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同角度的拍摄及特点

不同角度的拍摄及特点

不同角度的拍摄及特点
不同角度的拍摄及特点

不同拍摄角度的造型特点及其功用--摘不同拍摄角度的造型特点及其功用拍摄角度的划分:

水平角度

1、正面角度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正面特征,用正面角度拍摄人物中近景称为肖像。

正面角度能表达人物的本来面貌。

正面角度有利于表现景物的横线条,可以营造庄重、稳定、严肃的气氛。

其缺点是缺乏立体感和空间透视感,若用的不当容易形成无主次之分,呆板无生气的画面效果。

2、侧面角度有利于表现运动对象的方向性,线条富于变化,多用于对话、交流、会谈、接见场合,有平等的含义。

其缺点是不利于立体、空间感的表现。

3、斜侧角度包括前侧和后侧,是一种最常用的角度。

在拍摄两个人时能分清主次。

比如采访摄像,以记者的后侧为前景,拍摄被采访者的前侧面,并使其位于画面中间,把视觉重点置于被采访者身上,主体突出并且有深度感,画面有变化。

采用这种角度拍摄的镜头画面,叫做过肩镜头。

4、背面角度用背面角度拍人物,被摄人物所看到的空间和景物也是观众看到的,所以这种角度拍的画面有把观众带到场面的纪实效果,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比如背跟拍摄记者的镜头,就有这种效果。

大型纪录片《望长城》中主持人焦建成寻找陕西民歌手王向荣的段落,用了很多背跟角度拍摄记者寻找王向荣的经过,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并突出了该片跟踪纪实的风格,增强了作品表现力。

以上是平面角度,以下介绍垂直角度的造型特点及其功用。

垂直角度:

垂直角度分平摄、俯摄和仰摄三种。

1、平摄角度(平摄)的造型特点及功用平摄角度指机器的高度位置与被摄对象同等高度,对人物来讲摄像机高度位于肩部称为平摄角度,简称平角度。

平角度具有以下造型特点:

①由于机位处于人眼高度,画面具有平视、平稳效果,是一种纪实角度。

②垂直形态的对象能得到正常再现,水平线条则容易重叠。

③透视关系正常不变形(用中焦镜头)④适合拍摄图案、照片。

⑤平摄,前后景物容易重叠而看不出前后景及背景的景次关系,故不利于空间层次、空间深度的表现。

平角度适合拍摄人物近景特写不变形。

如果追求构图平稳,不要大的透视关系,用平角度拍摄最为合适。

2、俯角度(俯摄)的造型效果及功用(1)有利于表现对象的立体感。

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关键是表现其多面关系。

平面拍摄可以表现物体的正面侧面二个面,俯角拍摄可以表现正、侧、顶三个面,从而增强了物体的立体感。

(2)俯角可以增强平面景物的线条透视。

俯角度离镜头近的景物降底,远处景物升高,从而展示了视野,增加了空间深度。

比如列队行进、车队的奔驰、草原的羊群以及展示纵横线条的场景,大多采用俯角拍摄,其目的在于表现多景次的地面景物。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就是这个道理。

(3)俯角可以渲染情绪。

造成压抑的气氛。

根据规定情景和人物的情绪,采用俯角处理,能使地面扩大,人物变小,还可以使人物压缩变形,产生萎缩、矮低的视觉效果,造成一种情绪上的压迫感。

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马小军孤独地漂在游泳池的镜头。

(图1-2)(4)俯角度用于拍摄人物,可以美化人物面部特征,也可以丑化人物的形象。

如果标准镜头,稍俯的角度,可使圆脸,高颧骨,胖脸型,得到适当拉长和校正,在肖像摄像中经常用这种角度稍许改变人物的脸型。

(5)俯角度(俯摄)经常用于交待地理位置。

在拍摄战斗场面第一个镜头常常是用大俯角拍摄远景画面,用来确定敌我双方地理位置及双方的运动方向。

3.仰角度(仰摄)的造型效果及其功用摄像机高度处于人眼以下位置或低于被摄对象的位置进行拍摄称为仰摄,仰摄的镜头称为仰视镜头。

(1)仰摄前景升高、后景降低,有时后景被前景所遮挡看不到后景。

如果前景是主体,仰角有实出主体形象的作用。

在外景用仰角拍摄以天空做背景可以净化背景,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2)仰摄垂直线条的景物,线条向上汇聚,有夸张被摄对象高度的作用,从而产生高大、挺拔、雄伟、壮观的视觉效果;(3)由于仰摄能形成高大挺拔、雄伟的视觉效果,因此仰摄经常带有褒意,往往用赞颂、敬仰英雄人物。

比如,电视连续剧《长征》,红军抢渡泸定桥后,领袖们在泸定桥上指点江山的镜头(图1-4)。

但是,俯摄、仰摄的贬褒含义和感情色彩不是绝对的,在运用时不能做为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文革时期在电影界流传的“敌俯我仰”的固定模式是完全错误的。

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内窝》表现英雄人物的牺牲,就是利用大俯角度来表现的,在赞颂英雄之死的同时,表现了人民对英雄的悼念。

(4)仰摄拍摄人物既能夸张人物形体及面部特征,又能校正人物面部缺陷。

比如身材矮小的可以显得高些,消瘦的脸可以显得胖一些;对于脸颊(腮帮子)宽的脸型,如采用仰角会使两颊更宽大,从而夸大面部缺陷,所以脸颊较宽的人物不宜采用仰角度。

(图1-5 )(5)用仰角拍摄跳跃的腾空的动作,能夸张跳跃的高度(图1-6 )(6)仰角拍摄时,摄像机的光轴和水平线形成向上倾斜的夹角,镜头到人物头部(或其它物体顶部)和脚部的距离,产生远近不等的差别,影像将产生明显的透视变形现象,近而产生人眼不常见的奇形效果。

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上跳水台就是用大仰角度相摄的异常的影像形态。

深刻地展示了当时马小军内心情绪。

(图1-7 )大俯大仰角度表现的是人眼不常见的视点,其影像往往是变形的,故称大俯、大仰角度为两个特殊角度。

稍俯、稍仰角度则是常用角度。

大俯、大仰角度如果和镜头的焦距、拍摄距离结合起来,变形效果将更加明显。

叙事角度也称为心理角度:

角度作为叙事元素时,存在三种形态:

主观角度、客观角度和主客观角度。

先讲主观角度。

1.主观角度是代表剧中人物视线的拍摄角度。

摄像角度就是观众的视点,如果有意从剧中人物的视线角度拍摄,意味着让观众从剧中人物的视线看发生的事情,这时拍摄角度称为主观角度。

用这种角度拍摄的镜头叫主观镜头。

和客观角度相比,主观角度着重表现主体人物的视觉心理,往往出现不寻常的视觉印象。

主观角度是体现作者丰富想像的创造性角度。

主观角度也可代表动物或其它任何物体的“视线”。

影视作品有许多主观镜头。

如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男主人公马小军用自己配的钥匙打开了米兰家的房门,闯进米兰的家中,正当他着迷地看米兰的照片时,米兰回家了,马小军急忙躲入床下,从这里他看到米兰换衣服的情景,是马小军的主观视线拍摄角度。

角度独特,充分表现了马小军此时此刻的心理,而且把观众带到了发现场,印象十分深刻如(图1-8)。

人的视线不能看到自己的面部,所以马小军不能出现在画面里,如果以马小军做为前景就成了客观镜头了。

2.客观角度不代表任何人的主观视线,是代表客观纪实的角度。

客观角度依据生活中观察习惯而进行客观表现。

它的原则是在哪里拍摄能简练地、明确表达对象就在哪里拍。

客观角度是影视作品中最常用的角度。

3.主客观角度在一个镜头里,角度的主客观性质有时是可以改变的。

比如拍摄一个人在看画展,通过他的后背拍摄,这显然是客观角度,如果镜头随着观者的视线摇向另一幅画,人物出画,这时客观角度就变成了主观角度。

相反由一幅画拉出来,一人进画面,这时主观角度又变成了客观角度。

再如,电视连续剧《一年又一年》开篇第一个镜头就是主客观角度拍摄的主客观镜头。

全景,晃动前移,乡村路上,两旁树木不断后移,两人中近景(主观变客观)陈焕和林平兴奋地坐在拖拉机上,两人视线从路上收回、互相看了一眼。

这个镜头是由陈、林二人的主观视线和陈、林二人对视的客观角度构成的,可以看出是摄像师肩扛摄像机和演员一起坐在拖拉机上,在行进中拍摄的,摄像好像一位同车的赶路者,增加了镜头纪实性,真实、自然的男女主人公此时此刻的由乡村回城的激动心情。

是主观角度变成客观角度拍摄的成功实践。

又如,在同剧21集中,林平平被解雇以后,准备回美国,临走前她十分留恋她在任职期间的工作和生活她环视曾经属于自己的办公室,这时用了一个360度的摇镜头,由客观到主观,再到客观,深刻地表现了她此时此刻的惋惜心情。

(图1-9)在一个镜头里,不仅可以有主观到客观角度的变化,还可以由客观到主观再到客观角度的变化。

如《一年又一年》中,陈福生当了一辈子放映员,退休以后,电影院重新装饰开业,陈福生重新回到他多年工作的影院,在下班时,他环视电影院豪华明亮的大厅,情有所感地走着,这时镜头由带有陈福生全景的客观角度摇摄,陈福生出画,镜头角度成了陈福生的主观视角,摇摄一周之后,又将陈福生摇入画面再次成了客观角度(图1-10)。

