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方与西方的科学

东方与西方的科学

东方与西方的科学
东方与西方的科学

《东方与西方的科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学术论文在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和整体风格上的特点。

2、能找出本文作者的观点,并能给本文提炼关键词,写出内容提要。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为较长的学术文章提炼关键词,写出内容提要。

2、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探讨,认识文明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科学的观点,消除地域和民族的偏见,充分认识世界各个民族对文明创造所作出的贡献并作出公正合乎历史实际的评价。

2、理解文明与对话的作用、必要性,认识与沟通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心脏文化交流双向性的特点,掌握成功地进行文明与对话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论说文阅读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2、认识各种常见的议论文(学术论文、随笔、杂文)在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和整体风格上的不同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解题。

乔治?萨顿是一位科学史家,在某种意义上讲,他可以说是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名的新人文主义的倡导者。在萨顿之前,科学史

自身虽然已有很长的发展历程,但却还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化的学科而为

世人所普遍接受。而萨顿通过一生的努力,以其业绩奠定了科学史学科的基础:他创办了重要的科学史刊物;他确立了这个学术领域的独立性;他建立了以学

科为基础的学会;他为科学史领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一般性的综述、高级

的专著以及教学手册,并建立起科学史的教学体系。总之,人们经常把萨顿看

作是当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本文是一篇谈论科学史的短文。

二、学生阅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三、师生讨论归纳如下:

[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去理解本文,讨论文章的大体思路,划出每一部分,乃至每一段的重要的句子,看看哪些词出现的频率最高,探讨

它们的具体内涵。]

1、从实验科学的角度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

2、科学全部形成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

3、今日西方仍需要东方。

4、分析这类人的表现和实质。

5、净化西方文明的途径和方法。

6、新的鼓舞来自东方。

7、指出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

8、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本质。

9、感恩东方文明,并对它寄予希望。

10、再一次强调应该具有科学的态度,以实现东西方文明的融合。

四、归纳本文的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3)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关系。

第二部分:(4-8)不能正确认识东西方科学的原因及其危害。

第三部分:(9-10)总结全文,促使东西方文化融合,完满地实现人类的使命。

五、问题探讨:

1、作者第一段否认了从实验科学的角度把东方和西方极端对立起来的做法,他的理由是什么?不能正确认识东方文明的原因有哪些?其危害是什么?

理由是:(1)“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即东方科学和思想是西方

科学的源头,这是从历史方面说的;(2)“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即东

方科学会给西方科学带来新的生机,这是从现实方面说的。

原因是:一些不是真正科学家的西方人既无知识又不懂科学,他们从实验科学

的角度,以实证主义的科学思维,认为东方文明是微不足道的,东西方是极端

对立的。其危害是:以盲目自大的态度拒绝与东方的思想交流,失去了科学的

灵感和精神,最终走向衰亡。

2、为什么说“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试举例说明。

理由:(1)当东方人一旦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其潜力是无法低估的;(2)盲目自大,轻视东方科学,西方科学也可能走向绝境;(3)西方科学的灵感多来自东方,今天也也可能。

实例:(1)西方的科技至上,生物克隆陷入伦理悖论;(2)经济高速发展,大

量消费有限的能源,时时爆发能源危机;(3)经济上每隔一定时间就爆发危机,陷入瘫痪。

3、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

讨论明确:东方科学和思想是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机。

4、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讨论明确: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

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

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5、试阐述:“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义。

这句话说明了东西方在科学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1)“光明从东方来”,意

指东方很早就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这种文化对西方文化具有启蒙作用,给

西方文化带来光明。(2)“法则从西方来”是指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虽晚,但在科学知识的研究方面却探索出了较深的理论体系,他们不仅进行了深入的

思考,而且进行了体系构建。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相结合必然会使世界文化呈现异彩。

六、探究写法:

1、多用诗意的比喻,增强作品的形象性。

如:第二节“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用了一个人们习见的比喻,揭示出东西方科学的关系。

“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光明是隐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人文主义的理念是东方文化所具有的。比喻来自东方的真理,这真理像阳光一样投射过来。

2、文章组合上多变化,比较自然。

自己的担忧——存在的问题——一代人的使命——强调应具有的科学态度——文明要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

七、布置作业:

完成《创新思维训练》上的练习。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别

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别 一,中西方启蒙教育的认知方式不同 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民族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中西方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

