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腰鼓资料

腰鼓资料

腰鼓资料
腰鼓资料

腰鼓教学案例设计

第一课时了解腰鼓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腰鼓的传统,初步认识中国地图,知道腰鼓发展的

几个地区。

2、会读与腰鼓有关的词语,选择感兴趣的写一写。

二、教学重点:

看碟,认图,识字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录像资料、词语卡片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了解腰鼓

(1)欣赏录像片段

(2)腰鼓是一种喜气洋洋的娱乐表演项目,又是一项趣味十足的健身活动。

它节奏欢快,鼓声清脆动听,敲打起来立刻给人一种精神振奋的欢乐感觉!“打腰鼓”兴于陕北安塞县一带。古时边关守军,腰系腰鼓,用以击鼓报警、助威、求援、和庆贺胜利之用。腰鼓队伍庞大,动作整齐、豪迈、遒劲、剽悍,鼓声震天,十分壮观。

2. 观察图片,学习词语

(1)出示中国地图。你们看中国的地图像什么形状?出示词语:中国

腰鼓最初流行于陕西,后来在全国发展流行。

出示词语:腰鼓

观察图,读一读,写一写:中国

(2)腰鼓是红色的,充满着热情和喜庆的感觉!出示词语:红色

观察图,读一读,写一写

(3)腰鼓属打击乐器。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鼓长34厘米,两面蒙皮。出示词语:圆筒形。观察图,读一读

(4)鼓框上有环,用绸带悬挂在腰间,演奏时双手各执鼓槌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出示词语:击打示范动作读一读

3.熟悉基本鼓点:

(1)教授系腰鼓的方法。

(2)教授基本鼓点:腰鼓很好打,只要熟练了,不管你走,跑,还是跳,乃至你翻跟斗都没问题,因为腰鼓的鼓点是不变的,节奏欢快,永远是: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

出示:╳ 0 ╳ 0 ╳╳ 0 ╳ 0 跟老师读鼓点。

4、游戏巩固:

(1)师出示词语卡片,出示图,做动作,生读对应的词:

腰鼓红色圆筒形击打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

(2)练习后,抢答。

(3)尝试读句子:腰鼓红色,圆筒形,击打时,节奏欢快,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

5、总结升华:

伴随着“咚—叉—”声,鼓槌挥舞,彩绸翻飞,腰鼓这样的民间技艺,既振奋精神,又磨练意志,人借鼓势,鼓借人威,它打出了咱们中国人的气魄与活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尤其是中老年人将其作为娱乐健身活动。如今不少地区腰鼓表演不仅阵容强大,而且演技高超,成为群众文化艺术的一大亮点

第二课时学习腰鼓基本打法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腰鼓的左右手打法。

2、学习腰鼓基本鼓点与基础打法。

二、教学重点:

腰鼓基本鼓点与基础打法

三、教学准备:

每人一腰鼓,两鼓棰。

四、教学过程:

1、单手练习:

学习右手基本打法:上打,下打。

学习左手基本打法:内打,外打。

2、双手练习:学习左、右手交叉基本打法。

掌握基本鼓点╳0 ╳0 ╳╳0 ╳0

3、练习与巩固:自我练习,教师逐个辅导纠正

4、展示表扬:表扬基础鼓点掌握较好的学生,并请他们展示给大家。

第三课时学习腰鼓行进打法

一、教学目标:

1、复习腰鼓左、右手交叉基本打法。

2、学习腰鼓原地踏步时的基础节奏打法。

二、教学重点:

腰鼓行进的基本鼓点与基础打法

三、教学准备:每人一腰鼓,两鼓棰。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复习左、右手交叉基本打法。

温习基本鼓点╳0 ╳0 ╳╳0 ╳0

2、学习行进鼓点:

先练习双脚动作:左脚起步,统一步伐。

配合双手动作,加入基本鼓点。

集体练习与个人练习相结合。

自我练习,教师逐个辅导纠正。

3、展示表扬:

表扬鼓点掌握较好的学生,并请他们展示给大家

第四课时学习腰鼓花样打法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腰鼓结束打法。

2、学习腰鼓花样打法之一:左右弓剪

二、教学重点:

1、腰鼓结束的基本鼓点

2、学习腰鼓花样打法之一:左右弓剪步的基础打法

三、教学准备:

每人一腰鼓,两鼓棰。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温习腰鼓行进基本搭法

2、学习结束鼓点:

先跟读结束鼓点:╳0 ╳╳0 ╳0

复习原地不动的双手基础鼓点+结束鼓点

复习原地踏步的行进基础鼓点+结束鼓点

3、学习腰鼓花样打法之一:左右弓剪步的基础打法

先练习双脚动作:左右弓剪步。

配合双手动作,加入基本鼓点。

集体练习与个人练习相结合。

自我练习,教师逐个辅导纠正。

4、展示表扬:

表扬鼓点掌握较好的学生,并请他们展示给大家。

第五课时学习腰鼓花样打法

一、教学目标:

学习腰鼓花样打法之二:转圈

二、教学重点:

学习腰鼓花样打法之二:转圈的基础打法

三、教学准备:

每人一腰鼓,两鼓棰。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复习原地不动的双手基础鼓点+结束鼓点

复习原地踏步的行进基础鼓点+结束鼓点

复习花样打法之一左右弓剪的基础鼓点+结束鼓点

2、学习腰鼓花样打法之二:转圈的基础打法

教师先示范腰鼓花样打法之二:转圈的基础打法。

配合双手动作,加入基本鼓点。

集体练习与个人练习相结合。

自我练习,教师逐个辅导纠正。

3、展示表扬:

表扬鼓点掌握较好的学生,并请他们展示给大家。

第六课时腰鼓汇报与展示

一、教学目标:

学习腰鼓课程的展示汇报。

二、教学重点:

展示所学的中国传统腰鼓的所有基本打法

三、教学准备:

每人一腰鼓,两鼓棰。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复习原地不动的双手基础鼓点+结束鼓点

复习原地踏步的行进基础鼓点+结束鼓点

复习花样打法之一左右弓剪的基础鼓点+结束鼓点

复习腰鼓花样打法之二:转圈的基础打法+结束鼓点

2. 展示汇报所学的中国传统腰鼓的所有基本打法

南小腰鼓花样打法

一、腰鼓的结构简介及规格:

鼓身木制,形如木桶,中间较粗而两端稍细,两面蒙以牛皮、马皮或羊皮。鼓身涂以朱漆或绘有花纹图案。

二、腰鼓有大小不同规格:

大号腰鼓,鼓长38厘米、面径20.5厘米;

二号腰鼓,鼓长33厘米、面径16厘米;

三号腰鼓,鼓长31 厘米、面径14厘米;

四号腰鼓,鼓长26厘米、面径12厘米。

鼓身一侧装置两个鼓环,系以红绸布为鼓带。两根鼓棰长25厘米,棰尾系以红绸穗为饰。

三、腰鼓的挎法:

演奏时,奏者将鼓带挂于右肩,鼓身斜挎左腰,双手各执一棰敲击,两棰即可同击一端鼓面,也可各击一端鼓面。

一、鼓点简介:

