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绪论:

一、名词:

1、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广义文化即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涵十分广泛,其层次结构则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

狭义文化则排除人类社会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即意识形态和观念形态的文化,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思维模式、精神风貌、心理状态、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等。

2、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的文化。

3、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选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二、简单:

1、中国传统文化处于继续发展时期的标志

2、人本主义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样始终围绕着人,具体而言它包括“民为贵”、“君为轻”的基本政治理想,关注百姓现世的人伦生活,追求一种道德伦理的人本关怀三个层次。

第一章:

一.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

答:1中国古代的早期农耕文化①.早期农耕文化的发生和发展;②.农耕文化重心南移;③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2.周边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和融合。3.自然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影响。①中国文化的农耕性.②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宗法制度1.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3.宗庙祭祀制

(二)君主专制制度与君权至上。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1.守法与专制的结合形成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2.宗法性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3.专制性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第二章:

1、先秦子学:先春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思想异常活跃,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先春哲学探讨的重点侧重于政治、论理、道理、人生等问题。可以说,先秦哲学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掀起了中国哲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2、魏晋玄学:魏晋时期,一反两汉时期烦琐的经学及神学目的论,尊崇老子、庄子及《周易》,号称“三玄”。这一时期,在思想上和思维方式上出现了一次大的解放。魏晋玄学讨论的核心问题有:一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二是本与末、有与无、却与静、一与多的关系;三是语言和思想的关系;四是肉体和精神的关系。

3、隋唐佛学: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碰撞与融合,至陏唐时期出了繁盛的局面,形成了众多的佛教流派。在陏唐佛教诸宗派中,禅宗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典范。隋唐佛学探讨的中心议题之一是佛性问题,也是心性论问题,内容包括人的心理活动、感觉经验、道德观、社会观、认识论以及宗教实践等。

4、宋明理学:宋理明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了释、道两家思想而创立的一种新的哲学形态。这是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次重大转折。宋明理学主要有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和张王气学三大流派。宋明理学探试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如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心性论、知行观、修养、境界论等。

5、乾嘉朴学:清王朝建立后,开始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人们不敢再谈论政治,因而转向训诂考据。朴学以孝据为主要治学方法,文风扑实简洁,重证据罗列,少理论发挥,也称乾嘉汉学、乾嘉考据学。乾嘉朴学最突出的学术贡献就是对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并使之获得了空前发展。

二、先秦哲学思想:

1、五行说:五行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即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

2、《周易》的辩证法:《周易》又称《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易经》又分为卦明和卦爻辞。在伏羲八卦图中,构成的基本元素是阳爻和阴爻,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说明八卦图反映了世间一切事物都遵从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从空间角度讲,八卦代表八种事物,因为各卦之间互相储存,而不是彼此孤立,所以一切事物都是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有其内在的必然规律性,不是怵乱无章的;从时间角度讲,八卦代表事物发展任一周期中的八个阶段,所以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而且这种发展有其内在的必须规律性,不是混乱无序。

3、老子的道家思想: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其理想政治境界是“领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4、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礼”,这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第二,“仁。”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三,“中庸”,这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第四,“教”与“学”。“教”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孟子的儒家思想:第一,孟子主张政治上实行温和和改良,反对激进的改革。他主张“法先王”,但不是原封不动地恢复周礼,而是实行“托古改制”。第二,“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江薄脱。第三,推行“仁政”。他反对当政者对人民实行暴政,所谓“苛政猛于虎”。他认为要行“行政”,首先要使“民有恒产”,遇到灾荒,可以避免死亡。其目的就是要巩固耕识结合的个体小农经济。第四,提出“四端”、“四德”。孟子的性善说是其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他认为人性天然就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他称为“四端”。

三、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

1、董仲舒的儒家思想:1、“天”的学说

2、天人感应说

3、人性论

4、伦理学说

5、历史观和社会政治思想

2、王允的哲学思想:第一、“天自然无为”王充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无为的结果。第二、“天不能故生人”王充认为天是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产物,这样就割断了天人之间的联系。第三、神灭无鬼。王充认为人有生即有死,人所以能生,由于他有精气血脉,他认为人死犹如火灭,火灭为何还能有光?他对于人的精神现象给予了唯物的解释,从而否定鬼的存在,破除了“善恶报应”的迷信。第四、今胜于古。王充反对“奉天法古”的思想,认为今人和古人相“齐”,今人与古人气禀相同,古今不异,没有根据说古人总是胜于今人,没有理由颂古非今。

3、宋明理学的概念: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襟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

理学实际是一种新形式的儒学,它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从世界观的,认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为主流,其支流所涉及的范围更广泛。因为理学更能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因而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四、明末清初王夫子的哲学思想:第一,王夫之从气本体的唯物一元论出发,提出了心理学思想的基本观点。第二、坚持“无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的唯物主义道器观。第三、在历史观方面系统批判了历代史学中弥漫着的神学史观和复古谬论,驳斥了以往学者“泥古薄今”的历史观点。

五、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简答):中国传统思想方式大体分为“雅”和“俗”两种类型。一是雅型,以传统知识分子士大夫为代表,主要特征表现为:反观内心的思维取向;辩证把握的底层模式;具体生动的表现方式;静心顿悟的生成方式;天人合一的极致思想。二是俗型,以平民百姓为代表,主特征表现为,尚古顺俗的思维取向;人情好恶的情感色彩;求实致用的经验思维;模糊肤浅的认识方式;鬼神信仰的深层结构。思维方式的实质就是全部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长期起作用、稳定的文化心理牲,在具体上可以表述如下。第一,崇尚古典的保守主义。第二,表达的复杂多样性。第三,外表形式的齐合性。第四,现实主义的倾向性。第五,尊重身份的伦理性。第六,折中融合的包容性。

六、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简答)中国传统哲学观及其思想方式,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这一重要思想宝库,既提高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认同度,又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要在继承中变革,使之发扬光大。

第三章:

一、中国伦理道德的基本特征(简答)第一,以德为本,构成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意识形态的中心,对当时社会各方面产生强烈影响。第二,服务于守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和守法制度的色彩强烈,尤其表现在道德规范上,重视忠孝,强调整体和服从。第三,不偏不倚的处事态度,带有强烈的中庸气息,在形成上学的体系中,含有辩证法的因素。第四,人世尚仁,重义轻利。儒家强调“入世”,推崇“仁”,仁的逻辑起点为孝、悌,进而延伸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要求人讲忠、恕、恭、让,并通过修已、推已、克已,使天下之人归于“仁”,从而达到调和人际关系,清除社会矛盾的理想的道德境界。

