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间艺术常识——腰鼓

民间艺术常识——腰鼓

民间艺术常识——腰鼓
民间艺术常识——腰鼓

民间艺术常识——腰鼓简介

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

腰鼓属打击乐器。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两面蒙皮。鼓框上有环,用绸带悬挂在腰间,演奏时双手各执鼓槌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

腰鼓在民间十分盛行,人们跳着腰鼓舞,变换队形,或行走或在一个场地内边舞边敲。同时也用于民间秧歌舞。腰鼓最初流行于陕西,后来在全国发展流行。在表演的形式和技巧上,变化极为丰富,在民间流行极为广泛,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腰鼓舞已在许多大中城市的居民中兴起,其主要是自娱自乐,同时也是一种业余生活的丰富。

腰鼓原流行北方,解放后也在杭州流行。表演时,每人左腰挎一个尺半长之圆形小鼓,双手执系彩绸的鼓捶一对,边行进,边击鼓,有正击、顺击、倒击、胯下击等各种击鼓花样。腰鼓队可大可小,少的十多人,多的可达数百人,队伍庞大,动作齐整,花样翻新,彩绸飞舞,鼓声震天,十分壮观。现已成为各种集会上的广场集体文娱形式,也是中老年人娱乐、锻炼身体的活动。

历史

腰鼓源自战鼓。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

腰鼓源远流长,寻根溯源,还得从鼓说起。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如果说《尚书·益稷》中“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记述了原始社会人们敲打着石器,模仿兽类的形象跳图腾之舞的话,那么《易·系辞》中“鼓之舞之以尽神”则说明鼓的出现,使舞蹈得到飞跃,成为农耕舞蹈文化的开端,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艺术形式。

形制

腰鼓形制与花鼓相同而稍大,相传是由花鼓发展而来。

腰鼓为木制鼓身,两端蒙牛皮或骡马皮。鼓身髹红漆或黑漆。有的描绘纹饰。鼓身一侧装置两个鼓环,环上系带,将鼓斜挂于腰际,双手各执一棰敲击。大腰鼓长40厘米、鼓面直径20厘米;小腰鼓长34厘米、鼓面直径15厘米。

奏法

腰鼓奏法变化繁多,如“中国”、“止点”、“单点”、“花点”、“乱点”、“长点”、“流水”、“紧三锤”等。鼓点与动作结合的技法则有“凤凰三点头”、“老虎大洗脸”、“雷神鼓”、“蝴蝶飞”、“鸡啄米”、“马步大缠腰”等。民间腰鼓队在喜庆节日里表演腰鼓舞,可多达数百人,往往分成两个队,具有竞赛性质,以增加欢腾热烈的气氛。延安鲁迅艺术学院1943年曾谱曲配词,创作《胜利腰鼓》(贺敬之词、刘炽等曲)在舞台上演出。

表演

腰鼓的演奏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称为“腰鼓舞”。最

初流行于陕北的安塞、横山、米脂、子洲等地,以安塞、横山最为普及。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为“路鼓”和“场地鼓”。

“路鼓”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路鼓”由于在行进中表演,一般动作简单,幅度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马步缠腰”等动作。常用的队形有“单过街”、“双过街”、“单龙摆尾”、“双龙摆尾”等。

“场地鼓”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表演节奏渐快,动作幅度较大,队形变化繁多。常用的队形有“神楼”、“古庙”、“神前挂金牌”、“富贵不断头”、“和尚游门”等。

传承

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一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在国际上极富盛名。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表演纪实

由于横山县地处陕北的边陲,对外交通不便,外界的影响较小,所以腰鼓原始粗犷的气息也得到了保留。大汉们穿上陕北特有的碎花背心,大红裤子,头扎“白羊肚毛巾”,脸面经过浓抹艳涂;而身边的腰鼓却没有添上颜色,原本的树纹都森然可见。虽然,设备单是简不过了,可是,后生打起腰鼓来却特别起劲,像是要把年来生活的喜与悲,全在这些天尽情地发泄出来。农历正月初七“人日”发,镂鼓一向,唢呐一吹,腰鼓队就迅速地集合起来,过年几天带来的却又将逝去的欢腾高潮再次被掀起,腰鼓队在“伞头”(队长)演带领下,表着边打边走的“路鼓”,沿门子拜年去。步伐不羁黄土飞扬竟高及人身,拜访完村里每户后,意尤未尽、情绪高涨的后生们,来到村口的宽敞的坡地上,表演起“场地鼓”。但见“伞头”手中的“指挥棒”又一转,唢呐手马上吹奏起音乐来;后生们粗如蟒蛇般的胳膊,拿着鼓槌纷纷敲挚扎在腰间的木鼓。每下挚鼓的动作,都是那样饱满,深沉有力,好像要把鼓皮敲穿才肯罢手似的。刹那间,密如骤雨的鼓声,咚咚地响个没完,像是抢着登陆的波涛,汹涌地扑向彼岸。站在这缘,只感到沙砾在微微战栗,大地仿佛有了陌生的骚动但是这一轮急促的鼓声,还不过是打腰鼓的热身运动,后生们浑然忘情的步伐,才够看头,有的后生猛然一跳,然后在落地前的一瞬间,一边打腰鼓,一边脚面一扭,好像踢足球似的,使劲地往地下一踢,翻起地上的黄土,竟高及人身其他的队员,冷眼一看,民不甘示弱,纷纷腾空

跃起;顿时,鼓声震耳,黄沙纷纷扬扬,弥漫着个天空,看上去果然气势慑人。比试后,有的后生随着节奏的抑扬,双腿在地上前后挪动,在地上留下凌凌乱乱的脚印;有的后生扭动身躯,脚板力向前滑行,地上划出一道长纹,像是给压路机压过似的。跳着跳着,到最后,后生眼里似乎连观众也不存在,他们迳自沉醉在舞步中,随着心灵波动,广袤的黄土地上跳出不羁的步伐。一切静止下来,扬起的黄土徐徐降下,沾在后生一身一脸的汗珠上,后生屯时成了个黄黄的“土人”,但是个个都是笑容满面,大阵仗拉开一两里路。

