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促进语文课堂深度学习的基本内涵

促进语文课堂深度学习的基本内涵

促进语文课堂深度学习的基本内涵
促进语文课堂深度学习的基本内涵

促进语文课堂深度学习就是基于语文学科特点,运用“深度学习”理念和策略,在教师深度教学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一系列教与学方式。就是通过创建积极的学习共同体,培育“倾听关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深度表达的欲望和能力,在问题引领下,以丰富的、结构化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在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的过程中,拓展思维空间、发展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语文深度学习与肤浅学习的区别

基于对内涵的理解,语文课堂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在学习目标、学习内

通过对语文课堂深度学习内涵的分析,以及语文课堂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几个维度的比较,我们可概括促进学生语文深度学习的课堂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有丰富的、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深度学习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关注教师的教学活动,但是以学习活动作为基点来研究教的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导向,要求教师通过丰富的、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素养。作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活动从本然意义上来讲就应该是丰富的,听、说、读、写都是活动,诵读活动、思维活动、讨论活动等等也是活动,但这些活动都应指向语文的活动,而所谓有意义的语文活动应该“更有结构一点,更完整一点”,这样的活动可以突破文本理解的障碍,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可以突破学生思维的障碍,将课堂教学不断推向深入。

二是有高质量问题驱动的学习。所谓高质量的问题,意味着能够引发丰富的、结构化的语文学习活动的问题,而不是几乎不要思维活动、不要深入文本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甚至一问“齐答”的问题。它还意味着是能够引发高阶思维的问题。高阶思维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在教育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较高认知水平层次的能力。就是《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作为一种高阶学习,深度学习的实现与高水平思维的运用及发展密切相关。课标所说的“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就是体现了这种关系。可以说,高阶思维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有助于实现和促进深度学习;同时高阶思维又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深度学习的实现又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效能。

三是有深度参与的学习。深度学习者通常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能积极地与同学及教师产生互动和交流,因此深度参与是深度学习的前提和保障。每一个学生都会带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入教学过程的,以学为基点的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倾听学生自己的观念,在倾听的基础上,他人的观念如同火花能点燃更精彩的观念,这便是参与的价值。因此,深度参与“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的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倾听的教室’”。在这样的教室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

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

四是有深度表达的学习。大胆、自信地在课堂表达既是激励学生深度参与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度学习显性的表现方式。所谓深度,在语言的形式不是一个词,或者简单句,而是一段话,一个相对完整的句群;在表达的内容上,不是只有观点,而应该是有观点,有分析,有理有据,逻辑严密。这种深度还表现在它是“基于倾听的表达”,这种表达,不是不顾同伴发言的自说自话,而是在深度参与后,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并学习,或展示自己对问题、对文本的理解,或解释同伴的困惑,或提出探究的问题,呈现的是合作学习成果。

五是有对文本深度理解的学习。语文深度学习的目的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突破课堂教学“在文本表面滑行”的困局,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甚至可以说其他的目的,如拓展思维空间、发展思维能力、迁移能力等等,都是在对文本深度理解的过程中实现的,深度思维训练优先于应试技巧的训练。当然深度学习不是难度学习,不是一味追求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深度是适切的,适切学生认知特点,适切文本特点,因此深度是有差异性要求的;深度还是发展的、渐进的,因此深度学习的能力有个发展的过程。

(四)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基于内涵和特点的认识,结合语文教学名家的有关论述和课例,从教的角度,就促进语文课堂深度学习提出“三二一一”的基本策略。

1.三个“简约”,即在教学设计时要遵循目标简约、环节简约、手段简约的基本策略。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虽然学习能力影响学习速度的快慢,但如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达到掌握水平,因此决定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要素是学习的时间量。有研究提出当以下情况发生时,学生通常会陷入浅度学习中:教师布置了大量的任务和作业;过量的教学内容, 一节课“ 满堂灌”;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讨论的机会。因此,教学设计要以少胜多,优化教学设计要学会做减法,减去不必要的环节,减去多余的手段和形式,减去不集中、不该有的目标。为学习主要学习任务腾出足够时间,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可以充分而深入地展开,围绕着简明而具体的目标\主问题对文本做深度的理解。

2.两个“倾听”,即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达应该是“基于倾听”的,教师的引导也应该是“基于倾听”。深度学习的课堂一定是互动的课堂、合作的课堂,在语文课堂上,互动和合作体现在师生、生生之间语言的互动与合作,就是师生、生生之间围绕学习活动展开的对话,合作的方式是对话,对话的基础是倾听,没有倾听就没有对话,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合作学习。

倾听是最主要课堂学习方式,倾听比发言更重要,倾听能力决定了课堂学习效益的高低,因此佐藤学说“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只有培养好倾听能力,合作能力,深度表达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倾听能力和倾听行为的培养,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识倾听对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以下语言引导学生倾听同伴的表达,如:“刚才×××同学回答的要点是什么?”,这样的引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同伴发言的要点,还可以提醒发言的学生表达时要点要清晰;“×××同学是用什么方法来思考这个问题的?”,这样的引导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明白同伴发言的结论,更要对出结论的方法思考;“×××同学只是从一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你能从其他角度来回答吗?”,这样的引导语不仅要思考同伴回答问题角度,还要思考自己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学和×××同学回答区别在什么地方?”,这样的引导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别,从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对教师倾听,佐藤学这样表述:要想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首先要懂得倾听学生,除此之外,别无它法。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 [8]教师至少要从三个角度来倾听学生的表达:倾听学生的回答和文本以及和所提问题之间的关联;倾听前后两个(或以上)学生回答之间的关联;倾听同一个学生前后两次回答之间的关联。在倾听学生表达的基础上,准确地理解他们的回答有什么关联、怎么关联的,然后再以“问题”,而不是告诉式的结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就所讨论的问题做更深入的思考。