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与规范(简答):中国伦理思想体系主要由三个方面内容构成,即人伦关系原理、道德主体品格要求、人性的认同,概括地说,就是人伦、人道、人性。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归纳为公忠爱国、仁爱孝悌、诚信知报、谦虚好礼、勤俭廉正、中和宽容、修身慎独、明智自强、气节情操、重义轻利十个方面。

三、名词:道德: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荣辱、是非等观念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和教育以及人们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思想行为,调整人们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四、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扬弃:

1、三纲五常的内容:“三纲”要求臣、子、妻要绝对服从君、父、夫。“五常”是用以调节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2、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价值(简答):一、“公忠”爱国的道德精神。二、“仁爱”思想及道德精神。

三、传统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四、律已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四、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理想道德人格。

第四章:

一、中国原始宗教的类型:自然崇拜、动值物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

二、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简答):一、道教与科学:道教对于中国古代科学中的不少学科,如化学、医学、药物学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二、道教与中国文学:道教对中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道教中保留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三、道教与艺术:道教音乐特别值得重视。道教经常会做法事,而要想警戒人众,感动神灵,就需要借助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四、道教与民俗:道教主要与民间信仰习俗联系密切,通过与信仰习俗的联系,进而影响到岁时习俗、娱乐习俗等。

三、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基本教义,即佛教体系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理论、学说和信仰。佛教的经典包含三个方面,即由经、律、论组成。

佛教经典中的基础思想主要包括:1、四谛说2、八正道3、缘起论4、因果报应论5、六道轮回论6、业力说7、三法印说

四、简答:佛教与中国文学: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大致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佛教中包含文学成人,可称之为佛教文学;二是佛教对其他的一般文学体裁产生影响。佛教经典中包含了大量子的譬喻、寓言、佛本生故事、佛菩萨求道说法事迹等,都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佛教与民俗:佛教传入后,对我国的民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一些民俗节日就与佛教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这些节日主要有四月八日浴佛节、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十二月八日佛成道日等。

第五章:

一、秦汉至清鸦片战争前的法文化:1、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秋冬行刑。明朝于洪武七年的《大明律》

二.简答: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质:一、引礼入法,主张道德教化与法律相济为用。二、以义务为本位,法律义务与伦常义务相交融。三、以民为本,重教化、慎刑罚的人文关怀。四、以农为本,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五、法、理、情统一,注重和谐,强调息讼与和息事瑞。

第六章:

一、夏商及西周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的教育体系:“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主要特点是:政教合一、官师不分。但理想化的学校教育体制却比较完善,教育目的是培养治术人才,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基本教育内容。事实上,“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完成了从原始教育向专门学校教育的过渡。

二、汉代教育制度(基本内容):汉初以道家思想为主导,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恢复了社会经济和生活秩序。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成为封建王朝的官方学术和教育的主体内容,并作为培养和选拨人才的主要内容,从而构成独尊儒术的政治、道德和教育体制。

三、隋唐教育制度(基本内容):隋唐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中央教育体系,确实了实科教育制度和职业教育制度。隋朝改革魏晋南朝的九品中正制,创立了新型人才选拨制度-----科举制度。

四、唐代教育制度(基本内容)唐朝统治者鉴于前代的经验教训,确立了崇圣尊儒的文教政策,健全了完善了政教合一的教育制:一、完善了中央和地方两级制的官学教育制度;二、完成了经学、实科、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三大教育系统;三、健全一养士教育与取士方法相统一的选举制度;四、确立了保证教育目标顺利实现的制度、法规;五、从文教政策上影响,从教育内容上规定,从科举科目上协调等方面制约着私学,使私学成为唐代教育制度的两大支柱之一,从而为唐代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五、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名词):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拨官吏的一种度,由于采用分拉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2、科举制度的发展阶段(选择)1.隋朝—中国科举制度的起源;2.唐朝—中国科举制度的完备;3.宋朝—中国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4.明朝—中国科举制度的鼎时期;5.清朝—中国科举制度的灭亡。

六、先秦教育思想:《学记》的教育思想(选择):一、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三、教育教学的原则。四、教学方法。五、教师的作用。

七、隋唐宋明教育思想:

1、论道德教育思想(基本内容):道德教育是理学教育的核心,也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因为德行对人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修身,而且可以推而广之去治人、治国,所以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置于优先地位。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存天理,灭人欲”,必须进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教育。一、立志。朱熹要求学者要树立远大的志向,人有了远大的志向,就有了前进的目标。如果不立志,则目标不明确,前进就没有动力。二、居敬,居敬是朱熹重要的首先修养方法,只要坚持居敬的修养功夫,就能做到“存天理,灭人欲。”三、存养,就是“存心养性”。朱熹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性。但是有气质之偏和物欲之蔽,因此需要“存养”的工夫,来发扬善性,发明本心。从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来说,“存养”就为了收敛人心,将其安顿在义理上。”四、省察。朱熹认为一个人要搞好自身道德修养就应当“无时不省察。”五、力行。“力行”就是要求将学到的伦理道德知识付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

2、论读书法(基本内容):朱熹强调读书要穷理,他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他对如何读书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即朱子读书六法。一、循序渐进。二、熟读精思。三、虚心涵泳。四、切已体察。五、着紧用力。六、居敬持志。

第七章:

一.《诗经》的基本知识: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公元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一篇规模宏大的政治抒情诗。

二.“文以载道”与文学的教化、实用功能: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一直与才华、实用的功利目的相联系。儒家强调与政教合一。在道与文的关系上,道是内容,是目的,文是形式,是手段,“文以载道”成为许多作家和理论家创作和评价文学的基本原则,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p136

三.“诗言志”“诗缘情”与文学的表现特征:p137

答:中国传统文具有的重“表现”的特征。“诗言志”说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朱自清《诗言志辩·序》认为,这是中国文论的“开山的纲领”。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但出于政治才华的需要又强调“发乎情,止乎礼义”。“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言志”、“缘情”之说,即了中国诗歌创作的实际,又进了中国传统文学重“表现”的总体特征的形成。

