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夏大剧院静力弹塑性分析研究

宁夏大剧院静力弹塑性分析研究

浙江建筑,第27卷,第11期,2010年11月Zhejiang Constructi o n ,V o.l 27,No .11,Nov .2010

收稿日期:2010-05-10

作者简介:朱善东(1980)),男,温州苍南人,工程师,从事建筑结构分析设计工作。

宁夏大剧院静力弹塑性分析研究

E l astic -plastic St udy on t he Static Perform ance

of t he N i ngxia Grand Theater

朱善东1

,刘海涛1

,刘深华1

,杨 林

2

ZH U Shan-dong,LI U H ai -tao,LI U Shen -hua,Y ANG L i n

(1.杭州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14;2.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浙江杭州310022)

摘 要:静力弹塑性分析是一种基于性能结构抗震分析方法,已经逐步用于复杂工程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弹塑性性能分析。利用M i das 软件对宁夏大剧院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并对4种工况下结构的静力弹塑性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分析得到的薄弱环节和薄弱部位进行针对性的加强,进而满足抗震规范规定的/三水准0、/两阶段设计0。

关键词:静力弹塑性;塑性铰;性能控制点;结构性能

中图分类号:TU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07(2010)11-0028-04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抗震规范中,结构抗震设计是以承载力为基础的设计。用线弹性方法计算结构在小震作用下的内力、位移;用组合的内力验算构件截面,使结构具有一定的承载力;位移限值主要是使用阶段的要求,也是为了保护非结构构件;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是通过构造措施获得的。虽然构造措施是为了使结构在大震中免遭倒塌,但设计人员并不掌握结构在大震中的实际性能。为了了解结构的弹塑性性能,就必须进行弹塑性分析。

静力弹塑性分析最早是1975年由Free m an 等人为美国海军抗震工程项目做简化评估时提出的,是一种基于性能结构抗震分析方法。此后许多学者对其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改进

[1-7]

。静力弹塑性分析

(Push-over)方法:是沿高度为某种规定分布形式的侧向力,静态、单调作用在结构计算模型中,逐步增加侧向力,直到结构产生的位移超过允许值或认为结构破坏接近倒塌为止,最后评估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的一种抗震设计分析方法。

Push -over 方法的基本假定:(1)实际结构的响

应与一等效的单自由度体系相关,也就是说,结构的响应仅由结构的第一振型为控制振型;(2)结构沿高度的变形由形状向量表示,在整个反应中,不论结

构的变形大小,形状向量保持不变。

1 工程概况

宁夏大剧院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该建筑基础为桩基础,主体部分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上部屋顶部分为空间钢结构。跨度超过25m 梁均采用预应力梁结构。该建筑外部造型丰富,内部空间布置限制严格,大洞口较多,在平面和竖向均为不规则结构。

该地区抗震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625g ,100年重现期风荷载达到0.75kN /m 2

,自然条件对结构受力较为不利。鉴于对该建筑的重要性、结构体系的复杂性以及该地区不利的自然条件,为保证结构安全,更深入地了解该结构的破坏机理,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环节,对该结构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宁夏大剧院一层平面结构图和南立面图见图1、图2。

2静力弹塑性分析

本文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M idas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前提条件有两个:(1)准确建立宁夏大剧院力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内力分析;(2)根据内力分析结果进行结构设计。

材料的非线性特性是通过利用构件截面的荷载-变形关系所建立的单元模型来反映的。利用M-i das进行结构设计时,将弹性模型中的单元分别指定为2D-梁单元、3D-梁-柱单元和3D-墙单元。单元中的非线性弹簧来反映材料的非线性性质。在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利用M idas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的步骤为:

(1)输入push-over主控数据。

(2)输入push-over荷载工况。在初始荷载作用下,选取主节点位移进行位移控制。

主节点位移最大值通过试算而知,试算值应小于主控点高度与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的乘积。位移最大值判断原则:将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水平剪力和等效总重力的比值接近罕遇影响下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最大值。

(3)加载模式选用加速度常量型加载模式。有限元软件M i d as中加载模式有三种:模态、静力荷载工况和加速度常量型。由于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其上部屋顶部分为钢结构,大跨度楼面采用有粘结预应力梁结构。这几种结构刚度相差很大,使采用模态形式的侧向力加载模式结构计算误差较大。而静力荷载工况的侧向力是使用已定义的静力荷载工况作为荷载模式,主观性比较大;与实际地震作用的随机性有很大差别。因此,宁夏大剧院静力弹塑性分析采用加速度常量型加载模式。

(4)定义反映材料的非线性效应的塑性铰。模拟梁的塑性铰为弯矩铰,模拟柱的塑性铰为轴力弯矩铰,模拟墙的塑性铰为轴力弯矩铰和剪力铰。

(5)分配塑性铰。

(6)运行push-over分析。

(7)查看分析结果,评估结构弹塑性性能。

由于平面及竖向布置不对称,从而导致结构在不同方向的抗震性能不同,本文选用+X,-X,+Y, -Y四种工况分别对宁夏大剧院进行了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

3结构性能评价

3.1性能控制点

为了更清晰表达最大位移出现的具体位置,现将结构环形的圆心定义为坐标原点,坐标单位为m。在+X工况下,最大位移出现在坐标为(39,0)的型钢混凝土柱柱顶;在-X工况下,最大位移出现在坐标(-39,0)的型钢混凝土柱柱顶;在+Y工况下,最大位移出现在坐标为(0,39)的型钢混凝土柱柱顶;在-Y工况下,最大位移出现在坐标(0,-39)的型钢混凝土柱柱顶。

四种工况下结构塑性状态的最大位移、结构最大基底剪力、剪重比见表1。

表1塑性状态下最大位移、最大基底剪力、剪重比

+X工况-X工况+Y工况-Y工况最大位移/mm4.8364.9332.336 2.335最大基底剪力/kN284400287400177600177500

重力荷载代表值之和1721047

基底剪重比0.1650.1670.1030.103

四种工况下的结构在/大震不倒0设防目标下的push-over曲线见图3~6。

29

第11期朱善东等:宁夏大剧院静力弹塑性分析研究

图中曲线1、2、3、5均分别表示周期为0.5、1、

1.5、2的周期直线;曲线4均表示结构的能力谱曲线;a 、c 、d 、e 均分别表示阻尼比为5%、10%、15%、20%的需求谱曲线;曲线b 均表示结构的有效阻尼比需求谱曲线。曲线4和曲线b 的交点是结构对应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性能控制点的加速度响应和位移

