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交流版)(完整版)

2016-10-31 22:21新生命教育联盟推荐241次

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交流版)(完整版)

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引子:

王阳明龙场悟道后不久,有弟子问他:“尧舜那样伟大的圣人为什么不制作礼乐,非要等到周公呢?”他回答道:“圣人的心是面明镜,物来则照,物不来也不去强求。尧舜没有制作礼乐,只是因为他们那个时代不需要,没有这件事来找他们。周公制作礼乐,只是因为礼乐这件事刻不容缓,来找周公了。”

一、核心素养是什么

学校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质上都是为了培育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也就是“核心素养”。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就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构建起了自己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体系。

2014年4 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深入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并提出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建构,作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2016年2月26日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

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能让国际、国内教育人共同聚焦呢?

背景一:

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学业评价——PISA测试。参与该测试的国家和地区的GDP总量已占到世界经济的86%。

PISA测试的支撑系统是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7年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所确定了三个维度九项核心素养

认知一:核心素养是一所学校或一个国家教育获得国际认同的根本所在。

背景二:

十八大最新明确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认知二:核心素养是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抓手和载体。(它精准回答了“树什么样的德,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背景三:

2016年,全国各地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达896.5万人,这八百多万人口在七月份所做得这件事影响到中国亿万人民的表情,高考是事关13亿人的大事。

高考测试依托的是课程标准,是考试大纲。《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出台后,影响高考的将是什么?

认知三:核心素养将是指导高考改革的关键力量,将成为推动中国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二、核心素养来了,学校何为?

自开展核心素养研究以来,许多学校都在研究校本化的学生核心素养。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之后,学校能做什么?

1、形成核心素养的校本化理解

重点在领会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以及具体的规定要求。

2、完成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转化

重点在将“国家标准”转化为学校落实的行动计划或方案,落实在课程、教学、评价、管理的各个方面。

3、生成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

重点在于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在全面理解、执行的基础上,明确本校更强调哪些,需要拓展什么,以更加彰显校本特色。

三、如何形成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国家层面制定的一个相对完备的育人目标体系。这个体系如何在学校中形成校本化理解,完成校本化转化,生成校本化表达?

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主要以“一一三二一”办学基本要求为抓手,形成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即:

确立一个办学理念,明确一个培养目标,抓好三项建设(课程、课堂、评价),建构两个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涵养一种生态(学习生态),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一)基于核心素养,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确立和再审视

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于1991年建校,系原有五个行政村村办小学的合并学校,初期由镇企业主资兴建。

合并而成的培育小学有着“全新、自新”的新生命特征。2000年后,学校生源主体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外来务工人员有着强烈的对于美好生活的追逐力,体现出“常新”的新生命特质。截止到2012年,学校学生已达1200余名,当年学校稳定的教师编制仅有39人,巨大的缺口迫使学校创新。基于历史沿革和生源实际,学校以研促思,适时提出了1.0版本的新生命教育理念。当时的初衷旨在解决教师严重不足的现实问题,新生命教育的实践重点是将2400名家长转化为助理教师,将39名在职教师转化为优秀教师,将1200名学生转化为自主、自发成长的小老师。

2014年,伴随师资状况的逐渐改善,学校进一步升级对于新生命教育的认知,办学实践随即进入到新生命教育2.0时代:学校明确提出新家长、新学生、新教师的标准,倡导展开新课程、新课堂、新学校建设,以十大杰出贡献教师、十大书香家庭、新家长、新学生评选为载体,促进新生命和谐成长。

2015年,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学校完成主要硬件建设任务,进入品质化发展阶段。在充分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新生命教育”品牌发展报告(2016—2020年)》,第一次将新生命教育写入学校的发展规划。确立了“新生命教育”的办学理念。

新生命是“内源性发展”动力被激发了的生命,是拥有理想,为着理想而努力的生命;是能够自觉完成自新、坚持常新和全新的生命,是追求个体幸福并不断创造群体幸福的生命。新生命教育理念基于“幸福培育,培育幸福”的学校办学愿景,以“培育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这一育人目标为支撑。

新生命教育是营造和谐生态,激发生命体的内源性发展动力,让自我、他人乃至一切自然生命精彩绽放的教育。就培育小学的新生命教育实践而言,就是“在最好的培育,做最好的自己”。

通过一系列的新生命教育办学实践,学校发展绿色质量评价13项指标均逐年提升,特别是学业质量指数、学生幸福感指数、家长认同度指数等以每年5个百分点数据递增。学业测评、毕业生质量、学科竞赛等均在镇区处于领军位置,成为二七乡镇教育的窗口校、旗帜校。

