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晋刘宋时期的南蛮校尉述略

东晋刘宋时期的南蛮校尉述略

东晋刘宋时期的南蛮校尉述略
东晋刘宋时期的南蛮校尉述略

文章编号:1673-2103(2008)01-0072-05

东晋刘宋时期的南蛮校尉述略

岳 勋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08)

摘 要:南蛮校尉是两晋南朝时期专门管理荆楚一带蛮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武官。它与荆州刺史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在东晋南朝的政治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东晋向刘宋的过渡过程中南蛮校尉的职

能也有了很大变化,这深刻地反映了门阀政治向皇权政治转变的时代特点。

关键词:南蛮校尉;荆州刺史;门阀政治;皇权政治;政治作用中图分类号:D 691.4 文献标识码:A 南蛮校尉是两晋南朝时期专门管理荆楚一带蛮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重要的职官,它与宁蛮校尉、西戎校尉、南夷校尉、平越中郎将等同为两晋南朝时期整个民族压迫政策中的一环。虽然史学界在有关讨论南方少数民族管理机构的学术著作中对之多有提及,但是对南蛮校尉与荆州刺史的关系及在东晋刘宋时期的不同的变化尚缺乏专论。作者不揣浅陋,试图以东晋、刘宋时期的南蛮校尉为例,对它的职能的变化及其对当时政治生活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南蛮校尉的设置及其管辖范围

南蛮校尉(亦称护南蛮校尉),是晋武帝泰始九年(公元273年)[1]

始设置的专门管理荆雍一带蛮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四品武官,统兵,治于襄阳。东晋初废省,后又复置并移治江陵。刘宋沿置,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再罢省。齐、梁时南蛮校尉一职设省不定。此外,十六国之后赵、前燕、后燕也曾设有南蛮校尉一职。不过,本文主要以东晋、刘宋的情况,初步探讨有关这一职官的设置及对东晋刘宋政治生活的影响。

南蛮校尉的管辖范围有数次变迁。西晋时,南蛮校尉主要管辖荆、雍二州一带的蛮族。东晋初期,雍州已非晋所有,荆州北部也屡遭寇掠,荆州刺史的治所几经变迁最终移于江陵,南蛮校尉的治所也随之迁到江陵。晋安帝时又置宁蛮校尉于襄阳,隶于雍州刺史,以管理长江以北的蛮族。这样以来,南蛮校尉主要管理江南荆楚一带的蛮族(史称“荆雍

蛮”),其大体范围在今湖北西部、北部以及四川东部等地区。为了更好的认识南蛮校尉的职权,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这一时期的蛮族情况。蛮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其种类繁多,言语

各异,遍布江淮之间。到西晋末,其“稍以繁昌,渐为寇暴”

[2](卷101P 2246)

。如惠帝时,荆州刺史、南蛮校

尉新野王歆“为政严刻,失蛮夷之心,”义阳蛮张昌

起兵反抗,从者甚众,“江河间一时飙起,树牙旗,鸣鼓角,以应昌。旬月之间,众至三万”

[3](卷100P 2613)

其后,他又分兵攻打豫州、弋阳、武昌、宛、襄阳等郡县,势力波及五州。各蛮族中势利最大的是荆雍蛮,

据说他们是盤瓠之后裔。在东晋刘宋时其主要分布在荆州竟陵、武陵、天门、宜都、巴东、建平等郡以及江北诸郡。可见,蛮族的分布地区占了荆州的大部分,而且又近邻军事重镇襄阳、江陵、武昌。而这些军事重镇又曾为荆州刺史的治所。作为管理荆州一带少数民族事务的南蛮校尉,必然会与荆州刺史有着密切关系,并在东晋刘宋时期的政治斗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南蛮校尉与荆州刺史的关系

东晋刘宋时期南蛮校尉与荆州刺史一直为同城而治。从西晋永嘉三年(309)至东晋太兴元年(318),先后治于襄阳、沔阳、武昌、江陵、夏口、上明等地,而自太元九年(384)始,迄于刘宋孝建元年(454)罢省为止,一直治于江陵。而且东晋故事,多以荆州刺史兼领南蛮校尉,因而,南蛮校尉与荆州刺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史书皆说其隶于荆州刺史,这

72

第30卷第1期

V o l .30 N o .1

菏泽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H e z e U n i v e r s i t y

2008年1月

J a n . 2008*

收稿日期:2007-11-10

作者简介:岳勋(1962-),男,山东济宁人,青海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史。

DOI :10.16393/j .cn ki .37-1436/z .2008.01.011

是不正确的。南蛮校尉还是有较大的独立性的,并不完全隶属于荆州刺史,但同时又对荆州刺史有一定的依附性。

首先,我们看一看南蛮校尉自身的独立性。

南蛮校尉有自己独立的府僚机构,“府置佐史”,有长史、司马等佐僚,被称为“小府”。如陶侃曾任过荆州刺史、南蛮校尉刘弘的南蛮长史,朱焘、杜曾、周超也曾任过南蛮司马一职。而且南蛮校尉及其司马、长史皆为朝廷命官,荆州刺史是不能擅杀的。这可从梁雍州刺史王奂擅杀宁蛮长史刘兴祖而获罪一事中得到佐证。史载“(永明)十一年,奂辄杀宁蛮长史刘兴祖。上(齐武帝)大怒,使御史中丞孔稚圭奏其事”,并“遣中书舍人吕文显,直閤将军曹道刚领齐仗五百人收奂”[4](卷49P849)。南蛮校尉也有自己的资费,每岁有钱、布、绵、绢、米等,而且还不少。据《南齐书》记载“南蛮资费岁钱三百万,布万匹,绵千斤,绢三百匹,米千斛”。[4](卷22P407)这与当时的小州刺史的资费相差无几。

南蛮校尉既管理少数民族的政务,也统帅军队,掌有南蛮兵籍[5](卷44P1349),若加上“使持节”“持节”等名号,其权力相对会更大些。其统民来说,其主要任务也多为“劝课农桑,宽刑省赋”[3](卷66P1765)。

从南蛮校尉的任命程序上看,其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由中央直接任命,如东晋刘宋时期常把南蛮校尉与荆州刺史放到一起,由朝廷出制任命,但是东晋时多由荆州刺史同时兼任,而刘宋时则多同时分任于两人。这样的例子很多就不赘述了。另一种是由荆州刺史自辟推荐后,由中央再作形式上的正式任命,这主要在东晋。如荆州刺史领南蛮校尉刘道规“辞南蛮于殷叔文”[5](卷51P1471),就是把南蛮校尉一职让殷叔文担任。另外,荆州刺史刘毅“请(郗僧施)为南蛮校尉”[3](卷67(P1805)皆属这类情况。而未经中央任命的,则属于暂时代理性质。如荆州刺史领南蛮校尉刘弘“解南蛮以授前北军中侯蒋超”[3](卷66P1767),荆州刺史、南蛮校尉庾翼“表司马朱焘为南蛮校尉”[3](卷73P1935)。荆州刺史、南蛮校尉刘道规“解南蛮校尉印,以授咨议参军刘遵”

[5](卷51P1473)。而蒋超、刘遵等人皆未得到中央任命,属于被荆州刺史私自授予,暂时代行南蛮校尉的职能的情况,因此在他们的本传中也就没有曾任南蛮校尉的记载。可见,南蛮校尉的任职必须要得到中央的最终任命,这与荆州刺史选任佐僚的情况是不同的。任南蛮校尉者也多为当时的名士,如殷叔文、郗僧施、到彦之、张畅、刘湛等。这样的人担任南蛮校尉,会有更大的独立性,甚至还能对荆州刺史的行动有一定的制约。这在刘宋时期表现的较为明显,我们将在后面着重论述。

其次,我们再看看南蛮校尉对荆州刺史的依附性。

东晋刘宋时期荆州刺史多为宗室、重臣担任,并且带有各种将军号,重号如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右将军,杂号有宁远将军、安西将军、征西将军、西中郎将,且都督周围数州诸军事,无论资历、品秩、地位,都是四品南蛮校尉不能匹敌的。因此,南蛮校尉在职权及其选任上都往往要受到荆州刺史的制约。

