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深度学习”走入语文课堂-精品文档

让“深度学习”走入语文课堂-精品文档

让“深度学习”走入语文课堂-精品文档
让“深度学习”走入语文课堂-精品文档

让“深度学习”走入语文课堂

近年来,“有效教学”广泛流行并深入人心,随之流行的还有“高效”一词。

深度学习为有效课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从理论上说,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主体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去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1]它是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必然要求。

为了帮助学生在美好的语文世界里倘佯、想象、创造、发展,不断吸引学生投入深度学习,我们要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磁力充足的强“磁场”。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发现了促进深度学习的几个有效策略:

一、多角度建设:让深度学习“磁场”更丰厚

语文教学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

的”[2]。我们应从不同角度去建设文本教材,既要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也要融入学生的主观创造,促使学生变被动的文本“接受者”,成为文本“创造者”、“享受者”。

1.删“繁”就“简”,话题提炼突出“精”字。要想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进行个性化的感悟,教师需从课文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核心信息(最具有教与学价值的“精华”),它可以是一个字词、一个句段、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等。教师可通过一个精当的、观点鲜明的话题,来切入文本建设。

2.由“薄”变“厚”,资源整合突出“巧”字。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博览群书,开阔眼界,扩展视野。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文本的规定性,又要补充教材,拓展内容,重组资料,要充分利用、合理开发、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对教材、课堂、教师自身的不断超越。

3.由“静”变“动”,实践方式突出“活”字。为了进一步强化和内化文本内容,可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当小导游、演课本剧等,通过师生共同研读文本、挖掘语言实践点,让活动过程本身也成为一份丰厚的课程资源。这些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应用语言、内化语言,使学生真正将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

二、多方面激活:让深度学习“磁性”更强烈

层次性需要是发展性教学主体参与内在机制的动力性环节。无论是利用超出学生预期的“新异刺激”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还是挖掘文本空白,精心营造拓展空间……教师通过把目光“锁定”在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上,呵护童心,满足他们与生俱

来的“四心”——好奇心、好动心、好胜心、创造心,通过多方面激活,让深度学习的“磁性”更强烈,促使学生更好地享受语文课堂学习。

例如,一位教师教《清平乐·村居》(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你仿佛看到翁媪在干什么,彷佛听到他们在说些什么呢?

(同桌同学边想象边进行分角色模拟表演,师指生上台表演。)

生1(媪)拍拍生2(翁)的肩膀:老头子,你一生都是我们家的顶梁柱,现在好了,三个儿子多能干啊!

生2(翁)拉着生1(媪)的手:老婆子,你才能干呢,给我生了三个好儿子啊!

师:就这样,老两口聊啊聊,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走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此情此景可以凝聚成一个字,那就是——

生:媚。

师:不仅她媚,他也媚,这就叫——

生:相媚好。

师:这是怎样一个“醉”呀,因媚而醉!

多么精彩的一个教学片断!教者引导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品析演绎,语文味十足。

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语文教学就要为课堂的有限时空注入无限的张力,增强课堂活力。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把语文课上得生动些、活泼些,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我们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激活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何愁学生不自然而然地走进深度学习呢?

三、多层次推动:让深度学习“磁力”更充足

实践证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方面来不断增强学习“磁力”。

1.把握一个前提——深度参与,激活新知

要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首先需要激励学生深度参与,只有深度参与,所学的知识才能被激活。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专题探究、主题拓展、观点争鸣、小组讨论等。如:《秦兵马俑》(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课,可以设计表格式导读学案,从“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兵马俑?各有什么特点?分别是如何抓住

特点进行具体介绍的?”这几方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时,通过学生活动的参与面、探究的纵深点、思维的批判性、建构的生成度这四方面对学生参与的深度作出评价。

2.突出一个重点——深度思考,获取新知

学生在探究阅读中能否深入思考,取决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精当。我们要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地引领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从局部到整体的概括,从微观到宏观的提升,从事理到哲理的锤炼。它只是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思维的空间、发展

的机会,而不是以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想。

如:《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文,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追问,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逐步体会背后的情感,并归纳出这类文体的阅读策略。第一层次,走进祖父的内心。当学生从“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这句中仅仅体会到祖父的慈爱时,追问:“祖父啊祖父,你为什么要这样大笑呢?你辛辛苦苦耕种的谷穗,就这样被你的孙女儿割掉了,你难道一点儿也不生气吗?”这一问,让学生深入体会到祖孙之间特殊的亲密关系以及祖父那一颗孩子般的童心。

第二层次,倾吐萧红的心声。学完课文后,再次追问:“多年以后,萧红长大成人,她一生颠沛流离,四处漂泊。这时候,她想起自己的祖父,想起这个特殊的园子,写下这篇文章。此时,萧红在心里,最想跟祖父说些什么?”这一问,让学生去触摸萧红对童年的眷恋,对祖父的感激和怀念。

第三层次,体会形神的契合。在第二问的交流之后,继续追问:“萧红这些想说的话,在文中并没有直接说出来,她把这些话藏在文中的哪些地方了?”这一问,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关注文中“字里行间,处处深情”,让学生从一个个细节,一处处景物,一句句描写,发现其背后藏着的对祖父深深的感谢、深深的怀念。