3.一个“切入点”,即精心选择一个具体、明确、集中的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切入点是解读一篇课文的突破口,它常常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选准了一个最佳的解读文章的切入点,它能简化教学的内容和环节,激发课堂生成,开启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由点而进入文本的深处,深度理解课文。一篇课文,尤其是一些经典课文,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因而有多个切入点,但不是每一个切入点都是合适的,还必须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因此这个“点”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课文理解的逻辑起点,另一个是学生理解课文的认知起点。“如果教师关注学习者带到学习任务中的已有知识和观念,将这些知识当作新教学的起点,并在教学过程中监控学生的概念转化,那么就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因此,好的切入点应该是两者的统一。这个“点”,不是来自于教学参考书,也不是来自于“百度”,也不是来自于教师的一厢情愿,它来自于教师对文本深度理解,来自于具体的班级学生的具体的问题。

就具体内容而言,这个“切入点”,可以是文章的标题,可以是题眼;可以是文章的一关键句,也可以是关键句的一个关键词;可以是文章的写法,也可以是作者的写作风格;可以是一个知识点,也可以是一种学习方法。但这个“点”必须具体、明确而集中,必须根植于文本,有利于学生回归文本探究问题,这个“点”还应该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推进。按照黄厚江老师的观点,这个“点”应该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应该是语文课程共性目标和具体教学内容的个性特点的统一。

4.一趟趟的“来回穿行”,即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所说的:“阅读教学无非就是要领着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海德格尔说:“因为语言是存在的家,所以我们是通过不断穿行于这个家中而达到存在着的。”因此,离开了语言,文本对于读者来说是遮蔽的,“领着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就是要“不断穿行于”文本语言(包括内容和形式)“这个家”,在一次次的来回、穿行中对语言(包括内容和形式)进行叩击、涵咏、把玩、回味,只有在这个艰苦的却也有趣的过程中,语言的秘密才能被发现,语言的秘密一旦被发现,整个文本幽暗的世界就会被照亮,就会激发起学生心灵的惊异和渴望进一步探究的精神力量。

这个过程就是从语言文字或者文本形式出发,到思想情感体味;再从思想情感出发,重新回归语言文字品味或者文本形式的理解。在一趟趟的“来回穿行”中进行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从而发现语言的秘密。这种“细读”不仅包括对字词细致入微的“咬文嚼字”式的解读,还包括

对作品中某一个细节的慢慢品味。当然,这种细读,必须扣住了教学目标,有所取舍,否则一方面淹没重点,另一方面又会坠入繁琐分析的泥坑。

5.营造安全、和谐、民主的课堂文化,打造“润泽的教室”。深度学习离不开安全、和谐、民主的课堂文化。这样的课堂,佐藤学称之为“润泽的教室”,在这样的课堂里,当一个人产生并且表达了一个想法,其他人倾听并且吸收了这一想法,接下来又有人对自己有想法进行批判、补充,课堂对话就像潺潺的溪流平静地流淌在课堂之中,流淌在师生、生生之间。

构建这样的课堂,最重要的是师生都必须确立错误是资源的意识,要有包容错误、尊重错误,理解错误,向错误学习的意识。作为教师当学生发言时, 教师的责任是倾听, 是唤醒, 是鼓励,教师不是打断, 不是告知, 更不是斥责与批评。这样的课堂里每一个同学、每一个声音,不管其发言是错误的、片面的、肤浅的、凌乱的、犹豫的,都能被尊重,而不被轻视,被忽略,甚至是遭批评,因而不会感到心里压力和风险,每一个人都进入一种忘情状态, 相互激励和鼓舞, 进入自由表达与倾听的境界。这样,无论水平如何,都会产生表达的勇气和冲动。在一个倾听氛围的教室里, 每个人都不试图把他所知道的观点或信息强加于人,也不是对每一个发言一味的迁就、廉价的表扬,而是围绕着问题、围绕着文本共同去认识,形成互识与共识。

(五)教师教学内容确定能力的提升路径

课题组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一位语文教研员《窗》的阅读史和教学史进行剖析,认为教师教学内容的确定能力决定了教师深度学习的引领力,并从中归纳出J教师教学内容确定能力发展的基本路径和方法,据此对如何提升语文教师教学内容确定能力提出若干建议。

1.组织精干力量编写好教学参考资料,为新手教师教学内容确定能力提升提供支撑。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对教师素养有很高的要求,许多新教师,甚至一些工作多年的教师都可能觉得力不从心,因此,教材编写部门或者地方教研部门应该组织精干力量编写高质量的教学参考书,为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提供有针对性的、相对科学合理的指导和帮助。

2.改变语文教师培训方式,校本教研应更多地开展以“磨课”为主要形式的行动研究。应该说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级都很重视教师培训,但是长期以来的培训基本上是听同仁公开课或者听专家讲座,导致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

内容的确定”上眼高手低。我们的培训方式应该以通过“磨课”,即在反复打磨一篇课教学文的过程中体验、理解和内化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3.重构教师培训课程内容,务必将新的文本阅读知识作为教师培训的核心内容。文本解读水平是制约教师教学内容的确定能力提升的主要瓶颈,而制约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则是教师文本解读知识的贫乏与落后。只有在广大语文教师掌握了文本解读理论和深厚的文本解读素养,才有可能真正提升教学内容的确定能力,走出当前普遍存在的一望而知的教学内容导致的肤浅教学、肤浅学习的困境,实现语文的深度学习。

4.赋予教师新的角色责任,激发教师提升教学内容的确定能力的内驱力。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能只是依靠一时的培训,必须激发其在工作过程中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如果我们的每一个语文老师,在我们的学校语文教研组或者备课组中,也能承担一个新的角色责任,也有可能激发他们提升教学内容的确定能力的内驱力。

