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写作中的三种独特视角

(完整版)写作中的三种独特视角

(完整版)写作中的三种独特视角
(完整版)写作中的三种独特视角

写作中的三种独特视角

技法综述

视角换位,是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从对方的角度切入来写。一般来说,可以从拟人化、拟物化、换位思考的角度入手写作。如“我”的影子给“我”写信;古人给今人写信;狗眼看人生;人与动植物互换位置,等等。运用这种写法能使文章灵活多变,写作素材充满新鲜感,从而化俗为新,让平淡的题材顿时生色。视角转换的范围很广,一般来说有人与人之间的换位,人与物之间的换位和物与物之间的换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随着视角的变换我们欣赏到的景物会有所不同。同样,作文的视角变一变也能够使文章别开生面、独具风采。一般作文都习惯从人的视角看人、事、物、自然等,但是习惯的视角容易带来审美疲劳,很难写出新鲜的东西,很难出彩!其实,何妨变换一下视角,倒过来试一试,从物的视角来写各种作文,用物的眼光来审视生活,表现生活,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可以化枯燥为形象,化腐朽为神奇,给阅卷老师一个惊喜!

视野决定创新,

视野决定高度,

角度决定创意。

写作贵在创新,角度的独特是一条很妙的创新方法。

写作中有三种独特的视角:物的视角、人的视角、物我一体的视角。

(一)物的视角

所谓物的视角,就是以物的眼光观察人类,思考人类。

灯——梦

我是一盏小油灯。

一只破碗,一点菜油渣,一小截棉芯,一点红光,那就是我。每到深夜,我就会给主人带来淡淡的光明.

当月亮被大山挡住了,当星星被黑夜藏起来了,我被凤——一位十五六岁的姑娘点燃。我昏黄的光碰撞到石砌的墙壁上,折射出冷冷的光.墙角还有一张比光更冷的父亲的睑。

“凤儿,——我和你大伯说好了,明天你就到他的加工厂里去帮忙。”父亲的旱烟在黑暗的墙角里一明一灭。

凤停下来手中的笔,扭过头来,一脸的疑惑。

“你大了,也得为弟妹们考虑考虑。”

我分明看见三双明亮的眼睛盯着凤。凤低下了头。

“再说,家里也没钱供你念完初中了!”

这凤知道,去年遭了旱,今年又闹了水,地里没收成,生活都难保,哪有钱念书。

她的头更低了。

“女孩子家,嫁个好人家比什么都强。”凤想起了同村的丽。丽比她大四岁,从镇上回娘家时,光鲜得很。跟她说这话时,丽一脸的满足。

但我看见凤低下的头突然抬起,望着窗外,窗外连绵的群山延伸向无边的暗夜。静夜里传来夜莺的啼叫,——那是大山沉重的呼吸,贫穷、落后、愚昧压得大山喘不过气来。凤觉得。

凤一句话都没说。

我昏黄的光抚慰着凤的脸,那是被头发遮住了一半的脸,脸色暗得就像她家的生活,散乱的头发里藏着一双眼睛一比我明亮、比我炽热的眼睛。

……

父亲的鼾声响起。

凤双手托着腮,望着窗外连绵的群山,目光很坚定。桌上,是一篇课文——《我的老师》。那书,隐隐地还有一种猪草的味道。

桌上,一本书,一截铅笔,一盏欲睡的小油灯——我,还有一张纸,纸上躺着一首诗——《梦》。

夜深了。

我灭了。

梦亮着。

评价:在满分作文《灯——梦》中,那如豆的灯光,清冷的石墙,远处的群山,作者轻轻一点染,就为文章营造出独特的氛围;父亲黑暗中的旱烟、寂静中的鼾声,凤散乱的头发、明亮的眼睛、坚定的目光,如此等等都是借助灯之“口”之“眼”叙述故事,将同情和赞许之情融于描写之中,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反映主题。

传递执着

我是一株葵花,一株金色的葵花。

有一天,你走进了这方田园,背着一张画板,一直在田园里察视。刚开始,我以为你会和其他人一样,巡视一番就会走掉,但我错了,你每天早晨都会来观察我们。最后,你选择站在了我的跟前。你支起画板,开始绘画。但是,似乎无论怎样,你都很难调出这种金黄色。看到你一次次流露出失望的神色,我都于心不忍了。但你并没有放弃,在经过几十次的调色之后,你终于调出了满意的颜色。不一会儿,你就画出了一朵朵金黄色的葵花,我也在其中。你将我画得那么富有感染力,我真的非常感谢你。

但是,画出这幅画之后,我并没有看到你欢乐的容颜,反而听你每天在我身边一次次地诉苦。你说,他们说你是疯子。我的心在痛,可是我是一株向日葵,我连对你说一句安慰的话得能力都没有。

终于有一天,你拿着一支手枪站在我面前,难道你想离开这尘世吗?你将枪口缓缓地移向自己的头颅,一声枪响,鲜血染红了田园。我多么想阻止你做这一切,可是我做不到,我欲哭无泪!或许你的心里早已对尘世没有了牵挂,这就是你解脱的唯一方式。但是我的心很痛,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被迫在世人低俗的眼光里和唾骂声中离开了这个他本来很热爱的人世。

过了不久,主人将我连根拔起,我没有痛,是你教会了我,做事在乎的是执着,对梦想的追求,又何必在乎生命的长短呢?虽然我死了,但我的灵魂已经在你的那幅画里,我已无牵挂,让我伴着你吧!

你就是凡。高,一个后人皆知的大画家,将感情全部融入画中的画家。你的画是那么富有感染力。画中的我已将这种执着精神传递给了很多人。我知道,画同时也是你自己的灵魂,你永远值得人们纪念。

你的执着,我会永远帮你传递下去。凡高、世人也会永远记住你,记住你笔下的向日葵,记住你昂扬向上的精神。

提醒幸福

我是一盏精致的台灯。

我的灯光明亮柔和,可为主人看书学习照亮;我台座上的时钟可以时刻提醒主人要惜时如金;我还可以奏出优美的音乐来缓解主人紧张的神经:总之,我一切都为主人的学习和生活着想。可是……

款款的碎步由远而近,清幽的香味由淡而浓,白雪公主般的主人挪进了书房,拧亮了我。主人的眼睛和我的灯光一样朦胧,我随着她的眼光望去——墙壁上明星的眼神充满诱惑。此刻,我的时钟显示为8:30,主人晚到了半个小时。她身上的香味清楚地告诉我,这半个小时她就花在自我“修养”上。当然,美是需要创造的。

一道数学题让她细长的“眉毛”紧锁。我瞅了一下,那可是一道并不怎么难的题目啊。主人漫不经心地打开我身旁的录音机,书房里顿时飘满了萨克斯浪漫的音符,但凯丽·金没能帮她找到灵感。五分钟后,这道题被扔在一边,纸皱巴巴的。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主人斜躺在床上,一边吟诵着《将进酒》,一边品尝着咖啡——那是她的母亲煮来给她学习疲劳后提神的。咖啡冒着热气,朦胧了她的眼睛。她站起来,在房间里扭动起腰肢,仿佛舞台上的明星。书房里弥漫了咖啡的香气,我醉了,我碎了。

一本语文书被她修长的手指随意地翻开,指甲是鲜红的——鸡尾酒的颜色。她开始预习《提醒幸福》,可是主人时常抬起她好看的脸,一会儿瞥见刘德华在冲她微笑,一会儿听见张惠妹动感的歌声。我看得出,主人眼神里有渴望,更多的是茫然。

读完《提醒幸福》,主人心想幸福需要提醒,幸福需要享受。想到这里,主人又抿了一口咖啡。但我看到主人的眉头皱了一下——咖啡甘甜中带有苦涩的味道。唉,那咖啡似乎也变了味道。

一个大大的懒腰,一个长长的呵欠过后,我熄灭了。

窗外,我的同伴们还在别人的家里继续工作着。

我们这里,房间一片漆黑。

漆黑的,还有主人的梦。

[名师点评]

本文之妙,一在构思奇巧。文章描绘了一个少年女学生身在福中、不思进取的行为,从而提醒青少年要珍视幸福,进取向上。按照惯常写法,大都会采用少年女学生自述或者一般性的第三人称写法。作者独辟蹊径,借助“灯”的视角讲述见闻,叙述故事,寄寓情感,可谓新颖独到;二在意蕴悠远。诸多描写让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本文最能打动人的,就是将惋惜与谴责之情融于生动的描写之中,贯穿文章始终,含蓄蕴藉。结尾处以四个单句分别为段,叙述动情而舒缓,留给读者无穷回味;三在表达有力。故事集中在书房中,集中在一个晚上,由于场景和事件相对集中,不仅笔力集中,而且收到了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狗眼看人

我是一只普普通通的狗,我的主人是个普普通通的中学生。

此刻,她正趴在书桌上静静地完成作业。明天数学测验,要是考不好,又该挨妈妈骂了。其实她心里已经够难受了。唉!真不明白人类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逼孩子学习,却从来不和孩子促膝长谈。作为狗的我可幸福多了。

人类真可怜!

