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概论知识点大全

文学概论知识点大全

文学概论知识点大全
文学概论知识点大全

一、文学是什么?

文学是什么?……是什么使文学作品区别于非文学作品?……是否有些根本的、突出的特点是文学作品所共有的?

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理论家们一直在努力探讨解决这个问题,但成效甚微。究其原因也不难: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篇幅各有不同,而且大多数作品似乎与通常被认为不属于文学作品的东西有更多的相同之处,而与那些公认的文学作品的相同之处反倒不多。以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为例,它更像一部自传,与十四行诗很少有相似之处;而罗伯特?彭斯的一首诗“我的爱就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则更像一首民谣,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也很少有共同之处。

提到文学,人们一般会想到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散文。但若追问:文学=文学作品?则需要认真考虑。

一是没有作品诞生的艺术构思,是否也是一种文学活动?

二是如果作者写完的小说、诗歌等作品没有人看,它还是文学作品吗?是否会被当作废纸?

横向的差异性很大。

纵向(历时性)来看,文学观念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变迁。

“如今我们称之为文学的是二十五个世纪以来人们撰写的著作,而文学的现代含义才不过二百年。1800年之前,literature这个词和它在其他欧洲语言中相似的词指的是“著作”,或“书本知识”。(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

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说:(《镜与灯》)

“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素,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在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辨,使人一目了然。第一个要素是作品,即艺术产品本身。由于作品是人为的产品,所以第二个共同要素便是生产者,即艺术家。第三,一般认为作品总得有一个直接或间接地导源于现实事物的主题——总会涉及、表现、反映某种客观状态或者与此有关的东西。这第三个要素便可以认为是由人物和行动、思想和情感、物质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觉的本质所构成,常常用“自然”这个通用词来表示,我们却不妨换用一个含义更广的中性词——世界。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

尽管任何像样的理论多少都考虑到了所有这四个要素,然而我们将看到,几乎所有的理论都只明显地倾向于一个要素。就是说,批评家往往只是根据其中的一个要素,就生发出他用来界定、划分和剖析艺术作品的主要范畴,生发出藉以评判作品价值的主要标准。因此,运用这个分析图式,可以把阐释作品本质和价值的种种尝试大体上划为四类,其中三类主要是用作品与另一要素(世界,欣赏者或艺术家)的关系来解释作品,第四类则把作品视为一个自足体孤立起来加以研究,认为其意义和价值的确不与外界任何事物相关。

刘若愚的改造图:

有人认为,应该在四要素之外加上

媒介(语言)

文化

二、文学四要素概说

1、世界

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之一,即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由于文学活动总是涉及到一种意识反映行为,这就成为艺术模仿论和再现论的立论根据。

世界,还可以用另外几个词,现实、生活、社会、宇宙、自然

2、作者

文学活动不仅与生活有关,而且与作者有关。作者创作了作品,并在作品中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情感,并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情。这样,作者在文学活动中便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情感,因此文学也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侧重于从作者方面研究文学,便出现了“表现说”文学观和艺术观。

表现说侧重从作者角度,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文学现象,弥补了再现说忽略创作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弱点,对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有不少新的发现和阐明。但近代西方兴起的表现说,其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它强调文学艺术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并认为人的情感以及表现这种情感的艺术是与现实无关的,这显然是错误和片面的。因为事实上,人的任何情感都是由种种物理的、心理的、环境的和传统因素构成的总体关系,是现实与外部现实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

3、作品

文学所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是艺术世界),文学表达的情感也与作者的实际情感有别(是艺术情感),因而,作品便具有了独立价值。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作品源于生活但又不同于生活,它是作者的艺术创造、能超越现实事物的本真状态,包含着更为普遍的、深刻的意蕴,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作品一经产生便具有了客观独立性,成为“第二自然”。于是,便有人侧重于从作品的角度来研究文学。

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法国结构主义

4、读者

文学活动不只是作者的创作活动,它还包括读者的阅读鉴赏活动,只有经过读者阅读,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读者是文学活动的又一基本要素。

读者对作品的阅读活动是一个阐述和再创造的过程。读者阅读作品,既是从作品中了解作者思想、了解作品中描写的人情世态的活动,同时也是读者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运用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在自己头脑中进行形象地再创造的活动,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德国出现了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它将文学接受活动当成文学研究的焦点。其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前者从文学史方法论提出接受理论,后者则更多从读者的接受心理提出问题。姚斯将文学史看成“读者的文学史”,将读者提升到了文学研究的中心位置。这是因为:首先,文学的目的是为读者,“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讲是注定为这种接受者而创作的”,离开读者,就没有文学;其次,读者的接受并非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创造性的,从更高的历史学层次来看,作品艺术价值的大小、生命力的长短,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读者的接受。

第二次几种重要的文学观念

文学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一个前后的变化过程。依照艾氏的四要素理论,可以归纳历史上有如下几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一.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德谟克利特认为人们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儿学会了唱歌。柏拉图的摹仿说:艺术是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有一些人(或凭艺术或靠经验),用颜色和姿态来制造形象,摹仿许多事物,而另一些人则用声音来摹仿;同样,像前面所说的几种艺术,就都用节奏、语言、音调来摹仿,对于后二种,或单用其中一种,或兼用二种……他还说,摹仿是人类的天性。后来古罗马的贺拉斯、西班牙的塞万提斯都主张艺术摹仿自然或生活。歌德说:除了自然之外,形象又从何处取得呢?很明显,画家是在摹仿自然;那么,为什么诗人不也去摹仿自然呢?

别林斯基说:艺术是现实的再现,因此,它的任务不是矫正生活,也不是修饰生活,而是按照实际的样子把生活表现出来。

明代叶昼说:世人先有《水浒传》一部,然后施耐庵、罗贯中借笔墨拈出。若夫姓某名某,不过劈空捏造,以实其事可。如世上先有淫妇人,然后以杨雄之妻、武松之嫂实之;世上先有马泊六,然后以王婆实之;世上先有家奴与主母通奸,然后以卢俊义之贾氏、李固实之;若管营,若差拨,若董超,若薛霸,若富安,若陆谦,情况逼真,笑语欲活,非世上先有是事,即文人面壁九年,呕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

摹仿再现说强调世界与文学的关系,强调文学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对生活的反映,指出了文学艺术的来源,突出了文学的认识作用。这有它的合理之处。因此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它雄霸了两千年。时至今日,再现理论仍有其生命力,在淡化艺术创作者的个性时,在强调集体主义时,文学的再现性被提到了前台,文学与世界(现实生活)的同一性,即文学反映现实的真实性成了衡量文学作品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指导作家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现实主义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名词。建国后的中国文学大多是以题材取胜的,怎么写的问题是其次的,写什么才是首要的。这并且被上升到了态度和阶级立场的高度,从文学问题转化为政治问题。

军事题材、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表现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

农村题材的作品要表现合作化运动,表现农民翻身当家作主。

现实主义要写现实,但不许写现实中实际存在的阴暗面。虽然提浪漫主义,但实际上没有体现。

二。表现论:

表现论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这一思想在西方出现很早,但真正形成强大潮流则在19世纪初,借助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而兴起。康德认为美是主观的,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天才是和摹仿的精神完全对立的。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柯勒律治认为,有一个特点是诗人所共有的,就是他们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在的东西引起的。雨果说:比大海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开阔的是人的心灵。

中国古代类似的说法相当多。如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李贽的童心说(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袁宏道的性灵说(不拘格套独抒性灵),也强调表现个人的内在的情感。这种说法体现了文学与其他思想类型和学科的分离的倾向。中国古代科学思维不够发达,但常能以艺术思维方式去看待世界,以审美心态去理解世界。遂极力突出人的主观意念,万事万物都带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泛神论、以已度物)。写意性的作品多,不求达到对事物的外形的真实摹仿,而注重表现内心情感的真挚。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说: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在画图,入耳之声,无非诗料。一切景语皆情语。

表现说的三个要点:A文学本质上是作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主观情感体验的产物,是情感的一种渲泄。B表现论虽也主张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但不是忠实于对象,而是忠实于情感。C相应地,因忠实于情感而运用想象、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

三。教化说(实用说、工具说):

强调作品被读者利用的情况,或说作品对读者产生的思想影响。教化说认为文学是一种用于教化民众的工具和手段。西方有贺拉斯的“寓教于乐”,中国有“文以载道”,前者认为诗要“既劝谕读者,又使人喜爱,才能符合众望”,后者则是儒家关于文学的主导思想,古代诗言志说,孔子提出兴观群怨说,刘勰有“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韩愈柳宗元周敦颐、朱熹等都持这种看法。

所谓“兴”,就是“引譬连类”(孔安国说),并可用以“感发志意”(朱熹说);所谓“观”,就是“观风俗之盛衰”(郑玄说),旁人可以从中“考见得失”(朱熹说);所谓“群”,就是“群居相切磋”(孔安国说);所谓“怨”,就是“怨刺上政”(孔安国说)。孔子把诗歌作为从政和教育的工具,通过对作品的钻研,考察诗歌的政治作用,看到了文学的社会价值,但他随后有把文学的作用归结到了“事父、事君”上去,则又表现出了利用文艺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用心。

我国自五四运动以后,一直存在着对文学的不同认识,一是为艺术而艺术,一是为人生而艺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上,后者占据了上风,强调文学对国家社会的现实功用成为文学创作和文学评价的一个基本准则。如艾青曾说:我们的文艺是为政策服务的。建国后,文学领域一直是十分敏感的,就是因为文学往往会起到政治作用。文学成为历次运动的风向标。

教化说有两方面的影响:消极的一面,是统治阶级用文学来禁锢人们的头脑,为其统治服务;积极的一面,是通过文学教育人民,宣传进步思想,实现思想启蒙的目的。

四。客观说:

这种观点认为文学就是文学,理解文学作品只能从作品本身出发,因为作品完成后就与作家、与作品所产生的背景、环境都没有关系了,而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客观物。

作者死了。感受谬见、意图谬见。

“感受谬见”(Affective Fallacy)是指将诗与其结果相混淆,即混淆诗本身与诗的所作所为,其始是从诗的心理效果推导批评标准,其终则是印象式批评与相对主义(认为真理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站得住脚,而是受到人认识水平的局限)。最早由W.K. Wimsatt和Monroe C. Beardsley与1946年提出。后经改进成为客观批评论(Objective Criticism)的观点之一,认为不应探讨作品的艺术效果,而应专注研究作品的特点、修辞手法,以及产生这种艺术效果所采取的形式等。