五、主要实践成效

课题研究让“深度学习”的理念走进了我县语文教师,乃至其他学科教师的研究视野,走进了学校,走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领域。在研究过程中深度学习好似一面旗帜召唤、凝聚、引领了一批教师、学校改进课堂教学。这一实践成效的意义、价值是无法用数据来证明的。

(祝搜集整理)语文深度学习解读

语文深度学习解读 一、什么是语文深度学习 (一)什么是深度学习 2016年初,人工智能AlphaGo与韩国棋手李世石的围棋五番战成为全球瞩目的火热话题。围棋以其极为丰富的可能性,曾被认为是人工智能难以攻克的挑战。而AlphaGo 这次之所以能以4:1战胜李世石,取得这场旷世人机大战的胜利,则主要得益于一种全新的机器学习方式——深度学习。科技界顿时掀起了对于深度学习研究的热潮。 其实,在另外一个与人类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领域——教育界,对深度学习的研究已经持续多年,大规模的实践也正在铺开。早在2014年9月,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团队,在借鉴哈佛大学“为理解而教”等国外先进课程理念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正式启动了“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首批实验在10个实验区和北京市海淀区25所学校的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6个学科中展开。 2016年,教育界的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学习方式遥相呼应,形成了一股可贵的深度学习浪潮。

1.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度学习以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为基础,其动机在于建立、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来解释数据。 2.在国内教育界,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3.深度学习是相对应浅层学习而言的一种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理解性学习。 具有注重批判理解 强调内容整合 促进知识建构 着意迁移运用等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学习目标由低到高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 (二)语文深度学习 语文的浅层学习只停留在对学习内容的机械记忆与简单理解、运用上。 深度学习则是在浅层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适切的学习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与批判性理解,同时注重基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策略探究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策略探究 摘要:自2010年开始,“深度教学”的理念正在迈入各家小学,同时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当中也获得了不错的成效,给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深厚的影响。我通过结合自己在教学当中获得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开展深度教学的一些方法与策略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策略研究 一、前言 深度教学作为一种可以真正实现增强课堂教学的发展性的教学理念,其所强调的是知识本身的内部结构以及多维价值,其所指向的是学生学习意义方面的构建和持续发展。在小学数学当中开展深入教学,已经成为了现时深化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策略与手段 (一)深入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深入地研读与分析教材中相关的内容,明确教学的目标便是真正能够让学生深入学习的基础。而这些则需要数学教师可以做到深入地研读与研究新课程标准里面的各种新内容,全面地了解教材里面的知识编排体系,可以做到将每节课里面的教学内容放置于全知识体系里面,站于数学教学的

总体脉络出发,从整体上着手开展深入地研读教材,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保证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行性。 举个例子,在学习“统计”这一课的时候,为可以使教学可以实现深度学习的目的,我们便以“调查工作者”的活动上了一节课。在这一节课里面,我们需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记录在具体的一时间段里面,立交桥下具体有多少台汽车经过,这些汽车的种类与颜色又是怎样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编制出统计图,同时以统计图作为分析,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环境。 针对这样的内容,我设计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必须要可以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组成要素与内容。 过程与方法:懂得怎样去制统计图,可以从统计图里面清晰得到自己想要获得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认识到数学其为一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同时要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可以真正做到从个人出发,保护环境。 通过上面的三维教学目标的明确与设置,不但可以满足现实的授课内容需求,同时又可以真正做到理论教育和素质教育两者的相结合,实现让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效果。(二)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结构=学科深度×教育广度)

课堂结构=学科深度×教育广度 (2010-09-02 08:57:52) 转载▼ 分类:教学研究 标签: 杂谈 周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教授 曾经听过一堂高二的数学课,这位数学老师出身名校,对数学也特别热爱。当他在课堂上一气呵成地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完一道数学题后,很谦虚地问同学们是否听懂了。不管是在小学学数学,还是在大学学高数,数学一直都是让我很担心的科目,在这位“精通数学”的老师面前,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没有听懂。于是我问坐在我旁边的学生是否听懂了,他很幽默地答道:当然听懂了,三种方法我各听懂了三分之一,加起来就全都听懂了呀。原来如此!课后,当我告诉这位老师我和这位同学的对话时,他若有所悟地说了一句话:难道我这样上课反而会降低课堂效率! 一、学科深度:是内容的艰深还是理解的深刻 在没有学科分化的时候,教师的专业归属感在教育之中,因此教师普遍把育人看得很重,这就是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学科分化之后,教师的专业归属感在学科之中,因此教师普遍把教书看得很重。于是,今天我们评价一位教师有没有教育智慧时,虽然也看这位教师对教育的理解有多宽,但更重要的却是看这位教师的学科知识有多深。按照惯常的逻辑,如果一位教师的学科知识很丰富,他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也就不会差,或许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名师出高徒”吧。 不管我们把学习学科知识当作教育的目的,还是当作提高学生素养的手段,学科知识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教材,一是教师。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是以一次性、平面化的形式呈现的。之所以说它是一次性的,是因为它不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解释的;之所以说它是平面化的,是因为它不是根据学习情境的变化进行演绎的。但正因为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是以一次性与平面化的形式呈现的,所以它比教师提供的学科知识更有权威性,也更有逻辑性。于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学科知识,并不注重学科知识本身的权威性与深刻性,而是对教材的弱点进行补充,也就是说,对教材提供的学科知识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多重解释,根据学习环境的变化进行多样演绎。因此,教师在学科知识上要有深度,并不是要求教师在学科知识的内容上要艰深,