夜已经很深了,主人擦了一下额头上的汗珠,又埋头向题海进军。其实她早该休息了。我明白她心里也这么想。“我讨厌数学”,我看见她在日记里把这句话写了千百遍。我不明白,除了考试之外,一辈子也不会用到二次根式的人为什么要逼她去学。也不明白人类为什么用这种低级的教育方式去摧残孩子。我知道她在文学方面颇有天赋。她曾经为写一篇文章忙了半夜,但那时,她总是笑容满面。可现在却声声叹息,无奈地将小说锁进了柜子里。我的主人,要不是生在这个以分数论英雄的时代,早就成为李清照或三毛了。

人类真奇怪!

许多次我都想告诉主人:“你的悟性那么好,只要努力,数学一定能上去。”她不像我的前任主人——那是一个漂亮的女孩,考试经学作弊,还抄袭作业,想不到那美丽的外表下竟有那样肮脏的灵魂!我的主人,即使考个“鸭蛋”也不会作弊。

主人还记得第一次看到我的情景吗?你一把抱住我,真诚地说“我喜欢你!”我疑惑是眨眨眼睛。你接着说:“因为你像狗。”真逗!我本来就是狗,我爱主人——你,也是因为你像人,而有些人不像人,而是狼。只有生命的内容同形式一致时,才有灿烂的生命!遗憾的是,被誉为宇宙中最聪明的人类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总是把金钱、名利当作枷锁,套在自己的脖子上。

人类真可悲!

作为一只狗,我不用被逼着学习和考试,我有完全属于狗的自由。主人我可怜你.我真希望你的生活像刚出炉的面包一样美好!

点评:这篇文章的视角非常奇特,把自己当作一只狗,换个角度,以狗的视角来审视我们人类的各种活动,从三个层次加以诠释:人类真可怜,人类真奇怪,人类真可悲。一只狗对主人的述说,恰恰就是作者想对世人表白的,作者希望能无忧无虑地自由地学习,发挥自己的特长。但事实并非如此,正如作者所说:被誉为宇宙中最聪明的人类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总是把金钱、名利当作枷锁,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另外,文章语句富有哲理,如“只有生命的内容同形式一致时,才有灿烂的生命”等,发人深省。

这种跨界性观察的好处是:因为人类在那些“物”(动物、植物、无生命的事物)面前是心灵不设防的,其言行举止,爱恨情仇礼义廉耻处于本真状态,没了掩饰也不必掩饰,因而更容易暴露出其本质。这种写法的要领是:

(一)物要有人的灵性。

这些物要能像人类一样喜怒哀乐,会观察会思考会兴奋会流泪,会反思会总结,这是所谓的人的灵性。

(二)物要有物的特性。

每一种物都有自己的行为逻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这种逻辑这种行为准则首先是指物的生物性或物理性,鸟能飞鱼也游虎会啸狼能嗥,镜子能照人,电灯能发光,石头是坚的,沙土是松散的……(三)见证性和批判性

(四)本种物看待符合自身行为逻辑、行动准则、道德规范(当然是作者的或社会公认的)事,会判断其合情、合理、合法,进而赞扬讴歌;他种属的成员与自己的观念相左,就予以否定,讽刺、贬抑,进而反映其深刻的社会问题和主题思想,引起读者的深思。

满分作文《灯——梦》中,通过灯的观察与叙述,表达了对凤的同情与赞美。

(二)人的视角

与用物的视角相对应的是“人”的视角。

所谓人的视角,就是拟人化,本来是“人”处于第三人称的客观介绍物的形状、色彩、结构、功能、成因、特性或生长、发育、活动、经历、睡眠、捕食、繁殖等等,变成“物”的第一人称的象人一样的自述。这类写法最常见的是科普类的文章。为了便于说明,还是先引用两篇文章。

小豆子的旅行

我是小豆子,我可愿意为小朋友服务了。今天,我要到淘淘的身体里去旅行一次。瞧,嘴巴已经打开了,哇,淘淘的牙齿可真锋利。我的朋友们一下子都变成了碎片。瞧,他们都往下走了,一会儿,我也会变成碎片往下走。哎!我怎么整个就被挤下去了;我现在被挤到一根细细长长的管子里,这就是食管。食管壁很薄,要是遇到鱼刺就可能被刺破,在食管中我被一点一点地往下送。

我现在来到了一个大口袋里,这个口袋就是胃。它象一个磨子不停地动。我的朋友在这里不停地转呀转,磨呀磨,变得象浆糊一样。“哎哟!是谁,身体硬梆梆的?”“是的,胃大哥。”“你怎么整个儿就下来了?”“是呀,你的小主人吃饭太快,没把我嚼碎,就让我下来了。”“咦,胃大哥,你身上怎么有伤口呀?你的伤口疼不疼?”“那就要怪我的小主人,平时吃东西不注意,爱吃的就吃得很多,把我撑得很难受,他一会儿吃冰冷的冷饮,一会儿又喝滚烫的开水把我搞得够呛。有时我很想休息一会儿,可是我的小主人又要吃零食,把东西硬塞进来,让我不停地工作。我实在是累坏了。所以,就成了现在这样,我生病时可难受了。”

我又来到了小肠妹妹家,小肠妹妹的家弯弯曲曲的就像一个迷宫。边上有许绒毛,还有一扇扇小门。“我是小肠妹妹,欢迎你食物朋友。从我的小门出去就可到达淘淘的全身,使小淘淘长高,长胖,给淘淘力量。”“我也要出去,为淘淘做点事。哎,怎么出不去?”

“喂,小豆子,到我这里来。”“好吧,你是谁?”“我是大肠姐姐。”“我身边怎么都是脏东西,他们是谁?要到哪里去。”“他们是残渣,他们将被排出体外。”“那我呢?”“你也会被排出体外。”“那我还没有为淘淘做事。”“那没办法,因为你没被嚼碎,不能变成营养,被身体吸收。”我出去以后,一定要把看到的告诉小朋友,让他们养成好的饮食习惯,使他们更健康。

故事《小豆子的旅行》

现在我们来分析欲写物用人的视角来表现的好处是:

第一、第一人称的运用,显得更真实自然。

读完《小豆子的旅行》全文,我们也仿佛和豆子经历了一次独特旅行,获得了独特的体验,也获得了大量的有关人体内部结构、消化系统和食物的科学知识,这是运用第一人称的功效。

第二、变平实说明为生动说明。

因为叙述角度的陌生化——第三人称变为第一人称,拟人手法的运用,表达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生硬平实的说明为主变为摇曳多姿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和趣味性,这种形式特别适合儿童和青少年阅读和写作借鉴。《小豆子的旅行》这个故事性说明文,以叙为主,综合运用多种语言表达方式,生动地介绍科学知识,达到了科普教育的目的。

人的视角还有一种形式是用词拟人化。

用词拟人化,就是作者虽然是站在人的视界——第三人称的角度观察介绍物,但为了达到生动说明的目的,仍用一些能表现人的特点的词语去表现事物,赋予事物以人的灵性。

例如下面的例子:

于是我经常在头脑里想象出这样一些画面:河与沙漠的关系如同一些生命之蛇与几只巨型蜥蜴之间的生死搏斗。河想包围沙漠,缠住它并消解它。沙漠固执地蹲伏在那里,愚蠢而又警觉,充满仇恨而冷酷无情,等待时机,随时准备猛地扑过去,并一口咬断它。

——周涛《河与沙》

蚂蚁不仅是蚜虫的“卫士”,还是蚜虫的“保姆”。冬天临近了,雌蚜排出了一个个越冬卵。蚂蚁很担心这些卵会被冻坏,便不辞劳苦地把它一个个搬到蚁巢里收藏起来。

——仇春霖《甘露的秘密》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

————李汉荣《山中访友》

第一个例子运用“想”、“固执”、“愚蠢”、“警觉”、“仇恨”、“冷酷无情”这些具有拟人色彩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河与沙生死搏斗的那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紧张而恐怖的气氛。

第二个例子运用“卫士”、“保姆”、“担心”、“不辞劳苦”这些具有拟人色彩的词语,形象生动、诙谐幽默,表现蚂蚁为幼蚜虫尽心尽力地呵护,突出了蚂蚁与蚜虫之间的共生关系。

第三例运用“打手势”、“唤名字”、“交换眼神”、“看”这些具有拟人色彩的词语,描绘了童话般的世界,表现了轻松愉快的心情,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

这种写法除了需要注意物的特性和人的灵性(能言能语,会思考等)之外,在说明文中还要注意知识性和科学性,物性、人性、科学性的三者有机融合,最终目的是为了宣传介绍科学知识。记叙文中则是为了表达的生动和创设意境的需要。

(三)物我一体的视角

物我一体的视角,是指在写作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同时运用人的视角和物的视角。为了便于说明,我们还是以“文”说法。

今天清早进公园,闻到一阵清香,就往荷花池边跑。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碧绿的面,淡绿的底。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花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有姿势完全相同的吗?没有,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都可以画写生画。我家隔壁张家挂着四条齐白石老先生的画,全是荷花,墨笔画的。我数过,四条总共画了十五朵,朵朵不一样,朵朵都好看,如果把眼前这一池的荷叶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比齐白石老先生更大了。那画家是谁呢……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一身雪白的衣裳,透着清香。阳光照着我,我解开衣裳,敞着胸膛,舒坦极了。一阵风吹来,我就迎风舞蹈,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呢,这不就像电影《天鹅湖》里许多天鹅齐舞蹈的场面吗?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下边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叶圣陶《一个少年的笔记----记诗的材料》

物我一体的视角其写法要领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以人观物

在这一部分里,人是观察者、体验者,站在人的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描述事件的变化,人的灵性与与物的特性是可以清晰地分离开来的。第1、2自然段,花是花,自有其清香、颜色、姿态等;人是人,能嗅能跑能看能数数等等,人与物绝不相混。

第二步:人、物过渡

这一步比较简单,常常是用一个幻觉类的句子作标志,提醒读者下面将进入视角转换,常用的句子样式如:我觉得自己仿佛就是某物,我似乎变成了某物,等等。《一个少年的笔记----记诗的材料》就用“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来表明视角转换。

第三步:人、物一体

在这一部分里,人变成物,物是观察体验者,叙述者,站在物的第一人称的角度,物有物性的同时,也具有了人的灵性。《一个少年的笔记----记诗的材料》第3段,我变成了荷花,有了荷花的物性:颜色雪白,气味芳香,玉立水中,随风飘动。同时,“我”这个物也能像人一样穿衣、解衣、舞蹈,能听懂“别人”的语言。这个从李汉荣的《山中访友》片断也可以得到证明:

“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掌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在这里,作者变成了树,有根须,能扎进泥士和岩层;能汲取养料;有树冠、有树枝、有树汁、有年轮、有树籽且会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树也有了人的灵性:有脚、有呼吸、有头发、有手掌、有思想等等。

物我一体的视角的好处在于营造一种浮想联翩、情景交融、诗意盎然的意境,阅读《一个少年的笔记----记诗的材料》,一池随风摇曳的荷花定然会定格在我们的眼前,并引发我们不尽的遐想,走进《山中访友》,陶醉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眼睛,还有我们的情感和心灵……

三种独特的视角,都能带来无限的创意,予人以创造和智慧的惊喜,在写作实践中应灵活地运用,当平常的写作角度不好写作发挥自己才情的时候,就要考虑能否选择其中一个视角,另辟蹊径,写出灵气才气过人的文章。

忽略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在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看。

孩子跪坐在椅子里,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的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憧憬。

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

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小西瓜给我吃的。”

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傻瓜,那些瓜苗过不了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眼睛:“会的,小瓜苗会长成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它们的。”

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身后是孩子表现出的坚定和信心。

一天下午,孩子从学前班回来后,照例跑到阳台,奔向花盆。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地炫耀着。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之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

“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哭的。那些小瓜苗长在花盆里,影响了紫罗兰的生长,那些小东西别管了,你也是,就知道哭。乖,别哭了。”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拔,这也是个生命呀,孩子想。

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中有一株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句话: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啊,真厉害,得了个满分,妈妈待会儿带你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在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看。

孩子呆呆地望着花,觉得心里空空的。

人之初

(1)在车站等车是段最无聊的时间,看没看的,玩没玩的,坐久了,屁股生疼,就想站起来晃晃。

(2)那边,几个小伙在嚷嚷地打牌。

(3)我走过去,靠在一根柱子上,看他们打牌。忽然,觉得哪儿有点儿不对劲。肩一动,衣服粘在了红柱上,糟糕,柱子上油漆未干!看看大半个肩膀印得红红的,我真想一脚将那根倒楣的柱子踹倒。你不知道,这身“皮尔??卡丹”是出差前妻子刚给我买的,整整一千二,才十多天,就弄成这个样子。

(4)再转脸一看,我前面一个“灯泡顶儿”,后肩也是红红的。然而他是那样若无其事看他的牌。这家伙太缺德。

(5)我正恨出眼泪的时候,一个广州佬豪不客气地走到我的跟前,占了我的位子,笑开嘴,看那摊打牌的。

(6)我看见他那瘦瘦的肩儿扛着笔挺的高级西服往红柱上靠的时候,我想叫他一声。然而,我也没。该我红肩第二,就不该你红肩第三?我心里觉得特不平衡。

(7)他也跟我一样,看了一会,就不想看。离开时,肩紧紧地被红柱儿粘住

了。我认为他一定要骂一声,然而,他也没。他还比我更加机警,掉过头看看肩后一片红色的云,面不改色,心不跳,没事一样,站在一边,继续看牌。

(8)又有了这么一个跟我同样的受害者,心里觉得宽慰了许多。我可以肯定,他那身西服一定比我的“皮尔??卡丹”还要高级。人家那样的衣服都能认了,我为什么不?若是再印出第四个、第五个这样的红肩儿,我想,我心里会更加舒坦的。于是,我就在这儿继续守株待兔。

(9)不一会,一位年轻的士兵也走过来看牌。

(10)当他准备将扛着红五星的肩往柱子上靠的时候,旁边的一个小男孩叫

了起来:“叔叔,那红漆没干。你看,他们的肩都染红了。”

(11)谁也没想到,这个红色秘密,却被坐在凳子上的那个小男孩发现了。

(12)我望着那个可爱的小男孩心想,世界上的人都不要长大多好。

1、中国古代的幼童启蒙读物《三字经》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人之初”这个题目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4)段中“我”为什么说“灯泡顶儿”这家伙太缺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6)段“然而,我也没”和第(7)段“然而,他也没”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我”和“他”是具有怎样心态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第(7)段中找出那个“广州佬”“机警”的具体表现(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8)段中“宽慰”“舒坦”两词表明“我”怎样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在本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之初阅读答案:

1、作者希望人与人之间是以诚相待,互助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2、因为“灯泡顶儿”在“我”靠上柱子前并没告诉“我”“油漆未干”。

3、自私,从他人的同等命运上寻求平衡。对他人袖手旁观、冷眼相待。

4、“掉头看看肩后一片红色的云,面不改色,心不跳,站在一边。继续看牌。”

