障功能|社会保障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在运行过程屮所发挥的实际效能和作用。这种效能和作用表现在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1)经济功能:维持劳动力再生产、促进资金市场发展;(2)社会功能:体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3、|英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英国的社会福利体系包括收入性福利和实物性福利:(1)收入性福利:涵盖国民保险和非缴费性福利两部分。(2)实物性福利涵盖医疗服务、住房福利、教育和社会福利服务等方面内容。

4、|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建立起來的。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保障的对象是整个社会成员中的劳动者群体。社会保险的基金,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筹集。社会保险制度包括职工养老保险、公务员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项目。)、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保障线。对象是社会屮最困难的群体。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或社会捐赠。)、社会福利、优抚安逍5、|家庭保障方式的性质与特征|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代际交换方式2、以土地保障为基础,自然就业和土地的稳定产出是经济支撑3、自然村落和族群社区是基本社会结构4、传统家庭伦理和社会规范是文化背景6、|社会保障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条件|1)工业化的冲击:以家庭为基本

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趋于瓦解。封建土地制度FI趋瓦解、圈地运动合法化、农村人口涌向城市、雇佣劳动者。工厂企业间竞争加剧、劳动力需

求的减少、相对剩余人口。竞争和资本对劳动者的剥削、两极分化。2)

家庭功能变迁:家庭的经济功能受到了削弱;家庭的人口规模日益缩

小;家庭结构口趋核心化;家庭失去了土地保障;强调国家责任的社会

保障思想的兴起。

7、I伊丽莎白《济贫法》的背景I: 1492年新大陆发现以后迎来大航海时代;1498年亨利7世19号法令禁止拆毁20英亩以上土地的农民房屋;1514年伦敦近郊反圈地运动暴动;1530年乞食许可证的法律制度;1531年《乞丐和流浪者处罚法》

8、|伊丽莎白《济贫法》的内容|(1)要求全国普遍设立收容贫民的济贫院,强调对贫民实施救济是每个济贫区的责任,并通过委任贫民救济官的方式建立起全国范围的地方济贫行政体系;(2)建立征税机构以满足济贫资金筹集所需,并确定了从富裕的地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方(3)对有劳动能力的强健贫民通过提供劳动场所的方式促其自立;(4)对无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者,通过院内收容和院外救助两种方式进行救助;(5)对失依儿童,以孤儿院收养、家庭补助、家庭寄养等方式进行抚养。特点:兼有强迫劳动与福利救济双重性质。旧《济贫法》的基础是社会权利的不平等。旧《济贫法》在客观上促进了贫困救济形式的重大变化。9、| “斯宾汉姆兰德制”|18世纪下半叶英国部分地区实行的“斯宾汉姆兰徳制”被视为就得保障形式土崩瓦解的前兆,是一种家庭津贴法, 最早在伯克郡实行,其口号是公平收人,体现了社会平等、互助互济的思想。手段不是强迫而是恩惠。局限: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抬头,自由竞争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主流,“斯宾汉姆兰德制”不鼓励竞争,不鼓励劳动力流动的作法,遏制了口由经济,注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10、|新《济贫法》及其历史作用(1834年)|面对农民的暴动,资木家也加大了抑压的力度,1834年斯宾汉姆兰德制被废除,同时济贫法被大幅度修改,出台了新《济贫法》。新《济贫法》出于减轻财政税收负担压力的冃的,对接受救济条件的规定仍然十分严格苛刻,取消了院外救济,强迫需要救济的贫民重新回到贫民艺习所,接受残酷的苦役制度。全国统一原则、劳役场检验制度、劣等待遇原则等三原则成了新济贫法的特征。作用意义:承认要求社会保护是公民的合法权利;将济贫权力集中为国家干预和政府介入对社会弱势人群的救助提供了组织保证;所确立的社会保障是公民权利和政府责任的原则,却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11、|德国社会保险钿1883年:《疾病保险法》(世界第一部保险法); 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老年与残疾强制保险法》。俾斯麦政府颁布的三种关于劳工的社会保险法,均由雇主与劳工联合组成的自治机构予以办理,由政府予以监督。均只以工厂和矿山的劳动者为对象,利用当时的共济组合,劳动者三分之二,雇主三分之一, 国家不予负担。

灾害保险的保险费,全由雇主负担。老年残疾的保险费,雇主与劳工各自承担一半,再由政府对每一个人的年金进行一小部分补贴。此外,还以法令的形式规定了劳工星期日休息的权利,并限制童工、女工的最长工作吋间。

12、|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背景|1863年德国劳动者协会成立;1868年德国民主劳动党;1871年德国的统一;劳动运动的高涨和社会主义劳动党的建立;《社会主义者取缔法》:1878年;1881年11 月德皇威廉

一世《致国会的文告》;德意志帝国统一,国力增强,工业发展;俾斯

麦谋求欧洲霸主地位的野心;工人斗争日益高涨。

意义:(1)是人类历史上关于社会保险的最早的、较完备的制度性安排。标志人类历史上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由此产生。(开启了社会保障的制度化历史:不确定性、临时性一稳定性、经常性;确立了社会责任与风险共同分担的社会保障机制:雇员缴费+雇主缴费+国家资助;成为公民的法定权利:受保障者不必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罚为受益条件)

13、|美国《社会保障法》的意义|该法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保障叩勺概念,第一次在一部法律中规定了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的内容,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由社会保险制度朝着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跨了一大步,因而标志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框架趋于成型。以《社会保障法》为起点,社会保障作为一个基本的法律制度不仅越出了欧洲的范围开始在北美大陆生根,而月?进入了在全球各国普遍建立并实施的新的发展阶段。

14、|美国社会保障涸充分体现了罗斯福新政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一系列思想和原则。这些思想和原则主要是:(1)社会保障是机器大半产的客观要求,是取代已不适应形式的家庭保障的新的社会政策;(2)报以普通福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建国策略,以消除人们对生活中旦夕祸福和兴衰变迁的恐惧;实行强制性多层次的老年社会保险;(3)实行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实业社会保险;(5)社会保障必须促进劳动者自我保障意识的建立,保障基金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6)社会保障项冃必须逐渐展开,防止一哄而上,等等。

15、|社会保障模式的丽| (1)从国家对社会进行干预的角度出发,分为社会服务模型、通过减税等方式对个人进行鼓励的模型、公共服务和

市政建设模型等。(2)从社会政策学的角度出发分为:剩余模式和机制模式。(3)从保障范围出发,分为普遍保障模式、就业保障模式和救助型保障模式等三种。(4)从实施方式出发,现代社会保障又

分为现收现付式、部分积累式和完全积累式三种。(5)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出发,社会保障可以划分为福利国家型保障模式、保险型保障模式、强制性口我储蓄型保障模式和国家保险模式四种。1)福利国家

型保障模式:以英国、瑞典为代表,多见于北欧和西欧国家。其基木特征是:全民保障;社会保障范围由生到死,几乎无所不包;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一般性税收;实行广泛而优厚的公共津贴制度,津贴与个人收入及缴费之间缺乏联系;财政负担沉重。2)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以德国、美国为代表。基本特征是:社会保障网络以各种社会保险制度为中心,再补充以其他救助或福利性政策;在政府、社会、雇主与劳动者个人之间建立起责任共担的机制,实现风险保障的互济性;强调受保障者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实现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协调。3)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以新加坡、智利为代表,其基本特征是:法律强制受保人必须按一定的比例缴纳基金;建立个人账户,雇主和雇员的缴费全部记人雇员的账户;个人账户资金投入资本市场运营,以实现保值增值;雇员退休后的养老保险待遇完全取决于其个人账户积累额。(新加坡模式:由政府集中管理和运营基金。智利模式:由私营基金管理公司运营基金)4)国家保险模式: 是指苏联、东欧以及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强调国家责任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基本特点是:社会保障事务完全由国家(或通过单位)包办,政府对社会保障资源进行直接分配,社会保障管理的社会化程度较低;保障基金由国家或企业承担,采用从劳动成本中预先扣除的方式筹集,个人不缴纳任何保险费;在保障目标上以追求社会公平为主, 在保障范围上几乎是全体国民,但保障水平相对较低