响应。

取其中+X 工况下的第4步的结构塑性铰出现结果见图7。

图7 第4步push -over 结果

图7中B 点表示公称屈服强度状态。I O 表示即刻使用极限状态。LS 表示安全极限状态。CP 表示防止坍塌极限状态。CD 表示构件的初始破坏状态,钢筋混凝土构件的主筋断裂或混凝土压碎状态,钢构件抗剪能力急剧下降区段。E 点表示最大变形能力位置,无法继续承受重力荷载的状态。

从四个工况下的push -over 曲线图可看出:能力曲线过强,主要原因是结构的剪力墙太多,且剪力墙围成的筒体太大;另外,无论在X 方向的地震作用下还是在Y 方向的地震作用下,结构均能够得到性能点。性能点的出现说明宁夏大剧院能够抵抗该强度的地震,实现/大震不倒0的抗震性能指标。

进一步研究性能点发现,结构性能点出现在/小震不坏0尾段,/中震可修0的前端,结构基本处于弹性阶段。因此结构能够满足/小震不坏0、/中震可修0、/大震不倒0三阶段抗震设防目标,且安全储备较大。

3.2 出铰情况及其相应的构造措施

随着荷载的增加,铰主要出现在结构中心部分的剪力墙。出铰程度较浅,大多数处于刚刚进入塑性铰的阶段。

(1)在初始荷载(1.0恒+1.0活)情况下,观众厅上空跨度大于25m 的大跨梁的梁端支座处有出铰现象。该情况采取的工程措施是:在设计已采用

后张部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件,通过预应力索型的选择和调整锚固端位置,来减小梁支座处的弯矩。

同时保证大梁支座端的钢筋数量,在大梁对应的剪力墙部位设置暗柱,加强与大梁连接的框架柱的纵筋箍筋配筋率,解决大梁支座塑性铰容易出现的同时也确保了强柱(墙)弱梁的抗震设计要求。

(2)在小震(相当于0.1G eq),中震(相当于

30 浙 江 建 筑2010年 第27卷

0.23Geq)作用下,整个结构处于弹性阶段,说明这种体系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

(3)在大震作用下,塑性铰均分布在剪力墙上,框架柱均不出现塑性铰。这是因为剪力墙数量多且都围成各种筒体,整体刚度相当大,承担了绝大多数的水平力(框架柱承担的弯矩剪力比例均不到10%)。

(4)X方向推覆工况分析:在门厅与观众厅之间的剪力墙底部支座处,出铰较快,在大震作用下,铰的塑性程度较深。这是因为在剪力墙的外侧,由于建筑空间的要求,空间很高,结构标高3.850以上直到结构标高27.950才有楼板;内侧观众厅楼板不连续,虽在走廊和楼座区域设有结构板,但平面刚度较刚性板仍有差距,不能为这些剪力墙提高理想的侧向支点。

该情况采取的构造措施是:在设计中把结构标高8.450(9.950)以下定为剪力墙顶部加强区;在洞口两侧,主要结构梁支座对应的剪力墙位置,并在间距相对均匀的原则下设置一定数量的边缘构件,其中约束边缘构件设至结构标高13.450(14.950)。同时对结构标高3.850和27.950及内侧走廊楼池座楼板从板厚和配筋率方面进行加强。

(5)Y方向推覆工况分析:舞台左右两侧剪力墙出铰较快,在大震作用下,铰的塑性程度较深。这是因为剪力墙在该方向长度较长(约76m),刚度较大,在地震作用下,吸收的地震能量较大。

该情况采取的构造措施是:设计中考虑墙/长0和中部台口位置墙体不能落地特点,将两台口以上做成用台口梁作为转换梁的框架结构体系,并在台口两侧设置框架柱,对墙体和洞口进行加强。同时将台口以上做成框架结构形式,自然将长墙体分段,每段长度缩短为28m左右,并在缩短了的墙体相隔一定距离设置边缘构件和暗梁,尽量改善长墙易发生剪切破坏的机理,缓解长墙存在的问题,进而满足设计要求。

(6)X、Y方向推覆工况均出现的情况:观众厅与报告厅交接处和观众厅与贵宾休息区交接处的两个电梯筒体剪力墙结构标高17.450以上出铰较快且铰的塑性程度较深。这时因为在标高17.450以上电梯筒体和周围竖向构件连接较弱,不能够很好的与周围竖向构件进行变形协调;而电梯筒体的刚度较大,吸收地震能量相对较多。

该情况采取的构造措施是:对该剪力墙筒体设计进行相应调整,将加强部位从原来结构标高13.450延伸至32.450,同时也将约束边缘构件延伸至32.450结构标高,改善17.450结构标高以上的剪力墙性能。

3.3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

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为1/415,小于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的1/100,大于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1/800,满足规范要求。

4结语

利用M i d as对宁夏大剧院进行了静力弹塑性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4种工况下,宁夏大剧院均有性能控制点出现,说明该结构体系能够很好地抵御罕遇地震作用。

(2)在小震、中震作用下,整个结构处于弹性阶段;说明该结构体系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

(3)在大震作用下,塑性铰均分布在剪力墙上,框架柱均不出现塑性铰。

(4)从出铰顺序可看出,长度越长的剪力墙和高度越高的剪力墙出铰顺序较早,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塑性程度越深。

参考文献

[1]朱杰江,吕西林.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推覆分析[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23(4):56-63.

[2]杨溥,李英民,王亚勇,等.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pus h-over)

方法的改进[J].建筑结构学报,2000,21(1):44-50.

[3]汪大绥,贺军利,张凤新.静力弹塑性分析(Pu s hover Analys i s)

的基本原理和计算实例[J].世界地震工程,2004,20(1):45-

53.

[4]侯高峰,王建国,张茂.基于M I DAS/GEN高层建筑结构静力

弹塑性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31(10):1664-

1667.

[5]汪梦甫,王锐.基于位移的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研究

[J].世界地震工程,2006,26(5):73-80.

