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第一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通过通过对课文“长安十年”和“流亡”两个阶段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杜甫多难的人生,逐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并体会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2·把握文章的主要情节。

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阅读课文,以抓要点精读为主,把握重点片段、细节的描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与他的思想追求的关系。

2、了解杜甫多难的经历。

教学重点:

新旧知识结合,理解传记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杜甫的生平遭遇与他思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分析法、讲授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学讨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

一、课前预习:

1、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杜甫。

2、结合课后练习通读课文,应用工具书正音正字释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思考课后习题。

二、课堂教学:

通过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人课文。课堂教学以教师点拨、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教师尊重鼓励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学过杜甫的《登高》吗?请同学们背诵出来,并品读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杜甫,为什么他能够写出如此人生感慨?

二、传记

(一)什么是传记

1.经书的注释。

2.泛指记载的文字。

3.文体名。亦单称传。记载人物事迹的文字。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

(二)传记的类型

1、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2、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如:自传;外传;别传;传状(传记行状);传叙(人物传记);传诔(传记和诔文)

指以描述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如:《水浒传》;《儿女英雄传》;一般传记性著作,尤指作为一种类型的这类著作

3、人物传记的种类

一是自传体传记。这是某一个人物自己写的记载自己的生活经历的文章。记载自己前半生或大半生的生活经历的一般称为自传,如《马克·吐温自传》,爱新觉罗·溥仪的《我的前半生》等。有些是以记载自己生活中的某些片断或某一方面的经历为主,这一般称为自述,如《彭德怀自述》。

4、回忆体传记。这类传记的作者往往是被立传者的亲属、朋友、同事或部属,他们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回

忆记载被立传者的生平与事迹。

5、是采访体传记。这类传记的撰写人,一般与被立传者原来并无交往,或者是与被立传者相隔几代的后人,他们主要靠采访被立传者的亲友,搜集被立传者的各类资料,然后经过作者取舍、创造,形成传记。如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魏巍的《邓中夏传》等。

6、是自传体传记和采访体传记融汇在一起的传记。如闻名于世的瑞典电影明星英格丽·褒曼和美国作家阿伦·吉伯斯合作写成的《英格丽·褒曼传》。

三、杜甫简介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四、整体阅读,感知课文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分组交流,讲述杜甫在“长安十年”和“流亡”两个阶段的遭遇,然后推选一名同学代表小组讲一个小故事。

1、“长安十年”:35岁至44岁困守长安十载,看清了社会的黑暗不平,写下《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现实主义创作开始成熟。

公元744年,这一年杜甫33岁,与比他大11岁的李白在洛阳相遇相识。李白此时正迷上了游侠和求仙,但杜甫并不感兴趣,可是他深深被李白的风采吸引,于是两人在一起游玩。这年秋天,两人又遇到高适,玩了一秋天。后来,李杜一起到了齐州(今济南)、兖州,还到过东蒙山去访问过道士。这期间,杜甫曾写诗劝李白少饮酒,其中有两句是:“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睡雄?”表达了真挚的情意。不久,两人分手,临别时,李白赠杜甫诗一首,末句说:“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哎,还是没忘喝酒。再以后,两人再未相见,杜甫多次在他的诗中歌颂李白说他:“白也诗无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但杜甫的名字再也没有出现在李诗中。

公元746年,35岁的杜甫来到长安,开始长达十年的“都市生活”。不久,曾任奉天(今乾县)县令的杜甫父亲死去,杜甫的生活常常是“卖药都市,寄食友朋”,十分艰难。

公元751年,40岁的杜甫知道朝廷举行祭祀大典,就写了三篇“赋”送上去,玄宗读后,大加赞赏,杜甫于是名声大噪。但是因为李林甫等人的作祟,杜甫始终未能在仕途上有所进展。这一期间,他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

公元751年后的几年中,他在长安城南有了定居,曾担任过看守兵甲器仗的小官。后来,生活贫困,不得不又回到奉先老家。这一期间,他写出了《自京赴奉先咏怀500字》,成为划时代的作品。

2、“流亡”:44岁至48岁为做官和逃难的时期,写下“三吏”、“三别”,深刻反映安史之乱,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顶峰。

公元755年——763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一直过着流亡的生活。其间,他先是离开长安到了他妻子家族所在的奉先,然后寄居在白水其舅父的家里,再后来到友人所在的彭衙,一直到姜村才定居下来。最后到延州(今延安),曾被俘回到长安。此时,他的代表作有《北征》和《姜村八首》。

公元757年——758年,杜甫曾被任命为左拾遗,曾与王维、岑参、严武等人唱和,后来离开长安到华州,到洛阳,其间写出代表作“三吏”、“三别”。

五、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在两个不同阶段下的生活生存状态和他的思想的转变。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这节课对杜甫有一定的认识,借此知人论世,能更深入品味鉴赏杜甫的诗歌。

六、课后作业:试试结合杜甫的诗歌来评价杜甫的人。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第一课时的课文学习,同学们对杜甫的生平和思想有了大概的认识,第二课时是第一课时知识的延伸,请同学们结合他的诗歌来品他的人。

一、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大概了解杜甫生平的主要两个阶段,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他的诗歌和为人。

二、杜甫诗歌创作的阶段

1、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2、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

4、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三、纵观全文,可以看出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杜甫看出自己和统治者之间的距离。表示多离开他们了。杜甫所达到的这个思想高度,我国文学史上不少诗人也曾达到过。杜甫杰出的地方在于他突破了所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始终采取面对现实、投身政治的积极态度,而把个人的穷达放在极其次要的地位。黄彻、碧溪诗话。

