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有限性

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有限性

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有限性
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有限性

第一章导言

一、填空题

1、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有限性。

2、选择包括三个相关的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3、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经济制度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市场经济制

度,另一种是计划经济制度。

4、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中心

理论是价格理论,研究的方法是个量分析。

5、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中心的理论是国民收

入决定理论,研究的方法是总量分析。

二、判断正误题

1、如果社会不存在资源的稀缺性,也就不产生经济学。T

2、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会出现资源浪费现象。F

3、对“人们的收入差距是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的研究属于初评方法。F

4、某国2000年的出口量是流量。T

5、经济学根据其研究范围不同,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F

三、单项选择题

1、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资源既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产量组合)。

2、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家庭和企业的经济行为)。

3、下列说法属于实证表述的是(医生挣得钱比工人多)。

4、假说就是(未经证明的理论)。

5、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四、问答题

1、简要说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答: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第二,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第三,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四,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

第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

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2、理论的表述方式有哪些?

答:第一,口述法,或称叙述法。用文字来表述经济理论。

第二,算术表示法,或称列表法。用表格来表述经济理论。

第三,几何等价法,或称图形法。用几何图形来表述经济理论。

第四,代数表达法,或称模型法。用函数关系来表述经济理论。

五、概念

1、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

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2、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

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3、实证经济学: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

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4、规范经济学: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

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章均衡价格理论(一)

一、填空题

1、需求是消费者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的统一。

2、决定需求的因素主要是商品本身的价格、其它商品的价格、消费者收入水平以及社

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消费者嗜好、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政府的消费政策、消

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3、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移动称为需求量的变动,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称为需求的变

动。

4、供给曲经向左移动是供给减少,向右移动是供给增加。

5、政府的价格政策包括支持价格,限制价格。

二、判断题

1、供给量是存量。T

2、当香蕉的价格为每千克3元时,消费者购买500千克香蕉,而水果商原意提供600

千克香蕉。所以3元是香蕉的均衡价格。F

3、支持价格是政府规定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F

4、世界石油价格下降有助于增加购买汽车的需求。T

5、消费的物品增加可完全等于满足程度的提高。F

三、选择题

1、当家庭收入为1万元时能作为需求的是(价格为2000元左右的彩电)

2、如果其它各种条件均保持不变,当X商品的替代品Y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对X商

品的需求是(增加)

3、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价格与需求量的组合从A点移动到B点是(需求量的变动)

4、技术进步一般会导致(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5、市场上农产品的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的原因必定是(开发出了高产的新品

种)

四、问答题

1、用图形说明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答: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

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移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

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需

P

P

P

Q1 Q0Q2Q

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

如图1所示,在同一条需求曲线D 0上,当价

格由P 0上升为P 1时,需求量从A 到B ,“价格上

升,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这就

是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它反映了需求量的变化。 如图2所示,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

平等移动,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是需求减少,向

右方移动是需求增加。这便是需求曲线的平移,

它反映了需求的变化。 2、 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第一,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是传递情报、提供刺激,并决定收入分配。 第二,作为指示器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

第三,价格的变动可以调节需求。

第四,价格的变动可以调节供给。

第五,价格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

3、 影响需求的因素是什么?

答:影响需求的因素主要是商品本身的价格、其它商品的价格、消费者收入水平以及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消费者嗜好、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政府的消费政策、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五、概念

1、需求:是指居民户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2、需求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3、支持价格:是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支持价格一定是高于均衡价格的。许多国家实行的农产品支持价格和最低工资都属于价格下限。就农产品支持价格而言,目的是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收入,有其积极意义,但这也增加了农产品过剩,不利于市场调节下的农业结构调整。)

4、供求定理:是我们运用供求关系分析经济现象的重要工具。第一,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下降。第二,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所以说,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第三,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第四,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所以说,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第二章 均衡价格理论(二)

一、填空题

1、 需求弹性分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

2、 当某商吕的价格上升6%需需求量减少9%时,该商吕属于需求富有弹性 。当某商

品的价格下降5%需需求量增加3%时,该商品属于需求缺乏弹性。

3、 影响供给弹性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

4、 税收负担在经营都和消费者之间的分割称为税收分摊,税收负担最终由谁承提称为税收归宿。

5、 如果交叉弹性为负值,则两种商品为互补关系;如果交叉弹性为正值,则两种商品

P Q 1 Q 0 Q 2 Q

D 2

为替代关系。

二、判断题

1、汉堡包与热狗之间的需求交叉弹性为负值T

2、恩格尔系数是耐用品支出与食物支出之比T

3、需求的价格弹性为零意味差需求的曲线是一条水平线。T

4、一般性况下,供给在长期比在短期更富有弹性。F

5、只有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才能薄利多销。F

三、选择题

1、需求的价格弹性公式是(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2、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5%,结果使得供给量变动了10%,这说明该种商品的(供

给富有弹性)

3、两种商品X和Y的交叉弹性系数为-2.8,说明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4、假定某商品的价格从7元下降到5元,需求量从8个单位增加到10个单位,该商

品卖者的总收益(将会减少)

5、对奢侈品征税时,税收(主要由生产者承担)

四、问答题

1、出租车与私人汽车之间的需求交叉弹性为0.2,如果出租车服务价格上升20%私人

汽车的需求量会发生如何变化?

答:需求交叉弹性,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比率所引起的另一

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比率,即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

程度。公式:需求交叉弹性=A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百分比/B商品的价格变动百分比。

因此,根据公式可知,当出租车服务价格上升的时候,私人汽车的需求量也会上升,此题中的需求量具体变化为0.04。

2、当人们的平均收入增加20%时,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了30%,计算需求收入弹性,

并说明这种商品是正常物品还是低档物品,是奢侈品还是生活必需品。

答:需求收入弹性又称收入弹性(E m),指收入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比

率,即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化的反映程度。公式: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

分比/收入变动的百分比。

一般地说,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收入的提高会引起需求量的增加,因而E m 为正数,这类商品我们称为正常商品。在正常商品中,通常有把E m >1的商品称为

奢侈品,如高档汽车、珠宝等;而把0< E m <1的商品称为必需品。在收入提高时,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需求量都增加,对于低档物品的需求,随收入水平提高而减少,

即E m <0。

所以,此题中所求的商品为正常商品,且为奢侈品。(0.3/0.2=1.5>1)

3、阐述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答:(1)需求的价格弹性又称需求弹性,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总收益也称总收入,是厂商出售一定量商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也就是销售量与价格的乘积。其公式为:TR=P·Q

(2)如图1所示,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那么,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所以,总收益会增加。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P

C

E

F G

D

A

B

Q

图1

的,那么,当该商品的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上升的幅度,所以总收益会减少。因此我们可以得出: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减少;价格下降,

总收益增加。

(3)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那

么,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幅

度小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所以总收益会减少。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那么,当

该商品的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的幅度小于

价格上升的幅度,所以总收益增加。因此我们

可以得出: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

益成同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增加;

价格下降,总收益减少。

五、概念

1、 需求价格弹性:(1)定义:需求的价格弹性又称需求弹性,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

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2)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要注意两个公式: a.一般公式:Q

P P Q P P Q Q E d ???=??=。 b. 用中点法计算弧弹性的公式:2

)(2)(2121P P P Q Q Q

E d +?+?=。 2、 需求收入弹性:需求收入弹性,指收入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