[6]毛华,丁浩民.某复杂高层钢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及性能评

价[J].结构工程师,2006,22(1):22-27.

[7]原中晋,吴晓涵,吕西林.上海浦东机场T2航站楼静力弹塑性

分析[J].结构工程师,2008,24(4):13-18.

31

第11期朱善东等:宁夏大剧院静力弹塑性分析研究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方法)与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方法)与动力弹塑性分析方 法的优缺点 Pushover分析法 1、Pushover分析法优点: (1)作为一种简化的非线性分析方法,Pushover方法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结构的抗侧力性能,可以对结构关键机构及单元进行评估,找到结构的薄弱环节,从而为设计改进提供参考。 (2)非线性静力分析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分析结果,减小分析结果的偶然性,同时花费较少的时间和劳力,较之时程分析方法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2、Pushover分析法缺点: (1)它假定所有的多自由度体系均可简化为等效单自由度体系,这一理论假定没有十分严密的理论基础。 (2)对建筑物进行Pushover分析时首先要确定一个合理的目标位移和水平加载方式,其分析结果的精确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两者的选择。(3)只能从整体上考察结构的性能,得到的结果较为粗糙。且在过程中未考虑结构在反复加载过程中损伤的累积及刚度的变化。不能完全真实反应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性状。 二、弹塑性时程分析法 1、时程分析法优点: (1)采用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作为输入,进行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从而全面考虑了强震三要素,也自然地考虑了地震动丰富的长周期分量

对高层建筑的不利影响。 (2)采用结构弹塑性全过程恢复力特性曲线来表征结构的力学性质,从而比较确切地、具体地和细致地给出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 (3)能给出结构中各构件和杆件出现塑性铰的时刻和顺序,从而可以判明结构的屈服机制。 (4)对于非等强结构,能找出结构的薄弱环节,并能计算出柔弱楼层的塑性变形集中效应。 2、时程分析法缺点: (1)时程分析的最大缺点在于时程分析的结果与所选取的地震动输入有关,地震动时称所含频频成分对结构的模态n向应有选择放大作用,所以不同时称输入结果差异很大。 (2)时程分析法采用逐步积分的方法对动力方程进行直接积分,从而求得结构在地震过程中每一瞬时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反应。所以此法的计算工作十分繁重,必须借助于计算机才能完成。而且对于大型复杂结构对计算机要求更高,耗时耗力。 (3)对工程技术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工程应用要求较高。从结构模型建立,材料本构的选取、地震波选取,到参数控制及庞大计算结果的整理及甄别都要求技术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以及丰厚的工程经验。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Analysis)方法的研究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Analy sis)方法的研究 赵 琦1 桑晓艳2 (1.陕西金泰恒业房地产有限公司 710075 西安; 2.陇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721200 陇县) 摘 要:本文介绍了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Analysis)的基本原理及实施步骤,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政价值。 关键词:静力弹塑性;性能评价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抗震设计方法在不断的完善,但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是一个渐进过程,地震运动的自然现象也是一样的,现行的抗震设计方法与抗震构造措施,在建筑结构遭遇罕遇地震时,并不能够保证“大震不倒”。那么,如何正确地把握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状况,追踪结构在地震时反应的全过程,了解结构抗震的薄弱楼层和构件,这些在抗震设计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设计中利用结构的弹塑性分析来追踪结构在地震时反应的全过程,便于设计者发现结构抗震的薄弱楼层和构件,故是检验地震时结构抗倒塌能力的有效方法。 我国现行抗震规范实行的是以概率可靠度为基础的三水准设防原则,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所谓的“不坏、可修、不倒”是规范给定的各类结构的最低功能要求,反映的是结构抗震设计的“共性”,不能根据结构用途以及业主要求的不同确定结构各自不同的功能水平,反映结构的“个性”。我国对高层结构的抗震设计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来保障。这样,结构在罕遇地震下进入弹塑性阶段后,现有结构措施有可能无法保证结构具有充足的延性来耗散施加在结构上的地震能量,进而可能导致结构发生倒塌。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 -over Analy sis)是近年来国内、外兴起的一种等效非线性的静力分析法。这种方法能够揭示出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实际的屈服机制,各塑性铰的出现顺序,进而暴露出结构的薄弱环节。我国抗震规范规定:不规则且具有明显薄弱部位可能导致地震时严重破坏的建筑结构,可根据结构特点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因此,采用静力弹塑性的分析方法,可以对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并通过相应的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予以加强,从而实现“大震不倒”的设计要求。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作为一种结构非线性响应的简化计算方法,比一般线性抗震分析更为合理和符合实际情况,在多数情况下它能够得出比静力弹性甚至动力分析更多的重要信息,且操作十分简便。 1.Push-over分析原理 静力弹塑性(Push-ov er)分析是一种考虑材料非线性来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价的方法,其中还结合了最近在抗震设计方面很受重视的以性能为基本的抗震设计理论。性能基本设计法的目的是为了使设计人员明确地设定建筑物的目标性能,并为达到该性能而进行设计。故可采用一般方法进行设计后,通过Push-over分析对建筑物进行评价来判断其是否能够达到所设定的目标性能。 Push-over方法的应用范围主要集中于对现有结构或设计方案进行抗侧力能力的计算,从而得到其抗震能力的估计。这种方法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静力非线性计算方法,对结构进行静力单调加载下的弹塑性分析。与以往的抗震静力计算方法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它将设计反应谱引入了计算过程和计算成果的工程解释。具体地说,在结构分析模型上施加按某种方式

