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街巷掌故略谈

苏州街巷掌故略谈

苏州街巷掌故略谈
苏州街巷掌故略谈

苏州街巷掌故略谈

【信息时间:2009-5-25 阅读次数:291】【我要打印】【关闭】

杨盦

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建城2500多年以来,城址基本未变,顾颉刚先生据此认为苏州城为全国第一古城。古城内外细密交织的街巷里弄,仿佛千年古树的一圈又一圈的年轮,印刻着岁月的沧桑。除了图书典籍的记载以外,承载着苏州古城深厚的人文历史的,正是苏州的街巷地名。

与历史人物掌故有关的街巷地名,最早可追溯到周代。公元前十二世纪泰伯奔吴,带来了先进的周文化,结合本土文明,创建了吴国。孔子曾推崇备至的评价道:“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苏州人当然也要纪念这位先贤,于是今天的阊门内下塘有座祭祀泰伯的庙,又名至德庙,筑于泰伯庙前的桥称为泰伯庙桥,而阊门内下塘街的西段古代就称作泰伯庙桥下塘。

阊门是春秋时期伍子胥主持修建。明清时期阊门内外最为繁盛,《红楼梦》描绘此处“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可以想见当年这里商贾云集、百货荟萃、人烟稠密的热闹情景。阊门内专诸巷则因巷内原有勇士专诸墓而得名。春秋战国时,吴国公子光为了谋夺吴王僚的王位,派壮士专诸藏短剑于鱼腹中,用鱼肠剑刺死了王僚。

阊门外小邾弄,因小邾国王族后裔从北方逃亡至此定居而得名。西周时有一个小诸侯国叫小邾国,疆域在今山东省境内,共传十四世。大约战国中期,小邾国被楚国所灭,所以小邾国王族世子邾洪基就逃亡吴国,定居阊门附近,去邑改姓朱氏,号称洪基朱氏。

乔司空巷位于观前街北,得名很可能与东汉司空乔玄有关。乔国老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大乔嫁给了孙策,小女儿小乔嫁给了周瑜。俗称乔师姑巷。

山塘街,俗称七里山塘。东起阊门外渡僧桥,西至虎丘西山庙桥,系唐苏州刺史白居易主持修筑,所以古称白公堤。自白居易主持修筑后,山塘水陆交通便利,又介于阊门与虎丘之间,故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街。明清时期,茶馆、酒楼、酱园、药号、货栈、画铺等鳞次栉比。每逢市会,人们竞相出游,摩肩接踵几无驻足之地。山塘街文物古迹众多,名人故居、会馆、牌坊、祠堂、义庄、古桥、寺庙、金石、冢墓等不胜枚举,较著名者有吴一鹏故居、岭南会馆、通贵桥、汪氏义庄、李鸿章祠堂、普济桥、五人墓、白公堤石幢、虎丘云岩寺塔等。水乡苏州多河流,河的两岸人们习惯上分为上塘与下塘。上塘是主干道,以商家居多,属商业区;而下塘则相对狭小,以民居为主,属居民生活区。如山塘街与通贵桥下塘、星桥下塘、彩云桥下塘、普济桥下塘、望山桥下塘、西山庙桥下塘隔河相对;阊门外上塘街与渡僧桥下塘、上津桥下塘隔河相对;西中市、东中市与泰伯庙桥下塘、崇真宫桥下塘隔河相对。

范庄前,因范仲淹在此创办义庄而得名。历史上的苏州科举功名十分兴盛,出了许多状元,这与范仲淹大力提倡教育有密切关系。于公创办苏州府学,推而广之,各州县分别兴办州学、县学;于私则在义庄内办了义学,同样具有示范意义。苏州的富家豪族竞相效仿,创办义庄义学。于是,苏州的一些世家大族科第连连,相继涌现出不少人才。

闾邱坊是因宋代闾邱孝终的宅第而命名的。苏州人闾邱孝终,曾任黄州太守。而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亲自躬耕于东边的山坡上,过着艰苦的生活,因此自号东坡。闾邱孝终不因苏东坡落难而远离他,仍然把他当成朋友,患难见真情,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闾邱孝终辞官后回苏州定居,而苏轼担任杭州刺史时也经常来苏州,每次来苏必去探望闾邱孝终,曾有“苏州有二邱,不到虎邱,须访闾邱”的话。

施相公弄位于观前街,因有施相公庙而得名。施相公名锷,宋朝人。其在山间捡到一个小卵,孵得一小蛇,长大后施相公将其放入筒中。一天,蛇私出乘凉,惊吓了旁人,总兵前来捉拿,居然不敌。后来大僚怪罪施相公,施因此被处决。蛇一怒之下,为施报仇,伤了数十人。后官方不得已,封施为护国镇海侯。从明末清初时起,祭祀施相公成为江南地区的岁时风俗,时间从腊月廿五到除夕为止,祭品用面粉制作一个大馒头,在上面捏一条蛇,称“施相公馒头”。清代中期以后,改捏蛇为龙,称“盘龙馒头”。崇明、太仓、上海等地也都有施相公庙。

文丞相弄,为纪念文天祥而命名。文天祥,号文山,南宋进士,曾任平江府知府,官至右丞相。他的传世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出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弄内有尼庵文山寺。

王废基(讹作皇废基)处原为元末姑苏王张士诚的王宫。张士诚占据苏州后大兴土木,巍峨壮观远胜于前朝,可惜好景不长,张士诚最终败给了朱元璋。城破之日,他将姬妾驱赶到齐云楼,放火焚烧,火势蔓延,转眼之间,偌大的王宫烧得精光,于是这座出尽风头的城中城,终于灰飞烟灭,只给后人留下一个王废基的地名。