让深度学习走入语文课堂

让深度学习走入语文课堂 近年来,“有效教学”广泛流行并深入人心,随之流行的还有“高效”一词。 深度学习为有效课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从理论上说,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主体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去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1]它是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必然要求。 为了帮助学生在美好的语文世界里倘佯、想象、创造、发展,不断吸引学生投入深度学习,我们要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磁力充足的强“磁场”。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发现了促进深度学习的几个有效策略: 一、多角度建设:让深度学习“磁场”更丰厚 语文教学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2]。我们应从不同角度去建设文本教材,既要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也要融入学生的主观创造,促使学生变被动的文本“接受者”,成为文本“创造者”、“享受者”。 1.删“繁”就“简”,话题提炼突出“精”字。要想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进行个性化的感悟,教师需从课文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核心信息(最具有教与学价值的“精华”),它可以是一个字词、一个句段、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等。教师可通过一个精当的、观点鲜明的话题,来切入文本建设。 2.由“薄”变“厚”,资源整合突出“巧”字。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博览群书,开阔眼界,扩展视野。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文本的规定性,又要补充教材,拓展内容,重组资料,要充分利用、合理开发、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对教材、课堂、教师自身的不断超越。 3.由“静”变“动”,实践方式突出“活”字。为了进一步强化和内化文本内容,可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当小导游、演课本剧等,通过师生共同研读文本、挖掘语言实践点,让活动过程本身也成为一份丰厚的课程资源。这些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应用语言、内化语言,使学生真正将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 二、多方面激活:让深度学习“磁性”更强烈 层次性需要是发展性教学主体参与内在机制的动力性环节。无论是利用超出学生预期的“新异刺激”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还是挖掘文本空白,精心营造拓展空间……教师通过把目光“锁定”在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上,呵护童心,满足他们与生俱来的“四心”——好奇心、好动心、好胜心、创造心,通过多方面激活,让深度学习的“磁性”更强烈,促使学生更好地享受语文课堂学习。 例如,一位教师教《清平乐·村居》(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你仿佛看到翁媪在干什么,彷佛听到他们在说些什么呢? (同桌同学边想象边进行分角色模拟表演,师指生上台表演。) 生1(媪)拍拍生2(翁)的肩膀:老头子,你一生都是我们家的顶梁柱,

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教学案例 [摘要]以古诗教学《江雪》为例,阐述了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教学设计要抓关键字词,感知文本;抓思维发展,把握主题;抓朗读想象,体悟情感;抓素材整合,拓展视野;抓能力提升,强化效度。在语言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不断积累语言、品味语言,包括品味文字的形式,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和迁移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的学习逐渐走向深度、效度,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案例分析 优秀的古诗文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抒发,凝结着作者的灵魂,故延续数千年而不绝。在教学古诗时,除了让学生理解诗文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关注背后的人文因素。现以宿州市雪枫小学教师解婷婷执教的《江雪》一课为例,略谈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教学设计。这节课解老师打破古诗串讲的传统教学模式,着眼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品味其中蕴含的独特情感,领会诗歌的意境,其深度学习的核心特质表现如下: 一、抓关键字词,感知文本 语文教学不能喧宾夺主,要扎实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字词是构成文本的语言材料,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积累语言材料的基础时期,作为语文教师应把语言奠基工作夯实,在品读文字的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字词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1.条目示意 深度学习虽然关注的是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但基本知识和基本

技能的培养亦很重要。在《江雪》这节课上,解老师对“绝”字的教学没有停留在机械识记的层面上,她通过排除法让学生从字典条目中选择“绝”的意思,接着老师又进行了迁移训练:把下面语句中“绝”的意思和诗中用法相同的标出来。加深了学生对“绝”字的理解和记忆,是一次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在对话中感受作者用字的准确传神。 2.授之以渔 在学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句诗时,解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这里的“千”和“万”不是具体指一千、一万,而是指很多,甚至所有,作者这里用了虚指的写法。不仅如此,还让学生去找一找学过的诗句中包含“千”或“万”的同类用法。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门万户曈曈日,只把新桃换旧符”等,可谓是举一反三、适度拓展。古语所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由此可见,传授方法的重要性。一节课,不能只注重思想内容等知识的传授,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这里解老师教会学生“虚指”的写法,就如同授之以渔,让学生终身受益。 二、抓思维发展,把握主题 1.增删对比,挖掘孤独 叶圣陶先生曾言:“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这座桥梁,让读者和作者会面,彼此心情相契合。在理解了“绝”和“灭”的意思后,解老师首先让学生把“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绝”和“灭”去掉读,并让学生想象看到什么样的景象?于是,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许多

基于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

基于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二) 5.突出深度思辨的思维指向 就学习而言,假设、推断、思辨、想象、联想比知识更重要。通过思辨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和追求真理、敢于质疑的批判性思维,并引导学生去关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去思考人类的幸福和未来;通过思辨引导学生根据具体问题,独立思考、自主判断,比较和辨析不同观点,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探寻新规律。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深度学习”具有区别于传统学习的上述显著特征,就使得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必然以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为导向。具体地说,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应该是基于价值引领的教学、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基于高质量问题的教学、基于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整合性教学、基于思辨的教学、基于微探究的研究性教学。从“深度学习”走向“深度教学”,深入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把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中,这样就把核心素养从一个抽象的理论变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 二、“六个基于”——走向“深度教学”的实践探索 1.基于价值引领的教学

纵观当今世界主要国际组织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核心素养框架,无不把价值观放在核心位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也指出要把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放在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突出位置。林崇德教授领衔研究中小学生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教育部专家讨论稿)9大素养中公民道德、国家认同等都是指向价值观的。可见,价值观不仅是“21世纪核心素养”的核心,更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的抓手。 在这方面苏州各学科的老师能够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足学科特点,找准各学科价值引领的渗透点,作为基于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来抓。不仅政治、语文、历史等这些人文性的学科运用知识渗透的方法,高举价值引领的大旗,就是像数学这些传统的理科思维的学科,也在思考“数学教学究竟要给学生什么”这样一个根本性的命题,指出了“数学教学要给学生一种精神”“数学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和追求的教学、体现科学和艺术的教学”“数学教学要体现精神性、思辨性和艺术性”等观点。 2.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教学 核心素养离不开知识和技能,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又不等于素养。只有当知识和技能在复杂的情境中,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形成的知识和能力,才是核心素养。为此,苏州市教科院提出了“教学即情境”的教学主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着力构建真实的、复杂甚至是两难的情境,在情境中建构知识,在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和问