在这个主客观角度连续变化的运动镜头里,陈福生老师傅此时此刻的心情得以充分展现。

----------------------------------------------------------第五节拍摄角度

一、角度的意义拍摄角度又称摄像角度、画面角度、镜头角度。

拍摄角度指摄像机和对象之间形成的方向关系、高度关系和远近关系。

我们把这种关系称做几何角度。

除此之外,角度还有主观角度、客观角度和主客观角度之分,这是从心理上区分的。

也叫做心理角度。

拍摄角度,按方向关系可分为正面角度、侧面角度、前侧角度、后侧角度和背面角度等几种。

(如图所示)平面角度示意图垂直角度示意图按高度关系分为平角度、稍俯、稍仰、大俯、大仰等几种,其中平角度和稍俯稍仰是常用角度。

大俯大仰则属于两个特殊角度。

选择确定拍摄角度,是摄像师在拍摄现场必须作出的一项重要工作。

角度的不同直接影响对画面主体的表现。

(1)角度决定画面构图,角度变构图变,角度新构图新。

(2)角度直接影响人物造型效果,角度的变化影响画面的光线效果和感情色彩。

同一对象用不同角度拍摄可得到不同的造型效果,从而产生不同的画面表现力。

(3)角度不仅是有力的造型元素,它还是摄像造型的表情元素。

拍摄角度用的恰当可以产生褒贬含义。

研究拍摄角度的造型功能及艺术表现力用是摄像造型的重要课题。

在电视剧拍摄现场,导演、摄像师、美术师等主创人员总是反复观察、琢磨、认真选择能正确表达戏剧内容、场面调度的合适角度。

对于拍摄角度的重要性,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这样写道:

“方位和角度足以改变影片中画面的性质:

振奋人心或富于魅力,或冷漠无情或充满幻想与浪漫主义色彩。

角度和方位的处理对导演、摄影师的意义,犹如风格对于小说家,因为这正是创造性的艺术家最直接地反映他的个性的地方。

”(《电影美学》26页)

二、不同拍摄角度的造型特点及其功用平面角度:

1、正面角度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正面特征,用正面角度拍摄人称肖像,能表达人物的本来面貌。

正面角度有利于表现景物的横线条,可以营造庄重、稳定、严肃的气氛。

其缺点是缺乏立体感和空间透视感,若用的不当容易形成无主次之分,呆板无生气的画面效果。

2、侧面角度有利于表现运动对象的方向性,线条富于变化,多用于对话、交流、会谈、接见场合,有平等的含义。

其缺点是不利于立体、空间表现。

3、斜侧角度包括前侧和后侧,是一种最常用的角度。

在拍摄两个人时能分清主次。

比如采访摄像,以记者的后侧为前景,拍摄被采访者的前侧,并使其位于画面中间,把视觉重点置于被采访者身上,主体突出并且有深度感,画面有变化。

采用这种角度拍摄的镜头画面,叫做过肩镜头。

4、背面角度用背面角度拍人物,被摄人物所看到的空间和景物也是观众看到的,所以这种角度拍的画面有把观众带到场面的纪实效果,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比如背跟拍摄记者的镜头,就有这种效果。

大型纪录片《望长城》中主持人焦建成寻找陕西民歌手王向荣的段落,用了很多背跟角度拍摄记者寻找王向荣的经过,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突出了该片跟踪纪实的风格,增强了作品表现力以上是平面角度,以下介绍垂直角度的造型特点及其功用。

垂直角度:

垂直角度分平摄、俯摄和仰摄三种。

1、平摄角度指机器的高度位置与被摄对象同等高度,对人物来讲摄像机高度位于肩部称为平摄角度,简称平角度。

平角度具有以下造型特点:

①由于机位处于人眼高度,画面具有平视平稳效果,是一种纪实角度。

②垂直形态的对象能得到正常再现,水平线条则容易重叠。

③透视关系正常不变形(用中焦镜头)④适合拍摄图案、照片。

⑤平摄,前后景物容易重叠而看不出前后景及背景的景次关系,故不利于空间层次、空间深度的表现。

平角度适合拍摄人物近景特写不变形。

如果追求构图平稳,不要大的透视关系,用平角度拍摄最为合适。

2、俯角度(俯摄)的造型效果及其功用(1)有利于表现对象的立体感。

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关键是表现其多面关系。

平面拍摄可以表现物体的正面侧面二个面,俯角拍摄可以表现正、侧、顶三个面,从而增强了物体的立体感。

(2)俯角可以增强平面景物的线条透视。

俯角度离镜头近的景物降底,远处景物升高,从而展视了视野,增加了空间深度。

比如列队行前进、车队的奔驰、草原的羊群以及展示纵横线条的场景,大多采用俯角拍摄,其目的在于表现多景次的地面景物。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就是这个道理。

(3)俯角可以渲染情绪。

造成压抑的气氛。

根据规定情景和人物的情绪,采用俯角处理,能使地面扩大,人物变小,还可以使人物压缩变形,产生萎缩、矮低的视觉效果,造成一种情绪上的压迫感。

俯角度用于拍摄人物,可以美化人物面部特征,也可以丑化人物的形象。

如果标准镜头,稍俯的角度,可使圆脸,高颧骨,胖脸型,得到适当拉长和校正,在肖像摄像中经常用这种角度稍许改变人物的脸型。

(5)俯角度(俯摄)经常用于交待地理位置。

在拍摄战斗场面第一个镜头常常是用大俯角拍摄远景画面,用来确定敌我双方地理位置及双方的运动方向。

3.仰角度(仰摄)的造型效果及其功用摄像机高度处于人眼以下位置或低于被摄对象的位置进行拍摄称为仰摄,仰摄的镜头称为仰视镜头。

(1)仰摄前景升高、后景降低,有时后景被前景所遮挡看不到后景。

如果前景是主体,仰角有实出主体形象的作用。

在外景用仰角拍摄以天空做背景可以净化背景,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2)仰摄垂直线条的景物,线条向上汇聚,有夸张被摄对象高度的作用,从而产生高大、挺拔、雄伟、壮观的视觉效果;(3)由于仰摄能形成高大挺拔、雄伟的视觉效果,因此仰摄经常带有褒意,往往用赞颂、敬仰英雄人物;但是俯摄、仰摄的贬褒含义的感情色彩不是绝对的,在运用时不能做另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文革时期在电影界流传的“敌俯我仰”的固定模式是完全错误的。

(如下组图)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内窝》表现英雄人物的牺牲,就是利用大俯角度来表现的,在赞颂英雄之死的同时,表现了人民对英雄的悼念。

(4)仰摄拍摄人物既能夸张人物形体及面部特征,又能校正人物面部缺陷。

比如身材矮小的可以显得高些,消瘦的脸可以显得胖一些;对于脸颊(腮帮子)宽的脸型,如采用仰角会使两颊更宽大,从而夸大面部缺陷,所以脸颊较宽的人物不宜采用仰角度。

(如图1-5)(5)用仰角拍摄跳跃的腾空的动作,能夸张跳跃的高度(如图1-6)(6)仰角拍摄时,摄像机的光轴和水平线形成向上倾斜的夹角,镜头到人物头部(或其它物体顶部)和脚部的距离,产生远近不等的差别,影像将产生明显的透视现象,近而产生人眼不常见的变形效果。

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上跳水台就是用大仰角度相摄的异常的影像形态。

深刻地展示了当时马小军内心情绪大俯大仰角度表现的是人眼不常见的视点,其影像往往是变形的,故称大俯、大仰角度为两个特殊角度。

稍俯、稍仰角度则是常用角度。

大俯、大仰角度如果和镜头的焦距、拍摄距离结合起来,变形效果将更加明显。

叙事角度也称为心理角度:

角度作为叙事元素时,存在三种形态:

主观角度、客观角度和主客观角度。

先讲主观角度。

1.主观角度是代表剧中人物视线的拍摄角度。

摄像角度就是观众的视点,如果有意从剧中人物的视线角度拍摄就意味着让观众从剧中人物的视线看发生的事情,这时拍摄角度称为主观角度。

用这种角度拍摄的镜头叫主观镜头。

和客观角度相比,主观角度着重表现主体人物的视觉心理,往往出现不寻常的视觉印象。

主观角度是体现作者丰富想像的创造性角度。

主观角度也可代表动物或其它任何物体的“视线”。

影视作品有许多主观镜头。

如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男主人公马小军用自己配的钥匙打开了米兰家的房门,闯进米兰的家中,正当他着迷地看米兰的照片时,米兰回家了,马小军急忙躲入床下,从这里他看到米兰换衣服的情景,是马小军的主观视线拍摄角度。

角度独特,充分表现了马小军此时此刻的心理,而且把观众带到了发现场,印象十分深刻。

如人的视线不能看到自己的面部,所以马小军不能发现在画面里,如果以马小军做为前景就成了客观镜头了。

2.客观角度不代表任何人的主观视线,是代表客观纪实的角度。

客观角度依据生活中观察习惯而进行客观表现。

它的原则是在哪里拍摄能简练地、明确表达对象就在哪里拍。

客观角度是影视作品中最常用的角度。

3.主客观角度在一个镜头里,角度的主客观性质有时是可以改变的。

比如拍摄一个人在看画展,通过他的后背拍摄,这显然是客观角度,如果镜头随着观者的视线摇向另一幅画,人物出画,这时客观角度就变成了主观角度。

相反由一幅画拉出来,一人进画面,这时主观角度又变成了客观角度。

再如,电视连续剧《一年又一年》开篇第一个镜头就是主客观角度拍摄的主客观镜头。

全景,晃动前移,乡村路上,两旁树木不断后移,两人中近景(主观变客观)陈焕和林平兴奋地坐在拖拉机上,两人视线从路上收回、互相看了一眼。

这个镜头是由陈、林二人的主观视线和陈、林二人对视的客观角度构成的,可以看出是摄像师肩扛摄像机和演员一起坐在拖拉机上,在行进中拍摄的,摄像好像一位同车的赶路者,增加了镜头纪实性,真实、自然的男女主人公此时此刻的由乡村回城的激动心情。