学士街,因明代大学士王鏊居此而得名。王鏊是明代探花,官至大学士。唐伯虎称赞他:“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学士街还有一条横巷天官坊,据说也是因王鏊位至天官而得名。

临顿路旁边大儒巷,因明代王敬臣居此而得名。王敬臣一生著书立说,有门生四百馀人,被誉为“大儒”。王敬臣还是个孝子,父亲得病不能行走,他睡在床边,闻声即起,悉心服侍,于是大家称之为“仁孝先生”。大儒巷旁有条小弄“仁孝里”,也因此得名,1966年更名为“迎晓里”。

苏州有两处尚书里。怡园旁的尚书里,因明代状元、礼部尚书吴宽居此而得名。吴宽学识渊博,为人敦厚,是弘治皇帝的老师,对后辈祝枝山、文徵明、唐伯虎等人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十全街的尚书里,因清代雍正年间状元、兵部尚

书彭启丰在此建造尚书第而得名。

双林巷则是明代文震孟同族兄弟二人都是进士翰林出身而得名,事有凑巧,清末巷内吴大澂、吴大衡兄弟亦先后考中进士,由皇帝钦点翰林。

三元坊在人民路书院巷口。苏州人钱棨,乾隆四十四年中乡试第一名解元,乾隆四十六年中会试第一名会元,接着中殿试第一名状元。他是清朝开国以来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因此尤其显得荣耀。苏州的官员和百姓特地在府学之东筑起雄伟壮丽的牌坊,称“三元坊”,并将乾隆皇帝写的《御制三元诗》镌刻于上,以示殊荣。

马医科是因清代御医马培之在此挂牌行医而得名。马培之(1820~1905),名文植,武进孟河人,师从名医费伯雄,精通内外科,在医治伤寒病方面有独到的本领。1880年应召进京为慈禧太后治病,受到赞赏,御赐“务存精要”匾额,名声大震。

有的地名与国家元首有关,有的则是以平民百姓的名字命名。如中正街,原名护龙街,抗日战争胜利后更名中正街,“中正”是蒋介石的大名,1949年后改称人民路。而位于阊门西街打铁弄西的庆绳里(讹作庆纯里),是因清末秀才张庆绳居此而得名,亦属罕见。

苏州街巷名称其实就是了解苏州悠久历史的敲门砖,从周朝到现代,先人的点点滴滴总能在苏州街巷中留下痕迹,让后人去寻幽访古、探索回味。以上仅是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街巷,而苏州具有人文底蕴的街巷真是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迈进,原来几条街巷连接整合成为一条道路,一些古老的街巷或街巷的名称正在逐步消逝。如白塔子巷、古市巷,今合并为白塔东路、西路;天赐庄、严衙前、十梓街,今合并为十梓街;卫前街、府前街及道前街,1980年三段统一定名为道前街;景德路则是1927年由郡庙前、珠明寺前、申衙前、黄鹂坊桥弄连接拓建而成;横贯姑苏城的一条干将路,自东而西将相门路、狮子口、新学前、濂溪坊、松鹤板场、干将坊、铁瓶巷、镇抚司前、通和坊,以及升龙桥下塘、顾亭桥下塘、桐桥东路、司长巷、多贵桥巷、桐桥浜、言桥下塘、后梗子里、梗子里、广福里、祝家桥巷、登平里、紫兰巷、豆粉园、打线弄、双成巷、鹰扬巷、大八良士巷、小八良士巷、顺平里、太平桥弄、郎中里、升平桥弄等街巷化为乌有。

此外,街巷名称在历史的传承中也难免发生讹误。如“泮环巷”,古代府学有“泮宫”之称,泮环巷因位于府学附近而得名,曾被误改为“潘环巷”。“通贵桥下塘”,是明代吏部尚书吴一鹏出资建造的通贵桥在此而得名,桥名取通达显贵之意,曾误作“通关桥下塘”。山塘河旁的“莲花兜”,是河流的浜兜(支流),今误作“莲花斗”。山塘街“知稼栈”,其实是地主家收租米的租栈名称,今误作“知家栈”。朱家庄(知稼庄)的“又新局弄”竟然被改成“邮局新弄”,要知道又新局是清代寄放棺柩的慈善机构,并非现在的邮政局,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南濠街”误作“南浩街”,而“北濠弄”则误为“北浩弄”,其实“濠”就是护城河

的意思。胥门外“虎啸塘岸”,误为“虎哨塘岸”,一字之差,与本意大相径庭。这些错误都亟待我们去改正。

珍视并传承具有传统历史文化色彩的苏州街巷地名,是我们当代苏州人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不能也不应该让传承了上百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文化信息在我们手中湮没。■

(作者单位:市政协文史委)