基于核心素养,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确立和再审视。要求培育人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对新生命教育理念进行思考和再审视,对之进行创造性解读。在全面理解、执行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明确更为强调“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两大核心素养,明确更加注重“自主管理”、“勇于探究”、“批判质疑”、“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等指标。展开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新生命教育实践。

创造,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唯一目的,其他一切皆为准备。学校应有意识围绕“读出幸福,创出成就”,以“读书文化节”和“创客文化节”为两大抓手,推动新生命教育实践,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地。

(二)基于核心素养,对学校的育人目标进行确立和再审视

培育小学的办学愿景是“幸福培育,培育幸福”,坚持的办学理念是新生命教育,明确的育人目标是“培育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基于育人目标确立的毕业生形象是新四有:“有底蕴、有涵养、有特长、有抱负”。

近年来,学校围绕育人目标具体展开的办学实践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基于现代人的六大缺失而展开的“诚信、礼仪、责任、情感、理想、感恩”六大德育主题活动,通过每月一个主题活动的形式予以强化,通过每个年级聚焦一个主题的方式深化。二是形成了人人“八会”达标机制(会日常英语、会操作电脑、会用一种简单的乐器进行演奏、会讲流利的普通话、会写一手好字、会诵三本经典、通晓一个非物质文化

遗产项目、会跳绳或其他体育项目达到优秀标准)。八会达标围绕“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而设计展开。三是以《论语》《道德经》《弟子规》的传统文化典籍诵读为抓手,打牢培育学子的民族文化根基。四是以学校剪纸社团为突破口,引入民族文化传承这一课题,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关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形成文化品牌。

以上围绕育人目标而展开的办学实践带有校本特质,具有内发、内生等特征,但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为我们完善学校的育人目标框架提供了科学的范本。

基于核心素养,对学校的育人目标进行确立和再审视要完成以下实践:

1、从“身份”、“年龄”、“出生地”三个要素对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解读;

2、建立完备的育人目标达成指标体系,让儿童站到学校中央,创造儿童版的“核心素养”表达;

3、对已经成熟的做法,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进行梳理和优化,进一步建立机制、形成品牌。

4、丰富“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和核心素养体系更为贴近。

(三)基于核心素养,抓好课程、课堂、评价三项建设

有人将2001年实行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的基础教育改革概括为三个阶段:一是以改结构为中心的“1.0版本”,即构建三级课程体系的结构;二是以改关系为核心的“2.0版本”,即改革课堂的师生关系;三是今天以改意义为核心的“3.0版本”,即完成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全面落实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是学校工作的三个重点工作,三项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育人目标的达成,三项工作的过程直接或间接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改革进入改意义为核心的核心素养时代,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三项建设应该装载入什么样的3.0内核呢?

(1)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

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的课程建设如同大多数学校一样,先后走过以突出特色为重点的特色课程建设时期,以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的主题课程建设时期和以解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为重点的课程整合时期。

今天的课程建设,必需加载核心素养这一内核。应着力完成两项任务:

一是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

核心素养从整体上设计了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目的是要让学生过完整的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整体。知识本身的发展规律也是从综合到分科再到综合。每一次综合都有新知识的诞生。创新总发生在知识的交叉地带。如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如爱因斯坦本人,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是数学家,更是一位富有人文主义情怀的思想家。他发现的相对论影响人类至今已经110年。

二是基于核心素养的三级课程扁平化重构

要突出三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校本——核心素养统领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心脏,学校教育特色主要聚焦于课程的校本化程度,而课程的校本化主要依靠核心素养来指导和统领。这一统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围绕核心素养校本化表达——学校育人目标而展开的课程体系结构重建上。)

关键词二:跨界——多线整合

学科应打开自己的边界,在核心素养的统领下牵起手来,互相对话。学科内融合、学科间结合、跨学科弥合是实现课程整合的三个有效策略。

关键词三:选择——双向并重

整合与多元,是课程建设的两个方面。丰富选择性课程,形成课程的多元格局是课程优化的又一重点。从核心素养出发,进行选择性课程建设可以在以下三个纬度上着力:一是梯度与层次(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学习适合自己的课程);二是宽度与类别(让每个孩子都有感兴趣的领域,实现分类发展);三是多样与选择(有意识建设培养学生选择意识、选择能力的课程)

关键词:一体化——递进式上升

基于核心素养的三级课程扁平化重构,应遵循认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体现“一体化设计,分阶段推进,阶梯式上升”的要求。

培育小学在课程建设方面被评为郑州市课程建设先进单位,《心灯》等校本课程荣获真爱梦想杯相关奖项,学校特色剪纸课程《剪彩童年》先后被埃及、南非等国家电视台进行专访,正是得益于课程建设的整合思想和多元实践。