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计算收入弹性系数的公式是:Q

Y Y Q Y Y Q Q

E m ???=??= 3、 需求交叉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又称交叉弹性,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

格变动比率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比率,即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交叉弹性的弹性系数计算公式为:X

Y Y X Y Y X X

CX Q P P Q P P Q Q E ???=??= 4、 税收归宿:税收负担在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割称为税收分摊,税收负担最终由

谁承担称为税收归宿。

5、 补充恩格尔定理(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可以反应一个国家或一个家庭富裕程

度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式: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全部支出。0.6以上,贫困; 0.5~0.6温饱;0.4~0.5小康;0.2~0.4 0.2以下,大康。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一、填空题

1、 效用是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

2、 基数效用论采取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3、 用公式表示消费者均衡的限制条件和均衡条件P X Q X +P Y Q Y =M 、 P C E F G D A B Q 图2

MUx/Px=MUy/Py=MUm

4、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

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

5、如果把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消费可能线必定于无数条无差

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二、判断题

1、效用就是使用价值F

2、消费者从物品消费中所获得的总效用一定是不断增加的,边际效用总是正的F

3、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不同消费者所得到的总效用是无差别的F

4、在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交点上,消费者所得到的效用达到最大F

5、消费者剩余是商吕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额F

三、选择题

1、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方法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2、已知X商品的价格为5元,Y商品价格为2元。如果消费者从这两种商品的消费中

得到最大效用时,商品Y的边际效用为30,那么,此时X商品的边际效用为(75)

3、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效用水平相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却

不同)

4、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的最大

组合的线叫做(消费可能线)

5、消费者均衡是研究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的条件下,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

四、问答题

1、用基数效用论说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答:基数效用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

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基数效用论

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总效用是指从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边际的含义是增量,指自变量增加

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增加量。在边际效用中,自变量是某物品的消费量,而因变量则

是满足程度或效用。消费量变动所引起的效用的变动即为边际效用。

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消费者均衡所研究的是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的问题。在运用边际效用分析法来说明消费者均衡时,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消费者用

全部收入所购买的各种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为购买这些物品所支付的价格的

比例相等,或者说每1单位货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用公式表示为:

P X Q X+P Y Q Y=M、MUx/Px=MUy/Py=MUm。上述(1)式是限制条件,说明收入

是既定的,购买X与Y物品的支出不能超过收入,也不能小于收入。超过收入的

购买是无法实现的,而小于收入的购买也达不到既定收入时的效用最大化。(2)式

是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即所购买的X与Y物品带来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说,每1单位货币不论用于购买X商品,还是购买Y商品,所得到的边际

效用都相等。

2、序数效用论是如何说明消费者均衡的实现的?

答: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

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

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

表示。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在这一概念中,无差异的含义就是对消费者来说效用是相同的,满足程度是无差别的。

消费可能线又称家庭预算线,或等支出线,它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

序数效用论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在一起来研究消费者的均衡。如果把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消费可能线必定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

图中有I1、I2、I3三条无差异曲线,它们分别代

表了三种不同的总效用水平,I1<I2<I3。无差

异曲线I3的总效用水平最大,但是,它要求的X

和Y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超过了消费者均衡的

限制条件,即预算线,因而这一效用水平是无法

实现的。无差异曲线I1在与预算线相交的两点

C、D上都能满足消费者均衡的限制条件,它们

所表示的X和Y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都满足预

算线的要求。但是I1代表的总效用水平最小,因

而反映的X和Y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不是最优

的。无差异曲线I2与预算线相切于E点,E点它既符合消费者的预算限制条件,又

是预算线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无差异曲线。所以,它代表的X和Y两种商品的数量

组合是满足预算限制条件下使消费者得到的效用最大化的最优组合,即在切点E实

现了消费者的均衡。

3、保护消费者的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答:为了指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并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各国一般都采取了这样一

些政策:第一,确保商品的质量。第二,正确的消费宣传。第三,禁止不正确的消

费。第四,对某些特殊消费给予强制。第五,对提供某些劳务的人的素质进行必要

的限制,即培训。第六,在价格管制政策中分析的限制价格政策,也是一种对消费

者的保护政策。第七,建立“消费者协会”这类组织,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这些政

策,对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指导正确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概念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

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

规律。

2、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

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在这一概念中,无差异的含义就是对消费者来说效用是

相同的,满足程度是无差别的。

3、消费可能线:消费可能线又称家庭预算线,或等支出线,它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

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

第四章生产理论

一、填空题

1、 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这反映了边际产

量递减规律

2、 在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前,边际产量大于(MP>AP )平均产量;在

相交后边际产量小于(MP

3、 如果把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等成本线必定与无数条等产量线中

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生产要素最适组合。

4、 在确定适度规模时,应该考虑到的因素主要是本行业的技术特点、市场条件、其它

因素。

5、 研究生产要素最适组合时采用的是边际分析法和总产量分析法。

二、判断题

1、 当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投入越多,则产量越高F

2、 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一定是负数T

3、 在同一平面上,只能有三条不同的等产量线F

4、 当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变时,随着生产都的货币成本的增加,等成本线会向右上方平

行移动。T

5、 两种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之点就是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F

三、选择题

1、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所研究的问题是(其他生产要素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变动对产量

的影响)

2、 一个企业使用50单位劳动,可以生产出1800单们的产量;使用60单位的劳动,

可以生产出2100单位的产量。生产额外一单位劳动的边际产量是(30)

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一定是负数)、(边际产量曲线一

定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与之相交)、(只要平均产量增加,边际产量就大于平均产量),错误的是(只要边际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一定是负数)

4、 内在经济是指(一个企业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5、 等产量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表明(产量增加)

四、问答题

1、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有何特点?(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答:总产量用TP 表示,是指投入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所得到的产出量的总和。 平均产量用AP 表示,是指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产出量。

边际产量用MP 表示,是指投入生产要素的增量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即最后增加的那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产量的增量。

他们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Q AP T P ?=、

Q T P AP = 、dQ d(T P)Q T P MP =??= 在图中,横轴代表劳动量,纵轴代表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TP 为总产量曲线,AP 为平均产量曲线,MP 为边际产

量曲线。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出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三

者之间的关系:第一,在资本量

一定条件下,随劳动量的不断增

加,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图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TP

AP

MP

量曲线都是先上升,在分别达到最高点后转而下降。第二,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在相交以前,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是递增的;在相交以后,平均产量大于边际产量,平均产量是递减的;交点上,平均产量等于边际产量,平均产量达最高。第三,当边际产量等于零时,总产量最大。当边际产量为正数时,总产量递增;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递减。

(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在确定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时,我们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把图分为三个区域。I 区域是劳动量从零增加到A 这一阶段,这时平均产量一直在增加,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这说明了,在这一阶段,相对于不变的资本量而言,劳动量不足,所以劳动量的增加可以使资本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产量递增。由此来看,劳动量最少要增加到A 点为止,否则资本无法得到充分利用。II 区域是劳动量从A 增加到B 这一阶段,这时平均产量开始下降,边际产量递减,即增加劳动量仍可使边际产量增加,但增加的比率是递减的。由于边际产量仍然大于零,总产量仍在增加。在劳动量增加到B 时,总产量可以达到最大。III 区域是劳动量增加到B 点以后,这时边际产量为负数,总产量绝对减少。由此看来,劳动量的增加超过B 之后是不利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劳动量的增加应在II 区域(A-B )为宜。如果厂商的目标是使平均产量达到最大,那么,劳动量增加到A 点就可以了;如果厂商的目标是使总产量达到最大,那么,劳动量就可以增加到B 点。其次,如果厂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那就要考虑成本,产品价格等因素了(AP 最大,AR 最大;TP 最大,TR 最大化)。

