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到了什么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到了什么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到了什么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到了什么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到了

什么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到了什么》

“龙场悟道”是阳明先生的神来之笔,可是他到底悟到了什么如果没人追问,我觉得自己挺明白的;有人一较真,我还真的就含糊了。于是,春节前后我花了一百个小时虔诚拜读阳明哲学。在此将自己的一点见解总结一下,供各位批判。要请各位朋友谅解的是,为了不偏差太远,我们得牺牲一点通俗和故事性,看完这篇文章可能需要八分钟。“龙场悟道”是阳明哲学皇冠上的明珠,而非皇冠的全部。南宋至明朝中期,朱熹“万物皆有天理”的理学思想主导了中国哲学三百多年,因而变得越来越僵化和教条。阳明先生年轻时即对“空谈致知”和“泥于文字”的儒学作派十分不满,于是,他跟朋友一起讨论如何通过实际的“格物”以抵达天理。他们决定先从自家的竹子开始“格”起。他们坐对竹林,思索竹子的来龙去脉、生长机理、用途归宿,试图探寻竹子所隐含的天理。结果,他的朋友不到三天就病到了,阳明先生自己坚持到第七天也病到了,而且差不多“格”出神经来。这次“格竹”失败,让他非常失落;如果连竹子都“格”不明白,如何能抵达天理此后,他曾沉溺于佛教和道教,三十岁时“筑室阳明洞,行道引术”。不久,他又与佛道分道扬镳,三十四岁开始在京城“讲明圣学,门人始进”。但是,他对朱熹“格物而致知”的疑惑始终没有消失。1508年,阳明先

生三十六周岁,本命年。史上最荒唐的皇帝和最富有的太监,将此鱼米之乡的书生发配到穷乡僻壤贵州龙场,当一个驿站的小头目,比现在的村长还低三级。黄天不负有心人。职位卑微却成就了伟大的思想,与世隔绝却打开了宇宙智慧的大门。“龙场悟道”之后,他教弟子“静坐”,也就是禅修,帮助他们体会自身本来具足的天理良知。再后来,艰难的军旅生涯和艰险的政治环境促使其“致良知”思想日臻完善。古往今来,儒释道兼修、知行合一、文治武功,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龙场悟道这一点睛之笔,构筑了阳明哲学的四块基石:一、无善无恶心之体:开悟后的阳明先生与释迦牟尼一样,发现吾心即天理。“佛氏所说,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只是一念良知,彻头彻尾,无始无终,即是前念不灭,后念不生。”“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本体只是太虚。太虚之中,日月星辰雨露雷阴霾噎气,何物不有而又何一物得为太虚之障人心本体亦复如是。”心之本体就是太虚;“太虚”其实就是道家和佛家所说的“无中生有”的“无”。太虚并非我们个人私有,却又构成我们每个人在宇宙中存在的基础,所以,心之本体也就是天地之心,生生不息。道、天理、良知及万

物之理本来就是一码事,所谓“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用六祖慧能的话讲,良知、天理、心之本体本来就是如如不动、无善无恶、非善非恶,也就是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二、有善有恶意之动:天理与良知虽是无善无恶,但是触景生情之后的喜怒哀乐,却有善恶之分。“如见儒子入井,则生恻隐之心,此谓心之应事而发为具体之善;见邻有妙龄处子,生杀其亲而逾墙搂抱之心,此谓心应事而发为具体之恶。”良知本无善恶,触景生情即生善恶之意,一旦意念出现,就已经属于“行”了,因而修身养性,必须在此时就下功夫。于是,阳明先生否定朱熹的“先知、后行”思想,提出了着名的“知行合一”论断。“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臭恶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臭恶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比如喜好美色和讨厌恶臭,就是知行合一的。你在看见美色的同时已经喜欢上了,不是先看见,回头再决定喜欢还是不喜欢;同样,你闻见恶臭的味道时,就同时讨厌它了,不是先闻到,然后再决定讨厌与否。阳明先生认为,良知是非善非恶的,因而人性既非善,也非恶,但是在不同的情景下,却有善意善行、恶意恶行。所以,一个所谓的好人,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下可能会因一念之差做出恶事,同样,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也可

能去做好事。三、知善知恶是良知:意念有善有恶,良知则像二十四小时工作的雷达随时侦测意念的动向阳明先生与其弟子于中有过一次有趣的对话。阳明先生说:“尔胸中原是圣人。”弟子于中说不敢当。先生曰:“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弟子于中继续谦让。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弟子于中乃笑受。阳明先生继续说:“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尥怍,他还忸怩。”弟子于中对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知善知恶是良知;你的良知即是善恶判别的准则。阳明先生的良知学说充分肯定了个人的主体价值,“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所以他说,满街都是圣人。既然每个人都有圣人的良知,那么每个人也就具有了判断是非的道德权力。所以,阳明先生说:“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如果你的良知告诉你说,这句话是错的,哪怕这是孔子所言,也不能将就。阳明先生的良知说,真是石破天惊。对于那些长期被八股理学禁锢的学者,其震撼力远远超过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每个人都具有了与圣人一样的主体精神,依

