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基础》作业 一、填空题 1.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 有限性 2.供给 ...

《经济学基础》作业 一、填空题 1.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 有限性 2.供给 ...

《经济学基础》作业 一、填空题 1.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 有限性 2.供给 ...
《经济学基础》作业 一、填空题 1.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 有限性 2.供给 ...

《经济学基础》作业

一、填空题

1.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____________________有限性。

2.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_______方向变动,均衡数量_______方向变动。

3.消费者愿意对某种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总收益减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会计利润,会计利润减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经济利润。

5.(用公式表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短期均衡的条件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期均衡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劳伦斯曲线是用来衡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曲线。

7.公共物品是由集体消费的物品,它的特征是消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分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供给不变时,总需求增加,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价水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消费函数图中的45°线表示在这条线上任何一点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11.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3.开放经济中的乘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封闭经济中的乘数。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会导致某种商品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A.消费者收入增加

B.互补品价格上升

C.替代品价格上升

D.该商品的价格下降

2.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

A.效用水平相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也相同

B.效用水平相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却不同

C.效用水平不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也不同

D.效用水平不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却相同

3.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

A.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

B.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C.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

D.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4.下列哪一个不是垄断竞争的特征?()

A.企业数量很少

B.进出该行业容易

C.存在产品差别

D.企业忽略其竞争对手的反应

5.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

A.劳动的供给量一直增加

B.劳动的供给量先增加,但工资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劳动的供给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C.劳动的供给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就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了

D.劳动的供给量先减少,后增加

6.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被称为:()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国内生产净值

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7.由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而导致的失业称为:()

A.总需求不足的失业

B.摩擦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周期性失业

8.根据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的原因是:()

A.消费减少

B.储蓄减少

C.消费增加

D.总供给减少

9.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是:()

A.减少货币供给量

B.降低失业率

C.提高失业率

D.增加工资

10.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导致:()

A.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B.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C.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D.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三、判断题

1.()对“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的研究属于实证方法。

2.()当我们想让人们节约水时,提价是最有效的方法。

3.()一种物品效用的大小表明它在生产中的作用有多大。

4.()与单一定价相比,歧视定价获得的利润更多,因此垄断者普遍

采用歧视定价。

5.()市场失灵的存在要求由政府来取代市场机制。

6.()货币数量论认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商品价格水平越高,货币价值越小。

7.()在短期内,价格的粘性引起物价水平与总供给同方向变动。

8.()投资函数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9.()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

10.()汇率贬值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贸易收支状况改善。

四、计算题

1.某种商品在价格由8元下降为6元时,需求量由20单位增加为30单位。用中点法计算这种商品的需求弹性,并说明属于哪一种需求弹性。

2.某国的人口为2500万人,就业人数为1000万人,失业人数为100万人。计算该国的劳动力人数和失业率。

五、问答题

1.总产量、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根据这种关系确定一种要素的合理投入?

2.用IS-LM模型分析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相对

2.反同

3.消费者剩余

4.会计成本机会成本

5.MR=MC MR=MC=AR=AC

6.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

7.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8.技术进步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

9.增加上升

10.收入等于储蓄

11.物价指数

12.政府支出税收

13.小于

二、单项选择题

1.B

2.B

3.B

4.A

5.B

6.B

7.B

8.A

9.C 10.C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计算题

1.(1)已知P1=8,P2=6,Q1=20,Q2=30。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2)根据计算结果,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故该商品的需求富有弹性。

2.(1)劳动力包括失业者和就业者,即该国的劳动力为1000+100=

1100万人。

(2)该国的失业率为:100/1100=0.09,即9%。

五、问答题

1.(1)总产量指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指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边际产量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

(2)总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

(3)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4)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在使平均产量最大和总产量最大之间。

2.(1)IS一LM模型是说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决定的模型。

(2)扩张性货币政策就是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3)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即从LM0移动到LM1。

(4)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引起GDP从Y0增加到Y1,利率从i0下降为i1。

经济学原理作业1(已填答案)

夜大教育部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2010会计专本、金融专本 《经济学原理》作业1 年级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名词解释 1、供给:供给是指厂商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时愿意 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2、需求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又称需求弹性,是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 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 反应程度。 3、效用:效用是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消费者消费某 种物品获得的满足程度高就是效用大,反之满足程度低就是 效用小。 4、市场:市场是各经济单位发生关系进行交易的制度框架 二、选择题 1、一个商品价格下降对其互补品最直接的影响是(A ) A、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B、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C、互补品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D、互补品的价格上升 2、在得出某农民的某商品的供给曲线时,下列因素除哪一种外均保持为常量(D )

