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鞅

商鞅

商鞅
商鞅

论商鞅

常青论商鞅:

姚说商鞅更在于制度改革,我不敢苟同,因为商鞅这个人,好刑名之学,欲变法,我仔细研读了资治通鉴中关于商鞅的变法内容,得出一个结论,此人强力执行了刑法,重赏重罚,言而有信罢了,不存在制度改革,如果实行了科举,或资本主义制度,等等,可以称为改革制度。商鞅不比百里奚伟大,因为秦始皇一个帝王就把秦国几百年的基业毁了,何来伟大?商鞅此人,刻薄小人罢了,何来理想?在我看来一个政治家的理想是国泰民安,在商鞅的治理下,秦国是一个白色恐怖的国家,通鉴上说“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我就问一句,民安了吗?长年征战,这是国泰吗?不要忘了,这是还有帝王的周朝。他的理想只是个人的征服欲罢了。他得罪的仅仅是权贵吗?还有很多普通百姓啊。商鞅心胸博大吗?小人,赵良在谏议之前,说请求商鞅无诛他及家人。赵良还说了一句: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公元前338年癸未

周显王三十一年

【原文】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复内之秦。商君乃与其徒之商於,发兵北击郑。秦人攻商君,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白话】秦孝公去世,其子秦惠文王赢驷即位。因公子赢虔的党徒们指控商鞅谋反,便派官吏前去捉拿。商鞅逃往魏国,魏人拒不接纳,又将其遣返回到秦国。商君只好与其门徒来到封地商於,发兵北上攻击郑县。秦国军队进攻商鞅,将其杀死,之后又将其尸体车裂以示众,全家老小也全部被灭。

【原文】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赵良见商君,商君问曰:“子观我治秦孰与五羖大夫①贤?”赵良曰:“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仆请

终日正言而无诛,可乎?”商君曰:“诺。”赵良曰:“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穆公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君②,一救荆祸③。其为相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④,不操干戈。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今君之见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其从政也,凌轹公族,残伤百姓。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欢而黥公孙贾。《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此数者,非恃德也。君之危若朝露,而尚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政,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商君弗从。居五月而难作。

【白话】起初,商鞅在秦国做宰相时,执行法律极为严酷。他曾经亲临渭水处决犯人,整条渭水都被染红了。在秦国担任宰相的十年间,商鞅遭到许多人的怨恨。有一次,赵良来见商鞅时,商鞅问他:“你看我治理秦国,与当年的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谁更贤明?”赵良说:“一千个人唯唯诺诺,还不如有一位士人敢于直言不讳。请允许我坦率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必遭到杀身之祸,可以吗?”商君道:“当然。”赵良道:“五羖大夫,原本是楚国一个身份卑微的平民,秦穆公将他由放牛人提拔至万民之上,整个秦国无人能望其项背。他在秦国做了六七年的宰相,期间向东讨伐郑国,三次协助晋国立国君,一次挽救楚国的危难。他做宰相的时候,身体劳累也不坐车,夏天炎热也不打伞盖。他在国内视察时,没有前呼后拥的车辆跟随,也没有操持干戈的卫士护驾。五羖大夫死的时候,秦国的男女老少痛哭流涕,孩子不再唱歌,舂米的人也不再举杵。如今反观您在秦国做宰相,最初是通过君上的宠臣景监引荐才得以进身,执掌大权后又凌辱公室贵族,残害平民百姓。公子虔被您逼得八年没敢出门,又杀死祝欢,给公孙贾施以面部刺字的刑罚。《诗经》中说:‘得人心者兴旺,失人心者灭亡。’上述这几件事,可算不上是得人心啊!每次您出行的时候,后面都会跟随许多车辆和甲士,要有勇武有力的侍卫在旁边护卫,还

要有持矛操戟的武士在车旁趋驰。这些配置只要缺了一项,您就绝不出行。《尚书》上说:‘依靠仁德者昌盛,凭借暴力者灭亡。’上述这几件事,可算不上依靠仁德啊!您现在所身处的险境,就如同清晨的露水,可您却还在贪恋商於之地的富庶收入,还在专擅秦国的政权,还在积蓄百姓的怨恨。一旦秦王去世,届时秦国想要收拾您的人,难道还会少吗?”商鞅不听。五个月后,商鞅便遭此大难。

【姚注】

①五羖大夫:即春秋时辅佐秦穆公称霸的百里奚。百里奚最初是虞国大夫,晋献公以假道伐虢之计先后灭了虢国和虞国,百里奚便与虞君一起做了俘虏。晋献公将女儿嫁给秦缪公做夫人时,百里奚被当作陪嫁的奴仆送到秦国。之后,百里奚不甘屈辱,逃离秦国跑到楚国的宛地(今河南南阳),被楚国驻守边境的人捉住。秦穆公听说百里奚贤能,本想用重金将他赎回,又担心楚国不给,遂派使者对楚人说:“我国陪嫁的奴仆百里奚逃到这里,希望能用五张黑色的公羊皮将其换回。”楚人同意,释放了百里奚。此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秦穆公解除其身上枷锁后与他讨论国家大事。百里奚推辞道:“我是个亡国之臣,哪里值得您来询问呢?”秦穆公道:“虞国国君不任用您,所以才会亡国,这不是您的罪过。”坚持向他请教。如此谈论三天,秦穆公非常高兴,将国政委任于他,号其为“五羖大夫”。羖,音gǔ,黑色公羊之意,因百里奚是用五张黑色公羊皮从楚国换来的,故有此号。

②三置晋君:即晋惠公、晋怀公和晋文公,皆为秦所立。

③一救荆祸:据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时的记载:“救荆之事未详,可能是指前632年楚国在城濮之战败于晋国后,秦穆公对楚国有所支持。”

④不从车乘:古时乘车通常都是站立在车厢,唯有一种特制的“安车”是可以坐着的,专供老弱、妇女或贵族使用。此处说百里奚“不从车乘”,当是指百里奚出门乘车时,不坐特制的安车,而是与普通人一样站在车上。

