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沙县沙土镇中心学校校志

金沙县沙土镇中心学校校志

金沙县沙土镇中心学校校志
金沙县沙土镇中心学校校志

中心学校《校誌》

(1925----------2006)

中心学校始创于民国十四年(1925 年),时属黔西县境内东区小学堂之一。初时有教职员工3人,学生60人,至2006年止,有教职员工68人,学生1320余人。教职员工是创办初期的22倍,学生是创办初期的22倍。在近80年的历史中,这是一个很大的发展与飞跃。

学校的发展史,是中心教育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缩影,折射出中心教育人的一代又一代的艰辛努力与不懈探索。《沙土镇中心学校校志》是学校历史中的第一本校志,她的问世,既是学校向广大师生进行热爱学校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又为家长、社会全方位地了解学校历史提供资料。她既可作为今天兴校的参考,又可为后人办学留作借鉴。

本校志主要记载了1925年至2006年81年间学校发展的历程,在建国前的24年中,在国势衰弱、国民经济落后的大背景下,学校发展十分缓慢,到1949年,学校只有100名学生,10名教职员工。1956年,学校开始办高小,规模扩大,有教职员工12人,学生250人,此后学校不断发展壮大。1993年——2006年,是学校飞跃发展的十四年,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人数增多与教学设施不够的矛盾突出。在上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关心下,校园、校舍面积不断扩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修了一栋三层教学楼,2004年3月中心中学选址吴家坡,同年7月破土动工,2006年9月竣工并交付使用;2005年9月中心幼儿园在中心外环路落成,中心学校一分为三。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师地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学校始终致力于教书育人、教研兴校,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以教研为动力,学校工作如火如荼,方兴未艾,涌现出了一批批好教师。近年来还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竞争意识,求实的创新型人才”的办学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办学理念。

回顾总结过去是为了发展开创未来,学校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相距甚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仍然很多,办学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教师福利待遇亟待提高,教育观念也须转变,这些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本校志编写过程中,得到镇志办的领导的关心,退休老教师的大力支持帮助,这里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魏贤华

二00六年九月

第一章概述

中心学校创办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校址座落于中心上街背后。设在所修的江西庙里。此庙修造为木柴高架、盖瓦结构,有正殿和与之相连的前面左右两个廂房。廂房分上下两层,各有教室两个,每个教室靠正殿处上下又隔有两个小间,作教师办公室或宿舍之用。正殿和两个廂房围成一个小天井,可以用来平时学生站队集合。天井往前再下七步石梯,下面有一个简易的篮球场。占地面积520平方米。当时整个江西庙的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因此江西庙成了一庙两用,又供菩萨,又办学堂,校名为“达善”学校。由当时黔西县东区保卫团团总王正荣任校长。至今有当年立的碑记为证。学校初办时大体有学生60人,教师有杨宇生、张鹏生,彭泽生。这三位先生学问好,人称饱学夫子,且教书认真负责,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曾流传一句“三生有幸”的佳话。这样维持相当一段时间。

1927年,由熊渭清任校长。学校是从越办越好的方向发展。有来自源村,普惠、沙土,翁贡、后山等地的学生读书。学生增到140人在右。老师有:何中培,朱汝恒,熊绍武等九人,学校买了铜鼓、铜号、自鸣钟,油印机,脚踏风琴等。当时的乡村学校能办得如此,实很难得。后熊渭清考取贵州大学去读书。

1930年由何中培任校长。教师有聂泽高,熊绍武等九人。办学境况不如熊渭清时期。

1932年聂泽高任校长。学生已降到80人左右、教师只有五个,有明显退步趋势。

1933年,王树芬任达善学校校长,教师有王良儒,王朝选等六人。学生80人左右。算是维持现状。

1934年李炳轩出任达善学校校长。他是中心地方人称的李老太爷。但并非想象的那样,能把达善学校振兴起来。教师有王元杰、王元富等六、七人,学生徘徊在90人左右,未见多大起色。

1938年,黔西派了徐文达来任校长。王大本任教导主任,都是黔西人。教师有沈月秋,余昌海等五六人,学生仍保持在80人到90人之间。

1939年,潘可人任达善学校校长。教师有陈建华,钟维新等人,这期间学校仍办得不好、差点垮台。当时的区长申良久在一气之下,将潘可人捆绑起来,进行严肃处理,撤去校长之职。

1941年何相汉任校长,教师有王高举,王文伦、王文汉,李安珍等十人。学校一度兴旺起来,学生上升到150人左右,学校四周修了围墙,能开展一些简易的文体活动,如打篮球、短跑、跳高等。校风、学风一度较好,后因何相汉治校有方,调到沙土乡当的乡长。

1943年杨白恒任校长,教师有张显朝、邹森云、潘泽能,潘泽文等。此时学生又降到80人左右。又是退步境况。

1944年陈维凡任校长,教师有张显朝、王开朝、曾品荣,汪代珍等人。学生增到90人左右,起色不大。

1945年汪坤义任校长,教师有何启仁,杨远光,孔宪文等。学生在90人左右徘徊。

1946年潘泽伦任校长,教师有邹森云,张显朝、何堂明,罗启发等人。学生仍维持在80至90人之间。

1947年,刘德裔任校长,教师有罗启发,何堂明、何云光,陈良儒等。学生也只在90人左右,如此维持到解放。

解放后,1951年达善学校更名为中心学校。由沙土派一名女教师杨秀英任校长。许基恒任教导主任。教师有张金华,赵永乔,陈绍伦,何开富,付宗惠,涂大恩,陈月芬,王代贤等10人。学生增至100人左右。

1952年张兆谦任校长,许基恒任教导主任,教师有:王代贤、陈月芬,刘西士,付宗

惠,张金华,何开富,陈绍伦,邹森云等12人。学生增到120人左右、但一直都只能办初小,从1925年到1955年整30年间,学校就一直办在这个庙子里,未增添校舍。

从1956年起开始办高小,张兆谦任校长,赵永乔任教导主任。这年在原江西庙这个老学校的背后征得一块土地,新修砖木结构教学楼一栋,分上下两层,共六间教室,只是房屋建筑质量不过关,没过两年就成危房。此外,在新修的教学楼和老学校之间,还征得一块地大约1280平方米平成土坝子,作为学校的活动场地。这样基本满足当时学生人数增到250人之需要。

1957年整风反右,张兆谦,赵永乔均被划为右派,由蔡文学暂时代理学校负责人,到1958年上级调熊祖益任中心学校校长,杨朝忠任教导主任,此时教师人数增多,有黄天学,黄文昭,刘德裔,张连书,欧光前,洪顺达,肖方贤,胡星志,刘德佑,刘德礼等16人,教师分公办和民办,民办教师的工资来源于每学期开学时学生入学报名专项收取。学生已增到350人左右。时逢大跃进时期。因中心地方修了人工花滩河水渠,造福于地方百姓,上级倡导,地方拥护,将中心学校改名为花滩学校。直到62年熊祖益病故。

1963年蔡文学任花滩学校校长。刘德佑任教导主任,曾兴国任总务主任。教师有何开富,穆文修,张继华,张连书,姜强明,苟相君,王相书,吴孔士,陈仁举等18人,学生近450人,教学秩序正常,校内或校与校之间经常开展一些教研活动和文体活动。

1964年,上级拔款一部分加之地方当时的中心、水沟,同心三个大队自筹部份资金,又在老教学楼背后那块活动场地的东面新修教学楼一栋,分上下两层,共6个教室,此外,还一鼓作气,将1956年修的那栋已成危房的教学楼改二楼为一楼,这样教室不够的局势得到了缓解。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当权派靠边站,由所谓什么革委、临时领导小组,贫管会,工宣队等走马灯似的轮流当权执政。教师学生各拉一派,大闹派性,无法统一。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其间,杨家均,赵寿益等当过临时负责人。就这样一直维持到1970年初。

1970年赵寿益任花滩学校负责人,文革尚未结束,谈不上什么领导分工,只是曾兴国负责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教师有何开富,陈义芬,穆文修,王相书,陈仁举,,姜强明,张继华,苟相君,吴孔士等18人。此时小学开始附设带帽初中班,但派性劣根依然存在,领导与被领导之间,教师之间,思想难于统一,不能很好地团结工作,教学秩序不正常。在这种情况下,上级派代祖旺任花滩学校校长,毕荣书任教导主任,曾兴国抓总务工作,教师有何开富,赵寿益,汪代先,魏继善,陈仁举,姜强明,肖清河,吴孔士,苟相君,曾益芬,何启芬等20多人,于1976年还顺应历史潮流,学校办起了《五·七》中学(即初中毕业后,留校继续读书两年,其实就是当时甚行勤工俭学或半工半读之类)。当时上级的精神是学制两年,毕业后以高中毕业的学历看待。但这个“五·七”中学办的为时不长,只一届就未能继续办下去,此时中小学生人数大幅度上升,已达700多人,成了人多为患。办学条件相当差,教室里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无座位,用些木板靠在砖头上就成了简易的桌凳。小学一年级、二年级的四个班实行读二步制来缓冲无教室的困难。教师无宿舍,就这样一直拖到1978年代祖旺调走。

1979年,汪代先任花滩学校校长,魏继善任教导主任,肖清河负责财务管理,通过多方努力,自筹资金修一个教室,解决小学一年级长期二部制的问题。并在每学期所收的学杂费中挤出部分钱,逐渐增添一些桌凳,此时学生人数已增到750人,教师30多个,学校教学秩序比较正常。经常开展各种形势的教研活动。文体活动。初步建立了一些常规管理制度,到1982年汪代先同志因病退休。

