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论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刘邦瑜

(湖北民族学院资环0708405班)

【摘要】:从近代人类的活动来看,人类在发展社会经济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以牺牲环境和过度利用资源为代价的,其造成的结果是,环境的急剧恶化,自然资源的日趋减少,人类的生产生活受到威胁。在此,有必要学习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了解稀缺性的相对性、差异性、绝对性和瞬变性。从传统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中深入了解环境资源的绝对稀缺与相对稀缺,以及技术创新和生产率提高对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靠的重要性。现在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稀缺的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提供原材料和能源等的经济功能。环境资源稀缺性的日益凸显,缓解环境资源稀缺迫在眉睫。中国也要为缓解环境资源稀缺而努力。

【关键词】:环境自然资源稀缺性办法措施中国环境资源

1 对“稀缺性”的认识

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是指相对于既定时期或时点上的人类需要,资源是有限的。而资源的稀缺性,既不是指这种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或可以耗尽的,也与这种资源的绝对量大小无关,而是指在给定的时期内,与需要相比较,其供给量是相对不足的。显然,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与物理意义上的稀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经济学的稀缺是物理意义上的稀缺在特定经济关系中的具体体现,或者说是物理意义上的稀缺在特定时点内的具体反映。

稀缺作为一种客观事实,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表现形式。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1稀缺的相对性

稀缺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自然界来说,所提供的各种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和欲望是无限的。

1.2稀缺的差异性

在不同地区,作为资源总体或某种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是不一样的。稀缺的差异性是由客观地理条件的不同而导致的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决定的。

1.3稀缺的绝对性

稀缺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稀缺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社会;第二,稀缺是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资源的共同属性。

1.4稀缺的瞬变性

稀缺的瞬变性是指在供给或需求一定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或需求强度的变化而导致的各种资源相对稀缺程度的变化。它是由供给或需求强度的变化决定的。

2 环境资源稀缺性

2.1传统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

(一)古典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

古典经济学所分析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方面,是围绕着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产出率进行研究,在方法论上是将劳动价值论作为分析的基础。自19世纪以来,人口迅猛增加与土地产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这一矛盾成为古典经济学家研究的主要问题,或者说自然资源的稀缺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成为古典经济学家研究的对象。

(1) 绝对稀缺论与相对稀缺论

绝对稀缺论的代表人物是马尔萨斯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一书中认为,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而受土地资源有限性和农业对土地依赖的影响,食物供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如果对人口增长不加限制,就会导致灾难。抑制人口增长可以依靠战争、瘟疫、饥荒等手段。如果不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资源、经济、人口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人类将面临自我设置的“生存困境”。其人口理论显然过于偏激,但却引人深思!

相对稀缺论的代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他不同于马尔萨斯的主要地方是看到了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增长的积极作用。

(2) 约翰.穆勒的静态经济论与自然和谐论

穆勒对于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的资源稀缺观点全部进行了吸收,并从技术进步上加以发展和给予更合理的解释。如果人类社会的产出超过自然所允许的限度,社会就会出现失衡。

(二)新古典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以马歇尔的思想占统治地位。马歇尔否认绝对资源稀缺约束的可能性,认为经济上有用的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都能通过市场价格得到反映。60年代初期,巴尼特和莫尔斯提出关于环境资源稀缺性的理论,认为只有作为经济过程原材料和能源供应者这一功能的环境资源才具有稀缺性。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将环境资源对经济增长构成约束的传统资源稀缺性理论归结为两种基本观点:资源绝对稀缺性和资源相对稀缺性

(1)资源绝对稀缺

在可获取的自然资源存量的极限没有达到之前,环境质量是不变的,不存在边际成本上升和收益递减现象,环境资源的有限性构成了对经济发展的绝对约束,只有达到极限时,资源的稀缺性影响才会在上升的成本中通过价格得到反映。一旦这一情况发生,所有自然资源存量都已得到利用,边际费用增加,人类在资源替代方面无能为力,经济发展就会在没有任何调整机会的情况下突然停滞。

(2)资源相对稀缺性

资源质量是变化的,不存在环境资源的绝对稀缺,仅有资源质量下降的相对稀缺。当资源被消耗时,质量下降,稀缺性就上升,单位生产边际成本提高。不断上升的相对成本会刺激技术进步,导致经济质量更优的替代性资源出现。经济增长可能使特定资源存量出现暂时的、不断增加的相对稀缺性,但不会导致对经济增长的绝对约束。

从总体上看,传统经济学研究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长期影响持乐观态度。他们将环境功能分为生产性功能和服务性功能。人们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生产率提

高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靠,不存在长期对经济增长构成约束的资源稀缺问题。

2.2环境资源稀缺概念的扩展

传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假设前提是:环境资源是外生的、可以无限供给的、不存在稀缺性的资源,不进入经济系统分析过程,不进入生产函数和消费函数。然而,环境资源稀缺性的出现和稀缺程度的迅速提高,证明了这一传统经济学假设前提已经不能成立。

现在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稀缺的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三种重要的经济功能:

首先,提供了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必须的原材料和能源,包括不可再生的和可再生的资源;