2、 分别用边际分析法和等产量分析法说明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答:边际分析法: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既定的成本(即生产资源)分配于两种生产要素的购买与生产上,以达到利润最大化。其原则是:在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应该使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价格的比例相等,即要使每一单位货币无论购买何种生产要素都能得到相等的边际产量。假定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是资本与劳动,则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条件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1)、

(2)

上述(1)式是限制条件,说明企业所拥有的货币量是既定的,购买资本与劳动的支出不能超过这一货币量,也不能小于这一货币量。超过这货币量是无法实现的,而小于这一货币量的购买也达不到既定资源时的利润最大化。(2)式是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条件,即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与其价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说每一单位货币不论用于购买资本,还是购买劳动,所得到的边际产量都相等。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也可以称为生产者均衡。

产量分析法:(1)等产量线是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或者说是表示某一固定数量的产品,可以用所需要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生产出来的一条曲线。(2)等成本线又称企业预算线,它是一条表明在生产者的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A 1

B 1 L

图 B 2

B 3

M

A 2 A 3

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的最大组合的线。(3)如果把等产

量线与等成本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等成本线(图中的AB)必定与无数条等产

量线(Q1、Q2、Q3)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图中的E点,既定产量的最小成本)。

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生产要素最适组合。

五、概念

1、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

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

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2、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两种生产要素按同样的比例

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时,最初这种生产规模扩大会使产量的增加大于生产规模的

扩大,但当规模的扩大超过一定限度时,则会使产量的增加小于生产规模的扩大,

甚至使产量绝对减少,出现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指的是产量变动的比率与企业

规模扩大的比率之间的关系。)

3、适度规模:适度规模就是使两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即生产规模的扩大正好使收益递

增达到最大。当收益递增达到最大时就不再增加生产要素,并使这一生产规模维持

下去。

4、等产量线:等产量线是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

条曲线,或者说是表示某一固定数量的产品,可以用所需要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

数量的组合生产出来的一条曲线

第五章厂商理论(一)

一、填空题

5、短期成本分为短期总成本(STC)、短期平均成本(SAC)、短期边际成本(SMC)

6、在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之前,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而在相交之后,

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在相交时,平均成本处于最低点。

7、短期总成本曲线是一条从固定成本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STC=FC=VC

8、在经济分析中,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二、判断题

1、在短期,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生产工人的工资都是固定成本。F

2、在任何投资决策中都要考虑机会成本。F

3、收益就是利润,因此,收益最大化就是利润最大化。F

4、短期总成本曲线与长期总成本曲线都是一条从原点出发且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F

三、选择题

1、经济学分析中的短期是指(只能根据产量调整可变生产要素的时期)

2、已知产量为9单位时,总成本为95,产量增加到10单位时,平均成本为10元,由

此可知边际成本为(5元)

3、下面关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如果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

本,平均成本一定下降)

4、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形,是因为(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5、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一定是(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四、问答题

1、用图形说明短期边际成本(SMC)、短期平均成本(SAC)和平均可变成本(A VC)

的变动规律及相互关系。

答:短期边际成本就是在短期内企业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量。短期平

均成本是短期内生产每一单位产品平均所需要的成本。短期平均成本分为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变动的规律是:起初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可变成本减少;但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平均可变成本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而增加。因此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 ”形曲线,表明随着产量增加先下降而后上升的变动规律。

如图所示,(1)SMC 取决于A VC ;SMC

随产量增加而减少,

SMC 随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而增加。(2)SMC 与SAC 的关系。

SMC 与SAC 相交于SAC 的最低点N 点,

SAC=SMC ;SMC 与

SAC 相交于SAC 的最低点之左:SAC>SMC

且SAC 是递减的;SMC

与SAC 相交于SAC 的

最低点之右:SAC

次,在N 点的收支相抵

点,收益=成本。(3)SMC 与A VC 的关系。SMC 与A VC 相交于A VC 的最低点M 点,SMC=A VC ; SMC 与A VC 相交于A VC 的最低点之左,SMCA VC 且A VC 递增。(4)M 点为停止营业点,在这点上的价格只能弥补A VC ,这时损失的是不生产也要支付的固定成本AFC ,若低于M 点,则生产者无论如何也不能生产了。

2、 简要说明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答: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无论是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还是小于边际成本,企业都要调整其产量,说明这两种情况下都没有实现利润最大化。只有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才不会调整产量,表明已把该赚的利润都赚到了,即实现了利润最大化。企业对利润的追求要受到市场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实现无限大的利润。这样,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企业要根据这一原则来确定自己的产量。

五、概念

1、 收益:收益是出售产品所得到的收入。

2、 机会成本:当我们把一种资源用于一种用途时,就放弃了其他用途。所放弃的用途

就是把资金用于一种用途的机会成本。在理解机会成本时应该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五章 厂商理论(二)

一、填空题

1、 垄断企业对卖给不同消费者的同样产品确定相同的价格,这种定价策略称为单一定

价。

2、 对个别企业来说,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与价格才相等。

3、 寡头市场上价格决定的方式是价格领先制、成本加成法和卡特尔(勾结定价)。 Q O C Q 1 Q S SMC SAC

A VC M

N

4、 完全竞争市场上短期均衡的条件是边际收益=边际成本(MR=MC ),长期均衡的条

件是MR=AR=MC=AC

5、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企业的成功取决于产品差别竞争。

二、判断题

1、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个别企业销售量的变动会影市价格的变动。F

2、 产品差别是指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别。F

3、 在垄断市场上,边际收益一定大于平均收益。F

4、 歧视定价的基本原则是对需求富有弹性的消费者收取高价,而对需求缺乏弹性的消

费者收取低价。F

5、 垄断竞争市场上长期均稀的条件是:MR=MC=AR=AC 。F

三、选择题

1、 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的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2、 在垄断市场上,价格(受市场需求状况的限制)。

3、 最需要进行广告宣传的市场是(垄断竞争市场)。

4、 在寡头市场上(有少数几家企业,每个企业都考虑其竞争对手的行为)。

5、 企业之间关系密切的市场是(寡头市场)。

四、问答题

1、 图形说明完成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答:完全竞争是一种竞争不受任何干扰与限制,没

有一点垄断的市场结构。这种市场上企业很多,每家企

业规模都很小,无法通过调整产量来影响市场价格。

(1)用图1分析短期均衡供小于求,价格水平高。

①dd(MR=AR),SAC,SMC ②边际收益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E 决定了产量

OM ,MR=MC ③TR=AR*产量=OMEN ④TC=AC*产量=OMKG

⑤比较:OMEN>OMKG 即 总收益TR>总成本TC

超额利润=GKEN

(2)用图2分析短期均衡供大于求,价格水平低。

①dd(MR=AR),SAC,SMC ②MR=MC 确定E 总

③确定产量OM

④TR=AR*产量=OMEN

⑤TC=AC*产量=OMKG

⑥比较:OMEN

亏损=GKEN

(3)用图3分析长期均衡

①dd 、LMC 、LAC 、dd 1、dd 2(AR=MR )