1983年魏继善任花滩学校校长,李崇德任党支部书记,陈远礼任副校长,先后由何开富,汪贤坤任教导主任,肖清何任总务主任。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还逐步完善,加强了教师工

作责任感,教学秩序正常。

1985年花滩学校又更名为中心学校,当年全县农普教工作试点在中心学校开展,乘迎接省、地检查验收的东风,1986年撤掉原江西庙旧校址,上级拔款6.3万元,新修了有三层楼,9个教室的教学楼,由此,基本解决了学校的一无三有(即: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桌凳,学校有厕所)。通过近两年各方面的努力,1988年10月,省、地检查验收过关。1990年在乡政府的支持下,学校打了水泥球场,在校园内植树种花,美化校园,教学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变。从1985年起,中心学校遵守自己《求实拼搏,自强进取》的校训,全体师生努力拼搏,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学校工作逐年有新的起色。

1992年撤并建后,中心学校再度更名为花滩学校,承沙土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拔钱为中心学校安上了自来水,后于1995年又再度将花滩学校更名为中心学校。

从1990年到1997年,中心学校一直保持教师(公民办)42人至48人。学生数(中、小学)1100人,学前2个班,小学12个班,初中5至6个班,为紧跟教育发展形势,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全体教师不懈努力,学校升学率不断提高。1992年和1993年学校获镇教学成果一等奖。1994年小学六(2)班数学获全县统考第一名,1995年小学六(2)班数学获全县统考第一名,。1996年小学六(2)班数学获全县统考第三名,获县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被评为县先进教育单位。1997年小学六(2)班数学获镇统考第一名,获全县先进教育单位。

1997年9月,由魏继善任校长,汪贤坤任副校长,魏贤华任教导主任。通过做家长和学生的思想工作,学校向家长承诺。采取奖励机制,集中力量创办重点班,留住一部份成绩较好的学生,中心学校的初中阶段开始起步,学校工作开始向目标管理过渡。

1998年9月至2002年12月,魏贤华任校长,汪贤坤任副校长,葛治华任教导主任,为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教师工作实行量化测评。对外招聘外语、音乐教师,实行优质优酬,多劳多得的奖励机制。加之全体教师团结和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1998年9月学校成立了小学实验室。1999年9月(秋季)小学三至六年级开设英语课,2002年秋季有了微机室,共有电脑28台。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开创了历史以来的新局面,此时,学校有教师63人,小学12个班,学生756人,初中9个班,有学生509人,共计学生1265人(其中外乡镇423人)。2000年中考,获全县第九名,数学单科获全县第二名(全班48人,考取高中12人,其中金沙一中7人,中师2人,五年制大专1人,中专18人、其中警校1人)。1999年到2002年学校都被评为镇先进单位。在此期间,学校办学实施仍比较落后。两幢老教学楼已成危房,差教室,缺桌凳,学校质量与就学人数增多的矛盾十分突出。

2003年4月,由魏贤华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汪贤坤任副校长,罗朝军任教导主任。葛治华任政教主任,魏云强任总务主任,付德均任工会主席,刘如均任农普教专干。黄开华任团支部书记,刘凤仙,杨德才,张星,刘家华,陈义国,黎明富任教研组长。教师有68人,小学12个班,学生755人,初中9个班,学生573人,共计学生1328人。学校领导团结,教师齐心,学校各种管理制度逐渐完善,学校全面工作,又有了新的起色。

2002年至2003年统考,小学初中普通班的成绩均名列同类,同级学校前列或前茅。中考敖杰同学破600分大关,500分以上的5人,450分以上的23人,敖杰,钟远飞考进金沙一中重点班。张登科考进金沙二中重点班。班级中考名列县第九名,获县中考三等奖。

2003年至2004年统考,小学初中普通班的成绩均名列同类同级学校前列或前茅。中考500分以上的6人,450分以上的23人,石刚,陈林,张位学考进金沙一中重点班。罗娅、颜永松等考进金沙三中重点班。何涛、涂兵等考进金沙二中重点班。班级中考名列县第九名,获县中考二等奖。

2004年至2005年统考,小学初中普通班的成绩均名列同类同级学校前列或前茅。中考

500分以上的3人,450分以上的20人,庞魁、刘端、李静、杨青青考进金沙一中重点班。袁秀松、罗勋考进金沙三中重点班。班级中考名列县第九名,获县中考二等奖。

2005年9月,中心幼儿园落成招生,结束在中心学校开办学前班的历史,中心幼教正式从普教中分开,标志着中心学前教育跨上了新的台阶。2005年10月,中心学校和重庆西部开发技术学校签订联合办学合同,招收职业技术班一个,并先期在中心学校就读半年,然后在重庆总校读一年半,安置在重庆就业。2006年3月,第一届学生送往重庆西部开发技工学校继续深造。

2005至2006学年,中心学校中考的成绩为400分以上的8名,300分以上的44名,吴凯,陈亭宇考入金沙一中重点班。其余的42名同学分别被金沙一中,金沙二中,金沙五中,安底高中录取。数学、化学获全县第九名,语文获全县第十名。

2003年3月初,地区教育局徐如庆局长,地区计生局王理春局长,金沙县人民政府常务付县长杨振方,教育局局长黄应国,沙土镇党委书记陈应华等领导同志,一同到中心学校视察,大家都认为中心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当地与四周乡镇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因而读书生源较多。加之近几年中心学校中考,小考成绩都很优秀,无论小学或初中外乡镇来此就读的学生不少。局限在目前这个校园,早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之需要。座谈会上地县两级有关领导同志在座谈纪要上签字拍板,决定让中心学校的中、小学分家,另选校址修造中学。2004年3月初分管教育副县长黄应国,教育局长代玉金,沙土镇党委书记胡登明亲临实地考察,将新修中学校址定在吴家坡,并于2004年3月,成立了中心中学修建捐资领导小组,陈仁发任组长,魏贤华、杨永贵、罗朝军任副组长,一共捐资到27360元。由沙土镇党委委员陈仁发、分管教育副镇长谭亚雄、教辅站长卢文毅和教辅站的同志,在中心学校魏贤华、魏云强、葛治华的配合下征土地50亩,随即修路,安电,通水,很快做好了前期的“三通一平”准备工作,工程由教育建筑公司邓大平工程队承建,投资200多万元。在整个工程修建中得到了县的领导黄文发、陈应华、黄应国的关心,在争取工程的项目方面,胡登明书记起了主要作用(特别是三楼的续建),吴文开镇长在整个工程修建中做了许多实在的工作。在2006年9月,一个拥有12间教室,4间实验室,2间微机室,15间(校长室、教导处、党支部、团支部。广播室、考研室等)办公用房,整个建筑面积为1675.5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竣工。围墙、厕所,以及教学楼前面的花池,水泥地,校门,篮球场,运动场,250米环行跑道等完工,交付使用。在沙土镇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安装路灯和草坪灯。中学搬进新校址,中心学校分为了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和中心中学三部分。

在各级党政及业务主管部门的重视关心支持下,有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中心学校正一步一个脚印,迈步教育战线的康庄大道上。

第二章学校制度和方针

民国初开始,中心学校在孙中山先生新文化思想影响下,施行民主主义近代教育方针,培养反帝反封建殖民主义的爱国人士。

1950年,解放后,施行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承担小学四年教育任务,培养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初级中学输送合格的小学毕业生。

1956年学校体制是完全小学、,实行校长责任制,教师工资待遇改为薪给制,学校学费上缴国家财政收入,办学经费由国家拨款,并废除对学生体罚。

1966年,全国开展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学校施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由六年制改为五年制小学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1968年,开始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大队成立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政治上受大队领导,从那时起,农忙季节,学生要到生产队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学校担负着对学生的劳动教育,用劳动教育代替了文化科学知识教育,文化教育降到次要地位,学校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学校学费解决。

1969年,仍实行五年制小学教育,直至85年上期止。

1978年开始,学校重新施行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学生,为初级中学输送合格的新生。

1979年,学校履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取消“红小兵”组织,恢复健全“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机构。

1982年,开展“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纪律、讲道德、讲秩序)和“四美”(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活动。重新贯彻“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1984年始,学校施行“现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承担小学五年制过渡到六年制的教育任务,培养开拓型、创新型人才,为初级中学选送基础知识扎实、智力较好、思想发达,能灵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合格的人才。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学为主,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小学生德育实施纲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学校的课程管理走上正轨,按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学校始终以“以人为本治校,质量为本立校,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个个成人”作为办学宗旨,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竞争意识,求实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全方位打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形成“勤学敬业,求实创新”的校园氛围。现在,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员工,以“严、勤、新、实”为校训,以“尊师、守纪、爱校、勤学”为校风,以“开拓、创新、敬业、爱生”为教风,以“勤奋、好学、求实、创新”为学风,精诚团结,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朝着“学校有特色,学生有发展,教师有提高”的办学目标前进。

第三章学校管理

民国初期中心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师是聘请,校长由学校董事会委派,经费由公家负责和收部分学费解决,学校具体工作则由校长负责抓,当时也有教师考核制度、值日制度、卫生制度。

1951年,人民政府整顿维持乡村小学后,校长负责学校全面工作,教导主任负责教学工作,文娱、体育、卫生、劳动、财会等部门均由专人负责,并施行考勤考核制度、值日制度、安全制度、卫生保健制度、升留级制度、劳动制度、财务制度、评比制度等,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进行。

1966年开始直到1977年,这十年,系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由贫下中农管理小组或委员会管理一切工作。各年级随之改为“连”,各教学班则改为“排”,各学习小组改称为“班”。班主任则称为辅导员,带领学生参加生产队劳动。少先队则改称为“红小兵”。在学校废除了考试制度、升留级制度,但仍施行教师、学生考勤制度、值日制度、安全制度、卫生保健制度、劳动制度、财务制度和评比制度,同时施行教师定期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第二年,学校恢复了正规,重新施行学校行之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校长负责全面工作,教导主任负责教学工作,少先队、文娱、体育、卫生、劳动、