新批评认为研究作者意图的做法是一种批评误区,其迷误在于“将诗和诗产生的过程相混淆”,即将作者意图中的世界等同于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世界,把作者的愿望等同于作品的实践。在新批评看来,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作品意义是两码事,批评家尤其不能依据作品是否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来判断其价值。对作者意图的认识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一个批评家无法去搞清楚诗人写作的真实意图到底是什么,因为如果诗人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意图,那么他的意图就会表现在他的诗作中,人们无需再从诗作之外去寻找意图的来源;如果诗人没有从成功地表现他的意图,人们试图去寻找他的意图就更加荒谬和没有凭据。

这种提法或思路起源于对过多地重视文学的外部因素的反拨。以前的几种文学观念都考虑文学与世界、作家的关系,而对文学自身的特点没有重视。曹丕有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的说法,所以铃木虎雄说曹丕的时代是文学自觉的时代。中国古代对诗歌语言进行过很多探索,在诗词格律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典型表现是唐诗宋词,但受儒家思想影响,对此又从理论上贬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当代文学也存在轻视文学语言的问题。

西方客观论主要是俄苏形式主义、法国结构主义、英美新批评派。

他们或注重语言自身的陌生化,或考察文学作品的深层结构,或分析作品的内在张力,对文学自身的内部规律作出了深入的研究。

五。读者中心论(体验说)

德国接受美学学派提出,读者在文学活动中应占据主要地位,只有读者的参与,才将作品中潜在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才把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意蕴、审美品质、艺术价值发现出来,才把文本变成了作品。接受美学一派深入研究了文学接受中的心理活动,涉及期待视野、共鸣、误解、顺应与同化、空白、未定点、召唤结构、隐含的读者等问题。

姚斯说:“文学作品并非对于每个时代的每个观察者都以同一种面貌出现的自在的客体,它不是一座自言自语地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像一部乐队总谱,时刻等待着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不断变化的反响。只有阅读活动才能将作品从死的语言材料中拯救出来并赋予它现实的生命。”

在作者、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形中,读者绝不是被动部分,绝不仅仅是反应连锁,而是一个形成历史的力量。没有作品的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仅仅是通过他的中介,作品才进入一个连续的变化的经验视野之内,在这里面发生着从简单接受到批判性的理解,从消极到积极的接受,从公认的审美规范到超越这些规范的新创造的永恒转变。”

作品的意义并不是作者给定的原意,而是由解释者的历史环境乃至全部客观的历史进程共同决定的。

其他观点列举:

惯例说:美国人乔森纳·卡勒《文学理论》里的一句话却又有趣:“文学就是一个特定的社会认为是文学的任何作品,也就是由文化来裁决,认为可以算作文学作品的任何文本。”

卡勒的最后回答:

1.文学是语言的“突出”。强调语言的独特性,如押韵的诗。这种观点也有局限性,因为有的文本没有看做文学时,即使本身有特点往往被忽视,只有把文本按照文学的框架看待才注意其风格的迥异。

2.文学是语言的综合。文学是把文本中各种要素和成分组合在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的语言。比如一个韵律会把两个不相干的词联系起来想象。缺陷之处在于:不是文学本身包含这种综合,而是读者往往试图找到综合、和谐、紧张或不协调的关系。

3.文学是虚构。虚构是文学的表述言词与世界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因为文学作品中人物、时间、事件等都是与现实很远的。这涉及到作者多想的与陈述者所讲的肯定有出入,从而涉及到如何阐释作者文本的问题。这无疑设置了无数的可想象的空间,使作品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成为一个可以解释的问题,文学地虚构性使其语言区别于其他语境中的语言。

4.文学是美学的对象。运用康德的美学思想,即美学是连接物质世界和理念世界的桥梁。文学也有这种作用,它通过作用于感官的形式和精神的内涵融为一体来实现把物质与精神结合起来的可能性。如此一来促使读者去思考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缺陷是这中解释依然适合于其他作品。

5.文学是文本交织的或者叫自我折射的建构。文本的交织性(interextuality)指作品是由其他作品塑造出来,是先前的作品使其有存在的可能性,可以说处于互文性之中。自我折射性(self-reflexivity)指文学是作者力图提高或更新文学的实践,含有对文学的折射。缺陷是不排除其他作品也有这种特性,例如广告。

另有弗洛伊德的“欲望升华”说。

第三讲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一、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1.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文学属于社会意识形式,而社会意识形式又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部分,上层建筑、意识形式最终为经济基础所制约,同时又反过来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而文学的本质,就在这一特定的位置上得到界定。

所谓经济基础,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与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相应的分配关系、交换关系等;所谓上层建筑,是指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所谓社会意识形式,是指人类社会一切精神活动的总和,包括政治观点、法律观点,以及哲学、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

2.文学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

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的文学,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形成和发展归根结柢是受到经济基础制约的,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制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着文学艺术的内容。

其二,文学艺术的演进,归根到底也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的。资本主义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其三从文学的样式和类型来看,它们的产生、演变和衰亡都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神话和史诗,宋词

3.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又反作用于经济,具有相对独立性

反作用表现在三:(1)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如对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作品,通过维护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来达到。(2)对经济基础起破坏和瓦解的作用,如历代被统治阶级诬为“诲盗诲淫”之作品,如《红楼》《西厢》《水浒》等。(3)在破坏旧的经济基础的同时又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建立和发展。如五四新文学,《狂人日记》,《女神》等。

相对独立性表现有三:(1)当经济基础发生变革时,旧文学不会立即消亡,而会延续一段时期。如武侠小说,是在封建末期产生,其高超武艺和侠义心肠,都是那个时代经济状况和人际关系的反映,虽其经济基础已消亡,但新武侠小说还不断出现,如金、古、梁等。(2)文学的发展有着自的历史继承性。即旧的经济基础消来了,但旧时代文学中有思想和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仍然会流传下来,成为欣赏对象和创新的前提。如诗歌、戏剧(3)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的不平衡关系,也反映了文学的相对独立性。曹操诗歌――建安风骨;宋词之婉丽、唐诗之雄浑

二、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式

仅仅说文学是意识形态,必然抹杀了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特殊性。那么,文学区别于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意识形式的特点是什么呢?主要有下述几点:

1、在反映对象上,作家观察、体验和表现的都是活生生的人及人生。其他社会意识形态都有一个特定而鲜明的关切取向,文学艺术则是以人和人生的全部形态为对象。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显然也是以人和人生为研究对象,但他们所关注的是人或人生与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的关系,如政治所研究和描述的人和人生主要表现为人和人生的政治关系;法律所研究的人和人生主要是人的法律关系;哲学所研究的人和人生是人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在认识上的规律。凡此种种,文学艺术以外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有一个极为明确鲜明的关切取向。文学艺术由于是以人和人生的“原始”形态作为理解和表现的对象,就不可能对人和人生的某种特定关系人为地进行抽取和表现。虽然有些作品中的人和人生的确特殊突出了某一个方面意识形态关

系,但这种突出一方面是其完整人格和完整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更显得重要,即文学艺术中的人或人生尽管也可能会突出某一方面的意识形态关系,但这种突出的人生关系一定是他或他们在作品中的具体人生处境的必然结果,而不是被反映者人为突出或者忽略的产物。

2、在反映方式上,文学艺术以感性形式来把握世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学艺术的对人和人生的反映过程和目的是不一样的,前者从具体的人和人生出发,随着认识的深化便会渐渐疏远对象自身的感性特征,进而专注于对人和人生的准确单纯的抽象意义和普遍原则的把握;而文学艺术从具体的人和人生的体验和观察中,经由对具体人生的理解和思考,深化和升华,最终完成的是比人生本身更为集中和更具表现力度的具体的审美意象。这种审美意象正是作家和艺术家所要表现的人生图景。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虽然伴随着理性的分析和判断,但这一过程自始至终都是用具体个别的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生活的意义。《人生》

3、在反映态度上,文学艺术以富有主观色彩的审美眼光来重写人生。尽管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也会在某种层面上与人的主观心理有关,如政治有政治热情、道德和宗教也都有情感问题,但是这些情感成分时时刻刻都要受到客观事实和规律的制约,都要受到现实需要的选择,这样才有可能保证其客观性及其真理价值。文学艺术尽管也需要表现人类的某些共同的情感,但文学艺术在表现人类普遍情感的时候,又必须是以独特的主观态度来表现,以独特的感受、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心理姿态来表现人的自由本质。比如《三国演义》写的是历史故事,但作者却有浓厚的“尊刘抑曹”的情感倾向。又如,鲁迅的《呐喊》和《彷徨》里的大多数小说,从表面看来是很冷静客观的,但细细地理解和品味之后就会发现它们大都熔铸着作家自己独特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主体倾向。

4.在表现手法上,运用夸张、拟人、象征、通感等方法。

综上所述,文学这种意识形态体现出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所不具备的始终关切具有生命意义的人和人生,用感性的形象来反映生活,以主观态度来表现人生等特征,从而确立了文学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式这样的基本命题。

第四讲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

一.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二.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其一,道德问题是文学表现的重大主题

道德所产生的矛盾性,心灵的冲突性是文学的一大源泉;道德观念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和保守性;新的生活方式与传统道德观念的冲突;旧的生产关系与新的道德观念的对立

其二,道德问题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道德问题推动了人物性格的前行,情节发展。

道德没有专门属于自己的特殊领域,它渗透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无时无处不在调节着人们的各种行为,社会的和人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公开的和隐蔽的.