教师在这样三个层次的追问基础上,最后归纳出阅读这一类抒情性散文的根本策略:要关注课文中的每一个细节与每一处景

物描写,读懂其背后的情。

3.抓住一个关键——深度引领,加工新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如何让学生对动态生成的新知进行梳理、加工,教师适时、适当、适度的引领是促进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关键。教师要有一颗慧心,做学生思想的“助产士”,为课堂感悟实践中生成的学生智慧“接生”;也要有一双“慧眼”,做“课堂麦田”的守望者,让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偶然”促进学生反思碰撞并不断生成智慧,让“教育智慧”成为点燃学生深度学习的导火索。

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时,笔者紧紧围绕课后问题“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抓住文中的三个“没想到”展开教学,先引导学生找到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难过”、“愧疚”,引导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会难过?又为什么感到愧疚?让学生再次品读课文,抓住文中语句细细体会。

当学生通过“竟然”一词体会到作者没想到母亲这么轻时,笔者适时追问:“母亲就在眼前,一看就知道大概多重,作者怎么会没想到呢?作者的难过与愧疚,仅仅是因为不知道母亲的体重吗?”学生纷纷体会:“作者平时对母亲是不够关心的”,“作者心里的母亲一直是那个曾经身强力壮的母亲,而今突然发现,母亲老了,还这么瘦!”。此时笔者顺势指导学生重点品悟作者回忆小时候母亲翻山越岭时的句子,逐步引导学生走进母亲

和作者的内心,感悟母亲的伟大与孝子的情怀。

这样,在学生遇到学习疑惑时,教师给予适时的指导;在学生进行学习拓展时,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在学生有了学习感悟时,教师给予适度的点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和谐互动,以便学生将所学新知进行灵活的梳理、加工。这是深度引领。

4.实现一种延伸——深度开发,拓展新知

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只注意孤立的、个别的问题解决,应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理解,对教材进行深度的二次开发,对教学进行系统设计,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展所学的知识,把握思维拓展的绝佳机会。

笔者曾听过一节《天鹅的故事》(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课时的公开教学,整节课环环相扣的四步设计令人耳目一新。

整个教学设计,教师先引导学生把故事还原到一句话,然后层层叠加文本内容,演绎出故事的三种写法,在故事的三种写法的比较中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理解作者运用“场面描写”、“点面结合”、“故事套故事”等写作形式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从而试图帮助学生建构起文本的意义与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思维拓展的具体要求都得到很好的体现。

正如成尚荣先生提出的: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在于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是“让学”[3]。深度学习贵在参与,重在思考,妙在引领,巧在拓展。通过多种有

效途径,让我们的文本真正“活”起来,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发展”起来,让我们的教学真正“高效”起来,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求!追求深度学习梦想的路远没有尽头,让我们继续用智慧探寻……

(祝搜集整理)语文深度学习解读

语文深度学习解读 一、什么是语文深度学习 (一)什么是深度学习 2016年初,人工智能AlphaGo与韩国棋手李世石的围棋五番战成为全球瞩目的火热话题。围棋以其极为丰富的可能性,曾被认为是人工智能难以攻克的挑战。而AlphaGo 这次之所以能以4:1战胜李世石,取得这场旷世人机大战的胜利,则主要得益于一种全新的机器学习方式——深度学习。科技界顿时掀起了对于深度学习研究的热潮。 其实,在另外一个与人类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领域——教育界,对深度学习的研究已经持续多年,大规模的实践也正在铺开。早在2014年9月,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团队,在借鉴哈佛大学“为理解而教”等国外先进课程理念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正式启动了“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首批实验在10个实验区和北京市海淀区25所学校的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6个学科中展开。 2016年,教育界的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学习方式遥相呼应,形成了一股可贵的深度学习浪潮。

1.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度学习以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为基础,其动机在于建立、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来解释数据。 2.在国内教育界,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3.深度学习是相对应浅层学习而言的一种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理解性学习。 具有注重批判理解 强调内容整合 促进知识建构 着意迁移运用等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学习目标由低到高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 (二)语文深度学习 语文的浅层学习只停留在对学习内容的机械记忆与简单理解、运用上。 深度学习则是在浅层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适切的学习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与批判性理解,同时注重基

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15年04月20日15:23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201411期作者:安富 海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102 作者简介:安富海,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70 安富海,1981年生,男,甘肃庆阳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内容提要: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理解性学习,具有注重批判理解、强调内容整合、促进知识建构、着意迁移运用等特征。深度学习不仅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还需要教师通过确立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目标、整合意义联接的学习内容、创设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情境、选择持续关注的评价方式进行积极引导。 关键词:深度学习浅层学习教学策略 标题注释:本文系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4XJC880001)和2014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2014A022)成果之一。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中的独白和灌输逐渐被“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学习方式所取代,对话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这种新型的对话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授受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广度和师生合作交流的状态等方面都实现了质的飞跃。但由于教师对新型学习方式的内涵、原理、实施策略等方面理解不到位,使得“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调查发现,许多自称合作性、探究性的课堂上,学生忙碌于各种“工具”的使用和“自由”的交流,对于学习活动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往往只停留在对过程和步骤的认识层面上。从课堂学习的现状来看,和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相比,“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改变的仅仅是学生记忆知识的愉悦程度,并没有体现出对新型学习方式所强调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精神的重视。这种只关注外在形式、忽视其精神实质的学习过程并没有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体验情感、践行价值观,而仅仅使学生记住了知识、认识了情感、了解了价值观。这种基于简单记忆和重复训练的浅层学习对于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本研究拟针对这一问题,运用深度学习的原理分析浅层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从教师的角度探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深度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既是个体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也是根植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现实生活的社会建构过程。[1]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课堂结构=学科深度×教育广度)