首先,南蛮校尉的选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荆州刺史,这在东晋表现得较为明显。在东晋时期,南蛮校尉要由荆州刺史兼任要么就是首先由荆州刺史推荐,再由中央审批、任命。在这种情况下,南蛮校尉或迫于其权威或感其知遇之恩,很大程度上会依附于荆州刺史,在政治或军事斗争中为之出谋筹划,甚至直接参与叛乱。如东晋成帝时,外镇武昌的荆州刺史外戚庾亮与丞相王导有隙,南蛮校尉陶称就多次劝说庾亮“兴兵内向”,废黜王导。桓玄之乱时,当时的南蛮校尉羊僧寿就与荆州刺史桓石康一起进攻襄阳。同样,郗僧施也和刘毅一起反抗刘裕。而在刘宋时期,南蛮校尉的任命主要是由中央直接下达,这是因为:一出镇的宗王年龄多尚小,没有能力自己推荐;二这也是中央加强对荆州地方控制的需要。但是,由于南蛮校尉与出镇的宗王朝夕相处,时间久了,自然而然会形成一种相互利用的亲密关系,成为出镇宗王的亲信,如刘义隆与到彦之。

其次,就南蛮校尉统兵来说,其虽也统兵,并掌有南蛮兵籍。但是,由于荆州刺史多加各种将军号且品秩很高,并都督周边诸州诸军事。因此南蛮校尉的军事活动要受到荆州刺史的制约。南蛮校尉也多以荆州刺史派遣的名义统兵征讨,如“(王)敦遣从母弟南蛮校尉魏乂率江夏太守……征讨谯王录”。[2](卷96P2094)咸康中,南蛮校尉王衍期就曾被荆州刺史庾翼派遣镇守江陵。另外,与宁蛮校尉不同,南蛮校尉不领郡县,其对地方民政管理是通过荆州刺史管辖的各级地方郡县长官来完成的。蛮族地区治理好坏,往往取决于该地区的行政长官的治绩。如元嘉十八年的蛮民暴乱,就是因为当时天门娄中令宗矫之“徭赋过重,蛮不堪命”[5](卷97P2396)而引发的。而地方长官又要向荆州刺史负责,受其管辖。

总之,南蛮校尉虽然有自己的独立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又依附于荆州刺史。南蛮校尉通过与荆州刺

73

2008年 岳勋:东晋刘宋时期的南蛮校尉述略 第1期

史建立一种特殊的关系而发挥自己的政治作用。

三、南蛮校尉在东晋刘宋时的变化及政治作用

正如上所述,南蛮校尉与荆州刺史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荆州在东晋南朝政治中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荆楚国之西门,户口百万,北带强胡,西临劲蜀,经略险阻,周旋万里。得贤则中原可定,势弱则社稷同忧”[2](卷77P2030)。加之其民风强悍,土沃民殷,故有分国之势,“西陕”之称。荆州的地方军政长官往往利用上游之势,威逼下游建康,造成地方与中央的对抗,即东晋南朝时期多次出现的“荆扬之争”。而作为荆州地区管辖少数民族事务、掌握南蛮兵籍的南蛮校尉必然会对东晋南朝的政治斗争产生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读《晋书》与《宋书》我们可以发现东晋与刘宋的南蛮校尉各有自己的特点。这反映了东晋刘宋时期的政治的不同特点和两种政治转变的过程。东晋南蛮校尉多为荆州刺史兼领,即使有极个别不兼领的情况但也是由荆州刺史的亲属或亲信充任的。这反映了东晋门阀政治的特点。在“祭则司马,政在士族”[6](P6)的政治模式下,中央及地方的重司要职皆由高门大族垄断。而荆州刺史也必然为其所任,南蛮校尉也必然为其所兼,或为其亲信担任。到东晋义熙元年(405)止,荆州刺史共19人,兼任南蛮校尉的荆州刺史共有13人(其中陶侃曾两次出任荆州刺史)。他们是王澄、周顗、陶侃、王廙、王含、王舒、庾翼、桓温、桓豁、桓冲、桓伟和司马休之。其他的南蛮校尉多是荆州刺史的亲信如王敦时的魏乂是其从母弟;陶侃时的陶臻是其子;庾亮则以其弟庾翼代替被借口杀掉的陶称;桓温也是用其弟桓冲,桓玄任其兄桓伟等。由于殷仲堪门户、威望都不及前任,再加上当时政治斗争的结果,他只出任荆州刺史并未兼任南蛮校尉,而且这一时期的南蛮校尉的人选的情况也比较复杂,其中任南蛮校尉有三人即殷顗、杨广和桓伟,先是,殷仲堪迫使与其政见不合的殷顗辞职,而代之以杨佺期之兄杨广。最后,他又迫于桓玄的压力改任桓伟为南蛮校尉。这也反映了东晋一朝,由于门阀势力的强大、皇权的衰落的原因,南蛮校尉的任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荆州刺史,中央只是形式上的签署而已。

东晋末年特别是义熙元年桓玄败亡后,以刘裕为首的京口寒人集团崛起,在消灭桓氏势力、镇压卢循、徐道覆起义和北伐南燕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兵权并控制了东晋的政权。这也使东晋的门阀政治向南朝的皇权政治转变。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荆州刺史和南蛮校尉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通典》和《南齐书》中所说的“晋宋之际,刺史多不领南蛮,别以重人居之”[4](卷22P407)是有道理的,但不够确切。因为刘裕为了控制地方政权,特别是荆州这个强藩巨镇,不得不任用自己的亲信亲属来担任并使其兼任南蛮校尉一职以加强对荆州的控制。如晋末出任荆州刺史的有司马休之、魏咏之、刘道规、刘毅、刘裕、刘道怜和刘义隆等。其中只有司马休之是东晋皇室的人,但他只是一个摆设而已。其余的都是京口、晋陵集团的人。其中刘道规、刘道怜和刘义隆则是刘裕的亲属,因此他们兼任南蛮校尉。刘毅为刘裕的政敌,虽不得兼任南蛮校尉,但他的南蛮校尉郗僧施却是他的亲信。这是刘裕为驱逐刘毅在中央的势力对他的妥协。刘道规出镇荆州时期的殷叔文实际上是刘裕拉拢士族的一个措施,但不久就因其兄殷仲文与骆球谋反事件的牵连,而遭杀害。这样看来从晋末桓玄之乱到刘宋建立,由于种种原因,荆州刺史和南蛮校尉的兼任关系基本上属于东晋初的情况,即以由荆州刺史兼任或授予其亲信。但是,在相似的现象背后却蕴涵着不同的本质即门阀士族已衰落,寒人开始抬头,门阀政治向皇权政治回归。

刘宋建立后,才真正出现“刺史多不领南蛮,别以重人居之”的现象。当时荆州刺史多为宗室担任,宋武帝“使诸子次第任之”[5](卷51P1476),即以皇子轮流担任荆州刺史。而南蛮校尉,则以“重人”分领。这里的“重人”从刘宋一代的南蛮校尉的人选可以看出多是皇帝的亲信重臣,如到彦之、萧思话、刘湛、张邵等。而据考查到刘宋孝建元年南蛮校尉被废除止,任荆州刺史的共十人,而兼领南蛮校尉者,只有谢晦、刘义季、刘义宣三人(刘濬虽被任命,但实际上并未到任,就和刘劭一起因弑杀宋文帝而被杀[5](卷99P2423)。)而谢晦的任职还是因为徐羡之“欲令(谢晦)居外为援,虑太祖或用他人,故有此授。”[5](卷44P1348)而文帝刚刚回到建康即位,无力立刻废除罢了。而刘义宣的情况与他类似,刘义宣也曾有拥立之功且在孝武帝刚刚即位,新皇位还不太稳固的情况下提出“求留江陵,南蛮校尉不解”

[5](卷68P1799)的强硬要求的,刚即位的孝武帝也只能听之任之。刘义季是在萧思话出迁为雍州刺史、宁蛮校尉后暂时接任的,而且刘义季一向谨慎,“惩义康之祸,不欲以功勤自业,无它经略,唯饮酒而已”