安塞腰鼓的演出,阵容庞大为它的特色,甚至可有上千人参加表演;有时几个腰鼓队连在一起,竟能拉开一两里路。舞者的装束以模仿古代将士的素色便服为主,或黄或红的包头,与黄土的背景,衬托得人分明是。安塞腰鼓主要是掌握胳膊能否配合自如,然后随心所欲地发挥起鼓点的节奏,往往一场腰鼓下来,边气壮如牛的小伙子也要瘫软在地上。安塞腰鼓表演可分两种,即路鼓和场地鼓,与横山县腰鼓差不多,但场地鼓变化较少,主要是“十字大缠身”、“单腿盍耳”、“连身转”、“马步缠”等打法,光看这些名堂,已可猜想安塞腰鼓难度之高,动作之狂劲了。舞者装饰有商周特色,洛川腰鼓风格迥然不同,被誉为中国最原始的扭扎式战士舞蹈。洛川腰鼓称为蹩鼓,鼓的大小与洗面盆相当,鼓槌细长,敲挚有力,鼓声分外宏亮。舞者一律束胸,穿纯白纯黄底色的衣服,用白、黄方巾裹头,背插四面小旗,战袍呈三角形,全身衣物均用商周青铜器图案装饰;有的演员腰间束一宽板

皮带,上悬数颗拳头大铜铃,打扮威武,猛然看去,竟似京剧戏目中的武将。在表演时候,“蹩鼓”被绑在舞者腰间,由于鼓大、槌长,所以表演者动作幅度很大,要具有较大的弹跳能力,才能跳得好。“蹩鼓”的场南表演主要是布方阵,布成各种古代作战阵形,而场上锣鼓咚咚,铙钹锵锵,充满着战斗的气氛,看得人们瞠目结舌。

《民族民间工艺设计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民族民间工艺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53036 学时:32学时学分:1分 适用对象:环境设计专业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考核要求:考查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彭咏主编,《黔东南苗族侗族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教程》,成都:电子科大出版社,2008年 吴安丽主编《黔东南苗族侗族服饰蜡染艺术》,成都:电子科大出版社,2009年 张锦华主编《苗族民间文化考察录》,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民族民间美术是研究黔东南苗族侗族美术发展的历史,探讨民族民间美术的特征、美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美术学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掌握民族民间美术内涵的基本规律,对于培养美术学专业学生理论素质,提高学生自身专业理论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民间美术的特征,要素和功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避免满堂灌,在掌握的基本知识点上,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学习,

多进行艺术观摩、作品分析。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民族民间美术 1.基本内容: 第一节悠久的历史 第二节鲜明的民族特色 第三节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 第四节民族民间美术的大众 第五节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民间美术的特征,要素和功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民族民间美术的特征、发展。 4.教学建议: 讲授法,艺术观摩、作品分析。 第二章远古时期的民族民间美术 1.基本内容: 第一节远古时期民族民间美术起源 第二节来源于神话传说的图腾形象 第三节从《苗族古歌》看苗族内涵的蕴味 第四节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第五节民族民间美术的表现题材 第六节民族民间艺术的作用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和掌握苗、布依、侗等服饰艺术。 3.教学重点难点:苗族、布依族、侗族服饰艺术的历史、特点、种类 4.教学建议:讲授法,艺术观摩、作品分析。 第三章原始寓意的图腾崇拜及偶像 1.基本内容: 第一节民族意识中的自然图腾崇拜 第二节民族意识中的和人为偶像崇拜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图腾艺术的特征。 3.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各民族图腾艺术特色。 4.教学建议:讲授法,艺术观摩、作品分析。 第四章苗族的祟拜心理与创造意识 1.基本内容: 第一节对始祖的创造心理意识

传统民间论文

民间香包刺绣 摘要:庆阳民间香包刺绣是庆阳特色论文文化产业。庆阳香包刺绣具有独特视觉符号。主要表现在符号的共性、符号完美性和符号戏剧性方面。香包刺绣在传承与发展方面,文化馆与政府、专家学者的建议、商品经济的刺激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传承发展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关键词:香包传承发展符号不足 一、甘肃庆阳民间香包刺绣介绍 庆阳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黄河中上游流域,所处区域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适宜古人类繁衍生息,从而形成远古多民族聚居的格局,这种先天的地理环境中蕴藏着明显的原始文化特征。在进入文明社会后,家家户户的妇女从小接受香包文化的熏陶,最显著的特征是母传女,婆传媳,祖祖辈辈把做针线活当作评判女人“德行”的标准之一,这种普遍制作香包的习俗,表现出一种传承广泛的区域特征,是香包在漫长历史中不曾泯灭和消亡的基本原因。香包是历史与文化积累的层累复合物,各种历史积淀的文化,深深渗透在民俗意识里,形成独特地方特色的艺术品。 二、庆阳香包刺绣独特的视觉符号

中国民间艺术,在传承远古文化符号的基础上,积累构造了一个独立的、丰富多彩的、灿烂绚丽的视觉符号系统。经过漫长历史的再创造随着神话传说的嬗变,到了今天民间艺人的心中、手中,凭智慧的直觉和心象融合想象,符号性的形式,符号的功能和符号的意味,全部融为一种对美的知觉和对意味的知觉。1.符号的共性 民间艺术可以反复使用一个传统图象符号,以满足民俗礼仪和年夏一年的节日需要乡民需要共同的象征吉祥的符号,表达一致的宿愿。民间艺术是共性大于个性,或者是在共性中求个性。 2.符号完美性、戏剧性 庆阳民间刺绣中,无论是立体的,或是平面的,其形象、构图均给人完美整体的观感。这是由于民间艺人追求完整造型和“好看”的审美观念所致。(1)形象符号的完整性 其一是所锈香包的造型很完整;其二是符号形式构造组合充实丰满。 (2)形象符号的戏剧性 这是善良祝愿的乐观理想对美感形态范畴的必然规定。民间的艺人所绣的形象有一种稚拙美,又有一点滑稽。

