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促进语文课堂深度学习的基本内涵

促进语文课堂深度学习的基本内涵

促进语文课堂深度学习的基本内涵
促进语文课堂深度学习的基本内涵

(一)促进语文课堂深度学习基本内涵

促进语文课堂深度学习就是基于语文学科特点,运用“深度学习”理念和策略,在教师深度教学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一系列教与学方式。就是通过创建积极的学习共同体,培育“倾听关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深度表达的欲望和能力,在问题引领下,以丰富的、结构化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在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的过程中,拓展思维空间、发展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语文深度学习与肤浅学习的区别

基于对内涵的理解,语文课堂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问题类型等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具体见下表。

深度学习肤浅学习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明确、集中学习目标不清晰、不集

学习内容学生不理解,或者理解不深的学生已经理解,或者初

步理解

提问类型主要是应用、分析;

发散的开放的,允许回答有创新主要是回忆事实和细节;

集中的封闭的,导向预定答案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听老师讲解,独立思考

参与深度主动参与,能积极倾听同伴和老

师的表达,能够注意倾听不同观

点的区别和联系;能够用一段话

完整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

和理解被动参与,以别人的观念或集体讨论代替自己的阅读;不会倾听,表达不主动或者只能用一个词、一个简单句表达

学习活动丰富的、结构化语言活动单一的,零碎的,有时

甚至游离文本的

反思状态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批判性机械训练,学习过程缺

思维、学习策略的反思少反思

学习结果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初始

体验的基础上,对文本有了更深

刻理解模式化的解读;基本停留在原初体验上

(三)语文课堂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语文课堂深度学习内涵的分析,以及语文课堂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几个维度的

比较,我们可概括促进学生语文深度学习的课堂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有丰富的、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深度学习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关注教师的教学活动,但是以学习活动作为基点来研究教的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

导向,要求教师通过丰富的、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素养。作

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活动从本然意义上来讲就

应该是丰富的,听、说、读、写都是活动,诵读活动、思维活动、讨论活动等等也是活

动,但这些活动都应指向语文的活动,而所谓有意义的语文活动应该“更有结构一点,更

完整一点”,这样的活动可以突破文本理解的障碍,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可以突破学

生思维的障碍,将课堂教学不断推向深入。

二是有高质量问题驱动的学习。所谓高质量的问题,意味着能够引发丰富的、结构化的语文学习活动的问题,而不是几乎不要思维活动、不要深入文本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

甚至一问“齐答”的问题。它还意味着是能够引发高阶思维的问题。高阶思维是发生在较

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在教育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较高认知水平层次的能力。就是《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视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作为一种高阶学

习,深度学习的实现与高水平思维的运用及发展密切相关。课标所说的“利用阅读期待、

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就是体现了这种关系。可以

说,高阶思维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有助于实现和促进深度学习;同

时高阶思维又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深度学习的实现又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品质和

学习效能。

三是有深度参与的学习。深度学习者通常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能积极地与同学及教师产生互动和交

流,因此深度参与是深度学习的前提和保障。每一个学生都会带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入教学过程的,以学为基点的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倾听学生自己的观念,在倾听的基础上,他人的观念如同火花能点燃更精彩的观念,这便是参与的价值。因此,深度参与“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的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倾听的教室’”。在这样的教室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

四是有深度表达的学习。大胆、自信地在课堂表达既是激励学生深度参与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度学习显性的表现方式。所谓深度,在语言的形式不是一个词,或者简单句,而是一段话,一个相对完整的句群;在表达的内容上,不是只有观点,而应该是有观点,有分析,有理有据,逻辑严密。这种深度还表现在它是“基于倾听的表达”,这种表达,不是不顾同伴发言的自说自话,而是在深度参与后,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并学习,或展示自己对问题、对文本的理解,或解释同伴的困惑,或提出探究的问题,呈现的是合作学习成果。

五是有对文本深度理解的学习。语文深度学习的目的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突破课堂教学“在文本表面滑行”的困局,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甚至可以说其他

的目的,如拓展思维空间、发展思维能力、迁移能力等等,都是在对文本深度理解的过

程中实现的,深度思维训练优先于应试技巧的训练。当然深度学习不是难度学习,不是

一味追求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深度是适切的,适切学生认知特点,适切文本特点,因此

深度是有差异性要求的;深度还是发展的、渐进的,因此深度学习的能力有个发展的过程。

(四)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基于内涵和特点的认识,结合语文教学名家的有关论述和课例,从教的角度,就促进语文课堂深度学习提出“三二一一”的基本策略。

1.三个“简约”,即在教学设计时要遵循目标简约、环节简约、手段简约的基本策略。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虽然学习能力影响学习速度的快慢,但如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达到掌握水平,因此决定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要素是学习的时间量。有研究提出当以下情况发生时,学生通常会陷入浅度学习中:教师布

置了大量的任务和作业;过量的教学内容, 一节课“满堂灌”;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讨

论的机会。因此,教学设计要以少胜多,优化教学设计要学会做减法,减去不必要的环

节,减去多余的手段和形式,减去不集中、不该有的目标。为学习主要学习任务腾出足够

时间,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可以充分而深入地展开,围绕着简明而具体的目标主问题对文本做深度的理解。