[5](卷61P1655)。九个月后,他就改调为南兖州刺史了。这样的人即使兼任南蛮校尉也不会对皇权有威胁的。这都体现了刘宋乃至南朝时期皇权政治的回

74

2008年 菏泽学院学报 第1期

归。

可见,刘宋控制荆州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使荆州刺史与南蛮校尉分为两人担任,使之相互牵制相互掣肘,以此求得政治权力的平衡。这样这一时期的南蛮校尉相对东晋,其权力和地位都有了加强和提高。其表现有以下三点:

(一)南蛮校尉多以“行事”的身份管理荆州军府事务。

“行事”就是“行府州事”的简称,刘宋时,“行事”一职多以中央派遣的亲信重臣充当,名义上是辅助出镇的宗王管理军镇事务的,实际上主要目的是对诸王政治活动进行监管。刘宋时,多以军镇的上佐(如长史、司马、参军等)任领,而孝武帝孝建元年以前,“行事”一职多由南蛮校尉以兼任军府长史、司马等的形式出任。如刘义恭出镇荆州时,刘湛就被任命为南蛮校尉“使持节”、“行府州事”,来管理荆州军府的政务,并对刘义恭进行监督。所以,每当刘义恭“欲专政事”,都被刘湛所裁抑。[5](卷69P1817)同样,继刘湛之后的张邵也以“行事”身份管理军府政务。而刘义季和刘义庆出镇时期的南蛮校尉萧思话也曾分别以兼“平南长史”和“安西长史”的身份“行府州事”。

(二)南蛮校尉持节等级的提高。“节”是地方军政官都督地方军事的基本标志,既是聚集与调动兵员的信物又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拥有“节”的长官有较大的权力,可以对下属进行杀伐。节可分三个等级即“使持节”“持节”“假节”。《宋书》卷三十九《百官志》:“使持节得以杀二千石以下;持节得以杀无官位之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考察《晋书》和《宋书》可知,东晋时期荆州刺史和南蛮校尉多加“假节”,而东晋末和刘宋时期荆州刺史和南蛮校尉多加“使持节”、“持节”。这实际上就反映了刘宋时期皇权的加强。刘宋时期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使宗王轮流出任地方重镇并授予等级较高的将军号和持节等级。这是尊崇皇室、排挤门阀势力以加强皇权的需要。从横向上看东晋、刘宋时期荆州刺史和南蛮校尉在持节等级对比上似乎没什么变化,基本上处于同一等级,但是从纵向上看刘宋时期的南蛮校尉持节等级相对于东晋已经有了很大提高,这本身就意味着南蛮校尉对荆州地区控制力和对荆州刺史权力制约力的加强。而且刘宋时期南蛮校尉有很多超过荆州刺史的持节等级的情况。如刘义恭和刘义季出镇时加“持节”而他们的南蛮校尉刘湛、张邵和萧思话却都加了“使持节”的名号。

(三)南蛮校尉的官职迁转往往比较快且多是要职。刘宋时南蛮校尉多直接迁升为一州刺史或禁卫军将军,如到彦之由南蛮校尉直接升迁为中领军[5](卷5P73),王僧达为护军将军[5](卷6P112),而刘湛则直接迁为太子詹事,不久转为领军将军[5](卷5P77),而刘遵考[5](卷5P75)、萧思话[5](卷5P80)则先后升为雍州刺史、宁蛮校尉。而宁蛮校尉和雍州刺史在刘宋的政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制约荆州势力重要砝码。

可见,刘宋时期皇权得到不断加强,其加强对地方方镇的控制也成了必然的要求。对于当时对中央威胁最大的上游巨镇———荆州的控制,其采取重要的措施就是提高南蛮校尉的地位,使之制约荆州刺史的权力从而加强对荆州势力的控制。

另外,这一时期蛮族遍布荆州,势力甚大,因此其叛顺趋向下对东晋刘宋政权来说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蛮族顺,则荆州安定;叛,则兵祸屡起、社会动荡。这样负责管理荆州的少数民族事务,并掌南蛮兵籍的南蛮校尉的作用就更为突出了。其人选是否得人就更为重要,择善吏,则蛮顺;择恶吏,则蛮叛。如司马歆“为政严刻”,则引起张昌叛乱;刘弘“宽刑轻赋”则蛮民安定。刘宋元嘉前期政策比较宽缓,蛮民安定,蛮首上表贡献的次数很多,而元嘉中期以后,政策峻急,镇将又好擅杀,蛮族骚动者此起彼伏,所谓“自元嘉将半,寇慝弥广,遂盘结数州,摇乱邦邑。于是命将出征,自行诛讨”[5](卷97P2399)。而自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六月废除南蛮校尉后,蛮族的寇乱尤甚。“世祖大明中,建平蛮向光侯寇暴陕川,……时巴东、建平、宜都、天门四郡蛮为寇,诸郡民户流散,百不存一。太宗,顺帝世尤甚,虽屡遭攻伐,终不能禁,荆州为之虚敝。”[5](卷97P2397)这也从反面反映出南蛮校尉在管理荆州蛮族事务,保持社会稳定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东晋刘宋时期的南蛮校尉作为管理荆楚一带蛮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重要武官,与具有特殊政治军事地位的荆州刺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一方面对荆州刺史有很大的依附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随着东晋末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和寒人势力的崛起,门阀政治开始向皇权政治回归。南蛮校尉职权和地位的也发生重要变化,成了刘宋时期中央政府制衡荆州地方势力,保持政治平衡的重要砝码,在当时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75

2008年 岳勋:东晋刘宋时期的南蛮校尉述略 第1期

[1]王延武.两晋南朝的治蛮机构与蛮族活动[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3(3).

[2]魏书[M].中华书局标点本.

[3]晋书[M].中华书局标点本.

[4]南齐书[M].中华书局标点本.

[5]宋书[M].中华书局标点本.

[6]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AC o n c i s e R e v i e wo nt h e N a n m a n X i a o w e i i n t h e E a s t e r nJ i nD y n a s t y

a n dt h e L i u-s o n g P e r i o do f t h e 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y

Y U EX u n

(C o l l e g e o f H u m a n i t i e s,Q i n g h a i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X i n i n g,Q i n g h a i,810008,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N a n m a n X i a o w e i i s t h e m i l i t a r y o f f i c e r e s p e c i a l l y i n c h a r g e o f t h e m i n o r i t y a f f a i r s i n J i n c h o u a r e a i n t h e T w o-J i n s a n d t h e S o u t h e r n D y n a s t y.F o r t h e c l o s e r e l a t i o n w i t h t h e J i n g z h o u p r o v i n c i a l g o v e r n o r,N a n m a n X i-a o w e i p l a y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 t h e p o l i t i c a l s t r u g g l e s i n t h e E a s t e r n J i n D y n a s t y a n d S o u t h e r n D y n a s t y.F r o m t h e E a s t e r n J i n D y n a s t y t o t h e L i u-s o n g P e r i o do f t h e S o u t h e r n D y n a s t y,N a n m a n X i a o w e i h a s b e e nc h a n g e da l o t, w h i c h r e f l e c t s t h e a g e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a t t h e p o l i t i c s d e v e l o p s f r o mt h e p o l i t i c s o f i n f l u e n t i a l f a m i l y t o t h e p o l i t i c s o f i m p e r i a l a u t h o r i t y.