②dd 1(dd 2)向下(上)移动供给增加(减少),价格下降(上升)。

③E 点 MR=MC=AR=AC 长期均衡的条件 ④TR=AR*产量=OMEN

⑤TC=AC*产量=OMKG

图1 图3 图 2

图3

图中P 为

N ,Q 为M

⑥OMEN=OMEN,即TR=TC,厂商无超额利润也无亏损

2、简要说明垄断企业的定价策略。

答:垄断企业的定价策略:单一定价,垄断企业对卖给不同消费者的同一样产品确

定了相同的价格,即卖出的产品价格都是相同的,这种定价策略称为单一定价。(需

求缺乏弹性商品,高价少销;需求富有弹性商品,低价多销。)

歧视定价,同样的商品向不同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称为歧视定价。基本原则:需求缺乏弹性商品,高价;需求富有弹性商品,低价。类型:一级价格歧视(完

全价格歧视),即每一单位产品都有不同的价格;二级歧视,根据不同购买量确定

不同价格;三级价格歧视,垄断企业对不同市场不同消费者实行不同价格。条件:

实行歧视定价的商品要不能转售;能用一个客观标准将消费者区分(弹性)。

3、要说明实施国有化政策的优缺点

答:国有化通常是指主权国家或政府依据本国法律,将某些原属私人(包括外国自

然人和法人)所有的财产和权利收归国有,由国家或它的机构加以控制和使用并予

以一定补偿的一种法律措施。

优点:第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第二,有利于经济的稳定。第三,有利于社会财产分配与收入分配的平等化。缺点:国有化企业官僚主义严重,生产效率低

下;国有企业的亏损增加了政府财政的负担。

五、概念

1、单一定价:垄断企业对卖给不同消费者的同一样产品确定了相同的价格,即卖出的

产品价格都是相同的,这种定价策略称为单一定价。

2、歧视定价:同样的商品向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3、产品差别:产品差别是同一种产品在质量、牌号、形式、包装等方面的差别。

第六章分配理论

一、填空题

1、工会影响工资的方式有三种,即增加对劳动的需求,减少劳动的供给,最低工资法。

2、由于资本而提高的生产效率就是资本的净生产力,带来利息的根源。

3、超额利润的主要来源是创新的超额利润,承担风险的超额利润,垄断的超额利

润。

4、当收入绝对平均时,基尼系数为“0”;当收入绝对不平均时,基尼系数为“1”。基

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5、洛伦斯曲线是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的曲线。

二、判断题

1、土地的供给量随地租的增加而增加。因而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

线F

2、两家企业生产同样一种产品,其中一家企业把产品打入了新的国外市场,这就是创

新的一种形式。T

3、甲、乙两国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1和0.2,那么,甲国的收入分配要比乙国平均T

4、现代生产的特征之一是迂回生产的过程加长,从而生产效率提高。T

5、引起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是每个人的能力、勤奋程度、机遇的不同。F

三、选择题

1、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2、在以下四种方式中,工会为了提高工资,所采用的方式是(要求政府限制女工和

童工的使用)

3、 在垄断市场上,垄断企业能获得超额利润主要是由于(实行了卖方垄断)

4、 按照国际上通用的标准,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的基尼系是为(0.5以上)

5、 收入分配的平等标准是指(按公平的准则来分配国民收入)

四、问答题

1、 简要说明创新为什么能带来超额利润

答:超额利润是指超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又称为纯粹利润或经济利润。只有在动态的社会中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才会产生这种利润。动态的社会涉及到创新和风险。不完全竞争就是存在垄断。

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它包括五种情况:第一,引入一种新产品;第二,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第三,开辟一个新市场;第四,获得一种原料的新来源;第五,采用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这五种形式的创新都可以产生超额利润 。引进一种新产品可以使这各产品的价格高于其成本,从而产生超额利润。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和新的企业组织形成,都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一种源料的新来源也可以降低成本。这样,产品在按市场价格出售时,由于成本低于同类产品的成本,就获得了超额利润 。开辟一个新市场同样也可以通过提高价格而获得超额利润。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因此,由创新所获得的超额利润是合理的,是社会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是社会对创新者的奖励。

2、 简要说明收入分配平等化政策。

答:(1)税收政策:个人所得税是税收的一项得要内容 ,它通过累进所得税制度来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状况

(2)社会福利政策:第一,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

第二,向贫困者提供就业机会与培训。

第三,医疗保险与医疗援助。

第四,对教育事业的资助。

第五,各种保护劳动者的立法。包括最低工资法和最高工时

法,以及环境保护法。

第六,改善住房条件。

五、概念

1、 洛伦斯曲线:洛伦斯曲线是用来衡量社会收

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洛

伦斯曲线与绝对平等线越接近,收入分配愈

平等。反之,收入分配愈不平等。

基尼系数:

(1)低于0.2 绝对平均

(2)0.2-0.3 比较平均

(3)0.3-0.4 基本合理

(4)0.4 邻界点

(5)0.4-0.5 差距较大

(6)0.5以上 差距悬殊

2、 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根据劳伦斯曲线计算出的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B A A

+=基尼系数。实际基尼系数总是大于零而小于一。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3、迂回生产:迂回生产就是先生产生产资料(或称资本品),然后用这些生产资料去生

产消费品。迂回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迂回生产的过程越长,生产效率越高。

经济学基础作业填空题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性供给

《经济学基础》作业 一、填空题 1.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____________________有限性。 2.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_______方向变动,均衡数量_______方向变动。 3.消费者愿意对某种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总收益减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会计利润,会计利润减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经济利润。 5.(用公式表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短期均衡的条件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期均衡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劳伦斯曲线是用来衡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曲线。 7.公共物品是由集体消费的物品,它的特征是消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分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供给不变时,总需求增加,均衡的国内

生产总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价水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消费函数图中的45°线表示在这条线上任何一点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开放经济中的乘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封闭经济中的乘数。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会导致某种商品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A.消费者收入增加 B.互补品价格上升 C.替代品价格上升 D.该商品的价格下降 2.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 A.效用水平相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也相同 B.效用水平相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却不同 C.效用水平不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也不同 D.效用水平不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却相同 3.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

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B. 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吉芬物品Giffen’s Goods :需求量与价格成同向变动的特殊商品。 ◆炫耀性消费:在价格低时买得少,价格高时买得多。 ◆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 量的变动。(P变化)即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例如:苹果的价格下降会引起对苹果的需求量增加) ◆需求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非价格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 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P不变)即需求曲线的左右移动。 供给曲线:表示商品价格和供给量之间函数关系的几何图形。 ◆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 量的变动。(P变化)即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 ◆供给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非价格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 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P不变)即供给曲线的左右移动。 ◆均衡: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的互相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此时所有 经济主体都选择了最优决策。 ◆均衡价格(Pe):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是买卖双方 都愿意接受的市场价格。 ◆均衡数量(Qe):均衡价格下的交易量。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P32 最高限价:市场价格P0Pe目的:扶持某些行业的发展。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该商品价格的变动率之比,用来衡量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区别于斜率) ⑴缺乏弹性(inelastic): 即ed<1,表示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不敏感。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大多缺乏价格弹性。 ⑵富有弹性(Elastic) 即ed>1,表示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比较敏感。奢侈品的需求大多富有价格弹性。⑶单位弹性(unit elastic) 即ed=1,表示需求量和价格的变动率刚好相等。此时的需求曲线为一条正双曲线。 ⑷完全弹性/无限弹性(perfectly elastic) 即ed=∞,表示相对于无穷小的价格变动,需求量的变动却是无穷大的。此时的需求曲线为一条水平线。 ⑸完全无弹性(perfectly inelastic)