四.文学风格的丰富性:p140

答:风格,是古今中外许多文学理论家都间探讨过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大致说来,风格与民族、阶级、时代、流派以及作品的体裁、题材有关,更与作家的个性有关。风格最终体现在作家的作品中。中国古代文学形成了丰富多彩,令人炫目的风格。1.从时代而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不同的时代,形成不同的文风。2.从流派而言,不同的文学流派,有着不同的追求。以作家而论,“才性异区,文辞繁诡”,作家的同同创作个性,形成了作品风格的差异:《孟子》善璧好辩,气势充沛,《庄子》想象丰富,奇幻浪漫。屈原《离骚》驰神逞想,宏伟壮丽,宋玉《九辩》深情绵邈,哀而醇美等。

五.中国传统文学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142

答: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两个重要功能,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讲,中国传统文学依然具有这两方面的作用。文学以形象反映现实,历朝历代的优秀文学作品,莫不形象地描写了当时的人情物态,成为反映社会文化现象的最为重要的形式。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无疑是我们了解、认识历史文化现象的最佳方式。文学作品反映现实并不是板地照镜子式的反映,优秀文作品往往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情操,涨

结着作者的理想追求,其中许多作品感人至深,使人受到教育。

六.中国纯铜文学的审美价值和借鉴作用143

答:文学是语言的,作为社会意思识形态,其特征在于它的审美性,中国传统文学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份具有永久魅力的珍品。文学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静态作者情志,对人的作用往往是潜移默化的,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受到熏染、陶冶,不知不觉间,提高了修养,净化了灵魂,增强了审美能力。中国传统文学对于现代文学的借鉴作用十分明显。文学的发展即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又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

七.中国传统文学的世界性意义143

答:中国是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一直是一个主要的辐射源。辉煌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卓越贡献。中国传统文学在中、西文化碰撞、互补的发展趋热中,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成为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佳窗口和进行文化建设的取之不竭的源泉。

第八章:

一、顾恺之的绘画成就;顾恺之是东晋时期杰出的人物画家,被画界尊奉为中国画家四祖之首,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写入史书作传记的伟大画家。他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擅画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以才绝、画绝、痴绝被称为“三绝”。

吴道子的绘画成就和代表作;吴道子是唐代中期最杰出的画家。他擅画道释人物,亦擅画鸟兽、草木、台阁,笔迹落落,气势雄峻。他一生主要创作壁画,作品数量多得惊人,但没有一幅相同。画佛像圆光、屋宇柱梁、弯弓挺刃、皆一笔挥就。他在艺术上的贡献是发展“线描”,创造了“兰叶描”的线型,丰富了线条在中国画中的表现力。千余年来被奉为“画圣”,民间画工尊之为“祖师”。《送子天王图》是其代表作。

张择端的绘画成就;156

答:张择端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大画家,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当时风俗画的代表,这幅画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稀世奇珍、画之瑰宝。

郑板桥的绘画成就(填空):156

答: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画家,是“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是清代扬州画派的杰出人物,其画是以兰、竹、石为主,兼及松、菊、梅。他画的竹清瘦挺拔、墨色淋漓、干湿并兼;兰秀劲坚实、萧散逸宕、妙趣横生;石雄奇秀逸、丑怪苍泣、百状千态。因“诗、书、画”三擅长,被誉为“三绝”,对中国书画艺术作出了杰出的。代表性的作品《兰竹石图》、《黑竹图》、《竹石图》、《秋葵石笋图》等。

欧阳询的书法成就;159

答: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笑画穿插,安排妥贴。后代书家奉为“欧体”,后人将他与唐初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合称“唐初四大书法家”。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所创的“欧阳询八绝”书法理论,具有独到见解。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的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艺和美学要求,是我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米蒂的书法成就;160

答:北宋著名大书画家,他的书法极定天真率意的我,大大丰富了宋代尚意书风的表现范围,他的模式是仿古出新创作之路。米芾在书法艺术上、篆、隶、行、草、楷各体皆能,行草造诣尤高。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传世墨迹有《苕溪诗卷》、《蜀素贴》、《方圆庵记》、《天马赋》等。

二.音乐艺术成就:161

三、戏曲艺术成就:1、京剧的成就(填空)163

第九章:

一、魏晋南北朝史学(简答);p170

答: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史学的大发展时期,史官制度更加完善,私家撰史之风盛行,史籍形式及数量繁多,具体表现如下,1.政府对修史的重视.2.私人撰史成为一代风气,3.史书编撰内容丰富.

隋唐五代史学(简答);p171

答:隋代的史学成就不大,唐代是我国史学的承上启下时期,也是史学的又一次大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如下:1.确立了史官修史的制度;2.实录发展成为史书的一个重要部类;3.产生了对前代史学进行系统总结的史评专

著<史通>;4.新创典志体.

宋元史学(成就的特征)p172:

答:宋元时期的史学成就,主要表现有:①编年体《资治通鉴》的编撰和编年史的空前发展;②新史体的创立,即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首创纪事本末体,南宋朱熹《资治通鉴纲目》首创纲目体;③确立了方志体例;④正式建立起金石学;⑤典志体和民族史大发展。

二、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

答:主要表现为:历代统治者比重视史书的编撰,史官建置沿革自成体系,官修史书是传统史籍的主流;私人编撰史籍之风绵延不绝;史学家辈出;史籍体裁多样,史料内容丰富,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史学理论先进。P176

1、编年体

2、编年体的发源;

3、纪传体与史记的关系;

4、纪事本末体;p181

5、典志体(典制通史)

三、传统史学的社会功能(简答)p188

答:传统史学从社会发展、文化辞谢的积累传播、对人们的才华和造就人才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1.证明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2.提示了中国历代治乱兴废的实质.3.以史为鉴,古为今用.4.具有明显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伦理首先教化作用。5.增强参与意识,参加社会决策。

第十章:

一.中国传统的五礼197(填空)1.吉礼;2.凶礼;3.军礼;4.宾礼;5.嘉礼.

二、中国传统丧葬习俗(填空、列举)答:土葬;火葬;石棺葬;天葬;天葬;陶器葬.