课堂结构=学科深度×教育广度 (2010-09-02 08:57:52) 转载▼ 分类:教学研究 标签: 杂谈 周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教授 曾经听过一堂高二的数学课,这位数学老师出身名校,对数学也特别热爱。当他在课堂上一气呵成地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完一道数学题后,很谦虚地问同学们是否听懂了。不管是在小学学数学,还是在大学学高数,数学一直都是让我很担心的科目,在这位“精通数学”的老师面前,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没有听懂。于是我问坐在我旁边的学生是否听懂了,他很幽默地答道:当然听懂了,三种方法我各听懂了三分之一,加起来就全都听懂了呀。原来如此!课后,当我告诉这位老师我和这位同学的对话时,他若有所悟地说了一句话:难道我这样上课反而会降低课堂效率! 一、学科深度:是内容的艰深还是理解的深刻 在没有学科分化的时候,教师的专业归属感在教育之中,因此教师普遍把育人看得很重,这就是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学科分化之后,教师的专业归属感在学科之中,因此教师普遍把教书看得很重。于是,今天我们评价一位教师有没有教育智慧时,虽然也看这位教师对教育的理解有多宽,但更重要的却是看这位教师的学科知识有多深。按照惯常的逻辑,如果一位教师的学科知识很丰富,他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也就不会差,或许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名师出高徒”吧。 不管我们把学习学科知识当作教育的目的,还是当作提高学生素养的手段,学科知识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教材,一是教师。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是以一次性、平面化的形式呈现的。之所以说它是一次性的,是因为它不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解释的;之所以说它是平面化的,是因为它不是根据学习情境的变化进行演绎的。但正因为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是以一次性与平面化的形式呈现的,所以它比教师提供的学科知识更有权威性,也更有逻辑性。于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学科知识,并不注重学科知识本身的权威性与深刻性,而是对教材的弱点进行补充,也就是说,对教材提供的学科知识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多重解释,根据学习环境的变化进行多样演绎。因此,教师在学科知识上要有深度,并不是要求教师在学科知识的内容上要艰深,

巧用信息技术,彰显语文课堂魅力

巧用信息技术,彰显语 文课堂魅力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巧用信息技术,彰显语文课堂魅力 提要: 当前,许多学校教室里都配备了多媒体触控式一体机或其他多媒体播放设备。作为语文教师,应在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巧用信息技术展示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巧用信息技术研讨探究,提升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巧用信息技术搜集资料,拓宽学生知识面;巧用信息技术拓展训练,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能很好地唤醒学生的各种内在情感。使语文课堂彰显出迷人的魅力,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使学习成为一件最有意义和最感兴趣的事。 关键词:信息技术;审美情趣?;研讨探究;搜集资料;拓展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1]这些课程理念和总体目标恰好顺应了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审美、朗读理解等能力。特别是当前,许多学校教室里都配备了多媒体触控式一体机或其他多媒体播放设备,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是如鱼得水、锦上添花。作为语文教师,应在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语文课堂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一、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人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要利用形、色、声、像兼备的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花钟》这一课时,我先配乐播放了一段世界上各式各样、姹紫嫣红的大花钟。然后提问:“这些是什么?你以前见过吗?”学生答道: “这是花钟。但是我们这里很少见。”(学生在预习中已经有所了解。)这时我把其中一个漂亮的大花钟放大、