【姚论】百里奚辅佐秦穆公称霸,其功绩主要在具体事务。商鞅辅佐秦孝公称霸,其功绩不仅在具体事务,更在于制度改革。因此,在百里奚和秦穆公相继去世后,秦国势力日渐衰落,乃至河西之地全部被魏国夺走。而在秦孝公和商鞅相继去世后,秦国势力仍然是蒸蒸日上,直至秦始皇统一天下,这就是商鞅比百里奚伟大的地方。赵良说商鞅因执法严格而得罪权贵,在秦孝公去世后可能会遭到报复,这固然是有先见之明。然商鞅此举不是为了满足私欲,而是为了树立法制的尊严和权威。商鞅未必不知道得罪权贵的下场,只是为实践理想,不得不如此坚持。商鞅虽不得善终,却正因其为殉道而死,而愈加显得光芒万丈。列国变法,远如春秋时的管仲在齐,近如战国时的李悝在魏,吴起在楚,申不害在韩,虽一时富国强兵,却终不免人亡政息,皆是由于变法者只能改革部分人事,而不敢触动整体制度,故毛泽东称商鞅为“四千年来首屈一指的政治家”是有道理的。姚尧不禁再次想起了商鞅曾经的领导、魏国宰相公叔痤。公叔痤谋身远胜于谋国,故而一生荣宠不断,留下的却是日益衰落的魏国。商鞅谋国远胜于谋身,故而虽然身死家灭,留下的却是日益强盛的秦国。商鞅心胸之博大,志向之高远,品格之坚毅,岂是赵良等辈所能理解?

话剧《商鞅》观后感

《商鞅》观后感 看完《商鞅》只觉得心情很沉重,没办法说具体是什么感觉,心上似乎压了一块石头,闷闷的,透不过气。 我很尊敬他,比起“卫鞅”“商鞅”,我更愿意称其为“商君”。当时狼烟四起,诸侯混战,我竟产生了一种错觉——商君他就像俯视着终生的神一样,凝望着天下,冷漠且悲悯。不管世人的反应如何,不管代价如何,他已决意去缔造一个没有战乱的统一的帝国。 孔子曾经说自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商君也是。《箜篌歌》里说,“公无渡河,公竞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商君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他要“翻天覆地,倒转乾坤”,他是“五月之子,精赤热烈”,他可以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付出一切,虽万死而不辞。 在播出这部戏之前,桂老师说,商鞅的演员并不好找,因为商鞅的精气神不容易演绎出来。我想也是呀,那样精赤热烈的人,那样的铮铮傲骨,是谁能把他完美的演绎?那个演员出场后我并不是特别看好他,私心想着不过是个普通的演员,只不过比常人多些英气罢了。待他说出“那有如何?那又如何!成大功者,不谋与众!”我心里狠狠地震了一下,服了。 这部剧的冲突特别多,但又环环紧扣,深入人心。幼年的商鞅被景监和公叔痤争抢,公叔痤以五张羊皮得到了商鞅,并且毁坏了姬娘的双眼;公叔痤临死前,推荐商鞅于魏王不成又想杀了他,由于魏王的自以为是商鞅得以全身而退;在秦王坐下舌战群臣,虽没有鲜血与厮杀,但是政治的争斗往往于无声息间进行,却更为惨烈;祭天仪式上,太子冲撞,按照新法,须砍去公子虔左足,商君他虽然支持新法,但是这是他必定犹豫煎熬,内心定有激烈的冲突;姬娘来寻找商君,但他却碍于自己的新法,无法还给姬娘以自由之身,内心纠结煎熬;孟兰皋自献身于国于家,世人皆以为商君无情无义,商君他虽为天下成了好事,但却没有成为一个好人;秦太祝等人设计使韩女嫁给秦王,以离间商君与秦王,此时商君以渐行渐远,韩女为了不让商君再增负,竟自尽;秦王崩,一直受公子虔“商鞅不可留”想法灌输的太子即位,即处死商鞅;商君死前,与姬娘相认,此时他心里些许畅快了点罢,终于满足死去。

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资料

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叶行昆 战国时代是我国封建领主制经济瓦解和封建地主制经济确立的 时期,是由诸侯割据称雄过渡到中央集权统一的时期。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这是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所谓转型期,是指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制度发生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的过程。其中制度创新扮演着重要的承前启后的角色,它所留下的便是制度变迁与创新的路径或轨迹。而制度创新指的是能够使制度创新者获得追加或额外利益的对现存制度的变革。在国家体制转型过程中,“变法”即制度的变迁与创新便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如果说战国时代诸侯列国的变法改制惊心动魄、缤彩纷呈的话,那么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则显得格外耀眼夺目,动人心弦了,因为它把当时的各项变法改制溶汇于一体。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坚定不移地对现存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促进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进程,改变了国家制度,创新了新兴地主阶级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反映了时代的潮流。 新制度经济学家们认为,人类文明史,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个制度的不断变迁、创新与完善的历史;是一个从制度的不均衡到均衡,乃至制度适宜的历史,制度的基本功能就是为经济提供服务。在制度变迁的初始化阶段,经济因素处于中心地位。一种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只要其收益大于零,且在各种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中净收