第十一章:

一、礼制与服饰花纹219(选择)答:礼制的主旨要求人们维持一定的秩序,特别是尊卑有别的秩序.上古时期的衣服有”十二章”之制,这十二种花纹分别为: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雉),宗彝,藻,火,粉米,黼(斧形),黻(亚形).十二种图案都有自己特殊的含义,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光明,如三光之濯;龙是神明的象征,同时又不可捉摸,取意应变;山象征王者的崇高;华虫(雉),取其有文采,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

二、饮料(填空)p224:中国最有名的传统饮料是酒和茶。已形成了中国传统包含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酒文化和茶文化。

三、古代的交通工具p230(列举):车,船,轿

四、中国的传统节日(列举): 春节,元霄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第十二章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奠基;2、秦汉时期--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形成

二、中国古代主要科技成就:1、秦汉时期对天象的观测更为准确.

2、1280年的《授时历)

3、九章算术

4、医药学,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载有365种药物。(填空)

5、农学:《齐民要术》、《农政全书》

6、四大发明

三、中国传统科技的特点(选择):延续性、政治伦理性、整体性、实用性、技术性与经验性。

四、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简答)

答:1.政治因素—专制制度的束缚;2.经济因素—自然经济的阴碍;3.文化因素—文化专制;4.科技因素—科技的缺陷。

第十三章: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东亚的传播:1、鉴真和尚

二、明清禁教与西学东渐:1、利玛窦(填空)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答:1.强调整体,崇尚和谐统一;2.注重人的内在修养;3.对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的追求;4.用家庭制度的合理性为社会制度做理论基础。(简答、选择)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

答:1.儒家封建思想的缺陷;2.传统思维方式上的缺陷;3.重农轻商思想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64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

答:1.在“东学西渐”中传承民族传承民族精神。2.在“西学东渐”博采各国之长;3.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4.在化解人类面临的矛盾的冲突中提供有益的帮助。266

六、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简答)

答:1.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内涵传承;a面向现化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统一;b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现了先进文化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C中国千里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会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入。

2.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发行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

3.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a即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B即继承吸收,又积极创新。C即引领时代,又服务大众。D即关照当代,又着眼未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桐坪中学彭水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2..和为贵: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宽和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尚书?尧典》中,就有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和谐相处的记载。

2017年电大年最新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012年最新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一、填空题 1.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间断的优秀文化。 2.“文化”是___中国_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至迟可追溯到_西汉。“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_纹理__。“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__《_易._贲卦._象传》。 3.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社会创造的_物质文明_____与__精神文明__的总和。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5.远古至夏朝建立(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阶段, _______夏商西周时期_______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与融合期,隋唐五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时期。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时期,明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暮总结期。 6.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区域。 7.以黄河中下游两大文化区为主干的中华新石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渊源。 8.中国传统文化雏形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其一,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字, 其二,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其三,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其四,在意识形态领域,天命神权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产生。 9.儒家发展了“周礼”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认为体现“仁”的制度和行为准则是“礼”,主张“克己复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道德。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挥和完善,提出五伦说说以及“仁义礼智”四德说。 10.董仲舒提出“新儒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本框架,以“君权神授”为基本理论,将阴阳五行学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理思想的父权、神权和君权三位一体化,从而建立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和“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以及“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宇宙观,以论证“王道之三纲”的永恒性。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精神、“人本主义”精神、“人为”“天人合一”与“天人和谐”精神。 12.中国气候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丰富多样。 13. 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是我国文化史的一大主题。不仅是农耕与游牧长期对垒的界标,也是二者之间通过战争、迁徙、和亲、互市等中介形式,实行经济互补和民族融合的纽带。 14.中国自然经济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这一特点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15.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专制主义严密是其典型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形成了“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 16.中国传统哲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17.现在一般把中国传统哲学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 18.早期法家分为重法、重术和重势三派,分别以商鞅、申不害、慎到为代表。战国末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形考作业一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形考一 1、夏商周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 B.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C. 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 D. 创造了甲骨文与金文 2、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易经》 B.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 C. 楚辞 D. 《诗经》 3、唐代文化高度发达,代表性的种类也很多,下面所列不能代表唐 代文化的是( ) 选择一项: A. 书法

B. 钟鼎 C. 诗歌 D. 舞蹈 4、明代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的图书典籍主要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康熙字典》 B. 《永乐大典》 C. 《本草纲目》 D. 《四库全书》 5、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 ) 选择一项: A. 轴心时代 B. 鼎盛时代 C. 蜕变时代 D. 黄金时代 6、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区域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长江流域

B. 黄河流域 C. 西南地区 D. 沿海地区 7、中国传统人本主义坚持“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 选择一项: 对 错 8、宋代最突出的科技成果是()的发明。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印刷术 B. 造纸术 C. 火药武器 D. 指南针 9、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 ) 选择一项: A. 两汉之际 B. 西汉时期 C. 秦汉之际

D. 先秦时期 10、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 ) 选择一项: A. “和”也是不同,就是要求别人同己 B. “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 C. “和”不利于文化特质的保存 D. “和”与模棱两可一样,是消极的 11、安史之乱造成文化的南移,其结果是( ) 选择一项: A. 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南移埋下伏笔 B. 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持平 C. 南方成为政治中心 D. 南方文化远远超过北方 12、李白的著名诗篇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蜀道难》 B. 《丽人行》 C.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国传统文化