K e y w o r d s:N a n m a n X i a o w e i;J i n g z h o u p r o v i n c i a l g o v e r n o r;t h e p o l i t i c s o f i m p e r i a l;p o l i t i c s o f i n f l u e n t i a l f a m-i l y p o l i t i c a l f u n c t i o n

76

2008年 菏泽学院学报 第1期

《中国古代文学Ⅰ(唐前)》第11章在线测试

《中国古代文学Ⅰ(唐前)》第11章在线测试《中国古代文学Ⅰ(唐前)》第11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29:57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下列诗句中,同时运用谐音、顶针、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是() A、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B、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C、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D、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2、《西洲曲》抒写的是() A、少女对情郎的无尽思恋 B、游子对家乡的无尽思恋 C、妻子对丈夫的无尽思念 D、儿子对父母的无尽思念 3、南朝统治者采集民歌的目的是为了() A、观风俗,知厚薄 B、以人为鉴 C、欣赏优美的诗歌 D、纵情声色 4、南朝民歌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 A、运用对偶 B、运用比兴 C、运用双关 D、运用夸张 5、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是() A、敕勒歌 B、陇上歌 C、李波小妹歌 D、木兰诗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南朝民歌《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中,用到的修辞手法有() A、比喻 B、对偶 C、谐音

D、顶针 E、夸张 2、西曲歌产生的地域在() A、荆(今湖北省江陵县) B、郢(今江陵县附近) C、樊(今湖北省襄樊市) D、邓(今河南邓县) E、建业(今江苏南京) 3、南朝乐府民歌包括有() A、吴歌 B、西曲 C、神弦曲 D、梁鼓角横吹曲 E、横吹曲辞 4、南朝包括() A、东晋 B、宋 C、齐 D、梁 E、陈 5、塑造北方女英雄的北朝乐府民歌有() A、敕勒歌 B、木兰诗 C、李波小妹歌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系列)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系列)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系列) 千金一笑 近来将多年的旧书又翻了出来,其中明人冯梦龙先生的《东周列国志》再一次引起了我的注意,自己本来就是很喜欢看些历代轶事的人,于是便捧起了这本《东周列国志》再次研读起来。还别说,这一看还真让我重温了很多耐人寻味的小故事,闲暇之余书录于此,与君共勉。 所谓东周列国志,其书名已开宗明义,就是讲的东周时期的系列故事,当然就得从东周开始时说起了。任何一个朝代的更迭都不会毫无缘由,大都因前朝君王有失民之事,失民心者当然会失国,周朝也不例外。 西周自武王立国至平王迁都洛邑算是划上了句号,自此历史进入了最动荡的东周时期。虽然史学家以历王迁都做为东周的开始,但实际上西周的灭亡还是缘于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烽火戏诸侯。 话说西周传至历王时便已不得民心,历王被杀。虽然宣王有短暂中兴之意,但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逆转的,宣王死后,周朝又迎来一位昏君——幽王。幽王虽即王位,但却不理朝

政,他最大的爱好便是网罗天下的美女于后宫以供享乐。皇天不负有心人,幽王四年(公元前777年),幽王终于得到了令他可以付诸一切的女人——褒姒。这褒姒何许人也,能令幽王如此心动呢? 传说夏桀时期,一天早朝时突然飞来了两条巨龙盘于殿内,边流口水边说:“吾乃褒地二君也!”桀王非常害怕,便想杀了两条龙。但使人一算,杀之不吉利,便想赶走了之,再算仍是不吉利。于是一大臣出班奏报:据说龙之精华均在口水之中,不如收集起来加以收藏。又算一卦这回大吉。于是桀王命人取金盘收集龙之口水,放入金匣之中藏入金库。于是两条巨龙升空而去。斗转星移,转眼间来到周幽王的皇爷爷历王时代。一天历王忽见金库内一金匣光芒四射,忙命库官验看。库官取匣细看,其上记载详细,便向历王俱奏。历王好奇,命打开金匣。库官将金盘呈于历王时,历王却失手将金盘打碎,龙水立时化为一鼋跑了。此时洽有一十三岁的宫女路过,踩到鼋之足迹,顿觉腹中异动,便有了身孕。历王因宫女无夫而孕非常生气,将此宫女打入冷宫。时间转瞬又过了四十年,宣王时此怀孕四十年之宫女突然产下一女婴,王后认为怀胎四十年才产,必为妖人,于是命将其扔于河中。但女婴却三天不沉,后被一带罪之逃犯所救,逃至褒地抚养。十几年后,此女竟出落得如仙人一般。 幽王初期,因一褒姓大臣犯颜直谏而获罪于幽王,被囚

【南宋皇帝之刘宋(上)】宋孝武帝刘骏的生平

宋孝武帝刘骏的生平 刘骏 宋孝武帝刘骏(430年-464年),中国南北朝时期宋朝的第五位皇帝。字休龙,小字道民,宋文帝刘义隆第三子。 第一章刘骏的生平 一、生平 宋孝武帝刘骏(430年-464年),中国南北朝时期宋朝的第五位皇帝。字休龙,小字道民,宋文帝刘义隆第三子。少聪颖,又长于骑射。元嘉十二年(435)立为武陵王。 后迁雍州刺史、江州刺史。刘劭弑宋文帝,刘骏起兵讨伐,诛劭,即帝位。年号“孝建”、“大明”,史称孝武帝。在位期间,刘骏担心各藩王会对自己不利,先后将宗室南郡王刘义宣,南平王刘铄朔、竟陵王刘诞、武昌王刘浑、海陵王刘休茂等杀害,刘宋势力更加削弱。大明八年甲辰(公元464年)闰五月病死。寿六十二岁,在位十一年。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祖”。在位11年(452-464)。刘骏是南朝宋诸帝中较有才华的皇帝和诗人 宋孝武帝刘骏(430年-464年),中国南北朝时期宋朝的第五位皇帝。字休龙,小字道民,宋文帝刘义隆第三子。初封武陵王,素不得宠,屡镇外州。453年,太子刘劭弑帝之后,刘骏亲率大军讨伐,很快便击溃刘劭的势力,夺取了皇位。年号“孝建”、“大明”,史称孝武帝。刘骏夺取帝位后,刘宋王朝从此走向衰落。 史书记载,宋孝武帝刘骏是一个荒淫腐败的昏君。在位期间,刘骏担心各兄弟藩王会对自己不利,便不惜骨肉相残,先后将宗室南郡王刘义宣,南平王刘铄朔、竟陵王刘诞、武昌王刘浑、海陵王刘休茂等杀害。刘氏宗室惨遭此大劫,刘宋势力更加削弱。 刘骏生性好淫,凡是闺房之内不论尊卑长幼,只要略具二三分姿色,看见合意的就引她入宫侍寝,免不了被刘骏强逼成欢。刘骏与自己的母亲路太后有染,《魏书》载:“骏淫乱无度,蒸其母路氏,秽污之声,布于欧越。”以及“四年,猎于乌江之傍口,又游湖县之满山,并与母同行,宣淫肆意。” 大明六年壬寅(公元462年)四月,刘骏宠幸的堂妹殷淑仪病死。刘骏哀伤过度而起病,自此少理政事,于大明八年甲辰(公元464年)闰五月病死。寿六十二岁,在位一十一年。谥为孝武帝。 二、后妃及子女 孝武文穆王皇后王宪嫄 殷淑仪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呆若木鸡纪渻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十天之后,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纪渻子回答说:「鸡的性情高傲,时候还不到。」十天后齐王又来问他:「这回斗鸡该训练好了吧?」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现在还不能沉住气呢。」一个月后齐王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可是纪渻子还是摇头说不行。又过了十天后,纪渻子告诉齐王斗鸡训练好了,那只斗鸡非常厉害,别的鸡一见到它就吓得像木头一样呆住,可见它真是天下无敌的斗鸡!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

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

百校联盟(全国I卷)高三12月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试 历史含答案

2020届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试 全国I卷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本试卷满分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 5.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第I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是古代不同史籍对夏启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 A.大禹将王位传于启 B.启统治腐朽黑暗 C.益确立王位世袭制 D.启成为夏朝国君 2.秦国大将王翦在进军楚国途中,连续五次派遣使臣回朝,请求秦王尽快兑现已答应的田园宅产,一副急不可耐的样子。沈庆之是南朝刘宋时期的著名大将,但他却处处显示自己的无知,以大老粗、乡下佬的面目展示世人。古代臣子自晦自污现象的实质是 A.君臣矛盾尖锐 B.世家大族把持朝政 C.君主集权加强 D.武将割据对抗中央 3.飞天原是印度古神话的娱乐神和歌舞神,后被佛教吸收。图一是魏晋时期的飞天形象,图二是隋唐时期的飞天形象。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了 A.西北边疆得到开发 B.绘画技术水平提高

