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荧光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检测

荧光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检测

荧光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检测
荧光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检测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检测

一、背景介绍

1.绿色荧光蛋白

1955年,Davenport和Nicol 在太平洋海里的一种发光生物—维多利亚水母(Aequorea victoria)中发现并发表了荧光蛋白的生物发光现象,但是对生物发光现象的机理并不了解。1962年,日本科学家下村修在水母中纯化鉴定出了一种能催化化学发光的蛋白质分子并将其命名为aequorin,aequorin能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从而产生出波长为470nm的蓝色光(lmax=470nm),但是水母发出的光是独有的绿色,因此水母发光的蛋白质并非 aequorin。与此同时,发现和分离了一个受紫外线激发能发出绿色荧光的蛋白质—绿色荧光蛋白(GFP)。1971年,Morin和Hastings提出了GFP这个名称。1985到1992年间,科学家 Douglas Prasher 测定完成了aequorin 和GFP的基因和蛋白质序列,并通过蛋白质序列分析和核磁共振分光术(NMR spectroscopy)确定了GFP发光位点。1994年,美国科学家钱永健开始改造GFP,目前所用的大多数是钱永健实验室改造后的变种,有的荧光更强,有的可激活、变色。1996年,解析得到了GFP的晶体结构,它的发光过程是也在日后的应用中得到了解答。纵观整个过程,从1961年到1974年,下村修的研究遥遥领先,却很少有人注意。在1974年以后,特别是八十年代后,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发展。

绿色荧光蛋白,分子质量约为28kDa,由238个氨基酸构成,第65~67位氨基酸(Ser-Tyr-Gly)形成发光团,经共价键连接而成对羟苯甲基咪唑烷酮,它可以被光激发产生荧光,是主要发光的位置。绿色荧光蛋白分子的形状呈圆柱形,就像一个桶,发光的基团位于桶中央,因此,它可形象地比喻成一个装有色素的“油漆桶”。其发光团的形成不具有物种专一性,发出的荧光稳定,且不需要依赖其他基质而发光。

GFP的优点很多:首先,它本身稳定,不需要任何反应底物和辅助因子,且无种属限制,可在多种生物细胞中表达发出稳定荧光,在450~490nm 蓝光激发下,发光能保持 10min 以上。其次,其分子量小,对目的基因的功能无任何影响,融合蛋白具有与GFP一样的荧光性质,对细胞没有毒性。最后,GFP观察方便,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甚至普通显微镜都可以观察到活细胞蛋白的变化、活动,用肉眼就可对辨别细胞是否表达及其表达水平。

作为一种新型的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在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利

用绿色荧光蛋白的特有发光机制,可将GFP作为蛋白标签。就是利用 DNA 重组技术,将目的基因与GFP基因构成融合基因,转染或转化至合适的细胞进行表达,而后借助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活体中标记的蛋白质。绿色荧光蛋白也可用于大规模药物筛选。另外,由于绿色荧光蛋白独特的光信号传导机制及其在表达后易被周围化学环境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的特性,极适用于成为活细胞体的光学感受器。近年来,由于融合抗体具有发射荧光和与抗原结合两种特性,所以将其用做免疫染色的检测试剂,直接用于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的标记、肿瘤的检测等。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GFP的突变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简称EGFP)。EGFP将GFP的第64位氨基酸苯丙氨酸突变成为亮氨酸,从而发射出的荧光强度比GFP大6倍以上。所以,EGFP比GFP更适合作为报告基因来研究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分化及蛋白质在生物体的定位和转运等

EGFP (720bp)的基因片段: ATGGTGAGCAAGGGCGAGGAGCTGTTCACCGGGGTGGTGCCCATCCTGGTCGAGCTGGACGGCGACGTAAACGGCCACA AGTTCAGCGTGTCCGGCGAGGGCGAGGGCGATGCCACCTACGGCAAGCTGACCCTGAAGTTCATCTGCACCACCGGCAA GCTGCCCGTGCCCTGGCCCACCCTCGTGACCACCCTGACCTACGGCGTGCAGTGCTTCAGCCGCTACCCCGACCACATG AAGCAGCACGACTTCTTCAAGTCCGCCATGCCCGAAGGCTACGTCCAGGAGCGCACCATCTTCTTCAAGGACGACGGCA ACTACAAGACCCGCGCCGAGGTGAAGTTCGAGGGCGACACCCTGGTGAACCGCATCGAGCTGAAGGGCATCGACTTCAA GGAGGACGGCAACATCCTGGGGCACAAGCTGGAGTACAACTACAACAGCCACAACGTCTATATCATGGCCGACAAGCAG AAGAACGGCATCAAGGTGAACTTCAAGATCCGCCACAACATCGAGGACGGCAGCGTGCAGCTCGCCGACCACTACCAGC AGAACACCCCCATCGGCGACGGCCCCGTGCTGCTGCCCGACAACCACTACCTGAGCACCCAGTCCGCCCTGAGCAAAGA CCCCAACGAGAAGCGCGATCACATGGTCCTGCTGGAGTTCGTGACCGCCGCCGGGATCACTCTCGGCATGGACGAGCTG TACAAGTAA

2.大肠杆菌表达载体及表达系统

大肠杆菌质粒是一类独立于染色体外自主复制的双链、闭环DNA分子,大肠杆菌质粒可分为结合转移型和非结合转移型两种,非结合转移型质粒在通常培养条件下不在宿主间转移,整合到染色体上的频率也很低,具有遗传学上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又因其大小一般在2-50kb围,适合于制备和重组DNA的体外操作,因此几乎所有的大肠杆菌表达系统都选用

非结合转移型质粒作为运载外源基因的载体,这些表达载体通过对天然质粒的改造获得。理想的大肠杆菌表达载体要求具有以下特征:(1)稳定的遗传复制、传代能力,在无选择压力下能存在于大肠杆菌细胞。(2)具有显性的转化筛选标记。(3)启动子的转录是可以调控的,抑制时本底转录水平较低。(4)启动子的转录的mRNA能够在适当的位置终止,转录过程不影响表达载体的复制。(5)具备适用于外源基因插入的酶切位点。复制子、筛选标志、启动子、终止子和核糖体结合位点是构成表达载体的最基本元件。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是基因表达技术中发展最早,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经典表达系统。一个完整的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至少要有表达载体和宿主菌两部分构成。为了改善表达系统的性能和对各类外源基因的适应能力,表达系统有时还需要有特定功能基因的质粒或溶源化噬箘体参与。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发展了许多表达载体和相应的宿主菌。由于大肠杆菌本身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加工体系相当不完善,因此不能对重组蛋白质进行修饰加工,这是大肠杆菌系统与其它表达系统相比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缺陷。大肠杆菌的表达系统包括:Lac和Tac 表达系统,这是最早建立并得到广泛应用的表达系统,它是以大肠杆菌lac操纵子调控机理为基础设计、构建的表达系统。PL和PR表达系统,它是以λ噬箘体早期转录启动子PL、PR 为核心构建的表达系统称为PL和PR表达系统。T7表达系统,大肠杆菌T7噬箘体具有一套专一性非常强的转录体系,利用这一体系中的元件为基础构建的表达系统称为T7表达系统。此外还有其他表达系统,如营养调控型、糖原调控型、pH调控型等。