中国美术欣赏论文:浅谈中国美术欣赏

中国美术欣赏论文:浅谈中国美术欣赏 【摘要】中国画具有七千年的历史,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受到了儒、道、释等哲学文化思想以及民间艺术、外来文化的影响,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特有的形式体现着中国画所独有的审美,必然影响到对中国美术的欣赏。欣赏中国美术是从中国画入手,并以中国画的特点作为欣赏的标准来介绍中国美术欣赏的要领。 【关键词】美术欣赏;中国画;写意;主体精神;意境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美术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艺术成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的美术大师为我们创作了难以计数的美术作品及理论著述,为我们学习、欣赏、研究中国美术作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学习、欣赏、研究中国美术,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体现我们民族文化的先进性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欣赏中国美术是从中国画入手,并以中国画的特点作为欣赏的标准来介绍中国美术欣赏的要领。 1.我国关于美术欣赏的研究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关于美术欣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86年,陈望衡、张涵在其著作《艺术美》中提出,艺术欣赏实质上艺术美的欣赏,是一种美感活动,艺术欣赏的特点主要是娱乐性、主客观辩证统一性、与创造过程的紧

密联系性等。1995年,尹少淳在其著作《美术及教育》中指出,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1998年,张道一在其主编的《美术鉴赏》中提出,美术鉴赏对于鉴赏者来说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与艺术的创造一样,同是知(认识)、情(情感)、意(意志)等过程的系统组合。21世纪伊始,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近一步深入。2000年,王大根在《美术教学论》中提到,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是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识的过程。2001年,王向峰其著作《美的艺术显形》中指出,艺术欣赏的主要特征有:艺术品相对与欣赏者的外在性、艺术欣赏的过程性、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的创造性。2002年,陈新汉在其著作《审美认识机制论》中提出,艺术欣赏是纯粹化、集中化的审美活动,是客观化审美活动的主观化,它作为对艺术作品的具体把握,是欣赏者接触艺术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去间接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 总之,美术的欣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 2.写意

首届中外文化艺术节计划书

首届南京师范大学 “东方红·西方蓝”中外文化艺术节计划书 “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是外国语学院乃至南京师范大学全体学生所应具有的基本素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一直以外语节作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然而,我们意识到,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学习外国文化的大学生,决不能忽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决定在外语节的基础上,与文学院联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举办首届“东方红·西方蓝”中外文化艺术节。旨在鼓励学习西方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人才。 一、主办单位: 学生工作处、校团委 二、承办单位: 外国语学院、文学院 三、活动时间: 2006年12月至2007年6月 四、活动内容: 分为“国学篇”、“外语篇” 五、活动形式: 文艺演出、知识竞赛、读书节、艺术展、比赛等 六、前期宣传: 制作宣传画册、海报、横幅等,悬挂、张贴于校东南西北四个区及教学楼间 七、组委会成员名单 总顾问:陈章龙 顾问:黄军伟陈中建李莉罗秀山周燕 主席:彭海管红星 副主席:蒋其琴刘更生 指导教师:季璇胡明波 策划团: 外院:戴春华高帅阎耀宗周英杰陆遥张海波徐晗 文学院:朱乐川徐磊陈秀君吴建辉王栩熊轶佶牛日俊 宣传组: 外院:阎耀宗颜冰沁刘俊英 文学院:陈秀君 材料组: 外院:戴春华应超敏

文学院:吴建辉 节目组: 外院:高帅周英杰张海波陆遥 文学院:熊轶佶 办事处: 外院:徐晗吕小镭 文学院:牛日俊 财务组: 外院:刘金 文学院:王栩 八:具体内容: ●首届南京师范大学“东方红·西方蓝”中外文化艺术节开幕式: 时间:2006年12月5日晚6:30 地点:J6音乐厅 内容简介:以对比的形式体现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西方文化的浪漫情怀。 节目单初拟: 第一篇:中外比拼秀 1、太极拳表演VS跆拳道表演 2、民俗歌曲、民歌演唱(黄梅戏等)VS英文歌曲 3、民族舞蹈(如扇子舞)VS街舞或拉丁 4、中文诗歌朗诵VS英文经典诗歌朗诵如a red red rose 5、民族乐器VS西洋乐器 第二篇:当孔子遇上沙翁 6、一段COSPLAY 类似小品 第三篇:共享一个世界 7、书画现场展示,体现世界共同进步的主题 8、语种联唱 国粹篇 1、“不可遗失的美好”戏曲文化艺术周: 活动内容与形式: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戏曲艺术展示;二是戏曲知识讲座。 活动时间:2006年12月中旬 活动地点:待定 主办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语学院 活动流程:1、前期宣传:制作展现中国戏曲知识的海报、展板; 2、艺术展示:请戏剧团(如昆剧团)展示戏曲艺术,让同学们直观地了解此种戏曲,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3、举办讲座:在对此种戏曲形成初步兴趣的基础上,请戏剧团(如昆剧团)专业人士对此中国即将流失的戏剧文化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具体的介绍,让同学们对戏剧文化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提高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4、以班级为单位,对这项艺术进行深入讨论、研究,可以以ppt等多种形式,展示讨论结果。