财会均由专人兼职负责,施行考勤考核制度,值日制度、安全制度、卫生保健制度、升留级制度、财务制度、评比制度、奖惩制度,确保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1992年,撤并建后,原中心乡的管理职能全部由中心学校承担,中心学校肩负着管理中心片各小学的职责,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也为了对片内各小学实行切实有效的管理,学校进一步制订、健全了各部门、各层次的管理制度,在新一轮课改形势下,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坚持课改引领,课题带动,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性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第四章教育教学工作

民国初,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仍采取灌注式,学生把老师传授的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但也培养出不少适合当时社会需要的人才。随之学校受孙中山先生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学校也起着变化,用新文化思想教育学生,增设算术及其它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师仍用注入式方法进行教学,学生接受知识主要靠背和记忆进行学习,但知识面广了些,不少学生由此启蒙而进到各个领域中。

解放后,学校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关心政治时事,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文化科学知识,积极锻炼身体,立志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废除注入式、填压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上学得好,知识学得活,并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教学质量逐年得到了提高。至一九五六年止,升中学率达百分九十,由这里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不少考上了大学、中专,到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并持续了十年之久,学校停课,大搞串连,搞大批判斗争,有老师停职被揪斗,到处张贴大字报,经常有集中教师斗教师,学生斗教师的场面,致使教师无法上课。当时提出:批斗大会、生产基地就是最好的课堂,甚至把课本丢掉,学生只学些常用字,背诵毛主席语录等,教师几乎不用上课,学生也几乎不用学习,天天讲斗争,时时讲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年年上班,到时毕业。因此,在这十年中断送了不少人才。

1978年,学校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吸取以往十年的经验教训,学校重新施行“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好学生,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大抓教学质量,教师不但用启发式进行教学,而且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素质也不断提高,县办了中师函授学习班,为此也输送教师进行函授学习,中师函授毕业3人。

1985年,开始“普九”工作。学校通过中函、脱产进修等方式大力抓师资培训,在中心乡内组织骨干教师对教师的教材教法进行培训,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990年初三学生胡思国获全国数学竞赛三等奖。

1992年,学校荣获镇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师评为镇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各一人。

1993年,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展了集中优势办好小学,打开学校的新局面,通过一年的努力,小考在全县取得成功,大大的鼓舞了教师的士气,学校教学工作上了新台阶,四面八方的学生涌进中心学校。学校荣获镇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师评为县先进工作者、先进班主任各一人。教师评为镇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各一人。

1994年,六(2)数学获全县统考第一名,学校荣获镇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师评为县先进工作者、先进班主任各一人

1995年小学六(2)班数学获全县统考第一名,学校荣获镇“先进教育单位”奖,教师评为镇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各一人。

1996年小学六(2)班数学获全县统考第三名,获县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被评为县先进教育单位。

1997年小学各方面取得了成功,初中尚处在困境之中,成绩好的学生全部被沙中录取,初中升学成了恶性循环,为了摆脱困境,采取留住好学生,集中优秀教师办重点班。对教师和学生采取奖励机制。学校各项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小学六(2)班数学获镇统考第一名,学校荣获镇“先进教育单位”奖。

1998年学校荣获镇“先进教育单位”奖

1999年学校荣获镇“先进教育单位”奖

2000年学校荣获镇“先进教育单位”奖,中考数学单科获全县第二名,学校获全县第九名。

2001年学校荣获镇“先进教育单位”奖

2002年学校荣获镇“先进教育单位”奖

2003年学校荣获镇“先进教育单位”奖,中考获县三等奖。

2004年学校荣获镇“先进教育单位”奖,初三学生张位学获全国数学竞赛三等奖。中考获二等奖。

2005年学校荣获镇“先进单位”,中考学校获全县二等奖

2006年学校荣获镇“先进单位”,中考数学、化学获全县第九名,语文获全县第十名。

第五章职工继续教育

为适应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首先得提高教师素质,从1997年起,每个教师都积极参加教材教法的培训和考核,学校结合实际,每学年都推荐部分年青教师脱产进修,中心学校历年离职进修的有赵柱良,汪贤江,欧明华,甘正强,耿祥英,陈平,曾祥江,粱永见,王源,甘敏,吴佑琴,杨生利,刘天尧,梅松香等教师,在职参加省教院函授学习的有魏贤华,付德均,魏云强,黄开华,陈义国,汪贤坤,潘海斗,陈克其,黎明富,毕晓霞等教师,在职参加省中函学习的有张德超,汪兴书,蔡幼琴,罗明容,张志容,罗中宜,张中玉,夏永分等教师。民办教师考入师范进修的有赵寿猛,吴坤垠,陈礼燕,黄文萍,黎超梅,赵柱敬,杨声茂,赵华恩。

从1996年9有起,中心学校成立了“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领导小组,组织全校教师参与“小继教”的培训与学习。培训内容为“五项基本技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三新”教林等基本技能的培训,因此教师的“三笔字”“简毛画”“教具制作教有很在程度的提高,学校每学期开展两次”三字一画“”普通话演讲竞赛。在小继教培训中,全片区在三年的时间里开展了24次大型活动,其中有“三字一画”“教师师德”“普通话演讲竞赛”“教具制作”教育活动研讨及经验论文交流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通过三年的培训学习,在县统一命题的书面闭卷考试中,教师合格率100%,学校考核小组采取考查与现场考查的办法,通过教师写教案,说课,上课、观察实验和操作表演等方法进行考核,看教师自我总结,找学生座谈,群众评议,然后综合评介,参加培训教师的“五项基本技能”“三新”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合格率为100%。教师论文发表有:2002年,李泽菊老师的论文《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获全县教研成果三等奖;2002年,刘凤仙老师的论文《关于课程改革的几点思索》获全县教研成果鼓励奖;2003年,甘敏老师和刘家华老师合著的论文《浅谈九年义务教育看中考制度的改革》获全县教研成果鼓励奖;2003年,刘凤仙老师的论文《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课堂教学》获全县

教研成果三等奖;2004年,刘凤仙老师和罗朝军老师合著的论文《教育管理中教师怎样用“心”感悟学生》获“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论坛”征文比赛一等奖;2004年,魏贤华老师、杨德才老师和刘家华老师合著的论文《“轮流班干的三维”班级管理模式》获“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论坛”征文比赛一等奖;2003年,赵世明老师的论文《浅谈协商式批评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获全县教研成果三等奖;2005年,魏贤华老师的论文《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达到国家级出版社出版要求,并在中华教育科研论文、教案评优活动中,被评为二等奖;2005年,魏贤华老师的论文《农村中小学如何创建“留守孩子”的精神家园》发表在《贵州教育学院学报》上。2006年12月汪贤坤老师的论文《谈新课标化学课堂教学》在北京中央教科所教育文摘周报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2003年,汪贤明老师的论文《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书中。

第六章文体卫生

中心学校1951年——1997年间,体育课没有配备专职体育教师,每班每周排课两节,上课形式:雨天在室内讲体育知识,晴天在室外作军训、打篮球、乒乓球、踢毽子等体育练习。体育器材主要有: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绳子等;体育活动有:军训、球训、棋训、长跑、短跑、接力赛、掷铅球和女子仰卧起坐等。

1998——2000年间,体育课仍是每班每周排两课时,小学部体育课没有专职体育教师,初中部体育课由体育教师梁永建负责,同时,体育器材也增加了单杠、双杠;体育活动也增加了跳高、跳远等。2001年,体育教师调走,至今体育课恢复到无专职体育教师上课状态,上课形式还原,只是体育场地变宽了变好了。

1951年——1996年间,纳入学校长期锻炼的体育项目是广播体操,1997年起至今多加了一项眼保健操。广播体操安排在每天(星期一到星期五)早上第一节课后;眼保健操安排在每天(星期一到星期五)下午第一节课后。

我校在文娱方面已曾组织过文艺宣传队先后在沙土区、安底区的九里茅岗、花滩渡槽建筑工地、香坪、麻窝凼等做过文艺汇演和慰问演出,深受人民群众的好评,同时,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奖励。

在卫生方面,我校从1951年开始,在每逢周一到周五的早上第一节课后都安排了广播体操,一直到1996年。1997年后又在每周一至周五的下午第一节课后都增排了眼保健操。近年来还不断给学生大量宣传卫生保健知识,搞好个人卫生,室内卫生、环境卫生和语言的卫生,时常对卫生进行检查和评比,时常对学生疾病的防疫作好合理的安排和照顾。从1998年后,学校的卫生工作由专人汪兴书专管,专职人员专门对学生的班级卫生、个人卫生、环境卫生进行每天两次小查。每周两次大查,并评比,由专职人员公布结果,同时与班主任工作挂钩,与班主任津贴挂钩。使学校的卫生面貌为之一新。对学生疾病的预防和发现,特别是在预防“非典”期间,我校每天都要由班主任自查各班的学生数,是否发现学生有不正常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年对学生疾病的预防、都做了大量的细致的工作,基本上的学生都进行了疫苗接种。

后附1951年——2005年中所举行的体育运动会、歌咏会、卫生防疫等方面的大事年表。

文娱

1956年2月,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心学校组织文艺宣传队去沙土区参加全区文艺汇演。

1963年8月,花滩渡槽改建施工,我校组织文艺宣传队赴工地慰问演出。

1976年5月,中心学校“五七中学”师生赴香坪麻窝凼支农慰问演出。

1997年4月,中心学校“五七中学”师生赴九里茅岗慰问演出。

1997年5月1——5日,中心学校团支部主持“纪念五四青年节78周年”庆祝活动,全片区师生参加。

1999年7月,香港回归,中心学校举行大型文艺活动,邀请了社会各界参加,以歌舞、划龙船等文艺节目出席沙土文艺汇演。

1998年12月12日,举办中心片教师书法比赛,特邀请教辅站人员肖锡义作评委,获奖人员黄仕飞、王廷海、刘如均。

1999年5月1日,举办文娱活动。参加人员有中心片教师,学生,参加项目主要有相声、小品、歌舞、评书等。获奖集体:初三,初二(1)班,初二(2)班。获奖集体:何敏、陈鹏、辛能才。

1999年6月,举办“儿童节”联欢会,参加人员:本校小学生。参赛项目:合唱、独唱、歌舞等。获奖:四(1)班、三(1)班、三(2)班、五(1)班、一(2)班。

2000年6月,举办“卡拉OK”比赛,参加人员有本校师生和本片师生.