静力弹塑性分析_PushoverAnalysis_的基本原理和计算实例

收稿日期:2003-02-16; 修订日期:2003-05-12 基金项目: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2001年度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汪大绥(1941-),男,江西乐平人,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大型复杂结构设计与研究工作. 文章编号:100726069(2004)0120045209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Analysis )的 基本原理和计算实例 汪大绥 贺军利 张凤新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02) 摘要:阐述了美国两本手册FE M A273/274和AT C -40中关于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给出了利用ET ABS 程序进行适合我国地震烈度分析的计算步骤,并用一框剪结构示例予以说明,表明 Pushover 方法是目前对结构进行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分析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静力弹塑性;能力谱;需求谱;性能点中图分类号:P315.6 文献标识码:A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a case study of the static elastoplastic analysis (pushover analysis) W ANG Da 2sui HE Jun 2li ZH ANG Feng 2xin (East China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 o.,Ltd ,Shanghai 200002,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he static elasto 2plastic analysis (pushover analysis )in FE MA273/274and in AT C 240.Its main calculation procedures are summarized and a case study is presented for the frame 2shearwall structu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China C ode for Seismic Design by means of ET ABS.It has been proved that pushover analysis is a effective method of structural elastoplastic analysis under the maximum earthquake action.K ey w ords :static elastoplastic ;capacity spectrum ;demand spectrum ;performance point 1 前言 利用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Analysis )进行结构分析的优点在于:既能对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弹性设 计进行校核,也能够确定结构在罕遇地震下潜在的破坏机制,找到最先破坏的薄弱环节,从而使设计者仅对局部薄弱环节进行修复和加强,不改变整体结构的性能,就能使整体结构达到预定的使用功能;而利用传统的弹性分析,对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结构,可能采取增加新的构件或增大原来构件的截面尺寸的办法,结果是增加了结构刚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也可能存在新的薄弱环节和隐患。 对多遇地震的计算,可以与弹性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看总侧移和层间位移角、各杆件是否满足弹性极限要求,各杆件是否处于弹性状态;对罕遇地震的计算,可以检验总侧移和层间位移角、各个杆件是否超过弹塑性极限状态,是否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 20卷1期2004年3月 世 界 地 震 工 程 W OR LD E ARTH QUAKE E NGI NEERI NG V ol.20,N o.1 Mar.,2004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与与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与与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Pushover)分析法 1、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分析法优点: (1)作为一种简化的非线性分析方法,Pushover方法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结构的抗侧力性能,可以对结构关键机构及单元进行评估,找到结构的薄弱环节,从而为设计改进提供参考。 (2)非线性静力分析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分析结果,减小分析结果的偶然性,同时花费较少的时间和劳力,较之时程分析方法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2、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分析法缺点: (1)它假定所有的多自由度体系均可简化为等效单自由度体系,这一理论假定没有十分严密的理论基础。 (2)对建筑物进行Pushover分析时首先要确定一个合理的目标位移和水平加载方式,其分析结果的精确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两者的选择。(3)只能从整体上考察结构的性能,得到的结果较为粗糙。且在过程中未考虑结构在反复加载过程中损伤的累积及刚度的变化。不能完全真实反应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性状。 二、弹塑性时程分析法

1、时程分析法优点: (1)采用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作为输入,进行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从而全面考虑了强震三要素,也自然地考虑了地震动丰富的长周期分量对高层建筑的不利影响。 (2)采用结构弹塑性全过程恢复力特性曲线来表征结构的力学性质,从而比较确切地、具体地和细致地给出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 (3)能给出结构中各构件和杆件出现塑性铰的时刻和顺序,从而可以判明结构的屈服机制。 (4)对于非等强结构,能找出结构的薄弱环节,并能计算出柔弱楼层的塑性变形集中效应。 2、时程分析法缺点: (1)时程分析的最大缺点在于时程分析的结果与所选取的地震动输入有关,地震动时称所含频频成分对结构的模态n向应有选择放大作用,所以不同时称输入结果差异很大。 (2)时程分析法采用逐步积分的方法对动力方程进行直接积分,从而求得结构在地震过程中每一瞬时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反应。所以此法的计算工作十分繁重,必须借助于计算机才能完成。而且对于大型复杂结构对计算机要求更高,耗时耗力。 (3)对工程技术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工程应用要求较高。从结构模型建立,材料本构的选取、地震波选取,到参数控制及庞大计算结果的整理及甄别都要求技术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以及丰厚的工程经验。

地震工程中的静力弹塑性_pushover_分析法

第32卷 第2期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32No.2 2003年 4月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 TY OF TEC HNOLOGY April.2003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文章编号:1009-0193(2003)02-0089-03 地震工程中的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法 冯峻辉,闫贵平,钟铁毅 (北方交通大学土建学院,北京100044) 摘 要: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法在抗震结构的设计和评估中,尤其是基于性能/位移的抗 震设计中,具有很大的潜力。根据其发展背景和近况,评述了它在运用中的一些关键论点用于 性能评估的缺陷。为了预测地震反应,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抗震设计;静力弹塑性分析;推倒分析 中图分类号:TU311.3 文献标识码:A 0 引 言 基于性能的抗震结构设计概念,包括了工程的设计,评估和施工等,要求在未来不同强度水平的地震作用下结构达到预期的性能目标[1]。为此需在工程实践中完成一个近似且简易的性能评估方法,通常所指的是静力弹塑性分析法(简称为推倒法)。由于推倒法的优点突出:考虑了结构的弹塑性特性,可用图形方式直观表达结构的能力与需求,通常比同一模型的动力分析更快且易于运行,可提供一个较可靠的结构性能预测等特点,正逐渐受到重视和推广。目前国内外许多组织把其纳入抗震规范,如美国的ATC-40,FE MA274等。我国也把其引入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1 推倒(Pushover)分析方法的原理,用途和实施过程 1.1 Pushover的原理和用途 推倒法是一个用于预测地震引起的力和变形需求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结构分析模型上施加按某种方式(如均匀荷载,倒三角形荷载等)模拟地震水平惯性力的侧向力,并逐级单调加大,直到结构达到预定的状态(位移超限或达到目标位移),然后评估结构的性能。 推倒法可用于建筑物的抗震鉴定和加固,以及对新建结构的抗震设计和性能评估。它可以对所设计的地震运动作用在结构体系和它的组件上的抗震需求提供充足的信息,如对潜在脆性单元的真实力的需求,估计单元非弹性变形需求,个别单元强度退化时对结构体系行为作用的影响,对层间移位的估计(考虑了强度和高度不连续),对加载路径的证实等,其中一些是不能从弹性静力或动力分析中获得的。 1.2 Pushover的实施过程 推倒分析法的实施步骤为: 1.准备结构数据。包括建立结构模型,构件的物理常数和恢复力模型等; 2.计算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将其与水平力作用下的内力叠加,作为某一级水平力作用下构件的内力,以判断构件是否开裂或屈服); 3.在结构每一层的质心处,施加沿高度分布的某种水平荷载。施加水平力的大小按以下原则确定:水平力产生的内力与2步所计算的内力叠加后,使一个或一批构件开裂或屈服; 4.对于开裂或屈服的构件,对其刚度进行修改后,再施加一级荷载,使得又一个或一批构件开裂或屈服; 5.不断重复3,4步,直至结构顶点位移足够大或塑性铰足够多,或达到预定的破坏极限状态。 6.绘制基础剪力 顶部位移关系曲线,即推倒分析曲线。 收稿日期:2002-10-25