关于学科能力提升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713932381.html, 关于学科能力提升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研究作者:赵凤娟 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06期 摘要:深度教学理念与学科教学结合成为一种趋势。透视小学数学教学深度欠缺的现状,发展小学数学深度教学有其必要性。基于此,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的高年级教学实际为例,从转变教学观念和改善教学环节两大方面实现小学数学的深度教学。这项研究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提升小学生数学学科能力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深度教学;小学数学;学科能力 近些年来,教育教学领域正面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带来的巨大变化,在这种发展变革的趋势下,深度教学理念应运而生。于2010年始,深度教学理念逐渐走进学校,渗入课堂教学实践,与各学科教学实际相结合,在理论与实践中取得显著的成效。如何借助深度教学理念,结合小学数学的学科本质和学科特点,促进学生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提升学生数学学科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现实课题。 一、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问题和意义 在讨论小学数学深度教学之前,先要界定深度教学的概念。关于深度教学的概念,学术界的说法不一而足,一些学者认为深度教学表现在知识深度、思维深度、学科深度、关系深度等方面,或认为深度教学重点要落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养上,还有一些学者将深度教学的目标设为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人。基于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研究,笔者以为,深度教学不是指知识本身的深度,而是注重学生理解知识的深度,指向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深度,又以知识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深度,最高目标是让学生达到完善自我与精神成长的需求。 小学数学教学缺乏深度在于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的不足。教师“教”不足:教师的教学观、知识观、专业素养有待更新,教师自身对数学的本质和数学教学的价值认识不足;学生“学”不足:学生因数学的抽象、繁难而产生畏难心理、缺乏学习热情,对数学的学习停留在表层,缺乏学习策略,对数学的理解和本质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积极参与到数学的教学环节来。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研究有其必要性。一方面,数学是一门重要学科,它是研究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工具和科学语言,从远古时代的土地丈量和房屋建设,再到如今的计算机、物理等领域,数学理论运用空前发展,数学思维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素质的培养和学科能力的提升是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数学不应该只成为应试教育的一部分,许多学生将它“弃之如敝履”,仅停留在“依葫芦画瓢”的浅层学习,没有将数学学科融入个人的知识体系,大大折损了

浅谈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 发表时间:2020-04-03T15:48:12.32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期作者:黄小燕[导读] 阅读是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之一,其不仅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学生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摘要:阅读是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之一,其不仅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学生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应当格外注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本文即是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做足课前充分准备和自读与讨论相结合教学三个方面对小学生语文深度阅读教学进行论述,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已不再满足当今老师对学生的阅读教学需求,其正在向着启发学生深度阅读的教学方向转变。具体而言,小学语文老师不再将教学的重点投放在小学语文阅读的字、词、句等基础内容,而是向着深度阅读的方向发展。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认为做好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小学语文老师开展语文深度教学工作时,首先应当激发小学生对语文阅读的浓厚兴趣。只有让学生对语文阅读建立起足够的兴趣,老师的阅读教学以及各项引导措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否则学生只能是勉强应付,难以切实领会到深度阅读的精髓和妙趣。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语文老师可以咨询学生:“同学们,如果你们想要出门旅行的话,倪你们喜欢选择去什么样的地方呢?”学生:“风景优美的地方。”老师:“为什么呀?”学生:“因为那里景色好、环境好,能舒畅我们的心情。”老师:“的确如此,那么关于风景优美的地方,你们都知道哪些呢?”学生:“华山。”/“西湖。”/“云南。”老师:“同学们说的这些地方景色确实不错,但是要说景色最好的还是要属桂林。”学生:“桂林山水甲天下。”老师:“看来有同学听说过这句话,大家有去过桂林的吗?”学生:“没有去过。”老师:“老师也没有去过,但是老师却在文章中深深地被桂林山水所吸引?”学生:“什么文章?”老师:“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桂林山水’。大家可以细细品读一番,领会一下桂林山水,好吗?”学生:“好。”在学生品读结束之后,语文老师可以直接进行提问:“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学生:“水静、水清、水绿。”/“山奇、山秀、山险。”老师:“是的,你们能不能通过作者的描述想象出其中的画面?”学生:“能。”老师:“那我们就挨个进行想象,好吗?”学生:“好。” 二、做足课前充分准备 所谓做足课前充分准备指的是,老师在深度阅读教学前要充分挖掘文章精髓的基础上,还要扩大与文章相关的知识范围,让学生不仅学习到文章之内的知识,同时还要通过老师的讲解学习到文章之外的知识。通过做足课前充分准备,老师不仅能够更加有效地传输课堂知识,同时还有助于树立老师威信,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深度阅读。 例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老师可以咨询学生:“同学们,通过阅读本篇文章的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应该是夸赞人的画画技术。”老师:“同学们理解的非常正确,同学们之中,有会画画的吗?”学生:“有。”老师:“说一说,要把一样东西画的传神,应该怎么做?”学生:“首先需要认真观察所画动物的一举一动,特别是要注意细节,然后才是画画技术。”老师:“说的非常好。老师也是一名喜欢画画的人,前几天,老师特意画了几条金鱼,请同学们观赏一下。”学生:“老师画的真好。”老师:“老师只是按照书中作者所描述的方法进行创作,还远达不到书中人物的境界。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心神不一。”学生:“什么是心神不一?”学生:“我们先品读课文,然后大家再来回答什么叫心神不一,好吗?”学生:“好。”在学生品读课文之后,老师则邀请学生进行回答。学生:“我们做事情需要全神贯注,而且是长时间的全神贯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心神合一,也才能把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好。” 三、自读与讨论相结合教学 老师在培养学生深度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要“授人以鱼”,而且还要“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而不能完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具体而言,语文老师可以在讲授课文之前,先抛出一些具有深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以此激发学生交流的积极性和思考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尊严”一课时,语文老师可以直接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后,对于尊严有哪些认识,从哈默和杰克逊大叔身上,你们又能够学到些什么?”在提出问题之后,语文老师可以以前后桌的顺序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自由讨论,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待小组讨论结束之后,语文老师再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以加强学生对文章的认识。 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工作,其不仅需要语文老师传授学生以阅读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和锻炼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深入阅读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小学语文的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姜慧萍.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2):152. [2]翁迎兰.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探微[J].华夏教师,2019(30):42.