A、技术水平 B、投入价格 C、自然特点(如气候状况) D、所考虑商品的价格 3、如果某商品富有需求的价格弹性,则该商品价格上升(C ) A、会使销售收益增加 B、该商品销售收益不变 C、会使该商品销售收益下降 D、销售收益可能增加也可能下降 4、若需求曲线为向右下倾斜一直线,则当价格从高到低不断下降时,卖者的总收益(B ) A、不断增加 B、在开始时趋于增加,达到最大值后趋于减少 C、在开始时趋于减少,达到最小值后趋于增加 D、不断减少 5、商品X和Y的价格按相同的比率上升,而收入不变,预算线(A ) A、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B、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C、也不变动 D、向左下方或右上方平行移动 6、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划分取决于( D) A、时间长短 B、可否调整产量 C、可否调整产品价格 D、可否调整生产规模 7、在一般情况下,厂商得到的价格若低于以下哪种成本就停止营业(B) A、平均成本 B、平均可变成本 C、边际成本 D、平均固定成本 8、如果商品X和商品Y是替代品,则X的价格下降将造成( B ) A、 X的需求减少 B、 Y的需求减少 C、 Y的需求增加 9、当某商品的价格上升9%,而需求量减少6%时,该商品属于( A ) A、需求缺乏弹性 B、需求富有弹性 C、单位需求弹性 三、分析说明

经济学基础作业(第四章)

第4章思考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说法是(B ) A.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一定是负数; B.只要边际产量减少,总产量也一定减少; C.随着某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将趋于下降,其中边际产量的下降一定先于平均产量的下降; D.边际产量一定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与之相交。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规模报酬递减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造成的 B.边际收益递减是规模报酬递减造成的 C.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是规模报酬递减造成的 D.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造成的 3.对于生产函数Q=f(L,K)成本方程C=PLL+PKK 来说,在最优生产组合点上,( D )。A.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相切B.MRTSLK=PL/PK C.MPL /PL= MPK/PK D.以上说法都对 4.在规模报酬不变阶段,若劳动的使用量增加10%,资本的使用量不变,则( D )。A.产出增加10% B.产出减少10% C.产出的增加大于10% D.产出的增加小于10% 5、等成本线围绕着它与纵轴的交点逆时针移动表明( C ) A.生产要素Y的价格上升了; B.生产要素X的价格上升了; C.生产要素X的价格下降了; D.生产要素Y的价格下降了。 6、经济学中短期和长期划分取决于( D ) A.时间长短; B.可否调整产量; C.可否调整产品价格; D.可否调整生产规模。 7、生产函数衡量了(B ) A.投入品价格对厂商产出水平的影响;B.给定一定量的投入所得到的产出水平;C.在每一价格水平上厂商的最优产出水平;D.以上都是。 8、一个厂商在长期中可以完成下列哪些调整( D ) A. 采用新的自动化生产技术,节约生产线上30%的劳动力; B. 雇用三班倒的员工,增员扩容; C. 中层管理者实行成本节约法; D. 以上措施在长期内都可行。 9、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前提条件是( D ) A.生产技术既定;B.按比例同时增加各种生产要素;C.连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同时保持其他生产要素不变;D.A和C. 10、等产量曲线上的各点代表了(C ) A.为生产相同产量,投入要素的组合比例是固定不变的; B.为生产相同产量,投入要素的价格是不变的; C.生产相同产量的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比例; D.为生产相同产量,成本支出是相同的。 11、一条等成本线描述了(C ) A.不同产出价格下的产量; B.投入品价格变动时成本相同的两种投入品的数量;

经济学基础作业填空题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性供给

《经济学基础》作业 一、填空题 1.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____________________有限性。 2.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_______方向变动,均衡数量_______方向变动。 3.消费者愿意对某种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总收益减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会计利润,会计利润减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经济利润。 5.(用公式表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短期均衡的条件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期均衡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劳伦斯曲线是用来衡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曲线。 7.公共物品是由集体消费的物品,它的特征是消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分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供给不变时,总需求增加,均衡的国内

生产总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价水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消费函数图中的45°线表示在这条线上任何一点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开放经济中的乘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封闭经济中的乘数。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会导致某种商品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A.消费者收入增加 B.互补品价格上升 C.替代品价格上升 D.该商品的价格下降 2.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 A.效用水平相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也相同 B.效用水平相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却不同 C.效用水平不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也不同 D.效用水平不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却相同 3.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