是主观角度变成客观角度拍摄的成功实践。

在一个镜头里,不仅可以有主观到客观角度的变化,还可以由客观到主观再到客观角度的变化。

如《一年又一年》中,陈福生当了一辈子放映员,退休以后,电影院重新装饰开业,陈福生重新回到他多年工作的影院,在下班时,他环视电影院豪华明亮的大厅,情有所感地走着,这时镜头由带有陈福生全景的客观角度摇摄,陈福生出画,镜头角度成了陈福生的主观视角,摇摄一周之后,又将陈福生摇入画面再次成了客观角度。

(如下组图)在这个主客观角度连续变化的运动镜头里,陈福生老师傅此时此刻的心情得以充分展现。

第六节时间处理

一、时间概念一提到时间,人们马上就会想到:

年、月、日、时、分、秒等。

其实这些并非时间,而是对时间的量度单位或者称为时间词。

现实中的时间有三解:

(一)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

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续不断的系统;(二)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过程;(三)时间里的某一点即时段(现代汉语词典104页)“任何存在的基本形式都是时间和空间,时间之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极大的荒唐”(恩格斯语)。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没有任何的东西,而运动着的物质除了在时间和空间之内就不能运动”。

(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171页)现实时间具有有序性、持续性和不可逆转性。

有序性指事物发生、发展到结束的顺序;连续性指事物发展的不间断性;不可逆性指时间不能倒退。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是对时间这一特性的描述。

人们在生活中只能服从时间,利用时间,却不能丝毫改变时间。

有人善于把握时间不失时机工作和学习,“事半功倍则是善于利用时间的结果。

二、时间感觉时间是客观存在的,时间感觉是对时间的主观感受,又可称心理时间。

时间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公平的。

但每个人对时间感受却是因人而异的。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形容时间过得太慢;“光阴似箭,时光如棱”形容时间过得太快。

这些都是对时间的心理感觉。

同一个人不同的心境对时间上感觉也不尽相同,当你正在做一件感兴趣的事情时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

当你心情烦燥时会感到时间过得很慢。

三、影视时间不同于现实时间,它由放映时间、戏剧时间(叙述故事和事件的时间)和心理时间构成。

放映时间就是一部作品所有镜头画面时间长度的总和,它和现实时间是同步和相等的。

一集电视剧五十分钟需要连续看50分钟才能看完,这就是它的放映时间。

戏剧时间指叙述故事、事件发生发展所需要的具体时间。

导演根据剧本提供的故事发生、发展的时间通过画面和声音对故事情节或事件进行交待。

导演对戏剧时间处理自由度很大,可按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表现正在发生的事件,也可打破正常时间顺序去表现过去或将要发生的事件,甚至可以表现非现实的时间,比如对梦境、幻想的表现。

影视时间是可变的具有很强的假定性,导演可以大幅度地省略、压缩也可以延伸。

一集五十分钟的电视剧,可以表现(叙述)一年时间(如《一年又一年》),也可以叙述几天或几小时,(如《廊桥遗梦》叙述四天时间)。

也可以叙述几个世纪,如电影《党同伐异》。

一般来讲,叙述时间总是短于现实时间,是对现实时间的压缩、省略。

这在电视剧里是导演的艺术处理问题。

在拍一条新闻、拍一集纪录片就和摄像有关系了。

时间形象的造型表现是摄像的基本功。

画面的时间概念不能含混不清,是白天还是晚上,是中午还是傍晚,都应逼真地再现出来。

心理感受时间同是一集五十分钟的电视剧,观看时对其时间感受是不同的。

有的感到时间很拖沓,时间过得很慢,就那么点事没完没了;有的感到很快不到五十分钟就完了。

在生活中,一堂课五十分钟,有的同学感觉过得很快,有的感觉很慢,对同一时间具有不同的感觉这就是心理时间。

心理时间也有不确定性,导演可以把事件,人物瞬间思维活动加以突出、强调和渲染,把时间延长以增强艺术感染力,但观众看了并不感到冗长。

四、镜头画面时间长度处理在电视剧的制作中,每个镜头的长度是导演在分镜头剧本中确定的,摄像按导演的口令拍摄就行了,但在新闻片,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中,则是由摄像和编辑决定。

不管是由谁来定,对于摄像来讲了解一下确定镜头时间长度的诸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一般来讲确定镜头画面时间长度要考虑有下列因素:

1.镜头内容每个镜头要使观众看明白,内容复杂镜头时间长些,内容简单的时间则短些。

当观众已经看明白了再拖下去,就会感到罗嗦,相反,如果观众还没有看清楚就忙于切换,观众就会感到急迫。

2.景别不同,镜头包含的信息量也不同,观众看清的时间也不同。

远景、全景画面范围较大,表现内容较多,需要长些;近景特写时间长度要短一些。

一般简单的远景镜头约在10-20秒之间,全景10-15秒,中景6-10秒,近景3-6秒,特写1-3秒。

当然也有特殊,复杂的长镜头常在30秒--几分钟之间,这些经验值不是绝对的。

3.构图简单的构图画面时间可短些,复杂的构图时间要长些。

例如拍一个水杯的特写镜头有1-2秒就够了。

如果是大景深多层次的多构图画面时间就要长些。

在构图处理上主体比较突出时间短些如果构图处理主体不够突出就要长些。

4.台词和解说词台词是演员的对白,解说词是附加在画面上的画外语言,用于补充或加强画面,或解释、议论、或介绍、抒情或表达作者的观点。

有些画面没有解说就无法表现,需要借助于解说词来完成。

因为解说词是用来解释画面的不足的,它和画面有一定对应关系。

摄像在拍摄时要心里有数,哪些内容着重于画面形象表现,哪些画面由解说来补充。

要事先估计到解说词长度和镜头画面的长度。

好的解说词应该是不完整的,要做到解说和画面有机配合,不能视听脱节。

但也有先有解说后配画面的,用画面来图解解说,这样很容易造成声画两张皮的不良后果。

5.节奏镜头的长短有如写文章用词和句的长短。

长句子写文章节奏平缓。

短名子有力能形成较强的节奏感。

镜头长短亦如此,长镜头(不要和长焦距镜头混淆)容易拖沓,而短镜头结构较快。

所以戏剧高湖段落多用短镜头结构,节奏平缓之处多用长镜头表现。

6.情绪长度叙事和表情是电视画面的主要功能。

电视画面不能总是停留在叙事层面上,总要有一些抒情的或表达人物情绪的表情段落,这些镜头画面我们叫它情绪画面,有时需要适当延长情绪镜头的长度。

因为要想把观众带入特定的情绪之中,从而受到感情情绪感染是和时间长短有关系的。

例如中央电视台报道:

美国轰炸我驻南大使馆,炸死我使馆人员朱影夫妇,朱影的父亲抱着她女儿的血衣悲痛欲绝,镜头情绪达到高潮,需要延长时间长度,如果很短几秒钟过去了就会失掉感染力。

成年人的情绪变化,产生共鸣需要一定的时间过渡。

镜头长度一般在编辑时完成,但巧妇难做无米炊,摄像在拍摄时没有足够长度,动作镜头又不能停帧,编辑也无能为力,只能留下遗憾。

第二章笫一节摄影镜头的分类焦距是摄影镜头重要性能指标之

一。

不同焦距值的摄影镜头其性能也不同。

焦距也叫焦点距离,是指从光学透镜的主点至焦点的距离。

摄影镜头根据焦距值可否调节分为定焦距摄影镜头和变焦距摄影镜头两大类。

焦距值固定不变的摄影镜头为定焦距摄影镜头,而焦距值在一定范围内可连续改变的摄影镜头称为变焦距摄影镜头。

变焦距摄影镜头优缺点:

定焦距摄影镜头根据焦距值的大小,分为标准摄影镜头、长焦距摄影镜头和短焦距摄影镜头。

摄影界习惯把焦距值等于(或接近)画幅对角线长度的摄影镜头称作标准镜头(也叫常用镜头)(当然彩色电视摄像机的标准镜头的焦距值是由摄像管或CCD成像画幅尺寸决定的)。

标准镜头的视角相当于人眼观察景物时最清晰的视角大小,用它拍摄的画面影像接近于人眼对空间的正常感受。

不同画幅尺寸的照相机、摄影机和摄像机,其标准镜头的焦距值不同。

比如,135照相机标准镜头的焦距值为f=50mm,而16mm电影摄影机把f=25mm作为标准镜头,35mm电影摄影机的标准镜头值是40mm,2/3 inch摄像机的标准镜头的焦距值为f=

17.5mm。

焦距值大于画幅对角线尺寸的摄影镜头为长焦距摄影镜头(也称远摄镜头),焦距值小于画幅对角线尺寸的摄影镜头为短焦距摄影镜头(也称广角镜头)。

笫二节不同焦距摄影镜头的造型特点摄影镜头的焦距值不同,其性能及造型特点也不同。

不同焦距值的摄影镜头,其所拍画面的视角、影像放大率、画面景深及空间透视感等都不同。

由于标准摄影镜头的造型特点与人眼的视觉效果相接近,在此不再详述。

本节只介绍长焦距摄影镜头和短焦距摄影镜头的造型特点。

一、焦距与视角及影像放大率短焦距摄影镜头视角广,影像小,长焦距摄影镜头视角窄,影像大。

目光所及的景物范围为视野或视野范围。

已知:

水平视角W的计算公式为:

W =2tg-1b/2f(式中:

b为拍摄距离,f为镜头焦距值)影像放大率m的计算公式:

m= f/l-f(l为物距,f为镜头焦距)由公式可知,摄影镜头的焦距与视角、视野成反比,与影像放大率成正比,即焦距越长视角越窄,视野范围越小,该摄影镜头所拍下的景物空间范围越小,越狭窄,景物所成影像越大。