C.政治权力影响加大 D.域外文化的本土化 4.宋代疑经并尝试改经者包括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郑樵、朱熹等共130人,怀疑对象遍及儒家十三经,其中北宋44人,南宋86人。若以一人一经为单位,则北宋共83单位,南宋共173单位。据此可知,这一时代 A.开创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 B.存在开放批判的创新精神 C.儒家经典的神圣地位得到确立 D.南宋比北宋更加注重经世理念 5.明朝中后期,浙江湖州“蚕月,夫妇不共榻,贫富彻夜搬箔摊桑”;嘉兴秀水县“土腴可植果实,农隙,业草屣或客鱼塘”;南直隶常州府无锡等地“居民稍闲,即以织席为业,成则负鬻于许墅虎丘之肆中”。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当时 A.农村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专业化生产区域不断增多 D.粮食生产趋于萎缩 6.蒋廷黻叙述道:关于鸦片问题,我方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原状,我攻彼守。关于通商问题,英方力图获得更大的机会和自由,我方则硬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作者认为 A.中国的禁烟政策应当稳步推进 B.英国通商是出于资本输出需要 C.中国闭关锁国加剧了紧张态势 D.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 7.太平天国推行“天历”。与传统历法相比,节令在时间上有很大不同。太平天国禁止民众按旧历过年,违者必究,甚至有天京民众庆贺旧历新年,结果受到杖责和枷锁的惩戒。“天历”的推行 A.有利于推进中西文化的交融 B.极易造成民众与政权相疏离 C.是强制推行西方文化的表现 D.有助于获得列强的文化认可 8.《清史稿》中提到“军故多闽人,汝昌以淮军寄其上,恒为所制”,“步蟾通西学,海军规制多出其手,顾喜引用同乡,视统帅丁汝昌蔑如也。时论责其不能和衷,致偾事。”由此说明,甲午战争清军失败的原因是 A.统帅腐败无能 B.兵舰装备落后 C.内部矛盾重重 D.乡党意识浓厚 9.20世纪初期,中国产生了国粹派,他们倡导古学复兴是以文艺复兴为蓝本的,提倡国粹的目的有二:一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鼓吹排满光复;二是从中国古代的“良法美意”中寻找某些可以克服资本主义弊端的对策,反对醉心欧化。可见,国粹派 A力图从传统文化挖掘近代化需要的东西B是封建复古主义发展的表现 C.适应了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文化需要 D.与新文化运动的出发点一致 10.1920年,全国各地的“五一”节纪念活动,除了哈尔滨是在俄共的影响下开展的以外,其

论刘宋元嘉_四学_制度及其与南朝学术史之关系

论刘宋元嘉“四学”制度及其与 南朝学术史之关系 李俊 提要南朝学术史中,刘宋元嘉年间设立儒、玄、史、文“四学”是带有开创性意义的历史事件。本文通过比较“四学”中儒学馆与国子学的关系,分析“四学”所以能成立的原因、性质,及其借鉴国子学之内容;在此基础上,再拓展考究其他三馆格选生徒的方式和课授内容,并分析各馆课授内容与各自的学术传统的关联性,藉此澄清像“文学馆”之“文学”等概念的内涵。 关键词元嘉四学国子学格选课授内容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非常重要的孕育孳乳期,各种学术思想由混沌而趋分裂明朗,逐渐形成各自的发展脉络。各种与学术思想密切相关的事物也随着潮流的涌动应运而生。其中尤其显著且重要的莫过于宋文帝为了表现自己的文治教化,于元嘉十六年(439)设立的儒、玄、史、文四学。从学术分化独立演变的角度来看,将史学、玄学、文学各科独立尤具意义,不管三馆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为何,这表明某些学术思想已经具有外化为现实制度的能力,对后续历史的展开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不言而喻,了解和研究“四学”是一项能够辨明南朝学术思想脉络的工作。目前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主要集中在教育和文学方面,因着眼较为宏阔,所以与“四学”相关的一些史实之辨析却仍欠分明,从而也影响到理论的准确性。要而言之,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四学”与国子学(史书中或简称国学)之关系。受史家的影响,今人往往将“四学”视为国子学的替代品,但其中却别有情由。第二,关于“四学”所涉及的内容,除了儒学馆有较多的记载外,其他三馆的相关资料都比较少。以至于人们对玄学、史学、文学存有种种误读。 以上这两个问题一直是笔者研读南朝历史时所关注的重点。笔者希望通过讨论儒学馆与国子学的关系,来确定“四学”本身的性质,进而辨析其他三馆所涉及的内容,以澄清像“史学”、“文学”的内涵。关于前者,史书中尚有可供勾稽的史料,后者能够直证的材料则非常有限,于此我们可以通过研讨时代学术思想的特征来求证,因为“四学”虽然并非学术思想变动所直接导致的结果,但却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学术思想变化的一个结果。如此便可将“概念”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从而获得较为严谨的认识。今将相关史料加以整比,略次论述,通其条贯如下,希望能为关心本论题的人提供一份参考。

历史:春秋战国的四字成语

四字成语: 买椟还珠、一鸣惊人、狐假虎威、上下其手、杞人忧天、亡羊补牢、一暴十寒、三人成虎、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老马识途、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三令五申、围魏救赵、胡服骑射、窃符救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抱薪救火、毛遂自荐、鹬蚌相争、买椟还珠、买椟还珠、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邯郸学步、按图索骥、乘龙快婿、鸡鸣狗盗、哀而不伤、安然如故、按兵不动、包藏祸心、杯水车薪、奉公守法、利令智昏、病入膏肓、与狐谋皮、一字千金、一网打尽、一窍不通、叶公好龙、问一得三、闻一知十、畏首畏尾、甚嚣尘上、上行下效、专心致志、完璧归赵。具体例子: 1、奉公守法、 赵奢是赵国名将。他做征收租税的田部吏时,平原君家不交税,他依法杀其用事者

九人,平原君怒,拟杀赵奢。赵奢毫不畏缩,理直气壮地说:“如果你能为民表率,举国上下人人会奉公如法,法立则国强,你自己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平原君听了这话,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向赵惠王推荐重用他。 原文: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於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国?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於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2、管鲍之交、 鲍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时期很有才能的人,少时二人经商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因他家贫,不以为言。后来,两个好友分属齐国两个敌

春秋战国时期重点事件

春秋戰國時期重點事件 通常稱前770——前476為春秋,前475-前221為戰國。 要說平王東遷,要從平王之父幽王說起,周幽王在中國的歷史上可是鼎鼎大名,就是那個烽火戲諸侯的傢伙.幽王寵愛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廢太子(即後來的平王),立伯服。褒姒不好笑,幽王便無事舉烽火,諸侯以為有外敵入侵,帶兵齊至,褒姒大笑。後幽王欲殺太子,申候(太子的舅舅)怒,聯合犬戎攻打幽王,幽王再舉烽火,眾諸侯以為欺己,不至,幽王遂被殺於驪山之下,眾人推舉原太子為王,即平王,平王即位後,因憂於犬戎的威脅,遂東遷,遷都洛邑,從此周王室徹底衰落,各諸侯開始強大,春秋戰國拉開序幕。 前770 周平王遷都洛邑,周室衰弱,齊,楚,秦,晉始大。 前722 魯隱公即位。 同年鄭莊公(鄭由於輔佐王室遷都有功,主朝政,在五霸之前,鄭強盛,莊公於前701死後,諸子爭立,內亂,鄭國從此衰落)之弟段反,莊公伐之,段敗,出奔。由於莊公母與其弟同謀,莊公遷其母,並誓言:不到黃泉,勿相見(黃泉見母的故事由此而來)前719 桓王(平王孫) 前717 鄭莊公入朝,桓王不禮(因桓王之父,曾為質于鄭國,後死于鄭國,桓王由此怨鄭,後鄭又私自收割天子田之禾,其矛盾