腰鼓发音清脆响亮。无固定音高。鼓点有花点、碎点、单点、双点、起鼓点、路鼓点、边点、帮点等。花样有敲小棒、双展翅、欢呼跳跃、串花篱笆、对脸笑等。

1、起鼓点:

××⊙×⊙|× O|

咚咚巴咚巴咚

××⊙×⊙|× O|

咚咚巴咚巴咚

××⊙×⊙|× ×|

咚咚巴咚巴咚咚

××⊙×⊙|× O‖

咚咚巴咚巴咚

打法:双手按节奏敲击。脚按节奏踏步四次。

【咚】为右手棰尖敲击鼓心。

【巴】为左手棰尖敲击同侧鼓心。

2、路鼓点:

×⊙×⊙|××⊙×⊙‖

咚巴咚巴咚咚巴咚巴

打法:

双手按节奏敲击。

脚:

第一种方法是按节奏踏步四次。

第二种方法是一拍左脚向前迈一步,二拍右脚向前迈一步,三拍左脚向前迈一步,四拍右脚跟在左脚后成丁字步。

【咚】为右手棰尖敲击鼓心。

【巴】为左手棰尖敲击同侧鼓心。

一拍前半拍右手棰尖敲击鼓心后甩至右侧身后,同时眼睛看右手。

二拍前半拍右手棰尖敲击鼓心后甩至胸前。

三拍按节奏敲击。

四拍动作同二拍。

腰鼓花样

花样【一】敲小棒

手:一二拍同路鼓点,三四拍双手鼓棒在胸前按节奏敲击五次。

脚:动作同路鼓点。

花样【二】双展翅

手:一拍双手鼓棒同时敲鼓一次后拉开。二拍双手鼓棒同时再敲鼓一次,三四拍动作同路鼓点。

脚:动作同路鼓点。

花样【三】欢呼跳跃

手:一二拍动作同路鼓点,三拍双手举至头上方左侧,四拍双手举至头上方右侧。

脚:一二拍动作同路鼓点,三四拍双脚各跳起一次。三四拍口喊“嘿嘿”。

花样【四】对脸笑

手:一拍双手鼓棒同时敲鼓一次后拉开。二拍双手鼓棒同时再敲鼓一次,三拍动作同一拍,四拍双手举至头顶,一组队员身体下蹲转至左侧,二组队员身体下蹲转至右侧。

脚:一二拍动作同路鼓点,三拍一组队员左脚向左转,二组队员左脚向右转。四拍右脚至左脚左后方。

花样【五】串花篱笆

手:动作同路鼓点。

脚:

第一遍路鼓点两排并成一排,一组队员在前,二组队员在后。

第二遍路鼓点调整队形。

第三遍路鼓点一排分成两排,一二组互换位置。

第四遍路鼓点调整队形。

第五至八遍路鼓点同一至四遍路鼓点。

新编腰鼓花样:

花样【一】:

节奏同路鼓点。脚原地踏步。一二拍同双展翅状,口中喊“嘿嘿”两声。三四拍按节奏敲击鼓边。

花样【二】:

节奏同路鼓点。脚原地踏步。一二拍同双展翅状。三四拍同“欢呼跳跃”的三四拍。

花样【三】:

节奏同路鼓点。脚原地踏步。一拍双手同时敲鼓一次后向右下方甩。二拍双手同时敲鼓一次后向左上方甩。三四拍按节奏敲击。

花样【四】:

节奏同路鼓点。脚原地踏步。一二拍按节奏敲击,同时前排队员转身与后排队员相对。三四拍按节奏互相敲击对方鼓身

花样【五】:

节奏同路鼓点。脚原地踏步。一二拍按节奏敲击。三拍左脚跳起,双手同时敲鼓一次后拉开同双展翅状。四拍右脚跳起,双手同时收回敲鼓一次。

花样【六】:

节奏同路鼓点。队形同“串花篱笆”。动作同“欢呼跳跃”或同“敲小棒”。

腰鼓队活动计划

一、活动目标:

1、认识腰鼓。

2、了解和掌握腰鼓的基本打法。

3、能把所学技法以表演形式展现出来。

二、活动对象:

三---五年级学生,标准36人。

三、课程性质:

1、腰鼓是民间的一种传统文化,它可以振奋精神、鼓舞人们的斗志,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少先队生活,促进队员全面发展。

2、学生腰鼓的结构:鼓身木制,形如木桶,中间较粗而两端稍细,两面蒙以牛皮、马皮或羊皮(图)。鼓身涂以朱漆或绘有花纹图案。鼓身一侧装置两个鼓环,系以红绸布为鼓带。两根鼓棰长25厘米,棰尾系以红绸穗为饰。

3、腰鼓的挎法:演奏时,奏者将鼓带挂于右肩,鼓身斜挎左腰,双手各执一棰敲击,两棰即可同击一端鼓面,也可各击一端鼓面。

4、腰鼓基本打法:平鼓、进军、蹬花进军、背打、前点后点、三三四七、下打、跳打。

四、活动时间:

每周二、四下午活动

五、

活动内容安排

校本教材----南小腰鼓目录

第一课认识腰鼓,熟悉鼓性

第二课“大缠腰”动作

第三课“小缠腰”动作

第四课“十字步”动作

第五课“四步三望”动作

第六课“弹跳步”动作

第七课“鸭子步”动作

第八课“马步横移”动作

第九课“对鼓”动作

第十课“金鸡啄米”动作

第十一课“丰收步”动作

第十二课“跨步侧踹”动作

第十三课“跪打”动作

第十四课“飞燕展翅”动作

第十五课动作组合

第一课认识腰鼓熟悉鼓性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腰鼓的简历

2、掌握腰鼓的构造、性能和有关术语

3、初步熟悉鼓性

二、教学内容:

1、学习背鼓和手握鼓楗的方法

2、学习“咚”和“吧”打法

三、教学重点:

(1)握鼓楗(2)“咚”用右手打鼓,“吧”用左手打鼓。

四、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腰鼓、鼓楗。

五、教学步骤:

1、教师简单讲述腰鼓的历史,以及表演的场次和规格,比如参加过亚运会开幕式的表演,香港回归等大型场次的演出。

2、介绍腰鼓的结构和背腰鼓的方法让学生领会。

3、教师讲解示范腰鼓的两个固定点,“咚”与“吧”的打法,并交待“咚”用右手打,“吧”用左手打。

4、初步熟悉鼓性“咚”和“吧”由慢到快。

节拍为××××××××

咚吧咚吧咚吧咚吧

5、背鼓点:齐背、抽背,达到人人会背:原地打、转向打、分组轮换打。

6、优生表演打,其他学生蹲下欣赏

7、找出差生错的地方,集中纠正。

8、带着表情打,教师用优美的动作引导学生打。

六、总结课中学生学习情况:

第二课“小换点”“大换点”的节奏和打法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鼓性。

2、掌握“小换点”“大换点”的节奏和打法

3、激发学习腰鼓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安塞腰鼓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准备:师生自带腰鼓。

三、教学难点:“大换点”第三组的两个“咚”的打法。

四、教学过程:

1、继续熟悉鼓性“咚”和“吧”由慢到快的打法。

2、逐渐熟悉鼓性:练打“小换点”

节拍为×××××××××× O

咚咚咚咚咚咚吧咚吧咚

3、进一步熟悉鼓性:练打“大换点”