反之,焦距越短,视角越宽,视野范围越大,所拍景物空间范围越大,越广阔,景物所成影像放大率小。

即在同一拍摄点,针对同一景物(拍摄距离不变)进行拍摄,用长焦距摄影镜头所拍摄的景物范围小,而影像放大率大(即视角大),用短焦距摄影镜头拍摄时,所获景物范围大,而影像放大率小,故此,短焦距摄影镜头又称广角摄影镜头(WIDE--ANGLEPHOTOGRAPBY)。

摄影师在拍摄点不变的前提下,为了获得预期的拍摄范围和影像放大率,可通过选用适当焦距的摄影镜头来实现。

请点击这里查看相关视频>>>

二、焦距与拍摄距离摄影师在拍摄时,针对同一被摄主体,如想获得相同的影像放大率,不同焦距的摄影镜头,所需要的拍摄距离(摄影机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不同。

已知:

物距l=f+式中:

f为镜头焦距,h为物高,h`为像高)。

当被摄景物的影像放大相同时,摄影镜头的焦距与物距成正比。

拍摄角度的技巧范文

拍摄角度的技巧范文 导语:在摄影时,最怕站着不动,只用齐眼式的方式来观看世界,每个人都是这样看,当然拍出来的东西就不足为奇。想要拍出让人惊艳的作品,在拍摄时,应该要到处走走晃晃,四处观察,找出吸引你的拍摄视角。只要转个弯,就能遇见不同的风景。 视点的方向 拍摄前,摄影者应当绕被摄物件多走一走、看一看,寻找最理 想的拍摄方向。在观察和比较的过程中你将发现,随着自己所处的位置不同,被摄物件的轮廓形状会有很大改变,画面结构会出现明显的差异,被摄主体与前景、背景的关系也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虽然是同一被摄物件,但由于拍摄方向不同,画面也会展现出各种不同的构图效果。 ▲光圈: F8 曝光时间: 1/1000s ISO :200 焦距: 200mm。通常遇到一个具有明确兴趣点的物件,可以透过不同角度来进行塑造。 ▲光圈: F8 曝光时间: 1/1000s ISO :200 焦距: 200mm。 ▲光圈: F11 曝光时间: 1/1000s ISO:200 焦距: 16mm。 ▲光圈: F11 曝光时间: 1/1000s ISO:200 焦距: 16mm。 俯拍或仰拍可以拍摄出完全不同感觉的画面,前者展现出地面空间的广博,后者则表现了天空云彩的韵律。 视点的高度 在确定画面范围和拍摄方向的时候,还应当缜密思考一下,根 据被摄物件的特点,应适合从多高的角度去拍摄。如果拍摄现场能让

你登高探查,不妨在被摄物件前从低到高的位置多加观察,仔细分析眼前的景色的变化,再选取一个最理想的拍摄高度。如下图所示,这张表现普通面包的照片,便是选择视点的典型范例。一般的摄影者往往从俯视角度进行拍摄,或者由上而下进行特写,而这张照片的拍摄者却选择了与面包近乎平行的角度进行拍摄,进而得到一幅亲和力强的静物画面,并具有趣味性。 ▲光圈:F5.6 曝光时间:1/1000s ISO:200 焦距:50mm。从与面包近乎平行的视角来拍摄,画面充满了趣味性。 如下图所示,这也是一张低视角的构图画面。这样的画面让红色的人物完全映衬在蓝色的天空中,使色彩更加鲜明,而够低的视角也让物件前方不必要的杂物被排除在画面之外,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简洁。 ▲光圈:F5.6 曝光时间:1/200s ISO:400 焦距:35mm。利用低视角让红衣人物处于黄金分割线上成为视觉中心。 以上几张图片仅仅是在拍摄高度上有一点变化,就给摄影构图带来如此明显的影响。它改变着画面的结构,使画面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形式,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如果再加上拍摄距离和拍摄方向的变化,对于摄影构图将会有更大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视点的选择是何等重要! ▲光圈: F5.6 曝光时间: 1/200s ISO:800 焦距: 16mm。低视点和高视点拍摄所展示出的不同兴趣点。 ▲光圈:F5.6 曝光时间: 1/100s ISO:800 焦距: 16mm。

电影镜头阐述附件“如何把握摄像角度

如何把握摄像角度 我们对拍摄角度的选择,实际上就是对作品中画面的选择和确定。拍摄角度的不同,直接决定了画面中主体的形象和画面的轮廓,决定了画面的光影结构、位置关系和感情倾向。可以说,我们在拍摄角度的选择中不但要溶入对画面形式的创造和想象,而且要溶入对画面形象的情感和立意。简单的说拍摄角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种是指摄像机与被摄主体所构成的几何角度;一种是摄像机与被摄主体所构成的心理角度。 一、从几何角度上来看 我们可以把拍摄角度大致分为三种:平摄(水平方向拍摄)、仰摄(由下往上拍摄)、俯摄(由上往下拍摄)。 1、平摄(水平方向拍摄) 为了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大多数画面应该在摄像机保持水平方向时拍摄,这样画面效果显得比较平和稳定,视觉过渡比较自然。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所要拍摄的物体,其高度和我们的身高相当(一般我的摄像高度是这样的:让摄像机的镜头和被摄者的眼睛等高。),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所要拍摄的物体高于或低于这个高度,那么,我们就应该根据所拍物体的高度随时调整摄像机高度和身体姿势。譬如拍摄坐在沙发上的人物或在地板上玩耍的小孩时,就应该采用跪姿甚至趴在地上拍摄,使摄像机与被摄体始终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存在问题: 为了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大多数画面应该在摄像机保持水平方向时拍摄,这样画面效果显得比较平和稳定,视觉过渡比较自然。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所要拍摄的物体,其高度和我们的身高相当(一般我的摄像高度是这样的:让摄像机的镜头和被摄者的眼睛等高。),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所要拍摄的物体高于或低于这个高度,那么,我们就应该根据所拍物体的高度随时调整摄像机高度和身体姿势。譬如拍摄坐在沙发上的人物或在地板上玩耍的小孩时,就应该采用跪姿甚至趴在地上拍摄,使摄像机与被摄体始终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存在问题: 如果一味的运用平摄,就会使观看的人感到平淡乏味。所以我们在拍摄时偶尔也需要变换一下拍摄的角度,使影片增添几分色彩,给观众多几分新鲜的感觉。接下来我们就来谈一谈仰摄和俯摄。 2、仰摄(由下往上拍摄) 拍摄人物的近距离特写画面时,拍摄角度的不同,可以给这些人物的神情带来重大的变化。如果用低方位向上拍摄,可以提高此人威武、高大的形象。会使主角的地位更好地突现出来。如果把摄像机架得够低,镜头更为朝上,会使此人更具威慑力,甚至主角人物说的话

电视新闻摄像注意事项

关于电视新闻摄像的几个问题 画面偏色、镜头空洞、构图失当、同期声音质差、文字稿与图像两张皮,致使有新闻价值的消息大打折扣。 现将新闻摄像的规范归纳如下: 一、前期采访要求 1、被采访者景别: 站:肘关节处。 坐:第三个扣子 角度:尽量让镜头和被采访者形成60-90度的最佳拍摄角度。 2、双人镜头 站立采访——两人(采与被采)充满画面45度角 由双人推到采访者,画面要干净,不能带记者任何部分。在抓拍时尽可能由双人镜头推到单人镜头。 过肩镜头——带着采访或被采访者的半个后脑,两人充满画面。 3、三个备用镜头 双人镜头,过肩镜头,记者反打镜头。其中记者的反打要注意轴线,严禁出现跳轴反打 4 、对于记者在现场的出镜 a:出镜的画面一定要经过记者与摄像充分沟通,并能体现出

对现场的设计,避免记者与所在环境毫无关联的万能镜头。 b:出镜的背景,应该选择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和最相关的场景,不能随意选取与新闻本身毫不相关的背景。 5、如果采访对象同意接受采访,但不愿意露脸,统一用剪影、或者用前景遮挡面部以及虚化主体的拍摄方式。 6、对于“情景再现”的拍摄手法,严禁再用全虚的镜头来表现,手法可以多元化。 7、摄像拍的每一个镜头都要求工整和规范。 8、摄像在采访时要注意对声音进行监听,以保证声音的质量。 9、所有镜头必须有同期声。 电视新闻的摄像几个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一、确保画面的色彩还原正确(白平衡的调整) 目前使用的各种型号的摄像机,都具备这样的功能,拍摄前应对白平衡、黑平衡进行调节,以保证彩色还原正确。当环境变化时,尤其要注意调整白平衡,因此提醒摄像记者随时注意。 二、确保摄像机正确曝光 拍摄中首先要确保正确曝光。对于前期曝光不准的画面,后期往往很难校正准确。曝光不足,电视画面发暗;曝光过度又会使电视画面产生“限幅”,高亮部分缺乏灰度层次。采访拍摄时,要根据光源条件、拍摄对像,对摄像机进行光学和电子调整,使