第7课 古代东方与西方的战争

第7课古代东方与西方的战争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东西方文明几次重要的冲突事例: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和十字军东侵。明白暴力冲突与和平往来是文明交往的两种不同方式,但两者所导致的结果却是一个——文明的整合。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其顿战胜波斯的决定性战役伊苏斯战役和参加十字军东征的主要国家、东征的大致范围;了解马拉松之战的战况和亚历山大、萨拉丁的主要事迹;理解古代东西方战争对东西方国家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学习希波战争,分析希腊获胜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通过了解亚历山大东征和十字军东征的前因后果,掌握十字军东征的实质,培养学生初步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探讨古代东西方战争对东西方国家所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古代东西方战争的学问,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并让学生明白:对权力的渴望,对财富的贪婪,对永垂不朽的执着追求,往往导致了历史上一次次大规模的征服战争,而伟大统帅的“事功伟绩”是建立在累累白骨基础之上的,当我们陶醉在史诗一般壮观的战争场景中时,不要忘了成千上万的灵魂在血泊中呻吟、哭泣。 【重点难点】 一、重点:希波战争。 二、难点:对东西方战争的认识和评价。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古代东西方战争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 学生准备:收集了解古代东西方战争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 【教学方法】讲述、谈话、讨论、指导读书、问题探究等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播放《奥运会上的马拉松长跑比赛》视频片断,教师设疑激趣)同学们知道正在进行的是什么项目的体育比赛呢?(学生容易答出马拉松长跑比赛)那你们又可否知道马拉松长跑比赛是怎样来的?(学生反应各异,教师由此引导)马拉松比赛项目的设置与古代东西方之间的一场战争密切相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穿过千年时空,回到激战的古代亚欧战场,接受血与火的洗礼吧!(出示本课课题) 学习新课: (教师边讲边出示第一子目标题)首先,我们经历的是古代东西方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冲突。 一、希波战争

东西方情感表达差异

中国人不像美国人那样心直口快,富于表现。电视节目“大鸟在中国”的作者犯了严重的社会语言学错误,他让大鸟反复用普通话说“我爱你”。一个中国观众说当她听到那里的时候浑身都起了鸡皮疙瘩。即使是父母通常也不会那样和孩子说话。相反,爱是由行动表达的。朱自清在《背影》中写到对父亲的爱。他描写了在火车站的离别,其间,父亲走过铁轨爬过站台去买橘子给他路上吃。这是一篇十分动人的文章,但是“爱”字从未出现过。 中国人十分在意“面子”。自己丢脸是十分糟糕的。同样地,也要竭力避免鲁莽的话和行为伤到别人的面子。不然他们就会感到很不舒服,和谐的气氛也突然消失了。由于中国人一出生就开始熟悉这种思维的训练,所以他会几乎本能地预计自己的话语和行为在他人身上的反应。例如一个礼貌的中国人从不会问这样的问题:“你能帮我个忙吗”“你介意…… 吗”“我是否打扰到您了"这类问题回答起来不那么愉快。如果一个美国吸烟者问一个中国人“我吸烟打扰到您了吗”他得到的回答一定是“哪里,不。”如果这个中国人回答说:“是的”,那么这个吸烟者会感到丢脸,而且会觉得自己表现得不善交际。 汉语和英语中有些没有对应词的例子 汉语中有个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激励人们坚持锻炼身体。“三伏”和“三九”在英语里是什么呢一个年轻翻泽对几个加拿大人说 three fu和 three nine。听的人当然莫名其妙。他只要说 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 In winte 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就可以了。 一个中国青年到附近游泳池去游泳,一会儿就回来了。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人和一个外国朋友都感到奇怪。他解释说:“游泳池里人太多,水太脏,早该换了。简直象芝麻酱煮饺子。”这个比喻很别致,很生动,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朋友笑了,而那个外国人既没有吃过“芝麻酱”也没有见过“煮饺子”,丝毫不觉得这个比喻幽默,难怪他显出一副茫然不解的神情。西方人形容某地人多、拥挤不堪,常说 It was papked like sardines(塞得象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不堪)。这种比喻有些中国人可以理解,但不一定能欣赏其妙处,因为见过打开的沙丁鱼罐头的人很少,看到过一个又小又扁的罐头盒里,紧紧塞满整整齐齐的几排手指头长的沙丁鱼的人是不多的。 令人发指≠to make one’s hai r stand on end 前者用于看到或听到某种暴行等而十分“气愤”的场合,后者用于看到或听到某种可怕的事物而十分“害怕”的场合,相当于“令人毛骨惊然。”例如:The sight made his hair stand on end —he thought it was his de ad brother's ghost.(这个景象使他毛骨谏然,他以为这是他哥哥[或弟弟]的鬼魂出现