其三,道德为文学立法

能不能写:社会道德的维度;色情文学;特殊时期的特殊道德。道德评价是对作品的一个重要评价

其四,道德教化是文学的重要的功用

主观上要起一种教化作用

三.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文学与宗教关系例说

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七个方面:

一、教文化对中国文人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文人的影响上。自佛教传入中国,文人与佛教就结下不解之缘。自汉魏六朝,一直到清未,与佛教结缘的大诗人、大作家就不下40人,这些人都对中国文学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们包括曹植、陶渊明、王羲之、谢安、谢灵运、刘勰、柳宗元、李白、杜甫、孟浩然、贾岛、王维、吴道子、白居易、李煜、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赵孟頫、马致远、唐伯虎、王船山、宋濂、王阳明、吴承恩、梁启超、章炳麟、李叔同、胡适等。

二、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学语言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为中国文学语言增添了新的词汇。伴随佛教的传入,佛经翻译也随之展开,佛教典籍中不少优美的典故和具有艺术美的新词语,被引进入我国。据《中国小说史略》一书: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其中源于佛教的成语,几乎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百分之九十以上。佛经的传入与翻译,佛教用语逐渐变成了汉语系的日常用语。如世界、实际、如实、相对、现象、觉悟、解脱、顿悟、众生、六道、有情、无情、净土、彼岸、知识、唯心、比量等都来自于佛教典籍。它们极大的丰富了我国文学语言的宝库,使汉语言的表现力更为灵活。据丁福保《佛学大词典》统计,源自佛经的外来语和专用词语多达三千余条,可见佛教对中国语言的贡献。源于佛教的成语也很多,据《俗语佛源》一书统计,源于佛教的成语就达三百二十六条。如:六根清净、拖泥带水、大慈大悲、生老病死、心猿意马、唯我独尊、不可思议、冷暧自知等。

三、佛教文化对文学体裁的影响。佛教的传入推动了中国弹词、平话、戏曲、小说的产生与繁荣。自东晋佛经在中国翻译流传后,中国文学的内容形式和思想理念受到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佛教对于中国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伴随着佛教而传入,印度的声明论被带入中国,导致南朝音韵学和诗歌格律的发明,从而推动了唐以来格律诗新体裁的开创。其次,对中国的戏曲和说唱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佛教文化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佛教经典中有许多故事与传说,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中国,并且流传到民间,它们为中国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如:中国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就来自于《佛所行赞》中的故事。晋魏六朝的志怪小说《搜神记》、《冤魂志》等,都是脱胎于佛教中的传说故事。可以这样说,佛经故事为中国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五、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学思想的影响。佛教文化丰富了中国文人的想象世界,促进了中国文学观的多样化,更丰富了中国的文学思想。它透过家庭的兴亡盛衰,表现人生若梦、世事无常,字里行间,佛家思想流露无遗。没有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学思想的丰富与影响,这样的伟大作品是不会出现的。

六、佛教文化对文学创作手法的影响。佛教传入之前,中国文学的体裁非常单纯。诗是诗,词是词,散文就是散文,韵文就是韵文,志是志,列传是列传。同时代的印度文学作品则不然,它们基本都是散韵交错、说唱融合,手法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随着佛教的传入,这种文体和创作手法被带入中国,使中国产生了一种散韵、说唱交错的新文体。他们的输入,对后世的小说、戏剧创作,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七、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学评理的影响。佛教不仅对我国文学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对我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过直接的推动作用。佛教提倡的直觉、思辨等方法,与文学创作理论有许多默契之处;佛教重视超脱客观环境的牵累,追求清净的精神境界,与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审美认识,也有某种相通之处。因此,佛教学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

总之,佛教对我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我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为中国文化增光不少。此外,佛教在雕塑、绘画、音乐、建筑方面也为中国历史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它们又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我国文学事业的繁荣。

第五次文学的起源

一、文学活动的原始发生

文学活动的发生历来争议较大。其原因有二:1、文学的产生先于文字,而口头文学源于何时不得而知,且收集到的最早的书面文学,其年代本身仍需考证;2、不同时代的文学观念彼此具有差异。

(一)关于文学发生的诸种学说:

1、模仿说

此说起源最早,代表人物为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主观感觉和思想既不是先天的,也不是神赋予的,而是从客观事物的“影象”中产生的,人的许多行为和创作是从对自然的摹仿中来的。他说:“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做禽兽的小学生的。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类的天性。艺术产生于人的“摹仿的本能”和“对摹仿的作品感到快感”,而艺术的不同门类是由于模仿的对象、媒介、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

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艺术是模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此说强调艺术与现实是摹仿和被摹仿的关系,注意到艺术与自然、社会、人生的联系,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但它只强调所谓“本能”、“人性”,不懂得社会实践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制约作用,因而它并不能解释艺术产生的织机原因。另外,摹仿说也无法解释诸多的原始艺术现象。十九世纪以来,摹仿说在西方逐渐被否定。黑格尔认为对自然的复制对于人类来说纯粹是多余的,“凭单纯的摹仿,艺术总不能和自然竞争,它和自然竞争,那就象一只小虫爬着去追大象”,最逼真的摹仿也“不是艺术作品,而只是一种巧戏法”。

2、游戏说

产生于十八世纪,在某种程度上补救了摹仿说的不足。著名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是这一学说的首创者。但明确提出和系统阐述这一理论的是席勒和斯宾塞,因此游戏说又被称作“席勒—斯宾塞理论。”

康德认为,文学艺术是自由的,它是一种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纯粹审美活动。席勒从这一点出发,提出了“游戏说”,认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人的“游戏”,追求游戏式的自由愉快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席勒还进一步提出“精力过剩说”,人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受到物质和精神的两方面的束缚,往往得不到自由,因此,人们总想利用剩余的能力,创造一个自由的天地,这就是游戏即审美活动。这种人所共有的本能,是艺术产生的动因。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从心理学的角度发挥了席勒的观点。他补充说,人是一种高等动物,人区别于下等动物的特征在于下等动物把全部机体力量都消耗在维持生命所必须的活动上,而人类则在维持和延续生命之外,还有过剩精力。因此,游戏和艺术都是过剩精力的发泄,是非功利性的生命活动。艺术在实质上也是种游戏。游戏说提出后,不少赞同者又作了补充。如格罗斯指出,游戏并非无目的活动。女孩子玩布娃娃,是练习将来做母亲,所以游戏先于劳动。劳动是游戏的产儿。

游戏说确实在某些方面揭示了艺术生成的一些重要条件。如,艺术具有精神愉悦的特点,往往不直接追求功利目的等等。但它也有着与模仿说类似的倾向,那就是脱离了原始社会生活的实际。从根本上讲,艺术与游戏有着本质的区别:游戏的愉悦往往是即兴的;艺术则追求长久的魅力。后者的内容远比前者丰富深刻得多。

使摹仿说和游戏说带有明显漏洞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它们作为艺术起源的学说,大多形成于假设的推理。两者都缺乏对原始社会和原始艺术的实际考察。

3、巫术仪式说

此说最早由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法国考古学家,艺术史家弗雷泽是这一学说的重要代表。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它是作为一种企图控制生产活动的实践手段发展起来的。

在原始人看来,周围的一切都是神秘的,大自然的太阳的升沉,月亮的圆缺,花开花落,都是无法理解、解释不清的。于是原始人就想象出这一定是在冥冥中有种力量在控制着,这个力量,就叫“神”。所以,原始人认为自然的万事万物也都象人一样有灵魂。如果人走路被一块石头绊倒,那一定是因为石头与人作对。(在原始人眼里,石头也有灵魂)泰勒说:“野蛮人的世界观就是给一切现象凭空加上无所不在的人格化的神灵的任性作用。……古代的野蛮人让这些幻想来塞满自己的住宅、周围的环境、广大的地面和天空。”

于是,他们认为施引巫术就能够控制自然,增加自己的力量。

在原始人的意识中,动物的图形和动物的实体有一种神秘的互渗联系。原始人相信描绘动物就能够影响动物和占有动物,从这个角度出发,巫术说解释了原始洞穴壁画中的一些难解之谜。为什么许多壁画画在洞穴深部黑暗的地方和危险的岩隙上?为什么有的动物形象身上有被长矛和棍棒戳刺打击过的痕迹,或者被画成身落陷阱,口鼻流血。巫术信仰的突出特征是把毫无关系的两件事联结起来。并运用想象创造一些事物的表象,以便对它所代表物的本身施加影响。这些都成为艺术与巫术相关的有力证据。他们由此推断原始人的一切创作活动都包含着巫术的意义,都是原始巫术的表现方式。

较之摹仿说和游戏说,巫术理论有它的独到之处,即它高扬了想象的意义,而想象无疑是促成艺术生成的最基本要素之一。但是,艺术与巫术尽管在原始社会中有这种难以分解的联系,但说到底它们之间还是两种原始意识活动中的互渗关系。严格地讲,这里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一定要说的话,实际上是劳动生活决定了巫术活动。因此,巫术说虽然有较多的合理之处,把人们对艺术起源的认识大大推进了一步,但艺术发展的真正根源,在此并没有获得科学的揭示。

4、心灵表现说:

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其代表人物主要是一些欧洲资产阶级心理学派的学者。他们认为,表现主观情感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和精神需要,孩子高兴了要笑,痛苦了要哭就是证明,这种本能和需要分别以声音、语言、形态、色彩上表现出来,就成为音乐、文学、舞蹈和绘画。因此,情感是一切艺术最主要的推动力。艺术是为了满足情感宣泄的需要。

心灵表现说影响深广,曾受到许多诗人和作家的拥戴。如雪莱、托尔斯泰。

西方现代派作家大多主张表现说,强调艺术源于人的内心世界。

文学起源于心灵,是作者的情感表现,注意到了艺术中包含着主体的情感因素,但情感是如何产生的?心灵为何会有变化?等等,心理表现说是无力回答的。所以说心灵并不是艺术的最终起源。

5、潜意识欲望说

原欲说是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依德予以系统归纳说明的。他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可人为三个层次:“伊底”(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中,“伊底”,主要是指人的性本能,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长期受到压抑,但又具有强烈的心理能量,于是便要寻求宣泄和转移的出路。其途径为:一是通过潜意识活动,即做梦和幻觉来转移;另一是转入科学、艺术等活动予以“升华”。因此,艺术是个体无意识的象征表现,“艺术即做梦”,“梦是愿望的达成”,文学艺术是人类的白日梦,借助幻想和想象使人类的厄洛斯和塔那托斯得到合理发泄。作家通过创作来发泄情欲,满足“伊底”的欲望,是本能的“升华和补偿”。

原欲升华说看到文艺与性爱的密切关系,强调无意识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此说的致命弱点在于将人的活动降至本能的无意识的层面。其实,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动物只是按生物本能活动,而人类虽然也有无意识的本能活动,但主要的绝大多数的活动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艺术是一种社会行为,它的产生的原动力应该是社会性的因素,更何况许多艺术与性爱无关,即使是反映性爱主题的作品,也不仅仅只有性爱。