试论苏州山塘老街历史街区的保护与设计1

浅析苏州山塘老街历史街区的保护与设计 1.摘要 通过这个学期对城市设计课的学习,对于一个学城市规划的我来说,确实是受益匪浅的,而又听了吴老师通过他的实际工程项目来解说城市设计的课程,从区位空间下对城市设计的审视,到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思考,再到后来的滨水城市设计案例,以及关于传承历史文化名城特质的城市设计案例等等,这些实际经验使我越来越大对城市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前段时间去苏州、上海为期10天的关于城市设计的认知实习的经历,基于历史街区审视下的城市设计探讨在街坊改造和更新过程中,如何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段去发现并找回失去的历史街区。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更新 Abstract:Through the study of urban design in this semester, for a student of study urban design , really is beneficial, and listened to the teacher Wu through his actual project to illustrate urban design course, from the space location of city design, to look at urban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thinking, to later waterfront city design case,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of inheriting the qualities of urban design case, etc.,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make me more and more urban design to have a strong interest in, especially in some time ago to go to Suzhou , Shanghai the ten day about urban design cognitive practice experience,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block scrutiny of urban design to discuss the neighborhood transformation and renewal process, how to use the method of urban design. Key words:historical block protect renew 正文 苏州的历史街区:山塘街 一.背景的资料 问题的提出:城市历史街区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在传承古代人们的审美、社会、技术价值观的同时体现了相当高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技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它是保持一个城市文脉延续性的标志。另一方面,相当多古代建筑仍在为现代人使用,保护与更好的利用是大势所趋。在过去的城市建设中,国内一些城市的旧区改造常采用一种“推土机式”的改造计划,伴随其的是大规模的“拆迁、居民动迁、历史风貌的破坏和丧失”,“千城一面”的现象造成了城市文化的缺失。这种严重破坏人类文明的行为,值得反思。苏州,这一闻名于世的江南水乡名城,一直是我国名城保护工作的重点城市,而近年来备受瞩目的山塘历史街区改造工程实践,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苏州老街巷

苏州老街巷 低呤浅唱桃花坞——桃花坞相关历史人物:明四大家唐寅 雪映海棠衬红尘——海红坊相关历史人物:金圣叹 笑傲专诸恩仇泯——专诸巷相关历史人物:春秋大臣专诸 梧桐冬雨十全春——十全街相关历史人物:书香门第彭氏家族李根源章太炎金松岺 晚窗钭晖史家巷——史家巷相关历史人物:青州刺史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 铁瓶烟云皆过眼——铁瓶巷相关历史人物:江苏巡抚任道容吴宽顾文彬 天淡云舒闾邱坊——闾邱坊相关历史人物:依园七子金侃、潘鏐闾邱 似水年华碧凤坊——碧凤坊相关历史人物:评弹名家汪雄飞 水韵山塘七里诗——山塘街相关历史人物:盛唐诗人白居易葛成(如果现在中国是资本主义社会那他地位相当于英国的克伦威尔) 书韵深院寻青影——书院巷相关历史人物:应天巡抚衙门、江苏巡抚衙门海瑞林则徐宋代鹤山书院 书香墨韵悬桥巷——悬桥巷相关历史人物:洪钧顾颉刚叶圣陶黄丕烈钱佰煊徐波济阳义庄松麟义庄 湿雨仓街听风寒——仓街相关历史人物:张土诚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地 深酌浅饮丁香巷——丁香巷相关历史人物:戴望舒《雨巷》宋朝宰相丁谓 山高水长范庄前——范庄前相关历史人物:范仲淹 三生醉梦太监弄——太监弄相关历史人物:陆文夫 曲雅蒲林梅韵香——蒲林巷相关历史人物:戏剧学大师王国维、吴梅 千秋风雨话观前——观前街相关历史建筑:玄妙观 凝然古树大儒名——大儒巷相关历史人物:明代大儒王敬臣 嫩花涵露西美疏——西美巷相关历史人物:况钟 锦帆尚游岁月稀——锦帆路相关历史建筑:章太炎故居 花间皮市词语醉——皮市街相关历史人物: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 海棠春睡胡厢使——胡厢使巷相关历史人物:陪都四厢胡厢使 故址旧梦朱家园——朱家园相关历史人物:朱勔 淡烟疏雨颜家巷——颜家巷相关历史人物:宋代工部侍郎颜度 春风沉醉马医科——马医科相关历史人物:申时行清未朴学大师俞樾 苏州刺绣沈寿清代大臣潘世恩 长街追忆旧学前——旧学前相关历史人物:平江书院抗元名将文天祥 春深花簇五卅路——五卅路相关历史事件:五卅运动

细数那些苏州街巷

细数那些苏州街巷 细数那些苏州街巷 百狮子桥 邾长巷 “走进小巷”系列已经为读者介绍了八条不同的苏州街巷,它们或喧嚣,或安宁,或车水马龙,或岁月静好。千百年来,街巷便是苏州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光疏影里,我们看到了苏州城不同的侧面。只是,苏州的街巷,实在是太多了,多得让人记不住地名、记不清位置。 其实,这里面也有“门道”。本期,让我们跟随苏州街巷文化专家潘君明,看他如何梳理这数量繁多的小街小巷。□潘君明文/摄用历史人物命名的街巷在苏州的历史上,出过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居住的街巷,给我们留下了历史的信息与沿革。 西周及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泰伯、伍子胥、专诸、干将等,都与苏州的街巷有关。阊门西街下塘的泰伯庙,为纪念泰伯而建,庙前后的小巷,称为泰伯庙前、泰伯庙后。走