民间剪纸论文定稿版

民间剪纸论文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的平面元素浅析 内容摘要:中国民间剪纸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部分继承了人类神秘的原始思维,一方面在漫长、封闭的空间孕育。民间剪纸图形根植于中国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艺术渊源中。民间剪纸从民族传统中走出来不是简单的重复移位和变异,而是从传统艺术中提取元素,以现代创造意识和表现技巧进行再创造,所创造出来的新的剪纸图形既保留本土艺术的神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全新的视觉形象和视觉效果。? 关键词:剪纸艺术平面构成? 中国民间剪纸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艺术形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但是它不是简单意义上客观事物的重复和真实再现,而是民间艺人根据诸多方面对事物原形进行大胆想象,用艺术的手法提炼、加工、再创造的结果。中国民间剪纸这种意象造型的理念是现代平面设计所推崇的,平面构成又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一种方式,它与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民间传统艺术的传达方式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平面构成元素。把剪纸与平面构成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深化对传统艺术的价值认识,有助于弘扬传统艺术;同时,平面构成也可以借鉴剪纸艺术,丰富扩展自己的传达方式。 中国民间剪纸造型,从民族传统中走出来,不是简单地重复移位和变异,而是从传统艺术中提取元素,以现代创造意识和表现技巧进行再创造,所创造出来的新的剪纸图形具有全新的视觉形象和效果。 透过传统图形艺术的历史延伸脉络,我们可以看出,图形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新的技术与意识的冲击下不断地更新、拓展,而其后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所在。因此,要使中国的传统图形艺术

民间美术欣赏论文

民间美术欣赏

民间美术欣赏 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美术种类,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曾经有人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中国的民间美术。 1、民间美术中的重要品类之一的节日用品--年画。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在我国南方影响最大的木版年画是苏州桃花坞年画。桃花坞年画早在明代已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清代中叶为盛期,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南北齐名。桃花坞年画受传统木版书籍插图的影响颇大,线条清秀,用色淡雅,题材广泛,构图饱满,形象鲜明,风格秀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2、在我国民间美术中,还有一种用于春节装饰烘托气氛,人门又十分熟悉的民间剪纸,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3、风筝是同学们熟知并喜欢玩的民间游戏品,是传统的体育运动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在我国南北广为流传。其中,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和江苏南通等都是扎制品风筝的著名产地。《沙燕》是北京风筝。其风筝扎制工艺精细、构思奇巧、型匀称、式样繁多,极具特色,沙燕即是其表。北京沙燕风筝,造型夸张,强调燕子双翅的力度与尾翼的舒展,强调燕眼与爪的尖锐捷。其图案装饰丰富多彩,头部、腹部为固定的样式,胸部可绘以多种纹样,如蝙幅纹、云气纹、牡丹纹,取其吉祥之意。其设色艳丽,注意风筝高飞后的远看效果,同时也注意细部描绘技艺和色彩的表现。 4、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传统的泥、布玩具,在造型上也充分地考虑到其形式、制作技巧等因素与物品的实际用途有机地结合。玩具多重手感的要求而为团块造型。即将虎的腿、尾等处理得很短小,孩子们玩耍时不易损坏。在造型上形成了一种憨态可掬、稚拙可爱的审美趣味。 5、民间美术的寓意象征的特点,还大量表现在广大劳动妇女的刺绣品之中。这些刺绣品多绣于鞋、枕头、肚兜、袜底、鞋垫、荷包、香包等小件物品上。这些刺绣纹样大都隐喻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祈求子孙万世、幸福长寿之意。 6、编织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各种编织工艺。织法种类多样,造型美观、大方,实用结实,粗中有细、净中有色是我国传统编织品的特色。编织品可分六大类:竹编、草编、藤编、柳编、棕编、葵编。产品可分篮、盘、萄、篓、提包、帽、鞋、玩具等等。 民间美术的功用十分广泛,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装饰环境美化生活。2.表达爱情用作纪念。3.体现节令风俗。4.装点人生礼仪。5.提供娱乐玩耍。 民间美术是一种“乡土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被喻为田间的小调、山间的野花,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质朴性、民俗性、工艺性。 民间美术是一片埋藏着丰富的形式和形式美宝藏的土地,是中华民族征服自然和社会的历程中所形成的特殊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审美积淀。

云南民族文化特征论

云南民族文化特征论 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030911014 张颖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境内不同的民族所组成的一个统一体。中国56个民族,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有着各自的民族文化特征。云南民族文化,因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成为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从历史来看,云南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其历史的久远可以追溯到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始于春秋的古滇文化、魏晋的爨文化、宋元时的南诏大理文化和元明清以来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各民族文化,构成了云南2000多年文明史的纵向脉络,使云南的历史文化资源雄浑而厚重。 从人文地理来看,云南多民族的共生共存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一个世界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带。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民俗特点,构成了云南特有的民族人文景观。

下面,结合《云南民族文化概说》书本上的知识和上课所学的内容,粗浅的谈谈我所认识的云南民族文化特点。 一、云南民族文化特征的乡土性 自古云南地处闭塞,交通不便,即便有“蜀身毒道”、“茶马古道”这样联系外界的通道,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滇道之难,又远远超过蜀道。因此造成了云南民族人口流动性小,社会开放程度低,形成了云南各民族社会发育程度的参差不齐。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人类社会发展经过的几种历史形态都有存在。由于历史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加之自然资源又较为丰富,很容易形成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由此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备的“隔离机制”。这样,其文化形态都较少发生重大变革,决定了云南民族文化具有乡土性的特征。 但也正因为云南民族文化的乡土性,造就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独有的魅力。云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包括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歌舞、风俗、工艺品、服饰、建筑、饮食、节祭等等,构成了云南特有的山山水水各见人间千秋的人文景观,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民族歌舞资源。云南人已经在民族民间歌舞的市场化运作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云南映象》就是把