杜甫没有采取逃避现实的态度,停止了自己的歌唱,反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他密切地注视着时局的发展,用诗歌及时地反映每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不断提出自己的褒贬,以求对政治发生积极的作用。三吏”、“三别”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国家、安史叛军和人民群众三者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杜甫满心希望政府更好地组织力量争取胜利,但他所看到的却完全是另一种情形。

杜甫愤慨地指斥政府残暴无能,对人民表示了同情:“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他终无情。”却又不得不鼓励人民出征,以便给现实问题以现实的解决。诗人把那老姐、新娘、老大写得深明大义,含泪承担自己的义务,正可以见出杜甫自己的态度。杜甫不仅自己不能忘怀国家人民,而且总是鼓励别人为国家人民去做一番事业。坚强乐观是构成杜甫人格的另一个要素。杜甫虽有悲观的时候,但不

是悲观主义者。不论时局多恶劣,遭遇多不幸,杜甫也没有丧失信心,没有放弃理想。即使在揭露政治腐朽和反映人民疾苦的诗里,仍然含着希望。

四、课堂小结:

直面现实的态度是杜甫人格的闪光点。不论现实多么黑暗,政治多么腐朽,社会多么凋敝,杜甫决不在它面前闭上眼睛,而是大胆地予以揭示,表示自己的态度,指出解决的途径。千余年来,杜甫以他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诗篇坚定着人们生活的意志,培养着人们高尚的情操。杜甫身上集中了我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性格,他的一千四百多首诗就是这种性格的最鲜明、最完美的表现。这些诗尽管带着一些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是它们的万丈光焰永远也不会熄灭,杜诗的艺术魅力也永远不会消失。

五、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分成四组,分别根据杜甫的四个不同的时期评价鉴赏其中某个时期的诗歌。

教学反思: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通过细节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2·把握文章的主要情节。

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阅读课文,把握重点片段、细节的描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鲁迅的品格。

2、正确认识评价鲁迅。

教学重点:

1.新旧知识结合,理解传记特点。

2.思考怎样看待像鲁迅作品这样的“经典”的问题?

教学难点:

了解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分析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

一、课前预习:

1、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鲁迅。

2、结合课后练习通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3、思考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那些生活片断。

二、课堂教学:

通过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人课文。课堂教学以教师点拨、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教师尊重鼓励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七十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位斗士、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说他是愤怒激烈、疾恶如仇、“没有半点媚骨的人”;厌恶鲁迅的人,则说他心胸狭窄、不知宽容、睚眦必报、有失温柔敦厚的人。总之,这些正反两面的印象与评价,都仿佛鲁迅是个很凶、很严厉、不通人情的人。那么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在中小学,普遍存在着老师怕教、学生怕学鲁迅课文的现象,“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这则由来已久、流传甚广的校园民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鲁迅课文的头痛。鲁迅的一生,是在同旧中国专制统治势力的坚韧抗争中,不断地被*被诬蔑,历尽艰辛度过的。他说过:“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害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流言’。”鲁迅生活的几十年里,生活、学术、政治,各方面的流言,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横加罪名,恶意传播,连年不断地袭扰着他,严重地伤害他的身心。流言的阴影,围困笼罩了鲁迅的一生。这些流言并没有使鲁迅的历史价值稍有减损,相反,更使后人看到鲁迅的伟大。检点历史,是对鲁迅最好的纪念

二、介绍作者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 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

?小说集《呐喊》、《彷徨》、

?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

?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三、整体研读课文。思考回答:

?阅读课文后,你认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具体事例加以体会。

1、人之子的鲁迅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2、人之夫的鲁迅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3、人之友的鲁迅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

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

4、人之主的鲁迅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

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近人的平等待人的老人

5、生活之主的鲁迅潇洒、轻松、极富生活化、幽默、风趣、好玩、

四、小结:鲁迅不是神仙。鲁迅应该是个非常有趣的人。

五、艺术特色

1、以细腻的感觉捕捉传主的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出一位伟人性格的丰富性。

2、文笔浪漫而又抒情。

3、“我”是事件的见证人,也是事件的评论者。

六、作业:阅读并学习了这篇课文后,请同学们写一篇读后感或者谈谈你们对鲁迅先生的理解。

教学反思:

第三课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最新精选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八十

最新精选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 一面是平和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八十一 第1题【单选题】 填入下列各组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四百多年里,它一面( )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②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 )。 ③只是在她( )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 ④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 ),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A、剥脱透彻突然苍白 B、剥蚀深彻猝然苍幽 C、剥落透亮猝然清幽 D、剥离深刻忽然苍老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笔力传神,寥寥数语,就将众多人物的性格得淋漓尽致。 ②爱丽丝·门罗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虽然注重对成长疼痛与生老病死等严肃话题的关注,但文字却着泥土的芳香。

③我们必须看到,当代文化的这种转向与电子传媒的兴起息息相关,但促成这种转向的实现还有更为深刻的现实原因和社会背景。 A、描绘充斥纵然 B、刻画充斥纵然 C、刻画充溢固然 D、描绘充溢固然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词,兴于隋唐,盛于两宋,又称“曲子”、“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宋词分婉约和豪放两 派。历史上第一位专业词人是北宋柳永,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词的代表人物。 B、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楔子常在剧本开头,简要介绍人物、故事,有时也在折与折 之间,衔接剧情。角色有旦、末、净等,正旦是女主角,正末是男主角。 C、曹禺的处女作《雷雨》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的 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曹禺的代表作还有《日出》《北京人》《原野》等。 D、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指《哈姆莱 特》《奥赛罗》《李尔王》和《罗密欧?朱丽叶》。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 暮色渐渐地侵进林子里来,____________,偶尔有一两点花瓣落在肩头,沁着一点微微的香气,松散着我一天的劳累。