3.SDS-PAGE原理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系统中引进SDS,SDS能断裂分子和分子间氢键,破坏蛋白质的二级和三级结构,强还原剂能使半胱氨酸之间的二硫键断裂,蛋白质在一定浓度的含有强还原剂的SDS溶液中,与SDS分子按比例结合,形成带负电荷的SDS-蛋白质复合物,这种复合物由于结合大量的SDS,使蛋白质丧失了原有的电荷状态形成仅保持原有分子大小为特征的负离子团块,从而降低或消除了各种蛋白质分子之间天然的电荷差异,由于SDS与蛋白质的结合是按重量成比例的,因此在进行电泳时,蛋白质分子的迁移速度取决于分子大小。当分子量在15KD到200KD之间时,蛋白质的迁移率和分子量的对数呈线性关系,符合下式:logMW=K-bX,式中:MW为分子量,X为迁移率,k、b均为常数,若将已知分子量的标准蛋白质的迁移率对分子量对数作图,可获得一条标准曲线,未知蛋白质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电泳,根据它的电泳迁移率即可在标准曲线上求得分子量。

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使用一种不连续的缓冲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一般凝胶分为低浓度的成层胶(浓缩胶)和较高浓度的分离胶。在电泳时, SDS-多肽复合物向两胶界面迁移,在分离胶表面形成了一个极薄的层,极浓缩了样品的体积,使样品在分离之前处于同一起跑线。

一般来说,在被分析的蛋白质稳定的pH围,凡是不与SDS发生相互作用的缓冲液都可以使用,但缓冲液的选择对蛋白带的分离和电泳的速度是非常关键的。Tris-甘氨酸系统是目前使用最多的缓冲系统。如果要测定糖蛋白的分子量,最好采用Tris-硼酸盐缓冲系统,对于分子质量小于15kDa的蛋白样品,可以使用SDS-尿素系统,也可以采用Tris-tricine 缓冲系统。

4.蛋白分离与检测

蛋白质的分离方法很多,依据分子大小分离的方法包括:透析和超过滤,透析指利用蛋白质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而与小分子分离;超滤是利用压力或离心力使小分子溶质通过半透膜而蛋白质被截留在膜上而分离。密度梯度离心,蛋白质颗粒在具有密度梯度的介质中离心时,质量和密度大的颗粒比质量和密度小的颗粒沉降得快,且每种蛋白质颗粒沉降到与其自身密度相等的介质密度梯度时,即停止不前,最后各种蛋白质在离心管中被分离成不同的区带。凝胶过滤,即分子排阻层析。凝胶颗粒部为多孔的网状结构。大分子最先流出层析柱。

根据溶解度分离的方法包括:盐溶和盐析,中性盐在低浓度时可增加蛋白质的溶解度,即盐溶。原因是蛋白质分子吸附盐类离子后,带电层使蛋白质分子彼此排斥,而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加强;当离子强度增大到足够高时,此时与蛋白质疏水基团接触的自由水被移去以溶剂化盐离子,导致蛋白质疏水基团暴露,使蛋白质因疏水作用凝聚沉淀。

根据所带电荷分离的方法包括:电泳(净电荷、分子大小、形状),区带电泳、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PAGE)、毛细管电泳离子交换层析。其余的方法还有吸附层析、亲和层析、高效液相层析(HPLC),快速蛋白液相层析(FPLC)等。

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包括:凯氏定氮法,它是样品与浓硫酸共热。含氮有机物即分解产生氨(消化),氨又与硫酸作用,变成硫酸氨。经强碱碱化使之分解放出氨,借蒸汽将氨蒸至酸液中,根据此酸液被中和的程度可计算得样品之氮含量。双缩尿法,双缩脲(NH3CONHCONH3)是两个分子脲经180℃左右加热,放出一个分子氨后得到的产物。在强碱性溶液中,双缩脲

与CuSO4形成紫色络合物,称为双缩脲反应。凡具有两个酰胺基或两个直接连接的肽键,或能过一个中间碳原子相连的肽键,这类化合物都有双缩脲反应。Folin-酚试剂法,此法的显色原理与双缩脲方法是相同的,只是加入了第二种试剂,即Folin—酚试剂,以增加显色量,从而提高了检测蛋白质的灵敏度。这两种显色反应产生深蓝色的原因是: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中的肽键与铜结合生成复合物。Folin—酚试剂中的磷钼酸盐—磷钨酸盐被蛋白质中的酪氨酸和苯丙氨酸残基还原,产生深蓝色(钼兰和钨兰的混合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蓝色深度与蛋白的量成正比。紫外吸收法,蛋白质分子中,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使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吸收高峰在280nm处,其吸光度(即光密度值)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此外,蛋白质溶液在238nm的光吸收值与肽键含量成正比。利用一定波长下,蛋白质溶液的光吸收值与蛋白质浓度的正比关系,可以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5. pET28a 质粒

pET28a 质粒作为表达载体, 该质粒含有强启动子T7 启动子, 可以使目的基因得到高效表达。其N端含有Thrombin蛋白酶切位点。 Pet28a的抗性是kana抗性,通常所用的表达菌株是BL21(DE3),BL21(DE3)Gold等BL21(DE3)系列的宿主菌。

pET28a, b, c的差异仅仅存在于多克隆位点处,Pet28a和pET28b,pet28c的载体的区别是差了一个核苷酸碱基,目的是便于在进行克隆构建的时候调整氨基酸读码框,使得基因都可以克隆到这个系列目的载体中去。

pET28a:

5' 测序引物及序列: T7: 5'-TAATACGACTCACTATAGGG-3'

3' 测序引物序列: T7t: 5'-GCTAGTTATTGCTCAGCGG-3'

二.试验流程

1.实验器材及试剂

超低温冰箱、电热恒温培养箱、恒温调速摇床、PCR 扩增仪、电泳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电子天平、水浴锅、低温高速离心机、快速混匀器、EGFP-N3 模板、菌株E. coli DH5、E. coli BL21、质粒 pET28a、限制性切酶 EcoRⅠ, Hind Ⅲ、T4 DNA 连接酶、DNA 凝胶回收试剂盒及质粒、小提试剂盒、DNA 纯化试剂盒及 IPTG、PCR用试剂、卡那

霉素、琼脂糖及 PCR 合成引物等、蛋白胨、酵母浸出粉、琼脂粉等

2.实验流程(实验中样品用量根据提取的各种载体、质粒的浓度相应的改变)

2.1碱裂变法提质粒

2.1.1细菌的培养

1) 添加适量的抗菌素(Ap: 20 mg/mL母液——终浓度50~100 ug/mL)(避免杂菌污染,防止质粒的丢失)

2) 接种(20 mL+Ap——50 mL+Ap)

3) 控制菌体的生长状态(37℃过夜培养或转接2-4%菌液至新鲜培养基中, 37℃继续培养至对数生长中后期)。

2.1.2细胞裂解提取质粒DNA(4℃操作,每100mg菌体量,加入)

1)称离心管重W1,加入约1/2离心管的菌液,与另一组同学配平,6000r/min离心5min。2)弃去上清液,再加入5ml溶液Ⅰ,混匀,6000r/min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称离心管重量为W2,计算菌体量△W。