西方人和东方人的不同点

西方人和东方人的不同点 西方人和东亚人的思维方式确实不同。 西方人倾向于注重分析,更加注意某一场景的关键或焦点所在——例如他们会更加留意《蒙娜丽莎》画中的女人,而非她后面的岩石和天空。 尼斯伯特说,与此相反,东亚人则倾向于看整个画像,在对他们所看到的事物作出结论或判断时,依赖于背景信息。 西方人所受的教育是要他们注意对自己重要的物体,要有他们能够追随的目标,”他说,“东亚人则更可能对社会领域给予注。 Chinese and Americans literally view the world differently. Westerners tend to be analytical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key,or focal,obiects in a scene ——for example,concentrating on the woman in the“Mona Lisa”,as opposed to the rocks and sky behind her. East Asians,by contrast,tend to look at the whole picture and rely on contextual information when making decisions and judgments about what they see Westerners are taught to pay attention to objects that are important to them,to have goals that they Can follow,”he said.“East Asians are more likel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ocial field. Chinese people think highl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other, while American people think much of their independence. Let’s take time, money, and relationship into consideration. For Chinese people, it can be relationship first, money second, and time third. However, American people may put time first, money second, and relationship third. So if you want to ask a American out, just think you are going to take their time off, and you should think highly of it. And for American heroes, they are known to use independence to better society, for example, M.L.K.J. But for Chinese heroes, they are thought to have a strong tie to other people, such as Zhu Geliang, Zheng Chenggong, and so on. Second, Chinese are consensus, and Americans are strategically. If two neighbors quarrel because of something serious, Chinese tend to drop a bit benefit to get a place where both people are happy. However, if this happens in American, they will warn the person who does wrong. If not listening, they will threaten to call the police or saying “I’ll see you in the court”. That is different from Chinese people. These differences have both benefit and badness. Third, China is country that is made up of one majority. Chinese majority come from China. However, as to America, people come from the entire world. And the majority is not from America itself. It is a country that consist different nations. Those nations come into America and become the same aft er a long time. This can be called “Tea-pot effect”. Because of this culture difference,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 on nations. Of course, there are many other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s and Chinese. Hope both our two countries can be improved although we have much in difference. Divorce was once a dreaded fate for women in China, which is inconceivable in Americans’ opinions. Now, many younger urban women view it almost as a civil right, which helped drive up

浅谈哲学对当今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浅谈哲学对当今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文:吴玉亮 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艺术是与这个民族、时代、社会的哲学紧密相连的。艺术常常表现出深刻的哲学观。本文侧重于绘画与哲学的关系,尤其是东西方哲学各自对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及其比较来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哲学,作为人类的自我表现意识,是理性精神的直接表现。一般人认为,西方哲学偏向于“纯粹理性”,中国哲学偏重于“实践理性”。前者强调自然界的必然,后者强调精神领域的自由。在西方文论中常常谈“形象”和“典型”等,偏重于艺术如何反映客观现实;而我们中国讲“意象”、“意境”,则侧重于审美主体对对象的渗透和把握。这些,反映在绘画上就是人们常说的“再现论”和“表现论”。 大家知道,西方绘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比较强调模仿和反映客观的,这与他们西方的哲学传统是有一定关系的。我们都知道在西方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虽然两者有明显的不同。柏拉图认为在现实世界之上,有一个超感官的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充其量不过是理念世界的一种仿本。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模仿的物质世界本身具有无可怀疑的真实性,画家可以画出比原型“更美”的物象来。尽管两者有深刻的分歧,然而都认为艺术本质上是生活的再现,模仿。这种强调艺术模仿再现生活的再现美学在欧洲已持续了一两千年。在这种传统中发育成熟起来的绘画,在再现外部世界真实性上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有明显的不同。中国绘画是在特定的中国哲学系统中孕育起来的,与西方《诗学》同时出现的《乐记》就指出:“乐者,通伦理者也”,“乐者,德之华也”。这标志着一条与西方模仿论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西方美学强调与“真”统一,而中国美学强调与“善”的统一。总而言之,东方美学更多地把审美价值等同于伦理价值。前者为“纯粹理性”,后者则是“实践理性”。虽然它们都以感情为中介,不过前者更多地导向外在的知识,后者更多地导向内在的意志。二者价值定向、价值标准不同,所以在艺术上要求和表现也不一样。我们看到西洋绘画很重视体积感、质量感、透视感、色感、光感等等,哪怕是想象、虚构的事物,例如拉斐尔的圣母与天使、鲁本斯的精灵与魔鬼等者力求逼真,他们对于透视、色彩、人体结构的解剖比例都可借鉴实用科学来验证。我们知道像达.芬奇画可以用投影几何来证明,色彩可以用光谱分析来检验,人体的结构与比例可以用解剖学来分析。而中国传统绘画就明显地不同于西方写实绘画,因为中国美学把艺术看作一种德行化人格,它不强调艺术同具体客观事物相验证,而要求“以意为主”,“取会风骚之意”,即使是“传移模写”的作品,其目的也是为“达意”。越到后来,这一特点就越明显。清代八大山人的画,“既不杜撰非目所知的‘抽象’,也不甘心写极目所见的‘具体’,只倾心于以意为之的‘意向’”。可以说“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绘画十分明显的特点之一。这在文同的画竹中表现得很突出。他自己也说过,“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遗之,故一发于墨竹”。《毛诗序》说得更为清楚:“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