静力弹塑性分析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分析) ■简介 Pushover分析是考虑构件的材料非线性特点,分析构件进入弹塑性状态直至到达极限状态时结构响应的方法。Pushover分析是最近在地震研究及耐震设计中经常采用的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分析方法。所谓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就是由用户及设计人员设定结构的目标性能(target performance),并使结构设计能满足该目标性能的方法。Pushover分析前要经过一般设计方法先进行耐震设计使结构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的规范要求,然后再通过pushover分析评价结构在大震作用下是否能满足预先设定的目标性能。 计算等效地震静力荷载一般采用如图2.24所示的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反应修正系数(R)将设计荷载降低并使结构能承受该荷载的方法。在这里使用反应修正系数的原因是为了考虑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时吸收地震能量的能力,即考虑结构具有的延性使结构超过弹性极限后还可以承受较大的塑性变形,所以设计时的地震作用就可以比对应的弹性结构折减很多,设计将会更经济。目前我国的抗震规范中的反应谱分析方法中的小震影响系数曲线就是反应了这种设计思想。这样的设计方法可以说是基于荷载的设计(force-based design)方法。一般来说结构刚度越大采用的修正系数R越大,一般在1~10之间。 但是这种基于荷载与抗力的比较进行的设计无法预测结构实际

的地震响应,也无法从各构件的抗力推测出整体结构的耐震能力,设计人员在设计完成后对结构的耐震性能的把握也是模糊的。 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中可由开发商或设计人员预先设定目标性能,即在预想的地震作用下事先设定结构的破坏程度或者耗能能力,并使结构设计满足该性能目标。结构的耗能能力与结构的变形能力相关,所以要预测到结构的变形发展情况。所以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经常通过评价结构的变形来实现,所以也可称为基于位移的设计(displacement-based design)。 Capacity (elastic) Displacement V B a s e S h e a r 图 2.24 基于荷载的设计方法中地震作用的计算 Pushover 分析是评价结构的变形性能的方法之一,分析后会得到如图2.25所示的荷载-位移能力谱曲线。另外,根据结构耗能情况会得到弹塑性需求谱曲线。两个曲线的交点就是针对该地震作用结构所能发挥的最大内力以及最大位移点。当该交点在目标性能范围内,则表示该结构设计满足了目标性能要求。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简介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简介 摘要:pushover方法是基于性能/位移设计理论的一种等效静力弹塑性近似计算方法,该方法弥补了传统的基于承载力设计方法无法估计结构进入塑性阶段的缺陷,在计算结果相对准确的基础上,改善了动力时程分析方法技术复杂、计算工作量大、处理结果繁琐,又受地震波的不确定性、轴力和弯矩的屈服关系等因素影响的情况,能够非常简捷的求出结构非弹性效应、局部破坏机制、和整体倒塌的形成方式,便于进一步对旧建筑的抗震鉴定和加固,对新建筑的抗震性能评估以及设计方案进行修正等。pushover方法以其概念明确、计算简单、能够图形化表达结构的抗震需求和性能等特点,正逐渐受到研究和设计人员的重视和推广。目前,国内外论述pushover方法的文章已经很多,但大部分是针对某一方面的论述。为了给读者一个比较快速全面的认识,本文在综合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pushover方法的基本原理、分析步骤、等效体系的建立、侧向荷载的分布形式等方面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基于性能抗震设计;静力弹塑性分析;动力时程分析方法;恢复力模型;目标位移 abstract:pushover is an equivalent static elastoplastic approximate method which based on performance or displacement design theory. this method offsets the drawback of the force-base method which can’t estimate the inelastic characteristic of the structure, and improves the situation

【结构设计】学习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总结

学习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总结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方法最早是1975年由Freeman等提出的,以后虽有一定发展,但未引起更多的重视.九十年代初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提出了基于性能(Performance-based)及基于位移(Displacement-based)的设计方法,引起了日本和欧洲同行的极大兴趣,Push-over方法随之重新激发了广大学者和设计人员的兴趣,纷纷展开各方面的研究.一些国家抗震规范也逐渐接受了这一分析方法并纳入其中,如美国ATC-40、FEMA-273&274、日本、韩国等国规范.我国2001规范提出“弹塑性变形分析,可根据结构特点采用静力非线性分析或动力非线性分析”,这里的静力非线性分析,即主要即是指Push-over分析方法. 1、Push-over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步骤 (1)基本原理 Push-over方法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静力分析方法,对结构进行静力单调加载下的弹塑性分析.具体地说即是,在结构分析模型上施加按某种方式模拟地震水平惯性力的侧向力,并逐级单调加大,构件如有开裂或屈服,修改其刚度,直到结构达到预定的状态(成为机构、位移超限或达到目标位移).其优点突出体现在:较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它考虑了结构的弹塑性特性;较时程分析法,其输入数据简单,工作量较小. (2)实施步骤 (a)准备结构数据:包括建立结构模型、构件的物理参数和恢复力模型等; (b)计算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将与水平力作用下的内力叠加,作为某一级水 平力作用下构件的内力,以判断构件是否开裂或屈服);