进这两条小巷,就会想起泰伯与其弟仲雍由北方奔至江南,建立勾吴,延续到其后裔吴王阖闾和夫差,在苏州建立吴国的业绩。阊门内的专诸巷,自然会联系到专诸刺吴王僚的故事。 干将东路、干将西路,是苏州城由东到西的一条大街,为主要交通要道,他是原巷名“干将坊”的扩展。干将者,著名的冶匠,他铸造了难以计数的宝剑,为吴国的强大作出了贡献。有关他的事迹,苏州人几乎无人 不晓。 秦汉唐和宋元时期,有郦季子巷(今名李继忠巷)、萧家巷、文丞相弄、吴殿直巷、富郎中巷、邾长巷等。文天祥是一员爱国将领,曾任苏州知府,居住于阊门内,即今之文丞相弄,小巷为纪念他而得名。 明清时代,用历史名人物命名的街巷特别多,明代有三十三条。如学士街、朱进士巷、太监弄、严衙前、文衙弄、吴衙场,以及大儒巷、唐寅坟等。清代有尚书里、松鹤板场(已废)、马济良巷、盛家弄等。这些街巷名称,追溯它的出典,均有一段不凡的历史。民国时期以名人命名的街巷虽不多,但也留下了一些,如盘门外的光裕里及救国里等。 用文化性建筑命名的街巷文化性建筑,是指园林、宝塔、寺庙、道观、官署、皇宫、书院、学校、城池、城门等。因其结构完整,艺术之美,声誉之高,这些文化性建筑也成为

苏州古建筑的门类及其特点

苏州古建筑的门类及其特点 来源:古建网发布时间:2014-08-09 围观:125次 苏州古城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主要是明清以来,遗留下来一笔丰厚的有形财富——古建筑。他们是组成苏州独特的古城风貌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而苏州古建筑经过香山帮能工巧匠的智慧实践的是苏派建筑风格和特点归纳起来有:翻墙黛瓦,体量小而轻巧,低层高密度,错落有致,有多数建于沿河,形成前街后河、人家尽枕河的水乡风情。其实这些特点和风格仅是指民居而言;由于苏州古建筑的门类不少,它们的特点和风格都是不尽相同的。作为穷其毕生痴迷古建筑的邹宫伍,他曾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苏州不同类别的古建筑的特点和它们作为构成苏州古城风貌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了全面而精辟的论述,现分期转载,以飨从事古建筑工作者和古建筑爱好者。

民居建筑 旧事古城南北居民较少,所以形成“南园”、“北园”,城内独特的双棋盘格局,形成坊巷与水巷平行,若南北向坊巷,则就民居建筑的朝向就产生多种情况:东西向、东门南向,西门南向,西门北向等。这种民居所处的坊巷大多是一面沿河,房屋进深浅而朝向差。有若是东西向坊巷,则旧民居建筑的朝向均可南向,但为了尽量争取朝南的土地,因而产生往纵向发展的多进式及几落多进式建筑群,形成逐进封闭性院落式旧民居布局。苏州旧民居的平面出看好似简单,像四合院或三合院,实际上是因坊巷而因地制宜的平面类型。大致有如下几种:曲尺型,即主屋边间加出厢房,而形成小型民居。三合院,即主屋两边间前置厢房或廊;也有于对照厅之一侧用廊联系。四合院有一间为主屋,两边间前列厢房,对面用廊;也有两面主屋(对照厅)左右用廊联系;另有主屋前三面用廊或四面为环楼的,俗称走马楼,楼

苏州街巷掌故略谈

苏州街巷掌故略谈 【信息时间:2009-5-25 阅读次数:291】【我要打印】【关闭】 杨盦 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建城2500多年以来,城址基本未变,顾颉刚先生据此认为苏州城为全国第一古城。古城内外细密交织的街巷里弄,仿佛千年古树的一圈又一圈的年轮,印刻着岁月的沧桑。除了图书典籍的记载以外,承载着苏州古城深厚的人文历史的,正是苏州的街巷地名。 与历史人物掌故有关的街巷地名,最早可追溯到周代。公元前十二世纪泰伯奔吴,带来了先进的周文化,结合本土文明,创建了吴国。孔子曾推崇备至的评价道:“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苏州人当然也要纪念这位先贤,于是今天的阊门内下塘有座祭祀泰伯的庙,又名至德庙,筑于泰伯庙前的桥称为泰伯庙桥,而阊门内下塘街的西段古代就称作泰伯庙桥下塘。 阊门是春秋时期伍子胥主持修建。明清时期阊门内外最为繁盛,《红楼梦》描绘此处“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可以想见当年这里商贾云集、百货荟萃、人烟稠密的热闹情景。阊门内专诸巷则因巷内原有勇士专诸墓而得名。春秋战国时,吴国公子光为了谋夺吴王僚的王位,派壮士专诸藏短剑于鱼腹中,用鱼肠剑刺死了王僚。 阊门外小邾弄,因小邾国王族后裔从北方逃亡至此定居而得名。西周时有一个小诸侯国叫小邾国,疆域在今山东省境内,共传十四世。大约战国中期,小邾国被楚国所灭,所以小邾国王族世子邾洪基就逃亡吴国,定居阊门附近,去邑改姓朱氏,号称洪基朱氏。 乔司空巷位于观前街北,得名很可能与东汉司空乔玄有关。乔国老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大乔嫁给了孙策,小女儿小乔嫁给了周瑜。俗称乔师姑巷。 山塘街,俗称七里山塘。东起阊门外渡僧桥,西至虎丘西山庙桥,系唐苏州刺史白居易主持修筑,所以古称白公堤。自白居易主持修筑后,山塘水陆交通便利,又介于阊门与虎丘之间,故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街。明清时期,茶馆、酒楼、酱园、药号、货栈、画铺等鳞次栉比。每逢市会,人们竞相出游,摩肩接踵几无驻足之地。山塘街文物古迹众多,名人故居、会馆、牌坊、祠堂、义庄、古桥、寺庙、金石、冢墓等不胜枚举,较著名者有吴一鹏故居、岭南会馆、通贵桥、汪氏义庄、李鸿章祠堂、普济桥、五人墓、白公堤石幢、虎丘云岩寺塔等。水乡苏州多河流,河的两岸人们习惯上分为上塘与下塘。上塘是主干道,以商家居多,属商业区;而下塘则相对狭小,以民居为主,属居民生活区。如山塘街与通贵桥下塘、星桥下塘、彩云桥下塘、普济桥下塘、望山桥下塘、西山庙桥下塘隔河相对;阊门外上塘街与渡僧桥下塘、上津桥下塘隔河相对;西中市、东中市与泰伯庙桥下塘、崇真宫桥下塘隔河相对。