6、劳动说

普列汉诺夫是“艺术起源于劳动”理论的有力提倡者,他在《没有地址的信》一书中阐述了这一理论。根据在古代划桨人配合着桨的运动歌唱,挑夫一面走一面唱,主妇一面舂迷一面唱。妇女手上戴着一动就响的金属环子。她们往往聚集在一起用手磨磨自己的麦子,随着手臂有规律的运动唱起歌来,这些歌声是同她们的环子的有节奏的响声十分谐和的。普列汉诺夫引用了这些资料来论证他的观点,他认为,原始艺术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与原始人的劳动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最初的艺术是劳动的产物,因而有明显的功利目的。

鲁迅受到普列汉诺夫的影响,也主张艺术起源于劳动,他在《门外文谈》中说:“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都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那就是文学……”

小结:巫术说和宗教说肯定了文学发生的原始巫术和原始宗教的原型基础,从而深入地阐释了文学发生的文化基础和文化原型,但是忽略了心理动因和社会历史条件;游戏说乃至无意识本能说虽然肯定了深层心理动因乃至生理基础,但是却忽视了文学发生的文化原型和社会历史条件;劳动说强调了社会劳动在文学发生中的决定作用,解决了文学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问题,但是忽略了生理基础和心理动因,尤其片面地将文学发生完全归结为劳动实践。

二。文学起源于劳动说的合理性

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说法多年来在我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生产劳动是原始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因而要科学地阐明艺术的起源,就无法回避原始人类的劳动实践。

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艺术产生的前提是:人的灵巧的双手、发达的大脑、语言和认识、感受能力。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人们才能开始文学艺术的创作。而这些前提条件,包括人都是劳动创造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只是由于劳动,由于和日新月异的动作相适应,由于这样所引起的肌肉、韧带以及在更长时间内引起的骨骼的特别发展遗传下来,而且由于这些遗传下来的灵巧性的愈来愈新的方式运用于新的愈来愈复杂的动作,人的手才达到这样高度的完善。在这个基础上它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的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这就是说,劳动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物质的前提,是艺术起源的基础。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原始人的文学艺术活动是和物质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为了协调动作、减轻疲劳、交流生产生活经验及思想感情、提高劳动生产率,“在自己的劳动生产过程中乐意服从一定的拍子,并且在生产性的身体运动上伴以均匀的唱和声音和挂在身上的各种东西发出的有节奏的响声。”这就是最早的音乐节奏来源。原始人把这些有节奏的劳动呼声和音响与含有一定意义的语言结合起来,就产生了最早的诗歌。在一些原始民族里,“每种劳动有自己的歌,歌的拍子总是十分精确地适应于这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动作节奏。”如中国古代《淮南子?道应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这些历史事实都说明了最早的音乐、诗歌、舞蹈是为适应劳动过程的节奏和音响以提高劳动效率而产生的。但这只是表明了艺术是随劳动一起产生的,即只是相当然的阐述,并没有从所以然的层面上解释清楚“为什么”原因,人为什么要在劳动中创作艺术?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劳动过程、成果、劳动者本身都成为了原始文艺的内容。原始人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为文学提供了反映对象,原始文学艺术反映的是原始人民的劳动过程、场面。相传黄帝时代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就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狩猎生活的整个过程。原始舞蹈是各种动物动作的摹仿和劳动生产过程的再现。原始的绘画表现的是一些动物和狩猎生活场面。如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岩洞中的野牛画,是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山洞壁画。其中画了一只被原始猎人打伤了的野牛,它扑倒在地、睁大眼睛、浑身有力、企图挣扎着向前冲去。整个画幅用红、黄、黑几种色彩绘成,线条豪放洗炼,寥寥几笔就勾画出野牛的外形,生动地反映了原始人的狩猎生活。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劳动决定了原始文艺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形式。原始艺术是原始人在集体劳动中适应于劳动的需要,配合着劳动的节律和动作创造的。诗歌、音乐、舞蹈往往伴随和适应于劳动的音调、节奏和不断重复的劳动动作而共同发生。因此,原始文艺三位一体的形式,是由劳动的现实所决定的。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日载民,二日玄鸟,三日遂草木,四日奋五谷,五日敬天地、六日建帝功,七日依地德,八日总禽兽之极(《吕氏春秋?古乐》)。”尽管这八首歌谣的词已失传,但这种反映劳动过程的边歌、边舞的原始艺术最典型的形式却被记载下来了。

注意:劳动说不是唯一合理的说法,目前多倾向于文学艺术起源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第六次文学的发展

一、文学活动的发展

(一)文学发展问题的复杂性

1、文学发展问题的复杂性

文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发展之间既具有整体上的一致性,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又具有局部的非同步性,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间出现不平衡关系。

生产活动等经济因素只是最终的制衡力量,而其他一些因素有时更直接地发挥作用。这样的结果在于,文学活动的发展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或快或慢,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这正体现出马克思所谓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范性表现:一种是某些文艺类型如神话和史诗只能兴盛于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则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在艺术上反而领先,如俄国和挪威在19世纪经济相对落后,但在文学上却成就斐然。

2、关于文学发展的诸种观点:

有关文学发展的见解很多,主要有三类:

第一,从社会发展或世界状况看待文学的发展,如中国《乐记》、

第二,从文学内部因素演化看待文学的发展,如加拿大批评家弗莱认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如“循环”,而整部文学史可以视为喜剧、传奇、悲剧和讽刺文学这四种基本原型的不断“循环”史;

第三,从文学固有因素的组合看待文学的发展,如俄国形式主义者普洛普和法国结构主义者列维—斯特劳斯都认为是文学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才引起了文学形态的变化。德国黑格尔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

(第一类从内容着眼,第二类从形式着眼)

(二)文学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影响文学发展的诸种社会因素中,经济是最终的决定因素,但并非只有经济才是积极的因素。文学与经济的联系是间接的,上层建筑诸因素要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在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往往呈现为两种不同的关系形态。

1、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一定时期的文学繁荣,往往是作为经济发展的结果而出现的。经济发展最终导致文学繁荣的原因为:第一,经济繁荣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第二,经济发展往往带来社会稳定,政治相对开明,社会思潮活跃,有利于发挥作家艺术个性和创造才能;第三,经济繁荣往往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使民族文学可以借鉴外来文学,推动本民族文学的发展。

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平衡

总体来说,艺术生产是受经济发展制约的,两者会保持平衡。这符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

但文艺的繁荣并不同物质生产发展成比例,常有有。这种不平衡有两种情形:

第一,某些艺术种类的繁盛期只能出现在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而在物质生产能力提高之后,这种艺术反而会走向衰亡;古希腊的神话与史诗

第二,从横向看,物质生产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可能艺术生产水平较低,而落后国家可能在艺术上取得高度成就。十九世纪的俄国。

导致两种不平衡的原因为:

第一,劳动分工以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直接联系不存在了,在经济与艺术之间出现了中间环节,同文学发生直接联系的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时代风尚和社会心理;

第二,上层建筑各部门之间相互影响,文学并非总是敏锐地反映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学的发展除了受社会生活发展的制约以外,还受上层建筑及其他意识形式的影响。政治统治制度、政治观念、法律意识、哲学思想、宗教和道德等等,都对文学的发展起着影响作用,物质生活的发展并非直接同文学发生关系,而是通过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的中介而发生作用的,这就使文学有可能获得相对独立的发展。如西欧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就被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所接受,从而起来反抗沙皇的专制统治,要求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他们就以文学作为武器,为其制造舆论。

第三,文学自身的历史继承性导致文学的繁荣。文学的发展除了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影响以外,还要以其自身的历史继承性,即所谓创新与继承的矛盾运动为依据。如 19世纪中后期的俄罗斯文学,当时的社会生活虽然落后于西欧,但文学的发展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由于西欧的文学发展成就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社会变革的影响是很缓慢的,而文学的继承则是很快的,因而俄国文学就可以直接借鉴西欧的文学成就,而在社会发展落后的情况下,很快取得文学发展的巨大成就。

二、影响文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参见第二次课)

(一)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作为上层建筑,它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机构、政治制度、政策法令等等。它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本阶级的经济利益。列宁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在上层建筑中处于主导地位,是经济基础和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中介,对文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政治斗争推动文学发展。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政治以及激烈的阶级斗争会影响文学的性质和方向。如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抗日文学、先秦诸子散文的政治哲理性色彩。

2、政治思想统治影响并干预文学发展。统治者的政策、制度、方针会影响到文学的兴盛或萧条,如“建安文学”、文革文学、清代的文字狱等。

3、政治风尚影响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不同时期的政治状态会影响到文学的内容与风格,如“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

文学也对政治产生影响,它通过审美途径,对一定阶级的政治起舆论宣传作用;以艺术形象特有的审美感染性,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政治观念与态度。

(二)文学发展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人们共同遵循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在文学与经济之间,道德起着仅次于政治的中介作用:文学需要反映人们的道德生活;文学中道德观念的冲突,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内容;对美好道德的追求与歌颂,使文学作品具有感人的魅力。文学作品中的道德是经过作家审美情感过滤后的道德,不是抽象的原则和乏味的说教。

(三)文学发展与宗教的关系

二者相似之处:第一,都要通过幻想把握世界,但宗教的幻想是虚幻的,文学的幻想则立足于现实;第二,二者都力图建立某种理想境界,但宗教寄希望于来世,文学的理想则立足于现实生活;第三,都采用形象化的手段反映生活:但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而文学是人的本质的自我确证;第四,都要通过诉诸人的心灵和情感实现其社会作用,宗教虽能给人以心灵抚慰,但将人的希望引向虚幻,因而具有麻醉作用,文学则能激发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热情创造和积极追求。

其次,宗教和文学作为两种上层建筑和两种精神文化,它们又相互影响。宗教的积极影响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人们的想象力;作家所接受的宗教思想有助于形成作家独特的艺术世界和精神风貌;宗教故事丰富了文学题材;文学与宗教的斗争扩大和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内容;宗教影响了有些艺术形式与体裁的产生形成等。其消极影响表现在:由于它严重禁锢人们的思想,因而容易束缚作家的艺术个性和创造才能;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时,往往干预文学的发展;宗教有可能使作家脱离现实生活和实际斗争,影响作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总之,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是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人们的经济活动,因为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的