据良知进行价值判断的权力。阳明先生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扈,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四、为善去恶是格物: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作为世俗凡人,我们整天都是杂念纷飞,一会想偷个懒,一会想占个便宜。幸好,有良知和天理随时站岗放哨,“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份良知永远都不会泯灭。致良知,就是“去恶为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灭人欲不是将人变为草木,而是要控制人的私心杂念,使得事事合乎天理。阳明先生的一位朋友说:“私意萌时,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其实,私心杂念一出现,我的良知就侦查到了,可总是不能将这些私欲去除。阳明先生回答说:“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工夫。”私意刚开始萌动之时,恰恰是彻底革除之机,这才是人生立命的真功夫。阳明先生继续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阳明先生总结说:“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吾平生讲

学,只是‘致良知’三字。”至此,我们对阳明哲学的核心思想有了基本了解,其实这四句话也叫“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字“事上磨练”。既然良知永不泯灭而且可以随身携带,遇见任何事情,只要对照自己的良知就可以知道对错是非,而无需叩问神仙或者查看经典。这是何等方便,何等及时!这就像带了一只罗盘,可以随时校正自己的方向。只要坚持修炼,自然就距离成贤成圣而不远。这也就是日本“明治维新三杰”中的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追随阳明先生的原因,也是东乡平八郎“一生俯首王阳明”的原因,同样是稻盛和夫“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的原因。不幸的是,这却没有成为国人“俯首王阳明”的原因。说来话长,还是暂且不议。接下来的问题是,阳明先生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阳明先生能有这样的龙场悟道,一次顿悟能够明了那么多问题吗概括而言,“龙场悟道”是阳明先生三十年儒释道兼修的结果。阳明先生的儒学修养自不必说。在道学方面,最经典的故事则是,在他十七岁成婚之日,“偶闲行入铁柱宫,遇道士趺坐一榻,即而叩之,因闻养生之说,遂相与对坐忘归。诸公遣人追之,次早乃还。”由于和道士谈得投机,连洞房花烛夜都忘了。后来在二十七岁、三十岁、三十一岁时及后来的历次关键时刻,都有道家人物出场,助其逢凶化吉。对“龙场悟道”助力最大

的,则是佛学禅宗。说到禅宗,问题就来了。许多人对阳明哲学的质疑正是从此开始的。按照经典的思维逻辑,一个理论应该满足三个条件:可重复验证、可实践检验、可逻辑证实。而阳明哲学的核心思想来源于一次完全不合逻辑的直觉性顿悟,既无法重复更无法验证。这就好像有人做了一个美梦,他说的再绘声绘色,也没有人愿意相信。不过,如果你愿意暂时放下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旗帜,听听稻盛和夫的故事,或许你对阳明先生能多一份理解。在《京瓷的成功轨迹》一书中,稻盛和夫讲述了自己对于禅宗的感悟。稻盛和夫说:“我之所以皈依禅宗,因为禅宗特别重视心性即灵魂磨练。当初,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禅定而大彻大悟,他因此明了了宇宙的真相,参透了宇宙万物的所有规律。“据禅宗师父讲,当人的心理状态达到某种至高的状态后,就能够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所有的事物都会在一瞬间清晰起来。而这种顿悟的境界是无法用理论和知识来解释的,用文字和语言也很难描述出来。也就是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平常人即使长期坐禅也很难达成顿悟的境界。日本临济宗祖师白隐禅师,从年轻时开始修行,一生中虽然有过无数次的小悟,但大悟却只有八次。如此看来,像我这样,65 岁才皈依佛门,要想大彻大悟,恐怕是难上加难的。”如果你觉得稻盛和夫的故事还是离我们太远,那我们就回头看看近代中国禅宗第

一高僧虚云老和尚的“开悟瞬间”。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那一年,虚云老和尚大病未愈即走进高旻寺禅堂参加禅七。在第八个“禅七”的第三个晚上,六支香开静后,小和尚为虚云老和尚冲开水。一不小心,开水溅到虚云老和尚手上,端在手中的茶杯“啪”的一声坠落于地。这一清脆的破碎声,陡然间犹如闪电一般,虚云老和尚瞬间似桶底脱落,一切疑根在此一刹那间一扫而空,一切无明也在此一刹那间一闪而明了。历尽千辛万苦,走了大半个中国和东南亚,经过数十年的苦修苦行,到今日方才如梦初醒。虚云老和尚脱口诵了一偈:“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没等小和尚反应过来,虚云老和尚又诵一偈:“烫着手,打碎杯,国破家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机缘为阳明先生敲开了宇宙智慧宝库的大门。是像释迦牟尼那样夜睹星空而悟道,或是像白隐禅师那样听闻远处钟声而开悟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阳明先生当时是瞬间明了“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可以说,阳明先生通过“龙场悟道”,达到了智慧的顶峰。稻盛和夫说:“假如将人类的身体视为整个宇宙的缩影,则地球犹如身体中的一个细胞,个人则只是某个细胞中一个微小的元素。若要细胞中的一个小元素去理解整个身体的组织,是十分