节拍为××××××O:×××××××

咚咚吧咚吧咚咚咚吧咚吧咚咚

××××××O

咚咚吧咚吧咚

4、背鼓点:齐背、抽背,达到人人会背:原地打、转向打、分组轮换打。

5、分组练习打法(围成圆圈,小组长或优生负责)

6、找出优生示范表演做(适时表扬优生,鼓励差生)。

五、课后小结:学习打腰鼓不能急于求成,打好腰鼓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基本功一定要打扎实。

第三课小缠腰

教学目标:

1、学会动作“小缠腰”的打法。

2、训练学生身体的协调性,优美感。

3、培养学生灵敏应变能力。

教学难点:做出柔美感,富有“能”劲

教学重点:“小缠腰”和“大缠腰”的区别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腰鼓,着装适合

教学步骤:

1、结合“大缠腰”进行对比学习,区别在于“小缠腰”只有前三个环节,而且只有第二个环节的“右”是相同的,第一个,第三个环节不同。

比较:大缠腰:跳右垫起来(幅度大)

小缠腰:左(脚)右垫起来(幅度小)

2、鼓点节拍:同“大缠腰”。

3、教师示范完整的“小缠腰”动作,学生认真观察区别。

4、领教重、难点部分,即“跳”变“左”和“垫起来”。

5、综合练习“小缠腰”达到协调连贯柔美。

6、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小组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讨论两个动作的难易程度及区别,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和熟练程度。

7、几个小组都能熟练掌握动作后,各小组汇报表演,展示各组学习成果。

8、教师将学生重新集合,进行集体纠正和完善练习。

课后小结:“小缠腰”较“大缠腰”简单的多,教师可把一些学习方法介绍给学生,通过学生的学习实践,不仅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第四课十字步

教学目标:

1、通过“十字步”动作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自己身体部位的简单动作术语,并向同伴展示自己所学的动作。

2、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及柔韧性。

教学步骤:

1、教师用最优美的姿势示范“十字步”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教师带着一、二、三、四的节拍示范,并要学生模仿练习,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动作,使自己进入角色。

3、强调学习方法,与“大缠腰”的前三环节有相同之处,即一出左脚,双手经前至头上方向两侧下打鼓,二上右脚同时,左手先打前鼓面,右手后打前鼓面,三撤左脚同一(手)的动作,四还原。

4、给学生一定练习时间,自由组合练习,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主动观察其他同伴动作,探讨动作,评价动作,互帮互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扭秧歌:用所学的十字步走场子(图形)。找一名体育委员和老师同时做行进的队形。如“8”字,“双圈白菜”,“蒜瓣走”等。调整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掌握十字步动作。

6、回复队形:复习本节内容,选出优生表演,动员差生从一开始就不要拉下步子。课堂中有不熟练的地方,回去后自己多练或请教优生和老师。

7、背一背:脚踏十字手打鼓

一二三四协调走

一出左脚两侧打

二上右脚左右轮

三撤步来同时打

四收右脚还原位

课后小结:

本节课内容在“大缠腰”的基础上,显得容易掌握,学生的协调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五课四步三望

教学目标:

1、通过“四步三望”动作的学习,发展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以及手、眼、头、脚以及全身的协调一致。

2、培养学生的协调、平衡、灵活等素质。

教学重点:“三合一”的动作同时完成。

教学难点:即“四步三望”的动作特点:舒展大方。

教学步骤:

1、教师说:“请同学们注意看由我来表演‘四步三望’”。然后发问学生打得如何?(目的让学生注意领会完整动作)

2、鼓点节拍:

××××××O:×××××

咚咚吧咚吧咚咚咚吧咚吧

×××××××××× O

咚咚咚咚咚咚吧咚吧咚

3、教师提问学生鼓点节拍与学过的什么动作鼓点相同,并找出不同的地方,然后从不同处着手学习,师再问,手和脚的动作还有何区别,学生说到位后再进行学习。

4、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请第一组学生先做动作,第二组学生站在对面进行观察,要求观察的这一组学生充当小老师,注意发现动作中存在的问题,等对面学生做完后,“小老师”对各自的“学生”进行动作点评和纠正。

5、加大密度练习,强化重难点,领会动作要领。

6、发现优生并找出示范表演做,带动差生尽快赶上。

7、纠正、指导,反复练习,熟能生巧。达到全班都会。

记一记:踏步一次跨左脚

侧拉两臂看右脚

收左脚时做一望

翻腕摆头要跟上

四步完成三回望

舒展到位又大方

第六课弹跳步

教学目标:

1、学会“弹跳步”作要领,锻炼其弹跳能力,提高弹跳素质。

2、通过“弹跳步”作的学习,培养学生天真活泼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教学重点:表情自然大方,天真活泼,富有弹性。

教学难点:弹跳时要臂腿抬高,幅度放开,弹踢分明,四肢协调。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腰鼓,服装适合。

教学步骤:

1、教师示范“弹跳步”的完整动作。

2、鼓点节拍:同“大缠腰”

3、分解示范领做:(提示学生:“弹跳步”和“大缠腰”第三环节垫起来动作相同)

(1)先教单脚弹踢,即左脚提起落地时将右脚弹起,弹起的同时向前踢出。然后再练左右脚轮换进行弹踢。

(2)再教手臂的配合动作,弹跳时,异侧臂腿同时起落击鼓。(注意防止做成同侧臂腿,一顺顺)。右手击前鼓面,左手击后鼓面。(一般右手由上往下打鼓,左手由后往前打鼓)。

4、学生自由模仿练习,教师巡导。

5、集中共同存在的问题,统一纠正,强调有错误的同学注意看。

记一记:左右弹踢跳起来

臂腿抬高幅度开

手脚灵便又协调

天真活泼多可爱

第七课鸭子步

教学目标:

1、了解鸭子的行走姿态,从而掌握“鸭子步”的动作要领。

2、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和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动作的准确性,打出蛮劲

教学难点:形似鸭子的动作。

教学准备:检查道具

教学步骤:

1、教师提问学生,谁能做出鸭子的行走动作?同学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把鸭子步动作完整示范一遍让学生注意看。

2、鼓点节拍:同“大缠腰”

3、教师分解示范领做脚步动作:形似马步左右脚轮换蹲地。

4、领做手臂动作,右手打前鼓面,左手打后鼓面,轮换击鼓。

5、领做手脚并用动作,异侧手脚同时击鼓,跺脚。

6、教师用哨子吹节奏领学生做。

7、找出部分学生出来做动作,让全体学生评议正、误,然后教师用肯定的语言评判对、错,而且强调学生记住正确动作。

8、分组原地做,行进间做,不断提高动作的熟练程度。

第八课马步横移

安塞腰鼓介绍

安塞腰鼓又名“打腰鼓”,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1日那天安塞腰鼓参加了国庆六十周年天安门广场的群众游行演出。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绝之一。并编成冀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中第二十九课和苏教版语文6上语文书中第十四课《安塞腰鼓》。安塞腰鼓- 概述 安塞腰鼓,沉重、强烈的鼓声,欢快、健美的舞姿,充分体现了陕北人民豪迈粗犷的性格特征和坦荡炽热、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 据有关资料记载,远古时代黄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用一中空之树杆包以羊皮,携于腰间,击之以驱赶野兽。后来,又用于报警和作战。到春秋战国时达到鼎盛,且以秦国为最。以后各代多用刁:边塞守卫,击之以报警号令和助战。到了