16、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困境日益增多的福利支出使得赤

字攀升、债台高筑,许多西方国家出现了巨大的财政“黑洞”。日益增

多的福利服务使一部分人只想索取、不想贡献,社会保障制度违背了追

求社会公平的初衷。沉重的福利负担使西方国家生产成本上升,竞争力

下降,失业率居高不下。沉重社会福利负担造成的压力,促发西方国家

社会危机和冲突加剧。

17、造成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困境的原因1)经济:近20年西方经济

的滞胀是高福利社会保障制度难以为继的根本原因;2)社会:不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使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更加难以维持;3)政治: 西方社

会保障制度受内外政治斗争形势的压力,朝着日益膨胀的方向发展

18、西方国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和改革1)对于福利补贴的申领

者规定一些附加条件,改变过去无条件口动享受的做法:2)重新调整福利标准,改变过去那种过多、过滥、过宽发放补贴的做法,以使现有的保险制度变得有支付能力和能够正常运转;3)加强福利服务管理,对享受福利者的经济情况进行严格的调查核实,以保证把福利发给确实需要的人们;

4)通过福利服务私营化来缓解政府沉重福利赤字的压力福利政策改革和调整措施的推行,使得过去一切福利由政府提供的“福利国家”,出现了一

个由私人和由政府同吋提供服务的

“福利混合模式”

19、砚代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阶段及其标志| 1)萌芽阶段,以19 初英国新济贫法的建立和徳国工人互助组织的广泛发展为标志。2) 建立阶段,以德国颁布《社会保险法》和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为标志。3)全面发展,以二战后英国福利国家和多种模式社会保障的形成为标志。

20、|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创建阶段(1949-1956):企业劳动者保险、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保险、农村集体农民生活保障、城镇社会救济与福利等制度的创立。主要做了:发布一系列法规文件开展济贫救灾。建立城镇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制度。国家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2)调整与完善阶段(1957-1966):建立企业职工和国家公务人员统一的退休制度。制定了民族工商业者以及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方面的政策法规。落实了精简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并解决保险待遇异地支付问题。对医疗制度进行改革。3)动乱干扰阶段:即倒退阶段(1966-1976):职工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方面出现了倒退现象。职工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出现了倒退现象。企业用工制度方面出现了倒退现象。4)恢复与重建阶段(1976-1985):恢复职工退休、退职制度。整顿和恢复企业劳动保险管理工作。开展国营企业职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试点工作。社会救济工作得到恢复重建。

21、|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内容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实施农村扶贫开发。建立城镇失业保险制度。开始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社会保障法的特征:广泛的社会性、明显的强制性、严格的专用性、特定的技术性、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统一性22、|社会保障法制系统的层次|宪法层次。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社会保障领域的综合性或单项性法律。国家行政机关颁行的行政法规。地方立法机关或地方行政机关制定的适用于本区域范围的社会保障法规

23、 |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结徇总则部分;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社会保障待遇的给付和享受资格管理机构与管理体制;法律责任;争议处理;附则。

24、|社会保障立法的基本原则|普遍性和选择性相互兼顾的原则。生存权与发展权相结合的原则保障待遇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互适应的原则。公平和效率和互促进的原则

25、|中国社会保障法规体系建设1)中国社会保障立法冋顾:新民主主义革命吋期的社会保障立法实践。《共同纲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社会保障立法。2)当前中国社会保障立法存在的问题:(1)社会保障立法严重滞后:社会保障在宪法中仅有原则性的规定,而且只是针对传统的社会保险制度,而像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受灾救济等社会保障体系屮不可缺少的内容,连宪法性原则都未能

规定。(2)社会保障现行法律的立法层次太低:社会保障法是法律体系中的独立法律部门,应当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来制定相关的法律。但是在屮国的社会保障实践屮,社会保障政策代替社会保障法律的现象十分严重。(3)社会保障立法不统一。由于立法层次低,使冃前社会保障立法多属于部门立法和地方立法,因受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制约,造成各部门各地方Z间立法的矛盾,最终导致各种社会保障的规定难以统一。(4)社会保障法规的实施和监督机制相对薄弱。社会保障立法层次不高,加之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的制约,导致社会保障法规的实施缺乏有效的实施和监督机制,存在严重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3)中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构建:口前中国尚处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阶段的初期,当务之急是在国家立法的层面上尽快就社会保障的各个具体制度单独立法。

26、|中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应有以下部分构成|社会保险法、社会救济法、社会福利法、社会保障管理监督法、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法、社会保障争议解决程序法、社会保障管理

27、|当前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变化发展总趋勇圍社会保障的政策决策趋于统一,而在社会保障的业务管理上则趋于分散,接近群众。当前,一些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另一个带倾向性的变化是私营化。

28、|当前我国社会保障管理的(改革现状)主要问题与对策|(1)中央政府部门管理职能的调整缺乏有效的法律管理和监督机制一一政策管理与法制管理相结合,法治管理为主(2)政事分开,政监分开机制的建构统筹层次偏低,集中管理优势未能充分发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国民的社保权利(3)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化局面的初步形成资金管理规范化程度不够,资金运作缺乏长期预备机制——建立健全社保预算,加强社保基金管理

29、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政府拨款、企业(雇主)交纳、社会成员个人缴纳、社会及居民个人捐助、国际捐助、社会保障基金自身增值。

30、|社会基金的分类](1)以基金来源进行分类,可分为财政性社会保障基金,缴费性社会保障基金,捐助性社会保障基金和运营盈利性社会保障基金。(2)以基金存储和支付期限进行分类,可分为积累性

(中,长期支付)社会保障基金喝非积累性(即时支付)社会保障基金。(3)以基金功能和用途进行分类,可分为社会保险基金(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等),社会福利基金(公共卫生基金、教育福利基金、住房公积金、优抚安置基金、残疾人福利基金等),社会救济基金(农村扶贫基金、城镇低保基金、灾害救济基金等)

31、|社会保障基金的屈1)捉供收入补偿: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补偿功能,就是保障劳动者在遭遇社会经济风险事故,暂时或永久失去经济收入

时,能从社会保障计划、项目中得到保险金以补偿收入损失。2)均衡社会消费:均衡消费功能就是通过居民收入的转移支付或延期支付,使用于消费的居民收入在每一时期保持大体的均衡,从而维持社会消费品供求关系的平衡。3)激活资金市场:为满足未来的、长期的支付需求而积累起来的庞大的社会保障基金,可能形成国家的建设资金,对金融市场的繁荣起积极作用。4)规避社会风险:社会保障基金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基金的积累和调剂余缺,达到规避社会经济风险的目的。5)体现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和支付,实质上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之所以耍进行再分配,是因为市场机制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32、|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原则、收支平衡、依法筹集