深度设计 深度课堂 深度语文

深度设计深度课堂深度语文 ——在长春市教研室“高阶思维论坛”上的发言 邱宇强 各位老师,大家好。首先感谢王胜柏老师给我这次机会,让我跟大家就“高阶思维”教学做一次交流。因为时间只有20分钟,所以我集中谈大家可能关心的四个问题:一、什么是“高阶思维”教学;二、“高阶思维”教学与以往课堂教学有什么不同;三、怎么判定一堂课是“高阶思维”教学;四、语文课堂如何实现“高阶思维”教学。 第一,什么是“高阶思维”教学? “高阶思维”这个概念,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讲,是陌生的。因此一谈起“高阶思维”教学,大家感到很茫然。其实“高阶思维”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查阅相关资料会发现,很多年以前,国外就已经开展了关于高阶思维的研究,我国早在2000年前,也有了相关的专门研究的论文。只不过这些研究大多还限于某个学科,某个学校,像咱们全市大范围铺开研究的确实不多。并且,因为“思维”是抽象的,比较难把握,不同的研究者切入点又不同,所以形成的比较系统的可操作的研究成果并不多。 另外,“高阶思维”也并不高深莫测。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按照认知的复杂程度,将思维过程具体化为六个教学目标,由低到高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其中记忆、理解、应用通常被称为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和创造被称为高阶思维。如果说对“低阶思维”“高阶思维”陌生,那么对记忆、理解、分析这些概念我们就再熟悉不过了吧! “高阶思维”对应的指向是形成“高阶能力”,“高阶能力”主要指反思、提问、求解、批判、决策等能力。 基于以上理解,我们可以给“高阶思维”教学下个定义。所谓的“高阶思维“教学,就是把分析、评价、创造设定为教学目标,把以培养学生反思、提问、求解、批判、决策等能力为目的的课堂教学。 第二,“高阶思维”教学与以往课堂教学有什么不同?

小学语文课堂要重视“深度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要重视“深度学习” 作者:杨丽君 来源:《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19年第03期 一、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深度学习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关注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堂应该是以学的活动作为基础来研究教的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通过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作为“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堂上的语文学习活动应该是丰富的,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听、说、读、写,突破文本理解的障碍,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将课堂教学不断推向深入。 深度参与,学会学习。深度参与是深度学习的前提和保障。以学为基础的课堂,课堂里的重要任务是倾听学生的想法,在倾听的基础上,他人的思维与想法如同火花能点燃更精彩的、更深度的想法,这便是参与的价值。执教统编本二年级《狐狸分奶酪》一课中“狐狸第一次分奶酪”的片段时,我引导学生学习自由读课文第2~6段,先用横线画出狐狸说的话,用双横线画出小熊哥儿俩说的话,再圈一圈狐狸的动作,抓住“跑、笑、拿、掰、嚷”等关键词,与学生一起感悟文本,初步感受狐狸的狡猾。教学“狐狸第二次分奶酪”时,我引导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7~8段。画一画:用横线和双横线分别画出狐狸和小哥儿俩的话。读一读:小组里分角色读一读。说一说:小熊的问题解决了吗?又出现了什么问题?围绕这个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小组内的学习,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在深度参与的过程中,学生最终学会学习。 深度表达,有效学习。勇敢、自信地在课堂上表达,是激励学生深度参与的有效形式。所谓深度,在语言的形式上,不只是一个词,而是一段话,一个相对完整的句群;在表达的内容上,不是只有观点,而应该是有观点,有分析,有理有据。这种深度表达还表现在它是“基于倾听的表达”,深度参与,認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并学习,或表达自己对核心问题的看法、对文本的理解,或解释同伴的困惑,或提出探究的问题,呈现的是合作学习成果。以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文《黄果树瀑布》为例,我引导学生关注字词的理解与积累。在复习导入环节,有规律地出示3组词语,让学生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声响和形态,联系生活引导孩子说说描写声音的词语,并补充说出3个描写声音大的词语:震耳欲聋、响彻云雷、锣鼓喧天。指导孩子读出词语背后的意思,为词语赋予温度,在理解“隙”字时,出示了古字,引导孩子从字理和字源上理解“隙”的字义——在小小的裂缝中能够透出阳光的就是“隙”。在这深度的表达后,学生理解与积累词语更深刻。其次,紧扣关键词表达,解读文本。瀑布的水声作者是按顺序写的。学生从“渐近渐响”“微风拂过树梢”“轰鸣”等词句体会到声音是从轻到响的,作者的行进也是渐行渐近。一个个系统的教学版块,一次次深度的表达,孩子们在课堂上拓展了思维,进行了言语的深度理解、深度积累,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语文核心素养得以提升。