2001年11月3日到9日,举办艺术节活动.参加人员有中心片师生,参加项目有:文艺演出、书画比赛、摄影比赛等。

2001年5月14日,中心学校举办“拒绝邪教”普通话演讲比赛。

2002年3月,中心学校举行全校师生普通话演讲比赛。

2003年7月,由中心学校主办的“中心片中小学生艺术节”在中心学校开展。

2004年6月,中心学校举办了“中心学校六、一节暨学生艺术节”活动。

2005年6月,中心学校举办了“中心学校六、一节暨学生艺术节”活动。

2006年6月,中心学校举办了“中心学校六、一节暨学生艺术节”活动。

体育

1956年7月,农业合作化高潮,举办了全校师生篮球运动会。

1964年5月,开展了庆祝“五四青年节”篮球运动会,参加人员:本校师生。开展项目有篮球、乒乓球和象棋。

1989年12月,开展校园杯运动会。主办:中心学校;参加人员:全校师生;项目:篮球、乒乓球、象棋。获奖集体:初三、初二(1)班、初(2)班。获奖个人:曾祥永、杨名、魏子竹、杨明琼、梁正录、何敏、陈鹏、杨明菊、辛能才。

1999年5月3日,举办冬季体育运动会。主办:中心学校。参加人员:全校师生,项目:篮球、乒乓球、引体向上、象棋等。获奖集体:初三(1)班、初二(1)班、初二(2)班。获奖个人:跳高,杨明、杨鹏、王杰;掷铅球,卢飞、杨名、付永胜;跳远,魏子竹、刘静、王谦;引体向上,王杰、李兵、周会中;篮球,魏子竹、罗霞、王杰、何跃、陈祥、袁秀珍;象棋,陈平、张德超、汪兴书。

2000年6月,举办篮球友谊赛。主办:中心学校;参赛人员,本校师生;项目,篮球。

2002年2月17日,举办“风采杯”篮球运动会。主办:中心学校;参赛队:沙土镇、官田乡、源村乡、长坝乡;项目,篮球;获奖,中心学校第一名,中心街道第二名,民族村第三名。

2003—2006年,学校每年都举行中小学生“体育节”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卫生

1963年9月,预防麻疹和小儿麻痹疫苗接种。

1975年10月,预防肺结核疫苗接种。

1984年11月,预防乙型脑炎疫苗接种。

1996年10月,预防乙肝疫苗接种。

2000年10月,预防流行性感冒疫苗接种。

2003年3——6月,预防非典型型肺炎。

2004年,麻疹加强疫苗接种

2005年,百白破二联加强疫苗接种

2006年,麻疹、百白破加强疫苗接种

第七章先进典型(个人)

魏继善同志:

1989年获县“优秀教师”称号。

1992年获镇“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

1993年获镇“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

何开富同志:

1986年获县“优秀教师”称号。

魏贤华同志:

1990年被评为区“先进教育工作者”、“乡先进教师”

1994年被评为镇“优秀教育工作者”,所任六(2)班数学名列全县第一名;

1995年被评为县“优秀教师”、镇“优秀教育工作者”,所任六(2)班数学名列全县第一名;

1996年获镇“优秀班主任”称号,所任六(2)班数学获全县第三名;获县小学教学成绩二等奖;

1997年获县“优秀教师”称号,所任六(2)班数学获全镇第一名;

1998年获镇“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贵州省初中教师三沟通学历培训获优秀学员。

1999年获镇“优秀教师”称号;

2000年获镇“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

2002年获镇“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

2004年获县“德育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

2005年获镇“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

2006年获镇“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

汪贤坤同志:

1998年获镇“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

2006年获镇“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

罗朝军同志:

2004年获镇“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辅导的学生张位学获2004年全国初中生数学竞赛三等奖

2005年获镇“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

陈勇同志:

2004年获全县小学生思品优质课评选活动一等奖;在第二届全地区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中段一等奖;在贵州省第二届思品学科小学中年级组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三等奖;

2006年获镇“优秀班主任”称号;辅导的学生张位佳参加金沙县中学生作文竞赛获三等奖

2003年获镇“优秀教师”称号;

2004年获镇“优秀教师”称号;辅导的学生张位学获2004年全国初中生数学竞赛三等奖

2005年获镇“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

付德均同志:

1990年辅导学生胡思国获全国初中生数学竞赛三等奖;

2000年所任初三数学中考获全县第二名。

葛志华同志:

2004年获镇“优秀党员”称号;

刘家华同志:

2003年获镇“优秀教师”称号;

2004年获镇“优秀教师”称号;

安和朝同志:

2006年获县“优秀团干部”称号。

刘如军同志:

1991年度被评为县“先进教育者”;

2003年获镇“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

杨德才同志:

2000年度获县“优秀教师”称号;

魏云强同志:

2001年度获县“优秀教师”称号;

赵世旻同志:

2003年度获县“优秀教师”称号;

黄文萍同志:

1994年度获县“优秀教师”称号;

1996年度获镇“优秀班主任”称号

1997年度获镇“优秀班主任”称号

罗明容同志:

2000年度获镇“优秀班主任”;称号

2002年度获镇“优秀班主任”;称号;

2004年度获镇“优秀班主任”。称号

张忠玉同志:

2002年度获镇“优秀班主任”;称号

2003年度获镇“优秀班主任”;称号

2004年度获镇“优秀班主任”。称号

钟远琴同志:

1996至1997学年获“镇优秀教师”称号

1999年获镇“优秀班主任”称号;

2004年获镇“优秀班主任”称号。

刘静同志:

获沙土镇2003至2004学年度“优秀教师”称号;

2003至2004学年度被评为全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2006年获镇“优秀教师”称号

在2005年度获镇“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

安和进同志:

被评为在实施全国教育科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初中素质教育目标导学实验》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先进个人。

蔡佑琴同志:

1999年获镇“优秀教师”

2000年获镇“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

2003年获镇“优秀教师”称号

黎明富同志:

1998年获镇“优秀班主任”称号;

第八章人才培养

学校从创办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从这间学校输送到高一级中学,走向社会工作的计有大学生60多人,高中毕业生近千人,教师(包括助教、讲师、教授)100多人,军队内排以上干部20多人,行政干部50多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一大批仁人志士走向政界、商界,事业发达的商者20多人。学校现在推行“合格+特长”的评价制度,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以发展,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新型人才,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

第九章附记

一、学校大事记

1、1925年,中心学校创办,由王正荣任校长。取名“达善学校”。

2、1955年,将“达善学校”改名为“中心学校”,直至1958年。

3、1957年,有2名教师被错误划为右派分子。

4、1958年,将“中心学校”改名为“花滩学校”。

5、1964年,中心、水沟、同心三个大队自筹资金修教学楼一栋,学校分为公办和民办两部分。

6、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学校正常秩序打乱,搞串连,成立红卫兵及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搞大批判、斗争,被批斗教师多人,搞“忠”字化,批修整风,批林、批孔等,持续十年之久。

7、1976年,学校办起《五.七》高中。

8、1985年将“花滩学校”改名为“中心学校”。

9、1992年,将“中心学校”改名为“花滩学校”,划归沙土镇管辖。

10、1995年将“花滩学校”改名为“中心学校”。

11、2002年装备了26+2的电脑室。

12、2004年5月,新建中心中学选址、征地、破土动工。

13、2005年9月,中心幼儿园落成,结束在中心学校开展的学前教育。

14、2005年10月,中心学校和重庆西部开发技工学校联合办学,招收中专班一个。

15、2006年9月,中心中学落成,中心学校分成了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中心中学。

主编:魏贤华

编委:魏继善何开富李崇德刘如军葛治华汪兴书肖青河魏云强刘凤仙罗朝军汪贤坤陈勇

刘家华安和朝张星黎明富向仲凯

注:编委排名不分先后

学校校志凡例

凡例 一、本志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南阳市第七小学各个历史时期的面貌。 二、本志上限1960年2月,下限2009年8月(此后至成书之前,其间重要的人和事扼要续录),详近略远。 三、本志按内容分十三章,章内设节、目,以历史发展为经,以内部结构为纬,横排竖写。各章节所记交叉之内容,选择不同视角、不同侧重点记之。 四、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 五、志中数量使用阿拉伯数字和国际通用公制单位。采用公元纪年。 六、对人物直书姓名,不加褒贬,必要时冠以职务。过长的词组或使用全称,或使用公认的简称。 七、简介之人物,为在七小离退休的领导、现任领导和教职员工,一般按到校工作时间先后为序。 八、本志为记述文体,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 九、本志统计数字以档案资料为准。 十、制度、职责皆附于各章节之后。 体例 结构:章节体,每章节一般采用“通纪”形式,从起始到完稿,即1960年2月~2009年7月。大的结构已经确定(篇章的设置、排序按刚才讨论过的),每章中的组成部分可参考有关材料,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构思确定。 体裁:述(概述)、记(大事记)、志(全书主要部分,如实记录)、传(本书只安排人物简介)、图(地图、绘画、照片等)、表(各章节