(c)在结构每层的质心处,沿高度施加按某种分布的水平力,确定其大小的原则是:水平力产生的内力与(b)步计算的内力叠加后,恰好 使一个或一批件开裂或屈服; (d)对于开裂或屈服的杆件,对其刚度进行修改后,再增加一级荷载,又使得一个或一批杆件开裂或屈服; (e)不断重复(c)、(d)步,直到结构达到某一目标位移(对于普通Push-over方法)、或结构发生破坏(对于能力谱设计方法). 2、Push-over方法研究进展 (1)Push-over方法对结构性能评估的准确性 许多研究成果表明,Push-over方法能够较为准确(或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反映结构的地震反应特征.Lawson和Krawinkler对6个 2~40层的结构(基本周期为0.22~2.05秒)Push-over分析结果与动力时程分析结果比较后,认为对于振动以第一振型为主、基本周期在2秒以内的结构,Push-over方法能够很好地估计结构的整体和局部弹塑性变形,同时也能揭示弹性设计中存在的隐患(包括层屈服机制、过大变形以及强度、刚度突变等).Fajfar通过7层框剪结构试验结果与Push-over方法分析结果的对比得出结论,Push-over方法能够反映结构的真实强度和整体塑性机制,因此适宜于实际工程的设计和已有结构的抗震鉴定.Peter对9层框剪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与Push-over方法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认为无论是框架结构还是框剪结构,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构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均很一致.Kelly考察了一幢17层框剪结构和一幢9层框架结构分别在1994年美国Northridge地震和1995年日本神户地震中的震害,并采用Push-over方法对两结构进行分析,发现Push-over方法能够对结构的最大反应和结构损伤进行合理地估计.Lew对一幢7层框架结构进行了非线性静力分析和非线性动力分析,发现非线性静力分析估计的构件的变形与非线性动力分析多条波计算结果的平均值大致相同.笔者曾对6榀框架(层数为3~16,基本周期为0.59~2.22秒)进行了Push-over分析与动力时程分析,发现两

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方法简介

弹塑性分析方法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ANAL YSIS)方法也称为推覆法,该方法基于美国的FEMA-273抗震评估方法和A TC-40报告,是一种介于弹性分析和动力弹塑性分析之间的方法,其理论核心是“目标位移法”和“承载力谱法”。 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将结构作为弹塑性振动体系加以分析,直接按照地震波数据输入地面运动,通过积分运算,求得在地面加速度随时间变化期间内,结构的内力和变形随时间变化的全过程,也称为弹塑性直接动力法。 1引言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5.2条规定,对于特别不规则的结构、板柱-抗震墙、底部框架砖房以及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钢结构、7度三、四类场地和8度乙类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宜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对于高度大于150m的钢结构、甲类建筑等结构应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5.1.13条也规定,对于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和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如带转换层、加强层及错层、连体、多塔结构等,宜采用弹塑性静力或动力分析方法验算薄弱层弹塑性变形。 历史上的多次震害也证明了弹塑性分析的必要性:1968年日本的十橳冲地震中不少按等效静力方法进行抗震设防的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遭到了严重破坏,1971年美国San Fernando 地震、1975年日本大分地震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相反,1957年墨西哥城地震中11~16层的许多建筑物遭到破坏,而首次采用了动力弹塑性分析的一座44层建筑物却安然无恙,1985年该建筑又经历了一次8.1级地震依然完好无损。 可以看出,随着建筑高度迅速增长,复杂程度日益提高,完全采用弹性理论进行结构分析计算和设计已经难以满足需要,弹塑性分析方法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2静力弹塑性分析 计算方法 (1) 建立结构的计算模型、构件的物理参数和恢复力模型等; (2) 计算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3) 建立侧向荷载作用下的荷载分布形式,将地震力等效为倒三角或与第一振型等效的水平荷载模式。在结构各层的质心处,沿高度施加以上形式的水平荷载。确定其大小的原则是:水平力产生的内力与前一步计算的内力叠加后,恰好使一个或一批杆件开裂或屈服; (4) 对于开裂或屈服的杆件,对其刚度进行修改后,再增加一级荷载,又使得一个或一批杆件开裂或屈服; (5) 不断重复步骤(3)、(4),直至结构达到某一目标位移或发生破坏,将此时的结构的变形和承载力与允许值比较,以此来判断是否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 计算模型 POA方法中结构的弹塑性是通过定义构件力和变形的关系曲线实现。对于梁和柱,可以较为准确的模拟。但是对于剪力墙,一直没有理想的计算模型,目前可以进行POA的商用计算软件包括MIDAS/GEN等,是将剪力墙简化为两根刚体梁通过非线性弹簧(包括轴向变形、弯曲变形、剪切变形弹簧)连接的形式,如图1所示,相对于壳单元而言比较粗糙。而SAP2000、ETABS等程序目前只能对框架结构进行POA分析,对于带剪力墙的结构只能人为简化为杆系模拟。 POA方法的优缺点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分析)两种方法剖析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分析) ■ 简介 Pushover 分析是考虑构件的材料非线性特点,分析构件进入弹塑性状态直至到达极限状态时结构响应的方法。Pushover 分析是最近在地震研究及耐震设计中经常采用的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分析方法。所谓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就是由用户及设计人员设定结构的目标性能(target performance),并使结构设计能满足该目标性能的方法。Pus hover 分析前要经过一般设计方法先进行耐震设计使结构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的规范要求,然后再通过pushover 分析评价结构在大震作用下是否能满足预先设定的目标性能。 计算等效地震静力荷载一般采用如图2.24所示的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反应修正系数(R)将设计荷载降低并使结构能承受该荷载的方法。在这里使用反应修正系数的原因是为了考虑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时吸收地震能量的能力,即考虑结构具有的延性使结构超过弹性极限后还可以承受较大的塑性变形,所以设计时的地震作用就可以比对应的弹性结构折减很多,设计将会更经济。目前我国的抗震规范中的反应谱分析方法中的小震影响系数曲线就是反应了这种设计思想。这样的设计方法可以说是基于荷载的设计(force-based design)方法。一般来说结构刚度越大采用的修正系数R 越大,一般在1~10之间。 但是这种基于荷载与抗力的比较进行的设计无法预测结构实际的地震响应,也无法从各构件的抗力推测出整体结构的耐震能力,设计人员在设计完成后对结构的耐震性能的把握也是模糊的。 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中可由开发商或设计人员预先设定目标性能,即在预想的地震作用下事先设定结构的破坏程度或者耗能能力,并使结构设计满足该性能目标。结构的耗能能力与结构的变形能力相关,所以要预测到结构的变形发展情况。所以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经常通过评价结构的变形来实现,所以也可称为基于位移的设计(displacement-based design)。 Capacity (elastic) Displacement V B a s e S h e a r 图 2.24 基于荷载的设计方法中地震作用的计算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法)的确切含义及特点 结构弹塑性分析方法有动力非线性分析(弹塑性时程分析)和静力非线性分析两大类。动力非线性分析能比较准切而完整的得出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反应全过程,但计算过程中需要反复迭代,数据量大,分析工作繁琐,且计算结果受到所选用地震波及构件恢复力和屈服模型的影响较大,一般只在设计重要结构或高层建筑结构时采用。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是对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的一种简化方法,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静力分析方法。具体地说,就是结构计算模型上施加按某种规则分布的水平侧向力,单调加载并逐级加大;一旦构件开裂(或屈服)即修改其刚度(或使其推出工作),进而修改结构总刚度矩阵,进行下一步计算,依次循环直到结构达到预定的状态(成为机构、位移超限或达到目标位移),从而判断是否满足相应的抗震能力要求。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法)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建立结构荷载-位移曲线,然后评估结构的抗震能力,基本工作步骤为: 第一步:准备结构数据:包括建立模型、构件的物理参数和恢复力模型等; 第二步:计算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第三步:在结构每层质心处,沿高度施加按某种规则分布的水平力(如:倒三角、矩形、第一振型或所谓自适应振型分布等),确定其大小的原则是:施加水平力所产生的结构内力与第一步计算的内力叠加后,恰好使一个或一批构件开裂或屈服。在加载中随结构动力特征的改变而不断调整的自适应加载模式是比较合理的,比较简单而且实用的加载模式是结构第一振型。 第四步:对于开裂或屈服的杆件,对其刚度进行修改,同时修改总刚度矩阵后,在增加一级荷载,又使得一个或一批构件开裂或屈服; 不断重复第三、四步,直到结构达到某一目标位移(当多自由度结构体系可以等效为单自由度体系时)或结构发生破坏(采用性能设计方法时,根据结构性能谱与需求谱相交确定结构性能点)。 对于结构振型以第一周期为主、基本周期在2s以内的结构,pushover方法能够很好地估计结构的整体和局部弹塑性变形,同时也能揭示弹性设计中存在的隐患(包括层屈服机制、过大变形以及强度、刚度突变等)。 在实际计算中必须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计算模型必须包括对结构重量、强度、刚度及稳定性有较大影响的所有结构部件。 (2)对结构进行横向力增量加载之前,必须把所有重力荷载(恒载和参加组合的活荷载)施加在相应位置。