参加小学数学教学深度研讨会心得体会及感悟

参加小学数学教学深度研讨会心得体会 及感悟 1 前几天,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教学深度研讨会,感悟颇多,受益匪浅。 每一节课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老师们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沉着、机智、幽默,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都令我印象深刻,不断的反思自己。以下是我的体会: 一、重视课前交流。每位教师都非常重视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通过课前交流拉近了师生关系,有的利用课前交流为学生学习新知创设埋伏,激发学生积极探究新知。如xx 老师就是开课前简短的交流,给学生平易近人的感觉。xx教授,让孩子想一下,大学老师是什么样子的,使孩子对自己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打破课堂常规。每位教师都勇于创新,将学生完全放开,去允许他们出错误,不怕学生出错误,并能在学生出错误时及时引导,重视了课堂中生成的资源,我想这点需要我们每位老师反思。

三、教师巧用教育机智。在每节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每位教师都能够及时地捕捉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机智的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通过一步一步引导,耐心地等待和倾听学生的发言,最后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 四、数学教学生活化。xx教授教学真分数与徦分数的教学时,把分数看作是一个家族,教学必须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为生活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对新知识的引入或巩固都要注意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上课教师们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教学情境。 五、注重板书的设计。教学中,教师都板书清晰明了,他们没有过多地利用多媒体课件,根据知识的结构特点,适当板书,使学生对知识的梳理一目了然。 总之,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对于课堂教学有了更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今后应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抓住机会,不断地学习经验,将研讨会的精神,应用于实践,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深度解读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深度解读 ※注意以下四点 1)反复的读题,理清题目所要求的 2)抓文章中心句 3)答题要简单明了 4)如有概括文章内容的题目一般的都要回答到人物、地点、干了什么事(需要的情况下简单的述一下背景、和任务的心理描写) 技巧是: 1、最重要的一点是不管题目有没有要你说中心思想,你都要在脑子里打好草稿,因为所有题目都是围绕这个出的。 2、如果要你说这个句子的含义,你要从三方面回答:(1)表面意思。(2)深层含义。(3)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概括文章中心: 一篇文章写了什么,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只有正确地理解和概括出中心思想,才真正地读懂了一篇文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思维能力,煅炼语言概括能力。那么,怎样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呢? 首先,对一篇文章一定要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一边读,一边想,弄清楚全文写了什么,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其次,在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再根据不同的文章进行具体分析,运用不同的方法,掌握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从而用概括的语言归纳出中心思想。 ※归纳中心思想主要有三点要求: 1. 确切。即能准确、恰当地找出文章所反映的思想感情。 2. 完整。即用恰如其分的句子把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主要思想感情不遗漏地表达出来。 3. 简洁。即在确切、完整的前提下,用最简明扼要的文字来表达。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审题概括法。 有些记叙文的题目,标题就十分明确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伟大的友谊》标题点明了中心。我们可以考虑用扩句的方法,在题目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词语,扩展成意思完整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当然,用这种方法概括中心思想,还要先认真阅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仔细考虑题目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 2. 摘句法。在阅读和分析文章时,找出文章中心句,对概括中心有很大的帮助。 有的文章在开头和结尾点明中心思想。如《桂林山水》一课,开头就点明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中心。《一夜的工作》一文结尾一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点明了中心思想。有的中心句在文章的中间,有的中心句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几次。 从表达方法上看,记叙文的中心句又往往在文章的抒情或议论部分。如《少年闰土》一课,“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高墙上的四角天空。”这段议论的句子含蓄地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当然,找到了中心句后,我们还必须仔细分析。它是否完整地概括了中心思想。一般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地加工、修改,才能准确、完整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 主要内容概括法。 有的文章中心思想往往不是一目了然的。一般记事的记叙文,是在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写人的记叙文是通过主要人物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言行来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在阅读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进一步推敲,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半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通篇写了小女孩悲惨的遭遇。同学们读后会产生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在这基础上,理解到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中心思想也就十分明确了。 ※互相照应的句子有可能是点题,如文章的第一句于文章的最后一句,经常出现两个句子的意思相同,那么这两个句子就是相互照应的,他们的作用是点明主旨,即点明文章的中心. 词语也是一样 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什么是阅读,阅读包括哪些内容。

小学语文怎么进行深度学习

小学语文怎么进行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为有效课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从理论上说,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主体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去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1]它是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必然要求。为了帮助学生在美好的语文世界里倘佯、想象、创造、发展,不断吸引学生投入深度学习,我们要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磁力充足的强“磁场”。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发现了促进深度学习的几个有效策略: 一、多角度建设:让深度学习“磁场”更丰厚 语文教学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2]。我们应从不同角度去建设文本教材,既要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也要融入学生的主观创造,促使学生变被动的文本“接受者”,成为文本“创造者”、“享受者”。 1.删“繁”就“简”,话题提炼突出“精”字。要想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进行个性化的感悟,教师需从课文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核心信息(最具有教与学价值的“精华”),它可以是一个字词、一个句段、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等。教师可通过一个精当的、观点鲜明的话题,来切入文本建设。 2.由“薄”变“厚”,资源整合突出“巧”字。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博览群书,开阔眼界,扩展视野。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文本的规定性,又要补充教材,拓展内容,重组资料,要充分利用、合理开发、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对教材、课堂、教师自身的不断超越。 3.由“静”变“动”,实践方式突出“活”字。为了进一步强化和内化文本内容,可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当小导游、演课本剧等,通过师生共同研读文本、挖掘语言实践点,让活动过程本身也成为一份丰厚的课程资源。这些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应用语言、内化语言,使学生真正将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 二、多方面激活:让深度学习“磁性”更强烈

新版“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模式”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____________ 新版“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模式”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_____年___月___日 _____________部门