文学从根本上讲是经济制约的。然而,终极原因并不是影响文学发展的唯一因素,除了经济外,文学的发展往往还与上层建筑中其它部分,如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的直接影响有关。同时,文学的发展也有其自身因素的作用。这就是说,文学的发展是在诸多因素的“合力”中进行的。

三、文学发展的继承与革新

(一)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

1、为什么文学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马克思:“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首先,这是由社会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按信息论的观点,新颖信息必须以旧有信息为基础,没有旧有信息,新颖信息的传输与接收是不可能的。其次,任何时代的文学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在继承前人优秀的文学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如《文心雕龙?通变》所说:“楚之骚文,矩式周人;汉之赋颂,影写楚世。”再次,任何作家从事创作都会从文学遗产中吸收思想和艺术养分,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借鉴前代作家的创作经验,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业已形成的文学惯例和语言方式的影响和制约。杜甫有诗云:“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歌德谈话录》载:“各门艺术都有一种源流关系。每逢看到一位大师,你总可看出他吸取了前人的精华,就是这样的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

2、文学发展中历史继承性的表现

文学的历史继承性既表现在内容上,又表现在形式上。首先,从思想内容上看,历史上反映了人民生活,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思想感情的作品,从题材、主题、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继承性。其次,从艺术形式上说,后代作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继承过去时代所形成的文学传统和创作经验,学习和运用已有的文学形式、技巧和语言,从中吸取营养而创造出新文学。

3、继承文学遗产的意义

继承优秀的文学遗产是宏扬民族文化和发展新文学的需要。首先,继承优秀的文学遗产、弘扬民族文化,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其次,继承优秀的文学遗产,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新文学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文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在本民族优秀的文学遗产中,表现了本民族特有的审美理想和传统精神,有着本民族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学习、继承和改造它,可以培养出新一代的文学家,可以创造出社会主义的新文化。

4、继承文学遗产的原则

我们要根据列宁的“两种民族文化”的学说对文学遗产进行清理和鉴别,在批判继承文学遗产的同时要坚持人民性的标准,要用历史主义的观点对待文学遗产。因此要反对如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化派”那样的主张,它形成于1917年,以波格丹诺夫为首,以“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为组织,认为过去的文化都是封建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文化应抛弃一切旧文化,而创造百分之百的无产阶级文化,并且要由无产阶级文化派自己来创造,这个主张立即遭到了列宁的批判。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文化是人类一切文化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因此继承既包含着对异民族文化的继承,也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在继承文学遗产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根据列宁提出的“两种民族文化”的理论,对文学遗产加以清理和鉴别。列宁指出:“每一个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这就是说,在阶级社会里没有统一的民族文化,即既有代表贵族地主或资产阶级思想、利益的文化,又有代表劳动群众和被剥削阶级思想、利益的文化。对前者我们要予以排斥和抵制,对后者我们应予以肯定。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鉴别这两类文化,不能简单地以创作者的阶级地位和身份为标志,而应考虑具体作品的总体思想倾向。其次,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文学遗产是复杂的,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民性的标准对其进行取舍。所谓人民性,正如毛泽东所言,要看作品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以及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所谓封建性糟粕,是指“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如宣扬忠孝节义等封建道德观念,宣扬封建正统思想,反对人民革命,鼓吹奴才主义,宣扬封建迷信以愚弄麻醉人民的作品。再次,运用历史主义的观点,对古代作家作品作出适当的评价。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

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古代作家作品,也应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指出它在当时当地的意义、价值及其局限性。当然,我们还应从今天的现实需要出发,去研究分析过去时代的作品在今天的意义和作用。

(二)文学发展中的革新性

1、只有革新和创造,才能发展新文学。

首先,文学发展的革新与创造性也是由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过程。无连续性,事物失去质的规定性;无阶段性,事物的变化和运动就无从识别。继承是连续性,革新是阶段性。文学只有不断革新与创造才能产生出有别于前人、超越前人的作品来。正如刘勰所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又“格歌谣文理,与世推移。”社会生活在变,审美需求在变,为了适应新的文学消费,文学创作必然要突破旧的框架,就要创新。其次,从文学实践看,只有大胆探索,不断革新与创造,才能求得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大到一个时代的文学,小到具体作家、作品,莫不如此。

2、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

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继承是革新的基础和前提,革新、创造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没有革新,一切仿效古人,文学的发展就会停滞;没有继承,一切从零开始,也谈不上什么革新与创造。新文学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创造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需要的新作品。

3、毛泽东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在对待文学遗产的态度上,我们要反对两种倾向:即虚无主义(全盘否定)和全盘继承。

七.散文

一、散文的特点

1、选材范围广泛。散文选材不受时空限制,各种人物、事件、风土人情都可入文。或单独成篇,或穿插引用。既可选取重大题材,也可以择取生活小事乃至芥微一物,只要融铸了主体的情思,都可生发成文。

2、结构自由灵活。它不要求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分行,不押韵,无固定格式,可长可短。

3、表现手法多样。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都可以用。

4、抒情散文常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小见大。

二、几个需要辨析的问题

1、散文能否虚构?

一般认为,散文是抒发真情实感的一种文体,它所缘以生情的事件不能虚构。但是,相反的事例一直存在,范仲淹一生没有去过岳阳,却写出了著名的《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不是虚构了一个理想世界吗?《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将三十几岁的自己写成了白发太守。因此我们认为,只要散文表达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在故事设置上允许一定程度的虚构。尤其是在文体交叉盛行的今天,旧有的一些限制已被冲破。余秋雨的散文中就有虚构的成分。试分析何为的《第二次考试》是小说还是散文?

余秋雨《道士塔》分析

2、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吗?

“形散而神不散”是在六十年代的散文大讨论中提出来的一种观点,后来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这种观点认为,散文的材料是零散的,但贯穿全文的主线(即中心思想)则只有一个,它能够将材料统帅起来。这种观点用在秦牧等人的散文中是正确的,但用来概括所有的散文则不符合实际情况。很多散文是神不散形也不散的。

比较杨朔散文与秦牧散文

3、散文是老年人的文体吗?近年有人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研究文体学,称散文是老年人的文体,理由是老年人已经没有了虚构的热情,只愿意追怀往事,并且他们生活阅历多,有许多值得回忆的事情。而散文则是他们首选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有失全面。有许多中青年人也能写出好的散文,恐怕不能说他们都有老年人的心态吧!

4、散文语言的华美与朴素。

散文既可以用优美的语言、华丽的辞藻来表现作者积极的明快的情感,也可以用朴素的语言来表达深挚的情感。选用何种语言一是风格问题,更主要的是应该依照内容来决定。表情达意要自然,不可矫揉造作。“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苏轼《文说》)

5、散文与记叙文的关系

散文是按照我国的四分法划分的四大体裁之一,而记叙文则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指以记叙为主的文章。

三、散文的选材

1、记叙类散文:记人叙事作品常常以报告文学、通讯等形式出现。它是将现实生活中突出的优秀事迹、英雄人物写入文章中。还有大量写景为主的游记散文,以诗意语言描写所见之景,给人以美的享受。

2、抒情类散文:以抒发情感为主,亦分成两种:A、借景抒情,如宗璞《紫藤萝瀑布》;B、直抒胸臆。

3、议论说理类:多从事实出发,概括地说出事实,因事议理,议论要围绕事实进行,又要有一定深度,最好不要就事论事。要分析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揭示事物的本质。

四、散文布局的几种方法

1、欲扬先抑。杨朔散文多用此法,为要赞扬某种事物,开头先要写不喜欢它,然后通过具体事件转变原来的看法,最后赞美。其意在进行前后对比,突出后者。

2、欲抑先扬。这类作品较少。如法国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一文即是这样。

3、抑扬抑。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头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后写月色下的盛景,再转入“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4、扬抑扬。如《紫藤萝瀑布》,看到眼前紫藤萝盛开,心中欢快,但回想起往事,则觉十分压抑。后来,“我”从中悟到了人生哲理,遂又释然了。

五、散文的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排比与象征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苏东坡突围)余秋雨

六、散文例析

雅舍梁实秋

八.诗歌

一.诗歌的特点:

1.抒情性。抒情性指诗歌不但用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愿望,而且通过抒情的方式感染读者,形成审美关系。“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毛诗序》)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①诗不是通过结构完整的故事来再现社会生活,而是借助于艺术的形象和画面来抒情。(意象)

②诗歌中的情感具有超越性和层递性。前者是艺术情感对于生活本身的超越,后者则集中体现为诗歌的复沓的手法。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③诗要抒写真情,“诗与伪善是绝缘的,诗人一接触到伪善,他的诗就失败了。”(艾青《诗论》)古今多少应时应酬之作,因为缺乏真情实感而成为败笔。郭沫若晚年的《百花齐放集》即是明显的一例。应该继承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抒写真情。“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④情感的提练与升华。并不是所有的情感都可以入诗,只有纯真美好的情感才成为诗歌表现的对象。一个少女可以歌唱她失去的爱情,但是一个守财奴却不能歌唱他失去的钱财。

2.音乐性。指诗歌在形式和语言上所具有的与音乐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质。这一审美特质与诗的抒情功能有关。情感的奔泻要想用日常谈话式的零乱的语言是无法很好地实现的,应当用铿锵有致的带有歌唱性的和谐语言。这种音乐性的语言能从心理上或生理上给人以快感。从起源上说,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诗与乐同源。音乐性是诗的一种先天素质。后来,诗与歌多结合在一起,《诗经》中的作品都可以入乐歌唱,汉代乐府诗.唐诗.宋词都如此。宋代“凡有井水处皆有歌柳词”。现代诗也要求有内在的音乐性。郭小川说:诗是音乐性(或叫韵律性)最强的语言艺术。(《谈诗书简》)只是现代诗没有了古体诗的那种严整的句式和外观,这种音乐性便以一种比较隐晦的形式体现出来。

?节奏:节奏是声音在大致相等的时间段里所产生的起伏(朱光潜:《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在诗歌中,它通常由一定的语言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来形成。节奏的意义首先在于它能够满足人们心理上的审美需要,能够大大推动情感的表现。表现豪壮激昂的情调往往采取明快的紧凑的节奏,抒发深沉婉转的感情常常采用平和舒缓的节奏。

一条客观的新闻报道,如果以诗的节奏表现出来,就会带上明显的感情色彩。也有人认为节奏作用于生理,欣赏和觉察拍子和节奏的音乐性的能力,几乎是一切动物所特有的,这是由它们的神经系统的生理本能所决定的。(达尔文:《物种起源》)