益最大,这项制度便是最佳制度。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推行使用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在剧烈的兼并战争中那种以“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君书·更法》)为理论依据的国家制度遭到了不断破坏,人们逐渐脱离原来人身依附的束缚,私人开垦荒地即归私人占有、田宅或以买卖、地主数量不断增加,社会的经济结构出现新的局面,这就必然要求对原先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项制度进行变迁与创新,以促进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取代贵族土地所有制。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去世,秦孝公即位。献公在位时,虽已对内政进行了一些改革,但远不足以改变秦国的弱势,孝公即位时的秦国仍是战国七雄中最为贫弱、落后的国家,东方各强大诸侯不以礼待之,不让秦国参加诸侯之间的会盟。同时秦国内部的旧势力也仍然根深蒂固,对进一步改革形成严重阻力;新旧势力的斗争,各贵族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倾轧,使秦国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模型提出:一国统治者总是存在对手,即与之竞争的国家或本国内部的潜在统治者。在此,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并不能“高枕无忧”,他们会时刻面临强有力的外在竞争力。如果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与别的国家相比,在经济上处于劣势,或没有出现相对的经济增长,那么是由于该国的制度没有为发展经济提供激励机制,即是由于存在相对的制度不适宜,或是制度没有创新。由此可见,经济的落后与制度因素密切相关。 秦孝公是一位有作为、有气魄的历史人物,他即位后便“下令国中求贤者”,招请天下“有能出奇计强秦”的人才。商鞅闻讯由魏入秦,先

商鞅是一个怎样的人

商鞅是一个怎样的人 2017-08-05 12:25最佳答案 一、人物评价: 1、正面评价 蔡泽: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稸积,习战陈之事,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成秦国之业。 李斯: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司马迁: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 桑弘羊: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动而地割,兵休而国富…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刘歆:夫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使民内急耕织之业以富国,外重战伐之赏以劝戎士。法令必行,内不私贵宠,外不偏疏远。是以令行而禁止,法出而奸息。 杜佑:历观制作之旨,固非易遇其人。周之兴也得太公,齐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强也得商鞅,后周有苏绰,隋氏有高颎,此六贤者,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

王安石: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陈启天:法学之巨子,政治家之雄也。 毛泽东: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2、负面评价 司马迁: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旧唐书》:威刑既衰,而酷吏为用,于是商鞅、李斯谲诈设矣。 商鞅执法严酷,曾在渭河边一日处决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变红,号哭之声惊天动地。商鞅严格执法、滥用酷刑的行为招致普遍的怨恨,汉昭帝时的贤良文学也认为商鞅的严酷刑法是造成秦朝快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旧唐书》甚至将商鞅称为酷吏。 贾谊: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赵蕤:夫商鞅、申、韩之徒,贵尚谲诈,务行苛刻。废礼义之教,任刑名之数,不师古,始败俗伤化。此则伊尹、周召之罪人也。

中国商人简介

1.姜子盾(生卒不详) 在齐国的临淄有一个人在做南北间的生意,这个人就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大生意人姜子盾。姜子盾是一个行商,热衷于南北货物交换,他做的最成功的生意是是麻布倒卖,南方人怕热,喜欢北方生产的麻质衣服,这布料质轻价廉,通风吸汗。姜子盾麻布生意越做越火,两年时间里几乎垄断了吴越麻布市场,他的麻布质量上乘,而且一般都是官方渠道,很讲信用。姜子盾走的是传统水路,每次贩运麻布都是辗转水运,商船庞大。安全方面当然不是问题,姜子盾早就通过地方政府的关节打了招呼,遇到一些奸滑大盗,他便用巨资打点。因此,姜子盾的船队,在齐国到吴越的路上,一律无害通过。姜子盾常年做麻布贩卖生意,和南北路上的盗匪有“合作关系”。史上“范蠡贩马”的故事,双方实现了商业合作的共赢。从此,姜子盾与范蠡成了商场上的好朋友。 2.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3.汪直 汪直(?-1559年),大明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人,又名王直、汪五峰,号五峰船主。汪直年青时与邑人徐惟学等人做过盐商,因惧于“中国法制森严,动辄触禁,孰与海外逍遥哉,因而转向海上贸易”。嘉靖十九年,汪直与叶宗满、徐惟学、谢和、方廷助等结伙到广东“造巨舰,收带硝黄、丝棉等违禁之物,抵日本、暹罗(今泰国)、西洋等国,往来互市”。嘉靖二十一年,开始在日本的平户建立贸易基地。汪直早先出海得到邑人许栋的帮助,后于嘉靖二十三年加入许氏海商集团任“管库”。因其出色的管理才能和经商经验,获得许栋器重,被提拔为“管哨”,兼理军事,成为许氏海商集团的主要头目之一。 4.郑芝龙郑成功 郑芝龙(1604年-1661年),字飞黄(一说字飞龙),福建泉州南安石井镇人,明末清初东南沿海第一大海盗。 郑芝龙是明朝末年以东南沿海、台湾及日本等地为基地活跃舞台的海商兼海盗(随朝廷政策的变化身份随变),以其经营的武装海商集团著称,郑芝龙在17世纪中国明朝海禁与世界海权勃兴的时代的背景下,以民间之力建立水师,周旋于东洋及西洋势力之间,并于1633年在泉州金门岛的料罗湾海战中成功击败西方海上势力。 其子郑成功(1624年-1662年),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5. 席铭 席铭(1481——1542),蒲州平阳人(今山西临汾市),明代著名的山西商人,属于早期的晋商。山西南部的蒲州是明代晋商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据沈思孝