(2)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建设

培育小学的课堂建设是从践行“新生命教育”办学理念入手展开的。2012年,学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多彩教师课堂名片展评”活动,每位教师梳理总结自己的课堂特征,形成自己的个人课堂名片,学校以年级共同体为单位展开多彩名片课展评活动。2013年,在第一节多彩课堂文化节的基础上,学校完成教师个人特色的教研组整合,最终形成学校的课堂形态样式——三维生态课堂,从教师的持续提升、学生的生态发展,资源的绿色生成三个纬度关注课堂的绿色高效。2014年,学校以三维生态课堂基本要求与学科流程建设为抓手,展开课堂建设的新一轮实践。2015年,学校以生态成长共同体建设为突破口,基本形成了公开课、调研课两大抓手,十大名片课评选和三维生态课堂达标两大品牌活动,实现了多彩课堂文化节的常态化。2016年,学校课堂建设进入品质化发展阶段,核心素养是的培育是品质化发展的应有之意。

十六年的课堂变革,从课堂目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再到今天关注核心素养的整体培育,我们至少要努力做好三方面的探索。

一是梳理“以学为中心”的自主合作建构式学习的课堂理念体系

(从课改1.0到课改3.0,我们应该在课堂改革中留下什么,今天,在核心素养时代,我们的课堂应该体现什么?)

二是汇聚推动课堂转型的各种力量

行政推动力、教研引领力、校长领导力、教师内驱力、家长协同力、学生学习力应该在核心素养的统领下有效整合,发挥最大效益。

三是形成具体指导课堂转型的三个基于校本的有形成果

编制旨在推动课堂专业化的校本化的学科质量标准,编制旨在推动课堂目标精准化的课堂乐学电子指导手册,编制旨在突出学习过程自主化的“预学—共学—延学”单。

(3)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优化

核心素养出台以后,评价改革有了灵魂和纲领。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优化说到底就是如何对核心素养的培育进行考核、测量。

评价体系构建的关键是评价策略与方式的校本化生成。从学校旧有传统出发,评价有三个时空载体。一是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二是日常养成中的评价;三是学业质量测评中的评价。这三个时空载体都存在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优化的问题。

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优化离不开核心素养培育的整体性,必然基于传统评价的三个时空而展开。

培育小学基于“培育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这一育人目标,“新四有”的毕业生形象,以外化的“八会”独特教育附加值为出发点,量化以下几个考量途径。

课堂教学中,考察兴趣值、容量值、方法值、意义值,突出课堂的动力价值、方法迁移、和意义创生。着力对三维生态课堂的三个维度“教师的持续提升、学生的生态发展,资源的绿色生成”进行观察优化。

日常养成教育中,把六大主题目标具体划分为小学六年应形成的品行,即“情感、礼仪、责任、诚信、感恩、理想”。并编成“三字口诀歌”,与跟踪性、过程性评价挂钩,引导与激励学生的品格养成。将《论语》《道德经》《弟子规》划分诵读进度,纳入年级传统诵读考核,入脑、入心,外化于行。

在学科学业质量中,努力在教育价值取向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链条上衔接一致,考试命题兼顾题目的基础性、开放性、时代性,突出在综合情境中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解决实际问题。在低年段淡化纸笔测试,将评价融入游戏、实践、探究等活动中,开发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沙盘游戏评价”。围绕学校读书文化节和创客文化节两大品牌活动而展开的生态成长共同体评价以小课题研究、毕业小论文(设计)等形式展开,学生沉醉其中,兴味盎然。

在评价方式上,首先体现年段衔接综合考查,以“稳健启程、知行合一、幸福修远”命名的六本“护照”作为过程记录与印证,对学生由低年段到高年段的阶段目标效果进行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其次,努力结合信息化建设,注重线上与线下结合。线上建立儿童数字化三平台,包括互联网在线学习、六年学业

质量监测、个体发展计划等内容;线下搭建三位一体的新生命教育数码社区:打通学校、社区、社会的资源共享平台,整合真实生活世界,突出真实情境下的综合运用、大数据下的学生成长档案、学生未来发展指南等。

(四)基于核心素养,建构课程、评价两个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是课程改革的一体两面。这两个体系应当共同遵循和围绕的便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体系,对该体系的校本化表达便是学校的育人目标体系。培育小学从“培育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这一育人目标入手,以“有底蕴、有涵养、有特长、有抱负”新四有毕业生形象为抓手,努力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新生命教育评价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