苏州老街巷

丰坊。明代是米行集中地,称西米巷,清代转音讹为西美巷。巷多大宅院。巷内有况公祠。 南石皮弄北出十全街,东弄南至西烧香桥,西弄,南端不通。与外口十全街显贵宅院相比益显破败不堪,人称“破弄”,因“破”字弄名不雅,以拆字法称“石皮弄”。1980年调整重名,此处冠以“南”字。东弄长639米,宽3-5米,西弄长34米,宽约1米, 醋库巷平行于十梓街中段南侧,东起凤凰街,西至平桥直街。宋时在此设监酒厅,筑醋库,为储醋之所,因以名巷。后醋库另设别处,巷名保留。 专诸巷于阊门旁的一条小巷。春秋战国时,吴国公子光为了谋夺吴王僚的王位,派壮士专诸藏短剑于鱼腹中,用鱼肠剑刺死了王僚。当时壮士专诸就住在这条小巷中,“专诸巷”的声名也由此而流传千古。 凤凰街南抵带城桥出十全街,与带城桥路相连,中段在原南仓桥(1958年拆除)与十梓街垂直交叉,北至甫桥出干将东路。以十梓街为界,街南段原称凤凰街;北段原称甫桥西街。1966年合称反修路,1980年定名为凤凰街。南段老凤凰街古名孔圣坊巷,唐宋时有孔圣坊竖立北口。传说:康熙帝南巡行宫在街南端东侧带城桥下塘织造府,“圣上”出入,即逢“孔圣”,于仪礼不符,遂借街南端西侧原金雀弄名,以“金雀对凤凰”为由改称凤凰街。 干将路相传,吴国人干将与其妻莫邪善于铸剑,他们曾铸有一对锋利无比的宝剑,一名干将,一名莫邪,都献给了吴王阖闾。后来,干将、莫邪被做为利剑的代称。为了纪念干将,古代苏州人把与干将墓相近的古城正东城门称为“干将门”,后又改为今天的相门。一九八二年,苏州古城进行改造,并命名为“干将路”。 带城桥下塘相传,越国军队打入苏州城。越皇后因为怕西施回国之后,勾践会不宠幸她,于是派人将西施装在袋中,扔到河里活活淹死。所以后人为了纪念西施,便把那条河上的桥命名为“带城桥”(袋沉桥)。下塘中还有江南织造署旧址(省文物保护单位),当年的织造使曹寅和李煦就是曹雪芹的祖父和舅祖,并且当年康熙帝六下江南,在苏州均驻跸织造署,可谓是皇家园林。园中的瑞云峰(太湖石)与冠云峰、岫云峰被称为“江南三大名石”,被誉为“妍巧甲于江南”。 阔家头巷位于带城桥路北段东侧,东接网师巷南端,西出带城桥路。因有南宋淳熙年间始建的圆通寺,古称圆通巷。清代改今名,因是官绅阔绰之家聚居之处,又作阔街头巷。网师园正门为11号。26号为沈德潜宅。 宋仙洲巷,原名宋筅帚巷,因巷中住一宋姓做筅帚的能手,故得名。后因不雅,取其同音,改为仙洲。 菉葭巷,原名陆家巷,因巷中居住陆姓望族,故得名。后因不雅,取其同音,改为菉葭。 相王路北起十全街,南至竹辉路。路中段东侧有唐代始建的赤阑相王庙,亦称相王行祠。伍子胥生时任相,死后被尊为王,为纪念伍子胥相土尝水筑阖闾城的功迹。另说相王指赤阑将军,本名黑莫郝,奉命筑造匠门(今相门),因延误工期被处死。或说相王为勇士桑城璧,因洪水泛滥,河堤被冲出了一个缺口,他跳下河去填住缺口而死。路以相王庙为名,原称相王弄。 因古遗址而命名的:锦帆路、伍子胥弄、采莲巷、书院巷、石炮头。

苏州斜塘老街特色历史街区旅游吸引力提升研究

苏州斜塘老街特色历史街区旅游吸引力提升研究-旅游管理 苏州斜塘老街特色历史街区旅游吸引力提升研究 张晓芳 基金项目:本文受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公众参与的苏州宜居社区评价和建设》(2010SJB630057)资助。 以特色街区为研究对象,厘定影响斜塘老街吸引力的因子,借助SPSS软件,运用主成分析方法,构建斜塘老街旅游吸引力模型,结合调查问卷对斜塘老街旅游吸引力进行评价,分析影响斜塘老街旅游吸引力因素,提出提升斜塘老街旅游吸引力的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特色街区是指能展示城市文化品位,同时具有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及旅游等一种或多种功能的开放式街区。近年来,苏州市打造了山塘和平江历史街区、石路和观前商业街区等一批老字号特色街区。随着人口的与日俱增,这些原有的老步行街区游客和消费人群接近饱和,像观前街一类的老字号街区已不堪重负,交通拥堵、车位稀缺等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开辟其他商圈来缓解这种局面。2014年5月,斜塘老街“开门迎客”。运营后,斜塘老街在旅游开发和营销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和困境?其旅游吸引力表现何处?如何提升斜塘老街的吸引力,将其打造成苏州的旅游亮点?正是本文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旅游资源梳理 (一)古迹和建筑 斜塘老街是江南地区明清时期典型的水乡古镇和水上驿站。老街周边有宋代土地庙、张士诚墓、高启故里、尤侗故里等历史文化遗址,其中最具历史文化价值