商鞅主要负评价

关于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 主要有:1废井田, 开阡陌, 确立土地私有制。2废除“世卿世禄”, 制定二十等级军功爵。3建立君主集权的行政体制, 全国设三十一县,县下设乡邑基层组织, 居民实行什伍编制,实行连坐法。4奖励农耕, 抑制、打击工商业的发展。5彰明法令, 禁绝游说, 禁毁《诗》《书》, 打击儒家。6 统一秦国的文字和度量衡。以愚民为手段的变法最终导致整个民族创造性意识的萎缩和窒息 变法的最终目的是开启民智、富国强兵, 的而商鞅变法却把二者割裂开来, 通过以愚民为手段,以尊君富国强兵为目的形式来实行变法。商鞅变法涉及的范围广, 在这众多的变法条文中, 严刑峻法、强化君权, 奖励耕战, 以愚民众思想贯穿于变法的全过程, 。在《商君书》中, 这种以“愚民”、“弱民”为手段以达富国强兵之目的条文充斥全书。在这种变法思想指导下, 秦国上下各种力量和因素集中于一个方向的举措, 在一定时期内产生排山倒海般的巨大力量。秦始皇恃此统一了中国。 但物极必反,这种强制性的变法行为最终会给国家、民族带来迟滞其发展的严重的负面影响, 丧失 了使社会发展的最原始的动力:个性的创造性潜能。就拿秦国来说,在强化君权、富国强兵这种双重 目的的驱使下,变法的指导者只有通过把老百姓驱赶到一条道上的强制性措施以积累财富的做法外, 别无它途。所以先秦典籍里屡说秦国是“虎狼之国”(没有信义、唯功利是务的执行法令的工具)。 根据社会学的观点, 一个民族的整体活力和创造力与这个民族的人员层次构成和思想文化的多 元化有很大关系, 也就是说, 这个民族的人员层次构成越复杂, 这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多元化程度越高, 其创造能力也就越强, 反之, 这个民族的素质就会退化。纵观商鞅以愚民为手段的变法运动, 尽管在 一段时间内收到一定的效果, 但有较大的历史性负面影响。因为秦在统一天下后只有十几年就灭亡 了, 这种负面影响没有立刻凸显出来, 但在秦以后的2000 多年的封建社会里, 历代封建统治者实 施的窒息整个民族创造力的“愚民政策”, 遵循的就是“秦制”, 而秦国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等制 度的创立又皆起于商鞅变法。所以秦、汉以后的中国政治舞台就是由商鞅开的幕。 以农耕为主、压制工商业发展的变法举措最终导致整个民族的民主意识的弱化 根据现代经济学的观点,商品经济带给社会的不仅是琳琅满目的财富,更重要的是社会的高速发展 和人的创造性的最大发挥, 作为这种创造意识的最好表现形式就是整个社会民主意识的增强。先秦时 期活跃的商品经济因素在秦汉以后并没有作为社会发展主流持续下去, 作为从秦汉一直到20世纪初 的社会生产的主流是重复式的农耕模式, 而重复的、分散的农耕生产则又有利于封建专制主义产生。 因为商鞅变法时所制定的残酷的法律把秦国商品经济的活跃因素窒息了,所以会出现这种2000 年只 有一种停滞不前的生产模式的原因, 而商鞅的这种治国的理念又是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始终遵守不 喻的信条。商鞅变法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打击商贾。在经济上, 秦以后的中国一 直恪守以农业为主体和以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 商品经济成了不务正业的“左道 旁门”和“奇技淫巧”.在这种重农轻商的思想的指导下, 秦国的商品经济极不发达。为了满足统治者 的骄奢淫逸的需要, 所以, 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农是本、商是末的传统思想正是商鞅变法的直接产物, 这种思想窒息了整个民族的民主意识的发展。

浅论商鞅变法

浅论商鞅变法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韦润儒(选修课论文) 关键词:商鞅变法结果历史意义 战国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里发生的许多事情一直以来为许多人津津乐道。帝王将相轮番登场,各路豪杰纵横捭阖。战国初期,韩、赵、魏分据晋国,随后田氏带齐,形成了齐、楚、燕、赵、韩、魏、赵、秦七雄并立的局面。后来秦国却一统天下,这与商鞅变法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这样认为,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经济和政治的基础。它让秦国拥有着当时最为管用的制度。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年经时候喜欢刑名之术,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后来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公叔座重病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时得不到魏惠王的认可,于是公叔座让商鞅离开魏国但是商鞅并没有立刻离开。 公叔座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颁布求贤令,于是便携《法经》投奔秦国。第一次朝见秦王时商鞅以帝道游说秦孝公但是没有被采纳,反而被认为是狂妄之徒;第二次见孝公时商鞅以王道说之,孝公仍然不为所动,第三次商鞅拿出了霸道之术,虽然没有被立刻采用但是却的到了秦孝公的肯定,于是乎,商鞅在后来的会面中大谈富国强兵之道,孝公深为折服,不久之后重用商鞅。后人在看这段历史时,有人认为商鞅是一个和孝公一样的野心家,其实他一开始就想推销自己的霸道之术,但是在这之前他想试探一下孝公,以了解其内心想法。而孝公多次接见他说明孝公也认为来着不是这么简单。 孝公六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相当于今天的副总理,全权负责国家体制改革,对于商鞅这样一个外族人,孝公把行政大权交给他一方面可以看出孝公对商鞅的信任,另一方面则表露出孝公力图变法、富国强兵的不变信念。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准备在秦国推行变法,但是害怕招到国人的非议,危害到自己的统治,于是他召来群臣商议此事,为自己变法找到理论依据,使之名正言顺。果然,变法一提出,甘龙、杜挚就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这就是人们提及的舌战群儒,商鞅的精彩表现为变法提供了有利条件,给自己赢得了舆论上的优势。 变法之争结束以后,秦孝公命商鞅实施变法事宜。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发布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金(古时的“金”实际为黄铜)。”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金。这一举动让百姓们认为商鞅言出必行,可以信任。于是乎,商鞅以仅仅50金的代价就争取到了实行变法的群众基础,这实在是高。就连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此也高度评价,认为凭借着一点就足以“治四海,平天下了”。 一切就绪以后,商鞅奉命颁布了《垦草令》,由此开启了变法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的贵族加入到农业的生产中来、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在今天人的眼里看来,实行限制商业发展的方法似乎不是特别明智,但是如果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并且站在当时人们的眼中看待问题的话就不是很难理解,而且还会对商鞅缜密的思维、严谨的逻辑产生钦佩。对于土地而言,稍微有点经验的人在看完农夫庄稼的长势后都可以大概估计出今年的收成是多少,应该向国家缴纳多少税。但是对于商人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他们虽然家在国内但是由于经商的特殊性常常出门在外,到各个国家去。至于年收入是多少,在当时的管理体制下几乎是不可