愈深)。 前712 魯殺其君隱公,立桓公。(春秋戰國時期,弑君的事情數不勝數) 前707 周桓王伐鄭,鄭射傷桓公(君伐臣,臣傷君,由此看出,周王室的地位已尷尬的可憐) 前696 莊王元年 前694 魯桓公及夫人(齊襄公的妹妹)至齊,齊襄公(齊桓公之兄)與其妹私通(其無恥簡直令人瞠目),魯桓公察覺,大怒。齊襄公恐,令力士殺魯桓公。襄公眾弟因齊亂,紛紛出奔,次弟糾奔魯,次弟小白(後來的齊桓公)奔莒。 前693 周公黑肩欲殺王,事情敗露,王殺周公。 前686 齊襄公堂弟公孫無知殺襄公自立 前685 齊人殺無知,諸公子聞之,歸國爭位,齊桓公小白先入得立。魯派兵送糾歸齊齊發兵據之,魯敗,齊桓公遂令魯殺糾,囚管仲至齊。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齊國大治,後稱霸。 前681 厘王 前679 齊桓公會諸侯于甄,始霸。(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在此拉開了春秋諸侯國稱霸的序幕)(五霸之說歷來史學界爭論不休,一般是兩種說法一說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夫差,越勾踐。在這且不管這些爭論,暫取第一種說法)

东晋刘宋时期的南蛮校尉述略

文章编号:1673-2103(2008)01-0072-05 东晋刘宋时期的南蛮校尉述略 * 岳 勋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08) 摘 要:南蛮校尉是两晋南朝时期专门管理荆楚一带蛮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武官。它与荆州刺史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在东晋南朝的政治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东晋向刘宋的过渡过程中南蛮校尉的职 能也有了很大变化,这深刻地反映了门阀政治向皇权政治转变的时代特点。 关键词:南蛮校尉;荆州刺史;门阀政治;皇权政治;政治作用中图分类号:D 691.4 文献标识码:A 南蛮校尉是两晋南朝时期专门管理荆楚一带蛮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重要的职官,它与宁蛮校尉、西戎校尉、南夷校尉、平越中郎将等同为两晋南朝时期整个民族压迫政策中的一环。虽然史学界在有关讨论南方少数民族管理机构的学术著作中对之多有提及,但是对南蛮校尉与荆州刺史的关系及在东晋刘宋时期的不同的变化尚缺乏专论。作者不揣浅陋,试图以东晋、刘宋时期的南蛮校尉为例,对它的职能的变化及其对当时政治生活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南蛮校尉的设置及其管辖范围 南蛮校尉(亦称护南蛮校尉),是晋武帝泰始九年(公元273年)[1] 始设置的专门管理荆雍一带蛮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四品武官,统兵,治于襄阳。东晋初废省,后又复置并移治江陵。刘宋沿置,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再罢省。齐、梁时南蛮校尉一职设省不定。此外,十六国之后赵、前燕、后燕也曾设有南蛮校尉一职。不过,本文主要以东晋、刘宋的情况,初步探讨有关这一职官的设置及对东晋刘宋政治生活的影响。 南蛮校尉的管辖范围有数次变迁。西晋时,南蛮校尉主要管辖荆、雍二州一带的蛮族。东晋初期,雍州已非晋所有,荆州北部也屡遭寇掠,荆州刺史的治所几经变迁最终移于江陵,南蛮校尉的治所也随之迁到江陵。晋安帝时又置宁蛮校尉于襄阳,隶于雍州刺史,以管理长江以北的蛮族。这样以来,南蛮校尉主要管理江南荆楚一带的蛮族(史称“荆雍 蛮”),其大体范围在今湖北西部、北部以及四川东部等地区。为了更好的认识南蛮校尉的职权,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这一时期的蛮族情况。蛮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其种类繁多,言语 各异,遍布江淮之间。到西晋末,其“稍以繁昌,渐为寇暴” [2](卷101P 2246) 。如惠帝时,荆州刺史、南蛮校 尉新野王歆“为政严刻,失蛮夷之心,”义阳蛮张昌 起兵反抗,从者甚众,“江河间一时飙起,树牙旗,鸣鼓角,以应昌。旬月之间,众至三万” [3](卷100P 2613) 。 其后,他又分兵攻打豫州、弋阳、武昌、宛、襄阳等郡县,势力波及五州。各蛮族中势利最大的是荆雍蛮, 据说他们是盤瓠之后裔。在东晋刘宋时其主要分布在荆州竟陵、武陵、天门、宜都、巴东、建平等郡以及江北诸郡。可见,蛮族的分布地区占了荆州的大部分,而且又近邻军事重镇襄阳、江陵、武昌。而这些军事重镇又曾为荆州刺史的治所。作为管理荆州一带少数民族事务的南蛮校尉,必然会与荆州刺史有着密切关系,并在东晋刘宋时期的政治斗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南蛮校尉与荆州刺史的关系 东晋刘宋时期南蛮校尉与荆州刺史一直为同城而治。从西晋永嘉三年(309)至东晋太兴元年(318),先后治于襄阳、沔阳、武昌、江陵、夏口、上明等地,而自太元九年(384)始,迄于刘宋孝建元年(454)罢省为止,一直治于江陵。而且东晋故事,多以荆州刺史兼领南蛮校尉,因而,南蛮校尉与荆州刺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史书皆说其隶于荆州刺史,这 72 第30卷第1期 V o l .30 N o .1 菏泽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H e z e U n i v e r s i t y 2008年1月 J a n . 2008* 收稿日期:2007-11-10 作者简介:岳勋(1962-),男,山东济宁人,青海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史。 DOI :10.16393/j .cn ki .37-1436/z .2008.01.011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常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常识 导读:【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名著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散文名著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它属于私撰史。 “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和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等三部传《春秋》著作。三传之中,《公羊传》《谷梁传》以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为主,而《左传》在性质上完全是一部由作者独立编撰的新史书。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流派概括为九流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九家,另处还有小说家。但班固的概括也未尽全面,当时颇为活跃的兵家,就未列入。 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概括地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论说文,又称诸子散文;一是以记述历史人物事件为主的历史散文。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它记述战争的著名篇章有《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齐晋之战》《齐鲁长勺之战》等。这是一部以叙事为中心的历史著作。 《战国策》又称《国策》,还有《短长》《事语》《长书》和《修