传记阅读思维导图(实用)

传记阅读思维导图 一、传记作品整体阅读 1、传记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叙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分类:从叙述人称看,可分为自传和他传 从表达方式看,可分为一般传记和评传(记叙与评论各半) 2、传记的文体特征 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 3、传记阅读四要素 线——要梳理出传主的人生经历、人生轨迹。 事——要筛选出“事”,传主有哪些“事迹”“行为”“贡献”“成就”“经验”等。 理——要清楚作者传达了传主什么样的思想、观点、人格等。 情——要了解作者对传主的情感态度。 4、传记阅读五步骤 标——标记出传主的人生成长经历或轨迹,这是文章的线索。 筛——筛选出“事”,传主有哪些“事迹”“成就”“贡献”“行为”“经验”等。 寻——寻找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并体会其意图。 品——找出刻画传主的细节并体会其作用。 思——思考作者传达了转折怎样的思想、性格、观点;思考传记中的评论性语句蕴含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的3大考点 考点一:传主事迹:筛选整合基础上的归纳概括 梳理主要事件:1、找出时间变化的语句 2、画出地点变化的语句 3、标出职位(工作)变化的语句 4、列出人物在时间、地点、工作等变化时做了的 事情 恰当运用概括模板:“某人在某时某地做某事。” 考点二:传主形象:精神品质、人格魅力的概括分析 1、事迹(人物的言行) 2、作者对传主议论性描述 3、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 4、细节描写 5、传主和各方面的关系 考点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如何准确、全面地筛选整合文本信息? 纵观意识(什么问题、观点态度、怎样顺序) 结构意识 2、归纳内容要点有哪些类型和方法? 内容:归纳段落要点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选修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拔高训练六十二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选修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 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拔高训练六十二 第1题【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 暮色渐渐地侵进林子里来,____________,偶尔有一两点花瓣落在肩头,沁着一点微微的香气,松散着我一天的劳累。 北平郊外____________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于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语言来形容。 ①风依然轻抚着②轻抚着的依然是风③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 ④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以及无数枯树林,一片大雪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事实上,无论《论语》《庄子》,还是柏拉图、《圣经》、佛经,核心的东西都是世界观,而每一种世界观都有着特殊而深刻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舍弃世界观,把心灵快乐当作目的本身来追求,就真会把伟大哲学稀释为心灵鸡汤了 ②凡深刻的世界观,所达致的心灵状态绝不仅是快乐,必定还有博大的悲悯 ③快乐只是心灵状态,不是世界观,至多是世界观所达致的某一种心灵状态

④对于社会现实的关系也绝不仅是超脱,必定还有坚定的批判 A、③②④①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词,兴于隋唐,盛于两宋,又称“曲子”、“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宋词分婉约和豪放两 派。历史上第一位专业词人是北宋柳永,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词的代表人物。 B、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楔子常在剧本开头,简要介绍人物、故事,有时也在折与折 之间,衔接剧情。角色有旦、末、净等,正旦是女主角,正末是男主角。 C、曹禺的处女作《雷雨》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的 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曹禺的代表作还有《日出》《北京人》《原野》等。 D、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指《哈姆莱 特》《奥赛罗》《李尔王》和《罗密欧?朱丽叶》。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 )

30部必读的名人传记经典

30部必读的名人传记经典 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页页是由许多大师承接起来的。莎士比亚、贝多芬、达尔文、梵高、弗洛伊德、甘地、毕加索、海明威、钱钟书、、、、、、每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都代表着一个知识领域的高峰,正是他们不同凡响的创造,成就了人类文化的鸿篇巨作。有人说,“阅读大师,读懂读不懂都有收获。”的确,尽管很的多大师与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说着不同的语言,却几乎时刻伴随在我们精神境界世界中,遥远而又亲近。每一位大师都是一座丰碑,他们是精神的引领者和行为的楷模。阅读他们的经典之作,可以使我们变得深沉而非浮躁、清醒而非昏聩、深刻而非肤浅,可以使我们的人格得到提升,生命得到重塑。 读书可以经世致用,也可以修身怡心,而阅读经典,了解大师,是人生修养所应追求的一种境界。千百年来,大师们的经典著作曾经影响了无数人。然而行色匆匆,为了事业、生活忙碌奔波的现代人,几乎没有闲暇静下心来解读这些大师们给予我们的忠告和教诲,我们难以感受到伟大的力量。 阅读的广度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阅读的深度决定境界的高低。大师经典带来的影响,不只是停留在某个时代,而是穿越时空渗透到我们的灵魂中去。著名英国诗人拜伦曾经说过:“一滴墨水可以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的确,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文化水平高低、知识水平、志向大小、修养好坏、品行优劣、情趣雅俗,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忏悔录》让·雅克·卢梭 (法国 1712~1778) 让·雅克·卢梭是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大师,他的思想标着理性时代的终结和浪漫主义的诞生。《忏悔录》是卢梭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被誉为“文学史上的奇书。”在本书中,卢梭将自己作为人的标本来剖析,其坦率程度是史无前例的。 2.《贝多芬传》罗曼·罗兰(法国 1866~1944) 罗曼·罗兰,这个名字就像一颗恒星,永久的闪耀着光芒。这位法国著名作家和音乐专家,在世界文学领域里占据着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的得意之作,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最佳图书之一。 3.《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欧文·斯通(美国 1903~1989) 今天,梵高之所以作为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绝对离不开那些极力推广和宣传梵高的人。其中之一就是著名的传记作家欧文·斯通。他的《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畅销全球,很多人是通过这本书开始了解并喜欢梵高的。 4.《巴尔扎克传》安德烈·莫洛亚(法国 1855~1967) 《巴尔扎克传》是安德烈·莫洛亚一生所写的传记文学作品中的最后一部。当时安德烈·莫洛亚已经是80多岁的老者,然而其笔锋优雅,技巧圆熟,且资料翔实,才华不减当年,所以不少人把这部传记视为安德烈·莫洛亚传记文学的冠冕之作。 5.《我生活的故事》海伦·凯勒(美国 1880~1968) 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的海伦·凯勒并没有做过任何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却受到全世界亿万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她的自传被誉为1902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俩大贡献之一,其中的精神内涵曾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在线考试答案