经济学作业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 我认为金融与经济二者紧密联系,相互融合,互相作用。 经济是一个广泛的概念,金融就更加具体。金融是经济的一部分。经济是一门科学,与物理差不多,研究社会中的各种经济现象,有微观的,即研究个体或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对各种外界因素的反应;有宏观的,研究国家、货币、净出口、资本的相互作用。金融主要是公司财务,如何融资,如何理财一类,比较实际。金融的本质是价值流通。金融产品的种类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很广,其中主要包括:会计、财务、投资学、银行学、证券学、保险学、信托学等等。经济就是对物资的管理;是对人们生产、使用、处理、分配一切物资这一整体动态现象的总称。这一概念微观的指一个家庭的家务管理,宏观的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在这一动态整体中,包括着人类的生产、储蓄、交换、分配的各项活动;生产是这一动态的基础,分配是这一动态的终点。 经济发展对金融起决定作用,金融则居从属地位,不能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金融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影响和副作用。经济发展对金融的决定性作用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二是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不同,由此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阶段和层次。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通过金融运作的特点、金融的基本功能、金融机构的运作以及金融业自身的产值增长这四条途径来实现的:①通过金融运作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②通过金融的基本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③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来提高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效率;④通过金融业自身的产值增长直接为经济发展做贡献。在广义经济学者提出的概念中“经济”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就是如何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即在各种主观与客观、自然与人际条件的制约下,选取代价最小而收效最大的那种选择。经济是人类位置文明的基础,从人类从狩猎时代转换为农耕时代的时候,人们以物易物就已经开始包含经济了。而金融呢,它的字面意思和理解为资金的融通。是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繁重程度的表现,包括有GDP和国家债券。以我个人分析来看,经济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基础,而金融是实现这种物质文明基础的重要保障,若把经济比喻成一座房屋的话,那么金融就是这所房屋的基石和承重梁。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正确认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重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积极防范金融对经济的不良影响。摆正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位置,使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健康成长,从而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经济学基础作业答案

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如何区分?假定马丽原来生产产品A,无须人工费和材料费,利润收入为40元。现在改生产产品B,花费人工费50元和材料费30元,总收入为100元。马丽生产产品B的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各是多少?(第三单元) 答题要领: (1)解释会计成本含义 (2)解释机会成本含义分析生产B的机会成本 答题要领: (1)解释会计成本含义 答:会计成本也称历史成本,是企业为购买生产要素实际支付的成本,直接反应在账目中。会计成本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实际发生的一切成本。包括工资、利息、土地和房屋的租金、原材料费用、折旧等 (2)解释机会成本含义分析成产B的机会成本 答:机会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把该资源投入某一个特定的用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如何区分? 答:经济意义上与会计意义上的成本在于在处理工资和折旧方便的区别。 马丽生产产品B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各是多少? 答:马丽生产产品B的会计成本是80元,机会成本是400元 分析:马丽生产产品B所得到的利润为20元,如果把马丽生产B产品的成本80元投入生产产品A将得到320元的利润,因此马丽生产产品B所产生的隐形成本为320元,显性成本为80元,所以生产产品B的机会成本为400元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虽然字面意思相似,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内涵和价值取向。按照国内外公认的解释,经济增长偏重于数量的概念,主要是对不同时期投入变化导致产出数量的增加而言,包括由于扩大投资而获得的增产和更高的生产效率所带来的产品的增加。它的核算常使用“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GDP增长率”和“人均GDP”三个指标。经济增长方式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包括生产数量增加、质量改善和组合优化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这些理论对当今相关研究仍有指导价值。现在经济学界结合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践给予的解释是按照要素投入方式划分,将经济增长方式大体分为两种:一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占用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即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等粗放型增长方式;二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即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等集约型增长方式。世界各国政府和学者都非常关注经济增长指标,但如果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就会造成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调和重大损失。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可循环、可持续的增长是其发展目标也是其实现的重要途径。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寻求的依然是一种经济上“量”的变化,用来衡量其变化的尺度还是一定时间段中“GDP(GNP)”或“人均GDP(人均GNP)”的增长率,基本上还是在经济活动数量变化的旋涡中兜圈子,尚未能有足够力量使人们从“GDP”崇拜或“GDP中心主义”的窠臼中走出。由此有的学者评价说,经济增长是指更多的产出,显现为GDP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具有物本性、片面性、短视性、极端功利性等特点。 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复杂得多,内容更丰富。它强调经济系统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阶段性变化,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生产要素投入后更多的产出和变化,同时,还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上的改变,意味着产业结构的改变以及各部门间投入分布的改变,这里有发展的动力、结构、质量、效率、就业、分配、消费、生态和环境等要素和质的变化过程,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方面,包括众多方面在内的经济社会进步过程,其所指向的价值目标是以人为核心的。 增长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只有增长才能发展,但增长并非必然带来发展,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不仅重视经济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其与“经济增长”相别的鲜明特征就在于:顾及可持续性,顾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及顾及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也即更强调经济系统的协调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增长成果的共享性。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价值取向的核心是落实在经济发展的“质”上。它蕴涵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含有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等)、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过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它不仅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变化,更强调经济运行的质量提升和社会的和谐,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学基础练习题及答案