(五)从核心素养培育出发,涵养学校的学习生态

培育小学在涵养学校生态方面的已有做法主要有三:一是建设师生层面的生态共同体----完善教师、学生自主发展的管理模式;二是不断优化多彩新生命走班选课制度,推动学生的自主、全面发展;(学校现建设有书法、毽球社团、国学跆拳道、摄影、合唱、等27个学生社团,全部实施教师学生双向选择的走班制教学。常规活动创客文化节、读书文化节、足球文化节等成为社团活动的经典秀场,丰富了学生的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张扬了学生个性)三是家长讲堂、家长开放周、教师微沙龙、推博助览等经典活动激发了师生、家长的自主意识,活跃了学校的学习生态。

幸福培育,培育幸福,围绕核心素养而实施的新生命教育办学实践正渐次展开,培育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我们永远在路上。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拜读张华老师的《论核心素养的内涵》一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对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的几点认识。 素养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亦称“21 世纪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而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法治精神,理性思维,公共参与。 那么在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呢? 1、通过课前时政报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让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国内外大事,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看问题的习惯,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情境的创设和体验式学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科素养。素养是人们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特定情境中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提高认知、亲身实践、交流合作,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途径。 3、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的本质是自己学,如果学生只是听、记、背,但不会归纳梳理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还不能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体系,知识处于零散的阶段。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独立的建立知识的体系,才能真正的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进入高级学习阶段,才能用已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谈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获得。 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在课堂教学中讲出来的,而是通过情境创设,活动设计,学习任务的布置和检测等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科教师要有素养意识,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出有素养的学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余文森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余文森 出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7月出版 定价:元 编辑推荐 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 ●核心素养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形成机制和规律 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基于课程意识、学科本质的教学/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

整体化策略 / 情境化策略 / 深度化策略 / 活动化策略 / 自主化策略 / 意义化策 内容简介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 本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者简介 余文森,教育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全国

让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中落地生根

让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中落地生根

让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中落地生根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 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我校主要从三个方面落实:一是通过课程建设落实核心素养,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三是通过队伍建设落实核心素养。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同”课程体系 我校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在“关注每一个”办学理念指导下,建构以“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以“聚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理念,顶层设计“三层七类”课程结构,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校本课程精品化设计,拓展课程系列化开展”为课程策略,建构了“大同”课程体系,实现“做最好的自己”的发展愿景。这里的“同”首先是源于我校的校名是“大同”,意思是汇同,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经过不断交流、不断互相吸取、融合的过程,谓之“和”。大同小学多元领域课程就是在“和”的教育环境下培育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让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精彩人生,即“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谓大同。 基于六大核心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我们将其十八个基本要点交叉融合在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三大板块中,加强各类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一)基础性课程: 是指国家、地方课程以及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此基础上,学校自主开发的跨学科素养的课程形态趋向于多样化,可以以独立学科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作为更广泛的课程或学习领域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令狐采学 拜读张华老师的《论核心素养的内涵》一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对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的几点认识。 素养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亦称“21 世纪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而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法治精神,理性思维,公共参与。 那么在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呢? 1、通过课前时政报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让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国内外大事,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看问题的习惯,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情境的创设和体验式学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科素养。素养是人们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特定情境中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提高认知、亲身实践、交流合作,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途径。 3、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的本质是自己学,如果学生只是听、记、背,但不会归纳梳理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还不能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体系,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欧阳学文 拜读张华老师的《论核心素养的内涵》一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对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的几点认识。 素养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亦称“21 世纪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而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法治精神,理性思维,公共参与。 那么在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呢? 1、通过课前时政报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让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国内外大事,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看问题的习惯,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情境的创设和体验式学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科素养。素养是人们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

决问题的策略。在特定情境中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提高认知、亲身实践、交流合作,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途径。 3、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的本质是自己学,如果学生只是听、记、背,但不会归纳梳理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还不能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体系,知识处于零散的阶段。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独立的建立知识的体系,才能真正的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进入高级学习阶段,才能用已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谈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获得。 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在课堂教学中讲出来的,而是通过情境创设,活动设计,学习任务的布置和检测等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科教师要有素养意识,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出有素养的学生。