的是宋代朝北土地庙和永安古桥。此外,郑姓七代老宅建于清宣统年间,保留传统风貌最好。老街整体移建了国药店和江南乡村的两座古代石桥,正在恢复重建原斜塘老街的金宅、尤宅、郑宅等居民宅院。 (二)民俗风情 斜塘老街有着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和民风民俗。街上设计仿造了米铺、茶馆、酱园等老店铺,游人在游览中可以了解当地的市井风情。 (三)饮食与购物 老街里面除了有淞江饭店、湘恋、翰尔酒店、洪澄记、甘尼仕和潮洲汇等大中型酒店外,也有“冰冰糖糖”“陈记豆花”等小吃店及一些异国美食店、西餐厅、啤酒屋和咖啡厅。斜塘老街在购物方面设计得颇具特色,翰林皮工坊、清曲、银艺堂、沁水晶生活馆等商铺都有鲜明的设计特点。 (四)文化艺术 斜塘老街引进了国石雕刻艺术馆、美术馆、画廊、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坊等艺术工作室、博物馆、艺术画廊,与各类老字号品牌、手工作坊相映成趣。此外,斜塘老街还举办了文化艺术节,邀请了众多优秀戏迷票友,现场演绎评弹、京剧、沪剧等剧种经典名段。 (五)城乡风貌 斜塘古镇在南宋年间就已形成水陆通道、河街并行的水乡风貌。斜塘老街恢复重建过去的老街及其鱼骨状的街巷格局,设计水巷、水院、码头、老桥,形成浓郁、丰富的江南水乡环境游客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地道的姑苏老城味道。 三、旅游吸引力因素分析 (一)影响因子厘定

传统街巷空间意象的延续

精心整理 “在全球化和城市迅速转变的年代,城市本身的特征应集中体现在历史地区及其文化之中,城市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是历史地区的保护和延续。”这是中、欧各国市长在1998年“中国—欧洲历史城市市长会议”上所达成的共识。苏州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国务院在批准苏州城市总体规划时,确定了“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城市建设方针,并提出了“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全面改善”的16字原则。而随着苏州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保护、保留、改造和改善过程中,如何保护古城风貌,如何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街巷空间(包括巷道和水巷)是苏州古城城市空间的精华所在,它是苏州园林的背景和依托,也是古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建设的全面进行,这种传统的街巷空间正在不断地消失。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如何延续这些传统的街巷空间,保持原有的城市形态和肌理,从而保持原有的城市特色和风貌,是建筑师和规划师所要解决的问题。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空间为对象,以建筑形态的组织为主要内容的空间环境设计,在整合城市空间形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探讨在街坊改造和更新过程中,如何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去找回失去的传统街巷空间。 1. 延续街巷空间的意义 1.1街巷空间是苏州古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古城风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陆并行的双棋盘式城市格局;以水、桥、民居形成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城市特色;精美无比、各具特色的古典园林;淡雅朴素、粉墙黛瓦的特色民居以及幽深的街巷;古塔以及城门、城墙、寺庙等城市空间要素;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名胜[1]。

图1传统巷道空间 (资料来源:苏简亚.江南古镇.古吴轩出版社,2002.) 首先,园林、古塔以及各种文物古迹名胜是古城的“图”,而街坊是古城的单元细胞,它是古城的“底”,对于园林及各种文物古迹的保护不应是“博物馆式”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对文物建筑周围的环境及其街坊整体的传统风貌、空间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保护,如街巷空间、街坊平面肌理等进行继承和延续。园林等文化遗产以传统的街巷空间为“底”,对于街巷空间意象的延续正是实现了对于“图”的整体空间环境的保护。 其次,古城的肌理主要是由街坊形成的,街坊中建筑体量的集聚方式及密度直接反映了城市的肌理。街巷空间及院落空间是古城肌理的组织结构,对于建筑的集聚起到组织和驾驭的作用,原有的古城肌理依赖于街巷空间与院落而存在,所以要保持古城的肌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延续街巷空间体系。 1.2延续街巷空间是保持原有历史文脉的物质保证 “历史是延续的,保护历史传统就是要保护原有好的东西,包括原有的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以及社会网络结构等所谓的历史文脉”[2]。保护古城风貌不仅仅是延续原有的物质环境,同时也包含着对于社会网络和生活网络的延续,文化的缺失、社会网络的断层会直接导致许多生活性“贫民窟”。街巷空间的古城居民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物质载体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街巷的家庭化使用,使得街巷空间充满了多色彩、多情调的公共生活,同时也使古城环境体现出一种场所精神。当然,在古城改造过程中,对于街巷空间的延续也是原有社会网络和生活网络得以延续的保证。