其次,诗歌的节奏还有着凝聚和统帅语言的作用。一般来说,在现代诗中多选用双音节词,这是与旧体诗很不相同的。汉语古诗主要用停顿来体现节奏,现代诗则要求在朗诵时运用重音,这是借鉴外文诗的结果。(试分析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节奏)

?诗歌的韵律,即平时所说的押韵。韵律对诗歌艺术效果影响很大。好的韵律可以使诗歌产生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美,造成一种行云流水的气势。另外,好的韵律能够给听觉留下强烈的印象,便于听者更好地记忆。戴望舒《烦忧》

押韵的要求:第一要押大致相近的韵。第二要掌握押韵的密度。第三要注意韵律和情感的协调。第四,不可因韵害文,因韵害义。

?平仄:指在声调搭配上使平声和仄声交错排列,形成一种抑扬起伏、错落有致的声韵美和鲜明的节奏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对偶:又称对仗,它要求上下两句在相同部位用同样性质的词,且要声调平仄相对。这会产生一种对称而和谐的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诗歌结构的形式美:诗歌在外形的结构安排上具有形式美,即分行排列。需要注意的是,评价诗之所以为诗主要是从内容上来看,将散文按诗的形式分行排列并不是诗。

有人因诗歌有节奏韵律、声调等音乐因素而将其称为凝固的音乐,那么它的外形结构则具有建筑美。闻一多曾说: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闻一多:《诗的格律》)

形式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各节的相对匀称,一般没有一句单独成节的,各节间行数差不多。b 如果表达复杂的句意,可将一个长句拆成两或三句。c有时运用复沓手法。有的首节、尾节结构形式完全相同,有的则全诗各节结构相同。《诗经》中的许多诗,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从哪一个方向吹》,戴望舒的《雨巷》都属此类。

4诗歌思维的跳跃性。诗是感情的跳跃。诗人在写诗时,心情往往是极不平静的,思绪起伏、浮想联翩。要在短小的篇幅内表达这样的情感,就要采取跳跃性思维,从中获得诗意的张力。读者必须深入到作者所设置的情境中,才能将句断意连的诗意体会出来。以舒婷《致橡树》第一节为例:

二、诗歌创作应注意的问题

1、多读、多想。对诗歌的真正理解不是通过背诵诗歌的定义,而是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在内心建立起比较稳定的关于诗的图式,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诗的特性。另外,读诗的过程也能触发创作的灵感,捕捉到一些优美的诗句。

2、要将卑俗的情感、丑恶的事物排除在诗的王国之外。诈骗犯得手后的狂喜不可入诗,苍蝇、马桶不可入诗。在新闻报道中可以写劳模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但有人写道:

“不信,你闻闻他的汗味。”令人大倒胃口。

3、应抓住具体的意象去构思全诗,不可过于抽象、概括。诗不是说教,不是传达干涩的概念、空洞的口号,它要通过形象的景物来抒发情感,力争做到情景交融。

三、诗歌常用表现手法举隅

1、比喻: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

2、借代: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3、通感:(移觉)天阶夜色凉如水。(杜牧)

4、拟人: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

5、拈连,甲乙两件事物连起来叙述的时候,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主要是动词和形容词)顺势拈用于乙事物,这种修辞就叫「拈连」。指将在日常语境中不能联结在一起的词语临时组成新的句子,达到一种新奇的效果。席慕蓉的《青春(一)》: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都已启程

6、象征:《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

7、点染,本是画家手法,这里借来指有些处点明,有些处烘托,点明后用景物烘托,更有意味。它实际上与我国古代情景交融的理论相通。大多数作品都会用到点染,若只有染而无点,必然缺乏思想深度、内在韵味,只有点而无染,作品必然抽象、空洞,直奔主题会缺少艺术感染力,成为枯燥的说教。李煜《相见欢》

8、反讽与悖论: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徐志摩)

9、此外,诗中还常用残缺的句子来达到简练的目的,用非正常语序来表示强调,用拟人拟物表达新奇的感受,用特别的结构形式做陌生化处理。《鸟笼》(非马,1973)

四、诗歌的分类

依照诗歌的内容,诗可以分为哲理诗、抒情诗、叙事诗三类。哲理诗是指不以抒情做为主要目的,而重在表达对人生的某种感悟的诗。它一般不是简单的哲理陈述,而是借助于直观意象来加以表现。古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一诗,现代如顾城的《一代人》

抒情诗是借助于诗歌这一艺术形式抒发内心情感的诗。其中以思乡、爱情题材多见,又以情景交融者为佳。

叙事诗是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的诗。但它不以叙事为目的,它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歌唱一个故事。因此,它的情节比较简单,因事抒情的部分较多。错误(郑愁予)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首诗,讲平仄,讲对偶,行文自由,意象清新,诗意浅露,格调不算高雅,但在当时封建禁锢几千年余威未尽的情况下,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大胆创新。所以后来胡适干脆把他的白话新诗集命名为《尝试集》。

但白话文运动对汉语文学传统实行了腰斩,它提倡的书面与口语的合一,固然会对文化普及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也对雅文化雅文学形成了致命的打击,尤其是中国诗歌失去了方向。闻一多的新格律诗即是在看到新诗的弊端后进行的一种补救,但成效甚微。失去了对仗、韵律约束的汉语,如果才能再走进诗歌,一直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九.小说

一、小说的特征:小说是以虚构的人物、事件、场景、画面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其特征如下:

1、虚构性:远古神话是小说的最早源头。神话虽有一些现实的影子,但就其内容而言,它是超现实的。后来的各类传说、民间故事、稗官野史,都给小说提供了材料,它们构成了小说发展的历史。

就内容来看,虚构有两种:一种是完全虚构;另一种是选取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做蓝本,或作为由头,添枝加叶或改头换面,敷衍成篇。

为什么要虚构?A、生活本身提供的材料往往是零散的,人物也不具有典型性,因此需要提炼加工,要改变事件的性质、发生的时间、地点,要把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强化或弱化。B、现实生活中总是有很多方面不令人满意,小说就要通过虚构表达人们的生活理想,音乐家瓦格纳曾说:艺术开始于生活终止的地方。

2、现实性:指小说无论写神怪、动物还是写人记事,都是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为最终的目的。武侠小说之所以不同于武打小说,就在于它呼唤、倡导一种在现实生活中已经缺少的侠义精神。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写的是一条狗混入狼群中的经历,其目的仍在于反映社会竞争的残酷。

3、情节性:小说一体自魏晋六朝时起即是有钱有闲阶层的一种消遣方式,宣讲惩恶扬善等世俗理想。但它毕竟已成为一个艺术门类,它不是靠说教,而是以故事本身去体现一个道理,让读者在阅读之后自觉地体会并认可这一道理。又因为它后来与说书艺人的话本的密切关联,讲求情节曲折,吸引听众注意成为必然。因此,故事性强是它的一大特点。章回、技法

4、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仅仅停留于紧张的故事情节还不是真正的小说,小说要通过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近年兴起的小小说除外)。成功的人物形象是小说中的亮点,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注重细节的描写: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即不但要写人物做了什么,还要写出他是怎样做的。这是小说区别于一般故事之处。一个真正的小说作者,一方面要有对生活的内心体验,也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这样才能写好细节,给人以真实感。

二、小说创作应注意的问题:

1、开篇要吸引人。小说是用文字叙述的,它没有戏剧那样直观,因此更需要在开头吸引住读者,使读者读下去,完成接受过程。应该选准关键点,单刀直入地进入故事。最好的做法是设置悬念。但应注意,不可故作神秘,故弄玄虚。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2、情节不落俗套。在学写小说的过程中,有摹仿的痕迹是不可避免的,但应尽量避免情节落入俗套。生活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深入化验,多观察,多思考,就会构思出巧妙的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能让人一看就知道在摹仿某某小说,一看开头就知道结尾。分析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3、描写生活的可能性。有时候,现实中的真人真事搬到作品中反而给人虚假的感觉,而有些作家没有依据任何原型虚构出的故事倒给人以真实感,甚至还可以超越生活的局限,以全知视角,写出众多人物的心理活动。这就是说,不应该拘泥于生活表面的真实,而应写出生活中本质的方面。这样才会感动读者。这要求作者多体验生活,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很多高产作家深谙此理,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一本书作家)

4、人物要有个性。一篇成功的小说,其魅力不在于情节,而在于人物,有独特个性的人物。使人物充分个性化的手段是写出符合人物性格与身分的行动与对话。恩格斯曾说:我觉得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三国演义》中杀吕伯奢全家一段中曹操的行动与语言。

5、写好矛盾冲突。一般来说,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是一系列的矛盾冲突。要写好矛盾冲突,除了写出人物在冲突中符合身分的行动和对话之外,首先要使冲突双方形成势均力敌的对抗。“武松打虎”是《水浒传》中的名段,而“武松打狗”会如此精彩吗?