困难的。只有儒释道几位先哲才明了宇宙的真相,并指示给我们看。可惜甚至可悲的是,多数人都不相信。”

沁园春雪原文赏析

沁园春雪原文赏析 沁园春 雪 1936年2月7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者自注: 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雪:反对封建主义,批判两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未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1.蜡象:蜡,作形容词,白色;蜡象:白色的大象。 2.红妆素裹:红装,妇女的艳丽服饰,也代指美丽的女子,此处两用均可。素裹,素裹的倒装,裹,穿;素,洁白静美的服饰。 3.折腰:鞠躬。效劳。 4.风骚:风,指《诗经》中的国风,代指诗;骚,屈原作的《离骚》,代指《楚辞》。 5.汗,是可汗的省城,就是王。 6.风流英俊杰出,功绩,文采卓著。 一九三六年二月五日,毛泽东亲率红军抗日先锋队到达距离黄河仅二十来里的清涧县的袁家沟,准备东渡黄河,出兵山西,赴华北抗击日本侵略军。二月七日,以飞了一天的鹅毛大雪仍在飘飘扬扬,漫天飞舞。毛泽东素来爱雪,现在看到寥廓雄浑的北国雪景,纵目黄河上下,放眼长城南北,雪盖冰封,白茫茫浑无天际,心情十分振奋,诗兴如潮起伏。当晚,在住处,一灯如豆,诗人伏在一张小炕上,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词《沁园春.雪》。 词的上阙写景,起笔就大气磅礴。包举字内,以“背负青天朝下看”的审美视野,纵览北国河山。长城黄河,有着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之以“莽莽”.“滔滔”谊染其气势,作为词的兴象,特别的显得豪迈与崇高。群山.高原.不仅气胸为足,生机勃发,且表现出大无畏的抗战精神,要与高高在上的“天公”一比高低;一“舞”一“驰”,似乎已赢得挑战的胜利。结局三句,诗人妙想奇发,搁笔云天雪景,去描绘云散天青冬阳暖照的晴天雪景。俗话说:“女要俏,一身孝”。美丽的女子着素服,净美淡雅,娇艳与素美相衬相映,更加美的无与伦比。诗人用:“红装素裹”设喻,写北国晴天的雪景,确实是“份外妖娆”啊! 词的下阙论史。一.二句在结构上称为“过片”,起承上起下作用。上一句用深情赞美承上,下一句两阙(片)连缀得天衣无缝。接着,诗人用一感情色彩很浓的“惜”字领兴,历数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著名帝王,即认可他们是为如此多娇的江山“竞折腰”的英雄,又评说他们的历史局限:“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无可否认,他们都是所生活的那个历史时代的巨人,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但他们都有着“封建主

阳明心学-王守仁

王守仁 (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心学”之集大成者王守仁(上) 蔡厚淳 (一) 王守仁是中国十六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世人敬仰的心学大师。是后人推崇备至的历史人物。 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被封为“新建伯”。1568年(明隆庆二年),再诏赠为“新建侯”,谥“文成”,颁铁券。穆宗皇帝在券文中说:“两间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联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对王守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史学家、文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清代著名学者王士慎说:“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在随身携带的一颗印章上刻着“一生低首拜阳明”七字。 还有梁启超、蒋介石、陶行知、郭沫若、毛泽东等,他们对王守仁均十分敬佩。比如,梁启超便著有《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蒋介石崇拜王守仁,败退台湾时把台湾的草山改为“阳明山”。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因受王守仁“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毅然改名陶行知,郭沫若也是王守仁的崇拜者,著有《伟大的精神生活者王阳明》和《王阳明礼赞》等文。

心得体会-王阳明全集读后感 精品

王阳明全集读后感 王阳明全集读后感 金鑫 王阳明是儒家心学集大成者,是明朝时期立德、立言、立功的一代人杰,他的学说使日本在近现代一跃成为东亚强国,这是我对王阳明的最初认知。 毕业后,我参加入厂前培训,当听到培训老师盛赞王阳明时,我不禁对这位不寻常的人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特地到书店去买了一本《王阳明全集》,细细研读起来。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王阳明也有过爱做梦的年纪,他立志要当一名圣贤的人,只是寒窗苦读屡不中第,好不容易官拜兵部武选司主事,又遭贬贵州,但是他并未就此消沉,而是在会稽山下开荒种地,继续研究心学,终于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 每个人幼年时都会有一个梦想,长大后或是当一名科学家,或是当一名警察,或是当一名画家……随着年龄的增长,梦想回归现实,平凡渐渐清晰。 记得一年前,我研究生毕业后开始接触采油工作,心中充满了好奇,时而自信满满的独自顶岗,取样、巡检、测电流样样不落;时而兴致勃勃的夜巡查井,骑着电瓶车在漆黑的井场上飞驰而过;时而思如泉涌,将身边发生的事情奋笔疾书撰写通讯报道……当新鲜变为熟悉,热情化作冷淡,日复一日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剩下的只有执着和坚守。 于是,我执着着自己的梦想,坚守着自己的责任,依旧是每天上班认真巡井;依旧是等班车时翻开《采油工》扫上两眼;依旧会在电脑前撰写修改通讯报道……我想,正是王阳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感悟,让我能够以愉悦的心境在平静、平凡中体味着充实和快乐。 困知勉行,学者之事 在贵州龙场的日子里,王阳明的生活极其清苦,居住在阴冷潮湿的山洞里,但他仍坚持潜心研究儒学,并在山洞附近办学传经,困知勉行,坚韧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完善了心学体系,对世界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年年初,我有幸参加了厂培训中心为迎接油田公司采油工大赛而举办的为期一个半月的封闭训练。