电影的拍摄角度

拍摄角度 拍摄角度包括拍摄高度、拍摄方向和拍摄距离。拍摄高度分为平拍、俯拍和仰拍三种。拍摄方向分为正面角度、侧面角度、斜侧角度、背面角度等。拍摄距离是决定景别的元素之一。以上统称几何角度。还有心理角度,主观角度,客观角度和主客角度。在拍摄现场选择和确定拍摄角度是摄影师的重点工作,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造型效果,具有有同的表现功能。角度可以纪实再现或夸张表现大俯大仰有特殊得表现意义。 其中拍摄方向是指以被摄对象为中心,在同一水平面上围绕被摄对象四周选择摄影点。在拍摄距离和拍摄高度不变的条件下,不同的拍摄方向可展现被摄对象不同的侧面形象,以及主体与陪体、主体与环境的不同组合关系变化。拍摄方向通常分为:正面角度、斜侧角度、侧面角度。反侧角度、背面角度。 1.正面角度.是指与被摄对象正面成垂直角度的拍摄位置,主要表现某对象的正面 具有典型性的形象。例如建筑,无论古今在设计上都注重正面的样式与装修, 如北京的天安门以及各展览馆、博物馆等。正面角度能够表现对像的本色。人 物相貌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正面形象更具有人物相貌的特点。正面角度的构 图,主要是表现对象多处在画面的垂直中心分割线上,常是对称的结构形式, 一般说来正面的构图形象比较端庄、稳重。 2.斜侧角度.是指偏离正面角度,或左、或右环绕对象移动到侧面角度之间的拍摄 位置。偏离正、侧面角度较小时,往往对正侧面的形象变化不大,可在正、侧 角度范围内选择适当的拍摄位置,使之既能表现对象正或侧面的形象特征,且 物体形象又有丰富多样的变化,往往能收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侧面角度。一般是指与被摄对象侧面成垂直角度的拍摄位置,主要表现某些对 象的侧面具有典型的形象。例如在人像摄影中,侧面角度能看清人物相貌的外 部轮廓特征,使人像形式多样变化。在客观对象中,有许多物体是只有从侧面 才能看清它的相貌的,例如人走动时的身影,各种车辆的外贸以及某些用具都 有这样的性质,在这种条件下侧面角度就能更好地表现对象的特色了。侧面角 度较之正面角度有较大的灵活性,在侧面垂直角度左右可有一些变化,以获得 最能表现好对象侧面形象的拍摄位置。 4.反侧角度。是指由侧面角度环绕被摄对象向背面角度移动的拍摄位置。它有反 常的意识。往往能将对象的一种特有精神表现出来,在与常用的正面、侧面、 斜侧面角度的对比下,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往往能获得很生动的形象。当然 对于某些对象来说有如斜侧的形象相似。因此反侧角度对摄影对象是有要求的,或者说是只有适当的对象才可选择反侧的方向。 5.背面角度。选择何种拍摄方向,不仅是主要被摄对象的形象有变化,构图的形 式有变化,更主要是表现内容也可能有变化,因此考虑拍摄方向的选择,应根 据具体的被摄对象和主题表现的要求而变化。至于正面角度、斜侧角度、侧面 角度、反侧角度、背面角度,没优劣之分,运用得当,都会获得成功的构图。 拍摄距离指相机和被摄体间的距离。在使用同一焦距地镜头时,相机与被摄体

人像摄影技巧之人像摄影拍摄角度

人像摄影技巧之人像摄影拍摄角度 一、人像摄影镜头的选择与搭配 需要用明确的焦距来拍摄的专项摄影并不多,而人像摄影就是其中之一。人像摄影中,不同镜头的选择与搭配所拍摄出的人像效果也是不同的。 对于大多数摄影者来说,都比较喜欢用焦距为85~100mm的中长焦镜头来进行人像拍摄,这类镜头通常被人们称作是人像镜头。使用85~100mm的焦距拍摄,不仅可以让摄影者在一个很恰当的距离范围内进行拍摄(离被摄体3~4m,留给自己和被摄主体一定的空

间,但仍能使被摄体充满景框),而且使用这个焦段的镜头拍出来的人像效果比较自然、真实,既不会像广角镜头那样引起面部失真,也不会像较长的长焦镜头那样引起压缩。 尼康24~120mm F/3.5~5.6变焦镜头 在人像摄影镜头的选择过程当中,很多摄影者经常在最理想的镜头焦距是选择85mm还是100mm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其实,摄影者完全可以选择一款能够包含这两段焦距的变焦镜头,比如尼康的24~120mm变焦镜头,它可以完全满足摄影的不同需要。这样,摄影者就可以在85~100mm的范围内选择任意焦距来拍摄自己想要的照片。

光圈F5曝光时间1/250s 焦距85mm感光度100 利用85mm定焦镜头拍摄的人像照片 虽然焦距在85~100mm的中长焦镜头比较适合拍摄人像,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利用长焦镜头进行拍摄。当摄影者选用较长的长焦镜头拍摄人像时,可以更好地虚化背景,使画面更加简洁、明了。但要注意的是,长焦镜头对背景的这种虚化,可能会有些过度,略显不自然。

光圈F2.5曝光时间1/200s 焦距135mm感光度100 长焦镜头具有虚化背景和突出人物主体的效果 除了长焦镜头,广角镜头也得到了众多摄影者的青睐。使用广角镜头,可以比较好地收取更多的画面元素,从而来反映环境、烘托气氛。并且,对于人像拍摄,广角镜头打破了长焦镜头单一的表现形式,为摄影者提供了更多的创意发挥空间。需注意的是,要尽可能避免广角镜头给被摄体带来的过度透视变形。

关于-电视新闻摄像的几个要点

关于电视新闻摄像的几个要点 电视新闻拍摄是电视节目制作的第一个技术步骤。由于技术运用和表达要求的差异,电视摄像大致可以分为新闻(纪实性)摄像和虚构(创 造性)摄像两大类。 新闻摄像侧重于新闻性,不在影像美学方面有苛刻要求,在特殊情况下,尤其是突发事件现场,有时甚至连画面稳定、亮度等基本技术要求都可以忽略,最为遗憾也是最为可贵的是,新闻摄像不能重新而来,除非是不影响新闻性的组织拍摄。 在拍摄前,一定要提前对所拍新闻的报道主题、报道角度以及相关切入点的情况了然于胸,才能理清思路;其次,在拍摄时,一定要以后期编辑的思想来构思相关的镜头。!!! 具体就当前我国的新闻类型来说,主要分为三类:时政新闻、主题报 道、事件新闻。 一、时政新闻拍摄要求 (一)会议新闻 1.拍摄会议时必须要有以下镜头: A.主席台:正面全景 B.领导人:副省级以上领导单人近景(讲话和听会的镜头都要有),特别注意要抓拍领导人发言时,表情和手势等营造气氛的镜头(正、

侧面多角度)。小全画面的拍摄,要分主要领导讲话和不讲话时拍两组。 C.主席台其他人员(包括各州市主要领导):两人以上卡或者摇镜头。 D.会场:(带会议横幅的)正面全景、左右侧全景和中景。听众分切镜头、由主席台摇到听众席的镜头、听众席的全景(站在主席台上或适当的位置拍摄固定、摇的镜头)。若会议内容较长,应增加听众画面的拍摄。 注意:会议新闻的画面一定要饱满、整洁,尽量避免会场工作人员及服务人员等进入画面。 2. 拍摄人物时对景别的要求: A.领导人近景画面中要避开并排坐的其他人,更不能切半个人,画面要饱满,主体突出;主要领导人要求有正面、左右侧面、讲话和不讲话时的近景。在拍摄主要领导人时,应避免在有损领导人形象的角度拍摄(背景上的树枝、窗格,前景桌面上的话筒、花束、茶杯,领导人面部缺憾、领导人或其后排人物的小动作等)。不需要单独给镜头的领导,可以两个或多个人分切或横摇。(若领导职务有较大差别的,可从职务高的单人近景拉到两人或双人近景拉到三人中景落幅)。 B.听众一般不出单独镜头,有在认真记录的听众,可以出特写(从笔记本拉出的),特别要注意的是画面中不要出现打哈欠、睡觉、揉眼睛、喝水等杂乱的动作。 C.根据会议的具体情况,要把握好摇镜头和起落幅的节奏,起落幅要左右对称,并且要有足够的长度。

电视新闻摄像角度论述

电视新闻摄像角度论述 电视新闻摄像角度论述【内容摘要】电视是一种媒介,人们通过电视了解到更多的信息,获得更多的知识。电视新闻是以电视作为载体,进行各种新闻性内容和新闻的报道,是电视台中的主体和骨干。本人跟随电视台进行电视新闻的拍摄,对电视新闻的摄像角度有了深入的了解,通过参与这次电视新闻的摄像工作,使我将摄像理论应用于实践,在拍摄的手法和角度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总结了一些心得和感受,收获良多。一、电视新闻 所谓电视新闻,就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电视的屏幕,形象的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手段,传播声音的同时进行图像的传播。具体的讲,它是通过记者采访、电视摄像、镜头的设计、拍摄、剪辑、构思解说词、进行配音这几个程序来完成。它可以形象的、系统的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电视新闻是新闻报道形式和电视各种新闻性内容的总称,是一般电视台节目的主体和骨干。从严格意义上将,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二、电视新闻摄像技术 (一)拍摄角度 拍摄角度包括拍摄高度、拍摄方向和拍摄距离。拍摄高度分为平拍、俯拍和仰拍三种。拍摄方向分为正面角度、侧面角度、斜侧角度、背面角度等。拍摄距离是决定景别的元素之一。以上统称几何角度。还有心理角度,主观角度,客观角度和主客角度。在拍摄现场选择和确定拍摄角度是摄影师的重点工作,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造型效果,具有有同的表现功能。角度可以纪