让深度学习走入语文课堂

让深度学习走入语文课堂 近年来,“有效教学”广泛流行并深入人心,随之流行的还有“高效”一词。 深度学习为有效课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从理论上说,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主体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去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1]它是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必然要求。 为了帮助学生在美好的语文世界里倘佯、想象、创造、发展,不断吸引学生投入深度学习,我们要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磁力充足的强“磁场”。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发现了促进深度学习的几个有效策略: 一、多角度建设:让深度学习“磁场”更丰厚 语文教学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2]。我们应从不同角度去建设文本教材,既要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也要融入学生的主观创造,促使学生变被动的文本“接受者”,成为文本“创造者”、“享受者”。 1.删“繁”就“简”,话题提炼突出“精”字。要想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进行个性化的感悟,教师需从课文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核心信息(最具有教与学价值的“精华”),它可以是一个字词、一个句段、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等。教师可通过一个精当的、观点鲜明的话题,来切入文本建设。 2.由“薄”变“厚”,资源整合突出“巧”字。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博览群书,开阔眼界,扩展视野。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文本的规定性,又要补充教材,拓展内容,重组资料,要充分利用、合理开发、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对教材、课堂、教师自身的不断超越。 3.由“静”变“动”,实践方式突出“活”字。为了进一步强化和内化文本内容,可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当小导游、演课本剧等,通过师生共同研读文本、挖掘语言实践点,让活动过程本身也成为一份丰厚的课程资源。这些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应用语言、内化语言,使学生真正将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 二、多方面激活:让深度学习“磁性”更强烈 层次性需要是发展性教学主体参与内在机制的动力性环节。无论是利用超出学生预期的“新异刺激”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还是挖掘文本空白,精心营造拓展空间……教师通过把目光“锁定”在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上,呵护童心,满足他们与生俱来的“四心”——好奇心、好动心、好胜心、创造心,通过多方面激活,让深度学习的“磁性”更强烈,促使学生更好地享受语文课堂学习。 例如,一位教师教《清平乐·村居》(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你仿佛看到翁媪在干什么,彷佛听到他们在说些什么呢? (同桌同学边想象边进行分角色模拟表演,师指生上台表演。) 生1(媪)拍拍生2(翁)的肩膀:老头子,你一生都是我们家的顶梁柱,

基于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

基于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二) 5.突出深度思辨的思维指向 就学习而言,假设、推断、思辨、想象、联想比知识更重要。通过思辨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和追求真理、敢于质疑的批判性思维,并引导学生去关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去思考人类的幸福和未来;通过思辨引导学生根据具体问题,独立思考、自主判断,比较和辨析不同观点,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探寻新规律。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深度学习”具有区别于传统学习的上述显著特征,就使得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必然以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为导向。具体地说,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应该是基于价值引领的教学、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基于高质量问题的教学、基于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整合性教学、基于思辨的教学、基于微探究的研究性教学。从“深度学习”走向“深度教学”,深入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把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中,这样就把核心素养从一个抽象的理论变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 二、“六个基于”——走向“深度教学”的实践探索 1.基于价值引领的教学

纵观当今世界主要国际组织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核心素养框架,无不把价值观放在核心位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也指出要把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放在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突出位置。林崇德教授领衔研究中小学生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教育部专家讨论稿)9大素养中公民道德、国家认同等都是指向价值观的。可见,价值观不仅是“21世纪核心素养”的核心,更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的抓手。 在这方面苏州各学科的老师能够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足学科特点,找准各学科价值引领的渗透点,作为基于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来抓。不仅政治、语文、历史等这些人文性的学科运用知识渗透的方法,高举价值引领的大旗,就是像数学这些传统的理科思维的学科,也在思考“数学教学究竟要给学生什么”这样一个根本性的命题,指出了“数学教学要给学生一种精神”“数学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和追求的教学、体现科学和艺术的教学”“数学教学要体现精神性、思辨性和艺术性”等观点。 2.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教学 核心素养离不开知识和技能,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又不等于素养。只有当知识和技能在复杂的情境中,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形成的知识和能力,才是核心素养。为此,苏州市教科院提出了“教学即情境”的教学主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着力构建真实的、复杂甚至是两难的情境,在情境中建构知识,在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和问

构建深度学习课堂学习感悟体会

构建深度学习课堂学习感悟体会 20**年12月13日至15日,我参加了在太原市太航大酒店隆重举办的实验中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研讨会。 会议的主旨是为适应《中国学生开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适应数学课程规范中的核心素养目的要求,推进数学课程的变革,构建体现深度学习的数学课堂。 本次研讨会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蓝舰信息科技以及太原二十七中联合主办。山西省教科院高中中学中心副主任薛红霞、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科室主任薛三虎、苏科版重点初中《数学》教材核心编写人员赵维坤专家、晋中市教研室教研员董广庆、蓝舰信息科技总经理余海涛、太原市二十七中校长史建如出席了本次会议。另外,来自山西各地近五百名校长、教师共同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在白雪松教师上的《同底数幂的乘法》课上,白教师以银行点钞的生活情景引入同底数幂的学习。何君青教师的《同底数幂的乘法》课,却是以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作为引入,通过不同的课堂设计,让大家领略同课异构的价值所在。 下午两位教师上的课习题是《二元一次方程组》,李昕教师与许迎春教师也是以不同的教学风格,展开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复习课,有效地引领学生发现知识点薄弱处并及时得到改正稳固。江苏、山西两地的教师虽然在教学方法、授课思路上有所不同,但都充分展示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完美交融,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引发了

我的很多思考,思考“深度学习”的真正涵义。赵维坤校长结合本身教学经验,针对教师们精彩的教学教案进行了深度评价与探讨,再次强调了构建课堂深度学习的重要性。 来自江苏南京的许迎春教师还特别分享了其多年的教学经验,许教师表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不是单纯以灌输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研究问习题,解决问习题。教师只需在学生解决不了情况下进行指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成就感。 赵维坤校长以“新授课”和“复习课”的区分,细致地为现场教师解读两种课堂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大家思考,如何在课前、课中、课后引导学生真正深入学习。我们教师要确实做好自己本该的角色---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在专家汇报环节中,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数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教育部国培专家喻平教授为大家带来“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转型”主习题汇报。 让我受益最多的是喻平教授用详细的四个案例解读了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在详细的教学中我们教师怎样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中得到培养与开展。 最后的圆桌主习题论坛,把本次研讨会带到高潮,多位专家的分享及思维的碰撞,让我对如何“构建深度学习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必将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深度设计 深度课堂 深度语文