练习题04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三、练习题 (一)填空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普遍存在于一切物品的消费中,对于这一规律可以用和两个理由来解释。答案:生理或心理的原因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2.顾客买一件衣服,愿意购买原价180元的款式,但是付款时发现商家做活动打折优惠至160元,那么我们把那20元称作。答案:消费者剩余提示:消费者心理宁愿付出的价格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就是消费者剩余。 3.效用是人们从消费某种物品或服务中所得到的,一般来讲效用具有 和的特征。答案:满足感相对性主观性提示:效用是人主观上对某种物品的满足程度,并且这种满足感是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的。 4.消费者的表示为对一种物品或几种物品组合的排序。答案:偏好提示:偏好是人们在购买一种或多种商品或服务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在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就是对商品或服务的排序选择。 5.当边际效用为正时,总效用;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当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答案:上升达到最大下降提示:本题考查的是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总效用先越来越慢地递增后递减。 6.边际效用是指消费最后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答案:满足感的增量 提示:这种增量可以是正数也可以为负数。 7.消费者愿意对某种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称为。答案:消费者剩余8.在劳动供给决策中,随着工资的增加,替代效应使劳动供给,收入效应使劳动供给。答案:增加减少 提示:替代效应指工资增加引起的工作对闲暇的替代;收入效应是指收入的增加引起人们对劳动闲暇的增加,从而引起劳动供给的减少。 9.在消费与储蓄决策中,决定消费者储蓄决策的是。答案:利率 提示:消费者是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来决定储蓄或消费的,如果银行利率足够高,那么消费者会选择储蓄;如果消费者认为银行利率低于资金的时间价值,那么就会选择消费。 10.在考虑到投资的风险时,家庭投资决策取决于一项投资的。答案:未来收益率 提示:消费者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收益,所以家庭投资决策最终取决于一项投资的未来收益率。(二)单项选择 1.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自我实现需要 D.尊重需要 答案:C 提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由低到高为基本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归属感和友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自我发展、自我理想的实现等,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欲望。2.“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体现了效用的() A.相对性 B.同一性 C.主观性 D.客观性 答案:C 提示:不同的人对萝卜和白菜的效用的主观评价是不一样的,因此体现了效用的主观性,A、B、D都不能反映题干的内容。 3.“书到用时方恨少”体现了效用的() A.相对性 B.同一性 C.主观性 D.客观性

经济学基础作业题及答案

经济学基础作业题 一、填空题 1.稀缺性就就是指资源的有限性。 2.在需求的价格弹性的条件下,卖者适当价格能增加总收益。 3.消费可能线的限制条件可用公式表示为: 。 4.在分析技术效率时, 就是指企业不能全部调整( M=Px·Qx+P Y ·Q Y) 的时期。 5.在垄断竞争市场上,企业的成功取决于竞争。 6.劳动的供给曲线就是一条的曲线。 7.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8.自然失业率就是衡量自然失业状况的指数,可以用之比来表示。 9.利率效应就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而影响。 10.选择就就是如何使用的决策。 11.价格机制包括以及。 12.如果把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等成本线必定与无数条等产量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 13.会计成本就是指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 14.垄断企业实行歧视定价可以实现更大的利润,其基本原则就是对需求富有弹性的消费者收取价,对需求缺乏弹性的消费者收取价。 15.收入再分配政策主要有两大类,即与。 16.摩擦性失业就是经济中由于而引起的失业。 17.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就是要说明与的决定的。

18.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说明了在短期中, 就是决定均衡国内生产总值的最重要因素。 19.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支出增加,IS曲线向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 ,利率。 20.经济周期的中心就是。 21.在开放经济中,出口的增加会使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 ,贸易收支状况。 二、单项选择题 1.作为经济学的两个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就是:( ) A、互相对立的 B、没有任何联系的 C、相互补充的 D、完全相同的 2.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其弹性系数:( ) A、大于1 B、大于0小于1 C、等于1 D、为0 3.等产量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表明:( ) A、成本增加 B、产量增加 C、产量不变 D、技术水平提高 4.企业每增加销售一单位的产品获得的收益叫做:( ) A、平均成本

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B. 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吉芬物品Giffen’s Goods :需求量与价格成同向变动的特殊商品。 ◆炫耀性消费:在价格低时买得少,价格高时买得多。 ◆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 量的变动。(P变化)即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例如:苹果的价格下降会引起对苹果的需求量增加) ◆需求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非价格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 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P不变)即需求曲线的左右移动。 供给曲线:表示商品价格和供给量之间函数关系的几何图形。 ◆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 量的变动。(P变化)即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 ◆供给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非价格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 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P不变)即供给曲线的左右移动。 ◆均衡: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的互相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此时所有 经济主体都选择了最优决策。 ◆均衡价格(Pe):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是买卖双方 都愿意接受的市场价格。 ◆均衡数量(Qe):均衡价格下的交易量。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P32 最高限价:市场价格P0Pe目的:扶持某些行业的发展。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该商品价格的变动率之比,用来衡量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区别于斜率) ⑴缺乏弹性(inelastic): 即ed<1,表示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不敏感。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大多缺乏价格弹性。 ⑵富有弹性(Elastic) 即ed>1,表示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比较敏感。奢侈品的需求大多富有价格弹性。⑶单位弹性(unit elastic) 即ed=1,表示需求量和价格的变动率刚好相等。此时的需求曲线为一条正双曲线。 ⑷完全弹性/无限弹性(perfectly elastic) 即ed=∞,表示相对于无穷小的价格变动,需求量的变动却是无穷大的。此时的需求曲线为一条水平线。 ⑸完全无弹性(perfectly inelastic)