实再现或夸张表现大俯大仰有特殊得表现意义。在影视摄影创作中,角度设置不应是随意的,应体现一种造型风格。本人在电视新闻的拍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正面拍摄同侧面拍摄相结合的手法,对新闻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报道。本人首先跟随创卫指挥部对废品回收站的整理工作进行了报道,在这则新闻的报道中,首先对具体的文件通知进行了正面的拍摄,方便观众更好的看清具体的工作条例。在工作人员同废品回收站的负责人进行沟通时,则采用了侧面全景拍摄的手法,详细的展现出创卫指挥部在具体工作中的情况,以及废品回收站负责人员的配合程度。对创卫指挥部工作人员和废品回收站负责人在分析具体条例,进行协商探讨,以及废品回收站负责人签订协议时,都从侧面进行了拍摄,以更好的展示出工作的进展情况。整个拍摄过程详细的展现了创卫指挥部的具体工作。本作品的第二个报道是省领导到县城就干部下乡住村、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进展情况进行督察。在这个电视新闻的拍摄过程中,同样是正面拍摄同侧面拍摄相结合的方法。在介绍市委常委秘书长、县委书记、县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时,都给予了正面的特写。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在这些领导同具体负责人进行深入探讨时,都采用了正面拍摄。同时,对包村增收活动的具体成效,比如宣传栏和蔬菜大棚,也使用了正面拍摄进行展现。对市级部门负责人员、县委办、政府办等工作人员,都从侧面进行了拍摄。镜头主要跟随着县委书记,详细的记录了每一个工作的细节,在宣传栏前进行了拍摄,在具体工作的开展情况中也进行了拍摄。同时,注意结合镜头对全景进行展现,真实的再现督察工作的全过程。本作品的第三个报道是定襄县地震局进行科普宣传活动。本人首先对宣传栏进行了侧

人像摄影实拍技巧——人像摄影的拍摄角度

人像摄影实拍技巧——人像摄影的拍摄角度 一、人像摄影镜头的选择与搭配 需要用明确的焦距来拍摄的专项摄影并不多,而人像摄影就是其中之一。人像摄影中,不同镜头的选择与搭配所拍摄出的人像效果也是不同的。 对于大多数摄影者来说,都比较喜欢用焦距为85~100mm的中长焦镜头来进行人像拍摄,这类镜头通常被人们称作是人像镜头。使用85~100mm的焦距拍摄,不仅可以让摄影者在一个很恰当的距离范围内进行拍摄(离被摄体3~4m,留给自己和被摄主体一定的空

间,但仍能使被摄体充满景框),而且使用这个焦段的镜头拍出来的人像效果比较自然、真实,既不会像广角镜头那样引起面部失真,也不会像较长的长焦镜头那样引起压缩。 尼康24~120mm F/3.5~5.6变焦镜头 在人像摄影镜头的选择过程当中,很多摄影者经常在最理想的镜头焦距是选择85mm还是100mm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其实,摄影者完全可以选择一款能够包含这两段焦距的变焦镜头,比如尼康的24~120mm变焦镜头,它可以完全满足摄影的不同需要。这样,摄影者就可以在85~100mm的范围内选择任意焦距来拍摄自己想要的照片。

光圈F5曝光时间1/250s 焦距85mm感光度100 利用85mm定焦镜头拍摄的人像照片 虽然焦距在85~100mm的中长焦镜头比较适合拍摄人像,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利用长焦镜头进行拍摄。当摄影者选用较长的长焦镜头拍摄人像时,可以更好地虚化背景,使画面更加简洁、明了。但要注意的是,长焦镜头对背景的这种虚化,可能会有些过度,略显不自然。

光圈F2.5曝光时间1/200s 焦距135mm感光度100 长焦镜头具有虚化背景和突出人物主体的效果 除了长焦镜头,广角镜头也得到了众多摄影者的青睐。使用广角镜头,可以比较好地收取更多的画面元素,从而来反映环境、烘托气氛。并且,对于人像拍摄,广角镜头打破了长焦镜头单一的表现形式,为摄影者提供了更多的创意发挥空间。需注意的是,要尽可能避免广角镜头给被摄体带来的过度透视变形。

如何选择新闻报道的角度

如何选择新闻报道的角度 新闻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一个新闻事件,记者站在 什么立场、什么角度去寻找和选择新闻报道的侧重点影响着新闻事实的表现,其新闻价值也会相距甚远。好的新闻角度不仅能使受众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易于接受新闻,更能大大提升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反之,新闻报道简单化等现象则极有可能发生。 记者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素材,应该选取怎样的主题、选用哪些材料、采用何种结构报道新闻事件,关键是要把握好新闻的主题角度、新闻的选材角度和新闻的表现角度这三要素。 新闻的主题角度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不可轻视 的重要环节。选择新闻的主题角度应把握好以下两方面:报纸被称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要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导向性,因此,新闻的主题角度也就必须紧扣党和政府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中心工作,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新闻报道的主题角度。受众是媒介产品的消费者,也是新闻信息流通的终端接受者;媒体不懈努力希望得到的是受众的注意力,所以媒体要想与受众建立一个有效的传播体系,新闻报道不仅要有指导性和引导性,而且必须具有针对性。现在新闻界有一

个说法,人们的注意力是世界最宝贵的资源,有人把媒体的竞争称为眼球争夺战,而新闻媒体要想获得胜利,就必须面向受众。受众关心的、有利害关系的和能引起共鸣的,新闻报道就必须针对这些做出选择,确定主题。 在具体的采访写作中,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把受众放在首要位置,写受众想看的东西,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对新闻素材进行堆砌。 新闻主题决定了新闻素材的选取,选择什么样的主题就需要与之相应的素材作支撑。不同的主题需要不同的素材,因此报道的主题一旦确定,新闻素材就必须围绕主题作出选择,凡是有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的材料一定要抓住不放,凡是与新闻主题无关的材料则坚决割舍,一切素材都为表现主题服务。 新闻的表现角度,指记者对同一主题、同一材料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达到最佳的新闻效果。语言怎样表达、结构如何安排、怎样构思新颖,都是表现角度涉及的范畴,它们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能否成功地吸引住受众的注意力。在主题突出、素材充分的基础上,巧妙的安排素材和新颖的构思才能写出别具一格的新闻作品;反之则可能导致报道的 一般化等情况。因此,新闻报道的成功离不开好的主题角度和选材角度,但表现角度也是不容忽视的。 新闻贵在“新”,无论是新闻的主题角度、选材角度还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 作为电视画面的创作者,我们要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 1、围绕着所拍节目内容的思想、主题,安排电视画面的实体元素,那么,什么是电视画面的实体元素? 2、如何处理电视画面结构的基础元素? 3、如何运用电视画面结构的特殊元素? 4、如何根据诸多元素的变化规律和艺术法则做出恰当的安排,找出头绪、理清思路、分清主次,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这个又是构图的内容。 拍摄是电视节目制作的第一个技术步骤。由于技术运用和表达要求的差异,电视摄像大致可以分为新闻(纪实性)摄像和虚构(创造性)摄像两大类。新闻摄像侧重于新闻性,不在影像美学方面有苛刻要求,在特殊情况下,尤其是突发事件现场,有时甚至连画面稳定、亮度等基本技术要求都可以忽略,最为遗憾也是最为可贵的是,新闻摄像不能重新而来,除非是不影响新闻性的组织拍摄。 今天我们将从新闻拍摄的角度来讨论拍摄问题。 一、会场的拍摄 二、人物的拍摄 三、电视新闻镜头语言 一、会场的拍摄 会场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碰到的静态拍摄场景,与会场比较接近的场景有课堂、座谈、讨论、围坐在饭桌边的用餐等等。这些场景

的拍摄方法与技术处理都比较相近。 1、会场的特点 从拍摄的角度看,会场场景集中,内容集中,但同时也比较单调乏味,很难拍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光线:室内会场照明条件恒定,变化不大,但光照可能不均匀;室外会场则容易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光线可能发生变化,但光照比较均匀。 2、会场摄像“通则” 无论是室内室外,新闻拍摄者都必须如实记录下会议议程、出席会议的领导、重要来宾、主要与会人员以及会议上表彰先进、通过决议等过程性画面。如果会议安排主要领导或重要来宾最后发言,拍摄者必须坚持到会议结束。相对来说,会场拍摄技术问题不多,拍摄方法也比较简单。但非技术问题可能更值得我们注意,会场拍摄时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有: ⑴第一个画面一般在会场中后方拍摄带会标的大镜头,然后自然走到主席台前拍摄主席台就座人员和会议主持人画面。 ⑵拍摄会场大镜头时,要尽量避开通向主席台的走道或分割观众的通道,要让画面中央充满观众,而不是一条通道。否则构图和视觉上都不能让人满意;拍摄位置可稍偏一些,会标仍然置于中间位置。 ⑶拍摄与会领导要注意景别和时间长度的匹配:主要领导的讲话镜头一定要给大给足。给大,就是景别要小些,给足,就是时间要长些;其他与会领导和重要来宾不能漏拍,如果没必要给他们单独镜头,可从中间部位向两边摇拍或拉拍,也可一个固定镜头包含2-3人,切忌不能在某位或某些领导、来宾身上重复摇或者拉;不要在他们有