东方的归纳和西方的推演

东方的归纳和西方的推演 上周专栏的留言里,有网友说:老农你“似乎很强调作文和逻辑的关系,但俺认为‘三苏’的论政文也很好(当然他们可能更偏重于情而非理),他们逻辑性应不如今人,因为他们没学过数学啊。” 文章好不好,评论起来可以相当主观。阿毛毛爱读史,他曾在《新唐书?马周传》页边批注道:“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当然,纸上空谈也可以文字很优美,逻辑很严密。其实,跟宋人谈逻辑,没什么大意思,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使用推演法。你要开始用这法子了,咱们才可以讨论你的推演步骤是否符合逻辑。 Lajizjb 网友曾经给出杨振宁先生一个演讲的链接。若干年前,杨先生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文化高峰论坛”上,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杨先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而归纳法的来源就是《易经》。西方有推演法,典范就是欧几里德几何系统——杨老誉之为“人类历史上一个大贡献,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其影响不可以道里计”。 《易经》是否有这么大的负面影响,老农不敢肯定。不过,传统文化确实没有推演法,这个老农很同意。本文就是举例对比一下,看看两边的差异。 一位作者有什么样的思想方法,谈大道理的文章看得最明显。下面试看苏轼的讲大道理但又简短浅白的《日喻说》。苏教版高二语文教材里有这篇文章,算选修。如果个别词句理解有困难,这里有两篇赏析,或许有帮助。一篇选自紊革前出版的《阅读和欣赏》(北京出版社1960年版);另一篇选自紊革后出版的《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大家可以看看,三十五年之间,咱们的语文教学有多少改变。 日喻 作者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苏轼这篇文章很有名,文字确实流畅简洁,值得背诵。不过,从现在的观点看,首先是政治不正确。第一段根本就是欺负盲人的胡编乱造。就算生而眇者,肯定也知道太阳出来明亮暖和,太阳落山黑暗阴冷。老农从来没听说过,盲人睡觉需要人提醒。他们肯定对太阳有某种感觉,绝不会单是听到钟声就以为是太阳,他们绝不像苏轼编造的那样愚蠢。编寓言可

东西方爱情观差异

东西方爱情观差异 受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中国式的爱情婚姻极少数是完美理想化的,一度走向迷失,走向茫然。东西方文化与宗教信仰差异导致了东西方的爱情观差异。 由古希腊柏拉图式的爱情演变到近代的骑士爱情,独立、个性解放成为现代西方爱情婚姻的追求主题。爱情与婚姻的统一,坚持独立、自由,他们互相信任,互相尊重;西方绝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婚姻是神圣的,经过神祝福的婚姻是不可以轻易解散的,他们彼此忠诚;宗教的信仰使他们认为人是有罪的,人活着就是为了赎罪,他们的祈祷方式经常带着忏悔或者感恩,将这份感恩的心带入生活,带入婚姻,他们的婚姻注入更多的是宽容与爱,付出得多,索取得少! 而中国式的祈祷与祷告与西方恰恰相反,他们很少是忏悔或感恩,而是索取,如:求平安、求富贵、求升官、求发财……无止境的索取与无法满足的现实相互矛盾,相互冲突,信仰便会陷入盲目,迷失方向。文化的失衡对整个信仰系统产生非常大的冲击力,继而自暴自弃或行为极端、道德平台失衡。封建理学要求女人三从四德,要求女人从一而终,要求女人做贞女烈妇,逆人性反人道,却大行于世几千年。事实是,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必须从一而终,不平等是显而易见的,不自由、不民主是显而易见的。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以来,被视为反道学的经典,受到离经叛道者的推崇,杜丽娘成为几代女性追求的楷模。剧本的大团圆结局,虽为批评家所诟病,却没有提出问题的实质。柳梦梅“掘墓开棺”,显示了男性的勇气;皇帝颁旨,代表了男性的权威,无一不在昭示着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性和崇拜感。潜性“贞节”压迫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结局,披枷戴锁的杜丽娘心存感动,“人格畸形融入女性自传”。杜丽娘的丫环春香,向杜夫人自请为妾,杜夫人兴高采烈,这飞来之笔亦为“人格畸形融入女性自传”的又一例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男人拥有娇妻和美妾,而两个共侍一夫亲如姐妹,轮番侍寝,共同持家,繁衍子嗣,千篇一律。这种肤浅的“男性乌托邦”,当然是封建社会男性梦寐以求的,就是现代社会亦有不少男性有复活旧梦的向往。信仰的迷失,其道德平台也跟着失衡,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论艺术的门类