3)1.0mL溶液Ⅰ,充分涡旋震荡,用溶液Ⅰ再次配平。

4)2.0mL溶液Ⅱ,轻柔颠倒混匀,冰浴3-5min。

5)1.5mL溶液Ⅲ,轻柔颠倒混匀,冰浴5min。

6)12000rpm,15min;小心转移上清到新的离心管中,记录体积V。

7)加入2V冰乙醇,颠倒混匀;-20℃,15min。

8)12000rpm,15min,弃上清。

9)加入5mL70%乙醇,12000rpm,3min,吸弃上清液。

10)重复乙醇洗涤一次,37℃风干5-10min。

11)分次加入1mLTE溶液并转移到Ep管中,得到质粒DNA粗提物。

肠毒性大肠杆菌的绿色荧光蛋白转化及表达研究

第45卷 增刊2006年5月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Xia me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 Vol .45 Sup. M ay 2006 收稿日期:2005212227 基金项目: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 (20042427)资助 作者简介:朱红梅(1981-),女,硕士研究生. 3通讯作者:fzliubo@https://www.doczj.com/doc/659014052.html, ;htzhou@jingxian .x mu .edu .cn 肠毒性大肠杆菌的绿色荧光蛋白转化及表达研究 朱红梅1 ,周涵韬 1,23 ,张赛群 1,2 ,曹 宜2,刘 波 23 (1.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厦门361005;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中心,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通过电击转化法,将带有 gfp 标记基因的pG LO 质粒成功转化到肠毒素型大肠杆菌K 88、K 99中,经过紫外检测及荧 光显微镜检测均发现转化菌株发出绿色的荧光,表明gfp 基因得到稳定、高效的表达.进一步通过PCR 分子鉴定、血清型鉴定、微生物学特性分析均表明,转化菌株与原始菌株是一致的.该转化菌株将为研究肠毒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及益生素的筛选提供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肠毒性大肠杆菌;绿色荧光蛋白;遗传转化中图分类号:Q 9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20479(2006)S 20043204 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nter ot oxigenic Escherichia co 2li .,ETEC )是一类引起人和幼畜(初生仔猪、犊牛、羔羊及断奶仔猪)腹泻的重要病原菌,初生幼畜被ETEC 感染后,常因剧烈水样腹泻和迅速脱水而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1] .猪源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的黏附素抗原主要有K 88,K 99,987P . 来自多管水母(A equoreavitoria )的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 r otein,GFP )基因是目前应用广泛的一种报告基因[2] .在各种不同的系统中表达后,重组GFP 均可吸收蓝光,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与其它生物标记基因比较,它的最大优点是不需要任何底物或额外的辅助因子,利用其发出的荧光就可以实现 对生物的活体监测[3] ,为重组子的筛选及诸多生物学、免疫学试验提供了一个直观手段. 本研究利用gfp 基因标记ETEC,希望获得gfp 基因稳定表达、特性稳定的发光标记菌株,为进一步研究ETEC 侵染途径及治病机理奠定基础,同时也方便益生素的筛选及效果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肠毒性大肠杆菌菌株C83905(K 88ac ),C83529(K 99)由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提供.质粒pG 2 LO 购自B i o 2Rad 公司,有Amp (氨卞青霉素)抗性和 阿拉伯糖调控蛋白和gfp 基因. 蛋白胨为上海生工BB I 公司产品,酵母抽提物为OXO I D 公司.d NTPs 、TaqDNA 聚合酶、购自上海生工;100bp DNA Ladder 购自B i olabs . BECK MAN 冷冻离心机,B i o 2Rad Gene Pulser Ⅱ电穿孔仪,B i o 2Rad 电泳仪,OLY MP US 荧光显微镜. 1.2 实验方法 (1)质粒提取方法 挑取紫外灯下发绿色荧光的质粒宿主菌DH 5 α的单菌落,于10mL 含100μg ?mL -1 Amp 的LB 液体 培养基中,37℃振荡培养过夜.碱裂解法提取质粒[4] .提取的质粒用0.8%琼脂糖电泳检测纯度. (2)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在NA 液体中摇床震荡培养ETEC 至OD 600为0.6,取菌液冰浴10m in,8000r/m in 4℃离心收集菌体.冰预冷的无菌水洗菌体4次,最后将菌体重悬于10%甘油中,-70℃冰箱保存备用. (3)电击转化 2mm 电转化杯冰上预冷后,分别加入100μL 感受态细胞和50ng 质粒,冰浴10m in 后进行电击转化,电击条件为2.5kV ,200Ω,25μF .电击结束立即加入900μL 的NA 培养基,混匀并转入1.5mL 的Eppen 2dorf 管中,于37℃、120r/m in 的摇床上振荡培养2h, 取100μL 菌液涂布在NA +100μg ?mL -1 Amp +6mg ?mL -1 阿拉伯糖(ara )筛选培养基上,并置于37℃培养箱培养16h . (4)转化子的荧光检测 将筛选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紫外灯照射检测绿色荧光.用接种环挑取稀释后的菌液置于载波片上,常规压片,荧光显微镜观察. (5)标记菌株的PCR 鉴定 细菌基因组DNA 的提取方法参照少量制备

实验绿色荧光蛋白

生物技术实验报告 姓名:张龙龙 学号:2011506066 班级:11级生技02班

前言: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是一类存在于包括水 母、水螅和珊瑚等腔肠动物体内的生物发光蛋白。当受到紫外或蓝光激发时,GFP 发射绿色荧光。它产生荧光无需底物或辅因子发色团是其蛋白质一级序列固有的。GFP 由3 个外显子组成,长2.6kb;GFP 是由238 个氨基酸所组成的单体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7. 0kMr,其蛋白性质十分稳定,能耐受60℃处理。1996 年GFP 的晶体结构被解出,蛋白质中央是一个圆柱形水桶样结构,长420 nm,宽240 nm,由11 个围绕中心α螺旋的反平行β折叠组成,荧光基团的形成就是从这个螺旋开始的,桶的顶部由 3 个短的垂直片段覆盖,底部由一个短的垂直片段覆盖,对荧光活性很重要的生色团则位于大空腔内。发色团是由其蛋白质内部第65-67位的Ser-Tyr-Gly自身环化和氧化形成.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表达用基因克隆引物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外源基因的原理、流程及方法。 3、掌握PCR、DNA片段的酶切与连接、细菌转化、阳性克隆筛选、质粒提取、DNA样品的纯化、核酸电泳等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 二.实验原理 基因工程一般包括四个步骤:一是取得符合人们要求的DNA片段,这种DNA片段被称为“目的基因”;二是将目的基因与质粒或病毒DNA连接成重组DNA;三是把重组DNA引入某种细胞;四是把目的基因能表达的受体细胞挑选出来。 本实验根据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用该引物将GFP基因从含GFP基因的质粒中扩增出来。再利用双酶切切开表达载体pET23b 和目的基因的两端接头,通过T4连接酶GFP基因与表达载体重组。将含GFP 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导入宿主菌BL21(DE3),在IPTG的诱导下,使GFP基因表达 三.实验材料及仪器 1、实验材料:含有GFP的质粒;DNA Marker;DH5α;BL21; 2、仪器:恒温培养箱、超净工作台、恒温摇床、制冰机、台式离心机、涡旋振荡器、冰箱、电泳仪、透射仪、PCR仪、PCR管、刀片、玻璃涂棒、酒精灯、无菌牙签、吸水纸、微型离心管、台式冷冻离心机、塑料手套、1.5ml离心管。 四.实验内容 4.1 质粒的提取、酶切及电泳鉴定: 1)实验试剂:LB培养基;溶液Ⅰ;Tris-HCl(pH=8);溶液Ⅱ;溶液Ⅲ; 酚/氯仿抽提液;无水乙醇;电泳缓冲液;加样缓冲液;GoldView核酸 DNA 染色剂;1%的琼脂糖凝胶;XhoⅠ(10U/μl);NdeⅠ(10U/μl);T 4 lisase。 2)实验步骤: 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综述