深度设计深度课堂深度语文 ——在长春市教研室“高阶思维论坛”上的发言 邱宇强 各位老师,大家好。首先感谢王胜柏老师给我这次机会,让我跟大家就“高阶思维”教学做一次交流。因为时间只有20分钟,所以我集中谈大家可能关心的四个问题:一、什么是“高阶思维”教学;二、“高阶思维”教学与以往课堂教学有什么不同;三、怎么判定一堂课是“高阶思维”教学;四、语文课堂如何实现“高阶思维”教学。 第一,什么是“高阶思维”教学? “高阶思维”这个概念,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讲,是陌生的。因此一谈起“高阶思维”教学,大家感到很茫然。其实“高阶思维”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查阅相关资料会发现,很多年以前,国外就已经开展了关于高阶思维的研究,我国早在2000年前,也有了相关的专门研究的论文。只不过这些研究大多还限于某个学科,某个学校,像咱们全市大范围铺开研究的确实不多。并且,因为“思维”是抽象的,比较难把握,不同的研究者切入点又不同,所以形成的比较系统的可操作的研究成果并不多。 另外,“高阶思维”也并不高深莫测。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按照认知的复杂程度,将思维过程具体化为六个教学目标,由低到高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其中记忆、理解、应用通常被称为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和创造被称为高阶思维。如果说对“低阶思维”“高阶思维”陌生,那么对记忆、理解、分析这些概念我们就再熟悉不过了吧! “高阶思维”对应的指向是形成“高阶能力”,“高阶能力”主要指反思、提问、求解、批判、决策等能力。 基于以上理解,我们可以给“高阶思维”教学下个定义。所谓的“高阶思维“教学,就是把分析、评价、创造设定为教学目标,把以培养学生反思、提问、求解、批判、决策等能力为目的的课堂教学。 第二,“高阶思维”教学与以往课堂教学有什么不同?

谈谈我在重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指导中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及案例

精心整理谈谈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及案例 学员:宋发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 第一、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课堂,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活力,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通过屏幕出现的那一副副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那高质量的音响效果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劲头,那变化有序的文字不再使学生感到语文知识的单调和枯燥乏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起到强烈地吸引着学生,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形成了一股学习的动力的效果。

第二、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践证明:当学生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产生了兴趣以后,他们就会有很高的学习热情。这时,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就应该为他们创设各种条件,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在“练习”的设计方面更富有弹性,体现练习的阶梯发展趋势,有易到难,体现差异教育:学生开始从模仿型的基本练习——变为提高辨析能力而设置的判断练习——再变为糅合知识而设置的综合练习等等。另外,老师在练习课上从基本问题出发,循序渐进地设计练习内容和增加难度,设计一定的尝试练习题和发展性练习题,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

也可以培养学生不依常规去寻求变异,使学生既长知识,长智慧。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这方面同样有很大的优越性,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活中的语句,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的能力。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教学密度和提高信息接受量。 自从新教材实施以来,很多老师都有同感,就是我们所使用的教材课容量比老 息技术,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语文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语文,用语文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语文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

小学语文课堂要重视“深度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要重视“深度学习” 作者:杨丽君 来源:《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19年第03期 一、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深度学习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关注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堂应该是以学的活动作为基础来研究教的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通过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作为“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堂上的语文学习活动应该是丰富的,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听、说、读、写,突破文本理解的障碍,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将课堂教学不断推向深入。 深度参与,学会学习。深度参与是深度学习的前提和保障。以学为基础的课堂,课堂里的重要任务是倾听学生的想法,在倾听的基础上,他人的思维与想法如同火花能点燃更精彩的、更深度的想法,这便是参与的价值。执教统编本二年级《狐狸分奶酪》一课中“狐狸第一次分奶酪”的片段时,我引导学生学习自由读课文第2~6段,先用横线画出狐狸说的话,用双横线画出小熊哥儿俩说的话,再圈一圈狐狸的动作,抓住“跑、笑、拿、掰、嚷”等关键词,与学生一起感悟文本,初步感受狐狸的狡猾。教学“狐狸第二次分奶酪”时,我引导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7~8段。画一画:用横线和双横线分别画出狐狸和小哥儿俩的话。读一读:小组里分角色读一读。说一说:小熊的问题解决了吗?又出现了什么问题?围绕这个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小组内的学习,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在深度参与的过程中,学生最终学会学习。 深度表达,有效学习。勇敢、自信地在课堂上表达,是激励学生深度参与的有效形式。所谓深度,在语言的形式上,不只是一个词,而是一段话,一个相对完整的句群;在表达的内容上,不是只有观点,而应该是有观点,有分析,有理有据。这种深度表达还表现在它是“基于倾听的表达”,深度参与,認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并学习,或表达自己对核心问题的看法、对文本的理解,或解释同伴的困惑,或提出探究的问题,呈现的是合作学习成果。以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文《黄果树瀑布》为例,我引导学生关注字词的理解与积累。在复习导入环节,有规律地出示3组词语,让学生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声响和形态,联系生活引导孩子说说描写声音的词语,并补充说出3个描写声音大的词语:震耳欲聋、响彻云雷、锣鼓喧天。指导孩子读出词语背后的意思,为词语赋予温度,在理解“隙”字时,出示了古字,引导孩子从字理和字源上理解“隙”的字义——在小小的裂缝中能够透出阳光的就是“隙”。在这深度的表达后,学生理解与积累词语更深刻。其次,紧扣关键词表达,解读文本。瀑布的水声作者是按顺序写的。学生从“渐近渐响”“微风拂过树梢”“轰鸣”等词句体会到声音是从轻到响的,作者的行进也是渐行渐近。一个个系统的教学版块,一次次深度的表达,孩子们在课堂上拓展了思维,进行了言语的深度理解、深度积累,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语文核心素养得以提升。