第1题《百年孤独》是哪个文学流派的主要作品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2题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3题劳伦斯在小说《虹》中采用了一个象征意象“彩虹”,取自《圣经》,指的是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4题被誉为表现主义的奠基作的是卡夫卡的哪部作品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5题“他人就是地狱”这一主题是存在主义作家萨特哪部作品中表现的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6题《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作者是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7题米兰·昆德拉的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主人公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8题下列哪部作品是印度古典梵剧的典范之作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9题恩格斯所说的“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指的是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10题《伊利亚特》所歌颂的希腊联盟方面的骁勇善战,又任性固执的英雄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11题世界上最早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长篇小说是日本作品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12题泰戈尔散文诗集《吉檀迦利》的最重要主题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13题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文学宣言《抒情歌谣集?序言》的作者是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14题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索福克勒斯的哪部戏剧()是希腊悲剧的最高典范。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15题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最根本的戏剧冲突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高中语文 第二课 鲁迅 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一、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咳.(hái)嗽校.(jiào)对深恶.(wù)痛绝 B.揩.(kāi)桌子摩.(mó)登踌.(chóu)躇 C.淅.(xī)沥荸.(bó)荠竹笋.(sǔn) D.苋.(jiàn)菜虔.(qián)诚门闩.(shuān) 【答案】B(A咳:ké,C荸:bí,D苋:xiàn)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轻捷兴致一个钟头功夫 B.贩卖草率攸然地吸着烟 C.遭殃蒸笼变换无常 D.空旷阖眼素炒豌豆苗 【答案】D(A功—工,B攸—悠,C换—幻)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家滇味饭店才开张不久,街对面一家川味饭店又挂起了招牌,两家饭店形成了鼎.足之势 ...,好生热闹。 B.“2009年度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结果在西安揭晓,昆明、杭州、成都、宁波 等十大城市脱颖而出 ....,最终入选。 C.云南教育基金会继续选派讲学团,到保山和怒江支教讲学,为民族、边疆、贫困地 区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推波助澜 ....的作用。 D.面对商家林林总总的促销,想不动心很难。但是也不能让商家牵着鼻子走,跟着商 家的促销大潮随波逐流 ....。 【答案】D(A.“鼎足”是指三方面局势,前文是“两家饭店”,语境义与成语含义相悖。B.“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露出来。常用于人的才华。C“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含有贬义。D.“随波逐流”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通过发掘、整理和研究民间验方,我们可以拯救一批濒临失传的奇珍异宝,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其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进而补充、丰富和创新中医药理论,推动中医药科学的发展。 B.得知自己当选为上海世博会“亲善大使”的消息传来之后,刘德华非常开心,认为亲善大使是一个既光荣又责任重大的使命,希望能有机会参观上海世博会园区。 C.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向各州、市、县、区政府发出通知,决定于2月20日至3月15日,在全省范围内紧急开展向旱灾灾区献爱心捐助,帮助灾区群众战胜灾害、度过难关。 D.说起网络购物、电视购物的“郁闷事”,不仅不少消费者体会不到购物消费的乐趣,还惹来一身麻烦。 【答案】A(B.结构混乱,应删去“得知”或“传来之后”;“亲善大使是……使命”搭配不当。C.成分残缺,“开展向旱灾灾区献爱心捐助”缺少宾语,应在句尾加上“的活动”。D.语序不当,“让不少消费者”应放在“不仅”前;“还惹来一身麻烦”前主语不明,既可理解为“郁闷事”,也可理解为“不少消费者”。)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保持文化的定力,必须头脑清醒,心中有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一味地妄自菲薄,随波逐流,就可能乱了自己的阵脚,迷失了自我。 ①认同的背后,实际上是弱势对强势的响应和臣服

选修《中外人物传记》字词梳理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字词梳理 一、二课 一、字音 富庶.(shù)麻痹.(bì)谄.(chǎn)媚狷.(juàn)介阖.(h?)家欢乐 参谒.(ya)疟.(n?a)疾胝.(zh?)掌不啻.(chì)饿殍.(piǎo)兖.(yǎn)州糇.(h?u)粮鄜.(fū)州号咷.(táo)邠.(b?n)州 妻孥.(nú)歔欷 ..(y?n)(yūn)剿.(jiǎo)灭 ..(xū)(x?)氤氲 紊.(wtn)乱老妪.(yù)爪.(zhǎo)牙呜咽.(ya)伶俜 ..(líng)(p?ng)田畦.(qí)睿.(ruì)智提携.(xi?)溺.(nì)水水门汀.(t?ng) 纨绔 ..(wán)(kù)鞭笞.(ch?) 二、字形 府(邸)整(饬)乌烟(瘴)气祭(祀)从中作(祟)群英(荟萃)(诙)谐贬(谪)沟(壑)鞭(挞)枸(杞)(咫)尺天涯杀(戮)虚(晃)一枪(刈)麦猖(獗)毁(谤)(迥)乎不同(溃)败一(颦)一笑隔(膜)(砚)台搭(讪)(耿)介 三、成语 声名大噪:由于名声高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励精图治: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刚正不阿: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好大喜功: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