基因工程制药综述 班级:生技132 : 学号: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综述 自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 大肠杆菌一直是基因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表达系统。尽管基因工程表达系统已经从大肠杆菌扩大到酵母、昆虫、植物及哺乳动物细胞,并且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新型的真核表达系统, 但是大肠杆菌仍然是基因表达的重要工具。尤其是进入后基因组时代以来, 有关蛋白结构以及功能研究的开展 ,对基因表达的要求更高,这时大肠杆菌往往是表达的第一选择。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大肠杆菌表达载体及宿主细胞的改造工作。 1 表达载体 1. 1 表达调控 构建有效的表达载体是表达目的基因的基本要求, 同时也是影响基因表达水平以及蛋白活性的重要因素。标准的大肠杆菌表达载体的主要组成: 启动子、操纵子、核糖体结合位点、翻译起始区、多克隆位点、终止子、复制起点以及抗性筛选因子等。理想的表达载体要求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可以控制目的基因的表达 ,然而目的基因在宿主体过分表达(选用较强的启动子等)会对宿主造成压力, 引起相关的细胞应答反应, 影响蛋白的活性等。基因组、RNA 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调控组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基因表达调控的信息[ 1]。现已能从基因和细胞的整体水平来方便地选择合适的启动子或合理开发新的载体系统。譬如 Lee 等利用二维凝胶电泳法比较了重组载体和空载体被分别转入宿主细胞后蛋白组学的差异,发现两者都产生了大肠杆菌热休克蛋白并引起了 cAMPCRP 调节蛋白的应答, 其中重组子的影响更为强烈;另外, 还发现外源基因的表达使宿主核糖体合成速率、翻译延长因子和折叠酶表达水平、细胞生长率下降 , 而使细胞呼吸活力上升[ 2]。目前应用的表达载体主要问题是表达过程中出现的全或无的情况, 通常表达的培养物都是非纯种的细胞群, 其中有一些细胞可以最大限度地被诱导,而另一些细胞在诱导后基因的表达被关闭。分离具有合适强度启动子及翻译速率的载体变种可以优化表达水平,说明启动子的选择对于基因的诱导表达非常重要。 Deborahat 提出在芯片上排列具有不同强度级别启动子的载体进行互补分析, 可能有助于筛选最为适合的启动子[3]。开发非 IPTG 或阿拉伯糖诱导的载体也可以提高基因表达水平, Qing 等利用 cspA 基因的独特性开发了一系列冷休克表达载体pCold, 使目的基因在低温下(<15℃) 诱导表达,提高了产物的溶解性和稳定性[4]。 1. 2 融合表达载体 除了表达载体的调控性,为了提高蛋白产物的活性以及简化下游纯化的操作等 ,往往在表达载体上插入其它辅助的基因序列与目的基因构成融合蛋白表达。融合信号肽(PelB、Om pA 、MalE、PhoA 等)表达可以使融合蛋白通过经典的 Sec 途径分泌到周质或胞外表达, 有利于形成二硫键以及避免胞质蛋白酶的水解和 N 端甲硫氨酸的延伸。另外,最近开发的双精氨酸转运体系(Tat)可以有效分泌正确折叠的重组蛋白[5]。常见的纯化标签多根据亲和层

1-大肠杆菌重组蛋白表达提取及纯化实验(最新整理)

第一天 1、配置LB培养基: 酵母粉15g、胰蛋白胨30g、氯化钠30g,定容至3000ml。调节PH至 7.4(2M NaOH),高压蒸汽灭菌20分钟,37℃保存。分装成15瓶(每瓶200ml)。 2、接种(超净台要提前杀菌通风) 取4瓶上述培养基,每瓶加200μlAMP(1:1000)、60μl菌液。37℃过夜。 第二天 1、扩大培养(超净台) 4瓶扩至16瓶,每瓶培养基加200μlAMP,摇床培养1小时左右。 2、诱导(超净台) 加40μlIPTG,加完后去除封口的除牛皮纸,扎口较松。25℃摇床培养4小时。 3、离心获取菌体 4℃,8000rpm离心25分钟。注意配平。 4、超声波破碎菌体 离心后去上清,向沉淀加入(600mlPB裂解液、300μl溶菌酶、3mlPMSF)。将菌液转入2个烧杯中,冰浴超声波破菌,400W,75次,每次6秒,间隔2秒。离心收集上清液。 600mlPB裂解液:20mM/L PB,10mM/L EDTA,5%甘油,1mM/L DTT,调节PH至7.4。 超声波破碎:首先用去离子水清洗探头,再将盛有菌液的小烧杯置于有冰 水混合物的大烧杯中,冰水界面略高于菌液面即可。探头浸没于菌液中,不可伸入过长。注意破菌过程中由于冰的融化导致的液面变化。 5、抽滤(双层滤纸) 洗胶(GST)。将上述上清液抽滤,滤液与GST胶混合,磁力搅拌过夜。 第三天

1、抽滤蛋白-胶混合液,滤液取样20μl,留电泳。 2、洗杂蛋白,用1×PBS+PMSF(1000:1)约400ml,洗脱若干次,用移液枪吸去上层泡沫(杂蛋白),至胶上无泡沫为止。 3、洗脱目的蛋白,洗脱液加50ml,分3次进行(15+15+15),每次加入后间歇搅拌,自然静置洗脱15分钟,抽滤,勿使胶干,合并洗脱液,取样20μl,留电泳。用洗脱液调零,测OD280。(OD值达到1.5为佳) 4、将洗脱液置于透析袋中(透析袋应提前煮好),将透析袋置于2L透析液1中,加入磁珠置于4℃冰箱内磁力搅拌器上,4小时后换为透析液2。胶的回收:用3M氯化钠溶液(用1×PBS溶液溶解)、1×PBS(无沉淀)洗涤,20%乙醇洗脱,装瓶。 洗脱液:50mM/LTRIS-HCL 、10mM/LGSH 透析液1:20mM/L TRIS-HCL、1mM/L EDTA 、0.15mM/L DTT 透析液2::0.5mM/L EDTA、1×PBS

绿色荧光蛋白GFP

绿色荧光蛋白GFP综述 生命科学学院 2010级李积锋 1241410007 【摘要】绿色荧光蛋白(GFP) 是一种最先来源于水母的蛋白质,现已成为在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中研究和开发应用得最广泛的蛋白质之一。其内源荧光基团在受到紫外光或蓝光激发时小峰可高效发射清晰可见的绿光。它已成为一个监测在完整细胞和组织内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定位的理想标记。在生理指示剂、生物传感器、光化学领域以及生产发光纤维等方面展示了广阔前景。 【关键词】水母绿色荧光蛋白生色团变种 1绿色荧光蛋白简介 绿色荧光蛋白是一类存在于包括水母、水螅和珊瑚等腔肠动物体内的生物发光蛋白,当受到紫外或蓝光激发时,发射绿色荧光。其独特之处在于:它产生荧光无需底物或辅因子,发色团是其蛋白质一级序列固有的来源于水母的氨基酸残基组成。 水母的绿色荧光蛋白很稳定,无种属限制,已在多种动植物细胞中表达成功并产生荧光。GFP的荧光受外界的影响较小,另外GFP的检测十分方便,而对细胞的伤害极小。由于这些优点,GFP已经成为检测体内基因表达及细胞内蛋白质原位定位的极为重要的报告分子。 2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和成熟 GFP的表达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植物细胞中表达GFP时,改变一些原GFP 基因的密码子为该植物使用的偏爱密码子,并消除潜在的剪接位点。目前适用于哺乳动物的表达系统不受影响。GFP还可以顺利的在无细胞的体外翻译系统中表达并自发折叠。 用一些小体积的氨基酸残基取代大体积残基可以提高GFP在高温下正确折叠的速度。这些突变位点分布于成熟蛋白质三维结构的各个部位,几乎不能提供如