2.两个“倾听”,即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达应该是“基于倾听”的,教

师的引导也应该是“基于倾听”。深度学习的课堂一定是互动的课堂、合作的课堂,在语

文课堂上,互动和合作体现在师生、生生之间语言的互动与合作,就是师生、生生之间围

绕学习活动展开的对话,合作的方式是对话,对话的基础是倾听,没有倾听就没有对话,

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合作学习。

倾听是最主要课堂学习方式,倾听比发言更重要,倾听能力决定了课堂学习效益的高低,因此佐藤学说“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

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只有培养好倾听能力,合作能力,深度表达能力才能

得到培养。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倾听能力和倾听行为的培养,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

识倾听对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以下语言引导学生倾听同伴的表达,如:

“刚才×××同学回答的要点是什么?”,这样的引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同伴发言

的要点,还可以提醒发言的学生表达时要点要清晰;“×××同学是用什么方法来思考这

个问题的?”,这样的引导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明白同伴发言的结论,更要对出结论的方

法思考;“×××同学只是从一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你能从其他角度来回答吗?”,

这样的引导语不仅要思考同伴回答问题角度,还要思考自己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

题,从而培养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学和×××同学回答区别在什么地方?”,这样的引导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别,从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对教师倾听,佐藤学这样表述:要想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首先要懂得倾听学生,除

此之外,别无它法。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

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

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

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 [8]教师至少要从三个角度来倾听学生的表达:倾听学生的回答和文本以及和所提问题之间的关联;倾

听前后两个(或以上)学生回答之间的关联;倾听同一个学生前后两次回答之间的关联。

在倾听学生表达的基础上,准确地理解他们的回答有什么关联、怎么关联的,然后再以

“问题”,而不是告诉式的结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就所讨论的问题做更深入的思考。

3.一个“切入点”,即精心选择一个具体、明确、集中的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切入点是解读一篇课文的突破口,它常常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选准了一个最佳

的解读文章的切入点,它能简化教学的内容和环节,激发课堂生成,开启学生思维,引导

学生由点而进入文本的深处,深度理解课文。一篇课文,尤其是一些经典课文,有多种解

释的可能性,因而有多个切入点,但不是每一个切入点都是合适的,还必须考虑到学生认

知水平,因此这个“点”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课文理解的逻辑起点,另一个是学生理解

课文的认知起点。“如果教师关注学习者带到学习任务中的已有知识和观念,将这些知识

当作新教学的起点,并在教学过程中监控学生的概念转化,那么就可以促进学生学习。”

因此,好的切入点应该是两者的统一。这个“点”,不是来自于教学参考书,也不是来自

于“百度”,也不是来自于教师的一厢情愿,它来自于教师对文本深度理解,来自于具体

的班级学生的具体的问题。

??? 就具体内容而言,这个“切入点”,可以是文章的标题,可以是题眼;可以是文章的

一关键句,也可以是关键句的一个关键词;可以是文章的写法,也可以是作者的写作风

格;可以是一个知识点,也可以是一种学习方法。但这个“点”必须具体、明确而集中,

必须根植于文本,有利于学生回归文本探究问题,这个“点”还应该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推

进。按照黄厚江老师的观点,这个“点”应该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应该是语文课程共性

目标和具体教学内容的个性特点的统一。

4.一趟趟的“来回穿行”,即着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所说的:“阅读教学无非就是

要领着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海德格尔说:“因为语言是存在的家,所以我们是通过

不断穿行于这个家中而达到存在着的。”因此,离开了语言,文本对于读者来说是遮蔽

的,“领着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就是要“不断穿行于”文本语言(包括内容和形式)

“这个家”,在一次次的来回、穿行中对语言(包括内容和形式)进行叩击、涵咏、把

玩、回味,只有在这个艰苦的却也有趣的过程中,语言的秘密才能被发现,语言的秘密一

旦被发现,整个文本幽暗的世界就会被照亮,就会激发起学生心灵的惊异和渴望进一步探

究的精神力量。

这个过程就是从语言文字或者文本形式出发,到思想情感体味;再从思想情感出发,

重新回归语言文字品味或者文本形式的理解。在一趟趟的“来回穿行”中进行文本细读,

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从而发现语言的秘密。这种“细读”不仅包括对字词

细致入微的“咬文嚼字”式的解读,还包括对作品中某一个细节的慢慢品味。当然,这种

细读,必须扣住了教学目标,有所取舍,否则一方面淹没重点,另一方面又会坠入繁琐分

析的泥坑。

5.营造安全、和谐、民主的课堂文化,打造“润泽的教室”。深度学习离不开安全、和谐、民主的课堂文化。这样的课堂,佐藤学称之为“润泽的教室”,在这样的课堂

里,当一个人产生并且表达了一个想法,其他人倾听并且吸收了这一想法,接下来又有人

对自己有想法进行批判、补充,课堂对话就像潺潺的溪流平静地流淌在课堂之中,流淌在

师生、生生之间。

构建这样的课堂,最重要的是师生都必须确立错误是资源的意识,要有包容错误、尊

重错误,理解错误,向错误学习的意识。作为教师当学生发言时, 教师的责任是倾听, 是唤醒, 是鼓励,教师不是打断, 不是告知, 更不是斥责与批评。这样的课堂里每一个同学、每一个声音,不管其发言是错误的、片面的、肤浅的、凌乱的、犹豫的,都能被尊