33、|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及其比较1)完全积累式:适用于养老保险计划、住房公积金计划、教育投资计划等。要求以远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指导筹集基金。2)现收现付式:适用于大部分社会保障计划,要求以近期内横向收支平衡原则为指导筹集基金。3)部分积累模式:是一种把近期横向收支平衡原则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相结合的筹资模式,比较适用于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计划。其特点是不同主体间的转移支付与自身收入延期支付并存。因为筹集的资金的一部分用作现吋支付,一部分沉淀形成基金,所以这种筹资模式也称作部分基金模式。

34、|社会保障基金的形态| (1)以个人消费基金形态表现的,返还或分配给保障对象的社会保障金;(2)以社会消费基金形态表现的,社会服务设施保障基金;(3)以后备基金形态表现的,被储存积累起来以应付将来支付所需的社会保障基金

35、|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基本原则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多样性

36、|社会保障基金有效投资运营的条件投资的多样性、资本的流动性、管理的规范性

37、|可供投资运营选择的诸种金融谭银行存款、购买政府发行的有价证券、购买公司股票、委托投资、抵押贷款、不动产投资。

38、|社会保险的特点|立法强制性、社会互济性、经济福利性、贫困的

预防性、对象的特定性

39、|社会保险的功能](1)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公平,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2)经济功能:保证劳动力扩大再生产和调控经济的发展;(3)福利功能:通过互助互济性的制度安排进行收入补偿,预防贫困并保障基本生活

40、肚会保险的基本原厕政府责任主休性原则、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原则、基本生活保障性原则

41、|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1)商业保险及其特点:商业保险是按照保险的一般原则,以集中起来的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根据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签订的合同,由保险人对被保险人遭遇到的合同范围内的风险,

按合同规定实施经济补偿的一种商业经营活动。其特点表现为:(1)权利与义务的契约性。(2)产品的灵活性。(3)目的的营利性。2)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同:(1)对可能的风险、事故进行保险,并提供事后的经济补偿。(2)对可能的风险实行社会共同分担方式。(3)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都属于保险学的范畴,因此都具有保险学的一般共性。异:(1)两者的保险性质、保险冃的不同;(2)两者的保险依据、实施方式、作用和对象不同;(3)两者的管理体制、资金来源和保障水平不同

42、|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原则;基本生活保障原则;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特点:政府立法,强制实行;养老保险费市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专门机构的专业化管理。功能:经济保障的功能、劳动力供给的保障功能、收入再分配的功能、稳定经济的功能43、|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筹集方式包含三个要素|(1)资金筹集的主体,即由谁来筹集;(2)资金筹集的客体,即由谁来出资;(3)资金筹集的对象和比例,即以什么作为筹集基金的基木依据。

44、棒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 (1)征税制:是指通过税收形式(如开征社会保险税)获取资金并形成保险基金。其特点是标准统一、强制征收、统收统用,而且其收入、支付和管理都有很强的法律约束。

(2)缴费制:是按照统一的保险费率交纳社会保险费,或按照社会保险项口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费率进行缴纳,从而形成社会保险基金。

(3)自由筹资

45、揣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1)现收现付制;(2)基金积累制;(3)现收现付与基金积累的混合模式。

46、|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历史涪科1)养老保险制度的初创期(1950年一1957年)2)养老保险制度的扩充、发展期(1958年一1966年)3)养老保险制度的停滞、倒退期(1967年一1977年)4)

养老保险制度的恢复期(1978年一1986年)5)养老保险制度的改

革、发展期(1986年一至今)——1986年7月12日《国营企业实行

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真正从体制上对传统养老保险制度革命的标志);

1991年6刀26日《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为扩

大传统养老保险的缴费基础);1997年7月16日《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8年3月成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998年7刀《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1999年1月22日《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2000年12月25日《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

47、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企

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48、|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坚持低保障标准,

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为目的;(2)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必须坚持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原则;(3)坚持口助为主、互济为辅、储备积累的做法;(4)农村务农、务工、经商等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

49、|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内容(1)资金筹集(2)交费方式(3)个人账户的管理(4)实施范围(5)投保和享受年龄(6)制度的管理方式

50、|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莞善|个人账户的“空帐”运作问题。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增加缴费问题。养老保险的基金筹集模式问题。个人账户养老金给付问题。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问题。51、|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的特点| (1)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形成。(2)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3)医疗社会保险占据主导地位。(4)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基本方向是综合化。

52、|医疗社会保险的丽(1)医疗保险的普遍性。⑵医疗保险的复杂性。(3)医疗保险的短期性与经常性。(4)医疗保险采取以医疗费用为准则实施给付的补偿形式。(5)医疗费用难以预测和控制。

53、|医疗社会保险基金和商业医疗保险基金的不同形成的根据:缴纳主体;运行的基木原则:支付原则

54、|筹集医疗社会保险基金的基本原厕「医疗社会保险是一种公益性、福利性的制度,因此,医疗社会保险基金筹集与商业医疗保险不同,具有自身特有的原则。(1)多元主体分担的原则(2)按实际情况确定收支,并略有节余的原则。(3)适吋调整医疗社会保险基金筹资水平,确立医疗社会保险基金筹资水平是不断变化的观念。

55、|医疗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分类|1)根据医疗社会保险基金筹集的对象分类(2)根据医疗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方式分类(3)根据医疗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方式分类

56、|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模式第一,福利型合作医疗保险。第二, 风险型合作医疗保险。第三,福利风险型合作医疗。

57、|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因地制宜是合作医疗的重要特点。单一的医疗保险形式很难适应农民的各种医疗需求。改变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加强农村医疗保险的制度建设。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险体系。

58、|国外医疗保险的发展趋势|第一,强化医疗费用的控制机制。第二, 重视和建立基础的初级医疗服务。第三,重视老年人的医疗服务。第

四,加强医疗保险管理,提高医疗及其服务效率。

59、|失业保险的类型]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失业

补助制度、复合式失业保险制度。特点:针对的社会经济风险不同;间

接目的不同;享受条件不同;属于短期保险项目。

60、|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要素|覆盖范围、给付标准、给付期限、基金

筹集、管理机构

61、|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功能|有利于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有利于促进失业者的再就业;有利于企业完善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

建立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有利

于实现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的目标

62、|国外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经验|失业保险逐步向多重保障发展,建

立了复式保障结构。普遍强调失业保险的给付条件。给付标准方面。

把促进就业作为失业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

63、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失业保险的范围、失业保险资金

来源、失业保险待遇的条件、保险金的领取期限、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失业保险金支付项目、失业保险待遇的停止发放8.失业保险的管理。64、|失业保险基金的构成:|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财政补贴;依法纳入失业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65、|目前失业保险制度的局限:| (1)失业保险制度规定中对失业概念的界定过于狭窄。(2)失业保险基金来源渠道单一、金额偏少、保障水平低。

(3)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缺乏有效监督机制。(4)失业保险对于保障和促进失业者再就业的功能发挥不明显。

66、|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k (1)树立全民的失业保险意识,提高全民参加失业保险的责任意识和权利意识;(2)失业保险基金耍多渠道筹集,加强管理监督,合理有效使用。(3)要坚持就业优先和就业保障的取向。(4)要明确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责任,主要可以通过突出就业导向、完善培训体系、建设就业信息网、合理扩大适用范围等措施,使失业者获得政府支持下就业保障,实现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与世界的接轨。