其次,可以吸收、容纳、降解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和污染物,这一功能常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

最后,向人类社会提供自然服务,包括生产过程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直接物理交换和福利效益。

3 环境资源稀缺性的凸显

3.1凸显的成因及表现

环境资源的稀缺性约束表明,环境具有对经济活动的承载能力,它决定了在一定条件下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水平和提供自然资源的量。当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接近或超越环境承载力的极限时,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就迅速显现,随着人们对环境资源需求的进一步增加,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在迅速提高。这种对环境资源需求的扩张首先来自于人口的迅速增加。人口迅速增加不仅直接增加了环境资源的消费,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环境资源的需求强度也在迅速提高。

资源稀缺程度的急剧上升,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可再生资源大大超过其再生能力,人类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速率快于人类发现替代资源的速率,导致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程度都急剧上升。另一方面,人类排入环境的废弃物,特别是有毒有害物质迅速增加,超过了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导致环境容量资源稀缺程度的急剧上升。这些方面相互影响,形成复合效应,不仅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造成危害,而且还发展成为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2人类社会高度关注环境资源稀缺性问题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后,于1962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通过对污染物富集、迁移、转化的描写,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初步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968年,来自世界各国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聚会罗马,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国际协会——罗马俱乐部。它的工作目标是,关注、探讨与研究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西德哥尔摩召开,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汇聚一堂,共同讨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这是人类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

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的议程。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本着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发展宗旨,于1983年3月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此外各国政府代表还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文件及有关国际公约。

1997年12月,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协定书》。

这一切,都表明人们已经开始高度关注环境资源稀缺性和严重的环境问题并对其认识越来越深刻。

4 缓解环境资源稀缺的办法

4.1依靠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技术进步了,才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小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高科技的环保节能产品或设备,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上起着重要作用。

4.2利用国际分工与比较优势

正所谓术业有分工,往往各个国家在同一个产业上的效率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将自己的短处抛弃,专攻长处,那么就可以用更少的的资源完成更多的工作。这样不仅在技术上可以提高的更快,效率也更高,同时形成了更大的规模效应,成本由此也可以下降。

4.3基础设施投资

加大对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讯,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设施、环保节能设施和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于科教文卫等部门所需的固定资产的投资,既是物质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劳动力在生产的重要条件,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效利用。

4.4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

有效的政策制度可以使环境治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资源合理配置利用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发展,对促进可持续发展有指导性作用。

5中国环境资源稀缺性分析

5.1我国环境资源稀缺性严重

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是今后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巨大的障碍,除了技术进步之外,最大障碍就是资源和环境因素。环境污染、人口压力造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农牧业用地、土地荒漠化以及现代工

业制造的污染,这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并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对我国现阶段的资源环境问题予以思考和关注,研究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的对策与措施,化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促进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对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质量现状:1 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等主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巨大;2我国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不高;3 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重;4 环保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大。

5.2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 政绩考核过分注重经济指标;

2 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能源结构造成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 资源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没有进一步理顺;

4 资源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

5 市场化机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5.3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1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念上,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转变领导干部对待发展的思想认识;

2 倡导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理念和合理消费模式;

3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强资源环境破坏与污染的源头控制;

4 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积极、稳妥地探索管理机构的调整改革;

5 健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6 加强和完善市场化调控手段。

6总结

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稀缺性有相对性、差异性、绝对性和瞬变性这几方面。传统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包括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环境资源对经济增长构成约束的传统资源稀缺性理论归结为两种基本观点:资源绝对稀缺性和资源相对稀缺性。稀缺的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提供原材料和能源,吸收、容纳、降解废弃物和污染物,向人类提供自然服务这三种重要的经济功能。人口增加、经济增长使人们对环境资源需求进一步增加,人类也高度关注着环境资源稀缺性问题,并想出一系列的解决办法以缓解环境资源稀缺。中国经济增长虽然快速,但其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严重,环境资源稀缺性仍然严重,需找到合理的对策与措施。

参考文献

[1]马中.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二版:50-57

[2]中国科学院院刊. 战略与决策研究,2007年第四期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0*4'=40) 1.环境与自然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配置、利用、分配和保护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2.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3.帕累托最优: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一个人的状况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状态; 4.需求指人们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6.排他性:指人们必须支付价格才能消费商品,存在把没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以外的现实手段; 7.外部性:指经济当事人的经济活动对非交易方所产生的非市场性的影响。 8.环境产权: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置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包括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 9.舒适性资源: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 10.政策失效:一些社会、经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 11.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形成的物质与能量。 12.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或者说是需

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13.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 14.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所希望能够购买的同种商品的数量。 15.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利,它表明个人可以利用这些财产去从事某些事; 16.机会成本法:指一旦选择环境资源的某种特定利用方式,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方式可获得的最大效益即以该方式利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的方法。 17. 疾病成本法:指计算环境质量恶化时由疾病引发的成本(如医疗开支增加、病休收入损失、精神和心理代价)的方法。 18.支付意愿: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19.供给:厂商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20.边际成本:指由于增加最后一单位产量导致的总成本的增加。 二.简答题(6*6=36) 1.市场失灵是由什么引起的?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是否一定需要政府干预?答:①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 ②不一定。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但是要使政府干预有效,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第二,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干预本身的成本。(即制定计划、执行成本和所有由于政府干预而对其它经济部门所造成的成本) 2.需求和需求量有何区别?它们是如何变动的?假设经济人收入减少或增加时,需求曲线如何变动?