浅析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912803794.html, 浅析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 作者:张申菊 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5期 【摘要】方便快捷的现代通信手段基本上已经消除了各新闻媒体对重大事件报道的时间差,独家新闻的概念已经成为过去式。新时期下,我们的新闻报道角度选择应该从“人无我有”到“人有我精”式的模式转变。选择最佳的新闻角度,是今天新闻传播发展的现实要求。新闻报道是否成功?新闻报道角度选择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闻报道新闻角度角度选择 在新闻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在业界还在为“渠道至上”还是“内容至上”争论不休的时候,媒体人应该从新闻本身找突破——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就是“角度制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角度决定影响力,新闻角度是一个关乎报道成败的关键因素。所谓新闻角度,是指新闻采写者在发现、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构成事物的各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中国古代著名诗人苏东坡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把这个道理诠释得很明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他描写的是在庐山面前,因看山的角度不同,大山所呈现出不同的风景。同理,对同一新闻事实,不同的媒体不同的记者在同一时期会做出不同的报道,有的新颖出彩,有的则千篇一律。受作者个体身份、性格、素养、情感、学识等因素的影响,判断和选择新闻角度的能力自然就不同。 一个新闻角度就是作者为受众提供的一个观察事物的“窗口”,从不同的窗口就会看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风景。什么是最佳角度?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也是选择新闻角度的坚实基础。构成事物的诸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哪些因素、哪些侧面会给人 以新的感觉、新的启示、新的教育、新的指导,选择哪一个侧面更鲜明、更能叩响受众的心弦,就应该选择哪个侧面作为新闻报道的角度。这个角度既能深刻反映报道对象的本质,又能准确 体现时代的需要,受众最想知道、作者最能讲透、行文引人入胜的角度,这就是新闻报道的最 佳角度。那么,在新闻报道中如何才能寻找、选择到新鲜脱俗的角度,做到“人人眼中有,人人笔下无”,更好地表现报道主题呢?笔者认为,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三贴近原则,开阔思维,挖掘和选择那些能给人以新感觉、新启示,且脉络清楚、特色鲜明的新闻因素作为最佳报道角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全局宏观高度和大局意识找角度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用这句诗词来形容寻找最佳新闻角度需要登高效应最为贴切。全局宏观高度和大局意识是最能展现全景的角度,从全局高度、宏观视野去全方位地报道新闻事件,突出报道的宏大性、全面性和权威性。这是媒体完成重大事件的主要报道任务的常

记者选择角度发现新闻的几种方法

角度,就是人们观察事物的位置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新闻角度是指“记者在新闻采访和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是记者站在不同位置,从不同的侧面,从一事物同它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比较,去报道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个性特点和思想意义。构成事物的每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新闻记者对采集的新闻素材,要进行分析比较,找准最佳视点,选取最佳材料,择取最佳表现手法,来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 旧闻里面提炼新闻 新闻突出个新字,但旧闻经过提炼、改造也能变成新闻。有的旧闻有了新闻由头,就能变成新闻;有的新闻刚刚发生,没有事实加以证明,采用旧闻的材料,可以使新闻更加丰富、可信。 旧闻变新闻需要具备三个要素: 1.新闻由头。没有新闻由头,旧闻很难改造成新闻。 2.新闻背景。新闻事件发生有较长的历史背景做积淀。 3.新闻事实。 在河南许昌有一支拥军队伍,20多年来她们把消防官兵当成自己的孩子,为他们洗衣、缝补,给他们家长般的关心和爱护,她们被子弟兵亲切地称为“老妈妈服务队”,每年到了八一建军节各媒体都要对“老妈妈服务队”进行报道,老妈妈们20多年积累下来的拥军情在新闻报道时也被重复表现为洗衣、缝补和理发等看似简单的拥军活动。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老妈妈服务队有了新变化,在老妈妈的影响下,很多年轻的市民自愿加入到了拥军队伍中,“老妈妈”们年龄大了,又有年轻的市民,女的、男的积极接过拥军接力棒加入到服务队,“老妈妈服务队”已经成为市民拥军的代名词。于是就采写了《老妈妈服务队有了接班人》,以老妈妈服务队的接班人作为新闻由头,不仅在新闻中回顾了老妈妈们20多年的拥军情,又以接班人的加入展现了市民大众殷切的拥军情意。 大新闻里提炼小新闻 大新闻提炼小新闻,实际上就是分解新闻,把一篇新闻分成多篇新闻。 分解新闻的常用方法有四种: 1.按时间顺序提炼。就是按照新闻的发生、经过、结束进行提炼,可提炼出连续报道的许多题目。 2.按新闻的内容提炼。 3.按体裁提炼。就是根据新闻事件和人物提炼出消息、特写、通讯、述评等多种体裁,一件事和一个人物可用消息、特写、通讯等不同的新闻体裁进行报道。 共性新闻里提炼独家

电视新闻摄像的特点

电视新闻摄像的特点 1、少用推拉摇移 电视新闻的拍摄应少用推拉摇移,多用固定镜头。原因是: 1、每条电视新闻长度有限; 2、为增加单位时间的信息含量; 3、使新闻节奏明快。 少用推拉摇移,并不是不用,而是要用的恰到好处,根据其不同的功能,有目的的使用,增加新闻的表现力。 2、镜头要成龙配套 电视镜头是电视新闻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构成一条完整新闻的“零部件”,必须在前期采访拍摄中拍全拍好。 镜头要成龙配套共有三层涵义 a、镜头内涵要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概念。 b、镜头景别要成龙配套。 c、镜头拍摄角度要成龙配套。 3、突出特征,角度常新 角度,是摄像机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夹角。拍摄角度的变化影响到主体与陪体、前景与背景及各方面因素的变化。不同的拍摄角度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力,能表达不同的情绪及人、人物与环境之间的不同关系。角度具有鲜明的个性,它能够强调、突出、夸张某个事物的表现,也能减弱某个事物的表现。 4、刻意追求真、善、美

电视新闻责无旁贷地要以精心拍摄的每一幅画面去引导人们向真、向善、向美。电视新闻的拍摄把那些不宜在屏幕上表现的东西运用各种拍摄技巧把它们规避掉。那么,留下来的当然都是能反映真、善、美的事物了。 5、画龙点睛抓细节 电视新闻拍摄要精心捕捉那些以少胜多,具有典型价值的各种视觉和听觉细节,以凸显主题,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使该条新闻在观众记忆中历久弥新。 六善于挑、等、抢 挑、等、抢是电视摄像记者的基本功。前期采访拍摄中,必须根据新闻主题及人物、事物的特点,把那些最能表达人物内心世界及事物特色的关键画面在磁带上“定格”。为此必须练就一身挑、等、抢的过硬功夫。 a、挑。就是有所选择,把那些最具视觉感染力的场面抓下来,舍弃可有可无的冗余场面。 b、等。要有等待的耐心,坐不住的记者,无法捕捉到那些在平静中爆发的精彩瞬间。 c、抢。当等待已久或突然出现的巨大变动在面前出现的时候,要不失时机地捕捉下来,便瞬间变为永恒,不然就是电视摄像记者的失职。 7、录好同期声 声音与画面同等重要,在记录画面的同时必须同时记录好声音。 声音的五种功能: a、赋予画面生命。 b、使二维画面立体化。 c、丰富画面的表现手段。 d、增加信息量。 e、使画面组接多样化。 8、偷拍 偷拍与隐性采访应掌握相同的原则。 偷拍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拍摄方法。

在拍摄教学录像时应注意角度的选择

在拍摄教学录像时应注意角度的选择 我们对拍摄角度的选择,实际上就是对作品中画面的选择和确定。拍摄角度的不同,直接决定了画面中主体的形象和画面的轮廓,决定了画面的光影结构、位置关系和感情倾向。可以说,我们在拍摄角度的选择中不但要溶入对画面形式的创造和想象,而且要溶入对画面形象的情感和立意。简单的说拍摄角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种是指摄像机与被摄主体所构成的几何角度;一种是摄像机与被摄主体所构成的心理角度。 一、从几何角度上来看 我们可以把拍摄角度大致分为三种:平摄(水平方向拍摄)、仰摄(由下往上拍摄)、俯摄(由上往下拍摄)。 1、平摄(水平方向拍摄) 为了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大多数画面应该在摄像机保持水平方向时拍摄,这样画面效果显得比较平和稳定,视觉过渡比较自然。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所要拍摄的物体,其高度和我们的身高相当,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所要拍摄的物体高于或低于这个高度,那么,我们就应该根据所拍物体的高度随时调整摄像机高度和身体姿势。譬如拍摄坐在课堂中坐在椅子上的学生时,就应该降低摄像机高度拍摄,使摄像机与被摄体始终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存在问题:如果一味的运用平摄,就会使观看的人感到平淡乏味。所以我们在拍摄时偶尔也需要变换一下拍摄的角度,使影片增添几分色彩,给观众多几分新鲜的感觉。 2、仰摄(由下往上拍摄) 拍摄人物的近距离特写画面时,拍摄角度的不同,可以给这些人物的神情带来重大的变化。如果用低方位向上拍摄,可以提高此人威武、高大的形象。会使主角的地位更好地突现出来。如果把摄像机架得够低,镜头更为朝上,会使此人更具威慑力,甚至主角人物说的话也会增加分量。观众看到这样的画面,就会有压迫感,特别是近距离镜头,表现的尤为强烈,人物再稍微低头,甚至会使观看者感到有种威胁感。(而且女教师也显得比较苗条建议摄像师用此方法给女教师摄像) 存在问题:采用由下往上拍摄时要注意,这种角度所拍出来的效果有时候并

新闻摄影试题及答案

新闻摄影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法国宣布达盖尔银版法”摄影术诞生是在(C、1839年8月19日) A、1816年8月19日 B、1826年8月19日 C、1839年8月19日 D、1841年8月19日 2、世界上第一张新闻照片是(D、《汉堡大火废墟》) A、《窗外景色》 B、《巴黎寺庙街》 C、《死亡的山谷》 D、《汉堡大火废墟》 3、人类首次用无线电波传送照片是在(C、1902年) A、1888 年 B、1892 年 C、1902 年 D、1908 年 4、最早用照片代替绘画刊登在画报上的是(D、《伦敦新闻画报》) A、法国《画报》 B、《时代》画报 C、《莱比锡画报》 D、《伦敦新闻画报》 5、1902年梁启超最早使用照片创办的报纸是(A、《新民丛报》) A、《新民丛报》 B、《世界》画报 C、《图画时报》 D、《神州日报》 &中国新华社新闻摄影部成立于(D、1952年) A、1945 年 B、1949 年