如何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如何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发表时间:2018-11-20T14:45:22.49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12月总第285期作者:林美白凡亮 [导读] 在语文教学中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的网络化。 林美山东省平邑县仲村镇驿头小学273301;白凡亮山东省平邑县白彦镇中心校273300 语文是工具性学科,有着它特有的学科特点,语文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从积累课文内容到语言实践的一个过程。当今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走进了课堂,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方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在语文教学中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的网络化。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呢? 一、为什么应用信息技术 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现在的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形成素养,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如今,语文教学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形式,为此来适应今天的信息化社会。所以,语文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要借助信息技术来解决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借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优化语文教学,推进课程改革。 二、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1.运用信息技术,营造趣味乐园 所有的学习都和兴趣有关,学习语文也是如此。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便能营造趣味乐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爱学”、“乐学”,以便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趣味——交流导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始对于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关键。能在课堂教学开始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堂课便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此,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如《“红领巾”真好》一文,文字简短、活泼轻快。教学前,我以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出示鸟儿在森林自由自在的画面,配以小鸟的叫声,活泼的画面与课文朗读的同步效果,把学生带入了大自然里,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顺势问道:“这是一群怎样的小鸟?”学生活跃起来,抢着说出自己的感觉:“活泼的、可爱的……”为课堂教学的进行打下了基础。 (2)趣味——交流学习。 以往的课堂教学以老师的教为主,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主。现在的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快乐地学习。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学生通过电脑手段,看到景,听到声,触到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轻松愉快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学生从未见过的海底的世界,如鱼群、海参、龙虾、珊瑚等活生生地呈现在他们的面前。无趣的教材内容变成了可感的鲜活画面,这样有趣的课堂教学,学生怎能感到无趣呢?那么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3)趣味——交流延伸。 语文教学既要注重课堂教学,也要关注课外学习,学习的乐趣应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比如在教学三年级的《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后,我根据课文的内容,鼓励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加深破坏环境给人们带来的危害的认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网上寻找相关的信息,有的学生找来了洪水带来的灾害图片,有的学生收集了沙尘暴带给人们的危害,有的学生查找了一些破坏环境的数字对比……孩子们对学习的乐趣延伸到课堂之外,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认识,又开阔了自身的眼界,增长了知识,并且孩子们一起交流他们收集到的新知识,这在无形之中就做到了“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 2.运用信息技术,营造学习乐园 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是有限的,教室的空间是有限的,但是知识的学习是无限的。所以,我们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是无限的。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并且学生能在愉快的气氛中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此,信息技术使教材“活”起来了,这样的语文教学,才实现了“小课本,大课堂”。那怎样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增加语文课堂的容量呢? (1)整理资料,开阔视野。 网络上的声像图文资料,是语文教学的好帮手。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脑课件引入一些需要的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如在学习《太阳》一文时,虽然孩子对太阳不陌生,但是要让孩子说出太阳的知识,大部分学生知道的很肤浅。于是,我从网上找出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来更深地了解太阳,孩子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太阳世界,都表现得很惊讶,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还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这节课的课堂教学非常好,学生学得也非常的扎实。 (2)读写结合,巩固知识。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听说读写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增加了练习容量。不仅如此,有的时候课文学完了,孩子们还意犹未尽。让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都有书写的机会,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在学习《日月潭》一课后,学生被日月潭的美丽风光深深地吸引住了,但是不可能去亲自游览。于是,我从网上找出相关的资料,做巩固拓展,并让学生一边欣赏日月潭的美景,一边用自己的话写写感受。这样,既能让学生对日月潭的美景有深入的了解,又能激发他们对祖国宝岛台湾和大陆统一的殷切期盼。 语文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语文教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会让这充满智慧的艺术更加生机勃勃。