宋代,多用于边关。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绝之一。 今天的安塞县,就是当年北宋与西夏国(今宁夏)的边界,为安定边塞方设“安塞县”。“安塞腰鼓”也因以得名,历千年而不衰,并且成为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据调查,安塞县12万人口中,约有1万户人家有腰鼓,会舞弄者达五六万之众。[1] 安塞腰鼓- 历史发展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教案 一、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能力目标: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并把它们运用到平常的写作当中去。 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重点 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 四、教学难点 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五、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查阅资料了解安塞腰鼓,准备安塞腰鼓图片及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并制成课件。 学生:1、搜集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情况;2、查阅工具书,疏通生字、词语;3、朗读课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演示) 你们知道中国的“腰鼓之乡”是哪里吗?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鼓吗?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

上的历史。安塞腰鼓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二)设疑自探,掌握基础知识 1、简介作者: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注音 铿锵( ) 晦暗( ) 瞳仁( ) 亢奋( ) 戛然( ) 羁绊( ) 烧灼( ) 冗杂( ) 恬静( ) 束缚( ) 淋漓 磅礴(屏幕显示) 3.重点词语解释 ①亢奋: ②恬静: ③冗杂: ④磅礴: ⑤羁绊: ⑥叹为观止: ⑦戛然而止: ⑧惊心动魄: (三)解疑合探,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全文,清理结构,概括内容。 按照安塞腰鼓表演的程序,将全文划分为三个部分;并以腰鼓为线,用“ 的腰鼓”形式的短语概括三部分的内容。 明确: (四)、质疑再探,合作探究 1、给第二部分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要求说明划分的理由) 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四次,充当层次标志,自然将第二部分分成四层。 2 、本文语言铿锵激昂、急促有力、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完美地表现了安塞腰鼓舞蹈的特

打腰鼓的要点

怎样练习打腰鼓 腰鼓是我国古老的民族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又很好地表现了生活。腰鼓是满、彝、汉等民族棰击膜鸣乐器。历史悠久,发音脆亮,在民间广泛流传,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性。腰鼓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已融入舞蹈健身之中,使更多的朋友了解和掌握打腰鼓的技巧、技法,进而弘扬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 一、腰鼓的结构简介及规格: 鼓身木制,形如木桶,中间较粗而两端稍细,两面蒙以牛皮、马皮或羊皮。鼓身涂以朱漆或绘有花纹图案。 二、腰鼓有大小不同规格: 大号腰鼓,鼓长38厘米、面径20.5厘米; 二号腰鼓,鼓长33厘米、面径16厘米; 三号腰鼓,鼓长31 厘米、面径14厘米; 四号腰鼓,鼓长26厘米、面径12厘米。 鼓身一侧装置两个鼓环,系以红绸布为鼓带。两根鼓棰长25厘米,棰尾系以红绸穗为饰。 三、腰鼓的挎法: 演奏时,奏者将鼓带挂于右肩,鼓身斜挎左腰,双手各执一棰敲击,

两棰即可同击一端鼓面,也可各击一端鼓面。 四、鼓点简介: 腰鼓发音清脆响亮。无固定音高。鼓点有花点、碎点、单点、双点、起鼓点、路鼓点、边点、帮点等。花样有敲小棒、双展翅、欢呼跳跃、串花篱笆、对脸笑等。 1、起鼓点: ××⊙×⊙|× O| 咚咚巴咚巴咚 ××⊙×⊙|× O| 咚咚巴咚巴咚 ××⊙×⊙|××| 咚咚巴咚巴咚咚 ××⊙×⊙|× O‖ 咚咚巴咚巴咚 打法:双手按节奏敲击。脚按节奏踏步四次。 【咚】为右手棰尖敲击鼓心。 【巴】为左手棰尖敲击同侧鼓心。 2、路鼓点: ×⊙×⊙|××⊙×⊙‖

咚巴咚巴咚咚巴咚巴 打法: 双手按节奏敲击。 脚: 第一种方法是按节奏踏步四次。 第二种方法是一拍左脚向前迈一步,二拍右脚向前迈一步,三拍左脚向前迈一步,四拍右脚跟在左脚后成丁字步。 【咚】为右手棰尖敲击鼓心。 【巴】为左手棰尖敲击同侧鼓心。 一拍前半拍右手棰尖敲击鼓心后甩至右侧身后,同时眼睛看右手。 二拍前半拍右手棰尖敲击鼓心后甩至胸前。 三拍按节奏敲击。 四拍动作同二拍。 3、花样【一】敲小棒 手:一二拍同路鼓点,三四拍双手鼓棒在胸前按节奏敲击五次。 脚:动作同路鼓点。 4、花样【二】双展翅 手:一拍双手鼓棒同时敲鼓一次后拉开。二拍双手鼓棒同时再敲鼓一次,三四拍动作同路鼓点。 脚:动作同路鼓点。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教学目的] ____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____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教学重难点] ____本文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但文中更多的是重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设想] ____教学方法 ____1.朗读。 ____(设计说明:通过读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____2.揣摩。 ____(设计说明: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应当仔细揣摩品味。) ____3.迁移练习。

____(设计说明:。) ____媒体设计 ____1.腰鼓表演片段。 ____2.课文朗读录音。 ____3.迁移练习画面。 [教学步骤] ____一、导语设计 ____同学们,腰鼓表演我们并不陌生,许多大型文艺晚会里有这类节目,现在就请大家先欣赏一个片段(播放表演片段,约1分钟)。这就是安塞腰鼓,铿锵激越,发聋振聩。请大家再看一看有关的文字介绍。(播放文字资料,片刻后提问)什么是安塞腰鼓?(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学生能概括出一些特点即可)任何文艺形式都是对人生、社会的感受和认识的反映。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与壮阔场景,我们只需看一看便能感受到,但安塞腰鼓所蕴涵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感悟。下面我们学习《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用生花妙笔去描摹一场动人心魄的表演,并揭示其文化意韵的。

安塞腰鼓解说词

【解说词】 安塞腰鼓之兵从天降 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2班 张中华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溯中原古战场,电闪雷鸣,凤凰涅槃的烈火演绎了你的诞生。安塞腰鼓,阗然既起,地动天惊。 1.【螣蛇抬首】:螣蛇抬首,兵从天降,铁甲军团,万箭齐发,好一声吼啊,天下雄风!2.【麒麟转身】:人生几回搏,轰轰烈烈。去不到终点回到原点,蓦然回首,相守无尽路。 3.【犀牛摆尾】:埋头苦干,老黄牛几千年的农业文明,是务实,是执着,更是信仰!