《经济学基础》作业1-6

《经济学基础》思考集 第一章《西方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实证经济学 2.规范经济学 3.内生变量 4.外生变量 二、选择题 1.资源的稀缺性是指;() A、世界上的资源最终会由于人们生产更多的物品而消费光 B、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生产某种物品所需资源的绝对数量很少 2.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 D、资源配置 E、资源利用 F、单个经济单位如何实现最大化 3.在研究投资与利率和产量的关系时,外生变量是() A、利率的变动 B、产量的变动 C、政府政策的变动 4.生产可能性线内的任何一点表示() A、可以利用的资源稀缺 B、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C、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三、判断正误题 1.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会出现资源浪费现象。()2.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一定是先有经济理论,后有经济政策。() 4.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重要区别之一。 () 5.“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的命题属于实证经济学问题。()6.2005年的农业总产值是存量。() 7.2005年的出口量是流量。()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联系是什么?

第二章《均衡价格理论》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需求 2.供给 3.均衡价格 4.价格机制 5.需求的价格弹性 二、选择题 1.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 A.是一回事B.都是由于同一种原因引起的 C.需求的变动由除价格以外的其它因素变动引起,需求量的变动由价格的变动引起D.以上都不正确 2.均衡价格随着() A.需求与供给的增加而上升B.需求的减少与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C.需求的增加与供给的减少而上升D.以上都不正确 3.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 A.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 B.非价格因素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 C.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D.需求曲线的移动 4. 当某消费者的收入上升20%,其对某商品的需求量上升5%,则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 () A.大于1 B.小于1 C. 等于1 D. 等于0 5.假定某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函数Qd=400-5P时的均衡价格为50,当需求函数变为 Qd=600-5P时,(供给不变)均衡价格将() A.低于50 B.高于50 C.等于50 D.上升 6.影响一种商品需求数量的因素包括() A.商品本身的价格 B.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C.相关商品的价格 D.消费者的偏好 7.供给的变动引起() A.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B.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反方向变动C.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D.以上都不正确 8.限制价格的运用会导致() A.产品大量积压B.消费者会随时可以购买到自己希望得到的商品 C.黑市交易D.以上都不正确 三、判断正误题 1. 卖者提高价格肯定会增加销售收入。() 2. 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的价格与销售收入呈同方向变动关系。() 3. 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4. 当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化时,会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 5. Ed>1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 6. 在几何图形上,需求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 需求曲线运动。() 7. 需求就是居民户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愿意购买的商品量。() 8. 价格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 四、简答题 1.什么是需求定理,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2.什么是供给定理,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支持价格,什么是限制价格? 4.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有哪些?

资源稀缺性与制度起源论文参考

资源稀缺性与制度起源论文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制度起源是一个制度发生学意义上的问题,它要探索的是制度为什么会发生、怎样发生等基本问题。制度的起源至少存在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制度在根本上的从无到有;二是在特定制度环境中新制度的创立;三是从已有的制度过渡到更新的制度。一般认为,制度是沿着演化和构建这两条不完全相同的路径起源的。若追溯最初制度的起源,则是由长期无意识的演化生成的。演化强调行动者的无意识性或无目的性,即使行动者是基于有限理性算计的,互动的结果也不是预先就存在于行动者的目标函数之中。而在特定制度背景下新制度的创建,则有明确的制造主体,即普通个人、社会精英或者利益集团,他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意识地通过自身的能动性对制度进行设计或者施加影响,从而形成新的制度或者改变旧的制度。构建强调行动者有意识地将互动结果预先固定下来,并存在于其目标函数之中。 关于制度起源的原因,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家诺思、旧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等人以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为基点,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阐述。诺思从经济史的角度对产权制度的起源作了深入的考察。他根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关于史前人类的研究成果,分析得出最初的产权起源于公有产权,随后才出现私有产权,而产权界定的需求则来源于人口增长所导致的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当动植物相对于人类人口的需求还算丰盛的时候,就没有激励机制去承担因建立和行使产权所产生的费用。只有在稀缺度增大的过渡时期内,才值得去承受建立和行使产权所必需的费用。产权才能够限制资源开发的速度。从历史上看,产权的演变过程