1-沁园春·雪-课文+注释

1、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课本注释】 ①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②〔北国〕指我国北方。 ③〔惟余莽莽〕只剰下白茫茫一片。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④〔滔滔〕指黄河波涛滚滚的样子。 ⑤(山算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作者自注: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 ⑥〔天公】指天。即命运。 ⑦〔须〕等到。 ⑧〔红装索裏)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⑨[妖饶(ráo))娇艳美好。 ⑩〔折腰)弯腰行礼。这里是倾倒的意思。 ①〔秦皇汉武〕指秦始皇赢政(前259-前210)和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 ②〔输〕和下文的“逊”都是“差、失”的意思。 ③〔文采]:这里的“文采”和下文的“风骚”,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④〔唐宗宋祖〕指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和宋太匡胤(927-976 ) ⑤〔天骄〕天之骄子。

⑥(成吉思汗(hán )〕即元大祖铁木真(1162-1227 )。 ⑦〔弯弓]拉弓。 ⑧(雕)一种猛禽。 ⑨〔俱往矣〕都过去了。俱,都。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作者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附注】 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毛泽东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分外妖娆:格外婀娜多姿。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

师说原文及翻译

师说原文及翻译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 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得不到解决。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 吾后,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不论年长年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流传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 益愚。 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王阳明 龙场悟道》读后感1000字

《王阳明龙场悟道》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王阳明龙场悟道》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阳明—龙场悟道》读后感1000字: 不知从何起,知行合一成为了热点词汇。当今社会,人们总是思考如何发展从而突破瓶颈到达新的天地。“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以说是许多中国人的追求。通过阅读许葆云著的《王阳明—龙场悟道》,借助先贤的人生感悟与智慧,是一种帮助我们修身的重要方法。 1508年,王阳明来到贵州龙场,在这里经历语言不通、穴居山洞、毒虫瘴疠肆虐的种种磨炼之后,他不仅留下了《瘗旅文》、《教条示龙场诸生》等收录于《古文观止》之中的传世名篇,而且在一个仲夏之夜放生长啸,照破山河万朵,大彻大悟,创立了“知行合一”的心学。在以后的人生中,他集心学之大成“六经为我之注解”,息四省贼寇、平宁王叛乱,最终立德、立言、立功。 王阳明之所以能够龙场悟道,首先在于立志。他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我们从小到大,经历了各种立志教育。但是到今天,很多人已经被磨圆了棱角,成为了“标准件”,而没有活力与创造力的团队很难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其次,正视困难,玉汝于成。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有些困难其

实就是人生进步的关卡,当我们能够攻克这个难关,生命也就发生了质变,才能够获得人生进步的喜悦。 最后,对于知与行的关系,我国一直以来就有很多睿智深邃的观点,如《尚书·说命中》:“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吾欲托之空言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王阳明将知与行结合起来,不能做到就不是真知道,真知道就是能做到。比如说,我们都知道晚上睡觉前玩手机对身体不好,早上要早起,读后感·可是很多人明明知道这个却很难做到。运用知行合一的观点,没做到就说明了我们现有的做法还不到位,如果我们从实际操作这个方面去思考,把手机晚上10点钟时设置一道铃声提醒我们管理手机,并且把手机置于较高的地方,这样早上我们关手机闹钟时必须要起身从而就做到了早起早睡。这与现代的管理学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首先是要有端正的态度,然后要有实际的具体措施。而当我们在做到了长时间的早起早睡真正形成习惯后,这时候即使手机放在旁边我们也能早起早睡,这就是通过知行合一重塑了自我。 “此心光明,夫复何言”,不忘初心,与其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不如知行合一将初心坚持到底,不要在爬到80层楼梯时发现钥匙(梦想)遗留在了20层。作者:吴凯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王阳明知行合一分析