5、从他人的“不幸”中寻求心理平衡。

6、等待继续“受害”的人。

7、

忽略阅读答案

1.母亲认为小瓜苗过不了几天就会死的;孩子则认为小瓜苗会长成大苗苗,会结出西瓜。

2.a.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

b.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哭的;

c.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啊,真厉害,得了个满分……给你买冰淇淋。”

3.(l)表现了孩子坚定的信心。

(2)透出了孩子惹人喜爱的稚气。

(意思对即可)

4.老师惊讶于孩子的想法,给了他满分。母亲仅仅看到儿子得的分数。她们的区别在于如何对待孩子的想法。(意思对即可)

5.表现了孩子失望的心情。

6.解析:“忽略”有其表面的意思,就是妈妈只注意到紫罗兰的美,而忽略了小瓜苗的美,所以把小瓜苗拔掉了;而深一层的含义是妈妈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心理变化,忽略了孩子的情感。答案:双重意义:一是妈妈只看到了紫罗兰的美,却忽略了小小的瓜苗;二是妈妈忽略了孩子心中美好的梦想与憧憬。(意思对即可)

五种基本句型讲解与练习

英语五中基本句型

句子的基本句型 由主语、谓语动词、表语、宾语、宾语补足语等句子成分,按不同方式可组合成五种基本句型。 句子成分的表示方法: S: Subject主语; V: Verb动词; O: Object宾语; P: Predicative表语; IO: Indirect Object间接宾语; DO:Direct Object 直接宾语 OC: Object Complement宾语补足语; ◇第一种句型:主语+不及物动词(S+V) 该句型所用动词都是不及物动词,其后当然不能接宾语,但是可以用状语修饰谓语动词或整个句子。 He runs fast in the street. 他在街上跑得飞快。 The meeting begins at nine.

会议九点开始。 ◇第二种句型:主语+及物动词+宾语(S+V+DO) 该句型所用动词都是及物动词,可作宾语的有名词、代词、不定式、动名词或短语及从句。We attended the meeting. 我们出席了那次会议。(名词作宾语) She stopped him. 她叫住了他。(代词作宾语) She wants to ask a question. 她要问一个问题。(不定式作宾语) They enjoy listening to the classic music. 他们喜欢听古典音乐。(动名词作宾语) 注意:一些不及物动词之后加上介词就可以具有及物动词的功能,其后就可以接宾语了。这一类词组有:listen to 听;look at 看;look after 照看;look for 寻找;arrive at/in 到达等。 May I turn on the light? 我可以开灯吗?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你在找什么? ◇第三种句型:主语+连系动词+表语(S+V+P) 连系动词的后面必须接表语,说明主语的情况和状态。通常可作表语的是名词或形容词。She became a lawyer last year. 去年,她成为了一名律师。 He is honest. 他是诚实的。 It is getting colder and colder.

(完整版)写作中的三种独特视角

写作中的三种独特视角 技法综述视角换位,是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从对方的角度切入来写。一般来说,可以从拟人化、拟物化、换位思考的角度入手写作。如“我”的影子给“我”写信;古人给今人写信;狗眼看人生;人与动植物互换位置,等等。运用这种写法能使文章灵活多变,写作素材充满新鲜感,从而化俗为新,让平淡的题材顿时生色。视角转换的范围很广,一般来说有人与人之间的换位,人与物之间的换位和物与物之间的换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随着视角的变换我们欣赏到的景物会有所不同。同样,作文的视角变一变也能够使文章别开生面、独具风采。一般作文都习惯从人的视角看人、事、物、自然等,但是习惯的视角容易带来审美疲劳,很难写出新鲜的东西,很难出彩!其实,何妨变换一下视角,倒过来试一试,从物的视角来写各种作文,用物的眼光来审视生活,表现生活,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可以化枯燥为形象,化腐朽为神奇,给阅卷老师一个惊喜!视野决定创新, 视野决定高度, 角度决定创意。写作贵在创新,角度的独特是一条很妙的创新方法。 写作中有三种独特的视角:物的视角、人的视角、物我一体的视角 一)物的视角所谓物的视角,就是以物的眼光观察人类,思考人类

灯——梦我是一盏小油灯。一只破碗,一点菜油渣,一小截棉芯,一点红光,那就是我。每到深夜,我就会给主人带来淡淡的光明. 当月亮被大山挡住了,当星星被黑夜藏起来了,我被凤——一位十五六岁的姑娘点燃。我昏黄的光碰撞到石砌的墙壁上,折射出冷冷的光.墙角还有一张比光更冷的父亲的睑。 “凤儿,——我和你大伯说好了,明天你就到他的加工厂里去帮忙。”父亲的旱烟在黑暗的墙角里一明一灭。 凤停下来手中的笔,扭过头来,一脸的疑惑。“你大了,也得为弟妹们考虑考虑。” 我分明看见三双明亮的眼睛盯着凤。凤低下了头。 “再说,家里也没钱供你念完初中了!” 这凤知道,去年遭了旱,今年又闹了水,地里没收成,生活都难保,哪有钱念书。 她的头更低了。 “女孩子家,嫁个好人家比什么都强。”凤想起了同村的丽。丽比她大四岁,从镇上回娘家时,光鲜得很。跟她说这话时,丽一脸的满足。 但我看见凤低下的头突然抬起,望着窗外,窗外连绵的群山延伸向无边的暗夜。静夜里传来夜莺的啼叫,——那是大山沉重的呼吸,贫穷、落后、愚昧压得大山喘不过气来。凤觉得。 凤一句话都没说。我昏黄的光抚慰着凤的脸,那是被头发遮住了一半的脸,脸色暗得就像她家的生活,散乱的头发里藏着一双眼睛一比我明亮、比我炽热的眼睛。 父亲的鼾声响起。 凤双手托着腮,望着窗外连绵的群山,目光很坚定。桌上,是一篇课文—《我的老师》。那书,隐隐地还有一种猪草的味道。 桌上,一本书,一截铅笔,一盏欲睡的小油灯——我,还有一张纸,纸上躺着一首诗——《梦》。 夜深了。 我灭了。 梦亮着。 评价:在满分作文《灯——梦》中,那如豆的灯光,清冷的石墙,远处的群山,作者轻轻一点染,就为文章营造出独特的氛围;父亲黑暗中的旱烟、寂静中的鼾声,凤散乱的头发、明亮的眼睛、坚定的目光,如此等等都是借助灯之“口” 之“眼”叙述故事,将同情和赞许之情融于描写之中,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反映主题。 传递执着 我是一株葵花,一株金色的葵花。 有一天,你走进了这方田园,背着一张画板,一直在田园里察视。

英语四种基本句式

英语四种基本句式: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句 一: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 例句:I am a Student. He goes to school. I am not a boy. He does not go to school. Are you a StUdent? Do you / Does She like English ? What time (is it ),please ? WhiCh is your pen? What day today ?问星期 What date is it today?问日期 含 be/am is are WaS were: ThiS is a book. IS this a book? __ yes, it is / no ,it isn ThiS is not a book. What is this ? What this is ? I like En glish. I do n Otlike En glish. Do you like En glish? What do you like? She likes En glish. She does no t like En glish. Does She like En glish. What does She like ? 1. some 变为 any 。如:There are some birds in the tree.→There aren't any birds in the tree. 但是,若在表示邀请、请求的句子中,some 可以不变。如: Would you like some Orange juice? 与此相关的一些不定代词如 SOmethi ng, somebody 等也要进行相应变化。 2. and 变为 or 。如:I have a knife and a ruler.→I don't have a knife or a ruler. You n eed ntWorry about the job and pay._ You n eed n'tWorry about the job or pay. (Don 'n eed to ) 3. a lot of (=lots of )变为many (修饰可数n )或much (修饰不可数n )。如: They have a lot of friends.(可数名词)→They don't have many friends. There is lots of Orange in the bottle.(不可数名词) →There isrlt much Orange in the bottle. 4. already 变为 yet 。如:I have bee n there already.→ I have n't bee n there yet. I have Sent you the mail already → I haven ' t Sent you the mail yet. 二:疑问句questios 分类:一般疑问、特殊疑问、反意疑问、选择疑问 A . be/助/情态动词(be Can do have Will 等)+主语+谓语/表语+(其他),句子要读升调; When 问时间 Why 问原因 What day 问星期 hoW old 问年龄 hoW long 问时间 Who 问人 Whose 问主人 What time 问时间 What date 问日期 What place hoW many/much 问数量、价钱 What color Where 问地点 WhiCh 问选择 问颜色 What about 问意见 问具体地点 H OW 问情况 hoW about 问意见 hoW far 问路程 hoW soon 问时间 hoW often 问频率

英语语法、句式、简单句子结构(透彻分析)[精选.]