经济学基础作业填空题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性供给

《经济学基础》作业 一、填空题 1.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____________________有限性。 2.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_______方向变动,均衡数量_______方向变动。 3.消费者愿意对某种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总收益减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会计利润,会计利润减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经济利润。 5.(用公式表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短期均衡的条件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期均衡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劳伦斯曲线是用来衡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曲线。 7.公共物品是由集体消费的物品,它的特征是消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分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供给不变时,总需求增加,均衡的国内

生产总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价水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消费函数图中的45°线表示在这条线上任何一点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开放经济中的乘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封闭经济中的乘数。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会导致某种商品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A.消费者收入增加 B.互补品价格上升 C.替代品价格上升 D.该商品的价格下降 2.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 A.效用水平相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也相同 B.效用水平相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却不同 C.效用水平不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也不同 D.效用水平不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却相同 3.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练习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学习考虑与练习 第一章 一、差不多概念 1、资源。 在现代生产进展水平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或:由人发觉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2、非再生资源。

不能运用自然力增加蕴藏量者。 3、可再生资源。 可用自然力保持或增加蕴藏量者。 4、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是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开发、改造、利用、爱护和治理过程中及资源的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经济问题及经济规律的一门兼具理论和应用性、边缘和交叉性的经济科学。 二、差不多内容 1、非再生资源特点。 强烈的地域性; 更新再生一代周期特长; 无生命性; 具较强独立性,无开发反馈性; 多为一次性消费。 2、生物资源特点。 生命性; 再生性; 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整体性强,开发反馈灵敏; 存在食物链关系,种群数量呈递减性生命金字塔。 3、资源的功能性作用方式。 直接消费; 作中间加工的原料; 中间加工过程中的消费性利用; 原位利用; 综合利用。 4、资源的价值性作用方式。 对经济持续进展的阻碍; 对地区经济结构及布局的阻碍; 对生产经营效果的阻碍; 对环境及人类生活福利的阻碍。 5、我国资源概况。 三大特征: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要紧资源短缺(耕地最大矛盾,北方和部分南方缺水,森林薄弱,少数有色金属、贵金属和个不化肥矿十分缺乏)。 资源分布不平衡(水南多北少,能南少北多,金属矿要紧分

布由西部高原到东部山地丘陵过渡地带)。 资源质量差异悬殊,低劣资源比重大。 6、经济进展应建立的可持续性准则 评估环境费用和效益的经济价值; 爱护重要自然资源; 幸免不可逆的损害; 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在可持续产出的范围内; 制定环境物品的绿色价格。 三、作业 1、我国资源利用治理概况? 2、谈谈我国稀土资源及其治理状况。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资源与进展的辩证关系? 相互关联与阻碍。人与自然资源通过生产过程、劳动过程、消费过程结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方面,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进展的物质基础、不可替代的物质能量源泉。其数质将决定进展的速度、水平、模式等。

(环境管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学习思考与练习(短)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学习思考与练习 第一章 一、基本概念 1、资源。 在现代生产发展水平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或: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2、非再生资源。 不能运用自然力增加蕴藏量者。 3、可再生资源。 可用自然力保持或增加蕴藏量者。 4、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是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开发、改造、利用、保护和管理过程中及资源的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经济问题及经济规律的一门兼具理论和应用性、边缘和交叉性的经济科学。 二、基本内容 1、非再生资源特点。 强烈的地域性; 更新再生一代周期特长; 无生命性; 具较强独立性,无开发反馈性; 多为一次性消费。 2、生物资源特点。 生命性; 再生性; 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整体性强,开发反馈灵敏; 存在食物链关系,种群数量呈递减性生命金字塔。 3、资源的功能性作用方式。 直接消费; 作中间加工的原料; 中间加工过程中的消费性利用; 原位利用; 综合利用。 4、资源的价值性作用方式。 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 对地区经济结构及布局的影响; 对生产经营效果的影响; 对环境及人类生活福利的影响。 5、我国资源概况。 三大特征: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主要资源短缺(耕地最大矛盾,北方和部分南方缺水,森林薄弱,少数有色金属、贵金属和个别化肥矿十分缺乏)。