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的分类】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与能量。根据自然资源的形成条件、组合情况、分布规律等地理特征,可以分为矿产资源(地壳)、气候资源(大气圈)、水资源(水圈)、土地资源(地表)、生物资源(生物圈)五大类。根据自然资源自我再生的性质,又可分为可更新资源(如生物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如矿产资源)。最新的分类方法是著名地理学家哈格特提出的,他将自然资源分为恒定性资源、储存性资源和临界性资源。 ①恒定性资源: 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原子能、气候资源和水资源。 ②储存性资源: 即地壳中有固定储量的矿产资源。由于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产(如铜)或由于它们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如石油),它们可能被耗竭。 ③临界性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源,但如果被利用的速度超过再生速度,它们也可能耗竭,包括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 【自然资源的属性】 ①稀缺性 “稀缺性”是自然资源的固有特性。因为人类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是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关系的核心问题。 ②整体性。 人类通常是利用某种单一资源甚至单一资源的某一部分,但实际上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如土地资源是气候、地形、生物及水源共同影响下的产物。 ③地域性 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如石油资源就相对集中于波斯湾地区。 ④多用性 大部分自然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例如一条河流,对能源部门来说可用作水力发电,对农业部门来说可作为灌溉水源,对交通部门而言则可能是航运线,而旅游部门又把它当成风景资源。 ⑤社会性 地理学家卡尔·苏尔认为“资源是文化的一个函数”。即自然资源由于附加了人类劳动而表现出社会性,它或多或少都有人类劳动的印记。人类不仅变更了植物和动物的位置,而且也改变了它们所居住的地方的地形与气候,甚至还改变了植物和动物本身。 ⑥可变性 自然资源加上人类社会构成“人类——资源生态系统”,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种变动可表现为正负两个方面。正的方面如植树造林、修建水电站等,使人类与资源的关系呈现良性循环。负的方面如滥伐森林、围湖造田,使资源退化衰竭,甚至加剧自然灾害。

资源稀缺性与制度起源论文参考

资源稀缺性与制度起源论文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制度起源是一个制度发生学意义上的问题,它要探索的是制度为什么会发生、怎样发生等基本问题。制度的起源至少存在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制度在根本上的从无到有;二是在特定制度环境中新制度的创立;三是从已有的制度过渡到更新的制度。一般认为,制度是沿着演化和构建这两条不完全相同的路径起源的。若追溯最初制度的起源,则是由长期无意识的演化生成的。演化强调行动者的无意识性或无目的性,即使行动者是基于有限理性算计的,互动的结果也不是预先就存在于行动者的目标函数之中。而在特定制度背景下新制度的创建,则有明确的制造主体,即普通个人、社会精英或者利益集团,他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意识地通过自身的能动性对制度进行设计或者施加影响,从而形成新的制度或者改变旧的制度。构建强调行动者有意识地将互动结果预先固定下来,并存在于其目标函数之中。 关于制度起源的原因,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家诺思、旧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等人以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为基点,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阐述。诺思从经济史的角度对产权制度的起源作了深入的考察。他根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关于史前人类的研究成果,分析得出最初的产权起源于公有产权,随后才出现私有产权,而产权界定的需求则来源于人口增长所导致的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当动植物相对于人类人口的需求还算丰盛的时候,就没有激励机制去承担因建立和行使产权所产生的费用。只有在稀缺度增大的过渡时期内,才值得去承受建立和行使产权所必需的费用。产权才能够限制资源开发的速度。从历史上看,产权的演变过程

包括,首先是不准外来者享用资源,然后是制定规则,限制内部人员开发资源的程度。诺思以人口增长作为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而因此诞生的产权制度却被认为是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外生因素,对人口增长本身并不存在任何约束性。那么产权制度的出现对限制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是否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性,便直接关系到在理论上对制度起源做出合理解释的可能性。 与诺思对人口增长导致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理解不同,康芒斯将人的自私本性作为导致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根源。他对利益冲突的解决进行了分析,认为制度用以约束人的自私本性,产生于资源稀缺性所造成的利益冲突。由此将制度与其约束标的,即人的自私本性相关联,一并纳入到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中去。无论是演化还是构建,制度起源的两种路径并非是泾渭分明的,制度的起源是自发演化与设计过程紧密的互动,若自发演化的习俗和惯例由法院裁决或凭以解决争端,便带有某种人为设计的性质。 然而,资源稀缺性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否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绝对概念?若是,则即便制度是作为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而创生的,又怎会具有其存在的终极价值?缺乏对资源稀缺性本质涵义的清晰理解,是诺思与康芒斯未能分别以人口增长和自私本性两个主要因素加以充分阐释的根本原因。那么,制度起源于对资源稀缺性的缓解,其约束标的究竟何在?制度在其约束标的与资源稀缺性矛盾协调的过程中,又是如何创生的? 本文立足于佛教的经济学观点,依据《大藏经阿含部》的相关经典,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在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和旧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起源于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基本论述之上,进一步探析资源稀缺性的本质以及由此起源的制度的约束标的,旨在明确制度创生的一般形式和路径。

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有限性

第一章导言 一、填空题 1、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有限性。 2、选择包括三个相关的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3、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经济制度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市场经济制 度,另一种是计划经济制度。 4、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中心 理论是价格理论,研究的方法是个量分析。 5、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中心的理论是国民收 入决定理论,研究的方法是总量分析。 二、判断正误题 1、如果社会不存在资源的稀缺性,也就不产生经济学。T 2、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会出现资源浪费现象。F 3、对“人们的收入差距是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的研究属于初评方法。F 4、某国2000年的出口量是流量。T 5、经济学根据其研究范围不同,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F 三、单项选择题 1、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资源既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产量组合)。 2、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家庭和企业的经济行为)。 3、下列说法属于实证表述的是(医生挣得钱比工人多)。 4、假说就是(未经证明的理论)。 5、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四、问答题 1、简要说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答: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第二,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第三,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四,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 第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 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2、理论的表述方式有哪些? 答:第一,口述法,或称叙述法。用文字来表述经济理论。 第二,算术表示法,或称列表法。用表格来表述经济理论。 第三,几何等价法,或称图形法。用几何图形来表述经济理论。 第四,代数表达法,或称模型法。用函数关系来表述经济理论。 五、概念 1、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