心即理 在贵州龙场,如何活下去,变成了王阳明在龙场生活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他说,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他一天到晚在想这个死亡的问题,在想生和死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系。为了想明白这个问题,他的做法超出我们常人的想象。他的做法很特别,他用石头给自己做了一个石椁,那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棺材。他躺倒里头,一天到晚在沉思这个问题,躺倒里头,闭上眼睛,体验死亡,体验死去以后是什么感觉。更为重要的是,他在琢磨这个问题的同时,他也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如果是圣人处在我现在的情景当中,圣人会怎么做?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因为我们一直知道,阳明先生从十二岁开始就一直立下了要做圣人的志向,他的整个生命过程当中,就是他不断地寻求圣人之道的过程。所以在龙场这样一个特别艰险,特别艰难的一个环境当中,他就想,圣人处此,当做何道。这个问题很重要,为什么重要?实际上阳明已经在把自己当做是圣人了,这是一种圣人心态的切入。正是因为如此,他不断地在琢磨这个问题,按照史料的记载,在一个月明的深夜,他突然感觉到一片光明,从他自己的心里头,油然升腾。他随即感觉到,自己的全部,都已经随着这片光明,和浩瀚的自然世界完全地融为一体了。一种无限的喜悦之情,也从他的心底涌起,他完全是忘乎所以地一声长啸。这声长啸,在寂静的深夜,可以说是响彻云霄啊。三位随从早就已经睡着了,结果被王阳明这一声长啸从梦中惊醒,他们三个人都非常惊愕地望着王阳明,王阳明是满身大汗,但是脸上却露出非常喜悦的神态。这个情景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龙场悟道。阳明先生非常真切而且深刻地领悟到了生命的真相。死亡在他这里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了。 龙场悟道,那么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其实悟这件事情并不玄乎,并不神秘。它是我们对一件事情不断地深入思考,还找不到门径,突然经过某种偶然事件的启发,或者说,某种生活现象的启迪,突然能够使我们打开了心胸,这就是一种悟的状态。阳明先生一直在沉思关于死亡的问题,生命问题,他也一直在沉思什么事圣人之道,龙场那样子一个特定的环境,一种特定的生活状态,处在那样子特定环境下得特定的生命状态,成为他悟入圣人之道的一个契机。所以在他看起来,死亡并不是生命的对立面,而恰好相反,死亡本身原本就是生命过程的一种构成,死亡也是一种生命事件,只不过是生命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而已。阳明既然已经领会到了生命的真谛,已经超越了死亡对他心灵的束缚,超出了死亡的阴影。它就更加真切而有深刻地领会到了生命的意义。所以在他的眼睛里头原来龙场所看出去的一切都改变了模样。天上漂浮着的彩云,天上的鸟、水里的鱼、绿色的山,青山绿水……这所有的一切东西都成了活泼泼的宇宙生命的呈现。 通过龙场悟道,王阳明领会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原来我们都把圣人之道当做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去追求,好像当做是一种东西在那里,我们要把它找到。现在阳明先生说,错,圣人之道,原本就在我的心里面,每一个人的心里面都有圣人之道,关键的问题仅仅在于你是否发现了它。你只要把你心中的原有的圣人之道显现出来,你就是圣人。按照阳明先生的观点,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和世界上的人、事打交道。我们在打交道的过程当中,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灵状态,去和人,和事打交道,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态度会直接决定我们和人和事打交道的结果。那什么叫做态度呢,态度实际上就是心灵状态,如果我的心,我的心灵是狭隘的、是自私的、是灰暗的,那么在我看出去可能这个世界也是狭隘的、是自私的、是灰暗的。如果我的心灵状态是宽阔的、是无私的、是光明的,那么我的世界也会变得是宽阔的、是无私的、是光明的。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说,如何实现心灵态度的转变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中国古代有一部书叫做《列子》,《列子》里有一个故事,应该是家喻户晓,叫《疑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学习王阳明心学感悟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学习王阳明心学感悟 立德,他当官不收贿赂,帮助穷人,不畏生死,仗义执言,智斗 权奸,不因人势小而欺之,不因势强而附会。立功,他平定广西,福 建,广东交界的民变,平定南昌的宁王宸濠之乱,为国家立了大功。 立言,这就不得了了,心学的创始者,他独创心学,提倡知行合一. 我工作多年来,人生经验也渐渐丰富起来,各种起起落落后,对 心学所揭示的强大智慧更加叹服,他所提倡的致良知、知行合一足以 让人心定神明,让自身源于良知的本能智慧显露出来,对外在事物能 觉察到事物的本质规律,顺势而行,事半而功倍。要明白心学的 全部奥秘是要孜孜不倦的追寻的,但心学的一个好处就是你不一定要 等到把整个心学理论都搞懂了才能能运用,只要你对其中的某一部分 理论或处事方法有感悟,就可以在实际生活实践。以我自身为例来说, 知行合一这四个字所倡导的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内心与行动的一致性, 近年来就一直指引着我,俗话说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现在社会的 浮躁,个人对成功的渴望,很难让自己静下心来实实在在的去做事, 常常在懊悔自己的自控力,为自己的失败气馁时,多对照一下自己 知与行,感受自己内心的追求,往往能让自己找到行动的方向。 心学的著作《传习录》中写道:夫学、问、思、辨、笃行之功, 虽其困勉至于人一已百,而扩充之极,至于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之 良知而已。意思是他认为学习、询问、思考、分辨、笃行的功夫,虽 然有的的人资质低,要付出比别人多百倍的努力,但只要尽自己的心 中的良知,努力到极致,也可致达彻悟本性,明了宇宙规律的功夫。