4.【猛龙过江】:龙的力度,龙的跨度,龙的速度,民族的复兴,祖国的飞跃!5.【马步横移】:舞动着大丰收的欢愉,演绎天圆地方的神秘,洋溢着黄土高原质朴的气息。马步横移,看、神兵天降,钢铁般的腰腿。 6.【分列组合】 a.一马当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对于年轻人来说,未来是一个仙境。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b.龙凤呈祥:哥在墚峁的一声唤,拨动着妹子的心悬。看看妹妹的辫子摸摸妹妹的脸。招一招手,如戏水的鸳鸯,是黄土风情式的

浪漫。 c.四海一家:(一)最尊贵的数字莫过于一,最珍贵的情怀莫过于一,家的大团圆,国的大一统,四海一家,万众齐欢。(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十字梅花的奥秘,赏朝霞暮雨,阐释红尘世事的消涨盈虚;看春来秋去,潜研乾坤万物的阴阳更替。 7.【百虎下山】:世事如波,起起落落。命途多舛,须卧薪尝胆;峰回路转,看势如破竹。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8.【太白醉酒】:一首老歌,一杯美酒。把樽酹月,让生活的喜悦、人生的苦闷忘情地浸溺在醉意中,随号响和鼓声飘散于九霄云外。 9. 【神猴四拜】:天兮,何其之广;人兮,

小学少年宫兴趣小组腰鼓教案

第1周:选拨人才,编队,认识腰鼓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要遵守课堂纪律。 2、让学生初步得认识腰鼓了解腰鼓激发对打腰鼓得兴趣。[教学重、难点]人多,组织纪律有些吃力。 [教学准备]腰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教育要遵守课堂纪律。 1、对腰鼓得起源、历史进行简单得介绍。 2、认识鼓棒与鼓槌。鼓棒长25公分左右两头一样粗细不过一头系有红绸得就是表演者用来抓握得红绸长约50厘米。鼓槌长度比鼓棒长些一头较粗在粗得一端扎有一块红绸形似一个红绣球不过表演者抓握得时候要注意抓住没有红绸得一端。每个腰鼓配有两支鼓棒或两支鼓槌当您们两臂挥舞时红绸随之飘舞耀眼无比。 3、了解腰鼓得服装。腰鼓得服装分夏季服装与秋季服装。男生与女生得服装可以着不同颜色也可着相同颜色男女得脚上都就是穿运动鞋。男生在着夏季服装时可增加一条扎巾扎在头上以现男士阳刚之气。 4、教学鼓棒得抓法。每人两支鼓棒左右手各一支。其中左手就是掌心向上抓住一根鼓棒系有红绸得一端鼓棒得另一端指向右边右手就是掌心向下抓住另一根鼓棒系有红绸得一端鼓棒得另一端指向左边。 第2周学习背腰鼓 [教学目标] 让学生初学习掌握如何背腰鼓。 [教学重、难点] 教师示范如何背腰鼓

[教学准备]腰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示范如何背腰鼓 2、分步教学生如何背腰鼓 3、巩固腰鼓得背法让学生把腰鼓背好系好解下来再重新背起来系起来。 4、老师一边检查一边指导学生之间也同时相互学习。 第3周握棍方法及站姿 [教学目标] 1、能够让学生对于腰鼓有初步得了解。 2、能够通过学习掌握腰鼓得站姿与握棍方法。 {教学方法}欣赏、讲授、分解与分组练习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1、首先播放一段腰鼓表演视频让学生观瞧然后让学生发表一下感想。 2、对腰鼓得站姿、握棍进行介绍与示范。身体立正站好眼睛正视前方。右手抓住鼓棒高高举起要超过头部臂膀稍微向内弯曲棒尖指向左下方。左手抓住鼓棒放在腰得左边臂膀伸展下垂棒尖指向右上方。 3、学生进行站姿与握棍练习教师进行指导纠正。注意左右手得不同与要求。 4、分组练习让学生们相互学习讨论。 5、集体进行一次练习教师给予点评指 第4周初步认识基本鼓点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学习初步认识基本鼓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1.认识鼓点得几种声音“咚、咚”得单点敲打右手从上往下敲打 一次再从下往上敲打一次都就是用棒尖敲打鼓皮得中心。 2.“吧、吧”得左手碰击左手抓住鼓棒往怀中运行棒尖朝外碰击 一次再将左手臂往前伸展棒尖朝着自己碰击一次都就是用

安塞腰鼓知识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这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年轻的生命,不做作不招摇,就像高粱一样无华而茁壮,自然健康。 1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破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犷、豪迈、开放的。 2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的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鼓声巨大,似乎已敲到人们心里,引起人们内心的震动,激起共鸣。 3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陕北农民的那种需求甚少,奉献给人的却那么的多。看似平凡的身躯,却蕴涵无限生命的力量。 4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说明安塞腰鼓气势磅礴,只有辽阔而坚强的黄土高原才能孕育出如此粗犷而雄浑的力量。 5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对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6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鸡啼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安塞腰鼓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回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7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8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9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10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11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12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13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14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15 《安塞腰鼓》复习 发表时间:2011-06-21 18:03:58 [查看原文] 一、字词部分 亢kàng奋晦huì暗羁绊jī bàn 蓦然mò rán 冗杂rǒng zá 烧灼shāo zhuó叹为wéi观止戛jiá然而止大彻chè大悟 二、解释部分 亢奋kàng:极度兴奋。恬静tián:安静。 晦暗huì:昏暗。羁绊jī:缠住不能脱身,束缚。羁,约束。 蓦然mò:突然。冗杂rǒng:繁杂。 元气淋漓lín lí:指人的生命力旺盛。战栗:战抖,发抖。 震撼zhèn hàn:震动,摇撼。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jiá:声音突然中止。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大彻大悟:完全领悟,完全明白了。 三、文学常识 《安塞腰鼓》一文的作者是刘成章,陕西延安人。他的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全文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个阶段展开描写。不仅表现了安塞腰鼓这种民间艺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特点,而且反映了陕北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9《安塞腰鼓》拓展知识安塞腰鼓简介素材冀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9《安塞腰鼓》拓展知识安塞腰鼓简 介素材冀教版 安塞位于陕北高原,那里的腰鼓历史悠久,格调古朴。人们在欢度节日,庆祝丰收的时候,都要演出腰鼓助兴,每次演出的阵容都很大,一般都有60名左右的鼓手。有时几个队连在一起,能拉开一两里路距离。腰鼓手们的装束一律着古代将士的便服,或黄或红包头,素色衣服,显得整齐壮观。 安塞腰鼓场牌很丰富,花样变幻多端,较有代表性的有“童子拜观音”、“绵羊碰头”、“枣核掏心”等。腰鼓队过街表演时用鼓、锣、铙、钹和锁呐伴奏。领头的鼓手以哨子指挥,后面的鼓手们随其哨音变换动作。鼓点雄壮有力,扣人心弦。鼓手的动作强劲豪放,刚劲洒脱,时而散开,时而聚拢,穿插交替,犹如龙腾虎跃,粗犷狂舒,体现出北方人憨厚、朴实、热情、开朗和坚强的气质。尤其是鹞子翻身时凌空扬腿的动作,令人叫绝。 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绪,打耐力。鼓手打到兴头上,往往忘其所以,便随心所欲地发挥鼓点的节奏,脚步随情绪腾空而起,有如猛虎扑食,更似大鹏展翅。所以一场腰鼓打下来,连气壮如牛的后生仔也有休克的。 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原有迎神驱邪之意。后来发展为民间舞蹈。北方的冬日地冻天寒,打腰鼓本身就是抗寒,而看那沸腾场面,又何尝不是驱寒的好办法?因此,新年一过,冬闲的农民便以打腰鼓为乐,逐渐成为习俗,继而发展成为文艺表演了。 据说近年来,许多外国人专门到安塞学腰鼓,想从中挖掘出奥秘来,但得其真传者无多,他们总感到胳膊腿不能自如地配合。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在安塞看腰鼓阅读答案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在安塞看腰鼓阅读答 案 安塞腰鼓 一 ①好一个安塞腰鼓! ②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着,大起大 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 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 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 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③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 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④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⑤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⑥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1.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2.“好一个安塞腰鼓!”能否改为“安塞腰鼓好啊!”为什么? 3.第②段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 词语形容后生们擂鼓的动作,突出的是后生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运用了两个人称代词“你”,有什么表达效果?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1)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 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2)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6.“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使用,有何表达作用? 7.“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 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画“ ”的形成三组反义词,有何作用?