何帮助GFP折叠和成熟的线索。另外,分子伴侣的存在也有助于GFP的折叠,反过来,这个发现也使GFP成为检测分子伴侣功能的一个好底物,因为GFP可以提供一个连续的、无破坏性的检测蛋白折叠成功的分析方法。 3绿色荧光蛋白的应用 3.1报告基因和细胞标记 GFP作为报告分子和细胞标记最明显的优势是无需底物或辅因子参与;无论在活细胞还是在完整的转基因胚胎和动物中,都能有效地监测基因转移的效率。但在这方面的应用中,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放大作用,它不能象酶一样能通过加工无数的底物分子而将信号放大所以一般都需强启动子以驱动GFP基因在细胞内足量的表达也可用亚细胞分辨率的显微成像系统检测基因产物,靶入的基因被限制于一个细胞器内,GFP的浓度则相对提高了许多倍。 3.2融合标记 应用得最多和最成功的是GFP同宿主蛋白构成融合子来监测宿主蛋白的定位 和最后归宿既有荧光又有宿主蛋白原有的正常功能和定位的融合蛋白效果最佳GFP可融合于宿主蛋白的C端或N端,也可插入其内部迄今为止,GFP已成功地靶入了大部分细胞器中,如质膜、细胞核、内质网、高尔基体、分泌小体、线粒体、液泡和吞噬体等。 3.3 其它 GFP分子生色团的坚固外层保护荧光不被熄灭,但同时也降低了GFP分子的荧光对环境的敏感性通过随机重组和基因定向突变得到了多种对环境敏感的GFP,它们可用作环境指示剂如:对PH敏感GFP的可以测定细胞器内的PH值;通过基因工程,可GFP在中插入磷酸化位点以便用磷酸化控制GFP的荧光。另外,最近报道的利用靶入了水母GFP基因的丝蛋白昆虫病毒,感染蚕的幼虫,用改造的基因取代了蚕的正常基因,当蚕吐丝时这种丝是一种能在黑暗中发绿色荧光的纤维。 4应用特点 GFP这一新型报告基因,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青睐,其原因就在于它具有以下优点:

荧光蛋白基因试验

荧光蛋白基因实验 胡建江,王安博 实验一质粒DNA的提取 目的及意义:1.学习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溶液I(50mmol/L葡萄糖、10mmol/L EDTA-Na、25mmol/L pH=8.0Tris-HCl)可以分散细胞,螯合金属离子可以使酶失活,防止DNA的降解;溶液II(0.4mol/L NaOH与2%SDS临用前1:1配用)可以使细胞在溶液中降解时,蛋白质与染色体DNA发生变性;溶液III (5mol/L醋酸钾30ml、5mol/L冰醋酸 5.75ml、5mol/L双蒸水14.25ml)使得酸性条件下质粒DNA复性,留在上清液,而DNA和蛋白质—SDS复合物等发生沉淀。 实验用品: 1.仪器(恒温摇床、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10uL+100uL+1000uL 微量移液器各一支、台式高速离心机、制冰机、混合漩涡器。) 2.材料(事先培养好的含目的基因质粒的菌液、1.5ml塑料离心管、EP管架、微量取液器及取液器吸头、三角瓶、量筒、试剂瓶等) 3.试剂(LB培养液:蛋白胨10g、酵母提取物5g、NaCl 5g、pH=7.5;溶液I/II/III;50mg/ml卡那霉素贮存液工作浓度50ug/ml;100mg/ml 氨苄青霉素贮存液工作浓度100ug/ml;抽提液:饱和酚:氯仿:异戊醇+25:24:1 作用:氯仿可使蛋白质变性,有助于液相与有机相的

分离,饱和酚密度大,可使DNA在上清液中,异戊醇防止抽提液气泡;无水乙醇作用:除去DNA水化层,使DNA沉淀;70%乙醇作用:纯化质粒DNA;含RNA酶的ddH2O 作用:溶解DNA) 实验步骤: 将目的基因质粒的大菌种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中(相应浓度抗生素), 37摄氏度培养过夜 取培养菌液1.5mL置EP管中,10000rpm,2min,弃上清液后,此步 骤重复一次,弃上清液 加入100uL溶液I,漩涡器上充分混匀,在室温下放置10min 加入200uL新配置的溶液II,轻轻翻转2-3次,使之混匀,冰上放置 5min 加入150uL冰冷的溶液III,加盖后温和颠倒数次使混匀,产生白色 絮状物,冰上放置15min 10000rpm 5min,取上清液于另一干净的离心管中 向上清液中加入等体积(约400uL)的抽提液,振荡混匀,10000rpm 10min,将上清液转移至新的离心管中

酵母表达系统的特点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是常用的外源基因表达系统

1.酵母表达系统的特点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是常用的外源基因表达系统,人们已利用该系统表达了多种蛋白。大肠杆菌基因结构简单,易于进行基因操作,而且它生长迅速,周期短,营养需求简单,适于工业化生产。但同时该系统还存在很多缺陷。它是原核表达系统,缺少真核生物的翻译后加工过程,产生的外源基因产物往往无活性,它表达的蛋白多以包含体形式存在,需要经过复性,过程复杂,它产生的杂蛋白较多,不易纯化,所以产物中有可能会含有原核细胞中的有毒蛋白或有抗原性的蛋白。昆虫细胞表达系统和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都是真核细胞表达系统,它们可以进行多种蛋白的转录后加工,很适合于真核基因的表达。但是,它们遗传背景复杂,操作困难,易污染,生产成本高,所以并不利于实际应用[2,3] 2.核生物基因和制备有功能的表达蛋白质。某些酵母表达系统具有外分泌信号序列,能够将所表达的外源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因此很容易纯化[4]。所以近年来,酵母表达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为社会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3.酵母一般可分成三大类:(1) 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又称面包酵母;(2) 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3) 非常规酵母(Nonconventional yeast),是指除酿酒酵母和粟酒裂殖酵母外的酵母统称 4.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又名面包酵母,它是单细胞真核微生物,一直以来酿酒酵母被称为真核生物中的―大肠杆菌‖。它是最早应用于酵母基因克隆和表达的宿主菌。自1981年Hitzemom等用酿酒酵母表达人干扰素获得成功后,人们还用酿酒酵母表达了多种原核和真核蛋白,目前科学家对酿酒酵母表达系统的研究已非常深入。 5.2.1.2 用于基因表达的宿主菌——酿酒酵母在遗传学方面,人们对酿酒酵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酿酒酵母基因组序列(约1.2×107bp)早在1996年就完成,它有16条染色体,约6000个ORF,仅4%的酵母基因有内含子。由于人们对酿酒酵母的遗传背景十分清楚,因此酿酒酵母是很理想的真核表达宿主菌。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与蛋白表达纯化(参考资料)