资源稀缺性与制度起源:一个佛教的经济学观点分析

资源稀缺性与制度起源:一个佛教的经济 学观点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问题的提出 制度起源是一个制度发生学意义上的问题,它要探索的是制度为什么会发生、怎样发生等基本问题。制度的起源至少存在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制度在根本上的从无到有;二是在特定制度环境中新制度的创立;三是从已有的制度过渡到更新的制度。一般认为,制度是沿着“演化”和“构建”这两条不完全相同的路径起源的。若追溯最初制度的起源,则是由长期无意识的演化生成的。演化强调行动者的无意识性或无目的性,即使行动者是基于有限理性算计的,互动的结果也不是预先就存在于行动者的目标函数之中。而在特定制度背景下新制度的创建,则有明确的“制造主体”,即普通个人、社会精英或者利益集团,他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意识地通过自身的能动性对制度进行设计或者施加影响,从而形成新的制度或者改变旧的制度。构建强调行动者有意识地将互动结果预先固定下来,并存在于其目标函数之中。

关于制度起源的原因,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家诺思、旧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等人以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为基点,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阐述。诺思从经济史的角度对产权制度的起源作了深入的考察。他根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关于史前人类的研究成果,分析得出最初的产权起源于公有产权,随后才出现私有产权,而产权界定的需求则来源于人口增长所导致的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当动植物相对于人类人口的需求还算丰盛的时候,就没有激励机制去承担因建立和行使产权所产生的费用。只有在稀缺度增大的过渡时期内,才值得去承受建立和行使产权所必需的费用。产权才能够限制资源开发的速度。”“从历史上看,产权的演变过程包括,首先是不准外来者享用资源,然后是制定规则,限制内部人员开发资源的程度。”诺思以人口增长作为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而因此诞生的产权制度却被认为是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外生因素,对人口增长本身并不存在任何约束性。那么产权制度的出现对限制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是否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性,便直接关系到在理论上对制度起源做出合理解释的可能性。 与诺思对人口增长导致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理解不同,康芒斯将人的自私本性作为导致资源稀缺性

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论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刘邦瑜 (湖北民族学院资环0708405班) 【摘要】:从近代人类的活动来看,人类在发展社会经济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以牺牲环境和过度利用资源为代价的,其造成的结果是,环境的急剧恶化,自然资源的日趋减少,人类的生产生活受到威胁。在此,有必要学习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了解稀缺性的相对性、差异性、绝对性和瞬变性。从传统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中深入了解环境资源的绝对稀缺与相对稀缺,以及技术创新和生产率提高对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靠的重要性。现在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稀缺的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提供原材料和能源等的经济功能。环境资源稀缺性的日益凸显,缓解环境资源稀缺迫在眉睫。中国也要为缓解环境资源稀缺而努力。 【关键词】:环境自然资源稀缺性办法措施中国环境资源 1 对“稀缺性”的认识 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是指相对于既定时期或时点上的人类需要,资源是有限的。而资源的稀缺性,既不是指这种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或可以耗尽的,也与这种资源的绝对量大小无关,而是指在给定的时期内,与需要相比较,其供给量是相对不足的。显然,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与物理意义上的稀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经济学的稀缺是物理意义上的稀缺在特定经济关系中的具体体现,或者说是物理意义上的稀缺在特定时点内的具体反映。 稀缺作为一种客观事实,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表现形式。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1稀缺的相对性 稀缺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自然界来说,所提供的各种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和欲望是无限的。 1.2稀缺的差异性 在不同地区,作为资源总体或某种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是不一样的。稀缺的差异性是由客观地理条件的不同而导致的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决定的。 1.3稀缺的绝对性 稀缺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稀缺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社会;第二,稀缺是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资源的共同属性。 1.4稀缺的瞬变性 稀缺的瞬变性是指在供给或需求一定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或需求强度的变化而导致的各种资源相对稀缺程度的变化。它是由供给或需求强度的变化决定的。

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有限性

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有限性

第一章导言 一、填空题 1、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有限性。 2、选择包括三个相关的问题,即生产什么、如 何生产、为谁生产。 3、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经 济制度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市场经济制度,另一种是计划经济制度。 4、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 经济行为,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中心理 论是价格理论,研究的方法是个量分析。 5、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解决的 问题是资源利用,中心的理论是国民收入决 定理论,研究的方法是总量分析。 二、判断正误题 1、如果社会不存在资源的稀缺性,也就不产生 经济学。T 2、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 用,不会出现资源浪费现象。F 3、对“人们的收入差距是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 好”的研究属于初评方法。F 4、某国2000年的出口量是流量。T

5、经济学根据其研究范围不同,可分为微观经 济学和宏观经济学。F 三、单项选择题 1、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资源既定条件下所 能达到的最大产量组合)。 2、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微观经济学主要研 究(家庭和企业的经济行为)。 3、下列说法属于实证表述的是(医生挣得钱比 工人多)。 4、假说就是(未经证明的理论)。 5、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 论)。 四、问答题 1、简要说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 区别与联系。 答: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第二,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简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

简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 摘要 通过对我国自然资源开发以及环境保护现状的阐述和反思,提出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对不合理开发导致的环境问题进行修复。分析了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提出了如何实现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和谐发展。指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健康的生态环境是国家以致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标志。 关键词自然资源可持续环境保护 引言 自然资源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地位不言而喻。但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无度开采,使得资源消耗过大,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针对我国而言,森林面积逐步减少、土地侵蚀严重、物种丰富度不断降低、能源短缺、大气与水资源等污染严重。而造成这些后果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总是把自然资源认为是上天赐予的礼物而无偿挥霍,只看到经济的发展而不注意环境的保护。如果任由这种情况继续发展,那么人类离灭亡的距离也就不远了。所以无论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还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说,研究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自然资源开发以及环境保护现状 我国的环境问题由来已久,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即处于并将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发展中阶段,环境问题依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经济发展仍然是我国的第一要务。我国在近几年的发展中,由于缺乏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意识,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森林覆盖率从建国起就一直迅速下降,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水域和大气污染逐年严重。根据报告显示,我国“十五”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完全实现,基本上只完成目标的一半左右,污染物的排放量已经严重超出环境的有效承载量,各大城市空气污染超标,酸雨频发,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我国正在经受百年来最严重、最困难的环境污染局面,污染事故多发,对其应该采取的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尤其是发达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治理环境污染以及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而且建立了各类环境保护组织。在重视环境治理的基础上,更需要加强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人人环保的高度,这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潜在要求,更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二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1 变动性 自然资源的定义一直在延伸,其广度和深度都在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变化。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两类,随着不可再生资源被逐渐消耗和地质勘探出新资源的发现,自然资源总是在不断变化,只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及不断寻找新的资源才能丰富自然资源。 2 有限性 自然资源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其有限性,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在数量少都是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比如矿产资源,它是地质活动几百万年形成的,不是认为可以重复的,其未来趋势就是越来越少。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这些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如果取某个区域来说,其能量也是有限的。水资源虽说是可以循环使用,但是每段时间内其使用也是受到限制的,如果利用超出了其承受能力,那么良性循环就会转变成恶性循环。所以说,从时代发展人类认识水平来看,自然资源必然是有限的。 3 稀缺性 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正是其有限性的直观反映,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可供使用的自然资源是一定的,但是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两者之间的矛盾正好构成了其稀缺性的自然属性。