重,而不被轻视,被忽略,甚至是遭批评,因而不会感到心里压力和风险,每一个人都进

入一种忘情状态, 相互激励和鼓舞, 进入自由表达与倾听的境界。这样,无论水平如何,

都会产生表达的勇气和冲动。在一个倾听氛围的教室里, 每个人都不试图把他所知道的观点或信息强加于人,也不是对每一个发言一味的迁就、廉价的表扬,而是围绕着问题、围

绕着文本共同去认识,形成互识与共识。

(五)教师教学内容确定能力的提升路径

课题组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一位语文教研员《窗》的阅读史和教学史进行剖析,

认为教师教学内容的确定能力决定了教师深度学习的引领力,并从中归纳出J教师教学内容确定能力发展的基本路径和方法,据此对如何提升语文教师教学内容确定能力提出若干

建议。

1.组织精干力量编写好教学参考资料,为新手教师教学内容确定能力提升提供支撑。

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对教师素养有很高的要求,许多新教师,甚至一些工作多年的教师都可

能觉得力不从心,因此,教材编写部门或者地方教研部门应该组织精干力量编写高质量的

教学参考书,为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提供有针对性的、相对科学合理的指导和帮助。

2.改变语文教师培训方式,校本教研应更多地开展以“磨课”为主要形式的行动研

究。应该说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级都很重视教师培训,但是长期以来的培训基本上是听

同仁公开课或者听专家讲座,导致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眼高手低。我们

的培训方式应该以通过“磨课”,即在反复打磨一篇课教学文的过程中体验、理解和内化

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3.重构教师培训课程内容,务必将新的文本阅读知识作为教师培训的核心内容。文本解读水平是制约教师教学内容的确定能力提升的主要瓶颈,而制约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则

是教师文本解读知识的贫乏与落后。只有在广大语文教师掌握了文本解读理论和深厚的文

本解读素养,才有可能真正提升教学内容的确定能力,走出当前普遍存在的一望而知的教

学内容导致的肤浅教学、肤浅学习的困境,实现语文的深度学习。

4.赋予教师新的角色责任,激发教师提升教学内容的确定能力的内驱力。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能只是依靠一时的培训,必须激发其在工作过程中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如果我

们的每一个语文老师,在我们的学校语文教研组或者备课组中,也能承担一个新的角色

责任,也有可能激发他们提升教学内容的确定能力的内驱力。

五、主要实践成效

课题研究让“深度学习”的理念走进了我县语文教师,乃至其他学科教师的研究视

野,走进了学校,走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领域。在研究过程中深度学习好似一面旗帜召

唤、凝聚、引领了一批教师、学校改进课堂教学。这一实践成效的意义、价值是无法用数

据来证明的。

语文课堂的三种基本功能三种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课堂的三种基本功能三种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从狭义的角度来说,语文课堂有三种基本功能,即:积累功能、实践功能和思维功能。积累功能是基本的基本,就是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积累的根据地。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首先就要丰富学生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制定有效的积累方案,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具体的一些积累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另一个方面,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积累计划,设计相应的积累内容。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个积累的过程,让学生在积累过程中一步一步的增强学习的信心。从积累的角度来讲,要强调课本的作用,应该说课本是万花筒,字、词、句、篇等等,语文无所不有。有些教师往往很不注意课本的作用,事实上,教师在对待课本上,要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要将课本看成教学积累的基础,指导学生精读课本。我们很多学生一个学期下来,该背诵的课文不能背诵,该诵读的地方还读不通顺.课文上的字出现在试卷的错别字题目里居然不知道,这就是对课本的重视不够,这虽然和学生本人有很大的关系,但与教师的讲授也分不开。有些教师以为基础要学生自己去做,课堂上不在基础上下功夫。当然,更多的教师还是在乎基础的,但就是讲授不经典,不到位,没有发挥课本的引子作用,该补充的东西没有补充,一节课下来,效率不高。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听完课之后,觉得比较有趣,等到考试,觉得老师好像没有讲到,所以教师的讲授应当体现知识的基础性。

实践功能,就是在语文课堂里,要让学生大量的实践。虽然我们现在的语文课一言堂的情况已不多,但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到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的不多。事实上,只有通过课堂实践的引子作用,才能实现课外的更多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这就是说,课堂实践不但要体现课堂的实践功能,而且还要能够很好地开启课外实践活动。比如,朗读,教师在课堂上是不是设计了朗读活动,是不是清楚朗读对本节课的重要作用,方法上是不是要指导,学生在什么时间读,要读多少分钟,是单独读好,还是齐读好,是自由读好,还是比赛读好,等等,教师将这些都考虑好之后,在教学中实施起来才会不随意地去做,然后才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实践,也只有在课堂上学生知道怎样读,读出兴趣,甚至尝到朗读的甜头,学生才会做到在课堂上认真读,在课后继续读。其他的教学实践活动也是一样。作为一个教师,最怕的就是觉得实践活动浪费他的时间,如果真是这样,教学永远是你教师的事情,教学永远都成不了真正的教学。 思维功能,就是要在语文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所谓思维指的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如果说积累是学习的基础,实践是巩固的基础,那么思维应当是提高的基础。如果教学没有思维活动,那么学生的学习是没有价值的。尽管我们的语文和感性有很大的关系,但在教学中照样需要理性。有个著名论断:教就是为了不教。它告诉我们教给学生的不应当仅仅是知识,还要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本身是一个思维的过