两天来的深度课堂培训学习,感受颇深。我认为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应不断积累有效组合的经验,形成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在所有的课堂教学资源中,教师与学生是最为关键的,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是使这两种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的中心环节,也是获得课堂教学高效率、更深层次的突破口。构建“学的课堂”,看起来主要是学生自学,但教师的引导也很重要,教师要给学生及时的引导、指正。 “活动导学”的教学模式,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一定能够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真正实现深度教学。为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鼓励自己要善于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将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为自己提供交流的平台,使自己成为终身学习者。 二、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开展深度学习的课题。这是我们最为需要的策略,这样能够提升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效率,学生愿意学习,愿意开展工作,也愿意付出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实际上,我们应该根据所学内容,结合现实条件,做出最为切合实际的探索,这样能够保证学生思考问题的可行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引导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及其现实条件开展深度学习和探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知识、探索知识、应用知识的热情,从而做到学以致用,用以带学的目的。

三、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用多种形式来呈现,并且要尽可能 直观,贴近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生活。教师设计题目的最佳方向是看得见、找得着、用得上;这样学生的学习动能就能被激发出来,兴趣也 就能够坚持下去,一切的困难也就变得轻松,变得自如,他们不再把 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看作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了。这样就能够让大多数 的同学都能够开展深度学习,同时也能达到最佳化的程度。 四、新课堂改革呼唤着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就是说学生再也不是 单一的被动的接受学习了,而是让学生自立探索、动手动脑,让学生 去探索、去创新。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能自由的善始善终的参与教 学的全过程,获得真实的感受。 总之,在学习了深度课堂教学的相关知识,并聆听了解专家的课 堂教学后,深深感到教师教学的方式要大大的改进,教师不但要有效 地起到自己的主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有明确 的目标,因材施教,又要有灵活的方法,收效显著的教学措施,同时 还要注重学生互助、合作交流,不仅要注重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深层次,更应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

小学语文的深度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的深度阅读教学 一节语文课的深刻反思 深度教学概念的提出,是对当前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后提出的,为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法。教学中出现的肤浅、低效就会得以改变,为一线教学指明了方向,让我们的课堂逐步走向高效,让学生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得到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提高核心素养。 长期以来,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也存在这种浅尝辄止的现象。教师讲解平淡无味,学生学习更是索然无味。深度学习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为教师的阅读教学建构提出了解决策略。 前几天听了我校赵丹丹老师的语文阅读课《慈母情怀》,使我对深度阅读教学的认识有了质的提升。下面就赵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谈一谈对深度阅读学习的建构和体悟。 一、深度设计目标。也就是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明确,由浅入深,凸显阅读教学的本质。 阅读教学的任务一般情况下有三点,第一是语文知识类,第二是语文方法类,第三是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赵老师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 1、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2、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3、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可以看出,教师合理安排目标,层层深

入。先是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其次是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把《慈母情深》这一主题逐步深化。期间加入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语文知识训练。重方法,强深度。 二、正确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抓重点词语“鼻子一酸”,营造了“慈母情深”的情境,直奔重点展开教学。 教学导入是这样设计的: 师:鼻子一酸是什么感觉? 生:伤心、难过、想哭。 师:不对呀,我想买书,母亲把钱给我了,我应该高兴呀!但我却只是伤心,只是想哭,只是鼻子一酸。这是为什么? 这样的创情境导入切中要害,体现了教者对教材的深度剖析。这样的教学导入才有深度。 三、层层深入,挖掘主题。 阅读教学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这样深度学习才真正发生。本节课教者预设了四个内容,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体会《慈母情深》的情感。 预设一: 师:“犹如身在蒸笼”,热到难以忍受。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工工作。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厂房的工作环境吗? 师:红字“七八十”发现了吗?“七八十”出现了四次,说明了

如何实现学科课堂的深度教与学

如何实现学科课堂的深度 教与学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如何实现学科课堂的深度教与学 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从活动的主体来说,既包括教师的活动,也包括学生的活动;从活动的空间来说,既有课堂上的活动,也有课外的活动;从活动的形式来说,既有外显的行为动作,也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教学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与更新;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同时形成和提升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1、教师教学行为转变──重建课堂教学的基础 新课标、新理念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而不只是应试的知识与能力;教学对象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只是照顾少数能升学的尖子;教学内容应是教给学生对明天有用、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东西,而不能只限于课本与应试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关系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而不是教师“一唱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传授;教学手段应是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手段的整合,而不是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战斗”一节课;教学方法应以启发式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而不是“填鸭式”的一味灌输;教学重点应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考试方法与能力的反复训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师的任何一点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 3篇 最新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 3篇最新 有人说,深度课改的本质是深度学习。那什么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就是让学生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承者和消费者,而要成为知识的创新者和贡献者;深度学习应该是能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一种学习,它是有效学习的必然要求。而这样的学习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中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我们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有人说,要求小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有些太苛刻了,他们的能力毕竟还很欠缺,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部就班地进行思考和练习就不错了,还谈什么“深度学习”。其实不然,正因为小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还处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所以更应该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教师手中的牵线木偶。 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对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某些现象进行了反思与分析。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及分析 (一)表演代替体验,课堂成了舞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课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已不再像昔日那样封闭、呆板,它已经逐渐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充满活力。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正所谓“过犹不及”,语文课堂上的一些现象正愈演愈烈,有一些教师片面追求活跃的教学气氛,片面追求让学生快乐学习,把课堂变成了群英荟萃的舞台,而不再是师生学习交流的平台。课堂无限开放,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过多的非语文活动。例如,有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热衷于游戏、表演;有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热衷于实验、操作;有的教师热衷于让学生叠纸、绘画、唱歌等等。这些活动虽然使语文课堂表面上看起来热闹非凡,但由于有很多活动游离于对文本的理解和运用之外,加上有十分耗时,实际上成了一种浅层学习、低效学习,甚至是无效学习。 (二)课堂走向“两极”,学生成了傀儡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些课堂的师生关系并非如此和谐,尤其是在有些课堂上出现了“两极”现象。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俨然成为了“这场演出”的“总指挥”,而学生好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