快乐语文课堂_教学设计

快乐语文课堂 [摘要]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学习效率低下,一直成为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究其原因,在于不少语文教师将语文教育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而很少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生命的发展。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以真诚、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感情和意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使语文教学充满民主、平等的人文关爱,以参与者、交流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让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教想和方法是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时代的呼唤!语文教师要把学生视为待点燃的“火炬”、待开发的“矿藏”、人生旅途中需要“加油”的跋涉者,用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格完善,提高学生生命质量,在学生生命提速的同时,实现教师自我生命的完善。 [关键词]快乐语文课堂;关注;倾听;教育理念 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学习效率低下,一直成为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究其原因,在于不少语文教师将语文教育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而很少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生命的发展。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以真诚、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感情和意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使语文教学充满民主、平等的人文关爱,以参与者、交流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让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教想和方法是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时代的呼唤! 教师如何让学生接受进快乐语文课堂呢? 一、重视倾听 有专家指出,未来的教育是倾听者的教育,“教师的沉默是金”,意在说明教师善于倾听不仅是教学艺术,更是新课程理念的形象化。倾听,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倾听学生需求的呼声、感情脉搏的跳动,用心与学生交流。这样,你会从《有的人》的朗诵中听出学生对“有的人”的敬仰和对“有的人”的鄙视;从学生绘声绘色讲述小弗郎士的内心世界中,品尝到儿童纯真的爱国情感;从学生讨论父亲买橘子、送橘子的情节中,触摸到学生对亲情的感悟。教师和学生同呼吸,共欢乐,这其中包含有平等和接纳──是生命与生命间的平等;有鉴赏和学习──是对学生思维成果的评论欣赏和教学相长;有执著和冷静──是对语文教学的不懈探求和思索;有参与和体验──是参与学习活动的快乐和对学生创造的体验。 二、学会关注 语文教师的职业关注,这是反映教师教育理念的标志。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构成、学生语感的形成,更应关注学生与学习语文有关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师的关注应从近期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人格尊严、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等)走向远期关注(为学生终生发展打好语文基础),形成良好

小学语文怎么进行深度学习

小学语文怎么进行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为有效课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从理论上说,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主体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去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1]它是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必然要求。为了帮助学生在美好的语文世界里倘佯、想象、创造、发展,不断吸引学生投入深度学习,我们要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磁力充足的强“磁场”。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发现了促进深度学习的几个有效策略: 一、多角度建设:让深度学习“磁场”更丰厚 语文教学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2]。我们应从不同角度去建设文本教材,既要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也要融入学生的主观创造,促使学生变被动的文本“接受者”,成为文本“创造者”、“享受者”。 1.删“繁”就“简”,话题提炼突出“精”字。要想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进行个性化的感悟,教师需从课文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核心信息(最具有教与学价值的“精华”),它可以是一个字词、一个句段、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等。教师可通过一个精当的、观点鲜明的话题,来切入文本建设。 2.由“薄”变“厚”,资源整合突出“巧”字。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博览群书,开阔眼界,扩展视野。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文本的规定性,又要补充教材,拓展内容,重组资料,要充分利用、合理开发、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对教材、课堂、教师自身的不断超越。 3.由“静”变“动”,实践方式突出“活”字。为了进一步强化和内化文本内容,可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当小导游、演课本剧等,通过师生共同研读文本、挖掘语言实践点,让活动过程本身也成为一份丰厚的课程资源。这些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应用语言、内化语言,使学生真正将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 二、多方面激活:让深度学习“磁性”更强烈

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摘要】鉴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浅薄的问题,以下是按照课程《两位数除以一位 数的笔算》的教学策略来探讨学习方法。针对人教版“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的内容,下面将从四个层面进行解读:教学内容,学生参与和课堂对话。本文从 评价和反思的角度探讨了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深度学习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平时我们有些课堂只是浅层的学习,因此,有些学生对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并 没有深入的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进行“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深度学习” 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积极探讨及反思,充分领悟和深入理解知识本质的 过程。只有深度理解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有效地学到知识,灵活运 用技能。本文以三年级《人教版》“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为实例,探讨了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通过深度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深 入参与、思考及感知,从而完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需要深入,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深度教学,老师还需要掌握 学习内容的数学性质,深入探讨知识和技能所包含的核心素质、所要求的核心素 质和可以培养的核心素质。实施有针对性、参与性、启发性的学习教学设计,真 正把“学习”置于中心,以学生的“学习第一”、“研究第一”为基础。专注于学习内 容的核心,学生的学习疑虑,需要引导、帮助、支持和推动。下面我将从四个方 面去探究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解读教学内容,挖掘蕴含的数学核心素养 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传授简单的知识,学生还能够掌握相对应知识和技能。 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把握数学意识、思维方法和精神等能力,但相应的能力往 往隐藏在知识和技能当中,需要对该知识进行分析和提炼。因此,当我们的老师 传授数学内容时,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研究授课的内容。在教学中,要问“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在不断的提问中,要理清知识与知识技能目标的关系,挖 掘知识背后所隐藏数学思想和核心数学素养。 例如,三年级《人教版》的教材,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多地理解“两位数除以一 位数的比筭除法”的计算方法。该内容就是以小棍的活动为主,采用数字和图形组合的方法。课堂设计首先让学生运用现有的计算知识,学生可以利用算法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在垂直计算中,允许学生尝试不同方法,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地划分,从而让学生总结出相对应的计算方法。通过把持棍子使用几何直觉,学生尝试了 一个从特殊到个别的探索过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算术,并对算术进行初步 总结。因此,本课程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 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比筭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本 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学习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质有: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几何直觉、归纳总结等能力;渗透数学思维的方法是:数字与图形相结合的 方法。 二、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 学生应该深入学习,课堂应该从“基于教学”转变为“基于学习”。从教师的“主导”向学生的“主体课堂”转变是必要的,课堂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的 课堂教学。还有我们要从“知识的学习”转向为“能力的学习”,在课堂上,要丰富 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运算、计算、推理、验证等过程。让每位学生参与合作、沟通和互动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