最美家乡——沧州市东光县 农学院11级兽医3班尚晓敏东光县隶属河北省沧州市,位于华北平原河北省东南部黑龙港流域下游。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东光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大北京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距北京市250公里,距天津市160公里,距济南160公里,与黄骅港、沧州海关相距90公里,为两省三市六县交界地。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冀东南重要的商贸、交通要地。京沪铁路、104国道、京沪高速公路纵贯全境,省级千武路横穿而过。刚建设完的京沪高速铁路,还有即将开工的邯黄铁路, 东光县工业基础雄厚,已经形成化工、包装机械、塑料、棉花加工四大特色产业,被誉为化工之乡,“中国纸箱包装机械之乡”、“江北塑料第一乡”、“河北棉花之乡”。 东光县历史悠久,于公元前202年置县。历史上名人辈出,是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故里,马致远墓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清末武术家霍元甲都是东光人。普照公园内的铁菩萨为全国最大的座式铁佛,与沧州铁狮子、景州塔齐名。 东光县旅游资源有: 1、铁佛寺大雄宝殿铁佛寺位于旅游区正中央,占地面积7334平方米,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为一组古朴典雅雄伟壮观的仿宋古建筑群。山门正中门楣上"铁佛寺"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的鎏金匾额,则出自中国末代皇帝的胞弟,爱新觉罗.溥杰之手。铁佛寺内共有佛像33尊,其中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佛高8.24米,重48吨,是我国最大的座式铸铁佛像。 2、马致远纪念馆马致远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县城铁佛寺旅游区内。总占地面积3320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604平方米,总投资近100万元。2002年9月9日奠基,9月18日破土动工,坚持建筑景观小巧、精致的要求,追求平和、宁静的氛围,营造起浓厚的文化氛围。马致远纪念馆整体建筑古朴典雅、小巧玲珑,以马致远生活经历为主线,以元代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包括正门、正厅、东西亭、游廊等建筑,力求创造出元代散曲、戏剧浓厚的元代历史文化品位,体现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文化风采。 3、荀慧生纪念馆荀慧生纪念馆工程于2006年11月27日奠基,2007年7月31日动工建设,投资140万元,于2010年6月1日建成开馆。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铁佛寺景区内马致远纪念馆北侧,占地面积2335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1079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仿清古建筑群,其采用北方四合院布局,与南方园林风格相结合的造园手法,主要包括南北中轴对称式二进院落,进人大院,对面墙上是“苟慧生”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 一、名词解释 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 及乡村、城市等。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创造出来的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是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起一成文说:创造这种浅说法的人是宋代的郑樵,他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由“一”字演变来的,他的唯一根据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五百四 十个部首“始一终亥”的排列顺序,即第一个部首是“一”字,第 个五百四十个部首是“亥”字。因此,郑樵在《通志—六书略》中 提出“一”字可做五种变化,用以概括汉字形体的各种结构。 二、简答题 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它是人类在生活、生产、生存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各种形态的事物所组成的有机复合体,它标志着一定社会区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特定的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即政治、法律、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如政府、政党、社团、法庭和学校等)。2:简述汉语的特点 (1)形态变化不发达、不普遍,汉语中,形态变化的现象是存在的,但是很少。有的词类虽然具有某种形态上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是所有的同类词都具有,也不是所有的场合都通用。 (2)汉语十分重视词序和虚词 (3)繁多的量词 (4)庞杂的补语 (5)单双音节对组词造句也有相当的影响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答:构成四字成语的“字”绝大多数是单音节语素。它们集形、音、义于一体,具有独立的较完整的含义,可以自由或较自由地运用,参与构成各种词语,信息容量较大。例如“实事求是”由四个语素构成,各个相对独立的语素意义有机联系起来,表达一个丰富完整的含义。特别是象“黔驴技穷”、“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成语,由四个语素记述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再由此作比喻引申,使成语在字面意义之外蕴含更丰富更深刻的寓意。这无疑是凭借了汉语单音节语素表义容量大这一有利条件。 汉语是非形态语言,语言单位的构成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来组合。其中以语序为手段的直接组合,与四字格成语言简意赅特点有密切关系。凡是进入成语的各个语素,只要在语义上能相互搭配,同时又符合逻辑事理和语言习惯,就可以不借助其它语言成分而直接依靠语序来灵活组合,构成并列、主谓、偏正、述宾、述补等复杂多样的语法关系,并以此表达丰富的意思。汉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的一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4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四) 一、名词解释 1、亲亲:就是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与孝相应。 2、尊尊:就是奴隶和平民要服从奴隶主贵族,下级贵族要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贵族要服从周天子,不许犯上,不得逾越,与“忠”相适应。 3、长长:就是强调年幼者应尊重年长者,与“义”相适应。 4、贵和尚中:贵和尚中思想是中华民族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它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代思想家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是通过一定的调节,可以达到平衡和谐,促进事物发展变化。 5,、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以人为本,要么是以神为本,要么是以物为本。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以人为中心,把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 二、简答题 1、简述夏商西周法律思想的发展线索。(P215页) 答:夏商西周法律思想的发展有两条主要线索:一是神权法思想的发展,形成于夏,极盛于商,发展与西周。二是宗法礼治思想的发展,形成于夏商,完备于西周。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隶制法律,以习惯法为主,礼刑并用。它体现了王权与族权的统一,渗透了神权思想。西周法律是夏商的继承和发展,总的来说是以礼为法的。 2、简述以礼作为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P224--P225页) 答:(1)主张“正名”,以法律严格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 (2)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即制礼作乐的权力应归天子。 (3)主张“父子相隐”,即父子之间应互相隐瞒犯罪,不应相互告发。 (4)反对“铸刑鼎”,反对乱立法和立乱法,反对不符合礼治的法令,主张“为国以礼”,用礼来指导立法。 3、王夫之的“法治”观中的民主因素是如何表现的。(P248页) 答:(1)主张“法治”须“循天下之公”。 (2)主张“法治”须维护民族利益。 (3)主张“法治”须体现尊君分权的原则。 三、论述题 1、简要论述神权法思想产生的根源。(P215页) 答:(1)自然压迫。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受到对自然界认识能力的限制,原始人类无法摆脱外界自然力的威胁和束缚,对自身的存在(生、死、梦等)和自然界的存在(风、雨、雷、地震等)均无法理解而又试图寻求答案,就形成了原始的宗教,认为一种超自然力存在,主宰着一切。(2)社会压迫。国家形成之后,阶级压迫比自然压迫更为惨重,人们对贫富、剥削、战争等无法解释,也将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

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 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 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得规范体系。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宋人郑樵的主张。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他的这种学说是建立在“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等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 二、简答题 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P3页) 答: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泰勒的文化定义就是狭义文化的经典界说。 2、简述汉语的特点。(P12页) 答:(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生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在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虚词的数量少,但是使用频率高,运用复杂,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P16页) 答:(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2)字数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语言艺术》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三、论述题 1、请简要论述文化的特性。(P4—P5页) 答:(1)普遍性。人是以社会化形式存在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化产物,是人类长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它为人类的社会成员所共有和分享。 (2)时代性。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 (3)地域性。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自然就具有地域的特点。 (4)民族性。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3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3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夏、商两代,最早的教育机构——庠、序、学等形成。自周王朝开始,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形成并发展起来。 2.西周在继承夏商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已经形成,其主要特点是:政教合一、官师不分。 3.孔门私学可谓当时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组织最为完备、影响最为深远的私学。 4.齐国的稷下学宫是战国各家私学的汇集地。 5.秦代,基于法家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成为秦代教育制度的基本出发点,其结果出现了取缔私学,乃至焚书坑儒的阴暗面。 6.汉初以道家思想为主导,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恢复了社会经济和生活秩序。 7.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封建王朝的官方学术和教育的主体内容。 8.太学是汉代最高学府,其以《五经》博士为教师,进行专经教学,其教学形式以自学为主,辅之以个别指导,学习生活比较自由。 9.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机构除太学外,国子学、四门学以及培养专门人才的专科学校的兴起,形成了多渠道办学和多学 科并举的格局。