风。 穷兵(dú)黩武: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信手(niün)拈来: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相形见(chù)绌: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 三、四课 一、字音 贩(fàn)卖膝(x?)盖堕(du?)落膳(shàn)宿(sù)费 蹩(bi?)脚诺(nu?)言募(mù)捐逊(xùn)色饷(xiǎng)银怂(sǒng)恿(yǒng)揶(y?)揄(yú)阳光灼(zhu?)烁(shu?) 濯(zhu?)足曲阜(fù)媲(pì)美犷(guǎng)野炫(xuàn)耀恬(tián)静轻佻(tiüo)废圮(pǐ)瘦削(xuy)睥(pì)睨(nì)譬(pì)如叩(k?u)响隐遁(dùn)慵(yōng)懒深邃(suì)君侯贵冑(zh?u)诙谑(xua)醇醪(chún)(láo)滑稽(j?) 抽搐(chù)庇(bì)护箝(qián)制梦呓(yì)簇(cù)新 缄默(jiün)熏陶(táo) 二、字形 睿.智弥.补兜.圈子砥砺 ..枯燥.急躁.噪.音 简明扼.要陶冶.窒.息震.慑 三、成语 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 嗷嗷待哺: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形容受饥饿的悲惨情景。 肆无忌惮:非常放肆,一点没有顾忌。 摩肩接踵: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一、传记的含义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2、根据篇幅的长短,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 3、从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 4、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它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是其特点。“传要真实,评要中地”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 二、传记的特征真实性和文学性。根据课标的要求,阅读传记,要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区分出作者评论的成分,分析作者评论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阅读要求 (一)传记考查的切入角度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 3、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二)传记的阅读的一般规律是: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传记的整体阅读教案