资源分布不平衡(水南多北少,能南少北多,金属矿主要分布由西部高原到东部山地丘陵过渡地带)。 资源质量差异悬殊,低劣资源比重大。 6、经济发展应建立的可持续性准则 评估环境费用和效益的经济价值; 保护重要自然资源; 避免不可逆的损害; 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在可持续产出的范围内; 制定环境物品的绿色价格。 三、作业 1、我国资源利用管理概况? 2、谈谈我国稀土资源及其管理状况。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资源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相互关联与影响。人与自然资源通过生产过程、劳动过程、消费过程结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方面,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可替代的物质能量源泉。其数质将决定发展的速度、水平、模式等。 另方面,人类为满足其发展需要,无时不在开发、利用、改造、保护(或破坏)、管理自然资源,并引起自然资源的变化。 第二章 一、基本概念 1、静态耗竭年限指标。 资源储量与其年开采量或年利用量的比率(储量用量比)。 2、静态效率。 指在同一时点对若干资源配置方案进行选择的经济学指标。满足静态配置标准指使净收益最大化。 3、资源的社会成本(完全成本)。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 此外,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边际环境成本 4、边际使用者成本; 边际使用者成本是现在使用不可再生资源而不是留给后代使用所产生的成本。 或:边际使用者成本指现在较多使用会减少将来使用的机会成本。 二、基本内容 1、资源稀缺与经济发展关系。 资源稀缺制约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 各种资源稀缺状况约束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 当然,技术进步与战略选择可相对缓解、解束稀缺程度。 2、费舍尔:许多可耗尽资源价格以“U”形轨道变化。 3、缓解资源稀缺途径。

自然资源法选择题

1.按照能够被人类利用时间的长短,自然资源可以分为( C ) A.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 B.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 C.有限资源和无限资源 D.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 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是( B ) A.自然性B.有用性 C.有限性D.相对性 3.目前,全世界各国对可更新资源通常采取何种保护方式(D ) A.综合利用 B.回收利用 C.开发替代资源 D.营造养殖、适度开发 4.标志着我国水利法制建设从此进入了全面推进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建设水防污型社会新阶段的是( D ) A.《水土保持法》(1991年)颁布实施 B.《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1993年)颁布实施 C.《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颁布实施 D.《水法》(2002年)颁布实施 5.我国水资源的权属制度是( A ) A.国家所有制 B.集体所有制

C.国家所有与集体所有并存 D.个人所有制 6.古老的国际河川法中的箴言“一个流域一部法律”揭示了水资源管理实行( B ) A.区域管理 B.流域管理 C.分部门管理 D.具体管理 7.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机关是( A ) A.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 B.有关流域管理机构会同江河、湖泊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编制 C.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编制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 8.我国现行《水法》规定,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 B ) A.人工业用水的需要 B.生活用水的需要 C.农业用水的需要 D.生态环境用水的需要 9.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水库应当经哪一级部门或组织批准( D )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总结版

第二章 一、人类与环境之间关系 答:1、环境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资产。首先,环境被视为可提供多种服务的复合型资产,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其次,环境可为人类经济提供了可以通过生产过程转化为消费品的原材料以及这种转化顺利进行的能量。最后,环境还能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服务 2、如果对环境定义广泛,则经济系统与环境形成了一个封闭系统,没有能量和物质等的输入,没有废弃的输出,这可以从热力学第一定理和热力学第二定理解释:A、在热力学定理角度看,能量和物质不能被创造和消失;B、在热力学第二定理来看,能量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化是单向转化而且不是有效率的转化,当没有新能量输入时,封闭系统将会耗竭其能量,生命也会停止。但是,我们的环境并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能量和物质能够自由地输出系统,太阳是环境或部分能量的来源,因此经济活动不会停止。 3、经济系统不可能独立于环境,而是依赖于自然环境。生长过程就受限于太阳能的可获得性和我们将其投入于有效工作的能力。 二、经济决策标准 答、1、可行性标准,采用经济分析方法,行动方案都收益和成本。如果收益超过了成本,那么这一行动方案就是人们所愿意的,可行的。另一方面,如果成本超过了收益,这一方案就不采纳。可将其形式化,预定行动方案的收益以B来表示,成本以C来表示,决策原则如下,如果B>C,就支持这一方案;反之反对。只要B与C为正的,与之等价的公式即为,如果B/C>1,就采纳,反之反对。 2、最优产出标准,就是从诸多可行性方案中选出最好的方案 A、静态的效率:在同一时点上,不同的分配方案之间做出的主要的规范经济标准,被称为静态的效率或只称为效率。在资源的分配中,如果这些资源的使用所得的净收益在某一分配方案中是最大化的,就称这项分配方案满足了静态有效标准。 B、动态的效率:当方案涉及到时间,求解最优分配的传统标准被称为动态效率。在n期内分配这些资源的所有途径中,如果跨越n个期间的一项资源分配方案能将所得到的收益的现值最大化,这项资源分配方案就满足了动态效率标准,可以采用贴现的方法,如果方案净收益贴现后的总和最大,这项方案就动态有效地。 三、等边际原理及如何运用(有点问题) 答、第一边际相等原则(即效率边际相等原则):当一项方案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净收益最大;这一标准有助于使耗费的资源最小化。 帕累托最优:如果不存在使某些人获益而同时又不使至少一个其他人收益减少的其他可行方案,那么当前的分配方案就是最优的。不满足这一定义的均是非最优的方案。非最优的方案可以重新调整以使得通过这一调整,一些人的状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人状况变得更坏。有效率的分配方案是帕累托最优的,由于通过有效率的分配,净收益被最大化, 第二等边际法则(成本效益平衡原则):当所有可能方法的边际成本相等时,将使得完成环境目标所需成本最低。 在污染控制的例子中,利用成本效果分析可以得到称不能最小的一个特定的标准及其所关联的成本。把此成本作为一个参照、当执行的政策非成本有效,我们可以估计需要再次最小水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各章重点