LESSON ONE 句子的三种模式 导言本课的重点是掌握英语的三种基本句型,注意词性和词序,以及定语的位置,同时注意中英文表达上的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三种基本句型虽然简单,但至关重要。掌握好它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有一通百通之效。 ▲主+系动词+表 注:*注意该结构中的名词,它们能被定语修饰。 1 这个人是一个老师。The man is a teacher. 主语系表语主语系表语(名词) 2 他(是)很忙。He is busy. 主语系表语主语系表语(形容词) ▲注意中文中的系动词经常被省略,而英文中绝不能省。

3 她(是)在教室里。She is in the classroom. 主语系表语主语系表语(介词短语) ▲定语只修饰名词,不破坏句子的基本结构。通常 由形容词和介词短语充当,形容词放在所修饰的名 词之前,而介词短语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后,请注 意英语与汉语词序的不同。看懂中文的定语是翻译 好定语的关键。 介词短语 ---英国法学家波洛克 介词短语 Happiness is a station -----------Pollock, British jurist 形容词介词短语 5

形容词介词短语 man is a teacher 介词短语形容词 6.教室里。 形容词介词短语 The teacher is handsome. My book is 表语(介词短语)定语(介词短语) She is

介词短语即可以做表语也可以做定语,虽然它们词性相同,但由于词序不同,它们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当在is的后面是表语,跟在名词的后面它就起到定语的作用。 课堂练习 1 1是 2不是我的。 3.我的家乡hometown 峡谷valley里。 4那个贼 面behind。 1. 是 is 2钱不是我的。

新闻消息写作的视角选择

新闻消息写作的视角选择 消息是一种常见的新闻体裁,在新闻宣传中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消息发挥着快速传播新闻事实、塑造单位形象、增强内部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作用。因此,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都高度重视消息的写作,纷纷借助消息宣传工作亮点,报道特色工作,展示发展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阅读习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仍按照常规的思维和视角来构思消息,以传统的技法来写作消息,有时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效力,甚至会被淹没在数不胜数的消息洪流中。本文试以一篇消息为例,来说明选准视角在当今多样化的媒体环境中对消息写作的重要性。 原稿: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洛

阳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校企合作框架协议 4月26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校长苏XX、副校长XXX带领该校校企合作办公室和招生就业处负责人,赴洛阳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洽谈校企合作事宜。洛阳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马XX、副总经理XX及人力资源部负责人XXX亲切接见了访问团成员。 马XX董事长介绍了洛阳地铁的近期建设情况和远景规划,苏XX校长介绍了学校办学历史、专业特色和毕业生在轨道行业的优秀业绩。双方在友好、和谐的氛围中围饶校企合作相关事宜进行磋商,签署了校企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洛阳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在该校2017级新生中订单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驾驶方向)、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检修方向)、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技术、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七个

专业共800名学生。 这是一则从学校角度撰写的新闻稿。以传统的消息写作评价标准来看,该稿写得中规中矩,符合常规的消息写作方法,不失为一则质量较高的消息。标题点明了校企双方的合作事宜,明确了新闻事件的主体,写出了主要新闻事实。导语部分新闻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要素齐全,对新闻事实也做了介绍。正文第二段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写明了签约的具体情况。双方首先分别介绍了各自单位的基本情况,让对方了解和熟悉自己,彼此加深印象,增进友谊:其后,双方在平等、友好的氛围中达成协议,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第二段对消息标题作了全面补充和回应,起到了点题的作用,是消息的主体部分。第三段摘要写出了双方协议的主要内容,是对第二段主体部分的进一步充实,属于消息的背景材料。 这种常规化的消息写作方式无可厚非,起到了传递新闻事实的作用。但是,

英语四种基本句式

英语四种基本句式:述、疑问、祈使和感叹句 一: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 例 句:I am a student. He goes to school. I am not a boy. He does not go to school. Are you a stude nt? Do you / Does she like En glish What time (is it ),please ? which is your pen? What day today ? 问星期 what date is it today? 问日期 含 be/am is are was were: This is a book. Is this a book? __ yes, it is / no, it isn This is not a book. What is this ? what this is ? 不含be 的,借助do/does: like ? 提问例词: how long 问时间 how soon 问时间 how often 肯定句转否定句中特殊用法: 1. some 变为 any 。如:There are some birds in the tree. — There aren't any birds in the tree. 但是,若在表示邀请、请求的句子中,some 可以不变。女口: Would you like some orange juice? 与此相关的一些不定代词如 somethi ng, somebody 等也要进行相应变化。 2. and 变为 or 。如:I have a knife and a ruler. — I don't have a knife or a ruler. You needn ' t worry about the job and pay._ You needn ' t worry about the job or pay. (Don ' t need to ) 3. a lot of (=lots of ) 变为many (修饰可数n )或much (修饰不可数n )。如: They have a lot of frie nds. (可数名词)— They don't have many frien ds. There is lots of orange in the bottle. (不可数名词)— There isrnttch orange in the bottle. 4. already 变为 yet 。如:I have bee n there already. — I have n't bee n there yet. I have sent you the mail already. — I haven ' t sent you the mail yet. 二:疑问句questios 分类:一般疑问、特殊疑问、反意疑问、选择疑问 II. 一般疑问句的基本结构: A . be/助/情态动词(be can do have will 等)+主语+谓语/表语+(其他),句子要读升调; I like En glish. I do no t like En glish. Do you like En glish? What do you like? She likes En glish. She does not like En glish. Does she like En glish. What does she When 问时间 who 问人 whose 问主人 where 问地点 which 问选择 why 问原因 what day 问星期 how old 问年龄 what time 问时间 what date 问日期 how many/much what color 问颜色 what about 问意见 what place 问具体地点 How 问情况 问数量、价 how about 问意见 how far 问路程 问频率

英语活用基本句型共五大句型33条公式

英语活用基本句型共五大句型42条公式: 第一种句型:S×V 1.S×V 2.It×V×S 3.There×V×S 4.There×V×S+副词(片语) 5.Here;There×S×V 6.S×V+副词(片语.子句) 7.S×V+to-原形 8.S×Vp+that从句 第二种句型:S×V+C 9.S×V+名.代.动名词.名词子句 10.S×V+副词(片语) 11.S×V+形容词×介词+(代)名.动名词.子句 12.S×V+形容词+that 13.S×V+副词(子句).介系词片语 14.S×be+副词(片语) 15.S×Vp+副词(片语) 16.I t×be+C+S 第三种句型:S×V+O 17.S×V+名.代.名词子句. 18.S×W+名.代.动名词. 19.S×V+副词(片语) 20.S×V+动名词. 21.S×V+连接词形×副词(片语) 22.S×V+that 23.S×V+to×名.代+that 24.S×V+连接词×子句 25.S×V+名.代.+to+名.代. 26.S×V+名.代.+for+名.代. 27.S×V+名.代.+介+名.代. 28.S×V+it+介+名.代.+不定词片语.名词子句 29.S×V+名.代.+副词 30.S×V+名.代.+不定词片语.副词(片语) 第四种句型:S×V+OI+OD 31.S×V+名.代.+名.代. 32.S×V+名.代.+连接词+to-原形

33.S×V+名.代.+连接词×子句 34.S×V+名.代.+that 第五种句型:S×V+O+C 35.S×V+名.代. +形容词+(片语) 36.S×V+名.代.+名词.+(子句) 37.S×V+名.代.+过去分词 38.S×V+名.代. +to-原形 39.S×V+名.代. +to-原形 40.S×V+名.代.+原形 41.S×V+名.代.+现在分词 42.S×V+it+名.代.形.+(片语).子句