传记的整体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传记文学的相关知识, 2把握传记文学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把握传记文学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从整体上把握传记文学的解读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传记的基本知识材料及阅读材料《传奇女子——林徽因》并打印 后分发给学生 传记的基本知识 传记──结合传记的文体知识,根据段落顺序,明确文段记了人物(传主)哪些事,引了人物(传主)哪些言即可。文体特征:真实性──实事求是,感情真诚坦率;文学性──倾注爱憎情感,选择剪接材料,【传记有关知识】(一)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沈从文的《沈从文自传》。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邓小平》等。 (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 (3)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历史性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 (4)从创作方法分 传记文学: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 (二)传记的文体特点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神奇的效果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 C.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D.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E.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F.本文结构得体,语言流畅,词藻华丽,读来让人感动不已,深受启迪。 2. 作者说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35王羲之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35王羲之 编辑张书林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因以右军将军衔领会稽内史,遂世称王右军。东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 忧国爱民 王羲之生于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琅琊王氏是两晋时期最显赫的士族。在王氏家族中,很多人担任过显官要职。其从曾祖王祥出仕魏晋两朝,历任司空、太尉,太保等职。伯父王衍先后为晋惠帝的中书令、尚书令和太尉。南渡后,伯父王导官居宰辅,把持朝政;另一伯父王敦驻守荆州,掌握重兵,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特殊政局。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是首先建议晋元帝司马睿渡江的东晋开国功臣。 少年时期的王羲之不善言辞,但性格倔强,为人正直,很有主见。王导和王敦都非常器重他的才华,称赞他是王氏家族中最有出息的子弟。太尉郗鉴对他更是赏识,主动将女儿嫁给他。 偏居江南一隅的东晋政权,从一开始就由于内部矛盾无法调和而动乱频仍。在这些动乱中,琅琊王氏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王羲之虽然出身在琅琊王氏,但很少以一家一族的利益为念。他多次拒绝王导要他到中央政府为官的建议。他愿意在地方上担任具体工作,以便为振兴东晋王朝建立一番功业。从晋成帝咸和九年(334)起,大约有六年的时间,他一直在荆州的征西将军庾亮那里供职。庾亮反对王氏专制朝廷,与王导格格不入。然而王羲之却能注意与庾亮融洽相处。他终于赢得了对方的信任,庾亮把他的职务从参军提升到长史。咸康六年(340),庾亮去世。临终前,庾亮亲自上表称赞王羲之的才能,建议成帝任命他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不久,晋成帝前后两次发布诏令,委任王羲之作侍中和吏部尚书。因有违本意,都被王羲之一一谢绝了。 晋穆帝永和二年(346),王羲之又一次拒绝要他到中央为护军将军的任命。他的做法引起朝廷中很多人的非议。王羲之在回复扬州刺史殷浩的信中,述说了自己的志向。他讲,自己不愿到中央任职,是由来已久的想法。但并不是说他不肯为国效力,只要需要,即使是出使充满危险的关陇(时为后赵石虎盘踞)和巴蜀(时为成汉李势盘踞)地区,他皆在所不辞。迫于压力,王羲之回到建康担任了护军职务,但仍然要求外任。在反复请求之下,朝廷终于同意他以右军将军的身份出任会稽内史。 到达会稽(今浙江绍兴)任上,正遇上严重的灾荒,王羲之忙打开粮仓赈济这里的灾民。他向朝廷建议“断酒以救民命”(《全晋文》卷26),认为“此郡断酒一年,所省百余万斛米,乃过于租”(《全晋文》卷24)。通过实际考察,王羲之了解到东晋政府加在人民头上的赋税徭役过于繁重,而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一带尤甚。故而他一再上书要求减免赋役,以使人民“小得苏息,各安其业”。他批评政府的官僚机构臃肿庞杂,行政效率低,只会给人民增加负担,“主者涖事,未尝得十日,吏民趋走,功费万计”。在对会稽郡下属的各县进行检校之后,他发现官仓失盗的现象十分严重。原因是监守自盗,“仓督监耗盗官米,动以万计”,“余姚近十万斛”。王羲之谴责朝中当权者阻挠追查,说他们实际是“重敛以资奸吏”。认为只要“诛翦一人,其后便断”。 在王羲之担任会稽内史期间,东晋政府内部掀起了一阵北伐热。荆州刺史桓温掌握重兵,灭掉蜀地的成汉政权之后,积极准备北伐。桓温企图靠军事上的胜利,提高个人的威望,实现代晋称帝的野心。永和九年(353),坐镇建康的宰辅司马昱为抑制桓温,抢先命令扬州刺史殷浩为北伐的指挥。殷浩是徒有虚名的清谈家,毫无作战经验。他任用降晋的羌族首领姚襄为北伐前锋,结果姚襄中途倒戈,在山桑伏击殷浩。殷浩惨败而还,北伐军损失极大。王羲之向来反对盲目北伐。在殷浩动身前,他曾写过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进行劝阻。北伐失败后,殷浩不甘失败,复图再举。王羲之再一次写信给他,告诫殷浩应该汲取失败的教训,“往事岂复可追,愿思弘将来”。他讲,“政以道胜宽和为本,力争武功,作非所当”,盲目北伐召致多次的丧师辱国,是当政者缺乏深谋远虑的结果。东晋国力不足,军败于外,资竭于内,既然没有力量控制淮河流域,不如全力保住长江不失。他建议,当政者应该引咎自责,承认错误,集中全力汇集人才,听取有识之士的意见,努力刷新政治,消除烦苛的制度,减免赋役徭役。只有这样,困难的局面才可能改观。王羲之警告说,如果坚持割剥百姓的暴政,陈胜、吴广一样的起义马上就会出现。在写给司马昱的信中,他对一再劳师兴众的后果表示担忧。指出,打仗要知己知彼,万全而后动。盲目北伐,取胜的希望很少,而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极大,“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他又写信给尚书仆射谢尚,沉痛地列举了战争带来的灾难。他说,每次参加征役和充运的人中,因为死亡或叛逃的都有很大一部分不能返回家园。政府不顾人口的损失,仍然对百姓照常进行征发,造成更多人中途叛逃。按照政府法令,逃亡者的家属和邻居要连坐,于是又有新的人大批逃走。“百姓流亡,户口日减,其源在此”。 会稽郡属扬州管辖,扬州刺史王述是王羲之的顶头上司。王述与王羲之不和,一再冷落和刁难他,王羲之深以为耻。永和十一年(355),他以生病为由,辞去了会稽内史的官职。 辞官后,王羲之举家定居会稽,不再返回建康。在到会稽之初,王羲之就对富饶的浙东地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老死这里的打算。公务之余,他经常与好友谢安等人游视这里的大海名山。去官后,更“与东土之人尽山水之游”。王氏属于南渡的北方士族,原籍田地已失,为保证自己的经济利益,必须在南方占取大量土地。太湖流域是江南土著士族的禁脔,为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北来大族的触角则转向了浙东。王羲之的山水之游,固然有游乐的成分,但主要目的还是求田问舍,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东游山海,并行田视地利”。《全晋文》卷24中保留有王羲之向朋友索还田产的杂帖,足以证明王羲之对扩张土地的热衷。 一代书圣 王羲之一生最突出的成就是他的书法艺术。在书法史上,他是个划时代的巨匠。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他都受到人们的尊崇,有“书圣”之誉。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仅在于他能备精诸体,集当时书法之大成。更在于他能自成一家,开创了独特风格的王派书法。 汉魏之际,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光辉灿烂的阶段。人们在汉隶、章草两种书体之外,又创新了行书和楷书。此后,一些著名的书家钟繇、梁皓、韦诞、卫觊、索靖等人应运而出,其中以钟繇最为著名。他能写隶、楷、行、草诸体,尤善楷书。钟繇的书法风靡魏晋,在书苑中居统治地位。王羲之的家族以善书著称,王导于丧乱之际,犹携钟繇的《宣示帖》自随。据《述书赋》记载,东晋书家中的“八王”,琅琊王氏一门共占去六人。 这种时代与家风,使王羲之自幼受到薰陶。他七岁开始学习书法,启蒙老师即是叔父王廙。王廙工章楷,笔力效法钟繇。十一岁时,王羲之在父亲的枕中发现前代人写的笔论,私下里取出阅读。父亲知道后,告诉他说:“现在你年纪还小,不能理解运笔的法则。等到长大以后,我再教你。”王羲之不以为然,他说:“我愿意早一点知道,若等长大,那就迟了。”父亲只大致地给他讲解了笔论

2018中国石油大学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 第一阶段在线作业

中国石油大学外国文学作品选读第一阶段在线作业 单选题 (共20道题) 展开 收起 1.( 2.5分)歌德和下列哪位作家合作十年开创了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文学”时代 ?A、赫尔德 ?B、海涅 ?C、席勒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2.(2.5分)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认为: ?A、诗是情感的表现 ?B、诗是意象的罗列 ?C、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D、诗是情感的发泄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3.(2.5分)拜伦式英雄的最主要特征是 ?A、勇猛 ?B、高傲 ?C、叛逆 ?D、无私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4.(2.5分)葛雷硬是狄更斯哪部作品中的主人公 ?A、《董贝父子》 ?B、《荒凉山庄》 ?C、《艰难时世》 ?D、《远大前程》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5.(2.5分)伽西莫多是雨果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海上劳工》 ?B、《九三年》 ?C、《悲惨世界》