10.隋朝国子监教育制度的建立,使教育从千年来传统礼制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政治系统。隋朝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中央教育体系,确立了实科教育制度和职业教育制度。 11.历次兴学、庆历兴学和熙宁兴学是宋代官学逐步改造、完善、定型的时期。 12.以国学和地方儒学为核心的儒学教育系统、以社会为中心的小学教育系列、以乡约、旌表等构成的社会教育网络构成了明代基本的教育类型。 13.察举、岁贡和科举是明代选士制度的三大主体。 14.清代国子监是我国古代最后一所最高学府。 15.为数众多的地方官学与国子监、满族官学一起,构成清代官学的基本结构。 16.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17.隋炀帝时期正式设臵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这标志科举制已经诞生。 18. 在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分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19.宋代扩大了科举规模,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即州试、省试和殿试;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20.宋代的科举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中国传统文化

一、名词解释 新儒家: 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特征是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合。鹅湖之会: 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出处: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大乘,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 慎独: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四谛: 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四谛即:(1)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2)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谓一切众生,由于贪、瞋、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招未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从根本上来说,众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即对于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正因为无明,众生才处于贪、瞋、痴、慢、疑、恶见等等烦恼之中,由此造下种种恶业;正因为造下种种恶业,又使得众生未来要遭受种种业报。这样反复自作自受,轮回不休。(3)灭谛:指痛苦的寂灭。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称为灭。(4)道谛: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 涅磐: 涅槃为佛教教义,指佛教修习中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理想境界,一般指破除烦恼后所证得的不死不灭,超越生死,永恒安乐的境界,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之迷界而获得觉悟,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一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唯一没有间断 2、中国西汉纹理《易·贲卦·象传》 3、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4、儒家文化 5、起源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成型多元化发展与融合繁荣继续 发展沉暮总结 6、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7、黄河中下游两大文化区 8、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字----甲骨文与金文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 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天命神权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产生 9、“周礼”“仁”“仁”五伦四德 10、阴阳五行说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天人感应天不变,道亦不变 1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主义人文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12、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 13、农耕文化游牧文化长城纽带 14、多元结构包容性 15、宗法制度专制主义家国同构 16、夏商周春秋战国 17、子学经学玄学佛学理学实学 18、商鞅申不害慎到韩非 19、如家学说佛道程朱陆王 20、韩愈李翱朱熹 21、先秦天人 二、选择题 1、1.2.3.4 2、1.2 3、1.2.4 4、2.3.4 5、3.4 6、1.3.4 7、2.3 8、1.2.4 9、1.3.4 10、1.2.4 11、1.2 12、1.2.3.4 13、2.3.4 14、2.3.4 15、1.2.3.4 16、1.2.3 17、1.2.4

18、1.2.4 19、1.2.3.4 20、1.2.3 21、1 22、1 23、1.2.3.4 24、1.2 25、1.2 26、1.2.3.4 27、1.2.4 28、1.2 29、1.2 30、1.2 31、1.2.3 32、1.2.3 33、1.2.4 34、1.2.4 35、1.2.3 36、1.2.4 37、1.2.4 38、1.2.4 39、3 40、1.2.4 三、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P2 2、狭义文化P3 3、中国文化P3 4、中国传统文化P3 5、宗法制度P26 6、分封制P26 7、宗庙祭祀制P27 8、家国同构P28 9、君主专制制度P27 10、先秦子学P31 11、玄学P32 12、隋唐佛学P32 13、宋明理学P32 14、明清实学P33 15、乾嘉朴学P33 16、五行说P34 17、天道观P43 18、人道观P44 19、古今观P44 20、名实观P44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形考作业三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形考三 1、儒家所谓的“智”是指( ) 选择一项: A. 科学地分析世界的手段 B. 带有一定的伦理色彩的认知手段 C. 客观的分析事物的能力 D. 明智的政治态度 2、在“忠”、“信”、“诚”三者之间,“诚”更表现出( ) 选择一项: A. 与“信”的观念相同 B. 有外在约束的意味 C. 跟“忠”的意思较近 D. 更注重主体性 3、“恕”的本意是指 ( ) 选择一项: A. 严格地要求别人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原谅别人的过失 D. 严格地要求自 4、我们现在“恭敬”连用,古代“恭”、“敬”二者的关系应该是( ) 选择一项: A. 恭、敬二者的意义完全相反 B. 恭是内在根本,敬是外在表现 C. 敬是内在根本,恭是外在表现 D. 恭也就是敬 5、与儒家相比,佛教所谓的孝是指( ) 选择一项: A. 为自己的法身尽孝 B. 给父母尽孝 C. 为师父尽孝 D. 为自己尽孝 6、侠文化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有( ) 选择一项: A. 侠作为墨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墨家影响大而增加了影响