如何实现学科课堂的深度教与学

如何实现学科课堂的深度 教与学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如何实现学科课堂的深度教与学 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从活动的主体来说,既包括教师的活动,也包括学生的活动;从活动的空间来说,既有课堂上的活动,也有课外的活动;从活动的形式来说,既有外显的行为动作,也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教学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与更新;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同时形成和提升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1、教师教学行为转变──重建课堂教学的基础 新课标、新理念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而不只是应试的知识与能力;教学对象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只是照顾少数能升学的尖子;教学内容应是教给学生对明天有用、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东西,而不能只限于课本与应试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关系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而不是教师“一唱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传授;教学手段应是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手段的整合,而不是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战斗”一节课;教学方法应以启发式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而不是“填鸭式”的一味灌输;教学重点应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考试方法与能力的反复训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师的任何一点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心得体会

语文信息技术运用心得体会 东塔第三小学马虹 我们的现代化教学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面对整个信息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呈现在面前,使许多人的理想能够很快实现。而运用现代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中,更能发挥更大的效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我主要从以下4 个方面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 三年级,我在讲授《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像很多课一样,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了美丽的海底世界。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这时,我不是把课文中的知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向海底世界的大门。学校的局域网里就提供了河北远程教育网关于本课的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组合成小组,自己到网站上去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于是,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分成了“海底动物考察队”、“海底植物考察队”、“海底探险队”等不同的小组。在我给精心准备的网站中,学生们就像进入了一个神奇而美丽的海底世界,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一种种姿态万千的的植物、一座座奇异的山峰、一朵朵盛开的珊瑚,就那样真切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大家兴奋地浏览着,热切地交谈着,认真地记录着,一个个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此时此刻,学习是那么快乐而有趣。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已自然而然地达成,何用教师再去枯燥地介绍海底的知识呢。由于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有了探究的内容和对象,学生自主搜集和处理信息,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因此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学生们就自己小组选取的对象进行了认真而详尽的汇报,其

快乐语文快乐学习

快乐语文快乐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现代教学论也认为:“教育是一种旨在引起学习的师生间互感互助的交流活动。”传统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教学方式,造成了不少学生认为“语文难学”“怕学语文”的现象。我认为,语文教学应当“有情”,要把教材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学应当有趣,让学生能学的有兴趣、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高尚的志趣。“以情励学,以趣激学”。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方式来组织学习活动,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 一、积极阅读、快乐学习 原国家总督学柳斌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平庸的,没有智慧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肯定是一个呆板的沉滞的只会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课外名著阅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7-9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是,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真正有文学阅读习惯的学生非常少,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对尚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初中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关键。在教学中,我把语文课堂的前三分钟留给了学生,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看了哪些好书,哪些好词好句,每次邀请一个同学上讲台和大家分享阅读的心得。在一段时间的培养后,班级的阅读气氛更加的浓厚,学生不仅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提高了表达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 二、积极参与、快乐学习 学习,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所进行的一种活动。要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教师应当发挥的不是主体作用而是主动作用。应精心设计并组织好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创造条件非让他们积极参与不可。如教《卖油翁》,我让学生自制了简单的弓箭及靶子,请几个同学进行试射。当某个同学射不中时,全班一片叹息声;射中时,全班一阵惊叹,掌声,该同学也是得意万分。从中,学生从体会到“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又让学生按照课本情节进行表演……这样,全班的同学都兴奋起来,引开热烈的讨论、指正、引据、争辩、朗读、研读了课文,丰富了语感,加快了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过程,让他们体会到了积极参与学习的好处。促使学生心耳口眼手并用,全身心投入学习,创造较高学习效率,打开教学新局面。 三、积极探索、快乐学习 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而且应通过指导探索使学生获得种种体验及享受成功的喜悦。要开发学生的求知欲,指点钻研方法,使他们既乐于探索,又善于探索。如教《春》一课时,我启发他们思考:作者笔下的春天美不胜收,对春雨、春风进行细致的描写,美好的景色让我们怦然心动,思索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由此引导他们从浅层到深层进行独立探索。待他们各抒己见后,再回头阅读课文,这样,学生探索到语文作文的一些方法,自然感到极大的满足;差一些的,也因颇受启迪而充满喜悦。再如教《订鬼》一文,开篇即让学生思考: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为什么?作者是怎样的观点呢?这样的开始教学,从探索入手,制造学术上的争论,引导对哲理的深究,不仅有利于把握课文精髓,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又何乐而不为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