书》等异名。它是秦汉间人篡集的一部历史著作。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又称《左氏外传》或《春秋外传》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的思想言谈行事主要记录在《论语》里,这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论语》里有一段向为人传诵的`精彩文字是《先进》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内容是记述孔子与几个学生谈各自志向的,其中他所赞赏的是曾皙的志趣。 《庄子》一书的作者是庄周,他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寓言一词出于《庄子》书中。《庄子》著名的寓言有《庖丁解牛》《触蛮之争》等。 《孟子》中的著名寓言有《揠苗助长》《月攘一鸡》《奕秋诲奕》等。 《韩非子》中的著名寓言有《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韩非子》是保存寓言最多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常识】 1.文学常识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和名著 2.文学常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和名著 3.文学常识中的文化常识 4.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四则 5.中考关于语文的文化常识 6.小学语文文学常识关于春秋战国的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1、烽火戏诸侯:西周末代君主幽王妃褒姒不爱笑,为了取悦她,周王命令燃烽火,在古代烽火是用来报告敌情的,当烽火燃烧后,各地诸侯率兵纷纷赶到京城,幽王和褒姒在城头望着疲惫受骗的将士,拍手大笑。后来敌人真的来进犯,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结果西周灭亡,幽王被杀。 2、管鲍之交:鲍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时期很有才能的人,少时二人经商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因他家贫,不以为言。后来,两个好友分属齐国两个敌对的政治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失败身亡,管仲被囚身问罪。鲍叔牙劝说桓公,立管仲为相。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以“管鲍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 3、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国国君设宴款待他,问他将来怎么样报答,他说:“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退避三舍。”后来已估晋君的重耳果然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以“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4、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载:战国时,齐威王沉湎于酒色,国政混乱,诸侯并侵,危在旦夕,而左右大臣又不敢劝谏。滑稽善辩的淳于髡(kǚn),知道齐威王爱听隐语,便去对齐威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知道这是在讽谏自己,便说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以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亲自率兵应战,夺回了失去的国土。后以“一呜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 5、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载:战国时,墨子主张“兼爱”,而杨朱却反对“兼爱”,主张“为我”,提倡个人利已主义,孟子批评杨朱说:“杨朱主张为我,如果拔他身上的一根毛对天下有利,他也不干。”后以“一毛不拔”形容极端吝啬自私。 6、一暴十寒:《孟子.告子上》载:战国时,齐宣王昏庸无能,常被宫中的坏人所利用。孟子几次游说之,也不起作用。有人埋怨孟子没有好好地规劝他,孟子打比方辩解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未有能生者也。”暴:晒;寒:冻。后以“一暴十寒”比喻做事无恒心,努力少,懈怠多。 7、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载:春秋时,越国被吴王打败,越王句践立志报仇。为了激励斗志,他把苦胆悬于坐卧处,吃饭睡觉前都要尝尝苦胆。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此处不载卧薪事,“卧薪尝胆”一词出自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卧薪:睡在柴草上。后以“卧薪尝胆”形容刻苦自励,立志为国报仇雪耻。 8、纸上谈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少年熟读兵书,善于谈兵,连父亲赵奢也问不倒他。后来代替廉颇做赵国大将,只按书本,不会变通,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将白起打败,士兵被坑埋达四十万人。后以“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9、围魏救赵:《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战国时,魏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采用军师孙膑之计,乘魏国国内部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半路截击,魏军大败,从而解了赵国之围。后来军事上把围攻来犯之敌的后方据点,迫使其撤兵,从而取胜的策略叫做“围魏救赵”。 10、老马识途:《韩非子.说林上》载:春秋时,齐桓公、管仲带兵讨伐孤竹国,归途迷路。管仲建议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于是选了几匹老马头前引路,兵将随其后,从而找到了归途。后以“老马识途”比喻经验丰富者能在工作中发挥引导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第二课教案)培训资料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 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 【学习目标】 1.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变的原因,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相继出现的史实。 2.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背景下儒、墨、道、法各家的出现及其主张著,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3.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观测、水利工程和传统医学等取得较大成就,感受我国早期科技发展的水平。 【新课导入】 直接导入:西周后期,随着周王室所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地方上诸侯的实力越来越强。诸侯开始不听命于天子,维护周天子统治的国家制度崩坏,王室衰微。国家发展日益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我们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这节课,我们来一同学习这一时期社会的变革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新课讲授】 一、社会巨变 1. 讲述西周末年平王迁都的史实,学生理解周王权势下落的原因。西周末年,镐京被西北少数民族犬戎攻破,幽王被杀。新王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因为新的都城洛邑在原来都城的东边,历史上就把从公元前770年开始的这一个新的时期称为东周时期。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王直接管辖的地区缩小,财源、兵源大大的减少,趋于枯竭,再没有力量支持原有的威风与尊严。诸侯的势力却越来越强大。在这样的实力对比下,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开启了东周诸侯纷争的历史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2. 展示“春秋形势图”。讲述前后出现了“春秋五霸”。重点介绍第一个霸王齐桓公。他不计前嫌任用管仲改革,使齐国迅速富强了起来。同时,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用“攘夷”积极开展对外活

动,获得诸侯国的支持,增强齐国的号召力。“尊王攘夷”口号的提出是齐桓公成功的对外政策,也是他争霸的有力手段。 3. 战国形势图,讲述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经过春秋时期咄咄逼人的争霸战争,大部分小国被兼并。到春秋末期,诸侯国的数量由一百多个锐减到二十几个了。最后形成七个大国对峙的局面,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开始。 讲述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战争的不同,国时期的战争与春秋时期相比的一大特点是变争霸战争为兼并战争。原来国家弱小还可以苟延残喘,战国时期,弱小就意味着被消灭。因此,各国都开始推行变法改革,如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最后形成七个大国,学生记忆七国名称和位置。 4. 乱世中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变法。主要介绍商鞅其人,商鞅原名卫鞅,是卫国国君后裔,到他这一代已经衰落了,他精通法家学说,在魏国不受重用的情况下,被小人迫害下逃到秦国,想在秦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商鞅的变法得到了当时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但是守旧群臣仍然反对商鞅变法,商鞅用“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道理舌战保守群臣。同时立信于秦国,为变法铺平了道路。 引导学生思考商鞅会采取什么变法措施。为解决将士、农民的后顾之忧,土地的归属问题自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秦国奖励耕织和军功,人们生产、战斗的激情、积极性会大增,秦国在诸侯争霸中的实力自然也就会增强。这些获得土地、爵位的人,依然担心自己开垦的私田是否合法化。那该如何解决这样农民、将士的后顾之忧呢?承认开垦私田的合法化。如何强兵呢,如何激励将士们上场杀敌呢?奖励,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功劳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若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商鞅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编制户口、加强刑罚。他的改革增加了国家的财富积累,激起了农民生产热情和士兵的杀敌热情,促进了国富兵强,加强了中央集权。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但却触犯了旧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旧奴隶主、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秦孝公去世后,他们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