也就是说天才其实也是努力致极致的结果,而欲达极致,就必须全力以赴。 先生最大的成就在思想领域,独创“心学”,倡导“知行合一”,倡导“存天理,灭人欲”,追求“格物致知”,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其实是有一个永远知道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东西”在的。他把这个东西叫做“良知”。先生强调说,“良知”是我们每一个人原本就具有的,是与生俱来的。我认为蒙学《三字经》开篇就告诉了人们“良知”的存在,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先生认为,“良知”虽然是永远存在的,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些外在的感觉器官是无时无刻不在与外界事物打交道的,并且它们在与事物打交道的过程中还往往自作主张、妄作分别,将偏见甚至是虚妄之见当做真理,这样就会使人们的生活偏离“良知”的引导,或者说,“良知”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偏见掩盖和遮蔽起来。这是十分危险的,先生主张“致良知”,一个是要自己的“良知”不被蒙蔽,第二个要将“良知”贯彻到生活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原文以及练习题(答案)

《沁园春·雪》练习题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分外.()妖娆.()折.腰() 稍逊.()今朝.()成吉思汗.()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qìn)上阕(jué)惟余(只剩下) B.莽莽(mǎnɡ)妖娆(ráo)莽莽(无边无际) C.折腰(zhé)稍逊(xùn)略输(稍差) D.滔滔(tāo)风骚(sāo)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3."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的朗读节奏应是 A.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B.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第1页共11页

4."惟余莽莽"中"莽莽"和"顿失滔滔"中"滔滔"的意思是 A.无边无际河水流动 B.白雪波涛 C.白雪一片河水流动 D.无边无际波涛滚滚 5."惜秦皇汉武"中"惜"的意思是 A.爱惜 B.珍惜 C.叹息 D.可惜 二、解释下列词语: (1)顿:(2)须:(3)输: (4)惜:(5)逊:(6)河: (7)折腰:(8)妖绕:(9)风骚: 三、填空: 1、毛泽东,字,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和 第2页共11页

诗人。“沁园春·雪”的体裁是,也称。一般分为上下两(也称片)。 2、“沁园春”是名,“雪”是。 3、《沁园春·雪》上阕写景,融入之情,下阕评论历史上卓有成就的五位帝王,抒发了颂扬之情。 4、这首词中点明题旨的句子是。 5、“略输文采”指的历史人物是;“稍逊风骚”指的是;“只识弯弓射大雕”指的是。 6、这首词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 7、“风骚”原指里的《国风》和里的《离骚》。 8、诗中写想象之景的句子是。 9、用互文见义手法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10、本文用“,”两句由上阕写景自然过渡到下阕对历代英雄的评论。 11、《沁园春·雪》一文中点明全文主题,抒发诗人豪情壮志的句子 第3页共11页

一生低首拜阳明——王阳明略论和良知学简说

一生低首拜阳明——王阳明略论和良知学简说 一生低首拜阳明——王阳明略论和良知学简说 一、生平简历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子,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县)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 王守仁精通儒释道,归本于儒,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好友湛若水说: “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元年)始归正于圣贤之学。”(《阳明先生墓志铭》) 黄宗羲亦曰: “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出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明儒学案》卷十) 考亭,地名,在今福建建阳西南。相传五代南唐时黄子稜筑