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包含哪些内容

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包含哪些内容 本文由https://www.doczj.com/doc/6f3520187.html,整理发布 在《语文课程课标》中“语文素养”前后出现十多次。语文素养是什么?究竟包含那些因素?语文教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把握“语文素养”的内涵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我们老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一、语文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语文素养?用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来理解,就是:“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课程标准中这样论述道:“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中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认为,就语文课标中的相关内容及其他研究而言,语文素养的内涵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可分为六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 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三个方面做了非常具体的说明;汉字音形义的知识(1-2年级识字1600-1800,写字800-1000;3-4年级识字2500,写字2000;5-6年级识字3000,写字2500)、基本阅读(理解词语:低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并积累,乐于与人交流;中段-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抓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高段-积累词语,领悟表达方法,了解说明方法等)和写作方法(低段-有兴趣,写想象的事物,写自己的认识与感想,运用学到的词语;中段-乐于书面表达,写见闻、感受和想象,乐于分享,积累语言材料;高段-留心观察,积累习作素材,内容具体,感情真挚,学会修改等),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总分总)等。语文学习必定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例如,《歌声》教学生怎样概括主要内容:谁怎么样?指导学生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概括,收效非常好。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 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厚积才能薄发。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3000个左右常用字和2500多个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160篇(首)古诗文(低-50,中-50,高-60),课外阅读量达到150万字以上(低-5万,中-40万,高-100万)。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 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素养。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每个学段目标中专门有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就是要求老师们不仅要关注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利用课文来培养学生来那个好的语文素养,更要在课堂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技能。例如:从低段开始,训练学生说话要完整,别人发言要认真倾听;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等等。 第四,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教学理念 篇一: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 一、正确领会语文课程的定义 正确领会语文课程的定义,对于如何有效开展语文教学至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定义了四个方面:1.全面提高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个定义就比一般意义上的语文教育观念具有更丰富的含义:它既包括了怎样教、怎样学、学什么,又包括了语文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包括了语文教育的基本信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新的语文课程的追求。 二、更新观念、努力创新 任何一名教师都不可能把学生步入社会后几十年中所需 1 要的知识都传授给他们,但如果学生具备了自学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探求新知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创造的激情与精神,同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就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终生受益不尽。 要从以“教”为出发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为学服务,教不是统治学生学、代替学生学,而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课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

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熏陶的场所。教师应是教练员,不是运动员,要 让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学习、去实践。 三、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差异教育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正因为如此,才能满足社会各种事业的发展。而人的素质,由于先天条件和后天发展的差异,也是各具特色的,有着各自特点和发展潜能,正因为如此,人才有自己的个性特长,才能满足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特长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和谐地、主动地发展,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 2 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从大处着眼。近日,川大培养偏才、怪才的措施得到社会广泛关注,这正是对人自身正确认识的一种有益尝试。古今中外有成就的教育家都非常注重个性特长的发展,如孔子教学生,就很讲究因材施教,注重个性特长的发展;大思想家、诗人龚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观念,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众所周知,爱迪生七岁上学,因成绩差退学,爱因斯坦两岁说话,上学智力迟钝,德国诗人海涅是尽人皆知的后进生,普京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而现在成为力挽俄罗斯经济大滑坡的领袖。事实表明,学习成绩与创造力无明显的联系。创造力有早晚,先后之分,越是有个性的人,创造力越突出,个性是创造的前提,把个性多样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魅力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魅力 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靠的是教学语言本身独有的魅力。《学记》中孔夫子对教师的讲述提出过二点要求:“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课堂上,语文教师凭借他渊博的知识、饱满的激情、睿智的思维,施展语言的法力:或要言不烦出语惊人;或措词严密风雨不透;或描龙绣风浮想联翩;或锋利辛辣入木入分。有激情奔放昂然奋进的号召,有轻言软语热切中肯的启发,有月向风清如闻如睹的描绘,有充满期待催人进取的鼓励。 人们回忆鲁迅讲课时说:“他讲课的声音并不抑扬顿挫,也不慷慨激昂,但他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着感情和威力,使学生觉得意味深长,引人入胜。”“有一种信念的力量浸透在每个接近过他的青年的纯朴的胸怀。”诙谐有趣,浓烈的情,醇厚的意,使教学语言充满韵味。鲁迅讲《中国小说史》时:“教宝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口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和校外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学生。”有情、有得、有趣、过“瘾”! 而今,语文老师,在读图时代,想让莘莘学子爱语文,你是求助于多媒体的包罗万象,是假力于新课程的合作探究,是甩手于新课堂的自主学习,还是托词于师生间的平等民主?我认为:语文课,就是语言弹跳的操场,是情感流泻的山川。语文的魅力,永远植根于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特质。 一、准确,首当其冲的要求。 高尔基曾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悦耳,这种言辞描绘出作品中的图景、人物性格和思想。……只有把这样一些词联结起来,而且按照他们的意义正确地排列起来,才能很好地体现作者的思想,创造鲜明的图景,刻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它们是如此具有说服力,似乎读者可以看到作者所描写的东西。”语文教学语言准确性的要求也就首当其冲。 善于选用最准确的词语表情达意,是语文教师语言修养的根本标志。特级教师钱俊元讲《梦游天姥吟留别》时,用绚丽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藻描述“梦游十景图”:“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以他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梦境中名山大川的奇伟瑰丽作了精缕细刻。这就是:明月镜湖的秀丽,剡溪胜迹的优美,海日天鸡的雄奇,云回雾绕的奇幻,岩泉深林的阴森,熊咆龙吟的恐怖,闪电惊雷的声威,空中楼阁的辉煌,云中仙子的飘忽,仙境鸟兽的自由。”词语的准确选择、巧妙搭配,使表达凝炼生动,如闻如见。 教学语言在学生心目中享有相当的威信,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常常模仿效法教学语言,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语言严格规范,具有示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语,一招一式,书面语的一笔一划,一字一词,都会潜移默化给予学生深远的影响。规范化语言要求干净利落,清除杂质。无口头禅,少病句。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咬字吐音,准确清晰,抑扬顿挫,铿锵悦耳,一下子便能抓住学生的心。进一步注意语音的谐和、语调的自然、语速的合理、音响的适度,便可自然地形成教学语言庄重典雅、亲切和婉的基调。这语调起伏变换,时而舒慢徐缓,时而间断蓄势,时而一泻千里,时而急促跳跃,会和学生思维的脉冲在同一谐频上产生共振。 二、明晰,理所当然的选择。 明晰是指简洁明白,条理,精约。一言以蔽之:少而精。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平易简洁的教学语言,使深者浅之,难者易之,涩者润之,以细微浅近之语阐明至美至善之理。教学节奏与学生心理节奏的契合是语文教学成功的秘诀之一,只有简明才有利于学生快速、省力、有效地吸收、储存和提取信息。魏书生一般只用两个月便授完整册教材,其余时间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读物;精约,就是要简约条达,要言不烦。高尔基在谈什么是最优秀的文学语言时指出,最主要的一点是用最少的话表现最多的事物,使人觉得:语言狭窄,思想宽广。语文教学要抓住重点,突出精华,剔除冗词赘句,争取作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比如程红兵讲解《为了忘却的记念》一个关键句: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不愿、或不屑载这