第一章 1?环境经济学:这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本质 上讲,它是一门经济学的分支。 2.库式曲线: 3?环境经济学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建立的。 4 ?环境的四种功能分别是,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废弃物的接受者、舒适的提供者、生命支持系统。 5?画图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损害之间有哪三种关系,并说明每种关系的含 ACDEF: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适用于发达国家、 实行先污染后治理。 ACG :不可持续发展曲线。经济发展一环境恶化;退化 超过阈值时,仍不采取保护措施,导致环境急剧恶 化,同时经济发展也恢复到零点。 AEEF:在经济发展初期,人们就采取预防性措施保护环境,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对环境库式曲线的评价。 ①客观上鼓励先污染,后治理,代价惨重。 ②许多国家要达到$1200-2000这一水平所用时间太长。 ③发展过程中有些环境代价可以避免。 ④有些环境破坏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⑤国内环境可能改善,但问题也许转嫁到了国外。 7.为什么说环境经济学本质是经济学? ①所有损害环境的行为都有经济上的驱动力,不消除这种驱动力,环境保护 将不可能是有效的。 ②一切较为普遍的,或长期存在的环境损害通常都有经济制度上的原因,这 是有关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 ③与环保有关的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岀分析等,是环境保护的 技术和工程不可或缺的。 弟一早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一个人的 境况变差的情况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则称此时的资源配置已处于帕累托最优。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专业代码:070502),原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专业代码:070702),是于2005年正式获批招生的,一直以来坚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具有一定的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能在科研教育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管理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并掌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扎实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理论前沿、发展现状、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知识,了解国家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国家政策和法规; 2.掌握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管理等方面的观测、分析和应用技术,具有较熟练的遥感、遥测和GIS技术的操作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实验设计、操作、分析、归纳、整理能力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3.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协同攻关能力及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4.掌握高等数学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达到规定的等级; 5.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管理能力和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 学制:四年。 修业年限:3-6年。 四、毕业条件与授予学位 毕业条件:该专业学生至少获得151学分,方可毕业。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41学分,选修课6学分。学科基础必修课7学分。专业教育必修课59学分,限选课18学分,任选课8学分。综合教育必修课4学分,限选课3学分,任选课5学分。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五、主干学科 地理学、环境学。 附: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简介 1、计算机制图 课程简介:计算机制图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较全面地掌握主要制图软件的基本内容和制图方法,能独立运用此软件上机完成制图项目。主要内容包括:AutoCAD的工作环境、二维图形绘制与修改、图案填充、绘图辅助工具、文字标注与修改、尺寸标注与修改、图块与属性、绘图环境设置、等轴测图形绘制、三

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B. 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吉芬物品Giffen’s Goods :需求量与价格成同向变动的特殊商品。 ◆炫耀性消费:在价格低时买得少,价格高时买得多。 ◆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 量的变动。(P变化)即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例如:苹果的价格下降会引起对苹果的需求量增加) ◆需求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非价格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 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P不变)即需求曲线的左右移动。 供给曲线:表示商品价格和供给量之间函数关系的几何图形。 ◆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 量的变动。(P变化)即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 ◆供给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非价格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 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P不变)即供给曲线的左右移动。 ◆均衡: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的互相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此时所有 经济主体都选择了最优决策。 ◆均衡价格(Pe):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是买卖双方 都愿意接受的市场价格。 ◆均衡数量(Qe):均衡价格下的交易量。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P32 最高限价:市场价格P0Pe目的:扶持某些行业的发展。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该商品价格的变动率之比,用来衡量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区别于斜率) ⑴缺乏弹性(inelastic): 即ed<1,表示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不敏感。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大多缺乏价格弹性。 ⑵富有弹性(Elastic) 即ed>1,表示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比较敏感。奢侈品的需求大多富有价格弹性。⑶单位弹性(unit elastic) 即ed=1,表示需求量和价格的变动率刚好相等。此时的需求曲线为一条正双曲线。 ⑷完全弹性/无限弹性(perfectly elastic) 即ed=∞,表示相对于无穷小的价格变动,需求量的变动却是无穷大的。此时的需求曲线为一条水平线。 ⑸完全无弹性(perfectly inelastic)