67、|工伤保险的特征訂最具有强制性。实行“无过失赔偿”制。不受年龄的限制。保障项目完备,待遇优厚。劳动者个人不缴纳保险费,经费

全部由雇主承担。发展趋势:工伤保险的受保范围不断扩人。重视预防

工作。强调康复和重返工作岗位。

68> |工伤保险基金的特征:I一是强制性。即工伤保险费是国家以法律规定的形式,向规定范围内的用人单位征收的一种社会保险费。具有缴费义务的单位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履行缴费义务,否则就是一种违法行为,用人单位要按照法律的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二是共济性。即用人单位按规定缴纳工伤保险费后,不管该单位是否发生工伤,发生多大程度和范围的工伤,都应按照法律的规定由基金支付和应的工伤保险待遇。缴费单位不能因为没有发生工伤,没花费工伤保险基金而要求返还缴纳的工伤保险费。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也不应因单位发生的工伤多、支付的基金数额大而要求该单位追加缴纳工伤保险费,而只能在确定用人单位下国家根据社会保险事业的需要,事先规定工伤保险费的缴费对象、缴费基数和费率的基本原则。在征收吋,不因缴费义务人的具体情况而随意调整。固定性还体现在工伤保险基金的使用上,实行专款专用,任何人不得挪用。

一轮费率时适当考虑其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情况。三是定性。即69、|生育保险的特征訂(1)享受生育保险的对象(2)生育活动所引起的收入损失(3)许多国家都把生育保险和疾病保险合并为生育和疾病社会保险项i (4)生育保险的待遇给付期从生育活动前延续到生育活动

开始之后。

70、国外生育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规定生育妇女在享受生育保险补

助金时,必须已经投保,并且缴纳保费达到规定的最低期限。规定被保险人在分娩前必须投保满200小时。规定具体的投保条件,凡符合国家公民及财产调查手续,一律可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71、|国外生育保险制度的主要特点:J(1)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合并立法(2)覆盖范围较广⑶待遇标准较高

72、|国外生育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1)生育保险待遇的变化。(2)收入补偿形式的调整。(3)医药费用分担形式发生了变化

73、|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不足:住育保险制度覆盖面较低。牛育保险基

金筹集方式呈多样性。生育保险统筹各地差异较大。生育保险金不足额

发放,待遇给付出现空缺。生育保险收大于支问题突出。生育保

险立法滞后。生育保险社会化管理尚在探索中。

74、贫困的量度标准: (1)恩格尔系数法: 是按照一个家庭用于饮食

支出的比例来大体测定该家庭的生活水平的测定方法。(2)标准预算法(市场菜篮法):根据维持家庭或个人所需要的最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物品种类和数量,依据市场价格计算出这些物品相应的货币金额, 以此为贫困线。是最传统的确定贫困线的方法。(3)国际贫困标准法: (4)最低百分比法。

75、|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其意见: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障城市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权益的需要。为改革发展提供稳立的社会环境的需要。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维持社会公平的需要。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转换机制的需要。

76、|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原厕『保障基本生活,坚持与中国实

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则。中央统一规划,地方分散决策的原则。政府、集体、社会共同责任的原则。

77、|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劇度的内容:]保障对象;救助标准;实施程序

78> |我国救灾工作方针:|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 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

79、|救灾工作的方式订灾中紧急救助。灾后生产自救。长期防灾减灾。

救灾工作的措施:实物救助、现金救助、服务救助。救灾工作的程序步骤:报灾、计灾、查灾、核灾、救灾。

80、|社会优抚安置的艇:保障对象的特殊性(对象包括:现役军人、革

命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革命烈士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

家属等);保障手段的综合性(优抚保障是借助社会保障、社会福利、

社会救助等手段来实现其保障功能的,是一种综合性的保障); 保障标准

的优待性(国家和社会为优抚对象提供了较高水平的保障, 保障标准体现

着待遇从优的原则);精神与物质保障并重(优抚保障既强调物质保

障,又重视精神激励和抚慰。物质保障是优抚保障的基本内容,主要向

优抚对象提供保障基本生活的资金和服务设施。精神激励和抚慰是优抚

保障的重要内容。)

81、抚恤制度|是我国优抚安置保障制度中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

对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和病逝军人家属,革命伤残军人及家属所实行的

一种物质抚慰保障。我国优抚保障屮的抚恤主要包括死亡抚恤和伤残抚

恤两类。伤残抚恤是国家对按规定取得革命伤残人员身份(包括伤残军人、伤残机关工作人员、伤残人民警察、伤残民兵民工)的人员,根据

其伤残性质和丧失劳动能力及影响生活能力的程度,以现金津贴形式给

予的抚慰保障。分为:伤残抚恤金和伤残保健金。

82、|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为保障民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有国家和社会以立法为依据出面举办,由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组织实施,对因各种经济和社会风险事故而陷入困境的人群以及有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全休公民提供的、福利性的物质援助和专业服务的制度和事业的总称。(目的:保障民生和促进社会进步;依据:国家立法;责任主体:国家和社会;获益主体:全体公民;内容: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

83、社会保障体紊訂指由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功能的社会保障制度(或计划、项目)连接而成的“社会安全网”。包含以下三方面含义:(一)众多制度、计划、项目结合而成;(-)和互联系、功能互补的结构性特征;(三)宗旨是为国民和社会提供安全保障。

84、优扼指的是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伤残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

85、磔是塑家民政部门对复员退伍军人进行生活和工作安排。

86、|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对鳏寡孤病残等社会弱势人群提供的福利性质的服务与保障措施。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所举办的福利项目。

87、|社会保障立法:|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主体,是指在社会保障活动中,依法享受权利与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包括政府,社会和公民。

88、|社会保障关系|指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主体包括政府,社会和公民在社会保障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包括:(1)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2)政府与社会保障实施机构之间的关系(3)社会保障实施机构与公民之间的关系(4)不同社会保障实施机构之间的关(5)政府和社会保障实施机构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

89、|社会保障法:|是调整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1)社会保障关系同时具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双重属性(2)社会保障关系是一种不同主体之间的连带社会责任关系(3)社会保障关系屮的权利与义务具有非对等性。

90、|社会保障管理:]是指通过一定的机构与程序,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对各种社会保障事务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与监督的过程。包括(1)管理机构:分层、职责;(2)管理内容:行政、基金、对象;(3)管理方式:直接、自治、市场。

91、|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指国家为实施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所确立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社会保障机构,管理原则、管理机制以及主管机构、分管部门、隶属关系等一系列制度的总和。

92、|社会保障管理的療则:是建立社会保障合理的管理体制的基本依据,

也是管理系统正常、有效运行的准则与保证。社会保障事业的管理除了要遵循管理的一般原则外,还要遵循社会保障制度所要求的特殊规则。主要包括:(1)集中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原则(2)政事分开、政监分开原则(3)立法先行、依法管理原则(4)社会化管理原则

93、|社会保障基金:|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国家为实施各项社会保障计划、项目而预先建立起来的,用以保障社会成员在遭遇社会经济风险事故时所需的、专款专用的资金。

94、|社会保障给付标臥也称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是指社会保障各个项目按照规定向受益人支付金额、实物和服务的数额。给付形式包括:

(1)以给付的次数作为标准,社会保障基金给付可以分为一次性给付和多次性给付两种形式;(2)以给付的吋间作为标准,社会保障基金给付可以分为长期性给付和阶段性给付两种形式;(3)以社会保障项口作为标准,社会保障基金给付可以分为社会救济待遇给付、社会保险待遇给付、社会福利待遇给付等。