6、结构要紧凑。在时间跨度较大的作品中,人物性格要有所发展;要把时代背景融入到故事当中,避免做沉闷的交待;要处理好详写与略写的关系;要揭示事物转变的过程,符合生活的逻辑,不能显得突兀。

三、现代小说常用技法列举:

现代小说沿用了古代小说中常见的一些技法,如

悬念、挪辗、衬托、象征等,又有一些新的发展,如意识流、反讽。另外,现代小说从电影艺术中借鉴了一些表现手法,如蒙太奇,从绘画中借鉴了空白、点染等。

18春《文学概论》作业-4

18春《文学概论》作业-4

一、单选题 1. (4分)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这个观点,一般称为 () ? A. “感物”说 ? B. “养气”说 ? C. “胸有成竹”说 ? D. “镜子”说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2. (4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此语出自() ? A. 白居易 ? B. 柳宗元 ? C. 周敦颐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3. (4分)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体验所达到的准确清晰与概括深刻的程度,这是文学作品的 ? A. 创造性 ? B. 真实性 ? C. 倾向性

? D. 艺术性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4. (4分)朱光潜认为文章的“第一件要事”是() ? A. 情感体验 ? B. 声音节奏 ? C. 语词形式 ? D. 逻辑结构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5. (4分)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能力,称为() ? A. 艺术直觉 ? B. 艺术灵感 ? C. 艺术想象 ? D. 艺术情感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6. (4分)文学的整个活动过程一般是指() ? A.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消费接受

? B.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流通收藏 ? C. 创作出版、复制生产与消费接受 ? D.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购买占有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7. (4分)从近代叙事观念来看,最重要的叙事作品样式是( ) ? A. 电影文学 ? B. 电视文学 ? C. 戏剧 ? D. 小说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8. (4分)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文学思潮是() ? A. 浪漫主义 ? B. 现实主义 ? C. 古典主义 ? D. 现代主义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9.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学功能存在的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eg: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家池上,江淹浦畔”,隔) 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 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9.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作家有某种思想感情需要传达,或要赞美、批评某种现存事物,或要互换某种新的社会变革等,心中有所积郁,不吐不快,于是产生了创作动机。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创作于批评 的最高标准,忽视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中一味的情 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 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现人物的心理,杜十娘的出身青楼,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遇人不淑的事件决定了杜十娘必死的结局。又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身在封建社会,其地位与性情以及过分看重爱情,注定她的宿命。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未得到爱情暗示了她的死亡。 2)形象性:事物的外形是怎样的,抓住外在具体的东西。可以以外写内,例写“愁”,将 情感化具体形象,切忌将情感抽象化,或长篇大论,应找具体“意象”,融入主体感情。 3)情感性:文学以人为中心,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而且文学形象带有主体创作色彩,文 学是有情感的价值趋向与判断,没有纯客观的形象。例如“一切景语皆情语”。审美主体将情感移情到审美客体上。 4)无功利性:文学有求真、从善的功能,最终为了求美,这里的美指的是崇高的美,壮美。 例如悲剧,美在其悲剧性,表现主人公的抗争性。文学不追求直接的功利性,而是追求情感的体验,例如歌德诗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艺术影响很大,艺术追求积极健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 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 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 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 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 创作于批评的最高标准,忽视作 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

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 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 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 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 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 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 中一味的情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 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

文学导论知识点

poetry (一)Elements of Poetry Rhyme (Rime) Rhyme is the repetition of the stressed vowel sound and all succeeding sounds 1. Single or Masculine rhyme单(阳)韵----rhyming sounds involve only one syllable. E.g. cold, bold; thing, king; day, way 1.Double or Feminine rhyme双叠(阴)韵----rhyming sounds involve two or more syllables. E.g. begin, again; flatter, matter; 3. Triple rhyme三叠韵----a kind of feminine rhyme in which identical stressed vowel sounds are followed by two identical unstressed syllables. E.g. machinery, scenery; tenderly, slenderly; spitefully, delightfully; remember, September 4. Internal rhyme(行内韵)----at least one of the rhyming words are within the line. E.g. “Each narrow cell in which we dwell”; “the grains beyond age, the dark veins of her mother” 5. End rhyme(or Terminal rhyme)(行尾韵)----the both rhyming words occur at the ends of lines. (The commonest and most consciously sought-after sound repetition in English poetry.) E.g. Under my window, a clean rasping sound When the spade sinks into gravelly ground. Let us roll all our strength, and all Our Sweetness, up into one ball. 6. Beginning Rhyme行首词韵----rhyme that occurs in the first syllable or syllables of successive lines. E.g. Why should I have returned? My knowledge would not fit into theirs. I found untouched the desert of the unknown. 7. Interlaced or Crossed Rhyme交错韵----Words in the middle of each line rhyme. It occurs in long couplets, especially the hexameter. E.g. Laurel is green for a season, and love is sweet for a day, But love grows bitter with treason, and laurel outlives not May.

大一下学期文学概论提纲及知识点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文学活动系统的构成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学理论的任务 ①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更是文学作品再现或反映的对象; ②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 ③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通过阅读作品而与作者达成沟通; ④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2.最早的文学理论称为什么? 诗学诗论 3.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主要有那些 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从古至今,文学至少有着哪些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的通行含义、 西方关于文艺心理方面的有哪些学说? 净化说、移情说、心心理距离说、直觉说、审美态度说、无意识升华说 5.文学话语应包含那些内容? 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6. 什么是话语蕴藉?文学作为话语蕴藉具有的几层含义?分别是什么?文学作为话语蕴藉的典型形态是什么?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两层含义;分别是:①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活动作为蕴藉着话语的活动,主要是指文学性质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造和接受过程,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可能性。②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的话语要有蕴藉的属性;含蓄和含混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艺术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何种性质? 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 7. 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是什么?社会生活 8. 文学创造就是以什么为原料的生产活动?话语 9. 历来文学创造主体的种种解释? ①.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②.主体即“旁观者” ③.“移情者”④.主体即“集体人” 作家是体现着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精神生活的人 10.文学创造的全过程可以划分为哪三个阶段? 发生—构思—物化 11.什么是艺术发现?艺术发现的特点是什么?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的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或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特点:A.灵感妙悟特征.B. 理智性. C.情感体验性,包含有内在体验。 D.未改变原物、是对事物本质的独创,是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新质素,见别人所未见。 12.什么是灵感?其表现形态是什么? 灵感是创作过程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情绪特别高涨而导致感悟和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其表现形态是对某一对象或某一问题的突如其来的顿悟,它有着偶发性、短暂性、亢奋性、创造性以及动静相济性等特征 表现形态:①.从产生过程看,不期而至、偶然突发 ②.从主体状态看,专注敏捷、亢奋紧张。 ③.从创作效果看,超常独特,富有创造性。 ④.需要长期积累,艰苦探索。 ⑤.偶然触发,妙手自得。触发的媒介各有不同。 13.构思方式有哪几种?综合、突出、简化、变形、陌生化、

文学理论知识点

文学理论知识点 一.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 1.现实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事实的文学形态。 2.理想型: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管理想的文学形态。 3.象征型: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二.文学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 1.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 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2.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三.文学作品的文本层面:言语层、形象层、意蕴层 1.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 统。特征:内指性、心里蕴含性、阻据性 2.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 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特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意蕴层: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 深层次。 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四.文学典型 1.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 魅力的性格。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举例说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 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

2)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作用。这种现象在无产阶级英 雄典型那里表现得尤为充分,如《红岩》。 五.意境、意象、审美 1.意境定义: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 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3.意象定义: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以表 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4.审美定义: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 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六.叙事 1.定义: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构成: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3.特征: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七.结构 表层结构深层结构 ↓↓ 事件之间关系关联性多种行动之间关联 八.行动:行动序列→只指一种行动 行动序列的形成:首尾相接、中间包含、左右并连 九.文本时间:是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十.抒情性作品 1.定义: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

第一章作业参考答案: 一、填空: 1、文学就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 2、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3、文学的政治倾向性与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4、文学的超越性就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与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5、文学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间接性、精神性、超越性的特点。 二、解释基本概念:文学的倾向性;文学的形象性;文学的间接性 1、文学的倾向性:就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首先,政治倾向性与思想倾向性就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表现。其次,文学的政治倾向性与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2、文学的形象性:形象性就是指文学创作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首先,形象性就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其次,文学形象就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3、文学的间接性:就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中的形象不具有直观性,它以语言文字符号为中介,通过读者的想象与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 三、问答题: 1、为什么说文学就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就是客观世界在人的观念领域的反应,同时又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以及与其她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与变革,所以,文学就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就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2、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哪些主要特征?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就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与实践性。 (1)认识性。认识性就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与精神世界的特性。首先, 文学就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可以通过文学认识丰富的社会生活。其次,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可以通过文学参悟生活的真谛。第三,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可以通过文学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 (2)倾向性。倾向性就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首先,政治倾向性与思想倾向性就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表现。其次,文学的政治倾向性与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倾向性应当从场面与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3)实践性。实践性就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首先,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其次,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第三,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通过改变人的精神与观念间接实现。 3、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审美属性,具体表现为情感性、形象性与超越性。 (1)情感性。情感性就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全国统考文学概论t试卷(精品)

文学概论(一) 总分:99 一、单选题(共19题,共19分) 1、文学文本的文法层面的构成要素有()(1分) A:语法、逻辑、修辞 B:声调、语调、情调 C:词法、句法、篇法 D:字法、词法、句法 2、“意象”的源头可上溯到()(1分) A:《周易?系辞》 B:《庄子》 C:王充《论衡》 D:叶燮《原诗》 3、以下不属于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是()(1分) A: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 B:创作动机的发生 C:艺术构思过程 D:艺术传达、修改与润色 4、汪曾祺说:“一篇小说,要有一个贯串全篇的节奏。”这是指小说注重()(1分) A:结构 B:节奏 C:格律 D:押韵 5、托尔斯泰认为,抒发情感就是()(1分) A:显露情感 B:投射情感 C:表现情感 D:传达情感 6、20世纪提出文学文本四层面说的西方文论家是()(1分) A:艾布拉姆斯 B:艾略特 C:英加登 D:苏珊?朗格 7、明末清初评点《水浒传》的批评家是()(1分) A:毛宗岗 B:金圣叹 C:脂砚斋 D:张竹坡

8、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叫做()(1分) A:情节 B:情景 C:故事 D:场景 9、决定文本时间长度的条件是()(1分) A:故事时间的长短 B:叙述语言的长短 C:叙述节奏的快慢 D:叙述时距的变换 10、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叫做()(1分) A:创作冲动 B:创作动机 C:创作构思 D:创作经验 11、西方传统上的“三分法”把文字作品分为()(1分) A:诗歌、小说和剧本 B:诗歌、小说和散文 C:叙事作品、抒情作品和戏剧作品 D:叙事作品、抒情作品和影视作品 12、西方第一个有系统的理论纲领和自觉的文学观念的文学思潮是()(1分) A:浪漫主义 B:古典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13、在德国,最早提出“特征”概念的是()(1分) A:黑格尔 B:希尔特 C:歌德 D:席勒 14、构成抒情作品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是()(1分) A:意与境浑 B:真情实感 C:客观真实 D:典型环境 15、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称为()(1分) A:情调 B:气势