浅谈当前语文课堂教学

枣庄学院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谈当前语文课堂教学 姓名: 学号: 专业:小学教育 指导教师: 教学地点: 继续教育学院 年月日

枣庄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枣庄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

摘要在新课程形势下,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那么,在废除了语言的霸主地位之后,教师还能不能讲呢?成了学习主人的学生真的能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参与语文活动吗?课堂上的知识训练是否有悖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呢?课堂讨论研究应该成为语文课的“主导产品”吗?存在这么多的问题,但是各种讨论也故意不设结论,这种情况让大多数语文教师感到前所未有的迷惘。青年教师很忙乱,一会儿仿效这个名家,一会儿又成了那位大师的跟班;就是一些勤恳扎实工作的中年教师也开始感叹:上了几十年的语文课,现在倒不会上了。 关键词:课堂教学,鲜明个性,独特风格,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

ABSTRACT Situation in the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philosophy has been a fundamental change in classroom teaching has shifted the focus of the teacher is no longer the center of classroom teaching, student learning activities is the main body. So, the abolition of the language's dominance, the teacher can not say that? Become a student can really learn from the masters of their own language learning, knowledge and participation in language activities? Classroom knowledge and trai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is contrary to the humanistic as well? Classroom study and discussions, language lessons should be "leading products" do? There are so many problems, but the discussions have also chosen not to set up the conclusions, this situation so that most of the language teachers felt an unprecedented state of confusion. Young teachers are very hectic, a moment to emulate the masters, while the masters who became valet; is that some diligent work in a down middle-aged teachers have begun to lament: the decades of language lessons, now is not quite at the. Key Words: Teaching distinct personality and unique style, the students how to learn, teachers how to teach.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阅读课教学模式(精读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语。(高年级在这一步中要弄清生字中的重点字音、字形,低年级还应注重让学生自主识字,用多种方法识字,扩大识字量。) 第二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全班交流读书收获。 3、学生质疑,教师及时梳理问题,简单问题随机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放到学文中解决。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这一环节教师要选好切入点,由点及面,抓住切入点展开课文的学习。应让学生个体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批划,抓住一个大问题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充足,让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思维不仅仅停留在浅表层次上,应向纵深方向发展,保证下一步全班交流的有效性,不可走形式。