95、|社会保险|是以政府为主体,以法律为基础,在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原则下,通过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的共同筹资,为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提供经济收入补偿,使其能够在年老、疾病、伤残、生育、死1±、失业等风险造成的社会生活问题面前仍然能够维持基本生活,以保障社会安定与持续发展的社会互助制度。

96、|养老保险|是政府通过立法的制度性安排,以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为原则,在劳动者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或达到法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后,为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建立的一种经济保障制度。

97、|基本养老保险|是按国家统一的法规政策强制建立和实施的社会保险制度。企业和职工依法缴纳养老保险费,在职工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因其他原因而退出劳动岗位并办理退休手续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向退休职工支付基本养老保险金。

98、|医疗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方式强制性地向社会成员征缴医疗保险金,在劳动者(或公民)因患病、负伤、年老、生育、失业或因其他原因收入中断需要医疗费用时,由国家或企业提供医疗和物质保障的制度。从运作机制看,可以把医疗保险分为医疗社会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从保障范围看,可以把医疗保险分为广义医疗保险和狭义医疗保险。

99、医疗衽套軀基須是由国家立法向劳动者个人及其所在单位强制征

集,必要时由国家资助,由专门机构组织、管理的货币形态的后备资

金。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者而对疾病风险的能力,在劳动者遭遇疾病

风险时能够获得必需的医疗费用。

100、I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I是在政府的支持和倡导下,以农村居民为对象,在自愿和互助共济的原则下,通过集体和个人共同筹资,按一定比例补偿农民医疗费用的初级医疗保险形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政府支

持与侣导,口愿互利。第二,实行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第三,因地制宜。

101、I失业保险的含文「I是指依据国家法规,通过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渠道筹资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在劳动者失业时给予失业金支付,以保障其最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劳动者由于非本人原因暂时失去工作,致使工资收入中断而失去维持生计来源,并在重新寻找新的就业机会时,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102、I工伤保险:I是社会保险制度的内容Z-,是向法定范围的劳动者补偿其因职业病或工伤而导致的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由国家或企业单位对其生活给予一定物质补偿的保障制度。

103、|无责任补偿原贝!乂称无过失补偿原则,是指工伤事故发生后, 无论事故责任在谁,都应及时对受伤者进行无条件的一定经济补偿。因工受伤是劳动者为他人和社会做出的牺牲。非因工受伤并不属为他人和社会做出的牺牲。直接经济损失指因工受伤者的第一职业的劳动报酬。

104、|生育保险|是指国家针对女性生育行为的生理特点,通过社会保险立法为怀孕和分娩的职业妇女及时提供物质帮助和产假,以保障受保母子的基本生活,保持、恢复或增进受保妇女的身体健康及工作能力的一项社会保险计划。

105、|工伤保险基金|是指为了建立丁伤保险制度,使工伤职工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和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而筹集的资金。

106、|农村贫困户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为了保障农村贫困户基本生活,为其提供物质和服务等援助的一项社会保障措施。冃的是为了保障农村贫困户的基本生活,使他们通过综合生活救助,逐步摆脱贫困。农村贫困户救助的对象是农村的贫困户。救助的形式:定期救助、临时救助。107、|自然灾害|:是指自然界发生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现象所引起的灾害,其主耍特点是人力不能支配并造成物质财富的损坏和人身伤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5种类型:(1)气象灾害(2)地质灾害⑶地貌灾害⑷水文灾害⑸生物灾害。

108、肚会优远空置保悼门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法对军人以及军烈属等优抚对象实行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有以下几层含义:首先:优抚安苣保障是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其次,优抚安置保障是通过各种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政策来保证实施的。其三,优抚安置保障的目的是,要使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军人、烈士及其家属,受到社会应有的优待、保障和崇敬。109、|社会救助通常称为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法向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生活水平的人提供满足其最低生活需要的资金、实物或者服务的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具有下列特征:(一)社会救助的主体是国家和社会(二)社会救助是最低标准的社会保障(三)社会救助的对象是特定的。我国的社会救助主要包括灾难救助法律制度、扶贫法律制度、农村五保供养法律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山活保障制度等等。

本微信号长期服务于教育考试是大家学习成长的必备工具赶紧告诉还没添加关注的朋友或者

信f通讯录f添加f搜号f输入yinlul698

通讯录一添加一查找公众号输入引陆勺i n 1 u 16 9 £有更多科Fl内容和你分亨

18春《文学概论》作业-4

18春《文学概论》作业-4

一、单选题 1. (4分)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这个观点,一般称为 () ? A. “感物”说 ? B. “养气”说 ? C. “胸有成竹”说 ? D. “镜子”说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2. (4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此语出自() ? A. 白居易 ? B. 柳宗元 ? C. 周敦颐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3. (4分)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体验所达到的准确清晰与概括深刻的程度,这是文学作品的 ? A. 创造性 ? B. 真实性 ? C. 倾向性

? D. 艺术性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4. (4分)朱光潜认为文章的“第一件要事”是() ? A. 情感体验 ? B. 声音节奏 ? C. 语词形式 ? D. 逻辑结构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5. (4分)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能力,称为() ? A. 艺术直觉 ? B. 艺术灵感 ? C. 艺术想象 ? D. 艺术情感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6. (4分)文学的整个活动过程一般是指() ? A.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消费接受

? B.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流通收藏 ? C. 创作出版、复制生产与消费接受 ? D.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购买占有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7. (4分)从近代叙事观念来看,最重要的叙事作品样式是( ) ? A. 电影文学 ? B. 电视文学 ? C. 戏剧 ? D. 小说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8. (4分)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文学思潮是() ? A. 浪漫主义 ? B. 现实主义 ? C. 古典主义 ? D. 现代主义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9.

社会学概论重点归纳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即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传授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为青年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之一。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了解人的社会化的主客观条件 本章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依赖生活期、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同辈群体(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社会化的生物基础)(P86 )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社区; 5、职业场所; 6、大众传播媒介 (三)了解社会化的几种基本类型?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是什么?(P84) 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继续社会化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又分为主动在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两种。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继续社会化是在原有生活方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它着眼于人的进一步完善,而再社会化则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或与过去断绝关系,进入新的方式,它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主要是指被动再社会化,其社会化的形式比继续社会化要剧烈。(要举例说明) (四)为什么要继续社会化?一是因为个体在基本社会化中的内容较为单一,且生活经历又往往比较贫乏;而一进入成年期,他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就变得复杂化了,社会不仅赋予了他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这就会使个体感到不适应。 二是因为在基本社会化中,家庭和学校所受教育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教育者本身要受到以前自身社会化效果的制约,而且未来社会的具体变化又难以预测,即不可能预先对青少年的未来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因此青少年社会化时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就会不断地受到冲击。 三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个体通过继续社会化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每一个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又在改造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继续社会化无论从个体或从社会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试述社会化过程中某一外在社会化因素对自身社会化的影响。—如家庭、职业场所。 为什么说职业场所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学功能存在的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eg: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家池上,江淹浦畔”,隔) 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 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9.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作家有某种思想感情需要传达,或要赞美、批评某种现存事物,或要互换某种新的社会变革等,心中有所积郁,不吐不快,于是产生了创作动机。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社会保障学复习提纲