以望其父(考)墓,因名望考亭,简称考亭。朱熹晚年居此,建沧洲精舍。宋理宗为崇祀朱熹,赐名考亭书院。此后因以“考亭”称朱熹。 世人称之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诗词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实,圣贤大儒道全而德备,都多能或者全能。向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只是有没有机会施展而已。《论语》中,达巷党人就曾经称赞孔子:“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王阳明生于明朝中叶,明宪宗成化年间,父王华,在成化中了状元,当时王守仁十岁,随父移居北平(北京)。 十一岁在京师念书时,他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其师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他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年谱》一)各种记载都说他自少“豪迈不羁”。据说他13岁丧母,继母待他不好,他就买通巫婆捉弄继母,使得她从此善待他。当时王阳明肯定不懂经权论,但这个孩子气“捉弄”,我觉得无意中符合权道。因为动机既善,效果又好。这个故事见于冯梦龙《智囊全集》,如下: “王阳明年十二,继母待之不慈。父官京师,公度不能免。以母信佛,乃夜潜起,列五托子于室门。母晨兴,见而心悸。他日复如之,母愈骇,然犹不悛也。公乃于郊外访射鸟者,得一异形鸟,生置母衾内,母整衾,见怪鸟飞去。大惧,召巫媪问之,公怀金赂媪,诈言:王状元前室责母虐其遗婴,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到了什么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到了 什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到了什么?》“龙场悟道”是阳明先生的神来之笔,可是他到底悟到了什么?如果没人追问,我觉得自己挺明白的;有人一较真,我还真的就含糊了。于是,春节前后我花了一百个小时虔诚拜读阳明哲学。在此将自己的一点见解总结一下,供各位批判。要请各位朋友谅解的是,为了不偏差太远,我们得牺牲一点通俗和故事性,看完这篇文章可能需要八分钟。“龙场悟道”是阳明哲学皇冠上的明珠,而非皇冠的全部。南宋至明朝中期,朱熹“万物皆有天理”的理学思想主导了中国哲学三百多年,因而变得越来越僵化和教条。阳明先生年轻时即对“空谈致知”和“泥于文字”的儒学作派十分不满,于是,他跟朋友一起讨论如何通过实际的“格物”以抵达天理。他们决定先从自家的竹子开始“格”起。他们坐对竹林,思索竹子的来龙去脉、生长机理、用途归宿,试图探寻竹子所隐含的天理。结果,他的朋友不到三天就病到了,阳明先生自己坚持到第七天也病到了,而且差不多“格”出神经来。这次“格竹”失败,让他非常失落;如果连竹子都“格”不明白,如何能抵达天理?此后,他曾沉溺于佛教和道教,三十岁时“筑室阳明洞,行道引术”。不久,他又与佛道分道扬镳,三十四岁开始在京城“讲明圣学,门人始进”。但是,他对朱熹“格物而致知”的疑惑始终没有消失。1508年,阳明先生三十六周岁,本命年。史上最荒唐的皇帝和最富有的太监,将此鱼米之乡的书生发配到穷乡僻壤贵州龙场,当一个驿站的小头目,比现在的村长还低三级。黄天不负有心人。职位卑微却成就了伟大的思想,与世隔绝却打开了宇宙智慧的大门。“龙场悟道”之后,他教弟子“静坐”,

王阳明心学传习录读后感

王阳明心学传习录读后 感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传习录》读书笔记《传习录》是“心学”的着作。作者王阳明是明代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精通儒家、道家和佛家,立德、立功、立言,写下着作《传习录》,传播“心学”精神,广为流传,传播中外,至今仍有络绎不绝的学者研读此着作,习读王阳明心学的奥妙。 我因选修《王阳明心学》一课而接触《传习录》,粗略读下来,对其中一部分名句印象深刻。在此谈谈我对这些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这句话提出了“人人可成为圣人”的道理。通常,人们总是认为圣人难得,圣人应该是有着特殊品格或能力的人,所以认为自己不会成为圣人,期待着由那些少数的圣人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而不追求自身的修行。王阳明指出了这一观点的错误。人人可为圣人。圣人不是遥不可及的,每个人都应该有圣人的追求,对自己要有更高的要求和定位。同时,也表明了,圣人不是天生的,要想成为圣人,需要经过后天的努力。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如果后天不学习、不努力可能就埋没了,只有通过学习,思想得到提升,除去自身的陋习和错误的观念,才能成为圣人。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一直以来都有“人性本恶”和“人性本善”的争论。荀子曰“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认为“仁义礼智信”是“伪”,是后天人为教化的结果,而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即良心,认为“恶”是天性受到了私欲的蒙蔽。古往今来,关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争论一直没有断过。当我在王阳明的《传习录》里看到“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这句话时,我觉得,关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争论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现实是“善”与“恶”共存于人心中,无法追究其起源

沁园春雪原文(加拼音)#精选.

北b ěi 国ɡu ó 风f ēn ɡ 光ɡu ān ɡ,千qi ān 里l ǐ 冰b īn ɡ 封f ēn ɡ,万w àn 里l ǐ 雪xu ě 飘pi āo 。 望w àn ɡ 长ch án ɡ 城ch én ɡ 内n èi 外w ài ,惟w éi 余y ú 莽m ǎn ɡ 莽m ǎn ɡ;大d à 河h é 上sh àn ɡ 下xi à,顿d ùn 失sh ī 滔t āo 滔t āo 。 山sh ān 舞w ǔ 银y ín 蛇sh é,原yu án 驰ch í 蜡l à 象xi àn ɡ,欲y ù 与y ǔ 天ti ān 公ɡōn ɡ 试sh ì 比b ǐ 高ɡāo 。 须x ū 晴q ín ɡ 日r ì,看k àn 红h ón ɡ 装zhu ān ɡ 素s ù 裹ɡu ǒ,分f èn 外w ài 妖y āo 娆r áo 。 江ji ān ɡ 山sh ān 如r ú 此c ǐ 多du ō 娇ji āo ,引y ǐn 无w ú 数sh ù 英y īn ɡ 雄xi ón ɡ 竞j ìn ɡ 折zh é 腰y āo 。 惜x ī 秦q ín 皇hu án ɡ 汉h àn 武w ǔ,略lu è 输sh ū 文w én 采c ǎi ;唐t án ɡ 宗z ōn ɡ 宋s òn ɡ 祖z ǔ,稍sh āo 逊x ùn 风f ēn ɡ 骚s āo 。 一y ì 代d ài 天ti ān 骄ji āo ,成ch én ɡ 吉j í 思s ī 汗h àn ,只zh ǐ 识sh í 弯w ān 弓ɡōn ɡ 射sh è 大d à 雕di āo 。 俱j ù 往w ǎn ɡ 矣y ǐ,数sh ù 风f ēn ɡ 流li ú 人r én 物w ù,还h ái 看k àn 今j īn 朝ch áo 。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统一标准板)