论艺术的门类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艺术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类的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 艺术总的来说分为四大类: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 而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艺术。它是通过一种在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动态的视觉艺术,同时造型艺术(摄影除外)还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造型艺术又分为绘画艺术、雕塑艺术、摄影艺术和书法艺术。 绘画史造型艺术的主要艺术形式,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方绘画两大体系。 东方绘画的组要代表就是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成为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国画的特点组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工具材料是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2、构图方法上面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例如,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和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都是典型的代表。3、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4、中国话的特色来源于中华名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 中国绘画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魏晋六朝时期出现了“六朝三杰”,唐宋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达到高峰时代 西方绘画艺术也是源远流长,品种繁多而油画艺术成了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它重再现,重理性并用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者厚纸板上画成,七特点是色彩丰富鲜艳,能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使描绘的对象显得生动逼真。同时油画颜料又具有较强的覆盖力,易于修改,为画家提供了艺术创作的有力条件。席里科的《梅杜萨之筏》、塞尚的《苹果与橘子》、高更的《塔希提的妇女》、梵高的《向日葵》等都是当时的代表作品。 雕塑艺术则是立体的(三度空间)的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它是用一定的的物质材料制作出来的具有实体形态的艺术品,此外由于雕塑的立体性使雕塑作品更丰富有生动逼真的艺术魅力,正是因为雕塑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基本特征,因而雕塑特别强调服从形式美的规律。菲狄亚斯的《命运三女神》、米隆的《掷铁饼者》都是举世瞩目的佳作。 而摄影艺术是一门现代的造型艺术,是现代科技的产物,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并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样式。 书法艺术史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主要是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来达到美学的境界。形式上它是一门可以最求线条美的艺术;内容上,它是一门体现名族灵魂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书法最早也是一门实用艺术。颜真卿的行书《祭侄文稿》和王羲之《兰亭集序》都是书法艺术的典型代表。 所谓表情艺术,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达人的情感,简介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它主要是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演性和表演性艺术。表情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门类。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教 案新人教版

希波战争中希腊取得了胜利,那么希腊取 胜的原因有哪些? 2、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亚历山大16岁时就跟随父亲四处征 战,终于控制了希腊。他父亲曾感叹:“我 的孩子,征服属于你的领土吧,马其顿对 你来说实在太小了!”不久,他继承王位 开始了征服。 把世界当作自己的故乡---亚历山大 大帝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了解马其顿的 强大、亚历山大东征的过程和帝国的建立 (定都和范围) 展示材料,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归纳亚历山 大东征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3、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学生讨论归纳得出答案:①战争的正义性; ②希腊军民的英勇战斗。 讨论希波战争的影响。 看教材,理清线索。 根据图片所展示的箭头归纳亚历山大大帝 东征的过程 学生根据图片归纳东征的路线 ①读地图罗马的扩张,了解罗马最大的疆 域及其时期; ②看插图《罗马古道》和《引水渠》以及 第38页小字认识归纳罗马黄金时代的概 况。 ③回忆中国历史的“丝绸之路”、自由阅 读卡内容,认识罗马帝国的对外交往。 ④结合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如何认识理 解罗马帝国的扩张的影响? ⑤看课文第39页小字,了解罗马罗马文化 传播的表现。 学生看书本归纳整理讨论并形成认识战争 充满着暴力,同时客观上传播了文化

反思完善 教学札记 教学中整合教材,用图片和文字材料,拓展资源;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分析能力,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的问题。需探讨的是如何将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与罗马帝国的扩张一目有机联系在一起。 -----如有帮助请下载使用,万分感谢。 波斯希腊 文化得以 保存和传 播 亚历 山大 远达 印度 传播希腊 文化 罗马 帝国 地跨 欧亚 非 促进文化 的传播