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 ——关于我国资源和全球资源的现状和比较 背景:由于长期沿用以追求增长速度、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由贫穷落后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的同时,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上升,致使非再生资源呈绝对减少趋势,可再生资源也显出明显的衰弱态势。 一.中国资源概况 1. 水资源 (1)水资源总量多,但人均和单位耕地占有量少 淡水资源总量约28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口多,年人均量只有2545 m3,只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1/4,美国的1/5,加拿大的1/50,居世界第88位,可见我国是个贫水国家。除去洪水期间放掉的径流量和边远地区不便大量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外,实际能够发挥作用的水资源量也就在10000亿立方米左右。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年缺水量约60亿立方米;农村有3.6亿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成为健康问题,北方和西北农村有5000多万人和3000多万头牲畜得不到饮水保障,受干旱影响的耕地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由于缺水得不到有效灌溉,每年造成粮食严重减产50亿公斤以上。

(2)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是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包括长江在内的南方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6.5%,人口约占全国的55%,但其水资源却占全国水资源的81%;而长江以北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3.5%,人口约占全国的44%,其水资源量却只占全国的19%,其中,西北内陆地区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5.3%,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6%。水资源分布的严重失衡,不仅加剧我国水资源供需的矛盾,而且还导致我国北方地区易沙漠化、干旱,南方地区易形成洪涝灾害。 2.土地资源 中国的内陆土地面积为9.6×106km2,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6.5%,位居世界第三。2001年“全国土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共有耕地约13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8%,现有耕地比重小于美国和印度。林地占23.9%,牧草地占28%。 中国国土面积的66%是山地、丘陵和高原,平地面积约为326.3万平方公里,约占土地总面积的34%。由于前者大都不适宜于农业利用,因而我国可供农业开发的土地资源并不充裕。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001平方公里,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弱。即使是与人口众多的印度相比,也相差一半。 据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89-1993)结果,全国森林面积为133.7万平方公里,仅占全球森林面积的3%-4%,林木总蓄积量为

大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 一、名词解释 1、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2、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的储藏量。 3、条件储量:指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开采是不经济的。 4、远景资源:是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5、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6、最终可采资源:是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 7、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8、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能力。 9、承载能力: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10、吸收能力:即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二、简答题 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含义 参考答案: (1)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自然资源是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满足当前或未来需要的自然界中的空间、空间内天然存在的各种物质、物质存在形式及运动形式所含的能量以及物质运动变化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2)自然资源的概念包括以下含义: 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属于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不是由自然而是由人来界定的(自然资源是有人来界定的); 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范围是不断扩大);自然资源与人的文化背景、经济地位等决定(自然资源与文化背景有关);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及相互联系又有区别(是自然环境的一个方面); 自然资源不仅是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人文科学概念(是文化的函数)。 2、简述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可更新性的相对性 参考答案: (1)分类:分类依据不同分类方案也不同:如根据在地球圈层的分布,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利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五大类;根据用途分为工业资源、农业资源、服务业资源;根据更新的速度分为不可更新资源与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又分为恒定性资源和临界性资源)。 (2)自然资源的可更新与不可更新是相对而言的,从地球化学循环的角度看,所有的资源都是可更新的,相对于人类利用强度,有些可更新资源被耗竭而成为不可更新资源,有些被误用、被污染而不可更新。 3、简述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参考答案: (1)稀缺性: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 (2)整体性:各种自然资源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一个整体的。 (3)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 (4)多用性: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西方经济学的稀缺性与选择解读

西方经济学的稀缺性与选择解读 稀缺性与选择 (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经济问题”。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来现在或者将来生产产品,并把产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进资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产生的收益。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在既定的资源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就是生产可能性线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关系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 (三)选择和机会成本选择产生的原因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 机会成本的概念当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经济主体需要选择时,选择会带来成本,选择的成本我们称为机会成本,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各产品的数量就是机会成本,它是作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经济问题的解决与机会成本的关系经济问题的解决被归结为如何使得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 西方经济学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使用它 (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生产电视还是生产电脑、生产大炮还是生产黄油(希特勒的选择是:宁要大炮不要黄油);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多少台电脑,用多少资源生产大炮,用多少资源生产黄油。 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生产这么多的产量与劳务,与生产方式,技术水平直接有关。 为谁生产。生产出来的产量和劳务用什么样方式分配到社会的各个成员中,即怎样分配。 (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其变动西方经济学除了上述的三个基本问题外,还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社会稀缺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使用。 社会资源总量的变动。 货币的稳定性。 第三节资源配置和经济制度 (一)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含义自由放任是指完全没有政府干预而由个人自主行动市场经济是指资源配置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经济。 这一制度的特征首先,从决策结构上看,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是分散决策。其次,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每个人或者经济单位被赋予追逐个人利益的动机。再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的信息是通过价格涨落而传递的。 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家庭或个人

资源的稀缺性与合理配置

第一章绪论 一、资源的稀缺性与合理配置 对于消费者和厂商等微观个体来说,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产生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并且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市场的竞争程度决定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经济理论或模型的实质 微观经济学是实证经济学,它的绝大多数理论和模型都是对微观活动的客观描述,或者是对现实经济观察所做的解释。由现实抽离出理论,然后再用理论对现实做出解释与分析,这就是经济理论的实质。不同的理论实际上就是对经济现象所做的不同的抽离和解释。 理论模型(model)经济现实(reality) 理论从实际中产生实际对理论的验证 三、经济理论模型的三个标准 任何一个经济学理论模型都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标准: (一)要足够简化(no redundant assumption) 指假设的必要性。假设越少模型的适用面越宽。足够简化还意味着应当使用尽可能简单的方法来解释和说明实际问题,应当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应当正确看待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熟练的运用三种经济学语言。 (二)内部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ency) 这是对理论模型的基本要求,即在一种假设下只能有一种结论。比如根据特定假设建立

的模型只能有唯一的均衡(比如供求模型);在比较静态分析中,一个变量的变化也只能产生一种结果。内在一致性保证经济学的科学性,而假设的存在决定了理论模型的局限性。经济学家有几只手? (三)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relevance) 经济学不是理论游戏,任何经济学模型都应当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方面曾经有关于经济学本土化问题的讨论。争论的核心在于经济学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的,而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不完善的,因此能不能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的问题。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经济理论是一个参照系,可以用来对比和发现问题,因此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有自己的国情,需要对经济学进行改造或者使之本土化,甚至有人提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体系。 四、经济分析的两大原则 (一)最大化原则(Optimality) 又称理性选择原则(principle of rational selection ),这一原则假定每个经济主体都是“经济人”,并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最大化原则决定着经济学的预测能力(Power of prediction)。一般说来,经济学不能解释非最大化行为。比如:利他主义、非利润最大化的投资和生产行为,在经济学看来都不符合理性选择原则。 2.均衡原则(equilibrium) 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会达到某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没有任何压力和动机促使经济主体做出进一步调整或改变,这时各种经济变量达到一种稳定状态,经济学称这种状态为均衡。均衡是经济分析和预测的基础,如果一个经济系统不存在均衡,我们就无法对它进行分析,更无法做出准确的预测。以均衡分析为基础,我们可以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对偶分析、包络分析和动态分析等。 根据各经济变量之间互动的方式不同,可以将均衡分为两类: (1)一般均衡(GE):以完全竞争为基础,考察所有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条件。它是以局部均衡为基础的消费者、厂商、某一个市场的单独决策为基础。 (2)博弈论(Game):以寡头竞争为基础,是一种相互决策。具有众多均衡概念。比如优势策略均衡、纳什均衡、精炼纳什均衡、贝叶斯均衡等。