传统街巷空间意象的延续

“在全球化和城市迅速转变的年代,城市本身的特征应集中体现在历史地区及其文化之中,城市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是历史地区的保护和延续。”这是中、欧各国市长在1998年“中国—欧洲历史城市市长会议”上所达成的共识。苏州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国务院在批准苏州城市总体规划时,确定了“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城市建设方针,并提出了“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全面改善”的16字原则。而随着苏州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保护、保留、改造和改善过程中,如何保护古城风貌,如何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街巷空间(包括巷道和水巷)是苏州古城城市空间的精华所在,它是苏州园林的背景和依托,也是古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建设的全面进行,这种传统的街巷空间正在不断地消失。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如何延续这些传统的街巷空间,保持原有的城市形态和肌理,从而保持原有的城市特色和风貌,是建筑师和规划师所要解决的问题。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空间为对象,以建筑形态的组织为主要内容的空间环境设计,在整合城市空间形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探讨在街坊改造和更新过程中,如何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去找回失去的传统街巷空间。 1. 延续街巷空间的意义 1.1街巷空间是苏州古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古城风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陆并行的双棋盘式城市格局;以水、桥、民居形成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城市特色;精美无比、各具特色的古典园林;淡雅朴素、粉墙黛瓦的特色民居以及幽深的街巷;古塔以及城门、城墙、寺庙等城市空间要素;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名胜[1]。

图1传统巷道空间 (资料来源:苏简亚.江南古镇.古吴轩出版社, 2002.) 首先,园林、古塔以及各种文物古迹名胜是古城的“图”,而街坊是古城的单元细胞,它是古城的“底”,对于园林及各种文物古迹的保护不应是“博物馆式”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对文物建筑周围的环境及其街坊整体的传统风貌、空间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保护,如街巷空间、街坊平面肌理等进行继承和延续。园林等文化遗产以传统的街巷空间为“底”,对于街巷空间意象的延续正是实现了对于“图”的整体空间环境的保护。 其次,古城的肌理主要是由街坊形成的,街坊中建筑体量的集聚方式及密度直接反映了城市的肌理。街巷空间及院落空间是古城肌理的组织结构,对于建筑的集聚起到组织和驾驭的作用,原有的古城肌理依赖于街巷空间与院落而存在,所以要保持古城的肌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延续街巷空间体系。 1.2延续街巷空间是保持原有历史文脉的物质保证 “历史是延续的,保护历史传统就是要保护原有好的东西,包括原有的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以及社会网络结构等所谓的历史文脉”[2]。保护古城风貌不仅仅是延续原有的物质环境,同时也包含着对于社会网络和生活网络的延续,文化的缺失、社会网络的断层会直接导致许多生活性“贫民窟”。街巷空间的古城居民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物质载体之间 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街巷的家庭化使用,使得街巷空间充满了多色彩、多情调的公共生活,

苏州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

研究性学习 主题名称:文化生活 课题名称:社会生活中的文化 组长:邱丽萍 小组成员:邱丽萍彭薇陈丽娟 指导老师:郁金福

苏州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 苏州的传统节日从历史源流上溯源,都是根植于历史积淀深厚的吴文化这片富庶沃土,产生于长江下游金三角地区,自古以来,凭借太湖流域富庶的经济条件、良好的人文环境,吴文化已发展成为一个传播广泛、影响深远的区域文化,形成了具有苏州地方特色传统节日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这些传统节日的孕育和文化的形成,向上可以追溯到自有人类开始,直至现今的各种物质、精神的文化创造。两千多年来,苏州节日文化经历了发生、发展、嬗变的漫长过程,从其发展过程来看,至少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稻渔并重、船桥相望:景观独特的水乡文化”;“吴歌、昆曲、吴语小说:土语十足的吴语文化”;“尚武与重文:由刚及柔的民风习性”;“融摄与更新:适时顺变的开放功能”。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已可追溯到一万多年前旧石器时代后期的三山文化。在古代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苏州节日文化对于中原文化主要是吸收,对海外主要是传播;从明代中叶开始,则逐渐变为愈来愈多地吸收海外文化,并向中原传播,发展成为独具风采的吴语文化。 在苏州的节日及其文化研究中,苏州节日文化研究作为基础研究历史最长、涵盖面最广。今天我们来研究苏州节日和文化就要注意形成多元化的格局、目的是保护、开发、利用、发展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经过我们问卷调查和深入街巷乡村的走访,我们现将苏州的节日综述如下: 苏州地区旅游节庆西山太湖梅花节3月1日—10日 虎丘花会3月—5月 拙政园杜鹃花会3月—6月 甪直水乡服饰文化节4月 南浩街神仙庙会5月 拙政园荷花节7月—8月 虎丘庙会9月—10月 中国丝绸旅游节9月20日—25日 苏州天平红枫节11月 寒山寺除夕听钟声12月31日23时起 苏州地区传统民俗节日轧神仙农历四月十四农历四月十四是吕洞宾(“八仙”之一)的仙诞,俗称“神仙生日”。这一天,前往阊门神仙庙进香者甚多,传说吕洞宾在这一天混迹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凡有奇疾难愈者,往往有缘得到治疗,大家都想碰碰运气,得到仙人的恩惠,俗称“轧神仙”。现已成为一种民间的庙会活动。 曝书翻经农历六月初六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苏州有晒书习俗。各寺庙将所藏经书搬出来晒一晒,僧人趁机召集乡村老妇开“翻经会”,由她们在烈日下翻经曝晒,宣称“翻经十遍,来世可转男身”。又有民谚云:“六月六,狗惚浴。”(苏州方言将洗澡叫做惚浴)是日将小猫小狗牵到河中沐浴,可避虱蚤。 吃雷斋素农历六月廿四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雷尊生日。吃“雷斋素”,就是为了崇奉雷尊而吃素,据说可以消灾避疫保平安。以前,苏州人吃“雷斋素”,一般从六月初一开始至雷尊生日结束,历时将近一个月。开荤这一天,观前街上的松鹤楼菜馆此时特别推出时令面点——卤鸭面,因此,苏州有句歇后语:“雷斋素开荤——卤鸭面。” 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又名女儿节。传说这天晚上,喜鹊成群结队飞向银河,搭成鹊桥,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鹊桥上相会。民间习俗在七夕之夜祭祀织女,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叫