2、在学生个体自读的基础上,抓住切入点,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谈理解,谈体会,进行全班交流。 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学生个人学习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外,教师可作适当讲解,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可进行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的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对于文章的重点句段,可适时朗读,以便加强理解,升华情感。在读的方法上,教师可通过朗读指导,范读或录音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将他们带入课文中的情境,并进入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对读,分角色朗读和全班齐读等,读出变化的语气,表达出人物的情感。此环节,还应根据学段要求,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听说读写训练,以确保有效性。 四、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段落,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语言积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朗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学生经过读、背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若时间紧,背诵可放在第二课时,最好能在课堂上解决。 五、交流感受,课外延伸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综合体,它包括一般素养和核心素养。一般素养是最基础、最基本的,而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既不是基本素养的综合,也不同于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其自身的结构和要素。根据笔者研究,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核心要素: 一、态度素养 1.语文态度素养的意义 “态度决定人生”,这大概是对态度重要性最为经典的阐述了。于是就有了一个简单的公式:素养=(知识+能力)×态度,其中的“态度”是一个关键变量,这说明“态度”在核心素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生发展的“必备品格”。 小学生学语文也是如此,态度决定小学生的行为倾向和行为力量,对语文学习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大凡学习态度端正的小学生,其语文学得就好。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语文学习就是学习良好的态度。而且,学习态度具有很强的迁移作用,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位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上课的起立、坐下都用英语,并美其名曰是“双语教学”。其实,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出发,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这折射出对母语的感情和态度问题。当然,我并不是简单地判定小学语文课上不能讲英语。从更宽泛的意义上理解,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祖国的语言文化。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汉字、汉语、汉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汉语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逐步养成主动学习汉语文的态度;等等。

2.语文态度素养的结构 语文态度素养是由众多非智力因素构成的,是一种意向心理状态。它的主要因素是: (1)语文学习的意愿。意愿是一种意念性的愿望,是一种倾向性的心理状态,它是语文学习发生的心理前提。小学生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意愿,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需求和倾向。意愿强烈,就有学习热情;没有意愿,就缺少学习动力。良好语文学习意愿的形成,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中之重。 (2)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有外在兴趣和内在兴趣之分,尽管都是必要的,但是建立在内在兴趣上的学习才是长久的。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少不了动作、表演和游戏,但这些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培养学生对汉字、汉语和汉文的内在兴趣才是更为核心的。 (3)语文学习的习惯。“习惯成自然”,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习惯与方法是密不可分的,方法的程序化、熟练化和自动化便成为习惯。关注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应是小学语文学习始终如一的重点任务和要求。 在以上三个因素中,意愿是启动因素,兴趣是维持因素,而习惯是形成因素,共同构建一个语文态度素养。 3.语文学习态度的养成 通过分析,语文学习态度养成的主要指标罗列如下: (1)语文学习意愿的形成。如参与的意愿、合作的意愿、表达的意愿、探究的意愿、评价的意愿等。 (2)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如倾听的兴趣、说话的兴趣、阅读的兴趣、写字的兴趣等。 (3)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如预习的习惯、读书的习惯、批注的习惯、比较的习惯、质疑的习惯、总结的习惯、复习的习惯等。 二、语言素养 小学生学语文的关键之所在是学好语言。应该说,“语