8.如何理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段话表现了什么? 9.“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中“壮阔”“豪放”“火烈”各是从哪个方面来说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二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作者用这八个字组成的短句作为文章的首段,有怎样的作用? 2.为什么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和他们的衣衫,接着又写他们沉稳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 3.“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对这群后生的两个比喻分别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美? 5.描写安塞腰鼓的表演情景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读了有何感受?请你将它改写 为一段较为朴实的场面描写,然后比较一下它们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一1.赞美了黄土高原养育了有无穷无尽力量的劳动人民。2.不能,因为原句赞叹的语气强烈,有尽情赞美之意,而改句只是一般的说

健身秧歌腰鼓简介

秧歌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民以本为民,以粮为本,农业的兴衰决定着农民的生死存亡,因此,每当时局安定、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时,广大农民跳起秧歌、庆丰收、祈丰年,借以表达内心喜悦。 清代《秧歌》十分流行,过年过节群众娱乐跳《秧歌》;朝山进香宗教活动也跳《秧歌》;城市戏馆表演《秧歌》;宫廷专聘“秧歌教习”传授《秧歌》。直到今天《秧歌》仍是我国汉族地区流行最广、最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舞蹈之一。 我国四大秧歌的特点: 东北秧歌:既火爆泼辣,又文静幽默。特别是手帕(手巾花)舞出 各式各样的绢花更是妙趣横生。 河北秧歌:肩、跨的运动,灵活鲜明、丰富生动。如:端肩、抖肩等耐人寻味,“拧胯”、“转胯”等变化多端,富有独特的韵律。 山东秧歌(胶东秧歌): 男性:粗犷豪放,有阳刚之气。 女性: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 鼓子秧歌:通过大起大落的人体动作和刚健顿拙的动律韵律,表 现山东人民那种坚忍不拔、敦厚倔犟的性格特征。 胶州秧歌:特有的“三道弯”、“扭断腰”的舞蹈形态,富有韧性和 曲线美的动作特征,独具一格。 海阳秧歌:“跑大场”风火热烈、逗笑诙谐风趣,跳扭结合,在流 动中、扭动中突起突落,风格奇特。把沿海一带人民那种 固有的豁达豪爽、开朗乐观的个性表现的活龙活现。 陕北秧歌:早在1942年,革命老区掀起新秧歌运动,使古老秧歌 获得了生机。“胜利秧歌”、“翻身秧歌”成为当时激励人民群 众夺取胜利,欢庆解放的有力武器。随着解放大军的南下, 像播种机一样传播到全国,很多影片中可以看到人民群众扭 着秧歌、打着腰鼓迎接解放大军的到来。90年代,秧歌蓬勃 兴起,又成为人们自娱自乐、健身的好形式。 这些不同风格、特色各异的“秧歌”朴实无华,自然奔放,是发自人们内心的舞蹈,因而有强烈的吸引力。还成为重大节日,国际交流活动的重要项目之一。

腰鼓教学总结

腰鼓教学总结 《腰鼓教学总结》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篇一:腰鼓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 三川镇中心小学校况婷婷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解决问题是小数除法单元的一小节,让学生学习用小数乘、除法计算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教学单元得到扎扎实实的落实。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大胆地创新使用教材,改用生活中常见瓶子装香油和绳子包装东西的例题来学习,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生活信息,收集、整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计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同时可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自主探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逐步提高数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都曾渗及过,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在前几册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范文TOP100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自然和社会现象有一定的好奇心,教师有目的地引导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三)、说教学目标 目标定位,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能正确运用小数除法,培养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腰鼓、手风琴材料

多彩的小组活动——腰鼓、手风琴活动剪影 永康镇中心完小 2017年9月

腰鼓、手风琴活动简介 永康镇中心完小现有学生798名。我校自2007年提倡并实施“营造书香校园构建以人为本和谐校园文化”的实践活动。自此、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校的腰鼓、手风琴培训活动应运而生。现已成为学校的一道窗口和亮点。腰鼓、手风琴培训活动基地同在音乐室,现有腰鼓50个,手风琴(大)4台,(小)20台;腰鼓队员21名,手风琴队员22名;腰鼓有杨凤兰老师指导,手风琴有杨海瑜老师指导。 此两项活动的培训目的是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理论基础,以素质教育方针为准绳,以对学生进行美育,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音乐的良好思想品质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为目的,塑造当今社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

永康中心完小(2017——2018学年) 腰鼓和手风琴小组活动辅导方案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精神文化文化生活。本学年我校继续通过腰鼓和手风琴小组活动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加强团结增进友谊,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发展,为学校开展的其它活动活跃气氛。为了保证腰鼓和手风琴活动正常进行,有序开展,现在做一下训练安排: 一、基本情况 1、指导教师:杨凤兰指导腰鼓,杨海瑜指导手风琴。 2、人员 学校腰鼓队和手风琴对面向全校学生招收学员,现在腰鼓队有21名队员,手风琴队有22名队员,其中包括本地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等。 3、活动时间和地点: 时间:每周三下午4.30—5.30 地点:学校大操场 (必要时适当增加活动次数,根据具体任务和情况而定) 4、活动的主要内容: A、复习和学习腰鼓和手风琴的基本要点、基本步伐和基本态势。 B、在熟悉基本技术的基础上,学习一套较简单的套路,在熟练套路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难度,稍加提高。 5、用具: 腰鼓和手风琴已经配备,可继续使用,服装由学校根据具体任务和情况解决。 6、学生要求: (1)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有病有事要请假。小组长每次进行点名,并做好出勤记录。 (2)爱护乐器,做到轻拿轻放,训练结束后放于指定位置。 (3)认真训练,不开小差,不懂的地方虚心请教。 二、行事历 第一周:预备周(看看学生有无变动情况) 第二周:学习基础知识。