C、1950 年 D、1952 年 7、布列松对新闻摄影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与总结,出版了( A、《决定性瞬间》) A、《决定性瞬间》 B、《瞬间决定论》 C、《决定瞬间论》 D、《瞬间决定性》 8、世界新闻摄影进入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在(C、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 9、中国电视新闻事业诞生在(C、1958年) 10、中国共产党早期成立的第一支新闻纪录电影队伍是在(B、抗日战争时期) A、北伐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建国初期阶段 11、2005年7月7月,伦敦连环爆炸案”被《时代》周刊评为2005年最佳图片,这组照片拍摄的方法是(B、业余爱好者用手机拍摄) A、专业摄影记者现场抢拍 B、业余爱好者用手机拍摄 C、业余爱好者用摄像机拍摄后截图 D、专业摄影记者用摄像机拍摄后截图 12、1888年,法国生物学家艾蒂安朱尔马莱发明出最早能够连续拍摄的(B、感光片) A、座机 B、感光片 C、电影机 D、电影视镜 13、消息类电视新闻中的短消息”播放长度一般在(B、3分钟内) A、1分钟内 B、3分钟内 C、5分钟内 D、10分钟内 14、新闻摄影的本质是(B、新闻传播) A、新闻叙事 B、新闻传播

摄影角度拍摄角度

拍摄方向是指以被摄对象为中心,在同一水平面上围绕被摄对象四周选择摄影点。在拍摄距离和拍摄高度不变的条件下,不同的拍摄方向可展现被摄对象不同的侧面形象,以及主体与陪体、主体与环境的不同组合关系变化。 拍摄方向通常分为:正面角度、斜侧角度、侧面角度、反侧角度、背面角度。 一、正面角度 正面角度是指与被摄对象正面成幢角度的拍摄位置,主要表现某对象的正面具有典型性的形象。例如建筑,无论古今在设计上都注重正面的样式与装修,如北京的天安门以及各展览馆、博物馆等。正面角度能够表现对像的本色。人物相貌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正面形象更具有人物相貌的特点。正面角度的构图,主要是表现对象多处在画面的幢中心分割线上,常是对称的结构形式,一般说来正面的构图形象比较端庄、稳重。 二、斜侧角度

斜侧角度是指偏离正面角度,或左、或右环绕对象移动到侧面角度之间的拍摄位置。偏离正、侧面角度较小时,往往对正侧面的形象变化不大,可在正、侧角度范围内选择适当的拍摄位置,既能表现对象正或侧面的形象特征,且物体形象又有丰富多样的变化,往往能收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三、侧面角度

侧面角度一般是指与被摄对象侧面成垂直度的拍摄位置,主要表现某些对象的侧面具有典型的形象。例如在人像摄影中,侧面角度能看清人物相貌的外部轮廓特征,使人像形式多样变化。在客观对象中,有许多物体是只有从侧面才能看清它的相貌的,例如人走动时的身影,各种车辆的外贸以及某些用具都有这样的性质,在这种条件下侧面角度就能更好地表现对象

的特色了。侧面角度较之正面角度有较大的灵活性,在侧面垂直度左右可有一些变化,以获得最能表现好对象侧面形象的拍摄位置。 四、反侧角度 反侧角度是指由侧面角度环绕被摄对象向背面角度移动的拍摄位置。它有反常的意识。往往能将对象的一种特有精神表现出来,在与常用的正面、侧面、斜侧面角度的对比下,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往往能获得很生动的形象。当然对于某些对象来说有如斜侧的形象相似。因此反侧角度对摄影对象是有要求的,或者说是只有适当的对象才可选择反侧的方向。 五、背面角度

新闻摄像特征与素养要点

---------------------------------------------------------------最新资料推荐------------------------------------------------------ 新闻摄像特征与素养要点 新闻摄像特征与素养要点我国是一党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新闻媒体作为国家的喉舌机构,对传播和控制国家的舆论导向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新闻摄像记者作为事件现场的第一见证人,手持摄像机记录着事件进展的分毫动态,责任重大。 而摄像镜头的记录水平的高低、摄像技巧运用的好坏,关系到片子后期的剪辑、制作、配音等各个环节,甚至可能对事态的进展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所以一个成熟的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不仅要把前期的统筹、策划工作安排妥当,在摄像编导的选择上更要慎之又慎。 摄像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的摄影摄像技术,而且要有非常娴熟的功力以及现场应变的能力,更要具有非常崇高的道德素养,严守道职业道德底线,明确什么是自己尽心尽力应该做好的,什么是有违新闻行业底线而决不能触碰的。 以此用专业的技术和一流的服务站好自己工作中的每一班岗。 1 新闻摄像的基本特性 1. 1 拍摄对象的真实客观性新闻摄像是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所以它首先要遵循新闻规律,能够从镜头里反映出来的事物必须是生活本身。 其次在拍摄时一定要坚持新闻六要素原则,搞清楚何时、何地、和人、起因、经过、结果,如此才能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可靠。 1. 2 事态发展的不可确定性新闻事件不是电影电视,事先有 1 / 5

导演、有剧本可以进行多次的编排,它要按照事件现场的发生、发展进行,本身就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这是拍摄时的重点、难点,也是对拍摄人员自身素质的严格挑战。 1. 3 存在状态方面的突发短暂性由于事态发展的不确定性,新闻拍摄是现场的很多情况都是瞬息万变的,如果不能眼疾手快的拍摄下来,有可能错失良机,丢掉了第一手资料,后悔莫及。 基于这些变故和因素,在挑选摄像人员时就不能不进行多方面的考量,既考察他们的专业所致也考察他们的综合能力。 1. 4 拍摄方法方面的遵从自然性因为新闻拍摄是客观真实的记录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所以选用拍摄方法时也要尽可能做到真实有效。 不同于后期剪辑能采用音画对位,声画平行等多种手法,真实性永远是新闻的第一属性。 电视新闻摄像通过视听双渠道、声画一体化得传播方式,使其携带的信息量最大,从而能够产生更强的真实感。 1. 5 镜头表现方面的及时限定性限于时空上的单向性,客观事件在发生后将一去不复返,这就决定了电视新闻类节目在表现形式上的一次性,所以在拍摄时选用拍摄方法要选用最常见的,一是能客观及时的抓住关键镜头,而是可以客观有效的表现事情的真实性,环境的真实性。 2 新闻摄像者的基本素质 2. 1 对拍摄事物或新闻的内部挖掘

新闻角度选择的方法

一、以旧见新找角度 这里的旧,是指新闻报道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年年重复的老题材,例如农业报道中“春种秋收四季歌”、如交通报道中的“冬运与春运”、教育报道中每年一度的高考,还有节日报道,如血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新年、春节等。在新闻报道中还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反复报道的老话题,如脱贫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国有企业改革、反腐倡廉、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等。如果在这些报道中,找不到一个新的角度,那么它们必然雷同、陈旧,引不起受众兴趣。 以旧见新找角度,就是要求记者在报道老题材、老话题时,要善于将过去的报道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从旧闻中发现新闻,推陈出新。犹如老树开新花,找到新花,就容易写出新意。 如每年一度的全国人大会议,都要报道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一些传媒在报道2000年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朱镕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时,发现与往年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报告中没有提及经济增长速度的具体数字。尽管在此之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材料显示,1999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1%,总体经济效益创造了近5年来最好水平。但朱总理在宣读政府工作报告时,关于经济增长率只有一句话:达到预期目标。《北京青年报》从这个角度做文章,采访了两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发出报道《总理为何没提7.1%》。吴敬琏说:“把经济增长速度作为一个硬性指标,仍然带有很重的计划经济的色彩。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提经济增长速度,表明我们向市场经济的政府更近了一步。”萧灼基也认为,“表现了政府的一种惟实态度。”此篇报道还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材料:1998年朱总理在政府上作报告中对经济增长指标使用的措辞是“确保百分之多少”,1999年说的是“力争百分之多少”。上述背景反衬出2000年“索性只字不提具体数字”的新闻价值。 在“以旧见新”的报道中,“旧闻”作为背景,作为铺垫,作为反衬是很重要的。正是在新与旧的对比中,从变化的角度人手,才容易在老题材里挖出有价值的新闻。二、以小见大找角度这里指的是表现大主题可以选择小角度,即“寓大于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小见大是由新闻的特点决定的。上文我们已经讲过,任何新闻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它是经过选择的事实的一个“剖面”,一个“片段”。具体到这个“剖面”,也还有报道的角度问题。若摆开架势,把角度放得很大,只能蜻蜓点水,不利于主题的深化。而选好一个小角度,像钉子一样,人口小、钻得深,容易把握,并能够写得具体。 这个“小”,可能是一个典型的细节、一个典型的镜头、一段真实的小故事。 例如: 豫南庄户纷纷举行交接仪式取下神像挂地图 本报讯(通讯员李钧德记者王方杰)东黑河是豫南一个只有10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在县级以上的地图上从来不见踪影。但这个村却有20多户农家在当地人觉得神圣的中堂位置取掉神像挂上了各色各样的地图。 东黑河位于河南省上蔡县东北部,地势低洼,村民们因十年九涝一贫如洗,在茅草屋里度日月。不傍城不邻镇,谁要跑一趟五六十里外的县城,都是轰动全村的新闻。东黑河穷,东黑河闭塞,东黑河又很无奈。除了偶然看见别处的繁华产生瞬间的梦想,就是在家里挂一幅全神图。每逢春节,一把香火,几个响头,图的是万事如意,生财有望。然而,神仙求遍了,东黑河依然穷得叮当响,过着光嫁姑娘不娶媳妇的苦日子。 当外面的风终于吹来时,东黑河人开始探头探脑地闯世界。1986年春节过后,最远只到过县城,家里从未满过仓的李满仓,带着两个刚成年的儿子,拿着从当民办教师的邻居家借来的一幅河南省地图,徒步北上郑州。凭着庄稼人的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三年时间,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