核心素养如何在学校落地

核心素养如何在学校落地 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需要厘清以下几对关系:一是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我认为,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它使素质教育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提法,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我是认可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每个学科都有其核心指向,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体现的是育人目标与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核心素养的获得必须以课程为载体,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是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核心素养体现的是育人目标与学习方式的深度融合。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人们通常表述为发展与超越的课改进程,核心素养对三维目标的发展与超越主要表现在课程改革的深化方面,但超越并不是超出,核心素养并不是要代替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三维目标。如果说核心素养是学生毕业之后的结果,那么三维目标则是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四是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评价之间的关系。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评价之间所体现的是育人目标与评价体系的价值统一,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化、系统化描述。一方面,研究学生核心素养有助于全面掌握综合素质的具体内涵,科学地确定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另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可以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状况与水平,二者是一种价值统一。 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在落实核心素养时,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特表达。在我看来,校本化表达和教师个人表达就是学校的创造、教师的创造。我们需要这种研究精神,更需要这种创造精神。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工作,一线教师应有信心和能力通过创造落实核心素养。 从学校课程规划的角度来看,落实核心素养要完成两种设计:一种是学科课程的设计,一种是跨学科课程的设计。 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是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交互完成的。而直接经验更有利于孩子获得对世界、对生活的完整认识,更有利于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种学习方式交互在一起才能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 核心素养的落实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变更,还要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为保障。当前的问题化学习、情境化学习都是需要关注的重要学习方式。 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境,如果脱离了情境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的情境,这是以知识点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的第一个着力点,同时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中心,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一共是三个着力点。我一直认为,我们每一种教学都应该是基于思想和方法的教学,这样才是有灵魂的教学。 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提到“课堂革命”。我认为,“课堂革命”的第一个关注点应该是基于内容方面的多元课堂,是百花齐放的内容课堂。当然,仅仅有内容是不行的,还需要通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从浅层课改走向深层课改,从教本课堂走向学本课堂,进而走向习本课堂,习本课堂就是创客教育理念下的以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 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层学习,教师从体力劳动走向智力劳动、智慧劳动,这才是一种幸福的课堂生活。每一节课都促进孩子的思维生长,增加思维的含量,加大思维的流量,这就是我们所期望的课堂愿景。

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数学课堂

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数学课堂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可能。小学数学 知识结构单一,呈现方式灵活,许多数学思想、数学法则和数学规 律往往依附于一定的感性材料而存在,许多数学问题都能够从生活 实际中找到原型,甚至有一些数学问题实质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存在 现象的翻版,直接显示出生活意义。小学数学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可以促进人的思维的发展,并体现出时代的整体特征。这些因素正 是形成数学素养的先决条件。数学课程标准的建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 必要的数学”,并且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 理念。这无疑为小学阶段发展人的数学素养指明了方向。基于以上 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 方面的工作。 一、巧选数学内容,让数感伴随学生同步成长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源于客观世 界的实际事物。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从混沌未知到认识简单的数字,从而开始数学的学习。这其中有许多他们不明白的数学知识,教师 应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数学”有机结合起来,使 学生探讨生活中的数学,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殿堂,让数感 伴随学生同步成长。如学生空间知识能力的培养,我就从下列几方 面进行训练:1、认识形体、建立形象;2、面与距离的比较;3、图 形的分解和组合;4、数立方体个数;5、图形概括;6、图形推理;7、找出隐蔽图形;8、图形组合的判断;9、图形的展开和折叠:10、图形的辨认;1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形体。通过这样由简单到复杂,由面刀体,由观察到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们人类的 生存空间,从而自觉认识和理解三维空间。 认识理解数学,让数学细胞活在学生的肌体里 学生认识数、理解数和掌握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数的结 构和表现形式、数量的换算、数的大小关系、数的运算法则、运算 定律等方面来获得的。因此,对上述的有关知识,一定要让学生充 分理解、内化,使数学细胞生活在学生的肌体里。例如“21”和“12”为后者的“1”的数值比较大,而前者的“2”的数值比较大,这都是由于数所处的数位不同,而致使“位置值”不同。又如:为 什么要规定“先乘除后加减”?师生可以通过实例来说明,如果规 定“先加减后乘除”,那么对于本身的运算是“先乘除后加减”的 题目,就要使用括号来改变其运算顺序。如“2+4×5”,因为在客

最新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数学课堂教学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 《组合图形面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各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明确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几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的和或差的计算,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实践操作、练习,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和解题的灵活性;能正确地分析图形。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及创新精神,养成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面积是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这五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学习之后,进行的一种由形象到抽象的学习。解题的基本理念是将组合图形转化为基本图形进行计算,需要发散学生的思维,会分析图形的构成,能够正确分析图形的隐含数据条件,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三、学生状况分析 组合图形面积是由直观走向抽象的一节内容,重在方法的挖掘。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来死搬硬套教材,应合理地利用了教材资源。使学生更广泛地理解什么是组合图形,更大限度地激活每个学生寻求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思维动力,然后逐步展开有层次的思维训练,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四、教学设计 (一)观察动画,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观察动画,分析引入 (媒体出示由基本图形拼成的太阳、狗、房子、小鸡、花草树木等) 师:观察这幅图画,你发现了什么? 生:很多的基本图形,组成了很多的图形。[板书:基本图形]