民间艺术论文

民间传统艺术保护 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像一条悠久的历史长河,从远古流到现在,从现在流向未来。中华民族几千年风雨烟尘的身影就倒影在这条长河之中,它不仅回荡着炎黄子孙骄傲自豪的声音,更刻印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而民族村寨是民族文化遗产的摇篮和基地, 民族村寨建设是民族文化遗产是否能延续下去的根本措施。而如何保护民间传统艺术和建设村寨文化,是本文探讨的关键。 一,我国传统艺术的现状 目前由于中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型期,民间艺术也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这主要体现在艺术功能的改变上:由原来的作为养家糊口的手艺或补充家用的副业逐步成为专业爱好者的一种技能,设计制作上更加专业化,作品风格也呈现出更强的装饰性而非实用性;更强调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或作为装饰元素进入现代人的生活中。如采用民间传统图案、造型设计的现代实用品、居室饰品,更加商业化,以市场需求为主。同时民间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也成为当代一些专业艺术家、设计师创作和设计的灵感来源,随着他们的设计进入到现代生活中来,如服装、居室饰品,用传统民间土陶设计的酒瓶、碗、碟、茶杯等都是如此。村寨文化也伴随着民间传统艺术的演变而演变。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年轻人中很少有人愿意学习传统技艺和费时费力的手工艺术,传统民间艺术面临后继乏人乃至人绝艺亡的境地,而村寨文化也渐渐被人们淡忘.可喜的是近年来政府已经开始高度重视包括民间艺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村寨文化的建设。 二,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 1、要科学地界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定义、内涵和外延。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客观形态古已有之,但作为一个学术研究的提出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因此极有必要对其定义作一科学的界定。笔者认为,所谓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指的是在民间长期流传并已形成较稳定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物质形态。它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谓狭义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是指有鲜明文化意蕴和艺术特征的文艺形态,如源远流长的民间歌舞、音乐、戏剧,、曲艺、工艺(包括剪纸、刺绣、泥陶)、美术、彩绘等等;而广义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除了上述文艺形态之外,还包括造型精美、构图新颖、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文化遗迹及古代建筑物(包括名人故居、桥梁、庙宇、牌坊甚至整个古村庄、古街道)。从构成的特征来分析,任何一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都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内在的个性化的无形的精神因素层面,即艺术技巧、方式和方法,如剪纸工艺制作的技巧,这种精神因素层面是潜形的,只能通过文字或面命口授相传;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化的物质层面,如剪纸的成品。这两种价值层面的有机组合,体现了某一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也同时构成了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灿烂星空。但由于我们过去在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定义缺乏统一的界定,因此在对它的传承与保护的认识上存在着两种误区。—是国粹主义,唯古是崇,唯古为大。把一切古代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都看成民族文化的精粹而保存,而不允许有任何的更改或变化,否则就是破坏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大逆不道。二是虚无主义或实用主义。他们认为文化艺术作为上层意识形态应该为经济基础服务,故一切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都应该服从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当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在遇到与现代文明相矛盾时,理所当然地服从于后者。这两种对立的、片面的观念,表现在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上,也就出现了对立的、同样是错误的态度,可见当前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这一概念的科学定义是非常必要的。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及乐器资源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及乐器资源 【摘要】云南民族音乐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传统。云南民族音乐的发展,和整个经济文化的发展一样,自两千多年前庄跤入滇以来,即和中原音乐文化保持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少数民族的先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各自创造了本民族别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多种多样的民族乐器,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富有特色的器乐演奏形式及大量优秀的器乐曲。 【关键词】云南民族音乐文化;云南民族乐器 一、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云南,曾被誉为“歌舞之乡”、“音乐的海洋”,祖国西南边疆的一座“民族音乐艺术宝库”。的确,长期生息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年复一年,世代相传,为我们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民族音乐。特别是唐代南诏时期,“传周公之礼乐,习孔子之诗书”,大量吸收内地汉族文化,对云南民族文化、民族音乐的发展,无疑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明清以来,大量内地汉族移民入滇,给云南民族音乐的发展以进一步的推动,特别对地方戏曲音乐的发展影响极大。如花灯音乐中不仅有许多曲调来自内地,而明、清小曲则更是花灯唱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滇剧的丝弦、胡琴、襄阳等三大类唱腔,即分别源自秦腔、徽调和汉调。至今遍及云南各地的“洞经”音乐①,据初步考证,约于明嘉靖年间从四川传入。 云南民族音乐其包括民歌、民族器乐、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五大类。其中,除汉、白、傣、壮等民族有说唱艺术和戏曲艺术外,在各族人民文化生活中,民间歌唱、民间器乐演奏和民间歌舞活动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②。 美丽神奇的彩云之南,是多民族文化产生的摇篮和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条件,形成了云南独特丰厚,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创造性的民族文化,为世界保存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罕见的民族文化大观园。作为其中瑰宝之一的民族音乐文化,更是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变化丰富、影响深远。 早在3200多年前的殷商中晚期至周初,云南铜鼓、编钟、铜葫芦笙斗等就揭开了云南民族音乐艺术灿烂的历史篇章。昆明彝族子君人至今仍在吹奏的陶制乐器“阿乌”、富民出土的土洞箫,与周代埙类乐器十分相似;考古发掘出土的楚雄铜鼓、羊角钮钟、江川曲管葫芦笙、祥云葫芦箫、编钟,均为春秋战国时期典型的中原乐器;呈贡发掘的东汉梁堆墓内的抚琴和吹箫陶俑,昭通出土的歌舞画像砖等,展示了汉代云南各民族丰富的音乐艺术。文献记载中,司马相如《上林赋》所记汉皇宝宫廷宴乐中的“巅歌”与汉乐府中表演滇歌的“诸族乐人”相互印证;《后汉书》载有明帝时代的《哀牢行者歌》、《白狼歌》;东汉永宁元年(公元120年)西南夷掸国献乐及幻人到洛阳演出,安帝与群臣共观“大奇之”;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尝抚琴,滇人乃著《琴经》。 到唐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南诏王异牟寻派大型歌舞团赴长安献演《夷