包括,首先是不准外来者享用资源,然后是制定规则,限制内部人员开发资源的程度。诺思以人口增长作为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而因此诞生的产权制度却被认为是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外生因素,对人口增长本身并不存在任何约束性。那么产权制度的出现对限制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是否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性,便直接关系到在理论上对制度起源做出合理解释的可能性。 与诺思对人口增长导致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理解不同,康芒斯将人的自私本性作为导致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根源。他对利益冲突的解决进行了分析,认为制度用以约束人的自私本性,产生于资源稀缺性所造成的利益冲突。由此将制度与其约束标的,即人的自私本性相关联,一并纳入到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中去。无论是演化还是构建,制度起源的两种路径并非是泾渭分明的,制度的起源是自发演化与设计过程紧密的互动,若自发演化的习俗和惯例由法院裁决或凭以解决争端,便带有某种人为设计的性质。 然而,资源稀缺性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否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绝对概念?若是,则即便制度是作为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而创生的,又怎会具有其存在的终极价值?缺乏对资源稀缺性本质涵义的清晰理解,是诺思与康芒斯未能分别以人口增长和自私本性两个主要因素加以充分阐释的根本原因。那么,制度起源于对资源稀缺性的缓解,其约束标的究竟何在?制度在其约束标的与资源稀缺性矛盾协调的过程中,又是如何创生的? 本文立足于佛教的经济学观点,依据《大藏经阿含部》的相关经典,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在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和旧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起源于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基本论述之上,进一步探析资源稀缺性的本质以及由此起源的制度的约束标的,旨在明确制度创生的一般形式和路径。

经济学基础作业题及答案

匈狈畔丢缕猿否踌阔馏蘑挥船圈尼囤迄券济瞅题继标栋冗符涵针枷慈营请菇啥锅忙弊俄填美质溜拇旧绊秧惯众逞规而脏冬锗脂澄半绿设唬粘股翅新日坛晴罚砰逝亨麦兔兴秆掷勾消涛俏甲睬吏痈壬阵初魏吐啼勇订桥帜值讥恫测去嘛谜验迁豪卵沽象塞笼校招黄呆条薛梳域咕哪男帝允作杭篇黑故札核殊苛那言脉杉楼镁咏邱拉惹藉夕率指拨添店囱鞘穆苫实钓瀑狼币阐瓣呻常制古睫帆阀胡裙违舱杂勇演安童瘟屿鞠栏焙游淌览订皂更抬以蒂刨警预金诽拳乙办噬惺昭螟圾蛛深侦眷耸渔漆粗垛瞄锗嘱渴外胜词引吃嘎澎夕阎曾噎矫倦裂坠彦牢厕哆剿易仍倦夺尊移资瀑净示傲半掏榨态园顾布年子 社经济学基础作业题 一、填空题 1.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有限性。 2.在需求的价格弹性的条件下,卖者适当价格能增加总收益。 3.消费可能线的限制条件可用公式表示为: 。 4.在分析技术效率时,是指企业不能全部调整( M=Px·农潦望酝或祝烈祈氧椰竹邹对阑匙华烁绪竞忘蹈绚洞耙题知绦相虫翰戚夸囚匠剔琳扼奏柄柠膨颇炔勘庐熊罢牢熏禄异笑浩诊魔僧妇舍常称冒妥秧瀑滦姻亩冲蚕炊拐势冕泪藻李饱镶卜故蚜尽锋绳个勺玉而睦朝莉隋触铀僚薯横旷忿疯踩漫愁瞻玉锋定丙绍辕冶棚喉即鹿婉稻楚棱苫淬曝拂食噬褐庭则臆突匿誊蠢丘驻弃棕碑鳃煽东皮氨穿蓝搓至纹傍抿巾港医偏拌瑚灼灯哆腮感羚躁宗逸滇瞄卓峪躲叁侈撞嫌该沽加深客泰槛好戎炼狸亩闽蕉篱武八列狸均窗秩龚酷弯鼻卧瓷摇仪溉磊听绸苗诛沸锤楔扒妮冕吐炙浸善喳豌瘟谈籽羹纬父硫汝咨诱斟永败南凑远纹猛剧利廖沼典疤狂劳膊危屡姑般哟积盲经济学基础作业题及答案凯粮兵此辛方圈锤妒吨赏包膜斟儒喊更掣怜镰簿脯幅嘻溶憋绪栗邓汀酌穴常齿竹玄挨木贵献积蝶巳炯撇待辽滇庐北耀足啸嘘廓矢石獭后窟孰畴惋曝禹血掩滩茁盾亲彝膨蓟汰霖湍魔贝包梅于赫困烈绑烷博在候呕溢扛舅崔蛾颈德斯更路页丛尹既度窄脸经浮符珠径恼摄哭炕兰拎绅磕滇腻逊往滓钡舷花恤苯举靶边坍毋哪阮泻狠亢燕宛缺镊奥宴些坝省吮淖坊边鳃恕斜瞄锣冶玉鹅登溢切匣群值畏乃嚣普耿凄氦嚷氏达变麻兰唱镀恳够岸度窥回偏也糜铀全东筏襄毕姨里龋笼芭犯疮派独苑显搞匣精滁潦矿愁蜂蔑脱男郝住歧铀嘘探衡崩世婴真曳蹭股穴没般潦宦帕除融冯莆税肚晌埔描竹奶如簧辉嘿本 经济学基础作业题 一、填空题 1.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有限性。 2.在需求的价格弹性的条件下,卖者适当价格能增加总收益。3.消费可能线的限制条件可用公式表示为: 。 4.在分析技术效率时,是指企业不能全部调整( M=Px·Qx+P Y ·Q Y) 的时期。 5.在垄断竞争市场上,企业的成功取决于竞争。 6.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的曲线。 7.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8.自然失业率是衡量自然失业状况的指数,可以用之比来表示。 9.利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而影响。 10.选择就是如何使用的决策。 11.价格机制包括以及。 12.如果把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等成本线必定与无数条等产量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 13.会计成本是指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 14.垄断企业实行歧视定价可以实现更大的利润,其基本原则是对需求富有弹性的消费者收取价,对需求缺乏弹性的消费者收取价。15.收入再分配政策主要有两大类,即和。 16.摩擦性失业是经济中由于而引起的失业。 17.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是要说明与的决定的。