资源稀缺性

资源稀缺性 1) 资源稀缺性: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总是稀缺的。 2) 机会成本:将一定量的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必须放弃的生产其他产品可能带来 的最大收益,就是这一定量的资源用于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 3) 实证分析:判断政策的本质和带来的后果主要回答是什么。 4) 规范分析:个人从自己的价值判断为基础分析处理经济问题;回答“应该是什么”。 5) 均衡分析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分析经济均衡状态形成的条件、原因、过程及其作用。 6) 需求是人们的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的统一;是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 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与其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7) 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除商品自身的价格以外,一切影响需求量的因素都是影响需求 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 ?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 格;?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8) 如何理解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的区别,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商品的需求量随其自 身的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表现为点在需求曲线上的移动。 9) 需求的变动是指除商品自身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 关系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

10) 供给是生产者的出售欲望和出售能力的统一;是在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 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与其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供给求表、供给曲线和 供给函数来表示。 11) 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哪些,除商品自身的价格以外,一切影响供给量的因素都是影响供给 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生产成本;?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12) 如何划分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 13) 完全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无穷大。 14) 完全无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等于零,即需求量对价格变动没有反应。 15) 单位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等于1,即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等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16) 富有弹性: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即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17) 缺乏弹性: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即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18) 效用: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务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 19) 边际效用: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量或拥有量所得到的追加的满足。 20)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于同一种商品来说,消费者所消费或拥有的数量越多,他对于该 商品的欲望的迫切程度就越低,即每增加一单位同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是递减 的。 21) 消费者均衡: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前提下,所购买的商品组合使消费者能获

自然资源价值理论研究

自然资源价值理论研究 2010-06-22 07:54 1.关于自然资源价格的形成及体系的探讨 文章首先阐述了自然资源价格的价值形成。作者认为,自然资源价格的价值基础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其表现方式包括直接投入的劳动价值、补偿价值、机会成本价值、生态价值。自然资源价值中的直接投入的劳动时间是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其价值形态与商品价值形态基本一致。补偿价值是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实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认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耗费不仅需要得到价值补偿,而且需要得到使用价值的补偿,即以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进行补偿。机会成本不是作出某项选择时实际支付的费用或损失,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成本或损失,是做出一项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生态价值表现在于自然资源为一切生物和非生物提供了生存和形成的时空,为一切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生活资料,为一切非生物的形成提供了生成条件,对一切物种的更新和物质的转化有着特殊的功能价值,因此在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补偿资源的生态功能决定了在资源价格中要包含生态价值。 文章指出,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决定自然资源价格形成的劳动时间是以所利用的劣等条件下的自然资源所包含的劳动时间为基础的。自然资源价值决定的标准只能是以利用劣等条件下的自然资源所包含劳动耗费和补偿作为价格的决定基础。 文章随后论述了自然资源价格的构成和理论测算。自然资源价格构成是自然资源价值构成的货币表现,自然资源价值构成中的C+V+m,转化成自然资源价格构成中的成本和盈利。自然资源价格构成中的成本,是组成自然资源价格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形态。自然资源价格构成中的盈利,是自然资源价值构成中活劳动为社会新创造价值的货币表现,包括利润和税金。应区别自然资源利用的方式不同而确定不同的成本核定方法。在确定自然资源价格构成中的盈利的时候,要按照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和是否再生的性质确定高低不等的利润率;自然资源价格中的税金,宜配之于多税种多税率,实行价内税的方式。 文章探讨了自然资源价格形式分别按再生产方式、资源形态的方式、资源的利用方式、产业形态以及管理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价格分类及计价方法。提出按照既符合市场调节的要求,又符合国家宏观管理的目标;既反映不同的自然资源价格及其之间的差比价关系,又反映自然资源和以其为主体基础形成的资源产品的不同价格及其差比价关系的总体原则,以自然资源价格构成为基础构建自然资源价格体系。在我国要构建并完善资源价格管理,首先应实施价格管理模式的创新;其次应建立自然资源价格形成和管理的支持系统。最后以动态的管理方法渐进式地构建并不断完善自然资源价格体系。

自然资源试题

自然资源学考试复习题 1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本质是什么?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资源的定义是: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祉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本质:(1)资源必须具有社会开发价值,既具有社会化的效用性。(2)在一定的知识、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获得利用。 2沙漠、阳光、冰水覆盖地是否为自然资源? 沙漠,冰雪覆盖地利用太少不足以称之为自然资源,阳光属于。 3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概念有何区别? 定义: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祉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自然环境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 区别:(1)从定义的范围来看,自然环境的范围要大,自然资源属于自然环境的范畴。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一定属于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自然资源。 (2)从二者对人类的关系出发来看自然环境的物质对人类而言不一定是“有用的”,而自然资源对人类而言是“有用”的。a、自然环境中有些物质虽然具备自然属性的特点,但不一定有用。B自然资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还具有发展性。 4根据自然资源本身固有特征,自然资源分为哪些类型? 根据自然资源本身的固有属性,将自然资源分类如下 再生性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产资源等 耗竭性资源可重复利用资源:金属资源 非再生性资源: 不可重复利用资源:煤炭、石油 自然资源: 恒定性资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原子能、氘能 非耗竭性资源: 误用易污染资源:大气、水、自然风光

5如何理解旅游资源的属性?地下水属于再生性资源还是非再生性资源 旅游资源的属性 定义: (1)国家旅游局的定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2)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地下水是否可再生依据情况而定: (1)对于浅层或分布深度较浅的地下水,应该属于可再生资源,其原因是位于浅层的地下水在被开发利用后,能够通过大气降水等途径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补给,再次的能够被人类开发利用。(但是如果对于一些特殊的环境如沙漠,即使地下水分布的深度较浅但是由于大气降水少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补给,再加上人类对其过度的开发,地下水资源将会遭到枯竭,无法进行再次的开发利用。) (2)对于深层地下水,由于其补给的时间尺度较长,一经开发利用耗尽,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补给,因此在这一层面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6自然资源有哪些基本特征?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1)自然资源的整体性:是指每个地区的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着生态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触动其中一个要素,可能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从而影响到整个自然资源系统的变化。这种整体性在再生资源中表现尤为突出。各种资源在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是按不同的比例,不同的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不同的组合结构,并构成不同的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的整体性要求对自然资源必须进行综合研究和综合开发。 (2)有限性又叫做稀缺性。这是自然资源最本质的特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含义:①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②可替代资源的品种是有限的。资源的有限性要求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从长计议,珍惜一切资源,注意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掠夺式开发资源,甚至肆意破坏资源。 (3)区域性也叫地域性是指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显著差异,并有其特殊的分布规律。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手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种类特性、数量多寡、质量优劣都具有很明显的地域差异,分布又不均匀。又由于影响自然资源地域分布的因素基本上是恒定的,在恒定条件下必定会形成和分布这相应的自然资源区域,所以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也有一定规律性。自然资源地域性的特点要求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应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充分考虑地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特点,才能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建有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人类造福。 (4)多用型是指任何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多种用途。同一种资源可以做为不同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不同的行业对同一种资源存在着投入需求;同一行业的不同部门以及同一部门的不同经济单位甚至于统一经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