传统文化游园会活动策划书

传统文化游园会活动策划书 活动前言:属于中文系传统文化艺术节的一部分,为彰显中文系同学们的多才多艺与青春活力而设计的一个活动,中文系每个班都要求举办有特色而有意义的活动,读书人协会的宗旨与这个活动相一致,应江书记的邀请有幸参与此次活动,并组建一个班,同中文系各班一起游园,狂欢! 活动时间:3月15日晚7:30--9:30 活动地点:一栋214 活动目的:丰富中文系传统文化艺术节,彰显本读书人协会的特色,在保持本协会宗旨的前提下有所创新与娱乐化,同时能增强协会会员的熟悉度、亲切感和凝聚力,更能让每一位会员展示其才能,提高会员的积极性,以便更好的发展协会,为全院同学服务。 活动流程:一共设计了四个关卡,围绕着整个教室呈逆时针分布,方便参赛者进出;门口安排人员邀请大家进来闯关,并告知规则;每关都会安排人员负责把关;过两关以上就有相应的礼品赠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发放礼品。 活动对象:湘南学院全体同学 经费预算:教师布置:10元 礼品:棒棒糖:50元;笔:40元 参赛要求:敢于闯关的,挑战的,有自信的同学!!! 参赛形式: 大主题:我是大博士(闯王)!我闯!我闯!闯!闯!闯!

第一关:秘语冲关,诗词领航;(诗词主要是高中初中时学过的,较易过关) 第二关:叽叽歪歪,方言竞猜;(安排六个不同地方的同学设计题目并编号,参赛者以抽签的形式相应回答,过关有点看运气) 第三关:博古通今,国学达人;(主要是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设计题目,闯关者至少要回答三道以上的题目,此关主要考同学们的才识,相对较难) 第四关;趣味问答。(主要是一些猜字谜和脑筋急转弯,趣味性强,较易过关) 工作安排: 活动策划:第一范文网我爱竞赛网 把关者:各部门负责人 教室布置:全体会员 读书人协会

民族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整合的研究成果公报

《民族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整合的研究》成果公报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自筹经费课题 学科分类:体育卫生美育 课题批准号: XJK06CTM030 课题主持人:姜仁炳小学中学高级教师保靖县迁陵学校校长 课题单位:湘西自治州保靖县迁陵学校 主要研究人员:李其南饶强彭秀勤米郁立向仙珍彭勇刚向芙蓉常敏田芳宋开斌彭明军张红向明通黄福耀刘耀明贾宝莉罗媛贾满珍向亚琼孙亚娟曾黎彭延保曾靖 《民族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整合的研究》成果公报 我国艺术教育发展极不平衡,从某种程度上证明,艺术教育成了“贵族教育”。发达地区及专门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实践开展得热火朝天。而民族贫困地区学校艺术教育还相当滞后,他们一方面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学习发达地区及国外的艺术教育先进经验发展艺术教育;另一方面受社会成人价值取向功利化的负面影响,未能从应试教育,“高考”教育的桎梏中摆脱出来,淡化甚至放弃艺术教育;第三,民族民间的传统艺术资源在学校艺术教育中未能有机整合,使民族民间艺术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缺失。湘西自治州是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是国务院批准进入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实验区”的唯一市州级单位。本地区民族民间文化历史悠久,艺术形式多样,文化底蕴丰厚。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艺术形式的变异,民族民间文化正面临着消亡的危机。《民族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整合的研究》对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和继承民族民间艺术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着力挖掘和开发本地区民间艺术资源的前提下,将其有效资源与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有机整合,使学校艺术教育在执行新课标的同时,贴近民族文化、贴近学生生活环境,使学校艺

民 间 艺 术 论 文

民间艺术论文 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依照字面上来看就是“某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冠上“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不过姑且不论“民间艺术”的领域有多广,其基本架构“某某艺术”的重点在于“艺术”,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有关于艺术的含意。《辞海》(台湾中华书局)中有如下的定义:“艺术”(Art)一、广义:凡含技巧与思虑之活动及其制作,如机械、工匠、建筑、房屋之类,皆称艺术;义与技术相当。二、狭义:指含美的价值之活动,或其活动之产物;意义与美术(fine art)同。可见艺术是指学问与技术而言,也可谓是“巧艺”或“工艺”。这可从周朝的六种技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及《周礼》郑氏注国学基本丛书中有关“百工”的记事,得知艺术本来的意义就是指“工艺”,而我们从古书中可以归纳出以下之定义: 1. 工艺是指生活所必备的知识。 2. 工艺是指人类制作生活用具之事。 3. 工艺是指考虑材料与加工技术以人工的方式制作器物之事。 4. 工艺是指熟练精巧的技术。 由以上所列对于艺术的定义,再冠上「民间」而成「民间艺术」,就不难理解「民间艺术」其实就是「民间工艺」,而有别于「贵族工艺」、「机械工艺」、「产业工艺」、「美术工艺」、「现代工艺」等艺术领域。举凡在民间形成、发展并广为流传的各种通俗的传统艺术以及具有民间色彩的技术与艺能,例如传统工艺、戏曲、舞蹈、音乐、雕塑、编织、中国结、剪刻、木偶、魔术、杂技、原住民文化……等等,都属于民间艺术。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耒,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至今未能扭转。 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从艺术分类学的角度谈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分类