教材: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社会保障学概论 1、社会保障的概念。 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需要。 2、社会保障的含义。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 2)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3)社会保障面向社会全体成员 4)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社会立法 3、社会保障的特点。 ?社会性强制性普遍性公平性互助性储蓄性 4、社会保障的功能。 社会保障的社会性功能(对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的作用) ?社会保障的稳定功能:通过保证劳动者乃至国民在特殊情况下的生活问题,从而实现整个社会乃至统治秩序的稳定。被誉为“社会安全网”和“社会减震器”。 ?社会保障的公平功能(即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关系的功能) 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对应于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调节投融资功能 平衡需求功能 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 保护和配置劳动力功能 5、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最低生活; ?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后仍能享有基本生活; ?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居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社会保障; ?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受尊敬的军人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 6、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德国:世界上第一个以立法形式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2、美国:最早颁布《社会保障法》。 第二章社会救助制度 1、社会救助的概念和含义。 社会救助的概念 所谓社会救助,是指社会成员在其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有权要求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创作于批评 的最高标准,忽视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中一味的情 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 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现人物的心理,杜十娘的出身青楼,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遇人不淑的事件决定了杜十娘必死的结局。又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身在封建社会,其地位与性情以及过分看重爱情,注定她的宿命。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未得到爱情暗示了她的死亡。 2)形象性:事物的外形是怎样的,抓住外在具体的东西。可以以外写内,例写“愁”,将 情感化具体形象,切忌将情感抽象化,或长篇大论,应找具体“意象”,融入主体感情。 3)情感性:文学以人为中心,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而且文学形象带有主体创作色彩,文 学是有情感的价值趋向与判断,没有纯客观的形象。例如“一切景语皆情语”。审美主体将情感移情到审美客体上。 4)无功利性:文学有求真、从善的功能,最终为了求美,这里的美指的是崇高的美,壮美。 例如悲剧,美在其悲剧性,表现主人公的抗争性。文学不追求直接的功利性,而是追求情感的体验,例如歌德诗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艺术影响很大,艺术追求积极健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依据: 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依据:1、历史时代依据2、现实社会依据 第二章 1、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的概念及内涵扩展 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可以看作人口数量的同义词。人口规模受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结构可分为: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和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3、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城镇化:从乡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 逆城镇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4、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和对社会的影响; 概念: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影响:(可自述) 5、反映人口健康的重要指标;

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2、死亡率:粗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6、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第一个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持续约两三百万年。 第二个时期是农业时期,持续大约1万多年。 第三个时期是工业时期,距今不过两三百年的时间。 7、邓肯的POET模型。 1、邓肯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 响。该模型也被称为“生态复合体” 2、在模型中:(1)每个要素是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的;(2)任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 例如: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 8、环境保护战略的演变。 1、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 2、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和条件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 3、生态现代化理论:工业化、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不仅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具有潜在的兼容性,而且也可以是推动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和机制。由工业化