8.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与蛋白表达纯化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遗传背景清楚,目的基因表达水平高,培养周期短,抗污染能力强等特点, 是分子生物学研究和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工具。因此熟练掌握并运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常规操作是对每一个研究生来说是非常必要 的。本章节介绍了实验室常用的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构成特点,归纳了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纯化重组蛋白的基本流程和详细 操作步骤,并且结合笔者的操作经验,总结了初学者在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8.1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选择与构建 8.1.1表达载体的选择 根据启动子的不同这些载体大致可以分为热诱导启动子,如λPL,cspA 等和另外一类就是广泛使用的IPTG诱导的启动子,如lac,trc,tac,T5/lac operator,T5/lac operator等。根据表达蛋白质的类型可分为单纯表达载体和融合表达载体。融合表达是在目标蛋白的N端或C端添加特殊的序列,以提高蛋白的可溶性,促进蛋白的正确折叠,实现目的蛋白的快速亲和纯化,或者实现目标蛋白的表达定位。常用的用于亲和纯化融合标签包括 Poly-Arg, Poly-His, Strep-Tag Ⅱ,S-tag,MBP等。其中His-Tag 和GST-Tag 是目前使用最多的。His Tag 大多数是连续的六个His 融合于目标蛋白的N端或C端,通过His 与金属离子:Cu2+>Fe2+>Zn2+>Ni2+ 的螯合作用而实现亲和纯化,其中Ni2+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His 标签具有较小的分子量,融合于目标蛋白的N端和C端不影响目标蛋白的活性,因此纯化过程中大多不需要去除。目前常使用的表达载体主要是由Novagen 提供的pET 系列和Qiagen 公司提供的pQE 系列。 除了His 标签外,还原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是另一种实验室常用的融合标签。它可以通过还原性谷胱甘肽琼脂糖亲和层析而快速纯化。此外,与His 相比,GST 很多时候能够促进目标蛋白的正确折叠,提高目标蛋白表达的可溶性,因此,对于那些用his 标签表达易形成包涵体的蛋白,可以尝试用GST融合表达来改进。当然,GST 具有较大的分子量(26kDa),可能对目的蛋白的活性有影响,因此很多时候切除GST是必须的。目前,GST融合表达系统主要是由GE Healthcare (原Amersham)提供。 8.1.2宿主菌的选择 重组质粒的构建一般选择遗传稳定,转化效率高,质粒产量高的菌株作为受体菌,常用的有E.coli DH5α,E.coli JM 109,E.coli DH 10B ,E.coli NovaBlμe等rec A–和end A–型细胞。作为表达宿主菌必须具备几个基本特点:遗传稳定,生长速度快,表达蛋白稳定。具体操作过程中,根据所使用的表达载体的特点,目的基因密码子的组成等选择特定的表达宿主菌。以下是实验室常用的几种表达宿主: BL2: lon和ompT 蛋白酶缺陷型,避免了宿主对外源蛋白的降解。是经典的使用最广泛的表达受体。适用于Tac,Trc,Lac,λPL,cspA等作为启动子的载体。 BL21(DE3): DE3噬菌体溶源于BL21 形成的带有染色体T7 RNA 聚合酶基因大肠杆菌。IPTG 诱导的lac ΜV5 启动子控制T7 RNA 聚合酶基因表达T7 RNA 聚合酶,进而控制T7 表达系统表达目的蛋白。 BL21(DE3)衍生系列:在经典的T7表达系统BL21(DE3)的基础上,Novagen 公司开发了一些特殊的表达宿主细胞。比如:Origami (DE3),Origami B(DE3)和Rosetta-gami (DE3)菌株带有 trxB和

单分子荧光检测技术

单分子荧光检测技术 涂熹娟B200425010 【摘要】单分子检测技术有别与一般的常规检测技术,观测到的是单个分子的个体行为,而不是大量分子的综合平均效应。近年来随着相关学科的技术进步,单分子研究已经在从分子生物学到细胞生物学等生命科学领域有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单分子荧光检测技术的研究背景、意义、原理,以及该项技术进展和应用。 【关键词】单分子荧光寿命荧光偏振单分子FRET 1. 单分子检测技术的意义和发展背景 1.1单分子检测技术的意义 在统计力学的各态遍历假设中,系综个体物理量轨迹的时间平均等于该物理量在给定时间的系综平均[1]。在一个包含完全相同个体的系综,当测量时间足够长的时候,系综测量和单分子测量结果相同(例如对于稀溶液中小分子的核磁共振谱线的测定,由于测量时间远大于小分子的翻滚时间,这时体系就可以看成是一个均匀的体系,并看作静态);但是即使在均相体系中,分子本身并不是处于静态,而是在不断地运动,测量的参数具有涨落现象,而测量时间可能会小于分子的涨落时间;另一种情况是在非均相体系中,个体轨迹平均本来就不等于系综平均(实际上几乎所有生物体系都不是均相体系)。这以上考虑到的两点都导致系综测量结果和单分子测量结果不等。一般系综测量结果表示的是大量由一种或多种对象组成的一个整体所表现出来的平均 效应和平均值。这一平均效应掩盖了许多特殊的信息。而这些特殊的信息有时是非常

重要的,尤其在研究具有非均匀特性的凝聚相物质和生物大分子结构时。而相比之下,单分子检测就可做到对体系中单个分子的行为进行研究,可以得到在特定时刻,特定分子的特殊位置和行为,因为在某一时刻,集团中的任何成员只能处于一种状态。将此再与时间相关,还可得到单个分子的行为的分布状况。这样我们就可以同时得到所研究的对象的整体行为和个体行为了,然后将数据综合处理,得到更为全面的信息。 1.2单分子检测技术的意义和发展背景 既然单分子检测技术有这么多的好处,为什么直到近年来才逐渐发展起来呢?这与光学系统的进展有很大的关系。其实人类很早以前就有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要求,但是苦于没有理想的工具和手段。直到世界上第一台可以被称为显微镜的仪器在1675年由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作出来。在以后的几百年,人们一直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微观和探索眼睛看不到的世界,但是光具有波动性使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只能达到光波的半波长左右,人类的探索因此受到了限制。即使消除掉透镜形状的缺陷,任何光学仪器仍然无法完美的成像。人们花了很长时间才发现,光在通过显微镜的时候要发生衍射,即物体上的一个点在成像的时候不会是一个点,而是一个衍射光斑。如果两个衍射光斑靠得太近,你就没法把它们分辨开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再高也无济于事。对于使用可见光作为光源的显微镜,它的分辨率极限是0.2微米。任何小于0.2微米的结构都没法识别出来。提高显微镜分辨率的途径之一就是设法减小光的波长,或者,用电子束来代替光。根据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运动的电子具有波动性,而且速度越快,它的“波长”就越短。如果能把电子的速度加到足够高,并且汇聚它,就有可能用来放大物体。进人20世纪,光电子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38年,德国工程师Max Knoll和Ernst Ruska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几十年来,又有许多新型的显微镜问世,1952年,英国工程师Charles Oatley制造出了第一台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显微镜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由于电子的速度可以加到很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可以达到纳米级(10-9m)。很多在可见光下看

绿色荧光蛋白的应用及发展前景汇总

学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题目绿色荧光蛋白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姓名周紫嫣学 号014010110349 专业生物工程 指导教师周小萍职 称教师 中国·武汉二○一二年四月

目录 摘要······················································································ II 关键词 ···················································································· II Abstract ··················································································· II Key words ················································································ II 1 GPF的发现 (1) 2 GFP的结构及发光原理 (1) 2.1 GFP的结构 (1) 2.2 GFP的发光原理 (2) 3 GFP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2) 3.1 GFP作为报告基因 (2) 3.2 GFP用于研究病毒与宿主的关系 (3) 3.3 GFP用于药物筛选 (3) 3.4 GFP作为生物传感器 (3) 3.5 GFP用于融合抗体 (4) 3.6 GFP用于计算细胞生长速度 (4) 3.7 GFP用于基因表达调控 (4) 4 GFP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 (4) 参考文献 (5) 致谢 (5)