B. 自古以来就是侠士的天下 C. 侠文化有着特殊的土壤 D. 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普通百姓的良好愿望 7、在先秦跟儒学一样的显学,墨家思想中最强调的一点是( ) 选择一项: A. D、博爱 B. 术 C. 兼爱 D. 仁 8、中国古代的仕官文化虽然一度表现了其先进性,但最终却显得落 后了,而且还有许多负面效应,下面所列不属于仕官文化负面效应的有( ) 选择一项: A. 不利于封建制度的稳定 B. 不利于法制的建设与完善 C. 不利于政治家的培养 D. 不利于国家的强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zhlzw.com中 华勵志网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一次形成性考核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的“文”是指()。 (1)占星术(2)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3)祭天的文字(4)天文知识 2.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使用了合成的“文化”一词的书是()。 (1)《文选》(2)《尚书》 (3)《史记》(4)《说苑》 3.中国古代文献中“文化”一词的最初含义是()。 (1)文字(2)花纹 (3)以文教化(4)学历 4.在文化定义上最主要的区别是分为()。 (1)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2)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3)物质文化和物质文明(4)文化事像和文化产品 5.“人类一切物质和精神的积淀,包括人类创造的全部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被称为()。 (1)狭义文化(2)广义文化 (3)文化内涵(4)文化事像 6.狭义的文化侧重的是()。 (1)物质财富(2)事物的复合体 (3)能力与习惯(4)人类的意识形态和精神创造 7.由人发明和创造出来的一切器物,既是有形的文化部分,亦是()。 (1)审美文化(2)精神文化 (3)观念文化(4)物化的精神文化 8.符号作为文化的载体,最主要的特征是()。 (1)具有表意性(2)具有语言性 (3)具有储存性(4)具有图形性 9.“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商末周初的()。 (1)甲骨文上(2)铜器铭文上

(3)竹简上(4)丝织品上 10.在国际文书上第一次使用“中国”为国家名称是在()。 (1)战国(2)唐朝 (3)明朝(4)清朝 11.“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是谁提出的()。 (1)齐桓公(2)秦始皇 (3)朱元璋(4)孙中山 12.中国独特的大陆海岸型半封闭式的自然环境,具有中国地理环境的大陆整体性特点,决定了中国文化()。 (1)历史悠久性(2)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的道路 (3)历史封闭性(4)超稳定结构 13.人类存在和人类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是()。 (1)地理环境(2)生活环境 (3)政治环境(4)社会环境 14.中国的万里长城最早修筑于()。 (1)春秋战国(2)秦汉 (3)隋唐(4)明清 15.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后来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南方经济赶上甚至超过了北方是在()。 (1)汉代(2)南北朝 (3)唐代(4)宋代 16.中国封建国家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不断得到强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在()。 (1)秦汉时期(2)隋唐时期 (3)宋元时期(4)明清时期 17.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中,人们被长期束缚在土地上,养成了()。 (1)崇尚科学的态度(2)迷狂幻想的习惯 (3)因循守旧的心理(4)敢于冒险的精神 18.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政策需要是()。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_试题[1]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1) 训诂学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2) 词典,在中国传统语言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学和艺术的一个大发展时期。以(3)曹操 父子、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4) 陶渊明 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刘勰的(5) )《文心雕龙》、为代表的文学评论都说明当时文学领域的盛况。而(6) 敦煌、(石窟、(7) 云岗石窟、(8) 龙门石窟则是一座座巨大的艺术宝库。 3. 文化是历史发展的沉淀,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9)人文地理环境和(10)人类是人文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三大要素。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南方楚文化 指以洞庭湖、鄱阳湖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的古代文化。 2.宗法制度 指源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公社成员间的亲族血缘联系,孕育于商代,定型于西周,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利用血缘关系作为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三、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中医的四诊法是什么? 中医四诊法是望、闻、问、切,其中主要是切脉方法的应用,使医生能够更多地了解人体内部的变化,进行脉象变化与疾病关系的理性分析,摸索出人体的脉气循环系统,创立了中国独特的脉学理论。 2.简述中外文化的第二次交汇有何特点? (1)交汇对象起了变化:主要是整体水平超过中国的西方欧洲文化以及后来的美国、日本文化。 (2)交汇的兴趣起了变化:中国人对外来宗教表现出莫大的冷漠,而对天文、数学、水利、火器等科学知识兴味十足。 (3)交汇时间长:从16世纪末开始已绵延四个世纪,至今仍在继续之中。 (4)交流反差大,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了强烈震撼。 四、论述题:(共40分) 论述中国文官制度与科举制度对西方的影响? (1)中国文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对西方文官系统的形成产生过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复习资料

填空 1.中国传统文化一般是指从氏族社会晚期到“五四”运动以前约5000年历史中在中国范围内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文化。 2.从文化的结构层次看,制度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中层。 3.从文化的结构层次看,精神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深层。 4.中国在新石器时期就开始了农业活动。 5.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是“家国同构”。 6.河姆渡文化区产生了“水稻文化”。“小米文化” 7.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建立在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农耕经济和商品经济)生产的土壤里。 8. 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陆九渊),他建立了以“理”为本的天人合一宇宙观。 9.儒家经典所谓十三经是在唐宋代形成的。 10.“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最早出自《大学》(《论语》)。 11.“轴心时代”概念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斯卡尔·马克思提出的。 12.“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出自《论语》《孟子》 13.“性善论”是孟子韩非子思想的基础。 14. “尚贤”、“尚同”反映了道家墨家的政治理想。 15.春秋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子产,在执政期间,进行了法制改革,其最大贡献在于“铸刑鼎”。 16.“宗教”一词源于拉丁文希腊文religare,意思是“联系”。 17. “日神崇拜”现象在世界原始宗教崇拜中很突出,中国也不例外,古代中国把日神(即太阳神)叫羲和望舒。 18.藏传佛教“喇嘛”一词,藏语意为上师大师。

19.唐代武则天时期曾经责令各州府设大兴善寺大云寺。 20.中国古代被称为“谪仙人”的古代诗人是李白王维。 21.古代餐具有匕、叉、箸,其中箸就是今天大众普遍使用的筷子,汤匙 22.古代饮食器具中,“甑”是一种用来蒸饭盛饭的器具。 23.唐代陆羽陆机撰写的《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之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 24. 秦汉时期,男子以袍服为贵,秦始皇时期规定官至三品以上着绿袍,平民穿白袍青袍。 25. 明清时期官服实行“补子”制度,其中一品文官补子纹饰为仙鹤孔雀。 26.布达拉宫始建于明初清初,是著名的藏式宫殿建筑。 27.纳征礼是是古代婚礼程序之一,所用礼物在各代规定不完全一致,民间多用首饰、细帛,后演变为财(彩)礼。 28.一般认为,在十二生肖中,狗代表忠诚,猪代表随和随遇而安。 29.古琴曲《潇湘云水》是宋代音乐家郭楚望姜夔的代表作。 30.王羲之完善了楷、行、草今体书法,而被奉为“书圣”。 判断正误 1.从结构学角度看,物质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中层。错 2.剪纸艺术不属于物质文化范畴。错 3.服饰属于物质文化范畴。错 4.文化研究必须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对 5.制度文化是以社会制度的形式呈现的文化现象。对 6.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风俗、习惯、情感、信念、思想倾向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对 7.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对 8.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应该继承发扬的精华,也有应当剔除的“糟粕”。对 7.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对 8.龙山文化是海岱文化区的代表文化。错 9.与自认崇拜和生殖-祖先崇拜相比,图腾崇拜是比较高级的宗教形式。

2020年新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有题目)1名师精品资料.