人才工作者强化三种意识 提升三种能力

人才工作,更好的为人才服务。三是做好与人才本人的协调沟通。工作中与部门和单位联系的同时,还负责直接联系秀专家以及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等,日常为这些高层次专家人才开展服务,更需要满怀热情地做好协调沟通,听取专家人才们对我们的意见建议,改进工作质量,为各类人才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以实际行动维护“人才之家”的良好形象。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条战线。一些重要人才政策的落实,一些重点人才工作和重大人才工程的推进,常常需要多个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相互配合才能高质量地完成。这就要求人才工作者努力提高沟通协调能力,注重整合力量,发挥部门协同优势,形成人才工作合力。要积极推进人才工作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创新,在协调方式、协调手段上大胆探索,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三、强化自律意识、提升落实工作能力 一是爱岗敬业,做到公道正派。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埋头苦干,乐于奉献,紧紧围绕为人才做好服务履职尽责;严格执行人才工作政策和规定,在人才的培养、管理、选拔、使用和引进等各个环节,自觉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全面真实地反映情况。二是讲求效率,做到雷厉风行。为各类人才做好服务,要树立时效观念,急人才之所急,做事情向前赶,不能往后拖,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第一时间为人才做好服务,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三是严谨细致,做到一丝不苟。“组织工作无小事”,为人才服务要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政策意识,坚持做到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地完成好每一项任务,为人才工作负责。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没有工作的落实,再好的政策,再英明的决策也会失去意义。人才工作者要把落实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环节,理顺抓落实的思路,掌握抓落实的科学规律,到工作不落实的地方去打开局面,到工作出现新面貌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抓好落实的本领。要建立健全以目标责任制为核心的工作制度、管理制度,把落实过程的各个环节量化、具体化,使每项工作任务明确,责任明确,标准明确,检查考核手段明确,形成层层抓落实有序的工作局面。要通过督促检查,掌握了解工作进展落实情况,肯定成绩,找出薄弱环节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对原有的工作部署进行及时补充和修正。

写作中的三种独特视角汇总

写作中的三种独特视角 技法综述 视角换位,是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从对方的角度切入来写。一般来说,可以从拟人化、拟物化、换位思考的角度入手写作。如“我”的影子给“我”写信;古人给今人写信;狗眼看人生;人与动植物互换位置,等等。运用这种写法能使文章灵活多变,写作素材充满新鲜感,从而化俗为新,让平淡的题材顿时生色。视角转换的范围很广,一般来说有人与人之间的换位,人与物之间的换位和物与物之间的换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随着视角的变换我们欣赏到的景物会有所不同。同样,作文的视角变一变也能够使文章别开生面、独具风采。一般作文都习惯从人的视角看人、事、物、自然等,但是习惯的视角容易带来审美疲劳,很难写出新鲜的东西,很难出彩!其实,何妨变换一下视角,倒过来试一试,从物的视角来写各种作文,用物的眼光来审视生活,表现生活,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可以化枯燥为形象,化腐朽为神奇,给阅卷老师一个惊喜! 视野决定创新, 视野决定高度, 角度决定创意。 写作贵在创新,角度的独特是一条很妙的创新方法。 写作中有三种独特的视角:物的视角、人的视角、物我一体的视角。 (一)物的视角 所谓物的视角,就是以物的眼光观察人类,思考人类。

灯——梦 我是一盏小油灯。 一只破碗,一点菜油渣,一小截棉芯,一点红光,那就是我。每到深夜,我就会给主人带来淡淡的光明. 当月亮被大山挡住了,当星星被黑夜藏起来了,我被凤——一位十五六岁的姑娘点燃。我昏黄的光碰撞到石砌的墙壁上,折射出冷冷的光.墙角还有一张比光更冷的父亲的睑。 “凤儿,——我和你大伯说好了,明天你就到他的加工厂里去帮忙。”父亲的旱烟在黑暗的墙角里一明一灭。 凤停下来手中的笔,扭过头来,一脸的疑惑。 “你大了,也得为弟妹们考虑考虑。” 我分明看见三双明亮的眼睛盯着凤。凤低下了头。 “再说,家里也没钱供你念完初中了!” 这凤知道,去年遭了旱,今年又闹了水,地里没收成,生活都难保,哪有钱念书。 她的头更低了。 “女孩子家,嫁个好人家比什么都强。”凤想起了同村的丽。丽比她大四岁,从镇上回娘家时,光鲜得很。跟她说这话时,丽一脸的满足。 但我看见凤低下的头突然抬起,望着窗外,窗外连绵的群山延伸向无边的暗夜。静夜里传来夜莺的啼叫,——那是大山沉重的呼吸,贫穷、落后、愚昧压得大山喘不过气来。凤觉得。 凤一句话都没说。 我昏黄的光抚慰着凤的脸,那是被头发遮住了一半的脸,脸色暗得就像她家的生活,散乱的头发里藏着一双眼睛一比我明亮、比我炽热的眼睛。 …… 父亲的鼾声响起。 凤双手托着腮,望着窗外连绵的群山,目光很坚定。桌上,是一篇课文——《我的老师》。那书,隐隐地还有一种猪草的味道。 桌上,一本书,一截铅笔,一盏欲睡的小油灯——我,还有一张纸,纸上躺着一首诗——《梦》。 夜深了。 我灭了。 梦亮着。 评价:在满分作文《灯——梦》中,那如豆的灯光,清冷的石墙,远处的群山,作者轻轻一点染,就为文章营造出独特的氛围;父亲黑暗中的旱烟、寂静中的鼾声,凤散乱的头发、明亮的眼睛、坚定的目光,如此等等都是借助灯之“口”之“眼”叙述故事,将同情和赞许之情融于描写之中,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反映主题。

践行两个至上做到三个始终树立五种意识学习心得

学习国家局“践行…两个至上?、做到…三个始终?、 …树立“五种意识?”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国家局“践行…两个至上?、做到…三个始终?、…树立“五种意识?” 文件,收获颇深,对国家局提出的“坚、做到…三个始终?持…两个至上? 、树立…五种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主要体如下。 一是开展“践行…两个至上?、做到…三个始终?、树立…五种意识?”教育实践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具体措施。“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烟草行业的具体体现,是行业文化建设之魂。近年来,县局(分公司)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大局,持续推进以“两个至上”共同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建设,为增强我县烟草整体竞争实力、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践行…两个至上?、做到…三个始终?、树立…五种意识?”教育实践活动是“两个至上”在岗位主题实践活动的延续和深化,是扎扎实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载体,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现实需要。 二是开展“践行…两个至上?、做到…三个始终?、树立…五种意识?”教育实践活动,是全面推进我县烟草“上水平、促跨越”战略目标任务实现的迫切需求。当前,烟草控制、完善体制、构建和谐等方面压力不断增大,企业发展又面临着新的矛盾和问题。从我局来看,还存在卷烟结构调整压力较大,打假破网、内部监管和严格规范仍需进一步

加强等问题。全面推进“卷烟上水平”和跨越式发展,努力实现我县烟草持续、协调、共同发展,对外需要进一步树立责任烟草的良好形象,为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内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强全体干部职工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工作积极性、开展主动性和创造性。“践行…两个至上?、做到…三个始终?、树立…五种意识?”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全体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使广大干部职工将“两个至上”的要求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我县烟草发展后劲与活力,促进跨越式发展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是开展“践行…两个至上?、做到…三个始终?、树立…五种意识?”教育实践活动,是提高干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升。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干部职工队伍还存在一些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宜的诸多问题:在思想意识上,有的不能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存在私心杂念,自律意识不强,经不起考验和诱惑,缺乏拒腐防变的自觉性。在工作作风上,有的精神状态不佳、缺乏工作热情和激情,执行不力,办事拖拉,推诿扯皮。在思想作风上,有的理想信念不坚定,宗旨意识淡薄,思想懈怠消极;有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强,过分考虑个人地位、待遇和名利,有的贪图安逸,工作讲条件、挑肥拣瘦、缺乏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不同程度存在着满足现状、固步自封等问题。开展“践行…两个至上?、做到…三个始终?、树立…五种意识?”教育实践活动,对于解决当前干部职工队伍存在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升队伍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第四讲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古今汉语的句法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古汉语的句子类型就句子的语气和语调而言,也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古汉语的句子成分也同样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但是同中有异,古汉语的某些句式,某些说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或者被现代更为明确、严密的表达方式代替了。我们要特别注意古汉语的特殊句式,立足于“同” ,着眼于“异” ,才能事半功倍地掌握文言句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现将古汉语的四种基本句型及其句式,分别说明如下。 (一)陈述句——所谓“陈述句” ,即告诉别人一件事,表示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断定语气的句型。表示肯定语气的陈述句叫 “肯定判断”(肯定句);表示否定语气的陈述句叫“否定判断”(否定句)。肯定判断句和否定判断句,统称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主要是通过主语+判断词+判断词后面的宾语来表示的,形成“主词?(不)是?宾词”的句式。