东方文学知识点

东方文学知识点 (汉语言143班姜兴丰 1250101112) 一、分析吉尔伽美什形象及意义。 1、吉尔伽美什的形象变化而统一 (1)最初是乌鲁克城邦的残暴统治者。 (2)与恩启都苦斗结交后,转变成为民除害的英雄。 (3)恩启都死后,他又成为生死问题的勇敢探求者。 2、吉尔伽美什形象的意义 (1)他对死亡的恐惧昭示了人类精神深层的生命悲剧意识;(2)他对生死奥秘的探索显示了人类在生命意识上的精神自觉;(3)客观上证明了人的生命有限、死亡不可避免,人之生死是 自然规律; (4)他的英勇无畏、为民献身精神体现了人的肉体生命虽然有限、但人的精神生命却可以永垂不朽的价值观念。 二、如何理解主人公对死亡的恐惧? 他对死亡的恐惧昭示了人类精神深层的生命悲剧意识。令人恐 惧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的不断迫近和想象中死后的虚无。这是每一个灵魂的深度痛苦,是潜藏于人之意识深层的本体悲哀。死亡是悬挂于每个人头顶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主人公吉尔伽美什对于生死现象不再像早期人类那样自生自灭的被动. 接受,而是作为生命的主体主动积极地探求生命奥秘,试图扼住

必死命运的咽喉。 三、《旧约》的内容构成。 1、“经律书”:包括《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五卷,是其古代神话传说和教规法典的汇编。 2、“历史书”:包括《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记》等十卷,是其民族的兴衰史,特点是历史和文学结合。 3、“先知书”:包括《以赛亚书》、《耶利米书》等十四卷,是思想家和改革家们揭露社会腐败的演说,特点是富于激情的政论、散韵结合的文体、寓言意象式表现手法。 4、“诗文集”:有抒情诗集《诗篇》、《哀歌》、《雅歌》;哲理诗集《箴言》、《传道书》;短篇小说《路得记》、《以斯帖记》、《但以理书》;诗剧《约伯记》等十三卷,都是文学作品。 四、《圣经》的地位和影响。 以《圣经》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学和中国文学、印度文学、希腊文学并列为世界四大文学宝库(世界文学的四大传统、世界文学大厦的四块基石)。 1、以《圣经》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学与古希腊文化、文学一起,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化、文学的两大源头,被称为“二希”。. (1)《圣经》对中古欧洲蛮族的开化起到了推动作用,推动了西方国家语文的形成和发展; (2)《圣经》成为孕育西方近代文化的母体,具体表现在:它的思想观念渗透到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培训讲学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 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 文学科的范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 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 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 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 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 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 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 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

学功能存在的内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eg :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内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方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谢家池上,江淹浦畔”,隔)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精品文档

全国统考文学概论s试卷(最新)

文学概论(一)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 1、在西方,最早提出“寓教于乐”的人是()(1分) A:卢克莱修 B:西塞罗 C:贺拉斯 D:朗吉弩斯 2、缺少了塑造形象的单位,就会损失故事的()(1分) A:完整性 B:连续性 C:思想性 D:生动性 3、与故事时间前后顺序不同的叙述次序统称为()(1分) A:顺时序 B:逆时序 C:倒叙 D:插叙 4、“一个伟大抒情诗人有力量使得我们最为朦胧的情感具有确定的形态”,说这句话的人是()(1分) A:布洛克 B:克罗齐 C:卡西尔 D:科林伍德 5、福斯特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区分为()(1分) A:典型人物与类型人物 B: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C:表意人物与象征人物 D:悲剧人物与喜剧人物 6、刘勰“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的说法强调的是文体的()(1分) A:通变 B:格调 C:风骨 D:体性 7、威克纳格认为史诗和戏剧诗人的风格属于()(1分) A:想象的风格 B:智力的风格 C:情绪的风格

8、认为风格是“作家消除自己和读者之间的一切隔阂的能力”的作家是()(1分) A:托尔斯泰 B:高尔基 C:高尔斯华绥 D:狄更斯 9、中国最早的诗论是()(1分) A:《二十四诗品》 B:《典论·论文》 C:《文赋》 D:《毛诗序》 10、从本质特征来看,艺术想象是一种()(1分) A:科学活动 B:认识活动 C:思想活动 D:审美活动 11、意境论的源头可上溯至()(1分) A:《老子》 B:《论语》 C:《孟子》 D:《庄子》 12、主张把历史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相结合的批评方法是()(1分) A:后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 B: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 C:英美新批评派的批评方法 D:女权主义的批评方法 13、李清照的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音律上的特色是()(1分) A:叠韵 B:叠字 C:重复 D:双声 14、文学有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之分,通俗文学有时又称为()(1分) A:严肃文学 B:纯文学 C:精英文学 D:大众文学 15、提出“得意而忘言”这一观点的是()(1分) A:孔子

文学概论知识点

文学概论知识点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一、名词解释 1.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的视野上阐 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2.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 进行的对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3.召唤结构:召唤结构的说法是接受美学的一个概念,由德国着名接受美 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来的。指艺术作品因空白和否定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想象以再创造的方式接受; 4.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 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到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 5.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 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6.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 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

期待视野; 7.视角: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 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 8.典型:典型的意思是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二是有代表性的,指作者用 典型化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的艺术形象 9.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 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他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10.艺术真实 (P158) 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艺术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灵感和直觉p134(灵感和直觉) 灵感是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直觉主要是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做出的突破向顿悟。 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后的成果,它获取的是成熟的答案,其发生

当代文学知识点

3.知青文学:表现“知青”的生活道路的创作。代表作家:韩少功、张承志、王安忆、史铁生、梁晓声等 主要作家简介: (1)王蒙:短篇:《最宝贵的》、《春之声》、《悠悠寸草心》,中篇:《蝴蝶》、《相见识难》、《杂色》,长篇:《活动变人形》等。重视心灵现实,重视历史理念的思辨剖析的倾向;基本主题:知识个体与他所献身的“理想社会”之间无法挣脱的复杂、缠绕关系。艺术探索:采用了主要写人物意识流动,并以之组织情节,结构作品的叙事方法;使用戏谑、夸张,带有荒诞色彩的寓言风格;心理、情绪、意识,印象的分析和联想式叙述。 (2)张贤亮:细致、“逼真”地展示他在作品中展开的生活情境和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3) 高晓声:人物坎坷的经历与当代各个时期的政治事件、农村政策之间的关联,是作品的基本结构方式;探索当代农民的悲剧命运,善于在叙述中提炼有表现力的细节,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4)韩少功《文学的根》《爸爸爸》《马桥词典》 (5)阿城《棋王》 4寻根文学 名词解释: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文学的“根”》中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作品:阿城《棋王》汪曾祺短篇《受戒》郑义《老井》韩少功《爸爸爸》张炜《古船》 主要倾向:以“现代意识”来重新观照“传统”,寻找民族文化精神的“本原”性构成,将能为民族精神的修复,为“现代化”的进程提供可靠的根基;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植根于悠久而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以中国人的感受性来改造西方的观念和形式。 创作特点:1)对于日常生活相关的风俗,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2)小说整体情调、氛围营造的呈现。小说语言或者向着平淡、节制、简洁的方向倾斜,或者直接融进文言词汇、句式,以丰富的语言的内涵,表现力,增强小说的“柔韧性”。3)小说的章法,结构,叙事方式,也都可以看到向古代小说取法的情况。 5“先锋小说”:80年代后期,一批年轻的小说家在小说形式上所做的实验,出现了被称为“先锋小说””的创作现象。它们重视“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叙述”在小说方法上的意义。总体上以形式和叙事方式为主要目标的探索倾向。 主要作家是残雪《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格非《迷舟》,苏童《妻妾成群》创作特点: 1)他们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把叙事本身看做审美对象。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1、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图示,文学实际上由四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四要素分别是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他们之间具有确定的结构关系。 2、意识形态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创造,根据威廉斯归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意识形态至少三层意思:第一,意识形态是指特定阶级或集团的信念体系。第二,意识形态是各种幻觉的信念体系,尤其是说位的虚假观念或意识,与真知或科学形成对照。第三,意识形态是意义和观念的一般产生过程。 3、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4、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5、陌生化以作者或者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如曹雪芹与刘姥姥 6、文学材料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7、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8、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用,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10、隐含的读者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者潜在的接受着,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简答与论述: 一、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指什么?①文学消费具有特殊商品消费性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学艺术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二重性质。文学消费之所以不等同于一般商品消费,其理由在于:首先,文学产品的消费价值对不同的消费主体来说具有不同衡量标准。其次,文学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与其中寓含的作家创造性劳动难以等价。再次。文学产品的消费具有超时空性甚至价值增值性。最后,文学产品的消费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且具有再创造的性质,它要求消费者本人的积极参与。②文学消费具有一般商品消费性质从文化流通领域来看,文学产品具有明显的商品性质,文学消费也随之深深烙下了一般商品消费的印迹。文

语文文学知识点归纳大全

语文文学知识点归纳大全 一、叙述人称(三种人称): 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自然、真实的感受。用“第一人称”写“我”,最适宜于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都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来的。用第一人称写“他”时,最适宜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因为用“我”的观感来写“他”的这些,较为客观。“第一人称”写“我”的外貌,写“他”的心理活动,必须加上摹拟的话,才能让读者心悦诚服。写“我”的外貌,可以这样写:“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的脸是多么红。”写“他”的心理活动,可以这样写:“心里很轻松似的。”) 2、第二人称(作用: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作用: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或者说“记叙的顺序”)(三种): 1、顺叙——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顺叙型的结构模式是:总叙+分叙(分叙1+分叙2+分叙3+分叙n)+结尾。作用: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完结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序写。作用: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这种插叙不是叙述的主体部分,一般不发生在主流的时间范围内。若把这种插叙删去,虽会削弱主体的深刻性,但不明显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有一种不常用的,叫“平叙”,即: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描写方法(五种):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等。具体回答的时候要说明白是什么性格、什么心理等。 2、环境描写(二种):自然环境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必过知识点 第一章文学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学科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和具体地考察文学发展状况、经验和规律的学科,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3、文学批评:是一门及时地评论同时代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也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4、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5、广义文化概念提出者: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英国文学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中国梁漱溟。狭义文化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符号论文化概念: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 6、马克思、恩格斯在哪些着作中提出意识形态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 7、提出文学中“心”与“物”的关系理论的作者与论述:刘勰“心物交融说”;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诗人对于外物的感受,所引起的感想是无穷尽的,描写事物的神情和外貌要根据景物写,辞藻和音调的运用则要联系自己的心情反复斟酌。“与心徘徊,随物婉转”。德国古典作家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奴隶,现实是客观的,作家对现实的反映是能动的。 补充 1.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2.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3.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4.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5.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6.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7.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8.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9.价值阅读: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11.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2.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