后附“综括”统计表,以方便省览)、录(附录,含学校大综合的、放在任何章节都不适宜的统计表,以及有价值的资料、文献)。 章法(原则):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实事求是。上限为一九六零年二月(即建校时间),下限为二零零九年七月(即今年暑假),采用记叙文体,叙而不论,从实而书,远略近详,尤其近十年(2000年以来)的要详写、要重点写,重要事件一件不漏,所记内容要交代清楚,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措辞用字要规范,行文要流畅。 各篇章几乎都要有机构沿革,有内容述要。先内容叙述,后附上有关表格。 人物直呼姓名,统计数字通用阿拉伯数字,计量单位采用国家法定单位,采用公元纪年,地名使用标准称谓,语言文字、标点要正确规范。 一些资料来源、考证、使用等需要作出说明或注明出处的,均在当页末注明。 采用横排竖写结构方式——横排分类,竖写发展过程写。

关津乡初级中学校志

关津乡初级中学校志 简称关津中学,(它的前身是建于1938年的关津小学),位于106国道的东侧,新蔡县城南5公里处,风景秀丽的汝河之滨。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先哲孔子曾在这里留下足迹,那“子路问津处”的古迹至今犹存。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关津教育人,不顾“路漫漫其修远”,为百年大计之本而上下求索,殚精竭虑,奋斗了愈半个世纪。关津中学自从伴着母亲的阵痛坠地的那一刻起,便开始了在困苦中挣扎,在挣扎中求索,在求索中开拓,在开拓中前进的艰辛历程。一路走来,他越过崎岖,踏荆棘,穿越迷雾,走出风雨,终于走进一个春光明媚而又生机盎然的春天。 一、坠地 关津中学的前身——关津小学,建于1938年,时值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它犹如一个在母亲劫难状态产下的畸形儿,限定营养不良,校舍简陋,师资匮乏,学生也参差不齐。以后,更是单板请帖,心被无偿,一直持续到解放前夕。全县文盲充斥,少数富家子弟也多到外地求学。 二、新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当家做了主人的关津乡人民,也着欣喜的心情,并关津小学进行了重建。关津小学也获得了新生。在“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的精神的指导下,全乡大批贫下中农子女走进了学校的大门。1949年到1952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学校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从改造旧式教育到创建新式教育,为发展大规模国民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3年学校贯彻上级教育工作方针,以教学为中心,实行“五分记分法”,探索新教法,建立了听课、观摩、备课制度,继续采用苏式教学理论。1954年至1960年,因“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学校由校长纳入各级党委领导,办学方向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学校教育受到一些影响。1961年至1965年期间,是关津小学建校以来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纠正了““我”的错误,围绕着一“教学为主,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教学质量很快回升,学校各方面都呈现一派生机的景象。 三、劫难 正当关津小学稳步发展的时候,“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关津教育工作也遭到了空前的浩劫。1967年学校成立了“革命委员会”,1968年小学改为5年制,中学改为“二·二制”,学校课程门类减为一半。1969年,提出学制要缩短,关津小学在原来基础上增设了初中班,随后又增设了高中班,随即关津中学、小学分开。学校更名关津高中,初中班称“初中部”,直至1982年取消的高中班,学校正式更名为“关津乡初级中学”,简称“关津中学”。关津中学在10年动荡中,历尽劫难。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掀起高潮,教师停教,学生停课,学校停办。1970年至1972年,根据上级精神,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一

如何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好职业教育

如何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好职业教育 近年来,我们在教学实践与探索中认识到,只有在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思想理念、管理模式上勇于改革,大胆探索,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加快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发展,才能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全面发展。现结合在我校特殊教育的工作实际,谈几点认识。 提高能力,真正解决学用结合的问题 作为基础教育组成部分的特殊学校的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围绕提高聋哑学生就业适应能力这一根本目的做出应有的努力。残疾学生虽然生理上有缺陷,但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潜能,按照教育“有教无类”的思想,我们对聋哑学生因材施教,就能为他们铺设起通向适应社会、适应生存的桥梁。同时,要想使学生真正实现服务社会的人生价值,就必须构建起既学习文化知识,又学习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教育教学模式,真正解决学生的学用结合,使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充满活力。 因地制宜,开设职业技术教育专业 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为残疾学生将来立足社会、参与社会竞争打基础,是为给社会输送残而有为的劳动者,因此,特校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因地制宜,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所设置的专业必须服从于社会的需要,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学生毕业后能学有所用,缩小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间存在的差距,必须针对传统的项目进行调整更新,选择开设投资少、见效快、实用性强专业,如烹饪、计算机、美容美发、十字绣等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还可以让聋哑学生同职校学生一起学习各种职业技能,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让我们的学生也参加职校举办的各种技能大赛,让他们在成功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将来毕业后能自谋出路。 因人制宜,选择职业技术专业 在安排学生选学职业技术教育专业上,学校往往由于考虑师资力量和设备条件,一般较注意统一,而较少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家长的意向,致使有些学生学勿能用、学非所用。鉴于以往的这些教训,应在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召开家长座谈会,在与家长磋商的基础上,从以下两个方面确定每个学生选学的职业技术教育专业。一是定向培训。对毕业后有招工条件的学生,根据用人单位需要,确定学生选学的技术专业,进行定向培训,为就业打好基础。二是学生选学职业教育专业。根据学生兴趣确定学生选学的职业技术教育专业,以保证每个学生能学好所选专业的职业技术。学生选学职业教育专业,既要专一,又不仅限于专一,应注重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力争让学生一专多能,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灵活性和多向性,为学生就业拓宽门路。 注重实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职业技术教育涉及的范围广,工作量大,加之经费、师资、场地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教学形式上必须注重实效,灵活多样,才能突破不利因素的制约。一是形式上打破原教学班限界。在中低年级采取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多种劳动活

2020中心学校年度工作总结

2020中心学校年度工作总结 201X-2020学年度,中心学校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县教育局的悉心指导和全镇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始终坚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团结协作,务实创新,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现就一学年来我镇中小学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绩与创新 (一)、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育总支在县、镇督导组的亲切指导下,带领全镇五个教育支部分别组织全体党员召开了动员会,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全体教职工在思想上进一步得到重视,在觉悟上进一步得到提高,在行动上进一步得到落实,增强了为民服务,为教育奉献的意识,进一步转变了教风、学风、校风,教育支部活动开展成效显著,多次受到县、镇督导组的好评。 (二)、基础教育稳步推进。201X--2020学年我镇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100﹪,初中100﹪;巩固率小学100﹪,中学99.5﹪;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0﹪,初中升入高中及各类职业学校比率97﹪,青壮年文盲率为0。

今年中考我镇两所中学正取重高11人,达重高线43人,达普高线73人,初中正取重高人数创历史新高。 (三)、扎实开展学校管理建设年活动。学年初,中心校向各校印发了《中心学校学校管理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各校根据《方案》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校实施方案,按照方案有序地开展了各项活动。 1、规范收费管理。根据县物价局核定收费标准,中心校为各校统一制作收费公示牌,各校在学生开学报到前公示本期学校收费情况,严格按照标准收费,无任何搭车收费及私自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现象。无家长举报投诉现象。 2、规范课程开设和教辅用书征订管理。各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开设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确保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确保学生充分的体育锻炼时间。每学年初,学校将本校课程总表上报中心校备案。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并结合我镇学校办学实际,中心校连续两次下发《关于做好中小学教学用书征订和教辅用书选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各校向家长发放教辅用书自愿选购单,不盲推,不强订,确保学校科学、规范用书。 3、加强安全防范管理。①加强安全教育,大力营造安全教育氛围。每学期开学,各校立即上好开学安全第一课,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并将学生监护人亲笔签名的回执入档,加强监护人的监管责任,密切家校联系,共同做好学生安全的监管工作。各校在校园内外悬挂安全宣传标语,利用版报、墙刊、校园广播、学生集会等形式不遗余力地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做到安全教育时时讲、事事讲、人人讲。

金沙县情简介

金沙县情简介 金沙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市东部,东邻遵义,南靠贵阳,北接成渝,西连毕节,地处黔中经济区、成渝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是贵州省经济强县、中国西部百强县之一。金沙以境内“金宝屯”、“沙溪坝”各取首字为县名,于1941年立县,昔属黔北四大集镇之冠,享“黔北粮仓”美誉,2009年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贡茶之乡”。全县总面积2528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244个村(居、社区),总人口67.8万人。 金沙境内山川毓秀,气候宜人,资源富集。森林覆盖率达43.76%。主要矿藏有煤、铁、硫、磷、硅等19种,其中煤炭储量约80亿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县、“西电东送”工程能源基地之一。主要农产品有水稻、小麦、油菜、辣椒、烤烟、茶叶、花生、马铃薯等。主要特色商品有贵州十大名酒、中国驰名商标“金沙回沙酒”系列、第11届亚运会指定饮用水“岩孔矿泉水”、香韵独特的“禹谟醋”、绿色环保的“康星油”和历史悠久的“清池贡茶”等。主要旅游资源有冷水河省级森林公园和三丈水省级森林公园等自然风光景点,石场敖家坟石刻、后山东汉古墓群石刻、茶园万寿宫戏楼等文物古迹,座落于后山乡的贵州省经典红色旅游景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安全教育基地——钱壮飞烈士墓等人文景观,还有彝族“火把节”、苗族“踩山节”、仡佬族“吃新节”、布依族“对歌节”等民族风情。 在“十二五”新征程中,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和“工业化、城镇化”两大战略,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科学规