?D、《巴黎圣母院》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6.(2.5分)普希金创作的诗体长篇小说是: ?A、《上尉的女儿》 ?B、《黑桃皇后》 ?C、《叶普盖尼·奥涅金》 ?D、《高加索的俘虏》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7.(2.5分)被称为“卓越的心理学家”的作家是: ?A、卢梭 ?B、雨果 ?C、司汤达 ?D、巴尔扎克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8.(2.5分)巴尔扎克以“人间喜剧”来命名小说集是受了哪位作家的影响?A、荷马 ?B、但丁 ?C、莎士比亚 ?D、薄伽丘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5分 9.(2.5分)《简爱》中男女主人公相爱的典型环境是在 ?A、里德太太家 ?B、劳渥德学校 ?C、圣约翰家 ?D、桑菲尔德庄园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10.(2.5分)列夫·托尔斯泰小说最突出的写作特征是 ?A、结构巧妙 ?B、人物塑造 ?C、心理描写 ?D、景物描写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9孙武和孙膑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9孙武和孙膑 编辑张书林 孙武 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生卒年月不详,约与孔子同时。孙武是齐国陈氏后裔。田完四世孙陈无宇生陈恒和陈书。陈书字子占,为齐大夫,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邑于乐安,生孙冯,冯生孙武。以田、鲍四族为乱,奔吴为将军。 经伍员的推荐,孙武以兵法见吴王阖庐(阖闾)。阖庐说:你的十三篇,我都看过了,可以小试一下列阵吗?孙武回答说:可以。阖庐说:可以用妇女来试吗?回答说:可以。于是出宫中美女百八十人。孙武把他们分成两队,用吴王宠爱的宫妃二人为队长。孙武命令所有的人都拿着戟,并命令她们说:“你们知道你们的心、背和左右手吗?向前,就看心所对的方向;退后,看背所对的方向;左,看左手方向;右,看右手方向”。妇女们回答说:好。约束已经宣布,便把铁钺排列起来,即刻反复说明规定,“三令五申之”。然后击鼓发令向右,妇女大笑不止。孙武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击鼓,命令向左,妇女们又大笑。孙武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他准备斩左右队长。吴王看见,大为惊骇,急忙传令说,“我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我离开这两个宫妃,吃饭都没有味道,希望不要杀她们。”孙武说:“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终于杀了两个队长,而用以下的人递补。孙武重新击鼓发令,妇女们左右前后跪起,都整齐规矩,合乎要求,没有敢出声的。孙武遣使报告吴王说:“兵已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说:“将军回去休息吧。我不去看了。”孙武说:“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阖庐从此知道孙武能用兵。 吴王阖庐任用伍子胥为谋主,孙武为将,于公元前506年,大举攻楚,五战五胜,进驻楚的郢都(今湖北江陵县)。《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阖庐知孙武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子兵法》 孙武有兵书传世,后人称作《孙子兵法》。这书相当系统地表述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兵书。 孙武是一个为吴王服务的职业军事家。他重视战争对社会的影响,重视战争给民众带来的危害,重视战争规律的研究。他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又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他认为,解决敌对势力间的矛盾,战争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好的办法。他反对凭着主观意图而轻于用兵。他说:“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孙武的战略思想,相当丰富。其主要的内容,约有四点:一、战争的政治环境;二、战争与将帅的素质;三、敌我军情的掌握;四、因粮于敌和因敌致胜。 战争的良好政治环境,孙武称之为“道”。道的作用,是“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令民与上同意”,就是要得到民众的拥护,这当然首先要有可以得到民众拥护的政治环境。得到民众拥护而达到“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死”,这就是上下一心,形成了坚强的战斗意志,为制敌取胜取得了重大的精神力量。《谋攻篇》把这说成是:“上下同欲者胜。” 《计篇》说,战争胜负的条件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得,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这几条被称为战争“七计”,而“主孰有道”放在首位,“道”又是为“主”所有。 《史记·伍子胥列传》载:吴王阖庐第一次伐楚,欲攻楚都郢。孙武对他说:“民劳,未可,且待之。”后来吴王又欲攻楚,征询伍子胥和孙武的意见。两人都回答说,“楚将囊瓦贫,而唐、蔡皆怨之。”吴王听了二人的意见,联合唐、蔡,大举伐楚,五战而进入郢都。在吴王第一次伐楚时,孙武的话是说,当时还没有具备良好的政治环境。第二次伐楚时,孙武和伍子胥的话是说,楚国政治上的不良现象有利于吴国对它的征伐。这两个事例,从不同方面说明政治环境对战争的胜负有极大的作用。 战争的胜负,又跟将帅指挥的得失有密切的关系。孙武强调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他说:“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对于将帅的素质,孙武在《计篇》提出“智、信、仁、勇、严”五个字的要求。 智是智力的运用。在备战及战争进行中,可以遇到各种复杂情况和各种临时的变化,将帅须有事前的周密考虑,也须有应变的决断,这都需要将帅的智力起作用。孙武说:“是故智者之虏,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杂于利害,即系顾到利和害。信,同伸。在有利条件下考虑到不利因素,则任务可以完成。在不利条件下要考虑到有利因素,则祸患可以解除。这都须智力发挥作用,作出决择。 信和勇,孙武没有较多的表述。仁和严,孙武是看作治军必要的互相配合的两个方面。《地形篇》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行军篇》说:“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对士卒的体恤和纪律要求的严格,在良将身上是结合在一起的。孙武强调对敌我军情的掌握,留下了“知彼知己”的名言。他说:“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事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又说:“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武所谓“知彼”“知我”,都不是简单地专指敌方或我方说的,而是把敌方和我方联系起来说的。而且,知彼知己都还联系到战区的地形和作战时要遇到的气候,知之必知天,在军情的掌握上,孙武也是看得很重要的。毛泽东同志很赞赏孙武“知彼”“知己”的论点,他说:“有一种人,明于知己,暗于知彼,又有一种人,明于知彼,暗于知己。他们都是不能解决战争规律的学习和使用的问题的。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孙武的战略思想,富有辩证法的光泽。他虽不能从理论上形成辩证法体系,但在思想路线的实践上有明显的辩证法特点,这在他表述“因粮于敌”和“因敌制胜”的时候更为显著。 古代用兵,因交通之不便,往往困于军粮的运输。孙武提出因粮于敌的办法,使敌军之粮为我所用,因而削弱了敌人,充实了自己,且减省了由于运输而消耗的人力和物力。军粮以外,对于其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知识点总结资料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知识点总结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冯至 (1)杜甫,字子美,唐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 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 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更被宗代江西派奉为鼻祖,著有《杜工部集》。 (2)冯至,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代表诗集有《十四行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3)文章内容把握(主要掌握杜甫的经历以及其诗歌思想内容的变化) 表1:长安十年 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代表作品诗歌特点人格追求 746—755 这时的 政治正显露 出日趋腐化 的征象。长安 被阴谋和恐 怖的空气笼 罩着,几年前 饮中八仙的 那种浪漫的 气氛几乎扫 荡无余了。 初到长安时,漫 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 没有消逝。但随着与 现实的接触渐多,豪 放的情绪逐渐收敛, 随之产生一种矛盾心 理:一方面羡慕自由 的“江海人士”;一方 面又想在长安谋个 官职。 《兵车 行》《丽 人行》《自 京赴奉先 县咏怀五 百字》 ①诗歌常 有这样的对 句:上句说要 脱离使人拘束 的帝京,下句 紧接着说不能 不留在这里。 ②在现实 主义的诗歌创 作道路上迈开 了坚实的第一 步。 忧国 忧民,关心 民生疾苦, 形成沉郁 顿挫的诗 歌风格。 ①解读《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和《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二诗: (汝阳王李琎是唐玄宗的侄子,杜甫能到他府上走动,多半有某种背景。何人举荐却无据可查。杜甫的袖袋里,可能有几封举荐信的。他进京献诗《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前提是要踏进王府的门槛。经济上的困顿使他追求功名,但改变不了他的病和饥寒的现状。) ②解读《兵车行》: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课《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阅读提示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课《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2015-07-07 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对这一年的学习有一个更好的巩固,本文整理了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课,具体内容请看下文。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课《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阅读提示 精读提示 关于精读,叶圣陶在《谈阅读》中提出了“三想”的说法。一是“想”词与词的关系:“无论怎样读,起初该用理论的读法,把文句中一个一个词切断,读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二是“想”段内句与句的关系:“读过一节停一节,回转去想一下,这一节说的是什么。”三是“想”段与段的关系:“读过两节三节,又把两节三节连起来回想一下。”这里所说的三想,把握起来就是由小而大的逐渐深入,力求“纤屑不遗”,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精读就是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读,把字、词、句的意思都弄明白,还要弄清文章的思路,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找出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重点词语和句段,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中外传记作品的阅读,是对远去的巨人背影的凝望和深思,在他们生命经行的路径上,我们会领略他们的人生风光,同时深刻觉悟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一个个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给予我们的人生抉择一定也是一种丰碑式的启迪。经由身心浸润的阅读,奠基我们的生命底色,激发我们的生命潜能,昂扬我们的生命精神,在我们生命寻找和发现的路途,去追求,去创造,求真,尚美,向善,向上。 整个精读选文,大多截取了这些历史文化名人的某些片段,这些生命的碎片,却也折射了他们的生命精神和卓越追求。