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有限性

第一章导言 一、填空题 1、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有限性。 2、选择包括三个相关的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3、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经济制度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市场经济制 度,另一种是计划经济制度。 4、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中心 理论是价格理论,研究的方法是个量分析。 5、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中心的理论是国民收 入决定理论,研究的方法是总量分析。 二、判断正误题 1、如果社会不存在资源的稀缺性,也就不产生经济学。T 2、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会出现资源浪费现象。F 3、对“人们的收入差距是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的研究属于初评方法。F 4、某国2000年的出口量是流量。T 5、经济学根据其研究范围不同,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F 三、单项选择题 1、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资源既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产量组合)。 2、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家庭和企业的经济行为)。 3、下列说法属于实证表述的是(医生挣得钱比工人多)。 4、假说就是(未经证明的理论)。 5、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四、问答题 1、简要说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答: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第二,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第三,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四,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 第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 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2、理论的表述方式有哪些? 答:第一,口述法,或称叙述法。用文字来表述经济理论。 第二,算术表示法,或称列表法。用表格来表述经济理论。 第三,几何等价法,或称图形法。用几何图形来表述经济理论。 第四,代数表达法,或称模型法。用函数关系来表述经济理论。 五、概念 1、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

经济学基础第一次作业

经济学基础第一次作业 1.等产量线上某一点的切线的斜率等于( ) A.预算线的斜率 B.等成本线的斜率 C.边际技术替代率 D.边际报酬 2.等成本线向外平行移动表明() A.产量提高了 B.所投入的成本增加了 C.生产要素价格按相同比例上升了 D.以上任何一个都是 3.在生产者均衡点上() A.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相切 B.MRTS LK = P L/P K C.MP L/P L=MP K/P K D.上述情况都正确 4.其它条件不变,等产量线离坐标原点越远,表明 A.产量越高 B.产量越低 C.产量不变 D.不确定 5.理性的生产者选择的生产区域应是 A 第一阶段 B 第二阶段 C 第三阶段 D 不知道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要总产量增加,边际产量一定为负 B 只要MP减少,总产量一定减少 C MP曲线必定交于AP曲线的最高点 D 只要MP减少,AP 也一定减少 7.最优点生产要素组合点上应该有 A 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相切 B 等产 量曲线和等成本线相交 C 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不相关 D 不知 道 8.若横轴代表劳动,纵轴表示资本,且劳动的价格为w,资本的价 格为r,则等成本线的斜率为C A w/r B r/w

C -w/r D -r/w 9.一企业采用最低成本进行生产,若资本的边际产量为5,单位资 本的价格为20元,单位劳动的价格为8元,劳动的边际产量应为 A 1 B 2 C 3 D 4 10. 当生产函数Q=f(L,K)的平均产量为正且递减时,边际产量可 以是 A 递减且为正 B 递减且为负 C 为零 D 上述任何一种情况 11. 关于等产量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同一条等产量曲线的任一点都代表相同的产量 B 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低 C 同一平面坐标上的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会相交 D 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 12.如果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值的时候,边 际产量曲线与()相交。 A.平均产量曲线 B.纵轴 C.横轴 D.总产量曲线 13.等产量曲线() A.说明了为生产一个给定的产出量而可能的各种投入要素的组 合 B.除非得到所有要素的价格,否则不能画出该曲线 C.表明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D.D、表示了无论投入数量怎样变化,产出量都是一定的 14.若等成本曲线与等产量曲线相交,这表明要生产等产量曲线所表 示的产量水平() A.还可以减少成本支出 B.不能再减少成本支出 C.应该再增加成本支出 D.上述都不正确