大肠杆菌蛋白表达体系的构建实验报告

大肠杆菌蛋白表达系统的构建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实验目的: 1.学会氯化钙制备大肠杆菌DH10B感受态细胞及掌握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的操作方法 2.转化BL21(DE3)并在合适条件下诱导表达蛋白,掌握蛋白质诱导表达的原理,学习蛋白质诱导表达的方法 3. 学会使用镍柱分离纯化蛋白质,利用PEPC试剂盒测定PEPC的活力。 ●实验原理: 1. 钙转法:Ca2+能与加入的DNA分子结合,形成抗DNA酶(DNase)的羟基-磷酸钙复合物,并黏附在细菌细胞膜的外表面上。当42℃热刺激短暂处理细菌细胞时,细胞膜的液晶结构发生剧烈扰动,并随之出现许多间隙,为DNA分子提供了进入细胞的通道。 2. 诱导BL21(DE3)表达蛋白质的原理:E. coli BL21(DE3)其DE3是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上的一种携带T7 RNA聚合酶基因和lacI基因的λ噬菌体,lacI编码的阻遏蛋白与lac操纵基因结合,从而不能进行外源基因的转录和表达,此时宿主菌正常生长。IPTG为乳糖类似物,不能被细胞利用,可以特异结合阻遏蛋白,阻遏蛋白不能与操纵基因结合,则外源基因大量转录并高效表达。 3. 六聚组氨酸纯化蛋白的原理:亲和层析是一种通过生物分子之间的特异性的相互作用来分离物质的层析方法。 组氨酸是具有杂环的氨基酸,每个组氨基酸含有一个咪唑基团,这个化学结构带有很多额外电子,对于带正电的化学物质有静电引力,亲和层析是利用这个原理来进行吸附的,亲和配体(也就是填料)上的阳离子(一般是镍离子)带正电对组氨酸有亲和作用。组氨酸标签是原核表达载体上6个组氨酸的区段,这个标签在PH8.0时不带电,且无免疫原性,对蛋白质的分泌,折叠,功能基本上无影响.能高度亲和镍离子,用于蛋白质的亲和纯化. 4. 目标蛋白: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PEPC. 酸羧化酶的催化下,草酰乙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二氧化碳。该反应消耗一分子的三磷酸鸟苷以提供磷酰基。在糖异生作用中,此酶与丙酮酸羧化酶一起构成了从丙酮酸转化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迂回步骤。

绿色荧光蛋白在转基因动物中的应用

绿色荧光蛋白在转基因动物中的应用 杨军廷 201141804054 华大基因 摘要来源于水母 (AequoreaVictoria)的绿色荧光蛋白 (Greenfluorescentprotein ,GFP) ,现已成为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分子标记之一。其内源性荧光基团在受到紫外或蓝光激发时可发 现清晰可见的绿光。由于检测方便 ,对生物体基本没有毒性 ,在很多领域已有取代LacZ ,荧光素酶等传统标记方法的趋势 ,在制作转基因动物过程中更是如此。本文综述了GFP在标记目的基因、筛选阳性胚胎等方面的应 用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 在研究基因的表达或蛋白质的定位与时序变化时常用荧光物质或报告基因作为标记。传统的荧光标记是通过纯化蛋白质再共价结合到荧光染料上!此方法难以控制化学剂量和染料附着部位!若该标记蛋白用于活细胞内检测!则难以通过细胞膜。因此,该方法已基本淘汰现在常用的报告基因如荧光素酶(LUX)基因和β-葡萄糖苷酶(GUS)基因也不尽人意。LUX所检测到的荧光产生部位不一定反映荧光素酶基因的特异表达部位;GUS则需要昂贵的反应底物且由于其它因素的干扰。反应颜色的深浅有时不能说明GUS活性的高低或有无.源于水母等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可吸收蓝光而后发出绿光是生物发光现象中能量传递的受体之一。它克服了上述缺陷,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不需要添加任何底物或辅助因子,不使用同位素,也不需要测定酶的活性等优点。已成为目前最优良的标记基因之一。 1GFP的生化性质及其发光原理 1.1 GFP的发光特性 GFP吸收的光谱,最大峰值为395nm(紫外),并有一个峰值为470nm的副峰(蓝光);发射光谱最大峰值为509nm(绿光),并带有峰值为540nm的侧峰(Shouder)。GFP的光谱特性与荧光素异硫氰酸盐(FITC)很相似,因此为荧光素FITC设计的荧光显微镜滤光片组合同样适用于GFP观察。尽管450~490nm(蓝光)是GFP的副吸收峰,但由于长波能量低,细胞忍受能力强,因此更适合于活体检测. 1.2GFP的性质特点 GFP荧光极其稳定,在激发光照射下,GFP抗光漂白(Photobleaching)能力比荧光素(fluorescein)强,特别在450~490nm蓝光波长下更稳定。GFP需要在氧化状态下产生荧光,强还原剂能使GFP转变为非荧光形式,但一旦重新暴露在空气或氧气中,GFP荧光便立即得到恢复。而一些弱还原剂并不影响GFP荧光.中度氧化剂对GFP荧光影响也不大,如生物材料的固定,脱水剂戊二酸或甲醛等。GFP融合蛋白的荧光灵敏度远比荧光素标记的荧光抗体高,抗光漂白能力强,因此更适用于定量测定与分析。但因为GFP不是酶,荧光信号没有酶学放大效果,因此GFP灵敏度可能低于某些酶类报告蛋白。由于GFP荧光是生物细胞的自主功能,荧光的产生不需要任何外源反应底物,因此GFP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活体报告蛋白,其作用是任何其它酶类报告蛋白无法比拟的。 1.3GFP的发光原理

荧光蛋白(整理)

荧光 一、定义 荧光(fluorescence )又作“萤光”,是指一种光致发光的冷发光现象。当某种常温物质经某种波长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线或X射线)照射,吸收光能后进入激发态,并且立即退激发并发出比入射光的的波长长的出射光(通常波长在可见光波段);而且一旦停止入射光,发光现象也随之立即消失。具有这种性质的出射光就被称之为荧光。 二、原理 光照射到某些原子时,光的能量使原子核周围的一些电子由原来的轨道跃迁到了能量更高的轨道,即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单线态或第二激发单线态等。第一激发单线态或第二激发单线态等是不稳定的,所以会恢复基态,当电子由第一激发单线态恢复到基态时,能量会以光的形式释放,所以产生荧光。 荧光是物质吸收光照或者其他电磁辐射后发出的光。大多数情况下,发光波长比吸收波长较长,能量更低。但是,当吸收强度较大时,可能发生双光子吸收现象,导致辐射波长短于吸收波长的情况发射。当辐射波长与吸收波长相等时,既是共 荧光强度:荧光强度与该种物质的荧光量子产率、消光系数以及含量等因素有关。荧光量子产率Q:量子产率表示物质将吸收的光能转化为荧光的本领,是荧光物质发出光子数与吸收光子数的比值。荧光蛋白分子的亮度由其量子产率与消光系数的乘积决定,与成像检测灵敏度密切相关。 三、荧光蛋白 1、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 )