电大天堂【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一次作业 一、填空题 1、以巫史为主要载体的文化为神本文化,人本文化的载体是士。 2、诸子之中,“显学”主要有儒家和墨家二家。 3、人本文化成熟最初的表现,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先秦"百家争鸣"中,百家思想虽然各异,但他们共同的学术之源是六经。 5、在儒学中,作为天人共通契合点的是“以德陪天”。 6、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是仁。 7、与唐宋文化相比,汉代文化最突出的表现是浑厚。 8、玄文化乃是士文化的一种表现。 9、从某种意义上讲,封建宗法社会的结构形态,正是儒内法统治术的必然产物。 10、从文化形态上讲,隐逸文化是主体个性自由的产物。 二、单项选择题 1、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变,有几方面的表现。下面所列有一个不是这一转变的表现,它是:(A) A从铁器的出现可以看出 B从卜筮的方法可以看出 C从周人重"德"的风尚可以看出 D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2、战国时期,我国士文化首度崛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属于这种原因是(D) A当时的经济基础出现了大的变化。 B教育从巫那里下放,出现了私学。 C当时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延纳贤士。D征伐战争使得原来的奴隶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士。 3、先秦文化终至统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C) A诸子学术逐渐消亡B秦始皇统一了文字 C政治上的大一统D汉武帝独尊儒术 4、道教的出现是在(D) A先秦时期B秦汉之际 C西汉时期D两汉之际 5、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D) A先秦时期B秦汉之际 C西汉时期D两汉之际 6、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是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出自(B) A《论语》B《老子》C《庄子》D《周易》 7、唐代寒士崛起在制度文化上的保证是(B) A太宗对道教的崇奉D科举制的实施 C武则天的圆融三教D韩愈的排佛8、唐代吸收外来文化最集中的地方是 (D) A敦煌B洛阳C河北D长安 9、唐代文化高度发达,代表性的种类也很多, 下面所列不能代表唐代文化的是(B) A诗歌B钟鼎C书法D舞蹈 10、"心性本觉"是(C)佛教的思想 A印度B西藏C中国D南亚 11、我国历史上文化南移经过了几个时期, 其中第二个时期是(B) A战国时期楚文化的兴起B唐代的"安史之乱 " C永嘉之乱D靖康之难 12、宋型文化格调雅,神韵超然体现在(D) A宋画的淡远B宋诗的浅易C宋词的俚俗D 宋文纡徐委备 13、元朝灭亡南宋,导致了(C) A东部文化的西移B西部文化的东移 C江南文化的大量北移D北方文化的南移 14、体现元杂剧抒情性特征的手段是(A) A唱B念C做D打 15、与宋代绘画相比,元代绘画显示出的特 征是(B) A更加浓墨重彩B更重意趣与心境 C更显富丽堂皇D以人物素描为主 16、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 可以称之为(C) A轴心时代B黄金时代C蜕变时代D鼎盛时 代 17、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对西 学的态度出现差异,其中较为科学的是(B) A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全面接受 B以方以智为代表主张以冷静的态度对待西 学,吸取优点弃其伪妄 C以儒学为本兼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 D只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 18、安史之乱造成文化的南移,其结果是(A) A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南移埋下 伏笔 B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持平 C南方成为政治中心D南方文化远远超过北 方 19、《四库全书》的修订是有深层的历史背景 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B) A清王室急于向历史学习,以便掌握汉人的 统治之术 B由明入清的知识分子有反清言论,借修书以 毁书 C用修书的办法表示清统治者已经完全汉化 D为了跟明代的《永乐大典》比较,显示清 廷的强大 20、在崇实尚性的思想大潮影响下,清代学 术思想表现出对宋代以来的性理之学的怀 疑,在学术思想上呈现出(A) A汉代朴学的倾向B明代王阳明心学倾向 C佛学化的倾向D道教化的的倾向 三、简答题 1、龙的形象说明了什么? 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龙并不是什么神奇的 东西,而是各部落初民原始图腾的混合物。 在众多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上,已 经出现龙的形象,但不同地区的龙,其形象 并不相同,有的似龟,有的如鹿,有的似猪, 显然它们都是不同氏族图腾之物。而最初龙 的形象的多样化,也昭示着最初氏族文化的 各异。但是,这多元的文化在后来的发展中, 又是向心的,而不是彼此分散的。2 2、西周时期,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神本文 化转向人本文化? 这种文化转变,可以从几个方面看出来。第 一,从当时青铜器的制式和纹样看出。第二, 从卜筮之法看出。第三,从社会风尚看出。 第四,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4 3、“百家”学派共同的文化特征是什么? 诸子百家虽然形态各异,但却有着许多共同 之处,概之有三:其一,诸子百家的学术渊 源都是六经。其二,从总的哲学观点上看, 各家都奉行道一元论之说。其三,各家学说 有一个共同的指归,那就是治道。12 4、从现代人的目光看来,礼的积极影响是什 么? 礼为每一个社会成员规定了最基本的生存权 利,它规定每个社会成员在获得一份生活资 料的同时,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将责 任和义务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为维护社会的 安定、和谐奠定基础。P27 电大天堂【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二次作业 一、填空题 1、所谓名士是指界于“仕”与“隐”之间的一批 知识分子。 2、宋人“内敛”的文化品格使酒文化趋向于“中 庸”。 3、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承载者是士。 4、唐诗是唐文化的最集中体现。 5、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有僧侣的士大夫 化倾向,也有士大夫的僧侣化倾向,其中士 大夫僧侣化常被称之为居士。 6、宋学的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开创 期、发展期、集大成期,其开创期的代表人 物是周敦颐、邵雍,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 是朱熹。 7、1126年,靖康之乱,给文化中心的南移以 最后的推动力,完成了文化中心的南移。 8、词的柔美细腻,正是宋型文化的特征所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