商鞅

商鞅 勒死他,勒死他,用这马殃勒死他,为什么,为什么,我一生下来,亲生父亲,就要勒死我,因为巫说,你是五月之子,冲和父母,为什么巫要我死,我就必须死?你难道还能成为人上之人,你还能翻天覆地倒转乾坤吗?为什么不!我不愿做畜生,祖祖辈辈甘愿当畜生,只会哀号不会反抗,我要问,我要问天,如今这浑噩的苍天,我来问你,为什么有些人活着,天定为人上之人,为什么有些人活着,却如同一头畜生。商鞅,商鞅,商鞅乃辛卯年五月七日亥时生人,五月之子矜炽热烈,父母不堪将受其患,命当族灭满门五马分尸,这又如何!?绝后代,断宗嗣,乃天下第一孤寡之人,孤寡之人,这又如何!?我逃脱驾驭生命的马殃,我活过来了,活了整整五十二年,五十二年,人之有为不再其身,而在其志。哎,生活在这个年代,你必须为自己争取一切,甚至是生的权利,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他能改变这个时代,改变生活于这个时代的人的命运。我变法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遇上了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子民。我要让山川移位,乾坤倒转,让奴隶们见天日,令显贵们变脸色! 你听,他们来杀我来啦。不要对我放箭,不要对我放箭,这箭矢曾是用来刺穿敌人胸膛的。我不死,我不能死,我这是要去哪,哪里不能去,哪里不是我的归宿,百姓们,奴隶们,我,商鞅,就是为了你们而变法的商鞅,你们是秦国的子民,为了秦国的现在和将来,谁为我说句公道话呀!你们这些愚人,这肆野的烈火在熊熊的燃烧,这烈火是我亲手将它点绕的,而我将在这腾腾烈焰中化为灰烬,商君,你被你自己点燃的火焰吞噬了,秦国,秦国,你们的商君将在这里永远的消失。他把自己的生命浇注在这秦国的大鼎之中,他用自己的生命铸造起这里的辉煌,而他却被他所拯救过的人们放逐了。 哈哈哈哈哈哈,他死啦!他走了,他升天了,升天了,你可知商鞅虽死,然商鞅之法千年不败,你可知商鞅虽死,然一百一十七年之后,秦王朝一统天下!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相同原因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相同原因任何改革都需要符合当时最广泛的统治基础的需求。 商鞅不仅获得了秦国统治者的支持,他所施行的变法,也由于根据当时秦国的实际情况,采取符合当时秦国需求的改革,从而大大改善了秦国的生产关系而获得底层劳动者的认同。 即符合当时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需要。 而同样的孝文帝不仅自己就是最高统治者,他也争取到一部分贵族的拥护,并且当时北魏的统治基础很大一部分是汉人。 而且胡汉杂居通婚混血之下,大量的胡人模仿基数与生产力、生产技术等更大的汉人。 。 。 在文化,上主体倾向于融合与发展。 不难看出二者之间都是在争取了最大的群体支持的情况下,上下合力取得成功。 从社会结构上看,都属于贵族+绝大多数的底层人员。 一项改革并非只要获得多数有实权的上层人物支持便可成功,因为缺乏足够的底层基础,或者说群众基础,最后的落实将导致底层更大的反弹,也并非拥有足够的底层基础便可成功,因为在落实过程中,

还需要足够的上层人物及其附庸的中层群体施行。 所以要取得可以预见的成功,足够的实权阶层与绝大多数的底层群体的支持皆不可少。 从经济结构上看,都属于改善生产关系型。 其实从底层群体的态度即可看出改革所指的方向是否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只要符合该需要,即是满足生产关系内在需求了。 (符合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是满足生产关系的内在需求的必要条件). 试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第11卷第3期2003年9月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ofHe nanMechanicalandElectricalEngineeringCollegeVol.11№.3Sept .2003试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焦新顺(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新乡)Ξ摘要: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最著名、的因素:,切合国,秦国也因此一跃,,关键词:;舆论宣传中图分类号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2093(2003)0320117203战国初期,随着中原各国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逐步确立,七雄竞相进行了社会改革。 虽然各国出发点和追求的终极目标相同,可结果却大为不同,战国初年的秦国并非诸侯国中的强者,甚至因其地僻在西北,与戎狄杂居而为中原各国所不齿。 然而经商鞅变法,不仅粟如山丘、兵敌四国,本文就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做以下分析。 了有自己特点的青铜器传统,到春秋晚期,秦国的青铜器就与中原

论商鞅变法重农抑商的必然性

论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必然性 杨林聪 2009级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号0911022228 摘要: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到秦孝公上任前期一度衰落,直到秦孝公上台执政重用商鞅并且通过商鞅变法,才使秦国再度在中原大地上辉煌起来。而在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虽然不是变法的主要内容,但是其目的还是很明显而且非常奏效的——为长期战争做准备。“重农抑商”政策是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从如今社会的角度去分析重农抑商这一政策,不难发现还是有其必然性的。本文将从农业重要性、商业本身的危害、商业流通性特点三个方面来探讨。 关键词: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农业工商业 一 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观点来看,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基础,更是一个国家发展基础中的基础。如果当时不抑制商业发展的话,农业很难得以顺利地发展,农业没法得到提高,那么商鞅变法所提倡的其他内容就无法实施,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基础生产资料,什么也做不了,更别提发展商业和增强国力了,因此,农业对于当时的秦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时那样一个农业社会中,最核心、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什么是土地;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也是土地,而在当时,其他诸侯也在变革,而在经济这一方面,特别是土地的分配和农业的生产,除魏国把一部分国家直接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耕作以外,各国都采取了一个最简单也是阻力最小、最容易为奴隶主所接受的方法,那就是:就地转化,即原来由国君分封给哪个奴隶主管理的土地,变法后就直接变成了这个奴隶主私人所有的土地,奴隶主摇身一变成为了地主,原来在这块土地上耕作的奴隶