浅谈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的理解与应用

浅谈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的理解与应用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的主要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以Midas/Gen 程序为例,采用计算实例进行具体说明弹塑性分析的步骤和过程,表明Pushover 是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分析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静力弹塑性 Pushover Midas/Gen 能力谱 需求谱 性能点 一、基本理论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也称Pushover 分析法,是基于性能评估现有结构和设计新结构的一种静力分析方法,在一定精度范围内对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简要地说,在结构计算模型上施加按某种规则分布的水平侧向力或侧向位移,单调加荷载(或位移)并逐级加大;一旦有构件开裂(或屈服)即修改其刚度(或使其退出工作),进而修改结构总刚度矩阵,进行下一步计算,依次循环直到控制点达到目标位移或建筑物倾覆为止,得到结构能力曲线,之后对照确定条件下的需求谱,并判断是否出现性能点,从而评价结构是否能满足目标性能要求。 Pushover 分析的基本要素是能力谱曲线和需求谱曲线,将两条曲线放在同一张图上,得出交会点的位移值,同位移容许值比较,检验是否满足特定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要求。能力谱曲线由能力曲线(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转化而来(图1)。与地震作用相应的结构基底剪力与结构加速度为正相关关系,顶点位移与谱位移为正相关关系,两种曲线形状一致。 其对应关系为: 1/αG V S a = roof roof d X S ,11γ?= , 图1 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转换为能力谱曲线 其中1α、1γ、roof X ,1分别为第一阵型的质量系数,参与系数、顶点位移。该曲线与主要建筑材料的本构关系曲线具有相似性,其实其物理意义亦有对应,在初始阶段作用力与变形为线性关系,随着作用力的增大,逐渐进入弹塑性阶段,变形显著增长,不论对于构件,还是结构整体,都是这个规律。 需求谱曲线由标准的加速度响应谱曲线转化而来。标准的加速度响应谱纵坐标为谱加速度,横坐标为周期,将横坐标替换为谱位移,可得到加速度-位移反应谱,即需求反应谱(图2)。周期与谱位移的对应关系为: g S T S a d 22 4π=

静力弹塑性方法适用性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适用性浅析 摘要:主要阐述了美国两本手册FEMA273/274和ATC-40关于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原理和基本方法,通过一些资料的分析,证明Pushover方法是目前对结构进行大震作用下弹塑性分析的有效方法。 1 前言 使用静力弹塑性方法(PushoverAnalysis)进行结构分析的优点在于:既能对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弹性设计进行校核,也能够确定结构在罕遇地震下潜在的破坏机制,找到最先破坏的薄弱环节,从而使设计者仅对局部薄弱环节进行修复和加强,不改变整体结构的性能,就能使整体结构达到预定的使用功能;而利用传统的弹性分析,对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结构,可能采取增加新的构件或增大原来构件的截面尺寸的办法,结果是增加了结构刚度,造成了一定浪费,也可能存在新的薄弱环节和隐患。 对多遇地震的计算,可以与弹性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看总侧移和层间位移角、各杆件是否满足弹性极限要求,各杆件是否处于弹性状态;对罕遇地震的计算,可以检验总侧移和层间位移角、各个杆件是否超过弹塑性极限状态,是否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 2 静力弹塑性方法的基本原理 现行的大多数软件提供的Pushover的分析方法,主要基于两本手册,一本是由美国应用技术委员会编制的《混凝土建筑抗震评估和修复》(ATC-40),另一本则是美国联邦管理厅出版的《房屋抗震指南》(FEMA273/274),然而Pushover的主干部分,即该计算方法的分析