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诗圣杜甫,丹心昭日月,无畏苦寒行,个人颠沛流离和时代的风云变幻交汇一起,推己及人,仁爱天下,把一颗悲悯的心焦灼在忧国忧民的执着情怀。 情至文生,绵密丰富。萧红笔下的鲁迅,在情真意切的回忆里,从切身的经历和感受中写来,给我们凸显了一个生活化、人性化的鲁迅,一个血肉丰满、鲜活生动的鲁迅,一个热情、幽默、深刻、睿智而又平和的鲁迅,一个人间的鲁迅。阅读时,我们要深刻品味那细腻的文笔,朴素优美的文字,更还要领受行文中真切深刻的感情。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更是毛泽东作为生命个体在风云际会时刻的自我历练和自我造就。1936年,中国的历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美国记者斯诺以其职业的敏锐和职业的操守,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毛泽东形象,个体生命的风采,见证了红色革命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代伟人的风采,这也是自身人格魅力的光照日月,气壮山河。 “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宿命的狰狞面前,贝多芬不曾向命运低下高贵的头颅,而是昂扬勃发了生命的潜在能源,他的系列作品,无不是生命的交响,“用痛苦换来的欢乐”,惊天地,泣鬼神,无不召唤我们珍爱生命,善待自己,肉体可以腐烂,而精神万古长青,永垂不朽。 某种角度上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正也是《贝多芬传》的袅袅余音,或者说是《贝多芬传》的一个雄浑壮烈的协奏。对二十世纪以后的人类历史影响深远的三位人物是:达尔文,马克思,弗洛伊德,他们分别揭示了自然历史和人类历史以及人自身的一些深刻奥妙,开启了后人对于自然、人类社会、人本身的一些规律性的探究,开拓了这些领域研究的新的空间。 欧文·斯通的《达尔文传》选文,主要记述了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写作过程,让我们深刻觉悟了一位创世纪的科学家的求真精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