就地转化为地主的佃户。变法的大部分成果被以王室宗亲贵族为主的原奴隶主所占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得到多少实在的利益,生产积极性也就没有得到多大的提高。虽然一部分农民通过垦荒或其他方式取得一部分土地成为中小地主或自耕农,但不据有主导地位。因此这些国家变法后形成的是以地主为主体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正是这些不彻底的土地变革,使得当时诸侯六国经济发展得不如意,商鞅当时也肯定注意到了这一点的。所以,在变法时由国家掌握调控土地资源,实行国家授田制,按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民众土地,在授定之后,设立阡陌封疆,不许私自更动,每个农户所授土地相同,负担同等的国家赋税,亦即所谓的“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通过授予民众土地并设立阡陌封疆,承认和保护民众的权益来发展农业生产。为了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又颁布了户籍法和什伍连坐法。户籍法规定“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举民众口数,生者著,死者削”。《什伍连坐法》中还规定“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同时规定“使民无得擅徙”,对人民群众进行强制性的人身编制、组织管理和地域控制。《授田制》、《户籍法》、《什伍连坐法》相互协调,一并实施,实现国家对土地资源和广大民众的直接控制与管理并且实现了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直接结合,那么这样的结果肯定会促进农业的发展。同时,商鞅认为“夫地大而不垦者,与无地同”;“故为国之数,务在垦草”。秦孝公上任第三年,商鞅建议秦孝公颁布《垦草令》,推出了鼓励民众开荒种田的20多种办法,激励力度很大。荒地得到开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无疑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有效途径。所以,商鞅很聪明地从根本做起,一切以农业为主,全力发展农业。这样的话,农业上去了,战争有了粮食保障,那么国家强大起来也是迟早的事,到时再发展商业也不迟! 二 从一般得经济发展规律来看,“重本抑末”未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但是在当时的秦国来看,却又是符合其实际情况的。当时秦国城市的商业活动相对于农业来说较为繁荣,商业的繁荣势必会影响到农业的发展,甚至对当时的秦国可以说是一种危害。其一:这主要体现在商业发展的本身,因为本身处于西戎之地的秦国地广人稀,荒山荒原,黄土高原上的资源又少且最为重要的是在农业方面粮食的生产还落后于中原其他诸侯国,而商业的发展是以较少的劳动去取得高额的

《商鞅之殃》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商鞅之殃 李洁非 ①商君在历史上究竟给我们的社会、文化、思想究竟留下了怎样一种遗产?单论功过,岂能有他——不正是他,令原本贫而弱的秦国走向强大,渐为霸主,一统天下的吗? ②据《史记》记载,商君重军功,奖耕织,打击贵族,立信于民。“行之十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从这个侧面看,这些都与历史的文明方向一致。假使历史上商君的形象都保持在这个方面,后人对他便只有感恩戴德了;可惜事实主要不是这样。 ③18世纪德国思想家赫尔德的这段论述:“纵览历史可以看到,随着真正人道的发展,人类当中破坏精灵的确大大减少,这种情形是依照一种开明的理性和治国之术的内在的自然规律发生的。”将这个思想运用到历史中去,我们的历史观也就极其明朗——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作为应该起到增进“开明理性”和抑制、减少‘破坏精灵’的作用。 ④商君变法、强秦,最终也须放到这个尺度下来衡量。商君掌权下秦国“大治”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乃至“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弃灰于道者被刑”……如果百姓把灰撒在路上也会受刑,则“道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奇迹又有何可稀罕、可称道的? ⑤尤不可忽视的是,商君“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开了非常坏的先例:铁桶统治。在他以前,中国固不乏昏君佞臣,像纣、幽、历、晋灵公、屠岸贾之流,但好歹只是以个人之恶祸国殃民,自商君之手,个人之恶则变成制度之恶,上升为体制性的暴虐,这简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项发明。他还鼓励和强制推行告密,“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斩敌同赏”。可以想象,生活在这样一个“告密时代”,会是怎样一幅令人心惊肉跳的景象,商君之“治”十分看重对人的精神的压制和奴役,中国政治、人性由此所受的损害怎么估量均不为过。 ⑥汉以后中国以比较开明的儒家伦理为社会精神基础。商君之“治”遭废止,作为一种野蛮因素,却在各朝各代的暴政中不时浮现。别的不说,中国历史的“特产”酷吏——明显是秦代“严刑峻法”播下的种子。 ⑦荒唐的是,至今还有人望文生义,以商君法家身份而误判其为“法治”,真是十足地揭示了中国文化的悲哀。所谓“法治”,必以民主精神为基石,不以民为敌,不以刑残民,更非密探统治、恐怖政治;所有的法律均以最大多数人民的意志而立,均以保障人民的利益为根本 ⑧试问,商君之“法”骨子里跟现代法治哪里有半点共通之处? 16.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论述思路。 17. 商鞅对中国历史的危害有哪些? 请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 18. 文章第③段引用“18世纪德国思想家赫尔德的论述”有何作用? 【答案】16.首先,指出人们以功过评判商鞅的浅表行为;其次,肯定商鞅在历史演进中积极的一面;接着,引入人道主义的历史评判标准,重新评价商鞅的历史影响。最后,针对性纠正人们有关“商鞅法治”的误解。 17.①创立了暴虐性的体制,给后世政治不良影响; ②对人的精神压制与奴役,损害了人性的善良; ③引发了历史上“严刑峻法”的“吏治”。 18.①为分析商鞅变法体制之弊提供理论依据; ②有利于剖析商鞅变法缺乏“开明理性”的专制性质; ③批判商鞅变法有悖历史文明的演进方向。 【解析】 1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的题目,实际就是分析文章写了哪些内容,注意根据文章中的“单论功过,岂能有他”“后人对他便只有感恩戴德了;可惜事实主要不是这样”“商君变法、强秦,最终也须放到