最新整理第7课古代东西方的战争.doc

古代东西方的战争 一、选择题 1.在马拉松平原上,雅典人获胜后,菲迪皮茨返回雅典报捷,他一口气跑完漫长的路程,刚一进城就高呼“雅典得救了!”说完倒地而死。这个故事出现在下列哪一战争中?() A.希波战争B.布匿战争C.亚历山大大帝东征D.罗马帝国的扩张 2.历时半个世纪之久的希波战争使波斯帝国元气大伤。希波战争发生的原因是() A.波斯帝国的扩张 B.希腊的军事扩张 C.罗马的军事扩张 D.亚历山大东侵 3.电影《血战温泉关》是以希波战争为背景拍摄的,恢弘的场景,精良的制作,使该片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下面关于希波战争的叙述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A.是由波斯帝国挑起的 B.以少胜多的战役是马拉松战役 C.波斯取得胜利 D.希腊取得胜利 4.他是西方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领袖人物之一,曾经统一了战乱不断的希腊诸邦,并征服了埃及、波斯和许多其他的王国,足迹远达印度。他的传奇故事多次被搬上荧屏。他是() A.亚历山大 B.穆罕默德 C.凯撒 D.屋大维 5..武力冲撞、战争征服是古代亚欧大陆文明融合的主要方式。下列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是() A.希腊 B.古巴比伦 C.古代日本 D.亚历山大帝国 6.暴力冲撞在客观上起到的积极作用是() ①传播文化②扩展文明③财产损失④荼毒生灵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7. “虽然他从未将所有民族都联合在一个世界性国家里,但是他的事业动将世界推入了一个新的方向:不 同种族的融合,不同文化传统的交汇。”上述规定应出自() A.亚历山大B.君士坦丁十一世C.马可·波罗D.毕加索 8.将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侵和罗马帝国的扩张纳入同一个专题进行研究,专题名称最恰当的是() A.古代帝国衰落启示录 B.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冲突 C.古代东西方文明和平交往 D.古代宗教创立与传播 二、非选择题 9.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罗马帝国在其繁荣时期雨外部也有和平交往。它同北欧、印度和中国等都有贸易往来,中国的丝绸在罗马深受欢迎。 材料二: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基督教是在罗马帝国境内诞生和发展的。 请回答:

第8课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第8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学习目标: 1、了解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2、掌握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两面性作用 3、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的扩张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学习重点: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学习难点: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课堂导入: 1.现代有一项重要的体育比赛就来源于希波战争,是什么项目?(马拉松长跑) 2.本课主要介绍了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二世纪古代世界的三次主要战争——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侵和罗马帝国的扩张。这些战争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历史事实?它们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让我们从教材中探求答案吧。 自主学习: 希波战争 1波斯发源于何处?波斯帝国的疆界有多大?它曾包括哪些地区? 2大流士一世派遣使者到希腊各国索取“土和水”是什么意思?结果怎样?

3波斯为什么最终战败? 4教师归纳:希波战争在世界历史上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1.学生识图,并完成《世界历史填充图册》第8页2(1)题,:亚历山大帝国起源于何处?它怎样扩充疆界? 2.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建议教师分层设问启发) A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哪 些文明? B这些文明同属于亚历山大帝国管辖,有什么好处? C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成果。 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1、古代罗马的扩张历程和罗马帝国最大规模时的疆域。 2、运用本课提供的地图、插图、英文谚语、自由阅读卡等资料,学会从中提取罗马帝国“黄金时代”的有效历史信息。 3、学生朗读39页两句英汉对照的古罗马谚语,然后回答: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谚语?罗马帝国的扩张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4、根据“活动与探究”:怎样评述罗马帝国的扩张及其影响? 合作探究: 1.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的扩张在世界历史上产生