腰鼓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之 腰鼓、埙、快板的教学

前言 腰鼓有鼓身和鼓皮组成,鼓身木制,形如木桶,中间较粗而两端稍细,鼓身涂以朱漆或绘有花纹图案。鼓皮有两面,两面蒙以牛皮、马皮或羊皮。是劳动人民用朴素的艺术方式(如民歌、戏曲、舞蹈等)对自己生活环境、生活理想、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表达。”民间艺术凝集着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对儿童进行民乐教育,不仅可以使儿童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且可以扩大儿童视野,使儿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 埙是中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一种吹奏乐器之一,大多由泥土制成。据考古学家考证,埙产生于史前时代,首次发掘是在西安的半坡遗址,该遗址记载了大约7000年前繁荣的母系氏族社会的人类文明。那么我们教授小学生吹奏这种古老乐器“埙”的意义主要就是陶冶孩子的情操,传承这种典型的国乐。毕竟学习这种乐器的人数还是在少数。初步吹奏几首乐曲即可。 “快板”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之一,它以明快的节奏与活泼的韵律取胜;首先表现在演员必须自己“伴奏”,也就是一手敲大板,一手敲节子板,一心三用,非常仰赖高度集中的精神与敏锐的反应力。 儿童学习快板能提高孩子的文化修养,让孩子保持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克服了在观众面前怯场的心理,最重要的一点:练习快板能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心、脑、手、合一的目的。

1、2年级腰鼓的校本教材

第一课:认识腰鼓 教学目标: 让学生初步的认识腰鼓,了解腰鼓,激发对打腰鼓的兴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腰鼓 教学过程: 1、对腰鼓的起源、历史进行简单的介绍。 明清时期,腰鼓曾在凤阳花鼓、花鼓灯和淮北花鼓戏中应用,广泛流传。歌舞式的腰鼓起源于安徽凤阳。清代初期顾见龙曾画有《花鼓》演唱图,画中一对农民夫妻,男敲锣,女打鼓,两人对舞。清代中叶以来,花鼓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形成不同的表演形式。在北方高跷和秧歌的舞队中,仍有扮成男打花鼓、女敲锣的角色。晋南花鼓流行于山西万泉、新绛、闻喜等地,分高鼓、低鼓、多鼓等形式,动作灵巧多变。山东花鼓一般用鼓棰演奏,而流行于山东禹城、乐陵、德平等地的花鼓舞,舞者不仅用棰击鼓,还用棰尾系的一根长60厘米的穗子击鼓,并配合各种舞姿表演,民间有古树盘根、苏秦背剑、金鸡独立和狮子滚绣球等各种击法,其鼓艺精湛,多姿多采,并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形式。20世纪40年代初,腰鼓盛行于陕北民间,后而陕西、山西,主要用于民俗节日或盛大集会。50年代腰鼓开始在全国广为流行。 2、认识鼓棒和鼓槌。 鼓棒长25公分左右,两头一样粗细,不过,一头系有红绸的是表演者用来抓握的,红绸长约50厘米。鼓槌长度比鼓棒长些,一头较粗,在粗的一端扎有一块红绸,形似一个红绣球,不过,表演者抓握的时候要注意抓住没有红绸的一端。每个腰鼓配有两支鼓棒或两支鼓槌,当你们两臂挥舞时,红绸随之飘舞,耀眼无比。

社戏安塞腰鼓复习资料(7)

《安塞腰鼓》《社戏》复习资料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①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②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便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用这几个字组成短句作为文章的首段,有什么作用(2分) 突出后生茂腾腾的形象,将他们的形象鲜明地推出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 2,为什么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和他们的衣衫,接着又写他们沉稳而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2分) 动静相衬,更衬托出后生的飒爽英姿,人和鼓的沉稳正是为下文的火爆场面蓄势. 3,'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单独成段是要引人注意,强调人和鼓由静而动的转变. 4,画波浪线的两个比喻句分别表现了后生们怎样的美(2分) ①表现了他们的朴实美和沉静美;②表现了他们的力量美和豪放美. 5,'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内容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2分) 用排比句能生动地写出了打腰鼓时的声响、阵势、风姿,读来节奏分明,铿锵有力,使人从语势上也感到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 6,如何理解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的含义(4分) 前:写腰鼓捶响时给冰冷,宁静,困倦的世界带来了光,热,色彩和力量,展示了生命的活力.后:生命的力量是伟大的,不可阻挡的,一往无前的. 7课文中在大量运用排比的同时,还运用了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和短句,它们对描写场面、表达情感起了什么作用? 较好地渲染了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磅礴气势,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安塞腰鼓强烈的赞美之情。 8.文章以“热闹”开头,最后又归之为“静”,这样的结构安排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 反衬安塞腰鼓的气势和震撼力 9.阳光本来就是静态的,为什么说它“变得飞溅”了? 阳光本是静态的,但阳光下那舞动的身影,挥动的手臂,蹦跳的脚步让人眼花缭乱,阳光也似乎被舞动得四处飞溅了,这句话写出打腰鼓时那热烈、灵动的场面。 10、文中三个“使人想起”段,写的是人的联想。联想到的事物有什么特点? 所联想到的事物都豪迈、壮烈、深沉,与浑厚的鼓声、深厚的高原相应,同时也给人以历史感,从更广阔的时空写出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民族力量,以及作者对它无限神往。 11、观众的心能变成牛皮鼓面发出隆隆的响声吗?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预习导学案 预习提示 作者简介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陕西人。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八十年代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他的第一篇散文《转九曲》获得了散文优秀作品—等奖。《安塞腰鼓》获鲁迅文学奖,被选人《中国当代散文精华》。刘成章在创作时,特意写下三个大字“勿忘我”,他认为只有写出属于“我”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才有益于散文的繁荣和发展。刘成章的五部散文集都体现了这一特点。下面就让我们来阅读这篇散文,感受它的灵性、真情与个性。 生字生词 恬静(tián)羁绊(jī bàn)冗杂(rǒng)亢奋(kàng)烧灼(zhuó)辐射(fú) 磅礴(páng bó)戛然(jiá)瞳仁(tóng)晦暗(huì)蓦然(mò) 恬静:安静。羁绊: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朴实:淳朴诚实。亢奋:极度兴奋。亢,过度,极,很。磅礴:(气势)盛大。忘情: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 辐射: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冗杂:繁杂。 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蓦然:突然,猛然。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 晦暗:昏暗。课文中是迷惘、糊涂的意思。烧灼:烧,烫,使受伤。 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奔突:横冲直撞。 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演出前(1-- ):的腰鼓(似乎不曾响过)特点() 安(5-- ) 塞演出时( -- ):的腰鼓( --17) 腰(18-- )特点() 鼓( --27) 演出后( --30):的腰鼓(像来到另一个星球)特点()《安塞腰鼓》预习导学案 预习提示 作者简介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陕西人。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八十年代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他的第一篇散文《转九曲》获得了散文优秀作品—等奖。《安塞腰鼓》获鲁迅文学奖,被选人《中国当代散文精华》。刘成章在创作时,特意写下三个大字“勿忘我”,他认为只有写出属于“我”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才有益于散文的繁荣和发展。刘成章的五部散文集都体现了这一特点。下面就让我们来阅读这篇散文,感受它的灵性、真情与个性。 生字生词 恬静(tián)羁绊(jī bàn)冗杂(rǒng)亢奋(kàng)烧灼(zhuó)辐射(fú) 磅礴(páng bó)戛然(jiá)瞳仁(tóng)晦暗(huì)蓦然(mò) 恬静:安静。羁绊: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朴实:淳朴诚实。亢奋:极度兴奋。亢,过度,极,很。磅礴:(气势)盛大。忘情: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 辐射: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冗杂:繁杂。 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蓦然:突然,猛然。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 晦暗:昏暗。课文中是迷惘、糊涂的意思。烧灼:烧,烫,使受伤。 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奔突:横冲直撞。 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演出前(1-- ):的腰鼓(似乎不曾响过)特点() 安(5-- ) 塞演出时( -- ):的腰鼓( --17) 腰(18-- )特点() 鼓( --27) 演出后( --30):的腰鼓(像来到另一个星球)特点()