苏州 街巷 历史

[转帖]苏州老街巷,据说地地道道的苏州人也不知道其中的渊源 来源:陆冲?Envoy的日志 低呤浅唱桃花坞——桃花坞相关历史人物:明四大家唐寅 雪映海棠衬红尘——海红坊相关历史人物:金圣叹 笑傲专诸恩仇泯——专诸巷相关历史人物:春秋大臣专诸 梧桐冬雨十全春——十全街相关历史人物:书香门第彭氏家族李根源章太炎金松岺 晚窗钭晖史家巷——史家巷相关历史人物:青州刺史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 铁瓶烟云皆过眼——铁瓶巷相关历史人物:江苏巡抚任道容吴宽顾文彬 天淡云舒闾邱坊——闾邱坊相关历史人物:依园七子金侃、潘鏐闾邱 似水年华碧凤坊——碧凤坊相关历史人物:评弹名家汪雄飞 水韵山塘七里诗——山塘街相关历史人物:盛唐诗人白居易葛成(如果现在中国是资本主义社会那他地位相当于英国的克伦威尔) 书韵深院寻青影——书院巷相关历史人物:应天巡抚衙门、江苏巡抚衙门海瑞林则徐宋代鹤山书院 书香墨韵悬桥巷——悬桥巷相关历史人物:洪钧顾颉刚叶圣陶黄丕烈钱佰煊徐波济阳义庄松麟义庄 湿雨仓街听风寒——仓街相关历史人物:张土诚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地 深酌浅饮丁香巷——丁香巷相关历史人物:戴望舒《雨巷》宋朝宰相丁谓 山高水长范庄前——范庄前相关历史人物:范仲淹 三生醉梦太监弄——太监弄相关历史人物:陆文夫 曲雅蒲林梅韵香——蒲林巷相关历史人物:戏剧学大师王国维、吴梅 千秋风雨话观前——观前街相关历史建筑:玄妙观 凝然古树大儒名——大儒巷相关历史人物:明代大儒王敬臣 嫩花涵露西美疏——西美巷相关历史人物:况钟 锦帆尚游岁月稀——锦帆路相关历史建筑:章太炎故居 花间皮市词语醉——皮市街相关历史人物: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 海棠春睡胡厢使——胡厢使巷相关历史人物:陪都四厢胡厢使 故址旧梦朱家园——朱家园相关历史人物:朱勔 淡烟疏雨颜家巷——颜家巷相关历史人物:宋代工部侍郎颜度 春风沉醉马医科——马医科相关历史人物:申时行清未朴学大师俞樾 苏州刺绣沈寿清代大臣潘世恩 长街追忆旧学前——旧学前相关历史人物:平江书院抗元名将文天祥 春深花簇五卅路——五卅路相关历史事件:五卅运动 白塔西路竟风流——白塔西路相关历史人物:状元吴煦熊万荃 瑞云悠悠文脉长——孔付司巷相关历史人物:明右副都御使孔镛国民党政府要员罗良鉴苏州织造署 一些被合并的路名: 十梓街、严衙前、天赐庄合称十梓街; 道前街、府前街、卫前街合称道前街; 杀猪弄、观音阁并入朱家园; ...... 旧时的苏州城是舞文弄墨之地,因而这里也多文人墨客的足迹可寻。“苏公弄”印下了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的足迹,“范庄前”带我们领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苏州古城怡园历史保护区规划文本

苏州古城怡园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整治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1-0-1为确保苏州怡园历史文化保护区得到切实的保护,为使保护区内的各项实施管理工作能科学、合理、有效进行,而提供技术立法依据,受苏州市规划局的委托,特制定本规划。 1-0-2 本规划的编制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按照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要求制定,符合有关标准技术规范的要求。 1-0-3本规划所指怡园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范围是景德路以南,干将西路以北,新春巷以东,人民路以西。面积约为16.08ha。 1-0-4本规划经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规划、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负责执行,如有重大调整,修订本,须经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章规划原则和目标 第一节规划依据 2-1-1《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2-1-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1-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1-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2-1-5《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2-1-6《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2-1-7《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1-8《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苏州市城市规划若干强制性内容的暂行规定》 2-1-9《苏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性修复整治消防管理办法》 2-1-10《苏州市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试行) 2-1-11《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2-1-12《苏州古城25号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1998) 第二节规划原则 2-2-1原真性:保护体现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价值的真实的历史原物,保护其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 2-2-2整体性: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整体格局和风貌,保护区内所有历史文化遗存及其所属的环境,保护全面的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存。 2-2-3可读性:保护不同历史时期遗存的反映其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各类文化遗产。 2-2-4 可持续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长期的的事业,要实现社会、环境、经济和文化效益的统一发展。 第三节规划指导思想 2-3-1全面保护区内古典园林;保护修复文物古迹、古建筑;保护河道、街巷空间格局;保护具有代表性的近代建筑。 2-3-2注重整体功能和环境提升,延续古城风貌特色,完善内部功能。 2-3-3按照传统街巷肌理组织交通,保持区内原有格局,疏解人口密度,完善消防等市政设施,改善居住条件。 2-3-4合理组织旅游景点和线路,展示历史文化保护区独特风貌,以保护带动旅游和社区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