从艺术分类学的角度谈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分类 从艺术分类学的角度谈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分类 施文丽 , 李纶 , 胡鹏 ()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 云南昆明 650093 [ 摘要 ] 在艺术世界中 , 介于具体的艺术作品与艺术的一般本质之间的艺术现象 , 被称为艺术类型。 本文从艺术类型学出发 , 系统阐述了艺术的逻辑分类体系和自然分类体系。基于这些理论 , 对异彩纷呈 的云南民族民间工艺进行分类 , 建立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分类体系 , 从系统上对云南民族民间工艺进行初 步探讨。 [ 关键词 ] 艺术分类学 ; 云南 ; 民族民间工艺 () 200401 - 0099 - 05 [ 中图分类号 J 528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1 - 1254 A Discussion on the Cla ssif ication of Yunnan Fol k Crafts from the Artistic Taxonomic Perspective SHI We n - li , LI Lun, HU Pe ng ( )Faculty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 Kunming , Yunnan 650093 ,China Abstract :In the world of art , something between the concrete works of art and the ordinary essence of art is called the type of art . From the artistic typological perspective ,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logical and the natural classi2 fication systems of art . On the basis of these theories , 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various kinds of the folk crafts in Yun2 nan , establishes its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discusses the folk crafts in Yunna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ystem. Key words : artistic Taxology ; Yunnan ; folk crafts 提起艺术 , 人们的脑海里便会浮现出各种各 , 艺术都是以个别的形式存在的。说 样的艺术类型 , 诗歌、散文、绘画、雕塑、建然而 , 唯物辩证法指出 ,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筑、音乐、舞蹈、电影等等不胜枚举。在艺术理都是对

民族民间艺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民族民间艺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民族民间艺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论文题目:别样“饰”界——传统玉文化意蕴在翡翠首饰设计中的再营造 一、选题背景 玉文化是指我国历代玉器在制造、使用、收藏过程中,精神文化经历史积淀形成的典章制度、行为礼仪,是社会道德,信仰习俗,观念意识以玉石器物为主要载体,具有独特艺术审美品格的民族意识表现。文章中的“翡翠首饰”是指主体材料由翡翠制作而成的首饰,翡翠首饰是首饰中重要的一个分类。国内对于玉文化的研究可谓广博精微,包罗万象,也 越来越趋于完善,以往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侧重对玉器实物体的研究。传统玉文化研究专著首先以杨伯达编写的《中国玉文化学》(2002年、2004年、2005年、2007年)为代表。 该书综合了众多学者多年来对玉文化和“玉学”的主要研究成果。衍生于玉文化背景下的翡 翠玉石的发生发展轨迹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多以勐拱、保山、腾越地区为主。随着当代审美的多元化,对于传统玉文化意蕴的现代表达可谓是与时俱进的,目前对于玉文化的研究已有向玉制品创作转变的趋势,开始从艺术设计角度对玉文化进行“形而上”层面的研究。 但遗憾的是目前并未形成这方面的系统研究,所以本论文的撰写也是旨在对这方面的研究做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由于对传统玉文化的研究存在地域性限制等特殊条件,国外相关 方面的研究较少,主要著作有:日本学者林已奈夫撰写的《中国古玉研究》(1997年);英 国学者罗森著的《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中国玉器》(1995年)、美国学者坎曼著《中国 的坠饰材料与象征》(1962年)。国外对于首饰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文献资料较 为丰富广泛。英国珠宝首饰设计师伊丽莎白.奥尔弗编著的《首饰设计》书中,作者结合 自己的创作实践,较为系统地论述现代首饰设计从构思到成品这个设计思想的物化过程。诠释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现代首饰设计理念。书中详述了多种现代首饰设计理念指导下的设计方法、材料选择以及工艺制作等内容,进一步强调了首饰设计理念的重要性。由英美合作系列丛书MASTERS,LARKBOOK以优秀案例的形式详细收录了每一个优秀首饰设计的 材质,大小规格与创作灵感。《英国珠宝首饰制作基础教程》是一本讲述珠宝首饰设计和制作的系统教程,详细地指导学习如何使用首饰设计工具和设备,如何进行科学的操作,如何搜集自己的灵感,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实现自己的创意。 国外涉及到翡翠首饰设计案例的理论性研究目前还没有发现,本课题的研究也是力求能够在这方面做一定的补充。国内专门研究首饰设计的书籍有郭新编著的《珠宝首饰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9.5)。该书主要研究了首饰设计发展简史、首饰设计工艺流程、首饰材料、首饰设计工作室创立五个方面。该书又与《珠宝首饰绘画表现技法》、《贵金属材料与首饰制作》整理为珠宝首饰专业系列教材,为珠宝首饰设计人才培养提供

民间艺术论文

学习民间艺术的意义 中国民间艺术欣赏祖国大家庭中的各民族,都有着高度的审美能力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在他们当中产生,流传,发展着的民间美术及其丰富多彩,是我国传统文化精华之一,是民族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艺术上集壮美和朴素与一身,出朴实明朗,火热向上的风格,散发着劳动人民内在的真挚,善良,直率,热情等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学习民间艺术对当代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技和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人们日益希望从现代与传统融合的角度享受传统文化,因而传统文化商业化,产业化势必蓬勃发展,这就使的民间艺术遭到严重的冲击,所以工业和信息时代需要民间艺术,更需要民间艺术与工业文明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同时让民间艺术得以传承。 以民间艺术之一,刺绣为例,当代社会,电脑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工作和生活中,刺绣也不例外。随着点到绣花技术的普遍应用,刺绣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拥有高超技艺的刺绣传承人和高品质的刺绣艺术品越来越少,这就使中国的刺绣越来越缺乏原创性,缺乏文化素养,缺乏设计和开发。因此,我们就需要一方面让科技信息充分发挥作用,靠新技术,新工艺,新组织和流程,让老树发新芽;另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家传方式,培养更多的刺绣人才,让这一民间艺术形似在世界广为传播。这样,这一民间艺术不仅得到了保护,同时也为工业文明时代天色增彩。 其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也需要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与传统美德是一体的,两者相辅相成。中国民间艺术在创立之初就具有教化功能,将历史知识,伦理道德融入到年画,泥塑,戏曲中,是我们在欣赏,娱乐之余接受教育。例如,在四川大足石窟中,《父母恩重经变相》是一组很著名的雕塑,这组由民间艺人雕刻的作品生动德将佛教教义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融合在一起。今天,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生活节奏加快,但“孝”仍然是中华传统美德,由“孝”所产生的凝聚力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同时年画中的岳飞,岳勇等忠勇双全的英雄形象都是一种朴实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今天年轻的一代无比重要。 再次,民间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与现代艺术有着内在的联系,对现代艺术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将传统民间艺术的精华内容和思想引入现代设计中会给现代设计带来质的飞跃。 民间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造型体系。这种造型体系不是取法自然的真实形象去表达作者的某种观念,而不是用观念去看待和描述某种事物,借以使作者的观念暗寓其中。民间艺人在创作时往往不受特定时间,空间观念的束缚,他们或者把不同时间的事情放在同一个画面:例如,陕西君义王秀清的农民画《马吃草》,牧童的“三张脸”表示放牧的表情随着时间的变化,或者把屋里屋外不同空间的东西放在同一个画面,就能完整的表现作者观念中的事物。又如民间艺术的色彩,在民间艺术里,色彩不时浮现于器物的表面,不是额外附加上去的,它属于概念,比如,红色既是中国人表达喜色的色彩,又是中国人心目中镇邪的色彩,因红色作为炎帝的象征,是对大自然太阳的崇拜,是对生命象征的崇拜。本命年穿红衣,系红腰带的传统习俗至今仍然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保留着。现代设计对民间色彩的借鉴也不是空穴来风一些表现特色的产品包装设计,表现乡土文化的书籍装帧设