浅议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理念

浅议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理念 发表时间:2018-11-15T21:36:45.473Z 来源:《未来教育家》第10期作者:谢学军 [导读] 我们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也才能培养出更具时代特色的职业技术人才。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第五小学谢学军 330200 【摘要】: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 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时代已成历史。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新的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已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也才能培养出更具时代特色的职业技术人才。 一、转换角色,势在必行 语文学习的阶段性非常明显,如从小学到初中,重点是传授知识而不是能力,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师的主体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而学生的自主意识是相对薄弱的。也就是说,学生只需接受,无需有多少见解和思想。而在高中阶段,重点已转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因此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意识非常明显,而老师的主体意识相对?薄,因此能力的形成主要来自学生自己,老师充其量是引导者。所以,既然中职语文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以培养能力为重点,老师就要把注意力从知识的讲解上转移到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不能再在课堂上搞“一言堂“。如果教师总是从作者介绍、段落分析、概括中心到艺术特色,面面俱到,一一道来,其结果只能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而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毫无兴趣,这样很难起到积极作用。究其?因,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颠倒了主次关系。作为主体的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学生哪有不厌之理?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就需要教师彻底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 二、揣摩句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语文教学中,理解关键词句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可以深刻理解内容和中心。有些课文的关键句子在文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去思考,从中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从而发展思维。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他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教学这一句时可通过比较,讨论两个幸福的不同含义。作者把幻想和现实作对比,说明小女孩尽管有着美妙幸福的幻想,但结局却是悲惨的。这就告诉我们,在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小女孩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要过上“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幸福生活,只有穷人团结起来,推翻吃人的社会制度。学生在比较过程中,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三、练习造句,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因此,在造句训练时,必须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造句中的发散思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句子成份。虽然我们不能直接对小学生讲述句子万分,但要引导学生把词语放到不同的位置上,造出不同意思的句子,实际上这些词语在句子中充当了不同成份。例如用“顽强不屈”造句。作主语:顽强不屈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作谓语:方志敏在敌人面前顽强不屈。作定语:先烈们顽强不屈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二是句子内容。例如教学《养花》一文,让学生用“关切”造句,可以用感情上的关怀这一意思来造句,如:党和政府无时无刻不在关切着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也可以用态度上的亲切这一意思来造句,如:老师关切地问我:你的身体好些吗?三是句子形式。句子形式从语气方面考虑,可分为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疑问句。从感性色彩方面考虑可以分为褒义和贬义。例如;用“骄傲”造句就可造出不同感性色彩,不同结构的句子。 四、开展语文活动,互惠双赢 把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融入到社会大课堂之中,由“封闭型”转变成“开放型”,这是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大方向。 语文教学活动可以有单项和综合之分,可以分散进行,也可以集中进行,在形式上可以走出去,请进来,也可以由学生自己主持,自己进行。学生可参与的社会语文活动很多,比如:节日征文、普通话比赛、文艺汇演、参观读书屋、游览书市??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接触了社会,体验了生活,丰富了语文知识,积累了写作素材,同时也检验和提高了自己的语文水平。在活动中,每个学生得到了充分的自我表现的机会,教师也可以检测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也便于制定下次活动的计划,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还可以通过竞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加成就感,使之受到锻炼。这样,语文课活跃起来了,学生喜欢了,语文教学质量也就有保证了。 无数的实践表明,把语文课当作活动课,结合家庭、学校、社会,积极而广泛地开展语文活动,其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学生是喜闻乐见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也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应付考试也是不成问题的。 以上就是我仅就“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而阐述的四点管窥之见。我认为不管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想方设法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培养出一大批更具时代特色的新型的职业技术人才。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关键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关键 摘要】小学生受年龄、教养等制约。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内驱力,求知欲较弱,认知困难,障碍较大,自控能力,有意注意较差。他们的学习活动往往受兴趣和 需要的支配。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作为教师,只有不断 地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地去发现、挖掘,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出一代新 型的人材。 【关键词】激趣;冶情;质疑;求异 中图分类号:G6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1-086-01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每个人都具有创新能力,尤其是少 年儿童。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很关键。 一、激趣——以“趣”激活求知欲 小学生受年龄、教养等制约。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内驱力,求知欲较弱,认知困难,障 碍较大,自控能力,有意注意较差。他们的学习活动往往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如果不从学 生的这些特点出发,简单地采用“传授——接受”式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也难以引起思维过程的积极化,容易使教学变成无效劳动。要达到教学目的,首先必须激发 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从感受上的有趣思维转化为行为上的踊跃参与,促进 他们的思维过程的积极化。 注意情感交流,巧创激趣气氛。在组织教学上,采用各种形式巧创激趣气氛,让学生或 自言自语或同桌讨论,或小组交流,或全班评论。使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自由”地学习,把 学生对学习所感受到的压抑和负担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 活动的状态,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扩展课余阵地,巧设兴趣活动。根据教材特点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感性知识,把学生课内 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我在教《台湾岛》一课时,组织学生观看中国版图,找出“雄鸡”的脚,告诉学生那就是祖国的宝岛——台湾。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我抓住自然时机,组织学生 观看初冬的大雾中的自然景象,打破课文顺序,跳跃到《初冬的大雾》这一课进行教学,让 学生学会观察方法,增添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中的识字教学是关键,但是学生对识字经常感到枯燥无味,教师如果一味的去 让学生死记,效果并不是很好。如果把它变成游戏来教,如:我在教“颤”字时,先把学生分 成几组,再让每组每个学生上台来按笔顺写一笔,看哪个组最先写好。这样学生识字的兴趣 就激起了,再也不感到识字的难学了。 二、冶情——以“情”陶冶审美情操 语文学科不是孤立的,它应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多开展一些听读欣赏课。在课堂上老师 一方面作必要的组织教学,提出严格的要求,同时有意识地运用与文字教材融为一体的表情 朗读,配以动人的音乐,想象的画面,诱导学生无意识的活动。我在教《燕子飞回来了》一 课时,运用了表演的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老师当燕妈妈,带着一群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再配以课文音乐,分角色表演课文。通过优美的旋律,带表情的台词诵读,把学生带入特定 的情景,使他们真切感受到课文中蕴含的感情。而当学生情绪处于高潮时,教师“寓教于乐” 提出严格的语言训练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字、词、句、章和听、说、读、写的严格训练。在 教《桂林山水》一课时,运用电脑课件向学生展示山水交辉相映的画面,然后再回到课文中来,欣赏作者的语言美,描述的画面美,抒发的感情美。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的语言,掌握了课文的内容,还陶冶了情操。 三、质疑——以“疑”引发探索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促使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教师在教课文时,可以根据题目,让学生质疑问难,然后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再指导学生带问题有的放矢地阅读课文,如教《鲸》时,我先布置学生课前自学,然后 把自己弄不懂的问题写在纸上,进行交流后,我把几个代表性的问题,抄写出来:(1)鲸

最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9页)

最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课改的主要阵地。小学语文是基础的学科。科学地设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会学,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已从孤立、封闭的教学手段逐步变为综合、开放的教学手段。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一是要注意面向全体,注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二是要注意对教材内容与知识的整体理解与掌握,不能将优美的语言文字搞得支离破碎;三是注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美,理解课文的形象美,赏析课文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学句,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 2.基础性原则。儿童从“呱呱”落地起,语言就和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到入学前,他们已经具备了较丰富的口头语言基础。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在此基础上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儿童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3.发展性原则。儿童一旦独立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便会逐渐将课文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何使儿童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地、独立地获取知识,教师的引导是至关紧要的。现行的“举一反三”、“导引发现”、“推演尝试”、“生疑求异”、“虚拟设置”等教学方法,对发展儿童思维、促进儿童能力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 4.层次性原则。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提高每一个儿童的素质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受教育者因先天的影响而形成了个性差异。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这一客观事实,从儿童的实际出发,针对儿童的个性差异,多层次教学,让每一个受教育的儿童都能获得成功的愉悦。 二、小学语文主体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能根据需要主动地发展自我;在主动性上,缺乏主动参与、大胆竞争、勇于表现的意识和能力;在创造性上,不善于独立思考,办事不灵活,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实施语文主体性教学。那什么是主体性教学呢?所谓主体性教学,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为前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为主要目的,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新型教学方式,其核心是调动、发掘、激发学生个性需要与参与乐趣。那么语文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将如何具体实施呢?