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的分类】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与能量。根据自然资源的形成条件、组合情况、分布规律等地理特征,可以分为矿产资源(地壳)、气候资源(大气圈)、水资源(水圈)、土地资源(地表)、生物资源(生物圈)五大类。根据自然资源自我再生的性质,又可分为可更新资源(如生物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如矿产资源)。最新的分类方法是著名地理学家哈格特提出的,他将自然资源分为恒定性资源、储存性资源和临界性资源。 ①恒定性资源: 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原子能、气候资源和水资源。 ②储存性资源: 即地壳中有固定储量的矿产资源。由于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产(如铜)或由于它们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如石油),它们可能被耗竭。 ③临界性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源,但如果被利用的速度超过再生速度,它们也可能耗竭,包括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 【自然资源的属性】 ①稀缺性 “稀缺性”是自然资源的固有特性。因为人类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是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关系的核心问题。 ②整体性。 人类通常是利用某种单一资源甚至单一资源的某一部分,但实际上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如土地资源是气候、地形、生物及水源共同影响下的产物。 ③地域性 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如石油资源就相对集中于波斯湾地区。 ④多用性 大部分自然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例如一条河流,对能源部门来说可用作水力发电,对农业部门来说可作为灌溉水源,对交通部门而言则可能是航运线,而旅游部门又把它当成风景资源。 ⑤社会性 地理学家卡尔·苏尔认为“资源是文化的一个函数”。即自然资源由于附加了人类劳动而表现出社会性,它或多或少都有人类劳动的印记。人类不仅变更了植物和动物的位置,而且也改变了它们所居住的地方的地形与气候,甚至还改变了植物和动物本身。 ⑥可变性 自然资源加上人类社会构成“人类——资源生态系统”,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种变动可表现为正负两个方面。正的方面如植树造林、修建水电站等,使人类与资源的关系呈现良性循环。负的方面如滥伐森林、围湖造田,使资源退化衰竭,甚至加剧自然灾害。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 各章重点

第三章 1.外部成本: 2.外部性: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了影响,而施加影响的主题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因此获得补偿。 3.科斯定理认为,外部性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产权没有界定清晰。 4.克服外部性的方法中,看得见的手是指政府干预。 5.克服外部性的行为中,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机制本身。 6.外部性根据影响结果可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 7.庇古税设计的理论基础为使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成本。 8.克服外部不经济性的方法有庇古手段、科斯手段和企业合并。 9.外部性根据影响的产生可分为生产外部性和消费外部性。 10.当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私人成本时,是负外部经济性;当边际社会收益大于边际私人收益时,是正外部经济性。 11.科斯第一定理的缺陷? ①交易成本不可能为0 ②公共财产不能明确产权③下一代受害者不能亲自保护自身利益④解决不了搭便车的问题 ⑤外部性涉及人数众多,成本巨大 12.产权的特点? ①产却必须是明确定义的②专一性或排他性 ③必须安全④可实行的 13.举例说明界定的产区额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 ①受害者有免受污染权0→d ocd受害者开始损失oabd污染者开始收益 污染者付给受害者大于ocd小于oabd的补偿 ②污染者有污染权Qπ→d 受害者损失fhiQπ降低污染者收益fgQπ降低 受害者可给污染者小于fhiQπ大于fgQπ的补偿 ③E为帕累托最优 14.庇古手段的局限性? ①信息失真:难以确定边际外部成本、政府部门难以准确了解企业 ②排污收费的公平性:庇古手段费率或税率一般是固定的,而且经常低于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它对所有厂商的标准一样,造成厂商之间的不公平。 ③政府管理有时成本太大:庇古手段需要政府实施收费或补贴,管理成本较大。 15.庇古手段与科斯手段的区别。 ①庇古手段多依赖政府。 ②庇古手段需政府实施收费或补贴,管理成本较大:科斯手段需政府界定产权。 ③实施庇古手段,除了是社会获得环境效益外,还可使政府获得经济收益;科斯手段则一般只获得环境效益。

资源稀缺性与制度起源论文参考

资源稀缺性与制度起源论文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制度起源是一个制度发生学意义上的问题,它要探索的是制度为什么会发生、怎样发生等基本问题。制度的起源至少存在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制度在根本上的从无到有;二是在特定制度环境中新制度的创立;三是从已有的制度过渡到更新的制度。一般认为,制度是沿着演化和构建这两条不完全相同的路径起源的。若追溯最初制度的起源,则是由长期无意识的演化生成的。演化强调行动者的无意识性或无目的性,即使行动者是基于有限理性算计的,互动的结果也不是预先就存在于行动者的目标函数之中。而在特定制度背景下新制度的创建,则有明确的制造主体,即普通个人、社会精英或者利益集团,他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意识地通过自身的能动性对制度进行设计或者施加影响,从而形成新的制度或者改变旧的制度。构建强调行动者有意识地将互动结果预先固定下来,并存在于其目标函数之中。 关于制度起源的原因,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家诺思、旧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等人以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为基点,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阐述。诺思从经济史的角度对产权制度的起源作了深入的考察。他根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关于史前人类的研究成果,分析得出最初的产权起源于公有产权,随后才出现私有产权,而产权界定的需求则来源于人口增长所导致的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当动植物相对于人类人口的需求还算丰盛的时候,就没有激励机制去承担因建立和行使产权所产生的费用。只有在稀缺度增大的过渡时期内,才值得去承受建立和行使产权所必需的费用。产权才能够限制资源开发的速度。从历史上看,产权的演变过程