《师说》愈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愈。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省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义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吏部。谥号“文”,又称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学习先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文体知识】 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三行对译】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 ①学者:求学的人。 ②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所以,用来……的、……的凭借。受,同“授”,传授。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 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生乎吾前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乎,相当于“于”。 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 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 ⑥闻:知道,懂得。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以之为师。 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

王阳明龙场“悟道”精神的现代启示

王阳明龙场“悟道”精神的现代启示 前言: 为期一周的2010年5月第三期“全省党政干部自主选学‘阳明学与传统文化’专题”在融融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尽管学习时间短,学员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也相对较少,但是,在省委组织部的正确指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本次培训仍是硕果累累,成绩斐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作为学员代表,我将就本次培训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本专题学习内容及其学习情况 作为全省党政干部自主选学专题之一,“阳明学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对研究贵州文化,提炼“贵州精神”,发扬贵州人民”知行合一”、在“事上磨炼”、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有着抛砖引玉的重要作用。阳明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力最大的学派儒家学说“心学”的主要代表,不光在学术意义上延存了儒学的领袖地位,而且以其产生、传习的峥嵘过程在激励国人奋发图强,行知统一,身体力行,构建和谐中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期学员个个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认真做好笔记,踊跃参加研讨。以良好的学风博得了授课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学员之间、学员与教师之间更增进了了解,结下了友谊。学员们自己也认为,通过学习和交流,增长了见识,提升了内涵,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然,对先贤阳明先生处困不惊、居夷自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无畏精神和历史使命感也多了一份赞赏,同时更增添了一份时代责任感。大家纷纷以各种方式表示,一定要秉承先生“龙场悟道”精神,把学到的经验和启示带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来,为繁荣贵州经济文化、复兴中华民族伟业做出贡献。 “龙场悟道”对构建和谐中国的现代启示 五百年前先生于我省修文龙场所悟之道,主要在“良知”,在“知行合一”,在“事上磨炼”而终“致良知”。这不仅对当时社会来讲,有如一声警钟,意义重大,即使在今天,先生的思想仍是光芒熠熠,力量无穷。 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民情、国情、世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构建和谐中国、复兴中华民族成为每个国人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2004年9月,我党召开了十六届四中全会,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理念从此深入人心并成为国人奋斗的指向。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饱受百年屈辱,思想上文化上都曾遭受强烈打压的古老民族,亟需从中华文化的渊渊大井、汤汤大流中厘定出真正符合中国特色的文化精气神,引领整个民族实现复兴。“知行合一”、“修己安人”、“内圣外王”、“以和为贵”、“刚健自强”等品质正是中华民族

王阳明心学20句知识讲解

王阳明心学20句

王阳明心学20句 学王阳明,要牢牢记住一点: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而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够定,心性不够沉。 王阳明说,人为了生存,难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诸如金钱、名利、地位。不过,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导下追寻这些,有的人却只是一门心思地追求外物。如果我们的内心永远盯着那些外物,必然会累得死去活来。 而心学的最大妙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为指引,追求什么都是可以的。因此,王阳明心学不仅是我们身心修行的法宝,还是我们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尤其,是下面这20种直接关系现实生活的真切智慧。 1、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大意: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练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感悟:王阳明告诉我们,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2、与朋友相处,懂得谦让很重要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3、越不想看书,越要硬着头皮看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感悟:肤浅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贪恋舒服,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肤浅浮躁。所以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这正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 4、一点私心都不能留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大意:克制自己务必要将私心彻底扫除干净,一点私欲没有才算可以。有一点私欲存在,众多的恶念就会接踵而至。 感悟:克制自己,是为自己泛滥如河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坝,势必要固若金汤、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点私欲,就如同在堤坝上豁开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坝的决堤。因为这时你整颗心都还是欲望主导的,只是潜伏了下来。所以克己修身,是来不得半点妥协的。 5、悔悟是人生最好的药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沁园春·雪原文和翻译

沁园春·雪 近现代.毛泽东 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好像蜡白色的巨象在奔驰,它们都想试一试与天老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十分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一代上天骄宠的儿子成吉思汗,只知道弯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英雄豪杰,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惟:只。 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 莽莽:无边无际。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即命运。 须:等到;需要。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分外妖娆:格外婀娜多姿。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创业皇帝。 汉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师说原文、注解及翻译

师说原文及翻译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