师:这些由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就叫做组合图形。[板书:组合图形] 2、复习基本图形面积公式 师:还记得我们都学过哪些基本图形吗? (随着学生回答,按学习的顺序贴各个基本图形) 问:那谁还记得这些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 (随着学生回答,在各个基本图形后面写公式) 师:真不错,看来同学们对面积公式知识的掌握相当扎实。那像这些组合图形,怎么求面积呢?有同学已经有想法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在组合图形后面增加“面积” 】 (二)动手拼图,初探方法 1、自拼图形,分析要素 师:拿出你的学具袋和做题纸。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读读要求吧。 请你从学具中任选两个基本图形,拼出一个组合图形,粘在答题纸的方框内。 边做边思考: 师:你拼的组合图形由什么基本图形组成的?这些基本图形的要素是什么? 师:现在,就请你挑出你喜欢的基本图形,来拼一个组合图形,并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一下,怎么求你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呢?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画高。) 2、展示图形,分析条件 (学生分别介绍所拼的组合图形后,教师选择其中的一个作重点分析。) 师:现在,我们来看右面的组合图形(见右下图),它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组成的。有一条边既做三角形的底又做长方形的长,是公共边。 (强调公共边:既做长方形的长,又作三角形的底。) 3、打开思路,探索面积 师:怎样求一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让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上落地

让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上落地 静心反思,“数学核心素养”一词已深深植入我的脑海中。我们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我认为,开展数学生本课堂就是要关注数学核心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我们教学中的“三维目标”,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接下来,我就结合我的学习情况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一、从生活背景中开展预学,渗透核心素养。 在教学伊始,两位老师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入新知的教学,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王艳老师从学生喜欢的讲故事导入,接着出示了荷叶、乒乓球台等物体的面让学生感知什么是面积,再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摸一摸数学书和课桌的面,初步感知面的大小。乔华老师通过让学生开展小游戏《拍手歌》巧妙引出击掌时就是我们手的面,指名摸摸老师的手的面,用手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生活中物体表面的面积,接着教师出示一个橙子,指名摸它的面积等。这样,学生从生活中开展预学,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能感受到面的客观存在,然后教师直接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概念,进而运用刚才所学的面积概念来辨别一些物体面积的大小,孩子们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深刻地体验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有面,而且面的大小就是面积,面积概念这一核心素养不知不觉就深入孩子的内心了。 二、在探究活动中组织互学,渗透核心素养。 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必须在大量观察中获得直观感知,在反复操作中获取丰富表象和体验。本节课两位老师在教学面积的大小比较时,能从一般到特殊,从直接比较到选择合适的材料作单位进行比较。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展示交流、教师点拨讲解的形式,学生很好的理解了“如果要准确的测量出某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用什么作单位最合适”这一教学难点。王艳老师是让每组同学选择一种材料,分别在两个图形上摆一摆并完成合作探究卡,每组推选两名同学汇报结果;乔华老师在学生分组活动时,先让小组长上前选图形,接着出示活动提示(一是小组合作,用三种小图形摆一摆,小组长做好分工;二是数一数你一共用了多少个小图形?再比较两个大图形面积的大小;三是小组长负责填写活动记录表)。在互学这一环节中,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经历不同图形做单位度量长方形面积的过程,在拼摆过程中体验单位的价值和选择面积的依据。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感受到了用正方形做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在这一系列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中强化了面积概念,让学生学会思维这一数学学科所应关注的核心素养得以彰显。正如郑毓信教授所指出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涵义就在于:我们应当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思维,并能使他们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 三、在多种练习中进行评学,渗透核心素养。 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养成应用意识,拓展思路,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思维层次,使所学知识得到延伸,在课堂评学环节,两名教师以课本上的习题为主进行训练,通过观察比较地图上省会的面积、数格子、描图形与涂面积、画图形等多种练习,学生很好的内化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在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面积概念,核心素养就渗透在学生一次次训练的思维碰撞中了。 总之,如果我们在实施数学生本课堂教学中能适时渗透核心素养,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我们的数学课堂会多一份厚重,多一些灵气,我们的数学课堂会成为学生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为了孩子,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上尽快落地!