包括,首先是不准外来者享用资源,然后是制定规则,限制内部人员开发资源的程度。诺思以人口增长作为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而因此诞生的产权制度却被认为是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外生因素,对人口增长本身并不存在任何约束性。那么产权制度的出现对限制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是否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性,便直接关系到在理论上对制度起源做出合理解释的可能性。 与诺思对人口增长导致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理解不同,康芒斯将人的自私本性作为导致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根源。他对利益冲突的解决进行了分析,认为制度用以约束人的自私本性,产生于资源稀缺性所造成的利益冲突。由此将制度与其约束标的,即人的自私本性相关联,一并纳入到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中去。无论是演化还是构建,制度起源的两种路径并非是泾渭分明的,制度的起源是自发演化与设计过程紧密的互动,若自发演化的习俗和惯例由法院裁决或凭以解决争端,便带有某种人为设计的性质。 然而,资源稀缺性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否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绝对概念?若是,则即便制度是作为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而创生的,又怎会具有其存在的终极价值?缺乏对资源稀缺性本质涵义的清晰理解,是诺思与康芒斯未能分别以人口增长和自私本性两个主要因素加以充分阐释的根本原因。那么,制度起源于对资源稀缺性的缓解,其约束标的究竟何在?制度在其约束标的与资源稀缺性矛盾协调的过程中,又是如何创生的? 本文立足于佛教的经济学观点,依据《大藏经阿含部》的相关经典,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在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和旧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起源于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基本论述之上,进一步探析资源稀缺性的本质以及由此起源的制度的约束标的,旨在明确制度创生的一般形式和路径。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_各章重点

第一章 1.环境经济学:这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本 质上讲,它是一门经济学的分支。 2.库式曲线: 3.环境经济学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建立的。 4.4.环境的四种功能分别是,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废弃物的接受者、舒适的 5.提供者、生命支持系统。 5.画图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损害之间有哪三种关系,并说明每种关系的含义。 ACDEF :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适用于环 发达国家、实行先污染后治理。 境损 D ACG:不可持续发展曲线。经济发展—环境 恶化;退化超过阈值时,仍不采取保C E 护措施,导致环境急剧恶化,同时经B F 济发展也恢复到零点。 A ABEF:在经济发展初期,人们就采取预防性措施保护环境,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对环境库式曲线的评价。①客观上鼓励先污染,后治理,代价惨重。 7.②许多国家要达到$1200-2000这一水平所用时间太长。 8.③发展过程中有些环境代价可以避免。④有些环境破坏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9.⑤国内环境可能改善,但问题也许转嫁到了国外。 10.为什么说环境经济学本质是经济学?①所有损害环境的行为都有经济上的驱动力,不消除这种驱动力,环境保 11.护将不可能是有效的。②一切较为普遍的,或长期存在的环境损害通常都有经济制度上的原因, 12.这是有关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③与环保有关的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等,是环境保护 13.的技术和工程不可或缺的。 第二章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臵,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差的情况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则称此时的资源配臵已处于帕累托最优。 3.帕累托改进:对于一种既定的资源配臵进行改变,改变的结果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差。这种重新配臵就是帕累托改进。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加。

自然资源法的部门属性

西德有的学者认为,环境 法是旨在为了保证公民的重要生活需要而保护人的自然环境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欧洲国家的环境法在二次大战后成为了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法律部门.环境法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已经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这是因为它的两个特征:一是环境法定位为解决一个基本问题;二是环境法的独一无二的内容,尤其它的特定原则和措施工具① 美国将环境保护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大约是在20世纪70---80年代 因此,联合国人类环 境会议于一九七二年六月在斯德哥尔摩召 开,讨论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规 定:“地球的各种自然资源,包括空气、水、 土地、动植物系以及其他各种自然生态系中 有代表性的种族,应通过精心的规划及最适 当的管理,为了当代人及子孙后代的利益而 加以保护”。“各国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 法原则,拥有根据它们的环境政策开发本国 各种资源的主权,同时有责任保证在它们管 辖或控制下的各项活动不致对别国的或超出 其国家管辖范围外的地区的环境造成危害”。 这些共同准则,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保护和 改善人类环境。许多国家先后颁布了环境保 护法规,其中包括环境保护基本法和有关环 j竟保护的各项单行法规。 环境保护法,在世界各国的法律体系中都是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它是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力急剧发展,人口迅速膨胀,资源大量开发、耗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平衡的破坏越来越大,环境问题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为适应国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环境保护法,在世界各国的法律体系中都是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它是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力急剧发展,人口迅速膨胀,资源被大量开发、耗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平衡的破坏越来越大,环境问题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为适应国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因此,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一九七二年六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讨论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规定:“地球的各种自然资源,包括空气、水、土地、动植物系以及其他各种自然生态系中有代表性的种族,应通过精心的规划及最适当的管理,为了当代人及子孙后代的利益而加以保护”。“各国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拥有根据它们的环境政策开发本国各种资源的主权,同时有责任保证在它们管辖或控制下的各项活动不致对别国的或超出其国家管辖范围外的地区的环境造成危害”。这些共同准则,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许多国家先后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规,其中包括环境保护基本法和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单行法规。