商鞅

论商鞅 常青论商鞅: 姚说商鞅更在于制度改革,我不敢苟同,因为商鞅这个人,好刑名之学,欲变法,我仔细研读了资治通鉴中关于商鞅的变法内容,得出一个结论,此人强力执行了刑法,重赏重罚,言而有信罢了,不存在制度改革,如果实行了科举,或资本主义制度,等等,可以称为改革制度。商鞅不比百里奚伟大,因为秦始皇一个帝王就把秦国几百年的基业毁了,何来伟大?商鞅此人,刻薄小人罢了,何来理想?在我看来一个政治家的理想是国泰民安,在商鞅的治理下,秦国是一个白色恐怖的国家,通鉴上说“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我就问一句,民安了吗?长年征战,这是国泰吗?不要忘了,这是还有帝王的周朝。他的理想只是个人的征服欲罢了。他得罪的仅仅是权贵吗?还有很多普通百姓啊。商鞅心胸博大吗?小人,赵良在谏议之前,说请求商鞅无诛他及家人。赵良还说了一句: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公元前338年癸未 周显王三十一年 【原文】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复内之秦。商君乃与其徒之商於,发兵北击郑。秦人攻商君,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白话】秦孝公去世,其子秦惠文王赢驷即位。因公子赢虔的党徒们指控商鞅谋反,便派官吏前去捉拿。商鞅逃往魏国,魏人拒不接纳,又将其遣返回到秦国。商君只好与其门徒来到封地商於,发兵北上攻击郑县。秦国军队进攻商鞅,将其杀死,之后又将其尸体车裂以示众,全家老小也全部被灭。 【原文】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赵良见商君,商君问曰:“子观我治秦孰与五羖大夫①贤?”赵良曰:“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仆请

人民版选修一高中历史商鞅变法教案

课题:“治国不一世,便国不必法古” (人民版新教材选修一)[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通过对商鞅变法前的争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改革活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运用了解——理解——见解三步法引导学生梳理教材,加深对商鞅变法认识,并通过历史小话剧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在秦国取得成功的原因,运用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观念、制度、政策都要随时代的发展而改革,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并适时对学生进行不畏困难、追求真理、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 [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 2、教学难点:结合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正确认识商鞅变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这是我们熟悉的战国七雄,战国也是由于它们之间连年不断的战争而得名,在这些连年战争中,最终一个国家脱颖而出,完成了统一,这就秦国,那么为什么最后是由秦国来完成了统一,谁为秦国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生答:商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商鞅到底做了些什么促成了秦国的强大。 二、新授: 1、了解历史: 师:请大家浏览教材,结合学案,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试将其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风俗四个方面进行归纳) 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对商鞅变法进行适当归纳。 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推广县制 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的大小给予授爵 思想文化风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2、理解历史: 师:我们知道,要把历史事件放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考察,请大家进一步阅读教材,思考商鞅变法是发生在怎样的时代大背景之下?(结合学案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三方面考虑)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 生:通过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对教材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答案 经济基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私有土地大量出现。 阶段基础:新兴的地主阶级兴起力量逐渐强大 思想基础:“百家争鸣”,其中的法家思想符合当时的形势,为变法提供了依据。 师:对学生的回作进行适当的点评和引导,带领学生理清之间关系。 师:出示关于商鞅变法的生平的一些简介,请学生观看小话剧,结合教材,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论述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改革,对生产关系彻底的改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确立于发展,大大增加了秦国的实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商鞅为维护秦国统治者的利益而推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秦国在战国初期,贵族们垄断政权,经济、政治和军事都比较落后,国君权力较小,国力很弱,国土常常受到别国的侵占。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年轻的国君决心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于是下了一道变法图强的求贤诏令。商鞅就是在这个时候自魏国来到秦国的。商鞅(约公元前390——338年)贵族出身,因是卫国君的后裔,曾以“卫”为姓,称作卫鞅。按当时习惯,国君的公子后裔,以“公孙”为氏,所以他又称为公孙鞅。商鞅这个名字,是他在秦国被封为商君而得的。 商鞅到秦国后,宣传“强国之术”,决心协助秦孝公进行社会改革,因此得到秦孝公的信任,任命他为左庶长。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国两次公布了新法,其主要内容有:(1)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权,按军功的大小重新规定官爵的等级和待遇。下级士兵在战争中勇敢杀敌的,也可以得到官爵,临阵脱逃和投降敌人的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凡是进行私斗的,按照情节轻重判处刑罚。 (2)废除奴隶制的井田制度,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鼓励男耕女织,凡是劳动好,生产粮食和织布多的免除徭役和赋税。

(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连同其家属罚作官奴婢。 (4)加强中央集权,普遍推行郡县制。全国设31个县,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同时进行户口编制,实行连坐法,规定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什伍中互相纠察告发“奸人”,有坏人不告发的,什伍连坐。(5)由中央制定和颁发统一的度量衡。比如以“商鞅方升”做为当时的标准量器,有利于税收和经济交往。 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作用: (1)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2)经济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只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4)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商鞅新法直接打击了奴隶制旧势力,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它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仇视和顽抗。因此,变法从开始到最后,一直是在激烈的斗争中进行的。开始,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旧势力公