腰鼓表演解说词

腰鼓表演解说词:铿锵的鼓点,撞击年轻的心扉,激昂的旋律,振奋人心。看啊伊宁市奶牛场中学腰鼓队正迈着矫健的步伐向主席台走来,他们抖动的红绸像艳丽的火炬,这腰鼓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这腰鼓使凝滞的空气变得燥热。几十个腰鼓发出的响声,欲捶欲烈,震耳欲聋。隆隆、隆隆、是严峻的思考,豪放的抒情。隆隆、隆隆是美好的祝愿,诚挚的欢迎。欢迎尊贵的客人,欢迎你们,奶牛场的父老乡亲。 看,鼓绸飘飘,听,喊声阵阵,一群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孩子向我们飞奔而来。 鼓声激越,流苏飞扬,雄浑的鼓点,昂扬的风貌,粗犷的舞姿演绎着蓬勃的生命,腰鼓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腰鼓让凝滞的空气瞬间燥热。 瞧,孩子们时而俯下身体,像蓄势的弦弓,时而奋力跳跃,如飞掠的流星,时而穿插变幻,如戏水的游龙,这粗犷的舞姿,舞出了欢乐与幸福,舞出了勤勉与坚韧,舞出了力量与奉献。那群青春的舞者神采飞扬,她们将带着不懈的追求,动出活力,跳出风采!她们要用动感的舞姿去演绎飞扬的青春,去点缀斑斓的生活,去诠释生命无穷的力量。让我们和着青春的节拍去感受青春的健美。 请欣赏由信息传媒系XX等54人为我们带来的健美操。指导教师:李扬 4.军体拳 童年是单纯的年代,是欢乐的年代,犹如夏日的灿烂阳光,绚烂亮丽,高远而明亮,我们是那样的朝气蓬勃,欢乐是今天的主题,让我们尽情的享受欢乐的阳光吧!请欣赏六年级一班的舞蹈《NoNoNo》 。须眉更不让巾帼。 他们要为我们带来能够展现男性力量和的健壮军体拳。下面让我们来欣赏机电工程系80名男同胞的阳刚之美,感受他们别样的激情。指导教师:王大庆 5.街舞 感谢机电工程系为我们带来的军体拳。 有一种舞蹈,它很随意,但很有活力。 有一种舞蹈,它很张扬,但对年轻人有着无穷的吸引力。这就是街舞。 街舞是属于年轻人的舞蹈,舞者随着动感的音乐而跳出极富韵律的舞步。它是一项极具个性的舞蹈,年轻人在舞台上张扬出自己的个性,展现出自己的活力,向人们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下面让我们来欣赏由机电工程系XX等55名同学自排街舞《啦啦操》。 6.舞蹈——中国美 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机电工程系带来的充满活力和激情的街舞。 混合着时代的节拍,绚丽的舞姿,让我们随着她的步伐,领略现代舞的魅力,请欣赏五年级学生乔正阳的现代舞《shake it》 有一种舞蹈,简单朴质却热情似火;有一种舞蹈,旋律优美、别有风味,他是什么舞蹈?拉丁舞,小伙子,我想告诉你,你倍儿棒!恭喜你答对了... 主持人A:(竖起大拇指),真是强主持人下没弱观众呀!没错,是拉丁舞。拉丁舞被誉为最愉快性感的健身运动,下面就有请***为大家带来《拉丁舞》表演 生命的魅力在这里挥洒,青春的风采在这里绽放,在这激-情飞扬的时刻,让我们起舞。现在请欣赏高二幼二带来的《爵士舞》表演者:冯姣,请高一幼一《彝族舞》做准备 群舞《踩茶》A:嵩溪泉清,雨润西瀛十里风,蒙山茶香,云泽西小百年景;C:馨香怡人的蒙山茶哟,浸润出我们如诗般的心韵;A:开拓创新的西小精神,孕育出西小茶人的谦谦

安塞腰鼓的资料

安塞腰鼓的资料 安塞腰鼓源远流长,风格独特,它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具有队形多变,刚劲豪放的特点。今天安塞腰鼓已走出黄土高原,它以其粗犷奔放的形象传遍全国。“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一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过去,多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演出,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是集中的活动时间。活动开始前,要由庙会会长(由各村推举产生)先组织祭祀活动,称为“谒庙”:舞队在伞头的带领下,敲起锣鼓,吹着唢呐,有时还要抬着整猪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庙烧香敬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并在庙内广场踢打一阵,意在娱神。“谒庙”结束,正月初八九后,腰鼓队便开始了挨门拜年活动,俗称“沿门子”。当地有这样一句谚语:“锣鼓唢呐直响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众也都坐不住了。这时,腰鼓队按村中情况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窑前表演一阵,伞头根据各家情况,触景生情演唱几段吉利秧歌,以表贺年之意。主家则认为腰鼓队进院入户敲敲打打、跳跳唱唱,可以消灾免难、四季平安。这可能是古“乡人傩”

安塞腰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是否熟悉一种乐器------腰鼓 2、介绍安塞腰鼓相关知识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合注释,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和义。(预习中处理) 亢奋、晦暗、羁绊、冗杂、叹为观止、戛然而止 2、分清结构层次: 请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课文,全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体会全文语速、语调的变化。 明确:1—4自然段:(表演前)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5—27自然段:(表演中)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自然段:(表演后)语速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3、朗读全文。 可以模仿合唱的形式。1—4自然段和28—30自然段由女生读。5—27自然段主体部分老师朗读。其中,抒发赞美之情,音调最高亢的13、17、22、24自然段,由男生读。 4、找出全文中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 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反复四次 三、师生互动,赏析文脉。 1、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用“静”。 2、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一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3、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四、品味语言。 生命因力量而得到渲泄,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我们用心去品味文章的语言,看作者是怎样体现生命的律动的。(提示:可以结合体会多种修辞手法去品味赏析。) 示例:第8自然段中"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个句子运用排比句式,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运用排比和比喻,用层出不穷的美好想像和联想,来描绘鼓声,思维大开大合。气势恢弘。) 2.“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碰撞”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鼓声的力度。“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运用比喻,写出了沉重的鼓声清楚地回响在山崖之间,似乎山崖也被敲出了强烈的鼓点。三个“隆隆”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音的效果。) 3.“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遗落”表现观众在这鼓点中不自觉地遗忘和放弃了一切繁杂的思绪,情不自禁地与之产生共鸣;运用比喻,形象传神。) 4.短句的运用:为了传达勃发的生命激情,作者使用了一连串短语,使文章语句铿锵,节奏像波浪一样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如“忘情了,没命了”。让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短句,感情朗读。 (学贵有疑,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主动质疑,合作解疑,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学生在多角度、有创意的品味中,拓展思维的空间,加深了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也得到很好的解决。) 五、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