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有限性

第一章导言 一、填空题 1、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有限性。 2、选择包括三个相关的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3、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经济制度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市场经济制 度,另一种是计划经济制度。 4、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中心 理论是价格理论,研究的方法是个量分析。 5、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中心的理论是国民收 入决定理论,研究的方法是总量分析。 二、判断正误题 1、如果社会不存在资源的稀缺性,也就不产生经济学。T 2、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会出现资源浪费现象。F 3、对“人们的收入差距是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的研究属于初评方法。F 4、某国2000年的出口量是流量。T 5、经济学根据其研究范围不同,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F 三、单项选择题 1、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资源既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产量组合)。 2、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家庭和企业的经济行为)。 3、下列说法属于实证表述的是(医生挣得钱比工人多)。 4、假说就是(未经证明的理论)。 5、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四、问答题 1、简要说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答: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第二,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第三,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四,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 第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 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2、理论的表述方式有哪些? 答:第一,口述法,或称叙述法。用文字来表述经济理论。 第二,算术表示法,或称列表法。用表格来表述经济理论。 第三,几何等价法,或称图形法。用几何图形来表述经济理论。 第四,代数表达法,或称模型法。用函数关系来表述经济理论。 五、概念 1、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 1.复活节岛的兴衰有什么教训与启示?P5 答:复活节岛的岛民一度建立了繁荣的物质文明,但就是当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超越了资源的承载力时,文明就走向衰败了。复活节岛的岛民没认识到,她们生活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岛上,她们的生死存亡与小岛上有限资源的可持续性息息相关。如果她们不能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就只能瞧着资源一点点被消耗殆尽,自己一步步走向死亡。复活节岛的历史昭示后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唇齿相依的关系。人类通过对自然环境不可逆转的开发利用,虽然在短期可以建立一个十分发达的社会,但就是如果毫无节制的利用自然资源,乃至到破坏的程度,其后果就是不堪设想的。 2.您如何理解环境经济中的消费?P6 答:一般经济学意义上所说的消费,就是指使用商品与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而如果我们把自然系统与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就会发现消费的另外一层含义:在经济系统中用于制造消费品的物质材料全部来自自然界,经过加工后,一部分物质转换成为商品,一部分 作为废弃物排入环境。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商品也会成为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因此,环境经济学中所说的消费,只就是商品效用的消费,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消费”掉。 3.帕累托、庇古等人对环境经济学的建立做了哪些贡献?P7 答:意大利社会学家兼经济学家帕累托曾经从经济伦理的意义上坍塌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帕累托最优”理论。这一思想后来被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奉为圭臬。由马歇尔提出,庇古等人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外部性理论,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理论与基础。外部性理论认为,在没有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外部性表现为两个财政独立的经济单位的相互作用。 4.环境价值包括哪些内容?环境价值评估的作用有哪些?P11 答:环境价值可以分为使用价值与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就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在实际应用中,经济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表明环境与自然资源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修正与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3)确定国家、产额与部门的发展重点(4)评价国家政策、发展规划与开发项目的可行性(5)参与制定国际、国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5.克鲁蒂拉的“舒适型资源”的价值理论及特点?P12-13 答:当代人直接或间接利用舒适型资源获得的经济效益就是舒适型资源的“利用价值”;当代人为了保证后代人能够利用而做出的支付与后代人因此而获得的效益,就是舒适型资源的“选择价值”;人类不就是出于任何功利的考虑,只就是因为资源的存在而表现出的支付意愿就是舒适型资源的“存在价值”。舒适型资源的特点:唯一性、真实性、不确定性、不可逆性。 6.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推测有哪些?P15 答:从本质上说,经济与环境就是可以相互协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报告强调,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经济效率就是重要的。同时也强调要公正分配发展的效益,代内与代际的社会公平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与前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建立以下可持续性准则:(1)评估环境费用与效益的经济价值;(2)保护重要的自然资源;(3)避免不可逆转的损害;(4)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在可持续产出的范围内;(5)制定环境物品的“绿色”价格 7.罗马俱乐部、达利如何阐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P10 答:《增长的极限》就是罗马俱乐部的一份研究报告,研究者认为世界上主要的矿产资源将在

自然资源法专题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 教 学 大 纲

目录 (按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编制目录并注明页码。具体情况学院可根据课程布局情况进行装订成册。课程不多就装订成一本,多的话可装订成上下册。)

《自然资源法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1103010806 课程名称:自然资源法专题 英文名称:Natural Resources Law Topics 总学时:40学时讲课学时:28学时实践和讨论学时:12学时 考试方式:论文写作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全日制环境法专业研究生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为环境法专业学生B专业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要使环境法专业研究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立法现状。掌握我国自然资源法的体系、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以及我国自然资源监督管理体制等主要内容。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一是介绍基本理论;二是介绍掌握本课程领域的热点理论问题。三是结合实际进行调查,使学生能发现实践中存在的立法、之法和司法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讲自然资源、自然资源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理论阐释 一、自然资源的语义考察 二、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三、自然资源的类型划分 四、自然资源与人口、环境的关系 二第二节自然资源问题与资源安全 一、全球及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 二、资源问题形成的原因 第三节自然资源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 二、经济体制的选择和经济手段的运用在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有其重要的地位 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有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离不开人们道德意识的提高和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 第二讲自然资源法的概念及与环境保护法的关系 第一节概念和调整对象 一、自然资源法的概念 二、自然资源法的调整对象(孟庆瑜) 第二节自然资源法与环境保护法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