东西方爱情诗研究比较

开花树下的雅典少女 【B10300608 傅承乾】 千百年来,在古今中外无数墨客的笔下,爱情一直是个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在诗歌方面,诗人们把对爱情的向往、歌颂和赞美,对恋人的思念、颂扬和惆怅更是表达得淋漓尽致。然而,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爱情诗的感情基调和表现情景却有着不同的风貌。这里试着对中西爱情诗的经典——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与拜伦的《雅典的少女——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进行比较分析,主要探讨中西爱情诗的情趣风格及其成因。 席诗与拜诗都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和深深爱意。席诗“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仿佛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女孩含羞痴痴期待恋人的场景。她的爱可以“历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不求其他,只为“此少年从桥上走过”。而当要和恋人离别时,只是发出了“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刹那间,我们就感受到了女孩受伤后失落的心情。她五百年等来的不是失望,而是绝望。绝望的枝头仅余的几片花瓣也心碎了,它猝然地无声地如当初的等待那样悄然地归于尘土,这便是等待的生命的归宿。一切都是那么美丽,美在那淡淡其实却是很浓的情感里,真真切切的感觉,让人遐想和陶醉在那美好的时候。席诗这种寓情于物的表达方式含蓄而羞涩,婉转简约,遐想无限,文笔细腻而不张扬,主要是营造一种哀伤惆怅的情感气氛。 而拜诗“雅典的少女呵,在我们分别前,把我的心,把我的心交还!”“请听一句我别前的誓语,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少年对少女的爱已经超脱了单纯的爱或是性,达到了一种生命和心灵溶汇在一起的最高境界。他们之间已经没有了羞涩的懵懂,可以直呼其想,从而发出了“虽然我向着伊斯坦堡驰奔,雅典却抓住我的心和灵魂:我能够不爱你吗?不会的!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男主人公几乎赤裸裸的喊出了自己心中最真挚的情感,毫无避讳,毫无保留,就这样发出了自己爱的心声、爱的誓言。拜诗直承胸臆的表达方式大胆而炙热,直抒胸襟几近呐喊,抒发爱情时热情奔放。 从上面的席诗与拜诗就可以看出,出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东方诗人多是含蓄、内敛、婉约的,而西方诗人则多是奔放、大胆、炙热的。这种差异主要是由爱情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地位、社会结构、表达方式以及表现模式中的差异所造成的。 中国人一向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自古便有指腹为婚,后经儒家政治文化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文化中爱情的功能单一化,仅仅是繁衍后代的需要,这导致爱情在中国社会文化中是地位很低。在西方,由于受宗教的影响,《圣经》的上帝造人、亚当夏娃的经典故事深入人心,使得人们对男欢女爱视为是正常而自然的现象,这就使人们放声大胆的颂扬爱情、炙热张扬的赞美恋人成为了自然而然不足为怪的事了。 在社会结构方面,中国以家庭为最小的社会单元,个人的利益总是要服从家族利益,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唯一的解决办法便是牺牲个人。而西方以个人为最小社会细胞,爱情冲破了桎梏可以自由发展。

西方艺术论文

东西方现代绘画语言艺术的比较 摘要:所谓绘画语言,是作者以记录状态、反映认识、传达信息或表现思想为目的,运用笔、刀、墨、纸、颜料等材料工具为物质载体,以色彩、线条、明暗、肌理等视觉信号为媒介,通过造型艺术手段,创作描绘艺术形象造成视觉体验的表达方式。 关键字:绘画语言,中国山水画,西方现代艺术 Abstract: the so-called painting language, the author to record state, reflects the understanding and performance of conveying information or ideas for the purpose of using the pen, a knife, ink, paper, paint material tools for material such as the carrier, such as color, lines, light and shade, texture visual signals as the medium, by means of plastic arts, the writing style of depicting artistic image caused by visual experience. Key words: painting language,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and western modern art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那么同样,中国绘画在这悠悠历史长河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中国绘画的提拔印章,是中国话独有的,也是区别西洋画的一大特点之一,中国话善于将诗、书、画、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且通过题款用印来提高或补充观赏者的鉴赏和理解,还可以丰富画面变化。起到相互衬映、点缀与平衡构图的作用。 随着西洋画的传入,现代的中国画家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外国传入的绘画技法——包括素描、油画。水彩画等多种技法,大大丰富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技巧,有的画家在工具材料上也不断革新,把西洋画的技法巧妙地与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融合在一起,这无疑是中国画发展的一个方向。 尽管这样,东西方现代绘画语言艺术还是有些区别的。 中国画以毛笔、墨、绢纸为主要工具,以线条为其生命,散点透视,造型构图,赋物以神,故与十五世纪以来以油彩作于布上,注重色彩明暗、讲求焦点透视的西洋画迥然不同。 中国画与诗文相辅相成,互得益彰;与印章珠联璧合,对应成趣。在文人画兴起的宋元以降,更是诗书画印、长款短跋溶成一体,寄情感,吐心声,内涵丰富;或寓意,或象征,充满哲理,素称"无声诗"。 此外,中国卷轴画的特殊装裱形式与分门别类,与西洋画有所不同。东方的文雅含蓄,与西方的生动奔放,特色自具,难分轩轾。诚如画坛大师潘天寿所说,

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教案

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2、利用当代世界地图,查找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辅助学习历史的能力。 3、探讨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的联系,掌握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两面性作用,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战争影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思考探究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哪些主要国家?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的扩张战争存在着哪些异同点?罗马帝国的扩张和文化传播有什么联系? 2、议论解疑综合归纳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的扩张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一般来说,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人文素养增强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教学难点: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课前预习题: 1.现代奥运会中来源于古代世界的战争的一项比赛项目是什么? 2.马拉松战役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 3.亚历山大帝国疆域的大致范围。 4.理解“身在罗马,就象罗马人一样行事”、“条条大路通罗马”等谚语的含义。 5.罗马共和国建立的时间?被罗马帝国所取代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出示课件,组织学生阅读“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 1 、现代奥运会有一项重要的长距离竞技体育比赛叫马拉松长跑,有同学知道它的长