部分采用的是能力谱法,来自于ATC-40。 其主要部分由以下几步组成: 1)在结构上施加竖向荷载并且维持不变,然后单调逐级增加沿高度方向按一定规则分布的水平荷载,考虑材料非线性以及几何非线性效应进行增量非线性求解,每一级加载后更新结构刚度矩阵。计算结构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 2)建立能力谱线 对不很高的建筑结构,地震反应以第一振型为主,可用等效单自由度体系代替原结构,因此将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转换为谱加速度-谱位移曲线,即能力谱曲线。 3)建立需求谱曲线 需求谱曲线分为弹性和弹塑性两种需求谱。对于弹性需求谱,可通过将标准加速度Sa反应谱和位移Sd反应谱画在同一坐标系上,根据弹性单自由度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运动方程可知Sa和Sd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得到Sa和Sd之间的关系曲线,即AD格式的需求谱。 3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工程应用 静力弹塑性分析并不是一种新的方法,但由于其能提供结构在侧向力作用下的能力或性能数据,符合当前正在研究发展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需要,因此该方法在近年来得到普遍重视和广泛研究。 静力弹塑性分析可以对已建、待建或初步设计已完成的结构进行抗震性能的评估,已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得到不同的应用。此方法在工程的应用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静力弹塑性分析_PushoverAnalysis_的基本原理和计算实例

收稿日期:2003-02-16; 修订日期:2003-05-12 基金项目: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2001年度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汪大绥(1941-),男,江西乐平人,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大型复杂结构设计与研究工作. 文章编号:1007 6069(2004)01 0045 09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Analysis)的 基本原理和计算实例 汪大绥 贺军利 张凤新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02) 摘要:阐述了美国两本手册FE MA273/274和ATC-40中关于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给出了利用E TABS 程序进行适合我国地震烈度分析的计算步骤,并用一框剪结构示例予以说明,表明Pushover 方法是目前对结构进行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分析的有效方法。关键词:静力弹塑性;能力谱;需求谱;性能点中图分类号:P315.6 文献标识码:A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a case study of the static elastoplastic analysis (pushover analysis) WANG Da sui HE Jun li ZHANG Feng xin (Eas t Chi na Architec tural Desi gn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Shanghai 20000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 w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he static elasto plastic analysis (pushover analysis)in FE MA273/274and in ATC 40.Its main calculation procedures are summarized and a case study is presented for the fra me shear wall structu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China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by means of E TAB S.It has been proved that pushover analysis is a effec tive method of structural elastoplastic analysis under the ma ximum earthquake action.Key words:static elastoplastic;capacity spectrum;de mand spectrum;performance point 1 前言 利用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Analysis)进行结构分析的优点在于:既能对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弹性设计进行校核,也能够确定结构在罕遇地震下潜在的破坏机制,找到最先破坏的薄弱环节,从而使设计者仅对局部薄弱环节进行修复和加强,不改变整体结构的性能,就能使整体结构达到预定的使用功能;而利用传统的弹性分析,对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结构,可能采取增加新的构件或增大原来构件的截面尺寸的办法,结果是增加了结构刚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也可能存在新的薄弱环节和隐患。 对多遇地震的计算,可以与弹性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看总侧移和层间位移角、各杆件是否满足弹性极限要求,各杆件是否处于弹性状态;对罕遇地震的计算,可以检验总侧移和层间位移角、各个杆件是否超过弹塑性极限状态,是否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 20卷1期2004年3月 世 界 地 震 工 程 WORLD EARTHQUAKE E NGINEERING Vol.20,No.1Mar.,2004

超高层静力弹塑性分析

超高层建筑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 于定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深圳设计分院,深圳(518000) E-mail:yudfu@https://www.doczj.com/doc/6613495749.html, 摘要:上海某北塔楼是带加强层巨型柱核心筒超高层结构, 塔楼从室外地面至主屋面装饰体之高度约为260m,地上共58层。单体建筑面积 ( 地上 )141,890 平方米。主屋面上设约 15 至 20m 高钢桁架构筑物。塔楼范围设 3 层地下室 ( 其中局部有二夹层 ) 。地下1,2,3层之层高分别为6.2m,8.3m,3.55m(不含疏水层厚度),存在加强层及伸臂桁架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程序PKPM系列PUSH进行。该程序是一个三维有限元空间弹塑性静力分析程序,利用PKPM的PUSH建立了上海某北塔楼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推覆分析,得到了结构的层间位移和层间位移角,找出了结构 的薄弱部位,分析了构件的屈服和破坏规律,对同类工程的分析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结构工程;弹塑性分析;push- over;反应谱;结构抗震性能评价 1. 引言 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 B50011-2001)中,3.6.2 条为:“......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分析。此时,可根据结构特点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2]。”这里的静力弹塑性分析,即静力非线性分析,除了指一般的与反应谱结合不密切的非线性静力分析外,也包括了push-over方法。《抗规》条文说明5.5.3 明确提出“......较为精确的结构弹塑性分析方法,可以是三维的静力弹塑性(如push-over方法)......”。因为弹塑性时程分析对计算机软硬件和分析人员要求较高,工作量也较大,在一段时期内不容易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方法。因此逐步推广push-over这种较一般静力分析有许多改进而且相对简便易行的方法,在目前是一种可行的方向[3]。 2. 原理与实施步骤 2.1 原理 Push-over方法是近年来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结构抗震能力评价的新方法,其应用范围主要集中于对现有结构或设计方案进行抗震能力的估计。这种方法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静力非线性计算方法,与以往的抗震静力计算方法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它将设计反应谱引入了计算过程和计算成果的工程解释。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水平力的大小是根据结构在不同工作阶段的周期由设计反应谱求得,而分布则根据结构的振型变化求得[1]。 2.2 实施步骤 (1)准备工作:建立结构模型,包括几何尺寸、物理参数以及节点和构件的编号,并输入构件的实配钢筋以便求出各个构件的塑性承载力。(2)求出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这时还要求出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3)施加一定量的水平荷载。水平力大小的确定原则是:水平力产生的内力与第(2)步竖向荷载产生的内力叠加后,恰好能使一个或一批构件进入屈服。(4)对在上一步进入屈服的构件的端部,设定塑性铰点变更结构的刚度,这样,相当于形成了一个新的结构。求出这个“新”结构的自振周期,在其上再施加一定量的水平荷载,又使一个或一批构件恰好进入屈服。(5)不断地重复第(4)步,直到结构的侧向位移达到预定的破坏极限。记录每一次有新的塑性铰出现后结构的周期,累计每一次施加的荷载。(6)成果整理:将每一个不同的结构自振周期及其对应的地震影响系数绘成曲线,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