在光谱的绿光区(500nm-525nm)已经发现了多种荧光蛋白,而且来源广泛,包括不同种属的Aequorea 、桡足类动物、文昌鱼以及珊瑚。然而多数有齐聚反应,即使最好的荧光蛋白与EGFP相比,也没有明显的优点。或许目前活细胞成像最好的选择是GFP 衍生的Emerald(祖母绿),它与EGFP的特性相似。Emerald包含F64L 和S65T突变,另外还有四个点突变从而改进了折叠、37℃时的突变率以及亮度。虽然Emerald比EGFP更有效,但含有快速光漂白成分,可能在某些环境下其定量成像会受到影响。 下面主要介绍GFP及其衍生型荧光蛋白: (1)来源绿色荧光蛋白最早由美籍日裔科学家下村修于1962年在水母中发现。这种蛋白质在蓝色波长范围的光照激发下发出绿色荧光,其发光过程需要冷光蛋白质 Aequorin 的帮助,而且,这个冷光蛋白质可与钙离子(Ca2+)相互作用。在水母中发现的野生型绿色荧光蛋白的分子量较小,仅为27~30kDa,而编码GFP的基因序列也很短,为2.6kb 。 (2)性质 GFP由23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GFP序列中的65-67 位残基(Ser65-Tyr66-Gly67 )可自发形成荧光发色基团——对羟基苯咪唑啉酮GFP的激发光谱在400nm附近有一个主激发峰,在470nm附近有一个次激发峰。发射光谱在505nm附近有一尖锐的主发射峰,在540nm附近有一肩峰GFP的化学性质相当稳定,无光漂白现象(Photobleaching ),用甲醛固定和石蜡包埋亦不影响其荧光性质。在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中,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常被用作报告基因。 (3)野生型 野生型GFP(wild type GFP, wtGFP )从一开始就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而且被用作新型的简单报告基因及体内标记,但GFP在异源生物体中的表达并非那么简单。例如,研究人员很早就发现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孵育才能在细胞或生物体中表达GFP,并且wtGFP在37℃的热稳定性差。这些都阻碍了它在转基因中的应用。这些难题促使人们进一步筛选分离wtGFP的变体。现在,人们已经找到了荧光强度更强且更耐热的变体。 这些变体多数为经突变的脱辅基蛋白,它们可防止高温导致的错误折叠。近年来出现的新型wtGFP基因突变体的激发和发射谱发生了改变,热稳定性和荧光强度得到了提高,GFP报告基因在小鼠中的应用就是以这些变体作为基础的。 (4)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现在,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红移变体增强型GFP (EGFP)。诸如EGFP这些红移变体的最大激发峰发生红向移动,大约为490nm,这一波长也恰好是多数分光设备、流式细胞仪及共聚焦显微镜的常用波长。EGFP有两个氨基酸突变,当被蓝光激发时,它发出的荧光要比wtGFP亮30-40 倍。wtGFP和包括EGFP在内的多数变体半衰期长,所以不适合精确追踪表达的减少或损耗。 (5)不稳定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dEGFP) 为克服这一问题,人们在1998年构建了不稳定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dEGFP)。原理就是将EGFP的cDNA融合到小鼠鸟氨酸脱羧酶(Ornithine decarboxylase, ODC)基因的C-末端。ODC含有一个PEST序列,这个序列可促进该蛋白在细胞内的降解。虽然,目前这些不稳定变体还没有在小鼠中应用,但这些变体有利于实时追踪基因表达动力学的研究。 (6)增强型黄色荧光蛋白(EYFP)另一种红移变体是增强型黄色荧光蛋白(EYFP),该变体有四个氨基酸突变。在527nm时,EYFP的发射光从绿色变为黄绿色。EYFP荧光的亮度水平与EGFP相当。EYFP 抗酸性差、对卤化物敏感,使它的应用受到限制。在EYFP 基础上改进的突变体mCitrine[21] 和mVenus[22]是目前应用

大肠杆菌表达重组蛋白的超声破碎及纯化

大肠杆菌表达重组蛋白的超声破碎及纯化 一可溶性蛋白的纯化 (一)菌体的破碎 1. 仪器与材料:-80℃冰箱;超声波细胞破碎仪;50mM PBS或50mM Tris-HCl pH 7.5;50 ml 离心管;冷冻高速离心机 2.方法 2.1反复冻融 2.1.1收集菌液500ml,等分10份,4000 r/min 4℃离心15min,弃上清。 2.1.2 菌体沉淀中加入相同菌液体积的50mM PBS 或50mM Tris-HCl(选择使蛋白稳定的缓冲液和pH)重悬洗涤一次。 2.1.3 然后按原菌液体积的1/4加入缓冲液重悬菌体,并加入蛋白酶抑制剂PMSF和EDTA(带His标签不加),PMSF终浓度为100μg/ml, EDTA的终浓度为。取20μl重悬菌液进行电泳,检测蛋白表达的情况(是否表达,是可溶性表达还是包涵体表达)。 2.1.4 将菌液(经检测有表达)在-80度冰冻,室温融解,反复几次(反复冻融三次),由于细胞内冰粒形成和剩余细胞液的盐浓度增高引起溶胀,使细胞结构破碎。 2.2超声波处理 (对超声波及热敏感的蛋白慎用) 2.2.1 将反复冻融的菌液(必要时可加入1mg/ml 溶菌酶,缓冲液pH>8.0,加入后需静置20min),进行超声破碎,超声条件:400W,工作5秒,间隔5秒,重复一定次数,(根据我们的仪器找出一个比较好的工作条件)。直至菌体溶液变清澈为止,大约花费时间。 2.2.2 取少量经超声破碎后的菌液,10000rpm离心10分钟,分别对上清和沉淀进行检测,并用全菌作为阳性对照,检测菌体破碎程度及目标条带占总蛋白的含量。 注意事项: (1)超声破碎具体条件可根据实验情况而定,要掌握好功率和每次超声时间,降低蛋白被降解的可能。 (2)功率大时,每次超声时间可缩短,不能让温度升高,应保持在4度左右,超声时保持冰浴。 (3)菌体破碎后总蛋白浓度的测定可用Bradford法或者紫外吸收法。 (4)可通过SDS-PAGE 电泳观察菌体破碎程度及目标条带占总蛋白的含量。 二包涵体蛋白的纯化 1菌体的破碎(加溶菌酶处理包涵体效果可能不好,包涵体中总是有残留的溶菌酶,你看看有没有不加溶菌酶的,这个先保留好了) 1.1仪器与材料:超声波细胞破碎仪;20mM PBS或20mM Tris-HCl pH 7.5;裂解液buffer A;溶菌酶10mg/ml;50ml ,15ml离心管;冷冻离心机 1.2 方法 (1) 收集菌液500ml,等分10份,4000 r/min 4℃离心15min,弃上清。

南方医科大学分生实验-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基因克隆

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基因克隆 南方医科大学学院 摘要 本实验旨在学习基因克隆并检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化入宿主细胞后很稳定,对多数宿主的生理无影响,是常用的报道基因,便于实验。本实验通过将含有目的基因GFP的pEGFP-N1质粒和pMD18-T载体进行酶切、电泳、回收、连接、转入、筛选之后,把GFP基因成功导入到大肠杆菌DH5α(克隆菌)中,从而实现荧光蛋白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克隆表达 实验名称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克隆 2015- ~ 实验日期 实验地点 2015- 合作者指导老师 评分教师签名批改日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使用限制性内切酶进行DNA酶切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掌握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3.掌握PCR技术原理和PCR仪的操作方法。 4.学习PCR产物的TA克隆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5.了解和掌握大肠杆菌的制备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点以及DNA转化大肠杆菌的原理和方 法。

6.掌握双酶切法鉴定重组DNA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以及菌落PCR鉴定重组DNA的基本原 理和方法。 7.掌握IPTG诱导GFP基因表达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二、实验原理 1.pEGFP-N1质粒 2.T载体

三、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质粒:pEGFP-N1 T载体:pUCm-T 菌种:DH5(克隆菌) PCR引物: F——GGCATATGGTGAGCAAGGGCGA R——CGGGATCCCTTGTACAGCTCGTC Tm=56 实验试剂: 即用型蓝白T载体(pMD18-T vector cloning kit) 快速DNA连接试剂盒 限制性内切酶:EcoR I(Fermentas) Axygen质粒提取试剂盒 抗生素:氨苄青霉素(Amp)、卡那霉素(Kan) X-gal、IPTG等 实验仪器: 超净工作台,恒温摇床,高压灭菌锅,恒温培养箱,台式高速离心机,大容量冷冻离心机,PCR仪,紫外分光光度计,水平电泳槽,垂直电泳槽,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制冰机、超低温冰箱等 2.方法 分离目的基因→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重组体→转入受体细胞→筛选重组体、转化子 四、实验具体流程 1.获取外源基因 1)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使用Axygen质粒提取试剂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