东方与西方_中西 的新拓展

y 2006年1月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Jan .2006第27卷 第1期 INN ER M ONGOL I A SOC I AL SCIENCES V o.l 27 .1 东方与西方:中西比较诗学的新拓展 刘人锋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摘要]比较诗学的研究就是要在研究中贯穿历史的探寻和美学的沉思,将研究结论提高到跨文化的、 具有普遍概括性的理论高度。如果说比较文学史的研究意在揭示人类文学的纵向联系,那么比较诗学的研究则旨在揭示人类文学在精神上的相通性和差异性。既然如此,比较诗学研究的范围就不宜限于某些国家或地区之间诗学的比较,而应扩展其研究的视野。我国比较诗学兴起近20年来,基本上局限于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的研究,比较和对话仅限于中西之间,对东方文论的研究较为薄弱。然而在古代,中国、印度、希腊均是世界文学大国,各自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文论,是世界文论的三大源头,而这三大源头中东方就有两个。遗憾的是我国学者对本国以外的东方国家的文论的研究一直较为冷淡,哪怕是对作为源头之一的印度文论的研究也较为薄弱。 [关键词]中西比较诗学; 印度古典诗学!; 东方文论选!; 中外比较文论史![中图分类号]I206/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5281(2006)01 0130 06 ?诗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创立的一个概念,?比较诗学#是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学者艾金伯勒在其著作 比较不是理由!中提出来的。艾金伯勒认为,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而归纳出?一个有诸不变因素构成的系统#,这样的系统是?真正有实用价值的美学#,因此他认为如果?将历史的探寻和批判的美学沉思#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比较文学便会不可违拗地走向比较诗学# [1] 。在艾金伯勒看来,比较诗学的研究就是 要在研究中贯穿历史的探寻和美学的沉思,将研究结论提高到跨文化的、具有普遍概括性的理论高度。如果说比较文学史的研究意在揭示人类文学的纵向联系,那么比较诗学的研究则旨在揭示人类文学在精神上的相通性和差异性。既然如此,比较诗学研究的范围就不宜限于某些国家或地区之间诗学的比较,而应扩展其研究的视野。 但是,我国比较诗学兴起近20年来,基本上局限于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的研究,比较和对话仅限于中西之间,对东方文论的研究较为薄弱。然而在古代,中国、印度、希腊均是世界文学大国,各自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文论,是世界文论的三大源头,而这三大源头中东方就有两个。遗憾的是我国学者对本国以外的东方国家的文论的研究一直较为冷淡,哪怕是对作为源头之一的印度文论的研究也较为薄弱。从1277年藏人多吉坚赞将檀丁的 诗镜!翻译成藏文之后,我国学界对印度文论(诗学)的翻译与研究基本上是空白。直到196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10辑,选收了金克木先生翻译的婆罗多牟尼的 舞论!、檀丁的 诗镜!和毗首那他的 文镜!这三部著作的片段译文。后来金先生又摘译了阿难陀伐弹那的 韵光!和曼摩吒的 诗光!,加上以上三种合成单 130 y *本文为四川大学211工程子课题?中西比较诗学史#(标志性重点项目)。 [收稿日期]2005 09 15 [作者简介]刘人锋,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4级博士研究生,湖南女子职业大学讲师。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 ——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牧 丹亭》为例 摘要: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在东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这两个文本渗透了东西方爱情观差异。比较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别是爱情观。 关键词:东西方爱情观差异文 化 由于地域文化、历史情况的不同,东西方爱情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虽同为感人至深的爱情传奇,但却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不能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更凄美,也不能说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更动听。因为两对年轻人都是爱情的执著追求者。只是他们在爱情观上有一定的差异。 一、热情自由与含蓄委婉 1.1主题表达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作品。反映的是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时代主题,表现人性的光辉。所以,莎士比亚在主题的表达上直接而有力。通过剧中人物的对白,表现了爱情的伟大与神圣。“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岩上冲击进去吧!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这是罗密欧义无返顾地走向死亡前,所表述的最后的心声。莎士比亚运用“爱情的悲诗”,使文中结尾部分的死闪耀着人性的灵光,回响着浪漫的旋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产生了摧枯拉朽的作用,使未来生活在两个世仇家庭的青年人不会再重蹈他们的命运。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愧于文艺复兴晚期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 《牡丹亭》则完全不同。中国的传统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比起罗密欧和朱丽叶则经历了很大的波折,从生到死,然后起死回生。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同时作者表达这样的主题的时候并没有很直白地揭露,而是含蓄地抒写,这些主题是阅读者慢慢品味出来的。 1.2语言表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