社会保障学概论简答题

社会保障概论 一、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保障制度: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及其物质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2.社保制度特征:公平性、社会化、强制性、福利性、多样性、刚性。 3.社保制度功能:保障、稳定、调节。 原则:公平性、权利与义务相结合、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原则。 4.现代社保制度萌芽于19世纪的英国,正式形成于19世纪的德国。全世界形成了以福利国家型、投保资助型、个人储蓄型、国家保险型四大类社会保障模式。思想基础: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国家干预主义思想。 5.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构成:A国家财政支持项目: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区服务。B国家法律强制执行的社会保险项目: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保险。C商业保险有益补充:单位投保、个人投保、互助保险。 三支柱:国家、企业、个人。 6.财政体制的变迁。健全→功能财政(资源、收入、经济,职能是配置、分配、稳定) 财政支出的变迁:①购买性支出②转移性支出,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税式支出。财政支出规模结构:经济发展支出下降,国防支出下降,科教文卫支出上升,社会性支出上升,以及其他支出。首要原则是公平。7.税收包括A微观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B宏观效应:调节、税收乘数即税收与财政支出的关系。 8.财政政策的变化:扩张型、中性型、紧缩型。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执行时期:亚洲经济危机、2008年至今。 9.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①社保制度完善,则社会稳定,会促进经济增长。②经济增长,能够使社会保障基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10.社保制度对储蓄的影响:①挤出效应(良好的社保制度下)②挤入效应,导致提前退休。两种效应是并存的,主要看其力量大小。 11.社保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①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有助于保证劳动力的质量,刺激劳动力生产的积极性,容易增加劳动力的惰性,降低劳动供给。②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增加了劳动力需求,质量得到提高,需求下降,则成本增加。③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诱导流动,但容易导致循环累积。12.社保制度对资本市场的影响:①社保基金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丰富和健全了资本市场的内容,同时也刺激了资本的运行,增大了资本存量,健全和夯实了资本市场的基础,丰富了大家的投资选择。②资本市场对社保基金的英系那个:为社保基金的管理和运营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为其保值增值提供了载体。 二、养老保险制度 1.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为劳动者解除养老后顾之忧的一种社会保险,它的目的是增强劳动者抵御老年风险的能力,同时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手段则是在劳动者退出劳动岗位后为其提供相应的收入保障。 2.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国家统一政策,强制实施的保障退休职工基本生活需要的养老保险制度,其是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低层次也是最基本的一层。 3.特征:普遍需求、地位特殊、长期积累、管理复杂。 4.筹资模式:①现收现付制。特点:以支定收,实行初期因支出规模校而费率较低,以后则会随着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提高,实质上体现着养老保险负担的代际转移。优点:短平快,成本低,缺点:没有积累经济储蓄费率波动大,劳动者代际之间矛盾激化。②完全积累制。特点:强调长期平衡,费率较为稳定,能够积累起养老保险基金。优点:预防老龄化冲击,使资金收取与企业的经济条件相联系,劳动者权利义务关系紧密。缺点:固定的费率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变化。个体养老责任凸显。③部分积累制。(我国的创举)特点:费率具有弹性,可根据养老金支出的需求分阶段地调整费率。优点:满足一定时期养老保险金支出,又有资金积累,既不会超过企业与劳动者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又因阶梯实践不太长而易预测,面临的保值增值压力亦不会太大。 5.企业年金制度 特征:一是由企业和职工双方共同缴费,实行完全积累制,二是为受益人建立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账户积累由企业和职工缴费及投资运营的收益构成,三是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一定比例内,将可在企业成本中列支;四是市场化管理和运作。 企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对资本市场产生积极效应,金融创新突破。 6.我国养老保险资源框架:核心是基本养老保险,补充是企业年金、商业保险、个人储蓄、财政补贴、养老救助体系。 7.工龄:从事有毒有害工作工龄为常人的1.3-1.6倍。缴费年限为15年,未满15年需要①补缴②将缴纳的钱一次性偿还给员工续保,达到15年以后,每多缴一年,政府多补贴1% 养老金=个人+企业+政府(地方、中央)+养老基金分红 基数:缴费截止期上一年度职工日/年平均工资 养老金=基数*2% 专题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应对思路 1.人口老龄化: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使得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或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老化的社会发展过程。特征:地域化和地区化。 老龄化测度: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总人口>10% 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总人口>7% 2.月计薪日21.75天,月工作日20.83天 3.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特点:规模庞大,发展速度快,经济基础薄弱,地区 发展不均衡,高龄化特征显著。 4.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保体系的挑战:①对养老方式的挑战②对医疗保险的 挑战,总体养老金水平偏低(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在职工资)③养老金支 付能力的挑战 5.应对思路:做实个人账户,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完善退休制度,大力发展 老龄产业。 专题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评析 1.我国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缺陷分析:单方负责,封闭运行,先收现付,制 度分立。 2.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成就:单位化向社会化发展,单一的责任制向责任共担 发展,单一层次保障到多层次保障发展,覆盖面持续扩大。 问题:分散决策与分割管理,转制成本的控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 配套措施不足。 总结:包含问题很多且复杂,养老保险折射出的社会问题,通过自己的专业 视角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三、医疗保险制度 1.医疗保险:指通过国家立法,按照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运用 资金,保证人们公平地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的一种制度。 2.特点①普遍性②待遇支付形式为非定额的费用补偿③补偿期短但受益时间 长④涉及关系非常复杂⑤医疗服务消费具有不稳定性和被动型。 3.相关概念 A疾病风险具有典型的群体性和社会性 B基本医疗保险△! 定义: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条件下,根据经济水平以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等综 合因素,在国家或地区基本健康保障范围内,为全体参保人员提供基础性, 必不可少的医疗服务的一种制度。 C社会医疗保险特征:直接成本补偿 D统账结合 4.世界各国现行医保模式简析 (一)国家或政府型英、俄 优点:保障水平高,可从宏观角度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缺点:财政压力大, 相关医疗机构缺乏活力 (二)社会保险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优:强制缴费,责任明确,互助效果显著。缺:减少公民现实支出,受外界 经济波动影响,强制缴费是一种收入再分配形式。 (三)市场或私营型美国橱窗保障 优:灵活,效率水平高,保障模式透明。缺:公平不足,效率有余,医疗成 本支付压力大。 (四)储蓄型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账户联通体系。 优:家庭为单位强制储蓄,避免社会相关风气的代际转移。缺:对相关社会 成员的排斥作用明显。 5.医疗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现收现付制、累积制、混合制。 支付方式:按人头支付,按单元支付,总额预付制,按病种支付,按以 资源为基础的相对价值标准偿付,按服务项目付费。 6.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历程分析: ①医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②医疗保障救助标准提升③基本药物目录制度建立 ④药品采购,降低药品流通价格⑤基层医疗设施得到改善⑥公共卫生均等化 程度显著提升齐公立试点改革初见成效。 7.中国特色医保道路解析“七个一” 一个本质,公益化;一个方向,为人民服务;一个方针,三方面工作,预防 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一个体制,医药要分开,盈利和非盈利 分开;一个保障,强化财政扶持,加大投入;一个重点,基本医疗保险;一 个目标,方便,有效,共享。 框架:一个本质,公益化;四大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投入体系,保障 体系,药品流通体系;八个环节,管理,投资,运营,监管,人才,信息, 法律,价格形式。 8.国外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从后付制向预付制,管理型医疗服务模式的兴 起:健康维护组织,优先医疗提供组织,定点服务计划。 四、失业保险制度基本理论 1.失业:在市场经济下,在劳动年龄内,由劳动能力并有求职要求的劳动之 未能找到或丧失就业岗位的社会现象。 特征:劳动年龄人口16周岁——退休,有一定的劳动能力,有积极的就业意 愿,在一定时期内,没有找到任何工作(一周工作累计不超过7个小时),非 本人意愿。 类型:摩擦性:信息不充分,不对称;周期性: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经济 下行期;技术性:科技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减少;季节性:自然环境影响; 结构性:复合型失业,经济社会结构紊乱。 2.失业保险: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建立的使劳动者因失业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 是,在法定的期限内获取失业保险金给付的维持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险制 度。 类型:强制性失业保险,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失业补助制度,双重性的失业 保险制度。 原则:强制性,统一性,公平与效率兼顾,适时调整,适当积累,适度。 目标:(一)与失业者个人有直接关系的目标:对非自愿失业者在失业期间提 供现金补偿,维持劳动者基本的生活水平,为失业者提供寻找工作的时间。 (二)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目标:争取实现反经济循环的效果,改变失业 的社会成本的分布,改变劳动力的使用,保留熟练工人,鼓励雇主稳定雇用。 功能:维持劳动力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为劳动者既有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 了条件,为提高劳动力素质提供了必要条件,有助于提高经济活动效率,有 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发展。 下岗与失业的区别:劳动合同是否保留;管理单位不同,失业保险经办机构, 下岗职工坐在单位的托管机构;待遇水平不同,失业保险,下岗职工有托管 单位办理社会保险 体面就业:稳定的收入和保障;社会尊重和社会认同;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 就业困难群体:高校毕业生;下岗职工;农民工为代表的流动人口 社会福利制度 内容:职业福利、津贴 历史演变:剩余型福利、制度性福利、发展型福利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特征分析:典型的混合制度、典型的就业关联制度、典型 的城镇福利制度、典型的收入补差制度 改革趋势(一个转型三个结合):补差型到适度普查型、居民社区结合福利机 构、政府主导结合社会参与、法制化加专业化加标准化 对象:是否具有生活来源、特殊人群与弱势群体、贫困地区 弱势群体 特征(三低一高)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低下、政治影响力低下、心里敏感 性高 代表性人群:贫困者、失业者、残疾人、老年人、少年儿童 社会扶助:强化政府职能、强化非政府组织的辅助功能、强化社区只能 低保制度 基础认识:保证社会成员最低生活需要的制度、选择性救助制度、动态化管 理体系、低水平收入补差制度、权力与义务相结合 延伸认识:积极效应(覆盖面广。救助水平逐年攀升。与其他制度协调不断 上升)存在问题(标签效应、稳定语气和制度依赖、获取稀缺资源的投机行 为、强制执行与变通操作、成本扩张) 社区功能:社会整合(调整协调不同因素的矛盾纠纷以形成凝聚力)、社会控 制(运用社会力量对乘员的行为进行约束)社会化(掌握技能学习知识) 社区管理模式:自治性管理模式、行政导向性管理模式、混合型管理模式 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的结合:社区扶助/、非营利性组织形成主体、社区教育、 财政基础、社区文化 贫困特点:贫困人口在持续增加、贫困状况在持续恶化、贫困差距持续扩大、 贫困全球化趋势 我国贫困测评指标:生存环境、生存质量、生存效果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 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 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 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 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 创作于批评的最高标准,忽视作 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

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 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 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 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 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 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 中一味的情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 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19春东财《社会保障概论B》在线作业三(随机)

(单选题)1: 认为劳动力市场会自动均衡,即使出现偏离也是暂时的,因此失业是暂时的失业理论是() A: 马克思主义的失业理论 B: 阿瑟奥肯的失业法则 C: 古典学派的“供给创造需求”理论 D: 凯恩思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标准解题: (单选题)2: ()是西方福利的代表,将社会保障概括为国民在失业、疾病、伤害、老年以及家庭收入锐减、生活贫困时予以生活保障。 A: 美国 B: 德国 C: 日本 D: 英国 标准解题: (单选题)3: 工伤保险待遇要比其他社会保险项目() A: 优厚 B: 补偿少 C: 相当 D: 条件苛刻 标准解题: (单选题)4: 发达国家企业年金计划的覆盖范围一般为() A: 全体国民 B: 全体劳动者 C: 部分劳动者 D: 上市公司职工 标准解题: (单选题)5: 尽管各国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标准不一,但都与当地居民总体生活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这是遵循了()原则 A: 生存权保障原则 B: 普遍性原则 C: “保底”原则 D: 法制化原则 标准解题: (单选题)6: 工伤鉴定主要是鉴定() A: 劳动者是否具有待遇享受资格 B: 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 C: 工伤事故责任归属 D: 工伤保险待遇标准 标准解题:

(单选题)7: 社会保险制度在()最先产生。 A: 德国 B: 美国 C: 英国 D: 法国 标准解题: (单选题)8: 中国养老保险改革的第二阶段的开始标志为() A: 1986年的《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暂行规定》 B: 1991年的《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C: 1993年《上海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D: 1997年《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标准解题: (单选题)9: 在保障水平上,养老保险遵循()设计原则 A: 积极援助 B: 广覆盖 C: 适应经济发展和刚性增常规律相协调 D: 权利义务结合 标准解题: (单选题)10: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筹资方式在部分国家开始复兴。 A: 现收现付 B: 积累制 C: 征税方式 D: 征费方式 标准解题: (多选题)11: 医疗保险具有的特征为() A: 医疗风险的发生频率高,且费用难以控制 B: 医疗保险具有普遍性 C: 医疗保险因涉及面广而更具复杂性 D: 医疗保险是通过医疗服务和费用补偿机制来实现的 E: 医疗保险属于短期的、经常性的保险 标准解题: (多选题)12: 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包括() A: 责任分担原则 B: 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 C: 公平原则 D: 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 标准解题:

大一下学期文学概论提纲及知识点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文学活动系统的构成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学理论的任务 ①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更是文学作品再现或反映的对象; ②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 ③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通过阅读作品而与作者达成沟通; ④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2.最早的文学理论称为什么? 诗学诗论 3.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主要有那些 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从古至今,文学至少有着哪些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的通行含义、 西方关于文艺心理方面的有哪些学说? 净化说、移情说、心心理距离说、直觉说、审美态度说、无意识升华说 5.文学话语应包含那些内容? 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6. 什么是话语蕴藉?文学作为话语蕴藉具有的几层含义?分别是什么?文学作为话语蕴藉的典型形态是什么?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两层含义;分别是:①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活动作为蕴藉着话语的活动,主要是指文学性质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造和接受过程,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可能性。②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的话语要有蕴藉的属性;含蓄和含混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艺术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何种性质? 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 7. 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是什么?社会生活 8. 文学创造就是以什么为原料的生产活动?话语 9. 历来文学创造主体的种种解释? ①.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②.主体即“旁观者” ③.“移情者”④.主体即“集体人” 作家是体现着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精神生活的人 10.文学创造的全过程可以划分为哪三个阶段? 发生—构思—物化 11.什么是艺术发现?艺术发现的特点是什么?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的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或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特点:A.灵感妙悟特征.B. 理智性. C.情感体验性,包含有内在体验。 D.未改变原物、是对事物本质的独创,是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新质素,见别人所未见。 12.什么是灵感?其表现形态是什么? 灵感是创作过程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情绪特别高涨而导致感悟和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其表现形态是对某一对象或某一问题的突如其来的顿悟,它有着偶发性、短暂性、亢奋性、创造性以及动静相济性等特征 表现形态:①.从产生过程看,不期而至、偶然突发 ②.从主体状态看,专注敏捷、亢奋紧张。 ③.从创作效果看,超常独特,富有创造性。 ④.需要长期积累,艰苦探索。 ⑤.偶然触发,妙手自得。触发的媒介各有不同。 13.构思方式有哪几种?综合、突出、简化、变形、陌生化、

大学社会学重点归纳

社会学重点归纳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和学科性质 1、西方和中国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西方: 社会学的产生:孔德的实证主义理论,他提出了社会学的概念和学科的基本框架,而且提出了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基本想法。孔德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社会学的发展,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孔德: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指出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主要思想有: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 斯宾塞:提出社会进化的思想,社会进化论。 迪尔凯姆:指出社会学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他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等概念。最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家 韦伯:开创了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相对立的“理解的”社会学传统,成为理解社会学的奠基人。在方法论上韦伯提出“理想类型”的观点以及“价值中立“的主张 帕森斯:建立了机构功能理论,形成了结构功能学派 美国社会学的特点:注重应用研究,实证研究一直是美国社会学的主流 西欧国家社会学与美国社会学的差异:理论思维和批判色彩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代表 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对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发起巨大挑战,成为当代社会学的重要流派 卢曼:系统学派 布迪厄:结构主义建构论 福柯:展示了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和对现代权力观的否定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弥合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 中国: 大同思想:我国古代关于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理想的系统化论述 康有为:讲学,提出群学 严复:翻译斯宾塞著作 社会学课程在高等学校中出现是在20世纪初。燕京大学的社会学师资比较整齐 孙本文:社会学的引进和学科化。《社会学原理》他是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学取消 1978年邓小平支出社会学需要尽快补课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特点与基本问题 研究对象: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 社会关系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具有强烈的依存关系:社会关系以社会行动为内容,社会行动以社会关系为形式;没有社会行动的社会关系和不受社会关系知道的社会行动都是不可理解的。 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的关系的宏观表现。 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社会变迁。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 学科体系: 1、社会学理论:对社会构成要素、社会关系、社会行动、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问题的理论性分析 2、社会研究方法:从事科学的社会学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 3、应用社会学:将社会学理论和社会研究方法运用于某一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研究 学科特点: 1、整体性观点 2、方法和只是的综合性 3、科学性 4、应用性 5、建设性和批判性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1、社会的性质、类型、特点 社会的性质:社会实在论(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实论: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是有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其代表,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将社会实在论做了具体论述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和个人行动是实际存在的,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认识社会的目的的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 强调人的行动的心理方面的理论(美国的吉丁斯)和以强盗个体行动的能动性为主的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带有社会唯名论色彩,而在符号互动论哪里社会唯名论的特征更加明显 社会的性质导致两方认为社会学的主要任务不同:唯实论:研究社会的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研究这种既定的结构如何去指导塑造其成员唯名论:只有了解每一个行动者才能真正了解社会 社会的类型: 宏观社会的类型: 1、孔德: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 2、斯宾塞: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 3、马克思: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具体社会的类型: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共同体 3、以业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

最新社会保障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社会保障 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实施对象是社会上相对贫困的人口群体的社会保障项目是( A )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2.社会保险的实施对象是( B ) A.社会上相对贫困的人口群体 B.社会劳动者(一般是挣工资的劳动者) C.包括社会劳动者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 D.社会上一部分倍受尊重而又有光荣身份的人口群体 3.社会优抚中抚恤对象是指( C ) A.现役军人家属和在乡老红军、老复员退伍军人等 B.退出现役的军人 C.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和残废军人等 D.革命烈士家属和现役军人 10.我国生育保险制度规定正常产假为( A ) A.90 天 B.105 天 C.180 天 D.42天 12.生育保险属于( A ) A.短期性补助 B.长期性补助 C.保险性补助 D.福利性补助 16.国际上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的方法有多种。按照一个家体用于饮食支出的比例来大体测定该家体 的生活水平的测定方法是( B ) A.生活需求法 B.恩格尔系数法 C.生活形态法 D.国际贫困标准法 21.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是( A ) A.社会救助 B.失业保险 C.生育保险 D.社会福利 24.医疗保险的经费主要来源于( D ) A.雇主 B.被保险人 C.国家 D.被保险人和雇主. 31.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 C )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34.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保障 ( C ) A.生活幸福 B.人民富裕 C.社会安定 D.生活水平 43.“五保”不包括 ( D ) A.保吃 B.保穿 C.保住 D.保富 44.托儿所、幼儿园等属于我国职工福利中的 ( A ) A.集体福利设施 B.个人生活福利性补助 C.文化福利 D.娱乐福利 53.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不包括( C ) A.政府 B.企业 C.家庭 D.个人 56.不属于社会保险基本特征的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