商鞅

商鞅台本 (音频一) 勒死他,勒死他,用这马鞅,勒死他! 为什么,为什么!我一生下来,亲生父亲就要勒死我? 因为巫说,你是五月之子,冲克父母,巫!为什么巫要我死,我就必须死? 你,难道还能成为人上之人?你还能翻天覆地,倒转乾坤吗?为什么不! (转音乐)我不愿做畜生,祖祖辈辈甘愿当畜生,只会哀号,不会反抗。 我要问,我要问天!如今,这混恶的苍天,我来问你,为什么有些人活着, 天,定为人上之人。为什么有些人活着,如如同一头,畜生! 商鞅!商鞅! 商鞅,乃兴某年五月七日亥时生人,五月之子,金炙热烈,父母不堪,将受其患,命当诛灭,满门五马分尸,这!又如何? 绝后代,断宗嗣,乃天下第一孤寡之人孤寡之人,这又如何! (音乐停) 我,逃脱驾驭生命的马鞅,我又活过来了,我活了整整52年,52年! 人之有为,不在其身,在其志! 啊,生活在这个年代,你必须为自己争取一切,甚至是,生的权利。 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他能改变这个时代改变生活于这个时代的人的命运。 我变法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遇上了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子民! 我,要让山川移位,乾坤倒转,让奴隶们见天日,令显贵们,变脸色! (话剧原声) 你听,他们来杀我来了 啊,不要对我放箭,不要对我放箭,这箭失曾是用来刺穿敌人胸膛的! 我不死,我不能死。 我这是要去哪儿?哪里不能去,哪里不是我的归宿,百姓们!奴隶们! 我,商鞅,就是为了你们而变法的商鞅! 你们是秦国的子民,为了秦国的现在和将来,谁!为我说句公道话呀! 啊,你们这些愚人,这肆野的烈火在熊熊的燃烧,而我将在这腾腾列的烈焰中化为灰烬 商君!我被你自己点燃的烈火吞噬了。 秦国,秦国,你们的商君,将在这里永远的消失。他把自己的生命浇注在这秦国的大鼎之中,他用自己的生命铸造起这里的辉煌,而他却被他拯救过的人们,暴诛了! (音频,回忆3) 哈哈,他死啦!他走啦!他升天啦,他上天了! 你可知!商鞅虽死然,商鞅之法千年不败 你可知!商鞅虽死,然117年之后秦王朝一统天下!

浅论商鞅的农业管理思想

https://www.doczj.com/doc/6818042637.html, 浅论商鞅的农业管理思想 张力 (咸阳师范学院科技处,陕西省咸阳市,712000) 摘要:我国古代的农本思想和对农业的激励政策,到战国时期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既有战略高度的认识,又有非常务实的政策措施,并由此实现了富国强兵的战略目标,实践的效果非常显著。其中商鞅的农业管理思想和对农业的激励政策,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尽地利之教”的农本思想,使之更为制度化和政策化了,表现出强烈的时代进取精神,值得分析借鉴。 关键词:商鞅;农业;思想 中图分类号: K231 文献标识码:A 商鞅(前390~前338),又名卫鞅、公孙鞅,商鞅乃因其后来的封地而得名,是先秦法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李悝的法制思想,顺应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特别是以法治为依托,通过各种激励杠杆的运用,实施以强化农战为主导的发展战略,成效卓著,影响深远。成为我国先秦时期,以法治国,强化农战,富国强兵,大见成效的典型,具有划时代意义。 一、秦朝农业发展的状况 秦统一中国以后,土地占有的两级结构完全确立。当时六国贵族受到打击,大批豪富被迁到关中等地,庶民地主发展缓慢,最得势的是由军功起家的官僚地主,可见秦代的地主阶级数量不多。而占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数量庞大,他们依附于封建国家,是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碣石刻辞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说明秦政权鼓励农民努力发展生产。 秦自商鞅变法以后,历代国君都把农业作为治国之本,非常重视水利建设,推广铁器和牛耕。战国时代所修建的都江堰灌溉系统、郑国渠以及其他数以万计的陂池沟渠,直到秦统一后仍在发挥作用。而且,秦代配合水陆交通建设,又在陇西、关中、巴、蜀、黔中、会稽等郡修建了大批新的水利设施,使更多的农田得到灌溉,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铁农具在战国已普遍使用,秦代的铁农具又有发展。近年考古发现大量秦时期的铁犁铧、铁臿、铁锄、铁镰等,不但分布广泛,而且器形有所改进。 另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都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说明秦政权非常重视铁器的分配管理。《战国策﹒赵策一》说:“秦以牛田,水通粮”。可知秦国已使用牛耕。在云梦秦简中,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要受处罚。而且,定期进行考课,对饲养好的予以奖励,饲养差的给予处分,说明官府非常重视保护、喂养耕牛。 二、商鞅的“以农为本”思想 在中国先秦法家的经济思想中,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与作用,商 - 1 -

商鞅的法律思想

商鞅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在他对秦国的变法下,秦国一举成为中国战国期的超级大国,为最后秦国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商鞅第一次让国人见识到了法律的强大力量,他可以使一个国家强盛,使社会安定,使人民生活富足。商鞅变法对于当下的中国的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我就来简要的谈一下商鞅的法律思想。 一、依法治国的思想 这是商鞅最根本的法律思想,也是商鞅的其他法律思想生存的基础。作为前期法家的代表,肩负着反对“礼治”、“德治”和“人治”的使命,商鞅在论证依法治国的合理性上是不遗余力的。他的理论逻辑大概是这样的:首先,他认为,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就利避害”的本性,这是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正因为“人好爵禄而恶刑罚”,所以只能用赏罚的法律手段而不能用仁义道德来统治。法家正是利用这种人性论来否定温情脉脉的宗法关系和儒家的“礼治”、“德治”、“人治”,并为实行法治的必要性提供依据的。 二、严刑峻法 商鞅司法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严刑”,严刑的实质在于轻罪重罚,利用刑罚的暴力性和威慑性来树立司法的权威,以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因此可以说,重刑主义指向的是一种司法严酷主义。 根据商鞅的政治逻辑,统治者只有信奉重刑主义,坚持轻罪重罚,天下自可大治。轻罪重罚,百姓就不敢犯轻罪,既然不敢犯轻罪,重罪就更不敢犯了。最终,刑罚就可措置不用。商鞅司法思想反对“赦宥”。基于“刑重而必得”的立场,商鞅不但强调重刑,还强调“必得”即犯罪必须受到严厉惩罚,因此商鞅明确反对赦宥,认为赦宥会破坏法制。他说:“圣人不宥过,不赦刑,故奸无起。”不搞赦宥,则犯罪者不会滋生侥幸心理,因而也就不敢以身试法。 刑罚适用要平等 商鞅司法思想的第三个特点是“壹刑”,即刑罚适用上要平等。“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