(完整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核心素养落地,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教育小新邀请了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尹后庆给读者们答疑解惑。 事关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理应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终极追求。已经启动两年的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也将核心素养框架构建和学科素养的目标分解,作为这一次完善升华新课程的抓手。 “核心素养”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高屋建瓴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催化。它的提出,为我们真正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确立回归教育本源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引领性支撑,从而使课程与教学育人主阵地的形成成为可能。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 “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当下的教学中,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仍然是教学的基本方式,过度关注固定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但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充分展开,甚至出现了“假装学习”。

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近日,历时三年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核心素养”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高屋建瓴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催化。核心素养的提出,为真正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确立回归教育本源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引领性支撑。要使核心素养真正能够“可学、可教、可评”,关键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首先,要把“基于知识、为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基于核心素养、为了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在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基础上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过去过于强调和重视学科知识点的讲解和复习,而对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的过程不够重视,教学过程往往停留在知识教学的环节。为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知识向素养转化的过程和活动设计,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转化、内化和升华。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都要秉持“通过知识获得教育”的理念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 其次,要由单纯“抽象知识”的呈现转向注重“真实情境” 的创设。核心素养的关键是提高学生应对和解决复杂疑难问题的能力,问题通常产生于情境,为此,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需要情境的支撑和保障。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境。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需要借助真实的生活情

境,为学生提供问题。脱离情境,知识就只剩下作为其表现形式的符号,其应用就无从谈起。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不能建立起有效联系,难以产生具体应用,那么对知识的理解就是生硬的,这些知识也就难以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占据牢固的位置。 最后,要由瞄准知识的单一评价走向瞄准能力素养的多元化评价。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内容更加关注高级认知能力和对非认知因素,如对学生的批判思维、独立探究、问题解决、实践创新等高级认知能力的考查,以及对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自我管理、责任担当等非认知因素的评价,而不仅仅局限在过去对所学具体知识的记忆、理解、分析、综合和应用上。正如国际经验所示,随着评价内容重点由“可见知识”向“内隐素养”的转变,教学评价方式也亟?变革和创新,具体表现在:一是探索表现性评价、成长档案袋等多种评价方式,从知识、技能及态度等更多维度评价核心素养的形成;二是注重形成性评价在日常教与学过程中的应用,综合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思维、学习的历程与结果;三是加强信息技术在核心素养评价中的全方位应用,如基于情境的高级认知能力在线测查、非认知因素的在线测查等。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教学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教学孙伟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康健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详尽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而体育教学的目标则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康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増强体能;学会学习与锻炼,发展体育与康健实践与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欢乐与胜利,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优良的心理品质、合作交往能力;提高自我维护康健的意识,基本形成康健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天开朗的人生态度。由此可以看出体育课堂教学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严重地位。我作为一线体育教师,主要想就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教学谈谈几点浮浅的看法。 首先是上好理论课,发展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有的教师认为,体育课仅仅就是教会学生各种运动技能、运动方法,理论课可有可无。其实不然,学生接受不到全面、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对体育正确深刻全面的认识,就没有体育参与的动机与思望。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来说,理论课的有用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体育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我们体育老师除了讲授教材上的内容外,借助风雨天气室内课的机会,拓展学生体育知识。例如:讲体育名人故事、体育的趣闻轶事、例外体育项目兴起和最初雏形(比如:标枪最早由于打猫)等,通过教授体育理论知识(体育与康基础知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指导体育与康健实践等拓展课程内容资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其次可开展趣味运动会。针对传统运动会许多项目技术偏难,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学生很难完成其技术动作;又比如传统运动会过分突出学生个人能力体现。运动会参与的人数偏少,运动会往往只是为少数同学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而趣味运动会突出了“康健第一”的思想,淡化了活动的个体性、竞技性,强化了活动的群体性、灵活性以及参与的广泛性、团体性,体现了活动项目的多样性、选择性,增强活动本身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再次可实施大课间行为艺术。它是我校落实国家阳光体育行动的有用载体。大课间行为艺术课程是以阳光体育运动为平台,在完成阳光体育运动要求 1/ 2

语文核心素养如何落地高中语文课堂

语文核心素养如何落地高中语文课堂 当下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是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最热门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对中国教育来说,是一件大事: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适应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要解决“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既关系到国家的总体发展,也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学生个人的成长,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思考。 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我将它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②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③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 ④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 ⑤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核心素养给了我们一线教师从事教学的许多“预设”,它同样需要我们因地制宜精彩的“生成”。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应以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引发学生自

《核心素养要落地,学习方式必须变》学习心得

《核心素养要落地,学习方式必须变》 学习心得 本周学习了《核心素养要落地,学习方式必须变》学习材料,提出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核心素养”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高屋建瓴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催化。它为我们真正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确立回归教育本源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引领性支撑,从而使课程与教学育人主阵地的形成成为可能。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当下的教学中,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仍然是教学的基本方式,过度关注固定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