但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 ,在文言文中一般不用作判断词,而是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里、这样”等。如“吾父死于是”的“是” ,即指代“捕蛇这个差使”。又如“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所以,善于使人民亲附的人,这才是善于用兵的人。)此句的“是”(这)字后面,用副词“乃” (才是)表示判断,这就清楚地表明这个“是”字是指示代词。在古汉语中用“者” 、“也”这两个虚词表示肯定判断,最为常见的肯定判断句式有三种:(1)“?者?”。例如:“粟者,民之所种。”(榖米是农民种的。);(2)“??也。”例如:“农,天下之本也。”(农业是国家的根本。);(3)“?者?也。”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上述的三种判断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 是?”的肯定判断句式。古汉语肯定判断句式中的“者”表示语音停顿,不是代词。“也”是语气词,表示一句话的完了。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两种表示肯定判断的特殊句式:一是用“乃” 、“则”、“即”、“皆” 等副词置于名词谓语前,表示肯定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应是)公子扶苏。” //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就是)退。”// “梁父即(就是)楚将项燕。”// “环滁皆(都是)山也。”二是用“为” (是)作为判断词,表示肯定判断。例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婴闻之,橘生

对于意识写作提纲实用版

对于意识写作提纲实用版 4.强化三个意识让主体责任落地生根强化责任意识,把好“方向盘”强化落实意识,种好“责任田”强化表率意识,当好“台柱子” 5.牢固树立“三个意识”,不断开创依法履职新局面一是牢固树立政治意识二是牢固树立学习意识三是牢固树立团结意识 6.要强化“三个意识”,切实将安全工作做实做细强化“安全工作大于天”的意识,真正做到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强化“祸患常积于忽微”的意识,真正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强化“安全是最大效益”的意识,真正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 7.强化“三个意识”在不忘〇〇中扛稳〇〇一是强化“看齐意识”,突出抓好“以学促知”二是强化“责任意识”,着力开展“以知促行”三是强化“奉献意识”,努力实现“以行促效” 8.剖析三个“认识”树立三个“意识”第一:剖析身份认识,树立政治意识第二:剖析业务认识,树立学习意识第三:剖析行为认识,树立示范意识 9.年轻干部要牢固三个意识一要牢固责任意识二要牢固创新意识三要牢固危机意识10.增强“三个意识”,全面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增强看齐意识,牢记〇〇增强担当意识,忠实履职 增强严管意识,夯实基础11.干部要树牢“三个意识”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动摇要紧紧围绕以“民”为本的中心意识不放松要坚持以“实干兴邦”的“职业”意识不懈怠。 12.增强“三种意识”确保“三个一致”增强政治意识,确保与XXXX方向一致增强大局意识,确保与XXXX目标一致增强责任意识,确保与xxx工作一致13.强化“三个意识”不断激发释放事业单位活力一是强化责任意识,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二是强化担当意识,积极探索公益事业机制创新三是强化效率意识,认真开展“僵尸”事业清理工作14.强化“四个意识”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强化群众意识,处理好大局与小局的关系二是强化服务意识,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三是强化责任意识,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四是强化廉政意识,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15.提升“三个意识”做好审理工作提高政治意识,深刻理解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提升质量意识,全力理清程序与实体的关系增强发展意识,认真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写作技巧】小说几种常见的写作视角

【写作技巧】小说几种常见的写作视角 【泡书,网络大神作者孵化平台】 视角和人称不能混为一谈,虽然有时候二者关系也挺密切的——比如第一人称与第一视角很多时候是相通的。但是,视角是指讲述者与其所披露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它的分类是这样的:全知(即上帝)视角、限制视角、完全客观视角。而人称也是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一、全知视角(上帝俯瞰) 这是一种发展得比较成熟、普遍运用的叙述模式。 其基本特点就在于“全知”,叙述人就像上帝一样知道故事的全部,仿佛他是站在云端一样看天下百姓的活动,洞悉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也可以叫它“云端视角”。

就叙述人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来看,叙述人可在其中,也可活跃在人物之外,知道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而又不想得到他们认同。叙述人高高在上,控制着人物的各种表现。 这种视角切入的优点是自由灵活,叙述人不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纵横捭阖,运用自如,人物和事件可以自由表现,并能让读者对人物和事件能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了解,最大限度地展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等等。 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在这样的叙事方式中,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对每个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清清楚楚,甚至还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进行道德评价和情感判断。 作用: 1、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

2、便于作者对人物主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二、有限视角(凡人目光) 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也有用第二人称来叙述的,比如《福尔摩斯》就是第二人称,虽然是以花生我的口吻说,但都是在说主角福尔摩斯的故事。 第一人称的叙述,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第三人称的叙述,人物并不在作品中直接露面,而是始终粘附于某一个人物身上,以被粘附的这个人的视角来讲述,有点傀儡的味道。

“弘扬三种精神,践行三个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

“弘扬三种精神,践行三个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段时间对“雷锋精神”,“白求恩精神”,“大庆精神”,及“三个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学习,仿佛再一次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大寨精神、鞍钢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数不胜数。白求恩、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焦裕禄、王进喜、时传祥……层出不穷!我们寻觅雷锋精神的源头,回溯雷锋精神曾经带给中国社会的精神风貌,这不单是对雷锋同志的缅怀,也是对我们共和国后人的激励。 雷锋、白求恩并不是得了神喻而忘我的圣徒,他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源自一种朴素的感情——对国家、人民、党和人民解放军的热爱。雷锋,白求恩视自己投身的事业为个人价值归属,从帮助他人、回报社会中得到最真实的快乐。因此,雷锋、白求恩精神如此长久如此广泛地被中国人接纳和崇敬,是因为它与中华文化中最宝贵核心价值观——善良、真诚、勤劳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传统一脉相承,它体现了一种对生活、对他人、同时也是对自我的热情和责任感。这就是奉献精神! 奉献,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奉献精神不仅应当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自觉追求,同时应当是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奉献精神的民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千古流传的名句,是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绵延五千多年,为中华民族

发展和繁荣作出巨大奉献的人物层出不穷,史不绝书。“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无数奉献者以他们的奋斗实践铸就了反映着时代特色、闪耀着奉献光华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 奉献既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既包含着崇高的境界,也蕴含着不同的层次。奉献既表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慷慨赴义,也融会和渗透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李大钊为追求真理而捐躯,白求恩为人类正义而殉职,董存瑞为人民解放而牺牲,是一种奉献;雷锋将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是一种奉献;在本职岗位上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持之以恒、埋头苦干,也是一种奉献。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千千万万的人向失学儿童献一份爱心,向灾区群众捐几件衣物,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微力,乃至为孕妇和老人让一次座位,也都体现了奉献精神。可以说,奉献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奉献是爱心的流露,善意的升华,美德的弘扬。奉献使人充实,使人快乐,使人高尚。每个人,不论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的形式为国家和人民做奉献。敬业是奉献的基础,乐业是奉献的前提,勤业是奉献的根本。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奉献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岗位敬业奉献。在本职岗位上,有没有奉献精神,工作成效大不一样。我们在本职岗位上,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干一行,爱一行,争一流,创一流。要