划为先导,以工业发展为支撑,以城市和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目的,以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突出“工业立县、项目支撑”理念,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化等重点工作,加快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全力打造“活力金沙”、“宜居金沙”、“幸福金沙”,努力建成全省经济发展一流县、统筹城乡发展一流县、城镇建设一流县、生态文明一流县、社会和谐一流县,实现金沙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发展思路。在工作推进中,规划建设了“以商贸、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园区;以煤盐电化为主的循环经济园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聚集区;以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交通物流、农产品集散为一体的乌江旅游开发区;冷水河民族风情生态观光区;以农业产业化聚集发展为主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煤炭物流为主的新安矿产工贸园区”的“七大特色经济板块”,通过板块经济的迅速崛起,推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2011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08.28亿元,同比增长19.6%;财政总收入30.17亿元,同比增长39.9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39.04%;农民人均纯收入4910元,同比增长22.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49元,同比增长20.03%。在“西部百强”的位次从2010年的第76位攀升至2011年的第58位,在全省经济发展综合位次从2010年的第15位跃升至2011年的第4位。2012年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0.36亿元,同比增长17.2%;完成财政收入22.96亿元,同比增长29.36%。 先后被授予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

学校校志后记

后记 2010年2月,南阳市第七小学建校五十周年。2009年4月,李彦虎校长提出准备编写校志,由王新红副校长具体负责。 2009年5月,搞出整个校志内容序列,召集所有参编人员,正式启动这项工作。 参编人员皆为现职员工,惟业余时间可以利用。其间,因一些重要、急迫的事情(如对原十八中的接管改造等),使得编写工作一度停顿两个多月。2009年暑假拿出初稿的计划未能实现。 10月底,各章初稿成型,谬误之处甚多。遴选部分参编人员,进行大幅度修改,个别章节基本重写。 2010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初六),所有修改稿汇拢一体,由一位同志进行通审通改,于3月下旬定稿,交付出版传媒公司作后期处理。 学校历史上曾四次遭受水灾,档案资料损失严重,前三十年的基本空白。时间、人员双度紧张,外出调查、外出采访实不可能,主要靠组织座谈、查阅校内现存档案、电话访谈来获取信息。有些内容先请当事人回忆,再相互印证记录下来,只能“相对准确”。 连年开展的活动,各章节则根据需要选择记述。例如,“白鸽之旅”活动已连续开展了八年,选2002年的,或选2006年的记述,相互并不重复、并不矛盾。诸如此类,一并敬告,免生疑惑。 2009年8月份,宛城区教体局决定,七小与东校区(即二十五小)分离,同时接管第十八中学校园及小学部学生,称为“东校园”。这一变化处于初稿将成之际,对涉此两处的内容有删有增,但删增程度不尽相同。 《人物》一章,系依各自撰写的个人简历凝缩而成,所录细节,不能完全。其它个人材料,亦多为本人提供,来不及逐一核实,不免有所疏漏,还望谅解。

悠悠五十载,值得记述之事几百页文字岂能涵盖,没有查阅到、访谈到的,惟有遗憾与抱歉了。 李彦虎校长自始至终亲自参与,每一个关键步骤,都悉心指导、把关、定夺。已退休的魏玉娥校长、邢君章书记等老干部、老教师和在职的各处室负责同志,都主动提供素材,帮助核实原委,对本志的编写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殷殷情怀,令人感佩。 参编人员在几个月内,完全靠业余时间(只张西云同志曾停过一段课)熬夜加班,呕心而成,其辛劳程度可想而知。具体执笔情况如下: 概述:张西云张国成大事记:张西云 第一章:徐晖周梅第二章:王新红朱玫梅 第三章:张西云第四章:万晓艳 第五章:贾艳梅第六章:胡继红 第七章:范海云王新红第八章:张国成 第九章:赵鑫第十、十一章:张西云 第十二章、附录、后记:王新红 通审:王新红 定稿:李彦虎 本志编写人员虽殚精竭虑,但时间紧迫、水平有限,疏漏谬误之处在所难免,真诚期待各位读者的批评指正。 编者 2010年3月

黄流中学校志

黄流中学校志 黄流中学创办于战火纷飞的1947年,开始设在乐东县九所镇的九所粮所内,原名崖县第二中学,1949年9月从九所粮所迁至黄流村现址继续创办。黄流中学创办至今已走过了六十六个春秋。 前言 邢文雄 黄流中学创办于战火纷飞的1947年,开始设在乐东县九所镇的九所粮所内,原名崖县第二中学,1949年9月从九所粮所迁至黄流村现址继续创办。黄流中学创办至今已走过了六十个春秋。 六十年来,黄流中学经过几易校名,先后共有二十届校长。在历任校长及老师们的辛勤耕耘下,学校由最初的几个教学班

一百多个学生,发展到今天成为一个拥有68个教学班5000多名学生的大型完全中学,成名一所中国名校。 对于海南岛内各县文化教育的发展状况,历来有“北文昌,南乐东”的说法。文昌县由于地处沿海,开发早,文化教育事业一向发展迅速。乐东县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除了乐东汉区原有的文化积淀外,主要是得益于黄流中学的创办和发展、壮大,从黄流中学走出去的数万名毕业生,既在全国各地为社会做奉献,也为发展乐东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致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伟大成果。 早在1958年黄流中学就开始创办高中,文化大革命前被命名为乐东县中学,是乐东县的重点中学。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挫折,后来又受到撤消重点中学称号的干扰,但是,具有深厚文化教育底蕴的黄流中学,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引下,在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然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六十年来,从我校走出去的数以万计的毕业生,已经在祖国各地的各个领域里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为拥有这批众多的校友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黄流中学培养出的众多校友中,有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邢福义。他被国务院确定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从2000年起,他担任教育部百所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语言学科组副组长,教育

如何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好职业教育

如何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好职业教育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如何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好职业教育近年来,我们在教学实践与探索中认识到,只有在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思想理念、管理模式上勇于改革,大胆探索,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加快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发展,才能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全面发展。现结合在我校特殊教育的工作实际,谈几点认识。 提高能力,真正解决学用结合的问题 作为基础教育组成部分的特殊学校的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围绕提高聋哑学生就业适应能力这一根本目的做出应有的努力。残疾学生虽然生理上有缺陷,但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潜能,按照教育“有教无类”的思想,我们对聋哑学生因材施教,就能为他们铺设起通向适应社会、适应生存的桥梁。同时,要想使学生真正实现服务社会的人生价值,就必须构建起既学习文化知识,又学习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教育教学模式,真正解决学生的学用结合,使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充满活力。 因地制宜,开设职业技术教育专业 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为残疾学生将来立足社会、参与社会竞争打基础,是为给社会输送残而有为的劳动者,因此,特校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因地制宜,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所设置的专业必须服从于社会的需要,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学生毕业后能学有所用,缩小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间存在的差距,必须针对传统的项目进行调整更新,选择开设投资少、见效快、实用性强专业,如烹饪、计算机、美容美发、十字绣等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还可

以让聋哑学生同职校学生一起学习各种职业技能,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让我们的学生也参加职校举办的各种技能大赛,让他们在成功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将来毕业后能自谋出路。 因人制宜,选择职业技术专业 在安排学生选学职业技术教育专业上,学校往往由于考虑师资力量和设备条件,一般较注意统一,而较少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家长的意向,致使有些学生学勿能用、学非所用。鉴于以往的这些教训,应在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召开家长座谈会,在与家长磋商的基础上,从以下两个方面确定每个学生选学的职业技术教育专业。一是定向培训。对毕业后有招工条件的学生,根据用人单位需要,确定学生选学的技术专业,进行定向培训,为就业打好基础。二是学生选学职业教育专业。根据学生兴趣确定学生选学的职业技术教育专业,以保证每个学生能学好所选专业的职业技术。学生选学职业教育专业,既要专一,又不仅限于专一,应注重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力争让学生一专多能,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灵活性和多向性,为学生就业拓宽门路。 注重实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职业技术教育涉及的范围广,工作量大,加之经费、师资、场地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教学形式上必须注重实效,灵活多样,才能突破不利因素的制约。一是形式上打破原教学班限界。在中低年级采取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多种劳动活动,进行初步的劳动技术教育,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专业技术打好基础。高年级的职业教育教学要采取灵活的教

镇中心学校宣传工作总结

镇中心学校宣传工作总结 二、建好队伍,促进信息宣传工作规范化有序化管理 队伍健全,是开展工作的根本条件。为此,中心学校狠抓信息宣传队伍建设,从中心校办公室到各中小学均配备了具有一定文字写作能力、政治坚定、作风务实的专兼职信息宣传员。由中心校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认真搞好各学校信息宣传人员的登记、培训工作,建立健全业务档案,进行严格管理。针对全镇教师资源紧张,大部分单位信息宣传员都由兼职教师担任,存在着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工作任务重的情况,为提高信息宣传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中心学校组织部分信息宣传人员参加区、市、省举办的电子政务及信息宣传工作培训班,认真学习政策理论和信息写作、计算机操作、文印管理等方面知识,进行统一考试。XX年,中心学校举办了为期半个月的公文办公、信息宣传、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知识培训班。通过强化培训,提高了信息员的政治业务水平,培养出了一批专业型、创新型的信息员队伍。 三、严格奖惩,充分调动信息宣传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制度完善,是做好政务信息宣传工作的保证。为确保全镇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和信息宣传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中心校制定了每月信息工作例会制度、信息宣传员交流制度、信息报送统计制度、信息工作考评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相继出台了《关于新闻报送的若干规定》、《关于做好信息员课时补贴工作的通知》、《镇教育系统电子政务使用办法》、《关于在政务系统内启用短信提示的可行性报告》等相关规范性文件,并形成了电子政