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一、对语文教师及语文教育的认识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老师难,当小学语文老师难,当现在的小学语文老师更难!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难教。语文的学科特点之一是有很强的综合性,大至天文地理,小到鸟兽虫鱼,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语文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因此,语文教学的规律,也就相当难寻。语文的这种综合性的特点对教师的语文素养提出的要求也就更高,有人说: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必须是半个诗人,半个书法家,半个画家,半个朗诵家……总之,身为语文教师你必须什么都要懂一些。我们知道,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怎么可能做到门门精通呢?不但精通难以做到,连全面的了解也不可能。正因为我们的知识上的缺陷,造成了我们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质疑,面对学生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时出现尴尬的局面。其二,我们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受到了社会的质疑:社会怪高中,高中怪初中,初中怪小学,小学怪谁,那就只能怪幼儿园了,这种互相推诿,互相扯皮,有用吗?我们说,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的语文教育都有问题。追根究底,这就不光是语文教育本身的问题,更不只是语文教师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做家长的都在望子成龙,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来,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考上个好大学,将来找到个好的工作,而上大学,学生必须经历高考这一关,高考是以分数论英雄的,高中教师拼命的抓分数,初中也有中考,初中教师也在拼命的抓分数,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素质教育的那一套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如此的语文教育,怎么行?我们都在小学,小学的情况要好些,但小学也有考试,不考不行,谁叫评价的研究落后哇,教师不考,还难以向家长交待(举出家长要成绩单不要报告册的例子)。老师们一方面要抓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又要作应试的准备;一方面在精心编制素质教育的美梦,另一方面又承当着社会的殷切的期待和恶意的攻击。我们都在夹缝中生存。其三,语文“新课标”的实施,给语文课堂带来了一道道新的风景:美美的人文情怀,浓浓的自主探究,靓靓的多元感悟,深深的资源开掘,这些无疑都是必要的,既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的要求,也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但,与此同时,双基还要不要呢?训练还要不要呢?如果不要,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能得到提高吗?如果需要,我们应该赋予双基训练什么样的时代内涵呢?语文教学到底是雾,是风,还是雨呢?老师们想跟上时代的潮流,但自我感觉即将跟上的时候,语文教育的观念又发生了变化,这时候,我们就可能有一种被骗的感觉。用范伟的话说:忽悠哇,我又被你忽悠了一顿,我到底该怎么做呢?其四,家庭对学校的期望值很高,但家庭教育的质量并没有跟上。当老师的谁都知道,学生是社会的人,对学生的教育需要家庭、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哪个学生的哪一个方面跛足,这个学生的教育就有问题。社会的整体学习环境逐渐处于弱化,浮躁的思想,拜金的思潮同样影响到学校,影响到学生。城里各种游戏场所不拒绝未成年人,许多学生整夜流连其间。而家庭的教育手段有过于简单。这些,都对学生的教育造成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这点是各学科共同的问题)鉴于以上几点,所以我说:“语文哪,想说爱你不容易!”但实际上,我们却都没嫌弃语文,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忘我的,不知疲倦的行进在语文教育的路上,“痛并快乐着”。快乐着,还是源于语文,源于语文课程,源于语文教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课程,它是我们认知的工具,听说读写寓含其中,字词句篇蕴含其里,思维、想像的训练附着其上,它的功能太过强大了。语文又是一门人文性的课程,这就是语文教育的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就是课堂教学中人文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就是和谐课堂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人常说:“语文不是无情物,情到真时泪满襟。”难道不是这样吗?“卖火柴的的小女孩”的孤苦、无助、悲哀,怎不起人伤逝的情怀和怜悯的泪水;“老麻雀”为保卫亲人而不息于猎狗一战的勇敢精神,怎不让人肃然起敬;“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是那样的壮美;“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杜甫草堂的春景是那样的明丽;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是那样的乖巧、淘气、古怪;郑振铎笔下的燕子活泼、轻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1]

浅谈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积极性的关系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活动中,不仅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选择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作为课题,这是我在平时教学时的几点体会 一、变“教”为“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因此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恰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

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新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我在上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时,考虑到学生对雨中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然后直接引入张岱先生描写的雪中的乐园——湖心亭看雪这一优美雪景“上下一白,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余舟一芥”。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感受其中清新快乐的享受。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雨中生活,与湖心亭看雪这一优美雪景对比,便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四个一”所描写的雪景。“上下一白“的“一”壮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余舟一芥.”“一痕”、“一点”、“一芥”则状其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