强化三种写作意识

强化三种写作意识 【摘要】阅读无疑是写作的基础。因而通过解读教材中的经典文章,可以为指导学生作文提供帮助。本文以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的部分篇目为例,针对学生作文的现状强化三个方面的写作意识:写真情实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体验;用心去观察你生活的世界。 【关键词】散文写作感悟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大多选文是文质兼美的。我们可以通过现代散文的选读教学,指导学生掌握散文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与理解文学类文本作品的能力;培养阅读散文的兴趣,从中外优秀现代散文中认识社会、理解历史、思考人生、感悟自然、陶冶情感、砥砺思想。但基于学生的作文现状(无真情、无思路、无材料),《现代散文选读》为指导学生作文提供了不少经典的文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教材中的文章为例,重点强化学生三种意识: 一、真情实感是文章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创造美感的重要原动力 只有直抒胸臆,倾注真情,敢于流露真我之情的文章,才是真正感染人的作品。如果没有情感的波澜,满篇都是一些或华丽或枯燥的说教,这样的文章是不会震撼读者的心灵的。 作家庞培在新疆生活了半年,回来后就开始创作散文集《帕米尔花》,他说,“回来之后,感觉这部作品非写不可。”这应是一种真情的触动引发激情的燃烧,不宣泄似乎就不够痛快,所以在《森林与河流》中,作者深情地描写了古老的额尔齐斯河以及河边的原始森林大自然的纯净之美,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与赞美。 二、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体验 作家刘绍棠在谈自己的创作体会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在自己熟悉的土壤中种自己的庄稼。刘志成是贫瘠、荒凉的陕北边地走出来的一个吃够了苦、受够了罪的民工和“盲流”。这样的人生历练让作者的文章总是离不开大西北的辽阔苍穹和苍茫大地,一如陕北朴素的土窑洞,他始终以一种感伤忧虑的沧桑情愫来体察着人生。他的作品也是对自然、人类、社会表现出发自肺腑的忧患与终极关怀。在他的《怀念红狐》里,大西北苍凉的沙丘一如那只护犊情深的红狐用已经嘶哑的嗓子发出的“揪心的哀鸣”,让多少冷漠的心为高贵的母爱而感动。 胡适《我的母亲》,虽然叙述平实,却饱含深情,其中有这样的叙述:“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

四种句型

四种句型,九种句式 学习要点提示: 1、本单元涉及9种句式:陈述句、疑问句、祁使句、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 对偶句、排比句、对比句。 2、句子从作用上分只有陈述句、疑问句、祁使句、感叹句四种。 其它5种:设问句、反问句、对偶句、排比句、对比句,都可以包括在这四种基本句式之中。 (一)、四种基本句式的定义、写法、用途: 1、陈述句 (1)、定义: 陈述句,就是表示陈述,目的在于告诉别人一件事情的句子。 如:“春雨刷刷地下着。” (2)、写法: 陈述句的句尾语调,一般下降,书面语的句末,用句号。 (3)、用途: 陈述句,可用来进行判断、说明、叙述、描写。 陈述句在写文章中,应用很广。

2、疑问句 (1)、定义: 疑问句就是表示疑问、提出问题的句子。 如:“同志,你叫什么名字?” (2)、写法: 疑问句的句尾一般上扬,常用“吗”、“呢”、“吧”等助词,书面语的句末,用问号。 (3)用途: 疑问句,用于向别人提出一个问题。 3、祁使句 (1)、定义: 祁使句,就是表示祁使, 目的在于要求对方做一件事情的句子。 如:“大家准务战斗!” (2)、写法: 祁使句的句尾语调,一般下降,常用的助词:“吧”、“呀”、“啊”等,书面语的句末,用句号或 感叹号。 (3)用途:

写作时,可用祁使句来表示请求、命令、劝告、催促等语气。 4、感叹句 (1)、定义: 感叹句,就是表示感叹, 目的在于抒发强烈的感情的句子。 如:“这是多么崇高的品质呀!” (2)、写法: 感叹句的句尾语调,一般下降。 在句子里,有的用代词“多么”、“这么”之类;有的用助词“啊”、“呀”之类;有的不用。 书面语的句末,用感叹号。 (3)用途: 感叹句可用来抒发赞美、欢乐、忧伤、惊讶、愤怒等感情。 (二)、四种基本句式的关系: 这四种句式,各有各的语气、用处;但是,在表达相同或相近意思的时候,它们互相变换,却不能够增强或减弱语气。如: 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或感叹句,语气就比原来强; 把祁使句改成疑问句,变成商量语气,就委婉一些。

独特视角

托克维尔理解民主的独特视角 倪玉珍 提要:本文探讨了托克维尔考察民主的独特视角:作为一种“社会状况”的民主。本文首先阐明托克维尔为何要从“社会”的视角考察民主,并试图说明,正是由于托克维尔从这一独特的视角考察民主,他笔下的民主才具有了极为丰富的意涵:民主不仅是一种政制,它还是一种观念、情感、民情。通过分析作为一种观念和情感的民主,托克维尔论证了民主是符合人的自然的,因而是正义的,但同时,由于民主形塑了一种特殊的人的类型———现代个体,而这种个体身上有着某些不利于保持自由的倾向,因而需要对现代个体进行教育,以便使得民主与自由能携手并进。 读过《论美国的民主》的人,往往会对这部谈论民主的经典著作有这样的印象:托克维尔笔下的民主,其内涵既极为丰富,又颇为模糊。它既被用来指称一种政治制度,如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上卷描述的建立在人民主权原则基础之上的人人平等享有政治权利的政制;又被用来指称一种“社会状况(état social) ”,而“社会状况”本身的涵义又极为宽泛,它包括社会结构、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个人的生活状况,以及观念、情感和心态等。托克维尔关于民主的定义的模糊性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批评和争论。乔治?威尔逊认为这是缘于疏忽,詹姆斯?施雷菲认为托克维尔之所以没有准确定义民主,恰恰是为了提供对于民主的更为丰富的理解(Craiutu , 2003 : 104) 。傅勒则认为托克维尔早年受到基佐的影响把民主定义为一种“社会状况”,但他后来在写作《旧制度与大革命》时否定了这一定义,强调仅仅应当从“政治”的角度来理解民主(傅勒, 2005 :210 - 215) 。本文认为,托克维尔把民主视为一种“社会状况”并非像傅勒认为的那样,是一种有待克服的不成熟;恰恰相反,从“政治”和“社会”的双重视角考察民主,正是使《论美国的民主》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的重要原因。本文试图回到托克维尔生活的19 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去探询托克维尔为什么要从“社会状况”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考察民主。同时,本文还想谈谈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是如何描述和分析作为一种“社会状况”的民主的,以及这种描述和分析对于托克维尔最终形成关于民主的判断具有何等的重要性。 一、基佐与托克维尔的隐匿对话:文明的进程与民主的社会 由于托克维尔很少引用他人的著作或谈及自己的阅读,因而很难判断他是否遵循某种思想传统。不过,已有不少学者指出,在有关民主的理解上, 托克维尔受到基佐的很大影响(Craiutu , 2003 : 104 ; 傅勒,2005 :197 - 198 ; Richter ,2004 :63) 。基佐比托克维尔年长18 岁,当托克维尔准备赴美时,基佐已经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政治人物了。基佐于1828 - 1829 年在索邦大学作的著名的文明史讲演,吸引了无数热情的听众,其中也包括托克维尔。与此前的历史学家相比,基佐关于欧洲和法国文明史的研究最独特的贡献在于,他首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欧洲“社会”的长时段变迁,并指出这一漫长的文明进程的结果是诞生了一个民主的“社会”。那么,基佐为什么会从“社会”的视角考察欧洲和法国的文明进程呢? 和托克维尔一样,基佐不属于被往昔时代的诗意吸引并“在闲情逸致中把玩学问”(傅勒,2005 :193) 的那类历史学家,或者说,他研究历史并非由于好古,而是由于对当下时代的敏感。对于他这样生活在后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历史学家而言,最重大的问题就是思考法国大革命本身及其起源。当他试图回到历史中去探求法国大革命的起因时,他注意到,许多个世纪以来,无论法国的“政制”如何演变———从封建贵族占主导地位,到中世纪的教会统治,再到绝对王权的兴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