务和信息宣传检查评比机制。对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差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评比居后的取消年度评先评优资格。XX-XX年,中心校两次表彰了中学、中心小学、宁大小学、鑫淼小学等4个先进单位和20名先进个人,有效地促进了电子政务和信息宣传工作的开展。另外,中心学校还建立了信息宣传员工作档案,将信息宣传员的工作量计算为课时,补贴标准为:具体负责人每周2-3课时,信息员每天1课时;通讯员按照稿件发表情况计算课时,在教育网上发表一篇稿件为1课时,在市级媒体发表为2课时,在省级媒体稿件为3课时,在国家级媒体发表稿件为5课时。每月进行一次统计和核实信息宣传员的工作量,到学期结束时发放课时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信息员的工作积极主动性。 四、围绕中心,切实做好正面引导宣传工作 围绕中心抓宣传,抓好宣传促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中心校创办了《教育》内部刊物和校园网站,创造了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各学校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爱心捐款、安全法制教育、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发展观、师德师风、创先争优活动等方面的宣传工作;配合区政府、区教育局、阜阳教育电视台和中安在线等部门,撰写了《千帆竞发争一流》、《科学发展劲正足》、《万紫千红总是春》、《腊梅傲雪香满园》等稿件,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得到了区教育局办公室的充分肯定。 同时,中心校办公室对教育信息宣传工作严格把关,要求通

贵州金沙县房地产市场研究报告

word专业整理 贵州金沙县房地产市场研究报告谨呈:浙江基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目录 一、金沙城市概况城市规划 二、金沙宏观经济发展概况 三、金沙房地市场综合分析 附:金沙现售楼盘详细资料 金华联盛机构 2013年6月7日

金沙房地产市场研究报告 序言 本次研究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对金沙县宏观经济状况研究、金沙城区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分析金沙县经济发展规律、商品房市场供求情况,整体预测其房产市场的变动趋势,同时结合供求状况寻找项目的市场机会点,结合当地城市规划对项目进行整体定位,确定项目总体发展规模、分期开发进度,并对其进行经济测算,为以后项目的营销策划等提供客观依据。 资料来源: 本房地产市场研究之一手资料主要是通过联盛机构对当地供应市场实地调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问卷调查取得,二手资料主要来源于当地建设局、统计局、国土局、经贸局等相关政府部门。

第一章:城市概况与城市规划 1、城市概况 金沙简介 金沙县——中国贡茶之乡,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市东部。地处乌蒙山脉和娄山山脉交汇处,坐落于乌江流域和赤水河流域之间。 东邻历史名城遵义,南毗贵阳,西靠毕节,北达四川,与贵遵、贵毕高速公路紧紧相连,金沙至遵义高速公路已贯通。金沙县地处黔中经济区、成渝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是贵州省经济强县、中国西部百强县之一,GDP在毕节市仅次于七星关区,财政收入位列全市第一。

金沙以境内“金宝屯”、“沙溪坝”各取首字为县名,于1941年立县,昔属黔北四大集镇之冠,享“黔北粮仓”美誉,2009年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贡茶之乡”。全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528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244个村(居、社区),总人口67.8万人。 自然地理 金沙境内山川毓秀,气候宜人,资源富集。森林覆盖率达43.76%。主要矿藏有煤、铁、硫、磷、硅等19种,其中煤炭储量约80亿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县、“西电东送”工程能源基地之一。主要农产品有水稻、小麦、油菜、辣椒、烤烟、茶叶、花生、马铃薯等。主要特色商品有贵州十大名酒、中国驰名商标“金沙回沙酒”系列、第11届亚

校志序言

序言 勐汞完小创办于1908年,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办学历史。一直以来,关于勐汞完小的办学历史,人们只能从现实中去推测考究。对于这样一所百年老校,应该对勐汞完小的未来留下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不应该留下遗憾。2008年9月,原勐汞中心校被撤并到德党中心校,勐汞完小也重新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就有了收集勐汞完小的校志之意。通过学校领导班子的讨论,决定把勐汞完小过去的功勋与现实的决策编写在一起。于是在和教育局杨正发老师探讨之后,学校决定由高云良老师执笔并负责收集相关勐汞完小的历史资料,走访老教师,探访老领导,于2011年10月开始启动校志的编写工作,历时近两年,勐汞完小的历史逐渐浮出水面了。学校出书后主要留为学校存档资料,少部分也赠与从勐汞完小走出的、乐意收藏的学子。 如今的勐汞是一个拥有1310户的大自然村,在外工作人员比比皆是,在各个领域岗位中做着不同程度的贡献。学校教育的兴衰成败可以直接影响到地方的发展,包括文明的传播。随着党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们有决心在党的新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硬、软件投入,让学校更好、更快地得到发展,我们“不求一日成功,但求每日进步”;学校以“迎着朝阳当思如何努力,踏着晚霞要问是否进步”为校训,来促使我们每个师生行动起来,共同打造未来的勐汞完小。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不能精辟概括,但求开卷有益,并显示其“继承历史,反映现实,服务社会,有益人民”的功能。勐汞完小的历史能基本呈现,让我欣慰,学校委托我为出书写序,也算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一如既往地关注校史校情,让学校真正能发展起来,让百年老校更加绽放异彩。 对于编写出来的内容存史价值是前所未有的,可算是勐汞完小的百年史书,也是教育人的借鉴,编写志书是艰巨而细致的工作,也是有益于教育发展的大事,在此,我衷心地感谢在编写工作中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老师。 刘正康 2012年6月

特殊教育学校先进事迹材料

范文最新推荐 特殊教育学校先进事迹材料 一、加大教学设施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二、加强学校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办学质量 一是采用千分量化制,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制定并实施了〈〈千分量化管理制度》、〈〈岗位聘任制度》和〈〈岗位职责管理制度》。按照教职工白愿选择、竞争上岗,学校择优聘用的原则,与教职工签订了聘用合同,实行岗位聘任制和岗位工资制,每月按量化打分情况,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并作为评优树先的重要依据,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学习积极性,确保了教学质量。二是采用星级管理制度,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以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为重点,以 〈〈特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60条》为标准,制订了〈〈学生星级管理制度》,从学习、劳动、助人、守纪、礼仪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评,由分管校干检查监督,班主任和教养员具体负责,评出班级“每日一星”、学校“每周一星”,学期结束时评出“校园之星”,并张榜公布,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了白我约束能力。三是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积极贯彻〈〈全国特殊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配备了专业职劳教师,在启智部开设生活技能课,在聋哑部开设服装裁剪与制作、计算机等职劳课。同时,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到学校职业技能培训学院进行一对一的实践培训。通过这种 “教、学、做”合一的培训,使学生都能掌握一技之长甚至是多技之长,增 1 / 5

加了他们就业选择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目前,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6%U上。 三、改善校园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和谐校园 编张只有一个网眼的渔网或许也能捕到鱼,但这靠的纯粹是运气。要想每次都能捕到鱼,那就必须要编织一张足够大的网,尽管每次网到鱼的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网眼罢了。当我怀揣大学录取通知书走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我就成为一名大学生了。四年后,当我又要离开的时候,放眼望去,楼还是那楼,树还是那树,漫步于中的却不是了白己。即将离开大学,我有必要对白己这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进行白我总结。 在思想政治方面,本人具有优秀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不断提高白己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严格遵守国家宪法及其它各项法律规定。同时我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产,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予学校的公益宣传和爱国主义活动。 在专业学习方面,我学习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胜任外向型经济工作和适应国际竞争的专 门人才。通过四年学习,我学习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国际

某镇中心学校工作总结.doc

某镇中心学校工作总结 某镇中心学校工作总结 2019年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镇中心校用心带领全镇师生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纯粹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我镇教育工作稳步健康向前发展。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升教师形象。 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艰巨任务。学生时代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品质的构成阶段,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透过他们的眼睛在心灵的底片上留下影像,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所以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升教师形象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 1、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每周进行不少于一小时的政治学习,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用心探索和实践“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先行者。 2、养成良好的师德规范。在教师中大力提倡“依法治教,敬业爱岗,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师德规范。为了有针对性的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

动,我们对教师提出以下要求: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其次,要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艺术,从而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家长的信赖;第三、要注重自己的仪表仪容,打扮着装大方得体、不浓妆艳抹、不在学生面前抽烟。我镇有姜露、杨红玉、李舒勤、李群国等大批的师德楷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他们有的年老体衰,有的身患各种疾病,但他们仍然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着,从来没有懈怠过,更没有抱怨过。 3、走进学生家庭,体验困难家庭生活。每期家访不落一个学生,实行期初大谱访期中带着感情访不定期沟通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家长的需求、学生的期待。看到农村部分家庭的苦与难,触动教师心灵提升教师形象。 4、以制度、评价促师德养成。全镇实行评先评优、晋级晋职师德一票否决,提拔任用、班主任选用师德必须优秀,教师顺向调动师德一定要好评。 二、加强班子建设,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我镇十分重视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我们提出以勤政廉政、依法行政、提高效率、促进发展作为每一个班子成员追求的目标,也作为考核班子成员的主要依据。班子成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但同时又努力做到分工不分家。中心学校班子成员每人联系一个片区,对片区学校师德师风、教育教学、安全等各方面负总责,并深入到学生家中了解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遇到问题及时整改,规范办学行为,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表扬和肯定。因此,各校领导班子成员更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始终坚持