某民俗游园灯会活动方案

最美XX 活力东方”--20XX某市新春民俗游园灯会 活动方案 策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录 一、活动目的 (3) 二、活动时间 (3) 三、活动地点 (3) 四、活动主题 (3) 五、活动组织 (3) 六、活动形式 (3) 七、主要活动 (4) (一) 20XX某市新春民俗游园灯会亮灯仪式暨开幕式晚会 (4) (二)灯会系列活动 (4) 八、工作分工 (5) (一)某市市旅游局 (5) (二)某市日报社 (6) (三)恒大集团 (6) (四)执行公司 (6) (五)某文化传播公司 (6)

一、活动目的 为喜迎X年新春佳节,丰富某市市民精神文明生活,展现某市城市生活的新风貌,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某市市旅游局、某市日报社、某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策划“最某市最东方”—— 20XX某市新春民俗游园灯会活动。 活动将以灯会、庙会的形式,集传统文化、游园游乐、本土特色于一体,将在古香古色的东方街向游客和市民展示37组原汁原味而又包含民俗风情文化特色的自贡灯彩,为市民营造一个喜庆、祥和、欢乐的节日氛围和新春盛会。 二、活动时间 20XX年2月6日—3月5日 三、活动地点 青环路82号恒大苹果园东方街 四、活动主题 最某市最东方 五、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某市市旅游局、某市日报社 承办单位:某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青秀区商务和旅游发展局 宣传媒体:某市日报、某市晚报、某市新闻网、金狮巷网、广西电视台、广西电台、某市电视台、某市电台、时空网 六、活动形式 逛灯会、猜灯谜、做彩灯、许心愿、品美食、赏民俗文化表演等相结合的形式,现场有37组原汁原味而又包含民俗风情文化特色的自贡灯彩精彩亮相。包括“盛世中华-民族团结宝鼎”、“三阳开泰”、“鲤鱼跃龙门”、“福临门”、以及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仁”、“礼”、“诚”、“信”、“儒”、“智”等景点。与此同时,灯展现场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龙狮拜年新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 发布时间:2011-10-26信息来源:《舟山文化》作者:周晓玲岱山县地处东海,正处于我国沿海南北航线和长江黄金水道江海联运的交汇点。历史悠久,物阜民丰、人杰地灵、文化发达。有文化遗址为证,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岱山自古被称为东海中的“蓬莱仙岛”。几千年来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产生和传承了诸如渔歌、渔鼓、号子、小调、民间跳蚤舞、渔民画、民间故事等一批极为丰富、独具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珍品。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极其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抢救、发掘 在岱山历史上,人们对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化有着良好的继承习惯。直至今日,岱山岛内还广泛地流传着徐福求仙、八仙过海等许多动听的故事。1998年,我县作者陶和平根据流传故事改编了电视剧本《徐福东渡传奇》并由浙江电视制作中心拍成了二十集电视剧。正因为岱山有着十分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长期来所形成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为此,岱山县文化馆对民间艺术的抢救发掘工作自建国初期即已开始,并陆续编印了不少民间文化资料。1987年,我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全面性的普查和采录,收集了大量的民间故事、渔歌、小调、号子,这些后来都成为了民间三大集成的丰富内容。 岱山人祖祖辈辈以大海为生,博大的海洋铸就了岱山人宽广的胸怀,豪爽的性格,由此也产生了渔歌、渔鼓、号子、小调。我县群文工作者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进行调查研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全面性普查。为了加大抢救、发掘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力度,今年浙江省文化厅拨专款正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渔歌的收集工作。目前这一工作,正在有计划的开展之中。 渔民画是我县的一个新美术品种,起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浩瀚的大海是渔民赖以生存的衣食之母,它让渔民在惊涛骇浪中学会击楫弄桨,浩瀚的大海也是渔民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它为渔民画家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渔民画不同于专业画家所作的画,它既有民间的色彩,又有独特的构思,在艺术上讲究色彩、线条。正到的地方十分精细、大气的地方雄伟夸张。它描绘的是渔民所熟悉而又为之兴奋的人物和生活体验,渔民粗旷豪放的脾性和与天奋斗的乐观情绪都寓于画中。 二、整理研究 对于民间艺术,在抢救和发掘的同时,必须对大量资料进行艰苦细致的整理和深入研究,才能使民间艺术捐到更好的保护。为此,我县在整理和研究民间艺术方而也作了较大努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