春秋战国文明中的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战国文明中的成语故事大全 本文是关于春秋战国文明中的成语故事大全,感谢您的阅读! 导语:春秋战国时期,士子为了突显自己的才能而到各个国家担任谋臣,因此出现了诸子百家,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鼎盛的时间之一。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哪些成语文化吧! 成语: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成语: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成语: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成语: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成语: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成语: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成语: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单选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的《古弹歌》记载在《吴越春秋》。□“葛天氏,操牛尾,歌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 □原始抒情诗《候人歌》,一般认为产生于大禹时代。 □《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是舞容。 □《诗经》作品中,与“野合”的原始婚俗有关的是《野有蔓草》。 □据文献记载,我国有典有册的历史起于殷商时期。 □“若网在钢,有条而不紊”、“予若观火”,这些比喻出自《尚书》中的《盘庚》。 □《左传》的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将神话形象西王母改造为雍容文雅的女性形象的作品是《穆天子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中的《子罕》。 □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观点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 □下列人物中,曾游学稷下的学者是荀子。 □晚周诸子中,对儒家经典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是荀子。□为古代议论文基本样式奠定了基础的是《荀子》。 □被清人喻为“后世弹词之祖”的作品是《成相》。 □据文献记载,“楚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于《九歌》。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 □西汉作品《士不遇赋》的作者是董仲舒。 □指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说法的是司马相如。 □扬雄指责汉武帝“游观侈糜,穷妙极丽”的作品是《羽猎赋》。□扬雄《太玄赋》属于骚体赋。□抒情小赋的先驱是《归田赋》。 □与《服鸟赋》同属一个作者的作品是《治安策》 □认为当时局势可谓“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的西汉政论文是《陈政事疏》(《治安策》)。 □西汉文景之际,被称为“智囊”的是晁错。 □被刘勰喻为“辞刚而义变,文移之首也”的西汉文章是《移书太常博士》。 □被明代张溥称为“司马迁、杨恽之徒”的两汉之际的作家是冯衍。 □《遗黄琼书》的作者是李固。□司马迁为继父业被任作太史令,是在汉武帝元封三年。 □“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这句话出自《史记》的《太史公自序》。 □《吴越春秋》的作者是赵晔。□我国古代第一首有案可查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咏史》。 □下列作家中,不属于“建安七子”的是杨修。 □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除了“三曹”、“七子”外,还有缪袭。□魏晋时期,“改造文章的祖师”是指曹操。 □下列作品中,被后人喻为“诗史”的作品是《蒿里行》。 □后人以“笔姿轻俊,能转能藏”评价曹丕的作品 □曹植诗歌中,被称为“辘轳体”的作品是《赠白马王彪》。□被曹丕评为“体气高妙”的作家是孔融。□魏晋之际,开创我国五言古 体抒情古诗体例的作家是阮籍。 □“兴高而采烈”、“师心以谴 论”,指的作家是嵇康。 □西晋“善为哀诔之文”的作 家是潘岳。 □郭璞的代表作是《游仙诗》。 □刘宋时期山水诗的代表人物 有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 □“文章当从三易”提出者是 沈约。 □宫体诗始于南朝梁代的萧 纲。 □“徐庾体”指的是宫体诗。 □“一洗《玉台》之陋,顿开 沈宋之风”的南朝诗人是阴铿。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 两句出自《与陈伯之书》。 □属于骈体文的作品是《哀江 南赋序》。 □《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是杨 衒之。 □南朝各种民歌的代表作是 《西洲曲》。 □艺术上代表南北朝小说最高 水平的是《搜神记》。 □“新亭对泣”的故事属于轶 事小说。 □鲁迅说“记言则玄远冷隽, 记行则高简瑰奇”指的是《世说 新语》。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 时序”,出自《文心雕龙》。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这两句诗的作者是薛道衡。 □隋朝有“斗酒学士”之称的 诗人是王绩。 □初唐时有“秤量天下”之称 的诗人是上官婉儿。 □沈宋对文学发展的贡献主要 在律诗。 □为初唐“五律之冠”的诗人 是杜审言。 □陈子昂《感遇》诗所模仿的 作家是阮籍。 □下列作品中,不属于王维创 作的是《宿建德江》。 □盛唐边塞诗人最富于浪漫主 义特色的是岑参。 □“子美之后,定当推为巨擘” 的诗人是刘长卿。 □被称作“五言长城”的诗人 是刘长卿。 □被称作“诗囚”的诗人是孟 郊。 □“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 指的是孟郊。 □提出“先立言而后体物”的 古文家是刘禹锡。 □晚唐最有成就的骈文作家是 李商隐。 □《唐风集》的作者是杜荀鹤。 □《笠泽丛书》的作者是陆龟 蒙。 □“唐三百年中,不愧直言敢 谏者”,指的是刘贲。 □唐代通俗诗派的开创者是王 梵志。 □词滥觞于六朝,正式形成于 中唐时期。 □“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 孕不育”,这句歌谣见于《周易》。 □保存神话材料较多的古书有 《山海经》、《楚辞》、《淮南子》。 □《诗经》“风、雅、颂”中, “风”的意思是乐调。 □《诗经》“风、雅、颂”中, “雅”的意思是夏。 □诗经中的颂赞诗有:《生民》、 《公刘》、《緜》、《皇矣》、《大明》。 □诗经中的非叙事性颂赞诗 有:《文王》、《思齐》、《文王有 声》、《假乐》、《卷阿》。 □诗经中的怨刺诗有:《民劳》、 《桑柔》、《节南山》、《小弁》、《北 山》。 □诗经中的婚恋诗有:《关雎》、 《桃夭》、《木瓜》、《野有蔓草》。 □《尚书》重于记言,《春秋》 重于记事。 □《春秋》的记事止于鲁哀公 十四年。 □《春秋》的编写体例是编年 体。 □《左传》和《国语》的作者, 司马迁认为是左丘明。 □“艳而富”的是评价《左传》 的特点。 □《左传》最突出的是民本思 想。 □《左传》辞令的特点是委婉 巧妙。 □先轸这一人物出自《左传》。 □《战国策》的成书时代是西 汉后期。 □《战国策》的编写体例是国 别体。 □“辩丽横肆”是评价《战国 策》的特点。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 □今天见到的《论语》是在鲁 国《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国 《论语》和古文《论语》而形成 的,共有二十篇。 □墨家的主张有尚贤、尚同、 非攻等。 □论证问题提出“三表法”的 人是墨子。 □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 志”文学见解的思想家是孟子。 □先秦诸子散文中,成就最高 的是《庄子》。 □庄子《逍遥游》中的“圣人 无名”中的“圣人”是用许由来 举例。 □标志着先秦诸子散文慢慢成 熟的著作是《荀子》。 □《荀子》的散文已经发展为 完整而详密的宏篇巨制,除《成 相》外,其余各篇都是独立成篇 的专题论文。 □“世异则世异”、“事异则备 变”出自韩非《五蠹》。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这句话 出自韩非《五蠹》。 □标志着先秦诸子散文完全成 熟的著作是《韩非子》。 □《吕氏春秋》是由吕不韦及 其门客编著的。 □李斯作有《谏逐客书》、《论 督责》、《狱中上书》。 □司马迁和班固认为《离骚》 篇名的含义是遭遇忧愁。 □王逸认为《离骚》篇名的含 义是离别的忧愁。 □扬雄指出“童子雕虫篆刻, 壮夫不为也”的作品是《法言吾 子》。 □除了《太玄赋》外,扬雄还 有《逐贫赋》、《反离骚》。 □《答客难》的作者是东方朔。 □刘向奏议中最著名的是《谏 营延陵过侈疏》。 □东汉论说文的代表是王充, 其代表作是《论衡》。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 体通史,包括“本纪”十二篇, “表”十篇,“书”八篇,“世家” 三十篇,“列传”七十篇。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 体断代史。 □《封禅仪记》的作者是马第 伯。 □“三曹”是指曹操、曹丕、 曹植。 □“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 琳、王粲、阮瑀、徐干、应瑒、 刘祯。 □钟嵘称曹操“曹公古直,颇 有悲凉之句”,敖陶孙说:“魏武 帝如幽燕老将,气韵味沉雄”, 概括了曹操诗歌沉雄、悲凉的诗 风。 □建安文学的核心人物是曹 操,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开创了 乐府诗歌创作的新风。 □曹操擅长写四言诗。 □曹丕的代表作是《燕歌行》, 是现存完整的最早的一首七言 诗。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 的作家。 □钟嵘《诗品》评价“言在耳 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 放,归趣难求”的作品是阮籍《咏 怀》。 □阮籍的论著代表作是《大人 先生传》。 □魏晋之际,曹操以外的另一 位四言高手是嵇康,代表作是 《赠兄秀才入军》十八首。 □嵇康的论著有《太师箴》、《管 蔡论》,最著名的是《与山巨源 绝交书》。 □西晋初年的作家有傅玄、张 华。 □太康时期的作家有三张(张 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 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 左(左思)。 □潘岳、陆机并称为“潘陆”。 □“太康之英”是指陆机。 □西晋成就最高的诗人是左 思,《咏史》八首是其代表作。 □“洛阳纸贵”指的是左思《三 都赋》。 □刘琨的诗歌中,仅存的三首 是《扶风歌》、《答卢谌》、《重赠 卢谌》。 □郭璞的《游仙诗》被刘勰喻 为“挺拔而俊矣”,“景纯艳逸, 足冠中兴”,被钟嵘喻为“文体 相辉,彪柄可玩”,“词多慷慨, 乖远玄宗”,“乃是坎凛咏怀,非 列仙之趣也”。 □东晋玄言诗的代表是孙绰、 许询。 □东晋成就最高的诗人是陶渊 明。 □陶渊明的三篇辞赋是《闲情 赋》、《感士不遇赋》、《归去来兮 辞》。 □陶渊明四十二岁告别官场, 回到田园。 □《陶渊明集》八卷的编纂者 是萧统。 □刘宋时期山水诗的代表作家 是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世称 “元嘉三大家”。“元嘉之雄”是 指谢灵运。 □“才秀人微”的作家是指鲍 照,其风格是豪放俊逸。 □《四声切韵》的作者是周颙。 □“文章当从三易”的提出者 是沈约,其内容是“易见事”、“易 识字”、“易诵读”。 □提出“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创作主张的是谢朓。 □宫体诗的代表人物有:粱代 的萧纲、萧绎、徐离和徐陵父子、 瘐肩吾和瘐信父子;陈代的陈后 主及其“狎客”江总、孔范等人。 □谢惠连的辞赋代表作是《雪 赋》。谢庄的辞赋代表作是《月 赋》。 □江淹的辞赋代表作是《别 赋》、《恨赋》。 □萧纲的辞赋代表作是《晚春 赋》。萧绎的辞赋代表作是《采 莲赋》、《荡妇秋思赋》。 □北朝散文名著:颜之推《颜 氏家训》、郦道元《水经注》、杨 衒之《洛阳伽蓝记》。 □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郭 茂倩《乐府诗集》中,包括吴声 歌曲、神弦曲、西曲歌。 □北朝各种民歌的代表作是 《木兰诗》。 □《李寄斩蛇》属于志怪小说。 □王嘉的《拾遗记》属于志怪 小说。 □《搜神记》属于志怪小说。 □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最 早的一篇文学批评专著,提出了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 不可力强而致”的观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