学校修志方案及分工

附件1 区地方志办《校志编修参考篇目(纲目)》概述 第一章建置沿革(从置校起,分时期记述学校的变迁、规模含村校的发展变化。) 第二章学校的机构 第一节党群组织 一、党支部(或党总支) (一)政治思想工作 (二)组织建设 (三)历任书记 二、群团组织 (一)工会 (二)教代会 (三)共青团少先队 (四)妇代会 (五)退休协会(小组) 第二节学校行政 一、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二、校长负责制 三、学校管理 四、历任校长 第三节内设机构 一、教导处(工作职能、各教研组工作) 二、德育处(工作职能) 三、后勤处(工作职能) 第三章教学工作

第二节课程设置(各个时期) 第三节教学方法(应试教学向素质教育转变) 第四节特色教学 第五节教研教改成果 第六节课外活动(各种兴趣小组) 第七节教学设备 第八节图书资料管理 第九节“普六普九”“两基普实” 第十节教学效果(入学率、普及率、及格率、优生率等横向比较情况) 第四章德育工作 第一节办学理念、校训、校歌 第二节学生校规校纪(学生守则的贯彻) 第三节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第四节好人好事 第五章体育工作 第一节体育课 第二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情况 第三节课外体育活动 第四节传统体育项目(体育训练基地) 第五节运动会(单项体育比赛) 第六章卫生工作 第一节教室环境卫生 第二节健康知识教育 第三节疾病防治 第七章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节师资培训(思想、业务培训)

第三节教师资格考核 第四节职称评定 第八章后勤工作 第一节学校基建 第二节经费管理 第三节师生福利 第九章安全保卫 第一节安全教育 第二节门卫保安 第十章人物 第一节人物传 第二节英雄劳模 第三节成功人士 第十一章获奖情况 第一节集体 第二节个人 附录 后记 永川区朱沱镇跃龙小学校志编修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永川区教委、区地方志办《关于开展中小学校志编修工作的通知》(永教办〔2011〕31号)的要求和我校创建重庆市重点中学的需要,为了真实地再现学校的发展历史,保存学校丰富的教育文化资源,彰显学校办学内涵和特色,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站在教育发展的角度,全面客观地反映学校的历史进程和发展现状,做到思想观点正确,体例科学严谨,资料翔实可靠,内容客观全面,特色鲜明突出,文辞朴实规范、构件完整有序。立足现在,回顾历史,展望未

曲阜市罗庙中学校志

曲阜市罗庙中学校志 罗庙中学校志编写组 组长:孔令锋 副组长:范洪波 成员: 孔凡昌尚传启孔祥泰 一、学校沿革 罗庙中学的前身是罗庙小学。 罗庙小学座落在陵城镇辛庄村东南角。学校设在由一个罗姓护法助建的、修道之士寄居的庙宇之中。学校因此而得名。 罗庙小学负责辛庄、蓝庄、东村、官寨、古路套、后学、朱庄和马家庙,八个自然村的适龄入学儿童的教育工作。 1950年,开始招收识字班,设立小学。 1954年,完成了初级小学(1——4年级)的建立。 1956年,完成了一至六年级完全小学的组建。 1968年春,罗庙小学改招两年制初中班,罗庙小学也因此更名为罗庙联中。 罗庙联中的招生范围,也在原罗庙小学招生范围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红庙村、大小鲍庄村的小学毕业生,也纳入了罗庙联中的招生范围。学校服务人口达到一万多人。 1971年冬季开始,罗庙管区领导研究决定,拆除学校两排老旧的土坯房(教室),新征土地4700多平方米,建四幢八间宽敞明亮的青砖瓦房作教室,1972年春季工程正式完工。校园面积由原来的不足2500平方米,一下子扩大到7200多平方米。

由于政治的原因,原本应该在1973年年底毕业的初中二年级学生,被迫推迟到1974年7月毕业。 1974年初一新生的招收工作,在同年8月份进行。 1975年8月,学校招收首届两年制高一新生1个班。 1976年8月,学校招收第2届两年制高一新生2个班。 1976年8月,学校自筹资金,聘任木工、铁工师傅,对有学习技术意愿的学生,进行技术培训。首批招铁工学徒2名,木工学徒4名(因铁工的社会需求量不大,只招了一届;木工培训一直持续到1988年)。 1977年春,罗庙管区的领导,再次动员辖区内的10个村,出资出力,在校园内新建了四幢九间红砖瓦房,其中五间作教师的办公用房,四间作备用教室(为以后罗庙中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7年,国家恢复招生考试制度。同年7月,罗庙联中3个初中毕业班,参加了陵城教育组组织的统一升学考试,优秀学生升入小雪三中,学习高中学业。其余学生在本校就读两年制高中。 1978年春季开学,学校将一九七七年招收的两个高中班,转为初三毕业班。罗庙联中完成了,两年制初中向三年制初中的过度。 1978年7月,罗庙联中首次组织应届毕业生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升学考试。 1987年秋,学校被正式命名为罗庙中学。 1995年春,罗庙中学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征辛庄村的土地14000多平方米,同时拆除校园中两排老旧的校舍,新建2幢综合实验楼,1幢10间教工宿舍,1座水塔,1间锅炉房,1间传达室,同时,为学校

特殊教育学校工作总结

特殊教育学校工作总结 百度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特殊教育学校工作总结》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 特殊教育学校工作总结特殊教育学校工作总结学年,我们全校师生在内抓质量管理,外树品牌形象的办学理念的指引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优化管理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创办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为总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推动素质教育,提高特殊教育办学水平,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较大进展,现总结如下:一、认真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素质教育。 首先我校在年初按照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及素质教育要求、根据残疾少儿教育特点,制定了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具体有:学校活动安排、教导处教学工作计划、各学科授课计划、兴趣课活动计划。 其次我校按照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安排纲要,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并针对残疾儿童的特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技能培养,并制定了具体方案和实施措施。 我校还以补偿缺陷、普遍成长、学会生存、适应社会为宗旨,在培智部分别开设我会洗脸、我会洗衣、我会打扫宿舍卫生等生活技能课程,在聋部分别开设缝纫、丝网花制作、串珠工艺品等劳动技能课程,在每周三、范文写作周四下午同时开课。 我校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作为了自己的办学

目标,坚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 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参与社会活动。 如参加校内环保植树活动、义务环境卫生清理、残疾人文艺演出等活动。 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能力,使学生受到了热爱劳动、关心他人、爱护环境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学校每年都对贫困生实行减用政策,并动员社会各界对这些学生进行救助。 今年的世界残疾人日在市残联的倡议下,市人大为我校学生捐赠了大量的衣物,市妇联专为我校学生们开设了职业技能培训班。 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独立生活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德育管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加强德育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部分。 我们认为:学生身体有缺陷,但心理应该是健康的;身体有残疾,品德应该是优良的。 为了把正确的思想观念、行为变成学生个体的思想品质,学校建立一支思想品质较好、业务素质较强的德育队伍,同时调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根据不同的业务从不同的角度开展德育工作,最全面的范文写作网站使德育工作整体化、系列化、规范化。 学校每周进行一次升国旗活动,开展一次主题班会活动,从学生

乡镇中心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总结.doc

乡镇中心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乡镇中心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xx镇现有中小学校、教学点24所,公民办幼儿园18所,教师506人。近年来,在xx区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努力办好xx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加强学校管理,锐意课程改革,大力推进养成教育,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研教改、名师培养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师德建设,努力提升教师素养 (一)加强学习,提高干部队伍政策水平 xx镇中心校把学习制度化,每月集中学习一次,有专人、有专题,通过学习,我们摒弃了官本位思想,确立了服务意识;通过学习,我们清醒xx教育的形势,明确了”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围绕质量,努力办好xx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这一工作目标;通过学习,形成了务实的工作作风,提高了政策水平、提升了业务能力、增强了我们的执行力。中心校每月开展一次学校校长、支部书记、工会主席集体学习,以”抓学习,转观念;抓作风,重实效;抓班子,带队伍;抓整改,建制度”促进学校发展,提高干部队伍政治素养、业务能力。 学习中,结合我镇教育现状,先后对管理层和教师队伍提出”团结共事、勤俭办事、规范办事、依法治校”的工作要求,对中心校成员提出”研究、服务、指导”的工作任务,真正做到”学习在先、思考在先、服务在先”. (二)强化培训,促进教师队伍专业成长 学习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近一年来,中

心校认真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活动,”教学目标研究与设计”培训研修活动,”课程标准”学习培训活动,xx 镇”预检展评测”教学模式学习培训活动,《新教育》学习培训活动等。 课堂观摩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抓手。中心校依托镇内名师资源,开展名师讲座、名师大篷车等交流研讨活动。结合教研室工作安排,中心校今年开展2次优质课赛教活动,承担市区级优质课展示评比活动4次。中心校”名师大篷车”送教活动走遍全镇所有的中小学校,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四年来培养了省级教学能手3人,市级教学能手8人,区级教学能手、优秀教师50余人,镇级优秀教师100余人。 二、加强学校管理,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xx镇中心校紧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主题,以”四个围绕”统领工作全局,即”围绕课堂,围绕教学,围绕质量,围绕中心组”开展工作。中心教研组按照”四个围绕”工作要求,确立了”围绕课堂搞研究,围绕教学做文章,围绕质量抓管理,围绕教研舞龙头”的目标任务,提出”四个加强”:”加强名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骨干教师团队;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深入开展联片教研工作;加强校本研修工作,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夯实责任,确保常规管理精细高效。 落实管理责任。落实校长的主体责任,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把常规管理的目标、措施落实到人、到月、到班级,努力做到常规管理科学、精细。 注重过程管理。中心校组织学习”三常规两细则”文件精神,制定了xx镇教育教学管理量化考核细则,客观评价教师绩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