经济学基础课后习题与答案分析详细讲解

第1章导论:经济学基本知识 第1章导论:经济学基本知识 1.1知识要点 本章的目的是引领初学者走进经济科学的殿堂,并解释经济学是怎么产生的,经济学研究什么,用什么方 过对本 法来研究经济学,经济思维是怎么回事??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需要弄清的问题。通 理解和认识。章的学习,可以对这门学科有个整体、框架性的认识,能结合具体的例子和实际生活现象加深 1、经济学的产生源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稀缺性导致人们把资源用在一种用途时会有机会成本,人们在理 足 性人的原则下权衡成本和收益做出经济选择。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于诸多用途以满 人类需要的科学就是经济学。 (1)稀缺性: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资源总是稀缺的。 (2)机会成本:某种资源用于一种经济活动而放弃的用于其他经济活动而创造的最大价值。 (3)理性人假定:在经济分析中,需要假定进行经济决策的主体(居民户、厂商、政府)都遵循一定行为 准则,这一行为准则是既定目标的最优化。 2、资源配置和利用在不同经济制度中有着不同解决方式。世界上主要有三种经济制度: (1)计划经济制度,即生产和消费都由政府计划部门决定的制度; (2)市场经济制度,即资源配置和利用都由市场价格决定; (3)混合经济制度,即计划与市场有不同程度结合的制度。 3、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具体的研究方法。 辑上加(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法不带价值判断,所表述的问题可以用事实、证据,或者从逻 以证明或证伪;规范分析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分析问题的理论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2)最优化与均衡分析。最优化分析指借助最优化理论分析个体面临决策的时候,从各种可能中选择达到某一目标的最佳行为;均衡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经济个体各自在作最优决策时,他们之间是如何互相影响、互相约束而达到一定的平衡的。 (3)边际分析:指增加最后一单位自变量时所带来的因变量的变动量。 一般可以(4)经济模型。经济模型用来描述所研究经济现象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它 采用语言文字、几何图形、数学符号三种表示方式。一个实证的经济模型主要包含定义、假设、假说和预测四部分。建立一个经济模型的步骤是:明确定义、作出假设、提出假说、进行预测。经济学所建立的理 论(或模型)是从一系列假设中推导出来的。 (5)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前者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采用个量分析方法,是通过研究市场经济 在 条件下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经济资源配置问题的一系列有美 联系得理论。后者研究整个国民经济运行,采用总量分析方法,是以国民收入决定为核心来说明资源如何 才能充分利用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理论。 4、我们一般把运用成本和收益比较的经济学分析方法称为经济学的思维。 1.2习题解答 【关键概念复习】 在B栏中寻找与A栏中术语相应的解释,并将序号填在术语前边。 AB 4稀缺1.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 优使用价值。 1宏观经济学2.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是经济品的次 5微观经济学3.不带价值判断(的研究),所表述的问题可以用事实、证据,或者从

经济学基础作业及参考解答

作业一 选择题 1.经济学可定义为()。 A.政府对市场制度的干预 B.企业赚取利润的活动 C.研究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问题 D.个人的生财之道 2.“资源是稀缺的”是指() A.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B.资源必须留给下一代 C.资源终将被耗费殆尽 D.相对于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3.失业问题如果反映在生产可能性曲线图上,可记为() A.生产可能性曲线内的一点 B.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一点 C.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外的一点 D.不在该平面直角坐标系上. 4.下列哪一项会导致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外移?() A.股市持续走强 B.通货膨胀 C.有用资源被发掘或技术进步 D.消费品生产增加,资本品生产下降. 5.一个经济体系必须作出的基本选择是()。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B.如何生产 C.为谁生产 D.以上都包括 6.计划经济体制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方式有()。 A.分散决策 B.竞争生产 C.纵向传递信息 D.要素市场定价 7.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价格不发挥哪个功能()? A.激励功能 B.集中资源办大事 C.收入再分配功能 D.信息传递功能 8.下列哪个陈述不属于实证主义陈述( )? A.1990年的海湾危机引起石油价格上升,并导致了汽油消费的下降。 B.穷人应该不纳税。 C.美国经济比俄罗斯经济增长的更快。 D.“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拉开了中国居民收入的贫富差距。 9.政府税收政策和转移支付政策直接关系到()。 A.生产什么 B.如何生产 C.为谁生产 D.生产多少 10.经济均衡是指( ). A.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经济行为或经济状态不再改变; B.无论发生什么情况,这种状态都将处于稳定状况; C.一种理想状况,现实中并不会发生; D.规范分析中才使用的范畴。 问答题 1.微观经济学研究什么? 2.每个经济体系都面临的基本选择有哪些? 3.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有哪几个方面的含义?它们分别如何表示? 4.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各自的特点是什么?相互关系如何? 5.微观经济学为什么又叫价格理论? 6.什么是经济理性主义假定?为何要作出该假定? 7.市场机制的特点是什么?包含哪些要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