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因此,今天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孩子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学科活动的真正价值。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一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后者是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导的。两种学习交互在一

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英语课堂

当“核心素养”成为学校新的育人目标,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课堂如何承载这一目标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堂教学要有人的身影 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为了教书而教书,而要有人的身影。我们要营造氛围,让踊跃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才能打造出彩的课堂。 我认为,要打造“出彩”的英语课堂,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泼的学生,非常乐意在教学活动中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们有着童言无忌的“直肠子”,爱说也敢说;他们有着展现自我的热情,爱演也敢演。表演是人与生俱来的愿望,每个人都愿意在合适的场合以最佳的姿态展示自己。然而,随着年级的增长,他们的这份“童真”反而被我们一板一眼的教学给束缚了,特别是到了高年级以后,很多学生已经遗失了这份“美好的踊跃”。因此,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呵护学生们的这份“童真”,通过生活情境、动画视频、歌谣等形式,烘托出热烈、有趣又具有亲和力的活动氛围,让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加入到我们的英语实践中,把学生们这种不由自主的“踊跃”发展为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堂教学要有设计感 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深陷高耗低效的泥潭,教师拼命在讲,学生也忘我在练,但课堂教学效益始终得不到有效提升。为此,我觉得英语教学要有设计感。枯燥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教学形势。我们要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在丰富活动中展示自己,在合作学习中进一步落实其主体地位,最终提升教学的整体效益。活动是我们英语课堂教学的“主心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潜心钻研教材,努力为学生们创设更多丰富多彩、新颖有趣的英语实践活动,并有意识地为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提高他们活动的积极性与目的性,为我们的教学注入全新的活力。 三、课堂教学构筑让学生有存在感的学习氛围与情境 在我们日常的英语教学中经常发现课堂越来越沉闷,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开口说英语。上课能主动举手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回答问题时几乎都在等老师

对核心素养落地道法课堂教学的认识

对核心素养落地道法课堂教学的理解 这次学习,拜读了张华教授的《论核心素养的内涵》、林崇德教授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钟启泉教授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和一些视频课程,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我对核心素养有了新理解。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是人适合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合不可预知情境的高级水平和人性水平。核心素养具有时代性、综合性、跨领域性与复杂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合終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水平,六大素养既涵盖了学生适合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水平。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需要恰当处理素养与知识、素养与情境、素养与表现.核心素养与基本技能之关系。而《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小学生德育发展的最佳载体,自然成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有效手段。 那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呢? 个人认为:在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阶段,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奠定基础。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不同学科、不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形成合力,形成一个教育系统工程。那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能够通过课程标准,从内容方面进一步理解.

比如:人文情怀、理性思维、勇于探究、信息意识、珍爱生命、社会责任,如果将这些内容使用好的实施方法,在课堂教育教学中落实了.就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打好基础。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能够从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充分挖掘学生资源和挖掘有利社会资源,使用实施途径、教与学的方式、师生互动,展开探究活动,从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水平和科学精神。例如:问题解决这种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相关的社会现象,组织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活动.这个活动过程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理性思维和解决生活问题 核心素养要落实到每节课的积累过程当中,作为教师一定要捕捉学科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凸显出学科的本质特征,更好的落实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篇一 提出了核心素养以后,关键是教师如何在课堂实践中落实核心 素养的培养。 围绕学科领域的核心内容,设计恰当的情境,提出反映学科本质和学科思想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有效参与,引发学生的深度探究与思考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建立学科核心内容(概念) 学科核心内容(概念)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高中生物的 核心内容往往体现为学科的核心概念。 学科“核心内容”一般是指学科中的主要内容、关键内容。核心内容往往是一组内容或一类内容组成的知识群。每一组核心内容都蕴含一个基本的、反映其学科本质的特征。而这些本质特征往往反映学科的基本思想,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 从学科的角度看,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 从教学的角度看,有利于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和层次,抓住教学

中的关键;有效控制教学内容容量,合理安排“脚手架”知识;有利 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掌握更多的事实内容。 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广泛和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对学习 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的有效参与是基于问题情境展开的。问题情境依托核心内容而确定,探究问题围绕核心内容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提出。在学生的有效参与中解决核心内容中的关键问题,加深了学生对所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有效参与是为解决关键问题的而设计的,是在学生原有的认知与 新的知识产生冲突时发生的,是针对有意义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展开的。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 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 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开展深度研究 要真正在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 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 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

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20

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

一是学科课程 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 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后者是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导的。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所有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需要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的交互才能实现。因此,当前学校完善两种课程的设计就极为重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